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35:03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腹腔鏡手術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連續選擇2004年1~10月在我科住院行腹腔鏡手術的婦科患者160名,年齡18~60歲,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應用早期鍛煉法,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法。兩組患者所患疾病均為卵巢腫瘤、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原發不孕、繼發不孕等。其他相關條件(年齡、手術范圍、手術種類、內科疾病)亦無顯著差異。兩組患者均于術前l日18:00遵醫囑行肥皂水清潔腸道;21:00遵醫囑口服安定7.5mg;麻醉方式為硬膜外麻醉。
1.2方法實驗組:術后患者完全清醒后(約4小時),即進行床上早期鍛煉,至排氣、腹脹解除為止。1)上肢運動:未靜脈輸液的手進行握拳、松拳,反復5次:屈伸肘關節5次。2)下肢運動:屈伸左右膝關節5次,上抬雙下肢5次。3)翻身運動:未輸液的手捂住腹部小切口位置,左右翻身各5次。上述運動每2小時進行1次,直到排氣為止。對照組:按術后護理常規進行護理,術后第2天早晨拔除留置導尿管、更改護理等級后,進行床旁活動。
1.3觀察指標囑兩組患者和家屬記住術后患者最早排氣的具體時間,告訴護士并進行記錄。
1.4統計方法用stata統計軟件,對分類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檢驗水準α=0.01.
2.結果
檢驗結果顯示,P<0.01,實驗組比對照組的術后排氣時間明顯縮短。提示:早期鍛煉可以明顯縮短術后最早排氣時間,利于患者術后康復,體現了腹腔鏡手術的優勢。
3.討論
手術前進行腸道準備作為婦科手術常規已沿用多年,目的是保證術中腸道空虛,保障醫生術中視野清晰,預防麻醉和手術牽拉內臟導致患者嘔吐和誤吸。但術前腸道準備也影響了正常胃腸功能,減慢了腸蠕動速度,引起機體一系列生理變化。而術后胃腸道運動從抑制到完全恢復需要一段時間,如何縮短這段時間,是促進患者術后康復的重要環節。
有資料報道,婦科腹部手術患者,術后恢復排氣和腸蠕動功能,一般在48~60h以上,個別在72h以上。有人用熱敷腰骶部背腧穴促進術后排氣,最短時間為18h:有人用術后按摩腰背部多個穴位促進術后排氣,最短時間為31h;還有人應用中藥復方湯劑促進術后排氣等。但上述方法均針對腹部開腹手術后患者。腹腔鏡手術在婦科手術治療方面體現了痛苦小、出血少、恢復快的優勢,而如何縮短最早排氣時間,減少患者術后腹脹痛苦,促進機體功能恢復,是在護理方面如何體現微創外科優勢的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婦科2012年6月—2014年12月采取腹腔鏡手術患者172例為研究對象,排除手術過程不順利患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依照護理模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6例,觀察組患者年齡(44.8±16.4)歲,子宮肌瘤26例,卵巢管囊腫6例,卵巢囊腫24例,異位妊娠22例,宮頸癌前病變4例,子宮腺肌病4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6.1±16.3)歲,子肌宮瘤26例,卵巢管囊腫9例,卵巢囊腫21例,異位妊娠23例,宮頸癌前病變3例,子宮腺肌病4例,二組患者年齡、癥狀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干預和健康宣傳教育工作,術前協助患者例行健康檢查,告知患者相關疾病知識、并發癥情況等。觀察組患者給予優質護理服務,包括以下幾方面。在術前護理中,接受手術患者會存在一定程度緊張、焦慮等保有量情緒,責任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分析患者心理變化,采用合適的語言鼓勵、安慰患者,有針對性的解答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問題,消除患者恐懼心理,使患者得到安全感,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在準備工作中,教會患者清洗臍窩污垢,保證患者具有足夠的睡眠,必要時可以給予鎮定劑。術中護理。在術中護理中,調好手術室溫度,整理手術器械,給患者皮膚消毒,通過語言等安撫患者,協助醫生手段手術時間。術中注意監測患者心電圖變化,發現異常機制告知醫生。