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5:29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大學生幸福感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指個體根據自身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人們評價自己整體生活質量的綜合性心理指標[1]。主觀幸福感由對生活的滿意度、積極情感的體驗和消極情感的缺失構成。當前,國內外已有許多學者致力于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研究,得出了許多有意義的結論。從研究對象的取樣來看,以往研究對師范院校大學生雖然有所涉及[2],但對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幾乎還處于空白。而地方師范院校的大學生在學習資源、家庭經濟基礎、就業機會等方面均處于劣勢,他們的主觀幸福感狀況非常值得關注。從使用的研究工具來看,以往多使用Combell總體幸福感量表進行研究,研究結果缺乏本土化信息,很難令人信服。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編的信效度較高的主觀幸福感問卷對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展開調查研究。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向陜西省三所地方師范院校的學生發放問卷721份,有效回收問卷675份。其中,男368份,女生307份;文科生295份,理科生380份;大一學生146份,大二學生188份,大三學生195份,大四學生126份。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編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問卷》進行調查。本研究首先從三個小問題入手進行訪談(你幸福嗎?什么是幸福?影響幸福的因素有哪些?)在此基礎上參考Dinner(1984)、苗元江[3]等人的幸福感問卷,將幸福感分為積極情感、消極情感、生活滿意度(包含家庭滿意度、友誼滿意度、環境滿意度、愛情滿意度、自我滿意度、學習滿意度、經濟滿意度七個因子)三個維度展開分析。量表的試測信度為0.73,本研究的信度為0.728。使用SPSS13.0對所得數據進行t檢驗和方差分析。
2.結果
2.1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一般特點
表1顯示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的平均得分都明顯高于理論中值3,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而消極情感的平均得分明顯接近理論中值3,處于中等水平;幸福感指數平均得分為3.9467,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表1 主觀幸福感各維度的基本分描述(N=675)
2.2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差異檢驗
2.2.1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專業差異
表2顯示女生的幸福感指數、消極情感體驗和生活滿意度均高于男生,而積極情感體驗低于男生,但都未達到顯著水平。這與國內李儒林等[4]的研究相一致,但與王淑艷[5]、鄭雪等[6]的研究不一致。文科生的幸福感指數、積極情感、生活滿意度低于理科生,而消極情感體驗高于理科生,同樣未達到顯著水平。這與國內學者王淑艷的研究相一致。
表2 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專業差異
注:■P
2.2.2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年級差異
表3顯示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的幸福感指數、積極情感體驗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三年級最高,以后略有下降,但不存在明顯的年級差異。而消極情感體驗是二年級最高,生活滿意度方面二年級最低,同樣不存在年級差異。這與國內何瑛[7]、田瀾等的研究正好相反。
3.討論
Helson認為幸福感與人們對生活事件的應對與適應有關 [8]。人們在一定程度上調節良性和惡性事件,使其不總是狂喜也不總是絕望,情緒系統對新事件反應的強烈程度隨時間推移降低。本研究驗證了以往研究中多數個體體驗到的幸福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的結論[9],并在取樣上作了補充。地方師范院校的地理位置、學校知名度、學習環境及就業概率雖然讓學生不很滿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對考上地方師范院校逐漸接受與適應,他們的幸福感指數、積極情感體驗與一般大學生并無太大差異,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表3 主觀幸福感的年級差異
注:■P
本研究的重要發現在于師范生的幸福感呈先升后降的趨勢,三年級最高。根據Wilson1967論文中提出的期望值理論,高期望值對幸福感是一個主要威脅,期望值和實際成就之間的差異與SWB相關[10]。高期望值與個人實際差距過大會使人喪失信心和勇氣,期望值過低則會使人厭煩。地方師范院校屬于二類本科院校,許多學生在大一剛進校時對其并不看好,期望值較低,相應的幸福感、積極情感體驗都最低。但進校后學校的師資力量、校園環境、學習氛圍等逐步改變了他們的觀點,縮小了期望值和實際成就之間的差距,所以隨年級的升高,幸福感隨之增強。到了大四,學生對就業單位的理想期望與實際就業狀況之間的過大差距使得學生的幸福感和積極情感出現明顯下降趨勢。本研究還發現,相對其他參數,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對自我、學習和經濟狀況更不滿意。李焰等的研究也發現,自我是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11]。主觀幸福感的自我決定理論認為,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不一致會導致抑郁、沮喪,從而降低主觀幸福感,而會自我和諧的人主觀幸福感較高[12]。因此,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對自我發展合理定位,有效幫助他們提升幸福感,就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4.結論
4.1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的SWB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4.2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的SWB不存在性別和專業差異,其中女生高于男生,理科生高于文科生。
4.3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的SWB不存在年級差異,但表現出先升后降的趨勢,三年級最高。
參考文獻:
[1]Diener.E.Subjective Well-Being [J]. Psychology Bulletin, 1984, 95(3):542-575.
[2]田瀾,王鑫生等.師范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發展特點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6):523-525.
[3]苗元江.心理學視野中的幸福,南京師范大學,2003-7-2,博士論文[D].
[4]李儒林,張進輔,梁新剛.影響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因素理論[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11):783-785.
[5]王淑燕.碩士研究生主觀幸福感的特點及其與自尊的關系研究,吉林大學,2005-3,碩士論文.
[6]鄭雪,王玲.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與人格特征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2):105-107.
[7]何瑛.主觀幸福感概論[J].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9(4):73-76.
[8]段建華.主觀幸福感概述[J]. 心理學動態,1996(1):46-51 .
[9]陳莉娜.大學生自尊與生活滿意度的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4):222-224.
[10]Wanner Wilson,W.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J].in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67,Vol. 67.
[11]李焰,趙軍.大學生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11):168-174.
