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5:08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涂鴉文化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斯圖亞特?霍爾;大眾文化;編碼/解碼;意識形態;文化政治學
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作為伯明翰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意識形態理論構成了其文化研究的重要議題。本文從霍爾解構“大眾”,編碼懈碼,媒體、政治與意識形態三方面論述霍爾對文化研究的理論貢獻。
一、霍爾解構“大眾”
在霍爾看來,“大眾”往往成為社會“改革”的對象,要求其符合統治階級的最大利益。霍爾圍繞“大眾”一詞,對“大眾文化”的不同定義進行了三個層次的解構:其一,是大眾文化的市場或商業定義,即成群的人聽它們,買它們,讀它們,消費它們,似乎也盡情地享受它們。霍爾認為,這一定義與對民眾的操縱和貶低聯系在一起,民眾無異于“群氓”是一群生活在“虛假意識”中的文化傻瓜。其二,大眾文化是指大眾在做或者曾經做過的一切事情,這接近于大眾的“人類學”概念――大眾的文化、社會習慣、風俗和民風,即標志特殊生活方式的東西。第三,霍爾指出,建構“大眾”所依據的原則是占中心地位的精英或主導文化與“邊緣”文化之間的張力和對立,這種張力和對立區分“大眾文化”和“非大眾文化”。他在考察大眾文化時,主要關注的是文化間的關系和霸權問題。
霍爾自覺地堅持用的方法來定義大眾文化,強調文化霸權控制和反控制的雙向運作。霍爾認為不存在完整的、真正的、自足的大眾文化,大眾文化必定是存在于文化權力和統治關系網之中,與商業亦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
二、霍爾的編碼/解碼模式
霍爾提出了信息交流的四階段理論: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和再生產。這四個環節是信息傳播的循環過程,各環節均有聯系,但又保持著相對自治。霍爾認為,信息在流通過程中是以符號為載體形式傳播意義,這一過程既有賴于技術和物質工具,也取決于信息發送者和接收者各自的社會關系。事實上,由于信息接收者的社會特征、知識背景不同,他們在接收信息時必定會有各自不同的解讀。霍爾以廣播為例來說明“信息來源”和“接收者”之間符碼的不對稱,廣播員往往關注的是觀眾未能按他們(廣播員)的意愿理解意義。他們真正想說的是電視觀眾沒有在主導的所選的或符碼范圍內活動,他們期待完全清晰的傳播然而,卻不得不面對系統地被扭曲的傳播碼與解碼之間符碼的不對稱,根源于信息發送者和接收者的文化關系、社會背景和地位利益等結構性差異,其中包蘊著意識形態運作和媒體文化霸權。
三、傳媒、政治與意識形態
題目:涂鴉藝術的圖式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一、選題來源與研究背景
選題來源
信步于歐洲城市街頭,不論是在羅馬、巴黎、柏林、馬德里等各個文化都市,還是在街頭的門窗、墻壁、抑或飛馳的地鐵上,都充斥著一種兼具野趣與生命力的藝術形式--涂鴉。上個世紀末,嘻哈文化如泉涌般不斷四散,涂鴉藝術這方麗水也開始緩緩流入亞洲大地,這一新生的藝術文化現象相繼出現在日本、中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
涂鴉藝術這種生長于草根、豐富于后現代主義風格上的藝術形式,在極短的時間內蓬勃壯大,可謂是影響到了當代生活的各式領域。
筆者在歐洲以及國內各大城市走訪時,便被這種開放的藝術形式所震懾。涂鴉藝術家們將自身對世界的體驗與感知,透過最質樸、原生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創造出一系列或驚艷怪誕、或趣意童稚的繪畫圖式與藝術符號。涂鴉藝術純真樸實、個性時尚的特質和自由的創作精神亦與視覺傳達設計的內核相得益彰,它也開始悄無聲息地滲透著視覺傳達設計的各個方面,在顛覆與整合中逐漸成為一種不可多得的視覺元素進入大眾息息相關的生活。
從一方面而言,涂鴉藝術盡管看似處于“亞文化”之中,但卻是真正來自民間的藝術,其大眾性和視覺傳達設計實質相同,反映出平民化的審美需求;從另一方面而言,涂鴉的繪畫圖式、藝術符號及其色彩均是視覺表達的形式之一,與視覺傳達設計有種不盡相同但又密不可分的聯系。翻閱相關文獻資料不難發現,目前對涂鴉藝術的圖式和視覺傳達設計的研究中,部分是以一種陳舊和靜態的觀點去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在審美“泛化”的時代,如何讓視覺傳達設計與個性化的涂鴉藝術結合產生新的形式?如何不僅僅停留在涂鴉藝術的表層,而是內外深度剖析尋找與視覺傳達設計之間的橋梁?在當代語境和新媒體科技下,涂鴉藝術介入設計領域后又會有怎樣新的發展?帶著這一系列的疑問與思考,筆者立足于涂鴉藝術的圖式,開始了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夠通過對這一領域的探索,不僅提升涂鴉藝術的社會影響,賦予它在新時代語境下的多維度價值;更為此藝術形式的多元和發展添磚加瓦,開啟一種與視覺設計聯結的跨界新形式,也為今后在此方向研究的人們提供一個新的參考,增添一份新的探索。
研究背景
涂鴉藝術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儼然成為一種世界性現象。這種在爭議中發展卻又興盛不絕的圖畫傳統,起源于 60 年代美國城市底層大眾的街頭文化。西方的涂鴉藝術從違規的街頭肆意創作、涂鴉地區劃分的合法化、到涂鴉藝術學科的設置和博物館的誕生,再到如今多元化、多媒體結合的涂鴉藝術形式發展,經歷了一個完整的演進歷史。
文化研究領域上,早在 1983 年,美國便誕生了兩部有關涂鴉影像的經典紀錄片--Charlie Ahearn拍攝的《野性風格》(Wild Style)與Tony Silver導演的《風格大戰》(StyleWars)。片中呈現了對各涂鴉者在家中或街上的創作片段,真實還原了藝術家們涂鴉的構思過程與生活狀態,為世人提供了研究涂鴉藝術的寶典與創作的基礎范本。同時,也逐步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具有影響力的涂鴉藝術家,如Blek Le Rat,Jean-Michel Basquiat,Keith Haring,Banksy,Pure Evil,Faile,The London Police,WK Interact等。筆者在歐洲走訪期間,在街頭任一書店均能翻閱到大量與涂鴉藝術相關的英文專著,因此不論從歷史還是大眾滲入度而言,都可見國外對于涂鴉藝術的研究及其所涉獵的領域探索相對更為寬泛,在視覺藝術、圖式領域等也都有著諸多論述及相關著作。
就國內而言,涂鴉藝術這股藝術的春風在 20 世紀末開始吹入國土,盡管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時間,已然成為一個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長期藝術運動,全國各地隨處可見它的蹤影。國內涂鴉藝術家不斷涌現,涂鴉藝術的創作語言和內容形式也隨之發生變化--本土文化元素被納入其中,成為新的表達形式。如老一輩涂鴉藝術家葉永青,曾灶財,張大力,黑荔枝,李球球;當代青年涂鴉藝術家DEBE,4Get,Candy Brid,黑雞先生Mr.OGAY等。同時,涂鴉團隊遍布中國各大城市,不論是民間的自辦活動,還是全國性的大規模比賽或展覽,都可見此藝術形式正以其張力迅速走入年輕人的文化圈之中。
