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概念優選九篇

時間:2023-07-13 16:35:5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概念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概念

第1篇

【關鍵詞】商業銀行 規模經濟 范圍經濟

現在世界經濟都呈現大發展態勢,金融危機雖然帶來一定的影響,但現在各國家經濟都在大發展,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快的,經濟的大發展,離不開銀行的支持,中國銀行業是金融市場的龍頭,資金的流通,都不能離開銀行產業。現在金融市場已經全球化,促使國際銀行業的經營環境和運作方式在不斷發生變化,國際銀行業現在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銀行產業也在發展變化,中國銀行業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也產生了變化,經濟要想發展,是離不開銀行產業的支持。

一、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理論分析

(一)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基本概念

規模經濟(Economics of Scale)又稱“規模利益”(scale merit),通常指在一定科學技術水平下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平均成本長期處于一種下降的趨勢,也就是說費用是越來越少。

范圍經濟(Economies of Scope)是與規模經濟是有一定聯系的一種概念,范圍經濟就是聯合生產模式下的經銷經濟,就是我們長期經營一種產品的效益擴展到我們銷售多種產品,產生多種效益的一種渠道,也就是說,在一定范圍內有一定的影響,這樣就產生了范圍經濟。

(二)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之間的關系

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本質特征是沒有區別的,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品總量在增加的前提下,但生產的平均成本趨于下降,但也不都是一樣的,規模經濟是拿企業中一種產品進行考慮,主要是分析這種產品總量在增加的前提下,平均成本是否在下降。而范圍經濟則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對企業所有產品而言,所有產品在總量增加的前提下,平均成本是否下降。

(三)商業銀行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商業銀行規模經濟是指銀行業務水平的一個標準,在人員數量與機構網點不斷增多的情況下,我們的運營成本是否在下降,也就是說我們在總量增加的前提下,銀行的相對成本是否在降低,單位的效益是否有所提高,規模經濟不是越大越好,必須在一定量的前提下,質上有一定的提高。

商業銀行范圍經濟是指經營的品種越來越多,業務范圍越來越廣,我們在經營多種品種的前提下,我們運營成本在增加,銀行的業務范圍在擴大,但是要看我們的平均運營成本是否在降低,商業銀行的效益是否越來越好,現在的商業銀行要想長期有更好的發展,其業務范圍要越來越廣,經營的領域要多元化,也就是說商業銀行必須由專業化向綜合經營領域擴展,經營的理念要有所轉變,這樣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做出貢獻。

二、銀行業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研究方法

(一)銀行業投入產出指標的選擇

在我國對商業銀行業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研究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實踐能力一定要強。20世紀50年代國外學者就對此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國內80年代以后才逐漸開始了研究銀行業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已經有了很大的成績。

(二)銀行業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研究中的函數選擇

1.ICobb一Doug!as(CD)成本函數

在早期的研究中,Benston(2965,1972),BellandM呷hy(1965)應用對數線性CD成本函數來研究銀行業的規模經濟,如果我們定義c為總成本,q為產出數量,w為勞動價格,r為投入實物資本價格,CD成本函數的表達式形式如下:

2.超越對數成本函數

超越對數成本函數其定義如下:

三、銀行業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模型設計

通過市場調研,調研多家商業銀行,利用數學公式建立了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設計模式,如下面公式:

其中Tc為銀行總成本、Y1為銀行存款、Y2為銀行貸款、Y3為投資、Wl為勞動力和資金的平均價格、W2為資本的價格;

總之,從貨款的來源看,各種銀行都存在范圍經濟,貨款都在一定的范圍內發展,大的方面說,國有的各個商業銀行不如私有的各個商業銀行范圍經濟做的活、效益好,國有的銀行缺乏機動性,貨款周期長、速度慢。世界經濟發展的今天,我國商業銀行在貸款利率上有了更多的定價權,這樣一些小的商業銀行獲得更多的主動權,其發展態勢更好,現在出現不少小額貨款公司,是對國有商業銀行的一個補充,對我國經濟發展建設做出很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金煦皓.中國銀行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實證研究川[D].重慶: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2007.

第2篇

論文摘要:分析了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新技術革命影響企業規模經濟的新效應、新途徑,歸納出在新經濟時代高科技企業規模經濟的新特點,提出了高科技企業規模經濟的六個新概念,即“小就是好”的新型規模價值觀、規模經濟的虛擬性、規模經濟的動態性、規模經濟的開放性、規模經濟的效率性、規模經濟的模糊性,為指導高科技企業的規模決策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一、新技術革命影響企業規模經濟的新途徑、新效應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技術革命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影響十分巨大,其中對企業規模經濟的影響力和影響途徑也產生了如下重要變化:

1.新技術裝備之“柔性”淡化了規模經濟效應。以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為代表的新技術與傳統技術之最大區別在于:新技術之“新”主要體現在大量取代和大幅度擴充了人腦的功能,形成了具有人工智能和自適應能力的柔性生產系統。基于剛性的、固化的技術系統而得出的影響規模經濟的原因,如生產規模的大導致組織協調成本上升,品種的頻繁更換導致生產準備、結束費用提高等,在柔性生產系統中已變得微不足道。由于現代技術中“軟技術”的比例越來越高,因此技術含量的高低、技術貢獻的大小不能簡單地與技術裝備的數量、價格掛鉤;新技術革命使企業平均規模變小、使許多行業內不同規模企業之間成本差異變小已呈明顯趨勢。

2.新材料、新能源技術直接影響成本的作用強化。技術影響成本的渠道,分直接渠道和間接渠道兩類,其直接渠道通常是指由于采用了新工藝、新材料、新能源而導致的成本變化。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新技術革命重點領域就包括新材料、新能源,這些領域每次產生的新成果都會導致一次“成本革命”,即大幅度、迅速地降低成本,不斷涌現的新成果導致生產成本呈現“階梯狀跌落”現象頻繁發生。相比之下,技術影響交易成本與組織成本這種間接渠道對成本的影響幅度和影響速度遠遠小于直接渠道對生產成本的影響程度。因此,在新技術革命的環境下考慮“技術一一成本”關系時應將直接的“跌落成本”放在首位。

