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19:05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地理小報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媒體動畫 暴力片 負面影響 學齡前兒童 抵抗力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4-0276-01
據調查,學齡前兒童最喜歡看的媒體節目90%是動畫片。統計顯示,現在流行且孩子相當喜歡的動畫片中,許多均充滿了身體打斗和語言暴力的畫面。筆者認為在動畫片中某些“暴力”的畫面能夠短期影響孩子的思想和情緒,對孩子特別是男童產生暴力行為提高了概率。因此家長與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媒體動畫中的“暴力”對孩子產生的負面影響,本文從多方面入手對怎樣有效提高孩子對媒體“暴力片”的“抵抗力”進行了探討。
1 媒體暴力與孩子的攻擊
對于“暴力”一詞,有學者曾對其有過如下定義:使用身體或一些工具,通過對他人或者事物進行傷害或者造成破壞為目的一些行為,包括通過語言對個人的精神上造成的傷害的行為。而媒體暴力則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虛擬暴力,通常通過影視媒體和電子游戲等一些渠道傳播和發散一些暴力內容;另一種則是真實暴力,而通過新聞媒體、報紙、自媒體等途徑對相關人員或者廣大受眾進行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學齡前兒童具有對簡單直觀的圖案和動作接收較快的特點,在孩子對電視、電影、電子游戲等媒體以及互聯網的接觸中,孩子很快會受到其絢爛的畫面和豐富的信息的吸引,從而加強興趣,更快學到很多的知識。然而,在這類信息中卻存在很多的暴力內容,筆者認為它將會間接或者直接影響孩子的思維,延伸出暴力傾向。
2 媒體暴力與孩子攻擊的關系
我們在關注動畫片帶給孩子這么多歡樂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注意動畫中存在的許多“暴力”內容,在筆者曾經帶孩子看過的一集動畫內容中,在短短十幾分鐘的畫面中,就出現了不文明用語20余次,而且在其大量的情節中出現身體打斗、使用器械和武器打斗等暴力行為。同樣的在現實生活當中,孩子受到動畫片的影響,部份孩子不但模仿動畫片里面的不雅語言,而且一些行為也參照甚至完全照著動畫中的去做。曾有媒體報道:一個10多數的女孩,學著動畫片中的主人公用尖銳的道具砍傷了妹妹的臉;還有一個2歲小男孩也模仿其用斧頭砍傷了自己手指。此類孩子攻擊的不斷發生,經家長究其原因,大多與觀看動畫片中充斥著的大量暴力畫面有關。曾有學者對其隨機抽查的5集動畫片內容分析發現,出現暴力行為共69次,平均每集約14次。在動畫片中,大部分的“暴力”出現在主人公的所作所為中,這往往會讓孩子以為表面正義的人物就能隨意對表面上的反面人物施行暴力,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帶來他們(她們)的攻擊。
筆者發現,動畫中的暴力常常具有較強烈的游戲性。動畫角色往往都沒有傷痕,甚至可以死而復生。這種類型的受傷、死亡等讓暴力行為充滿了喜劇色彩。失去了危險性,反映不出人們對暴力的痛苦體驗,提高了孩子模仿的可能性。孩子在觀看此類動畫時,會模仿角色的行為而不會覺得自己犯錯。而且媒體鏡頭對暴力行為的美化作用會讓孩子誤認為暴力是一種善良、美好的行為,并且不用承擔任何責任,這對沒有很強辨識力的低齡孩子影響較大,可能會造成直接的攻擊。
3 減弱國產動畫中媒體暴力影響
3.1 政府和媒體從業者
媒體的規范與自律體現在多個方面:對于媒體機構而言,需要在社會影響與經濟利益之間堅守自身的社會責任,為審核健康、適合孩子的節目而把好關。同時動畫創作者在制作目標受眾是孩子的時候,筆者認為,在對一些動畫內容的敘述過程當中應盡可能地不出現一些視覺刺激和暴力,但如果暴力的內容真的無法避免的情況下,也一定要在畫面上進行必要的處理。對于政府而言,建立動畫分級制度是勢在必行的舉措。
3.2 教育機構
筆者認為,對于幼兒園的教師來說,了解媒體的特性與功能、形成正確的媒體認識觀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應該從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使得教師養成正確的媒體素養教育觀。因而在幼兒園中,要針對現有的水平和特點,立足教育現狀,制定相應符合的培訓計劃,增強對幼兒的媒體素養教育。其次,幼兒教育者應該以優異的教育態度和方式來教育孩子。孩子不斷在模仿教師的行為方式,而此時每個教育者的教育態度和方式是一種隱性課程,他們在認識、情感、能力和行為方式上各有特點。而對于一些可能受到媒體暴力影響而具有攻擊的孩子,教師可以給孩子講故事并讓其回答故事中人物的感受,讓孩子設想不同的人可能做什么樣的行為。教師還可以組織孩子在活動中進行表演和互動,讓孩子自己來判斷好壞。
3.3 家庭
2.今天地理課上我發了火,頭上出了汗,太陽一出來蒸發了,在頭頂上空形成了水汽,下了場雨,碰巧有幾滴又落回我頭上,這就是一個水循環。
3.某些同學考試時腦袋偏轉的角度不要超過黃赤交角。
4.我發現我們班有一位女同學,無論我說什么,她都以一個火星人的態度旁觀這一切。注意,我現在說的是太陽系的知識,與你火星人也有關系的啊?