【關鍵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 提升策略
當前社會正處于轉型期間,大學生群體整體的幸福水平或幸福感如何,直接關系著大學生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水平,也關系著教育的和諧發展。因此,研究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相關因素,以及提出相應有效措施可以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鑒,也可以豐富高校學生的日常管理經驗。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在心理學研究中,主觀幸福感是指一種健康的、快樂的生存狀態。目前,大多數研究者認同diener(1984)提出的概念:所謂主觀幸福感是個體依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的評價。它包括生活滿意度和情緒體驗兩個基本成分。
近年來,主觀幸福感逐漸成為一個熱點問題。其中,對于當代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日趨增多。對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的系統研究開始于diener,他于1995年編制了國際大學生調查量表,主要涉及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狀況,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征、個體的自尊、社會支持、歸因方式、價值取向、家庭經濟收入等影響因素的關系,以及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等。國外的研究為國內的研究提供了范式和研究工具。
國內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最初研究主要是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基本狀況進行描述性研究,隨著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進程的深入和研究內容的拓展,開始了對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主客觀因素進行研究,但研究僅從單方面進行,如與社會支持、歸因方式、人格特征、自尊、家庭經濟狀況等的關系研究。近年來,國內研究者把自己的研究視野拓展到國外,嚴標賓(2002)開始對各國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進行跨文化的比較研究,以此來揭示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文化方面的共同特點與差異。
二、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一)研究對象
筆者在遼寧大學崇山校區和蒲河校區兩個校區中,分層抽取了96名同學做為樣本進行了訪談調查。調查進行的較順利,樣本結構較合理,真實可信度較高。其中:男性48人,女性48人;文科生47人,理科生49人;一年級23人,二年級24人,三年級25人,四年級24人;農村生源學生50人,城鎮生源學生46人;貧困學生47人,非貧困學生49人;學生干部50人,普通學生46人。
(二) 研究方法
課題組在確定了研究樣本之后,課題組成員按照分工分別對上述96名被試進行了訪談調查。平均每名被試訪談時間在1.5小時左右。調查采取了完全開放的問答形式,問題包括“你覺得現在幸福嗎”,“你覺得幸福的標準是什么”,“你覺得現在的大學生活怎么樣”,“什么事情讓你覺得幸福”,“每個月應該花多少錢你最滿意”等問題。在征得被試的同意后,訪談者做了記錄,然后課題組成員匯總后進行了統計。結合前期查閱的文獻資料進行了對比研究,得出了以下基本結論。
(三) 結論
根據統計數據,我們發現,我校整體上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處于中等以上,占到訪談人數的70%以上;在情感體驗中,大學生的積極情感較多,消極情感較少,積極情感高于消極情感,但是仍有一定數量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水平較低,這部分人的比例在 20%左右。與其他研究進行對比發現,這一情況與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基本吻合。也就是說,從整體上看,大學生被試還是傾向于體驗到幸福感。
分別來看:年級對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的影響顯著。在生活滿意度上,大學一年級學生的生活滿意度要明顯高于四年級,而二、三年級學生之間差異不顯著,幸福感程度最低的是四年級。這與以前部分學者的研究不太相符,我們的調查發現這可能與大四年級的就業相關,大四學生普遍面臨著就業的壓力。
在性別維度上,大學生在主觀幸福感上是否存在穩定的性別比例,目前結論還很不一致,我們的調查結果也顯示男女生差別不顯著。
大學生被試在生活滿意度、情感體驗、總體幸福感三個方面中,城鎮大學生都略高于農村大學生;非貧困學生明顯高于貧困學生。其他研究者在這兩方面的所得結論互不一致。另
外,對于收入問題,月支出在800元以上的學生感受幸福感的程度明顯高于600元以下的學生,支出在600-800元之間,幸福感程度最高。消費支出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有可能是倒u曲線的關系,這是我們調查發現的一個問題,需要今后深入進行研究。
統計結果還顯示,大學生戀愛問題是影響學生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女生比男生顯著。這也是我們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一個方面。
三、提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對策建議
著名的教育理論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教育的目的是要把所教育的人變成幸福的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人得到幸福,提高其幸福的體驗。因此,提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具有重要意義。
(一)開展科學的幸福觀教育
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產生于需要的滿足和目標的實現。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大學生的低層次需要得到滿足后,該層次的主觀幸福感就會提高,就會產生新的目標,進而追求更高層次的幸福感體驗。開展幸福觀教育,首先是要認識到幸福觀教育是教育本質的必然要求。其次,幸福觀教育需拓展高校教師的新視野。再次,幸福觀教育也賦予了高校德育新的內涵。
(二)培養良好人格特性完善自我人格
研究發現,幸福感是一種與多種人格特征有關的變量,很多人格特質明顯地與幸福感相關。大學生正處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其人格特點尚未定型,因此塑造自身的人格無疑是提高大學生幸福感的重要途徑。為此,大學生特別要注意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擁有積極的自我觀念。能悅納自己,能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并非總為他人喜愛,但肯定的、積極的自我觀念總是占優勢。(2)能恰當地認同他人。能認可別人的存在和重要性,既能認同他人又不依賴或強求他人。(3)能面對和接受現實。即使現實不符合自己的希望和信念,也能設身處地、實事求是地面對和接受現實的考驗。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
在社會支持因素中,人際關系顯得尤為重要,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獲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際交往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或方法來緩解或解除這些問題,提升幸福感體驗。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策略:主動與別人相處;保持一種平和而理智的心態,謙虛待人;平等相待,真誠相處;善于理解別人,換位思考,寬容待人。
(四)創設和諧社會實踐環境,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輔導
大學生身在校園,社會實踐活動少,應該加強社會實踐鍛煉,深入了解復雜多變的社會,認識百態人生,增強社會適應能力,面對挫折時,理性對待、積極應對,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幸福感體驗。另外,針對當今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高校應盡早開辦職業生涯輔導。科學合理的生涯規劃對大學生的幸福感至關重要。首先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性格、愛好、能力等等方面;其次,要幫助學生培養和樹立自信,并端正心態;再次,要指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明確就業方面,了解社會所需、自己所想,進行恰當的擇業;最后,應該指導學生如何審時度勢,堅定方向和目標,順利完成從學生到職業者的角色轉換和過渡。
(五)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發揮班集體的支持作用
學校作為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的主要活動場所,我們還應該發揮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的積極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大學生的業余生活過得充實、豐富、有意義,在健康、積極、優美的文化氛圍中滿足需求、增長知識、發展智能、陶冶情操,增強他們的主觀幸福感。
班集體是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社會群體,也是他們在大學主要的去向,為他們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強大幫助,對主觀幸福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要努力營造融洽的班集體氛圍,充分發揮其支持作用,提高他們的幸福體驗能力與水平,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愉悅的情緒,合理組織他們的學習與生活,傳授他們善與人處的交際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行為能力,學會和諧相處,從而健全和諧的人格系統,使他們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之才。同時,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應在良好學習心理培養、職業生涯輔導等方面加強指導,使他們以健康的心態去學習、生活,去獲取成功,去證實自己、發展自己,從而樹立自信心,增強
我效能感體驗,進一步提高主觀幸福感。
參考文獻:
[1] ed diener,eunkook m.suh,richard e. lucas,heidi l. stnith.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acadesof progress,psychology bulletin.1999,125(2).
