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31 11:59:59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學生考試成績分析總結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12級和2013級三年制共6個班的學生,合計769人。6個班均采用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十二五”規劃教材第七版《婦產科學》,使用相同的教學大綱進行教學。共6位帶教教師,工齡3~21年,教齡1~3 年,其中碩士3 人、學士3人;教授2人、副教授1 人、講師2人、助教1人。
1.2 評價方法
考試試卷由任課老師統一命題,分A卷 和B 卷兩套,其中一套作為本次考試試卷, 另一套作為補考試卷。考前不進行集體輔導答疑,嚴格按學校的考試制度進行考試。考試時間為100分鐘, 滿分為100 分。考后進行統一流水閱卷,對2012級和2013級學生及格率和平均分進行比較,再探討見習課帶教教師的工齡、教齡、學位、職稱與學生期末考試成績之間的關系。
1.3 統計分析
連續型變量形式的數據以±s 表示,2 組數據間的比較用t檢驗,2 樣本率比較用χ2 檢驗,2 分類變量相關分析用秩相關分析。采用SPSS 13.0 統計軟件,P
2 結果
2.1 2012級學生與2013級學生期末考試成績比較
三年制6個班學生的婦產科學期末考試成績為18~93分,平均分為(72.5±9.6)分,及格率為87.7%。2012級期末考試平均成績為(71.5±10.3)分,低于2013級期末考試平均成績(76.4±5.2)分(P
2.2 相關分析
教師工齡長短與6個班期末考試成績無相關性(r =0.067,P=0.358),教師教齡長短與6個班期末考試成績無相關性(r =0.059,P=0.371),教師學位高低與6個班期末考試成績無相關性(r =0.047,P=0.524),教師職稱高低與4 個班期末考試成績無相關性(r =0.052,P=0.450)。
3 討論
3.1 成績評價及相關因素分析
考試是檢查教學質量優劣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 也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試卷考試成績分析是教學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學生考試成績分析的過程, 也是一次教學反思的過程。試卷分析既可作為教學評估的手段, 又是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對我校三年制學生婦產科學期末考試試卷的測試結果進行分析,結果是學生的成績是呈正態分布的,說明此次考試的出卷及閱卷是科學的、合理的。從而也說明了學生平時較重視婦產科學的學習,能夠較好地掌握了婦產科學考核的重點內容,除此之外,81%以上的學生成績都及格,最高分達95分,說明了婦產科學的教學效果良好,和高職高專對醫學生所要求的目標是相符的。同時從成績中也看出,有個別考生分數偏低,只有15分。我們試圖從師資方面尋找原因,探索教師的素質與學生成績的內在聯系。但是結果表明,教師的學位、職稱、工齡、教齡、并不是學生成績的獨立影響因素。專科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基礎教育,關鍵是教師要用心去做,與教師本身的硬件條件關系不大。同時我們發現,原來基礎好的學生,婦產科學期末考試成績也高,對婦產科學的學習積極性也高,都能在課前進行預習,能在課堂上及時領悟教學內容,對提問能準確回答,考試成績相應均較高。
3.2 提高教學質量的對策
經過分析, 能夠總結經驗、找出不足, 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及方法, 為今后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奠定基礎。對于學生普遍存在的錯誤及產生錯誤的原因, 幫助他們及時糾正錯誤, 指出他們的學習缺陷, 并提出改進意見。通過試卷分析, 老師也可以找出教學中的不足, 總結經驗教訓, 改進教學方法。
我們應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婦產科學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采取各種激勵措施。另外,應選派熱心于教學又有一定資質的教師承擔見習課帶教任務。
總之,通過此次婦產科學期末考試成績分析,一方面,肯定了我校三年制教育的成果。另一方面,提示教師要采取措施提高三年制學生學習婦產科學的積極性,以便提高婦產科學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數據挖掘;計算機一級MS-Office考試;聚類分析;K-Means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很多高職院校把計算機等級考試:計算機一級MS-Office考試作為《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的考核方式,學生在一級MS-Office中取得的成績以及過關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學生對該門課的掌握情況和教師的教學效果。該項考試同時得到了很多用人單位的認可,但是由于試題題型更新、題量稍多等原因,學生普遍的通過率不是很高,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通過考試,也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本文將當前比較熱門的數據挖掘技術引入到對學生一級MS-Office考試成績的分析當中,目的是為了從中找到考試中所隱含的信息,從而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學提供較好的幫助和指導。
1.數據挖掘技術
數據挖掘就是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數據中,提取隱含在其中的以前未知的并具有潛在可用的模式的過程。運用數據挖掘技術要解決的首要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對于那些復雜的、不完整的數據如何進行分析,通過分析來發現這些數據間的關系;對于有用的模式如何進行提取,使得信息能夠進行簡化處理;對于某些不經確、不完備的知識如何確定其表達。
數據挖掘的分類的方式有很多種,根據數據挖掘的任務來分類可以分為如下的幾種:分類或預測模型的數據挖掘、數據總結、數據聚類分析、關聯規則分析、序列模式發現、依賴關系或依賴模型發現、異常和趨勢發現等。其中常用的數據挖掘分析方法有:關聯規則分析、分類分析、預測分析、聚類分析幾種。
