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3 18:08:06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幸福家庭事跡材料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董xx今年49歲,家庭共六口人,是西和縣盧河鄉人,膝下一兒一女,外加一個小孫子,夫妻舉案齊眉,家庭其樂融融。
她本人身兼數職,既是幼兒園園長、村婦代會主任、村計劃生育自管小組長,曾任十三屆人大代表。當她看到好多農村年輕夫婦外出打工,留下年邁的父母照看孩子,山路艱險、水路難行,孩子到了學齡無人照管也不能按時間上學,那一刻她的愛心和責任心被深深觸動了,她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去辦一件事兒,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大腦里一閃,自己能不能在家辦個幼兒園,收留照看這些留守兒童,也為社會盡點自己的微薄之力,這一想法居然得到了全家人的大力支持。
家庭是船,事業是帆,帆兒推動船行,船兒揚起風帆。有了丈夫和子女的理解和支持,安心的放開手腳大干事業,xx年她大膽聯系當地學校協調教育局申請了辦學資格,向縣婦聯爭取小額創業貸款9萬元,開始了她的創業之路,沒有現成的教學活動房,他就把自家的客廳和臥室騰出來用來教學,自己搭了一間石棉瓦房,吃住在一間房里,自籌資金購置了活動設施、音響、活動桌椅,聘請了一名幼兒教師和她一起當起60多個留守兒童的愛心媽媽,為了不影響孩子們正常上課,還要搞建修,照顧家人生活,操心自己女兒的學習,為了協調好這一系列事情,她每天凌晨4點起床,和兒媳婦一起為4、5個建筑師傅做早飯,蒸饃饃、給孩子們打掃衛生,中午11點把孩子們送走,又開始給師傅們做午飯,下午還要堅持看孩子們,送走孩子們已是下午4點,緊接著還是做飯,幫工人師傅干零活,忙碌到晚上12點多,她的一天也就在勞累中結束了,丈夫和子女,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身為村支部書記的丈夫,除了忙著料理村上的事務,還要忙家里的四畝地農活,操心建筑的事,可又擔心妻子一個人太勞累,擠出時間幫助妻子干點家務,照顧孩子們。說起那段時間董xx沉默了許久說,也不知道自己是咋熬過來的。
擔任本村村婦代會主任和計劃生育自管小組長17年,工作中總是勇于吃苦,樂于奉獻,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一直從自我做起,堅持貫徹執行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協助計劃生育宣傳員走訪串戶的講解政策,遇到違犯規定又不合作的家庭,她還會幾次前往做思想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助化解問題。自發組織婦女跳廣場舞、參加乞巧民俗娛樂展演、參與美麗鄉村建設,還積極爭取名額組織婦女參加技能培訓,為他們增收致富拓展門路,被評為西和縣“乞巧傳承人”、“巧婆婆”“縣婦女創業帶頭人”。另外,在教育孩子方面,夫婦更是言傳身教,做好行動表率。他們甘于奉獻、肯于吃苦、勤儉持家、任勞任怨的一言一行,兒子和女兒都看在眼里。受夫妻倆的影響,兒子和女兒都形成了待人禮貌、樂于助人、尊老愛幼的良好品德,工作上也十分上進,一直是鄉鄰們夸贊的好兒女。
1998年,在中學當了十年教師的我通過公選,被組織上分配到桃源縣牯牛山鄉任婦聯主席。牯牛山鄉是桃源縣最偏僻、條件最艱苦的鄉鎮之一,盡管心里有一定的思想準備,但是到牯牛山后所見到的現實狀況,還是讓我感到暗暗吃驚:這里到處是連綿的大山,鄉政府機關就坐落在一片崇山峻嶺之中。入夜,不遠的山嶺上不時傳出陣陣猛獸的嚎叫,令人毛骨悚然。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有的村民竟一輩子沒到過縣城,有的沒見過百元面值的鈔票,更沒有見過汽車、電視。
