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9:50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正確消費議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那么,“難解”是否就等于“無解”了呢?筆者認為,“表達各體+應用文”作為影響了幾代人的文體分類方法,其中必有其合理的內核存在;雖然目前看來尚有分類標準不統一之弊,但其實只是應用文的語言表達方式等本質特性尚未被人認清而已。應用文既然也是人類思維心理的反映,怎么會沒有其獨立的語言表達方式呢?如果說,應用文的語言表達方式是一種熔“敘述、議論、說明”于一爐的大雜燴,那么,在這大雜燴中總應有一種或敘述或議論或說明的主旋律,完全可以根據這種主旋律,將其納入“表達各體”;但是,應用文又如此歷經數千年而頑固不化,不管何種文體分類方法,總會保留一個“+應用文”的尾巴,那么,這足以說明應用文在語言表達方式方面必有其獨特規律存在,具有獨立于文體之林的本質特性。因此,遵循“文心對應”的原理——“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525頁),從一個全新的心理學的角度進行探討,本文將使應用文的語言表達方式等本質特性昭然大白于天下,使“表達各體+應用文”這種傳統文體分類方法煥發出新的生命。
所謂語言表達方式,即人們對某種心理反映對象進行具有固定特征的表達的方式。概括目前一般寫作理論,有“敘述、描寫、議論、說明、抒情”五大語言表達方式之說,其定義分別是:1.敘述是對人物經歷和事件過程進行敘說、介紹的一種表達方式;2.描寫是對人和事物的狀態及特征進行生動、細致描繪的一種表達方式;3.議論是對人和事物的性質進行評價、論證的一種表達方式;4.說明是對客觀事物、事理進行解說、闡明的一種表達方式;5.抒情是對人類主觀情感進行直接或間接抒發的一種表達方式。
分析以上定義,均由心理反映對象和不同表達特征兩大部分組成。如敘述的心理反映對象是“人物經歷和事件過程”,描寫的心理反映對象是“人和事物的狀態及特征”,議論的心理反映對象是“人和事物的性質”,說明的心理反映對象是“客觀事物、事理”,抒情的心理反映對象是“人類主觀情感”等(表達方式的特征不贅)。然而,根據現代心理學研究的結果,人類的心理過程是由認識(指“人腦在實踐基礎上對外部現實的能動反映”)、情緒(指“從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中產生的主觀體驗”)、意志(指“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三大方面組成(《辭海》466、1198、2453頁,簡稱“知、情、意”);對照上述檢查,我們可以發現,五大語言表達方式的心理反映對象實際只涉及“知”與“情”,卻并沒有涉及“意”。如“人物經歷和事件過程”、“人和事物的狀態及特征”以及“客觀事物”,均屬于“感性認識”的范疇;“人和事物的性質”、“客觀事理”,均屬于“理性認識”的范疇;而“人類主觀情感”,則屬于“情感”的范疇。不難看出,這里惟獨沒有“意志”的位置。
據此,筆者認為,與傳統的“敘述、描寫、議論、說明、抒情”五大語言表達方式相比,實際還存在一種在心理反映對象和表達特征兩方面與上述五種方式明顯不同的第六種語言表達方式——“表意”。首先,“表意方式”的內涵可對比上述定義作如下界定——表意是對人類主觀意志進行明確、直接表白的一種表達方式。其次,這一定義可通過以下這篇《國務院關于在對外活動中不贈禮、不受禮的決定》的例文印證——
“為改革我國在對外活動中有關贈禮、受禮的規定,特作如下規定:一、我國各級政府、軍事機關、人民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及其成員,在同外國單位和個人的交往中,除確有必要,應經授權機關批準者外,一律不向對方贈送禮品,也不接受對方的禮品。二、在對外交往中嚴禁公開示意或暗示對方贈與禮品,或以托對方代購物品為名變相敲詐勒索。違者從嚴處分。三、在對外交往中,由于難以謝絕而接受的禮品,一律交公,不得自行處理。四、國際上交換科研資料、技術資料、圖書期刊,相互提供貿易樣品,在特定的國際友好活動(體育比賽、藝術演出、經濟文化展覽、人民團體友好往來、友好城市交往等)中,交換非消費品性質的紀念品,有關國家贈予我援外人員和勞務人員的獎品,個人親友之間的饋贈,不屬于本決定范圍。”
詳參以上例文,與“敘述、描寫、抒情”的區別明顯不贅;下面僅就容易混淆的“議論、說明”兩種方式進行仔細分辨:首先,以上例文很難說是對某種人和事物的性質進行的評價、論證,因而并非“議論”;其次,以上例文亦很難說是對某種客觀事物、事理比如對電視機的用途或對應用文的本質進行的解說、闡明,因而亦非“說明”;相反,以上例文恰恰是對人的某種主觀目的、意圖乃至具體辦法措施直述不曲的明確表白,因而可以證明“表意”這種語言表達方式的確實存在。總之,一方面從心理反映對象說,“表意”的對象既非“認識”,亦非“情感”;另一方面從表達特征說,“表意”的手段也不同于“議論”、“說明”具有引證、例
舉、對比、類比、歸謬等繁多方法,而就是直截了當的“直述不曲”。(《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第五章第二十五條) 由于上述心理學的發現,所謂以語言表達方式為標準給文體分類的科學理論基礎立即浮出海面——即1.傳達感性知識為主的文體叫記敘文;2.傳達理性知識為主的文體叫議論文;3.既能傳達感性知識,又能傳達理性知識的文體叫說明文;4.以反映人類情感心理為主的文體叫抒情文,包括公務賀悼之詞、私人情書、問候信等等;5.以反映人類意志心理為主的文體則叫表意文,包括各種以人類主觀意志為表達對象的公、私文書。綜觀以上五類文體,前三類記敘、議論與說明即“表達各體”,又可合并稱為認知文體;后二類抒情與表意即“應用文”;至此,應用文的語言表達方式特性昭然若揭。
其實,應用文名稱的創始人劉熙載當初提出這一名稱的本意亦在此——他是在闡釋“辭命體”這一行政公文的具體文種時推論出“應用文”一說的——“文有辭命一體”,“辭命體,推之即可為一切應用之文。應用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行”,“命與辭非出于一人也”,“以主意為命,以達其意者為辭。”(劉熙載《藝概·文概》4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不難看出,這里所云“主意”,即為“意志”,而所謂“達其意”即為“表達意志”。以公、私文書為組成部分的“應用文”其實是“應命而用之文”或曰“ 順應意志,付諸實用之文”(“應”,順應、呼應、響應、回應、反應也者;“用”,實施使用、付諸實用也者),只是說者無心,聽者亦無意,長期以來被人忽視了而已。
另外,表意文體的成立還具有有力的語言學佐證——將句子按用途和相應語氣劃分,可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四種基本句型。其中,陳述句即與前述“認知文體”相對應(其中的描述句擴展而為記敘文、說明文,判斷句擴展而為議論文、說明文),感嘆句即與“抒情文體”相對應,祈使句即與表意文體相對應(所謂祈使,即為表達一種意志,“要求或希望別人做什么事或不做什么事時用的句子”《現代漢語詞典》889頁)。可見,語言學界早就提及“表意(祈使)”的概念,但也是說者無心,聽者無意,并未把它當作一種表達方式。
以上觀點可用筆者設計的普通文章分類表高度概括如下,從表解中可以看出,這種分類法,既有利于尊重人們的習慣與前說銜接(“接著說”),又有利于讀者在前說的基礎上從新角度認清各類文體的本質與座標(“無余意”):
記敘文體 (新聞、史傳、游記……)
議論文體 (政論、文評、學術論著……) (認知文體)
普通文章 說明文體 (產品說明書、科普說明文……)
抒情文體 (賀悼之詞、情書、問候信……)
表意文體 (公、私文書)
心中信守誠信,方能寧靜安心,進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誠信所存,義之所存也。那么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三誠信議論文范文2021,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三誠信議論文范文1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古國,誠實、守信一直是華夏民族引以自豪的品格。“言必信,行必果”、“人以誠為本,以信為天”,這種優秀文化熏陶了我們幾千年。人們講求誠信、推崇誠信,誠信之風早已融入我們民族文化的血液,成為中華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早在古時,誠信就已受到了重視。著名教育家孔子認為,在社會生活中,“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如果不守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條件。就連偉大的奸雄曹操也深知守信之重要:要奪取天下,贏得天下人之心,不守信焉能服眾?