術后護理。為患者安排還手術病床,保持病房的干凈整潔,減少人員走動,保持室內溫度室溫和濕度,定期對病房修善,注意保持床單整潔,為患者營造安靜、舒適的環境。術后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疼痛程度等,維持血樣飽和度,避免出現高碳酸血癥,患者取枕平臥位,代患者清醒后改為半臥位。在并發癥的護理中,術后患者會感到切口以及肩部疼痛感,針對疼痛難以忍受患者給予止痛藥物治療,適當按摩疼痛肩部,指導患者采用深呼吸緩解疼痛癥狀。在切口護理中,保持其干燥,切口滲血,立刻進行細菌培養,并采用相應的抗菌藥物治療,注意觀察患者尿量變化。在引流管護理中,護理人員保證引流管的通暢,注意觀察引流量顏色,及時更換敷料。尿管拔出后,及時指導患者下床休息。協助患者翻身,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及時清理消毒留置尿管,以免引起感染。在飲食指導中,術后6h禁食,代患者恢復腸蠕動功能后可以先食用流質食物,嚴禁患者食用豆制類食物,腸排氣后鼓勵患者食用高熱量食物,排便后,飲食可以恢復到正常飲食,多食用高蛋白高纖維食物,以免出現便秘。
1.3觀察指標
觀察二組患者情緒變化情況、疼痛變化、依從性以及腸鳴音回復時間等。患者情緒變化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者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得分越高患者情緒、疼痛情況越嚴重。依從性評價:患者完全接受醫護人員制定醫護方案,完成整個過程為依從性好;患者部分接受護理措施為部分依從;患者不配合醫護人員工作為不依從。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患者抑郁SDS評分、焦慮SAS評分、疼痛評分、腸鳴音回復時間以及下床活動時間等以珚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患者依從性采用計數資料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患者情緒變化分析
護理前,二組患者抑郁和焦慮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一段時間的護理,二組患者抑郁焦慮評分均明顯下降,觀察組患者抑郁SDS評分(36.19±4.37)和SAS評分(36.37±5.94)明顯低于對照組SDS評分(47.62±7.18)和SAS評分(48.61±3.82),P<0.05。
2.2患者疼痛程度分析
經過一段時間的護理,觀察組患者術后2h,術后1、3、5d疼痛程度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3患者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2.4患者依從性比較
護理前,觀察組患者依從性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一段時間護理,觀察組患者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腹腔鏡由于具有創傷小、切口小、利于恢復等優點,在婦科手術中得到廣泛使用,但是當前所采用的腹腔鏡技術無法杜絕并發癥情況,如惡心、出血等[7],采用合適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8],研究采用何種護理方法對患者的治療有重要意義。優質護理服務將“以人為本”作為基本宗旨,多方面考慮患者生活習慣、病情進展以及心態變化等[9],為患者提供更加溫馨化、細致化的護理模式,能夠有效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主觀能動性,提高護理依從性。傳統的護理服務模式僅僅是一種單項的信息傳遞,沒有考慮到患者的心理變化。不少研究表明在婦科手術護理中,采用優質護理服務能夠提高患者依從性,減少并發癥的發生[12],最大程度降低醫療風險。方曉鳳]在分析優質護理服務的作用,指出與常規護理干預相比較而言,優質護理服務能夠更高得到患者的認可。在本研究中分析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采用優質護理服務作用,研究結果表明,與常規護理干預相比較而言,采用優質護理服務抑郁SDS評分(36.19±4.37)、焦慮SAS評分(36.37±5.94)和疼痛程度評分(0.42±0.01)明顯小于對照組SDS(47.62±7.18)、SAS評分(48.61±3.82)和疼痛評分(1.42±0.63),并明顯縮短手術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等,并提高患者依從性,研究結果充分說明優質護理服務采取的疼痛教育工作非常有效,能夠提高患者對術后鎮痛的接受程度。在術后康復指導工作中,優質護理服務能夠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15,16],幫助患者建立康復信息,消除康復過程的盲目無助狀態,因此能夠縮短緩和康復時間、改善患者不良情緒。