看到這種情況,我心里感到既難過、又著急。特別是我身為鄉婦聯主席,全鄉近3000名婦女的代言人,看到姐妹們成天無所事事,心里更不是滋味。通過調查走訪,我了解到這里之所以貧窮落后,客觀上是連綿的群山阻斷了他們致富的道路,更主要的還是這里的群眾知識貧乏、信息閉塞,他們找不到出路,也看不到自己的落后。后來,我進一步了解到,這里的群眾大部分都是女同志當家,我想,如果能調動婦女的積極性,讓她們學知識、學文化,不就可以帶動若干個家庭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進而帶動全鄉的科技文化知識的普及嗎?不就可以幫助他們用知識改變命運,用科技擺脫愚昧與貧窮嗎?就在這時,縣婦聯發出號召,要求各鄉鎮創辦一所示范性的女子科技學校,對廣大婦女進行政策法規及科技實用技術的培訓。上級的號召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我決心借上級的東風,把牯牛山女子科技學校辦起來。然而,萬事開頭難!作為一名鄉鎮的婦聯主席,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辦事員,一無權,二無經費。場地、經費、師資、生源,樣樣都是擺在我面前的攔路虎。聽說我要辦什么女子科技學校,支持我的人有,說風涼話的人更多:有的說我想出風頭;有的說黃毛丫頭不知天高地厚,三天的熱情,折騰幾天就會煙消云散的,等等。面對種種困難和議論,我沒有打退堂鼓。沒有專用的教室,我就借用政府的會議室、學校的教室。沒有教材,我就自己動手刻鋼板油印。沒有老師,我就請鄉政府的干部職工、請朋友幫忙。一切都是白手起家,一切都是因陋就簡。為了動員姐妹們來上課,我在廣播里進行動員,利用群眾趕集到墟場上宣傳,讓群眾知道即將開辦的女子科技學校要學的內容,承諾不收分文費用。在鄉里當投遞員的丈夫也成了我的義務宣傳員,到村里挨家挨戶的進行發動。我還自己掏錢買來了筆記本、毛和一些資料。2002年初,牯牛山女子科技學校終于掛牌成立了!開學那天,政府會議室里擠滿了前來聽課的群眾,縣婦聯的領導也到場給我們鼓勁道賀。望著熱鬧的會場,看到自己的忙碌有了一個好的開端,心里真是版權所有百感交集!學校開課了,困難也接踵而來。由于沒有固定的場地,學校不得不一次次的搬家。政府開會時,我就把課堂搬到學校。學校開課了,我就把課堂搬到離政府不遠的冷家溪村村部。碰上村里有事,就把學校搬到比較寬敞的農民家的堂屋里。前前后后搬了七八次家。有人開玩笑說牯牛山女子科技學校快成時打游擊的“抗大”了。師資力量也是一個問題。由于沒有經費,不可能聘請專職教師。女子科技學校的教師都是無償兼職。除了我自己帶頭上課,就請本鄉的干部職工幫忙。當地集鎮上有一個搞家電維修的師傅,愛好電腦,自然就成了我聘請的電腦教師。由于受傳統觀念和季節的影響,有的學員上了一兩次課后,就不參加學習了。為了讓更多的姐妹們到女子科技學校學習,我與丈夫一有空就到群眾家里家訪,宣傳學校開辦的意義、宣傳學科學文化知識的好處。女子科技學校的名聲越來越響,參加學習的人也越來越多。最令我感動的是八十歲的楊老太太,家離鄉政府四、五里路,每逢學校開課的日子,她都早早地來到學校,大家打趣地問她:“楊大媽,您老想學點啥呀?”她總是笑著說:“年紀大了,也學不進去了,就當幫黃主任帶個頭!”每聽到這句話,我的心里就熱乎乎的。學校要吸引農村群眾,在內容安排上就必須結合群眾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年初,我們就上新品種、新技術課。到了八月份,就上油菜育苗、移栽及免深耕技術課。農忙時上廣播課,農閑時上政策法律課。課程種類繁多,有思想政治、畜牧防疫、電腦網絡、音樂欣賞、家庭教育、生殖保健、優生優育、婚姻家庭等等。只要是群眾需要的、健康向上的,我們都上,包括交誼舞、太極拳等活動課。為了讓學員聽得懂,學得進,我們盡量把所學的內容變成群眾明白易懂的語言,教師講課也盡量做到深入淺出、通俗直觀、富有趣味性。請大家看這是我們自己油印的教材(示意)。我給大家念一段其中的“十勸君”:
一勸諸君莫賭博,自古賭博害處多;
習以為常成癖好,從此以后惹災禍。
二勸諸君莫賭博,賭博場上是非多;
輸錢只為贏錢起,得好下場有幾個?
