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1 18:54:54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畜牧獸醫核心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1.刊期職業管理人才缺乏
管理人才的缺乏一直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各期刊社都在嘆息沒有得力的人才,原有的期刊社管理人員多是上級任命或委派,真正懂編輯、廣告、發行等期刊運作的人才不多。據了解,不少期刊社工作人員只有2~3人,由于規模小,也很難吸引優秀人才。再有,現有管理人員沒有進行過真正意義上或針對本行業特點和特色的期刊經營培訓,借鑒其他兄弟期刊的經驗也少的可憐。新時期的期刊管理者要懂運作、經營期刊。
2.期刊規模小,缺乏集團優勢
“各自為戰”“、小而全”的辦刊模式至今尤為突出,缺乏集約效益。目前,我國畜牧獸醫期刊仍然是編輯部和期刊社的辦刊現狀,實力單薄,規模小,自我生產與發展仍是普遍的模式。資源浪費或不能有效的充分利用,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的運作模式難求規模效益。再有,同質化現象也較為嚴重,內容雷同,沒有本地域行業特色,這樣削弱了辦刊力量,影響了畜牧獸醫期刊質量的提高。
3.期刊質量評價體系
畜牧獸醫期刊經過幾十年發展,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現有北大中文核心20種,占畜牧獸醫期刊13%。不過從整體來看,還是缺少科學的有效的統一質量評價體系。有的期刊把發行量等同于質量,還有簡單地把影響因子作為質量標準。
由于期刊編輯是比枯燥的工作,所以這方面的人才比較缺少。從事編輯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收稿與審稿,而有些編輯為了私自的利益,沒有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審核稿件上,這樣勢必會影響論文的質量。為了湊版面,使得一些質量不高的論文也被收集到國家級期刊或者核心期刊內。這對期刊發展是不利的,長此以往,期刊環境肯定會慢慢地惡化。
5.期刊論文的發表周期長
一些熱門的期刊,發表周期一般可以保證,但對于不太熱門或者冷門的期刊就到面臨嚴重的挑戰。一些期刊由于版面不夠而延期到下期出版,這樣勢必會影響作者的發表時間,而引起不必要的糾紛。并且也會形成惡性循環,不利于期刊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畜牧獸醫期刊的發展策略
第一,改革畜牧獸醫期刊的運營體制。在計劃經濟下我國的畜牧獸醫期刊主要是由有關科研單位、學術團體、高等院校等主辦的,編輯部設在這些單位。以聚集在這些單位的專家學者為學術依托,人員編制、辦刊經費、條件設備也由這些單位提供。這種體制有它的優點,在改革過程中應保護這些單位的辦刊積極性。
第二,開展畜牧獸醫期刊發展的戰略研究,建立有效的宏觀調控機制。對商品生產進行宏觀調控是社會化商品經濟發達的產物,畜牧獸醫期刊作為一種商品,有著巨大社會效益,是科學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改革和發展都需要有領導、有計劃地進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畜牧獸醫期刊的宏觀調控主要應依靠法律、政策手段,經濟手段,當然也要有必要的行政手段。
目的在于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為畜牧獸醫期刊的市場平等競爭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使之按照國家和社會各方面的需要更好地發展。實施有效的宏觀調控,首先要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科學技術、經濟建設、文化教育的發展需要,進行畜牧獸醫期刊發展的戰略研究。探討我國畜牧獸醫期刊發展的恰當速度,期刊的種類、學科、層次的合理配置,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期刊分類原則和管理辦法,建立高素質編輯人員的培養制度,建立激勵期刊競爭的獎勵制度等等。把對畜牧獸醫期刊的宏觀調控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
第三,規范畜牧獸醫期刊的版式和制度。針對當前畜牧獸醫期刊的論文格式和編輯的素質問題,要求行業相關部門要成立監督機構,對期刊的發行、出版等全過程進行抽查檢驗,這樣才有利于期刊自身質量的提高,論文質量也會提升期刊的品質。作為主要面向畜牧獸醫的期刊,要招聘專業的編輯進行審稿,對論文的質量要嚴格把關,不容許為了私自利益而不管論文質量的情況出現。
第四,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畜牧獸醫期刊的發展要多樣性、多元化,除了紙制期刊的發行外,也要涉足網絡。將期刊轉化為電子檔,方便讀者進行快捷及時的查找,對期刊的檢索量也是期刊追求的因素。同時期刊還可以開通官方網站,并制作出網上投稿、查稿版塊,讓讀者能夠不通過傳統的投稿方式,這樣的效率會提高很多,而不延誤期刊的發行時間,也會保證發行的質量。
第五,加強期刊管理者和經營者的培訓。期刊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要有高水平經營者,認真分析市場、考察市場,從市場中找到期刊的定位。必須改變傳統的經驗主義和單一的計劃型人力資源管理理念,迅速建立期刊后改制時期的人才資源管理新觀念和經營戰略。
三、結論
本刊主要欄目有:試驗研究,畜病防治、禽病防治、畜牧生產、畜牧管理、綜述專論、職業教育、市場信息等。2013年本刊進行了改版,經過改版后,信息容量更大,對廣大科技工作者、企業單位的服務將進一步加強。歡迎廣大作者針對各欄目特點踴躍投稿。
來稿要求及注意事項:
1.文章要求具有新意,且立論正確、論據可靠、數據準確(計量單位一律采用國際單位)、文字精煉(控制在5000~8000字范圍內,含圖表、標點符號及空格),照片和圖片要清晰、規范,要求用corelDRAW繪制軟件繪制,用.TIF或者.jpg文件格式存盤,文字說明要簡潔,表格一律采用“三線表”的格式。
2.所有論文都要有關鍵詞、摘要、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參考文獻(最少3篇),文章標題一般不超過20個字。作者單位用法人單位名稱,參考文獻采用順序編碼制,按照文中所出現的順序在文后參考文獻中列出,并在文中相應處標記引用參考文獻的序號,所列參考文獻必須是公開發行的正式出版物。參考文獻著錄格式如下:
1)期刊:作者(3名以內全部列出,超過3名的在第三名后加“等”).文題[J].期刊名稱,發表年,卷(期):起止頁碼.
2)專著:作者(要求同期刊).專著名稱[M].版次(第一版不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3)專著或論文集中析出文獻:作者(要求同期刊).文題[A].編者或主編.所編書名或論文集名稱[M]([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4)學位論文:作者.文題[D].論文產生地:論文產生單位.論文產生年.
在著錄外文參考文獻時要特別注意:作者一定要姓在前,名在后,姓用全稱,名用縮寫,姓名均大寫;姓名之后表示學位的MD、PhD……應刪去;姓名前的冠詞或介詞,如Mac,Mc,O,de,Le,La……不可刪去;父、子、孫共用一個姓名時,為了區別而在姓名后附上的羅馬數字Ⅰ(父)、Ⅱ(子)、Ⅲ(孫)或Jr(子或小)、Sr(父或大)等絕不可刪去。
3.各種基金資助項目產生的論文應在文稿首頁頁腳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及編號,重點基金項目產生的論文將優先刊登。第一作者要在文稿首頁頁腳注明出生年月、性別、民族(漢族不注)、籍貫、技術職稱、學位、主要從事的工作(研究方向)以及聯系方式。
4.來稿一律采用電子文檔格式,發送郵箱:(本刊專用投稿郵箱),本刊初審時間為15~20天,30天后未收到稿件錄用通知的,文稿可以自行處理。若文稿已經投寄他刊或另有用途,請及時來電(信)說明。
英文名稱:Acta Ecologae Animalis Domastici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西北農業大學;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家畜生態學分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陜西省咸陽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4-5228
國內刊號:61-1433/S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0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關鍵詞:天津市農業科學院;Web of Science;SCIE;論文產出;被引頻次;學科分布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04.031
Analysis of Output and Academic Influence of Papers of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ased on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ZHANG Yu-wei, WANG Xiao-rong, JIA Bao-hong, SONG Bi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has statistical analyzed the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by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AAS) between 2003―2013, based on the Web of Scienc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situation of constructing disciplines of TAAS has been analyzed through the amount of published papers,the cited frequency, H index, the distribution of cited countries,disciplines distribution, etc.
