時間:2022-05-02 09:58:33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初中教學管理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一、實驗教學中的化學科學素質的培養
在基礎教育中,化學科學知識是學生認識世界、面向生活和自身發展不可缺少的知識,這些知識涉及面廣,但難度適中或傾向簡單,化學實驗教學即有得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學習學生形成概念,獲得化學知識,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獲得比較熟悉的實驗技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課標語)。在實驗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在選擇演示實驗時,應以突出教學重、難點為前提,以符合直觀、簡單、安全、可靠為基本條件,以規范操作為保障,以幫助學生實驗技能和科學態度及獲取化學知識為目的。如在利用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圖分析提示原子這一概念之前,如果演示一下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有利于學生以直觀事實為依據分析問題,從而形成原子這一概念。
在演示實驗觀察過程中,應以指導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為主。一是要讓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性,弄清“看什么”,而后再觀察,以免學生把化學實驗當作“好玩兒”,克服學生對化學實驗的盲目性;二是指導學生即全面觀察,同時又要分清主次。如鎂帶燃燒,要讓學生既觀察鎂帶燃燒發出的強光,同時主要要求學生觀察生成物的顏色,以便為后面化學變化這一概念的形成打下基礎。最后,在可能的情況下,調動多種感官進行觀察,更重要的是將觀察與思維聯系起來。如鐵釘生銹的實驗,實際上是給出了三種假設:1、鐵釘的一部分浸沒在蒸餾水中;2、鐵釘全部浸沒在植物油里;3、鐵釘置放于干燥的空氣中。通過觀察:1、中鐵釘生銹;2、3中鐵釘未生銹。通過比較、分析、討論,最后總結出鐵釘在水和空氣同時存在的條件下最容易生銹。這樣,有利于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學生實驗和簡單實驗設計及實驗習題是學生實驗技能形成很好的途徑。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技能是近乎自動化的動作,是通過練習形成的。因此,應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有足夠的練習機會。而且每次實驗課要讓學生認真準備、參與及總結。
心理學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過程是有階段性的。那么,學生實驗必須以化學基礎知識為基礎。因此,應盡可能隨教學進度擬好循序漸進訓練計劃。簡單實驗設計及實驗習題要求更高,但有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設計方案或解題途徑適應盡可能讓學生拓寬思路,尋找多渠道解決途徑,再引導學生從環保、經濟等多角度考慮,從而選擇最佳方案或途徑。這方面的訓練階段的知識或化學實驗結束之后進行,同時難度要適中。如學完氧氣有關知識后??梢宰寣W生總結鑒別氧氣的方法,學生可以列出以下方法:1、帶火星的木條;2、燃著的木條;3、點燃的硫等。此時,可引導學生分析:方法3不用,因為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有毒的二氧化硫氣體,污染空氣,對人體有害。1、2理論上都可以用,但1比2更簡單、方便,因此,方法1為最佳??梢蕴嵝褜W生,如果同時鑒別幾種氣體,通常用方法2。
最后,學生實驗規范化也很重要。對學生操作不正確,應給予及時糾正,以防止學生形成錯誤操作習慣。因此,對學生的規范操作必須嚴格要求。特別學生學習實驗基本操作時,應鼓勵學生按規范操作多練習幾次。相互監督,相互糾錯。而且教師還要善于分析學生發生錯誤的根源,以便“對癥下藥”。
學生實驗結束之后,總結很有必要。以便讓學生改正錯誤,發揚優點。另外,指導學生認真填寫實驗報告,有利于實驗技能及化學知識的內化。
二、實驗教學中的思想品質素質教育
通過化學實驗,可以結合實驗注意事項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環保意識教育,愛護公物,熱愛勞動、節約藥品,水等教育。通過與化學實驗相關的化學家的故事,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學習,愛科學及愛國主義等教育。如利用道爾頓幼年家境貧寒,12歲便挑起了生活重擔,但他堅持自學最后提出了科學的原子論的故事,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不怕挫折、不斷努力。
三、實驗教學中的身心素質教育
在演示實驗中,通過教師從容不迫,緊張有序的示范,可以教育并幫助學生在緊張有序的思維活動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通過實驗提供的氛圍以及圍繞對實驗濃厚興趣,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受限制,也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通過獨立操作實驗,也可以起到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作用,通過分組實驗,學生團結協作,共同完成實驗,共同完成和討論實驗現象、結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實驗的成功,特別是簡單實驗設計或實驗習題,學生可以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成就感會使他們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反之,失敗之后,在教師的指導下或同學的幫助下,找到失敗的原因而重獲成功,會帶給學生更大的喜悅,使他們對戰勝挫折充滿信心,有利于培養學生堅韌不抜的性格。
四、化學實驗中的審美素質能力
化學實驗是與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和千變萬化的化學變化及多姿多彩的實驗儀器分不開的。在實驗教學中,裝置的整體性會帶給學生以整體美,這種美感也有利于實驗的規范化。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除了帶給學生色彩上的美感,還可以帶給學生無窮的遐想?;瘜W變化本身是一種動態的美——由一物質到另一物質的變化,可以說也具有創造美,反應過程的實驗現象,除了帶給學生視覺上的美感,還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在美的感受中去思維。還有實驗儀器本身也蘊藏著美,有直線美、曲線美及造型美。甚至我們可以利用一種美的心理去賦予它們無窮無盡的美。
以往的教學管理,都是運用學校行政手段,由學校領導或教師兼職來執行,具有行政色彩。要樹立現代教學管理的先進理念,必須要轉變以往的老舊思想,使得每一位教師都參與到教學管理中來,形成良好的教學管理氛圍。因為教師更能貼近學生,他們不單單只是對學生“傳道授業解惑”,更是肩負著管理學生的重任。要堅持教學管理中的“以人為本”理念,在教學中,要管理學生的學習秩序;在日常生活中,管理學生的生活秩序;同時還要對校園活動等進行管理。所以,對現代教學管理觀念的總結,即每一位教師都是管理者,管理著每一件教學實踐活動,也不斷增加了對學生思想動態的關注。只有樹立起這樣的現代教學管理觀念,才能有效保障初中教學質量的提高。
2塑造教學管理整體局面
營造教學管理的整體局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一是對日常教學管理常抓不懈。日常教學的所有內容,是教學管理的基礎。應將教學日常管理和提高學生教學效益相結合,如:加強對教師備課工作的檢查、教師上課的情況、課后輔導情況等;二是對教學過程嚴加管理。教學管理的核心在于教學,而教學過程是至關重要的,學校領導應深入教學一線,了解學?,F狀,關心教師、關愛學生,及時調整辦學思路,鼓勵創新,提高教學質量;三是對學生加強管理。教學管理應堅持“以人為本”,對學生要在教學和生活上下大力氣,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心理。在管理學生過程中,要有愛心、耐心、細心,寬容、理解學生,避免用剪刀粗暴的方式來教育學生。
3培養教學管理教師隊伍
教師是教學管理的參與者、執行者,所以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教學管理的成敗。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教學管理教師隊伍,不僅能帶動學校整體師資力量的提升,學生對于教師綜合素質的耳濡目染,也能起到較好的學習作用。初中階段教師隊伍的建設,主要在于評價和培養兩個方面。一是評價方面。首先要開展教學管理工作,需要擯棄“以成績論能力”的教學管理標準,建立一個綜合全面、科學合理、目標清晰的評價標準和機制,鼓勵教師以培養孩子的素質和個性為目標,激勵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模式;二是培養方面。要加強對初中教師的培養提高。學習培養方式多種多樣,比如:培訓、交流等活動。經常性對教師開展業務培訓,提高教師自身業務素質;多與其他學校進行學習交流,開拓視野,汲取先進教學管理知識和方法,才能不斷提高教學管理質量。
4營造良好教學管理氛圍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講課時,精彩有趣的導入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上課前一定要抓住學生的特點和愛好,根據所講內容,設計好新課的導入。比如,教師可以用名人名言、名人趣事、科學見聞或者來自于生活的順口溜等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會感覺到數學課原來也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主動參與數學教學活動。例如,我在講《圓》那一章時,問學生知不知道祖沖之,學生興趣盎然,紛紛表示在歷史課上學到過有關他的介紹。于是,我便趁機和學生講了祖沖之的故事以及他為我國數學做出的貢獻。學生聽得很認真,帶著對祖沖之的興趣,開始了對圓的有關知識的學習。這樣的導入不僅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懷。此外,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我曾經讓學生剪紙,讓學生準備一張紙,自己剪出梯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以及菱形等圖形,并從直覺上判斷出它們的邊、高,從而熟練地掌握這些圖形的面積的計算。這樣的開場白,不僅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情境,還成為啟迪學生思維、強化學生記憶和培養學生能力的“催化劑”。
