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技術創新模式優選九篇

時間:2023-06-07 15:58:15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技術創新模式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技術創新模式

第1篇

1技術創新風險投資

按照邊際理論當外部技術創新邊際產出高于內部技術創新邊際產出時必將引導企業選擇外部技術創新的概率提高。(Yost,Devlin1993)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在其調查的樣本中有93%的風投家將CVC作為其主要的投資策略。(Kortum和Lerner,2000)認為創業企業家可能有更多可利用的創新思想。(Kortum,Lerner2000)觀察到人力資本密集型企業在創新中更傾向于通過外部投資獲取高水平技術專利。通過上述研究結論可以看出許多企業在創新路徑選擇上把CVC投資作為重要技術窗口,以此為企業快速提升技術水平和長期發展提供動力。

2國內技術創新模式研究現狀

國內對技術創新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很快,在短短的二十幾年內就掀起了一股研究熱潮,涌現出一大批專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許慶瑞2001)對技術創新模式的演進和組合創新模式的內涵,進而詳細闡述了組合創新的五個主要方面的關系,即功能創新與工藝創新的協調、重大創新與漸進創新的協調、創新的顯性效益和隱形效益的協調、創新活動與創新文化的協調、自主創新與合作創新的協調。這五個方面的組合創新對于企業培育核心能力、保持持續競爭優勢具有重要作用。(林毅夫2007)指出,讓我國經濟更具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是合理利用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充分發揮后發優勢,以技術引進為主,自主創新迅速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資本積累效率,快速改善要素稟賦結構,以最短的研發時間成本快速趕上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萬君康2003)基于模仿創新和自主創新的收益函數,分析了企業創新模式的選擇機制,認為我國企業目前的情況選擇模仿創新與自主創新結合型創新模式更為適合。(李必強2005)以集成管理理論為視角分析了企業技術創新集成管理的功能模塊,及對模塊之間的系統關系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企業集成創新模式;(施培公1999)對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和模仿創新成本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并闡述了利用后發優勢選擇模仿創新模式優勢。(吳曉波2009)認為全球化條件下跨國并購加劇使得我國制造企業面臨更為強大的競爭對手,為了實現技術趕超我國制造企業應加強聯合,加大技術創新能力建設,以加快二次創新的技術追趕進程。(柳卸林2004)認為國外發達國家雖然有先進的技術,而國內企業并未掌握所有的技術,但中國的企業和科研院所也存在著相應的優勢,即后發優勢。因此,中國要積極采取開放的創新戰略,更加開放地加強與國內外各種機構的合作和學習。(陳勁2012)認為知識增值是社會系統的協同創新的核心目標,并提出政、產、學、研,以及中介機構大跨度分工合作的創新組織模式。文章從整合維度與互動強度兩個維度分析了構建社會協同創新的理論框架和內涵。

3國內外技術創新模式研究現狀評述

第2篇

[關鍵詞]低技術 制造業 技術創新 技術依存度

制造業主要指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及再加工的行業。中國制造業主要集中于勞動與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勞動密集環節,可以被稱為低技術制造業。龐大的低技術產業群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低技術產業的發展與升級是我國產業發展過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目前,中國低技術制造業的主要技術來源仍然是發達國家的技術擴散與轉移,其技術創新效率低下。因此,如何針對低技術制造業的特點,研究其技術創新模式的階段特征和演變過程,是理論和實踐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指導當前低技術制造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一、低技術制造業的界定

低技術制造業是技術比較成熟的產業。關于高、中、低技術產業的衡量標準,至今沒有統一。經濟發展和合作組織(OECD)是按研究開發(R&D)的含量對產業進行分類的:R&D含量小于1%,為低技術產業;R&D量在1%-3%之間為中技術產業;R&D含量大于3%為高技術產業。如果套用經合組織的定義,中國國民經濟的低技術產業特征非常明顯。按照《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9)》的數據,中國制造業29個行業中就有23個行業處于低技術制造業范圍內。

一般認為,低技術制造業是指研發強度、知識員工比率都低于產業平均數的制造行業和部門,主要包括食品制造業、紡織服裝業、塑料與橡膠業、交通設施業、家具業、飲料業、金屬制品工業等技術與市場條件成熟的產業。與高技術制造業不同,低技術制造業的市場相對穩定,產出主要是必需品,因此產品缺乏需求彈性,該類產業主要使用已有的技術進行生產,技術不是企業獲取收益的主要渠道,技術績效與商業績效也無直接關系,生產商很少關注技術功能而更重視產品與市場,競爭優勢的獲得依賴于產品差異、成本優勢和對補充性資產的控制。

二、中國低技術制造業的對外技術依存度分析

對外技術依存度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技術對外依賴程度的指標。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從科學技術經費支出結構的角度表示技術依存度,即:技術依存度(%)=技術引進經費/(R&D經費+技術引進經費-技術出口經費)。由于目前我國沒有技術出口經費的統計數據,且在我國的技術出口量很少,所以在規劃的測度公式中將技術出口經費忽略為零,即:技術依存度(%)=技術引進經費/(R&D經費+技術引進經費)。采用上述方法,選取1996年、2001年、2004年以及2007年四個年份的數據對我國低技術制造業對外技術依存度進行測算,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看出,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低技術制造業對外技術依存度保持在較高的水平,1996年平均高達48.22%。20世紀末期到21世紀初期,我國低技術制造業對外技術依存度快速下降,到2001年降至23.50%。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后,開始逐漸放開國內市場,我國低技術制造業的對外技術依存度從2001年的23.50%迅速升至2004年的30.12%。2005年以來,國家大力倡導企業進行自主創新,整體上對國外技術的依賴程度處于下降的序列之中。

三、中國低技術制造業技術創新模式演變分析

盡管對外技術依存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行業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水平,是評價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但由于現有統計口徑涵蓋對象欠全面、技術依存度自身受經濟開放度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影響等原因,其數值的高低并不能成為判斷一個行業自主創新能力強弱的根據,而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本文結合R&D強度指標對我國低技術制造業技術創新的發展階段進行分析,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清楚看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低技術制造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技術創新模式。

1、低技術生產階段(1978―1992年)

這一階段表現為對外技術依存度與研發強度雙低,此階段我國低技術制造業自身研發能力低,同時因經濟開放度很低,也無法獲得國外的先進技術。這一時期,中國低技術制造業企業由于整體實力不強、科技資源不足,一般通過大批引進成套實用設備以迅速形成生產能力,企業只能從事技術水平較低和產業價值鏈中具有較低價值環節的制造活動,技術創新的內容只是進行適應性改造、開發一些零部件及簡單設備。由于市場割據下區域性市場保護造成的重復引進,短期內特定產業和制造環節的生產與銷售規模迅速擴大,同一產品的產量迅速大幅度增長,但單個企業的規模小、利潤較低,價格競爭成為企業間競爭的重要手段。

2、技術依賴階段(1993-2000年)

這一階段表現為自身研發投入低,自主創新能力低,對國外技術高度依賴。這一時期,因經濟開放度較高,我國低技術制造業有了廣泛的技術來源,故都傾向于直接從國外獲得先進技術和設備。同時由于國內市場迅速轉變為買方市場,中國低技術制造企業開始嘗試在引進部分關鍵設備與零部件的基礎上進行工藝創新和產品外形設計,這使得中國低技術制造業企業在不斷提高加工制造能力的同時,其產品和工藝創新能力也在不斷增強。隨著產業配套能力和工藝創新能力的增強,中國低技術制造業企業逐步進入一些關鍵零部件的研發生產過程,開始形成研發成本和制造成本的雙重優勢,產生差異化和低成本的國際競爭優勢。

3、模仿創新階段(2001-2004年)

這一階段表現為在對外技術依賴程度較高的同時自身研發投入也在逐步提高,創新活動多以模仿創新為主。中國加入WTO后,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經濟開放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國際低技術制造業也加快了向中國轉移的速度,原來所引進的技術優勢不復存在,我國低技術制造業不得不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4UK,收,并開始模仿創新。雖然中國低技術制造業的主要技術來源仍然是發達國家的技術擴散與轉移,但中國低技術制造業開始進行多層次的技術創新活動,并在一些領域內實現了技術突破,形成了競爭優勢,從而帶動了技術和產品結構的升級。

4、自主創新階段(2005至今)

這一階段表現為高研發投入、低對外技術依賴度,此階段的產業具有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隨著企業技術的不斷積累以及產業集群的不斷形成,我國低技術制造業形成了開放式創新的局面,自主創新能力逐步提高。2005年以來,國家大力倡導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并力爭到2020年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整體上看,企業為培養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開始注重自主創新,減少了對國外的技術引進,對國外技術的依賴程度處在下降的通道之中。

四、結論

第一,大量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是我國低技術制造業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的階段特征和技術追趕的重要戰略路徑。即便對于發達國家和國際領先企業而言,獲取外部技術也是正常現象。因而較低水平的技術依存度不應成為我國低技術制造業科技發展規劃尤其是近期戰略規劃追求的唯一目標。

第3篇

[關鍵詞]中小企業 技術創新模式 選擇策略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國中小企業已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對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技術創新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夠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升績效以及提供新的產品或者服務,使企業獲取競爭優勢,同時,技術創新也是目前眾多企業管理者、學術界以及各級政府共同關注的熱點。從改革開放到2006年底,經工商部門注冊的中小企業已達到430多萬戶。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與服務價值、出口總額和上繳稅收,分別占全國的58.5%、68.3%和50.2%,而在技術方面,中小企業的發明專利占全國的66%,研發新產品占全國的82% 。特別是200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等部門又制定了《關于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若干政策》,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更加快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然而,由于中小企業自身具有的一些獨有的特點,使它在許多方面有別于大型的企業,在企業技術創新模式選擇方面有別于其他企業,特別是在技術創新模式的選擇要根據企業的自身發展狀況和技術的發展規律,綜合選擇合適的技術創新模式,使企業的創新能力得到較大提高。

