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歷史建筑保護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2-02-26 16:09:11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歷史建筑保護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歷史建筑保護論文

第1篇

(一)安慶城區歷史文化建筑景觀式保護的原則與方法

對安慶市區歷史文化建筑開展景觀式的保護,要在分析認識清現狀的基礎上按照規劃和相關配套法規制定保護的具體原則和方法。具體來講,景觀式保護的原則與方法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對歷史文化建筑本身只能進行微創手術式的返真修復,并増強其對歷史文化信息的視覺傳播新功能;修復要嚴格按照原來的形制、結構、材料、工藝進行要“修舊如舊”,為了増加歷史文化信息的含量,可以在建筑內部安排相關的歷史文化內容展示及其互動體驗項目。另一方面,對其存身的周圍環境,一是要切實遵守規劃、保護法規的要求,嚴格執法,二是要盡可能地采用藝術化的造型手段,創造新舊之間過渡銜接的視覺面貌和觀賞的空間環境。可以選用改變立面造型、色彩呼應、添加形體分割等藝術設計方法,避免采取拆除、降低高度、限制使用性質等措施。

(二)安慶城區歷史文化建筑景觀式保護的實踐

在安慶,對歷史文化建筑本身進行微創手術式的返真修復,并增強其對歷史文化信息視覺傳播功能的景觀式保護實踐已經開展。如,坐落于孝肅路和錫麟街交匯處的安慶天主堂,1871年動工,1893年落成。近年來,因主體建筑老舊化嚴重,曾經屢次修繕,現在看到的是2009年那次大修的成果。?在修繕中從保持建筑主體立面裝飾的牌坊、宮廷式護欄、石鼓等形制、造型不變人手,從細節上保證了主體建筑耶穌圣心堂中西合璧的風格不變。僅僅修整了部分斑駁的墻面,小心地劍除了歲月的痕跡,使老建筑仿佛返回了百多年前的原真面貌。在修繕后的神甫樓二樓設立安慶天主教愛國主義展館,通過圖文集中展示建國以來,安慶天主堂愛國主義活動史料,包括重大活動、重要事件和典型人物的愛國事跡。修繕后的安慶天主堂在更具觀賞性的同時,歷史文化信息的傳播功能也得以實現。大修后的安慶天主堂成為安慶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愈久彌新的“新景觀”。美中不足的是修繕中也對原建筑的歷時性和附屬建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在安慶師范學院菱湖校區有兩處國保單位:國立安徽大學紅樓和敬敷書院。1935年3月落成的紅樓,兩層磚木結構,建筑質量很好,一直使用至今。建筑外觀墻不粉化、屋脊不塌,正門柱廊等西式建筑的造型形制、細節均保存完好。紅樓的使用功能也一直沒有大的變化,因而,內部結構也基本沒變。因此,對紅樓的景觀式保護的具體工作,體現在對紅樓周圍環境的設計營造上。具體措施是在紅樓的周邊進行綠化并栽種香樟樹。目的是要為紅樓營造一個可以遮蔽周圍現代景物的獨立空間環境。經過多年的不斷營造,今天可以看到,在紅樓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廣植的香樟樹,已經形成了老紅樓與校園新建筑之間的成片樟林間隔。簇擁影映著紅樓的樟樹林,為歷史文化建筑與新建筑形成的現代環境提供了兩者之間的清晰分界和過渡景物,并在多個觀賞角度上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空間背景。紅樓作為景觀的效果被襯托突顯。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暮春移建于現址的敬敷書院,1933年大修過一次現在看到的模樣是2002年重建的。拆除時對進深、檐高、梁架、門窗等等進行了拍照、測量、放樣。這些工作保證了重建后整體建筑的原真效果。但門樓由于沒有歷史資料對照,現在的樣式有猜想的成分;外墻的粉飾、卵石的鋪地,有些畫蛇添足。為了解決書院與北面教學樓的視覺沖突,重建時保留了書院內外的古樹,借用古樹和書院外高聳的杉樹,成功地遮蔽了周圍的現代景象,塑造出亦幻亦真的歷史場景。新的敬敷書院內部設立了安慶師范學院百年校史館,展示著學院教書育人百年薪火相傳的歷史。重生的敬敷書院煥發出嶄新的舊貌,增添了傳播歷史文化的新功能。如今,在安慶師范學院菱湖校區里,新舊建筑相映成趣。師生和游人徜徉其間可以享受到移步換景、時空切換的視覺樂趣;可以感受到學校百年育人、薪火不息的光和熱。

二、安慶城區歷史文化建筑景觀式保護的意義

第2篇

20世紀90年代以后,對于歷史建筑的理論研究開始關注到歷史建筑保護如何適應城市發展的層面。1999年,澳大利亞編制了《巴拉》,依據本國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提出“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強調對于歷史建筑的改造應該注入“相容”的功能。這一概念得到了國際上的普遍認可。2003年國際頒發的《有關產業遺產的下塔吉爾》,對產業遺產的概念、價值、保護措施等作了明確規定,為產業類歷史建筑的改造更新提供了評價依據和標準。

一、產業類建筑改造的實踐發展

隨著歷史保護思想、人文主義思想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產業遺存得到了更好更多的保護,產業類歷史建筑的改造與更新也達到了全新的階段。設計師們利用創新的設計手罰,賦予了歷史建筑新的生命。產業類歷史建筑不再是文明衰落的象征,而成為了城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為城市形象的多樣化增添了一抹獨特的魅力。從全球范圍來看,歐洲和北美產業類歷史建筑遺產與地段保護工作比較成熟,有十多處工業遺產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綜合體改造模式。1965年,美國的設計師勞倫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在舊金山的吉拉德里廣場(GhirardelliSquare)將一個巧克力工廠改造成為一個集娛樂、居住、餐飲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購物廣場。這是第一個產業建筑商業性再利用的成功案例,運用了建筑再循環理論。該項目在改造之初就本著對原有產業建筑充分尊重的原則,并鑲嵌一些現代設計元素,使得人們在享受娛樂服務的同時感受到建筑帶來的歷史底蘊。很快,吉拉德里廣場作為商業性改造的成功典范,在美國開始被大規模地效仿,比如波士頓昆西市場(QuincyMarket)改造,將碼頭倉庫區改建為商業綜合體,又如著名的舊金山漁人碼頭,將軍工廠改建為展覽中心。這種改建模式甚至影響到世界的其它區域,比如澳洲的巖石區也是直接套用這種改造模式。

“閣樓”(LOFT)模式。這種模式最早是美國自發式地探討產業類歷史建筑改造與更新,蘇荷(SOHO)區的改造是一個典型案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紐約作為世界的藝術中心,許多藝術家租用了租金低廉的蘇荷(SOHO)區的舊產業建筑,他們運用全新的設計思想和技術將它們改造成適合自己工作和居住的多功能空間。閣樓(LOFT)公寓充分利用舊產業建筑的大柱網大開間進行靈活多樣的圍合式分割布局,充分發揮產業建筑的高荷載承受能力。新肯考迪亞碼頭的改造是歷史建筑改造為公寓樓的成功范例。綜合區域模式改造。魯爾工業區的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是將舊產業園改建為景觀園區非常成功的例子。景觀設計師彼得?拉茨歷時4年將一個廢棄頹敗的舊工廠改造成一個綜合休閑公園。魯爾工業區中還有許多將單體建筑、廠區群體建筑及設施以及區域等不同尺度層面的改造模式,例如將歷史建筑改建為博物館、展覽館的模式,還有將產業建筑中的大空間改造成多功能綜合活動中心的模式、將很多建筑設施上設置餐飲空間模式等等。