Key words: TAAS; Web of Science; SCIE; paper output; cited frequency; disciplines distribution
天津市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天津農科院)成立于1979年,是一個以應用研究為主,具有較強實力和地方特色的社會公益類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歷經幾代農科人的艱苦創業,天津市農科院各項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已成為天津農業科技戰線的主力軍,科技創新與科技服務位居全國先進行列,為天津乃至全國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0年來,天津農科院注重頂層設計,強化全院協同創新,打造了一支由院士、國家和市級專家、高中級研究員為主體的500余人規模的科技創新隊伍,各研究機構呈現出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可喜局面。目前,已經建成了14個研究機構,分別為:天津科潤黃瓜研究所(簡稱黃瓜所)、天津科潤蔬菜研究所(簡稱蔬菜所)、天津市農作物(水稻)研究所(簡稱作物所)、天津市畜牧獸醫研究所(簡稱畜牧所)、天津市林業果樹研究所(簡稱林果所)、天津市植物保護研究所(簡稱植保所)、天津市園藝工程研究所(簡稱園藝所)、天津市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簡稱資環所)、國家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津)(簡稱保鮮中心)、天津市農村經濟與區劃研究所(簡稱區劃所)、天津市農業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簡稱信息所)、天津市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簡稱生物中心)、天津市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簡稱質標所)、天津市設施農業研究所(簡稱設施所)等。
科研論文是體現科研單位工作成效和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一個單位、一個學科和一名科技人員產出科研論文是體現該部門、領域或該人的科研活力的重要參考。Web of Science是一個基于Web而構建的動態的數字研究環境,兼具知識的檢索、提取、分析、評價、管理與發表等多項功能。在內容上,Web of Science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著名的三大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為核心,有效地整合了學術期刊等重要的學術信息資源。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科研機構和高校都將Web of Science的信息產品作為評價科研成果的重要依據。在我國,Web of Science的信息產品,尤其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簡稱SCIE)收錄及引用論文的統計分析結果成為評價學術單位科研成效和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近年來,天津農科院科研水平不斷進步、重視國際間合作,陸續有優秀論文被SCIE收錄。分析天津農科院科研論文的SCIE收錄情況,可以從一個側面客觀地評價該單位的科研現狀和水平。
1 數據收集
通過Web of Science的SCIE數據庫,于2014年11月對天津農科院各研究所2003―2013年被收錄的論文進行檢索。利用數據庫的檢索、分析功能結合手工統計,進行數據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天津農科院論文發文量及變化趨勢
2003―2013年,天津農科院共有76篇論文被SCI收入,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為33篇,如圖1所示。11年間,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論文總體呈波動上漲趨勢,其中2003―2005年無,2010年以后增長較快。
2003―2013年,天津農科院各研究所發文量中,如圖2所示,保鮮中心發文量最多。保鮮中心、植保所、畜牧所發文量大于5篇,蔬菜所、黃瓜所、作物所、生物中心、林果所發文量小于5篇。質標所、園藝所、資環所、信息所、區劃所、設施所無。
2.2 天津農科院論文學術影響力分析
為反映天津農科院的發文質量,分別統計了2003―2013年天津農科院各研究所的SCI科技論文被引頻次(以后簡寫為TC)、篇均被引量、TC≥20、10≤TC<20、1≤TC<9、TC=0的占比,以及潛在被引指數和H指數,從而反映學術論文影響力。
表1顯示,2003―2013年天津農科院SCI發表的論文總被引量為175,篇均被引量為5.30,潛在被引指數為-3.03,H指數為7。被引頻次1≤TC<9的論文最多,占到了發文總量的60.61%。其次是TC=0的論文,占發文總量的24.24%。TC≥20、10≤TC<20的論文分別只占6.06%和9.09%。
農科院各研究所中,保鮮中心的總被引量和篇均被引頻次均為最高,分別達到了87次和10.88次。總被引量排名前4的從高到低依次為保鮮中心、植保所、作物所、蔬菜所。篇均被引量排名前4的從高到低依次為保鮮中心、作物所、植保所、蔬菜所。
潛在被引指數統計的為各單位零引用發文占比與最近一年(2013年)發文量占比例之間的差,差值越小,被關注度越高。各研究所的潛在被引指數,黃瓜所最低為-66.67,畜牧所最高為33.33。發文被國內外同行關注程度排名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為黃瓜所、作物所、植保所。
各研究所的H指數方面,保鮮中心的H指數最高為4,其次植保所、蔬菜所的H指數為3。
2.3 天津農科院論文施引文獻的國家分布
施引文獻是指引用天津農科院發文的SCI文章。通過分析2014年11月統計的引用了天津農科院2003―2013年發表SCI文章的施引文獻的分布情況,可以了解天津農科院的研究成果被哪些國家所關注,從這個角度可以反映天津農科院科研的影響力。
從圖3中可以看到,天津農科院的研究論文受到22個國家科研人員的關注,關注度(引用次數)最高的為中國,引用次數占所有國家的42.44%。對天津農科院論文關注度最高的前5個國家從高到低依次是中國、美國、巴西、伊朗、韓國,5個國家的引用次數超過了總引用次數的70%。
2.4 天津農科院各學科論文產出量分析
天津農科院整合院內科技力量,促進軟硬學科協調發展,形成了學科齊全、優勢突出的良好局面。目前,該院已形成了作物、蔬菜、林業果樹、畜牧獸醫、植物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農業質量標準與檢驗檢測、農業信息技術、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觀賞園藝等11個學科大類。
如圖4所示,天津農科院2003―2013年被SCI收入的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論文,集中在林業果樹、作物、畜牧獸醫、植物保護、蔬菜、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6個學科,其中蔬菜、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兩個學科的論文最多,分別為8篇。觀賞園藝、農業信息技術、農業資源與環境、農業質量標準與檢驗檢測、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等學科還未有論文被SCI收入。
2.5 天津農科院各學科論文學術影響力
表2顯示,天津農科院各學科論文中,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的總被引量和篇均被引量均為最高,分別達到了87次和10.88次。總被引量排名前3的學科從高到低依次為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植物保護、蔬菜。篇均被引量排名前3的學科從高到低依次為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作物、植物保護。作物學科的總被引量排名第4,但篇均被引量排名較高,排名第2。
各學科中,被引頻次1≤TC<9的論文,林業果樹、作物、蔬菜、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4個學科均超過了學科論文總量的50%。畜牧獸醫學科1≤TC<9,TC=0的論文分別占50%。植物保護學科TC=0的論文最多,占到了57.13%。
各學科的潛在被引指數,作物最低為-33.33,畜牧獸醫最高為33.33。發文被國內外同行關注程度排名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為作物、蔬菜、植物保護。
各學科的H指數方面,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的H指數最高為4,其次植物保護、蔬菜的H指數為3。
3 結 論
2003年以來,天津農科院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SCI論文總體呈上漲趨勢,2010年以后增長較快。盡管論文數量還不算多,但表現出了較好的增長趨勢。這是天津農科院近年來重視科研工作、積極引進人才、加大科研投入的結果。
天津農科院下設14個研究機構,分為11個學科大類。2003―2013年發表的SCI論文集中在8個研究所、6個學科。這說明天津農科院學科優勢明顯,在林業果樹、作物、畜牧獸醫、植物保護、蔬菜、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等學科論文產出量較多。而在觀賞園藝、農業信息技術、農業資源與環境、農業質量標準與檢驗檢測、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等學科還未有論文被SCI收入,反映出天津農科院在學科布局的完整性、均衡性上欠佳。今后,天津農科院在保證優勢學科發展更強、更高的基礎上,要注意學科的均衡發展,通過引進和培養領軍人才、年輕力量加強薄弱學科的建設,提高整體的科研水平,逐步形成優勢學科突顯、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
2003―2013年天津農科院SCI發表的論文總被引量為175,篇均被引量為5.30,受到22個國家科研人員的關注。天津農科院的科研成果正在受到世界上科技界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但是,發表的論文中被引頻次1≤TC<9的論文最多,占到了發文總量的60.61%,TC≥ 10的論文只占15.15%,高質量論文較少,在提高論文質量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因此,天津農科院要通過制定各種獎勵機制、培訓機制、考核機制,鼓勵與其他科研機構進行交流合作,做出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發表更高質量的論文。
參考文獻:
[1] 王婷,劉敏娟.中國農業科學院科研產出及學術影響力評價:基于論文、專利產出的分析[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2] 王婷,顏蘊,續玉紅,孟憲學.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論文產出及國際學術影響力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數據庫[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3(2):54-63.
