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戶外活動研究優選九篇

時間:2022-05-11 06:48:5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戶外活動研究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戶外活動研究

第1篇

關鍵詞:幼兒園 中班 戶外活動 體育材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還指出“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創設適宜的戶外活動條件,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在體育游戲所求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經驗。”

一、幼兒園中班戶外活動的意義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動作發展與培養是幼兒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必須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動作發展協調、靈敏,和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因此,在戶外游戲中,首先合理安排幼兒戶外活動時間,每天保證2小時的戶外活動,有效利用有限的場地及器械組織幼兒開展鍛煉,從而發揮其最大的利用價值。戶外活動增進了幼兒與教師戶外活動的互動性,因為,戶外體育活動均有明確的活動目標,圍繞目標,從體育的多維效應、多種角度建構戶外活動的形式,有利于教師掌握科學的教育策略。多給幼兒一些自由的活動空間,使孩子從狹小的空間走出來,充分發揮戶外體育活動相對自由、自主、輕松愉快等優勢,賦予戶外體育活動更具特色的魅力。在幼兒快樂自主參與戶外體育活動的過程中,促使幼兒提升“游戲性”、“參與性”、“實用性”及“自主性”等方面的能力。

二、幼兒園中班戶外活動存在的問題

在具體活動的過程中,我們主要就活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做了整理、歸納,戶外活動的廢舊自制性、游戲器械的一物多玩性進行觀摩研討和園本培訓。在戶外游戲活動中,應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創設適宜幼兒發展的戶外環境,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對體育活動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經驗。但是,在當今家庭育兒方式上普遍存在著重智育輕體育的現象。加上多數家庭居住高樓,獨門獨戶,孩子們常常在家里看電視、玩電子游戲、電動玩具,很少在戶外進行鍛煉,戶外活動的時間很少,普遍缺乏鍛煉。在幼兒園的體育活動中,有的因為場地有限,資源欠缺,教師不好好組織,有的認為體育活動容易出事故,還是少開展為宜;造成體育活動內容單一,體育器材品種匱乏、使用率低、目的性不強、器材投放不合理等,對孩子肢體和動作的訓練也缺乏針對性、系統性,難以達到鍛煉的目的。

三、幼兒園中班戶外活動的策略

在戶外活動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為幼兒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體育材料,使其幼兒在輕松有趣的環境氛圍下,發展幼兒的各項體能和體質。

1.教師通過有目的地進行創設情境、設置問題,以任務完成為目標,激發幼兒活動的內驅力,不斷維持幼兒的活動興趣。教師將多種運動方法和經驗隱含在一個或幾個活動任務之中,幼兒帶著任務去進行身體活動,他們憑借已有的運動能力和經驗,不斷調整自身的運動方式,與同伴協作,積極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完成任務。

2.提供的任務難度必須適時、適度、適宜。教師應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認知經驗和運動能力水平,提供難度略高于幼兒現有水平的任務,鼓勵幼兒經過自己的努力解決運動中的“難題”,使幼兒自主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積累運動經驗,感到自信與快樂。例如:游戲“運西瓜”,幼兒推著裝滿西瓜球的獨輪車,沿著不同的路線(彎彎曲曲的紙板路、石子路、獨木橋、斜坡、樹林),將西瓜運至“小動物們的家”,在游戲中,西瓜球掉了須撿起,獨輪車扶正后繼續推,上斜坡時,一人推不動就尋求同伴的幫助,想法設法將西瓜球送至目的地后,幼兒以是汗流浹背,但臉上卻充滿了喜悅的神情。

3.幼兒戶外活動是幼兒的天性,幼兒戶外活動蘊藏著幼兒發展的需要和幼兒教育契機。幼兒自主發展的多樣性、差異性、自然性等特點,在幼兒戶外活動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是幼兒戶外活動本質所確定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

4.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教師為幼兒提供充分的場地及材料,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體現一物多玩的方式。例如圈可以有多種玩法,"滾圈、鉆圈、跳圈、轉圈"等多種玩法。又例飲料瓶也有多種玩法,豎起可以讓幼兒當跨欄、也可以雙手拖著平行行、又可當手榴彈進行投擲、間隔擺好蛇形走、平倒單腳行進跳和間隔跳。幼兒在活動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引導和幫助幼兒,先讓幼兒自由游戲,去發現、探索,教師引導活動的多種玩法、教師可在幼兒游戲玩中適當加以指點,最后與孩子們一起總結游戲的新玩法、多種玩法、體現一物多玩,讓孩子們獲得成功的經驗。提高活動的興趣。

參考文獻:

[1] 李書勤. 淺談傳統民間體育游戲的應用價值 [J]. 現代企業教育. 2012 (20)

[2] 徐聰躍. 淺談民間體育游戲在農村中心幼兒園教學中的運用 [J]. 快樂閱讀. 2012 (19)

第2篇

關鍵詞: 舊住區;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適老性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1.舊住區老齡化程度逐漸加深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和青年人口的遷移,現在大多數的舊住區都已經成為了老齡化的住區,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與舊住區戶外活動空間的更新必將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一方面居民生活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對住宅區戶外空間的訴求日益強烈;另一方面,住區戶外活動空間正在被慢慢蠶食,并且日漸萎縮[1]。

舊住區歷史悠久,人情味足,居民彼此之間相互了解,并且建立了深厚的社區情感和鄰里關系網絡,這些都是舊住區可貴的積極因素,也符合老年人原居安老,落葉歸根的心理需求。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房屋陳舊、道路狹窄、設施老化、治安混亂,缺乏應有的維護和改造,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更不能滿足老年人對安全、舒適的住區空間的基本需求,亟需改造更新。而作為舊住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戶外活動空間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承載著住區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的活動,執行著住區功能,體現了住區形象,反映了住區問題。

因此筆者認為,對于大量居住在舊住區中的老年人來說,改善住區的戶外空間環境,使其能夠適應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促進老年人的社會交往,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

2.老年人的戶外活動行為研究

2.1老年人的基本特性及需求

人在進入老年以后,身體機能在不同程度上會出現一系列的老化現象,感知能力、骨骼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等都會衰老,因此老年人在使用戶外空間環境時,會出現感知度下降、敏銳性降低等現象,從而影響其對身邊信息的接收。老年人心理方面由于生理及環境的變化也產生了相應的轉變,如失落感、孤獨感、自卑感、憂郁感等。

老年人由于生理變化和社會角色的轉變,其對住區環境的心理需求也與其他居民不盡相同,與普遍要求的景觀視覺效果不同,老年人更在意住區的安全性和鄰里關系的和睦,在意原居安老和家庭氛圍。隨著老年人的心理感受的變化,必然會對其周圍的生活環境產生各種反應,這些反應盡管對老人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場合,往往會被人們所忽視[2]。

2.2住區老年人的戶外活動行為特征

2.2.1老年人戶外活動范圍

根據老年人出行的時間、活動的半徑和頻率將城市老年人在住區內部的戶外活動范圍按照由近及遠的順序細化為三個層次:近宅生活活動圈、組團生活活動圈、住區生活活動圈。老年人在近宅活動圈主要進行交談、閑坐、曬太陽等靜態活動,因此近宅活動圈是私密性最強的空間。組團活動圈其活動半徑約在180-220米,符合5分鐘老人出行距離,在這里可以進行一定的公共活動和小規模的群體活動,老年人可以在此偶遇友鄰、運動散步,組團活動圈相對于近宅活動圈來講,其活動內容更豐富,公共性更強。

2.2.2老年人戶外活動形式

在住區中常見的老年人戶外活動形式主要可分為三類:獨自活動、成組活動、群體活動。獨自活動形式常見于高齡老人、輪椅老人,他們行動不便,聽力和表達能力都在很大程度上發生退化,因此喜好在私密性強的空間進行獨坐;成組活動的老年人是具有共同興趣愛好的老年人,或者性別相同、年齡相仿的老年人通常為三五成群的活動、聊天,形成了小規模的成組活動形式。

3 舊住區戶外活動空間適老性設計原則

3.1鄰里永續原則

既有的社會網絡和鄰里關系是舊住宅區的寶貴財富,也是最能體現住宅區活力的重要因素。在進行戶外活動空間適老性設計時,必須立足于住區的現實情況,遵從鄰里永續的原則,在保持住區原有風貌的基礎上,合理的進行改造設計,是老年人的生活環境得以提高。