二、產業類建筑改造的現實意義

1.生態價值的體現

人類從自然界獲取的物質原料約一半以上都用于建造各類建筑及輔助物,建筑業對環境污染比例達到三分之一,全球每年排出的溫室氣體中,有三分之一源于建筑整個生命周期所排放的。可見,要減少建筑從建造到使用、再到最終解體的整個生命周期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量,最核心的是延長建筑的使用期限。城市廢棄的產業類建筑物質價值大于其功能壽命,對其進行改造再利用不僅比新建建筑成本節省許多,還免除了大量的拆除成本,節約了資源和能源。

2.自身的適宜性

產業類歷史建筑代表著某一時期的新技術、新材料和新結構,是城市產業歷史文化的見證者。雖然他們自身功能壽命大多完結,但是其空間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其物質壽命和精神壽命仍在,這為產業類歷史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一方面,空間結構適宜。產業廠區規模大,占地多,建筑單元之間又留有彈性空間,為整體規劃提供很大的發揮空間。廠房、倉庫等產業建筑多為大跨度、大開間,非常適宜進行空間和功能區域的重新劃分,創造出多樣性和靈活性強的空間。而且產業建筑結構荷載要求嚴格,其房屋安全質量較高,其結構都可以滿足多種民用建筑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產業類歷史建筑體量龐大,在城市中成片存在,在城市空間形成歷史街區形態,其特征明顯具有很大的識別性,易成為該城市區域的中心。若將這種歷史地段成片開發,能產生良好的集聚效應,帶動整個區域發展,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

3.商業利益的吸引

大多廢棄的產業建筑雖然功能壽命結束,但其物質壽命依然存活。將產業類歷史建筑進行改造再利用,賦予其新的功能,使其煥發新的活力,不僅節省了大量的拆除費用,而且節約了建設成本,縮短了建設時間。更重要的是,對歷史建筑再利用的成功實施還能帶動該區域經濟發展,其背后蘊藏的巨大商業利益吸引了很多開發商和設計師對其投入。

延伸知識:畢業論文的論證方法

選題確定,材料提煉之后,應研究論證方法。即用材料說明題目,用論據證明論點的正確。為此,應遵循下述論證方法和邏輯規則。

1.論據必須真實可靠

論據是論證的基石,必須真實可靠論據來源于客觀實際,是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客觀事實,是反復推敲無懈可擊的真貨。任何浮光掠影、金玉其外的材料是絕對不可取的。

2.不得采用循環論證法

循環論證就是用某個命題的自身來證明這個命題,自己證明自己,只是換個說法,這是不合邏輯規則的。例如,用“人吃飯為了不餓’’這條道理來證明“人餓了就要吃飯”這種現象,就是循環論證。

3.論證要合乎邏輯

論據和論點存在著內在聯系,文章應當揭示這種聯系,得出合乎規律性的結論。這種規律就是事物發展的必然性,這種必然性就是真理。揭示真理就是論文的使命。如文章只憑觀察和經驗,將偶然的表面現象推斷出某種論點或觀點,則這種論點或觀點

第3篇

關鍵詞:城市建設;歷史建筑;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雖然城市現代化建設是城市發展必經的道路,但是不應建立在破壞歷史建筑的基礎上。歷史建筑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彌足珍貴的人文資源,是城市最獨特的風景線。因此,要加大對歷史建筑的保護力度,在實現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同時,保證城市文化的延續和發展。

一、歷史建筑的概述

歷史建筑[2]一般是指受國家文物保護法保護的、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物,以及古城歷史街區中的傳統建筑物等。保護的概念不僅是文物式的保護,還應該擴展到對歷史建筑保護再利用的層面。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既要考慮到城市的整體面貌,還要考慮城市的持續發展。

二、對于歷史建筑的價值認識

不同時期的人們對歷史建筑本身的價值認識是不一樣的,他們會因社會的發展,對其價值有不同的認識和需要,因此保護觀念是不斷變化的。一些城市的古建筑以及舊街道雖然不醒目,但也能體現出這座城市的歷史軌跡,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因此不能因為這些建筑的不醒目,就對其進行破壞以致淘汰。歷史建筑體現著一個城市的整體面貌,并且其展現的不僅是表面的形象,更蘊藏著這座城市的靈魂。隨著城市日新月異的不斷發展,歷史建筑更加體現出重要的地位,更應該引起重視,并尋求行之有效的保護方法。

三、城市歷史建筑保護和現代城市建設的關系

城市歷史建筑是歷史文化的遺產,也是不可再生資源。對它的保護能夠延續城市的歷史和保持城市的特色,并且可以提高城市綜合的競爭能力。在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3],歷史建筑的保護對城市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歷史建筑進行保護的過程就是增加城市價值的過程。

北京的歷史源遠流長,有豐富的文物古跡、風景名勝以及革命紀念性建筑物等,通過對歷史建筑物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不僅保持了古城的格局,還發揚了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北京經過了60年的城市發展,不僅對文物古建筑進行保護,對城市的重要地段以及歷史街道也進行了大規模更新,將其變成了體現首都性質和形象的新建筑物。前門大街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前門大街歷史悠久,是北京著名的商業街。但是在2003年前門地區的建筑破損非常嚴重,導致其缺少了北京的韻味和特色,因此北京市政府對其進行了重新的規劃和建筑,并且在2008年順利完成,構建出了中華老字號傳統前門大街商業和旅游商品區,從而提升了當地的整體面貌,帶動周邊地區重新煥發生機。一個城市在進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可以采取這種“護舊迎新”的方法,這樣不僅可以繼承傳統文化,還能使新建筑、舊建筑和周圍環境相互協調,從而促成當代城市健康有序的發展。

上海歷史積淀非常豐富[4],并且城市景觀具有獨特風格。近代中西結合的建筑風格,與現代建筑相互襯托輝映,體現出了上海歷史演變的軌跡。老城隍廟由存留下來的明清建筑組成,通過保護,被賦予新的社會功能與意義,現已成為上海的旅游勝地。外灘是百年上海的縮影,不同風格的西方建筑都集中在那里,如何保持它們的完整性以及能夠形成協調的建筑界面,是影響城市形象及發展的關鍵環節。從1984年首次提出外灘建筑群風貌保護開始,上海市規劃局先后提出了四次保護規劃。首先是詳細的規劃了保護范圍、保護項目,明確規定了保護區的建筑風格、建筑規模等。其次是大力控制居住用地的擴展,搬遷工廠,保護綠地。而后是嚴格規范保護區的新建筑風格和形體,要求在保留時代特色的同時,與原建筑風貌相輔相成,不允許有新建筑喧賓奪主。最后是采用三級保護,一級為絕對保護區,重點保持此區內的歷史建筑,新建筑必須與歷史建筑相協調;二級為嚴格控制區,一級比較相對松動一些,但是此區內的任何新建筑都不能對一級保護區造成損害;三級為環境協調區,是保護區與非保護區之間的過渡區,區內的新建筑應盡量與整體環境相協調即可。在上海的老城區里,設有若干像老城隍廟和外灘這樣的歷史風貌保護區,每個保護區都保存完整,獨具特色,實現了延續性發展,也都成為上海最具魅力的區域。

