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0:59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描寫教學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寫意;素描;教學
寫意性是中國畫凸顯的美學主張,中國寫意畫多畫在生宣上,縱筆揮灑,墨彩飛揚,較工筆畫更能體現所描繪景物的神韻,也更能直接抒發作者的感情,寫意畫主張神似。東晉畫家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遷想妙得。唐王維詩、畫俱佳,后人稱他的畫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宋人尚意,其繪畫富有詩情畫意和文人情趣,元夏文彥《圖畫寶鑒》卷三:“仲仁以墨暈作梅,如花影然,別成一家,所謂寫意者也。”寫意是中國繪畫精神之所在,寫意與寫實相對,是通過簡練放縱的用筆著重表現對象的意韻神態的一種畫法。寫意不求工細形似,只求以精練之筆勾勒景物的神態。寫意是抒寫胸中逸氣,抒發作者的情趣,寫意之法,亦是寫心之法。寫意素描教學要弘揚寫意精神,體現中國的人文關懷和對自由的追求,筆者在寫意素描教學中嘗試從以下四點加強對寫意精神的理解與表現。
一、強調用意第一
夫寫意者,無意而寫何為?寫意的實質就是自由表現,抒寫心意。觀山人、黃賓虹、揚州八怪、石濤等寫意大師的作品,其筆斷意連,意斷神連,無不體現大師們在用心寫意,“心即是法”“意即是得”。素描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言心聲,書心畫,抓住心靈的感悟,表現作品的“精、氣、神、情、意”。有感而發,才能創造出有情感的作品。素描教學中,不能為了素描而素描,而是通過心靈的感悟讓學生得到修養的提升和人格的升華。
二、凸顯人文內涵
繪畫要注重文以載道。素描教學不單是技巧的教學,更是在教學中融入文化內涵,促進學生的認知,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寫意是中國傳統審美精神,寫意素描是建立在主客體關系之上,托物言志,創造心中意象。一方面藝術創造的過程是藝術家個人情感的流露,需要藝術家將眼前之竹物化為手中之竹,其物態化過程離不開畫家的文化修養和獨特的審美體驗,文化修養深厚的藝術家才能創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教學中讓學生反復體悟藝術家的創作經驗與審美思想,把自己想象成藝術家,體驗藝術家的所想所思,領悟作品蘊含的意蘊哲理。另一方面在寫意素描教學中,加強對表現題材、內容的文化挖掘,通過反復推敲、取舍、升華,增強作品的人文內涵,有助于學生由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
三、追求個性品質
藝術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各民族的審美觀念也不盡相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正是有不同的藝術審美觀,才產生了多元的文化藝術。藝術之間相互融合滲透,藝術觀念也在不斷碰撞,在滲透與碰撞中不斷發展演變。我們在學習汲取其他藝術的同時一定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如果丟了寫意的精神,中國繪畫藝術將黯然失色。因此,在寫意素描教學中,強調學生個性的發揮,重視對寫意精神的理解與表現顯得尤為重要。讓學生摒棄循規蹈矩的思維方式,力求畫面生動有韻味。可以嘗試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甚至表現夸張的、夢境的、荒誕的形象,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他們更加關注內心的情感。此外,讓學生通過想象、聯想,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四、表現筆情墨趣
寫意素描不同于寫實素描,兩者在內容、形式上有著本質的區別。寫實素描側重造型的具象逼真,強調比例、結構、透視、質感等造型要素,是再現自然的一種表現形式。寫意素描側重表現,強調畫者內心主觀情感的表達,其表現手法多樣,能體現作品的筆情墨趣。以線形寫意素描為例,以粗細不同,剛柔相間、曲直有別、疏密相對、虛實相襯的線條來刻畫形象,抓住對象的形神、動勢等,會塑造出更生動的形象來。中國書法藝術就是線的藝術,書法的筆意通過富有張力的線條得以顯現,同時也蘊含了書法家的修養和秉性。在線形素描中加強線的表現,融入書法的藝術審美,能夠豐富寫意素描的表現形式,提升作品的審美意蘊。在寫意素描教學中,找到中國文化的寫意精神,在技術意識和精神意識上,更加側重精神意識的熏陶。拓寬學生視野,從哲學、宗教、美學中吸收營養,體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不僅注重個性心理和情感的表達,又能具備一定的文化內涵,形成獨特的審美意識。寫意素描教學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王克舉.對話寫意[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關鍵詞;美術;教學:設想
這幾年來,我一直從事中等美術教學,上素描和色彩課時,往往被一種現象困擾著: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連素描色彩最基本的東西沒弄清楚。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覺得是美術教材中欠缺一套完整的、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基礎方法。我們知道,藝術是能“教”的,而技術是可教會的。但是,我們的課本很少談到技法問題,因而上課老師也不能很好地把這些技法傳授給學生,幫助他們在美術領域里向前走,都是過而忘之。
我畢業實習前,老師給我們放一組幻燈片,感觸很深的是:片中有一組上課時的學生習作,約十幾張。第一張是副非常寫實的水粉風景,然后逐漸過渡到色彩和形的分離,到最后一張已經面目全非,成為其它的系列作業。從中我們清楚地看到其教學的科學性,他們通過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教材,把籠統的、復雜的、虛的藝術問題分解為一連串較簡單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課程,每個單元都有具體明確的目的要求,學生在學校學完這些課程以后,能較好地掌握習作的基本方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教學方法。也就是說,沒有明確地把素描這門復雜的課程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單元,把構成素描的各種因素單抽出來,并設計相應的作業,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使教師和學生能逐一解決。我們現在的素描教學,雖然也是按循序漸進的原則安排的,但課程基本上是按所畫對象的簡與繁、易與難進行設置。
當然,現在有不少教師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教學中采用了分解難題的辦法。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無論是一年級還是二年級,學生都是在教室里照著書畫,讓學生照著畫時去“悟”。Www.133229.COm悟性高的學生,遇到了好老師,可能也沒有能掌握最基本的要領。再不就是只講哪兒長、哪兒短、哪兒亮、哪兒暗,弄得學生不知所措。從一開始就用全因素的標準要求學生,而沒讓他們象學徒那樣從每一具基本的技法性問題入手,從每一個最簡單的要求做起。