一、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相關概述

美籍經濟學家熊彼特最早提出“創新”這個概念,后來的國內外學者在熊彼特創新理論的基礎上,對創新問題進一步的研究,進而形成現代的技術創新理論基礎,到20世紀80年代時,技術創新相關理論已經比較成熟。同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具有不同的特點,其優勢主要在于其規模小、組織結構簡單,有助于形成高效率的經營決策;富有創業精神,能很快適應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并有較強的能力迅速吸收新技術和創業轉產;存在有效的和非正式的內部溝通渠道,研發人員與生產、銷售人員聯系更為密切,能夠更好地溝通和配合等。在劣勢方面,主要是政府對中小企業的關注不夠;缺少技術創新資金;缺少創新人才;缺乏技術創新中介和協作網絡等。

在相關文獻方面,孫艷(2002)通過考察美國半導體制造技術戰略聯盟,提出應該提倡我國中小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等建立戰略技術聯盟以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從而提升企業的技術和產品競爭力,劉友金(2006)從分工發展角度探討產業鏈與創新鏈的形成及其在集群成長中的耦合演進過程,并提出了以集群式創新為路徑構建創新鏈來培育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趙正龍等(2005)選擇了企業技術兼容性這一全新的角度研究了在具有網絡外部性的市場中,中小企業為了達到與在位大企業共存并競爭的格局,是通過技術模仿提升技術水平來實現的。

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文獻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資本、創新網絡、集群式創新對技術創新的影響,技術創新融資問題,技術創新能力的測度和評價體系的構建,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而對于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模式適用性及在具體不同階段具體應用方面涉及的還比較少。

二、三種技術創新模式的適用性

本文以創新來源為主要依據,將技術創新模式分為自主創新、合作創新和模仿創新三種典型模式,分析三種模式對中小企業的適用性情況。

1.自主創新

自主創新是指通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以此來獲得新產品價值的一種創新模式。從級別上來說,自主創新是最高級的技術創新模式。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對于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自主創新模式對企業的要求程度最高,因為自主創新的實現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持和科研水平,并且能夠承受較高的風險。不過一旦成功,則會給企業到來很大的收益。在技術上,其產品的標準和技術規范將成為本行業或相關性行業統一認定的標準,在技術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同時,自主創新企業一般屬于新市場的開拓者,在產品投入市場的初期企業處于獨占地位,能夠獲得大量的超額利潤,另一方面通過新技術轉讓,也能為企業帶來一筆不小的財富。雖然一些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在速度、效率方面比較占優勢,但是對創新所需要的資金、人才資源等方面還比較弱,企業可以集中有限的資源,自主開發重要的、小型的技術創新項目。

2.合作創新

合作創新是指企業通過與其他企業、研究機構、高校等在技術上確立合作關系,同時保持各自的主體地位,在一段時間內從事技術或產品的研究開發,以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合作創新能夠很好的實現資源的優化和組合,降低創新成本和創新風險,對中小企業具有較好的適用性,但是最大的缺點是技術創新的成果不能為企業自己獨有。

我國一些中小企業偏向于自主創新,自主創新適用于創新基礎較好的中小企業,但是對于人才、設施等基礎較差的企業更適合進行合作創新,因為它們可以更好的利用高校、研究等公共資源,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同時能夠降低研發成本,加快使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的時間;通過與其他技術互補的企業合作,能夠使交易成本內部化和降低風險,實現技術的協同效應,縮短技術研發周期等。

3.模仿創新

模仿創新是我國中小企業特別是小企業常用的一種技術創新模式。它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技術和市場風險,同時產品的市場化也比較成功。中小企業特別是對剛成立的中小企業,由于資金缺乏,人才短缺等,對市場的適應性較差,應該首先選擇模仿創新模式。相對于自主創新和合作創新來說,模仿創新在許多方面占有優勢。從投入資金來說,模仿創新的投入要少得多;對于新產品的開發來說,實行模仿創新的企業不用花錢就可以直接進入別的企業開發的新市場;從技術風險性來說,新開發的產品在技術方面還不太成熟,產品性能需要進一步的改善,新產品上市具有一定的風險性,模仿創新是對新產品的吸收,消化和產品細節的改善,技術風險要低得多。在歷史上,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國家的許多企業都是通過模仿創新獲得成功的經歷。

但是,模仿創新只是技術創新的一種模式,特別是一種具有過渡性質的模式,若想在技術方面達到較高水平獲世界水平,這并不是一種理想的模式。模仿創新是一種被動的模式,模仿者只是被動的去適應,不利于技術人員的創新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產品市場的壯大,從長遠看,不利于技術創新“質”的突破。

三、基于企業生命周期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模式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由于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其企業規模、資產、技術創新能力等是不斷變化的,并且自主創新、合作創新和模仿創新的成本和成功概率在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也是不同的,所以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模式必須建立在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同時還應符合相應的技術進化規律。

圖 基于生命周期的技術創新模式選擇策略

1.創業初期技術創新模式選擇

從資金方面來看,作為一個剛成立的中小企業,企業的規模還比較小,企業的形象和知名度未得到外界的認可,企業資金以自籌為主,從外部獲得資金能力還比較弱,存在著融資困難的問題。并且企業初期企業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前期投入,特別是對于技術創新來說,資金投入比較大,并且面臨著很大的投資風險。

從創新能力方面來看,企業前期的人力成本也比較大,特別是一些具有創新性的人才,一般來說不愿意到一個規模較小,各方面都不太完善的小企業來工作。企業若想留住人才,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人力成本,這對中小企業來說是比較困難的。

另外,創新產品的上市都要有一個前期市場導入過程,而這個過程可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被消費者接受,甚至不被消費者接受,這些都對于剛成立的中小企業來說,一般都是承受不起的。

所以,從資金、技術人才、風險等方面綜合考慮,在企業初期,應該選擇模仿創新的模式,能夠在較小的花費下和風險下,接觸到創新性的技術,通過內部學習,掌握其技術,節省資金和時間成本的投入,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搶占市場份額,打開產品銷路,增加企業的資本積累。

2.成長期的技術創新模式選擇

成長期是企業迅速壯大的時期,也是企業能否長久生存的重要時期。許多中小企業因為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而關閉。

成長期是創新性產品得到認可和不斷完善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企業已經有了一定的資金支撐,風險承受能力也得到加強,同時。企業在初期培養的技術人才也具備了一定的研發新產品的能力,已經能夠在模仿的基礎上對新技術進行開發和改善。在這個時期,企業應在繼續模仿的基礎上,積極通過和高校、研發機構及其他組織合作,進行二次創新,即在企業初期模仿和學習的基礎上,爭取在新技術的性能、外觀設計等方面有較大的改善和突破,以在新產品剛進入市場時更好地滿足顧客的要求,取得一定的市場份額,獲得更多的利潤。同時,企業應在快速增長期吸納更多的優秀技術人才,形成穩定的人才培養機制,為以后的發展做儲備。

3.成熟期的技術創新模式選擇

進入成熟期后,企業已經在行業內占有一定的份額,企業已經樹立了良好的外在形象,企業具有一定的資金,從籌資能力和吸納人才的能力大大加強。企業能夠以較小的投資風險獲得更多的利潤。此時,企業已經具備進行自主創新的條件,企業應根據市場條件,主動開發新技術、新產品,以獨占和壟斷新產品市場,在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一旦自主創新獲得成功,企業就可以在行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獲得極大的利潤,可以以此為契機,實現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壯大。

應該注意的是,企業在選擇自主創新的模式的同時,不應該舍棄模仿創新和合作創新,應給予一定的保留。因為企業要時刻注意市場上出現的新技術新產品,以更好的為我所用;對有些有價值而又靠自己的能力不能完成的新技術應積極和其他科研機構合作,以實現新技術的開發應用。

4.衰退期的技術創新模式選擇

企業進入衰退期,往往是由于在市場競爭中,不能取得一定的份額或生產的新產品不能滿足顧客的需要,而使企業陷入資金困境,人員流失,創新能力有所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新產品帶來的利潤已經不能夠維持企業繼續經營下去,企業如繼續在此技術上進行投資,則會面臨較大的風險。此時企業應該把重點放在產品改善升級上,跟隨其他大企業進行模仿創新,或是同其他科研單位合作開發新技術,必要的時候實行退出戰略。

四、結論

本文在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進行概述的基礎上,分析了三種技術創新模式對中小企業的適用性,考慮技術創新過程中的風險和帶來的利潤,提出了在中小企業不同時期應采取的技術創新模式策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每個企業的實際情況有所不同,中小企業各個時期技術創新模式的選擇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如高科技中小企業和傳統制造企業等,企業的性質不一樣,企業環境也是復雜多變的,具體采取的創新策略也會不同,值得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EB/OL].sdpc.省略/gzdt/t20071214_178956.htm 2007-12-14

[2]張通健,孔勝,李迅.我國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戰略模型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6)

[3]趙忠偉.中小型高科技企業技術創新模式選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8)

[4]孫艷.技術創新與戰略技術聯盟——我國中小企業增強R&D能力的分析[J].科研管理,2002,23(1)

[5]劉友金.集群式創新與創新能力集成——一個培育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新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06(11)

[6]趙正龍,,孫武軍,楊劍俠.中小企業模仿戰略下的技術兼容性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2005(5)

第4篇

 

技術創新是一項高投入、高風險和高收益的復雜活動,選擇科學的技術創新模式是其成功的關鍵。根據技術創新的方法,人們將其分為兩種基本模式:自主創新模式和模仿創新模式。自主創新模式是指創新主體以自身的研究開發為基礎,獲得新技術、新方法或新產品的方法。模仿創新模式是指創新主體通過模仿學習先進創新主體的方法,購買、引進或破譯先進創新主體的核心技術和技術秘密,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技術改進的做法。模仿創新以實現自主創新為最終目標。

 

2008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訂單和手持船舶訂單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29.5%、37.7%和35.5%。是世界第二造船大國。但是。我國船舶工業自主開發設計的主流船型的性能參數與日、韓等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部分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仍未擺脫依賴國外設計的局面,重點海洋工程總承包和設計建造能力差距更大,主要船用設備依賴引進國外專利技術制造,許多船用產品國內生產尚屬空白。因此。我國船舶工業正處在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時期,加快技術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開發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已經成為我國船舶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研究我國船舶工業的技術創新模式,對我國船舶工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船舶工業的技術創新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船舶工業一直奉行模仿創新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模式,以實現自主創新為目的,通過模仿創新為自主創新創造更好的條件和基礎。《船舶工業中長期規劃(2006~2015)》也明確指出。在對外合作方面,造船企業要重點引進消化吸收模塊化舾裝、高效焊接、切割等船舶建造關鍵技術,積極引進境外先進船用設備制造技術,支持大型船舶企業集團到境外投資,收購、參股具有技術優勢、產品優勢和發展潛力的專業設計公司等:在自主創新方面,加大對船舶工業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重點扶持船舶生產企業和科研機構自主開發和優化設計新型船舶和船用設備。