[2] 劉川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9.
[3] 鄭雪.幸福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
[4] 馬崇升.當代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影響因素[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5] 丁園園.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6] 李焰,趙君.大學生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11.
[7] 萬延霞.培養學生的幸福感[j].臨沂教育論壇,2007.
[8] 段建華.主觀幸福感研究概述[j].心理學動態,1996.4(1).
作者簡介:
王延輝(1977—),男,遼寧朝陽人,遼寧大學哲管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筆者以200 名在校高職高專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大學生學校適應性量表、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量表,探討兩者的關系及影響因素。結果表明:高職高專生學校適應性和主觀幸福感在年級、性別、學科、就學區域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生源類型上存在顯著的差異,家庭月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影響;高職高專生學校適應性和主觀幸福感在各個因子上都存在顯著的相關。
關鍵詞 :高職高專生;學校適應性;主觀幸福感
一、問題提出
學校適應是一個廣義的多維的概念,目前心理學界還沒有統一的對學校適應做出一個準確的定義,學者們多是從各自的興趣和對其不同的理解來加以研究的。李輝等人(2006年)經過整理及歸類,根據其強調的內涵,認為可以分為4類:(1)強調學生與學校環境的互動過程;(2)強調學生與學校環境互動的結果或狀態(陳君,2004年)。(3)學校適應是學生與學校環境互動的技能方式(劉萬倫,2004年)。(4)綜合觀點,學校適應既是人與環境互動的過程,又是人與環境互動后的結果(Ladd,1996年)。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簡稱SWB)主要是指人們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認知性的整體評價。SWB由兩個部分構成:情感平衡和生活滿意度。學校適應性與幸福感有關。盧謝峰(2003年)在大學生適應性量表的編制與標準化的研究中發現,學生的人際適應性與UPI(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表)分數和幸福感指數存在高相關,并對后兩者有顯著的預測效應,說明人際適應性因素與大學生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有著密切的聯系。
本研究關注高職高專這一群體,擬通過對不同年級、性別、家庭月收入和不同區域等學生的學校適應性和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全方位深入了解兩者的關系和影響因素。
二、研究方法
1.被試
隨機抽取上海某高等??茖W校學生200人,其中文科74人,理科58人,藝術類68人。其中,大一:49人,大二:151人;男生:84人,女生:116人;上海生源:77人,外省市生源:123人;郊區學生:88人,市區學生:112人;家庭月收入:3000以下:78人,3000~8000:77人,8000以上:45人。
2.研究工具
大學生適應性量表(College StudentAdaptability Inventory,簡稱CSAI)為盧謝峰(2003)的碩士論文所編寫。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主觀幸福感量表采用吉楠所編制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量表(the College Student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CSSWBS)。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內容主要包括:自我滿意、消極情緒、生活滿意、社會性行為、精力、積極情緒、人際關系和家庭滿意。
3.統計分析
采用spss16.0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與分析。
三、研究結果
1.不同年級、學科、性別、生源、家庭收入、學習區域的高職高專生學校適應性和主觀幸福感的結果分析
獨立樣本T檢驗和F檢驗結果顯示,高職高專生學校適應性和主觀幸福感在不同年級、學科、性別、家庭月收入和學習區域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對于不同生源(上海和外省市)高職高專生,在學校適應性和主觀幸福感的得分上都存在顯著差異。具體結果如表1、表2所示。
2.高職高專生學校適應性和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結果分析
通過將學校適應性各因子與主觀幸福感各因子做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學校適應性與主觀幸福感幾乎在各因子上都存在顯著相關。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
四、結論
1.不同年級、學科、性別、生源、家庭月收入、就學區域的高職高專生學校適應性和主觀幸福感的結果討論
從數據結果可以看到,高職高專生的學校適應性和主觀幸福感在年級、學科性質、性別、就學區域方面沒有顯著的差異。然而,在生源這一項上,上海生源的學生無論在學校適應性(t=-2.29,p<0.05)還是在主觀幸福感(t=-1.98,p=0.05)的得分上都要低于非上海生源的學生,且達到顯著水平。通過后期與多位學生的交流,也證實了這一結果。并提出,首先,從學生整體素質上來說。進入上海高校學習的外省市學生,雖然沒有考上本科或重點大學,但也都是外省市學校中各方面表現不錯的學生,而上海生源的學生情況則有所不同。對于上海生源的學生進入本科或重點大學的門檻要低于外省市學生。此外,對于非上海生源的學生,進入上海就學這件事本身就能帶給他們更多的成就感,同時伴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和見識的增長,他們對于自己的生活顯得更為滿意和幸福。
此外,在家庭月收入這一比較項上,雖然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對學生的學校適應性和主觀幸福感沒有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影響。然而,從平均數上來看,家庭月收入8000 以上學生(M 學校適應性=214.26,M主觀幸福感=155.50)在兩個項目上的得分都要高于8000以下的學生。而家庭月收入3000 以下的學生(M 學校適應性=204.62,M 主觀幸福感=149.96)與家庭收入3000-8000的學生(M學校適應性=205.29,M主觀幸福感=148.30)的得分則基本沒有差別。這說明了家庭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學校適應性和主觀幸福感有影響。
2.高職高專生學校適應性和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結果討論
從相關性結果可以看到,學生的學校適應性與主觀幸福感有著高度的相關性,對各因子的相關結果進行深入分析,發現,學校適應性和主觀幸福感的各個因子之間幾乎兩兩都達到極其顯著的相關。可以說,學生學校適應性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生活幸福感的高低。此外,從以往的研究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學生的學校適應良好與否,對學生的學校生活的很多方面有著重大的影響。如果學生的學校適應不良,將影響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甚至出現心理問題及身心癥狀。遺忘研究證明學校適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滿意度均產生影響。因此,提高學生適應性可以成為提高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手段,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將有利于營造一個更為和諧、幸福和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
綜上所述:(1)高職高專生學校適應性和主觀幸福感在年級、性別、學科、就學區域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生源類型上存在顯著的差異,家庭月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影響;(2)高職高專生學校適應性和主觀幸福感在各個因子上都存在顯著的相關。
參考文獻
[1]李輝, 朱麗芬, 李梅. 大學生學校適應性研究綜述[J].云南師范學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 38(2): 125-127.
[2]盧謝峰. 大學生適應性量表的編制[D]. 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03.