數據挖掘的過程有如下幾步:首先對數據進行清理、收集;接著是數據的選擇、變換、挖掘;然后是數據的挖掘、模式評估;最后是知識表示等。而對于這些過程并不是一次就可完成實現的,對于其中的某些步驟甚至是全過程有可能需要反復多次的進行,之后才能得到最終的結果。
2.數據挖掘技術在一級MS-Office考試成績分析中的應用
眾所周知,考試成績的好壞往往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除了大家公認的試題本身之外,還有任課教師的年齡、職稱;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學習前的知識掌握情況、課堂學習效果以及課后練習時間等等,都可能成為影響成績好壞的因素。一級MS-Office也不例外。本文擬從這幾方面來綜述數據挖掘技術在其中的應用。
2.1 采用聚類算法對試題本身進行分析
將聚類算法中的K-Means算法應用到一級MS-Office的考試評分系統中,根據搜集到的一些現有數據進行分析。在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對一級MS-Office的題型進行說明,在最新的一級MS-Office中題型有:選擇題(20分)、基本操作(10分)、文字處理(25分)、電子表格(20分)、演示文稿(15分)、上網題(10分)。因此將采用K-Means挖掘算法對6個屬性間的聚類分析挖掘。
在進行聚類分析之前,為了更好的進行分析,第一步需要對數據進行標準化。在進行標準化時需要遵循一個原則,即:將各個題型的實際所得分數除以該題型的總分,如對于選擇題,某同學得分為15分,選擇題的總分為20分,15/20得到0.75。以此類推,最終能夠得到的標準化值的范圍是[0,1]。第二步對數據進行聚類分析,傳統的K-Means算法由于其初始聚類中心是隨機產生的,每次的聚類中心都會有所不同,這樣就導致了聚類結果的不穩定,為了使得聚類結果具有較好的穩定性。這里在分析之前給定好中心。根據學生的考試成績分布情況大致可以分為優秀、良好、中等、不及格4個等級。不同等級根據其概化后的數據分布區間來確定其初始聚類中心。第三步是對最后的聚類結果進行分析。通過聚類分析老師都能夠很容易的分析出學生對該考試的題型掌握程度、以及今后在教學方面需要在哪方面下功夫,極大的方便的了日后的教學。
2.2 采用關聯規則對教師年齡、職稱在一級MS-Office考試成績中的影響進行分析
關聯分析方法當前被普遍運用與教學之中,用于尋找數據庫中數值的相關性,常用的關聯分析技術有關聯規則和序列模式。從大量的教學數據中找到有意義的關聯關系,可以指導教師的教學工作。在很多高職院校中,關聯規則常被應用到學生計算機等級考試、英語四六級考試的過關率的分析上,并以此作為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的依據。同時將關聯規則運用到考試成績的分析當中,也會挖掘出影響學生過關率的一些相關因素,其挖掘結果對日后的教學過程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2.3 采用分類算法對影響一級MS-Office考試成績的其他因素進行分析
分類顧名思義就是對一個時間或者是一組對象根據他們的特性進行分類。分類模型不僅可以對已有的數據進行分析,也可以對未來進行預測。作為兩類主要預測問題的方法:分類和預測,根據它們的不同分別用于離散數據和連續的預測。對于一級MS-Office的影響因素考慮到其數據的特性,將采用分類算法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分析步驟為:首先,需要先對數據進行采集,主要采集的數據有:學生的基本信息、學生情況的調查(學習興趣、對之前知識的掌握情況等)等。以上情況可通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來獲取。其次,對獲得的數據進行預處理,將獲得的數據進行集成,然后對遺漏的數據進行填補,接著對數據進行離散化操作,最后將需要挖掘的數據的規模在不影響最終挖掘結果的基礎上進行縮減。第三,對數據進行分類挖掘并生成分類規則。通過以上三個步驟便可分析出其他因素對學生考試成績的影響了。
3.結束語
本文以高職院校一級MS-Office等級考試成績分析為例,闡述了數據挖掘技術在一級MS-Office考試成績中根據不同的方面不同挖掘技術的應用方式。實驗結果表明,將數據挖掘技術應用于高職院校成績分析中的分析方法是使行之有效的,其分析結果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通過考試成績發現自己對于這門課程掌握的不好的部分,為后面的學習提供一些有針對性的改進;同時也為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生的特點的教學方式有一個指導作用,也為后面的學生能夠順利通過考試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曾旭,司馬宇.K-Means算法在計算機等級考試成績分析中的應用[J].軟件導刊,2012(12).
[2]劉芳,林海霞.數據挖掘技術在高校計算機等級考試成績分析中的應用[J].廣西輕工業,2008(11).
關鍵詞 成績分析;指標;在線成績分析系統
中圖分類號:G42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09-0101-03
Index of Result Analyses and Its Application//Hao Rongxia, Peng Yuzhong
Abstract Examina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check up the status of student study. It can help teachers to find out the deficiency in teaching and proposition and improve teaching better through statistic and analysis of examination resul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usual used indexes of examination analysis, constructs an online result analysis system by these indexes, and presents an idiographic example of system application.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ese indexes can appraise the examination effect preferable.