其實,做到誠信并不難,關于它,我們身邊就有不少——記得有一次,我和媽媽上街去玩,突然聽見“啪”的一聲,原來是車胎爆了。我們只好到附近的車行去修,修車的是一個老頭,他笑瞇瞇地接過自行車,動作熟練,仔細地檢查后,告訴我們車胎被硬物刺破了,并給我們內外胎都換上了新的,而且只收了25元,我想他肯定是一個善良熱心的人。這場**結束以后,我們覺得很口渴,就到較遠的商店去買飲料,付錢使才發現媽媽錢包不見了,一定是落在修車那里了。這就麻煩了,如果別人拿了不認帳我們也沒辦法,包里可有好幾百塊錢了呀!正當我們急匆匆往回趕時,迎面卻碰上了那個老頭,手里捏著媽媽的包,氣喘吁吁地趕過來:“你們的錢……錢包忘拿了,不……不然就麻煩了!”我們高興得不得了,十分感激,真是一個誠信善良的好人呀!
你知道這個故事嗎?早年在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國人涉足。后來,許多日本人到這里觀光旅游,據說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誠信。一天,幾位日本攝影師請當地一位少年代買啤酒,這位少年為之跑了3個多小時。第二天,那個少年又自告奮勇地再替他們買啤酒。這次攝影師們給了他很多錢,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個少年還沒回來。于是,攝影師們議論紛紛,都認為那個少年把錢騙走了。第三天夜里,那個少年卻敲開了攝影師的門。原來,他只購得4瓶啤酒,爾后,他又翻了一座山,趟過一條河才購得另外6瓶,返回時摔壞了3瓶。他哭著拿著碎玻璃片,向攝影師交回零錢,在場的人無不動容。這個故事使許多外國人深受感動。后來,到這兒的游客就越來越多……
有人說,誠信是金。而我認為金子有價,誠信無價,誠信更勝于金。失去了做人最基本的誠信,縱然有萬貫家財,又有什么意義可言?誠信是無形的財富,是人間最美好的財富!
高三誠信議論文范文2老人們都說:“生命比什么都重要,沒有了生命,一切就都失去了意義。”珍愛生命,一直都是人們廣為宣傳的。可見,生命的確很重要。
看過今年3.15晚會后,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世間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誠信。
3.15晚會上,報道了這樣一件事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的惠仁醫院有許許多多的特殊病歷。
病歷上所記錄的人有的根本沒有做過一些所謂的檢查,有的則根本沒有生過病、住過院,這很讓人感到奇怪。醫院填寫這些病歷又有什么用呢?原來,醫院是盯上了由社會承擔的醫療保險款。
醫院先通過各種優惠手段,如:允諾隨時免費做個檢查,或者是親戚朋友可以隨便拿一點藥,來騙得人們的醫療保險卡,然后,再根據卡內的真人真名制造假病歷,一種是虛構住院醫療價格,另一種是純粹的假住院,以此來進行騙保。這真是令人震驚!若不是有一個神秘的業內人士親口所說,我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的!
醫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醫生是白衣天使,懸壺濟世,人們崇敬醫生,贊美醫生,為什么醫院里還能干出這種勾當?
有人說,他們這樣做并不是在治病救人,而是在圖財害命。他們為了一己之私,拿走老百姓的救命錢。他們的誠信哪去了?良心哪去了?這樣,人們還能安心就醫嗎?
人沒有了誠信,何以安身立命?沒有了誠信,何以生存發展?沒有了誠信,何以存活于世?誠信,使人在社會最基本的處事原則,是人處社會的通行證,使人走向未來的得力助手!
曾經在雜志上看到這樣一個例子:有一個油漆工,給一戶人家粉刷墻壁,承諾把房間全刷干凈,可是就在他即將刷完的時候,一個不小心,把剛剛刷好的墻壁弄臟了。他補上后,發現兩次的顏色不一樣,于是不得不重新全部粉刷,并向房主說明了原因。雖然因此他并沒有賺到錢,但是他卻贏得了房主的信任,也獲得了誠信這塊金字招牌。后來成了一名很有成就的商人。
我想,是誠信塑造了他,是誠信造就了他的成就。試想,如果當初他就為了一點點的錢,糊弄過去,也許到現在他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油漆工;即使成為了商人,那也只是奸商,不會有所作為。
誠信有時就這樣決定了人的一生。可見,誠信比生命更重要!沒有了誠信,人生將會是什么樣?社會將會是什么樣?我不敢想象!
高三誠信議論文范文3誠信是一團火,它可以讓人充滿向上的熱情,促使你做事盡心盡力,無怨無悔。
有一次我陪媽媽在超市里購物,付款時,收銀員找了我們20元。回家后,我們把錢拿出來仔細一看。嘿,居然是一張假錢!爸爸知道后不禁大聲說道:“居然是一張假錢,那百貨公司還有沒有誠信了?”媽媽也隨聲附和著說:“就是,他們以后一定一個東西都賣不出去!”爸爸對我說:“你出去吧,這二十塊你自由處理,快點!”我和媽媽異口同聲地說:“這樣不好吧!”爸爸不由分說,把我推了出去!
我出門后先后在附近找了兩家便利超市,有一家是由一個做事認真的老板娘看管著,一位看上去很年輕的叔叔去那兒買東西。付款時,老板娘把錢舉起來仔細地看了又看,又抖了抖,聽了聽聲音,確認不是假錢后才說了一聲:“你走吧。”我好奇地問她:“阿姨,你這么認真,不怕別人不在這買你東西嗎?”她微笑著說:“小朋友,誠信是人類的脊梁,你這么小,是不懂的。”老板娘的這句話一下子讓我的決心產生了動搖。我像一只小老鼠一樣灰溜溜地。
我又去了第二家,店里有一個7、8歲的小妹妹,她大大的眼睛,濃濃的眉毛,看上去天真可愛。我決定在這里用掉那20元錢。當我準備買下一件20元的商品時,那個小妹妹對我說:“小哥哥,建議你買另一個,它更實用。”看到小妹妹真誠的臉,我的心又一次翻騰了,就像一片大海。聽完這句話,我用掉20元錢的決心一下破碎,我走到外面,把它撕了個粉身碎骨,扔進了垃圾桶里。我拍拍手,懸在半空的心這才平靜了下來。
我像霜打的茄子,回到了家,向爸爸說明了一切,想不到爸爸非但沒有生氣,而且還很高興,他說:“很好,這就是我想要的結果,兒子,你令我很自豪,我受寵若驚,這都是誠信的功勞。
我心里默念:給心靈一片凈土,給誠信一片天地,人生的道路讓我與誠信同行!
高三誠信議論文范文4談起”誠信“一詞,不禁使人反思它其內在的誼意義。然而,誠信是什么,人們的理解各有不同。就拿我來說吧。過去,我只是無知地認為誠信只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罷了。但是,我也太天真了,把誠信想得那么地幼稚。那么,誠信究竟是什么呢?我始終感到迷惘。當我在讀了,《誠信是什么》這篇文章后,受到了啟發,對當初誠信的理解有了質的變化。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主人公李明與他爸爸去菜場買蔥準備回家做紅燒魚,由于李明爸爸剛好身上沒帶零錢,全是100元的人民幣,一時找不開。好心的賣蔥大媽先讓李明與他爸爸先拿蔥回家做紅燒魚,然后再送蔥錢也不遲。回到家,李明爸爸不想去送蔥錢。李明死活不同意,講道理給爸爸聽:”誠信很重要,人要講誠信,大媽種點蔥不容易。“最后,李明還是說動了爸爸去還錢。誠信就是誠實守信,這就是我找到的什么是誠信的正確答案。
掩卷沉思,主人公一語到出了誠信的真諦,澄清了我思想上的迷霧,不禁為自己過去的幼稚無知而感到羞愧。簡單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并不是誠信真正其內在的意義,只不過是誠信的一面罷了。誠信就是誠實,講信用。誠信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里里外外,生意場上要講信用,要公平競爭,不能使用旁門左道;買賣場上要講城信,要貨真價實,不能以假冒偽劣產品坑害消費者的利益;考場上要講誠信,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不要用炸騙手段作弊。
我覺得誠信好比是一面忠誠的鏡子,它會毫不隱瞞地告訴你,你的心靈上有沒有污斑。我還覺得,在思想里,人們也不能沒有誠信這面忠誠的鏡子。一旦沒有了這面鏡子,我們內心的美與丑就沒有了可以衡量的標準了。正如古代一位君王李世明所:”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誠信對社會來說是多么地重要,假如這個社會一旦失去了誠信,人們生活在互相猜疑中,那社會將會怎么樣。
感謝你《誠信是什么》,你使我變得更加成熟。你不僅使我認識了什么是真正的誠信,而且使我懂得了今后我的一生該怎么過,怎樣做人!
