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科技農業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3-03-23 15:21:0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科技農業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科技農業論文

第1篇

突發事件發生急、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受關注度高。在這期間選準內容和角度,在第一時間積極主動地開展科技傳播,既能達到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維護穩定和諧、避免和消除突發事件造成的負面影響的目的,又能達到樹立農業科研工作科學嚴謹、求真唯實的良好形象。農業科研單位應充分發揮學科領域廣、科研人員素質高、研究內容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等優勢,用好用足各種媒體資源,及時、客觀、全面、準確、主動地權威信息。要著重把握好以下4個方面的內容:

1.1做好信息報送,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作為政府工作的參謀、助手和智囊,有各級各類國家和省部級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掛靠在農業科研單位。在三聚氰胺奶粉、蘇丹紅鴨蛋、瘦肉精肉等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突發事件中,質檢中心的科技人員在第一時間趕赴事發地取樣,在最短時間內拿出檢測結果;同時在快速檢驗檢測方法的研制、農產品質量標準的制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要將準確的信息和權威的數據盡快、穩妥地通過政務信息報送的渠道及時上報,為有關部門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2做好科學普及,為公眾解疑釋惑很多突發事件與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禽流感、柑橘大實蠅、毒香蕉、西瓜膨大劑等等。由于普通公眾很難具備相關的科學知識以及評判分析能力,因此農業科研單位要及時地做好科學普及。事情發生之后盡快安排專家從科學的角度告訴公眾怎樣盡量避免流感病毒從禽到人的傳播,禽肉禽蛋只要經過簡單的烹飪就可以完全阻斷病毒的危害,大實蠅不是蛆蟲,毒香蕉也沒有毒,西瓜膨大劑是與西瓜本身就具有的一種生長調節劑一樣的物質,均對人體無害,從而避免公眾因不了解而產生一些不必要的猜測、誤解甚至恐慌。同時,還可以幫助重建市場信心、幫助產業恢復生產。

1.3做好諫言獻策,為救災減災提供科技支撐近年來,一些嚴重突發事件和極端天氣異常時有發生,如2008年年初南方冰凍雨雪災害、2010年春西南5省大旱、汶川和玉樹地震等。這些情況發生時,農業科技人員都能及時奔赴災區,了解研判災情,分析提出科技需求和對策建議,并立即篩選、整理、集成一批針對性強、實用度高、見效快的品種和技術;同時,印制相應技術手冊或“明白紙”,將技術盡快送到農牧民手中,為實施科學救災、減少損失、恢復重建提供及時有效的科技支撐。此外,結合研究撰寫有預警價值文章,如“警惕北方越冬作物凍害損失”“從極端天氣看農業減災的緊迫性”等,諫言獻策以降低突發事件導致的嚴重損失。

1.4做好典型宣傳,塑造科研人員心系“三農”的良好形象無論是在SARS、禽流感、口蹄疫肆虐,還是在汶川大地震余震不斷的時候;無論是在異常天氣嚴重影響人民生活和生存,還是在農產品質量危及國家信譽的時候,不管是否在節假日,農業科研單位都在第一時間派出專家組深入一線開展調研,了解實際情況,制訂指導農業生產的對策,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降低對人民生活的影響。對相關工作動態、科研人員的先進事跡應及時收集、整理、,讓公眾更多地了解、理解農業科研工作和科技工作者,營造出農業科研人員關注國家需求、關注民生、心系“三農”、服務“三農”、勇于奉獻的良好氛圍和形象。

2深入剖析農業科技應急傳播的薄弱環節

通過近年工作的實踐與摸索,農業科研單位在應急科技傳播方面經受了一些考驗,做出了一定成績,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但輿情關注不足、應對能力不強等情況比較普遍,依然存在明顯不適應的方面。

2.1管理模式滯后絕大多數農業科研單位尚未建立科學高效的應急科技傳播管理模式,還在以常規的程序來應付。常規政務管理模式層級較多,且負責科技傳播和業務管理的部門分離,致使事件突發后科技傳播部門跟進滯后、介入不深,很難迅速形成有效的應急協調機制,造成信息難以整合、傳遞時效滯后,不能及時組織權威、引導公眾輿論,在應急處置中處于被動地位。

2.2思想認識缺位一方面,受“多做少說”甚至“只做不說”的思維影響,農業科技領域的干部職工多年來只顧埋頭苦干,形成了對外不宣傳、少宣傳的狀態。另一方面,缺乏對現代傳播規律的認識,特別是利用網絡媒體、新媒體即時、互動的特點和優勢做好應急信息的意識不強、辦法不多,習慣于以被動的方式對待傳媒。

2.3隊伍配備不足當前,從事科技傳播的人員基本為兼職,多是在完成本職工作還有余力的情況下“順便”開展一些科技傳播。因此,不僅人員的數量明顯不足,而且專業素養、能力水平都有很大欠缺,更無法滿足應急科技傳播的要求。

3亟需建立農業科技應急傳播的快速反應機制

為適應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和涉農突發事件妥善處置的需要,必須制訂應急傳播預案,盡快建立一個統一指揮、反應迅速、信息暢通、準確、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農業科技應急傳播機制。做到對上有信息、對外有報道、對內有聲音,確保各項工作跟得上、貼得近、打得贏。

3.1實行歸口管理制度突發事件發生急,要求處置應對急,特別要明確歸口部門和工作程序,按照“統一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的基本原則,及時了解掌握情況,分析研判輿情,制定工作方案,不能亂中出錯。

3.2嚴明科技傳播要求應急科技傳播的稿件要按照全面、客觀、準確、及時、通俗的要求,按統一口徑統一,嚴禁以下屬單位或個人的名義自行。

3.3高效協調媒體工作有關事件發生后,應及時組織和協調媒體采訪、拍攝,并對采訪報道給予支持和服務,保障電話傳真、網絡傳輸等的暢通。主動聯絡有關專家,協助做好文字、圖片、音像資料的收集、準備等。保持同主流媒體記者的良好溝通,強化對輿情的正面引導。