涂鴉藝術作為一種鮮活、創新的視覺傳達語言,縈繞于大眾生活周圍,重塑著人們的都市文化,它的發展空間無疑不是廣袤且具有潛力的。近年來我國對涂鴉藝術的研究雖與日俱增,但多以“網絡涂鴉”盛行。在目前我國所涉獵的各中學術論文中,研究涂鴉藝術與視覺語言特征并將其應用于視覺傳達設計之中、科學討論兩者的交融與差異盡管俯拾皆是,但對此課題部分仍是泛泛而談、觀點老舊,且舉例的論證大多仍是多年前的案例。筆者在圖書館翻閱中文專著時,國內有對涂鴉藝術作理論研究的專著相對較少,多以圖片展示為主。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能多維度去探討涂鴉藝術和視覺傳達設計兩者的關系,而不僅局限于對它們外部形式的分析以及往昔案例的陳舊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本文試圖從涂鴉藝術的歷史溯源、表現形式和創作手法入手,從“外”的具象表達去感知涂鴉藝術,同時以對涂鴉藝術圖式的研究角度,剖析其“內”的藝術符號、圖像敘事與審美精神,以求對涂鴉藝術有更進一步和深層次的認知。
涂鴉藝術作為一種都市視覺文化符號,出現在大眾生活周圍,并影響著視覺傳達設計。如今以涂鴉為表現風格的視覺藝術設計作品已是恒河沙數。但鑒于涂鴉藝術進入中國時間尚短且無完整的中文理論支持,人們對涂鴉藝術表現語言的應用上大多流于表面與外在的形式。本文將對現有的國內外涂鴉著作及相關文獻進行旁征博引,并對來自全球各地的藝術家們的涂鴉或相關結合的視覺設計作品進行分類與解析,觀察其在審美與創作手法上的方式和特點,對比涂鴉藝術與視覺傳達設計在創作與思維甚至精神內涵上的異同,嘗試探索涂鴉藝術在視覺傳達設計領域的創新方向,為現有的理論做出完善與補充。
同時,在觀察對比中融入時間維度--結合當代語境(如當代藝術與現代科技),試圖找尋對涂鴉藝術的圖式又一嶄新認知,希望能夠通過對這一領域的探索,不僅提升涂鴉藝術的社會影響,賦予它在新時代語境下的多維度價值;更為此藝術形式的多元和發展添磚加瓦,同時開啟藝術形式的多元化大門,打開一種和視覺設計聯結的跨界形式,也為今后在此方向研究的人提供一個新的參考,增添一份新的探索。
三、研究內容
本文主要闡述涂鴉藝術的圖式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研究,所以首先簡要介紹了涂鴉的歷史發展與創作風格,再通過對涂鴉藝術藝術符號概念以及涂鴉大師作品的剖析,探求涂鴉藝術的內在審美與符號。然后將此與視覺藝術設計結合,在當代的作品案例下,分析兩者的表達應用與拓展的可能并進行總結與展望。本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 緒論。討論了選題的來源、背景與目的、意義,及論文內容與框架。
第二章 涂鴉藝術綜述。闡述了涂鴉的源起、發展與創作手法和表現內容,對涂鴉的歷程有一個簡要的梳理以及對涂鴉的工具和形式等進行了詳解。
第三章 涂鴉藝術的圖式研究解析。在本章從“符號學”與“圖像學”相關角度,深入分析涂鴉的藝術符號與圖式的內在審美。同時結合典型的涂鴉藝術大師的作品作為例證解析其藝術符號的運用。
第四章 涂鴉藝術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表達與應用。將對涂鴉藝術的研究與視覺傳達設計聯結,通過對當代作品的解析,分析兩者的互動與表達。
第五章 設計實踐。本章是筆者在對本文進行總結后結合自身興趣點所作的涂鴉插畫設計。
四、提綱
目 錄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選題來源與背景
一、選題來源
二、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意義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創新點
一、研究內容
二、創新點
第二章 涂鴉藝術綜述
第一節 涂鴉藝術的源起與發展
一、涂鴉溯源
二、涂鴉藝術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涂鴉藝術的創作形式演進與表現內容
一、涂鴉藝術的創作手法演進
二、涂鴉藝術的基本表現內容
第三章 涂鴉藝術的圖式解析
第一節 涂鴉藝術圖形符號簡析
一、涂鴉藝術的符號概念
二、涂鴉藝術大師們的藝術符號解析
第二節 涂鴉藝術的圖像表達
一、文本與圖像的互動轉換
二、圖像表達的即時性思維
第三節 涂鴉藝術的圖式審美
一、表達心靈的幻象之美
二、荒誕世界的童趣之美
第四章 涂鴉藝術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表達與應用
第一節 涂鴉藝術的視覺元素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表達
一、色彩的情感表現
二、線條的運動性與筆觸肌理
三、圖形空間的形式與構成
第二節 視覺傳達設計中對涂鴉藝術表達語匯的應用
一、字體設計--風格化與情感化的應用
二、海報設計--個性與趣味的相映
三、廣告設計--時尚與公眾娛樂性的結合
三、插畫設計--手繪的自由表達
四、公共藝術--城市空間的點綴
第五章 設計實踐-畢業設計
第一節 創作背景
一、靈感來源
二、借鑒資料
第二節 《山海經》手繪涂鴉畫作創作
一、草圖繪制
二、畫作表現
第三節 設計延展應用
總結與展望
參 考 文 獻
致 謝
五、創新點
把涂鴉藝術與的圖式與視覺傳達設計通過跨學科的研究,融合圖像學、符號學、心理學、視知覺的方式來探究其多元價值,讓對涂鴉藝術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表層,而是進行深度的內外剖析,解析其內在的圖式審美。
通過實地調查、文獻研究、案例分析、跨學科研究和人物走訪的研究方法,將涂鴉藝術的縱向時間發展和多元化價值的橫向拓展相交叉結合,對涂鴉藝術進行全方位的研究。讓其風格形式更好地應用于視覺傳達設計中,在涂鴉藝術與視覺傳達設計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它具有更大眾、時尚、潮流和個性的特質。
結合當代藝術與現代科技,在當代語境下進行更新的深入研究,不僅給涂鴉藝術帶來一種新的擴展可能性,也讓涂鴉藝術這種獨特的語匯給視覺傳達設計帶來新的形式。
六、進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論文選題、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畢業論文相關材料,填寫《任務書》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進一步熟悉畢業論文資料,撰寫開題報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確定并上交開題報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畢業論文初稿,上交指導老師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論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裝訂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論文答辯
七、參考文獻
(一)中文原著[1]陳琦。城市節奏系列:畫在墻上的聲音--涂鴉文化史[M].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11:87.
[2]趙毅衡。廣義敘述學[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12:211-213.
[3]孟瑾,方二。涂鴉Urban Wallpaper[M].第1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3.
[4]曹方,喬爽。視覺圖式[M].第1版。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1:19-42.