[3]吉楠.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量表的編制及應用研究[D]. 天津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
[4]陶沙. 大學新生社會支持的特點及其變化的研究[J].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0, 16(1): 1-5.
[5]辛自強, 陳詩芳, 俞國良. 小學學習不良兒童家庭功能研究[J]. 心理發展與教育, 1999(1):22-26.
[6]王愛平, 許燕, 陳浪, 趙博. 學校行為適應、個人應對策略和心理控制能力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 15(5): 385-389.
[7]于靜華.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J] . 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 26 (5): 97-99.
[8]余鵬, 宿淑華, 李麗. 大學生歸因方式、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5, 13 (1): 42-44.
論文摘要:目的考察高職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及其與個人評價之間的關系。方法采用總體主觀幸福感量表(GWB)、個人評價問卷(PEI)對680名高職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高職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個人評價都比較高,男女被試在主觀幸福感、個人評價的某些方面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主觀幸福感和個人評價有極其顯著的正相關。結論高職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與個人評價有顯著相關。
近年來,有關高職大學生群體的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日益引起社會的關注。主觀幸福感,簡稱(SWB),專指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的評價[1]。它是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綜合性心理指標,反映主體的社會功能和適應狀態。父母教養方式對個體心理的發展、人格的形成、心理健康、個人自我評價、主觀幸福感有著重要影響作用[2-6]。本研究試圖將大學生個人自我評價因素引入高職大學生這個群體進行研究探討,旨在了解高職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并進一步探討高職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與個人評價的關系,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加強自信教育,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使高職院校大學生有更強主觀幸福感。
1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整體隨機取樣法,選取廣州市3所高校的大一、大二、大三3個年級的學生,有效被試680人,其中男生312人,女生368人。
1.2研究工具
(1)一般情況問卷由研究者編制,包括年齡、性別、出生地、年級、專業等基本信息。
(2)自信水平評定:采用個人評價問卷(PEI)[7],作為自信水平的測查工具。該量表有6個維度:學業表現、體育運動、外表、愛情關系、社會相互作用及同人們交談,除了這些分量表以外,還有一些條目是評定總體自信水平和有可能影響自信判斷的心境狀態,共計54個條目,以4級評分。
(3)總體幸福感量表((GWB)[8],由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制定,用來評價受試者對幸福的陳訴,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國內段建華對其進行了修訂。本研究只計算該量表前18個項目總分。
1.3數據處理
根據研究分析目的,將采集到的樣本數據通過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方差檢驗、t檢驗和相關性分析等統計數據分析。
2結果
2.1不同性別的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和個人評價的差異
從表1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更自信、主觀幸福感更強。在體育運動、外表、社會相互關系、交談、量表總分幾個因子存在顯著差異;男生體育運動、社會相互關系、影響自信判斷的心境的因子顯著高于女生,而女生在外表及交談因子卻顯著高于男生。
從表2可以看出,高職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和個人評價有極其顯著的正相關,在學業表現、體育運動、外表、總體自信水平等幾個因子存在顯著正相關;在社會相互關系因子存在顯著負相關;在外表、交談、影響自信判斷的心境等幾個因子無顯著相關。
3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高職大學生有較強的幸福感體驗,樂觀、自信。男女被試在主觀幸福感方面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男生比女生主觀幸福感強,關于高職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許多學者的研究結論并不一致,這可能與研究工具、對象、樣本量的不同有關。男女生被試在自我評價方面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男生自我評價總體分更高,男生體育運動、社會相互關系、影響自信判斷的心境的因子顯著高于女生,說明男生在體育運動、社會相互關系自我評價上更自信;而女生在外表及交談因子卻顯著高于男生,女生通過人際交往、外表獲得更多的幸福體驗。高職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和個人自我評價自信因子有強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498。自信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自身條件、學業表現、社會支持因素、客觀環境等,同時也受其成長經歷的影響。自我評價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思想、動機、行為和個性特點的判斷和評價,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態度的統一。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的主要組成部分,在人的個性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自我的主觀幸福感的感受有顯著的相關,因此要從家庭、學校等的教育方式去探討如何提高高職大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幸福體驗。
參考文獻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e,1984,95:542~575.
[2]黃朝云,章軍建,任善玲.高職大學生自我評價與父母養育方式的關系的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14:8.
[3]王欣.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焦慮水平的相關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5):344.
[4]錢銘怡.青少年人格與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6,10(2):58.
[5]胡潔,姬人舒,馮鳳蓮.父母教養方式與高職大學生總體幸福感的相關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10(1):16~17.
[6]趙欣.高職生主觀幸福感現狀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7,2007(9):66~67.