二、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是搞好課堂教學管理的主要途徑
有效的課堂教學管理還體現在課堂提問上。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感覺到自己沒有被忽視、被遺忘,都能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更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有經驗的教師的課堂提問巧妙、到位,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對基礎不好的學生提問,教師要注意問題的基礎性,問題要偏容易些。這樣,他們會獲得一種成功感,一旦學生有了這種感覺,他們的精力和注意力就會格外集中。尤其是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千萬不能提太難的問題,這樣既浪費了課堂上的時間,還會大大影響學生的自信,使學生產生一種挫敗感。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注意提問的語氣、方法和技巧,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如果學生答不上來,教師要多鼓勵,千萬不能懲罰或訓斥,否則會適得其反。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搞好課堂教學管理的重要條件
人人都有表現欲,尤其是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都很高。因此,為了得到更好的課堂教學管理效果,教師要多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動性。教師要精心安排和組織,比如,建立課堂討論小組和學習互助組等,爭取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教學當中去。例如,我通常在講了一個題型后,便組織學生在小組內自己出題,然后交換來做,看看誰出的題新穎準確,比比誰做得既快又好。這樣,一下子就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每一個學生的參與度,既考查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又培養了他們良好的競爭與合作意識。
四、合理的評價是搞好課堂教學管理的有力保障
課堂教學中,合理的教學評價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初中學生雖然年齡小,但也很愛面子。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深入,課堂教學評價也應有所改變,應立足于學生的發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自信。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應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評價學生時,既要注意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又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師要經常使用鼓勵性的語言,比如,“你再試一下,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你已經不錯了,再認真思考一下?!薄澳阏姘?!”這些語言的使用會大大增強學生的自信,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
(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待提高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在目前很多地方的初中英語課堂上仍然存在著學生普遍缺乏學習積極性的現象。初中的英語學習是具備一定難度的,如果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沒有很高的學習積極性逐漸跟不上教師的步伐就會很難做到循序漸進,掌握學習的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初中英語的學習并不一定是付出就有回報。有時付出同樣的精力與時間,結果卻是差異很大,這就大大挫傷了學生們學習英語的熱情與興趣。
(二)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待提高
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大部分以分數作為衡量自己學習進步的唯一標準,在考試中過于追求分數,沒有理解學習英語的真正目的。長此以往,極易導致學生的學習基礎不牢。另外,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之中過于依賴老師在課堂上的講授,自學能力比較薄弱,很難在學習基礎上做到遷移延伸、舉一反三。長此以往,逐漸限制了學生在初中階段的英語學習效率。
二、教師的課堂管理技能對初中英語課堂效率的作用
(一)教師的課堂管理技能對于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間接作用
伴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新時期的課堂不再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逐漸演化為課堂活動的引導者。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既然課堂需要以學生為主體,那么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就很有必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進行滿足,這樣的課堂設計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課堂管理中要創造合適的機會促進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讓學生們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友誼與歸屬感的重要性。
(二)教師的課堂管理方法對提高英語課堂效率的直接作用
一、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望強,對自然界的事物都懷有濃厚興趣。就初中生來說,培養觀察力,對于提高學習效率,發展智力,有重要的作用。觀察力可以幫助初中生得到周圍世界的有關知識和信息,是認識世界的基礎。我引導學生到人群中去觀察。比如:讓他們到集鎮上觀察人們買賣東西時的言語、動作及一定心理下的表情,并對坑人騙人的行為進行教育而支持受騙的弱者。這樣,可培養學生的正義感,提高其辨別是非的能力,還能打擊不法分子,還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力,一舉多得。
我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讓學生在盡情地玩耍之中,觀察萬物的悄然變化。去看春天的綠芽,夏日的鮮花,秋季的果實,寒冬的落葉,去聽蟬鳴鳥唱。然后再讓他們對觀察到的事物進行細致的描繪,從而提高其表達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生活的好奇心,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有助于提高、發展他們的觀察力,對他們將來從事其他工作都極有好處。
二、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養成學生觀察品質
初中生還缺乏觀察事物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培養他們良好的觀察習慣,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觀察品質顯得尤為重要。初中生注意力不夠穩定、持久。觀察時,要求學生觀察做到“明察秋毫”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小的現象。學習《荔枝圖序》時,我把荔枝的樹形、樹葉、花朵、果實的解剖圖用多媒體展示出來,要求學生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準確描述荔枝。結果有些學生觀察不夠仔細,描述時漏掉了荔枝的膜。針對這一情況,我要求學生觀察時要細致入微。
觀察不是目的,而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種手段。如果將大量的有價值的觀察筆記通過有效地整理、概括,就可開拓新的創造園地。培養學生寫觀察日記,是培養學生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針對初中生觀察的不穩定性和不持久性,我在班級開設《語文學習園地》,把學生的觀察日記粘貼出來,學生的勞動成果有了展示的機會,促進了學生養成寫觀察日記的習慣。這樣一來,學生把觀察當作一件樂事、趣事,勤于為之。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品質,使得觀察的目的更加明確、全面、精確、深刻。
三、培養學生觀察的方法,養成學生的觀察思維
觀察是學生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同時又是智力發展的基礎,被人們稱為智力結構的門戶。沒有觀察就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和創造性的思維。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發達的智力的一個極重要的特點,就是善于觀察。”可見觀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發展智力。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有以下幾種方法:
1.初中生活潑好動,教師要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多觀察、多參觀,促使學生的觀察力得到良好的發展
