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5:05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紙藝術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傣族剪紙藝術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態構成、觀念表達都與傣族信仰密不可分,是文化在民族習俗中的鮮活體現。在傣族所信奉的上座部佛教教義中,萬物具有平等的地位和價值,他們珍愛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傣族剪紙內容多與南部上座部佛教文化和大自然的花草樹木有關,廣泛涉及佛經故事、民間傳說和邊疆風物特產等。動物紋樣常有龍、鳳、孔雀、鸚鵡、金雞、大象等各種吉祥的奇禽異獸,這些動物圖案都有吉祥的稱謂,如“白象呈祥”“孔雀并屏”“金雞破曉”等;人物紋一般都是與佛教有關的釋逝牟尼佛像、菩薩、天神、伎樂、賧佛、趕擺、歌舞、儀典等僧俗生活;植物紋樣中,以與佛教有關的菩提樹和蓮花最為常見,還有牡丹、、茶花等植物花卉,除此之外就是卷草紋和纏枝花紋樣應用最為廣泛,主要作為一種輔裝飾烘托主體圖案;幾何紋樣也很豐富,有雷云紋、波狀紋、籬笆紋、月牙紋、日光紋、三角紋、圓點紋、銅錢紋、菱形紋、米字紋等,這些圖案大多都有一定的寓意,如日、月、云等紋樣被視為佛印;建筑紋祥多為佛教的塔、亭和藏經樓,這些建筑都是南傳上座部佛教象征,是對佛的禮贊,在剪紙中常把佛像與建筑結合在一起。傣族人民正是通過剪紙藝術剪出鐘靈毓秀的自然生物,形象生動的傳說故事,風姿各異的佛像建筑來表達自己彌定的虔誠,極具有民族文化特色。
二、依托于傳播的傣族剪紙藝術
在傣族地區,一年之中各種大小儀式不斷,大到全寨的奘房落成典禮,小到生病、收割都要念經拜佛’儀式活動是傣族生活的主題與特色之一。由于傣族剪紙最主要的是為佛事服務,因此,每當有佛事活動,藝人們就把自己的剪紙作品敬獻給佛寺供人觀賞,每一次活動,就是一次小型的剪紙展覽。傣族剪紙由于其具體、生動與形象的藝術特點,能將深奧的思想轉化為廣大普通群眾能領會與感受得到的形式,并通過藝術植染,使特有的神圣感表現出來,也成功地利用了剪紙藝術的通俗易懂,生動感人的形式,使思想為不同階層、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所易于理解接受。儀式和信徒造就了剪紙藝術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作為信仰的象征符號,是溝通神界的媒介也是烘托莊嚴氣氛的裝飾,這些儀式展示給我們不僅是熱鬧壯觀的場景,更集中呈獻出人們對供佛祈福的追捧。然而在信仰的背后,似乎人們更在意形式的表達,作為表達媒介的剪紙藝術在此得于盡情地展現。“藝術越化就愈具有藝術性”。?這正是民間傳統藝術成為民族文化瑰寶的價值所在’也是民族的文化意義所在。
三、傣族社會文化特征與傣族剪紙藝術傳承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藝術與的發展與傳播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許多儀式常常直接表現為藝術形式,而很多藝術也充滿著的內容,可以說,與藝術是渾然一體的。傣族社會文化與傣族剪紙藝術的關系也是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
1.傣族信仰的普遍性決定了傳承剪紙藝術的人員眾多。傣族地區有很多為服務的民族民間工藝品,遍布傣族的各個村寨。在傣族村寨文化傳播中自然形成了以為基礎的、橫向的、傳統的傣族剪紙藝術的傳承機制。這種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還是一種信仰傳承,傳遞更多的是傣族剪紙藝術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形成從耳濡目染到實踐運用最后內化人傣族精神層次的傳承過程。
2.傣族活動的儀式性決定了展示剪紙藝術的場所多樣。傣族剪紙藝術主要用于各種儀式活動,通過儀式行為呈現出來,其制作使用有時間地點的特殊性,因此其傳承的方式也主要發生在傣族寨子的大小活動中,通過各種活動走進佛寺、佛塔’屬于佛教藝術中最具地方性和民族性的構成部分。每遇潑水節、中緬胞波狂歡節等重要盛會和佛教節日時,剪紙被廣泛地用于裝飾在奘房內的賧佛供物佛傘、佛幡上,在潑水亭、擺場休息地,就像剪紙藝術展的盛宴,這種特別的祈愿福佑的方式,幾乎在傣族地區每個人家、村落和寺廟都可以看見,成為傣家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傣族文化的交融性決定了創作剪紙藝術的素材廣泛。公元6~8世紀之間,南傳上座部佛教傳人傣族地區,并逐漸興盛,在傣族信仰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最終成為傣族全民信仰的。佛教為了適應傣族的特殊環境和社會生活,與原始相融合,具有了傣族的本土特色,使得傣族信仰中南傳佛教與原始在共時態、同場域并存互通。在信仰的背后,人們更在意形式的表達,作為表達媒介的傣族剪紙藝術得于盡情地展現,人們因藝術精美內涵深厚而自豪,在這樣潛在的心理驅使下,剪紙藝術的創作發揮了最大的想象,由生活環境、歷史條件、文化沉淀等諸多因素綜合而成的審美意識所決定,佛經故事、民間傳說、佛寺佛塔、佛祖神靈等都成為藝術創作的源泉,只求神似,不求形似,與原始美術審美意象結構一致。
4.傣族倫理的和諧性決定了發展剪紙藝術的愿景強烈。隨著社會的發展,傣族地區人民生活富裕安定,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其文化中躲避現實苦難的含義漸漸淡薄,對美好生活的慶賀以及對未來幸福的祈盼意義大大加強,在剪紙藝術的形式上和內容上都有所體現,傣族人民向佛祖表達他們祖祖輩輩美好的希望和虔誠的祈禱之心,寄托了家庭溫暖和睦,生活吉祥安康,環境清新美麗,萬物祥和有序的美好愿景。這種美好的愿景通過剪刻技術反映在剪紙藝術之中,使得民族地區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相適應,與“中國夢”的實現相協調,必將促成剪紙藝術進一步的傳承和發展。
四、發揮民族影晌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傣族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傣族剪紙藝術的創作是一種口傳身授的民間技藝,傣族剪紙藝術的鑒賞是一種原生態自發的民族藝術活動,它和系統的科學知識傳承不一樣,知識可以通過系統灌輸傳承,但是文化必須靠體驗,靠心靈的積累。由于傣族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故其民族成為民族藝術的重要載體,通過不同的活動過程加以復現,實現其傳承及發展。