 

模仿創新與自主創新相結合是我國船舶工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之初,我國船舶工業的技術水平十分落后,船型的設計、開發、建造能力十分薄弱,而且只能生產簡單的散貨船、干貨船等常規船舶。為打破這種局面,推動船舶工業產業升級,提高船舶工業的國際競爭力。我國船舶工業先后從國外引進50多項船舶建造關鍵技術和10多種先進的船舶設計技術。特別是在2000年底,我國船舶工業開始引進LING船專用設備技術。并與法國GTT薄膜專利公司簽訂了許可證協議,與法國大西洋船廠簽訂了薄膜型LNG船技術引進的非排他性協議,與克瓦納集團芬蘭馬薩船廠就MOSS型LING船的技術引進以及球罐半成品的采購等方面簽訂了非排他性協議,使我國具備了建造LNG船的能力,打破了國外造船廠在LNG船建造方面長達幾十年的壟斷地位。通過技術模仿創新,迅速提高了我國船舶工業的技術水平和建造能力,推動了船舶產品結構的升級和船型的更新換代,提高了我國船舶工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并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造船大國。

 

對于一些關鍵的造船技術和船用產品技術,船舶建造技術發達的國家一直采取封鎖的政策。我國船舶工業很難直接從外部引進這些技術。只能依靠自主研發。另外,利用模仿創新獲得的技術大都是國外先進造船國家已有的成熟的技術,如果不實施自主創新,我國船舶工業技術水平將一直落后于其他國家。因此,實施自主創新是我國船舶工業獲取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利用模仿創新,我國船舶工業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經驗和人才隊伍,為我國船舶工業向自主創新的過渡創造了條件。在實施模仿創新的同時。我國船舶工業對制約其發展的瓶頸技術、具有綜合提升力的重大關鍵技術和能夠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先導技術進行重點突破,積極開展相關技術的自主研發。例如,船用曲軸一直是我國船舶工業的軟肋,為了解決該問題,在國家有關部委的支持下,中船集團、中船重工集團、上重集團等造船單位于2002年合資組建了上海船用曲軸有限公司。經過兩年多的自主研發,于2004年底我國首條國產船用曲軸問世。從而一舉改變了國內造船工業“船等機、機等曲軸”的尷尬局面。

 

二、中國船舶工業技術創新模式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船舶工業經過多年的技術創新,取得了一定的技術成果,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對我國船舶工業技術創新模式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如下:

 

1 重視模仿創新,忽視自主創新。長期以來,我國船舶工業通過技術許可、技術合作、資本引進等各種手段引進了大量國外技術和產品,甚至通過“反向工程”等方式仿制國外技術產品。技術引進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一項新技術的引進并不代表工作的結束,事實上。工作才剛剛開始。但是。我國船舶工業未能將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有效地結合起來,沒能很好地對引進的技術和產品進行深入的消化,實施二次開發,導致許多技術在多年后仍處于引進水平。

 

由于長期忽視自主技術創新,我國建造的船舶主要集中在散貨船、油船、雜貨船等常規船型,而且在這些常規船型的開發設計水平上,與先進造船國家仍有一定的差距。我國首次建造的新船型。尤其是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仍然主要依靠國外設計,大型豪華游船、高速復合型船、大型自卸船等新船型的設計甚至還是空白。例如,同樣依靠引進技術建造LNG船的韓國,通過自主技術創新。已建造出世界上技術最先進的LNG船。而我國目前只能制造出14.7立方米的LNG船,遠遠落后于韓國等造船技術先進國家掌握的20立方米以上的LNG船建造技術。

 

2 技術創新資源分散度較大,不利于形成技術創新的合力。技術創新資源包括人才資源、知識資源和資金資源。技術創新是一項對技術創新資源要求相對集中的活動。技術創新資源的整合是影響技術創新成效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于核心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更是如此。我國船舶工業技術創新資源存在分散化、小型化和短周期化的特點。難以形成強大的技術創新合力,技術創新特別是自主創新的成效較低。具體表現為:

 

(1)技術創新的人才資源分散在船舶制造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機構,這些人才資源不僅在地理分布上比較離散,更為主要的是技術創新的合作力度較弱,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造成了人才資源的嚴重浪費。

 

(2)知識資源嚴重缺乏共享交流。技術創新需要大量的知識做支撐,高等院校擁有豐富的技術基礎理論知識。

 

科研院所擁有豐富的技術研發知識和技能,而船舶制造企業擁有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和對技術需求的內容和方向的切身體會。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識管理體系,這些知識資源未能實現有效的共享交流,許多知識隱藏在各個創新主體內部。并隨著創新主體的流失而流失。知識資源沒能形成有效的轉化機制,直接導致技術創新的成效不足。

 

(3)資金投入分散,效率低下。大量的技術創新資金投入分散在眾多的技術創新主體之中,出現了許多低水平的技術創新活動,而重大的技術研發難以進行的局面。

 

(4)技術創新成果不能及時共享,技術創新活動在各個創新主體之間低水平地重復進行。由于缺乏技術創新成果的信息共享平臺。同種技術的創新活動在多個創新主體內部進行的現象時有發生。

 

3 技術準備不充分,技術創新效果不佳。無論是模仿創新還是自主創新,要提高技術創新的實效。都必須以充分的技術準備為基礎。在技術引進或自主研發之前,都要對要引進或研發的技術進行充分的分析,并做好相應的技術準備工作,為提高技術引進或研發的效率、效果打好基礎。我國船舶工業引進或自主研發了許多新技術。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術準備。部分技術引進或研發的周期較長,技術精密度不高,甚至還存在漏洞。

 

4 技術引進時,存在盲目性。我國船舶工業在技術引進時存在針對性不強、盲目引進的情況。技術引進缺乏系統性,從而導致技術水平的提高不是很理想。具體表現為:

 

(1)引入技術生命周期已快完結的技術。部分引進的技術在其技術生命周期已快完結,不僅造成了資金的浪費,而且對船舶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

 

(2)技術的結構和標準考慮不充分。在引進技術時,對引進技術與已有技術的結構和標準考慮不足,增加了技術的復雜度。甚至需要付出額外的投入來整合不同的技術。

 

(3)技術引進的目的性不強。技術引進時需要結合企業的發展戰略和技術引進戰略,不能盲目地引進技術。不是所有先進的技術都要引進,而是要引進最需要的核心技術。

 

5 對專利技術保護的法律、法規有待進一步完善。從對專利技術保護的法律、法規的完善與實施情況來看,盡管我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市場保護體系,但由于市場經濟體制仍有待完善、社會信用制度建設還有待加強等原因,專利產權受到侵犯的事件時有發生。這一現實背景。不僅會影響技術創新主體對技術創新的總體投入,更會影響自主創新的信心,并最終影響船舶工業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與發展。

 

三、保障中國船舶工業技術創新效果的對策建議

 

要實現2015年我國成為世界造船強國的目標,必須有強大的技術作支撐。一方面。采用模仿創新的方式快速引進我國船舶工業發展最急需的關鍵技術,促進我國船舶工業技術結構的升級;另一方面。對引進的新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加快自主研發的步伐,提高我國船舶工業自主創新的能力,這將是我國船舶工業未來技術創新的重點,也是我國實現造船強國目標的關鍵。我國船舶工業必須克服技術創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保障技術創新的效率與效果。

 

1 堅持以引進技術入門,以自主研發為本。自主開發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是我國船舶工業與國外船舶制造先進國家存在差距的關鍵所在。我國船舶工業許多技術始終停留在“引進——模仿——再引進”的低級發展過程中,船型的設計開發能力、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的建造技術等距離國外先進造船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是我國船舶工業的自主研發能力不足。

 

由于形成自主研發能力并非一日之功。因此。我國船舶工業必須走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并以自主創新為根本的技術創新道路。必須改變我國船舶工業一直以來重視技術引進,忽視自主研發的局面。大力提高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

 

2 有效整合技術創新資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實現我國船舶工業由大到強轉變的唯一途徑。經過多年的模仿創新,我國船舶工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基礎、知識經驗和人才資源。有效地整合這些技術創新資源,提高我國船舶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我國船舶工業擺脫低水平技術創新,實現重大關鍵技術創新的重要途徑。

 

船舶建造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我國船舶工業技術創新的主體,通過建立一定的共享平臺,加強三方的人才資源交流、知識共享和創新成果共享,并提高三者的科研合作力度,實現創新能力的互補。形成我國船舶工業自主創新的合力。

 

3 加強船舶工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加快船舶工業技術創新的步伐,提高船舶工業技術創新的效果,離不開技術創新服務體系的有力支持。技術創新服務體系的建設包括研發能力的建設、人才資源的培養、技術創新的戰略規劃、組織機構的建設等多個方面。根據中國船舶工業技術創新的現狀,重點應加強研發能力的建設與高層次專業人才資源的培養,為我國船舶工業技術創新特別是自主技術創新建設良好基礎。

 

4 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引進技術。技術引進要為推動自主創新服務。我國船舶工業要根據當前的技術狀況,分析未來技術需求的方向,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引進技術,制定技術引進中長期規劃,避免盲目引進,切實滿足自身需求,達到真正提升技術水平的目的。

 

5 進一步完善專利法律、法規的建設。為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競爭環境。為了給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競爭環境,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強專利法律、法規的建設與執行機制。其中包括:一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二是加強知識產權的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各界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三是加強專利合同管理,建立專利合同登記備案制度,積極引導專利人對專利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提高專利技術的產業化水平。

 