Key words result analysis; index; online result analysis system
Author’s address Weifang Medical College, Weifang, Shandong, China 261053
考試是考查學生知識和能力的重要手段。為了充分發揮考試的功能,使考試真正為提高教育質量服務,如何對考試進行評價甚為關鍵[1]。統計分析是對統計資料采用科學的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或評價,作出科學的結論,達到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2]。將學生成績的評價體系建立在統計分析理論基礎上,運用統計分析指標對考試結果予以評價和監控[3],能有效地找出教學及考試中的不足,并及時進行改進。
1 成績分析指標
1.1 難度
難度指試卷的難易程度,是評估試卷質量的主要指標之一。設P為試卷的難度系數,為試卷的均值,W為試卷的滿分,則試卷的難度,P值在0~1之間。難度系數越趨近于0,難度就越小;難度系數越趨近于1,難度就越大。當P<0.2時,說明試卷難度過低;當0.2≤P<0.4時,說明試卷難易適度;當0.4≤P<0.8時,說明試卷較難;當P≥0.8時,說明試卷難度過高。
1.2 標準差
標準差表示變量值與其均值離散的程度,是反映事物發展變化平均狀況的指標。標準差在考試中可以用來衡量學生成績的差異程度[4],以便對此次考試的區分程度有大概的了解。計算公式為:。式中,S為標準差,為各觀測值,為平均數,n為觀測值的個數。一般情況下,標準差控制在9~15之間比較恰當。如果S<8,說明成績分布較為集中,試卷區分度太小,中等難度的題目偏多;如果S>16,說明成績過于分散。
1.3 頻數分布
一般情況下,考試分數接近正態分布,但實際考試中,考試成績有4種分布形態,反映的試題信息各不相同,如圖1所示。A圖反映出試題難度分布正常。B圖中,正偏態分布反映出低分人數較多,平均分較低,說明難度大的試題占分比例較大;負偏態分布說明高分人數較多,平均分較高,難度小的試題占分比例較大。C圖中,高峰形頻數分布表明學生分數集中在平均分周圍,中等難度試題占分比例較大;平峰形頻數分布表明學生分數差異較大,易、中、難三類試題占分比例接近。D圖反映出高低兩類分數集中,試題難度梯度大,中難試題占分比例較小。
1.4 區分度
區分度是指試卷對學生實際水平的區分程度或鑒別能力。區分度高的試卷能對不同知識水平和能力的學生加以區分,使能力高的學生得高分,能力低的學生得低分;區分度低的試卷則不能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很好的鑒別,使水平高和水平低的學生得分相差不大或沒有規律可循。區分度可用極端分組法計算,首先把考生試卷總分由高到低排序,取前27%的學生作為高分組,取后27%的學生作為低分組,分別計算高分組學生的平均分和低分組學生的平均分,設試卷滿分為W,則試卷區分度,D值在0~1之間。一般認為,D≥0.4的試題區分度為“優秀”;0.3≤D<0.4的試題區分度為“良好”;0.2≤D<0.3的試題區分度為“可以”;D<0.2的試題區分度為“較差”。
1.5 信度
信度是衡量試題可靠性與穩定性的指標。信度高說明考生分數不易受偶然因素的影響,考生分數可以比較真實地反映考生的實際水平。信度。其中,n表示試題總數,Si表示第i題標準差,S2表示試卷方差。B值在0~1之間。一般認為,B<0.5的試卷信度較差;0.5≤B<0.8的試卷信度良好;B≥0.8的試卷信度非常好。
1.6 效度
效度是衡量考試結果對考試目標實現程度的指標,反映了考試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效標關聯效度較為常用,但由于客觀上的許多原因,有效的效標難以確定,因此,可以采用求平均區分度代替試卷的效度:。其中,Di表示第i題的區分度,n表示試題總數。一般認為,R≥0.4的試卷可以有效地實現考試的目標;0.2≤R<0.4的試卷可以較有效地實現考試的目標;R<0.2的試卷則未能有效地實現考試目標。
2 成績分析系統構建
建立于成績分析指標基礎之上的成績分析系統,應該提供用戶登錄、成績錄入、查詢、分析和系統管理等功能。根據功能需求,系統模塊結構設計如圖2所示。
圖2中,用戶登錄模塊提供教師和管理員登錄頁面。成績錄入模塊給出錄入學生考試成績的頁面,系統提供兩種方法將學生成績錄入后臺數據庫:一是在線錄入方式;二是用外部文件導入數據,如Excel表格或文本文件,表格和文本文件必須符合預設的格式。成績查詢模塊提供教師或管理員在線查詢學生成績的網頁。成績分析模塊根據分析指標對學生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并形成分析報告。系統管理模塊提供系統備份、成績表初始化、用戶管理、成績管理、設置分析參數和指標值等。
3 成績分析系統應用
利用成績分析系統對考試效果進行評價。濰坊醫學院2009級預防醫學系統計學專業本科生動態網頁設計教程考試成績如表1所示。
對學生成績按每5分為一個分數段進行劃分,繪制柱狀成績分布圖,利用成績分析系統生成分析報告,如圖3所示。
分析報告表明,本次考試學生成績均值為69.625,標準差為11.087,服從正態分布,試卷難度適宜,區分度可以,信度良好,較有效實現考試目標。
4 結語
運用統計分析對學生成績進行科學、嚴謹的評價,可以得到豐富的教學信息,同時為從總體上把握考試質量提供了理論依據。成績分析系統的應用,改進了命題水平,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樊麗儉,馮振宇.科學評價考試成績 努力提高教學質量[J].交通高教研究2001(4):31-34.
[2]余建英,何旭宏.數據統計分析與spss應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
關鍵詞: 醫學免疫學 成績分析 試卷評價
一直以來,期末考試是終結性評價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學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它不僅能衡量學生學得如何,而且能反映教師教得怎樣。但是傳統考試往往只關心最后的結果即考試分數,評分結束后所有工作就隨之結束,并未進行有效和科學的試卷質量分析。實際上,通過對試卷進行質量分析可以得到許多寶貴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信息比考試成績更重要,因此開展試卷質量分析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進行科學的試卷質量分析能夠幫助我們評價考試的質量,檢驗考試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尤其是一些比較重要的考試之后,要對考試結果進行分析,以判斷此次考試的質量,只有有效的、可靠的考試結果才能作為評價教學質量、衡量學生學習情況的依據。其次,進行試卷質量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試卷編制水平,改進考試工作。考試后用具體的量化數據反映出試卷存在的問題,可以減少教師憑經驗出題所帶來的主觀隨意性,對于改進今后的工作大有裨益。最后,通過分析考生答題的情況,教師從中發現教學存在的問題,獲得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有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教學效果的增強。
我們以武漢某大學醫學院2012級臨床醫學專業2014年期末考試試卷質量分析的情況說明進行試卷質量分析對改進教學活動、提高試卷編制質量的重要作用。
1.數據來源
授課人員為兩名具有5年以上教學經驗的醫學院副教授,教材使用龔非力主編的第3版《醫學免疫學》教材。授課對象為2012級72名學生。考試方式為閉卷考試,考試時間為120分鐘,考試過程中沒有發生違反考場紀律的現象。試卷評判由相關任課老師負責,評卷過程盡量做到公平公正,力求試卷成績的客觀性,使試卷可以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此次考試成績作為醫學免疫學試卷統計分析的依據。