羅光明是牯牛山集鎮上家電維修師傅,也是我們學校的義務家電老師和電腦教師。由于他沒有上課的經驗,第一次上電腦課后,學員普遍反映盡是理論,聽不懂。什么“windows”、?ffice”,群眾聽到耳朵里就是“溫狗屎”、“會餓死”。我和羅光明交換意見后,第二次上課時,他把電腦搬到教室,從鍵盤等實物講起,一步一步告訴群眾如何用,學員普遍反映好多了。學校條件雖然簡陋,但我還是建立了各項規章制度。我選了五位在群眾中有較高威信、又熱心公益的人組成了班委會,在反復征求干部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學校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規定學員上課要按時到校,上課認真聽講,保持課堂安靜,盡可能記筆記,課后要認真思考,勇于實踐;要求老師要認真備課,寫好講稿,注重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并運用通俗的語言、生動的事例上好每堂課,盡可能讓學員學得輕松,學得實用。為了激發學員的積極性,檢驗學習效果。去年底,女子科技學校進行了知識競賽。這是一次不是考試的考試,競賽活動引來了四方八鄰。臺下是熙熙攘攘的觀眾,臺上是精心備戰的選手,有時為了一道題、一個答案,雙方選手和臺下的支持者都爭得面紅耳赤。臺上臺下都在共同唱一出學科技知識,用科技致富的大戲!在對知識競賽優勝者進行獎勵的同時,還針對全年學習的情況,設立了優秀學員獎、全勤獎、五好家庭、“雙學雙比”女能手以及老年人參與獎等。幾乎人人有獎,戶戶有紀念品,紀念品上還用油漆噴了學校的名字。雖然獎品和紀念品本身價值不高,但大家對這份沉甸甸的榮譽都倍感珍惜。版權所有
我和全家都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女子科技學校的工作中。多才多藝的丈夫不僅幫我動員群眾,還經常給群眾上課。有時學校因故改變時間和學習地點,丈夫就是學校的義務通訊員,到村里挨家挨戶的去通知。有的群眾帶著小孩來聽課,影響課堂秩序。8歲多的兒子就成了我的助手。兒子領著村里來的孩子們在外面做游戲、看電視,好讓大人們安心聽課。我自己既當校長,又當老師,還當學校勤雜工。燒開水,刻鋼板,油印資料,什么活兒都干。我知道,要做好一件事,就會有付出,有犧牲。有的學員聽了農村種植養植課后,提出想外出參觀學習。為了讓學員取到真經,我給要參觀的各個點逐一電話聯系,以便做好準備。原桃源氮肥廠內有一個個體食用菌廠辦得不錯,由于電話聯系不上,我讓丈夫特意往返120多公里,實地考察聯系后才定下來。外出參觀那天,我與丈夫租了一輛中巴車,凌晨三點就起床,一個一個接學員。直到晚上九點,才把學員又挨個送回家里。那天,我們一行包括14個姐妹,還有2名男學員,行程六百余里,縱貫桃源南北,參觀了熱市的黃姜苗木,楓樹的萬頭豬場、養牛示范基地、車湖垸的大棚蔬菜、漳江的黑豚養殖、花卉盆景、食用菌種植等種養基地。盡管忙碌了一整天,但看到每個學員都學有所獲,心里便覺得很值得。
