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小攝影師教學設計優選九篇

時間:2023-01-28 23:06:55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小攝影師教學設計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第1篇

【關鍵詞】賽曼效應 物理實驗 教學設計

塞曼效應是物理學史上一個著名的實驗。荷蘭物理學家塞曼(Zeeman)在1896年發現把產生光譜的光源置于足夠強的磁場中,磁場作用于發光體,使光譜發生變化,一條譜線即會分裂成幾條偏振化的譜線,這種現象稱為塞曼效應。這個現象的發現是對光的電磁理論的有力支持,證實了原子具有磁距和空間取向量子化,使人們對物質光譜、原子、分子有更多了解。

目前,許多高校都在開設這個實驗,主要目的有兩個:其一是通過計算機仿真軟件研究汞原子(546.1nm)譜線在磁場中的分裂情況;其二是掌握F-P標準具的結構、原理和調整方法。[1]

塞滿效應實驗涉及量子物理、光的偏振及原子能級等很多理論知識。但很多高校在開設這個實驗時,學生對其中的很多理論知識掌握得不夠甚至根本就不了解,同時又由于這些知識比較抽象晦澀難懂,這就直接影響到了實驗的效果。而實驗課講授的時間一般不能超過20分鐘,所以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把主要的理論和操作步驟講解清楚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多年的教學和反復的探討,給出了以下實驗教學方案。

一、實驗簡介

首先開門見山給出什么是賽曼效應。使學生馬上開始進入學習狀態。在講解時給出由此發現,1902年塞曼與洛侖茲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會使學生對實驗充滿好奇和渴望。由于上邊已介紹過塞滿效應在此就不加贅述了。

二、儀器介紹

由于課前已經要求預習,其他儀器簡單介紹,課上重點介紹F-P標準具,明確要求學生掌握F-P標準具的結構、工作原理和調整方法。其中調整方法部分也可以放在操作部分講解。具體內容如下:

1. 結構:標準具是金屬框架,透光部分由兩塊平行的玻璃片構成,為保證兩玻璃片嚴格平行,有三個調解螺絲A、B、C分別負責上、下、左、右調節。

2. 原理:如圖2所示,設兩平行玻璃片相對內表面之間的距離為d,透射光束與水平軸線的夾角為θ,S為光源,一束平行入射光平行入射后,經過反射投射后匯聚在一起,任意兩平行光束都滿足干涉條件。干涉方程為2dcosθ=kλ,這也就是F-P標準具的工作原理[2]。

3. 調整方法:重點講解怎樣調F-P 標準具平行。(1)首先要明確根據什么判定兩塊玻璃片是否嚴格平行了。這里可以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然后再講解。(2)給出調整依據并解釋原因。依據就是干涉方程:2dcosθ=kλ。可以先提問,然后以總結學生回答的形式解釋原因。(3)根據調整方法進行調整。調整方法:鼠標單擊左鍵調整螺絲,相應的板間距d減小,單擊右鍵相應的板間距增大。根據所給的四個觀察方向逐個觀察調整。如看到干涉圖樣是動的,證明兩玻璃片沒有嚴格平行,就需要調整。讓學生先選擇自上向下觀察,看到干涉圓環逐漸往外吐即干涉圓環半徑自上向下逐漸增大。就此提出問題:由此判斷兩玻璃片的位置關系,由學生探討判斷后得出結論,然后根據調整方法進行調整,直到看到穩定均勻的干涉圖樣為止。

三、實驗原理

本實驗涉及量子物理、原子的外層結構及電子排布規律、原子躍遷、光的偏振、光譜線分裂等理論知識,由于實驗課講授理論的時間有限,本人按以下脈絡解釋賽曼躍遷產生的原因及譜線分裂的現象。

1. 在沒有外磁場作用下即B=0時,一個原子體系受到外界激發,原子從高能級向低能級躍遷時,如果釋放出頻率為v的一個光子,光子所具有的能量滿足的條件是:hv=E2-E1。

2. 把光源置在足夠強的外磁場中即B≠0,由于外磁場的作用,上下兩個能級附加了新的能量ΔE2和ΔE1,由此使上下兩個能級首先進行了分裂。[3]Hg 5461譜線,{6S7S}3S1 {6S6P}3P2能級躍遷產生,上一個能級分裂成3個,下個能級分裂成5個,如圖2所示。正由于能級的分裂,原來只產生一條譜線的,現在就產生若干條了,這就是塞滿效應產生的原因。[4]

3. 賽曼躍遷的選擇定則

(1)從量子物理角度解釋π、σ成分的產生。ΔM=0時為π成份;但當ΔJ=0時,M2=0到M1=0的躍遷被禁止。當ΔM=±1時,為σ成份。(M是磁量子數,ΔM是上下兩個能級磁量子數之差。)[5]

(2)實驗的主要內容:從垂直于磁場和平行于磁場兩個方向觀察塞滿分裂的情況。當垂直于磁場方向觀察時,會看到如圖的9條譜線,都為線偏振光。其中,中央三條的光失量振動方向平行于磁場,稱為π成分,兩側各三條共6條光矢量振動方向垂直于磁場,稱為σ成分。當平行于磁場方向觀察時π看不到了,只能看到6條σ成分,而且它由線偏振光轉換成圓偏振光,三條左旋三條右旋。

(3)平行于磁場觀察時σ成分偏振性與磁場方向及觀察方向都有關。沿磁場正向觀察時:ΔM=+1為右旋圓偏振光(σ+偏振),ΔM=-1為左旋圓偏振光(σ-偏振)。逆著磁場觀察時:ΔM=+1為左旋圓偏振光,ΔM=-1為右旋圓偏振光。

四、實驗操作及步驟

由于本實驗是利用計算機仿真軟件來實現的,不涉及到太多的注意事項,操作部分教師可以盡量少講解,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雙擊桌面大學物理仿真實驗V2.0,找到塞曼效應實驗,鼠標單擊左鍵打開,來到主界面后鼠標單擊右鍵看到主菜單,選擇開始實驗,能看到垂直和平行與磁場兩個方向觀察塞滿效應。首先做垂直磁場的,然后做平行的。

1. 按光路圖把實物圖連接好,然后鼠標單擊左鍵打開電源有光發出來,調整光路,使各個鏡片中心與光線在同一水平線上。

2. 調整好光路鼠標放到F-P標準具上雙擊左鍵進入下一步,調整F-P標準具平行。調好之后切記不要直接關閉,鼠標單擊左鍵返回調整狀態才保存。

3. 返回到界面之后,鼠標單擊右鍵選擇實驗項目。垂直時有兩個項目需要做:鑒別兩種偏振成分和觀察塞滿裂距的變化。首先看觀察指導,按里邊具體的要求進行操作,觀察現象回答思考題即可。

4. 做好垂直的再做平行的,思路完全一樣。做好之后退出即可。

結論:此教學方案講解時間不會超過20分鐘,但學生很清楚什么是塞曼效應,并能從理論和實驗現象結合角度很好地理解塞曼效應產生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觀察到Hg 5461譜線分裂的現象和譜線的特征,很好地掌握F-P標準具的結構、原理和調整方法。通過觀察課上實驗操作、課后當面調查及實驗報告的情況,所有的反饋都非常好。可以說此種教學方案完全達到了塞滿效應實驗的目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吳思誠,王祖銓. 近代物理實驗(第2版)[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林木欣. 近代物理實驗教程[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3]褚圣麟. 原子物理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84-191.