第2篇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對江蘇省種植業、養殖業農戶的問卷調查。問卷刊載于《江蘇農業科技報》,通過該報征訂系統隨機寄送至江蘇省農戶,采取有獎填制問卷的方式回收。共回收問卷359份,獲得有效問卷315份,有效問卷率為88%。其中,蘇北地區(徐州市、淮安市、鹽城市、連云港市、宿遷市)的農戶樣本量共211個,占總樣本的67%;蘇中地區(南通市、揚州市、泰州市)的農戶樣本量共80個,占樣本總數的25%;還有少量樣本來自蘇南地區。這與蘇中地區、蘇北地區作為江蘇省農業主產區的區位特點相吻合;而蘇南地區由于產業結構特點,對農業科技需求的強度相對較低。在人口統計學特征上,樣本農戶的性別分布以男性為主,有289人,占樣本總數的92%;在年齡分布上以中老年勞動力為主,其中46~55歲、56~65歲、65歲以上的樣本分別為112、100、37個,分別占樣本總量的36%、32%、12%,合計占樣本總量的79%,驗證了農業從業人口老齡化的基本判斷;在文化程度分布上,受訪農戶的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及以上水平,這與其他調查結果有較大不同,原因可能是選擇征訂報刊以獲取相關信息的農戶往往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在職業分布上,普通農戶、農技人員、種養大戶、職業農民、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分別占樣本總數的52%、22%、10%、8%、8%、7%,這表明現代農業的發展和適度規模經營已催生出一批以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以職業農民、農技人員等為代表的農業服務群體。在家庭經營與收入特征上,樣本農戶家庭平均耕地經營規模達1.87hm2;經營用地來源中,家庭承包、租地、轉包、代他人耕種、土地入股等樣本的比例分別為55%、34%、3%、7%、1%,可見以租地為代表的土地流轉形式在較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業規模化程度;在經營主業中,以糧油種植、蔬菜種植、畜禽養殖、農技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為主,占樣本總數的95%以上;在生產方式上,以露天種植、傳統養殖和工廠化相結合等為主,而日光溫室、大棚種植、發酵床養殖等方式的樣本數量較少,原因可能是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成本高、資大、技術要求高,普通農戶的承受能力有限;在收入分布上,樣本農戶年均總收入的中位數為6.25萬元,其中種植業和養殖業收入的中位數為3.02萬元,非農務工收入的中位數為3.23萬元,可見外出務工收入已成為農戶家庭第一收入來源。

2農戶采用農業技術的現狀

2.1農業技術與信息獲取渠道

調查顯示,農戶種子、種苗的購買渠道以農貿門市、農技站為主,分別占樣本總量的57%、31%;在傳統自留種基礎上,通過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示范獲得品種也成為農戶種子種苗購買的重要渠道,占樣本總量的17%。在種植、養殖技術方面,農技部門建議、農業科研單位人員指導和農資商指導等外部渠道已成為獲取種植、養殖技術的重要來源,分別占樣本總數的40%、26%、24%。

2.2種植業品種使用情況

對種植業品種使用情況的統計顯示,樣本農戶水稻種植品種以連粳系列、武運梗系列、淮稻系列、南粳系列、兩優系列為主,小麥種植品種以揚麥系列、淮麥系列、寧麥系列、鄭麥系列、煙農系列為主,玉米種植品種以蘇玉系列為主。這些品種都是近年來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過程創造、中試熟化的優良品種,具有高產、穩產、優質等綜合性能。

2.3農業新技術的采用情況

調查顯示,60%的農戶在近2年中經常更新種植或養殖品種,49%的農戶經常嘗試新穎和高效的生產技術,15%的農戶經常更新動植物病蟲害防控技術,12%的農戶經常使用新的種植和養殖裝備、設備,有10%的農戶較少采用新科技。

2.4農業機械化采用情況

調查顯示,所有被調查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均采用了農業機械服務。其中,對勞動力數量和質量要求較高的耕地、收割、播種、植保、秸稈處理等環節農戶采用機械化服務的比例較高,分別占總樣本數的82%、68%、37%、19%、11%。

3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情況

3.1對農業技術的需求程度

調查顯示,79%的農戶表示非常需要現代農業新技術,21%的農戶表示比較需要現代農業新技術。由此可見,農戶對現代農業新技術的需求十分迫切。

3.2農業生產經營面臨的農業技術問題

調查發現,樣本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的技術問題主要集中在病蟲害較重、作物連作障礙、缺乏新品種、品種抗逆性較差、用工量過大等5方面,分別占樣本總量的52%、36%、35%、24%、22%。

3.3農戶的科技需求結構

總體來看,樣本農戶對現代農業技術需求的優先順序依次是新品種、新型種養技術、新型農機具、新型無公害農業投入品、新型設施裝備、加工保鮮與儲運技術,有這些需求的農戶別占樣本量的80%、77%、52%、35%、30%、21%。

3.4農戶采用新品種、新技術的心理顧慮

農戶對采用新品種、新技術的心理顧慮程度從高到低依次是“新品種、新技術不成熟”“不適應當地生產條件”“投資風險過大”“掌握難度高”,選擇相關選項的農戶占樣本總數的比例分別為60%、48%、47%、36%。3.5農業科技推廣方式調查發現,樣本農戶對現代農業新技術推廣方式的選擇情況從高到低依次是“技術人員現場指導”“發放技術資料”“專家講座”“實地參觀”“示范戶傳授”,分別占樣本總數的72%、42%、39%、37%、26%。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從樣本農戶的個人特征和家庭經營特征可以看出,農村空心化、農戶兼業化、勞動力老齡化已成為農村農業生產的新常態。從農戶的技術采用現狀來看,農戶的技術與信息獲取渠道較為正規,對農業科技具有較高的心理認同,樂于接受農業科研單位和專業人員的指導;在品種和技術的采用上比較理性,傾向于選擇高產、穩產、省工省時的品種和技術。同時,為減少農業技術使用的創新型風險,仍有部分農戶選擇依靠傳統經驗而非現代科技從事農業生產。從農業技術的需求意愿來看,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強度普遍較高。在需求內容上,農戶科技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但總體上與其從事的生產經營領域和遇到的農業技術問題相對應。其中,農戶對品種、技術的性狀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產、抗病、縮短生長周期上,對種養設備、農藥、獸藥的性狀需求主要集中在價格便宜、實用性強、見效快上,這說明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多樣但不多元,主要停留在解決實際問題、減少投資成本、快速獲得收益上,也體現了農戶技術需求的短期性、時效性。在需求結構上,農戶科技需求呈現出層次化的特征,主要集中在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等產前、產中環節,而對加工、保鮮、儲運等產后技術的需求相對較弱。此外,隨著農業環境管控的加強和社會環保意識的提升,農戶對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便無公害處理等公益性較強的技術表現出一定訴求,體現出科技和政策環境的協同效應。在需求風險規避上,農戶主要規避不成熟、不適應、投資大、難度高的品種和技術,這與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和知識背景相吻合。在需求對接方式上,農戶更傾向于免費、低成本、直觀、簡單易學的科技推廣方式。