論文摘要:根據我國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現狀和特點,分析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學生的人格特征、自尊、歸因傾向、自我價值感等主觀因素和學生的社會關系、經濟狀況及生活事件等客觀因素;同時,在此基礎上,提出培養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幾點對策。
當前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并不是一個十分新鮮的課題。但是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并沒有達到需要的層次和水平。目前的研究和成果多是從心理學學科的角度界定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利用心理技術手段測量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很少涉及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本文旨在借助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相關的理論和技術研究已有的成果,來探討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和培養手段,尋求培養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措施,教育、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符合社會發展的幸福觀,并通過提高主觀幸福感來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進而成為有利于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動力。
一、主觀幸福感概述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簡稱SWB)專指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關于SWB的結構,一般認為主要有三個維度: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生活滿意度是個體對生活總體質量的認知評價;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是指個體生活中的情感體驗。目前,有一種新的觀點,把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兩個維度合并成一個維度—情感平衡度,指與消極情感體驗相比較占相對優勢的積極情感體驗。
Diener認為,主觀幸福感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1)主觀性:指對它的評定主要依賴于行動者本人設定的標準,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準則;(2)整體性:指主觀幸福感是一種綜合評價,它既包括認知評價也包括情感體驗,是一種綜合性的心理指標;(3)相對穩定性:盡管人的心境會受新事件的影響,但瞬間快樂的心境不一定能夠導致長期的幸福感。研究者認為,主觀幸福感并不隨時間的流失或環境的一般性改變而發生重大變化。從長期看,主觀幸福感有一個相對穩定的量值。
二、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
現有研究表明,整體上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處于中等以上。在情感體驗中,大學生的積極情感較多,消極情感較少,積極情感高于消極情感。但是仍有一定數量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水平較低,這部分人的比例在10%左右。
(一)主觀因素
1.人格。主觀幸福感在不同時間是相當穩定的,它與穩定的人格特質高度相關。人格的五因素,即:開放性、公正性、宜人性、神經質性和外傾性,它們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機制不同。在吳利國和閆榮雙的研究中,神經質和外傾分別與主觀幸福感有較高的正相關,而其他三因素不直接影響主觀幸福感。因此,近年來各國許多理論和實驗工作都集中于研究主觀幸福感與神經質和外傾之間的相關關系。國內有關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也表明,主觀幸福感與外傾正相關,與神經質負相關。
2.自尊。Diener(1984)的研究認為,自尊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呈正相關。在眾多主觀幸福感的預測指標中,自尊是預測生活滿意度的最佳指標之一。隨著大學生對自我的關注加強,自尊就成為影響其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自尊對個體的主觀幸福感預測作用較強,高自尊的個體對自我持肯定的正向評價,普遍認為自己比較出色,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缺點,對自我較為滿意,自我接納與和諧程度高,體驗到的積極情感較多,消極情感較少,因此幸福感體驗較高。低自尊的個體則與之相反。張雯、鄭日昌的研究也表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自尊顯著相關(r=0.37)。但自尊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呈正相關不具普遍性,在集體價值高于個人價值的社會文化中,高自尊感并不一定意味著高幸福感。
3.歸因傾向。所謂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它可以分為控制源和穩定性兩個維度。個體行為的原因有兩類,一是外因,如環境、任務難易等;二是內因,如能力、動機等。不同的歸因方式會形成不同的行為模式。內控者傾向于把行為后果看作是由行為本身決定的,而外控者則認為是由行為以外的因素決定的。張雯、鄭日昌研究表明,大學生不同的歸因傾向對其主觀幸福感存在一定影響,且歸因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又有一定的作用范圍。內控者、介于兩者之間者幸福感指數均較高,且無顯著差異;外控者幸福感較低,與內控者、介于兩者之間者差異達到顯著性水平。
4.自我價值感。個體的價值取向(內部取向或外部取向)對主觀幸福感有影響。Kennon.M.Sheldon等的研究表明,對于成人來說,內部價值(如自我成長、自我目標實現、自我接受等)比外部價值(如健康、財富、地位、形象等)更有可能使人體驗到主觀幸福感。在嚴標賓、鄭雪和邱林等人的研究中表明,對于大學生來說,內部價值(自我目標的實現、學習能力、道德水平等)表現為自我目標的實現,學習能力的提高和道德水平的提高等,它們都與主觀幸福感顯著相關。
(二)客觀因素
1.社會關系。社會關系對主觀幸福感有重要影響。Triandis認為,在集體主義文化中,個人必須時刻保持和他人的協調(如服從他人的需要和期望),這有利于使他們體驗到更高的主觀幸福感。也就是說,對個體而言,良好的社會關系可以提高他們的幸福感。由嚴標賓、鄭雪和邱林等人對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研究表明,對于大學生而言,主要的社會關系(家庭關系、朋友關系、戀愛關系、室友關系)確實是其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影響因素,其中與家庭、戀愛和室友的相關關系極為顯著。
2.經濟狀況。對于經濟狀況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一直存在著爭論。有研究認為,收入與主觀幸福感呈正相關。另外的研究則認為,收入僅在非常貧窮時有影響,一旦人們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經濟狀況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就很小了。多數大學生并未有經濟收入,他們的經濟狀況只表明父母的經濟能力。嚴標賓等的研究發現,低家庭經濟收入的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低于平均或高家庭經濟收入的大學生。
3.生活事件。生活事件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過程中經歷的各種緊張性刺激。Heady&Wearing的研究表明,重要的生活事件會對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大學生雖然已步入成年初期,但生理成熟并不意味著心理成熟、社會性的成熟。重要的生活事件會引起主觀幸福感的變化。嚴標賓等研究認為,各種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負性生活事件)都沒有對大學生產生明顯的影響。我國大學生對于幸福感更多的是采取“未來取向”而不是“過去取向”的樂觀態度。
三、主觀幸福感的培養
從個體自身和外部環境條件考慮,可從內外兩個方面來提高主觀幸福感。首先,對于大學生自身來說,由于自尊與主觀幸福感存在高相關,因此,可以通過提高自尊和改善自我評價的方式來提高主觀幸福感。因為歸因方式、自我價值感和消極的自我暗示會影響自尊的高低,所以要培養高自尊感就應該從這三個方面著手:(1)由消極的歸因方式轉變為積極的歸因方式,所謂積極的歸因方式是指將行為的成功歸為內部可控因素,例如努力程度。而將行為的失敗歸為外部不可控的因素,例如,運氣,任務難度等。(2)提高自我價值感,具體的做法是給自己設定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而取得成功的目標,通過完成這些目標來培養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從而樂納自己,正確的評價自己。(3)糾正消極自我暗示的思維模式,部分個體之所以存在消極的自我暗示,其原因是片面的夸大了外部條件的困難性,同時貶低了自我處理問題的能力。因此,通過理性的分析外部因素的限制因素和內部可利用的資源來克服消極自我暗示的影響。