3.人際交流手段和管理技術的空前進步導致交易成本和組織協調成本大幅度下降。無論是古典經濟學還是新古典經濟學,他們在討論規模經濟問題時都基于一個假設,就是信息不完全,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導致企業發生大量的外部交易費用和內部組織協調費用,當這兩部分費用在總成本中占到一定比重時,就會對企業的“規模——成本”特性產生重大影響。這一假設在工業經濟時代是基本符合實際的,但到了知識經濟時代就逐漸站不住腳了,這是因為新的信息技術革命使人類獲取信息的手段空前進步,每個人都有可能以足夠快的速度獲得足夠完備的信息,并能以足夠快的速度和利用非常便捷的工具與他人交流,使交易費用無論距離多么遙遠、交易內容多么復雜都能降到極低水平,使內部管理費用在不同規模的企業都能大幅度降低。信息經濟的這種“零成本、低物耗、高收益”特征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經濟學用以分析企業規模經濟現象的基礎。

4.網絡技術突破了傳統的空間觀念,使孤立的討論企業內部規模經濟變得毫無意義。新技術革命最有代表性和突破性的成果就是智能化的信息網絡技術,它使得人類在現實世界之外構建了一個虛擬的網絡世界,人們利用網絡,既可以傳遞信息,又可以從事各種社會和經濟活動,從而產生了所謂的“網絡經濟”。這種網絡經濟既是一種全天候運作的經濟,也是一種全球化經濟,它把地理空間因素對經濟活動的制約降低到最小程度;網絡經濟又是一種“虛擬經濟”,它把一部分經濟活動轉移到以信息網絡構筑的虛擬空間進行;網絡經濟還是一種“直接經濟”,它使得處于網絡兩個端點上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可以直接聯系,使社會經濟組織結構趨向扁平化。由于上述“網絡經濟效應”越來越強烈,故處于網絡時代的任何一家企業都不能將自己孤立于網絡之外,必須把自己看作網絡上的一個節點,將企業規模經濟問題放在網絡經濟的框架內進行研究。

5.新技術的快速多變特征和“新技術革命”的沖擊效應改變了傳統的時間觀念,使討論靜態經濟規模變得毫無意義。由新技術支撐的新經濟是一種速度型經濟,與傳統工業經濟相比,它的經濟節奏大大加快,其典型表現是技術創新和開發周期縮短、技術淘汰率提高、產品更新換代和技術更新速度加快,且每一次較大的技術更迭都會迅速打破原有的競爭格局,對經濟形成一定的“技術沖擊效應”。因此,我們再也無法孤立、靜止地去研究某種技術關系或技術條件下的規模經濟現象,只能將技術看作一種時間效應,將技術在一定時段內變化趨勢的預測結果作為研究規模經濟的基礎。

二、高科技企業規模經濟的新概念、新特點

新技術革命催生了一大批高科技企業。這些高科技企業(在我國也稱“高新技術企業”)十分典型地體現了新技術革命的時代特點,上述關于新技術影響企業規模經濟的新途徑、新效應,在高科技企業里表現得十分明顯,導致在高科技企業里的規模經濟現象與采用傳統技術的企業相比有著顯著的區別。筆者將關于高科技企業規模經濟的新概念、新特點歸納為如下六個方面。  1.“小就是好”的新型規模價值觀。在工業經濟時代,大型企業是最高效的企業組織模式,企業規模大就能使產品成本低、產品質量好,使企業駕馭市場的能力強,于是,“大就是好”成為了一種占主流地位的規模價值觀。然而,當社會跨人知識經濟時代后,大型企業易患的“大企業病”將變得更加突出且危害更大,如反應遲鈍和決策效率低使企業不能適應多變快變的市場環境,多層次金字塔型組織和龐大的官僚機構扼殺技術創新。相比之下,規模較小的高科技企業在新經濟時代卻越來越體現出明顯的優勢,如市場適應能力強、生產經營慣性小、內部機制有利于創新,特別是技術進步縮小了規模對成本的影響,由先進的小型設備組成的柔性制造系統同樣能以極低的生產成本制造出高質量的產品。因此,企業規模價值觀應由“大就是好”向“小就是好”轉變,企業的組織規模“為了強大而變小”可能成為一種流行的工作思路。

2.規模經濟的虛擬性。當企業組織規模縮小以后,如果遇到超出自身規模實力的市場機會時,企業是否需要通過擴充組織規模以適應市場的變化呢?答案是:大可不必。在網絡經濟時代,小型企業照樣可以經營大項目,其辦法很簡單,就是利用國際互聯網來放大自己的經營規模。也就是說,企業可以同時“變小”又“變大”——組織實體變小為適度規模,同時通過網絡整合外部資源以形成較大的經營規模,于是出現了諸如“網絡企業”“電子空間企業”“虛擬企業”等新名詞。這種跳出物質實體空間到網絡虛擬空間來放大企業經營規模的思路和做法,筆者將其稱之為規模經濟的虛擬性,其實質是給規模經濟現象賦予一種全新的空間概念。

3.規模經濟的動態性。在新古典經濟學所構建的規模經濟分析模型中,假定技術因素和其它經濟變量在足夠長的時間跨度內處于相對靜止狀態,不考慮它們的時間效應和動態影響。這種分析方法在技術變動速度不快的環境下,其分析結果與實際活動的差距是不大的。但是,這種靜態假設用在高科技企業就行不通了,其原因在于高科技企業的技術變化速度很快,很難分清技術的邊界。因此,必須以一種動態性概念來理解高科技企業的規模經濟問題:高新技術的快速多變特征和新技術革命的沖擊效應,不能保證企業長期平均成本曲線處于靜態或“線狀”變化特征,企業最佳規模或適度規模的選擇范圍不是一條“線”,而是具有一定“彈性帶寬”的區域;在這一區域內,“規模——成本”特性既可能產生“階梯狀突變”,也可能產生“連續狀漸變”。按照此種動態性概念,高科技企業的生產經營系統必須具備較高的“柔性”和“自適應”能力,應盡量采用“軟手段”來調整規模,而不是依賴新建、改建、擴建等“硬手段”來調整規模。