2.試卷組成及得分情況
試題覆蓋醫學免疫學教科書各部分知識。整張試卷由5個部分組成: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和論述題。考題基本按照由易到難的程度進行編排,這種編排方式可以穩定考生在考試時可能產生的緊張情緒,使考生沉著答題。試卷考試題組成及其學生得分情況見表1,發現整體得分率較高,除了第一種題型選擇題外,其他題型都有滿分出現。
表1 試卷分數組成及學生得分情況
3.試卷質量檢驗標準的數學描述
試卷質量的主要檢驗標準可以通過難度、信度、效度、區分度表現出來,這四個“度”不僅可以用來判斷學業成績評定的公正與否,而且可以幫助教師提高命題水平,獲取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1]。為了表述方便,將待測試卷題目的個數設為n,每個題目的滿分值分別為
區分度在0.4以上為最佳,在0.2~0.39之間為較好,低于0.2表示區分度很差[3]。
4.試卷質量的分析及討論
4.1學生成績頻數分布:從考試分數的統計結果看,此次考試的分數總體比較高,臨床醫學專業72名學生,學生成績頻數分布見下圖。此次考試中有1名學生不及格,最低分為54,最高分為98,相差44分,平均分為85.21,標準差10.5。考試成績經正態性檢驗符合負偏態分布,分數主要集中在90分~94分之間,說明試題較易,平均分數較高,這說明絕大多數學生較好地掌握了所要測試的內容。
圖 學生成績頻數分布
4.2試卷質量的討論:本次試題基本涵蓋醫學免疫學教材的所有內容,緊扣教學大綱的要求,極少部分試題為非授課內容,要求學生自學掌握。本次試題既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又關注學生對于免疫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及基礎知識與各種現象之間的聯系。試題數量充足,考查了學生對于醫學免疫學的了解及一定分析應用能力。從考試情況看,所有學生均按時交卷,沒有出現時間不夠的情況,而個別學生還出現提前交卷的情況,這說明試題量雖然較多,但是試題偏易,在今后的試卷中這一問題需要引起關注。
在這次考試中,學生的成績分數較高,考試平均成績為85.21分。一般認為,設計合理的試卷成績分布應當呈現正態分布或近似正態分布,而不應當呈現正偏態或負偏態分布[4]。但是,這要具體分析,成績分布模型與許多因素密切相關,比如學生群體的大小和抽樣誤差;學生的整體素質、學習認真刻苦和教師的積極施教;教師評定成績的標準[5]。本次考試的試題難度P為0.45,屬中等難度,而學生成績稍微偏向高分段,分數分布呈現負偏態分布,這說明學生整體掌握知識的程度很好。經過計算本次考試的信度為0.85,基本符合教育統計與測量中對信度的要求。本次考試的效度為0.23,區分度為0.24,屬中度,一般認為區分度大于0.4的試題較好,在0.2~0.39之間的試題屬中等區分度,而小于0.15則說明試題區分度較差[6]。
通過計算我們得出結論,本次醫學免疫學測試中試題難度中等,而學生掌握知識比較好,因此整體分數較高。另外,本次考試的效度和信度適中,說明試題覆蓋了各章節的教學內容,重點突出,所以本次考試是一次對教學結果的有效測試。考試是一種終極評價方法,它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一方面可以衡量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范圍和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反映教學質量和存在的問題。在期末考試中,命題時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篩選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免疫學大綱中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這樣優秀的學生與掌握情況不好的學生能在考試成績上得以具體的區分體現。另外要求大多數學生在考試中可以通過測試。
對于今后的課程期末考試的命題與組卷,我們應該牢記:試題的范圍和內容必須符合教學大綱,試題應著重考查學生對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7],這樣才能使試卷的總體分量和難度與老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實際狀況相適應,這樣的考試成績才更具有價值,更能幫助教師反思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促進今后教學水平的提高。今后還要長期堅持試卷統計與分析,努力減少試題的分析偏差,為試題建設反饋信息,逐步提高試卷的出題質量,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最終實現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戴洪萍.高校專業課程考試質量的分析與探討[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3(2):86-89.
[2]牛惠芳,呂文峰,王淑玉.期末考試試卷質量分析[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2:111-113.
[3]田考聰,彭斌.試卷質量定量分析系統中的幾個參數及其應用[J].醫學教育探索,2004,3(4):52-54.
[4]張國才.學生學習成績負偏態分布的合理性[J].江蘇高教,2002(2):59-61.
[5]饒國輝,李潔明,,等.核醫學考試成績分析與評價[J].醫學教育探索,2007,6(12):1124-1125.
[6]文民剛,張立力,胡桂,等.對教育測量學中幾個重要評價指標的再認識[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2,2:5,33.
1期末考試成績分析
表12005級“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班期末考試小題分析一覽表
我院05、06、07級“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三個班級學生人數分別為154、133和163人。為簡便起見,筆者只對出每個專業班的上學期《中西醫結合內科學》期末考試結果質量分析報告相關內容進行分析、比較,以期從中發現端倪。
簡析:該次考試5人缺考。命題無超綱,符合教學大綱的教學要求。答卷情況良好,成績為正態分布。從試題內容回答情況看,第三大題填空題成績較差,分析發現該部分為概念、數值等需記憶的部分內容,教科書內容信息量大,學習、復習時間短,所以成績不甚理想,這部分的內容可在見習期間,通過臨床加深理解、記憶。
表22006級“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班期末考試小題分析一覽表
簡析:該次考試3人缺考。本屆“中西班”的學生整體素質比較好,《中西醫結合內科學》這門課程的教學與考核,也在逐漸積累經驗的基礎上獲得改進。本次考試除極少數同學外,大多數的成績都比較理想,符合正態分布規律。據了解,少數沒考好的同學多為平時缺課者,今后除加強臨床實踐予以彌補外,也要依靠專業課老師平時與輔導員、班主任加強對聽課情況的管理與溝通,“三管齊下”搞好本課程的教學。
表32007級“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班期末考試小題分析一覽表
簡析:該次考試7人缺考。考慮到該班學生人數眾多,理論基礎與專業水準參差不齊,故本次期終考試試卷在命題時就將著眼點放在對該課程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的測試上。從考試結果看,大部分同學成績較好,少數人還取得了比較優異的成績,只有極個別學生由于基礎太差,加上平時學習不認真、不用功,因此未能通過此次考試。從統計學結果分析,本次考試成績符合正態分布原理,因而也是比較合理的、真實的。
2對《中西醫結合內科學》期末考試成績分析結果思考
思考之一:考試成績能夠說明什么?