1.重視傳統節日,實現傣族剪紙藝術動態傳承。傣族的節日慶典和儀式活動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展現藝術才能的重要日子。傣族地區的節日活動,如撥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安居節等,總是伴隨佛事舉行或以佛事為中心而展開,剪紙藝術作為文化的載體才得以大量展示。充分重視并保護好傳統節日,結合時代特征,最大限度地體現民族藝術特色,凸顯民族文化價值,能夠有效保證實現傣族剪紙藝術的動態傳承。
2.建好活動空間,展示傣族剪紙藝術獨特魅力。傣族地區民族文化和文化密不可分,-活動空間也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傳授地。建好活動空間也是為民族文化藝術傳承提供了重要的實踐環境和展示場所。尤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就更加需要合適的空間來集中相關的人群實現其活態流變,在展示傣族剪紙藝術獨特魅力的同時,使身口相傳的文化鏈得以延續。
3.開拓旅游領域,帶動傣族剪紙藝術市場發展。傣族剪紙藝術形象生動,內涵豐富,材料多樣,除應用于儀式活動,還可作為裝飾,美化生活。但目前傣族剪紙的消費群體多限于本地傣民,所開發的剪紙旅游產品品種單調,形成銷售瓶頸,因此,需進一步開拓旅游的內容,增加旅游的消費群體,從而刺激藝術衍生出的旅游產品的銷售,提升文化市場的需求,擴大傣族剪紙藝術傳承的范圍和途徑。
民間剪紙藝術的題材內容具有鮮明的大眾化、民俗化特點,以淳樸活潑的表現手法傳達出百姓生活的信息,包含美好的情感和富貴、吉祥、收獲等寓意,洋溢著永恒的生命力。其題材選取包羅萬象:各種動物、植物,勞動生活、喜慶豐收等場面及神話傳說、戲曲情節等,總之,眼里看到、手中做到、心中想到的都可以剪成寓意豐富、生動優美的藝術形象,在看似不相干、不合理的形象中,其實包含更加深刻的思想內涵,表達普通人對生活的美好期盼,剪紙是使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完美統一。民間剪紙是以“生產、生活、生命”為主要的題材內容,通過藝術手段呈現意象之美。如《麻姑獻壽》《福祿壽》等表達對生命的熱愛,祝福健康長壽的意象主題;《金玉滿堂》《五谷豐登》等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祈愿生活富足的意象主題;《鳳戲牡丹》《花好月圓》等表達對美好愛情的歌頌,祝福婚姻美滿的意象主題;《麒麟送子》《髽髻娃娃》等表達對家族人丁興旺的企盼,渴望子孫繁盛的意象主題;《五毒》等表達對疾病災害的憎惡,宣揚消災避禍的意象主題;《藥王》《財神》等表達對神靈的敬畏,祈禱天官賜福的意象主題。這些主題內涵完美和諧,通過選取富有吉祥含義的典型形象,表達企盼生活幸福、美滿富足的美好愿望,展示了民間剪紙藝術題材上的意象之美。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民間剪紙不僅體現著人們的審美理想,而且在功能上有著實用性。比如在年節或家中有婚慶喜事時,在窗口貼上“魚戲蓮”紋剪紙,不但具有裝飾效果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同時可以像窗簾一樣將室內環境與室外進行分隔,保證了室內環境的私密性,這充分體現了剪紙藝術在渲染喜慶氣氛的同時,具有良好的實用性。
二、造型生動多變,求全求滿
民間剪紙的造型特點在于追求形象的完整美滿,構圖的充實豐富。在造型手法上,物象的表現追求圓滿、完美的內在本質。如人物剪紙的造型十分講究完整與圓滿,民間藝人遵循互不遮擋的法則,在表現人物或動物形象時,無論正面還是側面,都盡可能地將手腳、五官齊全地呈現于畫面,這樣就出現了“面面觀”的現象,民間藝術中是忌諱出現半張臉的,認為不完整不美觀。植物花草的表現同樣是這樣,如果只有干、莖、葉、花或果,雖然我們的確看到的是這樣,但在剪紙中若只有這些就不完整,植物有根很重要,植物的根雖然長在土里但仍需被完完全全地表現出來,剪紙的造型觀念認為沒有根花草就是死的,就是不圓滿的。如果表現的是葫蘆、石榴這樣多籽的果實,則表現時必須將果實剖開,露出內部的籽。剪紙圖案以二度空間作為形象思維的基礎,物象多是以平面化形象出現,不表現體積空間和透視比例。在造型中始終貫串著追求十全十美的理念,抓住對象最主要的形態特征和外部輪廓,去繁求簡,省略煩瑣的細節,遵循以少勝多的原則;變化的形式多種多樣,表現的手法也更加自由生動。民間剪紙中還有一種常見的造型手法,如老虎肚子里有小老虎,鴛鴦里的小鴛鴦,公雞腹中吞下的五毒等圖案;各種動物身上也要裝飾多種多樣的圖案,如鹿身上裝飾梅花表示梅花鹿,魚身上裝飾蓮花圖案表示魚戲蓮葉等,這種“大形套小形”的裝飾手法是互滲的復合造型,包括共用形、異形同構等。互滲復合所表現的是跳脫于形象本體之外的、主觀創造的理想化的形象,可以表現為形象的互滲和精神的互滲。形象互滲將不同形象的局部特征進行組合拼接而組成了新的形象。這種方法將人的主觀意識夸大,忽略和弱化物象的自然形態,所創造的形象跳脫于自然之外,而是心中之形。如《蛤蟆娃》中的蛙身人頭或龍、鳳、麒麟等各種本不存在于真實世界的神獸形象,都是采用這種方法創造的。精神互滲則是以某一種形象為基礎,將另一種形象或形態的精神氣質體現在這個形象的輪廓中,使其呈現一種全新的精神面貌。如剪紙中有一種形象叫作“伴娃虎”就是將兒童的天真稚氣滲入老虎的形象中,這一形象完全擺脫了老虎兇猛矯健的既有形態。互滲復合的造型是再造的新形象,反映出民間藝術家們豐富的想象力和無窮的創造力,同時承載著美好的祝愿在傳承發展著。剪紙藝術的造型手法是千百年來集體創造意識和傳承性藝術勞動積累起來的豐富的藝術經驗。作者多采用抽象、夸張、變形、象征等手法,用常見的花鳥魚蟲、人物器皿、生活場景來表達人人皆知的象征主題。這種意象的創造,不拘泥于自然形態,不受現實空間束縛,使得被賦予了吉祥意味的意象造型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三、情境交融,意蘊豐富