4.規模經濟的開放性。在傳統規模經濟理論中,是將企業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這兩個本來緊密聯系的復雜問題按封閉性假設作一個簡化處理,割裂兩者的聯系并將它們分別放在相對封閉的空間來討論各自的特點。此種做法用在開放程度較低的市場環境中是可行的。然而,高科技企業目前所處的市場環境,不但其專業化分工和協作關系十分復雜,而且它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市場,這種開放性與工業經濟時代的市場開放性相比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巨大變化:一是開放的空間范圍更大,是一種全球化的開放;二是開放的深度和關聯度更大,是一種涉及社會經濟生活方方面面的全方位、高關聯度的開放。當經濟空間的開放程度達到這種高度時,任何一個企業想要割裂自己與外界的聯系去討論內部規模經濟問題是毫無價值的,必須跳出企業這個小圈子來認識規模經濟現象,用“聚集經濟”“企業集群規模經濟”等新概念來指導自己的規模決策。

5.規模經濟的效率性。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追求的目標已不是單純的利潤目標,而是綜合的、可兼顧社會利益與企業利益的、可持續發展的廣義效益目標,高科技企業就更是如此。因為企業目標體系的改變,所以我們必須相應地改變關于規模經濟的評價標準,用一種關于規模經濟的“效率性”標準來取代傳統的“贏利性”或“成本性”標準。這種“效率性”標準,是成本降低率、市場占有率及其增長率、企業知名度、企

第3篇

關鍵詞:規模經濟 網絡經濟 范圍經濟

在經濟學中,規模經濟意味著當固定成本可以分攤到較大的生產量時會產生的經濟性,是指隨著廠商生產規模的擴大,其產品的平均單位成本呈現下降趨勢。范圍經濟則意味著對多產品進行共同生產相對于單獨生產的經濟性,是指一個廠商由于生產多種產品而對有關生產要素共同使用所產生的成本節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充分利用是推動大工業迅速崛起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由它們決定的產業組織結構和市場的競爭性與否,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分析領域。

1.問題產生

西方經濟學家利用成本函數對運輸企業是否存在規模經濟進行過測算,例如美國經濟學家卡福斯等將運輸成本函數應用于鐵路企業規模的研究上,得出鐵路企業不存在規模經濟效益的結論對運輸業規模經濟問題的復雜性認識不足,尚未弄清運輸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特殊表現,以及未能在它們與運輸業的各種網絡經濟特點之間建立起應有的聯系,是導致有關研究難以取得實質進展的一個重要原因。認真的分析可以告訴我們,微觀經濟學用來分析一般廠商或產業是否具有規模經濟的方法,不能直接和簡單地套用在運輸領域。

2.道路運輸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

運輸活動無疑存在著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現象,但由于運輸業網絡特性和運輸產品本身及其計量方式的復雜性,使得對運輸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把握變得十分困難(對經濟學來說,凡是描述和計量比較困難的商品,其分析的難度也往往大為增加)。作為運輸產品的每一個客貨位移都具有不同運輸對象、不同運距和起迄點或不同運輸時間等特征,而運輸產品的計量單位是把重量和距離復合在一起的噸公里(或人公里),當對運輸產品進行加總時,上述特征會被抽象掉,因此運輸產品的總計中往往是包括了很多不同的運輸產品。而運輸生產過程又要分別體現在可移動的載運設備和作為運輸基礎設施的固定網絡、線路及各個節點上面,故運輸業的規模經濟問題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

(1)運輸是地理空間上的活動,運輸網絡在空間幅員上的規模越大,線路越長,網點越多,其服務覆蓋的區域范圍就越大,因此從運輸網絡的幅員大小看,可以考察運輸企業是否具有管轄線路越長或網絡覆蓋區域越大,單位運輸成本越低的效果。

(2)從運輸線路的通過密度上看,可以考察具體運輸線路上是否具有運輸量越大就導致該線路的單位運輸成本越低的效果。

(3)從單個運輸設備的載運能力(如列車牽引重量、車廂容積、飛機客座數或輪船載重噸位等)上看,則可以考察是否具有載運能力越大,其單位運輸成本就越低的效果。

(4)從運輸企業擁有車(船、機)隊中車輛數的多少,可以考察是否車隊的規模越大,經營效率越高或單位運輸成本越低。例如機隊的規模既與在航線上所能提供的服務頻率有關,又與保持合理的維修隊伍及合理的零部件數量有關,有數據說在只有一架客機單獨使用時所需儲備的零部件數量相當機價值的50%,而當擁有10架相同客機時所需要儲備的零部件數量僅相當機總價值的10%。我全國目前擁有500余架民用客機,分別屬于數十家航空公司,飛機總數還不如國外一家大公司擁有的數量,因此每一家公司的機隊都很難達到應有的合理規模。

(5)由于客貨發送量越來越大,而且存在大量同種運輸方式內部或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中轉、換裝、聯運、編解和配載等問題,交通網絡內港站或樞紐(包括車站、港口、機場、配載中心以及它們的結合體等)與相關線路或相關運輸方式的能力協調變得十分重要;樞紐的能力必須與整個網絡相協調,在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樞紐決定或限制了網絡系統的整體能力;反過來說,樞紐的規模和能力也是其所在運輸網絡發達水平的標志。

(6)還可以從運輸距離角度考察是否具有單位運輸成本會隨著運距的不斷延長而下降的效果。運輸經濟中一直有所謂“遞遠遞減”的規律,特別是終點成本所占比例較高的鐵路、水運和航空運輸這一特點更為明顯。

運輸業范圍經濟的存在使得其規模經濟概念的把握更加困難。前面已經提到運輸產品及其計量上的復雜性,此外在通常情況下,運輸基礎設施特別是運行線路往往需要客貨運混用,例如鐵路客貨運公司利用同一個鐵路網絡,同時提供客貨運服務并生產出多種客運和貨運產品,一般要比分別建立兩個各自擁有客貨運專線的鐵路公司分別進行客貨運的成本要低。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同一運輸線路上被運送,甚至就在同一部載運工具上的旅客和貨物,也會對應著很多不同的運輸產品。因此運輸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存在范圍經濟的,產生范圍經濟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設施和設備的共同使用可更充分地發揮效率,從而降低運輸成本。如果不考慮運輸服務質量上的差別,對運輸產品可以根據客貨運、貨運中的不同貨種、同類貨物但起迄點不同以及不同的運送時間等進行分類,可以看出幾乎每一個特定的位移都是一個特殊的運輸產品。運輸業就是這樣一個提供極端多樣化產品的特殊行業,同樣的運輸位移可以由不同的運輸行業(即不同運輸方式)分別提供,而每一個運輸行業和運輸企業往往又都面對著不同的運輸市場。