本文所分析的課程考試成績具有“兩同一不同”,即參加考試的學生專業相同、課程相同,而試卷內容不同。從試卷各小題的難度系數看是逐年加大,第一年的難度系數是0.73663,第二年是0.746615,第三年是0.753333,而學生平均成績卻逐年提高,三年的成績分別為73.6633、74.66154和75.3333,反映了本課程教師在編寫教材、準備教案、實際授課時,能夠不斷總結經驗,著眼于學生實際和臨床需求,吸取臨床教學精華,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教學水平呈不斷提升的趨勢,從而增加了該門課程的針對性與實用性,有助于我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的開設和可持續發展。
思考之二:課堂教學是否是提高《中西醫結合內科學》考試成績的主要形式?
近年來,對中西醫結合教育如何進行,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如何開展,一直是高層管理者、教育理論界乃至社會各界探討不止、爭論不休的重要話題。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傳統的中、西醫人才培養形式的不同所致。西醫通行的是學校教育,而中醫則更崇尚的是“師帶徒”形式。盡管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學校教育也如西醫人才的培養教育一樣,成了中醫教育的主要形式。對于中醫人才培養形式這一“革命性的變化”的是非對錯,當然只有留待實踐歷史去作進一步的檢驗[1]。既然將開設的專業命名為“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所學的課程又叫《中西醫結合內科學》,那么課堂教學和閉卷考試就應該是該專業和該課程必須遵循的“游戲規則”,也是檢驗“教”與“學”成果的重要方式。因此,既不能忽視必要的課堂教學,也不能將希望完全寄托在畢業后的“師帶徒”方式上,否則恐怕會培養出不少“庸醫”。
事實也是如此,從本文所述的三次考試試卷整體成績來看,沒有一個同學獲得滿分,也沒有一個同學獲得零分,絕大多數同學得分在60至90分之間,正所謂“兩頭無、中間大”。而從各個小題得分情況看,得零分的共有38人次,獲得小題滿分的也只有216人次!應該說這兩種結果都不是教學方所愿意看到的,——道理很簡單:俗話說“人命關天”,作為“救死扶傷”和“去疾除病”的醫生,雖不能要求個個都能“妙手回春”,時時都能“藥到病除”,但作為臨床必修課程,對《中西醫結合內科學》任何一個知識點的“零掌握”,無疑是對“生命之托”的兒戲和對“白衣天使”稱號的褻瀆。從患者的需求和更高的標準來看,對其知識點的掌握不能達到100%的準確,其實也包含著“誤診”甚至“錯診”的極大隱患。因此,作為中西醫結合人才教育的嘗試,應該而且必須將課堂教學作為提高《中西醫結合內科學》學習成績的主要形式,以此打牢學生的基礎知識。
關鍵詞: 《技術經濟學》考試成績 綜合分析 影響因素 教學建議
引言
技術經濟學是中國科技工作者在總結中國經濟建設實踐經驗、廣泛吸收相關學科和國外理論方法的基礎上自己創立和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經過近三十年的摸索,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上技術經濟學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并已逐步趨于完善,從它的研究對象、性質、任務、特點、步驟到它的指標體系、方法、判別標準、應用等等,已經形成了一整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技術經濟理論和方法體系,并廣泛地應用到了生產實踐活動中。
技術經濟學是我校管理學院工程管理系針對理工科學生開設的一門必選課。它是一門應用經濟學,研究技術與經濟最佳結合、協調發展的條件、規律、效果及實現途徑的一門交叉科學。它的主要內容包括技術經濟學概述、技術經濟分析的基本理論、技術經濟分析的基本經濟要素、資金等值計算、投資項目經濟效益評價方法、投資項目決策方法、不確定性分析、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設備更新的技術經濟分析和價值工程等。該課程具有綜合性、系統性、實用性、選擇性、預測性、定量性等特點,其主要任務是從經濟角度對具體工程項目、技術方案進行分析評價,為我們提供科學的分析方法和決策方法。
考試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反映教學結果的一個必要手段。為了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更好地反映教學的效果,該課程授課教師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命題,自2005年以來實行標準化考試,題型為80道選擇題,考核知識點涵蓋了技術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實際應用問題,能夠全面考核學生對技術經濟學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掌握的熟練程度、理解的準確程度、應用的靈活程度、思維的敏捷程度,以及綜合應用知識、邏輯推斷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 理工科學生學習技術經濟學課程的必要性
1.1 技術經濟學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是科學決策的重要手段。
技術經濟學是研究生產、建設等各方面需要解決的技術經濟問題,是科學決策的重要手段。技術經濟問題無處不在,技術經濟分析計算的應用方法無處不可用。技術與經濟相互依存,是有機結合的整體。任何生產過程,既不能只有經濟行為而沒有從事經濟行為的技術手段,又不會只有技術行為而沒有經濟目的。它們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競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尤其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還不夠發達,資金有限,如何做到少投入多產出,達到技術與經濟的最佳組合,減少決策的失誤,是提高企事業單位乃至全社會經濟效益的關鍵。因此我們的決策必須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搞好投資項目的經濟評價工作,保證決策的科學化。
1.2 社會需要復合型人才。
新的歷史環境下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紀需要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對于理工科學生,不僅要掌握專業技術,還要具備經濟管理相關知識。技術作為人類發展生產力的有力手段,具有十分明顯和突出的經濟目的,工程師的每項成果都涉及經濟問題,都涉及投入、產出和經濟效果問題。所以工程師的工作離不開經濟,工程師必須具有強烈的經濟意識,掌握常用的、基本的經濟學理論與技術方案評價的知識和方法。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夠培養出既懂技術又懂經濟的社會急需的復合型人才,這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不可缺少的。所以理工科學生學習《技術經濟學》課程勢在必行。
2 《技術經濟學》考試成績綜合分析
2007年秋季學期共有1841名(共67個班)大四理工科學生參加《技術經濟學》考試,他們分別來自機械學院、化工學院、能環學院和信息工程學院,其中本科一批的學生(簡稱“本一”)875名,本科三批的學生(簡稱“本三”)966名。承擔這門課程授課任務的教師共10名,本一和本三學生各有5名教師。為了方便分析問題,筆者從這四個學院各隨機抽取本一和本三學生100人共800人作為樣本,分析不同學院的學生成績有無差異;此外,又從這10名教師所教授的學生中各隨機抽取學生100人共1000人作為樣本,分析比較不同教師的學生成績有無差異。
2.1 課程知識點及其聯系。