高三誠信議論文范文5“誠是做人的核心,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呀,我們應該講誠信,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要養成一個誠實守信的乖孩子。
在我們的成長中,一定有不信守諾言的人,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吧:一天下午放學,東東的好朋友明明來找東東玩,說:“明天下午在操場上打籃球,”東東說:“我一定會去的。”但是洋洋也去找東東玩,讓東東明天下午和他一起去看電影,東東也答應了。到了下午,冬冬猶豫不決,不知道該去看電影還是去打籃球。東東雖然是一口答應了,但是他不管是去哪一個,都會對一個人而不遵守諾言。
這個事例就告訴我們:在信守諾言時一定要合理的安排時間,這樣才能遵守自己的承諾。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才不會讓自己在同學的心目中是一個言而無信的人。
在我們的身邊,一定會發生許多這樣的小事,但一定會影響我們的一生,這些小事會使我們悲傷,使我們興奮,是我們高興,使我們憤怒,這些平平凡凡的小事,也會給我們的人生上一場重要的課。
我來給大家介紹另一件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我們班的兩位同學平時是的朋友,但是因為一件事讓她們的關系破裂了。星期六早晨,她們商量好一塊去北區玩,但是我們班的那位同學從九點一下等到了中午的三點,在太陽下整整曬了六個小時,她非常生氣,在星期一,那位同學連忙向她解釋,但是那位同學不再理她了,從此她們就沒再說過一句話。就這樣的一件事情,讓兩個同學關系特別好的同學而變成了陌生人,說明了信守承諾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會有許多忐忑,也會有許多劫難,只要我們抬起頭,勇敢的往前面沖,也會讓我們領悟到許多的道理,許多我們在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我們還小,但是我們更要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孩子,做一個在大家心目中的乖孩子、懂事的孩子,這樣我們才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言必行,行必果。”說過的話就一定要做到,否則會被人認為是一個言而無信的人,所以就要說到做到,不能表里不一。
經過研究發現,所謂的溝通最本質、最基礎的是銷售人員的語文能力,很多溝通技能差主要就是由銷售人員的語文水平太差引起的。其中主要包括:準確用詞、邏輯表達、歸納總結等,這些技能基本上相當于初中三年級的水平。
用詞要準確
不要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許多銷售人員,甚至自信表達能力很好的領導都,經常是說不清楚想要說的事。就拿產品介紹來說,能夠講得讓客戶十分明白的銷售人員并不多,能夠讓客戶真正領會產品特點的銷售人員就更少。這跟銷售詞匯的掌握有密切的關心。首先,客戶并不是專業人事,很多你認為司空見慣的詞匯,作為他來說非常的晦澀難懂的,不同的行業甚至是不同的人員,他們對于某些詞語的理解是不同的,而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面對極不專業的客戶,推銷非常專業的產品。另外,即便是沒有晦澀的詞匯,不同的人員對于某一個詞匯的理解都有不同的意思,尤其是中國的語言,不同的人對于同一句話會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如果銷售人員與客戶在詞匯的內涵上出入很大,那么他們雖然在交流,但是,卻象是在用不同的語言交流。因此掌握詞匯的內涵就非常重要。第三,即便是詞匯的理解沒有問題,還有用詞的準確性問題,多數銷售人員并不能夠掌握用詞的準確性,即便語言專家都不能保證完全做到。在這一點上似乎是我們語言天生的缺陷。這讓我們想起了小學的詞語填空,就是一句話其中有一些關鍵詞去掉了,讓你在非常相近的幾個詞語中選擇一個,以表達某種意思,當時沒有感覺它的重要性,甚至認為這是老師沒事撐的。現在看來當時的訓練是非常必要的。準確用詞不光能夠提高表達能力,還能有效的提高客戶的理解力。
表達邏輯要清楚
除了詞匯之外就是邏輯表達能力。很多人表達不清楚與他的邏輯性有問題,這里面主要是內容的組織以及陳述的方式,許多銷售人員非常習慣于滔滔不絕,說的問題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主線非常混亂,讓人不知道他在說什么,對于他熟悉的人來說,可能能夠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對于不熟悉他的客戶來說問題就嚴重了。首先,客戶需要非常仔細的聽,并進行有效的歸納總結,才能夠明白他在說什么,而客戶具有這種歸納能力的人也并不多見,所以客戶也就云里霧里的瞎聽了。另外即便是客戶能夠聽明白,那么,客戶又有多大的耐心聽這樣的銷售人員說下去呢?因此,在陳述問題的時候,不光要表達清晰,而且還要在極短的時間內表達清楚。
這讓我們想起了中學的議論文。在議論文當中主題一定要明確,每段必須有相應的段落主題,每個主題基本上就是每段的第一句話,在陳述自己的觀點之后再展開進行說明,不要上來之后沒有主題就進行議論,這樣會讓人很難明白你在說什么,除了每段要有主題之外,段落之間必須有一條主線串聯,這樣可以讓人明白你的說明層次。這些都是陳述一個觀點的基本語文技巧,現在看來仍然十分有效。我們的銷售人員邏輯差,恐怕與議論文學得不好有直接的關系。
善于歸納總結
交流中不光你要說明白,而且你要能夠聽明白對方的意圖,這就需要較強的理解力,而理解力的核心就是歸納總結能力。在客戶進行表述的時候,信息可能非常散亂的,有時還帶有一定的隱蔽性,因此,銷售人員必須在紛繁復雜的情況下,做出正確的判斷。某IT企業的一位銷售人員正在跟蹤一個國家重點項目,他已經與甲方打了一年多的交道了,項目方案反反復復出了十幾個,一直沒有得到甲方的認可。這時公司派了一位銷售經理直接操作這個項目,在期間,這位經理發現,他們的方案本身沒有什么問題,甚至可以說,十幾個方案中的任何一個拿出來都沒有問題,而問題出在銷售人員的理解與表述上。銷售人員不能夠有效的提煉客戶真正關心的要點,并從方案的角度進行針對性的說明,那么客戶肯定覺得缺乏說服力。為此,他們重新組織了一次產品說明會,細致的歸納了客戶關心的要點,并根據客戶的要點進行方案展示,得到了客戶的一致好評。
其實,不光是大客戶銷售是這樣,許多導購員面對個體消費者的時候,能夠準確的歸納總結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所謂的善于聆聽,指的不是用耳朵聽,而是用腦子聽。善于歸納客戶想法,并能夠有效抓住要點的導購人員,往往讓客戶感覺比較貼心、實在,并且能夠迅速找到突破口,調動客戶的購買欲望。
領導應當學語文
作為領導,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應當是語文能力。我們發現很多公司的領導經常批評員工辦事不利,沒有按照領導的要求去做。這里面與員工自身素質確實有很大的關系,但是,與我們的領導是否安排清楚了也有很大關系。而且我們發現,員工干不好70%以上是領導安排的問題,首先,領導是否說清楚了。很多領導在交待任務的時候,缺乏基本的語文水平,不能夠讓員工明白,比如:做什么、如何做、什么時間等等,邏輯混亂甚至相互矛盾。更為嚴重的是,幫派嚴重的企業領導安排任務時,似乎就是希望不讓員工聽明白,指令就需要含糊一些,這樣可以明哲保身。
其次,員工是否明白。領導安排完工作,總是會問:是否明白了,多數情況下,員工都會回答聽明白了,但是你一仔細深究一下發現他們并非真正的明白,或者是與你的設想有巨大的出入,這仍然是語文表達的問題。
因此,對于營銷人員的溝通來說,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 溝通不易看的大而全,而應當集中在最最基本的語文層面。
1.圍繞話題,抓中心
一個句群,雖然由若干句子構成,卻表述一個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圍繞這一中心問題。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對句序的認識就會由暗到明。分析句子的性質和作用(如總領句、總結句、過渡句、解說句、觀點句、材料句等)是抓住中心的重要手段,一個句群的中心,大多用一個關鍵句表達。這一關鍵句往往放在句首,也放在句尾。
請看2011年新課標全國高考卷第15題: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
我國是食品生產和消費大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樣才能有效解決食品安全領域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切實增強消費安全感。
①強化執法措施,嚴懲違法犯罪分子
②食品產業涉及環節多,哪一環節出現漏洞都會給食品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③創新食品安全監管機制
④堅決淘汰劣質企業,以震懾所有企業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⑤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產經營者誠信自律,更需要嚴格的法律制度約束和有效監管
⑥因此,必須保持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的態勢,及時消除各環節的隱患
A.②⑥①③④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⑤②⑥③①④ D.⑤⑥②④③①