3.運輸業的網絡經濟

道路運輸業是網絡型基礎產業。運輸業(或運輸活動)的規模經濟(,是指隨著網絡上運輸總產出的擴大,平均運輸成本不斷下降的現象。這是一個十分籠統的概念,因為我們已經看到它包含著很多不同的內容。運輸業的范圍經濟,是指與分別生產每一種運輸產品相比較,共同生產多種運輸產品的平均成本可以更低,這可以是指某一運輸企業的情況,也可以是指某一運輸網絡或網絡某一部分(如線路、節點、車輛和車隊等)的情況。

第4篇

關鍵詞 企業規模 規模經濟 現狀 認識

隨著我國加入WTO和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我國的各行業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市場環境。企業作為國家競爭的微觀主體,其競爭能力也是決定一國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面對日趨白熱化的國際競爭,特別是來自國外跨國公司的競爭壓力,盡快打造“中國企業的航母”,以更好實現規模經濟和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已成為各界共識,國家為此也專門制定了重點培育幾十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的戰略和措施。本文以目前國內企業對企業規模與規模經濟存在的一些認識誤區為切入點,提出我國實施大企業戰略需要深化的幾點認識。

1 規模經濟——大企業戰略的基礎

一般認為,大企業的優勢主要源自于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即技術的演進是大企業得以產生和的根本性原因。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這種認識,也是我們現有的關于大企業知識的主要理論淵源,它為我們指出了企業規模擴張的內在動因。

規模經濟一般指的是規模與成本的關系,當平均成本隨著生產的產品和服務的數量的增加而下降時,就出現了規模經濟。如圖1所示,在達到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M(最低有效規模,MES)之前,當產量從Q1增至Q2時,平均成本也相應由AC1降至AC2。這里M點非常重要,它的經濟學意義是,企業在選擇生產能力規模或進行投資時,至少要大于這一產量水平。規模經濟性決定了市場上每個競爭者為了繼續生存所必須占有的市場份額,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在某一產業中進行競爭并能獲利的企業數目的上限。

2 我國企業規模經濟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主要行業的規模結構有了根本的改觀,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的距離。例如,代表著中國內地大企業總體發展水平的“中國500強”,其1998年度的平均資產規模、銷售收入、人均利潤、人均收入、資產利潤率及銷售利潤率僅相當于當年“全球500強”平均水平的0.9%、1.7%、12.3%、9.5%、24.7%及131.6%;是當年“全美500強”平均水平的2.5%、3.5%、9.1%、10.7%、12.0%及86.2%。

總體上,我國工業企業的“規模經濟”并不是處處可見的東西;不僅如此,也有很多經濟學家甚至發現,“規模不經濟”是中國工業企業的典型特征(張軍,2002)。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面臨挑戰的行業大多屬于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這類產業一般都有很高的規模經濟要求和技術素質要求,只有大規模生產才能降低成本,保證產品在價格上的競爭力;只有大規模投入才能形成自主開發能力,保持產品在技術上的競爭力。因此,改變目前中國企業規模結構現狀,有效實現規模經濟,增強企業競爭力已顯得十分迫切。為此,國內企業也紛紛制定了實現企業規模擴張的長遠規劃。

但是,同時我們也應冷靜看到,國內一些企業對企業規模與規模經濟的認識仍存在誤區,比如在企業規模的確定上,片面強調越大越經濟,卻忽視了規模經濟實現的條件,結果出現越大越笨、越笨越死的局面;在規模經濟層次的把握上,混同工廠規模經濟與企業規模經濟,致使企業難以針對自身癥結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在規模經濟的實現上,錯把規模當作效率的原因,致使企業本末倒置,缺乏應有的市場競爭力等等。因此,在我國企業致力于打造中國的“企業航母”、實現民族經濟振興的時候,重新深化對企業規模與規模經濟的認識應是十分有益的。

3 深化對企業規模與規模經濟的認識

3.1 區分規模經濟的兩個不同層次:工廠規模經濟與企業規模經濟

工廠規模經濟主要是指因大批量生產能夠采用更先進的工藝,更大型、更專業化的設備,實現標準化、專業化和簡單化作業,從而大量減少單位產品的設備投資,大量節約原材料和能源。而企業規模經濟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企業規模的放大使企業的經營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有可能經得起暫時的虧損,有能力開發風險大但同時盈利性也更大的產品,可以大量減少廣告促銷費用,有利于發揮現在商標和企業商譽的潛在價值等。它可以指生產經營同類產品的若干個工廠(或生產線)實現橫向一體化,或處于生產經營過程不同階段的工廠(或生產線)實現縱向一體化,以及生產經營多樣化等三種途徑所產生的規模效益。工廠規模具有很強的規模經濟性,而企業的規模經濟性要相對小得多。一般來說,工廠規模的擴大,會導致規模經濟的出現,而對于僅僅是企業規模的擴大,應持警戒的態度。

從上講,規模的性首先是工廠規模經濟,在此基礎上,再追求規模經濟。沒有工廠規模經濟的企業規模如無源之水,是難以長久的。實際上,我國不少企業首先急待解決的即是工廠規模經濟,這在機械、、汽車、煉油、和鋼鐵等行業中表現尤為突出。這種工廠規模不經濟嚴重了企業的創利能力,也使大企業缺乏成長的空間。因此,重新明確工廠規模與企業規模的區別,有利于企業辨別自身規模經濟的缺乏來自哪一層次,從而對癥下藥,制定正確的規劃,避免盲目擴張,形成有規模無效益的局面。

3.2 規模經濟必須基于加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規模不等于效率,規模是效率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企業規模只有與其競爭力掛起鉤來才會顯出實際意義。

根據麥肯錫咨詢公司的觀點,核心競爭力是指某一組織內部一系列互補的技能和知識的結合,它具有使一項或多項業務達到競爭領域一流水平、具有明顯優勢的能力。核心競爭力主要包括核心技術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對外影響能力和應變能力,其中創新是核心競爭力的靈魂,主導產品(服務)是核心競爭力的精髓。