本次技術經濟學考試滿分為100分,共80道選擇題,考核知識點可以分為8部分內容:(1)技術經濟學概述;(2)技術經濟分析的基本理論;(3)技術經濟分析的基本經濟要素;(4)資金等值計算;(5)投資項目經濟效益評價方法;(6)投資項目決策方法;(7)不確定性分析;(8)技術經濟應用問題(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設備更新的技術經濟分析和價值工程)。這8部分內容在考試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7%,7.5%,14.5%,27.5%,17%,10%,12%,4.5%。其中,第1和2部分是關于技術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要求學生理解技術經濟內涵和基本理論,同時為后續章節的學習奠定基礎。第3―7部分內容為技術經濟學課程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占考試內容的81%。其中,第3部分內容是介紹現金流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影響現金流量的基本經濟要素及其計算,它為技術經濟分析提供了基礎數據;第4部分內容是關于資金等值計算,資金等值計算是對技術方案進行動態分析及計算動態分析指標的基礎;第5部分在3、4部分內容的基礎上,講述技術經濟效益評價指標的計算與分析;第6部分又在第5部分內容的基礎上,借助于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進行投資決策分析;第7部分是考慮現金流量和投資收益情況不確定下的項目風險分析和評價。第8部分內容是探討技術經濟的應用問題,這部分內容要求學生自學,所占比重只有4.5%。由上分析可見,技術經濟學的各部分內容都是緊密相連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2.2 考試成績總體情況分析
下面表格統計了各學院本一和本三學生的平均分、及格率以及這8部分內容的得分率。
注:表中(1)、(2)、……(8)分別代表前面提及的8個知識點(即8部分內容)。
就這次考試的總體情況來看,考試命題偏難,題量適中,覆蓋面寬,平均分為61.53分,及格率60%,平均分和及格率都偏低。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總體不太好,第1、2部分得分率最低,其次是第3、5、8部分內容,第4、6、7部分內容掌握相對較好。學生對技術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理解和掌握不牢固,對基本分析方法和應用掌握稍好,但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2.3 基于不同生源的學生考試成績分析。
本一和本三的學生在高考錄取時分數差距較大,他們的學習基礎也有較大差距。但是在同一個學校,就技術經濟學這門課程而言,本一和本三的授課教師基本沒有差別。因此在命題時,本次考試本一和本三的學生試卷的難易程度基本相當,考試知識點及各部分內容所占比重都相近,便于我們對比分析他們在平均分、得分率及知識點的掌握等方面的差距。
總體來看,本一學生的成績要好于本三學生,平均分高出4分,有一些差距,但及格率高出11%,差距比較明顯。從各部分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來看,只有第1和8部分內容本一學生的得分率低于本三學生,其它部分得分率都要高于本三學生,說明本一學生對基本理論和方法的掌握更為扎實,但是這種差距并不是非常明顯。可見,雖然學生入學時學習基礎有一定差距,但是隨著近四年大學的學習,在相同的學習環境下,他們的學習成績的差距會逐漸縮小。
2.4 基于不同學院的學生考試成績分析。
2.4.1 各學院本一學生成績分析
本一學生中,總體來看,這四個學院學生成績差距很小。(1)平均分:能環學院學生最高,機械學院學生最低,但是二者差距不大;(2)及格率也是如此;(3)各部分內容的得分率基本上差不多,都是第1、2部分得分率偏低,其次是第3、5、8部分內容,第4、6、7部分內容掌握相對較好。
2.4.2 各學院本三學生成績分析
本三學生中,總體來看,信息和電氣學院學生較好,機械和能環學院學生較差,而且差距比較明顯。(1)平均分:信息學院最高,其次是電氣學院,能環學院和機械學院平均分接近,機械學院最低,最高和最低的學院平均分差距較大為6分;(2)及格率:信息學院最高,能環學院最低,而且二者差距大,為23%;(3)各部分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也是信息和電氣學院學生較好,機械和能環學院學生較差。四個學院學生各部分知識點的掌握都是第6、7、8部分內容掌握相對較好,其次是第3、4、5部分內容,第1、2部分得分率偏低。
3.考試成績影響因素分析及教學建議
本次《技術經濟學》考試成績的統計數據為我們把握考試質量及學生的真實水平提供了依據。總體來看,學生成績平均分數61.53分,偏低,有40%的學生處于不及格的水平,說明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技術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方法掌握不夠牢固。筆者認為影響考試成績的因素及建議如下。
3.1 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風。
學習態度和學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成績。好的學風能很好地帶動各位學生共同努力。不同的學院及不同的班級的學風是有差別的,因此他們的總體考試成績也會存在差異。作為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端正學習態度,多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樹立良好的學習風氣,為《技術經濟學》課程的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3.2 學生的學習興趣。
理工科很多學生認為《技術經濟學》課程不屬于他們的專業課程,因此重視程度和學習主動性不高。所以教師要強調理工科學生學習經濟類課程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舉例的形式把技術經濟學相關知識與實際生活及學生專業知識結合起來,這樣就會促使學生專心聽講,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進而提高授課效果。再者,可以為學生提供參考資料,使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絡等資源主動學習,擴展知識面,使《技術經濟學》課程的學習滲透于日常學習和生活,充滿樂趣。
3.3 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把握。
從考試成績來看,學生不能很好地把握課程學習的知識點及其聯系。很多知識點學生只是機械地去記憶和運用,不了解知識點的內涵及其聯系,因此學生的基本理論部分得分普遍偏低,第3到7部分內容是關于技術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方法,作為課程的重難點部分,學生得分雖然相對比較高但也不理想,說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不夠扎實,對基本方法的掌握也比較膚淺。鑒于此,授課教師應該多列舉實例幫助學生強化對理論部分的理解。再者,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課上允許學生隨時舉手提問,課下多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使學生很好地把握重點和難點,以便系統地學習本課程。
3.4 試題難度。
本次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另外一個原因是題目難度偏大一些,尤其是第1、2部分關于技術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部分試題難度比往年提高較大,因此這兩部分內容學生得分普遍很低,這也對考試成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3.5 其他原因。
本次開課的學生都是大四學生,大四學生面臨著就業和考研的壓力,因此學生出勤率不太高,課余時間的利用率不足,課堂教學效果不太理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考試成績。除此之外可能還會存在學生基礎程度的差異、社會原因等。
分析本次考試成績的結果,不同教師的學生成績還是略有差距,建議各位教師相互學習交流,共同探討教學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及解決辦法、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考試改革措施等問題,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另外,針對基礎程度不同的學生,任課教師要因材施教;再者,根據不同學院的學生,可以深入分析其學生和專業特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樹立良好的學風,為技術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工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立文,陳敬武.技術經濟學概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1.