4.2相關建議

第3篇

1.1推動了技術和品種的轉化應用湖南農業大學依托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載體,緊密對接地方政府的戰略需求和涉農企業的實際需求,先后與湖南省14個地市(州)、100多個縣(市、區)政府建立了科技戰略長期合作關系,與300多家涉農企業簽署了科技合作協議,學校選派了110余名科技特派員和掛職科技副縣長到當地開展技術、品種等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工作,在全省建立了100多個不同類型的成果轉化和推廣示范基地,共轉化推廣新技術、植物新品種、專利等科研成果400多個(項),農作物應用面積達1億畝以上,其中由湖南農業大學選育審定(登記)的主要農作物新品種,每年推廣示范面積超過5000萬畝。例如:依托食品學院周建平教授的發明專利技術“油茶籽油水酶法提取工藝及產品開發”創建的湖南康奕達油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水酶法提取茶籽油工藝,不僅打破了“蒸炒—壓榨—浸出—精煉”的傳統工藝,省卻了有機溶劑的使用,全部保留了營養成分,而且加工過程中不產生苯并芘,保證了食品安全。同時,該技術還提高了廢水廢渣的綜合利用率,實現零排放零污染,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實現年產值500億元。再如:“培兩優188”是我國第一個通過省級審定的優質兩系法雜交稻品種;“C兩優396”和“C兩優9號”這兩個水稻品種的產量、抗性等表現深受農民朋友認可,在湖南及周邊省市的推廣中已成為主栽品種;“湘油11號”是我國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雙低”油菜品種,“湘油13號”、“湘油15號”和“湘雜油1號”也是我國推廣面積相對較大的“雙低”油菜品種。

1.1促進了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據統計,湖南農業大學的品種專利等科技成果被湖南省40%以上的大型涉農企業和農業專業組織使用,湖南50%以上水稻栽培品種和80%以上油菜栽培品種都由湖南農業大學育成,農業科技成果有效支撐了水稻、油菜、柑橘、生豬、水產、茶葉、葡萄等湖南省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有“金健米業”、“隆平高科”、“金浩茶油”、“壇壇香食品”、“唐人神”、“正虹飼料”、“洞庭養殖”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長期與湖南農業大學保持緊密的產學研合作;有“金健大米”、“安化黑茶”、“東江魚”、“臨武鴨”等四大農產品品牌,主要由湖南農業大學提業鏈科技服務和技術支撐。另外,學校有13位科研人員擔任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試驗站站長)、有10位科研人員擔任湖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他們從農業生產實踐和產業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研究、示范推廣與技術服務,引領了產業的持續發展。

1.3有利于農科教與人才培養的緊密結合在科技成果轉化實踐中,加強了湖南農業大學的科技優勢、人才資源與農業產業的結合,有利于充分發揮農業高校支撐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作用。科技人員在開展科研活動時,把科研項目與農業生產實踐相結合,把科研選題和需要解決的產業技術難題相結合,研究的技術成果符合產業技術創新的實際需求,有利于提高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效率。同時,引導激勵了廣大師生深入農村服務“三農”,提升了科研人員和研究生的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使之成為建設高水平教學科研隊伍、培養現代農業科技人才的有效途徑。

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中的薄弱環節

2.1科技成果轉化資金不足農業高校在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開展工作的出發點主要是經濟社會效益,迫切需要政府的穩定支持,但資金投入不足已經成為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大量農業科技成果因缺乏資金支持無法實現轉化應用。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農業生產受自然環境和配套技術的影響較大,農業科技成果的研究開發與轉化應用周期相對較長;二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比較收益和經濟回報率相對較低,受中試、產業化高風險性的影響,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往往缺乏投資興趣;三是農業科技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技術和市場風險,風險投資的資金往往傾向于成熟技術,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獲得風險投資的優先支持相對較難。

2.1科技評價體系不夠合理在人員評價方面,對從事不同類型工作的科技人員未能實現分類評價,現有的評價辦法涵蓋范圍不全面,往往適用于從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科技人員,大多不適用于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服務推廣的人員。在項目評價方面,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以及成果轉化等各類項目,往往采用相同的標準和方式評價,評價過程中往往重視項目結題驗收的數量和形式,忽視項目的后期成果轉化等效益評價,評價結果并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項目的實施質量。在成果評價方面,主要根據數量、刊物影響因子及著作數量、專利授權數量等,甚至把發表SCI、EI論文作為衡量科技人員學術水平、創新能力的首要標準,沒有面向農業產業和區域發展對科技成果進行評價,造成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引導激勵不足。

2.3科技成果與農業產業結合不夠緊密第一,優勢學科、人才資源與地方優勢特色產業結合不緊密,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支撐優勢產業發展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因晉升職稱的需要,相同條件下,科技人員更青睞于從事容易的縱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項目,而對成果轉化、技術開發等短期難以產生效益的應用開發類項目興趣不大。第二,科學研究與農業生產實踐結合不緊密,科研項目偏離農業生產實踐,導致直接面向產業發展的可轉化的農業科研成果數量不多,特別是針對優勢特色產業技術創新鏈上的高水平成果較少。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由于忽視在轉化應用中需要集成的相應配套技術,使其在轉化過程中因為技術瓶頸而無法實現。第三,專利技術成果轉化率偏低。多數高校十分重視專利的發明創造,并以此作為科技人員職稱晉升和業績考核的參數,卻往往忽視專利技術的轉讓、實施許可和產業化,特別是沒有制定相應標準科學評價專利技術在轉化運用中產生的效益。科技人員在開展科研活動時,如果僅僅是從項目本身的研究目標和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出發,一些研發成果雖然可以獲得專利授權,卻因為其技術成果與農業產業的實際需求不符,不能對接農業產業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必然沒有轉化可能性。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1009-1013年共有467件專利獲得授權,發明專利在總量中所占比例較大,截至1013年有效發明專利擁有數量為136件,主要集中在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工程、農業生物等學科領域,但已經轉化或實施許可的專利數量不足50件,專利技術成果的轉化效益尚未得到充分體現。