第2篇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策略;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2-0121-02

遭人詬病的英語教學,一直以來沒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泥淖。盡管學生在英語學習上舍得花時間,教師在教學上也舍得投入,但是,大多數學生的語言知識積累不足,語言技能水平不高。造成這種“高耗低效”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課堂教學設計存在許多問題,致使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從而造成了“課堂不夠,課外補”的局面。

1.目前英語課堂教學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忽視教學目標設計,簡單移植課程三維目標。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老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只是簡單地移植課程標準中的三維目標,不重視教學目標的設計,甚至把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和要求混同起來,從而使得所設計的教學目標不可操作。究其原因,一是沒有認識到教學目標設計的重要性;二是沒有掌握教學目標設計的要求和方法。我們知道,籠統的、模糊的目標描述容易使教學活動偏離學習目標,也會使課堂教學評價無據可依。

1.2忽視教學活動設計,缺乏整體考慮。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活動的合理設計和有效開展是確保課堂教學效益的重要環節。然而,我們許多老師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不會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性質和特點以及學生的學情進行通盤考慮,在活動設計中,不是活動方式單一,就是活動內容不全面,或者是內容與形式不統一。如,課堂教學中,教師問、學生齊答,或教師問、單個學生答的方式還是普遍存在。

1.3忽視教學的有效組織,教學過程不嚴密。 過去以老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老師主宰著課堂,整個課堂教學是老師牽著學生走,課堂教學步驟,環環相連,步步為營,教學的節奏完全受老師支配和掌握;新課程實施后,許多老師的教學理念變了,以學定教,教為學轉的教學思想已然形成,然而課堂教學中的組織、引導、監控又出現了問題,致使課堂教學中,常常出現教學秩序混亂,甚至失控的局面,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差,效益低。

1.4忽視教學評價設計,評價方式單一刻板。盡管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過去教學評價方式,提倡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倡導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客觀、合理、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然而,實際教學中,幾乎所有的課堂教學,還是以習題檢測或問題解答等形式檢查和評價學生的學習,評價的主體還是老師說了算。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狀態乃至學習心理,沒有得到關注,也無法等到合理評價,致使一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無法煥發出來,學習的動力無法形成,從而易造成成績嚴重分化的現象。

2.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的策略和方法

2.1科學設計教學目標,確保教學目標全面、具體、可測。要保證教學目標設計科學,具有可控性和可測性,老師在進行設計時,就應考慮如下幾點:⑴以《課標》為依據,體現教學目標設計的全面性。《英語課程標準》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除了列出各單元的語言知識目標外,還應充分挖掘其文化知識目標和情感態度目標 ,即教學目標,應該圍繞技能、知識、情感、策略和文化意識這五個方面來設計和編制,以達到新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體現教學目標設計的整體性和全面性。⑵以學情為基礎,體現目標設計的針對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知識儲備、心理和技能特點以及各自的學習需求,都存在差異,且都會對學習結果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教學目標的設計更要以學情為基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訂符合學生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學目標,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增強目標的針對性。⑶以行為目標為基本,加強目標設計的準確性。行為目標是對學習者通過學習后將能做什么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表述。一般包含四個要素:對象( audience ),寫明教學對象,以此導教;行為( behavior ),通過學習后,學習者應能做什么,既導學又導教;條件( condition ),即上述行為在什么條件下產生,以此導教;程度( degree ),規定上述行為是否合格的標準和程度,以此導測量。⑷ 目標制定應留有動態生成的空間。教學活動的開展是一個可預設,但不可完全預知的動態過程,再好的預設也無法預知課堂中的全部細節。因此,教學目標制定應留有動態生成的空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要拘泥于自己的教學設計,應機智地應對課堂上發生的種種意外,靈活地進行調整和“再設計”。

2.2教學設計要進行整體策劃,突出重點。全面合理,明確具體,且具有可控可測的教學目標設計,只是教學設計中的重要一環,但不是設計的全部。要保證教學的實效性,教師還要根據教學目標的設計,進行整體策劃。這其中包括:⑴ 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在對教材進行自我解讀和重構時,應依據教學目標,不可盲目地進行刪、換、增、減、改。⑵正確選擇教學策略、方法和手段。教學目標的達成,是通過活動(任務) 來實現的。為達成目標,教師應認真考慮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手段。⑶教學環節的設計要與教學目標一致。教學環節與目標一致,就能保證教學指向明確,邏輯嚴謹,操作有序。⑷教學資源的開發、運用。為達成教學目標,老師還要具備教學資源的開發能力,包括資源的搜集、取舍、加工和整合,以及多媒體技術的熟練掌握等。⑸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據,通過制定科學的標準,運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測定、衡量,并給予價值判斷。

2.3加強教學活動設計,做好組織引導工作。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目標的實現,主要是通過教學活動的實施得以完成。因此,教師應加強教學活動的設計,通過不斷優化的活動設計,來組織實施課堂教學,以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那么,如何對教學活動進行科學設計和組織實施呢?

2.3.1活動形式多樣化。對于教學活動的設計,既要避免單一、呆滯的活動安排,又要避免盲目追求形式多樣化的傾向。為此,教師在設計和選擇活動方式時,應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科學設計,充分了解和掌握不同形式、不同課型的活動特點,合理判斷、取舍不同的活動形式,注意活動的整體結構,使得各種活動聯系緊密,轉換自然,確保活動形式與活動內容、活動目標高度一致。

2.3.2活動內容意義化。教學活動內容應根據所授課的知識和技能要求進行選擇,每項活動內容應圍繞本節課的功能、話題進行拓展,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語言素材,來支持活動的展開,而不只是就結構、語法、詞匯進行練習活動。即使是訓練環節的活動,也要使活動內容圍繞語意、語境、語用而展開,盡量使訓練內容意義化。如,為學生創設有意義的活動情景,讓他們在語境中學會使用新語言。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才能使他們真正掌握所學語言。

2.3.3活動層次梯度化。活動設計應講究層次性、邏輯性和整體性,既要體現學生的認知規律,又要遵循教學規律,這樣,才能確保活動內容得以落實。因此,在進行活動設計時,要遵循從易到難、從簡到繁的認知規律,把握好活動中知識內容的連貫性;要搭好臺階,做好語言鋪墊,幫助學生在搭建好的語言知識框架中參與活動,建構知識;要形成梯度,體現層次,活動內容要符合學生水平,關注學生經驗世界,面向全體學生,活動層次要由淺入深,既要照顧不同學力的學生,又要體現出學生參與活動的深度,使得人人在活動中,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2.3.4活動效率高效化。活動效率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教師對時間的利用水平,即老師應當要強烈的時間成本觀念。要提高活動效率,老師要把握好“三度”,即“密度、難度、力度”。“密度”指的是單位時間內教學信息量的多少。過多的內容,學生無法消化,過少了,學生往往又吃不飽。“難度”指的是教學內容難度要適中,要兼顧所有學生。內容太難了,容易使活動阻滯,太易了,學生的能力訓練又達不到要求。"力度"指的是活動的組織、引導和監控既不能失位,又不能越位。失位了,活動常常會處于混亂狀態,越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無法彰顯和保證。因此,要真正提高活動的效率,對于活動內容和要求,老師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對于活動實施的要領和技術又要能做到嫻熟自如。

參考文獻

[1]咸修斌. 博采眾長,因材施教--淺析與外語教學相關的幾個因素[J]. 外語界,1999,(2).