1.1方法
1.1.1手術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開腹,進行胃癌手術治療;觀察組:全身麻醉狀態下,建立12mmHg(1mmHg=0.133kPa)CO2氣腹開腹手術,通過腹腔鏡,進行胃癌手術治療。
1.1.2血樣采集于術前、術后24h,采集靜脈血4.5ml,并且加入枸櫞酸鈉進行抗凝、離心,取血漿,待測。
1.1.3檢測方法[2]通過凝固法,對兩組的PT、APTT、FIB,進行檢測;同時計算INR;通過酶聯免疫吸附雙抗體夾心法,對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進行定量測定。
1.2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凝血指標變化術后24h與術前相比[(12.78±0.64)sVS(12.64±0.70)s],兩組凝血酶原時間明顯縮短[(11.41±0.62)sVS(11.63±0.73)s],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6.23VSt=47.12,P<0.05)。術后24h與術前相比,兩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和凝血酶原國際標準化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纖溶指標變化術后24h與術前相比,兩組纖維蛋白原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6.23VSt=47.12,P<0.05);術后24h與術前相比,兩組D-二聚體含量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6.54VSt=46.42,P<0.05);術后24h,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含量都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7.11VSt=46.50,P<0.05)。見表1。
3討論
血栓性疾病,尤其是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術后比較常見的嚴重并發癥,如果治療不當或者治療不及時,可能會演變為肺栓塞,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3]。本研究中,術后24h與術前相比,兩組凝血酶原時間明顯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h與術前相比,兩組纖維蛋白原明顯升高,D-二聚體含量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h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含量都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兩組治療方法都存在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誘發因素,所以,兩組患者術后機體都處于高凝集狀態。手術創傷、麻醉以及應激等,都可以激活凝血因子,導致機體處于高凝狀態[4]。
1存在問題
1.1腹腔鏡器械清洗中的問題(1)清洗不充分:腹腔鏡手術多,腹腔鏡設備及器械數量有限,供需矛盾突出,故手術頻繁沒有足夠的時間清洗,刷洗不到位。(2)刷洗工具不理想:醫院不重視購置刷洗工具,刷子尺寸大小不符合要求,刷洗不徹底。(3)腹腔鏡手術器械是精密器械,部分部位不能拆卸,無法清洗到關節部位及內臟,手術時反吸的血污較難清洗干凈,極易殘留污物和細菌。(4)用酶清洗浸泡器械前忽略用流水初洗。為了省時或圖方便,使用后的器械直接用配置后的酶清洗液清洗,致清洗液被污染,影響清洗效果。(5)配置后的酶清洗液多次使用:酶清洗液價格較高,為節約反復使用,這易造成二次污染。
1.2腹腔鏡器械浸泡消毒中的問題(1)浸泡消毒時間不足,腹腔鏡手術多,腹腔鏡設備和器械數量有限,供需矛盾突出。手術的器械浸泡時間縮短,只達到高水平消毒,未達到滅菌效果。(2)浸泡液的有效濃度達不到消毒滅菌效果。
2對策