3.2安全彌補原則

現狀的舊住宅區戶外活動空間缺乏適老性的考慮,而且由于年久失修,住區存在地面破損、缺乏無障礙坡道、設施老化等一系列具有安全隱患的問題。而老年住戶是舊住區戶外活動空間的主要使用者,因此進行適老性設計時,首先要解決住區戶外活動空間及其設施的安全性問題。

3.3歷史延續原則

老年人在住區中經歷了幾十年的歲月,住區的一切特征都影響著老年人對該住區的感知、認知。因此,在進行舊住區戶外環境適老化設計改造時,應該順應住區本身的特征,尊重老年人長期以來形成的“地域固定性”的場所選擇,再此基礎上進行改進,使空間的優勢放大化,消除其缺點,為老年人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活動場所。

3.舊住區戶外活動空間適老性設計

4.1形成主次分明的空間結構

老年人記憶力下降,方位感較差,合理的層級劃分和易于識別的空間組織可以幫助老年人尋路、定位,形成對空間的場所感和歸屬感。例如安排一個類似中心廣場的占主導地位的空間,并提供空間導向的指示,活動空間之間應保持視線的通達性,各個空間具有明顯的標志物,并提供指示牌,方便老年人定位。

4.2提供復合多樣的空間種類

提供從公共到私密不同層次的戶外活動場所,同時空間的尺度應富有變化,既有大尺度的公共開放空間,同時也有小尺度的角落,滿足老年人不同層次的需求;注重活動空間的復合滲透性,在適合多人活動的公共空間周邊創造可以休憩的小空間,適合老年人交談和觀看他人活動;

4.3創造易于交流的私密空間

易于交流的小空間可以被老人視為“私人會客廳”,在這里進行朋友間的交談可以有效避免一些會打斷思維和談話的瑣事。此類空間應設置在能讓老年人看到熱鬧的住區道路或其他活動空間的地方,這樣可以讓老年人感覺到在參與社區生活。

4.4重視室內外之間的過渡地帶

室內外之間的過渡地帶可以有效緩沖老年人對環境變化的不適,為老年人提供可以適應強光、噪聲和溫度的空間,同時也可以用來稍作休息并且觀看他人活動。可以在每一個單元入口處設置棚架,讓老年人逐步適應光線的變化,遮蔽惡劣的天氣,同時設置扶手為老年人的停留提供支撐,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擴大過渡區域的面積,并為老年人設置舒適的座椅。

4.5創造更好的景觀觀賞空間

對于舊住區中的老年人來說,利用戶外環境好的空間享受陽光、呼吸清新的空氣、種植花草或蔬菜、喂鳥、觀察天氣的變化是非常常見的行為。將景觀較好的觀賞區域設置在稍遠離住宅的地方,但同時保證能從室內或其他空間易于看到這樣可以促發老年人前往探索,有助于老年人走出家門活動。同時應設置步行道穿越宅前綠化或小花園,同時設置座椅,注意鋪裝材質的選擇不應采取汀步,選擇適宜老年人行走的柔性防滑材質。

4.結語

住區老年人日常戶外活動空間場所設計問題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外延又十分廣泛的綜合性課題。涉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學、老年社會學、建筑、景觀及城市規劃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知識。適合老年人的戶外活動空間場所設計,首先要研究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其次從社會學的角度去研究他們的生活習慣與行為活動特征,最后,才是從建筑學、城市規劃學的角度研究老年人日常戶外活動空間場所設計,使得戶外活動空間場所能彌補生理上的衰退、滿足心理需求、符合老年人的行為習慣,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日常戶外活動空間,使他們積極健康的安度晚年。

【參考文獻】

第3篇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06-0056-02

大自然給予了人類美好的陽光、水和空氣,這些自然因素對幼兒的生長發育有很多益處,幼兒園應該多組織幼兒進行戶外運動,如:郊游、體操、跳舞等;在幼兒園戶外活動中,教師充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的行為直接影響幼兒的健康、情感、心理等多方面發展。本文對幼兒園戶外活動中教師的指導行為進行了研究,在指導方法等方面發現了很多可取之處。同時,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最主要的是教師指導行為的不當;針對這些問題,筆者進行了分析整理,從而提出可以解決的方法,以進一步幫助教師改善戶外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一、幼兒園戶外活動中教師指導行為分析

在指導過程中,幼兒教師一定要把握好介入的時機,只有這樣,才能較好地起到指導的作用,使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提升。

1.當幼兒反復操作沒有進展時。在生活中,幼兒眼里都是有趣的事情,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來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但由于幼兒的能力各不相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會不一樣。比如,在科學或數學操作活動中,有的幼兒身上就會出現重復性行為。

重復性行為是幼兒階段學習的特點之一,是幼兒情感體驗和宣泄的重要渠道,幼兒會在重復行為中積累動作經驗,獲得自我認知,形成自我概念。教師在面對幼兒的重復性行為時,不要著急介入,而要仔細觀察,了解其行為的原因。幼兒的學習是從具體到抽象,經常需要通過反復嘗試和操作來獲得相關的經驗。教師只有通過細致地分析和觀察,加入到幼兒的探索過程中,成為幼兒參與者和觀察者,才能走進他們的世界,真正了解幼兒的發展情況,并進行有效地指導。

2.當幼兒遇到困難或出現認知偏差時。幼兒通過各種活動積累經驗,可以獲得認知的提升。在活動進行時,幼兒所獲取的不僅有正確的認知還有錯誤的認知,他們的探索興趣往往無窮無盡,經常會遇到一些很難解決的困難,這時,教師要“學會等待”,因為只有當幼兒的探索興趣快要消失時,教師的干預才是積極的。面對幼兒的困難,教師需要了解幼兒困難的原因,在適當的時機介入但不急于給出答案,而是通過投放材料或者是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為幼兒建起認知的橋梁,幫助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3.當幼兒之間出現沖突時。許多幼兒到了幼兒園后,才開始真正與同伴進行交流,在交往中或多或少地會發生沖突。比如,在游戲活動中會出現都想做娃娃家的媽媽或者是爭搶新玩具等現象,一旦出現此類事件,有些教師會擔心幼兒不能自己解決而立刻介入,進行阻止,這就使幼兒喪失了自己解決矛盾、與同伴交流、達成理解的機會,甚至會造成幼兒在社會化過程中某些方面的缺失。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僅僅是冷靜觀察和等待幼兒解決問題是不夠的,還應該在等待的過程中,留給幼兒更多的交際空間,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給予不同的幫助和支持,讓他們在沖突中獲得更多的體驗,并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4.當幼兒不遵守某些規則時。幼兒在幼兒園里不遵守規則的狀況時有發生,這是正常的現象,因為幼兒正處于一個認識世界和探索世界的階段,對很多事情都充滿好奇,但同時,其自我約束能力又十分有限。面對幼兒出現的一系列行為,許多教師會根據心中早有的好壞標準去判斷,給予批評或者制止。例如,幼兒園教室里的鋼琴:一般規定不讓幼兒亂動,但有的幼兒還是會抓準時機去動一動,彈出點聲響。教師此時如果去制止或批評,可能就會打消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或者扼殺其今后探索世界的勇氣。規矩往往是成人思維的產物,體現的是成人世界的認識,當然,如果發生危險情況,教師必須立即介入。

面對幼兒不同形式的違規,需要冷靜分析,只有這樣才能作出理性的判斷。把握好介入的時機,是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在教師感覺到自己在干擾幼兒或是認為介入活動是對幼兒負責任時,當教師感覺到有心事或太勞累,無心參與幼兒活動并從中不能感受到樂趣時,教師最好不要介入。給幼兒真正松綁,就是給幼兒真正的尊重和解放,教師應走出被動應付的困境,自覺進入對幼兒的觀察與了解,從而形成對自己教育行為的不斷反思。在這種反思中,他們才能體嘗到與幼兒交往的快樂,才能體驗到工作的激情。

二、教師在指導戶外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介入過于頻繁。在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在未分清幼兒具體意圖的情況下,不管幼兒是否需要,就強行地介入其中。反之,教師介入次數過少,甚至于沒有;在組織活動時,讓幼兒自由活動,不做任何實質性觀察,不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去,僅僅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觀看。這兩種極端的狀況,要么可能會傷害幼兒心靈,要么過于放縱,會助長幼兒的壞習慣,因此,教師在介入時要學會控制,不能次數過多,也不能不介入。