第3篇

一、熱身環節

熱身環節是教師進行英語教學的第一步。此環節有助于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對舊知識的復習和鞏固,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一)歌曲熱身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旋律優美、朗朗上口的歌曲深受大多數學生的喜愛。從兒童心理學特征來講,唱歌能使學生感到輕松、愉悅、滿足,產生興奮情緒,因此,課前唱一首歌曲是組織教學的好方法。在英語課堂中,我經常采用唱英語歌曲作為熱身活動。學生一邊唱熟悉的音樂,一邊做與本課知識相關聯的動作,從歌曲入手,讓學生對本課新知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和接觸。在輕松愉快的同唱同做中,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課堂中來了,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歌曲熱身旨在促使學生在“學中唱,唱中學”,最終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成。

(二)游戲熱身

游戲中的學生是自由放松的,游戲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表現欲,同時又達到了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習英語的目的。

(三)Free talk 熱身

Free talk是指課前5分鐘左右的自由對話,是學生用英語自由交談的時間。在此環節中,教師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組織語言,啟發學生思維。例如,T: What day is it today?S: It’s Friday. T: What do you have on Fridays? S: We have English, math and music on Fridays. T: What time is it?S: It’s 8:50. T: It’s time for English class. S: Yes. T: What day is it tomorrow?S: It’s... T: It’s Saturday. 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我們可以給學生創設這樣一個情境,然后逐步放手讓學生進行自由對話,從而導入新課。雖然是自由對話,但是還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要考慮到對話內容要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相聯系,為本課的重、難點句型做鋪墊。所以Free talk 熱身,是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同時,不知不覺對舊知識進行復習、強化和鞏固,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因為是自由對話,可長可短,所以能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從而取得教與學的最佳效果。

二、呈現環節

呈現新知環節是會話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會話教學中,我們要創設和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真實交際情境,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語言交際,增強語言交際的真實感,培養學生語言交際的能力。

(一)實物呈現

實物是連接英語知識與實際生活的橋梁,教師通過描述實物、圍繞實物展開對話等活動,幫助學生將自身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例如,在教學Let’s eat一課中,我們可以設計教具:一瓶果汁、一杯可樂和一盒薯條,引導想喝的學生說“Yes, please!”然后教師回答“OK. Here you are.”示意學生說“Thank you!”教師說“You’re welcome.”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將實物和真實的生活情境相結合,充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在真實的物品和真實的語言環境中自然習得語言,實物是連接語言知識和實際生活的橋梁。

(二)簡筆畫呈現

簡筆畫在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各種課型中都可以使用。它簡單、快捷、高效,用簡單的線條就能畫出教學內容,就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雨的形成過程時,我邊在黑板上畫畫邊描述,清晰明了地展示了會話的情景和變化的過程,生動形象,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培養了的觀察力,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將每一個環節的變化都深刻在了腦中,自然習得新知。

(三)肢體呈現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通過豐富的表情、形象的動作,向學生傳遞會話中人物的表情和動作,使學生感受語境,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對話變得生動有趣。

三、鞏固環節

(一) 游戲鞏固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豐富多彩的小游戲符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能迅速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為課堂帶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英語課堂上,抽出一定時間,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英語游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鞏固效果。

(二)自編歌曲或chant鞏固

Chant簡單易懂,輕快直觀,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節奏更是明朗清晰,充滿活力。因此,在教學工作中我們可以自編一些chant來輔助教學工作,例如:Swimming, swimming, I like swimming. Go!Go!Go!編寫chant主要是鞏固新知,運用語言,了解語言的美。

第4篇

關鍵詞: 英語影視 開設 教學 能力 素質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我國政治經濟的日益發展,社會對人才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要求也不斷提高。2007年,教育部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文化素質,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結合英語教學改革,探討有效的教學途徑,以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文化素質,已成為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議題。通過開設英語影視課,不僅能夠傳授語言知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夠傳授國際文化知識,使學生在打好語言基礎的同時,了解世界文化知識,提高其實際應用能力和文化素質。

一、開設英語影視課的理論依據與現實依據

1.理論依據

根據美國語言學家Stephen D.Krashen(1982)的輸入假設(Input hypothesis),人使用語言的能力主要不是直接“教會”而“學得”,而是通過接觸大量可理解的輸入語言信息以后而“習得”(Acquisition)的,人習得語言的潛能生來就有。Krashen認為略高于學習者現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輸人材料”是習得成為可能的基本條件,語言的輸入必須有足夠的數量。美國社會語言學家Hymes(1972)也指出:“學生習得語言時不但習得語法,而且同時習得其它方面的內容,即語言是否可行、語言是否得體,以及語言的可接受性。”

根據輸入假設和二語習得理論,學習者可通過理解略高于現有語言水平的輸入而習得語言,在習得語言的過程中也習得語言的應用技能。英語影視為英語習得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現實依據

第一,英語影視為學生提供了略高于現有語言水平的英語語料。英語影視語料基本上都是口語語料,比較簡短,所用詞匯一般也是常用詞匯,學生完全可以通過學習理解和接受。

第二,英語影視為學生提供了語言使用的場景。較之于枯燥的文字語料,英語影視為學生提供了多彩的畫面,豐富的語言表達形式,較為接近真實生活的使用場景,從而有助于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習得語言的應用技能。例如,通過觀看影視,很多學生才明白,警察用槍指著罪犯時所說的“Freeze!”是“不許動”的意思,而不是學生經常在課本上看到的解釋“凍結,冷凍,僵硬”。

第三,英語影視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和真實的語料內容。電影大師希區柯克曾說過,電影就是剪掉平凡后的生活。一方面,英語影視的內容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另一方面,英語影視的語言具有的自發性、無準備性、句式多變、直觀性、語感較強等特點,為學生提供了較為接近生活的真實語料。通過英語影視,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階層的人所講的英語,從而為學生將來應對不同特點的英語打下良好的基礎。不僅如此,因為英語影視資料來源廣泛,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自主觀看學習。

第四,英語影視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知識。文化知識不僅包括語言知識,而且包括歷史、宗教、價值觀、社會風俗習慣等多個方面。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際學概論》中指出,歷史與傳統、宗教、價值觀、社會組織形式、風俗習慣、政治制度、社會發展階段(工業化程度、科技水平等)這些文化因素對于跨文化交際的影響比較大。通過英語影視,學生對以上這些文化因素會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從而有利于學生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為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清除障礙。例如,通過觀看同名小說改編的著名電影“Gone with the Wind”,學生不僅能領略19世紀美國南北戰爭和戰后重建時期的景象,認識到美國南部種植園經濟由興盛到崩潰的歷史和黑人奴隸制度,而且能夠了解以女主人公Scarlet為代表的美國人民堅強獨立的價值觀。再如,通過觀看美國探索頻道的節目,學生在輸入語言的同時,能夠了解更多的自然、歷史、文化知識,在無形中提高自身綜合文化素質。

二、英語影視課的教學

目前,雖然各高校在英語教學中都或多或少利用英語影視輔助英語教學,但是多數院校以英語電影欣賞為主,而忽視電影以外的視頻資料。同時,不少高校并未把英語影視開設為必修課或選修課,只是在英語課過程中穿插幾部英語原版影片欣賞。另外,由于長期以來缺乏一套相對系統而科學的適宜英語影視教學使用的教材作為操作性強的客觀依據,許多教師在教學各環節的安排上具有較大的隨意性。由于目前英語影視課教學存在著上述問題,使得這一形象生動的教學方式未能在提高學生英語水平方面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明確英語影視教學的內容和目標,有針對性地克服英語影視教學存在的問題,繼而改進英語影視教學方式確有必要。

1.英語影視課不等于英語電影欣賞。

目前,各高校每節課時長是40至50分鐘,而英語電影時長基本在110分鐘左右,總的來說,加上課間休息時間,兩節課恰好能看完一部英語電影。同時,電影的故事性、直觀性、視聽結合等特點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英語電影欣賞在英語影視教學中占較大的比重。但是不能把英語影視課等同于英語電影欣賞。一方面,英語電影只是英語影視的一部分。英語影視應該包括英語電影、英語電視劇、英語新聞、英語訪談、英語紀錄片等各種英語視頻資料。除了各種題材的英語電影以外,許多英語學習者耳熟能詳的電視劇和紀錄片,如“Friends”、“Growing Pains”、“Ugly Betty”、“Desperate Housewives”、“Everybody Loves Remond”、“Discovery”、“National Geographic”等都可以作為教學材料。另一方面,不經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僅僅讓學生欣賞電影的故事情節和藝術性,雖然能夠保持大量的語言輸入,但是由于學生的學習目的性不強,往往只關注電影的故事情節,而忽視英語語言、文化等信息的輸入,起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既可以是必修課也可以是選修課。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在課程設置中規定:各高等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按照《課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設計出各自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有機結合,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英語應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訓練和提高。各高等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的不同,在課程體系的安排中,將英語影視課開設為必修課或選修課。就高等職業院校而言,一方面,由于學生的英語基礎相對薄弱,口語、聽力能力普遍不高,文化知識較為匱乏。另一方面,根據教學中“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學生實際應用技能的培養,而忽視學生綜合文化素質的提高,因此,可以將英語影視課開設為選修課,作為英語必修課的有益補充,通過英語影視選修課拓寬學生的綜合文化知識。