3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對策措施

3.1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的工作機制第一,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的引導激勵。①制定引導學校教師從事成果轉化工作的政策措施,把成果轉化工作業績計入其科研工作量,納入績效分配體系,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②根據地方農業產業的實際需要,選派懂技術、懂市場的科技人員擔任地方政府科技特派員或掛職擔任科技副縣長,組織開展成果轉化工作;被派遣的科技人員除了全額享受學校規定的工資、津貼、福利和獎金待遇,另行安排交通食宿專項經費。第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人員的人事制度。①學校設立負責科技成果轉化的部門或機構,配備或聘請專職人員負責成果轉化工作,建好高校科技成果信息庫和企業科技成果需求信息庫。②制定完善人員聘任和考核管理辦法,遴選一批轉化推廣經驗豐富、實踐技術能力強的基層技術骨干和農技專家,聘為兼職教授或副教授,并根據其成果轉化工作實績給予相應待遇。③以農業產業鏈為基礎,每一個產業從校內學術帶頭人中遴選配置1名崗位科學家,崗位科學家從相關學院選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強、生產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組建專家團隊。第三,布局建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結合學校優勢學科和專業人才,布局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推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等科技成果的轉化。①圍繞省內主導和優勢產業發展,選擇區域內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組織等作為建設載體,每一個產業相應組建一支包括產業專家、涉農部門管理專家等在內的專家團隊,進行成果轉化對接。②針對省內不同區域的特色產業發展,圍繞高產高效、優質安全、加工增值等產業發展目標,選擇區域內相關企業、合作組織等作為建設載體,每一個產業派遣一個科技特派員團隊對接建設,開展全產業鏈技術的集成創新,以及成果轉化與產業化。

3.1推進科技評價體系改革工作針對科技人員、科研項目等不同對象,按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等不同工作的特點,制定相應評價標準,實施科學的分類評價。第一,改變在職稱評聘、科研工作量計算等評價過程中過分依賴科研項目、經費數量、論文、專利、品種、科學技術獎勵的做法,重視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等科研產出在評價中的作用,引導科技人員提高科技成果質量、積極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第二,對從事科技服務、技術轉移和技術支撐的科技人員,以經濟社會效益、服務質量和實際貢獻作為評價重點。第三,對于應用研究類項目,以共性關鍵技術突破、經濟社會效益作為評價重點,評價技術目標的完成情況、成果轉化情況;對于產業化開發類項目,以技術、產品的成熟度和市場反應作為評價重點,評價項目對農業產業發展的實際貢獻。

第4篇

農業科技英語的這些特點給它的翻譯帶來了很多困難,導致譯文含糊不清,甚至錯誤的現象很普遍。以前對其翻譯的研究多停留在句子和術語的翻譯上,認為只要把術語看懂了就能翻譯準確,而沒有去挖掘深層次的原因,從而使很多人認為農業科技英語的翻譯是一件很頭疼的工作。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譯者的知識結構

在農業科技英語翻譯過程中,最難的部分是科技術語,雖然術語在整個文獻當中所占的比例通常只占5%—10%左右,但這些術語的翻譯往往影響到整篇譯文的質量。因此,對原文文獻的理解可以幫助譯者節省時間,避免語言含糊不清而導致誤解。這就要求譯者最好是既有良好的語言功底又有全面的專業知識,而這樣的譯者目前仍然比較短缺。因此在翻譯時可能會出現下面的問題。例如,Environmental-friendlyagriculture被譯成“對環境友好的農業”,而實際意義是“生態農業”。

(二)詞匯多重含義

英語詞匯的一個典型特征是多義詞,從一個環境到另一個或上下文特定的術語,其含義各不相同。而很多詞匯在農業科技英語的技術文本中的意義往往和普通詞義有所不同。例如,“container”這個詞通常使用的含義是“盒子,瓶子等,其中一些被保留,等等”,可譯為“容器”,它在運輸貨物時則被翻譯為“集裝箱”,這就為翻譯造成了困難。

(三)詞匯空缺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要素,語言反映了文化。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很多新鮮的詞匯。很多具有很強的中國特色的詞匯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一些表達獨特的民族特色的中國詞匯在其他語言無法找到其對應的單詞。例如,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的“三農問題”。這些特征詞都很難找到適宜英文單詞。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這是很容易出現的詞匯間隙,增加了農業科技英語翻譯的難度。

二、農業科技英語的翻譯技巧

農業科技英語主要關注的是描述一個過程或現象、澄清的原理,或傳遞信息。此外,非語言表達,如圖形、符號和公式,往往用以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張迎梅,2011)因此,根據農業科技英語的這些特點,提出以下翻譯技巧。

(一)使用大量的被動句使用

被動語態是農業科技英語的寫作傳統。被動句通常比主動句更短,更簡潔。因為科學家們對行動和事實更感興趣而不是動作的發出者,動作的發出者大多數情況下被忽略。使用被動語態,確保實現更清晰的意義和更簡潔的結構。采用被動語態傾向于傳達客觀的信息,而這種信息,可在開始的時候通過被動的方式引入。因此,基于漢英兩種語言的不同,在翻譯的時候通常可以采取幾種方式。

1.保留原文中的被動語態的主語,把句子翻譯成漢語的被動句,通常在句中有“被……”“給……”“由”等字樣。例如:PeopleaffectedbyE.Colibacteriaoftensufferfromuncontrolledexpulsionofbodywastes.被腸病原性大腸桿菌病毒感染的人經常會腹瀉不止。

2.把原句中被動語態的主語轉換成賓語,把被動語態成主動語態,并轉化為一個句子沒有主語。例如:Differentformsoffoot-and-monthdiseasehavebeenidentifiedinAfrica,Asia,EuropeandSouthAmerica.在非洲、亞洲、歐洲和南美洲已經確定了不同種類的口蹄疫病毒。很顯然,被動語態在表達客觀事實的時候非常有用,因此,為了實現客觀性,被動語態在農業科技英語文本當中被廣泛使用。

(二)名詞化

名詞化是農業科技英語的特色之一。名詞化即把形容詞、動詞等非名詞性的詞語轉換為名詞,但表達同樣的意思。名詞化后的詞語既可以起到名詞的作用,也可以表達原本謂語動詞或者形容詞要表達的內容,從而使表達更客觀化;更重要的是,其名詞化后可以在名詞之前或之后進一步加入定語修飾成分,從而可以使表達的信息更飽滿更豐富。因此在農業科技英語的文本中,名詞化的現象廣泛存在。作為一個名詞短語包括多個單詞的意思,翻譯起來很復雜,不應該只停留在表面結構。例如:Polycultureisthedominantfarmingsysteminmanyareasoftropics.這個例子當中,polyculture這個詞的解釋,簡潔明了。

(三)廣泛使用

一般現在時與文學作品的語言不同,農業科技英語的文本通常是闡述科學發現、客觀事實、原理或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等,這就不需要用多種時態來表達,而多用一般現在時。例如:Farmersalsofacethechallengeofkeepingtheirlandhealthy.這個例子當中,表達現在的事實和存在的問題用的是一般現在時,而要表達以前發生的事前則可以用一般過去時,不需要使用其他時態來描述。這樣顯得更客觀不包含感彩。