5.你們同學白天上課時的音量比晚自習時小多了,這是極不正常的,如果這種情況出現在野生動物身上,那就意味著大的自然災害即將到來。中國
6.有些人來學校里除了讀書什么都做。
7.咸海地區的沙塵暴厲害到什么程度,沙子伴著鹽刮到你臉上,刮了幾次,你人就成一塊風干的咸肉了。
8.有些登峰造極的同學能把彗星寫成慧星,真是智慧的掃把星。
9.有句話叫“自古華山一條路”。上山是這條路,下山還是這條路,如果說還有一條的話,那就是自由落體了……
生如夏花摘自《少男少女》
2、坎特洛特,是《小馬寶莉》中公主們住的地方,只有兩位,一位是宇宙公主,一位是月亮公主。
3、云中城,飛馬們的主要棲息地,由云構成(只有飛馬可以行走),掌管著整個小馬國的氣候。
4、白尾森林,是落葉賽跑的舉辦地。
一、銷售當年的會計處理
內部銷售發生當年合并會計報表應抵銷的會計分錄為:(1)抵銷內部商品銷售收入。借記“營業收入(銷售企業的銷售收入),貸記“營業成本”;(2)抵銷期末存貨價值中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借記“營業成本”,貸記“存貨[(銷售方單位售價-銷售方單位成本)×期末結存的存貨數量]”;(3)對期末存貨價值中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借記“遞延所得稅資產(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適用所得稅率)”,貸記“所得稅費用”;(4)抵銷多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借記“存貨――存貨跌價準備”,貸記“資產減值損失”;(5)抵銷對多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借記“所得稅費用”,貸記“遞延所得稅資產(多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適用所得稅率)”。
二、連續編制合并財務報表的會計處理
內部銷售發生在連續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情況下合并會計報表應抵銷的會計分錄為:(1)抵銷期初存貨中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借記“未分配利潤――年初”,貸記“營業成本”。(2)對期初存貨價值中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借記“遞延所得稅資產”,貸記“未分配利潤――年初”。(3)抵銷期末存貨價值中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借記“營業成本”,貸記“存貨”。(4)抵銷對期末存貨價值中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借記“所得稅費用”,貸記“遞延所得稅資產”。(5)抵銷期初多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借記“存貨――存貨跌價準備”,貸記“未分配利潤――年初”。(6)抵銷對期初多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借記“未分配利潤――年初”,貸記“遞延所得稅資產”。(7)抵銷購買方本期銷售商品結轉的存貨跌價準備,借記“營業成本”,貸記“存貨――存貨跌價準備(期初多計提的跌價準備÷期初商品結存量×本期銷售量)”。(8)調整本期存貨跌價準備的抵銷數(注意存貨跌價準備的抵消以存貨價值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為限),借記“存貨――存貨跌價準備”,貸記“資產減值損失”。(9)調整本期因存貨跌價準備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抵銷數,借記“所得稅費用”,貸記“遞延所得稅資產”。
[例]20×0年1月1日,甲公司以銀行存款購入乙公司80%的股份,取得對乙公司的控制權。20×0年乙公司向甲公司銷售A商品100件,銷售價格為每件2萬元,乙公司每件A商品的成本為1.5萬元。20×0年甲公司對外銷售A商品40件,年末結存A商品60件。20×0年12月31日,每件A商品的可變現凈值為1.7萬元,甲公司對A商品計提存貨跌價準備18萬元。20×1年甲公司對外銷售A商品20件,年末結存A商品40件。20×1年12月31日,每件A商品可變現凈值為1.4萬元,甲公司A商品存貨跌價準備余額為24萬元。甲公司與乙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均為25%。
甲公司與該內部商品銷售業務有關的抵銷分錄如下:(單位:萬元)
(1)20×0年的會計處理
抵銷內部商品銷售收入
借:營業收入(100×2) 200
貸:營業成本 200
抵銷期末存貨價值中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
借:營業成本 30
貸:存貨[(2-1.5)×60]30
對期末存貨價值中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30×25%)7.5
貸:所得稅費用 7.5