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對于正在致力于規模擴張的大企業來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為公司在一定時期所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且其采取不同活動所能產生規模經濟的潛力是不同的,因此集中公司資源,在企業價值鏈中選取最能創造價值的“戰略環節”,致力于形成有競爭力的規模優勢就顯得格外重要。近年來,隨著競爭的加劇,一些企業不再單純追求經營規模的擴大,而是通過分拆、重組、將不相關的業務出賣,或變成獨立的公司,甚至縮小企業的規模,使之集中于主業,從而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種變化即是基于對規模的重新理解,即規模不只是總的規模,而是具體在某些產品、產業上的規模和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能力帶來企業規模擴張,而規模優勢又強化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企業只有注意突出主營行業優勢,明確企業的規模、產業邊界,加強培養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形成專業化的規模優勢,才能取得成功。

3.3 理解規模經濟須動態化

規模經濟的大小一般也會隨著產業生命周期階段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當技術獲得發展、產業漸趨成熟的時候,規模經濟也常常隨之增加。然而,相反的情況也會發生。例如,在鋼鐵產業,微型工廠技術取代了傳統的垂直整合工廠,大大降低了最低有效規模的水平。同時,這些變化未必一定均勻地出現在公司的所有活動中。有時,改變規模經濟并不導致公司規模的直接擴大,而很可能激發某一產業的重新配置和促使垂直鏈中某一具體階段的專業廠商的出現。

技術進步的日新月異決定了規模經濟概念的動態化,也意味著公司的有效規模應處于不斷調整之中。因此,規模經濟包含的實際上是一個適度規模、有效規模,實務中切忌將其教條化。

3.4 規模經濟:技術和制度的雙重觀點

如前文所述,技術水平是決定規模經濟的重要因素,而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因素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力。

規模經濟的實現受內、外部條件的共同影響。從規模經濟的外部條件來看,除了一國的經濟與發展水平和市場容量影響規模經濟外,交易效率起著決定性作用。如果在市場的制度層面,產權界定不清、信息公開程度低、法制軟弱、市場封鎖,在基礎設施上,運輸途徑狹窄、運輸成本高、信息傳遞慢,則市場半徑必然很小、市場的規模難以擴大,分工、專業化和規模化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從內部條件考慮,企業的管理水平是影響規模經濟實現的重要因素。規模經濟要求各種要素能夠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以適當的方式組合起來,而且規模越大,這種組織工作的復雜性也在提高,對管理的要求也就大大提高。管理除了技術性的因素以外,由于信息不對稱所招致的也很突出。所以,規模經濟還要求健全有效的企業治理結構。

對我國目前的大企業來說,所謂“企業規模”及其競爭力,已不僅僅是技術概念,更重要的是體制和機制概念,由這一點看來,中國企業要真正做大做強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需要企業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1 劉懷德.論國有經濟的規模控制[J].經濟,2001(6)

2 胡鈞.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J].經濟學動態,2000(11)

3 于立.實施大企業戰略應澄清的幾個問題[J].中國經濟,1998(2)

4 宋云.并購戰略與規模經濟.企業改革與管理,2002(3)

5 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第5篇

關鍵詞:城市 集聚經濟 規模經濟 范圍經濟

引言:

城市集聚經濟實際上是外部復合經濟,它的復合范圍有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影響集聚經濟產生的因素表現在多個方面。比如城市的發展現狀、地理優勢、當地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當地政府的一些政策等都影響著城市集聚經濟的發展。所以研究城市與城市集聚經濟,對于城市經濟的發展是很有必要的。

一、城市的內涵與功能

自古以來,城市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它是很多生產要素聚集而形成的一個整體。這個整體集文化、教育、科學、政治等于一體,可以看出,城市對于人類的發展的作用是很大的,城市其實就是一種有著系統和集聚形態的特殊生產力。

城市的功能其實就是城市在此地區對于帶動國家文化、政治、經濟等領域發展而起到的作用和發揮的特殊功效,這些都是通過一個城市制定的發展對策體現出來的,一個城市所體現出來的功能對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影響是很大的,要想建設出一個好的城市,就要制定適合城市發展的策略。城市的主要功能是:能夠對城市的發展和特征起到關鍵性的決定作用的功能,它反映出了這個城市的歷史發展狀態以及和其他城市相比所存在的優勢。

二、城市與城市集聚經濟

(1)城市集聚經濟

城市集聚經濟對于一個城市的發展的作用是很大的,可以說是一個城市得以發展的核心因素。集聚經濟就是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而存在的一種經濟形勢,集聚經濟與規模經濟和多樣化范圍經濟之間有著重要的聯系。

規模經濟指的是通過提高生產力效率和使生產力更加專業化,來降低生產的成本,從而使得整個企業乃至城市的經濟效益達到最大化。規模經濟主要有外部和內部規模兩種形式,一般影響集聚經濟的是外部規模經濟。外部規模經濟指的是整體的外部行業結構發生改變而導致的個體的經濟收益的變化,由于整個市場行業規模的擴增,從而影響個人企業規模增大,企業成本降低,從而可以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

范圍經濟不同于規模經濟,它主要受廠商范圍變化的影響。比如,在計劃經濟時代,同時生產很多種產品不同產品的費用要比只生產幾種產品的利潤高,這個時候就會用到范圍經濟的概念,如何確定產品的種類和范圍來降低成本是需要考慮范圍經濟的,它雖然也分外部和內部兩種,但是外部經濟與城市集聚經濟的聯系更大。

企業的形成就是由不同的生產因素混合在一起的結果,在規模經濟的影響之下,集聚經濟的規模開始進一步擴大,到規模增加到某種程度之后,企業的成本就不會繼續降低,這樣也就實現不了效益最大化,范圍經濟會導致各種生產要素集聚在一起,而范圍經濟與規模經濟之間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兩者之間并不是互相排斥而獨立存在的,范圍經濟在產品集體生產成本較低和新產品追加方面,都是比較符合規模經濟的要求的。范圍經濟不僅與企業的管理制度有關,還與營銷的方式有關。由于有外部經濟的作用,當不存在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影響時,各種生產要素仍會集聚。