三、結語

第5篇

為規范項目申報立項,堅持“統一申報、公開程序、民主決策、評審論證、陽光操作”的原則,市級農業科技目申報管理系統“(以下簡稱本系統),以保證財政農業專項資金全部實行項目信息公開化、項目申報網絡化、項目管理信息化,引入的專家網絡評審機制,把項目立項條件、項目管理辦法、資金分配結果等亮在明處,也可以廣泛接受社會和群眾的監督。

二、業務功能流程與分析

系統業務功能分析項目數據集中、業務規范統一,為財政支農項目申報項目信息資源整合和全面監管提供依據。集成項目申報業務、項目立項業務、人員專家資料庫、經費管理業務、項目實施管理和成果管理及項目評審驗收等一系列項目管理職能,實現項目資源上的人、財、物的全面管理和項目滾動管理的全程跟蹤。提供動態的項目執行控制和資料管理,可及時監管項目實施進度和成果。支持多年數據集中管理、動態分析、對比分析和挖掘分析。與市財政預算系統能夠進行預算科目對接,實現協調辦公。預留與涉農補貼資金監管系統等相關系統對接的接口。

三、主要功能

1.項目申報管理上海市各區縣農委通過本系統進行農業科技項目的申報,預算申報數據經本系統校驗通過后,可形成上報文件,上報市級農委。上海市級農委通過本系統對區縣農委的項目申報材料進行初審后,聘請專家進行項目評審與立項,評審結果通知申報單位。對通過項目評審的支農項目進行支出預算和審核。需要進行數據調整的單位可自行進行調整,再次上報。

2.項目執行管理上海各區縣農委通過本系統進行項目執行(包括各類監督檢查、資金管理、整改處理等),各類數據經本系統校驗通過后,形成上報文件,上報市級農委。上海市級農委、各區縣農委通過本系統對區縣農委上報的各類材料進行審核與評估,必要時聘請專家參與項目評審,評審結果通知申報單位。

3項目驗收管理上海各區縣農委通過本系統進行項目驗收申請,提交驗收材料,各類數據經本系統校驗通過后,形成上報文件,上報市級農委。上海市級農委、各區縣農委通過本系統對區縣農委上報的各類驗收材料進行審核與評估,聘請專家參與項目評審,評審結果通知申報單位。

4項目資金管理上海市級和區縣級農委通過本系統,實現農業科技項目支出預算錄入、預算審批、預算審核等項目資金管理功能,同時通過與市財政局部門預算軟件的數據交換實現數據共享,向是財政局提交預算與接受市財政局的預算批復信息。

四、結語

信息系統建設和完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對業務流程進行信息化改造的過程中,也會改變某些工作流程。本系統以農業科技項目集中監管為目的,以農業科技項目過程管理為核心,以農業科技項目資源管理為重點,全面實現了農業科技項目信息整合,從而方便高效地管理和控制農業科技項目活動,滿足農業科技項目管理與決策的需要,達到對農業科技項目全面管理的目的,為上級農委農業科技項目管理者對農業科技項目成果的正確評估提供依據。

本系統服務于上海市級農業科技目的申報和管理工作。系統利用計算機技術、數據庫技術等,實現項目的高效管理和信息共享,增進了群眾的民主監督意識,利于管理者發現和分析管理中的各項問題。

第6篇

1.1土壤中磷含量

土壤中的全磷量是指土壤中各種形態磷素的總和。由于受成土作用、土壤母質和耕作施肥的影響很大(HuangMetal,2003),土壤全磷含量會有很大變化,我國土壤全磷的含量(以g/kg表示),一般最高的可達到1.8g/kg,范圍在0.44~0.85g/kg之間。南方土壤多為酸性的,全磷含量低于0.56g/kg;由于北方土壤多為石灰性,全磷含量相對來說比較高,一般在0.57~0.70g/kg之間。另外,土壤含磷量也會受到有機質的含量影響。如果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豐富,那么含磷量也相對較高。土壤的質地也會影響磷含量。砂性土的磷含量低于粘土。除此之外,經過大量數據統計表明,由于土壤中磷資源容易形成難溶性化合物,即便在全磷含量比較高的土壤,作物能夠直接被吸收利用的磷含量很低。比如,我國黃土性母質的土壤是是石灰性的土壤。由于大量的游離碳酸鈣存在,大部分的磷與游離的碳酸鈣形成難溶性的磷酸鈣鹽,所以即使全磷含量達到0.79g/kg,土壤可用的磷資源也十分有限。全國范圍的土壤缺磷現狀也十分嚴重,制約著農業的發展(Lynchetal.,1998;Runge-Metzger,1995)。在我國有效磷含量低的土壤占到全國耕地面積的75%,其中有40%達到了嚴重缺磷的狀況。我國黃淮海地區成為最大的缺磷區,面積達到94%,其中耕地面積的67%的土壤達到嚴重缺磷。(章明奎等,2010)

1.2土壤磷的形態

土壤中的磷元素有不同的類型,大體分為兩種,有機態和無機態,我國土壤有機磷的含量逐年有上升的趨勢,一般占到總磷的25%~45%,土壤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全世界土壤中有機磷含量也是很高,最高能夠占到全磷含量的80%,土壤有機磷研究還面臨很多困難,其原因是它復雜的成分以及結構。雖然土壤中的有機磷含量很高,但是它的有效性很低,因為大部分的有機磷都是以難分解利用的高分子狀態存在。

1.2.1有機磷的成分

土壤中的有機磷主要是以磷酸酯(Rheinheimer,2003)形式存在的,可分為5類:磷脂和核酸,肌醇磷酸酯,磷酸酯類和核苷酸。其中肌醇磷酸酯,磷脂和核酸前三種是主要形式。磷酸酯的主要組成是六磷酸肌醇,肌醇六磷酸酯在酸性條件下與鐵、鋁,堿性條件下與鈣形成大量的極難溶的鹽類也會與一些蛋白質和其他的一些金屬形成鏊合物,這種鏊合物十分難分解,是一種很穩定的化合物,因此,肌醇磷酸鹽含量較高。磷脂由于在土壤中很容易分解利用,所以它的含量很低,核酸也類似于磷脂含量也很低。

1.2.2無機磷的成分

無機磷在土壤中主要以鈣、鐵、鋁等的磷酸鹽的形式為主,由于吸附在如鋁、鈣、鐵、氟等化合物中無機磷的溶解度也相差很大,有的很容易溶解,有些很難溶。無機磷的存在形式也受到PH值的影響,比如磷酸鋁和磷酸鐵在偏酸性的土壤中存在,在中性土壤中以磷酸鈣為主。