解析:此題考查語言表達連貫的能力,從開頭句和結尾句來看,全段中心話題是“食品安全”,⑤緊承開頭句,提出了保障食品安全的兩個條件,即“誠信自律”“法律制度約束和有效監管”,②每個環節都很重要,⑥緊承前句提出觀點,③①④是針對前文觀點提出的具體辦法、措施等。
答案:C
2.理清層次,抓思路
從總體上看,句群小層次一般呈現出相并(并列、對照)、相承(順接、遞進)、相屬(總分關系)的關系。從局部看,句與句之間往往呈現出并列、承接、解說、對比、遞進、轉折、因果、總分等邏輯關系。理順句序,要盡可能多地確定出必然相連接的句子,找到“句鏈”。從文體來看,記敘文的句序常常以時間空間為順序;議論文的句序,常常把觀點放在前面,把材料放在中間,把總結句放在后面,結構形式或總分、或并列、或對照、或層進;說明文同議論文一樣,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為材料是用來說明事理的,材料的內部又遵循一定的順序(時間、空間、邏輯)。
請看2012年全國普通高考福建卷第16題(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當年國語課本定位極為明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吸收現代文明
②從而博納多種價值和寬容各種思想
③繼承傳統價值
④不以強橫的標準答案來桎梏學生
⑤以母語教育為本
A.⑤③①④② B.⑤③④②①
C.④②⑤①③ D.④②①⑤③
解析:此題考查擴展語句以及語言表達連貫的能力,可依照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來判斷他們的順序。第⑤句是編寫國語課本的首要原則,所以應放在句首,據此可排除C、D兩項。“吸收現代文明”與“繼承傳統價值”相輔相成,所以①緊承③。④②從要求和目的作以歸納,銜接自然。
答案:A
3.注意照應,抓標志
語言標志常常表現為:
(1)關聯詞語的呼應。或并列、或轉折、或條件、或假設、或遞進、或因果……
(2)暗示性詞語的使用。“換句話說”,表示等同關系;“與此同時”“與此相反”“反過來說”,表示相反、相對的關系,中間不可插入別的詞語;“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輕重的順序,不可倒置;“先前”與“后來”,“過去”“現在”與“將來”,表示時間先后;“總之”“綜上所述”“由此看來”,表示要提出結論;“諸如此類”,表示綜合;“所謂”表示有所解釋;“例如”表示舉例……
(3)關鍵詞語的重復出現,相同的句式重復出現。
(4)句子之間對應關系(內容上、形式上),也往往體現語言順序的一致性,肯定、否定的一致性。
(5)陳述對象前后一致,議論角度一致。
請看2012年全國普通高考遼寧卷第15題: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
過去的兒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只要把種種的死知識、死教訓裝入他頭腦中,就以為滿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兒童自由的讀物,實在太少。我們出版這個《兒童世界》的宗旨就在于彌補這個缺憾。
①教師教一課,他們就讀一課
②刻板莊嚴的教科書,就是兒童的唯一讀物
③我們雖知道之前的不對
④然而小學里的教育仍舊不能十分吸引兒童的興趣
⑤而且各種教育,仍舊是被動的,不是自動的
⑥也想盡辦法去啟發兒童的興趣
A.③⑥④②⑤① B.③⑥④⑤②①
C.①③⑥④⑤② D.①③⑤⑥④②
解析:此題考查語言表達簡明、連貫的能力。解答本題,首先要理清文段內的邏輯關系。文段的中心是介紹《兒童世界》的必要性,“必要性”分“過去”與“現狀”兩點進行闡釋。需確定首句,①給人以突兀感,“然而”“而且”“也”這些詞語的使用排除了是首句的可能,故首句為③。然后結合內容,⑥④緊承③句,⑤句緊接④也談的是教育問題,②①接著⑤句進一步詳說教育問題。
答案:B
4.把握文體,抓特征
很多銜接題是從不同的文章中截取出來的,它就具有文體的特征。
請看2013年全國普通高考大綱卷第15題: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
岳麓書院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別是各處懸掛的歷代楹聯,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
①院落格局中軸對稱、層層遞進
②給人一種莊嚴、幽遠的厚重感
③它集教學、藏書、祭祀于一體
④主體建筑頭門、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集中于中軸線上
⑤門、堂、齋、軒、樓,每一處建筑都很古樸
⑥講堂布置在中軸線的中央,齋舍、專祠等排列于兩旁
A.②③④⑥⑤① B.②⑥④①⑤③
C.③①④⑥⑤② D.③②⑥④①⑤
解析:此題考查語言表達連貫的能力。解答本題,要明確它是介紹岳麓書院的說明性文字,采用的是先總述后分說的行文順序。句③總寫其特點,且“它”緊承上句指岳麓書院;句①總寫院落的布局,句④寫“中軸”,句⑥寫“兩旁”;句⑤寫建筑風格,“古樸”與句②的“厚重感”銜接
答案:C
關于高考作文的“深”,《考試大綱》有三個評分點: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性。其中的“透過現象深入本質”,要求考生透過現象的迷霧作深入思考,對現象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加工,發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質來。寫記敘文,就應著眼于人物思想品質和精神世界的發掘;寫議論文,就要在紛紜復雜的事物中,剝去現象的外殼,抓住問題的核心,高屋建瓴地確立自己的觀點。
[寫作指導]
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事物的本質往往通過表象反映出來。每一種客觀事物,都是多種特性的復雜的統一體,這些復雜的特性通過豐富多彩的現象表現出來。人們接觸一個事物,總是先認識到它豐富多彩的現象,由感覺、知覺而到表象,取得關于這個事物整體的感性認識。分析事物的現象,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
把握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是認識的開始,但是,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表象上。要想把認識導向深入,還需要進一步探求事物的內在特征、本質屬性,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為此,動筆寫作前須仔細審度,深入探究,不可貿然作出判斷。具體應做到:
一、獨具慧眼,認真細致地觀察事物
對閱歷尚淺的高中生來說,觀察時不能放過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凡人小事。如果能放寬眼界,開動腦筋,透過“芝麻綠豆”的小問題發現其中蘊涵的深刻含意,同樣可以得到“尋常中顯本質,微塵中見大千”的卓爾不群的立意。
二、掌握必要的“理論武器”
事物的現象是錯綜復雜的,往往真假交織,魚龍混雜,不易分辨,而事物的本質往往有一個逐步顯露、逐漸展開的過程。因而,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并非易事。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加強積累,政治課本里的一些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要注意消化吸收,其他一些理論書籍和文章里的精彩論析,也得時時留意。這樣,帶一點“理論武器”進考場,根據需要適當地、妥帖地加以運用,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把握一些“深入本質”的方法
要善于用理性的睿智之光,對觀察到的表象下一番“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的功夫。作文時,應注意用好比較的方法,對事物的現象進行概括,進而“上升”“飛躍”,形成對事物理性化的認識。比如1995年高考作文提供的寓言詩《鳥的評說》,描述了一群鳥兒互相揭短、互相攻擊的怪現象。在審題時,首先須提取共性,揭示這群鳥的本質特征:不能正確地、全面地、辯證地看待自己和別人。否則,議論深刻也就無從談起。同時,注意對事物發展過程進行動態分析,探求事物在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上的特殊性。比如寫“堅強”,就可以使用過程分析的方法,逐步剖析自我走向“堅強”的各個發展階段的特質,以及由脆弱轉化為“堅強”的各個方面的因素,等等。在探究事物的本質特征時,還要注意:相同、相似的現象可能反映不同的本質,不同的現象則可能反映相同的本質。比如有一年的高考作文,要求把試題提供的兩則材料結合起來思考,聯系實際展開議論。第一則材料講的是大多數青少年最贊賞“助人為樂”的品格,第二則材料講的是別人有麻煩時,不少人會“悄悄走開”。粗看起來,這兩則材料反映的現象截然相反,然而,透過現象仔細分析,我們就會發現,這兩種不同現象的本質恰恰是相同的:那就是自私心理在作怪,不少人總是希望別人幫助自己,而當別人有困難時卻不肯伸出援助之手。
四、文體不同,“深入本質”的方法有別
記敘文是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現方法的,在文章中一般通過議論與抒情來體現“透過現象深入本質”。記敘文中的議論和抒情,雖然篇幅有限,但在體現“深入本質”上有其獨特的作用。比如通過它可以深化敘事的內容,可以讓情感得以升華。無論是飽含哲理的抒情,還是賦予議論以形象化、情感化的色彩,都能透過所敘內容,揭示這些內容的本質意義。