在中國古都中,南京是格局保留最完整的城市,同時也是最具有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基地之一。南京老城的歷史風貌在現代化建設中并沒有得到破壞,保留的比較完整。像“十里秦淮”的城南地區體現出的傳統民俗風情[5];明代遺存包括明故宮和明孝陵,反映出的南京作為都城時期的歷史風貌。南京成功的在基于獨特的歷史文化基礎上,完善了城市現代化功能,讓人們在盡享現代化生活的同時。仍然可以感受到歷史曾經的繁華。目前,在世界城市的發展過程中,許多歷史文化名城即具有大型化和現代化的特征,同時又保持獨特的歷史文化特色,使城市的形象獨樹一幟,更加鮮明。

可見,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需要從整體上把握,取其精華,處理好歷史建筑保護和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關系,不僅要傳承歷史文化,還要突出城市的獨特風貌,從而創造更高的城市價值。

四、對于歷史建筑保護和城市現代化發展關系的啟示

(一)城市現代化建設,要處理好新建筑[5]、歷史建筑以及周圍環境的關系。現代化新建筑物既要與周圍的環境相匹配,還要與歷史建筑相協調,從而促進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有序發展。

(二)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既要突出城市的特點,還要保護城市的特色,從而使其適應城市的發展。城市的發展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6],由于歷史和文化的差異,使其具有唯一性以及不可復制性,因此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是非常重要的。在注重城市特色的同時,還要突出民族區域性,在繼承發展的過程中突出城市的特點,從而增加歷史建筑的保護價值。對歷史建筑的有效保護和利用,不僅可以留存歷史建筑物,還能提高城市價值。城市在實現歷史資源再利用價值的同時,還能傳承歷史文化,塑造地區精神,從而激活城市價值。

結語:

歷史建筑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發展軌跡,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繁榮興旺,因此應該注重對歷史建筑的保護。在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既要重視歷史建筑的保護,還要在此基礎上不斷的創新和發展,要在現代化進程中體現歷史建筑的價值,使不同時代的建筑相互協作和襯托,從而促進城市建設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 汪青云.城市品牌形象的傳播與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新――2010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10.

[2] 鄭國.總體城市設計視野中城市歷史信息的幾點探討――以“杭州市主城區總體城市設計導則”研究為例[A].和諧城市規劃――2010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2010.

[3] 董曉卿.城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再利用研究――以濰坊市十笏園街區保護性開發為例[D].山東建筑大學,2011.

[4] 陳文杰.上海近代歷史建筑的保護與修繕――以和平飯店北樓為例[D].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2010.

第4篇

摘要:建筑色彩作為一種符號,直接的表現了建筑的風格。同時,也是建筑美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面貌的重要組成因素。直接的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地域文化。本文從多角度去探究天津近現代多元化的歷史建筑色彩,并對天津近現代歷史建筑的色彩保護提出了初步的策略。

關鍵詞:歷史風貌建筑、色彩特征、色彩保護

abstract:As a symbol ,building colour express the style of architecture directly.At the same time,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and the look of our cities. And then,it is a direct reflection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a region.

This article try to explore the history ofdiversified color of near modern architectural of Tianjin,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Then giving Initial strategy on the color protection of near modern architectural g in Tianjin .

Key words:THE HISTORIC BUILDINGS、Color characteristics、Color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J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正文:

1,關于建筑色彩的研究。

城市建設的永恒目標是追求一座城市、一幢建筑的特色,其中建筑色彩帶給人們的藝術感是首要的要素。城市中不論是一些標志性的公共建筑還是具有代表性的社區住宅都應具有地方特色,協調一致,合理搭配。總而言之,城市建設不僅僅是經濟繁榮的表象,更應是人類聞名與進步的藝術代言人。

國外對建筑色彩的研究主要是從城市這個概念出發的。一些發達國家開始關注城市色彩問題并將其作為改善城市環境的重要因素是在60年代初。到了70年代后才開始對建筑單體的色彩進行研究和實踐。進入90年代后,才擴展到環保、多元、人性化等多個角度來研究建筑單體色彩。日本京都自1972年起就以本地古建的色彩為擠掉,對城市建筑的色彩做了規定;在英國倫敦,人們對著名的泰晤士河兩建筑進行了色彩的規劃;意大利以傳統建筑色彩基調為基礎為整個城市建筑色彩進行了規劃,以保護富有特色的城市環境。

具體實踐有:美國設計師珍妮科帕茨在《三圍空間的色彩設計》中,探討了色彩的三維感知理論及應用,并首次,結合建筑材料探索了色彩研究對于歷史建筑保存、恢復及整修的策略。英國色彩規劃專家蘭卡斯特進一步提出了“色彩景觀”的概念,即“即將建筑色彩看作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因素來研究,如何使其所承載的重要歷史、文化和美學信息在人文環境的保護和發展以及高品質人居環境建設中發揮作用”。日本吉田真悟2011年出版的《環境色彩設計技法―街區色彩營造》中對街區和建筑色彩的設計的研究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學習。

在國內對于歷史建筑的色彩進行研究的成果卻相對較少,其中重要的有:學著楊春風對北京古城的建筑色彩進行了調查研究。她從面積對比、明度對比、色相對比、彩度對比、補色對比、冷暖色調對比等方面分析了北京古城建筑色彩的特點。具有相當高的科學參考價值。

高履泰等學者運用專業儀器設備對故宮古建筑群各構件的色彩數據進行測定并作了定量化研究。另外,他還圍繞建筑色卡的使用,對住宅建筑色彩設計、建筑環境色彩設計等方面進行了相關研究,為今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數據資料。

天津大學陳學文等學者認為傳統的依賴直覺驚醒判斷的手法,不利于建筑色彩設計的準確性,應在研究中將復雜的色彩關系量化等措施采用科學的態度來處理。

2,歷史建筑色彩

在不同地區的不同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社會條件影響下,各個地域的建筑呈現出了不同的形態。建筑成為地域文化最有力的承載者之一。而建筑色彩則是一個地獄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最直接的反映者。如:北京紫禁城的黃色琉璃瓦、紅色柱子、宮墻,與周圍居民的青瓦灰磚表現出了強烈的對比,同時,也是全城色彩的主導;江南地區的粉墻黛瓦,融入到了周圍山水中形成的色彩體現了江南建筑的秀麗淡雅。

3,天津歷史建筑

3.1天津的歷史建筑

天津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與其他名城一樣,有著久遠而深厚的歷史,并且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天津擁有形式多樣的歷史風貌建筑。2005年《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中依法確定了5批746幢、114萬平方米的歷史風貌建筑。是中國第一部針對歷史風貌建筑保護的地方專門立法。條例中劃分了6個歷史風貌建筑保護區:五大道歷史風貌建筑保護區、一宮花園歷史風貌建筑保護區、解放北路歷史風貌建筑保護區、勸業場歷史風貌建筑保護區、古文化街歷史風貌建筑保護區、中心公園歷史風貌建筑保護區。這些風貌建筑不僅飽含著天津的人文歷史,而且凝縮了中國近現代史的重要篇章。同時也是豐富的建筑色彩資源庫。