[3] 馬桂蓮,張琴,姚佳,等.基于Web of Science收錄的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科研論文統計分析[J].上海農業學報,2014(2):115-119.
[4] 馬超,董巧連. 基于Web of Science收錄的河北農業大學科研論文定量分析[J].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1(1):116-119.
梁食, 男, 漢族,1978 年12 月生于四川省平昌縣界牌鄉金雞村,1997 年7 月畢業于四川省達川農業學校牧醫專業,同年10月在平昌縣界牌鄉畜牧獸醫站工作,任站長職務,2012 年12 月調到平昌縣畜牧食品局工作,任法制股副股長職務。具有中級獸醫師職稱,并于2010 年考取執業助理獸醫師資格。
我從事基層畜牧獸醫工作已17個春秋,作為一名年輕畜牧事業熱愛者,自中專畢業后積極投身基層畜牧獸醫事業。十幾年如一日,扎根基層,心系群眾,無怨無悔,在平凡的崗位上踐行自己無悔的人生。
只為夢想而追逐
我生長于邊遠山區的農村,兒時的我,看到家鄉老百姓的豬牛得了病,基本上都是請土獸醫看病,不管啥病都用“青霉素”治療,當地人管稱“青霉素”醫生,于是在初中時候便立志要當一名好獸醫。1994 年秋季,懷著對畜牧獸醫的熱愛與追求,初中畢業的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四川省達川農業學校就讀于牧醫專業。畢業后,組織把我安排到家鄉工作。剛回到家鄉,那時鄉鎮畜牧獸醫站條件很差,辦公室是兩間低矮昏暗的土坯房,工資全靠自收自支,盡管現實的一切足以讓一個人可以改變想法,但我還是憑著自己堅忍不拔的毅力,鎮定自若,負重前行,帶著對家鄉父老鄉親的深厚感情,去踐行自己不變的初衷,只為心中那個夢想矢志不移。
只為修身而勤奮
我清醒地認識到,要想更好的為農民服務,就必須具備較高政治素養和業務工作能力。從參加工作起,我就堅持學習畜牧獸醫新知識、新技術等各類知識,刻苦專研,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能和實踐本領。2010年參加全國執業獸醫考試取得了執業助理獸醫師資格,曾先后脫產進修和自學考試取得了大專和本科學歷,并積極參加獸醫臨床研究工作,不斷總結經驗,《怎樣當好基層畜牧站站長》、《基層動物防疫工作現狀》等10 余篇學術論文分別發表于《中國畜牧業》、《四川畜牧獸醫》等國家、省級核心期刊。
只為使命而擔當
深入一線狠抓防疫。我深知,畜牧業發展的成敗關鍵在防疫。為確保轄區內無重大動物疫病發生,每年春秋兩防期間,作為單位負責人的我,總是親自帶隊開展畜禽免疫注射工作,起早貪黑,走村串戶,爬山涉水,不怕臟、不怕苦、不怕累,確保畜禽免疫“頭頭注射,只只免疫”。17 年來,累計免疫畜禽43.5 萬頭(只),憑著自己務實的工作作風,轄區內十余年來從未發生重大動物疫病,并連續三年獲全縣畜牧綜合目標考核第一名。
依法依規開展檢疫。檢疫工作扎實與否直接關系到消費者的食品安全。為搞好檢疫工作,我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克服重重困難,堅持秉公執法,從不講私情。2012 年5 月的一天,我在開展市場胴體檢疫時,發現一屠工賣的是病死豬肉,約150 公斤,于是立即扣押該豬肉產品,不一會兒,我的手機響了,是某領導給我打來說情的,后來得知這個屠工是某領導的親侄子,此時此刻,我承受著各種壓力,但我并未迷茫,始終堅守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并決定對扣押的病死豬肉作無害化處理。
竭力改善辦公環境。單位辦公環境差一直是我的一塊“心病”,自己發誓“不建好單位辦公陣地誓不罷休”。 2011 年,單位修建辦公樓,按合同要求,工程竣工驗收合格后就要向包工頭一次性付清下差款,除向縣畜牧局爭取基層站建設項目資金10 萬元外,還差3 萬元資金缺口,咋辦?時逢年關將至,工程款催得緊,情急之下,我瞞著老婆,偷偷將自己為母親準備治病的3 萬元全部取出,將下差的建房款一次性付齊。事后,妻子得知此事,與我大鬧了一場,我理解妻子的宣泄,始終沒有吱一聲。如今,看到職工們工作在寬敞明亮的辦公樓,自己塵封多年的“心結”一下子打開了,心中那份沉甸甸的“包袱”輕了許多……
只為親民而無愧
2008 年組織安排我擔任界牌鄉畜牧獸醫站站長,我不僅對上門求助的群眾熱情服務,嚴格做到童叟無欺,而且經常不分白天黑夜,風雨無阻,走村入戶,為群眾開展診療服務。2010 年6 月的一天,一位處著拐杖的老人,步履有些蹣跚來到我的辦公室說是找我醫豬,老人臉上帶有幾分焦急。“我喂了3 頭架子豬,有一百多斤左右,都在發吐”,交談中得知老人名叫程逢江,家住前進村二社,膝下無兒無女,是一位孤寡老人。聽了老人敘述病情后,我憑借多年的臨床經驗,初步判斷是青飼料中毒。事不宜遲,火速趕到老人家中實地診斷,對癥下藥,老人的3 頭豬得救了,挽回經濟損失2 000 多元。臨走時,老人給我付藥錢時,自己卻再三推辭,堅決不收老人的藥錢。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多少個春夏秋冬,多少個風雨兼程,我踏遍了家鄉的每個角落,為百姓醫好的豬牛不計其數,行程2 萬多公里,送養殖技術資料7萬余份,常被老百姓稱為“自家人”。
只為清廉而堅守
不慕繁華,甘守清貧。自己既然心甘情愿地選擇了為民服務的“清水衙門”,就從來沒有對名利奢求過什么,從工作那一天開始自己就早已把名利拋在“身”后,唯事業重如山,視名利淡如水。自己經常以身作則帶頭執行單位的各項規章制度,從遵守上下班作息時間等細微之處著手,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勿必先行做到,自己不能做到的堅決不要求別人做。時常用自己正確、真實的行為帶動身邊的人,用自己誠懇、坦誠的語言感動身邊的人。
只為事業而奉獻
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科研能力強的“雙師型”實踐教學師資隊伍是保障實踐教學質量的關鍵。為提高教師技能水平,適應實踐教學的需要,學院選派中青年骨干教師走進企業、科研單位進行頂崗實踐,學習生產現場的新工藝、新技術。另一方面,我們又從企業選聘既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有扎實理論基礎的技術人員作為畜牧獸醫專業兼職教師。為此,我分院在校內實訓基地設立“雙師”工作室,由企業選派高級技師,學院選派骨干老師入駐“雙師”工作室。技師與專業教師共同開發新課程,完成授課任務,同時指導青年教師生產實踐,以此促進教師團隊建設,加強學生技能培養,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二、優化實踐教學環境
近年來,按照建設“教室即實訓室,實訓室即教室”的教學做一體化實訓室的思路,我院投入了大量資金購買畜牧獸醫專業實訓設備、擴建包括畜禽解剖生理實訓室、動物微生物檢測實訓室、畜禽繁育實訓室在內的10個網絡多媒體實訓室,加強了實訓室內涵建設,保證了學生基本技能訓練。同時,學院又與企業聯合建設鐵嶺象山牧業養豬場、鐵嶺象山牧業養雞場、鐵嶺象山牧業飼料廠、動物醫院4個校內實訓基地,更加有利于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與提高。另外,本專業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新建校外實訓基地14家,使校外實訓基地數量達到30個,年接納實訓學生總量達到300人次,滿足學生6個月以上的頂崗實習需求,為學生專業綜合能力、專業職業能力的培養提供保障。
三、加強實踐教學管理與監控
為了有效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我院建立了學院、分院、專業三級的教學質量管理體制。教務處作為學院級管理機構,在主管教學院長的領導下,對各分院的實踐教學工作進行協調和控制,分院對每個專業的教學環節進行管理,各個專業主要對每門課程的實踐教學進行組織和管理。為保證實踐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學院制定了《實驗教學管理辦法》、《“體驗式”頂崗實習管理辦法》、《輪崗實訓管理辦法》、《頂崗實習管理辦法》、《畢業實習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制度中對各個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目的要求、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做出了明確規定,規范了實踐教學行為。為了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學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實踐教學進行監控。首先,學院的教學督導部門,對實踐課進行隨機聽課、打分,并就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師的技能水平提出反饋意見;第二,學生評價老師,評價指標包括教師的業務水平、專業技能水平、教學態度、教學能力、教學方法、師生關系等方面;第三,專業教師間互評,評價指標為實踐教學準備情況、教學文件的執行、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能力、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教書育人。
四、構建實踐教學考核體系