3.語言、文化、能力兼顧。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把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文化素質作為教學目標,因此,在英語影視課的設計過程中,要以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文化素質作為教學目標。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觀看優秀的影視節目,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另一方面,要將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考慮在內,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在教學過程中的安排上,第一,要以建構主義為理論指導,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幫助、促進學生做知識的主動構建者;第二,在教授語言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注重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第三,在語言輸入的同時,要注重語言輸出,從聽、說、寫、譯等方面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4.日常測試與階段性考核并重。

日常測試與階段性考核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學生檢驗學習效果、查漏補缺的重要方式。在英語影視課的教學中,首先要重視日常測試,將測試作為教學的一部分。在授課過程中,靈活運用任務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教學方法,給學生布置任務,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聽、說、寫、譯基本能力,語言應用能力和文化素質。如,可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檢驗學生聽、說的能力;可通過主題討論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影片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審美情趣;可通過復述故事情節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可通過撰寫讀后感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可通過書面測驗,檢驗學生學到的文化知識,等等。其次,要重視階段性考核。階段性考核應以考核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和文化知識為目的,使學生總結回顧一段時間內學到的知識,并能夠將不同影視中學到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融會貫通。

三、總結

根據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在各高校開設英語影視課可以作為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文化素質的一個重要手段。在開設英語影視課的同時,可以將學生感興趣的優秀影視素材進行分類、整理并加以標注,盡快編寫出適宜英語影視教學的教材;也可以根據各高校不同的特點,建立適合自身需求的小型英語影視語料庫,一方面為英語影視課的教學提供素材;另一方面也能輔助《基礎英語》、《英美文化》、《英語口語》等課程的日常教學。

參考文獻:

[1]陳堅林,谷志忠.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晰――對07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新解讀[J].外語電化教學,2008,1.

[2]蔡基剛.大學英語教學,回顧、反思和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

第5篇

關鍵詞:中職學校 英語教學 教學改革 教學設計

在職業學校內,英語課一直是被學生忽略的課程之一,然而被稱為“英盲”的職校生顯然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所謂的“高技能型人才”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也應具備一定的基礎外語能力。因此,在職業學校英語教育中,教師不應再以純粹地講解教科書、抄寫板書為己任,而應轉變成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要內容,即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起輔助作用幫助學生完成整個認知過程。

在英語教學中,不少國外的教學模式廣受好評并被廣泛采用,如PPP(Presentation―呈現階段,Practice―練習階段,及Production―活用階段);以及在上述模式基礎上演變的ESA(Engage―投入階段、Study―學習階段,及Activate―活用階段)等,這些模式都能有效地將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相融合。

結合了職校的具體教學環境和職業學校學生的能力特點,筆者將以上兩種教學模式綜合運用于課堂,為學生們的英語課堂帶進了一股清新的風,使他們能喜歡英語課、并認真學習英語、巧妙運用所學的英語。

一、教學模式的個案分析

1.設定教學設計步驟

(1)課堂上的最初時間。教學中課堂的最初時間十分重要,這段時間的經歷可以讓學生失去原本對英語抱有的興趣,也可以將其引上不斷成長和渴望學習之路。因此,教師要善于把握好每個學期的初次見面機會,先不要機械性地介紹本學期課程的設置,而是以很歡快的方式以英語為彼此做介紹。當然,有部分學生會感到畏懼,教師要以鼓勵為主,讓學生不要害怕上英語課、不要害怕提問,第一堂課要使學生充滿興奮感且富有激勵性。而后,再向學生介紹課程的流程,不妨介紹個別特別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充滿新鮮和好奇感,而期待之后更多的英語課。

有一點在與學生初次見面及整個教學期間都要切記的,即英語課并非是學生所學的唯一課程,他們也不是語言專業的,再者大部分職校學生沒有具備基本的外語能力。他們上英語課之前,或許剛上過數學課或體育課。因此,上課的最初幾分鐘須用于幫助這些各不相同的學生把心思和情感轉移到英語教師和英語課程上來,就算學生英語回答簡單的“OK”都要給予表揚,并鼓勵學生下次多說英語單詞。

接著,可以逐漸使學生輕松地進入教學過程,正式授課前讓學生討論進行分組并給各自組取名,以形成獨立學習的小組,要求小組成員間能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職業學校學生有“坐不住15分鐘”之稱,這種民主的方式能使他們更加信賴英語課堂。之后便是教師的工作,在對各個班級進行摸底后,根據各班水平和特點將所教授的班級做分類,以教科書為輔助,設置相應的主要授課內容并設計如下教案。

(2)設定課堂上的基本訓練項目。無論各個班級的水平和特點有多么不同,有幾項內容在每次課的教學過程中是一定要滲入的,即gaming(游戲教學)。游戲教學不僅指的是以競爭為目的的游戲,而是指提高課堂趣味的教學方式。包括了小組競賽、團隊合作游戲、唱歌、繞口令、模擬表演等,讓學生都能參與其中,使學生成為課堂中主動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旁觀者。

當然,每一次課不能全用來進行游戲教學,而是根據所學內容做相應的訓練。例如今天講授音標濁輔音[b],即可進行[b]音的繞口令訓練,以訓練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適當調整繞口令的難度,如:

A big black bear sat on a big black bug.(易)

A big black bug bit a big black dog on his big black nose.(中)

A big black bug bit a big black bear and made the big black bear bleed blood. (難)

再如,今天講授關于詢問職業的課程,在講解完詞匯之后,在一張白紙上寫上某些職業的英文單詞,并邀請幾位學生上臺表演指定的單詞。表演時可借助工具和嘉賓,可運用各種肢體語言但不能開口,表演結束后讓在座的學生猜出臺上學生所表演的職業,用英語作答才算正確。這樣既增加了學習趣味,又能讓學生反復地練習、記憶所學單詞。

2.案例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借鑒并融合了多種教學模式,根據職校生動手能力強、交際能力弱的特點,形成了特殊的教學方式。

(1)以任務型為主線。“任務型”教學模式在現在教學理論中常常出現,但具體的做法應根據不同教學環境而定。這里要介紹的“任務型”主要指學生的動手、語言運用和參考能力。

例1:以《劍橋國際英語教程2》 Unit 5 “Going Places”課題為例。本文主要介紹度過寒暑假的方法,首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他們的最佳出行方式和目標,然后做匯報。最后,各種方案討論成型后,讓小組形成旅游公司來打造這一線路的旅游方案,并以圖文的方式做成英語廣告單來吸引顧客,廣告單中包括的內容有景點圖、價格、具體旅游項目、住宿等。

例2:以《英語(基礎版)》Unit 6“Asking for direction”為例。本文介紹如何用英語進行問路和指路,本課以口語訓練為主,學生掌握了基本的詞句能進行基本對話之后,向學生加大難度,使學生都能樂于其中,當學習與動手結合。先設置一段中文的描述行走路線,要求學生根據已學詞句將其用英語解釋出來,并以圖畫方式表示,文字表達要適當,圖示要正確清晰。

(2)以情境型為主線,職業學校英語的教改應以提高學生興趣為主要任務。因此,英語課上不應以教科書為模板填鴨式地講解單詞、課文、語法等內容,教師可在課文講解的過程中設下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參與扮演某種交際場合的個人或群體,學生在設計情境的過程中發揮他們的想象力、語言的組織能力和決策能力。

例3:以《劍橋國際英語教程2》Unit 4 “I have never heard of that”課題為例。本文介紹西方國家的特色美食。根據課題,此模式通過課前提問、教學目標和實施三個步驟來進行,情境模式主要指ESA中的Active階段,具體如下。

課前提問:① Have you heard of the ethic dishes?