天津建筑色彩處處彰顯著地域文化特征。天津為保衛都城而設,其傳統建筑型制、風格受北京影響較大,天津屬典型北方城市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降雨集中。建筑選用中高明度,中低彩度暖色調,使天津市冬季亮麗起來,并滿足人們趨暖性心理需求;在雨季既利于辨識,又不過于強烈,形成含蓄的色彩印象。

此外,天津有明清以來體現儒家文化的文廟、佛教文化的大悲院、道教文化的玉皇閣、媽祖文化的天后宮、伊斯蘭文化的清真大寺以及天主教文化特色的望海樓、老西開教堂,這些建筑色彩勾畫出天津歷史民俗文化的清晰面目。

3.2天津近現代歷史建筑

《天津文化通覽》把天津文化概括為包容、吸收的特征,多元化的構成和與時俱進的品味。天津歷經600多年的建城史和近代租界的城市規劃發展,出現了一批具有較高歷史價值和人文科學價值的建筑。這些建筑反映并代表著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市中心區域逐步形成了包括法國、意大利、英國風格等在內的濃郁的一過風情及民國時期的建筑風格。天津逐步形成了獨特的中西交融的城市文化,原各國租界建筑體現了個國家的建筑色彩習俗。如:意租界內的建筑多為清水紅磚配以水泥檐口與墻裙。

最近,天津市有關部門也正在醞釀天津城市色彩規劃項目。600年的歷史文化名城究竟應該以什么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此外,隨著時間的更迭和變遷,天津近現代歷史建筑色彩在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壞,采取有效的建筑色彩保護和修復措施已經顯得非常迫切與重要。

4,關于天津近現代歷史風貌建筑色彩的研究策略

我國建筑色彩的研究僅有哈爾濱、武漢、南京、杭州等少數大城市從城市歷史色彩的地域特征出發研究色彩定位、主色調確定等方面做了研究,并且將城市色彩以各種導則或法規的形式頒布。

杭州市城市色彩規劃方案

為了,詳細的了解天津近現代歷史建筑的色彩,提出、建立和整理出一個較為全面、系統、科學的近代歷史天津歷史建筑的色彩資源參考系。為天津近現代建筑的色彩保護和新興建筑的建筑外部和城市色彩設計提供色彩資源庫和色彩的參考。并且通過系統和對比分析天津近現代歷史建筑的色彩特征,提出天津近現代歷史建筑色彩的保護和修復策略。

4.1實地調查天津的歷史風貌建筑

在結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實地調查天津近現代歷史建筑的色彩及其構成現狀,進行現場勘測與測量、色彩統計。對于一些搜集相關資料困難的例子,采取搜尋地方志、攝影、訪談、繪圖等方式搜集建筑色彩的相關資料。

4.2歷史文獻的研究

大量閱讀與整理文獻資料,運用這一課題的相關理論,包括歷史建筑、色彩地理學、色彩學、文化地理學等。根據研究對象,尋找相關支持論點的各個學科中的相關原理。得出歷史建筑的最佳修復策略。深入探究歷史建筑色彩的淵源,如,初始色相、色彩的材料及色彩的制作和調制工藝這些能夠為復原和修整歷史建筑色彩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4.3建筑色彩的分析整理

首先,一個系統的組成,并不是由其各個要素的簡單堆砌,而是以一定的規律、秩序或計劃有機聯系起來的整體。歷史建筑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色彩也是由建筑的不同部位的色彩要素而構成的色彩系統。因此,必須在大量的實地調查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以搜集到的色彩數據整體為根據整體地地、系統地分析天津建筑的色彩。

但是,只有通過比較分析,才能確定多元的歷史建筑的歸屬區域與其他歷史建筑歸屬區域的色彩特征,在發現差異的同時,也才能更加深刻和準確地把握和概括各種歷史建筑的色彩特征。

5,天津近現代歷史建筑色彩的保護原則及策略

5.1色彩保護的原則

5.1.1協調性原則

在修復的過程中要保證天津近現代保護建筑的整體色彩基調與天津市的的小協調;保護建筑的裝飾色要與其相應的單體建筑和相應的區域相協調。

5.1.2材料的優化使用原則

為了延續天津城市發展的歷史文脈:應參考歷史文獻或者實地調查,盡量保持近現代保護建筑的原有色調;盡量科學的研究并在保護過程中,使用保護建筑的初始色彩材料的制作和調制工序;盡可能的使用本地材料。

5.1.3科學性原則

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歷史建筑色彩修復的手段也是不斷的在提高。從常用的人工色彩修復、色彩定量化、到新興的計算機虛擬色彩修復方法。不論使用哪種修復方法都應堅持科學性的原則,確保修復后的建筑能夠顯示其歷史的傳承性。

6,歷史建筑色彩保護存在的問題

盡管各大城市對歷史風貌建筑的保護行動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從現有的建筑色彩理論和實踐成果來看,現有的理論大部分仍然是從城市這一宏觀層面開展的,針對歷史建筑色彩的理論專著和實踐報告實屬不多,有待人們進一步深入研究。

到了當代,很多歷史建筑物的色彩已面目全非,或者因缺乏相關的、科學的、準確的數據為參考,而采取了錯誤的修復方式。很多實物修復的案例表明,用現代的材料、現代的工藝完成的修復其色彩的歷史真實性已經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7,結語

做好天津歷史風貌建筑色彩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政府更好以歷史建筑色彩為基調進行城市色彩的規劃和還原歷史建筑的歷史風貌,充分尊重天津當地的地域文脈、歷史、文化,使其在城市色彩規劃管理和知道下,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城市發展之路。

8,參考文獻

[1] 珍妮?科帕茨 《三維空間的色彩設計》 周智勇譯.。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43一5

[2] 宋建明 《色彩設計在法國》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03-04

[3] 孫旭陽 《基于地域性的城市色彩規劃研究》 [同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上海:同濟大學,2008-05-01

[4] 李允穌 《華夏意匠》天津 天津大學出版社 2005-02-09

[5] 楊春風 萬奕汐 《在灰沉沉與金燦燦之間一北京古城建筑色彩之魅力》《小

第5篇

關鍵詞:歷史文化保護利用

中圖分類號:E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現狀概況

馬蘭峪鎮位于遵化市西北25公里的長城腳下,鎮域總面積50.8平方公里。馬蘭峪鎮東臨湯泉鄉,西與東陵鄉相鄰,南接石門鎮,北靠長城與興隆縣相接。據《遵化縣志》記載:過去因當地山上馬蓮草繁茂叢生,開蘭色花,又名馬藺或馬蘭花,由此而得名馬蘭峪。

馬蘭峪鎮區西側為清東陵的歷史環境恢復區,鎮區內馬蘭河以西以及公主園寢等東陪葬區為清東陵環境協調區。位于馬蘭峪北約3公里的官房,是馬蘭峪鎮綠營官兵的駐地,現在官房內的房屋雖已改建,但街道還依然保留著原來的格局。更為難得的是圍墻基本完好。鎮區內的橫街及周邊的街區巷道大多還保持著宜人的尺度,青磚灰瓦,坡屋頂的民居到處可見。

全鎮分布有自明清時期至民國年間的古遺址、古建筑、古墓葬等文物古跡17處,主要有惠陵、惠妃陵、明長城、三皇廟、永旺塔、端憫固倫公主園寢、奉圣夫人園墓、佑圣夫人園墓、保圣夫人園墓、穆成格墓、傅達禮墓、王爺府、馬蘭鎮總兵府二堂、官房、二郎廟。