如我在上《中國石拱橋》時,為了使學生更進一步了解我國石拱橋的特點,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我帶學生參觀遇龍河上的幾座石拱橋――遇龍橋、金龍橋、富里橋。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對石拱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的同時,覺得知識、技能在人生發展上有重要作用,從而更努力學習。在這次活動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
2.營造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多觀察
有些初中生性格比較內向,上課時不敢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師必須發揚民主精神,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各抒己見,把自己觀察到的內容(現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我在上《魯提拳打鎮關西》時,就有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魯提打死人便走,他不怕王法嗎?他這種為民除害的方式值得學習嗎?針對這個問題,大家展開激烈的討論,最后達成共識:法制社會必須依法辦事。
3.初中生童心未泯,喜歡自由,喜歡大自然
適當開放語文課堂,把課堂搬進大自然,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在自然中求知,在自然中感受美,在自然中學會觀察和思考。如我在上《大自然的語言》時,帶領學生外出踏青,讓學生在綠芽嫩草、鶯歌燕舞、春風細雨中感受春天的信息,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無窮魅力,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形成自覺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春》時,我帶領學生去感受春天的溫暖與美好,去體味“吹面不寒楊柳風”的味道。學生經過切身的感受都體悟到了春天勃勃的生機、旺盛的活力。學生捕捉到了文章中的生活氣息,從而理解了生活,學會了生活。
4.運用多媒體教學,或進行實物教學
有的學生視覺觀察力強,有的聽覺觀察力強,有的嗅覺觀察力超常,這種差異與各人的先天素質和實踐活動有關。根據具體情況而定,觀察時,盡量使學生的多種分析器官協同活動,用眼看,鼻嗅,手摸,耳聽。對觀察對象的了解,比只用一種分析器官深刻全面。如上《愛蓮說》時,我用電腦將荷花的畫面播放出來,同時配上音樂朗讀,讓學生感受荷花的美,感受作者獨特的審美觀。又比如,觀賞一朵,如有可能要細心聞聞,小心摸摸,再聽別人講講。特別要注意認真加以思考,想想這種花與自己以前所見到的花有什么相似點,不同點,想想栽種這種花有什么益處。如果這些方面都認真加以思考了,那么我們對這朵的觀察,就會更有新鮮感,更有體會了。
5.初中生觀察的目的不是很明確,觀察的步驟和方法欠佳
給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目的,交給他們正確的觀察步驟和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就能抓住觀察對象的特征,有重點的進行觀察,才不會漫無目的,無所收獲。如學習《我的叔叔于勒》時,我明確提出觀察的目的:菲利蒲夫婦對待于勒的態度變化反映什么主題?觀察方法和步驟:觀察于勒身份的變化。這樣學生有的放矢,很快完成教學任務:明白了在資本主義國家里人與人之間是裸的金錢關系。
關鍵詞 職校高中語文 師生關系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教師與學生是教學的兩大主體,也是決定教學發展方向的關鍵要素。因此,無論在何種級別、何種類型的教學中,都必須巧妙、和諧的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使之為教學的進步、學生的進步提供幫助。職業技術學校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正是要依賴師生關系的塑造、維持,從而推進教學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尤其在新形勢下,探究職校高中語文教學中師生關系的相關話題,更具現實價值。
1職校高中語文教學中師生關系的重要性
首先,教師是職校高中語文的主導者,在教學中往往占據著較為主動的地位,承擔著“傳道受業解惑”的基本職能。學生相比于教師略顯被動,是教學知識、理論的接收者,同時也是教學工作最重要的主體。正是因為教師與學生共同“主導”教學的方向,才使得師生關系的處理尤為重要。在職業技術學校,由于職業技能培訓與綜合教學工作并立而行,這就更加要求廣大教師要想方設法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才能有效幫助學生實現職業技能與文化素養的雙重進步。
以職校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為例,教師的教學準備情況、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師自身的業務素質等,都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這說明教師的個人水平是決定教學走向的重要“砝碼”。反之,無論是教師的業務素質多高、教學手段多好,一旦職校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和興趣,那么職高語文教學就很難有實質性的進步。所以,從正反兩個方面看,師生的關系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為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都很重要,另一方面是因為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的高低。
其次,和諧、友好、融洽的師生關系就好比一劑“劑”,將極大地促進職校高中語文教學的發展。這一點很好理解,當師生關系處于和諧、融洽的局面時,教師與學生相互信任,師生的彼此尊重度高。此時,教師的教學熱情空前高漲,教學手段、方式的創新也會層出不窮;而在學生這一方,當他們感知到教師的善意、溫暖與付出的時候,他們會更加尊重教師,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也會“水漲船高”。
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考量,職校高中語文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處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處理好了師生關系,將師生“捆綁”為“利益共同體”,語文教學才能不斷進步,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學習能力、應用能力才能全部進步。當然,處理師生關系,教師需要發揮主導性、關鍵性的作用,要不斷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全心全意的奉獻。
2職校高中語文教學中師生關系處理的有效思路
誠如前文所述,職業技術學校高中階段語文教學中師生關系十分重要,必須謹慎處理、“用心呵護”。基于此,以下思路、策略值得一試。
2.1尊重、理解學生,給予學生適當的自由度
師生之間關系的處理,其實關鍵詞就是“平等與尊重”。老師尊重學生,學生會更加尊重老師,而基于平等基礎上的互相尊重與理解,則是師生關系升華的關鍵。職業技術學校高中階段的學生大都處于青春期,他們年輕氣盛,有強烈的自尊心與自主意識。所以教師在處理與職校高中學生的關系的時候,一方面要傾聽學生們的訴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與學習狀況;另一方面,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理解、呵護,既發揮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也要努力成為學生們的良師益友。語文是職校高中階段教學的基礎學科,其地位十分顯著。廣大語文教師要發揮“主人翁”精神,不斷深入教學一線,主動與學生們打交道,在教學中給予學生們充分的、足夠的自由度,讓學生們有盡情想象、發揮的空間。當然,這樣的自由度是基于保障教學大綱、順利進行教學的前提之下的,教師要拿捏清楚。例如,教師在常規的40分鐘授課中,可以預留出10分鐘時間給學生們。具體的做法是,前面的25分鐘教師仍然“按部就班”的授課,后面的10分鐘可以交給學生們自由發揮。在課堂教學的最后10分鐘內,學生們既可以向老師、同學發問,也可以自主思考、獨立作
等。總之,類似這樣的空間與自由,是職高學生們需要的,也是他們“喜聞樂見”的。長此以往,學生會對語文教師充滿敬意,會對語文課心存向往,師生之間的關系自然就越來越好,這對語文教學而言無疑是值得推廣的。
2.2師生要在課外、生活中加強溝通、互動與交流
很明顯,職校高中語文教學中師生的互動和交流絕不可能僅局限于課堂與教學過程中,而是應該更多地出現在課內和課外的各個層面。反過來說,倘若職高語文教學的師生互動僅僅發生在教學的40分鐘內,那么這樣的互動是暫時的、臨時的,以此為基礎構建的師生關系也會難以維系長久的。因此,在職高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關系的維持就更顯其重要性了。教師與學生都要更加積極主動,努力與對方就學習、生活甚至社會中的各類話題開展交流。即使只是短短的幾分鐘對話,都可以使師生間的關系上升一個臺階。也就是點點滴滴的溝通、交流中,教師與學生才能慢慢達成相互理解和信任,才能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
職校語文不但在教學中教師要發揮積極的作用,而且更要主動在課下、生活中與學生們開展溝通、交流和互動,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心理訴求和情感變化,努力的融入他們的圈子,做他們的“良師益友”。此外,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與學生們打成一片,成為他們的好朋友。不但要做學生的老師,更要成為他們的朋友,這才是師生關系的最佳境界。在“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的推動下,職校語文教學的質量會逐步提高,學生們的進步也必然“水到渠成”。
如果將課內或者課堂看作是師生關系處理的“第一戰場”,那么課外或生活中則是打造優質師生關系的“第二戰場”,甚至是更重要的“戰場”。職校高中語文教師要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目標,通過各種有效手段不斷提升師生的良好關系,帶動語文教學的整體進步。
2.3通過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提升師生關系