____,市____醫院____科一名普通的護士長。談及護士這份工作,她沒有驚心動魄的豪言壯語,只是淡淡地說:“拯救生命,是一份平凡而神圣的工作。每一次全身心的努力,或許就是一個生命的重生,一個幸福家庭的延續。所以,我熱愛護理工作。”
作為護士長,____有一套完善的服務理念,要求護士秉持“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誠心和熱心”服務于每一名患者。每天早晨,她提前30分鐘上班,依次 檢查病房與值班護士工作情況。下班后,她也是科室回家最晚的人,總是再巡視一遍病房后才走出醫院……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她默默地做著一項項看似 平凡卻細致入微的工作。
有一年,____的科室住進一名癌癥患者,由于長期被疾病折磨,這名患者心情十分壓抑。于是,和這名患者談心,紓解其情緒,成了她每天必做的工作。在一次巡 查病房時,____突然發現患者神情非常落寞。通過交談,她得知第二天是患者的生日。當天下班后,____就去了蛋糕店,自己花錢為患者定制了一個生日蛋 糕……當患者的病房點燃生日蠟燭、響起生日快樂歌時,這名患者的臉上洋溢出了燦爛的笑容,激動得眼淚也流了下來。對此,____說:“作為一名護士,不是簡 單地把護理工作做好,我們還要用細節去體現溫情,讓患者感受到家的溫暖。”
除了做好護士本職工作之外,____還憑著勤奮好學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技術本領。都說護士是醫生的眼睛,這一點在____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有一次,一名重癥患者由于靜脈穿刺困難,值班護士叫來____進行穿刺。但是,在穿刺過程中,____發現患者回血很不好。“咦,這是為什么?莫非是患者出現 了DIC?”(DIC是指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屬于重癥、突發性危重病,但并不容易被發現。)看到這種情形,____立即向醫生報告,并對患者展開查體、化 驗、心電監護……由于得到了及時治療,這名患者才沒有發生危險。
,今年54歲,省市縣鎮村人,是一位普通的農家婦女。她用瘦弱的身軀、堅強的意志,靠十余載擺攤賣火柴為兒子治病的事跡,在當地傳為佳話。
厄運面前不低頭
本來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幸福家庭,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雖然靠種二畝地掙不到大錢,日子過得清苦些,但她依然感到很滿足。天有不測風云,一九九五年,年僅十四歲的兒子被診斷為再生性障礙貧血病,她從醫生那里得知:這種病是很難治愈的,而且醫療費用很高,要想獲得較好地治療,僅作骨髓移植手術就需要30萬元,況且效果也不太好,病人存活的時間也不會長。聽到這些話,心如刀割一樣,畢竟孩子是自己的親骨肉,更何況兒子只有十四歲,正是青春年少,享受陽光雨露的時候,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他死去嗎?左鄰右舍也來勸,還是別給孩子治病浪費錢財了,趁早弄點好吃的給孩子吃算了,命該如此,你又能怎么樣呢?如果花了錢再保不住孩子的性命,那豈不是雞飛蛋打嗎?家里僅靠種二畝地維持生計,哪有多少經濟收入,兩個八十多歲的老人還需要贍養,這真是網雪上加霜。一邊是自己的心愛的兒子,一邊是巨額的藥費,讓陷入了深深地痛苦之中。但困難并沒有嚇倒這位堅強的母親,她決定不惜付出一切代價來拯救兒子的生命,只要自己還有一口氣,孩子的病還有一線希望,她網就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為孩子治病。從此她踏上了為兒子治病的艱辛歷程,十幾年下來,外債已達18萬元,如巨石一樣壓得她喘不過氣來,但為孩子治好病的信念卻一直沒有動搖過。