2.活動目標的針對性不強。①內容與幼兒的年齡特點不符,如中班隊列活動,教師單一讓幼兒排列直線,幼兒早已掌握了,就會顯得沒耐心,②活動目標不明確,針對性不強,往往準備不充分,就讓幼兒活動。這樣,在活動過程中,因為不清楚幼兒的狀況就對其進行指導,便使指導失去了意義。

3.教師干預時間過長,范圍過廣。在引導幼兒活動時,如果教師在幼兒完全可以獨立進行下去的情況下仍然參與其中,就可能會改變幼兒原本活動的目的。幼兒的探索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極少有幼兒能一下子發現一個比較復雜的東西,因此,教師應當為幼兒提供充分思考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思考、操作,這樣不僅會讓幼兒對探索出的結果留下深刻印象,還會讓他們在探索中感到開心滿足,所以,教師在指導工作中不能過度干預。

4.指導方法不當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方式過于強硬,沒有過渡性。如幼兒遇到問題就直接手把手指導,而不是運用合理的方法進行引導;一是指導方式過于雜亂,沒有明確性。部分教師對同一種活動一會兒用這種方式,一會兒用那種方式,往往使幼兒不得要領。

三、對改善教師戶外活動中指導行為的建議及措施

1.教師在指導中可以多運用鼓勵式的語言。筆者認為,教師應在課前設計好上課的步驟與思路,針對幼兒不守規則的情況,可先在室內跟幼兒交代好戶外活動常規,并安排至少兩名教師參與,這樣,教師就能靈活地應對活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

2.教師每一個指導活動的目標性都應當很明確。教師在設計指導活動目標時應適度,因為戶外活動不同于室內活動,無論是紀律方面、活動控制方面都會給教師指導帶來難度,所以不能用過多規定來加以約束。另外,教師還應在設計活動時多考慮幾種可能出現的結果,并做到隨機應變。

3.教師指導行為應當適度,不能過度介入。在幼兒遇到困惑時,教師不應當直接回答幼兒應該怎么做,這樣就剝奪了幼兒自主探索的機會,為此,教師可以采用間接引導的方式,讓幼兒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

4.教師應充分尊重幼兒的自主性。有的教師存在這樣的意識:“幼兒一到戶外就徹底放開了,如果再讓幼兒自主開展活動,結果會很難控制”,所以戶外活動一般都采用教師主導的方式。其實,因為幼兒大部分時間都在室內,難有機會接觸外界,因此,他們到戶外后往往表現為亂跑、不受控制、對所有事物都充滿好奇等,這時教師不可以將幼兒完全束縛起來,而應根據不同年齡班、不同活動特點設計一套適合幼兒的管理模式,在保證安全與基本常規的前提下,給幼兒以充分的自由,以達到開發他們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目的。

第4篇

關鍵詞:淮安;活動行為;行為規律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9-0054-02

當今中國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強大的生活壓力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脆弱,甚至家庭關系也變得疏遠。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關系著家庭的和諧和社會的安定,甚至對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而住區是家庭交流的載體,只有研究其中人與人之間的活動行為方式,找到其規律,才有可能建造出符合交流的空間。本文通過對淮安市住區戶外活動行為進行研究,發現其規律,提出其設計策略,為淮安市住區建設提供一些意見。

一、淮安城市居民傳統生活方式探尋

《淮海晚報》對淮安城市居民發起一項調查――“我們的童年”,對記憶中的零食、童年的玩耍、童年的夢想三個方面進行全民記憶。在童年的玩耍這一部分寫道:“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童年記憶,但有一點是相似的:‘玩’。在‘玩’中,孩子們總能獲取單純、美好的樂趣。雖然回憶起來的時候,會感覺‘那時候的自己,真是傻得可以’。”1971年出生的陳先生,在淮陰區劉老莊村有著難忘的童年記憶。他說,那時候的小孩,最流行的是掏鳥窩和摳“知了狗子”(學名為蟬蛹)。“一到放學或周末的時候,我跟幾個小朋友就一起出去掏鳥窩。一邊走,一邊昂著頭看樹上哪有鳥窩。只要發現目標,不管多高,一定要想辦法把鳥窩給捅下來。”陳先生說,他們那時候不像現在小孩那樣嬌貴,有一點磕了、碰了,家長都要心疼半天。陳先生的父母心疼的是,爬樹時他不小心把褲子磨破、磕破了,需要費一些布把褲子補起來,“那時候條件不好,哪有那么多布給自己補褲子。萬一弄破了,就會挨一頓揍。”不過陳先生說,即使挨點皮肉之苦,但看到摸下來的小鳥通過自己的喂養逐漸長大,不但圖了樂呵、打發了無聊的時間,還很有成就感。

淮安城市是一座應水而生的城市,也是一座美食之城。這兩種特性決定了淮安城市居民兩種傳統的生活方式:傍水而居的習性和家庭主婦對廚藝的在意。淮安女性作家蘇寧《平民之城》一書中寫道:“春天或冬天,小城里臨河居住的人家,早上,門前有水的濕氣,不臨河居住的人家的房頂上有霧的濕氣。前面說過,這淮安城里的大河有兩條,一條是古黃河,一條是里運河。他們大大方方地、從容地、威武地穿過這小小的單純的城,像一個威武的男孩子故意炫耀著從一個有些內向的害羞的小女孩家門口走過。”“她不喜歡逛街,也不喜歡去聽淮劇,沒事就喜歡到菜場走走,一個攤子一個攤子看看,她笑瞇瞇地看,不買的蔬菜也要問問價格。”這樣一些場景的描述從側面反映了淮安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二、淮安城市住宅區居民的活動行為分類

丹麥建筑師揚?蓋爾(Jan Gehl)在《建筑之間的生活》(Life Between Buildings)一書中,從或然論的角度來理解環境是如何影響行為的。他認為,在具體宗教、氣候、社會條件下,通過設計,可以調控使用公共空間的人數、每個人活動持m的時間,以及活動的類型。他把在公共空間中發生的戶外活動歸納為三種類型: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

1.必要性活動

必要性活動是在各種條件下都會發生的活動,換句話說就是那些人們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參與的活動(例如,上學、上班、購物、等公共汽車)。因為參與者別無選擇,其行為發生幾乎很少會受物質環境的影響。

2.自發性活動

自發性活動是另一種全然不同的活動,只有在人們有參與的意愿,并且在時間、地點可能的情況下才會產生(例如,散步、在街邊咖啡店喝杯咖啡等)。

3.社會性活動

社會性活動指的是在公共空間中有賴于他人參與的各種活動,這一類型活動也可以稱之為“連鎖性”活動,因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們都是由另外兩類活動發展而來的。這種連鎖反應的產生,是由于人們處于同一空間,或相互照面、交臂而過,或者僅僅是過眼一瞥(例如,與人問候和交談,集體活動,甚至被動地觀望他人的行為)。

蓋爾關于人的行為的解釋,同時也告訴我們環境對行為的影響程度。在低質量的公共空間中,主要發生必要性活動;而在高質量的公共空間中,除了必要性活動外,可選擇活動甚至社會性活動發生的頻率會顯著高于低質量的公共空間。

三、淮安城市住宅區居民戶外活動行為特征總結

通過對淮安城市住宅區調查發現,住宅區中主要活動的人群是老年人、嬰幼兒和中小學生,中青年人活動比較少。

1.老年人的戶外活動規律

老年人的活動以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為主,具體到活動行為的內容上,外出行為中以購物、乘車出門就醫、訪友為主,交往行為以聊天、打牌、下棋為主,健身康體行為以晨練、集體跳舞、跑步、打球、使用器材健身等為主,休息以散步、逗留、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為主,游戲主要以與兒童做游戲為主。

老年人被稱為“喪失的時代”,包括四個喪失:身心健康的喪失;經濟獨立的喪失;與家庭、社會聯系的喪失和生存目的的喪失。這些喪失相應產生了多種需求:健康的需求、安靜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交往的需求。淮安城市住宅區中活動的老年人同樣有這樣的心理和需求,也就產生了他們自己特有的戶外活動規律。

從以上活動規律來看,淮安城市住宅區的老年人受到外界政治、經濟等人本需求之外的影響很少,他們的行為、心理需求更接近人的本真。

第5篇

關鍵詞:小學生;視力不良;結構模型;戶外活動;對策

中圖分類號:G80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2076(2013)05-0057-05