職校高中語文教學是職業技術學校教學體系的基礎,也是綜合教學工作的首要環節,其顯著地位不容忽視。增加師生的互動與交流,有利于語文教學工作的發展,也有利于學生建立語文學習的信心??傊?,運用多種策略培育優質的師生關系,是職校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全體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理念。在實際工作中,廣大職校語文教師可以通過組織、開展各種各樣的語文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同時提升活動過程中師生互動、溝通的頻率和質量,讓學生們從心底愛上語文課。更重要的是,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為學生與老師的交流搭建了平臺,提供了多元化的機會。比如,教師可以根據語文課程的安排定期組織學生們開展書法競賽活動、成語游戲活動等,幫助學生們感受語文、文學的魅力。在此期間,語文教師要積極引導思維,果斷為學生們創造更為人性的活動場所和環境,同時發揮“傳道受業解惑”的職責,與學生們積極互動,形成和諧、愉悅的師生互動局面。
綜上所述,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是職校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給師生間的有效溝通搭建了穩固的平臺,提供了多樣的機會。只有處理好師生的雙邊關系,形成“亦師亦友”的良性局面,職校高中的語文教學才能不斷取得進步,學生們的語文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才能“再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 甘小勇.談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性[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8).
[2] 王凈.教師的角色轉換是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關鍵[j].職業,2011(23).
[3] 鄧早花.建良好師生關系 創美好語文課堂[j].才智,2011(27).
[4] 項賢府,方金飛.淺析師生關系對教學活動的影響[j].知識經濟,2010(2).
我們學習應用外語,目的是為了交際,并且是跨文化的交際,故此必然涉及不同的習俗文化、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不同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 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我們所指的文化,并不單純是狹義上所指的文學、音樂、美術等,而更廣義上所指的: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俗、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所以在跨文化的交往中,沒有這些的深入認識,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語文化中所形成的各種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習俗觀和世界觀去和外國人進行交往,必然會形成不同文化觀念在某個話題或論點方面的沖突和不快。
在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學工作者更多地強調了“聽”“說”“讀”“寫”四大技能的培養及素質教育在教材的安排和教學時間的分配上,忽略了英語文化的進一步的學習、了解和滲透。同時,作為素質教育,我們在語言教學中,應盡量多地全方位體現該語言范疇的文化現象、文化特征。雖然對事物的理解受到年齡、職業、信仰、思維等影響,但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應該可以理解在歐美國家最常用的成語、諺語、格言和典故。這些內容在教材中安排得并不多,盡管有“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但我認為仍不足夠,英語文化中,常用的諺語還很多,而適合初中學生年齡認知的諺語也很多,如:“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least said, sooner mended” “penny wise, pound foolish”。
典故,在第一套人教版教材中,初中英語第五冊曾有過的故事,簡單涉及了所羅門這位智慧之王的故事,但這類的典故并不多見。根據年齡與接受力的因素,我認為可以適當增加多幾個常見于西方文化中的典故文章作為了解和閱讀材料的,如the garden of eden, noah’s ark, the tower of babel, achilles’ ,heel等。另外,在英語中,顏色的運用,特別在語言中作比喻和聯想的運用是較為廣泛的。我們在教材中見得也不多,如the green house, the white house, in black and
而受年齡和思維深度、心理因素的制約,委婉語、禁忌語和英語文體等在初中教材中極少出現是較正常的。在跨文化交往中,怎樣才是有禮貌、怎樣用適應的謙辭和敬辭同樣很重要。雖然在教材中有出現,但仍要補充。尤其能結合現實中,中國人漢文化與歐美人英語文化在交往中出現的各種失誤與沖突的材料,在教科書中應有充足的安排,這樣的例子才有說服力和警示性。
在文化交際中,我們接觸得最多的還是人,我們要更全面地了解外國人,必須對他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人生觀、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有深入的了解和熟悉。必須對各個歷史時期的民族和人民有大概的了解,在各種人物傳記中,新舊版兩套人教版教材所選的內容都非常好。人們都總想從下面的、有積極意義和成功的奮斗經歷的人物身上吸取其人生精華,因而在所有教材中出現的人物形象,給人難以磨滅的印象。如:美國獨立戰爭中的民族英雄:內森黑爾,(其名言為“我唯一抱憾的是:我有,且僅僅只有一次生命貢獻給我的祖國”),反映普通人一面的;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中的動人故事;反映有骨氣的歌唱家;美國著名的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著名杰出的政治家、發明家富蘭克林;英國著名科學家牛頓;現代護理制度創始人佛洛?薩南丁格爾;在叢村中因飛機失事而幸存,并頑強求生的德國女孩的故事等等。所有這些反映了歷史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們在教材中應適當補充現代著名的體育運動員、藝術家、政治家或社會以至為全世界和平、發展和進步作出杰出貢獻的人物的軼事。所有這些材料,給在成長時期的中學生的心靈教育起著極大的積極的作用。人們可以分析其文化背景下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中吸收其精華。另外,體現歐美人獨立自主意識、競爭意識、公平意識、樂觀主義和與他人良好的合作精神、創新探索精神的人物傳記與體裁,應考慮到教材的更新和補充中去。
語言中,包含著文化領域中的民族性格部分。如歐美人所崇尚的幽默感。這類題材文章在我們的教科書中并不多見。作為更深入地了解和處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我們應參照(第二冊)等有關教材中的文章選取適當的擴充到初中的教材中。
[摘要] 目的 探討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教學法在留學生腦血管病理論教學中的應用。 方法 在留學生腦血管病理論教學中,引入PBL方法。PBL教學模式在設計上遵循以病例為引導,以問題為基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調查PBL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 結果 教學結果調查表明,PBL教學法能很好地調動留學生學習積極性(98.3%),提高綜合分析解決問題能力(95.0%)和理論實踐相結合能力(94.2%),留學生能熟練掌握診治腦血管病內容。 結論 PBL教學法提高了留學生腦血管病理論教學的教學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腦血管病;理論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11(b)-0147-04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heory teaching for foreign students
XUE Shouru HAN Xuefei CAI Xiuying DUAN Xiaoyu DONG Wanl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Jiangsu Province, Suzhou 215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teaching method o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 theory teaching for foreign students. Methods In theory teaching of CVD for foreign students education, the method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was introduced to evaluate the teaching quality. PBL teaching mode was designed to follow the case as a guide and the problem as a basement, with the full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BL teaching method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PBL teaching method could help to manipulate the primitive of foreign students (98.3%) and improve foreign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related to CVD (95.0%, 94.2%). Foreign students could master CV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y using PBL teaching method. Conclusion PBL teaching model has also 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VD course, and it is worthy of recommending.
