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期刊
支付定金
確認完成服務
支付尾款
《中華海洋法學評論》注重性、學術性,努力做到風格清新、雅俗共賞。創刊于2005年,創刊以來一直是各種政法信息交流的重要平臺。作為海洋法學領域的標志性刊物,自創刊以來,始終秉持“大中華、大海法”的辦刊傳統,旨在匯聚海峽兩岸暨港澳乃至全球華人海洋法學者的智慧與力量,共同推動海洋法學的研究與發展。同時,本刊也深諳“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合作精神,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歡迎各界學者參與交流,共襄盛舉。
在未來的發展中,它將繼續堅持這一辦刊理念和合作精神,與協辦各方攜手并進,共同努力構建一個致力于學術與科學的高水平的海洋法學學術交流平臺。這個平臺將不僅是一個學術成果的展示窗口,更是一個思想碰撞、智慧交融的學術殿堂。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本刊將不斷優化欄目設置,豐富內容形式。我們將繼續刊登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學術論文,涵蓋海洋法學的各個領域,如海洋權益保護、海洋環境治理、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爭端解決等,為學者們提供廣闊的學術視野和研究空間。同時,我們也將關注國際海洋法學的最新動態和熱點問題,及時反映國際海洋法學的研究進展和實踐成果。
海洋法公約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海洋法學
[1]來稿作者身份、題材和體裁不限,論文、評論、書評、譯作、案例評析等均可,中文投稿每篇原則上不超過1.2萬字,英文投稿每篇原則上不超過2萬詞(含腳注)。
[2]鼓勵英文著述,同一學術水準的來稿,英文著述將優先錄用。來稿須為單語種原創寫作,且未曾在任何紙質和電子媒介上發表。
[3]文責自負。譯作需附原文,以及原作者或出版者對于此翻譯的書面授權許可。譯者應保證該譯本未侵犯原作者或出版者任何可能的權利,并在可能的損害產生時自行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編輯委員會或其任何成員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4]來稿請注明作者姓名、單位、職務、職稱、研究方向、教育背景、通信地址、電子郵箱及聯系電話等。來稿一律不退,請作者自留底稿。
[5]本刊采用雙向匿名審稿制度。來稿必復,編輯部將在收到來稿后兩個月內安排匿名審稿。逾三個月未收到錄用通知者,可自做他用。
[6]歡迎對本刊文章進行轉載、摘登和結集出版,但應尊重原作者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享有的權利,并在轉載時注明“轉自《中華海洋法學評論》20XX年第X期”和原作者、譯校者姓名,同時書面通知本刊編輯部。
[7]為擴大本刊及作者的知識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加入北大法寶、超星法源、讀秀、HeinOnline、臺灣華藝、萬律、維普、中國知網等中外數據庫,除非作者在來稿時特別聲明,否則視為同意《中華海洋法學評論》擁有以非專有方式向第三方授予已刊作品電子出版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和數字化匯編、復制權,以及向《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和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等文摘類刊物推薦轉載已刊作品的權利。
[8]為了實現辦公信息化,本刊要求作者必須以電子郵件方式投稿,不再接受紙質投稿。來稿(僅接受Microsoft Word文檔)請發送至電子郵箱。
[9]引注應能體現所引文獻資料的信息特點,應與其他文獻資料相區別;能說明該文獻資料的準確來源,方便讀者查找;有引有注,不得引而不注或注而不引。
[10]作者文責自負,因抄襲、剽竊他人文章而引起的一切后果完全由作者自己負責,本刊概不承擔連帶責任。若發現抄襲、剽竊他人文章,本刊將予以曝光,并嚴肅處理。
該期刊創刊于2005年,出版地方是福建,先后獲得等榮譽,是一本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術期刊。
該期刊國際刊號:1813-7350,國內刊號:35(Q)第0017號。相關信息可以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網站上查詢。如果您還有疑問,可以聯系客服,了解更多詳情。
影響因子現已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它不僅是一種測度期刊有用性和顯示度的指標,而且也是測度期刊的學術水平,乃至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該期刊。
根據出版周期的不同,期刊通常可分為月刊、雙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雙年刊等。該雜志的發行周期為季刊。發行周期會影響到文章的排期,如果您有需要,請盡早與我們聯系。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思明南路422號廈門大學南安樓220室,郵編: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