有一句老話“先學會走,再學跑”。但我們的教材教學使相當一部分學生永遠只會“走”,只會跟著老師畫,被動臨摹;而學生又性急,一開始就想“跑”。我們的教學技法,應該讓學生“走”的時候想到“跑”,為了“跑”得更快而學會一步一步的“走”。要目的明確,分階段逐步達到。
另外,在繪畫色彩教學教材的相當范圍內,還繼續著師傅帶徒弟的作風。這有好的一面,就是說老師的風范及對藝術探索之精神會無形中傳給學生。也有不好的一面,由于教師的知識量及藝術趣味的限度,容易使學生思路狹隘,不利于學生發展。
所以,我們的色彩教學,應該怎樣教,才能更有利于教學,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為他們走向藝術打下堅實的基礎,的確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刻不容緩的問題。
我在多年教學工作中,時常反思以往的學習,并認真學習了當今色彩教學的動向,待靜下來后,卻感到一片茫然。現在的教學與幾年前的老師教學相比,并沒有什么變化。當然,我認為并非變就好,不變就不好。只是覺得,目前,在中師色彩教材中存在隨意談談形象、明暗、冷暖等,僅從詞義上簡單講講,卻不去研究色彩自身的客觀規律的現象。而在我國藝術蓬勃發展,眾多思潮循環往復的今天,就更難得有誰系統談談色彩規律及教學問題了。
省師范科成立了美術課改中心組,以寫實或抽象等面貌特點相互區別,但是不管做什么,在對色彩的認識與處理原則上,卻都是有共同規律的。而我們是不是引導學生去研究這些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現在,一些教師對學生色彩教學做了一些改革,比如,上學生參與課題布置,專門學習色彩構成等等,但這還遠不能令人滿意。因為構成規律是從規律當中提出的規律,普遍性過強,個性不足,未免有些遠離自然,略有生硬之感。如果放任學生自己安排課題,只重個性,又覺得有些草率。參與本身雖然可以刺激學生作畫的主動性,但學生僅僅是畫了一張自己認為有趣的畫,并沒有在課題中發現,理解和系統地解決什么。這又過于自由,失去了教學的嚴謹性。
我們不能僅僅把學生培養成照虎畫虎,照貓畫貓,或是東抹西抹,似乎就是前衛,別的什么也不學不管的人。這對學生是不負責任的,只會助長學生的惰性,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性和對各種風格與表現方法的探求精神。我想,如果讓學生的才華得到真正的自由發展,真正地把他們的創造力激發出來,就必須引導他們走一條科學、嚴謹的治學之路。為今后走上美術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們暫時拋開學校教學不談,回顧一下以往的大師們沒有哪一個不是認真研究自然,從自然中發現規律,并在自己的藝術實踐中充分體現的。文藝復興盛期時大師達,芬奇就是認真研究了15世紀大師的色彩與構圖之后,一改以往的線性透視中所追求的用平面來排列,而用以中心點出發的透視方法。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用的焦點透視法。在色彩上也改變了以往平板、單純的色相對比,而把明暗對比的全部色域引入他的作品中。如在《巖洞圣母》與《施洗者約翰》等作品中,都是從明暗處理的角度抑制了色彩的對比效果,突出了明暗效果,從而擴展了明度領域。這個巧妙變異的技巧,成了今天的明暗對比法。由此可見,歷代的大師沒有哪一個不認真研究前輩大師及藝術規律的。正是由于他們的苦心經營,人類的文化藝術史才有了今天的背景,給藝術研究與發展創造了各種可能性。這也是我們今天要加以研究,加以繼承與發展的東西。
色彩教育,應該從學習那天起,就讓受教育者認識藝術規律及自然規律,并在科學、系統的指導下,對色彩學的系列問題進行認真練習。教師的責任則是系統、明晰地引導學生研究訓練這些課題。從而使他們通過對色彩的學習,領悟色彩藝術的真諦。可是在中師的色彩教材中,欠缺系統的理論,教師多憑自身的經驗(有的是不合格的經驗)來教學,因此,教學的效果并不那么理想。
色彩教學,應該著重訓練色彩自身的藝術規律,把色彩系列對比及美學理論等課題逐個加以解決,在色彩對比的課題中,我們是否可以從色相對比與繪畫的角度開始研究呢?
也許,我們可以從色相的明度上開始學習。色相在改變了明度之后,會有什么樣的表現力?是否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原有的性質?黑白在色相對比中的意義是什么?黑白是否能改變色彩的明度?它們在色彩構圖中有什么特殊地位?類似的許多問題,都需要在教室中,經過大量的色彩訓練與分析之后才能解決。而我們在教學中往往過分提示學生注重形狀、畫線、填色,很少研究色域及每塊色彩的特色及力度,這對學生是十分有害的。
論文關鍵詞:人物心理轉變靠“誘因”點燃
在記敘文習作中,我們經常要描寫人物的心理轉變,面對這一關鍵的細節,有些同學處理得過于簡單牽強,讀起來感覺不太自然;也有些同學生搬硬套,顯得過于模式化,給人以不夠真實的感覺。
其實,人物的心理轉變過程絕對不可能說變就變,一蹴而就。它往往需要外在的誘因來催生,促使人物進行思索,認識并獲得啟發,從而完成人物的心理轉變。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賞析幾位文學大師在描寫人物心理轉變方面的寫作技巧,希望對大家的習作有所幫助。
一、人生的挫折成為心理轉變的誘因
人生免不了要經歷挫折,挫折是良師,反思好它,會有利于我們成長。在敘事性散文《藤野先生》一文中,魯迅的心理經歷了一次重大的轉變,那就是棄醫從文。這一思想上的轉變究其原因,就是他親身經歷了兩次比較大的挫折:“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語文教學論文,文中真實地再現了兩次事件,面對被嚴重挫傷的自尊心,作者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1)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
(2)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論文怎么寫。此后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第一處作者用反語式的抒情獨白,發泄了內心的憤懣不平,也深刻地感受到弱國國民倍受歧視的悲哀;第二處中國人的歡呼聲、喝彩聲更是深深刺傷了魯迅,讓他感到中國民眾精神的愚昧與麻木。歷經了兩次挫折與傷痛,促使作者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使作品中“我”的心理轉變過程變得水到渠成、合情合理,讀者在欣賞其作品時,也能感受到當時作者內心深處微妙的變化,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棄醫從文這一心理轉變的外在誘因。
二、他人的點撥開導成為心理轉變的誘因
當你遇到問題迷茫混沌時,他人的點撥開導可能會讓你醍醐灌頂,有“撥開云霧見月明”之感,從而產生心理轉變。如當代作家程海的《三顆枸杞豆》一文中,“我”是一個植物學家,而小時候卻是出了名的“淘氣鬼”,貪玩逃學,是什么促使“我”的心理產生轉變,致使“我”對生活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那是身患絕癥的三叔反復教育開導的結果。首先,在小樹林里,瘦骨嶙峋的三叔“時間不多了”、“太遲了”的感慨和嘆息,促使“我”認真思考:啊,怪不得他把花花草草看得那么仔細,也怪不得他說“太遲了”!臨死的人大概都很留戀這個世界,甚至留戀世上的一草一木,這是我小時候發現的人生的一個很大的秘密。后來,“我”看到他在泥土上畫了三個圓圓的“”,來總結自己的一生,用他自己沉痛的教訓來教育“我”:要認準目標,堅持不懈語文教學論文,不然就會一事無成。接著,他用枯瘦的手抓太陽的動作和內涵深刻的話語啟發“我”:要捉住“太陽”,珍惜時光。最后,他臨死前把有象征意義的三顆枸杞豆贈送給“我”,“我”領悟到了其中蘊含的深意:它是生命告終的句號!是三個遺憾的“”! 但“”也是一切事物的起點。于是,我從這三個“”出發,勤奮地去追尋一,二,三……以至更復雜、更艱深的學問。