[2]李素紅,陳立文,孫維豐.《技術經濟學》考試成績統計分析及教學體會[J].考試周刊,2007,(38):7-9.
[3]張靜,周敏.論“技術經濟學”列為理工科必修課的必要性[J].煤炭高等教育,2001,(5):40-41.
【關鍵詞】PBL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 《美容心理學》 效果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選擇我校醫學美容技術1班和2班進行研究,入學時班級平均成績無太大差別,學習能力及智力水平無太大差別。1班情況:男3名,女28名;年齡18-21歲,平均年齡(20.08±1.23)歲;期中考試成績最高98分,最低24分,平均(71.89±3.42)分。2班:男4名,女27名;年齡18-21歲,平均年齡(20.10±1.29)歲;期中考試成績最高97分,最低25分,平均(71.78±3.67)分。兩個班在性別、年齡、期中考試成績等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醫學美容技術專業1班采用傳統講授法教學,即以傳統的教學思維開展教學工作,教師在課堂上占據主導,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跟著教師的步伐和節奏學習。醫學美容技術專業2班采用PBL教學法結合反轉課堂教學:(1)PBL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以問題為導向,其模式如下:一是提出問題,以問題為學習的起點,學生圍繞問題進行學習;二是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預習教材,自主查找資料;三是課下分組進行討論,課上教師通過分析病例提出問題,同學以組為單位來回答,回答不足之處,再由其他同學或教師進行補充;四是教師對本節重點和學生回答模糊的問題做出小結。(2)翻轉課堂教學:根據教學的需要,教師利用網絡平臺制作微視頻,并于課前向學生提供課程資源視頻、課件等,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課前自學,在課堂以學生為中心,由學生提出問題并與同學自主討論。
3.觀察指標
比較兩個班級的期末考試成績和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期末考試成績采用百分之,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各占30%、70%,即總分各位30分、70分。平時成績由出勤情況、課堂積極情況、作業完成情況等構成。采用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調查學生對教學法的滿意度,包括教學設計情況、課堂完成情況、課堂活躍度、知識掌握情況、資源共享、時間分配等10項,每項分值0-10分,調查表總分100分,0-59分表示不滿意,60-89分表示滿意,90-100分表示非常滿意。總滿意度為滿意度+非常滿意度。
4.統計學處理
數據分析使用SPSS21.0統計軟件包,計量資料采用(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兩個班期末考核成績的比較
在平時分和考試成績方面,同1班相比,2班平時分與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考試成績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兩個班對教學法滿意度比較
在對教學法滿意度方面,同1班相比,2班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關鍵詞】二級管理體制 高職 考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30-01
一、當前高職院校考務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考試管理制度執行力度不夠
實行院系二級管理以后,考務管理工作由各系部來做,由于各系部情況不同,對于考試管理的制度在貫徹方面力度不夠。有的系部在管理中非常到位,加強對考務工作的重視,能根據各自的職責組織相關的考試,然而有些系部對于考務工作不重視,在管理中比較松懈,對于考試管理的制度沒有很好的執行。
(二)教考分離實行難度大
在當前的高職院校中,基本上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教考分離。學生對于自身所學的內容了解的不是很透徹,因此在考試中通常主要就是老師自己出題,而往往不是利用題庫的方式。如果利用題庫的方式,這樣就很難實現考核的要求,因此,當前,在高職院校中教考分離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
(三)考試命題、分析不到位
在考試命題方面,往往比較隨意,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學生的通過率,并且客觀題比較多,實踐性的題目比較少,這樣就沒有將學生的能力有效體現出來。課后分析也不負責任,沒有真正找出問題所在,命題不科學、不實用。
(四)考試違紀、作弊現象屢禁不止
考試作弊是考試中的突出問題,作弊的手段和方法也日趨先進。首先從學生角度來看,有些學生平時不夠努力,考試時卻抱有僥幸心理;還有學生為了參加評獎、評優不惜冒險作弊。雖然考試之前大部分學校都會要求學生簽署誠信考試合約,但部分學生還是會置之不理;其次從監考老師角度來看,一些監考老師在監考過程中并未做到認真履行崗位職責接打電話、收發短信、聊天的情況時有發生,給學生留有可乘之機。有的監考老師抓了作弊后,學生所在的相關學院、部系會通過各種關系疏通,最后不了了之;再從管理的角度看,部分監考老師抓到作弊后,因處理程序太繁瑣,只沒收試卷卻沒上報,并未進行嚴厲的懲罰,這也導致學生中違紀作弊的行為逐漸增多。近年來,不斷有各種高科技技術被學生應用到考試作弊中,但是相關的規范和條例卻沒有完善和更新,對于監考不力和學生作弊沒有明確的處理意見,抓到作弊的學生也往往是交費補考,完全做不到“有法可依”。
二、考務管理的具體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考務管理制度
嚴格、完整的考務管理制度可有效促進學風和考風的提高,從而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和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整體上提高教學質量水平。因此,必須加強考務管理制度,為了讓考試過程有章可循,保證考試質量,規范考務管理,必須建立健全的考務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規范老師出卷的《考試命題及審查制度》;規范監考人員工作的《監考人員職責》;規范考生考風的《考場規則》、《考生守則》、《考生違紀舞弊處理辦法》;規范其他考試相關程序的《緩考申請及審批操作流程》、《成績勘誤、復核規定》、《重修管理辦法》等。
(二)加強考風考紀建設
針對當今考生層出不窮的舞弊手段,應加大考風考紀建設的力度,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1.思想道德教育。在新生入校后,通過入學教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的教學,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2.監考培訓。在考試前所接受的考前培訓中一定要嚴格執行,利用培訓,能夠使得監考人員對監考的基本程序以及職責有效了解,同時還需要使得監考老師對考風考紀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有效認識到。尤其要在培訓中明確,對于,的監考人員,學校將追究其責任,嚴肅處理,并給予相應紀律處分。從而提高老師監考業務水平,認真監考、嚴格把關,將學生的違紀舞弊想法扼殺在搖籃中;3.考中加強巡視。考試實施過程中,由教務處、督導處到各考場巡視,按照教務處規定進行考試的督查和監控;4.違紀舞弊行為嚴肅處理。對考生的違紀舞弊行為將視情節輕重給予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察看等處分處罰,并進行全院通報批評,取消其該門課程成績。畢業前視其認錯態度,決定是否給予其撤銷處分的決定,從而嚴肅考風考紀,維護考試的嚴肅性,營造一個良好的考試環境,確保考試工作的順利進行;5.建設標準化考場。按要求在標準化考場內安裝廣角高清視頻監控攝像頭、拾音器、無線信號屏蔽儀,并根據需求配備手持金屬探測器從而及時查出學生是否攜帶手機等高科技作弊工具入場。
