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縱橫》文風活潑輕松,語言簡明易懂,屢屢文學文摘界領軍作用的重頭文章,給人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文化縱橫》是由中國西部研究與發展促進會主辦與主管的一本文化思想類刊物。發現和報道活躍于民間社會(企業、社區、NGO)中的文化實踐,揭示其對于中國文化和價值重建的意義;對話社會各界的思想者,借助其眼光,表述各個層面中國人對文化重建的探索。
文章導讀作為一個在新大陸“白手起家”的現代國家,國長期以來在人們心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先社會、后國家”"強社會、弱國家"形象,這也是“美國例外論”的一個重要維度。但事實上,自19世紀南北戰爭以來,美國國家系統不斷擴張,中央行政權力持續強化;20世紀以來,在福利國家轉向以及國家安全和行政管理的要求下,國以聯邦行政部門]為中心形成了一一個“中央官僚國家”。
面對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左右夾攻,工人運動和勞動法進退維谷,前景不容樂觀:失去工人運動的助力之后,藍領階層的美國夢、中產夢正漸行漸遠。這次罷工的政治色彩比較淡。無論是勞方還是資方,都沒有提出像樣的政治訴求,更沒有任何政治綱領的存在。政治人物雖然頻頻表態,但是”站隊”的現象很少發生。
與中東北非地區大多數國家一樣,摩洛哥也采用了基于政府干預的國家資本主義模式,即國家通過資助部分企業來控制其生產方式。這種發展模式起源于摩洛哥統治階級一馬赫贊對社會各方面控制的需要,尤其是經濟領域。1983年,經濟持續下滑和社會不滿的增加,迫使國王哈桑二世放棄了摩洛哥化政策,并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的幫助下,開啟了經濟自由化和“去摩洛哥化”運動。
龍云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一方面在家中私塾讀書,受漢文化熏陶;另一方面也對自己的非漢出身,特別是具有金沙江兩岸兩大彝家的家族背景有所意識。與利用彝人身份在彝區擴張勢力時不同,龍云在執掌云南省政后,更多是以一個傳統的漢族統治者的形象示人。
伊朗行記:日常生活的水與火,“后發國家發展道路”是本刊的一個特色欄目。這一欄目的文章,一直以來偏于政治經濟學的分析,而黃婧怡這篇伊朗行記,卻是一篇帶有人文觀察視角的隨筆類文章。作者從生活化的角度出發,深入伊朗現實與歷史的深處。
在這個通過“伊斯蘭革命”走上一條獨特發展道路的現代伊朗,作者要在文獻與現實的碰撞中探究的是:這條發展道路造就了一個怎樣的伊朗社會?伊朗動蕩起伏的歷史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民族性情?我們在這一欄目中刊發此文,希望給讀者帶來關于“后發國家發展道路”的不同觀察視角,也希望能豐富這一欄目的人文內涵。
1、雜志為預訂預售型商品,如需調整(提前或延后)下單后請聯系客服。
2、正品雜志可開具發票國稅機打,但需要另支付稅費,下單填寫抬頭,首次配送附上。
3、訂單配送時間以起刊時間為準,如需修改起刊時間請務必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