盡管部分高職院校制定了頂崗實習的評價方法,但評價方法多數是由實習日志(內容包括時間、地點、內容等)、實結(對頂崗實習的過程進行全方面總結)、畢業論文、企業指導教師鑒定等部分內容組成的。這樣的評價方式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評價缺乏過程監控
許多院校對頂崗實習的評價通常是在學生完成實習之后,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實習報告、實習日志或實結等相關的紙質材料進行評價,而沒有對學生在整個實習階段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進行評價,忽視了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中職業能力的發展,無法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方向做出科學預測。
2.評價標準未量化
參與評價的校內指導教師僅僅是對學生提交的紙質材料打分,企業的指導教師更是從感性的角度對學生實習過程的表現進行打分,結果不夠客觀。另外,學生在不同的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由于沒有評價指標,不同的評價者所依據的標準不同,無法真實地反映學生頂崗實習的情況和效果。
3.評價內容不合理
有些院校對頂崗實習雖然有過程評價,但僅僅體現在學生的出勤、紀律和態度等方面,很少涉及對學生的責任感、團隊協作意識、溝通能力、領導力等方面的考核,導致評價的指標設計與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脫節。
4.評價主體單一
許多高職院校頂崗實習的評價主體還是以學校指導教師為主,有的即使有企業參與評價,但也只是形式上的,在實習鑒定表上有評語而沒有量化賦分。頂崗實習是一個涵蓋教、學、做于一體的動態過程,對其評價不但要有學校指導教師和企業指導教師的參與,還應該有學生的參與,實習小組內的學生對彼此實習情況更為了解,更能客觀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習狀態。
二、高職畜牧獸醫專業頂崗實習評價體系的構建思路
筆者學院畜牧獸醫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指出學生要在畜禽養殖、疫病防治崗位上,參加6個月以上的頂崗實習,并達到其崗位工作能力的基本要求。因此,應建立一套科學完善、操作性強、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頂崗實習評價體系。在構建過程中,校企雙方共同制定科學的評價指標;在評價過程中,學生、企業指導教師、校內指導教師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建立動態和靜態相結合、過程和結果相結合的評價,力求實現評價方式的完整性、評價過程的系統性、評價結果的客觀性。
三、頂崗實習評價體系的構建
1.根據畜牧獸醫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確立頂崗實習崗位
畜牧獸醫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畜禽飼喂、繁育改良、養殖場環境控制、疾病防治、飼料加工、養殖場設備操作維護、養殖場經營管理、產品銷售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具備較強的生產經營和管理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創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勝任飼養員、繁育員、疫病防治員等崗位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學校實行的是“彈性學訓交替、分段能力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整個人才培養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職場體驗,培養職業基本素養和專業基礎能力。第二階段:學訓交替,訓練崗位專項技能,培養專業核心能力。第三階段:輪崗互換,強化崗位核心能力,培養崗位綜合能力。第四階段:頂崗實習,培養綜合職業能力,學生以準員工的身份從事崗位工作,使他們明確自己的崗位職責,更快地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獲得獨立完成工作任務的綜合職業能力,實現與就業的無縫對接。因此,筆者學院根據學生的就業方向,確立了符合畜牧獸醫人才培養目標的頂崗實習崗位,包括豬生產中的飼養技術員、防疫技術員、繁育技術員和飼料化驗員崗位;牛生產中的獸醫技術員、繁育技術員和畜牧技術員崗位;雞生產中的飼養技術員、防疫技術員和孵化技術員崗位。
2.校企雙方共同構建頂崗實習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指標是教學質量評價的核心內容,在行業企業專家的參與下,學校制定了《畜牧獸醫專業畢業頂崗實習管理制度》和《畜牧獸醫專業畢業頂崗實習考核標準》。在考核標準中,根據頂崗實習特點確定各項評價指標。并盡可能進行量化設計,做到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力求評價工作的科學性和公平性。在評價體系中,設計了職業素養、職業技能和實習成果3個一級指標。根據每個一級指標的內涵要求,設立了勞動紀律、崗位技能、實習日志等9個二級指標。三級指標是各評價要點的考核標準。
3.學校、企業和實習小組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考核評價
英文名稱:Journal of Heilongjiang August First Land Reclamation University
主管單位:黑龍江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黑龍江省大慶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2-2090
國內刊號:23-1275/S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關鍵詞] 畜牧獸醫 學科 發展 報告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大會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精神,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現代農業發展,促進畜牧獸醫學科發展和學術建設,發揮學會在引導學科發展研究中應有的作用,在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的領導和支持下,福建省畜牧獸醫學會組織一批畜牧獸醫專家、教授,在調查、文獻研究和探討基礎上,撰寫出《福建省畜牧獸醫學科發展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畜牧獸醫學科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在地方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遺傳育種、健康養殖、規模化生產、疫病免疫、診斷、檢測、疫情控制與撲滅、飼料與飼料添加劑生產、動物藥品開發等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某些方面已經達到或接近國內國際先進水平,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為我省畜牧業持續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畜產品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對畜產品質量安全也將更加關注,畜牧獸醫學科對我省發展高效、優質、安全、生態的畜牧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 引言
畜牧獸醫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類生活、健康以及經濟活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是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一環。畜牧獸醫既是古老的學科,起源于人類開始馴化野生動物并將其轉變為家畜家禽時期;又是現代的學科,擁有完整的具有現代科學技術特征的科學體系,也是人類在飼養畜禽并與疾病作斗爭的長期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學科。