三叔的四次教育和開導,振聾發聵,是那樣的刻骨銘心!也促使我心理發生了根本的轉變:由貪玩逃學到勤奮好學。
作家程海的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一種常見的心理轉變的描法:寫好心理轉變的外在誘因——他人的教育開導。當然,自己的認識與醒悟更為關鍵。
三、感人的瞬間成為心理轉變的誘因
感人的瞬間,真情的畫面,會在人物的心靈深處定格,強烈震撼之余,定然會觸使人物心理發生轉變。如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背影》一文中,開始父親對“我”悉心關照,“我”卻不領情,不理解父愛,直到親眼目睹了父親不顧自己年老體衰,還去為“我”買橘子的背影:黑色的穿著打扮令“我”心酸;一連串艱難努力爬月臺的動作,令“我”心顫,這時“我”才真正理解了如山的父愛,并流下了感動的熱淚。
在本文中,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下的感人瞬間,精心雕琢人物的言行舉止,使“我”的心靈感觸更深刻,反省更徹底,由不太理解父愛到充分理解父愛,心理轉變也就順理成章了論文怎么寫。
四、大自然中的景物成為心理轉變的誘因
近代著名的文藝美學理論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經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對景物充分地觀賞、品味后,心靈就會受到感染,與景物自然地交融,心理也會潛移默化地發生轉變。比如著名女作家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一文中,關于生死謎、手足情的焦慮和悲痛一直壓在“我”的心上,被一株開得很盛的紫藤蘿所吸引,不由得停下了腳步。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細膩地描寫了紫藤蘿的花朵,它的生機勃勃和淺紫色的芳香,給了我無限的生機與希望,帶走了我心中的悲痛與焦慮,讓我深受感染與撫慰。“我”寧靜了,喜悅了語文教學論文,振作了,并領悟到“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我”的心境轉悲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從而產生了前進的動力,“加快了腳步”。
一個內心悲痛的人,從生機勃勃的紫藤蘿花中受到感染,得到啟示,形成心理轉變,這種觸景生情的寫法值得我們借鑒:先細膩地描寫景物,準確地表現景物的特征和品格,把自己的心融合到景物的描寫之中,物我交融,自己的“心境”才會發生轉變。
通過以上這些名篇佳作的分析,我們發現,人物的心理轉變,既有外在誘因的促發,更有其內在因素的主導。習作時,只有充分寫好導致人物轉變的外在誘因,用外因來“點燃”內因,我們筆下的人物心理轉變過程才會顯得自然而又真實,細膩而又逼真。
論文關鍵詞:淺談語文課堂教學激趣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愛因斯坦也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激發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會學是教法之關鍵。許多語文學科的前輩都做了詳細的研究與探討,也總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這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借鑒的。近幾年來我在實踐新課程的教學實際中,也探索和總結幾點教學體會。
一、 活動激趣
葉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標在于“造就善于處理生活的公民”,語文是生活中的一種必要工具,引導學生由單一的語文教學步入廣闊的語文空間,在學語文的同時學做人,在長智力的同時養成習慣,在練就終身受用的語文本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心理素質和作為現代人的社會交際素質,從而促進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語文能力訓練為核心,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如編課本劇、背誦比賽、演講比賽、辯論會、故事會、讀書匯報會、新聞會、辦墻報、手抄報、搞社會調查、書法比賽、參觀學習、歌詠比賽、作文大賽等中學英語教學論文,必將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初一學生學習語文的現狀,我在所教班級開展了古詩背誦比賽、成語收集比賽、小楷展覽比賽、優秀作文展覽、周記評比等活動,力求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在各種活動中展示自己的才華。在活動中,我也更進一步了解了學生的優點與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能依據學生現狀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 幽默激趣
教學是一門藝術,有些概念較晦澀,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覺得難學就開始厭學,面對此種情況,教師要因勢利導,深入淺出,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深奧難懂的知識。語文,大多數人認為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常常是鈴聲一響,同學們便嘮叨開了,“又是老一套……”語文教師對此常常無可奈何地慨嘆:“學錯了學科,進錯了門”。那么如何讓學生由厭學到好學,想學語文呢?我認為幽默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前或者課中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穿插一些幽默風趣的語言及故事等,可以使學生在笑聲中達到對知識的掌握。
我認為,適當而不低俗的調侃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催化劑,在課前,我常和學生一起談談時事,侃侃足球,聊聊網絡,說說追星,論論電視。無論是《實話實說》,還是《焦點訪談》,抑或趙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聲中給學生一絲啟迪,大家在笑過以后會有很多的感悟。我常在課前給學生講一些小故事,有名人軼事中學英語教學論文,有幽默故事,有哲理小品等等。
記得我曾給學生講過一則《貓和老鼠》的故事,題目和學生愛看的動畫片相似,因此大家十分感興趣。故事的內容是關于貓和老鼠為什么會成為敵人的,很有趣味,并且不乏幽默,學生聽得很入神。課后一名平時基礎很差的男生卻很完整的將它寫在周記里,內容與原文相差無幾,與他平時寫周記時的只言片語形成鮮明的對比,對此,我在班級對他大加贊揚,他的學習興趣也有很大提高,以后他的周記也大有長進。雖然這是教學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它卻使我更加真實地感受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幽默是最佳的劑。