(是否聽說過文中列舉的異國小吃)

② Have you been to a Western Restaurant?

(是否在西餐廳進餐過)

③Have you heard of the “Table Manners”?

(是否聽說過西餐禮儀)

教學目標: Dating in a Western Restaurant

實施步驟:1)講解情境要求。

過程:預定、進入餐廳、入座、點餐、遭遇問題、結賬等;

角色:服務員、客人、餐廳經理等。

2)自擬情境對話。

3)情境練習(Role-play)。

情境表演結束后,讓學生找出各組表演上出現的問題并一一列出,而后根據所列問題詳細講解西餐禮儀,讓學生更能生動、清晰地了解西方文化。

(3)團隊學習。團隊不僅運用于上述的任務和情景模式,可更多地運用于分工閱讀。學生在小群體中要比在大群體中易于交談,在上課之初將全班分為一個個由4~6名學生組成的小隊。《劍橋國際英語教程2》和《英語(基礎版)》的每個章節都以長篇的閱讀材料做單元結尾,學生能從中擴展知識面、鍛煉閱讀能力。這部分內容應盡量避免采取講解課文的同樣授課方式,而應分配給學生進行自行閱讀。這種團隊學習具有同伴互助影響的優點,能使學生有機會互相支持和激勵,可以同組間進行的也可跨組幫助。學生能在不斷的詢問、回答、討論和解除疑惑的過程中得到有效學習。

二、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極大,我們要注意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并且要尊重學生的差異。獲得認同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關鍵所在,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融入課堂,首先要先使學生信賴這門課和授課老師,使他們對陌生文字的“不相適應感”逐漸消除。

作為教師,為了幫助來自不同群體的學生受益于他們所受的教育,我們應尊重和包容學生的在課堂上提出來的觀點,使學生充滿自信感;通過提供不同的學習方式和表達方式,確保各個學生有足夠的機會充分參與學習;力求平等對待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

三、小結

第6篇

【關鍵詞】幼師學校英語教學情景設計

當前,社會發展對幼師學生英語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標準中對英語教學課程進行了明確要求,要充分利用各類教學工作,不斷創新教學方法,通過良好教學情景營造,達到教學效果的提升。在幼師學校英語教學情景設計中,可以借助多種教輔工具,以及不斷優化教學手段,打造符合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情景,從而激發幼師學生學習熱情,更好的掌握英語知識。本文結合幼師學校學生就業特點,對幼師學校英語教學情景設計方法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1、聽力教學情景設計

聽力教學是幼師學校英語教學中最重要的組成同是也是最難的部分,聽力教學的開展對教學情景具有很高要求,需保持環境的安靜度以及舒適度,當教學環境無法達到聽力教學要求時,聽力教學效果難以得到保障。根據聽力教學的環境需求,在聽力教學情景設計教學時,要綜合考慮到影響聽力環境的因素,創新設計方法,這就非常考驗英語教師的教學智慧。現階段,幼師英語聽力教學中,基本延續既定聽力教材開展聽力訓練的傳統教學模式,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否聽明白,是否在聽,教師都無法準確了解。同時,由于部分幼師學生英語基礎不高,學習能力有限,對教材內容理解不足等因素,學生無法跟進聽力教學進度,積極性受到抑制。此外,部分幼師學校沒有設立專門的聽力教室,課堂播放錄音的教學形式下,使得聽力教學效果始終難以得到保障。針對這些問題,幼師學校英語教師在聽力教學中,應當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幼師生營造出良好的聽力教學環境。幼師學校在資金充實情況下,可以建設專門的語音教室以及多媒體教室,通過在聽力教學中對多媒體進行合理應用,結合多媒體設備可以隨時停止、重復播放,以及生動圖片、聲音、視頻顯示等優勢,幫助學生更好的開展聽力訓練,在帶給學生感官刺激同時,提升學生英語聽力。此外,教師還可結合本課時教學內容,合理的選擇聽力材料,并根據學生實際學習基礎以及能力對英語聽力材料進行組織加工,關注學生意見反饋,有針對性的開展重點訓練等。

2、談話教學情景設計

對于幼師學校學生來說,英語教學的重心應當放在聽與說兩個方面,幼師從事的崗位是幼教工作,英語聽說能力是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因此,在幼師學校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談話教學情景,改變傳統英語教學中啞巴式英語教學情景,鼓勵學生在課堂學習以及課后生活中,積極的應用應語開展對話交流。當前,幼師學校學生英語基礎水平參差不齊,教學過程中英混雜,致使許多幼師學生對漢語表達存在很大依賴感。基于這種現狀,英語教師在教學時,為了鍛煉學生的英語談話能力,在課堂教學以及課堂提問等環節中,都可以用英語進行,考慮到幼師學生英語基礎以及就業崗位需求,英語知識的難度可以適當降低。

在英語談話教學情景設計中,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對課堂氛圍進行調動,例如通過游戲教學法,組織學生進行談話活動。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一些經典電影橋段設計,臺詞重新加工、不同角色分配等,引導學生進行對話,鍛煉學生的英語談話能力。還有部分學生出于對英語的恐懼,缺少說話的欲望,不能主動開談,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英語競賽、合作對話等教學情景,激發學生開口的動力,此外,增加對這類學生的提問頻率,以鼓勵性的評價為主,創造和諧教學氛圍,幫助學生放下忌,大膽表達,進而實現英語口語水平的提升。

3、閱讀教學情景設計

閱讀教學的開展涉及到許多英語基礎內容,如詞匯、句子、文章等等,幼師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英語閱讀能力,才能實現聽力與談話水平的提高。在幼師學校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教學情景營造,為學生打造一個熟悉的閱讀環境,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在教學內容上,教師可以針對幼師學生就業崗位需求,尋找具有生活氣息的,滿足崗位需求的教材內容,通過創新性以及互動性的閱讀教學設計,打破傳統灌輸方法帶給學生的學習壓力,營造出良好的互動關系。除此之外,還可以應用多種教學模式創新閱讀教學過程,如開展分享閱讀、合作閱讀、游戲閱讀等,通過良好閱讀環境營造提升教學質量。

4、寫作教學情景設計

對于幼師學校學生來說,英語寫作教學的重點是要培養學生寫作的規范性,其次才是英語書寫的美感,此外,幼師崗位在寫作方面的應用還要考慮簡單與實用性,如此才能提高幼兒的學習效率。因此,在寫作教學情景設計上,教師要有意識的選擇生活性話題引導學生寫作,從掌握詞匯量開始,借助于英語書法圖片,給予學生直觀展示。同時,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英文書法臨摹,提升書寫的美感。

結語:

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對于教學情景的設計與其它學科相比要求更高。作為英語教師,要關注情景教學在幼師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意義,樹立正確情景設計觀念,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與創新,不斷優化教學情景,切實提高幼師英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吳蘋. 關于幼師專業英語教學的現狀及其思考[J]. 德州學院學報,2012,S2:39-41.