畜牧獸醫學科是綜合性應用科學,由基礎科學、應用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應用科學組成。畜牧獸醫科學主要包括各種畜禽及經濟動物的遺傳育種學、飼料營養學、繁殖學、飼養管理學、草地與飼料生產學、環境衛生學、畜產品加工學、中獸醫學、動物解剖學、動物組織與胚胎學、動物生理學、動物生物化學、動物病理學、動物藥理學、動物毒理學、動物微生物學、動物免疫學、動物傳染病學、動物寄生蟲學、動物疫病診斷學、動物疫病放射學、動物疫病內科學、動物疫病外科學、動物產科學等學科內容。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畜牧、獸醫科學科的研究已擴展和延伸到生物學、醫學、公共衛生學、環境科學、食品加工學、畜牧獸醫法學、公共管理學、動物衛生經濟學等領域。
隨著人類對畜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畜產品在人類生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畜牧獸醫學科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為社會公共衛生發揮了巨大的保障作用,為生命科學研究擔供了寬闊的試驗平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畜牧獸醫科學對我省畜牧業生產、食品安全、人類健康、公共衛生、生態保護、農民增收、社會和諧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福建省畜牧獸醫學科涉及的主要部門有:福建省農業廳畜牧獸醫局;市、縣(市、區)畜牧獸醫(水產)局;省、市、縣(市、區)動物衛生監督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畜牧(總)站;省、市、縣(市、區)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福建農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福建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動物科學系;市、縣(市、區)畜牧獸醫教學、科研部門等。
2 學科體系建設現狀
2.1 學科人才培養與教育
福建省畜牧獸醫學科采取了多層次、多方位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已形成比較完整的畜牧獸醫人才培養與教育體系。福建農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涵蓋了對本科生、全日制碩士研究生、農業(畜牧獸醫)推廣碩士研究生、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養。在多年開設畜牧獸醫專業培養本科生的基礎上,1986年建立了獸醫內科學碩士點并開始招收獸醫學研究生,1990年建立了動物生產學碩士點開始招收畜牧學研究生。目前擁有草業科學二級學科博士點(自主設置)1個,畜牧學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學、草業科學、基礎獸醫學、臨床獸醫學、預防獸醫學等6個二級學科碩士點;獸醫碩士和農業推廣(養殖)碩士專業學位點 2 個。2001―2006年,已培養學士790名、碩士98名。同時,“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學”與“臨床獸醫學”為福建省“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龍巖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原生物系)創辦于1985年,設有動物科學、動物醫學、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4個本科專業,是培養福建省畜牧獸醫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已培養畜牧獸醫大中專生185名,目前在校生700多人,與福建農林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8人,預防獸醫學獲省級重點學科建設。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動物科學系主要培養大專層次、中專層次的畜牧獸醫實用人才,所開設畜牧獸醫專業獲得“省級精品專業”,2003年以來已培養畜牧獸醫大專生320名、中專生1500多名。龍巖市、漳州市、南平市、三明市等農業學校均設有畜牧獸醫專業,已培養畜牧獸醫中專生3700多名。此外,我省職業高中學校畜牧獸醫班從1983年開始興辦以來,共招生6800多人,畢業6000多人。
省、市、縣(市、區)農業(畜牧獸醫)部門都高度重視人才培養,不斷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每年都通過多層次、多形式開展有關畜牧獸醫法律法規、畜禽品種資源保護、畜禽標準化生產、動物疫情監測、防控技術、動物檢疫、信息管理等專題的研討和培訓,僅1991年以來,省里組織培訓就達70多次,培訓人員上萬人次,從而提高全省基層畜牧獸醫人員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術水平,以及科技服務技能與科技創新能力。此外,各地農函大利用教學培訓資源,對全省畜禽生產第一線人員開展了短期培訓,共培訓4萬多人。
我省歷來十分重視畜牧、獸醫科學科研實驗平臺的建設,經過多年的努力,科研與人才培養的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促進了學科的發展。目前,“國家水禽品種資源基因庫研究所” 已在石獅建成并通過農業部驗收; 由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建設的“福建省康牧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已通過國家農業部驗收、“福建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動物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已通過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認可和農業部資格審查、“福建省畜禽疫病防治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和“福建省畜禽分子遺傳育種工程”也通過省級驗收;設在福建農林大學的國家級“動物科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省級工程實驗室“動物藥物工程實驗室”已經立項建設;設在龍巖學院的“預防獸醫學福建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和“生物學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也已經立項建設。
2.2 機構與隊伍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十分重視畜牧獸醫機構與隊伍建設,歷經幾次改革和調整,機構不斷完善,隊伍不斷擴大。目前,省級成立畜牧獸醫局,設畜牧獸醫綜合處、獸醫處、畜牧處、飼料獸藥處,擁有行政編制25人;事業單位有:動物衛生監督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畜牧總站、省際動物防疫監督檢查站,共有全額事業編制94人。市、縣兩級人民政府都設立了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部門,同時成立了動物衛生監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畜牧等事業機構,共有939人員編制,實際人員1066人(含自收自支);全省鄉鎮畜牧獸醫站編制2483名,實有人員1418人,由于幾次改革將鄉鎮畜牧獸醫站下放到鄉鎮政府管理,影響到機構與隊伍的穩定,目前正在理順;為了確保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的實施,我省從2004年起,開始聘用村級動物防疫員,目前全省共15043名,國家和各級政府給予適當津貼補助。此外,全省還擁有畜牧獸醫教學、科研人員300多人。初步形成了與現代畜牧業發展和重大動物疫情防控工作相適應的畜牧獸醫的行政事業、教學、科研機構與隊伍。
2.3 基礎設施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逐步加大了對畜牧獸醫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尤其是1998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以來,對動物防疫體系、種畜禽品種資源保護、畜禽良種繁育體系、畜牧業標準化建設等方面的投入顯著增加,基本形成了上下貫通、橫向協調、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動物防疫基礎設施網絡,初步建成了我省主要地方品種資源的保護場,形成了較完善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了一批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畜牧業標準化生產和加工基地。