其次,從社會因素,尤其是大學生主要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學校來看,也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改善:(1)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和生活輔導,通過心理認知水平和情感控制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確定恰當的期望值,從而把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與個體實際結合起來。(2)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滿足大學生的多種心理需求。盡可能多的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開拓視野,同時也為大學生提供求職、社會交往、認識社會、服務社會的機會,創設大學生生活的良好情境,環境育人,從而為其對生活的主觀認識達到一個希望的水平。(3)建立積極向上的班集體,發揮班集體的積極的社會支持作用。良好的社會關系可以增加個人的主觀幸福感,對于大學生來講,班集體是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社會群體,對內向性格的學生引導其進行主動的人際交往,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使其融入集體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的幸福體驗,積極向上的班集體不僅僅會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而且可以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總之,作為大學生,雖然心智和生理已經成熟,但是由于大學生還處在學習階段,社會經歷還很淺薄,人際交往還很簡單,因此關注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學校教育實踐中注意培養其良好的主觀幸福感是很有意義的,主觀幸福感的良差將會直接影響大學生就業選擇,工作表現和人際交往。
參考文獻
1.段建華.主觀幸福感研究概述[J].心理學動態,1996(41)
【關鍵詞】大學生;依戀風格;主觀幸福感
一、問題的提出
依戀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主題。無論是從藝術作品,還是從現實生活中,我們都可觀察到,有的人喜歡與人依戀,有的卻相反。人們關注依戀這個話題已久,但真正將其進行科學化研究是在1969年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創造依戀理論之后開始的。鮑爾比把依戀定義為一種“個體與具有特殊意義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紐帶的傾向,它能為個體提供安全和安慰”。最初,依戀理論是針對嬰幼兒與母親之間的親子關系而提出的,但是隨著研究不斷深入,許多研究者也將目光投向了成人,開始將成年人作為依戀風格的研究對象。不僅在理論上有很大進展,也發展了一批信效度良好的測量工具。近年來,伴隨著積極心理學的不斷開展,主觀幸福感一直是至今都非?;钴S的研究課題。主觀幸福感專指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由于主觀幸福感與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密切的關系,所以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非常之多,而婚戀狀況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究竟什么樣的依戀風格者擁有更高的主觀幸福感呢?這正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本研究希望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湖南省大學生的依戀風格極其主觀幸福感的相關進行研究,希望為增強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盡綿薄之力。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被試
本研究選取衡陽、長沙兩地本科生共300人作為被試,集中發放問卷,當場回收272分,剔除無效問卷26分,最終獲得246分有效問卷。
2.研究工具
親密關系體驗量表(ECR),包含36個項目。測量與依戀相關的焦慮和回避,焦慮和回避兩個分量表分別包含18個項目。量表的回避維度和焦慮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055和0.8026,重測信度分別為0.805和0.820。采用七點計分方式。
總體幸福感量表(GWB),該量表由美國國立統計中心制定,共33個題目。本研究中采用國內段建華(1996)修訂版本。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85-0.95之間,信效度良好。
3.數據處理
回收后的問卷全部采用統計軟件SPSS13.0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的T檢驗和方差分析等數據處理。
三、研究結果
1.湖南省大學生依戀類型狀況
通過對所調查被試的依戀類型進行描述性統計發現,所調查的大學生中安全型的占32.1%,懼怕型的占34.6%,專注型占15.4%,冷漠型占17.9%。進一步進行檢驗發現,四者之間差異性顯著。
2.湖南省大學生依戀維度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
通過對依戀維度與主觀幸福感進行相關分析,發現無論是回避維度還是焦慮維度,都與主觀幸福感變量呈現負相關,且相關極顯著。
3.不同依戀類型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
不同依戀類型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差異顯著(P=0.000),安全型依戀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得分最高,接下來依次是冷漠型、恐懼型以及專注型。
四、討論
1.湖南省大學生依戀類型的狀況
通過對所調查被試的依戀類型進行描述性統計發現,所調查的大學生中安全型的占32.1%,懼怕型的占34.6%,專注型占15.4%,冷漠型占17.9%。這個結果與國外的一些研究成果有所出入。在美國的大學生中安全型占46%,懼怕型占23%,專注型占16%,冷漠型占15%。可見,在美國大學生中,安全型依戀的人數占了最大一個部分,表明在人群當中,安全型依戀的人是最多的。但是本研究卻發現湖南省大學生懼怕性占了大多數,而安全型依戀的人數則屈居第二。而在大多數的本土化研究中,也和本研究的研究結果一致。由此可見,大學生的依戀風格存在著國內外的差異性。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兩點:第一,我國現階段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而國外獨生子女的人數遠遠少于中國。Scott和Cordovade研究中指出,懼怕型依戀的人通常拒絕與人之間的交往,其原因就是害怕他人的拒絕。而獨生子女個人獨處時間很多,與人交往的時間相對較少,可能就造成了他們對別人的懼怕心理。第二,大多數國內研究所采用的依戀風格的調查問卷都是采用的ECR問卷,這也有可能是研究工具上的局限,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其他研究工具進行探索。
2.湖南省大學生的依戀維度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
從測量所得的結果來看,湖南省大學生回避維度、焦慮維度與主觀幸福感都呈顯著負相關?;乇芫S度與焦慮維度得分較高的被試,其主觀幸福感較低。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李同歸、李楠欣、李敏對330名企事業單位在職人員做的依戀和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依戀回避與負性情緒和負性體驗存在顯著的正相關;依戀焦慮與負性情緒、負性情緒有著極強的正相關,與正性情緒、正性體驗及主觀幸福感總分存在著很強的負相關。李同歸、李楠欣、朱玉對北京地區256名理工科大學生做的研究結果顯示,依戀回避與負性情緒有較強的正相關,而與正性體驗和主觀幸福感總分存在顯著的負相關;依戀焦慮與負性情緒、負性體驗都有著極強的正相關,與正性情緒、正性體驗以及主觀幸福感總分有著很強的負相關。
一般來說,回避維度與焦慮維度得分較低的大學生與人際交往的積極性較高,對人的態度更加友善、可親近。對于自己的人際關系感到自信,對他人的信任感較強,能夠從與他人交往之中獲得更多的快樂感與幸福感。自然,其積極情緒就要多余那些回避維度與焦慮維度得分高者,從而,主觀幸福感也較高。
3.不同依戀類型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
從研究結果來看,不同依戀類型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呈現顯著差異性,其中安全型依戀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要顯著高于其他類型。通常來說,安全型依戀的人很容易與人相處及信賴對方,對自己及其他人有積極意向。能夠樂于分享,對陌生人不會存在較大的抗拒與懼怕情緒,環境適應能力也較強。因此這種人的更容易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而社會支持本身就是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所以,安全型依戀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要高于其他類型。
參考文獻:
[1]許興建.依戀研究綜述[J].柳州師專學報,2001,04:89-93.
[2]陳妹娟,周愛保.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J].心理行為研究,2003,(3):214-217.
[3]馮霞.大學生成人依戀、社會支持與其主觀幸福感影響研究,碩士論文,2008.