第7篇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市場營銷

市場營銷學是旅游管理專業的專業必修課,是一門建立在經濟科學、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和現代科技基礎之上的綜合性應用科學。目前旅游管理專業市場營銷學的主要授課內容包括市場營銷概念解讀、市場營銷環境分析、消費者行為特征分析、目標市場選擇戰略和市場營銷策略等,要求學生能夠把握我國市場規律、了解我國市場秩序,并能夠用上述理論進行市場調研、解決實際問題。高校作為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所有課程都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這是根本的、基礎的、不可動搖的[1]。在此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市場營銷學要通過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正確的市場營銷觀,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職業操守,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及專業素養。

1旅游管理專業市場營銷學教學問題剖析及思政元素挖掘

1.1旅游管理專業市場營銷學教學問題剖析

市場營銷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都比較強的課程。雖然市場營銷理論引入我國已有三十多年,但是目前高校市場營銷教學依舊存在教學模式陳舊、教學目的不清晰、實踐教學機會少、教學理論不完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落后等一系列問題[2]。在從事市場營銷教學工作的四年時間里,筆者通過訪談學生、教師互評、采訪專家等途徑了解到,僅就筆者所在學校而言,市場營銷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1.1.1教學案例陳舊,缺乏吸引力案例教學法是市場營銷課程中被普遍認同的有效教學方法,優秀的案例對于學生理解理論、應用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而言市場營銷學課程中應用的案例多為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的案例,雖較為經典,但是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陳年案例一方面難以適應當前市場規律,另一方面無法吸引學生的興趣,大大削弱了教學效果。

1.1.2缺乏市場營銷基本理論與本專業的結合市場營銷學是管理學下屬學科,是眾多專業的必修課程。教師在講授市場營銷課程時,需要將市場營銷的基本理論與本行業的實際情況融會貫通。但是由于目前很多講授市場營銷課程的教師缺少行業工作經驗,在授課過程中較少結合專業特點和所屬行業特征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學生對行業市場認知缺乏,專業認同不足。

1.1.3對學生實踐能力訓練不足市場營銷學這門課程理論與實踐并重,尤其是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而言,應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探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開拓能力[3]。在目前市場營銷學授課中,教師對理論的講解是較為成熟的,但是學生缺乏將理論應用到實踐的機會。最終,學生僅掌握了市場營銷專業知識,相關應用操作技能缺失。

1.2旅游管理專業市場營銷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

構建高校課程思政體系,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市場營銷學課程的思政元素,發揮各門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對解決上述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課程思政理念提出之后,眾多教師對市場營銷學課程思政元素進行了挖掘,可以將這些要素總結為對家國情懷的弘揚、對個人品格的提升以及對專業素養與科學精神探究三方面。其中對家國情懷的弘揚包括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等,對個人品格的提升包括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等,對專業素養的提升與科學精神的探究包括建立專業認同、堅持學術誠信、具有批判精神等。

2旅游管理專業市場營銷學課程教學設計

市場營銷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同時,教師也需要將這些元素整合并自然融入授課中,使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進而實現最大效用。市場營銷學課程一般以案例引入、理論介紹、學生討論、理論總結作為授課思路。將思政元素與上述四個階段進行融合,便能夠形成一個關于市場營銷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范式。

2.1選取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案例引出理論

案例在市場營銷學課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而優秀案例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能讓學生產生真實的共鳴,其思政教育效果遠甚于單純的說教。[4]將思政元素融入案例中是市場營銷學課程思政的第一步。在選取導入案例時,要能夠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優秀國貨品牌營銷示例、國內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優秀人才、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企業以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外優秀企業營銷案例,都可作為導入案例。另外在案例的選取方面要注意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引入優秀的具有時代代表性的案例。

2.2結合旅游市場現狀講解市場營銷學基礎理論

市場營銷學是一門應用型較強的課程,作為營銷者,必須了解圍繞顧客關系管理和伙伴關系管理的微觀和宏觀因素[4]。因此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教師不能單講理論不談實際,而應鼓勵并引導學生關注行業發展的趨勢、了解與行業發展有關的相關政策、分析游客行為特征的變化等,并能夠將這些趨勢和變化應用到課堂中,改變單講理論不講實際的授課方式。為此,教師也需要以身作則地走出去,多與行業接觸,了解行業前沿及企業用人需求,培養行業真正需要的應用型人才。例如,在“產品策略”這一章中,可以將旅游服務這一無形產品與有形產品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旅游行業及旅游產品的認知;在“渠道策略”這一章中,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傳統旅行社銷售渠道與目前OTA銷售渠道的不同等。2.3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一方面,市場營銷學始終強調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另一方面,課堂上以學生為主導這一觀念深入人心。這兩點都與以人為本的理念相契合。因此在進行市場營銷學教學設計時,教師需要將以人為本的理念作為指導,多采用項目式教學的方法,通過翻轉課堂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技能。例如在市場調研相關章節,可以安排學生自主選題,深入市場進行調研,并展示自己的調研成果。

2.4將營銷道德作為升華,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市場營銷學是將人置于復雜的市場環境中,考驗人的品質與職業道德。[5]尤其是網絡營銷飛速發展的時代,種種不良營銷行為涌現,使大眾對營銷的誤解不斷加深,甚至學生在學習市場營銷時也會帶入不良營銷的觀念。但是市場營銷學這門課程所用的大多數主流教材中,僅提及市場營銷觀念中的社會營銷觀念時,會對營銷道德的內容進行講解。因此,教師引導學生樹立營銷道德成為授課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可以在每節課后對課程內容進行升華。例如,在競爭策略中強調公平競爭、反對惡意競爭,產品策略中強調產品質量是營銷的基礎,溝通策略中反對虛假宣傳等不端營銷行為等,以此引發學生對營銷道德的思考。

參考文獻

[1]項波.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四個維度[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4):153.

[2]馬曉燕.高校市場營銷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研究:評《市場營銷學》[J].學術論壇,2015(4):178.

[3]譚娟,龍桂杰.基于市場營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項目化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7(5):87.

[4]繆小莉.淺議市場營銷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J].教育經濟,2019(10):116.

第8篇

【關鍵詞】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游戲設計

一、 實施英語游戲教學的必要性的

(一) 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需求。

小學生活潑好動,好模仿,好奇心強,自律性差,認識活動以具體對象為主,而且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相對較短,注意力容易分散且難以保持。有研究顯示,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注意力持續時間不同:5到7歲的孩子注意力一般持續在10至15分鐘,7到10歲的孩子注意力一般持續在20分鐘。另外,還有研究表明,低段學生在學習語言的時候更多的是通過語言實踐來學習語言。因此,我們的教學方式要多樣化,通過各種游戲活動,激發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和欲望,這樣才是進行有效英語教學的最佳途徑。

(二) 以理論基礎為依據。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在一級的目標描述中提到:(學生)能用英語做游戲并在游戲中用英語進行簡單的交際。在二級目標中提到:(學生)能按要求用簡單的英語做游戲。

(三) 游戲教學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意義。

小學英語課堂中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離不開好的教學方法,而游戲教學能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其特殊的意義。

(1)游戲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2)游戲教學能排除學生學習語言的心理壓力;(3)游戲教學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習得語言;(4)游戲教學能提高小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5)游戲教學能發掘學生多發面的潛力。

二、 小學英語課堂游戲的分類

游戲教學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范圍很廣,可用于字母、詞匯、句型等各項新內容的教學,舊知識的鞏固,也可用于發掘學生各方面的潛力,發展非智力因素。而且游戲時游戲者的數量和參與方式也是多樣化的。因此可將游戲教學中的游戲分類如下:

(一) 按內容分為:

1. 字母游戲―――學生復習、掌握26個字母

2. 語音游戲―――讀準每個單詞的發音(正音練習)掌握讀音、拼讀單詞的規律

3. 詞匯游戲―――學習、練習、鞏固和強化所學的詞匯知識

4. 句型類游戲

5. 對話類游戲

6. 數字類游戲

(二) 按能力的發展劃分

1. 考記憶

2. 比反應

使學生的學習情緒始終處于亢奮狀態,在大量快速的操作中進行日常英語對話。

3. 賽速度

4. 快觀察

三、 小學英語課堂中游戲教學的設計原則

(一) 游戲必須和教學內容緊密結合

游戲是為教學服務的,必須與教學密切相關,必須重視游戲的實效性。設計游戲時,要充分考慮教學的重難點和其它教學要求。如,在學習表示顏色的英語單詞時,設計一個幸運大轉盤的游戲:做一個活動的大轉盤,上面有五種顏色,教師問:What color is it?Can you guess?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有猜紅色的,有猜綠色的,有猜棕色的;最后教師轉動大轉盤,猜對的學生可以加分或得到小帖貼紙。這種游戲的目的性很強,學生的參與面也很廣。