2.1消毒隔離制度落到實處認真學習《內鏡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范》(2004年版),手術室護士、醫生充分認識滅菌質量問題引起醫院感染的危害性,提高執行《醫院消毒技術規范》的自覺性。
2.2合理安排腹腔鏡手術,緩解器械供需矛盾采用多種方法消毒腹腔鏡器械,凡可耐高壓的器械用高壓蒸汽滅菌,不耐高壓的器械浸泡于2%戊二醛中不少于10h。合理安排每天的手術,這樣既保證手術器械滅菌效果,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器械的供需矛盾。
2.3規范清洗掌握清洗滅菌的原則,先用流水擦洗器械外表污物,用注射器或高壓水槍沖洗腔道,拆卸器械各關節及部件,將擦干后的器械置于多酶洗液中浸泡或超聲清洗機洗10~30min,然后用流水沖洗并精細地刷洗各個關節縫隙,最后擦干并浸泡在2%戊二醛中不少于10h達到高水平滅菌。重視監測戊二醛的濃度,認真配置并使用前檢測2%戊二醛的濃度,每周更換1次,以確保達到戊二醛的最低有效濃度。
2.4細菌學監測定期對浸泡的器械和消毒液進行細菌學監測,確保滅菌效果和醫療安全。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77例卵巢腫瘤患者進行腹腔鏡剝除術時給予相應的手術室護理。研究組患者41例,年齡:27~62歲,平均年齡:(40.34±6.28)歲,29例患者已生育,12例患者未生育,無手術禁忌證;對照組患者36例,年齡:28~63歲,平均年齡(39.74±7.15)歲,26例患者已生育,10例患者未生育,無手術禁忌證。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沒有較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手術室的常規護理,研究組患者接受手術室的優質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術前準備
腹腔鏡放置在患者腳側,其監視器面朝患者,氣腹機與CO2的裝置進行連接。在手術中需要通液的患者選擇膀胱截石位,僅進行剝除術的患者選擇平臥位,對手術床進行安全性的檢查,避免露出的金屬物品和患者身體接觸,而造成電灼傷。手術前護理人員要訪視患者,告知其手術前的注意事項,腹腔鏡的治療優勢,使恐懼、緊張等不良情緒得到緩解。
1.2.2術中護理
麻醉后為患者選擇合適的臥位,給予常規的消毒鋪巾,手術前常規導尿,一直保持到手術結束。氣腹完成后要關閉氣腹針,并將氣腹針拔除,要求患者采取頭低足高的,置入攝像頭后觀察患者腹腔情況。剝除術完成后進行徹底止血,并改成頭高足低的姿勢,將體內積血洗凈,對盆腔采用甲硝唑和溫熱的生理鹽水進行沖洗,確定沒有出血后,撤出器械,并恢復正常,將腹腔的余氣排除,封閉切口,拔除尿管后對尿量進行記錄。在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要根據手術調整患者的和儀器參數,并調整室溫,注意患者的保暖措施。手術后對患者的身體情況進行密切監測,一旦有異常現象,立即告知醫生。
1.3評價標準
顯效:患者在手術室中心情放松,身體舒適;有效:手術準備充足,患者在手術中有身體不適的感覺;無效: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心理壓力較大,且身體有較大程度的不適。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均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效果
研究組患者顯效29例,占70.7%;有效10例,占24.4%;無效2例,占4.9%,總有效率為95.12%;對照組患者顯效12例,占33.3%;有效18例,占50.0%;無效6例,占16.7%;總有效率為83.33%。組間比較護理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2并發癥研究組有1例患者出現切口感染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4%;對照組有5例患者出現并發癥,發生率為13.9%,2例為切口感染,2例為便秘,1例為腹脹等腹部不適。并發癥的發生率差異組間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對104例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測,同時利用B超對患者的身體各項情況進行有效的檢驗,并為患者進行皮膚測試,驗證患者可以不存在皮膚過敏的癥狀。在手術的過程中,所有的患者均采用全麻的麻醉形式,患者切口的部位均為臍下、右腹下、左腹下。在對患者進行腹腔鏡的植入后,開始進行手術。