(2)影響城市集聚經濟產生的因素

第一個影響因素是城市企業的多少,一個城市的企業越多,一些新興起的企業的需要的材料的供給就變得更加快捷,而且生產出來的產品也不會造成堆積,將有更多的渠道和途徑去銷售。一般來講,企業比較多的地方更容易出現工業的集聚。第二個影響因素就是城市的人力資本水平,人力資本水平與企業找到合適的可用性人才是呈正比的,只要企業的人力水平提高了,這個企業的生產成本也會相應的降低。第三個影響因素是當地城市消費者的生活水平以及收入水平,生活水平越高,收入越高,這些居民的購買產品的能力就越強,而且消費者對于消費品的要求也會相應提高和增多,從而刺激當地的消費水平,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部分企業的數量也會增加,企業的集聚會使工作者的收入也上升一個幅度,從而形成一個好的循環。第四個影響因素就是城市的交通運輸,企業能否集聚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如果交通運輸產生的費用不會太多,那么企業的生產成本就會大大的降低,城市之間用于貿易的費用減少,集聚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是很明顯的。第五個影響因素就是當地政府制定的經濟政策,這些經濟政策對于城市集聚經濟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作用,如果經濟政策發生了變化,城市的產業結構也會發生變化。

由此可見,城市集聚經濟達到一定規模時,可以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但是當規模進一步擴大時,就如交通阻塞,就會不利于城市的經濟發展,所以,合理的利用規劃城市集聚經濟是很必要的。

結束語:

城市聚集經濟在城市生產力發展中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可以通過增大城市的產業規模,來使城市的產業結構發生變化,而且還可以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到這個城市來發展,從而擴大城市的生產因素和生產規模。影響城市經濟聚集的因素是眾多的,只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改善,那么整個城市的生產力才能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金相郁;高雪蓮;中國城市聚集經濟實證分析-以天津市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04

[2]金相郁;中國城市全要素生產率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6年07期

第6篇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知識溢出、規模經濟分析,探討了知識溢出和規模經濟的關系,指出內生經濟增長理論把知識增長(或技術進步)看作是經濟增長的真正動因。

羅默(Romar,1983)對新古典派進行了批評,他在資本和勞力這兩個生產要素基礎上,又增加了另一個生產要素——知識,從而創立了新經濟增長理論。他認為,特殊的知識和專業化的人力資本是決定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知識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內生變量列入增長模式,知識積累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動力。在新經濟增長理論中,強調了知識溢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事實證明,知識溢出對區域經濟的增長具有重要意義。因為知識溢出有利于企業創新能力的培育和競爭力的提高,因而具有規模經濟的效能。內生經濟增長理論把知識增長(或技術進步)看作是經濟增長的真正動因。

1.知識溢出和規模經濟

1.1知識溢出:是指某一組織的知識尤其是隱性知識,在同一地區、行業內不同組織之間的擴散、傳播、轉移和獲取。隱性知識知識是創新的主導知識。知識溢出是知識的非自愿外溢,卻可以促進區域的技術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增強集群的競爭力,是經濟外在性的一種表觀。馬歇爾認為:知識溢出使行業的秘密不再成為秘密,知識溢出源于知識的外部性特征。如果一個企業有了新思想,若能為別人所采納并與別人的意見結合起來,就成為新的思想源泉。這不但會驅動本企業而且會帶動行業、區域和整個產業集群的知識水平的上升。之后,庇古對知識的外部性特征作了清楚的闡述。阿羅(1962)最早用外部性解釋了溢出效應對經濟增長的作用[1]。在阿羅的基礎上,羅默(1986)提出了知識溢出模型[2]。而盧卡斯(1988)設計了人力資本溢出模型[3]。由于知識溢出的存在,羅默將知識分為專業化知識和一般知識。專業化知識產生“內在經濟效應”,給個別廠商帶來壟斷利潤;一般知識產生“外在經濟效應”,使全社會獲得規模經濟效應。MAR(Marshall-Arrow-Romer)外部性強調知識溢出發生在同一產業相同或相似企業之間,這樣便產生了規模經濟[4]。

1.2規模經濟:規模經濟(EconomiesofScale)是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之一,通常用來衡量和描述企業的規模,說明企業或產業的規模是否合理。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概念,一般從技術的角度來理解。生產函數表明,當投入均衡增加時,隨著產出的增加可能出現三種情況:規模收益遞增、規模收益不變、規模收益遞減。嚴格的規模經濟定義:在技術不變的前提下,規模經濟表現為:隨著投入的均衡增加,在每一產出水平上所獲得的產出增加比例大于投入的增加比例,同時,長期平均成本在每一產出水平上呈現處處下降的趨勢。這就意味著在一定的產量區間范圍內,在任意產出水平上,只要增加投入就可以獲得更大的產出,只要增加產出就可以降低成本。保羅?A?薩繆爾森認為,最早研究規模經濟的是卡爾?馬克思。馬歇爾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中提出了兩個重要概念:“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他認為,內部規模經濟是由單個企業內部的資源、組織和經營效率形成;外部規模經濟是由眾多相互聯系的企業集中在特定的地區而產生的規模經濟。他還用外部規模經濟來說明中小企業集群因何而存在。他認為,生產或銷售同類產品的企業或存在著產業關聯的上、中、下游企業集中于特定的地方會使專業人才、專門機械、原材料產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這種使用效率是處于分散狀態下的企業所不能達到的,正是這種高效率形成了外部規模經濟,從而促使中小企業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中小企業集群。經濟學家胡佛(E·M·Hoover)也認為規模經濟是中小企業集群產生的原因。他提出,任何一種產業都存在三個不同層次的規模經濟即單個單位(工廠、商店等)的規模經濟;單個公司(聯合企業體)的規模經濟;一定產業在特定地區的企業集中的規模經濟。最后一層次的規模經濟正是中小企業集群具有的規模經濟。