1.3土壤有效磷的檢測方法

速效磷也稱為有效磷,是土壤中能被植物利用的磷營養組分,它由全部水溶性磷、部分吸附態磷及有機態磷組成(王芹等,2009)。有效磷定義為:能與32P進行同位素交換的或者容易被某些化學試劑提取的磷及土壤溶液中的磷酸鹽。檢測土壤有效磷的測定方法很多,Olsen法、BrayⅠ法、MehlichⅢ法4、AL—abbas法、HAC—NaAC法、Troug法,H2SO4—(NH4)2SO4—EDTA法(Bowma,1989)等,其中Olsen法即用0.5mol/LNaHCO3是測定土壤有效磷測定比較常用的方法,特點是較多用于石灰性、中性或酸性土壤的有效磷的測定,在測量酸性土壤時,因為NaHCO3利用其OH-進行的浸提Fe—P、Al—P的能力不高,降低了代換吸附在Fe、Al膠體上磷酸根負離子的能力,所以不利于提取磷。因此這個方法不適合用于酸性土壤有效磷的測定,BrayⅠ法適于酸性土壤有效磷測定但是與Troug法比較,Troug法測得的有效磷量數值大而且與磷吸收量達到極顯著水平,適于測定酸性土壤有效磷的。

2材料與方法

2.1材料

北京回龍觀地區試驗田土樣

2.2方法

2.2.1活性有機磷的測定方法

有效磷的含量包括活性有機磷與中等活性的有機磷。活性有機磷測定方法:在250毫升三角瓶中加入0.5mol/LNaHCO350mL與無磷活性0.5g炭粉,在加入已經經過風干的土壤樣品250mg,在20℃下振蕩半小時,同時需要做空白試驗,試液用漏斗和濾紙過濾于三角瓶里。

1.測定總磷的含量

(1)取濾液20毫升,在沸水浴上蒸,蒸干后加濃硫酸3毫升搖晃均勻,將溶液倒入定容至50毫升。(2)在上面已經蒸煮過的溶液中取出5毫升,再加10毫升水及1滴2,6-二硝基酚指示劑,用稀酸調節至淡黃色,再加入鉬銻抗顯色劑,搖勻后會有二氧化碳氣體放出,等放完后再進行比色。

2.測定無機磷的含量

測定無機磷也是同樣要取5毫升濾液于容量瓶,加入1滴2,6-二硝基酚指示劑,用稀酸調節至淡黃色,加入鉬銻抗顯色劑,搖勻后有二氧化碳氣體放出,蒸餾水定容,半小時后開始比色。

3.活性有機磷的含量

活性有機磷W(P)=總磷量-無機磷,W(P)-土壤活性有機磷質量分數,mg/kg

4.繪制標準曲線吸取標準溶液0,l,2,3,4,5,6毫升于容量瓶中,稀釋后加入鉬銻抗顯色劑,定容至50毫升,就得到了標準曲線:0,0.1,0.2,0.3,0.4,0.5,0.6(mg/l)。

2.2.2中等活性有機磷的測定方法

稱取1g風干土壤通過2mm篩孔,加入1.0mol/LH2SO450mL,振蕩3小時,過濾于三角瓶中。(1)總磷量的測定吸取5mL,置于沸水浴蒸干,消煮,調酸度,加顯色劑,進行比色。(2)無機磷的測定吸取10mL放于燒杯中并加入0.3g活性炭,振蕩半小時(150-180rpm)過濾,調酸度,加顯色劑,進行比色。(3)中等活性有機磷W(P)=總磷量-無機磷,

3土壤中全磷及有效磷測定結果

回龍觀地區試驗田土樣的12個區域取樣,結果見表1。全磷含量屬于中等水平但是有效磷含量屬于極低水平,結果表明,所測土壤樣品,有效磷含量屬于極低水平,全磷含量屬中等水平。

第7篇

通過提前調研,了解當地技術問題和技術需求,決定培訓內容。有的培訓內容是按照項目要求,如新品種推廣,培訓人員主要講解新品種生產性狀、栽培技術、適應區域等;有的培訓內容只是大概范圍,如在講解水稻病蟲害防治時,培訓專家應根據當地病蟲害流行情況,側重講解典型病害,有針對性和時間性。2014年秋季長江下游地區多雨寡照,在農業科技培訓工作中應注重講解水稻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的防治。

2培訓準備

2.1材料收集

確定培訓主題后,圍繞主題收集相關素材,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選擇題材要豐富,從多視角說明講授內容,有成功經驗,也有失敗教訓;有試驗,也有對照,等。盡量利用提前調研收集的當地資料題材,更有針對性、真實性、親和性。

2.2相關知識整理

培訓是授課老師對相關知識的一次梳理,也是一次學習交流的機會。授課老師要認真整理相關知識,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氣候、病原、土質、地域等,知識不能以不變應萬變,必須切合實情,立足實際。農業科技源自田間地頭,也發展于田間地頭,最終服務于田間地頭。每次科技培訓,都是對授課老師農業技術的檢驗,也是接觸實踐的機會。授課老師要重視每次培訓,圍繞培訓內容,充分準備須要傳授的相關技術,多查資料,多驗證,未成熟的技術不推廣,有爭議的方法不宣傳。對農戶負責,對職業負責。

2.3演示文稿制作

演示文稿制作是授課培訓的核心部分,所有文字、圖片、音像資料信息通過Powerpoint軟件展現出來,好的演示文稿對培訓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Powerpoint課件制作原則:層次清楚、文字簡練、圖文并茂,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重點注意幻燈片文字大小適宜,確保教室后排人員能看清楚。單張幻燈片文字不宜太多,以提綱、概念性內容為主。

2.4培訓會場布置

農業科技培訓地點多數在村級會議室,培訓前一定要檢查會場準備情況,滿足培訓基本條件。前臺要有投影用白墻或白幕,電源插座滿足投影儀和電腦使用,桌椅要干凈整潔,高溫季節備有茶水等。

3授課

3.1對授課人的要求

農業科技培訓面對的學員是農民,培訓老師穿著應簡單樸素。授課老師隨時準備被農戶邀請到田頭、雞舍看苗情、病情。授課老師應當站立授課,一是把自己飽滿的激情傳遞給聽課者,二是能夠隨時觀覽全局,把握學員的反應。授課老師主動將手機關閉或設置為“無聲”,講課過程中盡量不接電話。

3.2課堂紀律

課堂紀律雖然靠自覺,但授課老師的把控很重要。開課前,授課老師應當要求學員關閉手機或設置為“無聲”,培訓時學員不得私自講話、議論。如果有人講話,培訓老師可以提醒不要議論,有不明白的即時提問解答。如果因為授課內容不適用導致課堂講話多,則是授課老師的責任,前期工作沒做好。