在剪紙的創作過程中,通過對作品形象進行藝術加工,達到完整圓滿的效果,寓美好之意于藝術形象中,將意象共同構成優美的意境,使觀者不僅直觀地看到作品本身表現的完美形態,而且能體會畫面之外的意象之美。如《春江花月夜》這幅剪紙作品中,畫面描繪了人們蕩舟江面的美景并引發聯想:夕陽西下月亮升起,春江兩岸層巒疊嶂,花枝異影,水面波心蕩月,槳櫓添聲,人們駕著輕舟在江中漫游,是何等的詩情畫意。優秀的剪紙作品是融意境與形象于一體的,不僅有形的意境之美,而且蘊含著無形的生動意蘊。民間剪紙通常采用諧音表意、指事會意等手法,通過類比、聯想、象征、隱喻等手段創造形象,表達美好的愿望和渴求,引起觀者的共鳴。諧音表意是通過畫面中形象的讀音所產生的諧音來表達美好祝福的意圖。如“雞”與“吉”諧音,構成了“室上大吉”,“蝠”與“福”諧音,蝙蝠的形象就成了福運的象征,并以蝙蝠為中心形成了數量繁多的洪福類吉祥圖案,“鹿”與“祿”諧音,與蝙蝠、靈芝共同組成的圖案叫作“福祿壽”,類似的還有雙柿子與如意寓意事事如意,喜鵲登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等。指事會意是指將人們的美好愿望與某些事物的形象聯系起來,賦予這些形象以吉祥的意味,即是采用隱喻的手法體現美好的追求。如龜鶴、靈芝等象征長壽,鴛鴦象征愛情,蓮蓬石榴象征多子,梅蘭竹菊代表四季平安,象征君子高潔的情操等。人們看到這些形象就會聯想到它們所代表的美好寓意,這種含蓄優美的表達方式,使民間剪紙的意象更加豐富多彩。
四、散發著韻律的美感
姑娘長大了,有了春愁,在現代社會可以用談戀愛的方式尋找自己的“白馬王子”,但庫淑蘭生活的時代以及那里的世情村風,不允許男女青年交往,那是一個被戀愛遺忘的角落,姑娘們只能坐在自己的閨房,一邊繡花,一邊在心里想著自己的“心上人”這里的“送人”的“人”,就指的是不能言,只能想的“心上人”,庫淑蘭6歲隨母親剪紙,11歲上學讀書,15歲迫于催婚棄學為自己備辦嫁妝,17歲出嫁,在她的家鄉,算得上一個幸運的姑娘,藝術的天賦更助長了她“春愁”的翅膀,對于這一美好時光,60歲后的她時常做著甜蜜的回憶,1982—1983年期間,她創作了《繡姑娘》(見圖4),用“甜蜜”的心情記載了自己一生難得的幸福,也記載下了“鄉村女子”命運中的甜蜜“春愁”。青年男女的婚事,在庫淑蘭家鄉由“媒人”提起,雙方父母定下便是,“媒人”或男或女,不是村上德高望重者,便是熱心善于交往者,家庭是否富裕,人是否精干,父母聲望如何是,“媒人”著重考慮的條件。在“媒人”面前,家有小伙、姑娘的父母都以謙虛的姿態向對方表示由衷的尊重,以希望給自己的孩子牽條紅線,找個好“對象”。庫淑蘭1985年創作的《門上來了個媒人哥》(見圖5)就是根據上面同名歌謠創作的作品。姑娘的父母見了“媒人”,先是請其坐下,然后請其“喝酒”“喝茶”,再向“媒人”謙虛地說著自己女兒才能不大,“提不起鑰匙當不了家”,以示對“媒人”的尊重。在一般藝術作品里,經常看到對“媒人”的怨恨與貶低,很難看到庫淑蘭家鄉對“媒人”十分尊重這一習俗的表現,這是庫淑蘭剪紙藝術生活根基厚實的表現,也是對“鄉村女人”命運片段藝術表現的獨特一面。
二、婚后生活“三部曲”
姑娘出嫁后,婚后生活要經歷“蜜月”“磨合”“認命”三個階段,我們稱其為“三部曲”。第一步曲,蜜月曲。可能因為沒有戀愛就有婚姻的緣故,庫淑蘭家鄉的新郎新娘在這一階段有的只是浪漫,只是歡喜。在深入調查中,當地的老人說這可能是一個插曲,一個把“戀愛”插入婚后生活作為整體的插曲。在庫淑蘭1982—1990年創作的《江娃拉馬梅香騎》(見圖6),新郎江娃頭戴熨斗幅,穿黑色呢夾襖、藍士林褲子,拉著小馬,新娘梳著當時流行的長辮,扎著最時髦的蝴蝶結騎在馬上,倆人可能是去逛廟會,也可能是新郎送新娘回娘家,江娃用鞭子趕馬,不小心打在了“梅香”的腳尖上,梅香喊著“我疼哩”。畫面醒目處兩只“鹐鴇鴇”在花樹上戲耍,路邊楊柳吐青,、牡丹齊放,這些陪襯把新郎新娘結婚后的浪漫歡喜烘托到了高峰。庫淑蘭記下了“鄉村女人”命運中的蜜月曲,自己喜悅的心情在作品風格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第二步曲,磨合曲。也許不該把“戀愛”與“婚姻”混淆的緣故,庫淑蘭家鄉的女人在這一階段都特別不幸,都基本經歷了家庭暴力的虐待,庫淑蘭在回憶自己這段生活時,感慨自己“跟上老漢一輩子把打挨扎啦!”[2]原因是自己丈夫孫保印和這里的普通男人一樣,信仰的天條是“打到的老婆,揉到的面”。庫淑蘭1975年創作的《我大我娘心不好》(見圖7),以痛苦的心情記錄了“鄉村女人”命運中的磨合曲。在家庭暴力中,鄉村女人只能忍氣吞聲,不怨天、不怨地,怨只能怨自己的親爹娘,為什么做主找了這么個“心上人”。在同名歌謠中,鄉村女人之痛苦,只字不提挨打受罪,說明在庫淑蘭家鄉的女人心靈深處,丈夫打自己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甚或轉移視線,把挨打帶來的痛苦發泄在“不務正業”上,這在當地叫“找渣”,即轉移話題,說自己有理的事。第三部曲,認命曲。封閉的山區,青年男女不允許私下接觸,加上“寡婦門前事非多”的風俗,注定了鄉村女人一旦成婚,只能往前走,自己安慰自己,以苦作樂,苦也變樂,因為后退是沒有出路的。當地流傳的《五姐妹》和《丈夫出門難留戀》兩首歌謠就是“鄉村女人”命運中的真實寫照。庫淑蘭1987—1990年創作的《五姐妹》(見圖8),1982—1987年創作的《丈夫出門難留戀》(見圖9),以平和的心態記錄下了“鄉村女人”命運中的認命曲。在《五姐妹》系列作品中,人物面容舒展,圖案點綴富于生氣,“鄉村女人”樂于認命的心理狀態表現的入木三分。在《丈夫出門難留戀》系列作品中,鄉村女人的虔誠、擔憂表現的惟妙惟肖,磨合曲中的痛苦一掃而空,一幅夫妻恩愛的沖擊力直逼眼前。
三、老來“夢牽”與“頓悟”
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我國傳統的民間剪紙造型都是以剪、刻刀法為中心而展開的,其講求圓、尖、方、線等特色,并在此基礎之上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造型特征,其中“隨心表意的造型特征”以及“稚拙天真的造型特征”是其最為明顯的兩種造型特征,下面將以這兩方面為切入點對其造型特征進行分析說明。第一,隨心表意的造型。剪紙本身就是一種鄉土化的民間藝術形式,沒有過多的造型規律和造型原則束縛,因而表現得極其隨意自由。民間剪紙藝人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常常帶有強烈的主觀情緒,他們不拘泥于客觀物象形態和社會現實,而是通過自己的想象以及經驗進行即興發揮、隨心所欲地創作,只追求神似不追求形似。這樣創作出來的剪紙作品雖然脫離了客觀現實,但卻是創作者的真情流露,其超越了自然,與創作者的情感融為了一體,是對民間剪紙藝術隨心表意造型的最大化體現。例如,膠州王瑞琴的剪紙作品《春鹿》就是運用的隨心表意的造型手法,作者擺脫自然規律的束縛,將梅花、鹿以及蝴蝶以一種超現實的造型形態展示在受眾面前,從而使創作出來的物象充滿了夢幻、浪漫的色彩,這也是作者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又如,王秀清的剪紙作品《多頭馬》中的馬更是被剪成了多頭馬的造型,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了馬吃草的動態過程,更是對民間剪紙非邏輯性、隨心表意的造型特征的印證。第二,稚拙天真的造型。除了隨心表意的造型特點之外,我國民間剪紙藝術還繼承了原始先民的造型藝術,呈現出稚拙天真的造型特點,同兒童稚嫩、單純的思維特點有著相同之處,從而體現出了剪紙藝術的自由性和藝術形式的自然化。此外,這種稚拙的造型還帶有一絲遙遠神秘的色彩,是對遠古意蘊的真實體現,同時這種天真簡練化的造型也恰好符合現代藝術簡約、返璞歸真的觀念,正可謂“最稚嫩的往往是最成熟的,最傳統的往往是最現代的”。例如,膠州賀桂蓮所創作的剪紙作品《武松打虎》就極富稚拙天真之趣,畫面中的武松被剪得很小,似人非人、似虎非虎,但虎媽媽的形象卻高大威猛,其擁有炯炯有神的雙眼、粗壯有力的腿和尾巴,旁邊還另有兩只小虎圍繞在媽媽周圍。無論是虎媽媽還是小虎,線條簡單、造型質樸,充滿了童真志趣,流露出濃烈的兒童畫風,從而帶給人一種天真爛漫的造型美感。