2010年中國學生體質調研資料顯示,小學生的視力不良檢出率高達40.89%,比2005年的結果上升9.22個百分點,小學年齡段視力不良檢出率明顯升高。視力不良患病率不斷上升的嚴峻形勢,已成為全社會高度關注的中小學學生健康問題。亞洲國家為近視多發地區,尤其是我國,近年來近視患病率居高不下,并且越來越呈現“低齡化”的趨勢。已被人們認識的眾多近視病因有遺傳因素、視近工作、用眼衛生習慣等,尤其是近幾年國外提出的戶外活動對近視的保護作用,更是研究的熱點。本研究嘗試運用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的方法,探討影響小學生視力的主要因素,厘清戶外活動在諸多影響因素中的地位,分析研究結果提出有效對策,為小學生近視防治工作提供依據。

1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參考國內外文獻,并咨詢相關專家意見,編制問卷。為對問卷題目進行篩選,進行初始問卷調查(n=178)。依據剔除標準:總分相關系數(Item-total correlation)

被調查的學生在家長陪同下完成問卷,內容包括一般情況、視近工作時間、看電視電腦時間、用眼行為習慣、眼保健操次數和態度、戶外體育活動、戶外休閑活動等情況,實際完成問卷1 021份,有效完成率94.3%。

1.3統計分析

以excel建立數據庫,對反向題的分值進行反向賦值處理后,采用 SPSS15.0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AMOS7.0軟件進行結構方程模型的構建驗證。根據探索性因子分析,結合專業理論知識,建立體現潛變量和顯變量之間關系的初始理論模型,對建立的模型進行擬合與驗證。

3討論與分析

通常認為9歲以前是正常兒童視覺發育的敏感期,在此期間視覺發育特別容易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同時不利因素造成的影響又是可逆的[4-5]。因此視力不良干預應搶在9歲之前開始,盡早做好視力保護工作。此次調查選擇以3~5年級小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視力不良率為45.1%,與國內其他的研究相近[6]。近視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近視與遺傳因素(如父母近視情況)和環境因素均有關[7-8],本調查只涉及環境因素,問卷由學生和父母一起完成,力求調查結果能反映真實情況。

小學生視力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但是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存在著主次之分。戶外活動與視力不良的相關性是近幾年研究的新方向,在諸多影響因素中戶外活動的保護作用處于何種地位,這是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本研究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它是驗證性因子模型和因果模型的結合,其突出的優點是使理論概念或邏輯推理躍然紙上,變量關系能在同一個層面進行對比。從各因子效應的標準化估計值路徑圖可以看出,讀寫習慣、戶外活動、視近時間、家庭經濟、光照環境、眼保健操6個因子均對視力有影響,其中讀寫習慣和戶外活動的影響最大。視力不良的發生與讀寫習慣存在高度相關性(0.57),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9],值得注意的是,視近時間對視力不良的作用不大(0.08),可能與視近負荷的量化困難有關,視近負荷不僅與閱讀書寫、看電視和使用電腦的時間有關,也與持續用眼情況及用眼距離有關。

國外多項研究證實[10-12],戶外活動對近視有潛在的保護作用。在本調查中,路徑圖同樣顯示在影響視力不良的環境因素中戶外活動時間是主要原因之一(0.45),推測其可能機制,首先運動能增強眼內調節肌與眼外輻輳肌群的作用,提高其收縮力量和調節能力,從而避免睫狀肌長時間持續收縮導致的過度緊張和疲勞,而睫狀肌正常的放松和舒張能力的下降是誘發視力不良的最根本原因之一[13]。另外,運動時心跳、血液循環處于旺盛狀態,眼球組織的血液供應充分,使眼睛的營養狀態得到改善,起到預防視力不良、提高視力的作用[14]。由于有研究[10-12]表明室內體育運動時間對視力不良沒有影響,提示戶外比運動本身可能起到更關鍵的作用。在戶外,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有預防視力不良的作用[15],同時隨著光強度增加,瞳孔收縮幅度增大,伴隨著視物景深變大從而使模糊影像減少。也可能是由于曬太陽促使體內分泌更多多巴胺,多巴胺能限制眼睛生長,而近視就是由于眼睛過度生長所致。同時,動物實驗已證實室內照明光線與近視有密切的相關性[16]。兒童戶外活動增加,眼球接受較多的自然光線,也一定程度地避免了熒光燈對眼球發育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可以通過增加學生的戶外活動時間來降低近視患病率。

廣義的戶外活動是指發生在室外的活動,包括戶外休閑活動和戶外體育鍛煉,小學生戶外休閑活動包括在操場或公園玩耍、游戲、散步,或到野外郊游、野炊等,戶外體育運動包括在室外進行的打籃球、踢足球、跑步、騎自行車等體育鍛煉。調查結果顯示,小學生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為2.34小時,稍低于悉尼兒童的每天2.59小時[11]。也有學者提出為降低近視患病率、延緩近視進展,學生戶外活動時間應達到每天3.5小時[17]。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隨著戶外活動時間的延長,近視患病率降低,這為近視防控工作的指明了新方向。

4對策

4.1全民健身背景下,繼續推進陽光體育運動

增強青年人體質,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關系到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2007年,我國啟動“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陽光體育運動是對全民健身計劃的具體化延續,活動的目的是吸引廣大青少年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培養他們良好的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廣大青少年形成熱愛體育、崇尚運動、健康向上的良好風氣,有效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陽光體育運動的對象是全國各級各類學校的青少學生,也是視力不良防控的重點對象。隨著各地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與實施,在沐浴陽光、享受運動中,必定會增加戶外活動時間,這對于改善學生視力,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4.2與學校體育相結合,注重一課三操

學校是兒童活動時間最長的場所,尤小芳[18]調查發現,中小學生的室外活動時間大多是在學校的體育課和課間,而體育活動課的參加率僅達到75.0%。加強小學生戶外活動首先要與學校體育教學相結合,重視體育課,不得以任何理由擠占體育課,開足更要上好體育課。提高小學生早操、課間操和眼保健操完成質量,增強學生體育鍛煉和保護視力的意識,做到科學用眼,勞逸結合。

4.3豐富課外體育活動

大多數小學體育課只有每周2節或3節,合計2小時左右,這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進行豐富多彩的戶外體育運動。課余時間遠離電視、電子游戲,多做有益健身的戶外活動和游戲,如踢毽子、丟沙包、跳皮筋、打陀螺等傳統健身游戲。依托興趣小組、體育社團和體育俱樂部開展 “戶外活動課堂”,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入手,不斷豐富戶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提高小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4.4開展戶外運動干預研究

大量文獻表明[19-20],體育鍛煉對緩解眼部疲勞、改善視力、提高對近視的防治能力有較好的促進作用,而且不同的運動項目對視力的影響是不同的,在室外進行的項目(乒乓球、田徑),比室內項目(健美操、武術)更有助于視力康復。經常在陽光下、綠色的草地上活動,既能避免睫狀肌長時間持續收縮,又能加速眼球、眼肌、視神經的營養物質和氧氣的運輸供應。戶外活動對兒童視力的保護作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制定有效的戶外運動處方,進行大范圍的干預實踐及對干預效果進行科學評定,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5小結

研究結果提示視力不良是復雜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戶外活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相對于無法控制的遺傳因素,改變環境因素成為最重要的防控辦法。讀寫習慣、視近時間等對視力不良的影響已經普遍引起人們的重視,但是小學生戶外活動的推廣仍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陳頗. 中國知名體育用品品牌形象的結構模型[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6(10):42.

[2] 譚暉,余惠琴,汪玲,等. 兒童視力保健相關行為評定量表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J]. 中國學校衛生,2009,30(11):1007.

[3] 榮泰生. AMOS與研究方法(第2版)[M].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

[4] 孔德蘭,李超,杜學齡,等. 屈光不正兒童立體視覺敏感期臨床研究[J]. 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3,21(3):207-209.

[5] 鄭榮領. 兒童青少年近視干預研究動態[J]. 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2008,16(1):42-45.

[6] 劉艷,王瑤,李曉輝,等. 成都市中小學生肥胖和近視干預[J]. 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12 ,28(6):471-473.

[7] WU M M,EDWARDS M H. The effect of having myopic parents: an analysis of myopia in three generations[J]. Optom Vis Sci,1999,76(6):387-392.