馬蘭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國粹京劇、花會、廟會、鐵畫藝及飲食文化。

二、規劃介紹

歷史文化名鎮區域定位

守關要塞,護陵衙署、文化之“郡”、商賈重鎮、京東名鎮

歷史城區保護區域的確定與控制要求

1.規劃將鎮區劃分為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區、風貌協調區和更新區。

1.核心保護區是為保護古鎮傳統街巷的歷史文化風貌、保護文物古跡和歷史建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而劃定的實施重點保護的區域。

規劃確定核心保護區一處,即王爺府以及三皇廟片區:面積25.7公頃。區內建筑應保持其原有高度,重建和修建的建筑檐口高度小于3米。沿街商業立面控制高度3層,檐口高度小于8米。

2.建設控制區范圍是為了與核心保護范圍的歷史文化風貌相協調而必須實施規劃控制的周圍區域。

王爺府片區西以現狀郵政儲蓄所西側的道路為界,東以東圈路為界,北以滿族中心學校南側為界,建設控制范圍面積59.39公頃。區內建筑高度控制為二層或二層以下,規劃建筑檐口不超過5.6米,

3.風貌協調區為歷史城區中除核心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區以外的區域。建筑高度控制為三層或三層以下,新建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小于8米。

4.規劃依據《馬蘭峪鎮總體規劃(2006—2020)》將歷史城區周圍部分區域劃分為城市更新區。為了保護馬蘭峪鎮區的整體環境,要求新建建筑必須采用坡屋頂、檐口高度不大于8米。

馬蘭峪鎮區西側為清東陵的歷史環境恢復區,鎮區馬蘭河以東以及公主園寢等東陪葬區為清東陵環境協調區,該地區面積為4平方公里。應嚴格遵循《清東陵的總體規劃》的保護控制要求。

建筑保護與更新規劃

規劃根據保護與更新模式,將鎮區現有建筑劃分為五類:保護的歷史建筑、保留歷史建筑、改善的歷史建筑、需整飭建筑以及應當拆除建筑。

1.需保護的歷史建筑

主要有鎮區的永旺塔、三皇廟、王爺府、清真寺,鎮區的二郎廟、官房、保圣夫人墓、奉圣夫人墓、傅達禮墓、穆成格墓、端憫固倫公主園寢,鎮域的明長城、馬蘭鎮總兵府二堂。

2.需保留的歷史建筑

需保留的歷史建筑外觀風貌有明顯特色,建筑質量也比較好。包括對古鎮歷史文化風貌特征具有重要作用的歷史建筑單體和建筑群。保留歷史建筑大部分為歷史價值較高、細部精致、現狀保護較完整的傳統民居。

3.需改善的歷史建筑

需改善的歷史建筑主要指建筑質量尚可、有一定細部裝飾,與保留歷史建筑一起構成連續性的街道、巷道界面的宅院、和公共建筑。

主要建筑有:橫街及其兩側的傳統建筑。

4.需整飭的歷史建筑

需整飭的建筑為風貌價值比較差,但是質量比較好,需對其立面進行整治,包括降低高度、屋頂平改坡、改變外墻和屋頂色彩等。

5.應當拆除的建筑

應當拆除建筑為危棚、臨時性建筑、違章建筑、通過改建仍然無法與風貌相協調的建筑以及其他規劃需拆除的建筑。

三、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

馬蘭峪全鎮分布有明朝時期至民國年間的古遺址、古建筑、古墓葬等文物古跡16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

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

鎮 域 文 物 保 護 單 位 保 護 范 圍

四、歷史文化名鎮保護開發規劃

1.王爺府

作為清代守陵的重要機關,是古鎮發展的核心,規劃將王爺府原址恢復,作為陳列館,展示馬蘭峪的歷史和文化。

2.三皇廟、永旺塔

結合山體與對三皇廟周圍環境的打造,使之形成鎮區的景觀中心。

3.部分歷史遺存(柵樓、魯班廟、古戲樓)

規劃復建古戲樓與魯班廟并結合府君山山體綠化,使之成為馬蘭峪鎮區的大背景游園。待條件成熟時原址復建柵樓,恢復蘭陽古鎮的清時風貌。

4.保護盒傳承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檔案。

結合清東陵旅游區總體規劃,打造本鎮七大特色的展示體系:“皇家陵寢觀賞游、長城懷舊游、古鎮風貌觀光游、寺廟宗教文化游、民俗風情體驗游、休閑購物游、區域自然風光游”。

發揮馬蘭峪千年古鎮的魅力、積極打造一個與清東陵、湯泉鄉等大東陵旅游景區相配套的區域。將馬蘭峪建成遵化市西部的中心城鎮。

參考文獻:

吳瑕·山西省潤城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研究·學位論文·2007

傅婭、趙煒·成都古鎮綜合價值評價研究·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國家建設部(GB 50357-2005)

第6篇

【Abstract】:The ancient city,Xi'an ha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vast amount of historical relics, and the Ming City can mostly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area . The space structure of Ming city develop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n the basis of Chang an City in Tang Dynasty. On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sm, It forms a spatial morphology with different years and styles of architectural coexisting and different scales and modes of blending neighborhood.

【關鍵詞】:文物古跡、明城區、近現代、空間形態

【Key word】: cultural heritage, Ming City, modern, spatial morphology

1.1 研究的依據

一、近年來西安市對城市文化競爭力的關注和提升,明城區內的街區被逐漸修復和整治,使其重新展現昔日的輝煌。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明城區也要順應時代的潮流進行更新改造。

二、西安城市自身發展的客觀性,導致一部分發展方向是積極的,如明城區內商業圈的不斷壯大、工業生產量遠遠超出需求量、公共休閑環境越發符合群眾生活需求等;另一部分則是停滯不前,甚至逆向的,如歷史建筑與遺址的保護、文化區域環境的整修、單體建筑與街區隨意改造等,作為歷史遺存的城市結構和空間環境整體上遭到破壞。因此,在適應當展需求的同時,往往弱化了地域文化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性,忽視了歷史元素的可持續性。隨之則出現了城市發展空間要素與文化遺存的基本矛盾。

三、截止到2000年,1993年西安市規劃局與文物局初步擬訂的明城區內30處保護民居已所剩無幾,剩下的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2005年ICOMOS在中國通過的《西安宣言》,對歷史建筑及周邊環境的保護與設計奠定了理論基礎,對西安近現代建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進行再加強調。

1.2 研究的意義

一、區域歷史重要性。區域歷史重要性。明城區是西安人文與精神的根脈,前后有12個王朝在這里建都,有大量的歷史建筑坐落于此。這一區域是西安目前歷史遺存最密集的區域,成為西安名城特色的主要載體。建國之后,面臨的城市化快速發展,明城區對近現代建筑的保護意識幾乎為零。1990年后面對大規模的改造,近現代建筑環境發生極大的破壞。如今,近現代歷史建筑環境保護與更新模式在初步形成階段,做好研究近現代建筑環境保護與更新研究工作,發掘問題所在,對明城區未來文化遺存與模式化發展方向上起到關鍵作用。