四、結論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主要的造船大國,但還不是造船強國,究其根本原因是造船相關技術的落后。為實現我國由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的轉變,必須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提高船舶工業的技術水平。我國船舶工業堅持模仿創新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道路,提升了技術結構層次,增強了綜合競爭力。但是,在技術創新模式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正確認識這些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對我國船舶工業技術創新又好又快地進行具有重要意義。

第5篇

【關鍵詞】 民營企業 技術創新 模式 研究

1 對技術創新及模式的研究

創新方式的主導模式及基本特征。

筆者認為,我國民營企業發展大致經過5個階段,即創辦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在不同階段,企業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存在很大的差異,因而需要選擇不同的創新模式。

創辦期和求生存期是企業創立和初始發展的階段。處于這兩個階段的民營企業,在進入市場時多采用模仿創新。通過模仿和擴散,形成新的技術能力,從而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進入高速成長期,企業的實力加強,有了主導產品,生產能力已經形成,開始盈利,擴張欲望增強。因此企業此時的技術創新可以有意識地向自主創新進行轉變。

企業成熟期是企業生命中最理想的一個階段,進入成熟期企業在市場上完全站穩,盈利水平達到了高峰,管理日趨成熟,此時的企業創新能力非常強,企業適于采取自主創新戰略。由于資源短缺等原因民營企業在進行重大技術創新時,應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資金分攤和風險共享,從而降低創新風險,提高創新成功的可能性。

企業進入衰退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思想僵化癥”等企業病,企業創新精神受到了排斥。但衰退并不是必然命運,只要企業不斷地進行制度、技術、管理創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探索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和戰略,企業也會不斷獲得新的成長。

民營企業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應采取不同的創新模式,各種創新戰略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民營企業可以進行創新組合,將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有機結合起來,配合使用多種戰略,以產生最好的創新效果。

2 國外一般的技術創新模式

國外發達國家的技術創新一般由跨國公司充任創新主體,跨國企業一般將技術創新模式分為模仿創新、自主創新與二次創新。標致兄弟創立的標致集團就是一個從個體企業發展成為國際性跨國公司并在技術創新方面獲得成功的最好典范。

3 我國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

3.1 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發展現狀

民營企業創業的基礎是創新,技術創新是民營企業立業之本,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有其階段性。一般來說,企業技術創新模式大致可分為模仿創新,自主創新與二次創新。

(1)模仿創新是一種十分普遍的創新行為。模仿創新是當今許多企業參加市場競爭的有利武器。百度是一個善于模仿的企業,從模仿Google起家推出網頁、圖片和新聞搜索,以及模仿盈利模式推出baidu主題推廣,再到模仿hao123推出網站網址(干脆把hao123收購),現在繼續模仿和新浪愛問iAsk推出百度知道等等無不可以看到模仿的影子。

(2)自主創新是企業實現效益最大化的最有效方式。在改革大潮的推動下,一些企業勇于拼棄原有的技術優勢,積極投身于企業的自主創新中,希望企業能夠研發出行業領先,市場上受歡迎的產品,以實現企業自身的價值,從而使企業實現利益最大化。

(3)二次創新是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和戰略。民營企業采取二次創業戰略,是企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的根本標志和轉折點。面對國內外的挑戰和威脅,我國民營企業必須要進行二次創業。例如重慶摩托車產業,經過自身的模仿創新、自主創新后,企業得到一定的發展,但隨著市場的發展和產品的衰退期的到來,現有的技術水平顯然已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重慶摩托車兵團冷靜的分析了市場競爭態勢,緊緊圍繞中國的市場需求,實施不同的策略,開發新機型。使得重慶摩托車產業又一次走出低谷,迎向更加燦爛的明天。

3.2 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

(1)我國民營企業的家族制度性質根深蒂固,這對其技術創新行為也構成了一定的約束。(2)從總體上看,生產企業多,制造能力強,主要產業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開發應用水平較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主導技術仍以引進和模仿為主,發展后勁嚴重不足。(3)加入WTO后,競爭加劇,創新成為必然選擇。(4)許多民營企業由于經濟規模偏小,企業創新能力受到人力、物力、財力的限制,企業創新發展步伐緩慢。(5)企業技術開發投入不足,且資源配置不盡合理。這是一個普遍現象,投入的資金中用于“購置設備”比重較高,而用于“購買技術”和“新產品有關的培訓費用”等方面的比重較低。(6)創新要素的錯位。我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重資金輕人才的現象相當普遍,這形成了創新要素的錯位。資金固然是技術創新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創新人才的作用更顯突出,然而許多企業技術創新的人才相當匱乏。(7)技術創新的環境和體系有待進一步優化。多數企業希望政府給予“稅收減免等政策支持”、“政府資金支持”、“提供技術、市場和政策信息支持”,同時多數企業希望構造“加強企業知識產權保護”良好法律環境。(8)創新觀念的錯位,很多企業認為自己開展了技術創新,但實際上并沒有取得應有的效益。這主要是由于他們簡單地把上項目和開發一、兩種產品與技術創新等同起來,造成創新觀念的錯位,不利于企業持續穩定地發展。

3.3 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存在問題對策分析

(1)夯實人才基礎,促進創新工作持續發展。家族企業必須轉變思想,重視技術創新,從企業的長遠利益出發,把企業的權利下放給真正的“能人”管理,讓家族企業不再以“家族勢力”為核心,而是以“能人集團”為核心,建立技術創新人才的激勵機制,努力造就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和創新人才,通過務實、靈活和行之有效的手段,有針對性地引進關鍵技術人才、技術創新管理人才和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政府應開展智力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建立特聘專家制度,采取柔性引智方法解決急需人才問題。要充分利用本地院校、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行業協會等優勢力量,加快技術研發人才的培養,形成人才引進、培養、使用、交流、評價、激勵和留人機制,創造一個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

(2)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政府部門要充分認識企業技術創新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正視民營企業技術創新中存在的困難和壓力,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積極調整優化政府投資結構,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導向、企業投人為主體、外資和社會投入為重要組成要素的多元化融資體系。政府有關部門應制定減稅、財政補助、優惠用地等相應政策,加大對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引導、扶持力度,加強政策法規建設。有效地推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3)構建基礎平臺設施,為中小企業提供創新技術服務。針對絕大多數中小民營企業沒有內部的開發機構,也沒有技術創新所必須的檢測、試驗的基礎支撐條件,從區域經濟發展和扶持中小民營企業成長發展的需要出發,加快建立關鍵產業的檢測、認證、試驗分析平臺(中心、基地),建立面向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培訓平臺(中心),建立區域科技情報系統與數據中心平臺,為中小民營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技術創新服務。

(4)向高科技要市場,立足于技術自主開發與創新。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格局中,以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為特征的知識經濟,不但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而且也改變著企業之間的競爭格局。

(5)正確理解技術創新,改變創新觀念的錯位。創新是在新的體系里引入“新的組合”。創新同科技發明不同,發明創造是科學技術的源泉,但要把科學技術變成生產力,首先要成為商品并市場化。技術創新首先要創新產品,創新產品就是要不斷求新、求變,求特、求精。創新技術是提供企業市場競爭力的保障。技術創新,實現了產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技術創新,推動了產品技術革命,加速了產品的產業化進程。這正是企業必須持續開展技術創新的原因所在。

4 技術創新模式現實路徑及選擇方法

企業創新的必要性是基于產品的生命周期。一旦產品的生命周期結束,產品就失去市場,企業進入衰退期。但部分企業在創新目標上貪新求全,急功近利,沒有充分考慮企業自身實力和市場需求,造成了創新目標的錯位。實踐證明,技術并非越新越好,脫離市場需求,漠視競爭環境,技術創新也會導致失敗。

為了迅速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很多企業都在積極地采取技術引進的模仿創新模式。然而,這種技術創新要求其他的生產要素必須協調,廠房要改造,設備要更新,尤其是勞動力素質要提高,否則就會造成創新模式的錯位。企業技術創新還應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技術創新必須面向市場。許多企業把“面向市場”簡單地理解為“市場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把目光盯在市場熱銷的產品上,產品開發消極地跟著市場走,這就造成創新市場的錯位。

第二,突出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作用。首先,在市場經濟下,企業不僅是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而且還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指導下,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和競爭格局,自主選擇適合本企業發展目標的創新項目,明確投資重點和方向。其次,企業是技術創新研發主體。密切關注市場需求變動,確定研發計劃、重點和項目,推動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再次,企業還是技術創新的利益分配主體。作為利益分配主體,有權對收入進行自主分配。企業在選擇和啟動技術創新項目的同時,不能只就項目抓項目,要研究創新技術的轉化工作,第四,企業應加強對技術創新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為企業的技術創新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5 結語

創新是永恒的主題,以技術創新為基礎來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對提高企業的核心竟爭力是有積極意義的。我國的民營企業通過研究自身的條件背景,選擇出最適合企業應用的技術創新模式。緊跟市場、開發市場和尋求市場,尋找出一條適合企業生存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郭克莎,韓建軍.中國最有影響的企業案例-管理[M].商務印書館,2003,78-90.

[2]劉蘇燕.企業技術創新的系統分析與評價[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0,(1).

[3]伊查克?愛迪思.企業生命周期[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68-170.

[4]魏杰.中國企業戰略創新[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20-40.

[5]張曉東.中國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研究[D].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0,4.

[6]吳永忠.技術創新的信息過程論[M].東北大學出版社,2002,23-45.

[7]楊曉峰,楊曉榮.中國企業核心競爭力經典―技術創新[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60-80.

[8]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華夏出版社,1998,64-70.

[9]胡繼靈.高薪技術企業生命周期各階段技術創新戰略的選擇[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1,47-48.

[10]卡海耶爾(美).管理百科全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47-151.