[8] MORGAN I,ROSE K. How genetic is school myopia[J]. Prop Retin Eye Res,2005,24(1):1-38.

[9] 凌紅,譚暉,汪玲. 上海市徐匯區小學生近視影響因素的多水平模型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2009,30(6):542-544.

[10] ROSE K A,MORGAN I G,SMITH W,et al. Myopia,lifestyle,and schooling in students of Chinese ethnicity in Singapore and Sydney[J]. Arch Ophthalmol,2008,126(4):527-530.

[11] DIRANI M,TONG L,GAZZARD G,et al. Outdoor activity and myopia in Singapore teenage children[J]. Br J Ophthalmol,2009,93(8):997-1000.

[12] ROSE K A,MORGAN I G,IP J,et al. Outdoor activity reduces the prevalence of myopia in children[J].Ophthalmology,2008,115(8):1279-1285.

[13] 趙青峰,袁春華. 體育運動對青少年視力變化的干預效果研究[J]. 湖北體育科技,2011,30(2):170-172.

[14] 杜進榮,胡小浪. 論近視的運動干預機制與運動處方的制定[J]. 南昌高專學報,2012(2) :173-175.

[15] PREPAS S B. Light,literacy and the absence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myopia[ J]. Med Hypotheses,2008,70(3): 635-637.

[16] ASHBY R, OHLENDORF A,SCHAEFFEL F. The effect of ambient illum-ina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privation myopia in chicks[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9,50(11):5348-5354.

[17] 徐亮. 加強戶外活動是防治近視眼的關鍵[J].眼科,2012,2(1):2.

[18] 尤小芳,譚暉,汪玲等. 上海市中小學生學習日戶外活動狀況[J].中國學校衛生,2012,33 (5):569-571.

[19] 江小春. 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對視力的影響[J].內江科技,2012,(4):170.

[20] 李 欣,韓曉東,喻祝仙. 運動類型與體育專業大學生視力康復[J].中國臨床康復,2005,9(28):196-197.

[21]林順治.社會學視野下的“陽光體育運動”長效機制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09,31(4):30-34.

[22]李香君.戶外運動參與者的基本特征分析[J].山東體育科技,2011,33(3):92-94.

第6篇

關鍵詞:寒地城市;戶外活動空間;舒適度;使用率

Climate sensitivity in the design of outdoor activity space of city

Shi Bin

Abstract : cold city has the bright weather patterns, in cold climate conditions, how to improve the residential outdoor activities is the quality of architects are facing an important issu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limatic factors on the cold ground city, from travel, outdoor leisure space two aspects this article brings forward the city outdoor space design countermeasures with a view to cold city outdoor space design has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 : winter city; space for outdoor activities ; comfort; utilization rate

美國學者亭頓在《氣候與文明》中說:“氣候是人類文化的原動力、人口移動的主因、能源的主宰以及區別國家特性的重要因素。”為了適應氣候,在現有的氣候中舒適地生活,人們開始設計、營造自己的生活空間,休閑空間、活動場所……只有在設計中充分考慮氣候的影響,才能使設計作品很好的滿足人們的需求。由于寒地城市氣候的特殊性,在設計中,改善惡劣氣候條件、創造宜人的戶外活動空間成為寒地設計師的首要任務。本文從寒地居民出行和戶外休閑兩個方面就寒地戶外活動空間設計提出一些思考。

1. 寒地城市的氣候特征

寒地城市氣候具有五個基本特征:氣溫一般在0℃以下;通常以雪的形式降水;日照或白晝時間短;上述三個特征持續時間長;季節變化明顯。其具體的影響因素有氣溫、風、太陽輻射以及降雪。[1]

2. 氣候對寒地城市居民戶外活動的主要影響

冬季的寒地城市,在氣溫、風和降雪的作用下,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也使戶外休閑場所常常出現冷落的景象。

2.1 出行的困擾

寒地城市冬季平均氣溫低于零攝氏度,且寒風凜冽,如似刀割,再加上雪地路滑等因素,為人們的出行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尤其在不合理布局的高層建筑物附近,寒地天氣的狀況會加倍惡化,如圖1所示。

圖1高層建筑附近的氣流型

資料來源:《氣候城市設計對策研究》

2.2 戶外休閑場所的蕭條

由于寒地冬季氣候刺激強烈,人們很難在完全暴露的戶外長期靜態活動。另外冬季日照時間短且太陽高度角較小,如不合理設計,室外空間往往處于建筑的陰影區,這些都會造成戶外休閑場所在冬季無人光顧,一片冷冷清清的場景。

2.3 冬季活動的地域特色

寒地冬季的氣候為人們帶來了諸多不便,但也為寒地城市的人們帶來了特有的快樂(圖2),冰雪也為寒地城市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圖2孩子們在雪中游戲

資料來源:百度圖片

3 改善寒地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策略

3.1 提高出行舒適度

在城市中,步行或公交是主要的出行工具,而寒地氣候下的城市交通設計往往忽視了多數市民的出行舒適感,僅為出行提供了簡單、粗糙的公共設施,例如防滑性能差的步行地面、缺少防護措施的人行天橋、冰冷的室外候車站等等。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意識到提高出行舒適度已迫在眉睫。

(1)路面冰雪的清理

城市交通性主干道的冰雪處理通常使用機械清雪,然后把雪堆在綠化隔離帶中,在堆雪時要留出人行通道;在風速較大的堆雪區,應將雪夯實形成擋風岸,以免被風吹散。同時,還應該考慮春季開化時雪水的及時排除,將雪堆與排水系統結合起來,并以適當的橫、縱坡將雪水引入排水溝內。[2]排水溝的位置要因地制宜,根據寒地的特點進行合理布置,例如日本扎幌的道路做法,把排水鉤放在道路中間,避免了行車時把半融化雪的臟水濺到行人身上(圖3)。另外,還可以采用路面融雪系統,例如冰島利用管道中居民排放的廢水余熱和地熱有效地清除冰雪[3]。

圖3日本扎幌的道路做法

(2)人行道的鋪地設計

在寒地城市中,人行道的鋪地一定要注意材質的防滑性和色彩。如圖4所示,寒地城市人行地面要選擇防滑性能強的材料;同時,寒地城市人行道鋪地要以暖色調為主,這樣可以使行人在寒冷的冬季感受到溫暖;有條件的城市還可以采用熱輻射人行地面。

圖4彩色的防滑鋪地

資料來源:百度圖片

(3)人行天橋防護系統的完善

冬季在寒地城市,人行天橋上經常是寒風凌凌。尤其在天橋兩側有建筑時,處于強風區的天橋風氣候就更為惡劣(圖5)。這時就需要為天橋添設遮風板或者做一定的封閉處理(圖6),同時我們還可以把遮風板或封閉的內部空間與商業廣告結合起來,既滿足了使用,又增加了經濟效益,還為匆匆的行人提供了一絲樂趣。另外,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天橋圍合“內院”,形成室外、半室外和室內外的過渡空間,使人們在單調的路途中享受美麗的景觀。

圖5寒冷的人行天橋

資料來源:百度圖片

圖6處理過的人行天橋

資料來源:百度圖片

(4)非對稱式人行道的設計

人行道是人們散步、聊天、觀看櫥窗等室外活動場所。在嚴寒地區,由于東西向的陰面人行道獲得日照時間短,全天大部分時間處在陰影中,為提高行人舒適度可設計非對稱式人行道,即陽面寬陰面窄的形式,在不增加街道寬度的情況下,使人們能夠獲取更多陽光街道空間,既有利于提高冬季行人舒適度又有利于初春冰雪融化。[4]

(5)采用采暖公交站的設置

公交候車站是人們出行的必要設施,針對寒地公交車站冬季寒冷的現象,提出了采暖公交站的設計(圖7)。城市可以通過廢熱再利用建立一個適用的采暖公交站,例如我們可以通過地鐵散熱取暖汽車候車站,也可以把生活污水處理過程中收集的熱量用于加熱公交車站。

圖7冬季利用采暖公交站

3.2 提升戶外休閑空間使用率

在漫長的冬季中,寒地城市除了要設計一些綜合性能強的室內公共空間外,還應營造積極的室外休閑空間以滿足人們的戶外娛樂的需求。

(1)建筑群體的合理布局

嚴寒地區設計以保溫為主,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通過屏蔽冬季盛行風,降低人在外部空間環境中因局部地區高風速引起的不適,如圖8所示,建筑通過圍合創造了宜人的公共空間,有效地改善了周邊區域的風環境,為人們提供了滿足需求的休閑、娛樂、交往場所。建筑間距、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的合理控制還可以保證戶外空間的日照時間,使人們獲得更多的人文關懷。