[Key wor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 Theory teaching
[基金項目] 蘇州大學校級教改項目(編號2009-sz-027)。
[作者簡介] 薛壽儒(1967.4-),男,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病學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腦血管病和神經變性病的基礎和臨床。
國內腦血管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點,給人類健康和生命造成極大威脅,同時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腦血管病教學內容極其重要,占據臨床神經病學教學的核心地位。在傳統教學中,遵循“灌輸式”教育,即“教師為中心,課堂教學和教材為主”模式,該教育模式培養的學生存在思維不夠活躍、動手創造能力不夠強、探索未知領域意識薄弱等缺點,其特征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鉤。而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教學法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是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小組討論式的教學方法[1-3]。PBL教學方法有效地解決了傳統教學的弊病。其特征是教學效果得到質的飛躍。由于腦血管病教學內容繁多,涉及的各種癥狀體征復雜,采用傳統的灌輸教學,留學生常常感到枯燥難懂,教學效率低,因此,十分有必要應用PBL教學方法改善腦血管病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對接受該教學方法的132名留學生(共4個班)課后隨機發放120份調查內容相同的問卷,并全部回收,回收率為100%。
1.2 PBL教學對象及實施方法
1.2.1 留學生課前預習 上課前2周告知留學生腦血管病課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通知學生課前認真學習腦血管病課的內容,主講教師通過校內局域網發送腦血管病章節的學習目標和相關問題,讓留學生(每班分5組)圍繞學習內容查閱資料,并鼓勵留學生上互聯網查詢腦血管病最新進展信息。由學生分組討論(每5~6人一組)并制作多媒體課件。課件內容主要有:①如何問診,即詳細的病史詢問應該主要包括哪方面內容?②如何體檢,即針對病史體格檢查主要包括哪方面內容?可能的體征是什么?為什么?③如何輔助檢查,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按輕重緩急順序,主要安排哪方面實驗室與輔助檢查?實驗室與輔助檢查的可能結果是什么?④如何診斷,腦血管病的的臨床診斷標準為何?應該如何與其他疾病進行鑒別診斷?⑤如何治療,腦血管病的臨床治療原則是什么?每一小組負責制作并講解其中的一部分幻燈片。對小組講者的要求:幻燈片張數適中,每張幻燈數不能超過5張,每張幻燈字數不能超過20個;要求其思維清晰,語言流利,講解完需準確回答聽者提出的問題。對聽者的要求:積極配合提出問題,并可能回答講者不能回答的問題。
1.2.2 教師教學素材的收集和教學課件制作 應用我院神經病學教研室多年來在腦血管病教學研究工作中收集的大量典型病例、腦CT、MRI、MRA、MRV、DSA、CTA、SPECT、PET等典型影像資料,結合既往典型病例的腰穿腦脊液資料作為素材。以PBL教學方式為先導,圍繞腦血管病的兩大要素:主要腦血管分布和腦功能區分布及構造設計學習目標的問題,并圍繞腦血管病的兩類主要問題,即缺血性腦血管?。òX血栓和腦栓塞)和出血性腦血管?。òX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等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
1.2.3 知識梳理安排 各組分別展示課件,講述有關內容。鼓勵學生提問,教師可針對一些關鍵知識點提出問題,以突出重點,加深印象。例如:有肢體癱瘓的患者一定就是腦血管病嗎?回答問題以學生為主體,對于學生回答不出的問題,教師根據情況決定由自己回答或將問題布置為課下作業,由學生借助各種學習工具獲得答案。教師對學生課件制作的質量、講授水平、課堂提問與回答的踴躍程度等進行簡要小結。
1.3 臨床PBL課實踐
病史詢問:指導1名學生按時間順序,沿邏輯思維進行問診,其余同學傾聽。教師需在病史詢問過程中對學生的病史詢問方法進行必要的引導,如病史詢問所用詞語不能過度專業化,詢問順序不能雜亂無章,不能偏題,不能有重大遺漏等。病史詢問結束后可由其他學生補充。
體格檢查:指定1名學生進行神經系統針對性的體格檢查,注意神經系統體格檢查的前后上下順序、手法以及查體過程中愛傷觀念的體現。查體結束后首先體檢者匯報神經系統體格檢查的陽性結果,然后由其他學生進行神經系統查體部分的補充與糾正。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由指定學生根據前述的病史詢問及神經系統體格檢查結果,提出為確立臨床診斷進一步需要的實驗室及輔助檢查,由學生進行分析。其中,腦CT、MRI、MRA等典型影像資料與腦脊液結果的分析是重要基本功,教師要結合病例,對典型影像資料的臨床意義、腦脊液結果的判斷與臨床價值、腦CT和MRI的閱讀順序及異常表現進行必要的講解。
診斷的提出:指導學生用專業語言精簡總結,并提出臨床診斷及其依據。
鑒別診斷的分析:由指定學生提出主要的臨床鑒別診斷及其依據。
治療原則:由指定學生根據臨床資料,制訂下一步的治療方案,包括用藥原則和一般治療,要求注意觀察判斷病情進展的指標及必要的處理方法。例如:1例腦血管病患者,如考慮缺血性腦血管病,首選的治療措施是什么?如果用藥3 d以后效果不佳,應考慮有哪些惡化的原因?應給予患者哪些檢查?如何調整用藥?對于學生回答不了的問題,教師可布置為課下作業,并推薦主要的參考文獻或網絡資源供學生查閱參考,待下次課由學生做出回答。
討論總結:討論圍繞臨床腦血管病病例引導出來的學習目標進行,留學生和教師一起分析病例的臨床特點,最后提出診療意見。如出血性腦血管病主要臨床表現是頭痛、嘔吐和肢體癱瘓,相應提出如下問題:出血性腦血管病發病原因、癱瘓血管分布特點及如何處理等。留學生圍繞問題運用新學知識綜合分析、判斷,經過討論做出正確的處理。討論過程中注重充分運用教學課件演示腦血管構造及分布。對課堂上尚未解決的學術問題通過局域網進行交流探討,以彌補課堂教學在時間上的不足。
教師對學生表現的評定:對學生的良好表現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勵,同時對存在的問題做出小結,并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2 結果
PBL教學法在腦血管病理論教學中效果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留學生對PBL教學形式與效果普遍評價較高,大多數留學生認為PBL結合多媒體教學法能很好地調動學習積極性,有助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綜合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理論實踐相結合能力。見表1。
3 討論
3.1 我校留學生的教學特點
我校自2006年起開始招收臨床醫學類留學生,我校留學生主要來源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國家和極少數歐美國家的應屆高中生,目前在校生400余人。我校留學生的基本情況是:①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留學生之間科學文化知識水平差異較大,但其醫學知識相對匱乏;②來自亞洲國家的留學生主要受英聯邦國家語言環境的熏陶,他們的英語水平尤其是英文閱讀和寫作水平普遍較好,雖然大多數留學生入學時能用英語交流,但由于留學生受當地方言的影響,帶有濃重的地域口音,而英語畢竟不是他們的母語,表達相對不夠規范,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師生之間的互動式交流;③這些學生大多信仰印度教或伊斯蘭教,他們的生活、學習和思維深受該文化背景影響;④他們思維活躍,自學能力強,課堂氣氛熱烈,隨時可能會打斷教師授課而提出問題,但組織紀律性較差,上課遲到、早退時有發生;⑤大多數學生畢業后將回國參加本土醫師執業資格或執照考試。盡快熟悉這些情況,使教師在教學中做到心中有數,尤其是在授課前應該熟悉和尊重來華留學生所在國的國體、政體、民族、文化、宗教、歷史等特點,并將這些融入日常教學活動,減少師生間的陌生感,建立師生友誼,為對外醫學專業教學的順利開展營造一個親切和諧的師生氛圍,這是取得留學生信任和認可教師教學權威性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有助于利用有限的高校資源改善留學生的教學效果。因此,對留學生用英語授課,要求任課教師同時具備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4]。目前神經內科留學生的授課教師主要由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和出國留學經歷的中青年教師擔任,這些教師在語言、多媒體課件制作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較易與留學生溝通,且愿意嘗試新的教學模式。而腦血管病理論教學時間達4課時,占整個神經病學理論教學的1/8。因此,選擇腦血管病內容進行教學模式的探索,其目的是以病案為基礎、問題為核心,培養留學生運用理論和實踐知識的綜合分析能力,達到熟練掌握腦血管病診斷和治療的目的。