三、 媒體激趣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教學改革的不斷更新,過去語文教師那種“夾著課本進教室,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形象有所改變,電子設備將取代紙和粉筆成為語文教師的備課工具,多媒體已經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引入課堂,學生可以通過多媒體以及網絡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語文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因而學習興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思維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時,我精心選擇了幾幅圖片,《春花圖》、《荷塘景色》、《夕陽無限好》、《好大一場雪》,要求學生在總結文章寫景特色的基礎上用一段話描述圖片的景色,并且請其他同學評價。學生們激情難抑,紛紛舉手中學英語教學論文,展示自己的描寫才能。又如在做《說話訓練》時,我選取了希望工程的宣傳畫《大眼睛》,春城的一場春雪的圖片以及環境污染的錄象片,使學生在圖、聲、景的感染中,有感而發,即興發言,侃侃而談。小記者采訪的形式更是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如此說來,通過多媒體教學,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鍛煉了口才,并且節省了板書的時間,教學更為直觀,可謂一箭三雕。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值得推而廣之。
以上幾種語文課堂激趣法在教學實踐中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從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入手,使他們在感興趣的基礎上由被動地學轉變為主動地學,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贏得興趣回,在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中學得知識歸 。
論文關鍵詞:說英語,課堂朗讀
英語作為一種交際工具, 其中“說”的作用在交際上顯得尤為重要。學生中相當一部分是由于英語成績不好而影響學習成績。在英語課堂上表現得消極,不愿開口說英語,影響進行正常的課堂活動。如果不想辦法改變這種狀態,英語課堂教學就成了“一言堂”,枯燥乏味,就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針對這種狀況,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學生開口說英語的良好習慣,建立學好英語的信心。
一、“聽”與“說”相結合的訓練使學生能開口說英語。
(1) 培養“說”的能力。從聽入手, 先聽后說。英語課上教師要全英語授課,更要示范性的多說英語。還可以利用中午學生活動時間10-15分中,播放適合初中學生聽的英語,也可以在班會課讓學生觀看全英文的電影。但讓學生“聽”之前, 教師一定要對較難的聽力摘要內容。學生在廣泛聽的基礎上, 在語言的接觸中吸取大量積極而有用的詞匯。通過這種長久“聽”“說”結合的強化訓練, 使學生能開口說英語。
(2)重視朗誦和背誦。朗讀和背誦使學生開口說英語的有效途徑。任何一種語言口語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語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輸入與積累。通過朗讀和背誦,可以在腦子里儲存大量有用的詞匯、短語、習慣用法;通過朗讀和背誦,可以了解英語國家的生活、風俗習慣、人文、歷史、地理知識等。讀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語語感。語感一旦形成中學英語教學論文,好多句子就會脫口而出,頭表達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二、立足課堂訓練強化學生開口說英語。
(1)“值日報告”和“師生會話”來激發學生開口說英語。每節英語課教師利用幾分鐘時間要求學生用英語演講、對話或用英語講小故事,甚至是唱英語歌曲,形式通常是由學生自己決定,時間通常為3-5分鐘。 這種“值日報告”可以營造學習英語的氛圍,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然后對于“值日報告”中所涉及的見聞,談論的人物,愛好、景色等進行師生會話,一般先安排英語口語較好的學生,給其他學生做個榜樣。對于稍差的學生,教師要有意識地降低會話的難度,消除學生畏難情緒,讓每個學生在課堂能展現自己,有所收獲。
(2)組織口頭練習為主的課堂活動加強學生開口說英語。例如,在學習《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新目標)》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How do you make abanana milk shake ?”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在屏幕上出現各種水果。先請一名英語學習較弱的學生說出水果的英文名稱,其他學生聽寫所提到的英語單詞。然后,請英語學習較好的學生分別用課文中學過的單詞聯詞成句。最后,請英語成績好的學生看圖復述這種食物的制做步驟。通過這種層層深入的訓練,因人而宜,循序漸進地提高要求,調動了全體學生積極參加課堂活動同時也加強了學生說英語的積極性。
(3)模仿和復述課文中的部分段落也是訓練學生開口說英語的重要形式。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新目標)》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有個關于人物外貌,興趣等特征的描寫。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模仿這一段來描述身邊所熟悉的喜歡的家人或朋友。初中的學生對這種訓練很感興趣,樂于開口用英語來表達。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用不同的人稱、時態來復述所學的內容。老師可以按著故事的情節為線索,把重點詞、句寫在黑板上,或以時間順序引導學生復述。教師也可以用簡筆畫,邊畫邊引導學生復述課文,避免學生死記硬背,有效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開口說英語的能力。
三、倡建有效地課外活動使學生樂于開口說英語。開展一些說英語的課外活動。比如,定期召開英語演講會,關鍵詞,如何過渡和如何結尾等。其他的學生要準備演講稿。在這準備過程中中學英語教學論文,學生相互幫助,團結協作,讓每個學生都進入自己的角色,有聲有色地完成整個活動。學生們寓語言訓練于愉樂之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開口說英語的能力也得到鍛煉。