3.3授課技巧

3.3.1忌照本宣讀培訓以講解為主,而不是宣讀講義。除重點概念內容講讀外,忌諱一字不落、從頭到底讀幻燈片內容,以讀代講。建議重點講解概念含義,解釋圖片內容,補充實例等。

3.3.2語言通俗易懂根據培訓對象年齡、文化層次,決定培訓內容難易程度,對農戶盡量用通俗語言,少用專業術語,少講原理、病理。用農民常用的計量單位,如面積用畝、質量用斤表示等。

3.3.3內容緊跟形勢授課內容要不斷更新,吸收新技術、新方法。事例、病例也要及時刷新,列舉當地有說服力的典型案例。授課老師講課時可結合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時事評述,尤其是農業方面,增加一些幽默語言描述,這樣更能增加聽者的興趣。

3.3.4培訓形式多樣性培訓方式靈活多樣,偏重理論學習、方法總結的可用多媒體教室培訓;偏重實踐操作的可走出教室,去田間地頭觀摩學習;也可帶實物樣品到教室一起認識和鑒別。如小麥后期難以除去的雜草看麥娘、菵草,采集實物樣本,再講解控制方法,農戶容易看明白,印象深,記得牢。

3.3.5互動交流培訓過程中,隨時歡迎農戶提出問題和異議。授課老師通過分析某個農戶的方法或現況,以此為案例分析其優缺點、改進措施。授課結束前預留一定時間給學員提問交流,代表性的問題在課堂回答,個別問題在課后解答。互動交流有助于老師了解農戶對培訓內容的掌握程度,也加深農戶對培訓技術的理解。

4培訓的變化和發展

第8篇

一是建立了兩大科技園區。在原有農業科技研究所的基礎上,增加投入,擴大面積,建設總面積達到6000畝的亞熱帶作物科技園,該科技園實行一園兩區模式。其中茂名科技園區規劃建設總面積5000畝,目前建成區面積3000多畝,主要培育橡膠種苗、特色水果種苗,集科技、教育、旅游觀光于一體,具有較好的帶動示范作用。湛江科技園區規劃建設總面積1000畝,目前建成區面積600多畝,主要培育甘蔗、劍麻種苗。每年該園區培育橡膠、甘蔗、劍麻、水果等種苗400萬株。特別是橡膠種苗的培育采用了子芽嫁接的新技術代替了傳統的苗木嫁接技術,大大提高了橡膠種苗的成活率和生產效率,降低了橡膠生產成本。引進和培育了大批的高糖高產甘蔗良種,有效地保證了墾區農業產業化生產。先后引進新臺糖1、10、16、20、22、23、24、25號,粵糖93/159及美國CP、巴西45等一批早熟、高糖、抗性強的優良新品種。據不完全統計,自1990年以來,全墾區累計投入甘蔗良種引進試驗資金超5500萬元,引進了涵蓋臺糖、粵糖、桂糖、川糖、閩糖、湘糖、滇糖等國內七大系列的新品種63個,加上國外和其他地區的品種,墾區累計共引進甘蔗品種100多個。基本做到年年有引種、年年推新種,每個品種推廣3-5年,實現了新老品種的不斷交替,保持了高產高糖品種推廣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在廣州建立農業科技中心,總面積300畝,主要培育名貴樹木種苗、綠化草木種苗,附帶為粵東墾區培育劍麻種苗。目前已著手在陽江市建設集科技、教育、旅游觀光于一體科技園,總面積3000畝,主攻方向是培育名貴樹木種苗,目前已完成了可行性研究報告、征地、規劃等前期工作,建成后可帶動墾地經濟社會發展。

二是以轉化先進適用技術為基本內容,建立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農業標準化實施體系。按照農業部及部農墾局的統一部署,廣東農墾遵循“鞏固、健全、提高”的方針,圍繞墾區橡膠、劍麻、甘蔗、水果、茶葉、畜牧、水產、乳制品等優勢產業,加快了標準的制定和修訂進程,完善既具墾區特色又符合國際規范的標準體系。幾年來,墾區先后承擔了20多項農業部農業行業標準制(修)訂任務,其中《鮮紅江橙》、《紅江橙苗木繁育規程》、《農用劍麻紗》、《劍麻地毯》、《水草地毯》、《劍麻布》、《劍麻栽培技術規程》等7項標準已通過農業部審定并公布實施。墾區各級在重視制(修)訂標準的同時,著力在標準實施和標準化管理上下功夫,使農業標準化在生產實踐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取得了投入少、產出多、效益高的經濟和社會效果。墾區橡膠生產實施《橡膠樹栽培技術規程》行業標準,結合實施“橡膠樹高產技術推廣”全國農牧漁業豐收計劃項目,全面推廣“d/4+ET”橡膠新割制,勞動生產率、產量、人均收入及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該項目獲2003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目前,墾區著重推廣“d/5+ET”割制、“氣刺微割”和“防雨帽”等新技術的示范應用,以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全面提升橡膠產業的生產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在橡膠加工方面,嚴格按《GB/T8289天然濃縮膠乳》等標準組織生產,并結合乳膠早期保存技術推廣,有效地延長了新鮮乳膠保存期,使產品質量主要指標達到或超過進口同類產品水平。劍麻生產把實施《劍麻栽培技術規程》行業標準與劍麻豐產綜合栽培技術推廣緊密結合,確保高產高效。在實施標準的同時,抓好良種引進選育、營養診斷指導施、病害防治等綜合技術的推廣應用,確保了墾區劍麻生產保持國內外先進水平,單產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此外,墾區主要經濟作物和養殖項目,如甘蔗、茶葉、水果及乳制品、生豬飼養、水產養殖等,也加快成果轉化和科技推廣,從種苗選育、栽培(養殖)技術、管理、收獲到加工銷售全過程納入標準化管理的軌道,使生產管理和產品加工各環節有章可循,產品質量和產出率明顯提升,促進了墾區農業經濟的穩步增長和經濟效益的快速提高。墾區“十二五”期間預計實現農業總產值342.2億元,比“十一五”期間的178.1億元增長92.2%。

二、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促進農業科技的孵化、帶動和推廣應用農業科技離不開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離不開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科技的孵化器和強大推手。廣東農墾目前已建立了4家國家級龍頭企業、9家省級龍頭企業,先后培育了燕塘牌牛奶、三環牌白砂糖、太陽牌劍麻制品、三葉牌菠蘿罐頭、粵寶牌濃縮天然膠乳、名富牌番石榴、雄鷗牌蒸青綠茶、紅江牌紅江橙等名牌產品,其中三葉牌菠蘿罐頭為中國名牌產品,名富牌番石榴、雄鷗牌蒸青綠茶、紅江牌紅江橙為首批中國名牌農產品,大大提高了墾區企業知名度,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