(二)中文譯著
[1](美)丹尼格雷戈里。手繪的奇思妙想:49位設計師的創意速寫簿[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2](德)Rose Fleck-Bangert著。許玉梅譯。孩子的畫告訴我們什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4.
[3](德)弗里德里希·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7:81.
[4](德)瓦爾特·本雅明著。王才勇譯。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01:101.
[5](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孟沛欣譯。藝術與視知覺[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8:228.
[6](美)科德瑞著。陸香,丁碩瑞譯。創意城市:百年紐約的時尚、藝術與音樂[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1.
[7](美)蘇珊·朗格著。劉大基譯。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12.
[8](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著。吳瑪悧譯。藝術與藝術家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08:83-136.
[9](英)安娜·瓦克拉維克。趙成清譯。全球視野藝術叢書:涂鴉與街頭藝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90-136.
[10](西)吉瑪·嘉絲奇,瓊瑟·阿什辛著。黃超成等譯。西班牙現代繪畫教程:色彩[M].第1版。
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07.12:10
[11]劉雋編。鄢格譯。涂鴉變遷Graffiti Now[M].第1版。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5.
[12](英)E.H.貢布里希,(美)朱利安·霍赫伯格等著。錢麗娟譯。藝術、知覺與現實[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9:62.
(三)期刊論文
[1]林家陽。涂鴉藝術與涂鴉文化[J].中國廣告,2006-03: 23.
[2]楊時旸,張大力。我無法脫離底層[J].中國新聞周刊,2009: 3.
[3]李永超。城市中的涂鴉文化:一種空間社會學的解讀[J].美與時代·城市,2017.7:109-110.
[4]曉東。概念流利與圖式理論[J].山西師大學報,2010.3:150-152.
(四)學位論文
[1]樊清熹。后現代視角下的涂鴉藝術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6:33-35.
[2]周成璐。公共藝術的社會學研究[D].上海:上海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3.
[3]王冰冰。涂鴉藝術符號的視覺審美取向研究[D].湖南:湖南工業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8.6:38-39.
關鍵詞:城市、涂鴉、文化
十多年前,隨著街頭嘻哈文化(HIP-HOP)熱潮的涌入,作為街頭文化的一部分,涂鴉開始出現在中國的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里。那時候的涂鴉,是令城市管理者頭疼的“小廣告”,而隨著城市的發展,涂鴉也逐漸藝術化和商業化,它不僅見證著中國城市的變遷,也在成為城市建筑中一道新風景。走在一些城市的街頭,你會發現,身邊多了不少涂鴉,墻面、井蓋、箱子……涂鴉族們在城市里尋找各種“畫布”來作畫,城市變得越來越可愛了。
現代涂鴉藝術開始于20世紀末,德米特里是美國華盛頓的一個送貨小子,他以一種最簡單的方式達到了表現自己的目的。他隨處涂寫自己的綽號“Taki183”,這個舉動不僅使自己登上了1971年的《紐約時報》,也使涂鴉(GRAFFITTI),這個來自希臘文“書寫”與意大利文“刮痕”的俚語成了一個藝術名詞,街頭涂鴉就此開始。 涂鴉是一種視覺藝術,其內容包括變形英文字體、卡通人物、政治口號,乃至宗教與神怪形象,近些年還出現了3D寫實的涂鴉藝術,讓人產生強烈的錯覺空間的視覺效果。
常常留意杭州市容的人們會發現,在杭州許多建筑的圍墻上會出現抽象的圖案,像是惡作劇般隨手畫出來的作品。據了解,這所謂的“城市涂鴉”是一種時興的行為藝術,作為一種表達方式,在西方相當普遍,而且受到尊重和保護。涂鴉者究竟表達什么意思,不少市民表示看不懂,且認為影響城市美觀。一些涂鴉者是穿著時尚的年輕人,在半夜的時候將圖案噴到墻上的,然后結伴揚長而去。城市涂鴉現象在杭州并不普遍,如果接到市民投訴,城管部門會根據相關條例進行清刷,而也有許多人的則認為,只要這種涂鴉在不影響市容的情況下,是可以容忍的和適當支持的。一些學者表示,這是年輕人獨特的宣泄方式,應該尊重他們的情感宣泄,建議在涂鴉行為和市容市貌之間,尋求一個折中辦法,由政府部門指定某一區域作為涂鴉者的表達場所,這樣不僅不影響市容,還會成為城市的獨特景觀。不少人認為,就目前杭州存在的這種涂鴉行為,與其把所有的墻交給辦假證的或者年輕的老軍醫,還不如給出一些空間讓有興趣的人去表達自己的感情,發泄自己的情緒。對于喜歡涂鴉的人而言,有這么一道墻就多了一片天空。
又如在星沙文化廣場上,10多個原本普普通通的下水道井蓋,全都穿上了全新的“外套”:有的井蓋旁邊趴了幾只綠色的忍者神龜,似乎正要掀開井蓋鉆進它們的下水道世界;有的井蓋變身巴黎埃菲爾鐵塔款郵戳,頗有些高端大氣上檔次。在廣場一角還有蜘蛛俠。原來這是長沙縣城管執法局專門組織聘請專業人員在星沙文化廣場下水道井蓋繪制蜘蛛俠、忍者神龜、埃菲爾鐵塔等卡通形象。他們稱“井蓋上一畫上畫,冰冷黑漆的下水井蓋立馬有了生機,既美化了城市,又很好地提醒了車輛和行人。筆者認為:這一做法不僅美化了城市,還讓看似平淡無奇的井蓋變得動感可愛,無形之中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井蓋涂鴉畫”讓路人眼前一亮,讓乏味的路面不再一成不變。對于“井蓋畫”,市民有不同看法:“井蓋的安全是讓市民關注,墜井事件曾刺痛著我們的神經,與其在下水道井蓋上“繡花”,不如將工夫和資金用在補缺、加裝防墜網上。”“這些井蓋畫被水一沖洗和人踩車壓,圖案不可能長久保存,如果把長沙的名勝古跡等畫在上面,被踩在腳下恐怕也有些失敬吧。”“不要在馬路上井蓋創作,要不開車的人真還以為爬上個人,一急剎會造成追尾。”其實,下水道“井蓋畫”國外早有先例。在日本,城市的井蓋上幾乎都畫了各種圖案,井蓋上面的圖案會告訴你這個城市什么最著名,什么最好玩,或者這座城市的歷史故事。在日本的每一座城市、每一個小鎮都有著獨特的井蓋,圖案設計五花八門。
武漢的涂鴉最早出現于本世紀初,目前在武昌最為集中。走在武昌棋盤街的小巷里,一幅幅色彩明艷、構圖大膽的涂鴉繪畫在數百米的圍墻兩側恣意蔓延,為兩邊的老房子添了不少活力。離此不遠的糧道街、小東門一帶,以及青山紅鋼城和漢陽的龜北路等地,都可以看到大幅的涂鴉作品。這種產生于上世紀60年代美國東海岸的街頭藝術,如今在江城已經擁有了一批忠實的粉絲。在武漢,涂鴉者很少遇到阻撓,甚至不少市民還會站在一旁饒有興致地觀看。如此高的包容度,讓武漢的涂鴉創作規模和質量位居全國前列。在武昌的棋盤街、鼓架坡等地,居民們早已習慣周圍墻面上形形的涂鴉。一位臨街商戶說,“這和牛皮癬廣告完全不一樣,很好看。” 隨著涂鴉藝術的逐漸普及,商業涂鴉快速發展。除了創作含有涂鴉圖案的T恤、帆布鞋等,一些俱樂部、酒吧、房地產外墻和戶外演出開始邀請業內人創作涂鴉,尤其在武漢光谷地區的這一需求最為旺盛。