二、歷史建筑環境的重要性。建立歷史建筑環境從最簡單的方面來講,可以緩沖歷史建筑保護和現代城市快速發展的矛盾,使歷史建筑可以與現代城市發展和諧共處。歷史建筑環境傳遞著歷史信息,記錄著歷史事件的位置、坐標等,幫助建筑主體更好的傳遞歷史信息,而近現代歷史建筑的環境同樣也記錄著近現代歷史時期西安市的歷史事件與面貌。通過保護與設計近現代歷史建筑的環境,可以對展現西安城市歷史的完整性起到一定的鏈接作用。

1.3研究對象的獨特性

一、本論文首先基于整個西安明城區空間結構的歷史變量過程中,探索空間變量因素。對其內部所有近現代建筑及周邊環境現存條件與現象為研究對象,通過類比與對比等方法,在基礎理論和設計實踐進行綜合研究的基礎上,探究歷史建筑環境對建筑單體的積極作用。

二、西安明城區內歷史建筑類型與數量繁多,對其環境的改造不在少數。如三學街、北院門、德福巷、書院門等,大多數改造與設計最終定位成“歷史街區”。可以看出,古城西安對歷史街區環境保護與更新放在空間規劃的重點之上。基于此方向,對近現代歷史建筑與環境的改造進行點、線、面等系統劃分與鏈接,會發現在局部區位呈現斷點現象,從明城區空間結構與功能定位來看,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三、具體研究對象。碑林區竹笆市地區北接北院門,南通德福巷、湘子廟,位于鐘鼓樓等商業與文化重要地段。明代就以買賣竹器等編織品成為最具規模街區,目前有勸工陳列館等近現代建筑坐落其中。如今,此地區被龐大的小區陣容與零碎的店鋪所包圍,已經喪失了以往的區域活力,丟失了文化的延續性與傳承性。整個區域對外程現嚴重的功能斷裂現象,對內則處于一個邋遢、零亂的尷尬局面。保護竹笆市的近現代建筑,合理規劃設計區域環境,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內部發展的矛盾,也填補了整個城區發展的空間脈絡。在文化元素正面發展的同時,緩解城市發展空間要素與文化遺存的基本矛盾,探究完善的更符合西安城市發展的近現代建筑環境保護與規劃設計模式。

1.4研究目標

一、經過探究西安城市空間結構階段性的變化特征,在動態發展的基礎上找出空間演替與更新的規律性。分析出空間變量因素對近現代建筑環境保護與設計的影響。

二、調查并分析西安明城區內歷史建筑及其區域環境保護現狀,分析其環境對歷史建筑的重要性。對近現代歷史建筑與環境進行研究,通過對比與類比,找出規劃設計原則與手法的相似性與獨特性。

三、以西安碑林區竹笆市區域環境保護與設計為研究重點,對竹笆市的歷史背景、建筑現狀進行調研,分析自身存在的獨特性。對周邊環境現狀進行詳細研究,分析是否存在一定的促進與阻礙因素。對環境保護與設計的方法進行深入研究。

四、綜合經過前期與實例分析,提出合適的經現代建筑環境發展與更新模式,為西安同類型環境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GB50357―2005),(2005.7.15,2005.10.01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2]任云英.近代西安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研究(1840-1949)[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5.

個人信息

姓名:張蔚萍 陳虎

性別:男

籍貫:湖北武漢

學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第7篇

【關鍵詞】文物建筑;外墻;修繕

一、項目實施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各類建設活動迭起,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飛速推進。文物建筑作為一種文化旅游資源的載體越來越被廣泛的發掘。1930年產生了中國關于古建筑保護最初的法律《古物保存法》。1980年專門了《關于加強歷史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并批轉了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關于加強古建筑和文物古跡保護管理的報告》。我國文物建筑的保護工作正在逐步開展。

某高校體育館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長35米,寬21.3米,高15.1米,建筑面積2748平方米,建筑層數兩層,上層為球類館,下層是健身房。屋頂采用三絞拱鋼架與鋼筋混凝土,大跨度空間和別具一格的山墻、屋頂造型、孔雀藍琉璃瓦屋頂隨三絞拱的弧線輪廓而轉折,形成輪舵式的山墻和三重檐歇山頂,四隅設亭。二層內有看臺,外有觀景臺,利用密檐高差采光通風。整個體育館融使用功能、建筑藝術和當時先進的建筑技術為一體,堪稱我國20世紀30年代體育館建筑經典佳作。

體育館自建設至今已逾七十年。建筑物已至高壽。由于該建筑當時的設計、施工水平很高,建筑的基礎、結構依然十分穩健。主要問題在于:屋面瓦破損嚴重,普遍性滲漏;內外墻粉刷層酥堿、殘損,局部窗鼓、脫落,局部機械性外傷;混凝土及砂漿自然老化,收縮裂縫普遍;墻體受雨水和地下水浸害鹽化嚴重;樓地面部分老化或使用不當引起的開裂、破損;木門窗自然碳化、受潮糟朽、開裂或變形;鐵構件腐蝕生銹、機械性受傷變形;長期使用過程中對建筑物的不當干擾和功能性增刪;歷次修繕中的不科學干預和損害;建筑物供排水系統局部灘瘓,供配電、供水系統老舊等等。外墻粉刷層酥堿、殘損;混凝土及砂漿自然老化,收縮裂縫普遍;墻體受雨水和地下水浸害鹽化嚴重。基于文物本身的特殊重要性和其面臨的生存危機,搶救和保護工程不容懈怠。

二、外墻保護方式

修繕前場館外墻體因長期受自然環境影響,出現粉刷層酥堿、空鼓;灰塵、大氣污染物腐朽銹斑;局部砌體已經開裂;外墻憎水功能衰減。

實施墻體清洗分有物理、化學和物理化學相結合的幾類方法,在不損傷歷史建筑原有風貌的這一前提之下,選用了高壓水槍清洗此物理方法來清除原有外墻涂裝的乳膠漆、真石漆等當代漆料和日積月累下來的灰塵及大氣污染物的腐朽銹斑。施工中采用高壓水槍先進行清洗,而不是采用銳器鑿鏟方式,幾乎沒有引起墻體的修繕性傷害。

清洗后,針對現已發黑起霉、酥堿、鼓漲、裂縫等墻體,根據其損壞程度,采取擇砌、剔鑿挖補等方法進行加固處理局部鼓漲部位。先將其剔除干凈,撣凈雜物,后用改性環氧樹脂結構膠填補,后用水泥砂漿抹面,批平。對于墻體裂縫部位,實際施工當中沿著裂縫走向兩邊切割,鑿除裂縫部位,清理碎雜物,后用改性環氧樹脂填補鑿除部位,后用水泥砂漿抹面批平。為了取得較好的修復感官和功能效果,反復進行了不同材料和工藝的小樣實驗,最后選擇高分子聚合物混合砂漿,突出砂面粗糙質感,最后用無色透明氟碳漆罩面防水憎水處理,前后用九道工序,既還原了墻面歷史時代,又徹底修復墻體病害,增強了今后墻體表面的防水憎水功能。

三、工程小結

真實、全面地保存并延續了體育館的歷史信息和藝術、歷史價值。主要體現在:

(一)能保則保,最小干預;文物建筑的最大價值在于傳遞歷史信息。盡管在修繕中我們難以避免對建筑的干預,但要盡最大努力去保存其真實的歷史信息;

(二)謹慎處理文物建筑的修復后可能造成的“失真”問題,工藝方法、表面質感、色彩力求與原物一致;