抵銷多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甲公司計提的A商品存貨跌價準備=(2-1.7)×60=18(萬元),而從企業集團的角度看,每件A商品的可變現凈值(1.7萬元)高于真實成本(1.5萬元),無需計提跌價準備,因此多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應予以抵銷。
借:存貨――存貨跌價準備 18
貸:資產減值損失 18
抵銷對多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調減了存貨跌價準備,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相應減少,因此需要調減與存貨跌價準備有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借:所得稅費用4.5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 (18×25%)4.5
(2)20×1年的會計處理
抵銷期初存貨中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30
貸:營業成本30
對期初存貨價值中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30×25%) 7.5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 7.5
抵銷期末存貨價值中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
借:營業成本20
貸:存貨[(2-1.5)×40] 20
抵銷對期末存貨價值中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對存貨價值中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期末余額應為20×25%=5(萬元),20×0年末(20×1年初)該部分已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7.5(萬元),因此20×1年末應調減遞延所得稅資產7.5-5=2.5(萬元)。
借:所得稅費用 2.5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2.5
抵銷期初多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
借:存貨――存貨跌價準備 18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 18
抵銷對期初多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 4.5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4.5
抵銷購買方本期銷售商品結轉的存貨跌價準備
借:營業成本 6
貸:存貨――存貨跌價準備(18÷60×20)6
調整本期存貨跌價準備的抵銷數。甲公司20×1年末A商品存貨跌價準備余額=(2-1.4)×40=24(萬元),而從企業集團的角度看,A商品存貨跌價準備的余額應為(1.5-1.4)×40=4(萬元)。期末A商品跌價準備可抵銷余額為24-4=20萬元。以上的會計處理中已抵銷跌價準備18-6=12(萬元),此處應抵銷20-12=8(萬元)。
借:存貨――存貨跌價準備 8
貸:資產減值損失8
調整本期因存貨跌價準備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抵銷數。甲公司20×1年12月31日A商品存貨跌價準備可抵銷的余額為20萬元,應抵銷的與存貨跌價準備有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總額=20×25%=5(萬元),20×0年末(20×1年初)已抵銷4.5萬元,此處應抵銷5-4.5=0.5(萬元)。
借:所得稅費用 0.5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0.5
參考文獻:
摘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與技術的進步,人類創造出大量的物質財富,我們已經不必再為生存擔憂,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已不在于擁有物質的多少。這時人們購買商品時已經不再是為了商品本身的使用價值,商品擁有的文化意義成為人們表達自己身份、品位和地位的方式。消費社會中的人們通過對物的消費來建立對自己的認知,同時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商品的符號意義成為人們消費的主要對象。
關鍵詞:消費社會,鮑德里亞,符號
讓·鮑德里亞是法國社會學家及哲學家,一生著書豐厚。從1968年出版《物體系》開始,隨后出版《消費社會》(1970)、《符號的政治經濟學批判》(1972)、《生產之鏡》(1973)、《象征交換與死亡》(1976)、《消費符號》(1976),這一系列著作構成了他關于“消費社會”的理論思想。在《消費社會》一書中,鮑德里亞認為在消費社會中,人們消費的已經不再是物的價值本身,消費的實質其實是“符號消費”。人們越來越多地消費的是物背后所代表的身份、地位、品位、階層等。看似我們都能公平地享受所有的物和服務,但實際的不平等卻被這種表象的平等掩蓋了。在物的符號指向下,消費不同的物的人也被劃分成不同的等級。本來是人生產出來的物,而處于“消費社會”下的人卻被物所操控著,失去了獨立的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在物叢林中盲目地生活著,變成了“異化”了的人。