所以必須消解掉“闡釋的焦慮”。
首先信筆涂鴉,尋找感覺。焦慮時刻,思維必然是雜亂無章的,強行梳理只會忙中添亂,徒增煩惱,不如干脆順其自然,拿出三五張白紙,隨手在紙上寫寫畫畫。只要是心中所思所感所悟,不管對錯與否,不管有用與否,不必考慮行文章法、語言組織,更不必考慮邏輯推理,盡量把心中想到的一古腦兒地宣泄在紙上。如果心中閃現出佳句好詞,也不必考慮是否用得上,先寫下來備用。當然,此“信筆涂鴉”并非完全毫無目的,而是指降低思維難度,不必考慮全文的構建把握,只是散亂地考慮某個寫作局部,這樣可以在比較輕松的寫寫畫畫中初步走出焦慮的心境,找到寫作的感覺。
其次隨便翻閱,觸發靈感。如果你平時比較勤奮,注意積累,做過資料卡片,或者寫過讀書筆記、摘抄之類的,則比較方便,拿出來翻閱,一定會尋找到“闡釋”的突破口。當然,大多數人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這問題也不大,我介紹的方法就是隨意找一堆書瀏覽,在翻閱中思索、整理思路,尋找可用之物,快速汲取養分,觸發靈感。書的選擇很隨意,只要思想性較強,語言較精辟的即可。
文化是相通的,許多看似迥異的理論中蘊涵著息息相關的契合點,因此開卷有益,只要翻閱,一定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時,不能偷懶,應迅速把讀書所感記錄下來,把那些你覺得可能用上的語句甚至篇章不厭其煩地全部抄錄備用。我個人認為:翻閱引用的內容與寫作論題沒有直接關聯,效果更佳。引用內容不是寫作論題范圍內的,這樣你的理論和材料就會與讀者產生“疏離”的陌生感,按照“距離產生美”的原理,“疏離”產生新意,這不就是一種創新嗎?(當然前提必須是借用的事物合乎寫作要求)至少不會有人認為你人云亦云,滿篇陳詞濫調。
做好了前期準備工作,有了足夠的理論與材料儲備,對論題的闡釋就進入到構思成文階段。議論文比較實用的構思技法有很多:
箭頭標志法。把所寫內容,用最簡潔的文字,用一句話、一個短語列出來,然后按寫作的先后順序,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排列好,再用箭頭將它們連接起來。這種方法簡便、快捷,便于操作。
板塊組裝法。先把準備好的材料觀點確定歸類,形成一個個板塊,然后將材料進行組裝。組裝時可縱式結構,即按時間或邏輯順序排列;也可橫式結構,即把材料并列組合。
冰糖葫蘆法。先尋找一根“竹簽”,即論題的切入點:文章的主題、行文線索;然后找到一個個的“冰糖葫蘆”,即一個個的分論點、論據,把“葫蘆”按順序排好,最后用“竹簽”穿起來。當然其中要根據“竹簽”的需要,確定“葫蘆”的大小與多少。
尋根究底法。從文章立意出發,向縱深發問,自問自答,有層次、有條理地把話題闡釋明了。
關鍵詞: 基礎文明教育;校園文化;解決措施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6-0020-01基礎文明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內容之一,指人們在與他人交往和交際的各種行為處境中所應有的品行和禮儀。大學生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是智慧和優越的化身,但由于其復雜的生活環境,近幾年來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水平持續滑坡,上課遲到、考試作弊等不良行為習慣依然存在。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加強大學生基礎文明養成思想教育,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已成為各大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當務之急。當代大學生生長環境與以往相比發生很大的差異,這對大學生基礎文明素質的養成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筆者從我院實際情況出發,通過與老師走訪、學生交流,設計調查問卷,對我院大一到大五1383多名在校生進行問卷調查。分析調查結果,我們總結出大學生基礎文明素質存在以下問題:
1.文明禮儀意識淡薄
調查結果顯示,我院62%的學生在教室課桌上看到課桌涂鴉,其中包括情感宣泄類、戀愛通告類、異友類、考試答案等;27%的學生曾因覺得"好玩"而參與到課桌涂鴉的行列。79%的學生將垃圾隨手放在課桌上,沒有將其帶走的習慣。"無人燈"、上課睡覺、課堂上吃東西、穿著拖鞋出入公共場所等不文明現象屢見不鮮,這些小學生都知道要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在大學校園里反而變得常見。這反映出大學生基礎文明行為出現大幅度滑坡,大學生文明禮儀意識淡薄。
2.遵紀意識薄弱
在被調查者中,高達81%的學生在臨近考試之際選擇長期占用自習室固定的座位備考,由此造成其他同學沒有座位可用來復習備考;此外,校園內盜竊事故頻發,5%的同學曾有過在校園內被盜竊的經歷,包括電腦、手機、自行車、錢包等;大學城以及兄弟高校安全事故亦是頻發。
3.勤儉節約意識淡薄
"90后"大學生生活環境優越,家長過分的寵愛往往表現為對其經濟上的支持,由此造成大學生勤儉意識淡薄,花錢大手大腳,不計后果。在餐廳里可以看到大量的剩飯剩菜被遺棄。此外,大學生彼此間的生活攀比也時有發生。
4.誠信意識薄弱
我校制定了嚴格的考生考試行為規范及懲罰條例,一經發現有考試作弊行為,立即取消其畢業學士學位證書及大學期間評優評先資格。即使如此,考試作弊現象依然屢禁不止,更為甚者,部分學生在四六級英語考試中尋找,撰寫論文時隨意更改實驗數據。有的醫學生在實習過程中,不詳細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而偽造病歷內容,求職時偽造簡歷,隨意更改成績,畢業后還貸欠費時有發生。
5.綜合素質總體不高
調查結果表明,26%的大學生大部分課余時間以宅在寢室打游戲、看電影為主,37%的學生表示自己曾參加過一些課外活動。調查發現,學生大一時參加各項校級、院級活動積極性較高,熱衷于加入校內各個社團,但大二以后(包括大二)學生們參加各項活動的積極性驟降,更多的則選擇宅在寢室。這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十分不利,學生綜合素質得不到提高,管理、團隊合作、組織等綜合能力便得不到充分的鍛煉。
前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在《大學一解》一文中寫到:"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麗至,不為而成。"大學對于學生基礎文明教育的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學習氛圍濃厚,誠信監督機制明確,校德校風良好的大學必將給學生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下面簡要談談如何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提高大學生基礎文明綜合素質。
5.1利用學生會等各種學生組織團體,舉行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防止"二八"現象的出現。"二八制"即20%的學生參加80%的活動,這些能力突出的20%的學生積極性高參與校級院級等80%的各項學生活動。而大部分學生能力得不到鍛煉,造成"二八"現象。為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校學生會、社團、院級學生會等應多舉辦各種特色活動,組織方在舉辦活動時可以同時舉辦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活動,增加活動類型,盡可能動員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去,使每個學生都盡可能得到鍛煉。