(三)建立考試及考試成績分析評價體系,加強對反饋信息的分析與總結
考試的目的是檢驗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是對教與學雙方信息的反饋,所以我們要在建立考試及考試成績分析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對考試成績和考試管理進行全面的總結,避免同樣的問題在今后教學和考試中繼續出現。隨著考試科學化程度的提高,建立考試及成績分析評價體系日益重要。在完全建立好考試及成績分析評價體系后,我們要及時分析并總結反饋信息,是否及時有效地進行試卷分析和考試總結是檢驗考試管理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首先閱卷結束后,對試卷進行有效的分析,有利于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材施教的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確保教學質量的提高其次,通過用正確恰當的方法對試卷進行分析而得出的結論,是評價考試質量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考試結束后,任課教師應對試卷的信度、效度等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及時發現教學的不足,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和深化知識。考試管理部門也應對試卷質量、考試組織、考試形式以及考試效果等進行評估,使考試成為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的一種有效方式。
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考務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大多數高職院校都從以上各個方面對考務管理工作進行改進,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還存在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完善,如誠信制度的細化量化;試題庫的進一步完善;智能排考系統的開發應用;探索新的考試形式,如無紙化考試系統的開發和應用等。
參考文獻:
[1]許松萍.校院二級管理體制下高職院校考務管理的實踐與探索[J].文教資料,2013,30:147-148.
關鍵詞: 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 筆試學科 成績分析
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是中醫專業從業者的入門考試,是對從事中醫醫師工作者所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考試,也是檢驗醫學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隨著醫師資格考試制度的不斷完善和醫學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為滿足醫學教育發展與改革的需要,本研究對某中醫院校2011―2013年三屆畢業生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筆試成績進行了分析,以期為學校教師教學和考試制度改革提供參考。
一、基本資料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提供的某中醫學院2011―2013年三屆畢業生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資格綜合筆試學科成績分析報告。
二、基本方法
用Excel軟件對考生的學科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包括總成績、通過率、學科平均成績、學科平均掌握程度、以認知層次劃分的平均成績、不同認知層次的平均掌握程度,并分別與全國院校進行對比分析。
三、結果
1.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的基本情況。
2011―2013年,參加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人數逐年增加,學校報考人數從2011年的171人增加至2013年的243人;學校考生成績平均分和通過率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11―2013年,學校和全國的考生平均分和通過率逐年遞增,詳見表1。
表1 某中醫學院畢業生2011―2013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的基本情況
2.三門科目部分平均成績情況。
近三年,學校考生的中醫基礎知識、公共知識、臨床知識考試成績平均分均高于全國考生水平,且考試成績整體呈逐年遞增趨勢,詳見表2。
表2 某中醫學院畢業生2011―2013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中醫基礎知識、公共知識、臨床知識平均分的基本情況
三、討論
1.考試整體情況評價。
近三年,我校考生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總成績平均分、通過率、三門科目部分平均成績和平均掌握率均高于全國考生水平。這充分說明我校中醫學專業教學質量整體水平較高,學生基本功扎實,中醫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掌握較為系統和熟練。
2.加強醫學公用知識教育。
通過對我校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成績進行分析,不難發現,我校考生公共知識平均分和平均掌握率明顯低于中醫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成績起伏較大。這進一步顯示了我校在公共知識教育方面的不足,也為我們下一步對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和教學大綱的制定指明了方向。依據《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醫學專業》的相關規定,我校將積極推動人文社會學科與中醫學的交叉滲透。主動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理念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開拓各種渠道,實現中醫學專業各門課程與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對接。
3.改革考試形式和考試管理制度。
鑒于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的重要性,學校應該定期分析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結果,對結果進行科學分析和反饋,并將其靈活運用于中醫學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中。把教師的教學、學生的考試與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巧妙聯系起來,使他們相互促進,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