1998年以來,我省累計投入動物防疫基礎設施13215萬元,建設了96個實驗室,面積達19800平方米。其中1個省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基本能承擔轄區內動物疫病的監測、流行病學調查、分析、診斷或確診;9個市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初步具備了承擔轄區內動物疫病的監測、分析、診斷等能力;85個縣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初步具備了具體承擔轄區內畜禽抗體監測、數據整理、匯總和報告以及樣品采集等能力;10個國家動物疫情測報站和20個省級動物疫情測報站,基本具備了承擔流行病學調查的能力;31個省際動物防疫監督檢查站,具備了承擔省際間公路動物防疫監督檢查和消毒工作;373個鄉鎮獸醫站,大部分初步具備了分發疫苗、實施免疫、樣品采集等能力。
1998-2006年,中央和我省累計投入種畜禽品種資源保護與建設經費5995萬元,新建4個種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場、1個國家水禽地方品種畜禽資源基因庫和1個種畜性能測定與評估中心。2007年以來,中央和省級財政加大我省畜牧業經費投入,到目前為止已達33914萬元,其中良種繁育體系建設15708萬元、畜牧業標準化建設13120萬元、生豬生產大縣獎勵3166萬元、母豬保險1920萬元。
3 學科發展現狀與主要成果
3.1 學科發展現狀
3.1.1 畜牧
在畜禽現代育種技術的研究方面,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省以地方畜禽品種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研究為重點,已建立了上杭槐豬、莆田黑豬、閩北花豬、武夷黑豬、福建黃兔、山麻鴨、連城白鴨、金定鴨、莆田黑鴨、白絨烏骨雞、漳州斗雞、河田雞、金湖烏鳳雞、德化黑雞、長樂灰鵝、閩北白鵝、福清山羊、戴云山羊、福安水牛、晉江馬等20個畜禽地方品種保種場和晉江馬保種區,并開展了品系選育和配套系選育的研究工作。上世紀80年代開展了金定鴨品系選育和莆田黑鴨高產系選育,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山麻鴨高產系和配套系選育相繼都取得了成功,山麻鴨高產系目前推廣到全國20多個省市,存欄量達到3億以上,成為我國蛋鴨主產區的當家品種;山麻鴨配套系產蛋性能達到國內最高水平,顯示出良好的推廣前景。福建省農科院對半番鴨羽色性狀進行研究,揭示了在采用白番鴨作為父本生產白羽半番鴨時,半番鴨白羽毛性狀的遺傳主要決定于母本,選育成功中型和小型白羽半番鴨的專門化母本品系,《半番鴨白色羽毛遺傳及其應用研究》和《小型白羽半番鴨母本選育》分別獲得2001年度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2005年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提高了半番鴨生產的經濟價值,使我省的半番鴨選育推廣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目前正在開展羽色功能基因定位的前期研究。番鴨人工授精技術在我省起步較早,并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已推廣應用到全國各地;豬RN基因研究與應用走在全國前列,并獲得2006年度省科技進步獎。開展了黃牛、山羊以及豬品種的雜交改良,利用BLUP法、生化和分子遺傳標記輔助選擇等現代育種技術進行番鴨的種用性能選育以及地方畜禽品種遺傳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的研究,多次獲得省部級科技基金立項。 “優質白番鴨RF系列”列入國家級重點科技成果推廣計劃,向全國16個省、市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望推廣應用。“肉雞、肉鴨RAPD分析、繁育配套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生產”和“番鴨選育中動物模型BLUP法的研究”對加快肉禽良種選育及推廣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
在動物生殖機能的調控與繁殖新技術方面,取得國際合作項目、國家基金、教育部以及其他省級科研項目資助多項。哺乳動物胚胎工程的部分研究成果與相關龍頭企業進行了項目對接,牛、羊胚胎移植技術在我省得到應用。深入研究了奶牛胎兒胎盤的內分泌學、組織學變化與胎兒生長、母體代謝以及母子妊娠期、圍產期疾病的關系,提出了胎兒胎盤機能的內分泌學和組織學監測方法,其研究成果在國外專業學術雜志上20篇,其中SCI論文2篇。在生殖內分泌對生殖機能調控機制研究的基礎上,正著力于研發相關配套技術,力爭實現奶牛一年一產,進一步提高禽類生產性能。番鴨就巢性基因及就巢調控技術研究將通過功能基因的輔助選擇,提高番鴨繁殖性能,可望在禽類分子育種方面有所突破。
在畜禽健康養殖關鍵技術研究方面,全國首創研究出蛋鴨無水面旱地圈養模式并得到推廣應用,為水禽提供了替代傳統水面放養的生物安全飼養技術。開展了奶業現代化生產技術集成與產業化開發、低山丘陵草地奶牛業綜合發展技術、無公害藥物和添加劑的開發與利用、藥物殘留的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獲得“十五”國家奶業科技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等多項資助;開展低山丘陵草地奶牛業綜合發展技術的研究,目前已初見成效;無公害藥物和添加劑的開發與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有多項產品獲得了生產許可證并批量生產;探索建立了以生物安全為核心,中獸醫藥技術為特色的肉豬、半放養優質雞、黃兔的標準化生產和藥殘控制技術體系。“無公害豬肉生產藥物殘留控制關鍵技術研究”、“福建黃兔生態養殖技術研究”成果分別獲2006年度福建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三等獎,“半放養優質雞生產藥物殘留控制關鍵技術研究”和“豬新型免疫調節劑研究”分別于2007年4月、2007年1月通過福建省科技廳成果鑒定,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已被農業部門和省發改委列為重點推廣項目。
在天然藥物深加工及獸藥新產品研究與應用方面,深入研究超微粉碎、超臨界萃取、中藥多功能提取、分離濃縮等新技術的應用,對臨床常用的中藥的有效功能成分進行分離、提取加工,探討中藥發揮作用的物質基礎,研究其作用機理,取得了重要成果。如“中獸藥超微粉碎技術應用研究”項目,2007年3月通過省科技廳鑒定,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魚腥草系列中草藥制劑開發研究”項目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2006年獲得福建省科學技術三等獎等。在多年的研究基礎上,近年開發出了多種新制劑和系列產品,主要有中藥濃縮顆粒制劑、中藥超微粉制劑、中藥免疫調節劑、中藥飼料添加劑、中藥散劑等,與有關獸藥廠家聯合申報取得中獸藥制劑生產批文10個,這些制劑在畜牧生產尤其是在水產動物疾病防治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研究開發出系列新型獸用透皮吸收制劑,如洛美沙星搽劑、克痢星搽劑,環丙沙星搽劑等,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2004年獲福建省科學技術二等獎;研制出具有殺菌力強、抗菌譜廣、使用簡便、腐蝕性小、穩定性好、價格低廉、無環境污染、毒副作用小的消毒藥系列,如“穩定化戊二醛消毒劑”和“新型溴氯海因緩釋型消毒劑”,于2003年通過了農業部評審并獲得新獸藥證書;研制成功提高動物抗病力、減少應激的新制劑,如煙酸鉻、煙酸銅、吡啶-2-羧酸銅,其中煙酸鉻獲得2002年國家新飼料添加劑證書,2003年獲福建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3.1.2 獸醫
我省針對高致病性禽流感、偽狂犬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流感等重大動物傳染病和共患病,開展了病原生態學、血清學、流行病學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成果。