培養學生說英語, 語言環境也非常重要。教師和學生一起可以布置一個充滿英語的環境。可以每周出英語黑板報,教室墻上可以貼英語標語、英文地圖,教室書架上可以準備英語報紙、英語雜志、英語閱讀等等,可以讓學生隨處見到英語,隨時翻閱英語書籍。學期開始讓每個學生取一個英文名字,英語課上, 教師叫英文名字,同學之間也互相叫英文名字, 這些都能創設一種濃濃的英語氛圍, 使學生渴望用英語交談。總之,一名英語教師,就如同交響樂隊的指揮家,組織學生進行大量豐富多彩的訓練, 從而逐漸培養學生開口說英語的習慣。
參考文獻: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北京市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2.程玉根的“新課程下的英語朗讀教學策略初探”《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2期
3.程曉堂《英語學習策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年
【關鍵詞】興趣;方法;積累生活
提高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一直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在新課標理念下,樹立“大語文觀”的閱讀觀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開放的教學模式,開展多種形式閱讀,激發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興趣,對提高語文水平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提高農村初中生現代文閱讀的能力,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明確目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她會促使學生投入自己所有,以最大的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所以對于初中生的閱讀材料要語言質樸生動,內容引人入勝,今天中學生最感興趣的是中外文學名著,那才是人類創造的共同財富,我們可以引導他們閱讀,也可以引用中外名著經典來激發閱讀興趣,利用平時上課給他講李白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灑脫,杜甫“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抱負,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膽忠心,也可以講“北極熊瀕臨滅絕的悲劇,愛摩斯基人因氣候變暖冰川融化無家可歸,其文化隨之消亡的憾恨”等,這樣用厚實的文化底蘊熏陶他,感染他,久而久之,他們會愛上閱讀,走進閱讀。我們也可以為學生朗讀或介紹一些世界短篇名著。這樣,讓他們產生強烈的閱讀饑餓感,進而自覺地向課內外閱讀的深度和廣度進軍,不斷提高審美的情趣。讓他們覺得閱讀的世界里會有他們撿拾不盡的璀璨明珠。如果說學生在校上課期間,時間緊、沒有精力讀較長的中外名著及名人傳記等,我們可以提倡他們利用假期及休息日來讀,定期召開“讀書交流會”,介紹各自讀過的書及讀書感受,營造一種好讀書,多讀書、讀好書的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教師還應要求學生明確課外閱讀的目標。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課外閱讀的兩大目標:一是培養閱讀能力;一是培養寫作能力。為了便于具體落實,還可以把這兩個大目標再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目標明確了,就能有的放矢,進而提高效率。并且,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小目標,化整為零,就像把西瓜切成瓜瓣,學生才能吃得著,啃得透,有興趣,有信心,樂意學,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精選書目,講究方法
當今社會是信息時代,其特征是信息文字巨量化,處在這樣的時代,別的不說,僅書籍報刊就層出不窮,多得令人眼花繚亂,如果不加選擇,全盤接受勢必會造成“閱讀浪費”。文學作品在今天是中學生最感興趣的,而那些宣揚暴力、兇殺、、迷信的書刊是決不可以讀的。武俠小說故事情節離奇荒誕,讀了容易入迷,一旦入迷將不能自控,不僅白白地浪費了大好時光,還可能染上不良習氣;言情小說可能導致他們不適時的早戀,嚴重地分散學習精力,影響正常的身心發展,對于這些作品,我們要嚴加制止,所以,在所讀書目上一定要慎重挑選,精選,選擇那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作品和中外名著來讀,這樣才學生才會在閱讀中汲取更多的養料。在現實中,很多學生老是抱怨閱讀效果不佳,其實很多是由于閱讀的量不夠,方法不當,當然這也難以實現閱讀能力提高的質的變化。我們要求學生在閱讀中盡可能地擴大閱讀量,加大詞匯積累,提高閱讀速度,在量中求質。閱讀應該是一個經常化和習慣化的學習行為,平時要注重方法,學會參與閱讀訓練,應做出自己的閱讀訓練規劃,即在多少時間內完成多少內容。同時加強自身監督,保證閱讀時間、閱讀題材,技巧和方法逐步規范,從而提高閱讀效率。
三、注重積累,經常訓練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我們不但要大量的閱讀,還要會讀,善于積累。如果只讀書不做筆記就猶如雨點落入大海,無蹤無影,因而就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名言流傳。學生讀書時要邊讀邊想,把感到有用的、有趣的、有啟發的警句、諺語、典故、人物肖像描寫、景物描寫、心理描寫、對社會的認識與剖析以及自己讀書的心得體會等都要記下來,久而久之,這將會成為自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素材。要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除營造大的閱讀環境外,每周還要從語文課中拿出一節課作為專門的課外閱讀指導課經常訓練。目前雖已有不少學校開設閱讀課,但大多數的語文老師僅僅把學生帶進閱覽室,就放任學生自由地閱讀,缺乏必要的指導和要求,學生讀了沒有,讀了什么,讀了多少一概不知,殊不知,這樣的指導課幾乎等于沒上。其實,課外閱讀指導課也應該像語文課一樣,要精心備課,認真上課。按一般的認識規律,指導課上應先讓學生閱讀典型材料,教師再點撥材料的特點,然后讓學生討論,從而總結出一些閱讀或寫作的規律,最后出一至兩個實踐題目訓練學生的思維,以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思維方式,只要這樣堅持不懈,相信在提高閱讀能力的道路上會取得豐碩的成果。進而達到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現代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系統工程,絕不是短期的強化訓練就可以實現的,只有長抓不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作為語文教師,以實際行動去實施新課標教學法,敢于創新實踐,語文素養的活水就能滋潤其他學科結出理想的碩果,富有閱讀能力的創新型人才,才是繼承和發展中外優秀文化,只要咋哦閱讀教學的道路上我們懇于并勤于下功夫,相信學生明天的閱讀臺階上會開滿鮮花。
【參考文獻】
[1]李斐.農村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能力培養研究[J].教研天地,2011,(05).