圖8建筑群圍合的庭院空間

資料來源:《氣候城市設計對策研究》

(2)休閑空間位置的合理選擇

盡可能避免設在有可能產生高風速地段,注意設在陰影之外,保證充足的日照。一般良好的公共休閑空間都選擇在避風向陽的地方,最好有山丘、綠化或者建筑遮擋冬季強風。休閑空間還應設在居住區的適中位置,以盡量縮短服務區居民的出行距離。

(3)綠色植物的合理設計

首先要選擇適合于寒冷地區生長的植物,考慮四季兼顧,長綠植物、綠期長的植物、冬季觀賞性高的植物等。同時,綠色植物選擇種植時還要結合氣候特征,如冬季刮西北風的地區,應將常綠樹配置在西北向,作為阻擋寒風的天然屏障;東西向選擇喜歡陽光的落葉樹,夏季遮陽,冬季可引入陽光等[5]。

(4)設置舒適的園林建筑小品

園林建筑小品作為休閑空間的功能型實體,其舒適度直接影響著休閑空間的舒適度,因此,設計小品是我們要在其形式、色彩、功能上仔細斟酌(圖9、10)。如座椅及兒童設施在材質選擇上選用木制或仿木制[1],而少選用大理石材料;還可以設置類似暖亭的半室外空間,滿足人們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看護兒童玩耍等需求;小品的色調應多采用暖色系列,以給人溫暖的感覺。

圖9木制的凳子

資料來源:百度圖片

圖10木制的小品

資料來源:百度圖片

(5)組織合理的戶外活動

賦予城市公共空間以豐富的、有地域特色的公共活動內容是休閑空間設計的一個重要出發點。如圖11、圖12所示,夏季的花壇、倒影池、劃船、運動場、綠地、彩燈,冬季的冰燈、溜冰場冰帆、速滑場、堆雪人、雪雕、冰燈等,都可以吸引了大批的參與者、游人和觀賞者。因此,在設計休閑空間時,應盡量采用可活動的小品、設施,春夏季節用于靜態休閑,秋冬季節用于動態休閑。另外,還可以開發一些適合冰雪運動的耐寒、保溫、發熱的戶外運動設施以構建高質量的寒地城市戶外休閑空間。

圖11夏季江上劃船

資料來源:百度圖片

圖12冬季江水結冰,冰上馬車

資料來源:百度圖片

參考文獻

[1]冷紅,郭恩章。袁青.氣候城市設計對策研究.《城市規劃》.2003(9):49-54。

[2] 王耀武,宋聚生.寒地居住外環境的氣候設計.《低溫建筑技術》.2003(3):21-22。

[3] 毛開宇.適應氣候變化的寒地城市建設思考.《湘潭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05(9):125。

[4] 周彥峰.寒地城市室外公共空間設計.《林業科技情報》.2007(39):93。

[5] 張錦,許大為.淺析寒地城市植物景觀的營造.《中國科技信息》.2008(18):24。

作者簡介:

第7篇

關鍵詞:幼兒園;晨間戶外;游戲化

人們常說:“一日之計在于晨。”早晨的陽光適宜,空氣涼爽、清新,在此時進行適當的晨間鍛煉,可以使幼兒精力充沛、強壯體質,擁有健康、陽光、開朗活潑的個性,以便于一日活動的有效開展。我園是一所鄉鎮幼兒園,地處農村,有綠茵茵的草地,平整的戶外活動場所,環境優美,空氣清新,陽光充足,為幼兒進行晨間戶外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條件。戶外活動是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重要環節,尤其是鍛煉幼兒的體能,晨間戶外活動是首選的途徑。優化幼兒園晨間戶外鍛煉活動,消除戶外鍛煉機械重復練習的學習模式,我將民間游戲、傳統游戲、情境游戲等貫穿于晨間戶外活動之中,以游戲化學習方式激發幼兒晨間戶外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推動幼兒園課程實施游戲化的進程,充分發揮戶外活動的整體功能,促使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一、民間體育游戲促進了幼兒身體健康發展

民間體育游戲種類繁多,且大多是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有很大一部分是練習跑、跳的動作。對孩子的身體發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能促進他們機體健康和諧的發展,從而增強了他們的體質。如:“撈魚”“跳皮筋”“老狼老狼幾點了”“撞拐”等游戲有跳躍,平衡的活動,可增強孩子各器官的生理機能,“打鴨子”“踢毽子”“跳房子”等活動使孩子手、腳動作靈活、協調。這些活動不僅促進了孩子骨骼肌肉的發展,鍛煉了他們的動作技能和技巧,也有利于孩子內臟和神經系統的發育。民間游戲的各種動作發展,促進孩子機體健康和諧地發展,從而增強了他們的體質。

二、情境性游戲促進幼兒情感發展

陳鶴琴先生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我們要充分利用戶外的物質與我們的游戲相結合,創設合適的戶外環境可以刺激幼兒的感官,能讓孩子自由的玩。”戶外情境性游戲是讓幼兒到戶外實地對感受游戲的快樂,一切的自然景觀和材料都可能成為幼兒情境的對象,同時可以利用周邊田野開展一些體育活動。如三只蝴蝶場地直接在花圃中,既節省時間又節省材料,體能訓練,動物王國設在游樂場,孩子們爬過小山坡,走過腳印路,這些真實場景的利用,使孩子們意猶未盡。

在實際的游戲活動中,我們發現幼兒在戶外情境性游戲活動中不僅得到了情境體驗,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在幼兒園及社區環境的培養熏陶中,在游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發展了幼兒良好的個性,快樂成功地獲得了體驗。我們班本學期新來個叫尤××的小朋友,剛來的時候不愛說話,早上來園不愿意與我們老師打招呼,也不愿意與其他孩子交流,于是我就經常想辦法鼓勵他參加戶外的情境性角色游戲,通過耐心引導他感知戶外情境中的事物,鼓勵他多說,學習用具體、生動和形象的語言有條理地進行講述,以此來壯大他的膽子與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中班幼兒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而且敢于想象,敢于表現,在活動中教師要遵循孩子的認知規律,開展一些“情境性”的活動,將故事融入游戲,創設運動情境,讓孩子體驗其中的樂趣。如“我當”游戲,幼兒戴上軍帽,伴隨著音樂,投入到部隊訓練的相關“運動”中,孩子們在這個特定的環境中自由活動著,爬、跳、跑、鉆、平衡等綜合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幼兒在活動中收獲很多,動作協調性得到了發展,同時也培養了克服困難的精神意志,充分體驗了運動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三、傳統游戲促進幼兒認知發展

傳統游戲雖然在形式上有些“古老”,如,跳房子、跳繩子、拈石子、滾鐵環、捉迷藏、挑小棒、折紙、七巧板、頂鍋蓋、剪紙、跳皮筋、丟手絹等,但可以給它增加新內容,“比如跳皮筋的歌謠,就可以進行改編,可以用三字經,也可以創造新的歌謠。這樣孩子們就會更加感興趣。家長和老師可以根據孩子喜歡的動畫片,自創改編,豐富傳統游戲的內容。有規則、有競爭、有目的的游戲活動更利于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傳統游戲大都是群體游戲,孩子們在這種群體游戲中學會寬容、理解;有規則、有競爭、有目的的傳統游戲,還能讓孩子掌握現實規則,從而切身理解什么是自由、什么是限制、怎樣適應現實規則等;游戲的競技性,讓孩子學會了努力,也學會了怎么樣與人和諧相處,如何與人溝通。

游戲是一種符合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要求的快樂而自主的實踐活動,以游戲的方式進行晨間戶外活動,使晨間戶外鍛煉的目標組織、內容組織、活動形式、活動評價科學合理化,兒童奔跑追逐,攀爬跳躍,使大肌肉得到鍛煉,肌體的協調性、平衡性、靈活性都得到增強,在愉快自主的活動中達到鍛煉的目的。晨間戶外活動游戲化使幼兒擁有健康強壯的體質,更陽光、開朗、活潑的個性。