第6篇

關鍵詞:開放式創新;吸收能力;轉化能力;技術擴散能力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7)02-0098-05

一、引言

一直以來,內部研發被認為是一項戰略資產,甚至是許多行業防止競爭對手進入的重要門檻,只有那些具有雄厚的資源和長期研發能力的大公司才有不可動搖的競爭力。如英特爾和微軟等公司,自己本身幾乎不具備較強的基礎研究能力,但他們的創新能力很強,他們都是在其他公司的研究成功的基礎之上進行創新。而且這些成功的公司背后,還有一大批年輕的企業虎視眈眈地期望在時機成熟時取代這些公司的領導地位。同樣,這些年輕的公司也主要靠別人的研究成果來獲得行業的領導權[1]。2003年美國學者亨利?切薩布魯夫教授在其學術專著《開放式創新:從技術創新中獲利的新規則》中,首次提出開放式創新模式。目前國際許多大企業正在實施開放式創新戰略。引入開放式創新,整合創新資源,成了企業搶占市場機會的一個關鍵手段。

開放式創新是一種與封閉式創新相反的模式:開放式創新意味著好的技術解決方案可以從企業外部也可以從企業內部獲取,開放式創新策略對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創新理念同等對待,用最快的速度將新產品或新服務提供給顧客。這種創新模式把外部的創意和外部市場化渠道的作用上升到和封閉式創新模式下內部創意以及內部市場化渠道同樣重要的地位,它的思維邏輯是建立在擁有廣泛的知識技術基礎之上,只要向發明技術的公司提供一筆費用就可以很容易地使用這項技術。同樣地,企業不再把新技術保存起來以備后用,企業可有很多選擇,可以充分利用新技術賺錢,研究實踐不再僅限于研究發明新技術,好的研究實踐還包括獲得和整合外部知識技術。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的目的也不再僅僅是防止別人使用,完全可以通過競爭對手對新技術的使用而獲利。當然,研發工作并未停止,不論研究什么課題,都必須把外部的活動和資源考慮進去。新技術從外部進入企業,經過整合、加工、轉化,再擴散到企業內部或外部。因此,實施開放式創新的企業,要具有較強的吸收能力、轉化能力和擴散能力[1]。

根據對已有文獻的梳理,可以將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的技術創新能力概括為技術擴散能力、轉換能力、吸收能力等構成要素,見圖1。下面,以IBM公司為例,對其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的技術創新能力進行研究。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07年第2期2007年第2期(總第146期)楊靜武: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的技術創新能力研究

二、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的吸收能力

Cohen & Levinthal在1990年提出吸收能力概念,認為“企業有能力去辨識新的價值、獲取外部知識、去消化吸收并將此知識運用于商業目的上”。企業吸收能力越高,對于外界環境的經營控制能力也愈高,越有機會將競爭對手的外溢知識引進企業內部。也就是說吸收能力代表組織對外吸收新知識的能力[2]。在Cohen & Levinthal提出吸收能力后,引發其它學者討論并提出多種關點,如Graud & Nayyar(1994)認為吸收能力是如何察覺、開發外界技術性知識的能力,技術性知識是來自于企業外界;Mowery & Oxley(1995)將吸收能力定義為“需要處理移轉知識的隱性成分和修正重要知識的技能”[3];Kim(1997a、b,1998)則提出吸收能力是“學習跟解決問題的能力[4]”。

Zahra & George(2002)將吸收能力分為潛在能力與實現能力。潛在能力為“取得能力”、“辨識能力”;實現能力為“轉換能力”、“應用能力”。取得能力即企業有能力去評價及取得外部新知識;辨識能力,透過組織員工的日常運作去分析、解釋及了解由外部來的資訊,轉換能力;企業有能力去組合現存的知識和新取得的知識;應用能力;新知識納入企業的現行運作之中。在吸收能力如何影響組織結果中,上述四種能力扮演不同卻互補的角色[5]。Eisenhardt & Martin(2000)認為這些能力在不同企業間具有其共通性和維持相同結構,但因為在企業追求、發展、利用的過程中是有特性的,這些變化使企業得以發展不同型態的競爭優勢[6]。從以上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企業的吸收能力是企業獲取、學習外部知識與技術的能力。英特爾公司成功的開放式創新模式充分說明增強吸收能力對開放式創新的重要性。2001年英特爾公司成為世界第一流的半導體公司,年收入達265億美元,在世界80多個國家擁有8.3萬名職工,公司的規模較大,但是歷史很短,但在高科技行業里,英特爾公司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自己本身很少進行基礎研究。英特爾公司的研發模式是典型的開放式創新模式。

首先,公司致力于構建新型組織機制來管理研發和生產部門。英特爾公司的模式是,所有的新進入公司的研究人員必須在生產部門工作六個月,之后如果你被分配到開發部門的話,自己可購買新設備設計芯片,但是必須自己操作設備,還要在現在的生產部門內找到放置的空間。這種模式下,科學研究不是推動創新的主要因素,而是來源于對技術轉入生產程序的密切關注。過去,先進的研發部門與生產部門之間是完全分割,生產部門對于如何更好地開發產品有自己的想法,研究和開發部門都有自己獨立的設備、工藝和完全分開的生產線,公司不存在統一的設計原則或生產標準,所以,設計部門覺得自己已經完成了新產品的設計工作,就會把設計方案“扔過墻”落到生產部門進行生產。新的機制既能使每一位研發人員了解生產一線的情況,也彌合了生產和研發部門的裂痕。

其次,公司關注內外部知識的連接以及建立獲取外部知識的輔助機制。外部知識與內部知識同樣重要,企業必須具備多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去了解每個技術是怎樣被利用的。英特爾公司的研究理念促使研究人員十分關注外部的知識技術資源的獲取。在決定內部研究項目之前,英特爾公司總是要先搜集一下相關外部資源。公司努力思考如何把分散的外部技術和內部的技術聯系起來,利用這些知識和技術創在一個新的架構或系統。此外,公司還設計了多種方式加強實驗室與外部研究機構的聯系。公司每年的內部技術會議把各試驗室的研究人員聚集在一起交流思想;舉辦論壇和研討會使公司的研究人員有機會與外界的學者交流;定期出版各種學術報告和技術周刊,建立研究委員會負責外部的研究項目,針對外部的研究活動設計全面管理政策。例如支持哪些項目、資助哪些學者或學校,公司并不簡單地向研究生提供基金,而是派自己的雇員直接與資助的研究生和導師取得聯系。1999年公司派31名雇員專職負責此事,還有87名自愿顧問指派給學生,使自己的經理們了解到感興趣的領域正研究著哪些先進的研究項目。此外,公司還在大學附近建立實驗室,每個實驗室的負責人就是一位教授,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與大學教授合作,選擇性地對學術研究項目提供資金,從而把分散的大學科研項目集成一個大的科研項目。

第三、表面看英特爾公司不具備獨立的研究機構,但是在研發事業上也投入了大筆的資金。2001年英特爾公司投入了38億美元,1/3用于工藝改進項目,2/3用于新產品的開發。公司不采取中央實驗室的模式,但建立了三個實驗室,每個實驗室都有自己的專門的研究領域,構建一個分散化的分布式的研究模式,這種安排是希望每個實驗室能對自己的研究領域更有針對性和研究深度。開放式創新的模式擴大了研發部門的職能,使之除了技術的更新之外還要擔任技術流動的中介人。

開放式創新強調利用外部技術,吸收能力成為外部技術進入企業的關鍵因素。Cohen & Levinthal等認為影響吸收能力的因素有:組織與外界環境的溝通結構、公司的R&D投資、外界環境的特質和先驗知識等。英特爾公司的創新機制中,建立新的管理機制和獲得外部知識的輔機制有利于組織學習機制的更新和組織先驗知識的積累,增強了企業的吸收能力。同時,加大研發投入與制定新的研發模式等措施,也不同程度地加強了組織的吸收能力。

三、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的轉化能力

轉換能力(transformative capacity)是指組織內部持續重新定義產品技術的能力,當組織所擁有的知識或技術與目前的市場需求之間有差距(gap)產生時,組織若擁有此能力將保留正確的知識或技術,組織會在創新活動中獲得較大的成效或較快達成組織的目標。

Graud & Nayyar(1994)認為,吸收能力是如何察覺、開發外界技術性知識的能力,技術性知識是來自于企業外界;相對地,轉換能力則是基于廠商內部機會,不斷重新定義產品組合能力,因此,技術性機會是來自于企業內部[7]。

IBM公司的開放式創新模式充分說明提高轉化能力對于開放式創新的重要性。IBM公司設計了許多向客戶學習的項目,較著名的是“第一類”項目(first of a kind)簡稱FOAK,該項目讓研究機構與領導型的大客戶簽約,解決重大問題,公司還會派出自己的研究隊伍在客戶那里工作一段時間。這種安排擴大了研究人員的視野,有助于他們獲得多個部門的信息,使研究人員更加關注客戶的需求,而不僅僅是學術難題。同時,這一措施使IBM公司能夠及時了解客戶需求,能夠快速地調整自己的產品,以適應市場的需求。

IBM公司清楚地意識到,光有新產品還不足以營利,必須建立一種適合的商業模式,這樣才能從創新中獲得價值。公司的客戶群是大公司和政府機構,公司為這部分客戶群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IBM公司意識到用于向消費者傳遞完整解決方案所需的價值鏈不能局限于自身的研發成果,公司再也不能包攬所有的基礎元件設備的制造,必須從外部尋找最先進的技術,并提高公司將這些技術整合到有效解決方案里的能力。公司充分利用了很多種外部的技術,擴大了收入流結構,甚至還創造了直接出售管理知識的業務形式。

IBM公司實施開放式創新的關鍵措施是致力于找出現有業務的盲點、存在的問題,以及為實現將來的目標公司現有的業務存在哪些差距,哪些領域缺乏適合的產品,而該產品是維持公司銷售額和市場發展動力的必要因素。IBM公司就是因為發現了他們只能向主要客戶(花旗銀行)提供基礎性技術,而不能向更多的銀行提供業務所需設備,進而改變了公司未來發展的方向,使自身的客戶能長期地使用自己的產品,從而達到了創新并長期獲利的目標。

IBM公司的這些措施,有利于公司不斷重新定義自己的新產品,以適應市場的需求,在不斷贏利的同時也提高了公司的轉化能力。而較強的轉化能力,也有利于公司的開放式創新模式的實施。