3.2 PBL教學法在留學生腦血管病理論教學中的意義
PBL最早始于1969年,1993年在愛丁堡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得到推薦,此后在國內各醫學院校開始嘗試,并得到較快發展。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PBL是以重視能力培養代替重視知識傳授、以綜合課代替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以學生為中心代替以教師為中心的一種教學方法,PBL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理論聯系實際、靈活運用知識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培養適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醫學人才。PBL教學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配合互動,因此密切了他們之間的關系,提高了人際交往和互助共事的交流能力;同時,PBL教學還可以提高組織調查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創造開拓能力等。在腦血管病教學中應用PBL教學,并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充分調動留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使留學生對腦血管病內容產生深刻準確的記憶,加深對腦血管病知識的理解。
3.3 PBL教學法體會
PBL教學的特點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小組討論為主要形式,以某一醫學專題或具體病案等問題為核心進行的研究性學習,旨在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創新和實踐能力。它彌補了傳統教學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是醫學教育改革的一個重大進步。它推動高等醫學教育理念的變革,成為近年來高等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的趨勢和熱點[1,4-5]。留學生由于思維較為自信活躍,敢于發言提出問題等特點,采用PBL教學非常適合留學生的學習特點,有利于激發留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是神經病學理論教學內容枯燥難懂,尤其腦血管病理論教學更加如此,PBL教學結合多媒體教學匯集了圖片、錄像、動畫等音頻及視頻材料,使抽象、枯燥難懂的腦血管病內容變成生動形象、直觀易懂,有利于學生對腦血管病各類抽象癥狀體征的理解。
PBL教學強調“學生主動學習”,學生在主動學習中發現問題并且自己解決問題。每個學生都要積極主動、勇于參與、善于表達、樂于自覺完成學習任務,并分享學習體會。因此,PBL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激情,充分調動其交流積極性。研究中有98.3%的學生認為PBL教學能夠提高其自身主動積極學習的能力和學習興趣,可見其調動了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充分激活學生的科學思維精神,活躍課堂學生的學習氣氛。在PBL教學中,學生針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自學,查閱資料并加以歸納整理、分析總結,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認識和記憶,強化專業知識的吸收,進一步提高了學習效果。研究中,有91.7%的學生認為PBL教學有助于知識的創新和理解記憶。在臨床實踐工作中,對臨床表現不典型的病例,需要全面詳細的病史詢問和完整的體格檢查,合適的實驗室和輔助檢查結果,才能做出正確的臨床診斷。采用PBL教學后,學生需要自己發現臨床疾病的不典型性,并加以鑒別診斷,最后才能形成準確的臨床診斷。95.0%的學生認為PBL教學有助于增強創造性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雖然在基礎學習階段,學生習慣了課堂上被動聽教師上課的學習方式,但對于充滿激情活力的PBL教學,絕大多數學生還是愿意接受的。研究結果中,有95.8%的學生覺得能夠適應PBL教學??梢?,PBL教學在臨床神經病教學中是值得推廣和實踐的。
傳統教學中,整個教學活動的主導是教師,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在PBL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作用發生了角色互換,教師的角色轉變成了組織協調和指導幫助學生的主動學習,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和開拓創造性,達到使學生有效掌握當前所學知識的目的??v觀整個教學過程,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PBL教學法的組織設計和有效管理以及對學生積極參與的幫助和激勵促進。因此,PBL教學法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師不斷學習新理論和新技術,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
目前PBL教學雖然在國際上發展較為成熟普遍,但在我國高等醫學教育尚屬起步階段,而且各個醫學院校實施的方法也不同,目前在我國高等醫學教育中普及該方法還有諸多急需解決的問題[5-7],包括:①全才型的優秀教師嚴重缺乏,全才型師資力量薄弱。②缺乏系統有效的PBL教學教材和配套培訓資料。③典型病例難易程度的控制。病例過于簡單,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病例過于復雜,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④有些學生對PBL教學法不適應。⑤傳統教學觀念根深蒂固、PBL教學經驗不足等問題。長期以來,學生已經習慣了傳統的灌輸法教學,突然轉變教學方法,有些學生感到學習負擔加重,不能有效適應。
總之,PBL結合多媒體教學應用于腦血管病教學,有利于調動留學生學習積極性,這對解決當前醫療環境下教學資源短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8-10]。該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依賴于教師素質的提高、PBL教材及配套培訓資料的開發和典型病例難易程度的控制[5,11-13]。該教學模式彌補了目前醫學教育存在的動手能力較差和創造性思維不強的問題,值得在臨床教學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Dolmans DH,De Grave W,Wolfhagen IH,et al. Problem-based learning:future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J]. Med Educ,2005,39(7):732-741.