二、構圖特征
構圖,最早是針對于傳統繪畫而言的,而民間剪紙藝術作為民間美術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也是十分講究構圖形式的。不同于其他傳統美術構圖,剪紙中的構圖具有自己獨特的形式特征,其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以及透視規律的限制,將不同時空內的物象同時放置在同一個畫面之中,同時利用鏤空的特殊制造工藝來使剪紙圖像的空間獲得無限延展的視覺效果。具體來講,我國民間剪紙藝術的創作特征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來。第一,對稱與均衡的構圖特征。對稱與均衡是我國民間剪紙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構圖形式法則之一,這也是我國傳統美學所提倡的。縱觀我國的民間剪紙作品可以發現,其大多數都是采用的對稱式的構圖,尤其是我國早期的民間剪紙馬和猴的團花剪紙是最具代表性意義的。這種對稱與均衡構圖形式的運用,能夠讓受眾感受到一種平衡穩重感,符合我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陰陽哲學觀。此外,對稱均衡的構圖形式與剪紙工藝也是有著很大關系的,因為剪紙最基本的步驟就是對紙張進行對疊,這樣就很容易形成對稱的構圖結構。如陰陽魚剪紙、蛇盤兔剪紙等都是采用的對稱與均衡的構圖形式,其以圓形作為基本的框架,然后利用相疊對稱的原理對物象進行剪刻,從而使整體作品既對立又統一,既活潑可愛又不失莊重大方。第二,完整性的構圖特征。我國民間剪紙追求的是一種“功德圓滿”的構圖形式,其講求構圖的飽滿完整,以達到和諧統一的創作理念。這種完整性構圖理念的形成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的,由于民間剪紙藝人多是家庭主婦,她們十分注重自身家庭的幸福美滿,追求“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圓滿之美,所以她們在剪紙的時候會將自身的思想情感融入到剪紙的創作過程中去,從而形成了完整性的構圖特征。如在剪刻植物的時候,剪紙藝人經常會連同植物的根一起剪出來,這樣不僅表現出了構圖的完整性,還表現出了民間百姓對根文化的重視。如濱州剪紙《五毒葫蘆》就呈現出了完整性的構圖特征,為了更好地表達出“五毒葫蘆”這個主題理念,剪紙藝人在有限的葫蘆中間填滿了五毒形象,且使每一個圖形都豐滿完整,從而使剪紙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三、色彩特征
剪紙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發展出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是人們對生活,對理想的一種創作方式,因此剪紙的造型都比較夸張,并不是單純的對事物的描摹,剪紙造型要比原型更為突出,在抓住物像的主要特征的同時,也將線條進行了整理歸納,力求簡潔傳神。剪紙藝術家經常采用部分變形、擴大、縮小、變長、縮短等方式表現所剪對象的主要特征,更有民間剪紙藝人根據自己的想象創造出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物種,例如:龍、鳳等,這些超自然的物像往往寄托著作者美好的寓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甚至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寄托。動畫造型根據動畫劇本內容通過假設和想象設計出來,它是以繪畫或其他多種藝術形式作為主要造型手段,在動畫中通過各種表情、動作的表演推動影片劇情的發展、引領著人們來到一個夢想的神奇世界。
民間剪紙造型和動畫造型有著太多的相同點,都是用簡潔、夸張的造型表述著人們內心的美好事物,從20世紀開始,中國動畫者就借鑒剪紙藝術的創作方式構思并創作了無數的動畫片,創作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動畫——剪紙動畫。《豬八戒吃西瓜》是中國動畫發展歷史上第一部剪紙動畫片,導演萬古蟾以剪紙的形式將一個生動有趣的神話故事展現給觀眾,劇中造型大膽的采用了民間剪紙的色彩和造型方式,造型設計整體簡潔明了,同時進行了卡通化的處理,圓潤而可愛。其后很多成功的動畫片,都以剪紙的藝術形式造型,但是形象不再是簡單的平面形式,有的通過色彩暈染效果使人物形象變得更加栩栩如生;有的通過繪、刻使得造型變得更加剛毅;有的通過水墨畫剪紙拉毛技術使動畫形象巧妙逼真;有的更是吸收了京劇臉譜、壁畫、年畫等多種傳統藝術形式的精華融入到剪紙動畫造型中,使角色造型視覺效果更加豐富,創造出一批又一批讓動畫迷們魂牽夢繞的動畫形象。民間剪紙在造型上追求線條流暢,萬剪不斷,筆筆相連的,雖然造型美觀,極具民族特色,但卻不能像一般動畫造型通過動作、表情傳達給觀眾故事內容和豐富情感。如何將其改良并應用于動畫創作中呢?我國剪紙動畫制作者通過無數實驗后,在剪紙角色設計的關節處采用細銅絲或者黏粒進行靈活聯接,然后將其擺放在攝影機前進行逐個動作拍攝,再將動作進行連續播放,使剪紙造型有規律的動起來,進而實現角色對動畫故事的表演。《豬八戒吃西瓜》、《金色的海螺》等剪紙動畫片中的角色就是采用小黏粒聯結關節逐格擺拍完成動畫動作,但因為造型是剪紙形式,動畫角色動作有局限,角色表情的變化、轉面、轉身都不能很好的實現,動作不能像普通動畫角色那樣靈活自如,大多數鏡頭中角色都是側面,表情也比較生硬。
二、剪紙動畫造型創作的新途徑
剪紙動畫造型參照了民間剪紙造型,同時還吸收了皮影造型,年畫、戲曲造型的精華,極具民族特色,但是剪紙造型卻制約著動畫造型和動畫動作的創作,并直接影響著影片制作水平的發揮和藝術風格表現,在動畫造型的創作中如何保留剪紙藝術的魅力,又能克服動畫創作中的不足,帶給觀眾不一樣的心理感受呢?