護理方法:針對腹腔鏡手術并發癥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針對患者出現并發癥的狀況以及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制定合理的護理方案,根據護理方案對患者實施術后護理,同時對患者出現的并發癥原因進行綜合的分析,在結語并發癥出現原因的基礎上,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同時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保障患者可以迅速的康復。首先,針對術中輸尿管熱損傷采取的護理方式。護士應指導患者在翻身活動及下床活動時注意妥善固定雙J管,使其不要脫落,觀察每日引流量、顏色、性狀,做好記錄,不得高于引流切口平面,防止引流不暢或逆行感染。注意雙J管置人處周圍皮膚清潔、干燥。避免引流管皮膚周圍感染,飲食要高熱量、高蛋白,以增加機體免疫力。其次,膀胱陰道瘺。護士應告知患者保持瘺孔高于尿液面。避免尿液浸泡瘺孔處影響愈合。觀察尿量、顏色、性狀,保持通暢;鼓勵患者多飲水,稀釋尿液,預防感染;保持會清潔、干燥,2次,d會陰擦洗;保持大小便通暢,術后3d禁食,第5天可口服石蠟油,軟化大便。最后,腸漏。護理方面禁食、禁水很重要,為保證靜脈輸液和腸外營養,請相關科室護士長會診給予PICC,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潔,第1周PICC穿刺部位局部換藥2次,d,后改為1次/周,保持3個月。
2.結語
在本組研究中104例腹腔鏡手術患者共出現并發癥15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4.4%,其中術前2例,屬于穿刺部位出血;術中3例,包括腹腔內出血1例,輸尿管損傷1例,麻醉術后并發癥l例;術后10例,包括皮下氣腫2例,肩部及肋下疼痛2例,感染3例,惡心嘔吐2例。所有并發癥經過針對性的治療和護理后,均得到有效控制。
3.討論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例肝癌患者作為觀察組,男7例,女5例,年齡41~69歲,平均(54.86±4.58)歲。入院后,本組患者均經體檢、B超、CT、磁共振胰膽管造影、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等檢查確診,其中原發性肝癌8例,肝血管瘤4例,且所有患者均給予完全腹腔鏡下左肝外葉切除術。選擇我院同期行開腹手術的18例肝癌患者作對照組,男11例,女7例,年齡47~68歲,平均(56.17±4.42)歲,其中原發性肝癌16例,肝血管瘤2例。兩組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配合
對照組給予常規的開腹術護理配合;觀察組實施完全腹腔鏡手術全程護理配合,具體過程如下。
1.2.1術前的準備①手術室護士對患者進行術前訪視,向患者詳細介紹腹腔鏡手術的優點、方式、術前需準備事項以及預后等,讓患者對手術有大概的了解,消除其疑慮。訪視過程中,護士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態度,盡量將談話氣氛輕松化,有利于患者減輕心理負擔,緩解緊張情緒[2]。此外,術前需加強患者的心理干預,盡量消除不良心理的影響因素,如采集一些手術成功的病例進行宣教,幫助患者降低心率、血壓、血尿兒茶酚氨含量或減輕應激反應,避免術中因應激反應強烈導致血壓升高、大出血等突發問題[3]。②認真評估了解患者的全身狀態,準確掌握腫瘤位置、大小、性質、范圍,掌握行完全腹腔鏡肝臟切除術的適應證,明確病灶切除范圍,同時做好術中患者中轉開腹手術的準備。③手術前1d,手術室護士主動聯系主刀醫師,了解手術是否有特殊需求,提前把各種醫療器械、物品準備好。
1.2.2術中配合①巡回護士的配合:接待患者進入手術室之后,巡回護士要熱情、有禮地向患者介紹手術醫生、護士、室內環境,以消除其陌生感;嚴格執行手術患者的安全核對制度,認真核對手術信息,確認無誤后建立靜脈通道,術前30min給予抗生素預防術中感染;指導患者躺上手術床,并擺好手術,一般取截石位,頭略高,左手內收,放于體側,右手外展在90°內,綁上安全帶固定,兩腿分開呈剪刀狀;詢問患者室溫是否適宜,為其鋪蓋被子保暖;對心理比較緊張的患者,適當給予語言鼓勵、握手等心理支持,盡量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配合洗手護士現場將腹腔鏡各類導線及管道連接并調節好,例如氣腹管、光纖、攝像頭、超聲刀、吸引器、電刀等。打開氣腹機的電源,將氣腹壓力調節為13~15mmHg,術中密切觀察氣腹機的流速,依實際需求再調節氣腹流量、光源亮度、電凝功率等參數;手術過程密切關注手術臺物品的供給是否充足,尤其是確保生理鹽水的持續供給,另外密切留意手術進程和患者的體征變化,如果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②器械護士的配合:提前大約20min上臺,檢查確認各類手術器械、物品是否備齊,組裝好器械,且測試確認能正常使用。