【關鍵詞】西安體育學院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控制源
【中圖分類號】B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2)03-0053-2.5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選取西安體育學院在校本科大學生共280名,體育專業和非體育專業各140名(大一體育專業學生,大四體育專業學生,大一非體育專業學生,大四非體育專業學生男女各35名)。發放問卷共280份,收回270份,剔除無效問卷13份,最終有效問卷257份,回收率為91.8%。其中,體育專業學生131人,非體育專業126人;男生129人,女生124人;大一131人,大四126人。
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收集整理各類專著、期刊雜志、學術論文,查找對本研究有幫助和啟發的資料,以提供事實依據和理論支持。心理測量法。主觀幸福感量表。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制定的總體幸福感量表(GWB),用來評價被試對幸福的陳述。本量表共33項,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測試樣本包括79名男性和119名女性,他們均為大學心理系一年級的學生。本量表前18項的平均分在男性為75分,在女性為71分(標準差分別為15和18分)。國內段建華對本量表進行了修訂,并用修訂后的量表測查了362名大學生。本量表單個項目得分與總分的相關在0.48和0.78之間,分量表與總表的相關為0.56-0.88,內部一致性系數在男性為0.91、在女性為0.95。間隔3個月后重新測查了其中的41名學生,發現重測一致性為0.85。
內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該量表的編制經過可見Rotter的專題報告。這里所使用的版本含23個項目和6個插入題。每個項目均為一組內控性陳述和外控性陳述,要求被試必須從中選擇一個,對外控性選擇記分,得分范圍在0(極端內控)到23(極端外控)之間。該量表為自評式量表,在15分鐘內完成,最常應用于大學生,也可用于其它人群。從已經做的幾次研究可以看出,I-E量表的常模不盡相同。本次測試所使用的是Owens(1966)所提供的常模,報告男性平均分為8.2,標準差為4.0,女性平均分為8.5,標準差為3.9。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0(Rotter,1966),間隔一月的重測信度為0.72,兩月后為0.55。D數理統計法。問卷所得數據使用SPSS for window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使用描述統計、T檢驗、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
二、結果與分析
研究被試幸福感與控制源基本情況
表1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比較
由表1結果分析可知,研究被試的主觀幸福感總體水平偏高,與常模(男大學生75±15,女大學生(71±18)相比,男生差異不顯著,女生極為顯著(t=7.18,P=0.000<0.001);另外,大一學生的幸福感要比大四學生的幸福感強烈。這說明西安體育學院大學生整體的幸福感水平偏高,女大學生則明顯高于常模。
表2 大學生控制源狀況比較
由表2結果分析可知,研究被試的控制源總體得分偏高,與常模(男大學生8.2±4.0,女大學生(8.5±3.9)相比,男生、女生的差異極為顯著(男生t=6.76,P=0.000<0.001;女生t=4.63,P=0.000<0.001);體育專業的學生與非體育專業的學生之間的差異也非常顯著。這說明西安體育學院大學生整體的控制源指數偏高,多為外控型。
表3 主觀幸福感與控制源的相關(r)
由表3分析可知,主觀幸福感與控制源在性別、年級和專業方面都呈現為負相關。其中,在女生和體育專業著兩個方面相關性顯著,尤其是在體育專業這一項上。而這與張雯,鄭日昌2004年研究了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自尊、社會支持與歸因等因素的關系所得出的結論:“大學生幸福感與自尊、社會支持均有顯著正相關,不良的歸因傾向對主觀幸福感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影響”不一致。
三、討論與分析
關鍵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人格特征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4-0065-02
一、研究概述
進年來,心理學對積極的情緒和心理狀態關注的越來越多,如快樂、幸福。隨著心理學的不斷發展,以人本主義為基石的積極心理學開始對人們的潛能、快樂、滿足等心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有研究表明,主觀幸福感與良好的心理品質如自尊、樂觀等有較強相關,高主觀幸福感的人經常使用積極的方法來應對生活,會有比較多愉快情緒的體驗,不愉快的體驗較少,而這種狀態非常有利于他們心理潛能的發揮。調查同時也證明,高主觀幸福感的個體,工作效率更佳,社會適應力更強。所以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對于幫助人們擁有更加美好充實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量研究顯示,大學生在高校中出現許多心理問題。納為(Neve)和庫伯(Cooper)兩人曾對對以往148個有關研究的元分,得出結論是高達137個人格因素與幸福感有相關。而在這些因素中被研究的最多的因素即是外向性與神經質。但兩人同時指出,他們的研究是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欠缺在非西方文化中的有關研究,因此,對于其他文化中個體幸福感的影響因素仍需要進一步的檢驗。對理解其他非西方文化中影響幸福感的因素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但仍然存在不足之處,如中國香港的被試與中國大陸被試仍舊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本次研究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以中國的大學生為被試,進一步探討主觀幸福感與其主觀影響因素之一人格特征之間的關系。
二、研究對象、工具、過程
1.研究對象。以陜西省3所大學大一、大二、大三、大四,4個年級236名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除去無效問卷,男學生106人所占比例是53%,女同學94人,所占比例47%,完成全部量表的有200人。
2.研究工具。①“大五”人格問卷??偣卜譃?5道題,五個維度。1、6、11、16、21題為第一維度“適應性”。2、7、12、17、22題為第二維度“社交性”。3、8、13、18、23題為第三維度“開放性”。4、9、14、19、24題為第四維度“利他性”。5、10、15、20、25題為第五維度“道德感”。②主觀幸福感問卷?!吨饔^幸福感》問卷選用嚴標賓等人針對對迪娜(diener)等人編制的《國際大學調查》修訂版,修訂后的問卷即本研究所用的主觀幸福感問卷。
3.問卷測試過程。測量過程全部施行標準化測量手段,采用集體施測。在對全部問卷質量進行審核的基礎上,除去無效問卷56份,共獲得200份有效問卷,數據結果采用spss進行統計分析。
三、結果
1.人格特征在性別上的差異比較。對從200名大學生那收集到的人格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在主觀幸福感各分量表和人格特征各緯度上的得分均值和標準差列于表1、表2。
由表1可知,性別在人格五大維度上并無顯著差異。
2.主觀幸福感在性別上的差異比較。對收集到的主觀幸福感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在主觀幸福感各分量表和人格特征各緯度上的得分均值和標準差列于表2。
由表2可知,性別在生活滿意度方面有顯著差異。女性在生活滿意度方面均值較高,男性均值較低。
3.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征不同緯度上的相關分析。
由表3可知,適應性與總體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存在正相關,同時與積極情感存,在顯著正相關,與消極情感存在顯著負相關。社交性與總體主觀幸福感存在正相關,與積極情感存在顯著正相關。開放性與總體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存在正相關,同時與消極情感存在負相關。利他性與總體主觀幸福感和積極情感存在顯著正相關,同時與消極情感存在顯著負相關。道德感與總體主觀幸福感存在正相關,與消極情感存在顯著負相關。
四、數據結果分析及原因探討
1.主觀幸福感在性別的差異結果分析。由數據處理的結果看,性別在生活滿意度方面有明顯差異。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類似,原因可能是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社會上發揮的作用不同而造成的,因為社會對不同的性別有不同的角色期待,所以導致了這種結果的出現。
2.人格特征與主觀幸福感不同緯度的相關分析。由表中數據得出的結論,適應性與總體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存在正相關,與積極情感存在顯著正相關,與消極情感存在顯著負相關。適應性好的人能夠順應各種生活環境,不管是舒適的還是艱苦的,他都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適應,調整好自己,讓自己的生活節奏與環境相協調,所以這種人總體的主觀幸福感會很強,也比較容易對自己的生活滿意。當一個人的總體幸福感很強,且對自己的生活感到非常滿意,那么他就會有很多的積極情感,積極的情緒就會很多,相反消極的情緒就會很少。社交性與總體主觀幸福感存在正相關,與積極情感存在顯著正相關。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是要在社會中生存才會感到滿足和幸福,所以社交性好的人,朋友多支持感強,遇到困難總能夠有好的辦法去解決,或與別人溝通,這樣他們的總體主觀幸福感就很容易獲得,所以他們的積極情感就會很多。開放性與總體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存在正相關,與消極情感存在負相關。開放性好的人,容易接受他人,也由于開放性好善于表達和與他人溝通,便于建立起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而且易于接受許多新鮮的事物,所以他們的總體主觀幸福感就容易升高,幸福感升高相對應的對生活的滿意度也就提高,消極的情感就會降低。結論還顯示,道德感與總體主觀幸福感存在正相關,與消極情感存在顯著負相關。道德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背景下是對人們來說非常重要的,從小我們所受的教育都是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所以大眾也就以這個來作為一個評判標準,會支持擁護那些有道德感的人,反對排斥那些無道德感的人,因此道德感與主觀幸福感具有內部的一致性。
參考文獻:
[1]張鳳琳,王振勇.重慶地區大學生心理健康及成因的調查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8,(4):34-3.