福建農科院畜牧獸醫所于1962年在國內首次分離并鑒定了偽狂犬病病毒(PRV閩A株,已成為我國的標準毒株)以來,對該病的疫苗及單抗診斷技術也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并獲得成果獎3項。其中于1964年研制成功的“偽狂犬病滅活苗”的應用,有效地消滅了牛羊Pr,牛偽狂犬病滅活疫苗1984年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牧漁業部標準”產品,該成果獲得1984年全國科技大會重大成果獎。建立了ELISA、免疫熒光法、反向間接血凝(抑制)試驗檢測偽狂犬病病毒抗原和抗體,研制出偽狂犬病快速診斷試劑盒。1990年研究人員采用蝕斑純化和溫度誘變方法,從PRV閩A株(強毒)中選育出偽狂犬病病毒弱毒株(PRV-B),并用PRV-B株制成的雞胚細胞凍干苗,該苗對豬安全有效,“偽狂犬病弱毒株的選育”于1995年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1年應用離心和透析相結合的方法成功地制備了豬偽狂犬病病毒囊膜蛋白免疫刺激復合物,研制了PRV新型ISCOM疫苗,該疫苗安全性好,與弱毒疫苗比較,不存在潛伏感染及毒力返強的問題,克服了油乳劑滅活苗常見的刺激性和副作用。該疫苗研制成功,增添了我國偽狂犬病防疫的手段,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特別是新型佐劑的引入及效果,對于我國滅活疫苗的研制、生產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福建農科院畜牧獸醫所于1977~1978年對豬鏈菌病進行了詳細的流行病學調查,并開展了病原分離鑒定及生物學特性研究,為防治和控制豬鏈球菌病的流行及危害提供了科學依據。1978年,開始對豬鏈球病菌苗進行研究,1979年成功研制出“豬鏈球菌弗氏佐劑滅活疫苗”,被農業部批準列入九種獸醫生物制品之一的“疫苗制造及檢驗試行規程”。1980年,開展豬鏈球菌弱毒疫苗的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株安全有效的豬鏈球菌Ft117弱毒菌,1981年經農業部批準在福建省獸藥廠進行中試,在省內外擴大試用范圍,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豬鏈球菌弱毒凍干疫苗”于1981年被農業部批準列入“豬鏈球菌弱毒凍干菌苗制造及檢驗規程”。1983年應農業部成都藥械廠的要求,無償將豬鏈球菌Ft117弱毒株贈送該廠擴大生產,為四川省豬鏈球菌病的防治發揮了重大作用。
在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研究方面,闡明了PRRSV在福建省的流行情況,在福建省內分離了3株PRRSV分離株,通過對病毒生物學特性與分子遺傳進化關系的分析,證實了福建省流行的PRRSV屬美洲型毒株;用福建省分離的地方毒株進行了弱毒疫苗的初步研究,選育出一株毒力致弱的弱毒株,為進一步研發弱毒疫苗奠定了基礎;應用本地分離株研制了兩種不同佐劑的滅活疫苗,初步試驗結果表明,研制的疫苗安全性好,疫苗保護率高。本研究達到國內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
在番鴨細小病毒病和番鴨呼腸孤病毒病研究方面,我省一直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福建農科院畜牧獸醫所于1988年在國內外率先分離鑒定了雛番鴨細小病毒,建立了快速簡便以單克隆抗體為核心的診斷方法,研制成分別檢測雛番鴨細小病毒病病原和抗體的乳膠凝集和乳膠凝集抑制診斷試劑盒,獲國家一類新獸藥證書;同時研制成雛番鴨細小病毒病活疫苗,獲國家一類新獸藥證書;先后獲得成果獎三項,其中“雛番鴨細小病毒病病原發現、鑒定和診斷研究”獲1993年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雛番鴨細小病毒病活疫苗和快速診斷試劑研究” 獲2001年福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雛番鴨細小病毒病病原發現、診斷和防治”獲200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福建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動物病毒室自1997年以來對番鴨呼腸孤病毒病進行了病原學、診斷學和疫苗學研究,采用同源胚胎和細胞分離培養病毒,在國內首次分離到5株病毒,應用電鏡觀察、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RT-PCR等方法,完成了病毒形態、理化、生物學、抗原性、基因組特性等分析和病毒基因組部分片斷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證明是番鴨呼腸孤病毒(MDRV)病病原,在常規和分子水平上確定為呼腸孤病毒科正呼腸孤病毒屬番鴨呼腸孤病毒,并于2003年通過由省科技廳組織的成果鑒定。2002年由福建農林大學動物科學系在國內首次鑒定該病原為番鴨呼腸孤病毒。福建農科院畜牧獸醫所在國內率先建立了敏感、特異的檢測MDRV的RT-PCR方法,同時應用生物技術在國內外首次研制成番鴨呼腸孤病毒病活疫苗,分別獲2004、2005年國家發明專利,同時該疫苗臨床試驗已于2008年7月獲得農業部批文。國外至今尚無活疫苗。
在鴨出血癥病原學及診斷技術研究方面,在國內外首次分離鑒定了該病病原為鴨皰疹病毒2型,詳細描述了該病的流行病學、特征性臨床癥狀和病理學變化,建立了檢測該病病原的血清中和試驗、血凝及血凝抑制試驗、間接免疫熒光抗體技術等實驗室診斷技術,為該病的臨床診斷和快速診斷提供了依據和有效手段;該研究成果榮獲福建省2006年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禽霍亂研究方面,在國內首次成功研究出“禽霍亂莢膜亞單位疫苗”,1987年有償轉讓給湖北省獸醫生物藥品廠擴大生產,成為我院首個可以轉讓的科研成果。1988~1989年,開展“禽霍亂莢膜亞單位疫苗示范推廣”項目,兩年內在我國20多個省市推廣近700萬羽份,獲經濟效益兩千多萬元。在鴨疫巴氏桿菌病研究方面,從該菌的分離與鑒定、生化特性、培養條件及細菌濃縮技術、血清學、超微結構、莢膜的提取及免疫原性、外膜蛋白(OMP)的提取及分型、基因分型、檢測方法的建立、病理組織學、疫苗的研制等方面開展了較為系統的研究,
1985~1995年成功研究篩選到抗雞新城疫病毒、雞馬立克氏病毒、雞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等病毒單克隆抗體,并制成診斷試劑,推廣900多萬頭(羽)份,并獲成果獎二項。研制了既適合規模養殖場又適合基層使用的口蹄疫、豬瘟等動物傳染病的膠體金試紙條;馬立克氏病病毒人工感染雞細胞凋亡病變及凋亡機制、禽鳥住白蟲病和血變蟲病的病原生物學等方面研究走在全國前列,并取得科研成果。
3.2 主要成果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省加大了對畜牧獸醫科技的支持力度,確定了明確的研究目標,即立足本省實際,以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為目標,采取高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相結合、面向國民經濟與社會需求相結合開展研究,使畜牧、獸醫科學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取得驕人的進展和一大批科技成果,為我省畜牧業生產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共有48項成果獲國家或省、部級科技技術獎勵(如表1所示),其中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4項(其中獲得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獲得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44項(其中獲得一等獎1項,二等獎13項、三等獎30項);按照畜牧獸醫分類,其中畜牧28項,獸醫20項。審定批準了1個新飼料添加劑和2個國家重點新產品證書;2個國家一類獸藥證書。這些成果反映了我省畜牧、獸醫科學成就,為推動畜牧業的健康發展和保障社會公共衛生安全做出了貢獻。
4 學科發展趨勢與關鍵技術
4.1 學科發展趨勢
畜牧學科研究將與生產需要緊密結合,充分運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深入研究豬、家禽、奶牛(包括奶水牛)、肉牛、山羊、兔的優質品種遺傳資源,通過常規育種技術和分子生物學手段相結合培育新品種、新品系或配套系。品質育種、抗病育種將成為畜禽育種的重要內容。既滿足動物營養需要又保證食品安全而且利用于環境友好的飼料研究也是學科研究的重要領域。隨著規模化養殖的發展,畜禽環境控制、排泄物無害化處理、養殖污染防控技術等領域研究亦日趨重要。高新技術將在畜產品中廣泛應用,畜牧業生產標準化技術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疫病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將為防控畜禽重要疫病和共患病提供更有效的手段。未來畜禽疫病研究將更多地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開展對重要動物疫病病原的發病機制、共患病原跨種間感染機制、病原的遺傳變異、基因組結構、功能基因定位、致病性與抗原性之間關系等基礎性研究;同時更加注重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的緊密結合,應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研制開發新型疫苗、診斷制劑和藥物,動物基因工程疫苗、診斷試劑盒是發展方向;預防獸醫學的研究進步將在我國動物疫病診斷、流行病學監測和疫病防控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并將結合信息技術,建立疫病預警預報和疫情快速應對體系。
4.2 關鍵技術
4.2.1 畜禽遺傳育種