與巡回護士配合清點臺上所有物品,包括器械和敷料。麻醉前,協助手術醫生消毒鋪巾;手術開始后,配合醫生在患者臍下緣作切口,建立氣腹,遞給對應型號的穿刺套管;手術視野暴露后,及時遞給醫生鈦夾離斷動靜脈,然后遞給阻斷線,留意腹腔鏡屏幕是否能清晰觀察到術野,如有視野模糊,可用碘伏紗球擦拭屏幕;肝門阻斷時,告知巡回護士將阻斷時間填在護理記錄單上。由于肝臟部位血管十分豐富,切除時可能會大量出血且不易止血,護士遞送超聲刀時也要準備好鈦夾,以防出血后能邊鉗夾邊辨認切斷,如果病灶處血管超過3mm,及時遞給醫生hem-o-lock夾、鈦夾,以夾閉血管,預防大出血。病灶成功切除分離后,遞給無損傷鉗抓持切除物,提前準備好標本袋,待醫生將臍下的切口擴切后,協助醫生取出切除組織,放入標本袋,遞給巡回護士妥善保管好。然后利用沖洗管仔細沖洗腹腔,沖洗結束確認腹腔無出血,協助拔除腹腔鏡,開放穿刺套管的閥門,排凈腹內CO2,在肝斷面置入引流管,用以導流。與洗手護士一同清點、確認器械、敷料、縫針等數量,并作常規皮膚消毒后遞給醫生可吸收縫線,縫合切口,最后敷貼敷料。③洗手護士的配合:術中認真關注手術進展,積極主動配合手術醫生及器械護士的工作,時刻關注手術臺的清潔度、手術臺功能狀態、手術物品器械的使用情況,如發現問題,立即處理;術中負責妥善保護切除物,注意不得遺失、污染。
1.2.3術后的護理配合①手術結束后,手術室護士依照腔鏡器械清洗流程,對物品進行嚴格的清潔、消毒處理。術中如有器械、設備有損壞或故障的,做好標記,術后立即報告護士長處理。②手術室護士處理并固定好患者的引流管,為患者擺好舒適、穿好衣物、蓋好被子等各項基本護理工作。③與病房護士做好交接工作,協助運送患者到病房。④術后1~3d進行回訪,了解手術效果及恢復進展,對患者術后的疼痛護理和保健給予指導。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地活動時間、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等指標。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處理相關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手術情況的比較
兩組均能成功完成手術,無死亡病例;觀察組無中轉開腹手術病例。觀察組的手術時間為(223±31)min,對照組為(194±65)min,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為(817±665)ml,對照組為(698±542)ml,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術后并發癥的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進展均較好,未見術后大出血、高碳酸血癥、下肢靜脈血栓、膽漏等嚴重并發癥。觀察組僅有1例(8.33%)因出現低蛋白血引發腹水,創口愈合延遲;對照組有5例(27.78%)出現低蛋白血癥腹水,觀察組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P<0.05)。
2.3兩組術后恢復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均顯著早于對照組(P<0.05),住院時間也短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微創手術是外科領域的一種新型手術方式,其中以腹腔鏡技術的應用最為廣泛[4]。隨著微創概念的普及,再加上高頻超聲刀的發明,使腹腔鏡在腹部手術的臨床應用中具有很好的前景[5-6]。相比傳統的開腹手術,腹腔鏡腹部手術具有創傷小、術后康復快、并發癥率低等顯著優勢,值得臨床考慮采用。但腹腔鏡手術技術精度高,需配合精密、細致的手術護理,才能提高腹腔鏡手術的成功率[7-9]。本研究中觀察組12例患者實施完全腹腔鏡左肝葉切除術,手術均順利完成,無病例需中轉開腹術,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與開腹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而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住院費用低等優點。觀察組除了實施常規肝臟切除術的手術室護理外,在護理配合上,還注意了下列幾點[10-14]:①該類手術雖為普外科手術,但手術過程復雜,護理配合度要求高,要求器械護士能夠熟悉肝臟的解剖結構,掌握手術相關醫療器械的名稱及正確用法,確保術中能準確無誤地傳遞醫生所需物品,才能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手術效率[7]。