議論文是訴諸理性的,最好能有深刻的哲理性,當然更得做到“透過現象深入本質”。因此,文中不僅要有正確、科學的理,而且這個“理”還要盡量講得深入、切實;說理,還要有周密的論辯性,理不能自明,不能自現,要明理、闡理和揚理,就要論辯、闡發和證明,通過周密的論辯,道理的深度、廣度和力度才能被發掘出來;說理,還要有強烈的說服力,這是“透過現象深入本質”的根本目標,以理服人,以理取勝,循循善誘,讓讀者真正接受作者所揭示的“本質”。
五、事物“本質”的核心是“人心”
說到底,事物“本質”的核心是人們的思想根源。任何不良的社會現象,窮根究底,最后一定能追到“私心”上;任何好的社會現象,追根溯源,一定能追到“公心”上。比如環境問題,似乎與“私心”沒什么聯系,是人類的共性問題,但如果刨根問底地問幾個“為什么”,就會發現問題的根源所在。草原為什么會衰退?不是因為過度放牧嗎?人們為什么要過度放牧?是為了滿足人們對牛奶、牛皮、羊毛等越來越大的需求,是為了多賺錢。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人們越來越大的貪欲。由此推想,所有破壞環境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各種貪婪的欲望。所以,每個人對環境的破壞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人類把本屬于這個地球所有生命的環境,當成了只供自己消費的資源。如能分析到這一點,就是找到了問題的本質,文章也就深刻了。
[考場佳作]
感受鄉村
2008年浙江一考生
初以為,鄉村便是童話的樂園。它褪去了城市的浮華,洗盡了塵世的繁雜。它也許是凡高畫布上的阿爾,有明鏡般純粹的藍天,有油彩般絢爛的花海,那金黃的向日葵在陽光的哺育下長出希望的種子;它也許是陶潛詩中的田園,在霧氣迷蒙中演繹著仙侶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輕灑,便是悠然游然。
然而,那只是詩中、畫中的鄉村。當我們真實地走進鄉村,用心去感知鄉村,便會發現,我們的鄉村始終經歷著苦痛。那里也有陽光,但那陽光不是溫暖而是毒辣地炙烤著這片土地。遠遠望去,土地上那個佝僂的背影,在朝夕間,在春秋中,在這片土地上耗盡心力。他在這片土地上成長,他的汗水滋養了這片土地;他在這片土地上學會堅強,他的腳步堅實了這片土地;他生于黃土又歸于黃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風暴來了,他的心如那田間搖曳的莊稼般顫動,他的淚水在他滿是溝壑的臉頰上縱橫,如那淹沒田間的水,層層漫過他的心田,浸沒他的呼吸。干旱來了,莊稼如他枯瘦的身體一般搖墜,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豐收,他混沌的眼干涸而空洞。
當然,他們也有快樂的時候,只是這種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們最大的幸福就是豐收,飽滿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寶,他們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們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風調雨順,他們只想也只要這樣平凡的生活。
這樣的鄉村會不會讓我們失望,當我們面對如此這般的圖景?其實,鄉村正因這份殘酷的美麗而更見真實。感受鄉村,別總是做一個悠閑的觀光者,在體味它的寧靜與純凈的同時,給它的苦痛多一點目光,給它的辛苦多一點理解與悲憫。
感受鄉村,感受農耕文明跳動的脈搏,感受中國最渾厚的吶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上浸潤的血汗;感受中國農民最淳樸的執著與堅忍,感受中國農民所經歷的苦痛與無奈。
當我們用鄙夷的目光看著他們,我們是否想過是他們用血汗帶給了我們生的希望?
看中國的農民用自己最卑微的姿勢在中國的歷史上站成了永恒,且讓我們用心去感受鄉村!
[點評]
【關鍵詞】讀者意識;散文寫作;導練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1-0039-02
【作者簡介】鄒寶生,江蘇省無錫市第三高級中學(江蘇無錫,214028)黨委書記、副校長,高級教師,無錫市語文學科帶頭人。
在高中語文寫作實踐中,學生寫作最多的還是散文、議論文和記敘文等幾種傳統文體。但在散文寫作方面,存在文體不明、感情不濃、文氣不順、技法不佳等問題,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以負責的態度表達自己的看法,激發表達真情實感的熱忱,培植科學理性精神。”基于此,我們認為在寫作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強化學生的“讀者意識”,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散文寫作水平。“讀者意識”,是指寫作時心中保有傾訴或交流的對象,倡導在近似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寫作的作文訓練方式。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來談談“讀者意識”教學觀下的散文寫作導練。
一、“此日中流自在行”――明確散文特征
朱熹《觀書有感(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它告訴我們,掌握事物的規律和根本,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同理,學生只有對散文的特征有正確、充分的了解,才能考慮讀者的現實需要,寫出好的散文。
學生對散文并不陌生,但普遍認為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實際上,這樣的說法太籠統,不是散文的“個性特征”,其他文體為了實現表達的效果也可以“形散”而不“神散”。散文的基本特征應該體現在四個方面:較強的紀實性,取材的廣泛性,形式的靈活性,濃郁的抒情性。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剖析典型散文,讓學生了解并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把握基本規律,從而為寫出文體鮮明的散文打下基礎。
二、“情到深處自然濃”――寫出真情實感
學生在散文寫作中表現出感情不真、真情不濃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對所寫事物接觸不深、認識不透。如果學生寫熟悉的朋友,或者自己摯愛的親人等,基本可以做到材料取舍適度,下筆自然成文,這就是認識透了,情感到了。
1.引導學生剖析典型的生活現象,生成深刻觀點。如我們將中央臺“3?15”晚會曝光“蘋果產品針對中國消費者實施售后服務雙重標準”等熱門事件引入作文指導課,經常開展針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演講,便于學生強化“讀者意識”,整理紛繁復雜的材料,形成明確深刻的觀點,生發合理強烈的情感。
2.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量,學會深入鑒賞。知名作家、南開大學教授王充閭說:“腦子里一定得有東西,前人、他人的東西,這是一個前提;再一個功夫就是‘化’。寫散文,或者是橫向的借鑒――融合,或者是縱向的繼承――積淀,如果腦子里空空如也,沒有這些固定的藝術積淀,就難以做到融會貫通。”比如,筆者曾精選了2015年1月24日《人民日報》上的散文《18樓的燈光》讓學生進行鑒賞。文章頌揚了親情的美麗和人性的偉大,富有強烈的震撼力。通過鑒賞,學生深受感染,情感受到觸動。經常引導學生進行這樣深入的鑒賞,審視生活的某些事件和現象,能使學生體察民眾的生活并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
3.引導學生探尋成長故事,形成共鳴。最近兩年,我們指導學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寫校園,寫青春,寫成長,寫生命,寫理想,從自身入手,寫出自己的成長故事,強化了“讀者意識”,寫出了真情實感。
三、“間關鶯語花底滑”――追求文氣貫通
鄭桂華教授指出:“文氣是意氣、才氣和語氣的有機結合。”但很多學生寫的散文文氣不能貫通,成為“三無產品”――無統攝全篇的立意觀點,無嚴密邏輯的材料結構,無自然銜接的語言表達。針對這“三無”,我們認為可以:
1.從讀者需求出發確立最佳立意并謀篇布局。文以意勝,意在筆先,要讓讀者進入文章的情境,接受文章的觀點,首先要有貫穿全文的主題。針對這一點,我們經常進行審題和構思作文提綱的訓練。
2.在讀者意識指導下組織材料。面對龐雜的寫作材料,學生如果不從“讀者”接受的角度考慮,一味堆砌材料,就容易導致材料之間缺乏聯系,或者是材料在一個水平面上,沒有層次感,影響了文本的拓展和主題的深化。如果我們引導學生在“讀者意識”的指導下組織材料,讀者就能夠順著文章的思路,正確地理解文章,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就會達到契合。
3.以情感銜接語言表達。在增強“文氣”方面,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文氣貫通的范例。文章由開頭的“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統領全文;由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引出后面三段,分別對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進行了細致描寫,作者沉醉在荷塘月色的美妙的意境中;好景不長,“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又把作者逼到痛苦的現實中;作者隨即又聯想到六朝采蓮的勝景,“早已無福消受了”,又回到家門。作者的行蹤和情感的雙線,時而并行,時而交錯,很好地表達了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相互交融的主題,文氣通暢,引人入勝。在平時的寫作中我們也努力讓學生以情感來銜接語言表達。