四、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的技術擴散

技術擴散(technological diffusion)是指一種“新技術”透過某種“信息的傳播方式”隨著“時間”的經過,散布在某一群“潛在使用者”中。可見技術擴散包含了四個要素,即新技術、時間、潛在使用者的特質以及傳播信息的方式。Mansfield(1961)按技術擴散的范圍將其分為三種:(1)企業間的擴散(inter-firm diffusion),指某一產業中,新生產方法由一企業擴展到另一企業的過程。(2)企業內的擴散(intra-firm diffusion),指個別企業開始采用新生產方法之后,由部分到大量,甚至全部采用該生產方法的過程。(3)全面擴散(overall diffusion)指某種新生產方法透過產業間的擴散,乃至全面采用的過程,一般亦稱為產業間的擴散[8]。因此,如何將現有的先進技術合理擴散,關系到企業能否最大程度地獲利。這樣,技術擴散能力可以概括為正確通過技術擴散獲取最大利潤的能力。

在封閉式創新模式下,IBM公司僅將技術專門應用于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中,其他公司要想獲得子系統,就必須購買整個系統。在開放式創新模式下,公司改變了戰略。1993年公司向蘋果公司出售2.5英寸驅動器,蘋果公司利用此驅動器生產暢銷的膝上電腦,雖然IBM公司自己也擁有膝上電腦,但是公司認為與其將先進的驅動器用于自己產品賺取利潤,還不如通過銷售驅動器賺取更多的利潤。可見,將技術向其他公司的擴散也是盈利的有效方法。

此外,IBM公司不僅將外部先進技術充分應用于自己的產品中,還向其他公司出售技術和專利使用權。僅2001年IBM公司因出售專利使用權而收到的特許使用金達19億美元,而當年的基礎研究經費只有6億美元。

可見,開放式創新模式下企業不僅可以自身利用新技術,還可以向其他企業甚至整個行業出售自己的技術,從而獲利。如何正確地選擇技術擴散的類型的能力也就是技術擴散能力,是開放式創新模式最終獲利的關鍵。

五、結論

總之,企業需要有大量的新技術才能跟上市場的變化,而研發部門無法滿足企業戰略需求。即使象IBM這樣的具有較強基礎研究能力的公司也無法跟上快速變化的市場。開放式創新模式是一種快速跟進的戰略,強調在對內、外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估的前提下,凡是有利于加快創新的因素,不管它是來自企業內部還是外部,都應積極地創造組織模式去利用這些因素來參與創新。Oliver Gassmann & Ellen Enkel(2004)認為利用技術獲利的途徑也不僅僅限于現有市場,企業的邊界應該是一個半透膜,便于技術溢出和引入[9]。成功的創新來源于內部和外部知識技術的充分而及時的利用,以一種全新的、不同的方式創造性地將各種技術整合起來,創造新產品和新服務而獲利,或者通過轉讓專利獲得利潤。企業應將目光投向外部,吸收外部知識與技術, 經轉化、整合后,再擴散到原有市場或新市場。成功地實施開放式創新模式,要求企業有較強的吸收能力、轉化能力和技術擴散能力,即要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同時,開放式創新模式的實施,也加強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我國企業現階段實施自主創新戰略,不意味著封閉式的創新模式,所以,研究開放式創新模式,對于我國企業的創新活動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美]亨利?切薩布魯夫.開放式創新進行技術創新并從中贏利的新規則[M].金馬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Cohen, Wesley M,Daniel A Levinthal1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1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J].1990,(35) :128 - 1521.

[3]Mowery,C,and Oxley J.E.Inward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ompetitiveness:The Rol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momics Vol 19,1995,pp67-93.

[4]Kim, Linsu1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The Dynamics of a Kore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5]Zahra , S. A. , George , G. 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 , reconceptualization , and extension [J] . 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 , 2002 , 27 (2) : 185 - 203.

[6]Eisenhardt,K.&Martin,J.(2000)Dynamic Capacity: What are the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1105-1121.

[7]Grand ,R,&,Nayyar,P.R.(1994).Transformative Capacity :Continual Structuring by InternationalTechnology Transfer[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365-385.

[8]Mansfield, E. 1961.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Rate of Imitation[J].In Econometrica No. 29 (4), P. 741-766.

[9]Oliver Gassmann & Ellen Enkel(2004) .Towards a Theory of Open Innovation: Three Core Process Archetypes[J].Proceedings of the R&D Management Conference (RADMA), Lisbon, Portugal, July 6-9, 2004.

Research of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city under

the New Model of Open Innovation. YANG Jin-wu

第7篇

Abstract: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through cooperation of industry, academe and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enhance the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carrying out technical innovation through cooperation of industry, academe and research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pattern of carrying out technical innovation through cooperation of industry, academe and research in Shaanxi province was proposed, according to general pattern of cooperation of industry, academe and research.

關鍵詞: 產學研;技術創新;模式

Key words: cooperation of industry,academe and research;technical innovation;pattern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15-0004-02

0引言

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或產業)、高等學校、研究開發機構在政府、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的大力支持和協同下,按照一定的機制或規則進行結合,形成某種聯盟乃至獨立的實體,合作進行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人才培養、實驗設備和儀器的合理利用等,不斷進行知識和技術的轉移、消化、吸收和再生產,以實現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產業發展、經濟社會進步等功能的過程。[1]這種活動的產生既需要合作主體之間有效的互動,又需要一定的外部環境作為支撐。本文在對陜西省產學研合作的技術創新條件做出分析的基礎上,提出適合陜西省產學研合作創新發展的模式類型。

1陜西省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優勢條件分析

1.1 人力資源豐富陜西省是國家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人力資源豐富,現有普通高等院校76所,全省在校的大學生有近百萬人。高校學科門類齊全,基本上覆蓋了所有的學科領域,很多學科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全省共有142個專業學科(二級學科)。在高層次人力資源方面,陜西共擁有兩院院士49人,擁有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78人,省級突出貢獻專家915人,新世紀百千萬工程國家級人員8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783人。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73.11,科技活動人員有15.32萬人,其中R&D人員所占比重為43.08%,陜西的優勢學科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雄厚的科技創新實力,能夠為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新興主導產業發展提供技術和高層次人才支撐。

1.2 科研機構多陜西省的科研機構眾多,共有各類的科研機構1061家,其中省部級的獨立科研院所有97所;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2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個,國家部門專業專項實驗室和國防重點實驗室72個,國家大型科學工程和野外觀測臺站7個,國家行業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分析測試中心和計量中心4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57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5個,省級工業技術研究院3個,各類測繪與勘查設計及研究機構420個。

1.3 科技活動經費投入增加2009年,全省R&D經費支出為189.51億元,較“十五”期末翻了一番,較上年增加46.23億元,增長32.27%,高于全國增速6.5個百分點。R&D經費投入強度(R&D經費支出占當年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是衡量地區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2009年,陜西省R&D經費支出居全國第10位,R&D經費投入強度為2.32%,居全國第4位,僅次于北京(5.50%)、上海(2.81%)、天津(2.37%)。

1.4 科技成果總量持續增加2009年陜西省專利申請量為15570件,授權量為6086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為5858件和1341件。同時,科技成果登記總量也在持續上升,2009年達到了518件。比2004年增長了62.16%。2009年,陜西省登記的科技成果中應用技術成果所占比例最大。應用技術類成果417項,占登記的科技成果總數的80.50%;基礎理論類72項,占13.90%;軟科學29項,占5.60%。這些都說明陜西省的科技成果的實用性在不斷增強,陜西省也加大了對科技成果的轉化。

2陜西省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條件劣勢分析

2.1 企業技術創新投入不足企業自身技術創新投入不足,2008年,陜西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活動人員占區域總額的58.2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近5個百分點;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占總額的45.0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7.52%),在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中,全省規模以上企業獲得政府科技資金投入位居全國第三,占到其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的17.1%,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6倍,位居全國第一。而上述企業自身投入占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

技術創新發展非常不平衡,企業技術創新合作缺位等問題比較突出。2008年,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撥給研究院所及高校科技經費2.23億元,僅占到其科技經費支出的1.96%;大中型工業企業購買國內技術1.88億元,占到全國總量的1.13%。現有的合作,也主要以企業向高校、研究院所一對一地委托項目,高校、研究院所組建臨時性項目組的形式進行,缺乏深層次的戰略合作。

2.2 中介機構體系不完整2009年,北京市有中介組織9000多家(年收入在5000萬元以上的85家),而陜西同期僅有396家,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只有100多家,科技中介機構發育不完善,突出表現為四個方面:一是信息不對稱。各中介機構各自為戰,沒有形成統一的信息推廣與交換平臺,只有40.2%的技術轉移機構擁有獨立的網站,8.9%的機構擁有對內管理和對外推廣的數據庫系統。二是技術經紀活躍度不高。具有技術經紀業務的中介機構僅占32.6%;71.7%的中介機構的技術經紀人比例在5.0%;有26.1%的中介機構沒有技術經紀人。三是復合型人才缺乏。57.6%的中介機構認為需要進一步改善本機構的人員結構。四是工作經費少。財政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弱,84.8%的技術轉移機構工作經費在100萬元以下。由于目前科技中介機構的現狀,在陜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2.3 科技成果轉化率低2008年陜西高校承擔國家863計劃148項,在開展項目過程中進行了成果轉讓的29項,占項目總數不到20%。2009年陜西高校共實現技術轉移項目交易額3.35億元,其中本地單位購買技術實現交易的1.0億元,占29.9%,外地單位購買技術實現交易是本地的兩倍多。高校專利的技術轉移額600萬元,在本地進行的專利技術轉移額80萬元,僅占總交易額的13.3%。企業對于科技成果需求不旺,缺乏動力。2009年,我省通過技術市場轉讓的科技成果,近五分之四流向省外,只有五分之一在省內就地轉化。科技資源優勢與支柱產業發展結合不緊密、產學研合作比較松散、整體的組織配合性不強,對陜西省支柱產業的支撐作用不強。

3陜西省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模式建議

3.1 人才培養型產學研合作創新模式可通過聯合辦學以及共建研發基地的方式,形成產學研辦學機構或者建立戰略聯盟及研發院,為陜西省高新技術和裝備制造業、國防工業加快先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搭建產學研結合平臺。

3.2 研究開發型產學研合作創新模式可整合高校與研究機構的實力,形成與企業關鍵技術需求相結合的研發模式。也可采用技術轉讓和技術服務的方式。[2]高校和研發機構把直接應用于企業的成熟技術一次性轉讓給企業,實現兩方共贏。

3.3 主體綜合型合作模式高校、科研院所與高新區共同創辦大學科技園區,轉化高新技術成果,孵化高新技術企業,培養技術和管理人才,發展高科技產業。[3]

3.4 聯建型產學研合作創新模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項目的研究與開發上,可以與企業合作,各方相對獨立,優勢互補,以協議、合同等方式形成技術與人才供求的長期或臨時聯建體。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進行全方位合作,簽訂長期全面合作協議,建立有效合作機制。

參考文獻:

[1]孫麗文,李娜,劉偉.高校技術轉移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2008,37(1).