5.2建立大學校園中的物質文化,營造良好的環境。大學校園的物質文化對學生的行為、心情等都有較大的影響。良好的自然校園環境可以更好地陶冶情操,如在圖書館、教學樓等前面的空地上、廣場中布置一些雕塑,它們或具有紀念性意義、或具有象征性意義,使大學校園的"隱形"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發揮。
5.3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以班級和宿舍為重點,具體到個人。發揮班級、宿舍的作用,以班級或宿舍為單位,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如以宿舍為單位建立學習、科研小組,晚會活動以班級為單位出節目,在班級、宿舍形成競爭中合作共贏的良好氛圍。
5.4從思想上入手,加強對大學生的精神文明教育。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學生在一個校風優異的學校里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的精神浸潤到他們的言行中,深入到他們的頭腦和心靈,直至影響到他們的一生。我校作為醫學院校,一直秉承"明德博學、至愛致用"的校訓,旨在培養一批具有嚴謹求實態度,德才兼備的醫學生。老師以身作則,將誠實守信、大醫精誠的思想滲入到學生的大腦中,校園中的媒體加大宣傳力度,激勵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揮大學文化的驅動力作用。
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不只是一種單純完成物質功能的活動,更是一種傳達信息的文化交流與對話形式,是服務于"人的和諧發展"的通識教育場所。建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讓這種校園文化理念深深地滲透到大學生的思想行動中去,影響大學生終身。參考文獻:
[1]劉曉萍大學生養成教育芻議[期刊論文]-綏化師專學報 2002(3)
[2]閻華榮大學生養成教育初探[期刊論文]-琊臺學院學報 2003(1)
[3]陳體令大學生養成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2007
作者簡介:
論文摘要:現實世界處于兩難境地,出現抽象藝術和具象藝術的對立與互補。精神、情感是一種抽象的物資,如何把這種抽象具體化,藝術家采用熟悉的具象的形態的組合來表現抽象的內涵。西方現代美術作品中的抽象元素與具象元素大多難以簡單地用概念劃分是抽象藝術還是具象藝術,他們處于一種變化的統一的狀態。
在西方現代美術的范圍中去劃分作品的風格,從概念上大多以作品形象與自然對象的相似程度來比較。其中的抽象藝術一般是藝術形象較大幅度的變化或完全偏離自然對象原有外觀的藝術:其中的具象藝術一般是藝術形象與自然對象總體上類似或極為類似的藝術。抽象藝術發展自具象藝術,源于具象藝術,抽象的本義是人類對事物非本質元素的舍棄和對本質元素的提取。在美術領域的研究和應用中,抽象藝術和具象藝術共同構成一對相互關聯的基本概念。西方現代美術中的抽象和具象發展在不同的階段,兩者之間的對立和互補的關系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
一、印象派中主觀具象的發展
印象派的出現和發展改變了西方美術界對藝術的認識,同時對西方現代美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印象派畫家用科學理論中新發現的新色彩理論,觀察到物體本身并沒有永遠固定的色彩,顏色隨著環境與時間而不斷變化。作品表現的不單單是物體本身的色彩,而是光線在物體表面呈現出的變化,表現的是畫家的主觀視覺世界。是在具象的物體基礎上發揮主觀的視覺感受,作品描繪的是具象事物,但色彩上呈現的更多的是主觀感受,這種主觀感受多少夾雜著抽象的因素。
后印象派不滿意印象派過于依賴感覺和自然,流于瞬間,他們認為光靠眼睛是不夠的,還必須思考。后印象派的繪畫是在大自然的面前長期觀察思考的結果,而不是自然中短暫瞬間效果的快速記錄。后印象主義畫家的作品不再刻意表現光線,而是強調主觀感受,主觀感受是一種抽象的物資。印象派對二十世紀初期的立體主義、原始主義和表現主義等現代美術流派的觀察方法和風格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二、現代主義藝術中的抽象與具象
在近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西方現代社會,人類改變自然的能力是越來越強。但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卻日益復雜和嚴重。現實世界處于兩難境地,出現抽象藝術和其象藝術的對立與互補。象征主義發起于法國,藝術家受高更的影響,反對寫實主義,相信藝術是內心的召喚,情感和意念成為他們藝術創作的出發點,隨意表現人的精神狀態,包括夢中所形成的象征符號。精神、情感是一種抽象的物資,如何把這種抽象具體化,藝術家采用熟悉的具象的形態的組合來表現抽象的內涵。
野獸派是典型的具象和抽象的結合,野獸派發起于法國,最具代表的領軍人物是馬蒂斯。曾經受到黑非洲雕刻藝術的影響。他們的特點是受梵高影響,反學院派,慣用紅、綠、青、黃等原色,喜用大筆觸、單純化的線條,情感真摯外露,富于激情。野獸派的藝術家的作品線條單純,雖外形沒有完全脫離具象,但線條的組合,色彩的搭配,形狀的分割,已有抽象的意味了,是介于抽象與具象的完美統一,是抽象與其象互補的完美體現。
立體派是典型的抽象表現形式,立體派和野獸派一樣發起于法國,立體派受野獸派及非洲黑人雕塑的影響,將自然的形象還原為幾何學的圖形,將不同時間、不同角度所獲得的景象組合在同一個靜止的視覺形象上。立體派的代表人物有畢加索,波拉克等,立體派的作品都是經過提煉的幾何形,同時又是多空間事物的同一空間組合,雖畫面整體是抽象的,但從畫面中還是可以找到具象的單個造型形態。
三、二戰后美術中抽象藝術的多元化
二戰后經濟復蘇,社會發生了質的變化,科學技術徹底走向了反人本主義的境地,形成了科學與人相互對峙的局面。在這樣的生存語境下,構成二十世紀現代人本主義核心的不再是以科學技術為基石的理性主義,而是反科學、反理性的非理性主義。藝術作為時代思想的形象表征,具有了濃烈的反現代的后現代主義色彩,出現了與傳統藝術流派皆面目全非的后現代藝術。
二戰后形成的藝術風格名目繁多,如波普藝術、新達達藝術、新具象藝術、綜合藝術、最少派藝術、觀念藝術、環境藝術等如潮水般涌來。后現代藝術以反歷史、反傳統、反宏大敘述作為起點,追求個人言說和標新立異,各說各調,并非追求一定的理論目的,有較大的偶發性,常常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藝術以抽象或具象或抽象與具象的結合的形式來來去去,也反映出抽象與具象既對立又互補的復雜關系。
后現代主義藝術不管形式如何多變,都是以抽象的觀念為中心,通過各種具象的形式、行為表現出來,使藝術從單純的架上發展到更多元化的表現形式。 轉貼于
四、后現代美術的新動向
在后現代美術的發展中,觀念藝術、波普藝術、環境藝術等流派的藝術家在創作中不斷的挑戰繪畫的固有形式,希望取消架上繪畫。但在進入70-80年代后,傳統的架上繪畫并沒有逐步的走向消亡,而是打破原有格局,重新的迅速發展起來,成為西方70-80年代后現代美術的藝術主流。