四、“天光云影共徘徊”――豐富表達方式
敘、描寫、議論、抒情和說明等表達方式要綜合運用,才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更好地表達作品的主題。
1.以議論和抒情實現對作品主題的深入挖掘。比如,前文提到的《18樓的燈光》一文,在證實18樓女主人去世后,作者采用抒情議論的方式來抒寫表達痛惜之情;之后將女主人的不幸與歐?亨利《最后一片葉子》中的瓊西進行比較,“18樓女主人沒有《最后一片葉子》中瓊西幸運,她永遠地走了,但與瓊西一樣的是,她也感受到了來自親人的愛和溫暖”,進一步挖深了主題。最后,作者用了莎士比亞的話進一步升華了主題:“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這樣的作品是有著強烈的讀者意識的,學生汲取了其中的營養,定會對寫作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2.以細節描寫實現暗示、襯托和凸顯作用。細節描寫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著暗示和襯托的作用。筆者曾要求圍繞學校和社會上的自殺現象寫作,有的學生就以散文《脆弱的偉大》表達自己的感想:海子臥在北京的鐵軌上,火車呼嘯而過,一陣風帶走了年輕的生命,這風越過高山,飄過平原,吹進那座不起眼的小山村。老婦人在破敗的小屋里,正為今天過生日的兒子熬一鍋溫暖香甜的紅米粥,愿他今生今世平平安安。……她并不知道,年輕的詩人已經到達他神往的烏托邦,他“詩的王國”,卻把母親一人留在了這令他無比痛恨的塵世,一個無他的塵世,母親的季節里,再無春暖花開。……
關鍵詞 智能包裝;識別;判斷;自適應控制;信息干預
中圖分類號TS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92-0232-02
從上世紀六七年代開始,智能化的浪潮日漸高漲。從1967年LEONDES提出的“智能控制”(INTELLIGENT CONTROL)理論開始,產品包裝領域的智能控制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從早期自動化管理的無人工廠,到九十年代開始的智能包裝(Intelligent Packaging),再到近幾年興起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技術革命,智能化成為新興生產力給世界帶來了革命性變革。闡明什么是智能包裝及其相應分類,對我國包裝設計領域智能化發展進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正確認識智能包裝
1992年,在英國倫敦召開了世界第一次智能包裝國際會議。會議對智能包裝進行了廣泛地研討并對智能包裝(Intelligent Packaging)闡釋如下:在一個包裝,一個產品或產品與包裝的組合中,有一個集成化組件或一項固有特性,通過此組件或特性把符合特定要求的智能產品賦予產品包裝的功中,或體現在產品本身的使用中。
雖然該會議對智能包裝進行了解釋,目前學界仍持有不同看法。范駿(1984)面對雨后春筍般的新材料,認為智能包裝是新材料的應用,他說“我們要敏銳地、及時地把新材料引進包裝工業, 使包裝材料和容器對商品的保護性、包裝過程的便利性、原材料的節約性產生革命性的變化。”韓景平、王渝珠(1996)對世界包裝用高新材料進行了分類整理,并總結十五種包裝用高新材料及其功能,與范駿觀點基本一致。韓錦平(2002)認為“所謂智能包裝是指對環境因素具有控制識別和判斷功能的包裝,它可以控制識別和指示包裝微空間的溫度、濕度、壓力以及密封的程度時間等一些重要參數。” 余雷、楊麗君等(2004)指出了RFID智能標簽在物聯網物流管理和產品包裝的積極作用,“RFID電子標簽技術的更新換代,將對商品包裝和物流管理產生深遠的影響。”馬爽(2005)把智能包裝歸類為交互式包裝的子類,把交互式包裝分為感覺包裝、功能包裝、智能包裝三類,認為交互式包裝指“指通過包裝材料和包裝手段的實施,使產品和消費者之間建立起一種緊密聯系。這個概念的產生,進一步說明了包裝與產品的關系,強調了包裝是產品的一部分,甚至就是產品本身。”
我們追溯上世紀50年代,人類追求人工智能的腳步不曾停止,從機械手、到無人工廠,智能包裝是延續這一主題發展的階段產物之一。在此理念之上并結合時代背景,我們探究智能包裝,認為其應是伴隨新材料新技術的發明和應用,通過對包裝材料的更新換代升級、通過改造包裝結構、通過整合被包裝物信息管理,實現被包裝物的人性化的智能化的目的、要求或功效,這些目的、要求或功效,是傳統包裝裝潢所不能達到不能完成的,也就是智能化的結果,我們稱之為智能包裝。智能包裝通過對產品包裝材料、包裝結構以及產品信息進行可控性的變革,滿足消費者對產品品質的要求、功能的需求,滿足制造商對產品流通過程的信息干預、控制及處理的管理要求,達到實現人與物交互式便捷溝通的目的。
2智能包裝的分類
韓錦平(2002)根據近期歐美提倡的“新包裝體系”,可分為下列10 類:1)增強型復合包裝;2)高阻滲型復合包裝(阻氣、阻水、阻油);3)防腐型(防蝕防銹)復合包裝;4)防電磁場干擾復合包裝;5)抗靜電復合包裝;6)生物復合包裝(果品催熟、魚類保活、防蟲、防霉);7)保鮮復合包裝(果蔬和肉制品用);8)烹調用復合包裝(如蒸煮、微波烘烤等9)智能型復合包裝;10)超微納米復合包裝。陳新(2004)、張改梅(2007)、胡興軍、林燕(2010)等將智能包裝分類為:功能材料型智能包裝、功能結構型智能包裝、信息型智能包裝。此分類法從內涵和外延都能較直觀、全面了解其意義,本文采用這一分類法。
1)韓錦平(2002)、陳新(2004)認為智能材料包裝是指應用新型包裝材料對產品外包裝進行包裝設計,使得外包裝“對環境因素具有某種“識別”和“判斷”功能的包裝,這些包裝材料通常采用光電、溫敏、濕敏、氣敏等功能材料與包裝材料復合制成。它可以智能識別和指示包裝微空間內的溫度、濕度、壓力和密封程度、保存時間等重要參數。除“識別”和“判斷”功能,許文才、李東立、付亞波、魏華(2010)、周忠福(2001)認為其還能根據包裝微空間內部 “自適應器物本身的不同特質和突變或漸變的外部環境,又可相應地調整內部環境,”即“控制功能”。
整合以上觀點,我們認為智能材料包裝,即指應用新材料對產品外包裝進行包裝設計,使外包裝能對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濕度、溫度、光敏、壓力、時間和氣體含量等參數進行性識別、判斷和自適應控制,對包裝物品質進行智能化干預和保障;
2)伴隨時展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發如雨后春筍,智能材料包裝相應得到了極大推動力。如果說智能材料包裝在“包”的材料上下功夫,智能結構包裝則在“裝”的結構上做文章。相對智能材料包裝而言,目前對智能結構包裝研發相對較慢。
陳新(2004)、胡興軍、林燕(2010)認為功能結構型智能包裝是指通過增加或改進部分包裝結構,而使包裝具有某些特殊功能和智能型特點。
智能結構包裝,即指對產品內部結構進行可控性智能化設計,以滿足制造商和消費者特定的需要。智能結構包裝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為自動冷卻和自動加熱包裝,陳新(2004)、郝曄(2007)、胡興軍、林燕(2010)分別介紹了飲料包裝結構設計中冷凝、加熱裝置,曹利杰(2007)介紹了通過結構改造而便于清洗的可再裝容器系統,郝曄(2007)還介紹了歐洲飲料結構營養釋放裝置。
藥物兒童安全蓋設計是智能結構包裝另一代表,王立黨、趙美寧、李小麗(2005)、李晶、盧立新(2008) 介紹了為避免兒童誤食藥物的安全蓋裝置;
3)智能信息控制包裝,又稱可跟蹤性智能運輸包裝,主要指產品生產時各項生產參數的智能記錄,如:名稱、成份、性狀、規格、產地、功能、價格、保質期、使用說明、使用禁忌等,以及產品的倉儲、運輸、銷售期間各項信息參數的追蹤記錄,實現產品的自動化管理。
智能信息包裝源于RFID射頻識別技術的研發,并以其在非接觸式自動識別、信息管理、自助結賬以及未來物流網信息流通的強大優勢,日益受到包裝產業青睞。王文珍、張成利(2008)介紹了基于RFID智能標簽獨有的無接觸信息識別管理功能,及時掌握貨物出入倉、銷售信息、自助結賬等功能。
“最基本的RFID系統是由電子標簽、閱讀器、天線和通訊系統四部分組成” ,閱讀器在指定區域發射無線電信號形成電磁場,當裝有RFID芯片的包裝產品經過此區域時,由閱讀器發送指令將標簽信息通過天線將反饋信息傳送至計算機網絡。借助RFID智能標簽,產品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均有可追蹤性,制造商和用戶可以實時了解產品庫存、流通、保質等信息,這在物流管理中能預測顧客購物情況,優化庫存管理,整合資源,建立智能化管理體系。基于RFID智能標簽技術,美國奧巴馬政府已接受由IBM公司提出的“互聯網+物聯網=智慧地球”的構想,借助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和無線傳感網絡技術(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物聯網技術將成為下一代革命性技術,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人類將跨入另一個嶄新時代。
智能包裝以其對被包裝物智能化的控制、干預和管理功能,在食品、醫藥、日化用品、物流管理等領域具備廣泛的應用空間和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具備良好的社會功效,因篇幅限制將另文說明。
參考文獻
[1]范駿.第三次浪潮與包裝工業[J].中國包裝,1984(5):5.