第8篇

關鍵詞:技術創新;產業格局;紡織工業;產品開發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志碼:A

New Model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Related Changes under New Business Pattern

Abstract: Currently, both the business pattern and the patter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ve entered into a new era, and meanwhile, big data technology is restructuring business model and people’s behavior in an open, equal and public-participated way. Under such background, technology-driven and demanddriven have become an impetus that complements each other rather than favors one more than the other for developing new products, and new model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related changes under new business pattern deserve more attention. It is necessary for textile enterprises to learn and adopt new model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eep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hanges of these new models and find the best and adaptable path of innovation.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siness pattern; product development; textile industry

技術創新是提高紡織產業社會生產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支撐,在產業轉型升級和化解行業發展困難的工作全局中處于核心位置。縱觀世界,科技發展呈現多點突破、交叉匯聚的態勢,大數據科學成為新的科研范式,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成為科技創新的焦點,世界各國更加重視利用科技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產業科技、國家科技和學院科技三足鼎立、協同發展,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呈現出全球化競爭與加速流動的趨勢。同時,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推動下,世界商業和制造業也正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涌現出新的發展潮流。

1 技術創新面臨的新形勢

1.1 知業社會到來

回看人類的產業發展歷程,農業社會在地表層面上開發了自然的物理世界;工業社會進而從地下到太空對物理世界進行了深度開發;“知業革命”就是利用自然礦藏之外的信息與智力“礦藏”,進行第三次“人工世界”的大開發,進而回頭更加深度地開發第一和第二的物理與心理世界,實現 3 個世界的和諧生存與可持續發展。農業社會的特征是地表資源的大開發,工業社會的特征是地下資源礦藏的大開發,而知業社會的特征是信息和智力的大開發,以重視和利用礦藏的方式,重視和利用數據。

1.2 商業3.0時代到來

大工業代表了商業1.0時代,PC主導的信息革命是商業2.0時代,移動互聯網席卷下,人們將進入商業3.0時代,移動互聯網將重構傳統產業,必將帶來一場深刻的商業變革。簡言之,工業化是1.0時代,工業化+信息化是2.0時代,工業化+信息化+移動化是3.0時代。商業3.0時代將會呈現如下鮮明的趨勢:線上線下融為一體,產業鏈上所有的要素都將重新組合;用戶將真正釋放,產品概念將再次定義;移動互聯網重構一切,3 年公司可能超越30年公司;金融、零售、本地生活服務等將率先發生革命性變革。

1.3 工業4.0時代即將開啟

工業1.0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實現機械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工業2.0形成了生產線生產的階段,開創產品批量生產的新模式,工業3.0的標志是電子工程和信息技術充實到工業過程之中,實現了生產的最優化。工業4.0將通過網絡技術來決定生產制造過程,實現實時自動化管理。隨著新一代移動通信、WIFI、數據采集(RFID、一維和二維條碼)、GPS/GIS、智能手機/智能終端等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交匯,制造業正在進入智慧互聯新時代。

1.4 “再工業化”推動全球制造業格局重組

目前,發達國家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方面占據顯著優勢。發達國家“再工業化”主要是對制造業產業鏈的重構,重點是對高附加值環節的再造。隨著推動新工業革命先導技術的產業化進入快速發展期,高成本國家通過更靈活、更經濟的新制造裝備生產更具個性化、更高附加值的產品,未來在制造領域的實力對比將重新向發達國家傾斜。而發展中國家在制造業產出方面追趕發達國家的速度將較此前顯著放慢。這會影響到全球產業的地域布局,進而導致全球產業格局出現大重組。1.5 大數據時代正在來臨

大數據是繼云計算、物聯網之后IT產業又一次顛覆性的技術變革。根據IDC監測,全球數據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意味著人類在最近兩年產生的數據量相當于之前產生的全部數據量。大數據最核心的價值就是在于對于海量數據進行存儲和分析,找到背后的規律。大量化(Volume)、多樣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價值密度低(Value)是“大數據”的顯著特征。大數據為商業3.0時代帶來新的特征:商業體系互聯網化;新商業要素從“資本、勞動力”擴展到數據;新商業模式以數據分享與驅動手段,實現柔性化制造、個性化營銷和社會化物流,從B2C到C2B、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客制化;產業格局從“大企業+小企業”發展到“小前端、大平臺、富生態”;經濟形態從“大規模、標準化、低成本”發展到“大范圍、個性化、高價值”。

1.6 大互聯(Web3.0)時代到來

Web1.0是門戶時代,Web2.0是搜索/社交時代。Web3.0典型特點是多對多交互,不僅包括人與人,還包括人機交互以及多個終端的交互。由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開端,在真正的物聯網時代將盛行。一開始僅僅是大互聯時代的初期,真正的3.0時代一定是基于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智能生活時代,實現了“每個個體、時刻聯網、各取所需、實時互動”的狀態,也是一個“以人為本”的互聯網思維指引下的新商業文明時代。

2 技術創新模式的轉變

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同時也是時尚產業的重要推動力量和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載體,為很多工業部門提供重要材料支撐。但紡織工業發展面對的挑戰也是不可回避且亟需破解的,這也亟需改變對技術創新的認識,并進行創新模式的轉變。

2.1 擁抱互聯網思維

人類社會每次經歷的大飛躍,最關鍵的并不是物質催化,甚至不是技術催化,而本質是思維工具的迭代。互聯網思維,就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

至今,已有研究者較為系統地提出九大互聯網思維: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大數據思維、平臺思維、跨界思維,以專業的視角全方位剖析移動互聯網給傳統產業帶來的變革,涉及戰略規劃、商業模式設計、品牌建設、產品研發、營銷推廣、組織轉型、文化變革等企業經營價值鏈條的各個方面。

用戶思維是對市場、消費者的理解,法則有三:得粉絲者得天下;兜售參與感;用戶體驗至上。簡約思維是對產品規劃、設計的理解,法則有二:專注,少即是多;簡約即是美。極致思維是對產品/服務、用戶體驗的理解,法則有二:打造用戶尖叫的產品;服務即是營銷。迭代思維是對創新流程的理解,法則有二:小處著眼,微創新;精益創業,迅速迭代。流量思維是對經營模式的理解,法則有二:免費是為了更好地收費;堅持到質變的“臨界點”。社會化思維是對關系鏈、傳播鏈的理解,法則有二:利用社會化媒體,口碑營銷;利用社會化網絡,眾包協作。大數據思維是對企業資產、競爭力的理解,法則有二:數據資產成為關鍵競爭力;用戶不是一類人,而是每個人。平臺思維是對商業模式、組織形態的理解,法則有三:打造多方共贏的生態圈;善用現有平臺;把企業打造成員工的平臺。跨界思維是對產業邊界、產業鏈的理解,法則有二:攜“用戶”以令諸侯;用互聯網思維,顛覆式創新。

新的時代背景下,企業技術創新模式向互聯網思維轉變得越早,受益也將越多,不具備互聯網思維的企業將在新一波浪潮中失去競爭優勢。

2.2 做好創新戰略的頂層設計

從本質上講,科學、技術和工程三者是不同類型的創造性活動,有著不同的發展規律,體現著不同的價值,需要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支持政策。科學以探索發現為核心,主要是發現、探索研究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科學發現,特別是純科學的原始性創新突破,也就是純基礎研究。技術以發明革新為核心,著重解決“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也就是應用研究。工程著重解決“做出了什么”的問題,也就是開發試驗。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將科學、技術與工程的區別和聯系,比作為水、魚和魚市場之間的關系。

科學活動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科學概念、科學定律、科學理論,是論文、著作,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公有的知識”,評價以學術水平為主要價值導向,注重國際同行評價;技術活動成果的主要形式是專利、圖紙、配方、訣竅等,在一定時間內是“私有的知識”,評價更多地參考專利數量和質量;工程活動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物質產品、物質設施,一般來說是“屬于”某個特定的“主體”的,評價更多地參考工程實體的質量和水平,技術和工程都注重應用部門、用戶和市場評價。

企業在創新過程中,應增進認知、分類管理、統籌推進,確定科學、技術與工程在創新活動中的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大力發展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積極促進技術、工程與經濟社會緊密結合,發揮技術創新在支撐當前經濟轉型和持續發展中的核心作用。

企業應做好創新戰略的頂層設計,需要解決 3 個突出問題:一是在理念上理清科學、技術、工程的概念與作用;二是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但也只能根據自身的技術儲備、人力物力資源進行己所能及的創新活動;三是在科技項目方面,應解決創新鏈各環節相互脫節、各自為戰、無序發展的問題。

2.3 尋求需求導向與技術驅動的平衡

企業在開發產品的時以需求為導向,還是以技術為驅動,多年來業內對此話題爭論不已。需求導向策略就是跟著市場走,從產品體系、結構、布局、品種、數量、品質、價格、服務等方面滿足不同層次、維度的需求,例如吸濕排汗的服裝可以滿足運動員等特定人群的需求。技術驅動策略就是跟著技術走,能創造新的消費領域和消費市場,甚至推動產業革新及消費趨勢變革。例如,海爾推出的洗土豆的洗衣機就是這樣的案例。

可見,二者同樣重要,只不過在消費品制造業,多數企業的口號均是以客戶為中心,滿足客戶需求。因此,需求導向成為形式上的主流。然而,對于一些有實力的大企業來說可以創造需求,其實際效果應該甚至超出需求導向的作用。可以這樣說,優秀的公司滿足需求,偉大的公司創造需求,從優秀到偉大的過程就是需求導向加技術驅動協調發展、靈活變化的過程,并不是非黑即白、非彼即此的事情。