(1)技術需求:生產性能測定及遺傳評定技術;人工授精及胚胎工程技術;畜禽基因組及重要經濟性狀的功能基因定位技術;畜禽數量性狀選育技術,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分子生物學技術;畜禽超高產育種與利用的分子生物學技術。
(2)主要研究內容:豬的新品種(系)以及配套系的選育;優質肉雞、水禽品種(系)、配套系的選育;山羊新品系的選育;優質肉牛、奶牛專門化品系的選育;畜禽肉質風味形成機理的研究;我省地方畜禽品種特有DNA資源的分離和鑒定;種畜禽性能測定和遺傳評定技術;地方畜禽品種資源的原位保存和易位保存的技術研究。
4.2.2 動物重要疫病防治
(1)技術需求:畜禽疫病預防控制與凈化技術;畜禽疫病的診斷與監測技術;傳統疫苗的改進和完善技術;主要畜禽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與開發技術;高效、低毒化學藥物的研究與開發技術。
(2)主要研究內容:開展重點疫病綜合防治、合理用藥技術;重點普通病與營養代謝病治療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開展重要病毒病、細菌病、寄生蟲病的病原生態學、流行病學、預警預報和風險評估研究;開展重點疫病單克隆抗體、膠體金等診斷與監測試劑盒的研制與產業化開發;研制開發新型疫苗佐劑與免疫增強劑,開展傳統疫苗的改進與完善;研制新發生疫病疫苗;加強基因重組疫苗、基因缺失疫苗、亞單位疫苗等生物技術疫苗的研制開發;對工藝路線成熟,具有重大生產應用價值的疫苗開展產業化開發研究與生產;開展新型畜禽專用抗菌藥物,高效、低毒、低殘留抗寄生蟲藥物,適用于動物用藥特點的緩釋制劑與靶向制劑、獸藥殘留檢測試劑盒、新型抗感染中草藥制劑的研制與開發。
4.2.3 新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及其加工設備
(1)技術需求:已有能量、蛋白質飼料資源的合理加工生產、優化配制利用技術,以及新的飼料資源的開發利用技術;利用高新技術研制安全、高效添加新品種和已有添加劑品種的低成本、高新技術和產業化生產技術;動物營養物質代謝、需求規律、飼養標準修訂和配套飼養技術(含無公害、綠色、有無畜產品配套飼養技術);大型設備、關鍵零部件和飼料加工工藝開發技術;飼料及添加劑原料、產品標準和檢測技術;不同畜禽地方品種營養需求的研究。
(2)主要研究內容:飼料谷物、蛋白質飼料等的優化生產利用技術;青粗飼料利用新技術;適用我省飼養特點、不同類型飼料配方的研究與產業化生產技術;氨基酸、基因工程酶制劑、微生物添加劑、有機微量元素、代謝調控劑、畜產品品質改進劑、藥物添加劑的研究與開發;無公害、綠色、有機畜產品配套飼養技術;配合飼料生產關鍵設備與工藝,配合飼料生產過程質量控制和信息支持技術;我省地方畜禽品種營養需求的研究與仿生飼料的生產技術。
4.2.4 草山草坡保護利用及草業開發
(1)技術需求:牧草品種資源開發、保護和利用技術;牧草良種選育及良繁生產技術;南方草山草坡(丘陵區)優質高產人工草地建植技術;草產品產業化生產開發技術。
(2)主要研究內容:優質高產人工草地建植技術;草地資源持續高效利用技術;豐產、優質、多抗、適宜放牧、刈割、環保、綠化等不同用途的特種牧草及飼料作物新品選育,優質牧草良種繁育技術;不同類型種子的采集、清洗、加工技術,優質牧草和飼料作物高產栽培及集約化生產技術;不同草產品加工工藝及配套設備的研制開發;篩選適合我省不同生態區域不同草食動物的四季牧草輪供品種。
4.2.5 畜產品加工
(1)技術需求:動物源性食品原料、半成品、預制品、制品現代化生產技術;畜產品加工原料及制品質量控制及監督監測技術;功能性食品生產開發技術。
(2)主要研究:動物性食品風味物質功能成份、分子結構、生物學特性研究開發;優質原料、半成品、預制品、制品型動物性食品現代化生產工藝與設備開發;冷卻肉、液態奶、液態蛋白質、清潔、衛生、現代加工技術體系研究與開發;特種動物產品深加工技術體系研究開發,皮、毛、絨現代清潔初加工技術研究。畜禽副產品清潔加工利用技術開發;屠宰加工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利用技術開發;原料與制品保鮮技術開發;大宗產品質量快速檢測技術開發。畜產品與制品質量分類分級標準的制定及監測技術開發。
4.2.6 畜禽場環境控制與廢棄無害化、資源化
(1)技術需求:高效、低耗,最少污染“清潔生產”環境質量保證技術;畜禽場廢棄物無害化自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新型安全無污染飼養工藝與配套設備開發技術;環境標準、質量監督檢測技術。
(2)主要研究內容:畜禽飼養環境控制關鍵技術和設備,節能、高效、低耗、裝配化、標準化豬雞環境設施的開發,新型清潔飼養工藝配套設備的研究開發;糞尿高分離固液分離技術設備研制;一體化高濃度有機廢水凈化自理新技術與設備;經濟型固體廢棄物快速發酵技術,有機復合肥生產技術及設備,N素損失控制技術;液體糞便土地直接利用技術和配套設備;臭氣控制新技術。
5 學科發展存在的不足與建議
5.1 存在的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畜牧獸醫學科取得了快速的發展,為我省畜牧業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但是與畜牧業發展需要動物疫病控制需要相比,我省畜牧獸醫學科還有很大的差距。
一是畜牧業科技投入比重偏低。我省農業科技總體投入很低,如2004年至2007年,省級安排農業科技專項僅為12886萬元;而在農業內部,畜牧業科技資源各項投入在我省農業總投入中的比重不足15%,這與我省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產值23%以上的比重不相稱。
二是學科發展不平衡。畜禽遺傳育種技術滯后,對我省地方畜禽品種資源的利用研究不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動物營養和飼料添加劑核心技術較少;對一些重大傳染病病原的基礎研究、生態分布與流行規律研究不夠深入,重大傳染病的診斷技術和防控技術比較落后,與產業的發展不平衡;寄生蟲病研究尤為落后;獸藥特別是生物制品、診斷試劑的研究還需加強;草山草坡保護利用、畜產品加工技術開發、畜禽場環境控制等方面,還沒有形成較完整的科學體系。
三是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畜牧獸醫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少,跟蹤模仿研究多;尚未形成完善的研究體系和平臺,國內外競爭力不強;高水平的研究論文、在世界權威學術雜志發表的論文少;缺乏處于國內外前沿的高素質研究團隊,科研人力資源整合有待加強。
5.2 建議
5.2.1 加強學科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畜牧、獸醫科學所需的研究技術發展趨勢,加強學科基礎研究,合理布局研究技術平臺,提高學科的創新能力。重點建設符合國際標準的生物安全Ⅲ級和Ⅱ級實驗室、實驗動物中心等,以滿足科學研究的需求。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地方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場、保護區、基因庫、種畜質量遺傳評估中心、畜禽良種繁育體系、畜禽標準化生產體系、畜禽防疫體系、疫情應急指揮體系、畜禽無害化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
5.2.2 加強學科人才培養與整合
結合我省現代農業發展需要,以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基礎,加強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學科帶頭人和團隊,同時吸引和凝聚海外優秀人才,為學科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充分發揮畜牧獸醫科研、教學、推廣單位和企業各自優勢,整合資源,創新性地開展畜牧獸醫重大技術研究,并建立聯合開展科技攻關的長效機制,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和實際應用。
5.2.3 加大學科關鍵技術攻關
要根據我省畜牧業發展的技術需求,加大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投入力度,重點在畜禽優質高效高產技術、畜禽主要疫病的防控技術、畜產品安全保障技術、畜產品加工技術、標準化與質量控制技術、資源開發保護利用技術、健康養殖與生態保護技術等方面加大攻關研究。
參考文獻:
[1] 福建省統計局. 福建經濟與社會統計年鑒(2007-農村篇)[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8.
[2] 陳越,杜生明. 21世紀初畜牧獸醫學科發展展望[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3] 中國畜牧獸醫學會. 畜牧獸醫科學學科發展報告( 2007-2008)[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課題組成員:
1. 梁全順,福建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研究員、教授級高級獸醫師。
2. 王壽昆,福建農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