第8篇

【關鍵詞】:環境設計預防犯罪;兒童活動空間;安全性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兒童的安全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園林綠地空間為兒童提供可以自由游玩的場所,改善兒童的生活環境。然而綠地空間在規劃、設計及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卻會造成安全隱患,給兒童的戶外活動帶來犯罪侵害的威脅和陰影,兒童活動空間的安全性不容忽視。

1 兒童的概念和相關理論

1.1 兒童的概念

兒童(child),是指從生命誕生之始到青春期之前的人類。但兒童時期的年齡段各有不同。聯合國的《兒童權利公約》界定的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各國或地區法律有不同的定義。由于歷史、社會、文化等的原因,對兒童年齡范圍的界定存在爭議。社會和人們公認兒童的年齡段為0-14歲,一般兒童活動都是針對這個年齡段的人群。從16世紀開始,人們意識到兒童不再是縮小版的成年人,兒童也有特殊的消遣與娛樂活動。《兒童權利公約》的第三十一條規定: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閑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游戲和娛樂活動,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和藝術活動。應尊重并促進兒童充分參加文化和藝術生活的權利,并應鼓勵提供從事文化、藝術、娛樂和休閑活動的適當和均等的機會。

1.2 認知發展理論

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1896-1980)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對于研究兒童認識的發生與發展方面有重要的影響,成為學科典范。皮亞杰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以下四個階段[l]:

a. 感知運動階段(Sensorimotor Stage,0-2歲)

靠感覺獲取經驗,這個階段的兒童借助感知運動可以協調感知輸入和動作反應,從而依靠動作去適應環境。這一階段的兒童的各種活動都需要家長的保護,保護者的存在和看護是必要的。

b.前運算階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開始用語言及符號等表征外在事物,但只能從自我考慮問題,不能從多方面考慮問題。這一時期的兒童是處于幼兒園階段,學校和家庭周邊的社會環境以及自然環境是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

c.具體運算階段(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2歲)

在本階段的兒童隨著抽象概念的形成,已有一般的邏輯結構,能使用具體事物的操作來協助思考。但是這種邏輯推理能力只是初步的,如果離開具體事物的支持就會感到困難。這一時期的兒童是處于小學階段,主要活動是與小伙伴的交往和對周邊環境的探索,自然環境是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

d.形式運算階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2-14歲)

這個時期,兒童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能夠擺脫現實的影響,可以進行假設、演繹和推理,作出富有創造性的反映,開始接成人的思維。這一階段的兒童是處于初中階段,想在外界環境中尋找屬于自己的空間。

2 兒童活動空間

2.1 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

柏拉圖對于游戲的定義:游戲是一切幼子(動物的和人的)生活和能力跳躍需要而產生的有意識的模擬活動。荷蘭歷史學家約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1945)在其著作《游戲的人》中將游戲定義為:自發的、在規則的約束中感受緊張和歡樂的活動及行為。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生活的中心。特別是在幼兒期,游戲就是生活的全部。兒童通過游戲體驗新鮮事物,學習知識,培養理解、思考、創造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獲得表現力、社會性和協調性。游戲是人生的第一堂社會教育課,積極健康的游戲,安全的游戲空間,不僅能讓兒童獲得歡樂,也能增進人格發展的健全 [2]。

2.2 兒童活動空間

兒童活動空間是指在城市綠地休憩空間中,專門為兒童群體所設計的活動場所,為兒童提供游戲、休憩、交往、鍛煉等活動的開放的外部空間[3]。兒童活動空間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專門為兒童設計建設的如兒童公園、兒童游樂場、綜合性公園中的兒童游樂區等;另一種是綜合性公園、社區公園、居住區綠地、城市廣場等休憩空間。兒童活動空間不僅有豐富的設計要素,還有自身的特殊性。在設計時需要全面考慮各種因素,安全性就是其中之一。

3 環境設計預防犯罪理論

環境設計預防犯罪理論(CPTED.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是通過改變會促發犯罪的環境及狀況來預防犯罪的手法。這個理論認為,如果對外界環境進行適當、有效的管理和整治,不僅可以減少犯罪的機會,降低犯罪行為發生的幾率,而且能減輕人們對犯罪的恐懼和不安,提高個人和社會的生活質量。CPTED 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由美國的犯罪學家C.雷?杰弗瑞(C. Ray Jeffery)首創和使用。杰弗瑞認為,單靠刑事政策來降低犯罪率是很難做到的,創建能預防犯罪的環境、培育預防犯罪的社會關系在減少犯罪方面也能起到重要作用。與杰弗瑞同時代的建筑學家奧斯卡?紐曼(Oscar Newman)主張居民要監視所住區域,空間設計要有明確的領域界限,用城市規劃的手段增強社會的控制,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性,提出了“可防御空間理論” [4]。紐曼認為,可防御空間的形成有5個基本因素:領域性(Territoriality)、自然監視(Natural surveillance)、環境印象(Image)、周圍環境(Milieu)、安全的鄰近地區(Safe Adjoining Areas)。

⑴領域性:領域是指由個體、家庭或其他社群單位所占據的,并積極保衛不讓同種其他成員侵入的空間。領域性是指個人或群體暫時或永久地控制一個領域的行為模式。這個領域可以是一個場所或一個區域。提高空間的領域性,會產生防衛和震懾作用,減少犯罪的機會。提高領域性的辦法有:限制出入口,場地設計時使用象征性的障礙物、區別場地的不同標高或不同的鋪地形式等來區分公共空間和私密空間 [5]。

⑵自然監視:提高環境的可監視性能使公共空間中的陌生人處于社區居民的監視之下,能對犯罪分子產生心理威懾力,從而使社區居民更具安全感。提高環境的可監視性的辦法有:良好的建筑布局、視野開闊的道路及充足的照明。

⑶環境印象:環境中不文明的現象越多,人們就越會缺乏安全感,對環境失去信心,從而對環境問題視而不見或者置之不理。這時,潛在的犯罪者就會乘虛而入。隨處可見的垃圾、涂鴉、廢棄建筑等都是不文明的體現,就算不引起犯罪也會給人們造成不安和恐慌。優美的環境既可以豐富居民生活,又具有防范效果。

⑷周圍環境:周圍環境主要是指周邊土地的使用方式和周圍場所的特征。例如周邊有警察局或者繁華的商業區的話會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⑸安全的鄰近地區:與鄰近地區的接壤部分也要進行安全性設計,加強監視來提高空間防御性。

4 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的安全問題

4.1安全死角的存在

兒童活動空間的安全死角是指綠地空間中由游戲設施、公共設施、構筑物、植物景觀等形成的隱蔽空間,遮擋視線,降低可監視性,容易將兒童甚至不法分子隱藏起來,造成安全隱患,成為犯罪的溫床。根據日本的一項調查數據,通過對1031處綠地空間(包括兒童公園、街區公園、近鄰公園、城市廣場等)進行調查,發現約46.3%的空間存在安全死角,產生死角的障礙物數量約為797處[6],主要類型如下(表1):

由表1可看出,公園的廁所由于位置較隱蔽,使用率相對較低,是最容易發生危險的地方。廁所的安全確保是各國設計師都需要面對的課題。圖1是一個小型公園廁所的改善方案,該廁所離主干道較遠,周邊植物茂密導致視線封閉。廁所的男女出入口均在同一邊,有一定的危險性。窗戶的采光度不夠,形成安全死角。改善后的廁所靠近主干道,可監視性提高。出入口設計將男女使用者分流,危險性降低。窗戶采光增加,廁所內部的可見性提高,安全性加強[7]。其次的安

全死角是地形的高低差以及喬灌木的種植。在設計中通常將這三者結合起來,營造豐富的景觀層次。以圖2為例,喬木和灌木都種植在同一土臺之上,原本通透的樹下空間被灌木所填塞,遮擋視線,不利于觀察周邊情況。在設計地形、營造植物景觀層次的時候要考慮喬灌木的高度搭配對活動空間視線的影響。

4.2 管理的缺失

公園的免費開放得到了廣大市民的支持與歡迎,但是也隨之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安全性、環境衛生和管理等方面。公園游客增多,其中不乏借道、留宿、攤販、乞討等閑散人員,安全隱患大大增加;亂扔垃圾、亂涂亂畫、損害公物等行為屢禁不止,使公園環境變差;公園經濟收入減少,但養護管理成本卻大幅度提高,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導致管理缺失。兒童活動空間是公園中最需要關注的場所,要加強管理監視。公園管理處要設置在視線開闊的地方,便于整體把握周圍的情況。要制定日常巡查制度,通過不定時的檢查對環境衛生、公共廁所、設備設施、倉庫及閑置建筑、園林綠化等方面進行巡查,解決存在的問題,美化環境,消除安全隱患,提升公園形象。