在這股后現代藝術風潮中產生的重要的新一代藝術家代表就是德國新表現主義畫家,他們對后現代藝術的風格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一流派是70-80年代西方后現代美術中影響最為明顯的力量,它撼動了美國在當代藝術發展的中心地位,而且還開創了新的當代藝術精神,給此后十余年的西方美術發展奠定了新的方向。新表現主義是德國在特定歷史時期和文化環境中混合構成的,它在核心理論上接受當時流行的存在主義哲學觀念,在創作實踐中融合抽象表現主義的藝術風格,特別講究在繪畫過程中的情感突發和即興處理,追求原始的、粗狂的、簡單的美學風格,主張繪畫要以本來面目出現,探索內容和形式,注重造型和色彩。新表現主義把具象與抽象同時運用,加以表現現實與荒誕的處境,增強繪畫本身的感染力。
此外,在80年代以來,涂鴉藝術逐步在美國興起,成為后現代美術中異軍突起的繪畫語言。在涂鴉藝術中,涂鴉造型大多是用線表現的象征性語言符號,是具象的形象與抽象的象征結合的語言符號,表現內容非常廣泛。創作者通過涂鴉與觀眾直接交流,涂鴉是典型的底層民眾創作出的大眾化表現藝術。
五、結束語
我們從歷史來看,在豐富的人類美術發展中不斷的可以看到具象與抽象的變化與發展,眾多的藝術作品不是具有純粹的抽象藝術風格,就是具有真實的具象藝術風格,更多的藝術作品則是具象與抽象共存,這類藝術作品對特定對象進行大膽的變形和裝飾處理,將不同的物體局部特征進行解構和重構,把對象進行程式化的抽象化處理,使對象造型進行變化和發展。西方現代美術作品中的抽象元素與具象元素大多難以簡單地用概念劃分是抽象藝術還是具象藝術,他們處于一種變化的統一的狀態。西方現代美術就在抽象與具象的反反復復的對立與互補中發展與完善。
兩方現代美術中的抽象藝術與具象藝術是辨證的,他們是磁棒的兩極。不論是抽象藝術還是具象藝術,都是在人類歷史上長久存在和發展出的藝術形式,是人類創造出的偉大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美)阿森納:《歐美現代藝術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年
[2]邵大箴:《西方現代美術思潮》四川美術出版社,1990年
關鍵詞:師生,班級文化
大家都知道,莊稼人種樹,園丁們育花,都會用心去培植種子,給予它足夠的陽光,水分及養料,不久它就會生根開花,甚至結出豐碩的果實。教師育人也是如此。假如我們將學生視為一粒粒種子的話,要使他們能健康地生長,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我們就必須給予其足夠的“精神滋養”,使之滲透到他們的靈魂深處,尋求學生的心靈秩序,開發其精神資源,引導其追求廣闊的精神生活。論文大全,師生。作為班級的管理者——班主任,要想建設好班集體,就要盡量為學生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班級環境,用心創建優質和諧的班級文化,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營造我們優雅的家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教室是學生學習、生活、交際的主要場所,是老師授業、育人的陣地,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潔、明麗、溫馨的教室環境可以激發性情、陶冶情操,給人以啟迪教育。因此班級文化建設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環境布置。我們的教室算不上擁擠,當然也不顯得寬敞,所能利用的空間也就十分有限,為了使教室空間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我在教室的兩邊貼了立志名言,希望學生能從中受到激勵、熏陶。后面的學習園地分成“涂鴉”和“練筆”兩大塊,使之成為展示學生特長的地方。前面的黑板則寫上每周一句,或每周一詞等,是課堂知識的孕育場,更成為學生獲取課外知識的搖籃,讓二年級學生有更多學習的機會。
二、我的活動我作主
1、活動的設計內容要豐富
班級中由于每個學生的特長和興趣愛好各不相同,所以在制定活動
摘要盡可能涉及,這樣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
2、活動的設計要發揮學生的想象創造能力
學校開設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例如在“現場制作福娃”比賽中,同學們發揮了聰明才智,有的用毛線剪下來制作福娃,有的是用胡蘿卜拼成福娃,有的用塑料泡沫制作,有的用橡皮泥捏,還有的用橘子做福娃,真是給我們太多的驚喜!“巧變廢紙”折紙比賽,孩子們用自己靈巧的雙手變出了動物、花籃……,孩子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3、活動的設計要體現班級的特點
每個班級的學生都有差異,都有自己擅長的地方。所以設計活動時,要盡量做到揚長避短,活動最好是能夠展示本班學生特長的。我們班的學生書法、美術這方面有特長,有機會就可以組織一次書法、繪畫比賽,把成果展示在班級中,不僅是對寫得好、畫得好的同學的一個肯定,也給班上其他的同學營造了一種良好的氛圍,樹立了榜樣。
三、在童規中成長
1、以個性張揚為取向,進行多元化的崗位設置與管理
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有能力成為小老師,協助老師管理好班級。
但同時他們剛從一年級上來,所以有些事情他們不太會自覺去完成。所以最好是分工明確,讓班上的每個學生都知道自己的任務,這樣老師管理起來比較輕松。論文大全,師生。論文大全,師生。例如做值日這一塊,剛開始我只是分配了大組掃,并沒有把任務落實到具體的個人。所以學生拿著掃帚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好,于是出現了掃過的地方重復再掃,沒掃過的地方仍舊沒人掃的現象,班級衛生一直搞不好。后來學校開展了“青年班主任學習沙龍”的活動,我聽取了有經驗的老師的介紹,應該把責任落實到個人,每個人只負責一小塊地方,但必須要保質保量完成。論文大全,師生。這樣一實行,效果還真不錯,教室衛生明顯好了很多。
2、以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為取向,制定班級公約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制定班級公約時,要根據班上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制定。我班的班級公約制定,尊重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沒有枯燥乏味的條條框框,而是用親切的口吻訴說,學生既容易理解,而且都很樂意背誦。例如“懂得用嘴角微笑,學會用耳朵聆聽,知道用小手幫忙,體會用心靈理解。”
四、精神的支柱
1、聚焦于班級凝聚力培養的班級精神文化構建
班級精神文化建設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我在班級中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班級凝聚力。我覺得對于一個班級來說,只有每個成員都有了集體榮譽感班級才不會渙散地如同散沙,才會有凝聚力,因此我一直努力培養每個成員的集體榮譽感。
2、聚焦于學習氛圍培養的班級精神文化構建
現在家里條件比較好,很多學生作業一做完,就忙著看電視,或者上網聊天,很少能靜下心來,堅持每天讀課外書的良好習慣。針對這個情況,我讓孩子每天堅持背兩首古詩給爸爸媽媽聽,請爸爸媽媽讀半小時的書給孩子聽。父母與孩子之間互相比較,誰完成的出色。這樣堅持下來,不僅孩子在古詩方面有很好的積累,增長了課外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加深了與父母之間的感情,真是一舉多得啊!