一是在所有龍頭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先后啟動建立了糖蔗、名優水果、茶葉、乳品加工、肉豬飼養、水產健康養殖等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全面實施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系列標準,并結合優良品種、科學栽培(養殖)技術、病蟲害生物綜合防治技術、現代農業技術裝備和質量追溯系統的推廣應用,總結出一套成功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和管理經驗。目前,墾區已建立了豐收糖業公司菠蘿罐頭、名富果業公司番石榴、紅江農場紅江橙、平崗農場白對蝦(青蟹)、湛墾畜牧公司肉豬等5個“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農場”,其中豐收糖業公司及名富果業公司被農業部農墾局確定為首批“全國農墾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試點農場。湛墾畜牧公司、名富果業公司被農業部批準為“全國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單位”。此外,豐收糖業公司菠蘿、紅江農場紅江橙、名富果業公司番石榴(紅陽桃)、華海糖業公司茶葉、東方劍麻公司劍麻等生產基地被農業部批準為“全國南亞熱帶作物名優基地”。燕塘乳業公司建立了國家級科技創新中心,根據市場需要和消費者口味,先后開發出幾十個花色品種投放市場,經濟效益連年以兩位數增長;還被確定為“中國學生飲用奶定點生產基地”及全國首批“學生奶奶源升級計劃”試點企業。

二是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樹立典型,以點帶面,促進農業標準、農業新技術的實施應用,大大推進了墾區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如豐收糖業公司在無公害菠蘿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農場建設中,制訂了菠蘿生產目標責任制實施細則,將菠蘿生產過程分為園地規劃、品種選擇、農藝措施、施肥管理、病蟲害綜合防治、花期調節、果實采收、產品加工及綜合效益等9個環節,全面實施標準化管理,提高了菠蘿生產經營管理水平。該公司生產的“三葉”牌菠蘿罐頭通過美國FDA注冊,出口美國、加拿大等國免檢,出口創匯在幾年內翻了近一番。

三、依托規模經營,為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

第9篇

國內也有許多學者從這一路徑對農業科技需求內容進行了探討,羅衛平等[5]以廣東省為例分析其農業發展科技需求,并劃定了水利技術、農業生態環境技術、農機技術、農產品品質和質量技術、食品安全技術、農業信息技術等8項需求內容。王紹芳[6]則是將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農業技術作為一個重要的需求內容考慮進來,指出現代農業科技需求應當包括環境保護與修復技術以及氣候應對與防災減災技術。農業科技體系路徑這一界定方式主要是站在體系化的層面,將農業科技需求看作是一個系統,以系統構成的視角來劃定需求的內容體系。如張正卓等[7]將農業科技需求體系劃分為環境系統、生產系統、社會系統、信息系統、流通系統,并明確各個系統的具體需求內容。張正河[8]將農業科技創新需求列為最為主要的內容,籍增順[9]則將農業科技保障需求也納入進來,此外還有推廣需求、服務需求等。就第一種路徑來說,是站在個體微觀的層面,更具有實際操作性,基于這一路徑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也便于指導實際工作。但由于個體需求可能存在短視效應、時滯效應、風險規避現象等,容易忽略更為重要的農業科技需求。后兩種路徑則是從宏觀的層面進行探討,產業發展層面路徑的研究彌補了第一種路徑的局限,有利于站在農業產業整體的角度把握科技需求狀況。但由于缺少對科技需求體系的思考,而將科技需求同供給割裂開來。對于這一問題,農業科技體系路徑提供了解決思路,但其僅僅思考體系等制度性問題,缺少同實際操作相結合,也不利于聚焦于有效需求。對于這些紛繁復雜的視角和界定,歐陽曉光[10]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總結,他以農業、農村、農民為縱軸,產業、區域和個人為橫軸劃分了不同層次的科技需求。根據他的結論,我國“三農”發展存在9種科技需求內容,每一種都對應了不同的層面和對象。。筆者贊同歐陽曉光關于農業科技需求內容體系的分層分類方式,但其包含的具體內容太廣、太泛,甚至囊括了諸如農村醫療衛生、教育等領域的內容,不容易聚焦真正的農業科技有效需求。因而有必要在這些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農業科技需求內容體系進行重新劃定。

基于系統化的農業科技需求內容體系劃定

由于關于農業科技需求體系的研究較少,且較為零散,導致了農業科技需求的研究方向不甚明確,也缺少合理的標桿來對現狀進行科學評價,這也是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所指出的農業科技“有體無系”問題的表征之一[11]。張桃林還從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科技推廣和農業科技管理三大方面提出了完善農業科技體系的要求,這實際也劃定了農業科技需求內容體系的整體框架。在2012年出臺的農業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中也大致劃定了農業科技需求內容體系的框架,其特點是將宏觀內容與微觀內容相結合,主張從整體、系統的角度設定需求內容體系。筆者在綜合國家整體規劃和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結合《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12]、《農業科技發展規劃(2006-2020年)》[13]等相關政策文件和文獻,提出了農業科技需求的內容指標體系,包括4個一級指標、13個二級指標和48個三級指標。指標劃定的依據在于需求內容的實現路徑、層次以及對象:一級指標是站在體系與制度的層面設立,需要通過制度建設和下級指標得以實現;二級指標則是從農業產業發展角度出發;三級指標則細化到操作層面,其對象包括農民、農戶、農業科研人員與機構等。詳見表2。這種劃定方式綜合了三種路徑各自的優點,實現了多維度、多視角的交叉,通過三級指標的細化,可以避免農業科技需求內容的過寬過泛,也便于聚焦有效需求。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彩视频一区二区 |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九九免费视频 | 免费观看理论片毛片 |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 国内自拍欧美 |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永久视频 | 噼里啪啦免费观看 | 伊人天堂在线 | 色列里番不知火舞h本全彩无遮挡 | 欧美日韩性视频 | 国产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 免费黄色小视频在线观看 | 五月天六月婷婷 |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蜜桃三 |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 | 国产福利片在线 易阳 | 久草综合在线 | 欧美男女性生活视频 | 久久免费视频精品 | 97成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噜 |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 | 高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四虎影视在线免费观看 |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 九七在线视频 | 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 免费福利影院 | 国产一级毛片国语版 | 国产精品欧美日韩 |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 | 日韩激情影院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米奇影院77777在线观看 | 久久99免费 | 国产精品久久99 | 一级毛片播放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视频网站入口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