(一)多種剪紙材質的運用材料在動畫的創作過程中是表達最豐富的視覺元素,具有決定的重要作用,它不僅影響著動畫的制作技術的運用,也能營造出不同的藝術風格,不同的材質體現出的形式會帶給人們不一樣的的心理感受。80年代制作的剪紙動畫《猴子撈月》、《鷸蚌相爭》是采用了纖維細長,質地松軟而柔韌的皮紙作為材料,因為皮紙的質地松軟,具有能吸水能揮墨的特點,角色的邊緣外輪廓不再用刀剪刻,而是用手持外形撕出來,這樣就形成了水墨拉毛效果,使動物角色的毛發看起來惟妙惟肖,如同真的毛發一般。《桃花源記》中造型將皮影的特征和剪紙的平面化造型相結合,皮影的特殊材質使得人物造型表現出更加濃厚的傳統藝術風格。肯德基廣告中食物與人物的拍照剪貼動畫帶給人們特殊的趣味效果;宜家的傳統窗花剪紙廣告帶給人們溫馨、幸福、親切的感覺……因此我們在動畫造型創作中可以材質上進行進一步的突破。剪紙動畫的主要材料是紙,紙的肌理有粗有細,質感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粗肌理的紙張給人感覺粗獷有力,原始而質樸,例如:瓦楞紙、牛皮紙等;一般質感的紙張給人感覺溫和、耐人尋味,例如:印刷紙、復合紙等;細肌理的紙張給人感覺細膩、柔美、華貴,例如:銅板紙、白卡紙等。在動畫創作中我們可以大膽的嘗試這些帶給我們的不一樣的感受,粗肌理的紙張可以詮釋原始的民族,強壯的男人等;細肌理的紙張可以代表細膩的女性,華貴的裝飾物等;玻璃紙可以在動畫中透視人們的內心;箱紙板可以代表人們耐磨、抗壓的堅強毅力;甚至是衛生紙也能在動畫中表現出人們焦慮、暴躁時那一刻的狀態……在動畫創作中,不同的環境又可以用多種材質的紙構成,不同的肌理的調和對比產生不同的氣氛效果,不同的肌理在賦予不一樣的色彩,定會帶給觀眾更加豐富的視覺享受。
(二)剪紙動畫造型結合軟件技術的適合發展傳統剪紙動畫角色動作制作存在著非常大的局限性,人物的表情表現、透視、轉身都不夠靈活等,以至于剪紙動畫缺乏鏡頭和情節夸張表現。新世紀,數字軟件技術獲得了飛速發展,FLASH、3DMAX等優秀的專業動畫軟件技術為剪紙動畫制作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以擅長圖像處理的Photoshop和以矢量繪圖為主的Illustrator的圖像軟件在動畫創作中的廣泛應用為代表。創作者可以輕松地把自己整理的素材和繪畫元素從原有的環境剪切下來再復制到新的創作環境中去,還可以對現有的動畫元素進行快速的裝飾、放大、縮小、調色等的處理。在軟件技術的支持下,剪紙動畫的創作更加不受限制,原本剪紙動畫存在的技術和藝術表現上的復雜環節就慢慢被簡化了,軟件技術的應用使動畫動作的表現更加流暢,人物表情的表現更加具有夸張性和鏡頭感。新的藝術形式更多的應用于剪紙動畫的制作上來,同時使得傳統逐格動畫的制作形式轉化為數字技術形式,更加節省了人力、物力成本,縮短了制作周期加快了剪紙動畫的制作效率。軟件技術的發展為剪紙動畫探索新形式、新思路、新渠道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三、總結
(1)結婚禮俗剪紙主要形式有禮品花、嫁妝花、洞房花、坐氈花、轎子花等,這些都是表現納喜的題材和內容,所以民間統稱為納喜花。(2)壽宴禮俗剪紙主要形式有洗三儀式用的禮品花剪紙,如雞蛋花、糕花等,題意多為“長命百歲”、“連生貴子”等,還有到滿月、滿周歲、百歲時慶祝儀式中禮品形狀的剪紙花。在給老人祝壽時也是如此,壽越高,規模越大,席越豐富,在祝壽禮儀活動中,剪紙作為禮品的點綴出現。(3)喪葬禮俗剪紙在明清時仍在繼續,而且進一步發展,主要類型有剪繡壽衣、告喪幡榜、棺材剪紙、引魂幡、紙活送葬、守孝剪紙等。壽衣的剪繡有一定的傳統,如“九獅同居”“、二龍戲珠”“、獅子滾繡球”等,棺材剪紙一般像牡丹花、蛇盤兔、五福捧猴等,也有的在棺頭里面貼上用金銀紙剪成的太陽、月亮、北斗圖案、引魂幡,在明清時的式樣有幾十種。常見的有牌子幡、片幡、六塵幡、筒子幡、門幡、花盆幡、魚兒幡、鶴幡、鬧幡等。紙活送葬以當時社會時興的交通工具為主,以貯藏財物的箱木柜為輔,大體上可分為民人通用型和貴族專用型。民人通用型有轎車、紙片車、箱子等,“送圣送庫”的紙活以樓庫為主,以其他冥品為輔,這些紙活皆為冥衣鋪裱糊匠軋制而成。紙活上的裝飾吉祥圖案大多是剪紙等,明清時期各地的紙扎金、銀、銅箔剪刻紙相當盛行。(4)喬遷禮俗剪紙,喬遷剪紙可謂每戶人家的一件大喜事,自古以來喬遷慶賀儀式從未間斷,到明清時有日益隆重之勢,山西呂梁一帶新窯合攏口要剪“攏龍拍拍”、“搖錢樹”、“梧桐落鳳”、“鎮宅獸”等民俗剪紙貼到新窯上。陜西寶雞一帶喬遷之日,門框上貼對聯,門面上貼倒福,門楣上掛門吊,窗戶上貼窗花,墻壁上貼墻畫,頂棚上貼團花,把居室裝點成光艷奪目、喜氣洋洋。
二、信仰民俗剪紙包括祭祀民俗剪紙、巫術民間剪紙、民俗剪紙
(1)祭祀民俗剪紙的主要類型有祭祀祖先神,要剪菩薩招魂降神的,有剪繡的“百花帳”的;祭祀自然神要剪“嬤嬤人”;祭祀動物神要剪龍、虎、牛、獅,鶴、猴、蝶、麒麟等作為崇拜對象;祭祀植物神要剪桃、松、竹、牡丹、石榴等。民間認為,桃是驅魔、去災、長壽之神物,象征生命樹;松是常青、長壽的象征;竹是云貴地區,彝族、水族、苗族、布依族的祖神,稱為竹父,求其保護;蓮是女陰、、生子的象征,視為生殖之神,葫蘆為繁衍之神,牡丹是高貴之花,象征祖神。祭祀神要剪觀音菩薩、張天師、八仙、關公、青龍、白虎等,祭祀陰間鬼神要剪鐘馗。祭祀吉祥神要剪福、祿、壽、喜、財神,五位吉祥神像,祭祀生育神,要剪送子神、女陰、男根、生產神、保生神。(2)巫術民俗剪紙主要類型有,生產巫術剪紙,剪“掃晴娘”求止雨,“祈雨娃娃”求下雨;害人巫術剪紙是小人做法害人;消災巫術剪紙要剪紙人、紙船、紙馬作法消災;招魂巫術剪紙要剪三個、五個或七個紙人進行招魂活動;燎疳巫術剪紙要剪“廟娃娃”燃后表示驅逐瘟疫;送病巫術剪紙要剪白虎、蛇,進行“送白虎”以示祛病;求子巫術剪紙要剪八個小人來“搭花橋”祈求生子;護生巫術剪紙要剪菩薩阿媽帕帕貼在火塘壁板直到孩子12歲,求平安生長;避害巫術剪紙要剪虎、紙人,“祭白虎”“、打小人”求平安。(3)民族剪紙主要類型有佛教和道教。其中佛教進行神廟膜拜時要剪幢幡印鑒剪紙,剪大量紙魚撒于河上做放生活動,剪《靈魂升天圖》祈求靈魂升天;道教是在做道場時要用黃、綠紙剪出門箋貼掛與亡人家的門楣上,再剪制出引魂幡掛于門口、中堂,道場也用剪紙布置,去做道場超度亡靈。
