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9 16:49:06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一篇高職院校融通精致育人培養模式建構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1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教育的現狀
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對職業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成為當前職業教育承擔的重要使命[2]。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是通過課程教學來實施,課程教學的效果直接決定人才培養的質量。在課程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1)大部分的專業課程的教學只是一個模擬環境,與企業需求存在誤差,畢業生的技能水平與企業的崗位能力有差距。
(2)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離不開校企合作,校方更關注人才培養自身的需求,與企業的融合度不深,導致合作松散。
(3)人才培養方案實施過程中存在“三分離”現象:課程教學與考證、競賽、科研分離,需要專門設置考證考前輔導課程、比賽強化訓練課程,科研集訓課程來滿足人才培養方案中對考證、競賽、科研的需求,造成教學資源緊張、學生壓力增大等現象。
(4)精致育人項目(相對而言,需要理論知識和技能較高的訓練項目稱為精致育人項目,如挑戰杯、技能大賽等)參與人數較少,覆蓋面不高,與教育部印發《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章程》[1]“覆蓋面超過80%”的要求相差甚遠。
2基于共生理論的育人模式
從學生的角度而言,隨著擴招力度的加大,生源的入學底線有下降的趨勢。學生參加課程學習主要目標是為了學習“一技之長”。而專業課的教學既有理論講授,又有“虛擬環境”的實訓,這兩者與工作崗位的誤差依靠學生本人進行調節有一定的難度;從教師的角度而言,教師的工作經歷決定了課程教學的水平,而目前高職院校教師與企業融合度不高;從企業角度而言,企業更關注的是用人需求。學生、教師、企業三者的相對獨立性是問題產生的根源。
(1)共生理論的模型。環境(行業)中的個體與個體之間既是相互獨立又是相互聯系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促進、循環共生的[3-5],前提是找到內化的條件。所謂內化條件,就是能融入每個個體中形成動力的一系列動作。如圖所示,學生、教師、學校、企業均可以通過企業項目進行內化,企業項目可以使學生得到技能鍛煉、教師得到教學訓練、企業獲得經濟發展,學校獲得科研成果,內化的結果是四者和諧共生、不斷壯大發展。
(2)基于共生理論模型的實踐。從教師的角度出發,以一門課程為起點,搭建了“一門課程對接一個企業項目”的人才培養模式,見圖2所示,項目覆蓋了人才培養方案的“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由企業項目為載體,解決了課程教學與崗位需求誤差的問題。依據“共生”理論,精選了課程的企業項目,企業項目發展提升課程教學質量,達到校企雙驅,解決合作松散的問題,如圖3所示。以課程改革為依托,精準把握企業的需求實施了“混合所有制”、“現代學徒制”、“訂單班”三種模式,在促進課程建設的同時,有效提升了企業的項目效益、員工的學歷等。
3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課程,搭建“崗課賽證”融合教學模式
在專業核心課程中,把考證的項目(技能等級證書、1+X證書、行業資格證書)、競賽項目(技能大賽、挑戰杯大賽、創新創業大賽)及科研項目(攀登計劃、教師的科研項目)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優化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效果,如圖4所示。
4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的考核模式,實施“四全”育人
由企業的真實項目參與課程教學,課程計劃的實施堅持做到“四全”:“全員參與(全體學員參與企業項目)、全程覆蓋(全程參與企業項目的選題、技術、運營、配送、客服)、全程考核(實行多維度過程性考核)、全面提升(專業技能、職業道德、立德樹人)”。綜上所述,依據共生理論,教師以“上好一門課”為出發點,校企雙元驅動、教學內容與證、賽、研深度融合,實施“四全”育人,構建了“一課雙驅三融四全”精致育人模式,輸出了教材出版、科研項目立項、競賽獲獎賽、專利、論文等一些列的成果,提升了教師的職業自豪感;學生參與了本模式后,在賽、證、研方面取得成績,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先富起來”,通過他們來帶動其他同學積極主動的加入項目,從而實現“共同富裕”;企業在教師、學生的參與下使得項目的全過程增加了人力、思考力及診斷力,促進項目的發展,提升了企業的效益。本模式三者相互促進,共生共贏,持續不斷,值得深入推廣。
5創新運用“共生理論”,實踐校企深度融合育人
學校在校企融合過程中,關注企業的需圖2課程對接企業的規劃圖求,調研企業員工學歷需要提升,企業員工績效需要提高等實際訴求,積極利用自身具備的條件,開展了針對企業員工的全日制學歷教育(現代學徒制),訂單班、混合所有制,提高企業員工學歷層次水平,服務企業人力資源發展,同時學校專業的教師還成為企業的另一股技術力量,使得在校企融合過程中,動態解決學校的人才培養問題,實現共生共贏的目標。如圖5所示,企業與學校不是截然分開的(虛線),而是相互共生(反S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學生通過項目訓練可以成為預備員工或正式員工,教師通過項目訓練可以成為師傅或項目經理。
6實踐效果
(1)校內實踐
本模式于2015年7月開始在校內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等10個專業應用推廣,為學校實施“精致育人”培養模式提供了參考和依據,帶動了教學過程中證、賽、研三方面成果的輸出。其中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運用成果進行訓練,取得校內立項8項,并成立了汽車維修與保養服務部,為校內車輛維修與保養提供服務。
(2)校外應用
本模式實踐研究與推廣期間,團隊的成員在“第四屆中國創新挑戰賽(揚州)”等賽事上進行交流與推廣,參加交流的院校超過50所。與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等13所省內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潮州職業技術學院等10所中職院校及13家汽車服務企業來我校考察交流,并給予高度評價。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印發《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章程》.
[2]黎傳熙.擴招背景下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河北職業教育,2021(8):62-66.
[3]陳輝,隋維林.共生理論視域下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問題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2,31(4):15-20.
[4]連會斌.職業教育賦能技能型社會建設的生成邏輯與模式選擇——共生理論的視角[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22,21(4):18-23.
[5]劉超,馮春林.《悉尼協議》視域下高職現代學徒制目標標準的研究[J].文山學院學報,2022.35(2):57-61.
作者:胡宗梅 單位: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從“十二五”規劃開始,就業質量被賦予了特殊的重要性。黨的報告提出“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
一、實施對象 小學教育專業學生。 二、學制與學習年限 學制3年,學習年限為2~5年。3年按規定要求修...
1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的信息化水平已經經歷了電教化階段、數字化校園階段,進入了互聯...
1“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藥學專業勞動育人的意義 1.1培養職業精神,增強高職藥學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可度和...
從現階段高校社會實踐的效果來看,很多高校都尚未完全發揮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本文立足于高校的角度,通...
2015年,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強調“注重學生文化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