工業化大生產的結果是物質的極大豐富,資本家不停地擴大再生產。但在1929年發生的經濟危機使資本家認識到,生產的最終目的是使產品銷售出去才能獲得利潤。資本家開始著力關注如何促進人們進行消費。由生產引導的社會變為由消費引導的社會。社會逐漸形成了一種“消費文化”,身處其中的人們潛移默化地被其控制著。
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書中解釋了符號消費形成的原因。首先,人們在生產物時,物就被賦予了不同的等級和差異。似乎大生產帶來的物的豐富,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物或服務,這樣看來人們在物面前都是平等的。正是這種表面上的平等掩蓋了實際的不平等。物本身是具有差異和等級的,人們去消費的時候也會受到這種等級的影響。不同身份的人,不同消費能力的人消費的物是不同等級的。這樣一來,本來只有物有等級劃分,而人們去消費不同等級的物,無論是有意或無意,人們就通過物構建了自己的等級。時尚就是這樣一種產品。設計師把某一類型的物定義為“時尚”,消費這種物的人就成為了“時尚的人”。處于“時尚”之外的人模仿“時尚”之內的人的消費行為,就是試圖也成為“時尚的人”。但是“時尚”是不停推陳出新的,因為它本身就是為了構建一種差異性。物本來是沒有等級之分,卻被人為劃分出等級,人們通過消費物來構建自己的等級,這樣一來,物已經不是原本的物,而成為了劃分等級的標準。第二,廣告傳媒的作用。對物的編碼通過廣告這一過程完成。以腦白金的廣告為例,在高強度的廣告轟炸中,腦白金完成了這樣一個編碼過程,即將腦白金=年輕、健康,這兩個符號。腦白金本身是什么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讓人們接受這個等式。人們購買腦白金也不是買腦白金那一顆顆藥丸,而是購買“年輕”“健康”這兩個符號。這樣編碼過程就已經完成了,腦白金本身也就被符號化了。高強度的廣告實質是一種單向度的信息傳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由厭煩到麻木到接受,慢慢接受了廣告的編碼過程。廣告自身是什么已經不再重要,人們的思想被動地控著,被動地接受著被創造出來的欲望。廣告成功地將物變成了符號,并且營造了一種文化系統,在這個系統內的每個人都受到這種符號的影響。
只有把物符號化了,物本身已經不重要,符號可以指向任何意義。在這樣一個文化系統下的人們會不由自主地去追尋這種意義。人們消費的就不再是物,而是物地指向意義了,也就是物的符號意義。這種符號意義就成為了人們劃分等級的標準。人們在這種被構建起來的,有等級劃分的符號體系中,通過對物的消費來尋找自己所處的位置。消費不再是一種經濟行為,而具有了文化的意義。消費物不再是為了得到它的價值,而是為了對自己的差異性的實現。對物的消費成為一種進入某一等級集團的入場券。人們試圖進入某一等級集團也即是在尋求一種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
不僅是物,連我們的休閑方式、身體也被賦予了符號的意義。比如高爾夫=高貴的運動,雙眼皮=美麗。鮑德里亞認為,隨著電子技術的運用,整個社會已經完全被編碼所控制了。所有的人和物都可以被簡化為“1”和“0”,物與物,人與人已經沒有任何差別,存在的或不存在的也沒有差別,所有都可以通過“1”和“0”進行編碼。這些符號構成了整個世界。任何物之間都不存在界限,即是“內爆”,這樣任何物都失去了意義。仿真比真的還真,超現實的比現實還更現實。人們圈囿于一個巨大的社會符號網絡中不能脫身。
在《象征交換與死亡》一書中鮑德里亞試圖找出逃離社會符號網絡的方法。他提出只有通過象征交換才能走出符號統治的路徑。象征交換就是這樣一種交換方式,在這種交換中,沒有生產者和產品,沒有生產者和使用者,沒有勞動力,沒有需求,沒有有用性。在這種交換關系中,物的價值取決于人的位置。鮑德里亞認為贈送禮物就是一種典型的象征交換。在贈送禮物的過程中,禮物的價值取決于交換雙方的關系。在這里,不再是物決定人價值,而是人決定物的價值。象征交換是一種互惠的、可逆的交換。鮑德里亞認為原始社會充滿了象征交換。在原始社會中,沒有豐盛,沒有匱乏,沒有需要,沒有生產。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沒有對自然的索取和剝奪。沒有越來越多被創造出來的欲望。人們通過祭祀和儀式祭奠死去的祖先,死去的祖先被認為是存在于四周的,是可以與之溝通的。災難發生的時候,人們供奉祭品來尋求對祖先的幫助。活人和死人之間不是被分割開的。死的人只是另一種存在方式。雙方仍然可以聯系。活的人貢獻祭品尋求死的人的幫助,死的人提供庇蔭。這樣活人和死人之間的互動就是可逆的,互惠的。文明社會的人們的居住地和墓地越隔越遠,墓地已經被劃入城市的邊緣地帶。人們在葬禮上感到悲痛,覺得死去的人從此便天人相隔不再有交點。活人和死人存在于沒有聯系的兩個世界。但是人們不可能回到原始社會,人們仍然生活在這個由擬像、編碼、符號構成的社會中,并且由于電子技術的運用,這個符號系統越來越精密,滲透于生活的每一處,無從逃脫。鮑德里亞感到深深的無奈和絕望。他提出只有死亡才能逃脫這個精密的符號系統,才沒有價值交換的行為。