2.知識溢出的規模經濟

新經濟增長理論在經濟增長模型中引入了知識溢出和人力資本,因此突破了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規模報酬遞減的外生增長邊界,產生了規模經濟效應。從總體上來看,知識溢出的規模經濟產生的原因是以技術、信息、經驗等為特征的知識資產具有著公共品與非公共品的雙重特性。而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這兩個公共物品的屬性,一是使得某種知識(特別是技術知識)在一個企業的使用并不會妨礙其他企業的使用;二是它不僅不會在使用中受到損耗,恰恰相反,在使用中它會得以改進和深化。這與自然資源在傳統物質經濟形態中“越用越少”的特點相反。弗里曼認為作為公共產品的知識“一旦被生產出來,生產者就無法決定誰來得到它”。因此,知識是一種具有外溢擴散的自然趨向以及兼容共享的生產性潛能的資本要素。具體而言,知識溢出的規模經濟主要源于知識的MAR外部性。Glaeser等將集群這種外部性歸為三類(1992),其中一類為Marshall-Arrow-RomerEternalities(MAR外部性),它是指集群產業所存在的較高產業專業化促進了集群在某個技術領域中不斷創新,也就是說集群中主導行業專業化程度高度發達,其創新主要來源于該行業,而其他行業發展則較為薄弱,這些行業對集群產業的創新作用影響較小。它關注的是同一產業相同或相似企業之間知識溢出。馬歇爾(Marshall,1890)從新古典經濟學的角度,通過研究工業組織,間接表明了企業為追求外部規模經濟而集聚。他指出外部規模經濟有利于知識溢出,促進了經濟發展。阿羅(Arrow,1962)把這種思想理論化。羅默(Romer,1986)用這種外部性思想構建了內生增長模型,并得出了具有影響力的論斷。MAR外部性理論強調區域壟斷對區域創新和經濟增長的作用,壟斷的力量能夠使知識生產者擁有創新的獨占價值。產業集群所具有的創新就是基于MAR外部性的創新性。知識在相同或相似的企業之間溢出,刺激了企業的創新活動和創新生產,企業增加了創新經濟租,同時也降低了單位成本,產生了規模經濟。

3.規模經濟對知識溢出的影響

知識溢出和規模經濟中的技術學習的關系本身就是一個互動的過程,知識溢出促進了集群的技術學習,更促進了規模經濟的可能和強度;同時,規模經濟中的企業集聚帶來的集群技術又加速了知識溢出。知識溢出對規模經濟中集群競爭力的影響表現在:降低了集群內部的交易成本和學習成本——知識溢出可以導致正的公共外部效應,使企業個體可以在投入很少資源的情況下獲取必要的產業技術信息知識溢出還有助于激活集群內部的緘默性知識,提高企業個體實現外部知識內部化的可能。由于知識溢出機制的存在,使成員企業不但更容易消化、吸收自身和其他成員的知識,而且也更容易使外部知識和自身知識的結合,實現外部知識的內化,提高規模經濟的整體競爭能力。

規模經濟使得知識得以更有效率的傳播,這不僅是由于它擁有的更先進更準確的信息源,也是因為它所提供的更快捷通暢的傳播渠道。規模經濟內知識的外溢效應,使得企業能夠以最大程度、最低成本、最短時間獲取所需的各種知識,從而使得企業的創新活動猶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提高了企業和集聚的知識積累水平和創新水平,增強了競爭優勢。

4.結語

上述所討論的知識溢出和規模經濟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并非是絕對,它是從一個角度來驗證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解釋經濟增長的適用性。而知識溢出是存在對規模經濟的負面影響的。當然,這個問題不在本文所討論的范圍之內。

作者簡介:宋行(1980-),貴州貴陽人,貴州大學經濟學院2004級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微觀經濟行為。

參考文獻

[1]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2]梁琦.產業集聚論[M].商務印書館,2004.

[3]Arrow,K.TheEconomicImplicationofLearningByDoing[J].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62,29(80):155~173.

[4]Romer,P.M.IncearingReturnsandLongRunGrowth[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6,94(5):1002~1037.

[5]Lucas,R.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8,22(1):3~42.

[6]胡佛.區域經濟學導論.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

第7篇

1.知識溢出和規模經濟

1.1知識溢出:是指某一組織的知識尤其是隱性知識,在同一地區、行業內不同組織之間的擴散、傳播、轉移和獲取。隱性知識知識是創新的主導知識。知識溢出是知識的非自愿外溢,卻可以促進區域的技術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增強集群的競爭力,是經濟外在性的一種表觀。馬歇爾認為:知識溢出使行業的秘密不再成為秘密,知識溢出源于知識的外部性特征。如果一個企業有了新思想,若能為別人所采納并與別人的意見結合起來,就成為新的思想源泉。這不但會驅動本企業而且會帶動行業、區域和整個產業集群的知識水平的上升。之后,庇古對知識的外部性特征作了清楚的闡述。阿羅(1962)最早用外部性解釋了溢出效應對經濟增長的作用[1]。在阿羅的基礎上,羅默(1986)提出了知識溢出模型[2]。而盧卡斯(1988)設計了人力資本溢出模型[3]。由于知識溢出的存在,羅默將知識分為專業化知識和一般知識。專業化知識產生“內在經濟效應”,給個別廠商帶來壟斷利潤;一般知識產生“外在經濟效應”,使全社會獲得規模經濟效應。MAR(Marshall-Arrow-Romer)外部性強調知識溢出發生在同一產業相同或相似企業之間,這樣便產生了規模經濟[4]。

1.2規模經濟:規模經濟(EconomiesofScale)是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之一,通常用來衡量和描述企業的規模,說明企業或產業的規模是否合理。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概念,一般從技術的角度來理解。生產函數表明,當投入均衡增加時,隨著產出的增加可能出現三種情況:規模收益遞增、規模收益不變、規模收益遞減。嚴格的規模經濟定義:在技術不變的前提下,規模經濟表現為:隨著投入的均衡增加,在每一產出水平上所獲得的產出增加比例大于投入的增加比例,同時,長期平均成本在每一產出水平上呈現處處下降的趨勢。這就意味著在一定的產量區間范圍內,在任意產出水平上,只要增加投入就可以獲得更大的產出,只要增加產出就可以降低成本。保羅?A?薩繆爾森認為,最早研究規模經濟的是卡爾?馬克思。馬歇爾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中提出了兩個重要概念:“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他認為,內部規模經濟是由單個企業內部的資源、組織和經營效率形成;外部規模經濟是由眾多相互聯系的企業集中在特定的地區而產生的規模經濟。他還用外部規模經濟來說明中小企業集群因何而存在。他認為,生產或銷售同類產品的企業或存在著產業關聯的上、中、下游企業集中于特定的地方會使專業人才、專門機械、原材料產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這種使用效率是處于分散狀態下的企業所不能達到的,正是這種高效率形成了外部規模經濟,從而促使中小企業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中小企業集群。經濟學家胡佛(E·M·Hoover)也認為規模經濟是中小企業集群產生的原因。他提出,任何一種產業都存在三個不同層次的規模經濟即單個單位(工廠、商店等)的規模經濟;單個公司(聯合企業體)的規模經濟;一定產業在特定地區的企業集中的規模經濟。最后一層次的規模經濟正是中小企業集群具有的規模經濟。