三、剪紙的應用
摘要:古徽州地處三省交界處,人杰地靈,徽雕的產生有其必然的因素,“三雕”有著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在研究中國文化,民間藝術和文人藝術相結合的方面很值得我們借鑒,其精湛的技藝,精美的雕刻藝術品更是國之瑰寶,世界的寶貴文化遺產。
關鍵詞:徽州;三雕;裝飾;寓意
根據史料記載,古代的徽州就在現在的安徽省南部,主要分布于安徽宏村,西遞,江西婺源一帶,處在三省交界處。徽雕應用于建筑裝飾上,裝飾性風格具有濃烈的文化地方特色。徽雕主要有用于祠堂廟宇,園林民居的裝飾的表現上,還用于室內家具的室內用品。我經常帶學生去安徽江西寫生考察,逐漸了解了徽雕這一門獨特的雕刻藝術。
徽州的“三雕”主要指木雕、磚雕、石雕,徽雕之所以昌盛,有他的必然的原因。首先徽州山林地區,盛產木材。尤其是各種木材很多,取材很方便,所以他們大量的應用于家庭院落的裝修裝飾,例如室內的屏風,日常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書架、書房。再次石雕之所以非常的流行,就是因為這地方黟縣地處山中,周圍有大量的的大理石,這種大理石叫做“黟縣青”被廣泛用于村子的建設建筑中,這種石頭有它的獨特的藝術價值,經過打磨之后,會出漂亮的線條紋理,不僅石質堅硬,而且易于雕刻,所以被大量應用。還有就是因為徽商為了光宗耀祖,他們做了一輩子的生意,回到家鄉,他們用大量的財力來修建祠堂,建立自己宗族,以顯示豪華富貴的家庭背景和顯赫的地位。他們用了大量的財力同時也培養出大量的能工巧匠,使得他們的雕刻技藝在大量的實踐中不斷爐火純青,獨秀一枝。最后徽州此地山清水秀,在黃山腳下,皇室家族的帶動和提攜,加上先人的智慧古訓,走出一條耕讀并舉,亦商亦儒,以商養儒的路子,出現大量的仕途,商道都非常通達的歷史名人、達官上卿,他們賺了錢,發達了又回家鄉開學堂,教育后代,他們的發展同步也帶動了此地的文化發展,徽雕就是在這么一個環境下形成的,其淵源于宋代,到明代清末極為昌盛。
我們首先看木雕,其主要應用于房屋的建構和裝飾,古代大多數采用木質結構建,門窗床多采用了雕刻藝術,通過這種方式來顯示家庭地位。主要體現在門樓、窗戶的裝飾圖案的地方。下面我們繼續分析一下其藝術特點,刻在門上窗上的木雕形象大多線條流暢,圓潤飽滿,十分干凈利索。線條組織和疏密節奏飛舞流動。造型上笨拙可愛,夸張變形突出特點,簡潔概括突出特征。外形很整,神情自然傳神,動作表情表達十分到位。寥寥幾筆,栩栩如生,左顧右盼,形成經典的模式。木雕的雕刻題材,有人物,走獸,花鳥,魚蟲,樓臺亭閣等。其中有很多獨特的動物,例如鹿,牛羊,蝙蝠,蟾蜍,喜鵲都進行了典型的概括,很具有代表性。另外還包括一些植物,如蓮花,,梅花,也進行了經典的概括特征,十分明顯。木雕形象同時都進行了點、線、面的平面化的處理,極具有現代感。木雕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經常用比喻的手法或者暗示的寓意,例如仙桃代表長壽;蓮花和蘆笙放在一起表示連生貴子;石榴暗示多子多福;把銅錢和蝙蝠放在一塊以為福壽雙全;瓶子里插了一把扇子就是說平生要積善累德;一個小孩兒手指天空代表指日高升;三寶方天畫戟代表連升三級。木雕在安徽徽州一帶起到了一種日常教育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了理學教育,尤其是對于幼學啟蒙十分重要。有些在題材上如漁樵耕讀,福祿壽喜,一些內容上都從書里提取出來,忠孝結義,富貴吉祥,仙人菩薩,無所不包。有些講了一個一個的故事,有些是直接把書籍里邊的故事刻出來以教育后人,各種形象的雕刻都是有其特定的意義和美好的愿望的,如五子登科,平步青云,百子圖,官拜公卿,福祿雙收。都是對人生幸福的完美的天倫之樂的向往。木雕的雕刻十分細膩繁復,講究藝術美,有的講究鏤空的效果,鏤空的層次很多,題材都在不同平面上內部中空,層次分明雕刻藝術十分高超。雕刻完之后,為了保護木雕,也是為了獲得最美的效果,木雕表面又多用油漆彩繪,使得顏色鮮亮明快,內部的形象多用金色或金箔描繪,金燦燦的光彩艷麗顯得有富貴之氣。木雕主要采用浮雕和透雕相結合的方法,借助于流暢的線條,簡潔古樸的造型,強調了對稱及富有裝飾的現代趣味,徽州的木雕雕刻風格樸實粗曠,平面突出。一直到明清后期,雕刻藝術日益繁榮,家家戶戶都都采用木雕來裝飾室內家居。
第二種是磚雕,主要應用于門頭上面,門檻,起到裝飾作用。顯示門第的不同,家族顯貴的作用。雕刻方法十分突出形象,大都是浮雕,凸顯出磚面之上,一般是左右對稱成雙成對的形象,鑲嵌在大門門頭之上,大多是吉祥瑞獸,大象,蟾蜍,錢幣,麒麟送子,蓮花,寶鼎出祥云,蝙蝠成雙對,而且磚的外形也不是完全方形的,大多是小扇形,菱形的。這樣磚雕十分靈動柔美,磚雕各種形象的表現也十分精細流暢,形象中的各種裝飾紋案,裝飾感十分強烈,而且有著美好的寓意。形象造型笨拙,有福氣之感。構圖采用平面并行排列,形象都處在同一平面上。這樣和門頭飛檐組合起來,使得門面很有氣派,格局不凡。