3、聚焦于網絡交流的班級精神文化構建
現在隨著電腦的普及,與學生、家長之間的交流,還可以在網上進行。從去年開始,學校為我們開設了班級博客,使之成為了學生、家長網上交流的機會。論文大全,師生。我把平時學生寫的比較好的文章、繪畫、書法、手工制作等發到班級博客上,一方面是對文章寫的好的學生的肯定,調動該生寫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通過這個平臺,讓孩子的家長更多的了解這個班級體,以及自己孩子的特長,效果比較好。論文大全,師生。
如果說學校好比是一只船,它需要一個德高望重的舵手;班級是個大家庭,它需要一位充滿愛心,善解人意的家長;那么每一個學生就是一粒粒種子,它需要一位獨具匠心,塑造健康靈魂的園藝師,為它們營造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園。讓我們和學生攜手共同營造這個美好的精神家園吧!
論文摘要:家居墻畫目前從國內各主要城市流行開來,這種新的裝飾形式既是對現代工業文明的一種反思,又是對個人親近自然的主觀情感的表達,無論是從歷史淵源、思想來源,還是整體設計及時代意義來分析,其中所蘊含的普通的情感都與中國傳統的居室文化思想相吻合。
家居墻面的裝飾是現代室內設計重要的構成要素,其中,以自然景致為題材,以手繪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室內墻飾在如今的裝修中出現并逐漸升溫,這種體現濃郁的人文風格、充滿個性、智慧和創意的彩繪墻面深受人們的青睞。這種新穎的形式不僅滿足了現代社會求新求變的消費趨勢,而且還體現了當下的現代人對自身精神層面的審美文化渴求。
一、現代家居彩繪墻畫的歷史淵源
現代家居彩繪墻畫,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壁畫,如原始洞窟中的洞穴巖畫、濕壁畫等。伴隨著宗教的發展,到封建社會出現了在墻壁上繪制了各類宗教圖案類的圖案。而這種視覺圖式大都取材于宗教,因此,帶有明顯的宗教教化和象征的意義。而在那個戰亂四起,民不聊生的歲月里,饑民對壁飾中隱藏的超自然的“神性”頂禮膜拜。此時,壁飾還往往會作為權利和財富的代表,尤其是皇家宮廷以其奢華、顯貴令普通貧民嘆為觀止。
工業社會大規模的批量生產,壁紙等新型裝飾材料的出現,極大的豐富了個人的私密空間,改變了平民化空間中單調的墻構材料本色。但是為了適應機器大規模生產的需要,往往許多本真、質樸的感性設計理念逐漸被統一、機械的工業理性所取代,鋼筋水泥“籠子”里的現代人更渴望一種自然的、樸素的人性的回歸。而純手繪則以自然風景、動植物形象為題材、運用具象的和抽象的設計手法來使人們聯想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溫馨,身心舒逸。它的易親近性、易感動性恰恰迎合了工業理性下人們“回歸自然”的強烈渴求。
二、現代家居彩繪墻畫文化的思想來源
以自然景象為題材的家居手繪墻悄然興起并流傳并不偶然,在思想根源上它與我國幾千年傳統居室文化是相通的。中國傳統文化植根于農耕文化,它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這使得千年來木構架建筑成為我國獨特的建筑文化構成,庭臺樓閣假山池水、室內陳設家具與木雕屏風隔斷的相互映襯,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文化趣味。文化的積淀與傳承使這一思想一直深深根植于我們的大腦,而當下以自然題材的家居彩繪墻的出現其實正是這種文化在現代社會大眾意識中的延續。彩繪文化墻這一形式有效地將自然“搬進”私人空間,從而使個體居室回歸到傳統“天人合一”形態上,這是“推窗見景”的造物觀念在個體生活中延續或再現的有效途徑。
三、現代家居彩繪墻畫的特征及整體設計
手繪墻可以摒棄畫框裝飾的生硬與造作,將一幅幅流動、立體的畫面定格在墻壁上。圖案選擇的多樣性也為家居裝飾打上了“個性化標簽”。家居彩繪的性價比很高。墻體彩繪價格實惠,而且還可依據主人的審美品位選擇豐富的色彩和圖案樣式。此外,它具有環保且易于清潔修補的特點。
彩繪墻畫風格有中華風情、簡約、田園、卡通等。一般來講,家居墻畫設計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整體設計:第一,墻畫彩繪之前應該對其設計風格做一選擇,以及不同的尺寸、不同的圖案和不同的色彩造型。第二,充滿創意的彩繪墻畫并不局限于家中的某個位置,客廳、臥室、衛生間都可以選擇,甚至是開關座、空調管等角落位置都可以用手繪的精致圖案加以裝飾。第三,選擇合適的繪制材料并掌握正確的繪制技法。繪制的墻面需要2-10號的羊毛筆若干支,手繪用的涂料最常見的是丙烯顏料。在繪制時通常是由具有繪畫功底的人用鉛筆打好底子以后直接繪制,或采用幻燈片,將圖案直接投影在墻上再描畫。打好草圖后,用排筆輕輕拍淡些,接著根據個人喜好進行涂色,即可完成。
四、現代家居彩繪墻畫文化的時代意義
關鍵詞:后工業景觀;工業遺存;先鋒藝術;景觀再生;交融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city land, many traditional industrial land into abandoned land. The awakening of the ecological ideas, the value of the industrial aesthetics recognized, and make these functions obsolete but have growth potential, historical value, landscape feature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s taken seriously more and more, the industry after the landscape design was launched. And 20 century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avant-garde art, for the landscape of industrial wasteland provide the design thought regeneration. Art and industrial blending accidental opportunity, so that the industrial landscape become vanguard art and industrial factories of remains the wonderful symphony
Keywords:Post industrial landscape;industrialheritage;Vanguard Art;The regeneration of landscape;Blend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后工業景觀概述