論文關鍵詞:最近發展區,大學英語,教師角色,任務性教學法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迅速,高等院校的英語教育之一就是大學英語教學。但是,現在大量的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仍然建立在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礎之上。行為主義心理學者熱衷于讓學生重復短語,不斷做一些只需要更換句子中的某個單詞,把學生的英語學習看成是鸚鵡或大猩猩的說話訓練。導致學生對英語的掌握比較死板、狹隘,尤其是再做一些寫作和翻譯任務時露出極大的缺陷和不足。
二、“最近發展區”理論概述
20世紀30年代,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Lev S. Vygotsky, 1896-1934)在論述教學與發展的關系時,提出了重要的概念——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Development),它定義認為“實際的發展水平與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前者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定;后者是在成人的指導下或是與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時,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 維果茨基認為兒童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的幫助可以達到的水平,或者是借助于他人的啟發、幫助可以達到的較高水平。這兩個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因此教育教學論文,他主張教學應當先了解兒童的實際發展水平和可能達到的水平;教學應當走在兒童現有發展水平的前面,從而帶動兒童的發展。最佳的教學效果產生于最近發展區,教學活動應當是不斷的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變成現有的實際水平。
三、“最近發展區”理論對民族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一) 準確把握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其最近發展區
在21世紀隨著全球一體化和我國加入 WTO,作為國際交流所必需的英語知識及其應用能力,已成為大學生的基本素質要求,越來越受到社會、學校、大學生自身的重視,而且外語水平在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個體發展中作用的愈加突出。對名族地區的大學生而言,僅通漢語和民族語言還不夠,還需學習一至兩門外語,而英語成為他們的首選。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自1985年建校以來,一直面向省內民族地區招生,學生主要來源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7縣1市、臨夏回族自治州的7縣1市、天祝藏族自治縣以及肅南、肅北等少數民族地區。來自這些地區的大多數學生從初一起開始學習英語,而有的藏族地區的中小學實施雙語教育,即同時使用漢語和藏語授課。課程體系中不包括英語,因而高考時免試英語。而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適用的對象為在中、小學學過6至10年的英語,已經掌握基本的語音、語法知識和相當的詞匯等英語基礎知識,并在聽、說、讀、寫、譯方面受過初步訓練的學生期刊網。顯而易見,甘肅民族師范學院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對英語的學習,不能完全歸屬于實施現行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對象。因此,大學英語的教學也遇到了實際性的問題,我們只有準確把握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其最近發展區,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利用大學兩年時間的學習和訓練,使其英語聽、說、讀、寫、譯的知識與能力可以達到中級水平教育教學論文,為其將來進一步的發展打下基礎。
(二)課堂教學重視互動式教學
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是當代教育提出的重要理念。要實現這一教學理念,互動是不可缺少的。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注重學習的互動,道理很簡單,最近發展區的形成需要至少兩個人的積極參與。
1、教師的角色轉變
長期以來,民族地區高等院校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一直沿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課堂上教師不厭其煩的地講解課文中的英語知識、語法結構或是應試技巧等,而學生則坐在那里被動地接受這些知識。這對于身處知識時代、信息時代,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學生來說,早就失去了吸引力。實踐證明,這種英語教學阻礙了學生的語言創造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的發展,更嚴重的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受到打擊。新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充分體現出時代性和實際性,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英語水平。因此交際教學法和任務型教學法成為現在用的最多的英語教學方法。教師的角色也從以前的活動主導者和掌控者轉變為活動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者,教師在學習中起中介作用,幫助學生跨越教學活動中的障礙,擴張學生的知識能力。語言學習是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完成的。
(1)學習活動的指導者
教師應該從實際出發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是居支配地位的,各項學習活動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師要發揮主導地位,得先制定明確、全面的教學目標,克服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具體教學中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始終圍繞確定的目標來學習,通過具體內容的教學來完成教學目標。①確定重點喝難點,解答疑難問題。在教學中指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并給學生以準確的解答。②設計教學步驟,調控教學節奏。教學目標的完成,必須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設計好課堂教學步驟,調控好教學節奏教育教學論文,是優化綜合性學習重要的一環。教學結構要符合學生實際,學生才能主動參與。③確定教學方法。英語教學法多種多樣,“教無定法”,教師發揮主動性,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情況來確定最佳的教學方法。 (2)學習活動的參與者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課堂教學,就要靠教師營造一種民主和諧、 生動活潑、愉快寬松的教學氛圍。英語語言教學是一門藝術,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應該注重教學材料本身的情、趣、義、理,充分運用教師教學的基本功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一種渴望學習的沖動,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教師應該努力做到:①把真愛帶進課堂。教師站在講臺上,應該把愛的目光平等的投給每一位學生;把和藹的微笑灑向每一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送給每一位學生;讓自己的真愛充滿整個教學課堂。②把情境教學引進課堂。語言教師的感情應是最豐富的,一走進教室就應是激情洋溢,做到全心身的投入期刊網。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啟發、教育,既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體驗到其中美好的思想感情,精神得到陶冶,又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③把激勵帶進課堂。要想方設法點燃學生求知欲望的火花.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啟發他們的創造思維。④把真實的生活引進課堂。把教材中描寫的生活、表現的思想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思想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到教材的內容和自己的生活、思想靠得很近,從而更感興趣,更積極地參與教學。⑤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得進取的力量。
2、在課堂中采用任務型教學法
(1)任務型教學法的概念
與交際教學法一脈相承的任務性教學法是將教學目標整合到一個或多個具體的活動任務中教育教學論文,通過任務的決定使教學雙方都明確自己要解決的目標,使學生在使用英語完成任務時,通過一系列的結對練習和小組活動,實現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并在互動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最終提高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
(2)任務型教學法的主要模式
①強式:將每一個任務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單位來對待(如Task one Task twoTask three……)。
弱式:知識點學習——用語言完成任務——用語言歸納完成任務的情況——用語言歸納、總結知識。
(3)任務型教學法的優點
任務性教學模式是語言教學的有效途徑,從根本上使傳統的教學法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和傳統的教學法相比較,任務性教學法有著很多的優點。(見下表)
項目
傳統教學法
任務型教學法
課堂活動形式
以教師為主體的大班講解
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組學習
教學方法
滿堂灌、填壓式
互動式、啟發式
教學目標
重知識傳授,輕語言運用能力培養
強調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
學生學習方法
被動的、機械化的
積極的、有目的的
學生角色
受控制者
參與者
教師角色
課堂控制者、知識傳授者、知識壟斷者
活動參與者、知識引導者、學習幫助者、資源開發者
檢測方式
以最終考試成績為主
平時成績和最終考試成績按比例計算
最終結果
只是在回單位后,一些已熄燈的夜里,偶而淚水會滑過鼻梁與另一只眼里的匯合,迅速地流進枕頭。是的,這些年我是不善哭的。這種時候,也只是咬緊牙齒,止住喉中那粗濁的哽咽而已。同我一起在農村長大的,我的有點笨拙的妹妹在四月款冬花已彌漫山梁時,在農村的家中自殺了。當我推開大門無神地走到庭院時,那些生活得并不富足的、看著我們長大的鄰居,有一個走上來,擁著我的肩,失聲地哭了起來。確切地說,我不能十分明白自己當時的感覺,好像是異常地鎮靜。父親在縫紉機蓋上拾掇妹妹先前的照片,突然聲淚俱下,一只手盲目地向臉龐摸去,脊背慢慢地向前傴了下去,我過去扶住了他……
之后,曾有較長的時期,我變得懶散、索漠。時不時陷入無望的哀傷中,也厭煩了愛思索的習慣。周日陽光明媚的早晨,就耗盡了全力地踩著單車穿梭于草地、油菜田縱橫的郊外的路上。速度讓我有一種逃離感,但被逃離的對象卻又是模糊的。張大鼻孔深深地呼吸,放眼映在天際線的遠山的輪廓、色彩。到了連附近那所大學的青年男女也不來走動的荒地,便在路基下的草叢上坐下,久久地呆望某一處。原野上,忽起忽落覓食的雀群若無其事地聒噪著。午后,起風時,就往回騎。上班時,我開始拼命地工作,連領導也稍稍驚訝于我的“突變”,竟頗不自然地說出了些和藹的話,這個城鎮的冬天是分外的寒冷,十月開始下雪,到十二月我的居室還沒生火爐。不知怎的,就是想讓自己這樣承受。
我真的不知道妹妹作出決定的一瞬,是否想到了我。但我知道,妹妹肯定覺得我是不愛她的。這才是我悲哀深處幾乎要使人窒息的悵然!兒時,別的小孩欺侮她時,我會袖手旁觀,覺得有這樣一個愚蠢的妹妹,實在是一個恥辱。上小學了,她功課很差,我無情地嘲諷她、有時甚至打起她來,她只是放聲哭著……
今天,我確切地知道了,那哭聲,在我的記憶中將永不可能被抹去了。那是我粗心對待生命的后果,是不可見的力給我的不可見的罰。現在,我要背負著這懲罰,向你們說――雖然毫無意義、簡直厚顏地向你們說――我愛她。童年駐扎在心里的魔鬼早已逃逸,留給我的是無盡的懺悔。
很多人,也許都覺得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是熱愛生活的。然而生命中另一巨大的事實卻是――穿行于紛繁的人世,許多能培育我們心田的物質會被流水無情地帶走。時光是生命褪色的外在因素,人與人之間的漠視、陰冷卻從內在更嚴重地剝奪了生命該有的色澤。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電影《人證》主題歌唱到“媽媽,那頂草帽,它在何方,你可知道?”旅途上我們失落了的,又豈止是那一頂麥秸草帽?在無窮盡的流逝里喘息的生命,心里的土壤如何才能不被流逝沖走?抓緊時日去愛吧!去溫暖那些還在你身邊跳動著的心,讓他們明明白白地看見你的愛。從形形的“我”的面具后面跳出來時,陽光就會照到你的臉。
一顆誠實的心,道出了自己真實的體驗,不為觸動你們的哀情,更想喚醒你們心中別的一些東西呢。
簡 評
說是體驗,不如說是一種懺悔、一種感悟,真情熔鑄于筆端,讓人動情、也讓人思索:我們每個人應如何珍惜親情、珍惜生命?悲劇一旦發生,情感往往就特別動人。作者巧妙地回避悲劇事件的過程,只寫自己感情的波瀾,這感情的表達又是借生活細節、行動描寫、景物描寫來完成的,這種以實寫虛的表現手法,使全文顯得具體可感,使人產生共鳴。不足之處,有些語言不夠規范。
(王立根)
論文關鍵詞:],語氣,人稱,たい
用?たい?表達希望和意志的句子,其主語的人稱往往受到限制。這種現象除了可以從語用的角度進行解釋說明外,還可以從語氣的角度進行分析。句子由言表事項加說者對此的認知方式以及表示說者以什么樣的發話傳遞性態度進行語言活動的發話傳遞性語氣所組成。句子無一例外的具有發話傳遞性語氣,反過來,發話傳遞性語氣則可以說是句子的存在方式。這樣,我們就可以本著發話傳遞性語氣給句子進行分類,則可以得出表抒句、陳述句、祈使句和詢問句等四個句類。通過對含有「たい等表達形式的句子語氣進行考察、分析,論述句子主語人稱與語氣之間的關系,另外本文將表示“希望”的主體規定為句子的主語。