[2]仇毓文.當代大學生心理障礙新探[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1996,(3):108-1.
【關鍵詞】醫學生;利他行為;主觀幸福感
S著電視劇《心術》的熱播,3?23哈醫大血案及浙江溫嶺殺醫案等被曝光,醫患關系的討論再一次被推入風口浪尖。而醫學生將來承擔的是救急恤患的神圣使命,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精湛的醫術,而且要具有高尚的醫德醫風和良好的心理素養。利他行為作為醫生必不可少的積極心理品質,是醫德修養和心理健康的堅強支點。作為即將踏上從醫之路的醫學生,對自己的工作環境比較擔憂,可能會對其職業信仰產生動搖,做出利己不利他的行為。且醫學生課業量較大,承受的壓力和繁重的功課會降低他們的幸福感指數。針對現狀,加強醫學生利他傾向的引導,有利于醫學生自我認同感的完善和幸福感的提高。
1 利他行為及主觀幸福感的概述
1.1 利他行為概述
利他行為是公民美德之一,在心理學研究領域被定義為自愿幫助他人而并不期望得到任何回報的行為[1]。美國心理學家路克斯認為無論從生物學還是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幫助別人和原諒別人等利他行為,都是有助于個體的身心健康發展的。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都鮮明地體現了利他的觀點。它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行為,與親社會行為相比更強調動機,是親社會行為的最高階段。利他行為使每個人在困境中不致孤立無援,情感上不致無家可歸,它維系著人類必要的情感聯系和相應的人類公德,是積極人格的一個重要部分。
1.2 主觀幸福感概述
幸福是一種主觀精神層面的情緒體驗――一種稱心如意的主觀體驗。心理學家從人主觀的感受方面來研究幸福,認為幸福就是每一個人根據自己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進行綜合評價后的一種積極體驗,也即以研究人的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簡稱SWB)為主,主觀幸福感是指評估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通俗地說就是幸福,它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2]。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關注人們在什么時候、因為什么原因而感到幸福以及什么因素會影響主觀幸福感。
2 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目的之一是分析醫學生利他行為的狀況和特點,醫學生利他行為是否存在性別差異。研究目的之二是通過問卷調查來考察醫學生幸福感水平,是否存在性別差異。研究目的之三是對比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利他行為及主觀幸福感水平的差異。研究目的之四是剖析大學生利他行為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相關性,如果高度相關,我們應該在心理教育工作中培養和加強醫學生的利他行為意識。
3 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實驗法和問卷調查法。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
3.1 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取樣的方法,從2013級大學生中隨機抽取四個班級,其中醫學班兩個班,非醫學班兩個班,共201名同學參加測試,獲得有效問卷195份。
3.2 研究工具
3.2.1 大學生利他行為測量
采用了華中科技大學李艷芳的碩士論文《大學生道德價值觀、自我概念與利他行為關系研究》中所編制的《大學生利他行為問卷》[3],該問卷共22道題,共有5個因子,分別為利他行為責任性、尊重和關心他人、關心和關注自己、利他行為表現、利己行為和觀念,采用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7點計分。李艷芳在論文中對問卷的信度進行了檢驗,發現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達到了0.873,這說明所編問卷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
3.2.2 主觀幸福感測量
采用張興貴等人編制的青少年生活滿意度量表[4],量表共36個項目,包含友誼、家庭、學校、環境、自由、學業六個維度,采用7點評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7代表“完全符合”。該量表中,大學生樣本的同質性信度介于0.62~0.87之間,總量表和各分量表的穩定性信度介于0.54~0.80之間。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結果表明該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果表明該量表具有較好的構想效度。該量表與一般生活滿意度量表[5]的相關系數為0.65,與幸福感臉型評尺量表[6]的相關系數為0.37,與正性情感和負性情感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51和-0.36,相關均很顯著,說明量表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遵循本土化研究趨向,張興貴編制了適合我國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量表,包括生活滿意度量表和快樂感量表,適于作為我國青少年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測量工具。
4 結果
4.1 醫學生利他行為現狀
在利他行為問卷中“關心和關注自己” 、“利他行為表現”兩個因子的得分上,女生顯著高于男生(見表1)。
由t檢驗得知,在利他行為得分上,醫學生與非醫學生沒有顯著差異(見表2)。
4.2 醫學生主觀幸福感現狀
生活滿意度各維度的均值和標準差,如表3所示。
總體生活滿意度為4.96,標準差為0.56??傮w來說, 目前醫學生總的生活滿意度處于中等略偏高水平;其中, 友誼滿意度、家庭滿意度、自由滿意度處于中等偏高水平;學校滿意度、環境滿意度處于中等水平;學業滿意度最低。
4.3 生活滿意度在性別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