(二) 游戲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要面向全體學生

《小學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英語教學要結合兒童年齡、性格等特征,要有利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設計游戲時,我們要盡可能多的考慮學生,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盡可能地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投人到活動中來,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表現欲。對于英語基礎稍差的同學,可根據游戲內容的難易度有選擇地安排他們參加游戲,力求讓每一名學生都有展現自己才藝的機會,給他們一種成就感。要切忌教師唱獨角戲。因此,游戲的設計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切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并照顧到大多數學生的特點。

(三) 要科學組織,做到嚴謹有序

做好游戲的組織工作,做到有條不紊,活而不亂。小學生天游戲,爭強好勝,有些學生做起來容易忘乎所以,甚至在課堂上,有會情不自禁地高聲喊,因此,首先,有開始游戲之前講清規則。紀律要求,評分標準,防患未然。在游戲過程中即使還出現一些混亂,我要能理解學生的心理,不一味批評,而是積極講清楚。

(四) 要適時適度,不能喧賓奪主

我認為不能力求面面俱到,游戲過多,而忽略了主要教學內容的講授和訓練,喧賓奪主,上游戲娛樂課。游戲活動要有目的性。游戲的安排并非是隨意的,必須為教學服務,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的需要進行設計。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游戲活動時充分考慮教學的難點和其它教學目的。

總之,小學英語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而游戲教學活動僅僅是小學課堂教學活動類型的一種,因此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選擇游戲的最佳時機,設置相關的,學生易于參與的,樂于接受的游戲活動,以讓全體學生共同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激發并保持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讓他們不再感到英語(下轉第174頁)

(上接第163頁) 學科是枯燥無味的,讓他們感到英語課上“能說”、“能演”、“能做”、“能玩”,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小學英語課程標準》

第9篇

關鍵詞:“1+X”證書;案例教學設計;ADDIE模型

“1+X”證書制度自2019年開展實施以來,全國各類高職院校緊緊圍繞學院專業特色開展研究和提升工作。重點是圍繞修訂新的人才培養方案,探索新的教育培養模式,打造新的專兼教學團隊,創新校企合作路徑,拓展新的社會服務等方面開展工作[1]。案例教學是還原真實的工作情景,設定工作中的矛盾與沖突,讓學生站在主事人的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進而提出符合實際情境的解決方案[2]。準確恰當的案例,可以蘊含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能力要求,實踐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X證書涵蓋工作崗位和任務要求,案例教學設計是課程教學的需要,因此,任務驅動下的案例教學可以體現X證書制度的一系列要求,任務驅動下的案例教學設計研究是推行“1+X”證書制度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磨合專兼結合教學團隊、校企合作開發案例資源、鍛煉學生服務社會能力的現實需要。

一、“1+X”證書背景下案例教學的新內涵

總體來看,案例教學在內涵上包括“教學案例”“學生主體”“思辨方式”“方法教學”等要素,案例教學的本質在于“情境+思考=知識+應用”。[3]

(一)案例遴選體現職業性

職業教育的職業性,一方面是服務性,服務于社會;另一方面是價值性,通過工作獲取報酬。“1+X”證書背景下,職業教育的崗位性更加明顯,技能要求更為突出。區別于傳統的案例闡述過多、啟發不足、案例之間的邏輯關聯不強等情況,“1+X”證書背景下,課程案例更多地融入了基于X證書所涉及的工作崗位和典型工作任務的真實情境還原,體現出案例在崗位認知、課程思政、理論學習、技能鍛煉、能力拓展等方面的因素,核心是能夠體現課程教學過程中案例的職業性特點。將課程案例與學歷證書的理論知識、技能等級的技能素養結合起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體現案例推演的職業性。

(二)學生為本體現主體性

一方面,工作任務具有復雜性。真實職業環境下,工作任務隨著工作崗位層級的提升而越發體現出綜合性。基層的工作往往只需要職業角色獨立完成,而越往高層進階,工作環境的復雜性、工作對象的多樣性,都會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針對X證書中所描述的崗位任務與勝任能力,案例教學設計需充分體現學生本體的主體性。在案例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任務驅動教學,在案例帶入、案情研判、尋找沖突、邏輯解析、方案解決、復盤終結等流程中,做好引導者、旁觀者、操盤者的角色,體現學生在案例中的主人翁角色。

(三)解決方案體現多樣性

晉朝葛洪“抱樸子·任命”有云:“殊途同歸;其致一也。”“羅馬典故”里也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諺語,在工作中,解決問題的方案往往是多樣的,隨機應變地處理各類問題,是職業素質的重要體現。學生在就業崗位上面臨復雜的工作環境和對象,因此,解決方案也因時、因事而異。“1+X”證書背景下,教學案例既需要考慮簡單工作任務的單項案例和復雜工作任務的綜合案例相結合,也需要突出解決方案的多樣性。這就要求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從案例選取到引導討論再到操作解決,都需要培養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嚴謹的邏輯,在解決問題時,盡可能地全面和具有創造性,培養學生執行計劃A,備選計劃B、C的工作邏輯。

(四)兼顧學習能力的覆蓋性

當前職業教育背景下,高職學校的生源多樣。一個專業,往往會存在中職考生、分類招生考生、高考考生三類人群。這些學生的學習經歷、知識素養、能力結構并不統一,進而對職業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在案例教學中,要盡量兼顧各類學生的學情。在案例教學實施中,可以采取工作小組(即模擬現實工作情景,將學生合理分組,學生按工作小組完成案例任務,獲取小組積分,作為課程考核分值,小組名稱在教師審核下由學生自己選定,提高學生參與度)、模擬小微企業(即模擬小微企業,由學生成立小微企業,企業名稱在教師審核下由學生自己選定,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角色互換,解決案例問題)等方式,兼顧不同類型學習能力的學生,調動學生的體驗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

二、“市場營銷學”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團隊與X證書匹配不足

“1+X”證書背景下,對教學團隊的要求更高也更加具體。從教學目標上看,教學團隊要把學歷證書和技能等級證書的知識與能力相互融通;從授課實踐上看,要把專業教學標準和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相融通;從教學效果上看,要能踐行產教的融通。當下,職業院校雙師型比例正在不斷提升。但是,客觀上存在教師的雙師證書與專業和職業匹配度不高,職業崗位關聯度不大,教師獲取X證書比例不高的情況。

(二)教學思想與X證書融通不夠

教學理念是教師對教學工作的基本態度和觀念。準確清晰的教學思想,對教學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教學對象上看,教師應關注學生學情的分析和研判;從教學策略上看,教師應關注學生個體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的不同以及職業技能等級的科學進階;從教學成果上看,教師應關注學生的階段性檢測和作業成果;從觀察測量上看,教師應關注學生基本知識的理解和職業技能的掌握;從教學反思上看,教師應關注怎樣更好地將教學與實際工作場景進行融合。從實際來看,還有一些教師的教學思想仍然較為傳統與保守,課前針對X證書相關的學情分析不足,教師體現過多,學生主體體現不足,理論講授過多,實際操作較少,學生的獲得感不佳。教學中,關注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較多,標準容易一刀切,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的引導和幫扶不夠。與本行業或跨行業交流不足,教學場景設計容易脫離X證書實際情況。

(三)案例設計與X證書關聯度不高

案例設計是案例教學的核心要素。案例的選取是否合適,案例和案例之間有無知識和技能上的遞進關系,是否隨著理論知識的由淺入深,案例也會提升難度,也會緊隨行業發展變化,緊扣X證書技能考核點的素養要求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部分教師選擇使用教材案例進行解析,案例的質量可以保證,但教材與X證書關聯度不高;一部分教師采用網絡案例講解,案例的新鮮度可以保證,但又顯得相對碎片化,難成體系。總體來說,案例教學與X證書的關聯程度不夠。