回顧鮑德里亞關于消費社會的理論,他受麥克盧漢的傳播學思想影響,首先用符號來分析現在的消費行為,指出人們的消費已不再是消費物的價值,而是為了得到物的符號意義。隨后分析了為什么社會會被符號控制,他試圖想找出逃離符號控制社會的途徑,最后提出只有象征交換才能擺脫符號,才能完成人的最終解脫。(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王寧:《消費社會學——一個分析的視角》,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3][加]大衛·萊昂:《后現代性》,郭為桂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征收程序:將尊重農民參與權
對于社會關注的《土地管理法》修改,王守智介紹,國務院法制辦和國土部已經在著手開展工作。國土資源部的修改稿已經完成送審,上報國務院。國務院法制辦也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研究、修改論證。
“修改的重點,主要是在集體土地征收這一塊進行完善。”王守智說,完善主要是根據和四中全會的規定,進一步貫徹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的要求,進一步縮小征地范圍,完善征地補償的機制。
“具體制度方面,重點是在同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條例相銜接的基礎上,界定土地征收范圍。同時,要完善征收土地的程序,更加尊重農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而且在征收程序上要完善矛盾的化解機制。”王守智說。
征收補償:財產補償+安置保障
征收補償一直是被關注的焦點問題。王守智表示,此次修改中,對征收土地補償的方式也將進行完善和改革。“補償將更加突出不僅要從財產上進行補償,同時要兼顧到安置和保障,要確實做到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改善,來進行補償,并同時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另外,農民房屋的征收,也要和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原則相協調。”
文件規范:明確區分“征用”“征收”
王守智表示,2004年在憲法修正時,明確了“征用”和“征收”的概念。但2004年之前的相關法律法規,沒有把“征用”和“征收”分開,往往把“土地征收”叫“土地征用”。而實際上兩者在法律上是有本質區別的。
關鍵詞:財產保險標的;屬人主義;從物主義
一、“屬人主義”原則
(一)“屬人主義”原則的優勢
該原則意味著財產保險合同的有效性應在財產目標轉移后立即暫停。保險人是否承認承繼的保險合同成為保險合同持續有效的重要因素,如果在一定時間內沒有恢復,則終止合同有效性。這種主張下,保險公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該原則著重于保護財產保險合同的個人特征,并認為保險合同關系是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確定的。該信任關系是維持合同效力之根本。該模型認為保險合同保護的是被保險人的保險利益,而非被保險財產。因此,被保險人的個人因素成為保險公司審查保險合同是否繼續有效的重要考慮因素。轉讓財產保險主體時,被保險人的身份和地位由受讓人取代,保險合同確立的信托關系也動搖。同時,該原則要求法律賦予保險公司同意權,以確保保險公司擁有決定保險合同是否有效的決定權。英美法律體系中的大多數國家主張該原則,重在保護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信任關系,并且能在保障原始保險合同效力的穩定性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它還確保保險公司可以重新審查和評估財產保險標的轉移帶來的一系列風險變化。為了保護保險合同關系中的價格平衡,保險公司有效地防止了超出保險范圍的目標轉移過度補償,使受讓人可以獲得不正當的財富。其次,該原則在理論上與保險合同的相對和連續特征一致。在債務承諾的情況下,合同的另一方當然有權同意失去自己的利益。在英美法律體系中,該原則被用作保險立法的理論基礎。美國的法律對保險公司應當同意書面轉讓保險合同,否則轉讓無效。”的約定條款一般持認可態度。加利福尼亞州保險法典規定:“只有被保險標的的轉讓不足以轉移保險。此時,其效力暫停,直至受讓人成為保險合同的所有人和保險標的。”。
(二)“屬人主義”原則的不足
這一原則過多地保護了保險公司的利益,這將不可避免地減少對被保險人和受讓人利益的保護。首先,它否認了在一定程度上轉移合同有效性的可能性。其次,如果依照“屬人主義”原則,被保險人的權益就難以得到保證,原因在于保險公司一旦獲得同意權,這意味著在財產保險目標轉移后,一方面,在保險公司同意之前,原保險合同的有效性是空白的。被保險人的利益將處于合同保障的“盲點”;另一方面,保險公司有可能濫用這個權利。如果在此空白期內發生保險合同范圍內的保險事故,保險公司濫用此權利。為了拒絕承擔保險責任,保險合同當事人將被告知決定終止其有效性并逃避法律責任。此外,理論上,由保險公司表示同意的模式來確定合同是否有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合同轉讓行為的否定。一般認為,合同有效性的轉移要求合同在不間斷和連續模式之間自由轉移。但在該原則的影響下,即使保險公司同意,它基本上是保險公司和受讓人對同一保險目標的重新要約和承諾。它的基本屬性不是保險合同的轉讓,而是簽訂新合同。在實踐中,這種方法不可避免地給受讓人和財產保險實體的轉讓人帶來很大的不便,增加了交易的程序和成本。