[2] 王沁萍,陳向偉,李軍紀.我國高等醫學教育中PBL教學模式應用的研究現狀[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12):1071-1074.
[3] Hofman K,Hosokawa M,Blake RJ,et al. Problem-based learning outcomes:ten years of exper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School of Medicine[J]. Acad Med,2006, 81(7):617-625.
[4] 姜春明,王竹穎.PBL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和作用[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1(9):1348-1350.
[5] 尚宏,王鵬軍,付錦,等.七年制臨床神經病學教學改革探析[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12):1483-1485.
[6] 張旭祥,念馨,左帆,等.PBL教學法在內分泌專業臨床見習中的應用探索[J].中國醫藥科學,2011,1(9):156-157.
[7] 厲巖,馬建輝,雷紅英,等.綜合性大學醫科PBL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4):59-61.
[8] 姜東輝,曹賦韜.醫學雙語教學的研究和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12,8(32):65-66.
[9] 石瑋瑋,楊正剛,張麗平,等.PBL教學法在醫學化學綜合性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1,1(8):149-150.
[10] 李海燕,曹勵民,賀紅艷,等.PBL教學在臨床血液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2,15(8):73-75.
[11] 楊淑華,劉艷陽,李碧麗,等.PBL教學法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的應用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 (7): 38-41.
[12] 陳麗仙,盧傳堅,陳延,等.七年制中西醫結合方向臨床課程PBL教學探討[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2,11(9):909-911.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育目標在于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柏拉圖也認為協調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由著名特級教師周一貫領銜的“越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群體風格”也是以“和”為核心:以平和之心、潤和之情、諧和之境,體現兼容并蓄、以柔克剛的鑒水文化內涵。他在自己的語文教育觀中提出一分為三的觀點,強調和諧融合的“三”。確實,辯證統一、強調和美能克服許多小語教學痼疾,略舉其要者如下。
一、交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的對立,和合于“提高語文素養”之中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于是大部分教師緊隨潮流,不假思索,大有“不合作、不探究就不是語文課”之態,認為課堂中不見合作學習、不見探究性學習就定然不是好課。為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突顯新課程理念,教師不敢在課堂上講授知識點,實在憋不住想說的東西,也要想方設法繞著各種圈子(認為是引導)引誘學生說出來,才突感喜悅,頓覺輕松。有些課堂情景,細細一品,實感啼笑皆非。
殊不知,研究性學習的提出并不意味著取代或否定接受性學習,只是過去我們國家的教育太不重視通過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研究精神,所以在新課程中予以提倡。其實,在芬蘭一所全球最早倡導研究性學習的中學中,真正運用到研究性學習的學科也僅占10%左右。漢字是表意文字,漢語語法講究,有很強的歷史繼承性,有較強的實踐性,這都說明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接受性學習尤顯重要。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方式舉足輕重。更何況,語文教學的根是聽、說、讀、寫的訓練。訓練,即教師訓,學生練。
在2004年全國小語研究會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中,專家們一致認為要修訂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要“防止濫用合作學習”。的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與接受性學習是人類的兩大主要學習方式,后者是在接受他人知識過程中獲得經驗,更適合于課內學習:前者是在探索、深究、創造的過程中獲得經驗,更適合于課外學習,適合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這兩種學習方式都是學生獲得新經驗并引起內在素質與外在行為變化的過程,我們不宜將它們對立起來,用一方排斥取代另一方。轉變學習方式也不是一種簡單的“替代”,而是將兩種學習方式有機地融入我們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去,和合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中去,相得益彰。
二、融通“多元解讀”與“文本回歸”的對立,和合于學生、教師、文本的平等“對話”之中
新課標倡導“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注重閱讀教學的多元感悟。顯然,這是具有深刻歷史意義和重大時代價值的轉變。然而,在前進道路上,我們的教學往往會矯枉過正,老師們打著“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旗幟,對學生的所有文本解讀都予以肯定甚至贊揚。課堂的“多元性”是有了,但因此而“迷失”了文本所應有的價值導向,學生在多元感悟上無視課文的時代背景、體裁特點、話語主題,如說《南轅北轍》違反了科學,否定了地球是圓的;說《景陽岡》中武松“濫殺珍稀動物”;說《濫竽充數》中南郭先生有參與意識,善于把握機遇,能靈活應付,有膽有識……甚至當學生學《圓明園的毀滅》時,大呼“‘報仇’‘要消滅英國,讓英國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還要斬草除根’‘一定要讓法國人下油鍋,進地獄’”,教師居然還大加贊賞。試問:文章作者若聽到學生這些充滿血腥昧的文本感悟,會是什么感受?我們的語文教育培養出的學生若是如此這般,那與罪惡滔天的英法侵略者有何區別?這樣的多元解讀豈不令人擔憂!學生是稚嫩的幼苗,他們的思想受到侵蝕、動搖,都是難以避免的,他們的健康成長不能沒有教師的悉心呵護!
縱然,“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他只能是“哈姆雷特”,我們總不能把他解讀為“林黛玉”或其他什么人。我們要善于使“多元解讀”和“文本回歸”和諧統一。如一位優秀教師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時問學生喜歡誰,竟然有學生說喜歡白骨精,說她勇敢,百折不撓;說她孝順老母親,吃唐僧肉時不忘把母親接來。這位教師讓學生進一步討論白骨精的勇敢孝順帶來什么后果。如果她越勇敢越孝順,結果將會怎樣……在討論中,在師生“價值探究”中,學生自然明白了這種嚴重違背社會道德和人性的勇敢與孝順,絕對不行!