同時也要看到,先進技術只有培育出有效市場需求之后,才能成為真正實用的技術。最適宜的技術,不一定是最先進的技術,但一定是市場最需要的技術。技術可以創造需求,但并不能盲目發展技術,特別是可能被市場束之高閣的技術,而是注重技術創新定位的重要性,即與市場需求的契合與平衡。

2.4 引入“四位一體”的創新模式

紡織技術創新,應因地制宜地采用“源創新”、“流創新”、“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為當前和未來提供多方面的技術保障。

“源創新”挖掘新型市場,運用技術為消費者創造新的需求、引導新的消費方式、創造新的市場。例如,現有技術可以將老年人的脈搏、呼吸頻次等生理指標的測量技術附著在服裝上,并通過手機通訊,將老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理信號實時顯示給家屬,可在超限時自動報警。源創新就是技術驅動型的創新,是利用需求為消費者創造新技術。

“流創新”需持續保持。流創新在原有生產體系中挖潛改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穩定質量、創造產品的差異化來迎合細分市場的需求的措施。此類技術創新會連續性地增加價值,但不可能產生經濟效益飛躍和升級,其帶來的優勢都不能持久,要維持競爭優勢,需要持續進行“流創新”。

“集成創新”促產業速升級。集成創新運用已有技術特別是外專業的技術,通過對市場信息的了解分析,針對某一特定的市場需求,進行產品功能創新、性能組合互補,創造出新的商品和市場需求。從超出紡織行業的范圍找出成熟技術,并與紡織原有技術相結合,將是在短期內實現創新的有效方法,也是快速推動紡織經濟升級的有效手段。

“原始創新”要大力支持。原始創新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原理性主導技術等創新成果。其往往是在基礎理論和高技術方面有獨到的發現或發明,具有科學創新層面上的意義。中國紡織產業在原創性研究方面與國際差距尚大,建設紡織強國需要大量的原始創新來支撐,而原創性研究的開展離不開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

2.5 完善企業內部創新體系

信息技術為企業競爭戰略提供了必要條件:移動互聯網帶來人的高度協同;物聯網也會帶來物的高度協同;銀行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方興未艾。互聯網將人聯網、物聯網、金聯網三網合一,進入信息化普惠工業企業、制造業的時代。

在新產業格局下,企業應完善內部技術創新體系,包括:信息資源收集、跟蹤研究;技術人才引進與培養;科技創新獎勵機制;知識產權保護;科研項目申報與執行;企業技術資質申請與管理等。在完備的體系保障下,進而打造企業強大的設計力、技術力和管理力。

3 下一步的技術創新方向

技術創新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戰略核心之一。目前,全行業已形成共識:科技強國是紡織強國建設的首要戰略目標,科技貢獻是產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的成效與質量取決于把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與程度,以智能技術提升勞動生產力、突破纖維資源瓶頸、節能減排和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強化基礎研究、技術向生產環節之外的消費環節延伸,是科技創新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均衡性、包容性問題。

3.1 提升勞動生產率是首要問題

勞動生產率提升是紡織工業從傳統產業向現代先進制造業轉型的首要目標,智能技術的應用是重要標志。新型紡紗、織造、印染、針織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越來越以高效、自動化、智能化裝備的應用作為標志。在線監控、數字化設計、RFID射頻識別等信息化技術在化纖、棉紡、印染、服裝和家紡等行業的廣泛應用,將大大推動紡織工業勞動生產力的提升。

3.2 突破纖維資源瓶頸是根本任務

保障纖維原料供給是產業安全有序發展的根本。纖維材料產業已確立重點推進差別化纖維、高技術纖維、生物質纖維技術及其產業化,即一方面解決量大面廣的纖維資源,另一方面是高技術纖維的開發與產業化。如提升化學纖維差別化率的在線添加技術、連續聚合技術、納米改性技術、原液著色技術等關鍵共性技術,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PTT、PLA、PHA等生物質合成纖維等關鍵技術突破,仿棉纖維的研發等。碳纖維、芳綸、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酰亞胺、連續玄武巖等纖維基礎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升,這些代表紡織工業技術水平的標志性產品,產業化進程有待加快。

3.3 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是存續保障

節能減排和資源循環利用水平提高是紡織工業贏得社會和政策認同、獲取可持續發展空間的重要保障。節能降耗減排技術在全行業獲得廣泛推廣應用具有戰略意義,包括無PVA環保漿料、膜技術處理廢舊聚酯瓶片清洗廢水回用技術、粘膠行業廢水廢氣的治理和回收技術、印染行業高效短流程前處理、少水及無水印染加工技術、廢水深度處理及回用、廢水分質分流及處理回用技術、太陽能板集熱系統、空壓機熱能回收技術等。

3.4 基礎研究軟硬兼顧是必要手段

支撐產業發展的紡織基礎研究需要軟硬兼顧。以產業需求、消費需求和技術變革為牽引,及時融入新技術的元素,才能有效支撐行業的轉型升級和矛盾的化解。特別是軟技術,如標準的完善、技術導向與市場需求相結合的流行趨勢研究、供應鏈管理技術、物流技術等。

3.5 創造需求、引導需求是更高目標

紡織行業亟需引發新的、更高層次消費需求的紡織技術。以數字化和綠色化為主線,紡織服裝產業與IT產業、時尚產業的交叉融合,注定要在引領新的生活方式、營銷方式方面做出表率。如人體工學技術(三維測量和試穿技術)、設計和裁剪技術、體現健康和功能性理念的智能可穿戴技術等。

參考文獻

[1] 白春禮.當今世界科技呈現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J].中國科技產業,2013(7):12.

[2] 王飛躍.“數據礦藏”對于“知業革命”的意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06-19.

[3] 萬建民.商業3.0時代[J].中國企業家,2014(13):3.

[4] 張茉楠.全球制造業變局 中國如何突圍[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4-08-11.

[5] 趙大偉.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6] 白春禮.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靠什么支撐?[N].光明日報,2014-

05-15.

第9篇

關鍵詞:汽車工業;創新;發展;技術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2-011-01

目前我國汽車工業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只有進行技術創新,我國汽車工業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敗之地。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是我國汽車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二零零六年以來,我國汽車工業形成了技術創新的良好氛圍,我國汽車工業如何進行技術創新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全球汽車工業技術創新模式

汽車行業是人類現代文明的標志,汽車誕生于一八八六年,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到現在世界汽車工業已有百余年的發展歷史,從國際汽車工業發展歷史來看,汽車工業的技術創新模式主要有兩種模式:自主研究開發模式和引進技術自主開發相結合模式。美國、德國、英國、意大利、法國等發達國家基本上采用自主研究開發模式。依靠本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研究基礎,自主研究開發,技術有很強的獨立性,處于世界汽車技術水平的領先地位。日本、韓國等國家采用引進技術自主開發相結合模式,他們在汽車工業的發展初期引進、學習、吸收國外產品和技術,形成相應的自主研究和開發能力。有人認為,世界汽車工業技術創新存在另外模式,本國的汽車工業完全依賴外國的產品和技術,例如,巴西和墨西哥等國家,汽車工業的技術發展有很強的國際依賴性。世界汽車工業技術創新的發展,有著共同的特點:政府的政策導向是汽車技術更新的巨大動力,國家之間進行技術合作和交流是汽車工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建設是汽車企業技術創新的保障。

二、我國汽車工業研究開發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汽車工業在技術水平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與發達國家汽車工業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1、載貨車、客車、專用車領域,我國汽車工業已經具有一定開發能力,但與發達國家汽車工業相比,在高檔產品的開發方面,仍然存在著較大差距。

2、轎車領域,我國汽車工業能夠進行某些轎車車身的開發設計,在原有平臺的基礎上做局部改進創新,但整體轎車開發能力尚不成熟的,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3、汽車零部件的技術開發領域,我國汽車工業在中低附加值產品方面具有一定的開發能力,對汽車關鍵零部件的技術開發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許多關鍵零部件是國外產品的仿制品。

三、中國汽車工業技術創新模式

1、引進技術,自主開發為本,聯合開發為輔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是中國汽車工業的夢想,與是與國外汽車生產大國存在差距的關鍵。形成汽車工業自主開發能力,是汽車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問題。中國汽車工業二十年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不能簡單地以市場換技術,汽車工業想走“引進一吸收一消化一創新”之路,但沒有實現預期的目標,始終停留在“引進一模仿一再引進”過程中,轉變認識。在國際經濟全球化形勢下,沒有必要照搬日本、韓國的發展模式,制定最優的技術創新模式。利用國內科技力量做好二次創新,提高產品的開發能力,政府要鼓勵企業通過合作開發方式,

獲得新技術。堅持兩條腿走路,以我為主,提高開發新產品的水平,最終形成自主開發。

2、加強汽車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建設

技術創新服務體系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量,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包括,人力資源、研發能力建設,戰略規劃和組織機構。增加研發投入,提高自主研發能力。世界汽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要求汽車研發方面的投入加大,國家應支持大集團研發中心的建設,對關鍵性的技術開發項目給予金融政策支持,調動企業自主開發的積極性。實施人才戰略,人才戰略是實施產品開發的一項重要內容。培養一支擁有現代汽車技術專業知識及技能的人才隊伍,造就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術創新人才。

3、實現跨越式發展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成人 | 欧美色视频日本片免费高清 | 国内亚州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999视频 | 欧美 中文字幕 | 久久精品二三区 |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 国产高清小视频 | 久久99国产亚洲精品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 久久久亚洲欧洲国产 | 黄短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 | 国内国外精品一区二区 | 免费一级国产生活片 | 狠狠色婷婷七月色综合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人妖 | 欧美成人性色 | 婷婷丁香花麻豆 |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 国产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丁香婷婷激情 | 天天摸天天插 | 欧美日韩亚洲m码色帝国 | 男人天堂999|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88 | 精品视频一二三区 | 欧美精品在线播放 | 婷婷射丁香| 成人在线黄色电影 | 99视频久久 | 成人精品 | 福利视频精品 | 欧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试看 | 久久成人免费 |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久久精品 | 成熟性xxxxx 成人做羞羞事免费网站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好男人天堂网 | 女大学生的沙龙室2中文版电影 | 人人澡人人澡人人看青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