第三種是石雕。石雕的代表一就是在西遞宏村鑲嵌在墻上的石窗樓窗,很多有圓的、扇形的、菱形的比比皆是。上面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梅蘭竹菊圖,吉祥瑞獸等等。還應用于其他的地方,如房屋的臺柱門樓,起到裝飾作用。石雕多是小型動物石雕,造型樸實,神態自然,大多是小獅子或麒麟。二就是牌坊,更具有代表性,是皇帝賜給功臣表彰大臣的,歌功頌德,雕刻藝術價值更是精湛,西遞的胡文光的牌坊最具有代表性。胡文光在明代嘉慶年間,中狀元后來皇帝批準在他家鄉建了這座功德牌坊。以表彰他在當官的時候做了很多好事善事。胡文光的牌坊有它獨特的魅力和價值,是牌坊和雕刻藝術的完美結合,牌坊上雕刻的吉祥瑞獸,牌坊上有四個大柱子,柱子下端都雕刻石雕大獅子,獅子刻的非常栩栩如生,是完整的雕塑,大獅子和小獅子嬉戲打鬧。牌坊中部刻有仙鶴麒麟瑞獸,在牌坊上部刻有天官賜福,仙人石雕,牌坊有大量鏤空石雕,極盡繁復,一般多為透雕,還有圓雕、線雕等與各種技法的并用,可稱為石雕中的精品。
徽州“三雕”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本身在故事題材上多為民間傳說,神話典故。動物圖案也多來自于民間傳說,花鳥圖案,吉祥圖案。徽雕是中華民族民間文化與文人文化相互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民間藝術。自身體現了民間藝術的特色,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的演變和發展變化,是中華民族民間藝人的藝術才華的表現。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的體現,是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也是中國雕塑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值得我們很好的研究和發掘,以便我們把它傳承下去,讓我們的子孫后代知曉我們傳統文化的精湛和偉大。
論文摘要介紹了大樹移植管理技術,包括移植前準備、吊運及運輸、定植、定植后管理等內容,以期為大樹移植提供參考。
大樹是指根干徑在10cm以上,高度在4m以上的大喬木。近幾年來,筆者連續給機關單位及學校進行大樹移植,通過幾年的親身操作,摸索出一套科學的大樹移植管理技術,現將其介紹如下。
1移植前準備
1.1栽植地要求
大樹栽植的地塊宜選擇排水較暢的地方,忌積水,如果是在規劃線上,地勢低洼,要進行人工營造高凸地面。
1.2移植樹的確定
根據綠化地的需要,合理安排好樹的大小及品種,并依據所購樹的大小挖好樹塘。樹塘的大小應根據樹品種及該樹根系情況區別對待,一般按所確定的樹種,依據樹的土球,不論土球大小所挖的樹塘再在四周加大40~50cm,深度加深20~30cm,如在規劃線內,挖的樹塘遇有磚瓦、石礫,要進行換土。確定好的樹品種、挖好的樹塘要進行編號,同時在起挖大樹前要標記好大樹的正南方向,栽植時要盡量保持與原方向一致。起挖大樹土球的大小,依據樹木胸徑大小確定土球的直徑和土球的高度,一般土球直徑為樹木胸徑的8~10倍,土球高度一般70~80cm,留底直徑為該土球的1/3。起挖土球時,要先鏟除樹干周圍的浮土,以樹干為中心,比所確定的土球大5cm劃一圈,并順此圓圈往外挖溝,溝寬70~80cm,深度以挖到土球所需高度為止,隨后逐步修整土球,修整后用草繩包裝好。
1.3移植的時間
大樹移植應在最適宜的移植季節進行。一般闊葉樹在春季移植,針葉樹既可在春季也可在秋季進行。無特殊情況下,大樹移植的最佳時間是早春,因為早春時大樹葉芽才剛剛萌動,根系還處于休眠狀態,此時移植大樹,在移植過程中損傷的根系容易愈合和再生,移植后隨著氣溫逐漸上升,新芽在移植之后萌動,根系在移植之后再生新根。移植時要選陰而無雨、晴而無風的天氣。
2吊運及運輸
吊運的好壞,直接影響樹木的成活及樹形美觀,因而要根據所確定樹木的大小,先進行1次平衡修剪,目的是保持樹木地下部分與地上部分的水分代謝平衡,從而減少樹冠水分蒸騰。對落葉樹和再生能力強的常綠闊葉樹(如桂花)可進行適當的樹冠修剪;對香樟樹,直接按照所需主干高度定干到位;而對常綠針葉樹和再生能力弱的常綠闊葉樹(如廣玉蘭)只可適當疏枝、打葉。修剪重點是將徒長枝、交叉枝、下爪枝、病蟲枝、枯枝、傷枝及過密枝去除,以盡量保持樹木原有樹形為原則,其他樹木待運到定植樹塘時再進行1次修剪,修剪可進行2次。進行2次修剪的目的是防第1次修剪后在運輸過程中損傷枝干,先修剪1次的目的是為了方便運輸。修剪后主干上的剪口用漆涂好,枝頭用塑料布扎好,防剪口流液及風吹失水。吊車的選用,一般樹木的胸徑15cm以內,可選用3t農用吊車,樹木胸徑15cm以上要選用8t汽車起重機。吊樹的繩子要盡量選用專用吊繩,不能用鋼絲繩,如果沒有專用繩,用粗麻繩替代。在起吊時,為防止勒壞土球,在繩與土球接觸處用木塊墊起,以確保起吊過程中土球不壞。起吊時將樹冠向著汽車尾部,土球靠近駕駛室,樹干包上柔軟材料放在“X”字型木架上,用軟繩扎牢固,樹冠也要用軟繩適當纏攏,土球下墊好襯墊,然后用木板將土球夾住或用繩子將土球縛緊在車廂兩側。吊運時視天氣做好遮陽、補水保濕,減少樹體水分蒸發工作,確保運輸安全。
3定植
運輸到位后,經過科學修剪后起吊時,土球離開車后,車子開走,人注意安全,并用手扶土球或樹干。將樹冠最豐滿面朝向主型觀賞方向,按事前標好的方向即樹木原生長地的朝向。扶正并調整好位置后,每1棵大樹用生根粉10~15袋,即100~150g,先用酒精溶解,再加水30~40kg對成藥液潑澆在土球上,填土壓實土球1/2時,在四周澆足水,待水滲入土中再填土壓實。
4定植后管理
4.1調整好植株,支好架
填土壓實后,為防止水分蒸騰過大,可用草繩將樹干包扎起來,用草繩圍樹干,高度為2.0~2.5m,目的是夏天噴水保濕,冬天抗寒保暖。支架時進一步扶正樹干,支架大小依據樹木胸徑大小選適合的毛頭。綁扎好后,要做到風大樹干不搖,雨大樹干不倒。