二、“從物主義”原則
(一)“從物主義”原則的優勢
該原則認為,財產保險合同的有效性是根據財產保險主體的轉移而轉移的。保險合同下的所有權利和義務自然由受讓人繼承,原保險合同仍然有效,保險人無需同意。受讓人、被保險人等僅有義務通知,該原則否認保險人的同意權對合同有效性的影響。換句話說,保險合同應在財產保險標的轉移后持續有效力,至于保險合同的有效性,將在風險評估完成后進行判斷。該原則的優點有:第一,它符合保險利益原則的要求。換句話說,在財產保險轉移的法律制度中,財產保險標的轉移是財產保險利益的轉移,基本內容是相同的。因此,當財產保險實體的所有權轉移時,隱藏的保險利益也被轉移,受讓人也獲得保險利益。因此,繼承保險合同下被保險人的權利和義務是合理的。其次,該原則使保險合同的轉移變得切合實際,這使得保險公司的同意無效。在受讓人的自然繼承模式下,財產保險合同的有效性得到保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商品交易和財產轉讓的完整性。有利于貿易往來與業務開展。最后,這一原則也避免了過于注重保護保險公司利益的事實,該原則重點是保護被保險人、被保險人、受讓人和其他弱勢群體的利益,以幫助平衡保險合同雙方的利益。這主要表現在,可以以自然繼承的方式驗證保險合同的有效性,理論上可以消除“保險合同效力空白期”,彌補被保險人權利保護的“盲點”。堅持該原則的立法風格的有大多為大陸法系國家(地區),如德國保險合同法、“日本商法典”第650條和“臺灣保險法”第18條。
(二)“從物主義”原則的不足
一、重做分錄法的思路
合并財務報表和個別財務報表分別反映企業集團和個別獨立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兩種類型的報表在會計主體、 編制方法、 編制程序、 編制依據等方面均存在差異, 但兩者在報表結構和各期報表數據之間的關系是一致的。合并財務報表同個別財務報表一樣,資產負債表的期末余額數是以上期期末余額數據為基礎計算填列的,利潤表和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上期數據會影響到本期的留存收益數據, 現金流量表的上期“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會影響到本期的“期初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數據。
在編制個別財務報表時,通過獨立的賬簿體系實現各期數據的自然連接,各期會計分錄只需要反映當期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如某企業上期購進固定資產100萬元(假設不考慮增值稅的影響),會計分錄為(所有分錄數據的單位均為萬元),
借:固定資產 100
貸:銀行存款 100
本期又購進了一臺設備價值為600萬元,本期的會計分錄為,
借:固定資產 600
貸:銀行存款 600
本期末固定資產余額應為700萬元。上期的100萬元通過固定資產賬戶從上期自然過度到本期成為本期的期初余額,再考慮到本期實際增加的600萬元,累計為700萬元。因此在編制個別財務報表時各期只需要編制反映本期實際業務的會計分錄,不需要重做上期的業務。
對于合并財務報表而言,根據現行會計準則的要求各期編制的抵銷分錄是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完成的,且各期的抵銷分錄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即上期的抵銷分錄數據不會通過抵銷分錄中的報表項目自然過度到本期。
例如:某企業集團上年內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資產包含未實現損益100萬元,母公司編制了如下抵銷分錄,
借:營業收入 2700
貸:營業成本 2600
固定資產――原價 100
本期再次發生內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資產未實現損益為600萬元,抵銷分錄為,
借:營業收入 3600
貸:營業成本 3000
固定資產――原價 600
兩期累計未實現損益是700萬元,但本期的合并財務報表的抵銷分錄只反映了本期的未實現損益600萬元,前后期數據無法實現連接,其根本原因在于合并財務報表各期抵銷分是相互獨立的,上期的未實現的損益100萬元無法像個別財務報表一樣通過抵銷分錄里的報表項目自然轉移到本期,因此無法在本期數據中反映。
針對這種情況, 筆者提出連續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抵銷分錄的新方法: 重做分錄法。該方法的基本處理思路如下:第一期按照新準則的要求正常編制抵銷分錄; 第二期及以后各期連續編制抵銷分錄時分三,第一步是重做上一期的抵銷分錄, 實現合并財務報表前后期數據的自然連接。由于上期的抵銷分錄中涉及的損益類的報表項目到了本期已無余額,但會影響到本期未分配利潤的年初數,因此應將上期抵銷分錄中的損益類報表項目替換成“未分配利潤一年初”, 其他項目保持不; 第二步是對上期的內部業務交易業務在本期發生的變化進行調整, 如果沒有變化,則此步驟可以省略; 第三步是對于本期新發生的內部交易業務按照與第一期相同的方法正常編制抵銷分錄。 按照新方法, 對于前面上述所列舉的固定資產案例第二期的抵銷分錄可以這樣處理:
首先,重做上一期的抵銷分錄,將“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均換成“未分配利潤一年初”,抵銷分錄為: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 100