(三)不得不“干預”的部分盡最大努力減少其影響;歷史建筑不僅僅是供人們觀賞的收藏品,其本身是為人類提供使用價值的。同時,隨著當代科技的進步和需求水平的提高,老式的場館設施已經無法滿足今天現代化的需要。因此提升功能也是合符時代要求的。

但是,任何增加的設施,都不可避免會對歷史建筑產生“干擾”。我們所要做的工作,是要遵循文物保護的基本法則來展開,把影響減小到最低

(四)注重真實歷史信息的“辨識”;妥然處理歷史建筑審美價值趨向,再現民國時期建筑物的歷史風貌。

(五)現代材料和技術運用于文物保護取得較好效果。對實施方案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評估。分析不同工藝產生的結果,從而決定不能實施的方案,選擇最優方案。

參考文獻:

[1]胡明星、董衛,《基于Gls的古村落保護管理信息系統》,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3

第8篇

關鍵詞 建筑工程;城市建筑 ;保護與再利用

中圖分類號TU7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1)50-0032-01

0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的城市正在進入一個以更新再開發為主的新階段。一般而言,一棟建筑的物質壽命總是比其功能壽命長,尤其是其結構堅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筑物的內部空間與其功能往往會越來越不協調,因而建筑往往會在其物質壽命之內經歷多次使用功能的變更,有的直接拆除了重建,有的再騎基礎上加以改造。相比而言,改造比新建可省去一部分材料和資金,而且建設周期較短,可以減少污染和垃圾,符合可持續發展帶的潮流,同時有些建筑的保留可以作為城市文明的見證物。

1我國城市建筑保護與再利用的現狀分析

我國關于城市建筑的保護與利用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已經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是大多數人們的認識水平還很低,尤其是某些城市領導者的認識還有些欠缺與模糊。從中國的現狀分析看,我國歷史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1)人們認識上的問題。人們普遍不能認識到保護的重要性,尤其是部分城市的決策者對這方面的意識不夠強;2)方法策略上的問題。這方面主要表現在政府部門在如何協調保護和利用二者的關系的認識上不完善,在狹隘的地方、部門、小團體甚至個人利益的驅動下,在制訂政府策略時本末倒置,導致出現了許多旅游發展過頭、歷史文化遺產原真性喪失、居民利益受損等結果;3)管理上的問題。在管理上主要表現在歷史文化遺產的管理職能部門不清。中央部門管理和地方政府管理權限重疊,規劃局、建委、文管會、房地局之間互相責權不明,由此產生政出多門、矛盾百出等問題;4)規劃上的問題。規劃上主要表現在傳統的保護規劃偏重宏觀控制,缺乏操作性,缺乏和管理手段的銜接,缺乏進一步實施的具體技術指導;5)技術上的問題。技術上主要表現在缺乏對適合各種風格和類型的建筑的維護、修復、整治的研究和實踐,出現許多畫蛇添足、修舊如新的案例,甚至出現大量假古董。

綜上所述,我國城市建筑保護與再利用的現狀還是存在很多問題的,為了能夠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城市建筑,我們應該大膽借鑒國外先進國家的一些經驗教訓,根據本國國情加以借鑒改造,促進本國建筑的保護與再利用。

2 關于我國城市建筑保護與再利用的方式的思考

經過近期不斷地翻閱這方面的資料,我發現在各國的保護規劃實踐中,對歷史建筑及地段常采用以下的方式。

2.1賦予新的內部功能

人們常常根據新的功能要求,在不改變原貌的同時,將其內部空間加以更新,以滿足新功能的需求。這樣既保護了原建筑又給其注入了新活力,還滿足了節能、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一些藝術家將廢棄的廠房或倉庫高造成自己的工作室或是做成酒吧或餐飲空間,很巧妙的賦予這些建筑以新的活力。

2.2 整舊如舊的原則

《文物保護法》也已經明確規定,對于歷史建筑應該按原狀保存,不應該隨意地拆除、改建,即使是維修也應該體現“整舊如舊”的原則。對于已經損壞,而在歷史上有重大價值的建筑物,應在有科學依據和充分的歷史文獻考證的條件下進行修復。修復方式分為局部修復和全部修復兩種。

2.3 移地復原

在古建筑所在地出現對其的保護不力情況時或國家重點工程必須占用古建筑原址時,可以對歷史建筑進行搬遷,移地復原。另外要“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周圍劃出一定的建設控制地帶”。這個地帶通常應根據文物歷史價值、藝術特點和原始設計意圖劃定。一般劃出一到三級環境控制區。是否允許在這個地帶內進行修建,應征得有關部門的同意和報請規劃部門批準。

3 關于研究我國城市建筑保護與再利用的重要意義

目前,對建筑的保護和改造再生問題的研究,具有資源利用、經濟效益以及保護環境和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的重要意義和現實價值:

1)社會文化發展方面:“城市中各個時期、各種類型建筑的總和構成了城市豐富的人文景觀和特定的場所內涵”。這些建筑正是見證歷史發展的最好展品,它們有助于社會的發展;

2)環境因素方面:對歷史建筑進行改造再利用的開發方式可減少大量的建筑垃圾及其對城市環境的污染,同時減輕了在施工過程中對城市交通、能源的壓力,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時代潮流;

3)資源和經濟因素方面:歷史建筑的一大特點便是堅固、壽命長。并且其建筑內部空間具有再使用的靈活性。因此,建筑往往可在其壽命之內經歷多次使用功能的變更。改造比新建就可以節約大量成本和時間。

4 結論

建筑在城市發展歷程上具有功不可沒的歷史地位,它們都應該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應該采取合適的方式進行保護與再利用,在中國新舊城更新的今天,建筑遺產保護和再利用的意義和價值仍然尚未形成社會性的普遍共識,因此,還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王建國,戎俊強.城市產業類歷史建筑及地段的改造再利用[J].世界建筑,2001(6):17-22.

[2]韓妤齊, 張松.東方的塞納左岸)――蘇州河沿岸的藝術倉庫[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4.

第9篇

關鍵詞: 歷史建筑 建筑改造 建筑保護

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人類對生存環境的改造和其不斷拓展繪就了一幅恒久變幻的建筑史畫卷,隨時間的脈搏……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產生了風格各異的種種建筑形態。歷史的變遷促使文化不斷的趨于成熟,建筑當然也就隨之不斷出現新的時代風格,而曾經的時代產品就成了所謂“歷史建筑”。它們跨越時空,飽含著逝去歲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為人類凝固的歷史。就建筑這個概念而言,與新建筑相比,顯然,他們具有某種特別的意義,因而關注維護和改造已保留歷史建筑成為全人類的共識。上海展覽中心就是其中一例。

一 、背景情況

上海展覽中心原名“中蘇友好大廈”,建成于1954年,是市中心重要的標志性建筑之一。1980年至1990年代初,上海展覽中心在其北面建造了當時上海的高度之最——上海展覽中心北館(建成后一般稱“上海商城”)。

機緣巧合,我搬到上展中心附近,頻繁的接觸使我對這個建筑產生濃厚興趣,并有更深入了解他的沖動。古典味十足,高挑的塔頂,溫和的土黃色調,端莊的外觀,是我對這個建筑的第一感覺。但畢竟隨著歲月的流逝,上展中心的沉降、傾斜、裂縫等現象已十分不均勻,且日趨嚴重。情況最不樂觀的要屬序館,沉降達1.9米。另外,由于上展中心承擔了繁重的會務和展出業務,原來的停車場地已經不堪重負,根本不能滿足場館的要求。