4.2澆足水,圍好堆
在土填實后,要再次澆足水,并以樹干為中心,推土圍成一個土堆,土堆的直徑一般是樹干胸徑的10倍。土堆上端略小,底部大,既便于排水,又防倒。
4.3上下齊攻,促活棵
移植后的大樹,前幾個月是管理的關鍵時期,如果缺水,會導致樹木死亡;水多會導致土壤通氣性差,根系呼吸困難而腐爛,因而同樣會造成大樹死亡。因此,澆水時期、澆水量和次數對樹木成活至關重要,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晴天要堅持對樹體進行噴水,移植前期每天要噴3~4次,以后根據天氣情況噴水次數酌情遞減,尤其6~7月要加大噴水量,增加噴水次數。根部土壤見干澆水。在澆1次生根劑藥液后,每隔30d連澆3~5次生根劑藥液,方法是在圍好的土堆上打眼淋澆。有條件的再在樹干上掛營養液,提高大樹成活率,促進生長勢。
4.4自始至終,攻成活
三分種,七分管,春、夏兩季視土壤旱情、天氣狀況、樹體長勢科學澆水噴水。冬季加強抗寒,主要是澆防凍水,檢查繞樹干的草繩,如果壞了,及時補繞可保暖。移植1年后,基本活棵方可撤除毛頭支架,并視生長情況追施肥料。一般大樹移栽損傷較大的,栽后1年內不能施肥,翌年根據樹的生長情況于早春或秋季施1~2次農家肥,以提高樹體的營養水平,促進樹體健壯,施用時,要防肥料濃度過濃對根部造成傷害。防病治蟲,考慮大樹移栽時傷口多,萌芽的樹葉嫩,樹體的抵抗力弱,比較容易遭受病蟲危害,應加強預防,可選用多菌靈、氧化樂果等藥劑,混合防治病蟲害。
從剪紙的歷史和原料不難看出,剪紙是“樸實”的,它的原料是紙,工具是剪刀。經過加工,它又是典雅和深沉的,是珍貴的藝術品。剪紙歷經幾千年而煥發新生,也不正是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載體嗎?從小學階段就對學生進行民族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能夠使他們真正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厚重與博大精深,從而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于是,借助剪紙這一民族傳統工藝,在傳承工藝的同時,可以精心打造校園文化。
二、多措并舉,做好剪紙藝術傳承工作
1.充分挖掘和利用教育資源
首先,編寫好校本教材。剪紙作為校本課程,沒有現成的教材可用。為此,學校要動員教師和學生廣為收集有關剪紙的書籍和資料,并到新華書店購買相關書籍。同時,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由課題組負責把這些材料整編成冊,作為剪紙校本教材。其次,充分利用民間藝人這一稀有資源,邀請民間藝人來校指導,傳授剪紙刻紙的技術和方法。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要逐步普及剪紙藝術,就要通過多種渠道向學生介紹、宣傳剪紙藝術。可以在學校的宣傳櫥窗、墻面、樓道、教室、窗戶等位置上張貼師生的剪紙作品,發揮校園隱性環境課程的教育作用。利用學校廣播等媒體進行定期宣傳,介紹剪紙的知識、方法,借鑒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剪紙教學網站,開展為學生作文配剪紙插圖的活動,編制“小巧手”剪紙學習專欄,使學生對剪紙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轉為親切,激起探究欲望,營造積極的校園剪紙藝術氛圍,使師生在校園生活的每時每刻都能受到藝術熏陶。
3.讓學生積極參與剪紙
剪紙是一種工藝,需要良好的心態、力量的均勻和意志的堅定。不論學什么,精神都是最重要的,方法是第二位的。剪紙教育注重動手、動腦,能營造一種輕松活潑、主動探索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與求知欲,提高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寓教于樂。剪紙內涵十分豐富,具有極強的綜合性,涉及數學、美學、哲學、力學等。它的創作過程,與常規教育有很大的區別。剪紙教育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他們動腦、動手的主動精神,而且還要提高他們的美學審美層次。剪紙藝術的內涵是開放的,是課內外相結合的,能促使學生廣泛地吸納更多的學科知識,特別是美學知識,因此在剪紙的創作和教育過程中包含了再認識、再創造循環往復的過程,對人的品質的培養產生了重大影響。很多不愿學習的學生通過參與剪紙藝術,學會了吃苦,磨練了意志,提升了自信,開始熱愛學習。
4.建設剪紙藝術傳承團隊和工作室
學校應安排教師牽頭成立剪紙藝術學群,負責剪紙工藝教育和教學工作,并定期邀請剪紙大師或藝人來校講學、傳授技藝,由教師和工藝師聯合組成傳統工藝傳承團隊。還應該建立剪紙工作室,繼承傳統、融入時尚元素、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設計室、創作室、展示室三位一體,使設計、制作、展示在真實的職業場所環境中進行,真正實現藝術融入技術、技術凸現藝術。學生跟隨指導教師學習實際操作技能,真正做到“教學做”合一。每一件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都能夠很好地感染熏陶學生。
5.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