貸:固定資產――原價 100
其次,假設上期內部交易的形成的固定資產原價在本期未發生變化,因此不需要調整。
最后,對于本期新發生的業務按與第一期相同的方法編制抵銷分錄:
借:營業收入 3600
貸:營業成本 3000
固定資產――原價 600
通過這三步處理后,發現本期的合并報表真實地反映了兩筆業務所形成的累計未實現損益700萬元。
二、重做分錄法的運用
筆者在本文中提出的連續編制合并財務報表的重做分錄法適用于諸如內部交易形成的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所包含的未實現損益及內部債權債務等所有內部交易業務的連續抵銷分錄的編制,甚至包括連續調整分錄的編制。以注冊會計師考試輔導教材《會計》(2011年版)中第二十五章合并財務報表中的案例來說明該方法的運用。
在第518頁[例25-11]中,第一筆抵銷分錄:
借:期初未分配利潤 600
貸:營業成本 600
做這樣一筆抵銷分錄,是假設上一期內部存貨交易形成的未實現損益在本期全部實現,筆者相信這筆業務會讓很多實務工作者難以理解。第二筆抵銷分錄:
借:營業收入 6000
貸:營業成本 6000
反映了本期新發生的內部交易業務的抵銷。第三筆抵銷分錄:
借:營業成本 1050
貸:存貨 1050
既反映了上一期內部交易形成的存貨在本期尚未實現的損益(本例中為0),又反映了本期新發生的內部交易存貨尚未實現的損益1050萬元[注:2011年版CPA教材數據750萬元是錯誤的,因為上期內部交易形成的期初存貨為2000萬元而不是教材中計算使用的1000萬元,因此期末內部購進形成的存貨為3500萬元(期初存貨2000萬元+本期購進存貨6000萬元-本期銷售成本4500萬元),存貨價值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3500×30%=1050萬元]。 CPA教材將各期的內部交易業務混在一起進行處理,思路不夠清楚,在理解上存在一些困難。如果按照筆者提出的重做分錄法編制第二年的抵銷分錄則非常容易理解。
第一步:先重做上一期的抵銷分錄(上期的抵銷分錄見第515-516頁[例25-8]),將“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均換成“未分配利潤一年初”后重做抵銷分錄為: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 600
貸:存貨 600
第二步:若甲公司按先進先出法對發出的存貨進行計價,上一期內部交易形成的存貨在本期全部對外銷售,則抵銷分錄為:
借:存貨 600
貸:營業成本 600
該筆抵銷分是對上一期內部存貨在本期發生變化的調整,即上期所包含的未實現損益在本期全部實現,與未實現損益的抵銷分錄“借:營業成本600 貸:存貨600”剛好相反。
第三步:對于本期新發生的內部交易按與第一期相同的方法處理,抵銷分錄為:
借:營業收入 6000
貸:營業成本 6000
本期購進的存貨期末未實現損益為1050萬元,抵銷分錄為:
借:營業成本 1050
貸:存貨 1050
可以計算比較,重做分錄法與CPA處理方法在數據上是完全一致的,而且新方法將各期內部交易業務分開處理的思路非常明確。
重做分錄法對于連續調整分錄同樣適用。在第509頁甲公司第二年即20×2年連續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所作的兩筆調整分錄不易理解,讓人感到無所適從。但如果采用筆者提出的新方法中的第一步:重做上一年的調整分錄進行處理則非常容易理解。上一期的調整分錄數據見第502頁的前兩筆分錄。按照新方法,第二年的調整分錄處理為,
第一筆重做,
借:存貨 1100
固定資產 3000
貸:應收賬款 100
資本公積 4000
第二筆替換并重做,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 1100
未分配利潤――年初 150
應收賬款 100
貸:存貨 1100
固定資產 150
未分配利潤――年初 100
這樣處理以后將兩筆調整分錄合并后的分錄為
借:固定資產 2850
未分配利潤――年初 1150
貸:資本公積 4000
其數據與CPA教材上兩筆抵銷分錄合并后的結果是完全一致的,十分便于理解。
編制合并財務報表的過程中,如果在實務工作中采用筆者所提出的連續抵銷分錄的新方法――重做分錄法,則可以讓工作變得較輕松。重做分錄法主要具有如下一些優勢:全面反映了我國現行合并財務報表具體準則的要求;該方法全面反映了合并財務報表本期數與上期數之間的相互關系;該方法適用于所有連續合并報表抵銷分錄的編制包括連續調整分錄的編制;該方法能確保合并報表數據的準確性,容易理解;該方法與CPA方法的最終數據相同,只是處理思路不一樣;在實務中該方法也可以簡化。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1年版。
[2]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關鍵詞:引爆點理論;房地產營銷;應用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1-000-01