5 安全的公園設計

5.1 較大規模的公園

為了保障使用者的安全,公園要從設計和管理方面加強防范性。圖3是一個較大規模的綜合性公園,靠近周邊的道路被茂密的樹林包圍,園內有草坪廣場、水之廣場等各類場地,環境優美的同時安全性也較高,其安全要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⑴公園管理處的存在。公園的專業管理人員主要負責公園的維護、巡查等管理運營工作,一旦發生犯罪案件會馬上了解事件的情況,并采取適當的處理方式。

⑵公園內部空間開闊。公園以開放的廣場和草坪空間為主,在使用者經常聚集的休息場所適當配置能遮蔭的高大喬木及休息、活動設施,視線通透,便于監視和管理(圖4)。

⑶廁所的位置合理。周邊視線開闊,不易形成安全死角。

⑷公園空間適合多個年齡層。有適合老人、小孩、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活動場地和設施,高利用率是保證公園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5.2 小規模的公園

小規模的公園如街區公園(圖5),園內沒有公園管理處,主要在種植設計與管理、設施配置和公園的利用率等方面提高安全性,防止犯罪行為發生。其安全要素主要有以下兩點:

⑴公園內的設施及樹木的合理配置和管理。公園有人工的緩坡草坪、噴泉和大量的喬灌木,環境優美,視線開闊。灌木修剪整齊,低于常人視線高度。喬木選用高大、分枝高的樹種,既茂密又不影響視線,兩者形成一個通透安全的空間。作為兒童活動場所,這個由起伏的地形和茂密的植被形成的私密空間既有趣味性、舒適性,又強調了領域性。通透的設計提高環境的可見性,加強自我監視的安全性(圖6)。

⑵利用頻率高。周邊居民對公園的利用頻率很高,保持與環境的親密性(圖7、圖8)。同時積極地參與管理養護,使得公園環境整潔優美。公園是否安全與其規模及類型并沒有根本的直接關系,而周邊居民的日常利用、積極參與管理卻是很重要的因素[8]。要使公園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就要配置豐富的游玩設施,為不同年齡的使用者設計多種游玩方式。當公園成為周邊居民日常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場所時,它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安全空間。

【參考文獻】:

[l]晏婷婷.基于心理學的兒童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研究―以杭州地區為例[D].浙江農林大學,2013.

[2]金紋青,曹磊,何秋萌.居住區兒童戶外游樂空間安全影響因素的相關性分析[J].天津工業大學學報,2013,32(6):77-80.

[3]劉晶.安全視角下的兒童游憩空間設計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5.

[4]崔海英.環境設計預防犯罪理論(CPTED)的溯源及評析[J].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27(5):1-5.

[5]陳仕姣.城市公園中兒童游戲空間景觀安全性設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

[6](日)中村攻.公@の安全點[M].東京:本の泉社,2014.

第9篇

關鍵詞:幼兒;戶外體育活動;互動策略

“師幼互動是指在教師與幼兒之間發生的各種形式、各種性質和各種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是幼兒與教師互為主體、教育伙伴式的互動,是一種自動化的融通性互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要求:“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如何有效地將理論轉化為恰當的行為,積極提高師幼互動的質量和效率,避免師幼互動淪為教師單方面控制的教學活動,避免抹殺幼兒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和積極性,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可供參考。

一、創設輕松的互動氛圍

健康有效的師幼互動需要自由、輕松的社交環境,包括師幼之間良好的關系,幼兒之間平等、和諧、團結的氛圍。老師和幼兒的互動應該是心靈上的溝通、精神上的互動。在活動之中,要注意和幼兒進行情感上的交流,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關懷,幼兒容易對關懷自己的人產生心靈上的依賴、信任。在此基礎上的互動才是真正的師幼互動。當然,戶外的有些實踐項目,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有時兒童對于習得這些技巧很不耐煩,所以會產生厭惡、焦躁或出神等現象,教師在互動中,也要留心兒童的神情和行為,要及時和兒童溝通,從他們的語言、行為、動作甚至微表情中發現內心的活動和真實情感,鼓勵心情挫敗的兒童,表揚積極表現的兒童,讓孩子們的心情隨時在教師的掌握之中。應該說,師幼互動的情感前提是師幼雙方在活動的相關知識和操作技巧上面,心意相通,產生共情,由于幼兒是沒有這方面主動意識的,這要求教師嚴格遵守《綱要》的要求,把握戶外師幼互動的原則,有效改善互動效果。

二、有效引導和輔助

在室外,和幼兒進行互動時,兒童是被動的,是沒有主動參與意識的,這就要求教師采用一些辦法,有效地吸引兒童的興趣,引導孩子集中注意力。很多戶外活動,有器材、材料、工具等物質設備的支持,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東西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事實上,很多戶外活動中,兒童更多的是和這些物質材料、硬件設施互動,從中獲得情感上的滿足,展示兒童的性格。其次,教師要根據教育目的有計劃、有根據地安排物質材料,擺放硬件設施,也就是說,工具的使用要有科W性,符合兒童互動過程中的接受程度,要根據兒童學習的層次,依次安排工具的使用和硬件設施的擺放。再次,教師要注意觀察兒童在互動過程中展示的興趣和注意力,要分別滿足不同兒童的不同需求,有的孩子更喜歡獨自進行智力方面的游戲,教師就可以發放個人游戲材料,有的兒童則喜歡群體活動,教師就要合理分組,做好群體活動的安全保護措施。在保證器材和工具的多樣性時,也要保證數量上的充裕。

三、積極回復和反饋

教師在互動中不但要做到有效地引導兒童進行互動,保證器材設施、工具材料的設備齊全,做好互動的物質準備,還要注意積極回復兒童的問題、疑問、情感體驗,將幼兒的互動結果反饋給家長。做好解答、回復和反饋是互動有效進行的外部保障,也是提高互動效果的有效策略。具體表現在教師要及時、積極、主動回答兒童提出的問題,從問題中推測、判斷幼兒此時的心理狀態,并據此做出合理的調試。還表現在教師要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針對不同的問題,進行不同程度的知識拓展和相關知識背景的延伸,并學會適當的反問。要理解孩子們的言論,兒童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還在初級發展階段,教師要學會傾聽,理解孩子們的心聲,切不可因為不耐煩而打斷孩子的發言,也不要輕易否定孩子,在沒有涉及基本原則問題時,要充分鼓勵孩子去幻想,要積極幫助孩子,不要忽視孩子的請求,要堅守對孩子的諾言,不要輕易失約,讓孩子感受到教師的平等對待。

教師和幼兒的戶外運動,是幼兒教學的關鍵部分。在保證戶外活動安全的基礎上,教師要盡量以孩子的活動和言行為教學重點,師幼之間的互動也要以孩子的健康發展為前提。多尊重孩子的意愿,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多幫助孩子完成他們想做的事,多給孩子一點玩耍的空間,多給兒童一些發自內心的關心,多表揚孩子。使幼兒積極展示自己的長處,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一定的進取心和責任感。

參考文獻:

[1]管國瑞.幼兒園戶外活動中師幼互動行為分析[J].華夏教師,2016.

[2]馬超.教師觀察在幼兒戶外體育活動中的作用:以我園體驗互動式教研活動為例[J].當代學前教育,2015.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天激情开心网 | 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2区3区在线 | 九九九国产在线 | 国产高清吹潮免费视频 | 一级高清毛片 | 女老师电影全集免费看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 五月激情网站 | 国产精品不卡无毒在线观看 | 成人网在线 |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 午夜国产在线视频 | 欧美另类杂交a | 四虎最新在线 | 老女人爱爱视频 | 97在线免费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电影 | 久久国产精品一区免费下载 |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 四虎国产免费 | 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精品 | 国产色婷婷精品综合在线 | 久久9999国产精品免费 | 欧美色老头 | 青草视频入口 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 | 国产理论在线 | 五月婷婷激情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噜 |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 国产羞羞| 欧日韩视频 |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看 | 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 婷婷亚洲五月 | www.五月天激情 |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