1 表抒語氣與人稱限制
表抒語氣是表示說話人自然抒發自己的某種情緒或意識,但不是積極將此表抒給聽者的語氣,可以分為“意志”、“希望”、“愿望”等幾種。?たい?是一種典型的表示“希望”的助動詞語文教學論文,是表抒語氣的一種表達形式。
例①私は上海へ行きたい。/我不想去上海。
②私はそんな人に會いたくない。/我不想見到那種人。
從例句①、②來看,表示主觀希望的?たい?在句子句末,并且是以平敘文、現在時態出現,其構成的句子是一種表抒語氣,直接表示說者的希望,即僅限于表示第一人稱的希望或某種意識狀態。即使主語不出現在句中也可以想到主語就是說者。
例③あたしもかぶってみたいなあ。/我也想戴啦!
④どうせなら、日本にすこしでも近いところで死にたい。/我想在離日本稍近的地方死。
上述例句是「たい的非過去時、不附加「らしい「のだ等形式下構成的希望表達方式,均屬于表抒句,表示講話時說者欲實現命題的希望。
例⑤この度、會社により海外勤務を仰せつかりました。ついては、先生にお目にかかって海外生活に必要な注意をいろいろお伺いしたいと思います。/這次,被公司派去海外工作。因此,我想拜訪您,問國外生活的必須注意的事項。
⑥結婚式にはぜひ參加したいと思っております。/我一定參加結婚儀式。
⑦では、ご一緒に乾杯をしたいと存じます。/那我們一塊干杯。
「たい+と思う是一種比較委婉、有禮貌的表示說者希望的說法,一般用于成人對話或較正式場合。例⑦使用的「と存じます是一種更加客氣禮貌的表達方式。當句末是「と思いました「と思っています時,主語可以是說話人也可以是第三者,例如「王さんはたくさんのことを勉強したいと思っています。不過,此句已不是表抒語氣范疇,而屬于陳述語氣。
2 陳述語氣與人稱限制
陳述語氣是表示說話人對客觀事實的各種認知態度的語氣,大致分為“現象描寫”、“判定”、“疑慮”、“傳聞”、“說明解釋”等幾種。表達陳述語氣的語法要素有很多,下面根據「たい后所附語法要素的不同,進行分類論述。
2.1 「たい+た構文
「た作為日語表示時態的助動詞之一,除了表示“過去”、“完了”之外,還可反映說者對命題內容進行的一種“發現”、“確認”、“要求”等等復雜的語氣。
例⑧私は昨日公園へいきたかったです。/我昨天想去公園。
⑨太郎はテレビをみたかった。/太郎想看電影。
例⑧雖然主語是第一人稱,但?たい?為過去時,表示已發生的事態語文教學論文,而不是說話人在說話時的直接心理態度,句子的語氣已為陳述語氣。說話人的希望作為一種已發生的事情被表現出來,是一種客觀性敘述。例⑨也是由?たい?的過去時構成,句中他人的希望已作為一種聽者直接知道的、通過一定的形式可以看到的客觀狀態,實際上是說話人的視點從觀察者的一側移向他人(第三者)一側,從第三者的立場上考慮的表達方式。文中的?た?表示已發生的事情,這種表達方式經常出現在文學作品中。
2.2「たい+のだ、~ものだ構文
「のだ是表示“說明解釋”語氣的表達形式,典型的“說明解釋”語氣就是把在句子前面一部分中所表示的內容能夠通俗地讓聽者明白,在句子后面一部分里闡明事情的原因、結果。關于「ものだ,國內學者基本都認為是表示一種強烈的愿望、希望,但米丑三洋介(1990)認為是一種緩和前述愿望、希望等心情。
例⑩?住民登録について聞きたいんですが、何番の窓口でしょうか。??3番へどうぞ。?/我想問問關于居民登記的事情,在幾號窗口啊?請到三號窗口。
?アメリカに來て、もう十年か。早く日本に帰りたいものだ。/來日本已經十年了,真想早點回日本。
?最近の日本語は亂れているといわれる。きちんとした日本語を使いたいものだ。/最近使用日語混亂,大家都應該使用規范的日語。
例⑩「のだ并不是表示原因,而是用來展開下面的話題,也就是在前面句子后面用「のだ引出后面要講的內容,這樣引起聽話人的注意。在「たい+のだ句子中,句子主語無論是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都表示說話人闡述既定的希望。例?是表示說者希望,由于采用的是「ものだ客觀敘述形式,所以與「早く日本に帰りたい這種純主觀的表達相比,給人印象是“不僅僅自己,一般人也是如此語文教學論文,這是人之常情。”例?表示的意思是“不僅僅自己使用規范的日語”,也包含“希望大家都使用規范的日語”。「たい+のだ、~ものだ構文表示“說明解釋”語氣中,句子主語的人稱沒有明確的限制。
2.3「たい+そうだ、~という構文
「そうだ「という表示“傳聞”,即說話者直接或間接從別處得來的在現在對聽者有價值的信息要向他傳達的表達形式。類似的可表“傳聞”的形式還有「ということだ「とのことだ「よし等,文中以「そうだ「という為代表進行探討。
?王さんは醫者になる勉強をしたいそうだ。/據說小王想當醫生。
?わしに會いたいと言われたそうだが、なんの御用かな。/聽說你想見我,什么事啊?
例文?、?中的「たい出現在引用節,說話人從別處得到了第三者某種情報后,將此傳聞的事實,向別人傳達、說明。例文?是說話人得知聽話人想見他這一消息之后當面詢問聽者,很明顯看出引用節的主語是第二人稱。此類表達“傳聞”場合,主語人稱一般限于第二人稱或第三人稱。
3 祈使語氣與人稱
祈使語氣是表示說話人要求聽話人要求聽話人完成某種行為的語氣,可分為“對他型”和“自我包括型”。“對他型”有“命令”、“禁止” 、“請求”、“勸告” 、“允許”等幾種,“自我包括型”指“勸誘”。?たい?接在?てもらい ??いただき??くだされ?等之后,表示說話者請求對方的請求、要求或命令。
例?この手紙をポストに入れてもらいたい。/我想請你把信投入郵箱。
?さて、日本側の方々をご紹介いただきたいのですが。/那么,我想請您介紹一下日方的各位。
?右脇腹へ引き切ったところで、苦痛に耐えながら、義種は、「私はなんの野心もございませなんだ。ただ一目、一目なりとも上様…、いや父上にお目通りしたかった。ただそれだけでございましたと、父上にお伝えくだされたいと忠逵に言った。/義種被扯住右側腹,忍受著痛苦對中逵說:“我什么野心也沒有,只是一面,相見大人一面……不,想見父親大人。請轉告父親大人,就這點愿望。”
例文?、?、?的「たい,形式上是表示期待對方能理解說話人的意思,特別是「てもらいたい作為句末謂語時,主要是要求并且希望對方能完成某項事情。一般專指特定對方的場合較多語文教學論文,而且「てもらいたい的句子常常省略說話人主語。
4 疑問語氣與人稱限制
疑問語氣是表示說話人對客觀事實的成立與否不了解而想聽話人尋求解答的語氣,主要分為“判斷性疑問”和“期望性疑問”兩種。具有“表抒”功能的「たい后附加「?「かい「か等構成期望性疑問表達方式,如下例所示,一般是第二人稱名詞作主語。
例?君、彼女と結婚したい?/你,想和她結婚?
?君も一緒に行きたいかい。/你,也想一塊來吧。
?しかし、おふくろさんよ、どうして俺にそんなにピアノを習わせたいの?/但是,媽媽,為什么那么想讓我學習鋼琴呢?
21あなたはもっときれいな旅館にとまりたいでしょうね。/你也想住更加干凈點的旅館吧。
例句?、?、?是分別詢問聽者對「結婚する「行く「習わせる等事項有無希望的句子(當然,這些例句的詢問方式互相有些微小的差異)。例?是說話人在自己做出?あなたはもっときれいな旅館にとまりたい?這一判斷之后,要求對方認可或證實,這也是一種疑問形式,屬于反意問句。這些場合,做主語的只能是第二人稱名詞。事實上,如「訊きたい?所示,句子表層語言結構中沒有明顯出現主語,其涵義仍然是第二人稱名詞充當主語。
參考文獻
仁田儀雄?益岡隆志.1989.日本語のモダリティ[M].くろしお出版
仁田儀雄.1991.日本語のモダリティと人稱[M].ひつじ書屋
益岡隆志.1991.モダリティの文法[M].くろしお出版
上田由紀子.2006.人稱制限と統語構造[J].神田外語大學
徐一平.2007.層次性情態論學說的形成及其局限性——兼論尾上圭介的主語和謂語學說[J].日語學習與研究.(01)
陳訪澤.2003.日語句法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劉笑明.2002.從說話人的表達態度看構文主語[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05)
王忻.1993.關于日語句子的語氣——寺村秀夫“ム一ト”體系研究初探[J].日語學習與研究.(03)
王忻.確切事實?推斷事實?說明的語氣——寺村秀夫“ム一ト”體系研究探討之二[J].日語學習與研究.(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