簡言之,引爆點就是指流行潮突然全面爆發并讓一切產生巨變的那一富有戲劇性的時刻。所有的流行潮都有一個引爆點。格拉德威爾所提出的引爆點是指在某一個特定的流行潮中,能夠使事物迅速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的一個極短的時刻。引爆點理論主要包括3個部分:個別人物法則、附著力法則和環境威力法則。換句話說,流行潮的發生需要三個條件,人們傳播傳染物的行為、傳染物自身和傳染物發生作用的環境。世界上任何一個流行潮的興起,都需要遵守這三個法則,滿足這三個條件。本文總結呂尚彬、吳志遠和陳娟娟對穹頂之下、平凡世界基于引爆點理論的分析,應用于房地產營銷。
根據理論的三個部分,首先總結在《穹頂之下》與《平凡世界》中的應用:
第一,個別人物法則:《穹頂之下》柴靜的“朋友圈”中,一部分央視的同事、原《看見》團隊成員,還有一批微博、公知調查記者圈中的大佬等充當了“引爆點”的聯絡員。敘述者柴靜扮演了“內行兼推銷員”角色。適時分享與轉發的一大批被《穹頂之下》“震撼”、“感動”得“一塌糊涂”的網友,也屬于多級推銷員角色。
《平凡世界》一些忠于原著的讀者是該劇、小說的直接追隨者,這些原著粉在看該劇的時候還會扮演“內行”的角色甚至是“推銷員”的角色,向身邊沒有讀過原著的親朋好友推薦該小說。一些具有影響力的名人明星為該劇“吆喝”,眾大腕紛紛為劇中好友“賣力吆喝”,眾星云集的場面也是讓該劇賺足了噱頭。這些名人明星他們如同“推銷員”一樣向廣大觀眾推銷該劇,提高該劇的收視率。
第二,附著力因素法則:《穹頂之下》與《平凡世界》都是采用視頻的方式。由于視頻所具有的聲畫同步和視聽結合的特性,人們觀看視頻時相對于看紙質版的文字來說,視覺不容易疲勞。而《平凡世界》在劇中創新性的使用陜北話,優點有:1.彰顯地域性。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傳播與表達的載體。2.增強真實感。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物品、動作和習俗往往只有用方言才能生動的表達。3.營造喜劇性。方言有獨特的喜感,并且給人一種親和力。
第三,環境威力法則:《穹頂之下》對環境威力法則的恰當運用,體現在對群眾霧霾議題的高度敏感性。
《平凡的世界》也正是如此,自它開播以來,你會發現周圍很多人都在討論它。迫于群體的壓力,我們會惡補關于它的知識,試圖有機會能夠加入這個討論群體中。一旦成為群體中的一員,我們就很容易地感受到來自身邊許多人的壓力和其他形式的影響,正是這些影響裹挾著我們加入到某個潮流中去,我們會不自覺地跟隨著群體中的人談論某個現象、某件事甚至是做出某種行為。
上文分析了引爆點理論在《穹頂之下》與《平凡世界》中的應用,接下來本文利用引爆點理論分析經典房地產營銷案例:
第一,保利董事長親派茶葉蛋,“土豪蛋”熱點營銷轟動廣州:“茶葉蛋”一出現就成為互聯網上的新一代土豪標志。保利本次大派茶葉蛋,背后是保利大都匯開盤。大都匯的早餐袋,連同茶葉蛋,送到CBD白領手中…本次活動發起人余英,坐擁71萬粉絲,微博一發動,星火燎原。在這例房地產營銷中,充分利用了環境威力,利用互聯網對茶葉蛋的炒作,網友對茶葉蛋的熱議,分享媒介選取的是微博,對茶葉蛋的關注也是興起于微博,信息傳播有較強的附著力。
第二,點贊狂人出現,都是合肥萬科惹得“禍”:是建一座免費圖書館,還是一家社區酒吧?合肥萬科通過在線點贊的互動形式,向市民征集生活愿望。植樹節的“你點一個贊,我種一棵樹”活動,全合肥市民蜂擁而至,近3萬人參與活動。一個根植于城市地產品牌,總要找到與城市的契合點。而城市需要什么呢?――合肥萬科說:你來點贊,萬科實現。這是一場“文化符號+創意事件+粉絲互動”的超級營銷。這則案例中,合肥萬科通過深入分析合肥的主流城市文化,精準定位,活動符合市民需求,市民主動擔當內行、聯絡員和推銷員的角色,由小到大,塑造城市整體環境威力,帶動更多的人參加。
根據房地產營銷本身特點,結合上文對房地產經典營銷案例的分析,給出基于三法則的房地產營銷改進建議(以鄭州市為例):
第一,個別人物法則:直接尋找擅長社交、精力旺盛、博學、有影響力的人來充當房地產營銷中關鍵的內行、聯絡員和推銷者角色。房地產協會相關人員、大學房地產專業教師、微博房地產紅人和微信相關公眾號等,由這些點來擴散影響廣大網友,吸納擴大內行、聯絡員和推銷者的范圍。
間接通過將房地產營銷與具有影響力或影響潛力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和文化典故等關聯,將這些作品典故的讀者粉絲轉為自己的內行、聯絡員和推銷者。名人明星的代言往往需要較高的費用,適用性不高。
第二,附著力因素法則:二者營銷的成功性說明視頻這種視聽結合的宣傳方式才是適應當今社會節奏,符合人們信息提取習慣的營銷方法。視頻內容構建選取應著力發掘日常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卻又讓人體會深刻的點,例如鄭州的燴面、胡辣湯和夜市等具有城市記憶的題材,題材表達可選取河南方言,可在基于鄭州本地房地產交易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分析購房者來源,得到主要購買者來源的故鄉,選取其故鄉方言作為地產營銷視頻的表達語言,或者基于地產營銷目標,選取對應語言。營銷視頻應根據目標客戶的媒介接觸習慣和分享習慣來包裝和傳輸:目標客戶是剛結婚的青年家庭,那微信微博應是主要的接觸分享媒介;目標客戶是基于改善住房需求的中老年家庭,電視廣告也許是更好的媒介。
第三,環境威力法則:流行往往發生在人們對周遭強烈敏感的環境里,同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條件密切關聯。穹頂之下選取的是霧霾這個話題,鄭州本地的營銷可以選取堵等市民深有體會與自身密切關聯的話題,營銷不僅要構造話題,更要營造話題討論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