在開展此類手術前,我院手術室定期邀請臨床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來授課,組織醫生、護士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學習肝臟解剖結構,了解各種器械、儀器的工作原理及正確使用方法,熟悉腹腔鏡肝臟切除術的護理配合要點以及注意事項,這為臨床護理實踐打下了牢固的基礎,本研究中觀察組的手術室巡回護士、洗手護士、器械護士各有職責,術中均能迅速、準確地完成護理配合工作。②術前認真做好訪視工作,便于實施健康宣教、評估患者全身狀況及了解手術大致情況(包括手術流程、所需器械、所需物品)。訪視中需重點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因為過于消極的情緒容易導致術中出現強烈的應激反應,會嚴重影響手術的順利開展,由此,訪問護士要保持良好的態度,談話過程中盡量活躍氣氛,減緩患者的警戒心和緊張感,建立患者心中的良好印象,增加信任感,有利于手術時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減輕患者的應激反應,促進手術順利進行。③提前準備好超聲刀頭、CO2氣腹機、分離鉗、電鉤、抓鉗及各種型號的鈦夾、動脈夾、釘倉等器械物品。術前20min由器械護士、巡回護士聯合檢查確認各類手術器械、物品是否備齊,擺放固定好腹腔鏡系統的各種導線,組裝好器械,并測試通過。術中器械護士能夠“快、準、巧、穩”地為醫生傳遞所需器械、物品;洗手護士隨時關注器械的使用狀況,及時清洗或擦拭電刀、超聲刀上的血跡;巡回護士密切關注腹壓,注意調節CO2氣腹機到適宜的參數,調節超聲刀的檔位或協助調整患者的手術,使手術獲得無縫隙的護理配合[15]。術中,如有粘連不易分離、術野不清晰、腸管損傷等問題,需立即轉為開腹手術。本研究中的觀察組患者均未出現上述情況,無患者需中轉開腹術。實施完全腹腔鏡手術者,易見肩部酸痛、皮下氣腫等并發癥,其主要原因與護理不到位相關[16],因此,加強術中護理配合,能夠減少術中、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改善預后。④術后的護理配合中,一方面要管理好各類儀器、器械,對術中不足之處要加以改進;另一方面配合做好術后患者的基礎護理工作和患者交接工作,并在術后1~3d內進入病房進行手術回訪,記錄好患者術后各方面的狀況,必要時給予疼痛護理或術后胃腸恢復指導,以利于患者術后能盡早下床活動和胃腸道功能的恢復,且對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具有積極的意義[17-18]。
1臨床資料
2003~2004年我院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手術共104例,其中90例術后2h下床活動,3~4日康復出院。均比開腹手術縮短了療程。
2巡回護士的配合
2.1儀器準備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手術所需器械設備較多。術前應做好合理布局,并將各種儀器正確安裝好后擺放在適當位置。連接好二氧化碳轉換器與自動氣腹機,預調試好氣腹壓力,檢查熒光屏顯像是否清晰,亮度是否適合,調好電凝適度值,同時將負極板固定在患者大腿肌肉豐厚處,接觸面積大于負極板的3/4。在消毒鋪巾后配合洗手護士依次將光源攝像系統、氣腹機導管、電凝線接好,沖吸管道接好無菌生理鹽水和吸引器瓶,檢查氣腹針是否通暢,準備就緒后開始手術。
2.2患者的床臺平面頭高20°~30°腳低,右側高15°,以充分暴露手術野。妥善固定尿管、胃管、肢體。
2.3術中麻醉迅速在患者上肢建立2~3條通暢的有效靜脈通道,連好三通及延長管,協助麻醉誘導,術中配合麻醉根據患者情況及時、準確給藥。
2.4建立氣腹后密切觀察注意有無呼吸、循環異常以及皮下氣腫的發生,與術者、麻醉醫生、洗手護士保持密切聯系和有力配合,共同確保手術順利進行。
3手術護士的配合
3.1術前準備了解所施手術具體步驟以及所需器械的名稱和用途,充分估計術中可能發生的情況,備好腹腔鏡器械、開腹器械各1套。
3.2消毒提前20min洗好手,鋪好并整理無菌器械車。將消毒柜中的特殊器械取回,用生理鹽水紗布擦拭后依次置于器械車上,以避免消毒劑帶進創口刺激損傷組織。
3.3術前配合協助醫生常規消毒皮膚,鋪無菌單。將用紗布綁好的冷光源導線、視頻轉換器導線和氣腹管固定在助手右邊手術鋪巾上,以防滑落;將電凝線、沖洗棒導管固定在術者右邊,接好攝像頭、氣腹針,同時將清洗擦干的腹腔鏡器械依手術進程擺好在器械臺上,根據手術需要及時準確提供給術者。
3.4術中配合手術過程中用70℃~80℃開水加溫腹腔鏡,以保持腹腔鏡在腹腔內的清晰度,避免鏡頭因腹腔與鏡頭溫差而起霧,影響視野。術中積極配合術者,保證手術順利完成。
【關鍵詞】腎囊腫;腹腔鏡;后腹腔術式