(四)教學方法對尊重學生X證書主體地位不充分

職業教育中,現場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法是較多使用的教學方法。從實際教學工作來看,確實可以增強學生的現場感、興趣感和參與感,但更多的還是停留在老師示范、學生演練,老師教導、學生模擬的循環模式。教學過程中,較為普遍的是,教師提出問題、講解問題、示范操作、學生操作,而不是教師引入任務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辨、教師講解問題、示范操作、引導學生操作。教學實施中,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沒有做到充分認可。這就會導致在理論課上,教師激情澎湃地講解,學生無精打采地聆聽;在實踐課上,教師專注于自己的示范操作,而真正能掌握動手能力的學生寥寥無幾。

(五)實踐教學與X證書融通不強

實踐教學一直都是職業院校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X證書實施之前,實踐教學往往是以學生完成某個或某些實踐任務為主。學生對工作任務的認知,常常會高于對工作崗位的認知。X證書則不同,它以崗位來明確與之對應的具體工作任務。這就要求,X證書背景下的案例教學,要先明確工作崗位,再明確崗位對應的工作任務,最后明確對應的教學案例,進而開展相關的案例教學。

(六)教學評價與X證書評價標準不統一

X證書的落地工作正在各個職業院校穩步推進。從目前落地的情況來看,很多院校為了實現證書落地,往往采用短平快的方式。一般來說,是先論證、引入與本專業關聯度高的X證書,進而組織教師參與證書培訓,隨后組織學生參與考試,獲取首批證書,在組織考試的過程中,積極申報考點。但是,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對學生的教學評價還是以傳統的理論考試或者實踐操作考試為主,教學評價標準與X證書評價標準還存在不統一、兩張皮的情況。

三、“1+X”證書背景下“市場營銷學”案例設計的路徑——任務驅動下的案例教學設計

“任務驅動式案例教學”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在吸收了案例教學、任務驅動教學以及實踐教學的優點后提出的教學模式[5]。劉紅梅在《任務驅動式案例教學法的構建與應用》中指出,95.2%的學生更偏向于選擇任務驅動式案例教學模式進行學習;有74.6%的學生認為,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任務驅動式案例教學模式下學習效果顯著、學習效率更高。[6]

(一)“1+X”背景下任務驅動下的案例教學的特點

1.X證書典型任務與理論知識結合X證書的開發主體是職業教培相關組織,而職業教培組織的前身就是各類職業教育培訓機構中,有良好培訓業績且熟悉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規律的培訓組織。職業教培組織,承擔著職業技能等級的開發、培訓和認證工作,而學校教育又必須以畢業證書的這個1為基礎,這就要求,“1+X”背景下的案例教學,必須突出理實一體,理論知識與典型任務相結合。2.典型任務與教學案例相匹配X證書中各技能等級的具體工作任務是個人職業活動中能夠獨立執行的最小單元,是考核學生對于職業技能掌握情況的最小技能單元。一個典型的工作任務往往對應多個職業技能要求。從目前已經公布的X證書來看,一般1個工作任務會對應3至10個職業技能要求。這就要求在案例教學中,案例的選取必須與典型任務相匹配,根據案例實際,涵蓋部分或者全部職業技能要求。3.突出學生職業能力培養X證書的開發,都是依照實際工作中的相關專業對應的崗位群進行的。X證書解決的是職業技能、職業素養和符合行業發展趨勢的新技術的認知與實踐。以往的案例教學設計,盡管也以任務驅動,但案例之間的關聯度較低,往往割裂與獨立。部分案例更是為了引導、認知、學習基礎的理論知識而設計的,與職業技能等級相去甚遠。為了與新時代職業教育理念相吻合,案例教學更應該凸顯學生職業能力的塑造,而且這種職業能力的塑造應該伴隨著課程的進行,體現出案例的由簡單變復雜、由此及彼、由單一能力變綜合能力的解決問題的邏輯過程。4.關注學生職業道德素養職業道德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基本行為準則,涵蓋了從業人員與工作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系。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一方面是技能教育,另一方面則是道德教育。正所謂先要成人再要成才。傳統的案例教學,往往只在某個案例中體現職業道德,更多的是強調基本的知識原理和解決問題的方法。“1+X”證書背景下,案例教學的設計要結合課程思政,一方面突出思政典型案例,另一方面突出各個工作任務中的職業道德素養。因為職業道德是伴隨每一次的職業行為發生的,在職業中的人的每一個工作行為,都是職業道德素養的具體體現。尤其是在處理某些復雜問題的時候,職業道德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1+X”背景下任務驅動下的案例教學設計

1.課崗賽證例一體化設計思路目前,“1+X”證書制度試點正在建設中,部分X證書的等級標準并不能完全符合當下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在院校初次引進X證書的過程中,人才培養方案尚未與X證書進行磨合,X證書培訓與課程教學尚未互聯互通。因此,新形勢下的案例教學設計,必須從人才培養方案與X證書融合入手,從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就業崗位、技能素養、技能大賽、X證書融合入手,具體到某一門課程時,再根據課程內容、技能要求來設計具體案例。2.任務驅動下案例教學設計三步驟同教學設計一致,學情分析是案例教學設計的首要步驟,學生已經具備的認知和能力是激發求知興趣、引發案例思考、觸發案例討論、開發職業技能的前提和保證。更進一步,則是對標知識點和技能點,篩選出合適案例。明確案例是篩選出來的,是來源于社會環境下的真實案例,需要教學團隊或授課教師,或對照知識點和技能點尋找案例,或在典型案例中發掘出知識點和技能點。最后一步,則是設計案例的引入、討論分析、原理或技能運用、問題解決、案例復盤、案例拓展的具體環節設計。3.構建X證書下的案例教學設計模型ADDIE模型起源于美國軍方,是美國軍方委托佛羅里達州立大學于1975年設計出的一個課程開發模型。該模型是一種課程開發的有效策略,可以應用于各種教學活動及課程設計藍圖中。該模型將課程開發分為五個階段,即分析(Analysis)、設計(Design)、開發(Development)、實施(Implementation)和評估(Evaluation),即ADDIE模型。X證書背景下,案例教學可以采用ADDIE模型,來搭建案例教學設計模型。

四、結論

“市場營銷學”課程是一門基礎理論性和高度實踐性相結合的一門課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行業發展的日新月異,競爭環境的變化莫測,客戶需求的錯綜復雜,都給教學工作帶來不小的挑戰。案例教學是“市場營銷學”課程的重要教學手段,通過案例教學可以引發求知欲,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解決實際工作問題,錘煉職業素養,檢驗教學效果。本文以任務驅動下的案例教學為研究視點,探索“1+X”證書背景下“市場營銷學”案例教學的設計路徑,引入ADDIE模型,構建案例的篩選、引入、退出機制。當然,探索符合X證書技能等級要求的案例教學,也只是教學改革的一個思路,如何更好地落地,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壽冰.高職院校開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0):25-28.

[2]劉剛.哈佛商學院案例教學作用機制及其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08(5):89-91.

[3]呂承文,丁遠.案例教學再思考:內涵、設計及實踐[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7,21(2):85-89.

[4]蘭霞萍,陳大超.案例教學的問題與出路[J].教學與管理,2017(10):1-4.

[5]傅永剛,王淑娟.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學法[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偷怕自拍 | 色老头成人免费综合视频 | 试看120秒一区二区三区 | 5月婷婷6月丁香 |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 | 99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综合在线 | 免费黄色短片 | 全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 玖玖射|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 国内精品视频区在线2021 | 婷婷激情五月综合 |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 成年啪啪网站免费播放看 | 不卡久久 | 97在线视频网站 | 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区 | 国产在线中文字幕 | 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 鬼灭之刃第四季在线观看 | 色播五月激情 | run away无删减韩国动漫在线看 |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 |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 一级毛片免费视频网站 | 欧美一级艳片爽快片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青青日本 | 高清视频免费看 | 国产乱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 成人久久精品 |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专区 | 久久国产香蕉视频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青草 | 久久公开视频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欧洲站 | 亚洲综合成人网在线观看 | 99这里只有| 久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 色婷婷激情综合 | 五月天激情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