[2]韓景平,王渝珠.二十一世紀的包裝產業信息化[J].中國包裝工業,1996(4):18.
[3]韓錦平.復合軟包裝的發展新動向[J].中國包裝工業, 2002,98(8):6.
[4]余雷,楊麗君,吳艷澤,余艷萍.基于RFID電子標簽的物聯網物流管理系統[J].微計算機信息,2006,22(2):233-234.
[5]馬爽.交互式包裝技術的特點及應用[J].包裝世界,2005(3):48.
[6]陳新.智能包裝技術特點研究[J].包裝工程,2004,25(3):40-41.
[7]張改梅.智能包裝技術及其應用領域[J].印刷技術,2007(10):19-22.
[8]胡興軍,林燕.智能包裝的分類、應用及前景[J].湖南包裝,2010(1):33-36.
[9] 許文才,李東立,付亞波,魏華.智能釋放保鮮包裝復合膜的研發和應用[J].中國印刷與包裝研究,2010,2(11):419-423.
[10]周忠福.納米技術與文物保護[R].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首屆學術年會會議論文,2001(5):253-255.
[11]郝曄.智能包裝在食品、飲料、醫藥等領域的應用[J].印刷技術,2007(10):23-24.
[12]曹利杰.智能包裝賞析[J].印刷技術,2007(10):31.
[13]王立黨,趙美寧,李小麗.基于人體工效的新型智能兒童安全蓋設計[J].中國工業包裝,2005(7):61-62.
[14]李晶,盧立新.危險品的兒童安全包裝.包裝工程[J],2008,29(11):193-195.
[15]王文珍、張成利.基于RFID超市智能庫架管理系統設計[J].包裝工程,2008, 29(9):78.
法律課在內容上有著自身的特殊性,而初中法律課的教學,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有著更多的特殊性。因而,我們探討初中法律課的教學方法,從其特殊性而始,至教學效果而終。
初中生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還不夠強,但思維活躍,興趣廣博,探索精神強。如能采用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則可以激發其興趣,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從而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法律課的教學中,成為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主體,而不再是被動地、機械地接受知識的對象。而且,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更符合初中生的接受特點,有利于學生將具體、直觀的材料和經驗同法律課的內容聯系起來,從而更好地理解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知識和理論。下面,我們來分析、探討法律課教學中能夠收到上述效果的幾種方法。
一、多種層次、多種形式的演講
所謂多種層次,就是從正規的演講一直到不太像演講的各個層次;所謂多種形式,就是記敘、議論、夾敘夾議、感想、心得等等。這樣的演講,雖然常常會不太像演講,但可以使更多的同學積極參與到演講活動中來,因而,對于法律課的教學來說,是有其特殊功用的。
開展演講活動,應先確定一個較大的主題范圍。主題的確定應視具體情況而定。比如,剛開始接觸法律課的時候,很多同學認為法律是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的事,跟自己的關系不大,反正自己不去犯罪。針對學生的錯誤觀念,不妨選擇這樣的主題:法律和公民的關系。主題確定后,可安排同學預先準備。每一節法律課開始的時候,可以請兩位同學來做演講。每個同學的演講不少于兩分鐘,不超過三分鐘。演講結束后,可先由同學組成的評比小組評一下,再由教師作簡要的歸納和引伸。比如,一個同學說,他去買了一個微風扇,沒過多久發現是偽劣產品,于是去找消費者協會,可購買時忘了開發票,結果消費者協會不予受理。教師引導說,法律是最講證據的,刑事方面是這樣,經濟方面也是這樣。要想維護自己權利和利益,就必須掌握充分的證據。通過演講活動,同學對法律課有了嶄新的認識,不僅糾正了原來的偏見,而且學到了很多與現實生活關系非常密切的法律知識,增強了法律意識。這比教師光講大道理效果要好得多。
二、討論
討論是一種很受同學歡迎的形式。演講有時會讓一些同學緊張不安,而討論則讓人放松自在,參與更積極。與演講一樣,討論也需要一個主題,但應具體一些,以便同學可以圍繞主題集中討論。主題最好是同學比較關注的、感興趣的,比如隱私權問題、青少年自我保護問題、環境保護問題等等。討論可分四五組,教師參加其中的一組。每組安排一個同學做記錄,討論結束后歸納一下,然后在班上進行交流。討論有利于同學交流看法,探討問題,同時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同學的動態,做到有的放矢地正確引導。
隱私權問題是大多數同學都遇到過的,不少同學還因此和家長發生過沖突。將隱私權問題列為討論主題,同學們感興趣,容易展開討論或爭論。在討論中同學們發現,學生的隱私權受到家長不同程度的侵犯,主要形式為未經同意擅自拆信、偷看日記、偷聽電話等;而學生發現后有一種共同的心態,那就是非常反感。經過討論,同學們得出結論,既然隱私權受到法律保護,大家應有意識地維護。但是,在家長侵權時應如何維護的問題上,同學們卻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的主張大吵大鬧,有的主張充分說理。通過爭論,最后大家達成了共識:首先應對家長宣傳法律知識,使其明白隱私權是受到法律保護的,然后根據法律知識和家長進行討論,以理服人。有了法律知識,有了同學的共識,一些隱私權受到侵犯后忍氣吞聲的同學也準備和家長說理了。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討論這種課堂形式的最大好處是,可以讓同學交流經驗,展開討論或爭論,最后達到共識。
三、信息、資料的交流
教師指導學生列出大綱,同學在大綱范圍內按照自己的興趣收集有關信息、資料,定期在課堂上交流。收集信息、資料有多種方式:購買多種報紙,然后將有關資料剪下,分門別類地貼起來;閱讀有關雜志圖書,將所需要的復印下來;在電腦網絡上查閱,下載信息資料。交流的時候,有的同學帶的是實物資料,有的同學帶的則是軟盤信息,介紹后供同學拷貝。通過信息、資料的交流,同學不僅開拓了視野,擴大了自己的信息資料庫,而且還學習、借鑒了其他同學收集信息資料的經驗和方法。
在課堂上進行信息資料的交流,同學們的積極性高,課堂教學效果好,而且有效地推動了學生的課外學習,使學生的自學精神得到培養,自學的方法得到提高。另外,信息資料庫的擴大也十分有利于演講活動的進一步開展,有利于組織論文寫作和課堂辯論等活動。
四、文章的交流、評論和修改
掌握了較多的信息、資料,就有了寫作的基礎。如演講、討論一樣,布置寫作時應確定一個主題范圍。主題應是較受同學歡迎且易于展開的,比如,環境保護就是一個很好的主題。文章的形式應靈活自由,不受限制;可以是調查報告、專題論文,也可以是記敘文、隨筆、感想,甚至是小品、科幻,只要是同學感興趣的,都可以。文章寫好后,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對文章的長處和不足同學可進行自由的、充分的評論,并提出調整、修改的意見,最后,由教師作歸納總結。作者可綜合大家的意見對自己的文章進行一次較大的修改。如有必要,可和語文教師協商,請語文教師在作文課上指導同學進行修改,并將該文章作為語文課的一次作文。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得到更好的寫作指導,從而提高文章的水平。好文章可以刊登在黑板報上。如有條件,還可以出一個專刊,集中刊登優秀作品。
五、模擬和表演
對有益于法律課教學的一些事件進行概括,提煉出必需的要素,寫出腳本,然后由同學根據腳本在課堂上進行模擬,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比如,一個同學的自行車被盜,報案后,他寫了一個腳本,大致內容是這樣:失主打電話給派出所報案,警察告訴他,報案本人應該去一趟,并帶上有關的車照、發票。失主去派出所后,警察詢問了被盜的時間、地點及有關情況,記下了他的住址、電話,最后,失主將被絞斷的鋼絲鎖給警察看,警察說對調查破案可能會有幫助,將鎖留下了。通過這樣的模擬,同學們明白了報案的幾個要素:報案應該去人而不能只打個電話;口說無憑,應帶上相關的證件、憑據;應詳細提供各種有關線索。模擬生動、直觀,對于理解和記憶有很大的幫助。
小品由于其高度的藝術夸張,可以創造生動活潑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下面的這個小品就產生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主人公去寄車,拿到取車憑證后不當一回事,隨手扔了,可是取車的時候,卻發現車沒了。他到處奔波,到處受挫,最后,只好自認倒霉。不過,他還是覺得有所收獲的,那就是明白了一個道理:法律講證據。
六、辯論
辯論是一個難度很高的項目,對于初中生來,尤其是這樣。可以利用其他課堂形式先做一些準備工作,主要是資料的積累和議論文寫作能力的提高。有了一定的基礎后,確定一個辯論題目,讓辯論雙方分頭準備。由于有勝負之分,辯論雙方的斗志被激發起來,各自的支持者熱情也很高。應給予充足的準備時間,以便每一方的幾位同學能協調起來,確立己方論點,尋找充足的論據,討論出最佳的論證方式,并對對方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式進行充分的估計,以便進行有效的反駁和應變。
辯論總有勝方和負方,教師應向同學明確指出,這僅是辯論技巧的勝負,而不是論點的勝負。比如,在一次題為“盜版弊大于利”的辯論中,反方勝了,但不能就此認為盜版是正確的。教師總結時應該根據有關法律,說明盜版是違法的,會帶來極大的危害,應該加以制止和懲罰。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猜測詞義;技巧與方法