腎囊腫是種良性疾病,其多生長于腎表面,如果直徑超過了4cm那么就會引起癥狀,從前的處理方法就是在B超的引導下,進行穿側囊注射硬化劑或是開放式腎囊腫去項手術,但是進行治療的以后的復發率比較高,恢復比較慢,而且創口也很大。現在很多醫院對腎囊腫患者都進行腹腔鏡去項手術,其有著恢復快、創傷小等優點。本次研究將選取我院在2010年1月到2012年11月期間所收治的24例腎囊腫患者,在對進行進行腹腔鏡治療以后,取得了不錯效果,具體內容見下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本次研究的24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2例。對照組:男性有8例,女性有4例,年齡在44到83歲之間,7例患者的囊腫在右側,5例在左側,腎囊腫在腎下極的有6例,在中極的有2例,在上極的有4例;觀察組:男性有9例,女性有3例,年齡在45到84歲之間,8例患者的囊腫在右側,4例在左側,腎囊腫在腎下極的有5例,在中極的有2例,在上極的有5例。所有患者都是單一囊腫切除,14例患者平時沒有癥狀,是在體檢時發現的,余下10例患者有血尿、惡心嘔吐、發熱、一過性高血壓、腰背酸脹等癥狀。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腎囊腫位置上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都是采用全麻。
1.2.1對照組讓患者朝健側斜臥,在臍下切1cm的弧形切口,將氣腹針穿進患者腹腔,將腹氣壓控制在14mmHg左右,在臍孔下降10mm的套管針穿入到腹腔,置入腹腔鏡,在直視的情況下載左下腹壁戳一個套管針,然后穿刺套管,切除囊壁,在囊腔內填進鄰近的脂肪組織,同時置入引流管。
1.2.2觀察組讓患者取健側臥位,將患者的腰橋抬高,在腋中線的髖骨上緣切一1cm的弧形切口,將皮下的筋膜、肌肉鈍性分離,置進氣囊,注入生理鹽水300到500ml在留置3到5分鐘以后將其取出[1]。將腹腔鏡的鏡鞘套管置入,注入二氧化碳,將后腹膜的氣壓維持在14mmHg,于肋弓下建立起兩個工作通道,然后置入腹腔鏡抓鉗、超聲刀,將腎周圍的脂肪分離,充分暴露出腎囊腫,使用超聲刀切割囊腫上的脂肪纖維組織,然后小心地將其剝離,直到能夠顯露出腎實質、囊腫交接處,接著切除囊壁,在囊腔內填塞鄰近的脂肪組織,同時置入引流管。
1.3統計學處理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對24例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使用t來檢驗計量資料,使用卡方來檢驗計數資料;當P>0.05時,則沒有統計學意義,如果P
2結果
所有患者都順利完成了手術,兩組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上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術后最高低溫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腎囊腫有非遺傳性、遺傳性這兩類,其中單純中的腎囊腫很常見,如果囊腫直徑沒有超過4cm,那么就不會有臨床癥狀,通常不用進行處理,如果直徑超過了4cm,那么可能就會引起繼發感染、上尿路梗阻等并發癥,需要進行治療處理。自從出現腰經后腹腔術以后[2],腹腔鏡就廣泛應用在了泌尿外科,基本全部的輸尿管、腎、腎上腺疾病都能使用腹腔鏡治療。本次研究根據患者的腎囊腫情況進行手術治療,經腹手術的解剖學標志很明確,但是會對周圍的臟器造成損傷,而且術后的恢復時間也比較慢,在進行手術的時候要注意識別腎囊腫周圍的臟器,如果損傷到了結腸臟器,那么就要進行中轉開放,在需要的時候還要進行腸造瘺二期吻合。后腹腔路徑不會污染到腹腔,對腹腔臟器的損傷比較小,不會出現腹腔粘連問題,而且術后恢復也很快,但是其解剖標志不明顯,在尋到腎囊腫的時候會有些困難,而且視野較小,需要使用氣囊或是水囊來建立間隙。在手術過程中,手術者要了解清楚腹腔解剖和相關關系,充分識別腹腔腹膜、腎下極、腰大肌交接先,分離腎周圍脂肪的時候知道看見腎包膜,這個就是解剖學標志[3],在去除囊壁的時候要使用等離子刀或是超聲刀,其止血的效果更好。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都成功完成了手術,兩組在術中缺血量、手術時間上沒有過大差異,但是在術后排氣時間及最高體溫方面,兩組是有明顯差異的,其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呂偉,韓東,王波,張珉.腹腔鏡腎囊腫去頂減壓術與傳統開放手術的對比研究[期刊論文]-腹腔鏡外科雜志,2010,15(3):17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