精誠、堅韌創奇跡
十多年來,為了給孩子治病,帶著兒子常年輾轉于臨沂、濟南、石家莊等大醫院,不但把千難萬難借來的大把鈔票扔了進去,而且嘗盡了人世間的艱辛。
自從孩子得病以后,一家人就像掉進了一場噩夢里,與病魔作斗爭成為全家人首要的任務。最讓人愁的就是那高昂的醫療費,每一次出門給孩子看病,最少也得帶5000元錢,甚至上萬元,對一個農村家庭來說,這可不是個小數目。為了弄錢給孩子看病,這些年來,沒睡過一次好覺,有時愁得徹夜不眠,剛剛50多歲的人早已是兩鬢霜白。兩個女兒初中還沒上完就含淚輟學外出打工了,的愛人在集上幫人販雞掙點錢,而一有空人仍然無就在村里擺攤賣火柴、洗衣粉及針、線等日用品,風吹日曬,有時手凍僵了,臉也凍腫了,最好的時候一天也不過賺五元錢,可是她為了掙錢給兒子治病,苦和累早已置之度外。一家人起早貪黑,累死累活拼命掙錢,只是為了給孩子治病。
看著在痛苦中拼命掙扎的孩子,的內心像灌滿了鉛一樣難受。她不得不向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去借錢,有時候她連跑兩三家一分錢也借不到,別提心里有多難過,淚水只好往肚子里咽。十多年來,她借遍了所有的親戚朋友。盡管村集體和民政部門多次捐助過她家,但也只能是杯水車薪。面對飽含著辛酸的救命錢,十分節約,恨不得掰成兩半花,從孩子得病到現在沒添過一件新衣服,除了給孩子買點有營養的食物吃,她們的一日三餐僅是煎餅就腌菜,由于生活的拮據,現在連一日兩餐都成了問題。外出給孩子治病時,無論春夏秋冬,她住不起旅館,大部分是棲居在人家的屋檐下,有時也得到好心人的關照,但更多的是挨過人家的罵。
二女兒為了盡力給家里多掙點錢,訂婚三年了沒有出嫁,直到去年臘月,29歲的女兒才出嫁。而此時,父母已無能為力為心愛的女兒陪送什么了,每提起這些,總是淚水漣漣,歉疚滿懷。由于禽流感的影響,她愛人幫人販雞的生意也不好做了,主要靠賣那幾根火柴掙點錢,她每隔27天左右要去醫院為兒子輸一次400cc的血液維持生命,一月一次的輸血要花掉700多元,再加上吃點其它藥,平均每天的費用是37元。如果不輸血,孩子連起床的力氣都沒有了。
隨著家境的越來越艱難,懂事的兒子雖有求生的渴望,但更疼愛自己的母親。有一天他拉著母親的手說:“媽媽,我知道你們已經為我盡心了,我自殺,你們會很難受,你們讓我獨自出去游走吧!我走到哪兒算哪兒,好了我就回來,不好就別找我了。”聽到這話,抱住兒子嚎啕大哭起來:“孩子,你怎么說這話,你的病會好的,媽只要有一口氣,就會好好給你治病,你是媽的親骨肉,更是媽的精神支柱,如果你走了,媽會怎么活呢?媽知道你是一個好孩子,你要挺住,慢慢地我們會好起來的。”
就是這樣一位堅強的母親,為了救治兒子,十載行程上萬里,受盡了無數折磨,吃盡了人間的苦,也深深地打動了上蒼,使原本醫生預言只能活一年的兒子,硬是活了過來,而且已長成一米七左右的漂亮小伙子。由于孩子長期遭受病魔的折磨,已于前年雙耳失聰了,面對病情的再度惡化,并沒有氣餒,只要生命一息尚存,她就會盡最大努力為兒子治病,治不好兒子的病她決不罷休。
愛心續寫生命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