英語閱讀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這類試題有的比較直接,理解字面意思即可答題;有的則較為間接,需要對信息進行加工、猜測和推理才能答題。隨著高中英語試題內容的逐步更新,新課程中閱讀材料的題材更加豐富,有日常活動、科普、人物傳記、史地等,體裁也比較廣泛,有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等,而且閱讀材料中出現了大量新詞匯、新短語、新句型,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學生分析、理解文章的難度,給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和閱讀障礙,也影響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要想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猜測詞義的能力,幫助學生總結和領會猜測詞義的技巧。那么,如何推測生詞的詞義呢?下面筆者結合個人的實踐經驗介紹幾種常用的猜測詞義的方法。
一、巧用構詞法
在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必須從詞匯抓起,引導學生善于通過構詞法猜測單詞的詞義。巧用前綴(dis,un,,im,.in, il, ir, non, mis,pr,fore, post,co,inter,en,anti,over )、后綴(er, or, able ,ible, al,less,ness , tion ation, ment, ise, ize)和復合詞的構成猜測詞義,是增加詞匯量的最佳途徑,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例: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phrase “over-consumption” refer to?(2010年山東卷B)
解析:前綴“over”的意思是“過分的,過量的”,故“over-consumption”的意思是“過度消費”,結合文中“we already have more material than we need”的語境,可推測出正確答案。
二、運用連詞法
英語連詞包括轉折、并列、因果和選擇連詞。閱讀時要在理解生詞前后文意思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上下文的邏輯關系,借此推測詞義。其間若由“while, however, unlike, though, despite, in spite of, but”等連詞連接,前后語句之間會形成鮮明的語義對比;若由“because,so ,therefore ,thus ,as a result,since,consequently”等連接,上下文從邏輯上構成因果關系;若由“or , either ,rather than …”連接,段落與句子之間是選擇關系;若由“and,both and …”連接,前后文之間應該是并列關系。
例:The Browns was going to on holiday,thus, they have to ask their good friends to keep an eye on their cat Glesh.
解析:“thus”是因果連詞,前句與后句應該構成因果關系,再結合上下文,句意應為:布朗一家打算去度假,他們不得不找他們的朋友照顧家里的貓。
三、運用概念法
1.同位語關系:后文通常是前文的同位語。同位語可以是一個名詞、一個短語甚至是一個同位語從句。
例:Dr. Barnard was a member of an agricultural mission to India,a group of experts on better farming methods.
解析:從后面的同位語“a group of experts on better farming methods”可以判斷“mission”是指精通農業技術的專家小組,結合語境不難知道答案為“代表團”。
2.修飾關系:被猜測的詞或短語通常由很多成分來修飾。在閱讀中常見的是定語從句。
例:He was a volunteer who does something without being paid or who is willing to offer to help someone.
解析:根據“who does something without being paid or who is willing to offer to help someone(不要報酬的自愿的幫助別人)”一句判斷“volunteer”的含義為“志愿者”。
3.概念關系:語句中概念性的句子比較明顯,直接了當地對所猜測的詞加以解釋。常見的標志詞有:mean, refer to, be called be defined,be named …
例:The Universiade, is also named the World university Games, and is an integrated(綜合性的)games organ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ports Federation.
解析:根據“ is also named the World university Games, is an integrated(綜合性的)game”一句的意思,可推斷出“Universiade”一詞的含義為“the World university Games”(大運會)。
四、解釋法
短文中通常會出現后句和前句在意思和邏輯上基本相同,后文對前文起到詳細解釋說明的作用。常見的連接詞有:that isto say; or; namely;in other words;similarly。下面幾個例子可以充分詮釋“解釋法”的用法。
例:I am a resolute, that is ,once I set up a goal,I won’t give it up easily.
解析:“that is ”這一插入語在漢語中的意思是“即”,這是一個解釋用語。“一旦樹立了目標,就不要輕易放棄”,說明此人應該是一個“determined,strong willed(意志堅強)”的人。
五、指代法
指代法主要是為了避免重復,利用代詞來代替上文出現過的名詞。這類題型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前文的名詞是解題的關鍵.常見詞有:that,it,they …
例:On October 30th , the students will have a showing of their work for you ,I look forward to meeting all of you that.If you would like to get hold of me before that time .I will be there after school until 4;40 on Mondays and Wednesday and can be available on oth afternoons .
解析:依據上下文及“October 30th”,可判斷出“ that time ”指代“October 30th”。
六、信息加工法
信息加工法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詞匯量和句子結構,然后再結合上下文所提供的信息進行加工理解,從而猜出作者的思想和態度。
例:One morning more than thirty years ago , I entered the Track Kitchen . A restaurant where everyone from the humblest to the most powerful came for breakfast . I noticed an empty chair next to an elderly .unshaven man ,who looked somewhat disheveled .He was wearing a worn-out hat and was alone .
解析:由信息句“I noticed an empty chair next to an elderly unshaven man”(我注意到空座旁邊坐的那位年齡較大且滿臉胡須的人)和“He was wearing a worn-out hat”(他戴著一頂破舊帽子)可知,這個人外表看起來不整潔,即答案為“untidy”。
七、語境法
語境在英語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英語閱讀的掌握程度,也關系到教師的教學成效。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做閱讀理解題時應注重對文章語境的點撥,這是提高學生猜測詞義不可缺少的環節。
例:I had always traveled to Malaysia by plane or car, so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I was on the train. I did not particularly relish the long train journey and had brought along a dozen magazines to read and reread. I looked about the train. There was not one familiar face. I sighed and sat down to read my Economics. ...(2010年全國Ⅰ卷E篇)
解析:作者在本段中提到的信息是“the long train journey, brought along a dozen magazines to read and reread, not one familiar face, sighed and sat down to read”,通過這一信息構成的語境,可以明顯感受到作者特別不喜歡這次旅行,由此可猜測出“relish”的意思是“enjoy”。
最近幾年高考英語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側重考查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特別是運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詞義猜測題正是對這些能力的具體考查。正確理解文章中單詞或短語的含義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不懂單詞含義根本就談不上理解文章,但英語單詞的含義并不完全等同于詞典中所標注的漢語意思,其含義隨語境的不同也會有所不同。要想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必須掃除障礙,掌握恰當的猜測詞義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