鑒于以上情況,在2001年初,市政府決定對上海展覽中心進行全面的加固大修和局部擴建,并根據上展中心建成與發展的歷史情況與使用要求,提出了“修舊如故”的改造原則。工程的重點任務,是調整,改善功能布局、結構加固和設備更新等。改造設計結合上海展覽中心周圍城市景觀的改變,充滿想象力地提出了將上海展覽中心部分抬高8米的初步構思。但由于種種原因,這個構思最終沒能實現。

二、上展中心的特色改造

1. 總體功能改造

上海展覽中心是在解放后不久建造的,由于這個特定的歷史背景,當時上展中心遵循了向蘇聯學習的原則,設計由前蘇聯中央設計院主持,將其功能主要定位為展覽和會務。序館作為展覽空間的核心,是整體建筑群的精華所在,但其上部空間卻設置了對外出租的友誼酒家,不僅兩者使用與管理上互有不便,而且與上展中心的形象不符;噴水池廣場兩邊對稱布置的東西兩館為展覽的主要空間,然而原西一館底層卻以小房間的辦公室為主,不僅其功能與展覽區混雜,而且在展覽主要流線上形成障礙。

所以在改造過程中,必須對其在功能布局上重新定位,理順內部交通,以避免在流線上的交叉。由此,設計人員更加明確了“南展北會”的功能分區原則,將原來西一館底層小開間辦公室的所有隔墻全部拆除,改造成如同東一館的展覽大廳,并與之相通,理順展覽流線;展覽館的功能分區被重新理順,西面兩館的展覽大廳設計了連廊相聯系,以適應擴大展覽空間的需要;又將序館上面原來的友誼酒家部分改造為展覽會服務的辦公樓層等等。這樣既增加了展覽面積,又使參觀流線簡明,流暢。

2.消防改造

由于上展中心建筑年代久遠,其消防設計根本不符合現行的消防規范。當時設計時也沒有考慮防火分區、大部分疏散樓梯的構造不符合防火的要求,并且使用的材料也沒有按照規范進行防火處理。而且現在基本上所有的建筑特別是象上展中心這樣的公共建筑都要設置現代化的火災報警系統與自動噴淋滅火系統。對消防的忽視,使得上展中心發生了好幾次大大小小的火災,與其應有的形象、地位極不相符。

針對這樣的狀況,必須對威脅防火安全的一些問題進行改造處理。其中最主要的任務便是按現行規范控制的面積指標將上展中心的防火分區重新進行劃分。按照民用建筑防火分區來看,展覽建筑每層最大允許建筑面積為2500m2,如果建筑內部設置了自動滅火系統,每層最大允許建筑面積可增加一倍。原來采用的一些未經防火處理的鋼樓梯、木樓梯,考慮建筑均有減負要求,改造中有的保留了下來。原建筑沒有設置的火災報警、自動噴淋與防排煙設備系統均在改造中得到完善的布置。

為了保持上海展覽中心原有的文化特色,這是面臨的最大的困難。由于上展中心所處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每天都在不斷的變化,所以如果要讓這個歷史建筑在這個城市中站住腳,給她定位變得由為重要了。在其周圍聳立著的都是美國、新加坡等著名建筑師的作品,這些高層、超高層建筑的大玻璃包圍了上展中心,不同風格、富有生命力的建筑使得上展中心更顯老邁。到底是加入一些現代建筑的元素呢?還是維持原有的風貌?曾經在維持原建筑立面總體風格的框架下,將面對中央大廳的兩個立面設計成柱廊,靠柱廊的外墻則采用當時流行的深綠色玻璃幕墻,似乎想借此拉近歷史建筑與時代的距離,然而建成后并未取得良好效果。

文化是歷史的積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會在人們的生活里,對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觀念和行為起著無形的影響。上海展覽中心是在歷史進程中的幸存者,它經歷政治、經濟和自然界的滄桑之變仍能存在,足以贏得人們的尊重,這一形象并不可能以一些表面形式與材料的變化而更改。遵循這一原則,最終確定了延續其文化內涵為改造的主要方向,即對歷史建筑采用一分為二的分析判斷方法,對建筑群中極有價值的俄羅斯古典主義建筑風格的整體形象和細部特點給予妥善保護,盡可能的保留其原汁原味,這是令人欣慰的一點。

3.特色改造

另外,改造工程在技術上也有其獨一無二的措施。那就是在材料和技術的使用上采取了辨證的方法。上展中心中仍有價值的材料和施工工藝,應當受到重點保護,如花樣繁多的內部裝飾等。相反的,建筑中一些沒有特色的輔助建筑構件,類似這樣的將毫不留情的被拆除。上展中心在最初的建造和后來的加建中使用的一些技術與材料從當前來看是比較落后的,所以采用了最新科技成果的建筑技術與新材料。

三、歷史建筑的改造

對歷史建筑的改擴建工程總是比新建工程往往更方便、更經濟,但這些還不是保護的根本原因。由于歷史建筑本身的文化、經濟、建筑等各個方面的諸多價值是人們保護其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保護最好的結果是將這些建筑更好的融入現在都市中去,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是建筑保護的根本原因和長遠意義所在。

認識了到了這點,人們對歷史建筑的保護范圍的逐漸擴大。現在越來越多的歷史建筑被納入保護和改造范圍,保護目的或保護任務不完全相同,保護和改造工作可以分出不同的層次,所以對不同的歷史建筑需采用不同的保護措施與改造策略。而如何針對不同的建筑制定出不同的適合而可行的方案,關鍵在于要對歷史建筑的價值觀要有個合理的判斷。比較有名的改造工程諸如:盧浮宮的改造,煤氣包的改造等等。

四、個人觀點

我作為一個業內人士對歷史建筑保護的也有點小小的認識。我們對歷史建筑的改造保護工作圍繞其生存而來。而對歷史建筑的保護,不應僅僅看作是對過去的單純回憶,而應看作是在一定保留基礎上協調現代生活的一種再創作。歷史建筑特有的歲月余味是它們經歷變遷而保留下來的,也成為他們存在的必然因素。歷史建筑的生存與否取決于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所以對其進行的改造工作,實現不斷創新是歷史建筑生存發展的動力。因此,從歷史建筑保護的長遠意義和保護目的來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改造二字成為必然。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国产小视频 |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视屏 | 福利在线一区二区 | 日本免费不卡视频 | 男女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奇米激情网 |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 日韩欧美国产视频 | 老色99久久九九精品尤物 | 国产精品第九页 | 天天摸夜夜摸夜夜狠狠摸 |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 | 青青草国产精品视频 | 婷婷欧美综合五月六月缴情 | 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 |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 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 红色一级毛片 | 欧美xingai|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永久在线 | 日韩欧美视频二区 |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 | 伊人久久国产精品 |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 成人久久免费视频 | 日本天堂免费 | 天天操夜夜骑 | 亚洲国内精品 | 毛片免费视频 | 九九热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免费观看的美女视频网站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 | 五月天狠狠操 | 久草国产视频 | 久久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 欧美极品欧美日韩 | 国产操片 | 国产a级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