回歸“文本”是非常有必要的,當然,這不能成為重走“以本為本”老路的理由,關鍵是如何應對、調節。筆者認為,須融通“多元解讀”與“文本回歸”的對立,使兩者同構同生,和合于學生、教師、文本的平等“對話”之中:或將學生多元解讀中不違背文本價值的“節外生枝”聯系到文本中,巧妙“嫁接”;或盡可能引導學生去自己發現并糾正不確切的感悟;或細心關注學生多元解讀與文本價值取向發生矛盾時,兩者是否還有“異中之同”可以包含學生的獨特體驗;或善于把握學生散亂的自由感悟,作因勢利導的梳理概括,及時地依歸于課文的價值取向……
三、克服“訓練”與“感悟”的對立,和合于“學語習文”之中
新課程實施后,“感悟”一詞如雨后春筍般從語文教學領域冒出來,語文課堂、報刊、講座中無一不在?!坝柧殹币辉~則從新大綱頒布開始,它就銷聲匿跡了,甚至有些“臭名昭著”。我們不禁困惑:注重感悟與情感體驗,摒棄煩瑣分析,以讀代講,注重學生主體體驗,活躍課堂氛圍,固然令人歡欣鼓舞,但深入思考,我們便會發現目前的語文教學追求的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喧嘩與熱鬧,缺失了對語言文字的深刻理解與感悟,常常是淺嘗輒止。一位教師在教學《二泉映月》時這樣引領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文本: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感悟,接著說:“如果再讀一遍,邊讀邊想象、體驗、感悟,我相信大家會讀得更好?!比缓笳垖W生個別讀,在讀時教師未作任何指導,只問“有感情嗎”,之后讓學生再讀。發現學生讀得不好,就引導:“你沒有感情,再體驗感悟一下,定能讀好?!薄處熅瓦@樣引領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讀,反復強調“感悟…體驗”,但學生只是為了讀而讀,浮于表面,不顯進步,感悟成了高屋建瓴、虛無縹緲、毫無目的的行為。
周一貫老師在專著中提出了“訓練”這一古老概念與時展的統一觀,即“訓練”不僅是指語文技能的操練,科學的時代語文訓練也必然具有綜合性特點,即也包含了智力的開發、情意的熏陶、習慣的培養和人格的養成等等。為應試而進行的機械化訓練固然不可取,但純粹的感悟之路也行不通,將兩者有機地和合在一起,使“訓練”包容“感悟”,促進“感悟”,加深“感悟”,在感悟中體現“訓練”,兩者有機結合、相得益彰,才能使閱讀教學煥發鮮活的生命力。孫雙金老師在《二泉映月》一課中的朗讀引導,就使“感悟”與“訓練”珠聯璧合,交相輝映。
剛上課,孫老師就讓學生帶著感悟朗讀訓練三組好詞,通過體驗感悟、指導朗讀加以積累;為使學生感悟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孫老師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練寫“賣藝度日”的苦難生活,練說阿炳如何戰勝坎坷的生活及如何以音樂抗擊不幸的命運,從而使學生明白阿炳為什么嘆息、哭泣、傾訴、吶喊,使學生對中心句的理解感悟層層加深,再加以孫老師恰如其分的對學生朗讀技巧的訓練指導。課末,學生動情的朗讀令聽課老師叫絕!
總之,感悟與訓練決不可偏廢一方,不可割裂開來,必須使兩者融為一體,和合于“學語習文”之中;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決不可做出“買櫝還珠”之事。
四、消解“預設”與“生成”的對立,和合于教學的“現場”之中
在我校語文教研組組織開展的“語文公開周”活動中,有位教師教學《春》一文,正當大家美美地讀著“春雨”這部分時,一學生高舉小手說:“我覺得朱自清寫的這篇文章有個地方抄襲了古詩的內容!”
霎時,大家面面相覷,教師為之一震,稍一沉思后,隨即點頭示意他說下去。
生:文章中的“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這個句子不是和“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思一樣嗎?
師:是嗎?你真厲害,學過的古詩掌握得那么好,另外同學也這樣認為嗎?
生:我覺得這應該不算抄襲,朱自清和詩人一樣,都發現了這些春天的景物,只是寫法不同。
生:我也覺得,而且朱自清的句子也寫得很美,讀起來親切順口,很有味道。(有感情地讀了一遍)
師:你們說得真好!對于這些春天的特征性景物,朱自清和詩人張志和都有共同的體驗,古人用詩詞來謳歌,朱自清用散文來傳情,雖然方式不同,但都將春描繪得生動優美。難怪有人評價本文寫得如詩如畫,能與詩媲美。你們再仔細讀一讀,文中還有這種類似寫法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該班學生課外好學古詩,許多描繪春天的詩句一下子涌入了他們的腦中,紛紛說道:
“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和古詩“千里鶯啼綠映紅”相似;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和《村居》中的“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的情景一樣;
“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與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寫的是同一幅畫面。
教師也補了一句:“‘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與前幾天背的‘人間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也有異曲同工之效?!?/p>
……(師生共同將文中句子與對應的詩句對比著讀)
(注:以上詩句均為課程標準規定背誦的課外古詩)
該教師沒有死搬“課前預設”,對學生的“胡說”輕易阻止,而是結合文本,珍視“意外”,順水推舟,巧妙引導。于是亮麗的課堂風景產生了:文如詩,詩誦文,學生不但在美文與古詩的對比中,發現了美,領略了美,而且在擁抱文本、超越文本中,感悟了美,創造了美!
不知該如何去掂量“生成”在教學中的分量,但相信沒有生成就意味著沒有創造和發現,沒有獨特的體驗和感受。但也有教師不注重預設,在課堂上信馬由韁地展開教學,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就算哪,寶貴的課堂時間在學生的嘻嘻哈哈、玩玩鬧鬧中悄然流逝,這怎么行?其實,所有的“預設”都是為了“生成”,而所有的“生成”,其實都是有意無意的“預設”帶來的。生成不是空穴來風,不是無緣之木。即使是教師以教學機智所作的臨場應變,也是教師的學識見聞、人生經歷和教學經驗的融合。前面案例中,教師若無一定的散文鑒賞能力及古詩運用能力,何來這臨場信手拈來的“偶然得之”?所以,一個優秀教師總是會非常注重平日的勤奮學習和提高自身修養這樣的“遠預設”,更會十分看重課前有針對性的“近預設”。
因此,“預設”與“生成”的對立,應當統一于教學的“現場”之中?!艾F場”就意味著你非得在那里。這樣,才能成就師生情感共振的綠洲。
山一程,水一程,注目凝望新課程;風一更,雪一更,追尋本色新課堂。行進之間,終于發現: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逐漸走向常識,走入現實,返璞歸真。欣賞語文課堂的和諧之音,讓人欣喜快慰。但僅憑幾篇課文的和諧創造,只能是過眼曇花;憑幾位教師的和諧實踐,也只能是孤枝獨秀。語文學科要真正實現和諧教學,要踏足蜀道,躊躇艱行。因而我們期待:從事語文教學的同人們共同研究,努力實踐,不斷探求語文課堂和美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