后工業景觀(Post-Industrial Landscape)是指“工業之后的景觀”。可以理解為在廢棄的工業用地上,以創造城市公共空間為目的,用景觀設計的方法將其改造成為具有全新功能的景觀場所,因此它最顯著的特征就是體現著工業文明和記憶,有著獨特的場所精神。20世紀60、70年代,后工業景觀設計在歐美發達國家開始發起,90 年代進而發展為景觀設計領域里的一部分。后工業景觀的形成與城市的發展緊密相關。對自然資源的攫取導致了大量礦區廢棄地的產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劇,又產生許多失去功能的城市廢棄工廠、工業設施、交通運輸設施等。出于生態、社會、經濟、文化的考量,這些工業廠區遺存漸漸被重視,進而促生了眾多城市后工業景觀重建設計項目。按照對象的不同,后工業景觀設計可分為后工業公園、后工業廣場、后工業藝術社區、后工業小區等,例如上海世博會整個就是一個后工業公園,其中的都市最佳實踐區廣場就是典型的后工業廣場,后工業藝術社區在北美的成功案例是加拿大的格蘭威爾島,而天津萬科的水晶城是后工業小區的代表。
二、后工業景觀設計為何初露鋒芒
(一)生態思想的覺醒
大量工業廢棄物和工業垃圾造成的經濟損失、生態破壞和污染問題日益嚴重,人們從工業文明的陶醉中逐漸清醒,恢復現有被工業污染的工業廢棄地的生態環境,成為公眾的呼聲。另外,恢復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理論日趨完善,和有賴于生態技術的日趨成熟,對被破壞的區域進行生態重新塑造、設計提供了極大支持。
(二)后工業美學的價值認同
19 世紀末德國工業得以迅速發展,以包豪斯(Bauhaus) 功能主義為核心的工業美學思想,成為現代主義設計的主旨,工業建筑也成為現代主義建筑的主流。工業美學在這樣的背景下得到了功能及審美的價值認同,在面對廢棄的工業遺存時,人們不再激進,而是肯定工業文明,善意的面對這段歷史軌跡。工業廢棄地的建筑、構筑物反映了工業活動的結果,反映了某一歷史時期的建筑設計風格、流派特征,飽含著技術之美。
三、先鋒藝術與工業廠區遺存的交響詩
工業時代帶來物質利益的同時,也產生了種種潛在的危機,人們開始質疑、反思、爭執,引發了20世紀百家爭鳴的先鋒藝術,文化藝術思潮趨于多元化藝術與工業交融的偶然契機,使后工業景觀成為先鋒藝術與工業遺存的精彩交響樂詩。
(一)大地藝術與工業廢棄地的偶遇
大地藝術將藝術與工業廢棄地建立起聯系,因而對工業景觀有著啟蒙性的深遠影響。大地藝術家最初借助原生態的自然空間為創造媒介,來表達人與自然的親密無間,以視覺化的藝術形式回應自然。經過不斷藝術實驗發現,那些因人類生產、生活破壞而廢棄的土地所顯露的文明逝去后的荒涼孤寂的氣氛與大地藝術的主題貼切吻合。1969 年史密斯在意大利羅馬的采礦場完成《瀝青用盡》(圖1),他的另一代表作則是在因石油勘探而遭污染的大鹽湖水面上,設計建造了尺度巨大的“螺旋防波堤”,利用水流攔截回收油污,提醒引導人們反思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圖2)。2史密斯以工業廢棄地為載體,對尺度巨大的大地材料,運用藝術的表現手法,傳遞藝術觀念,與此同時將生態手法引入工業廢棄地的景觀更新,做出解決工業廢棄地生態恢復和環境景觀再生的方法實踐。從此,由大地藝術參與的工業廢棄地更新實踐使廢棄地景觀再生的手法開始豐富起來。
圖1.瀝青的傾瀉 圖2.螺旋防波堤圖3.西雅圖煤氣廠公園
(二)多元藝術主導的后工業景觀設計
在后現代多元文化的土壤下滋生出多元的藝術形式,多元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工業遺存的景觀再生上發揮的淋漓盡致。以工業廢棄地為載體的大地藝術,以廢舊工業廠房及其遺存為表現元素的裝置藝術,以及波普藝術、新達達主義、極簡藝術、涂鴉藝術、觀念藝術等眾多的藝術表現形式,為后工業景觀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設計源泉。
1、波普藝術。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代表大眾和流行文化的波普藝術,強調藝術要面對生活,正視機械文明和消費文明,他們的口號是,在任何物體中甚至在街頭廢物中,都可以發現藝術品和藝術的價值,從美學觀點來看,所有物體都是美的,沒有貧困的物體。在后工業景觀設計中,任何遺存元素都可能拿來重新利用,重要的是應具備善于發現再利用價值的眼睛,以及怎樣適合新場所的功能及精神訴求。
2、新達達接納現成品,并發現其中的美,他們通過集合工業廢棄現成品、重構綜合材料,表達對工業文明的肯定或懷疑、贊美或批判、質疑或反省。新達達主義者認為任何天然和人為的物體都是藝術,藝術可以是令人愉悅的、賞心悅目的,也可以是骯臟粗野的、冰冷破敗的…景觀設計師哈克在西雅圖煤氣廠的景觀再生中就明顯用到了這些觀念,(圖3)工業設備有區別的保留后,成為標志性的雕塑遺跡;部分機器被改造為游樂設施;一些車間、廠房被改建成體驗休閑的活動空間。生銹的高爐、破舊的廠房、停用的設備這些原本被視為丑陋的東西被提升到藝術。
3、極簡藝術出現于20 世紀60 年代的美國。作為抽象表現主義的反面論壇,極簡藝術趨于簡化、去個性化、去情感化,追求理性的邏輯思維和嚴密的幾何秩序;崇尚機械加工,標準化制作,追求光滑平整的表面,體現工業化生產的特點;工業材料也相應進入極簡藝術的表達范疇,這種理性、冷漠的姿態在某種程度上與工業棄置地的文化和物質要素相吻合。景觀設計師彼得•拉茨設計的杜伊斯堡風景公園“金屬廣場”中(圖4),極少主義代表人物唐納德•賈德的“順序”理念顯山露水。技術手段的營造,凸顯了物質存在的重量感和質感。由生鐵鑄造區遺留的大型鐵板鋪成“金屬廣場”,形成一個圖形化、秩序感極強的靜態空間,給予觀者的是寧靜、舒展的冥想氛圍。
圖4.杜伊斯堡風景公園金屬廣場 圖5. 臺灣酒廠創意產業園
4、裝置藝術。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裝置藝術的其中一個分支廢品雕塑,擴大了藝術表現的素材,利用工業廢料現成品,集合成三維的作品,以表達工業文明的種種內涵,對俯拾之物的集合形成新的雕塑技術,意義深遠。出身于大工業背景家庭的戴維•史密斯,將現代雕塑語言與工業時代的基本材料結合在一起,他的很多作品直接由機器零件焊接而成,保留了對原型的暗示。后工業景觀的設計者在特定的環境工業廢棄地,將工業遺存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使整體環境豐富的富有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臺灣酒廠創意產業園的雕塑裝置之一,利用廢舊的鋼鐵材料組合成鏤空的酒瓶形態,作為原廠址的符號延續場地文脈。(圖5)
5、涂鴉藝術。涂鴉文化本身并不是為了藝術,是為反文化的意向而形成的,在電影《上發條的橙子》里,年輕人為反叛成年人,有意專門到一般不可想象的地方作畫,如100米高的煙囪、荒涼的鐵路兩側、無攀援條件的高樓外墻。內容及形式多樣自由,在后工業景觀中,涂鴉藝術也是藝術家表達自我的常用形式。(圖6)
圖6.798藝術中心的涂鴉藝術
此外,還有拼貼藝術、觀念藝術都或多或少的介入后工業景觀,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相互對比、交融,給予后工業景觀的設計形式豐富的設計表達和靈感來源。
四、總結
工業遺產負載著文化使命的景觀意義,珍視工業歷史遺留的有價值的東西, 化腐朽為神奇, 是后工業時代的新任務。先鋒藝術如大地藝術的啟蒙性實踐,為工業廢棄地地表的景觀再生引入生態恢復的理念,波普藝術、裝置藝術、極簡藝術等的觀念和手法為工業廢棄地的物質構成要素再利用提供了多維的途徑。在多元藝術主導的后工業時代,用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挖掘工業遺存的美,用生態的手段去面對工業文明與記憶,使工業廢棄地成為融合工業、歷史、藝術與現實功能的再生場所。
參考文獻
[1].
[2]駱天慶.近代西方景園生態設計思想的發展,中國園林,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