2.知識溢出的規模經濟

新經濟增長理論在經濟增長模型中引入了知識溢出和人力資本,因此突破了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規模報酬遞減的外生增長邊界,產生了規模經濟效應。從總體上來看,知識溢出的規模經濟產生的原因是以技術、信息、經驗等為特征的知識資產具有著公共品與非公共品的雙重特性。而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這兩個公共物品的屬性,一是使得某種知識(特別是技術知識)在一個企業的使用并不會妨礙其他企業的使用;二是它不僅不會在使用中受到損耗,恰恰相反,在使用中它會得以改進和深化。這與自然資源在傳統物質經濟形態中“越用越少”的特點相反。弗里曼認為作為公共產品的知識“一旦被生產出來,生產者就無法決定誰來得到它”。因此,知識是一種具有外溢擴散的自然趨向以及兼容共享的生產性潛能的資本要素。具體而言,知識溢出的規模經濟主要源于知識的MAR外部性。Glaeser等將集群這種外部性歸為三類(1992),其中一類為Marshall-Arrow-RomerExternalities(MAR外部性),它是指集群產業所存在的較高產業專業化促進了集群在某個技術領域中不斷創新,也就是說集群中主導行業專業化程度高度發達,其創新主要來源于該行業,而其他行業發展則較為薄弱,這些行業對集群產業的創新作用影響較小。它關注的是同一產業相同或相似企業之間知識溢出。馬歇爾(Marshall,1890)從新古典經濟學的角度,通過研究工業組織,間接表明了企業為追求外部規模經濟而集聚。他指出外部規模經濟有利于知識溢出,促進了經濟發展。阿羅(Arrow,1962)把這種思想理論化。羅默(Romer,1986)用這種外部性思想構建了內生增長模型,并得出了具有影響力的論斷。MAR外部性理論強調區域壟斷對區域創新和經濟增長的作用,壟斷的力量能夠使知識生產者擁有創新的獨占價值。產業集群所具有的創新就是基于MAR外部性的創新性。知識在相同或相似的企業之間溢出,刺激了企業的創新活動和創新生產,企業增加了創新經濟租,同時也降低了單位成本,產生了規模經濟。

3.規模經濟對知識溢出的影響

知識溢出和規模經濟中的技術學習的關系本身就是一個互動的過程,知識溢出促進了集群的技術學習,更促進了規模經濟的可能和強度;同時,規模經濟中的企業集聚帶來的集群技術又加速了知識溢出。知識溢出對規模經濟中集群競爭力的影響表現在:降低了集群內部的交易成本和學習成本——知識溢出可以導致正的公共外部效應,使企業個體可以在投入很少資源的情況下獲取必要的產業技術信息知識溢出還有助于激活集群內部的緘默性知識,提高企業個體實現外部知識內部化的可能。由于知識溢出機制的存在,使成員企業不但更容易消化、吸收自身和其他成員的知識,而且也更容易使外部知識和自身知識的結合,實現外部知識的內化,提高規模經濟的整體競爭能力。

規模經濟使得知識得以更有效率的傳播,這不僅是由于它擁有的更先進更準確的信息源,也是因為它所提供的更快捷通暢的傳播渠道。規模經濟內知識的外溢效應,使得企業能夠以最大程度、最低成本、最短時間獲取所需的各種知識,從而使得企業的創新活動猶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提高了企業和集聚的知識積累水平和創新水平,增強了競爭優勢。

第8篇

關鍵詞:自然壟斷 規模經濟 沉淀成本

中圖分類號:F224.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3-042-03

一、自然壟斷的界定

不同學者基于不同角度,對自然壟斷進行了定義。

在工業化之前,自然壟斷概念很少被提及。穆勒(1848)首次使用“自然”這個詞,他認為在許多私人沒能力投資或不愿投資的領域,供水、公路、運河和鐵路等由政府來投資和運行是合理的;Kaysen and Turner(1959)將自然壟斷描述成競爭不能很好發揮作用的情況;薩繆爾森認為,當一個產業的規模經濟或范圍經濟如此之強有力,以至于只能有一個廠商能夠生存下來時,就會產生自然壟斷;Sharkey(1982)認為如果整個行業由一個廠商生產的總成本比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廠商生產總成本低,這個行業就是自然壟斷的;張維迎(1999)認為自然壟斷是規模經濟造成的一種狀況,它使得某一行業只有一個企業生產時才是最有效率的。{1}劉樹杰(1999)認為,自然壟斷是指由于資源條件或規模經濟的要求而無法競爭或不適宜競爭而形成的壟斷。{2}

從上面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對于自然壟斷的定義是從幾個角度進行闡釋:穆勒主要觀察了發生自然壟斷的行業領域,但是并沒有對自然壟斷概念、自然壟斷行業特點進行論述;而Kaysen and Turner、薩繆爾森、Sharkey、張維迎、劉樹杰等人研究的共同特征是從產生自然壟斷的原因出發,對自然壟斷進行定義。雖然Kaysen and Turner把自然壟斷定義為競爭不能夠很好發生作用的行業,但是并沒有說明導致競爭不能很好發揮作用的原因;而薩繆爾森、Sharkey、張維迎、劉樹杰則是從導致自然壟斷的真正原因出發來進行定義,這個真正原因就是所謂的規模經濟或范圍經濟,正因為于此,在一個行業內部由一個企業來生產最有效率。其中,劉樹杰把原因定義的更全面一些,因為他不但包括了規模經濟或范圍經濟,而且他還認識到自然資源條件同樣可以造成自然壟斷。例如龍井茶,這類產品市場上獨一無二,消費者又愿意出價來購買,資源所有者就擁有排他性的獨占權。由獨特自然資源所造成的壟斷,往往不能夠達到壟斷一個行業的目的,因為往往有很多競爭者或者替代者來與其進行競爭,例如“龍井茶”,這種產品會有“毛尖茶”與之競爭;但是由規模經濟或范圍經濟所造成的自然壟斷,則可以達到壟斷一個行業的目的。

綜上所述,可以給出本文自然壟斷的概念:自然壟斷是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在一定技術、需求、制度等條件下,由于規模經濟或范圍經濟所導致的只能有一家企業生存下來的狀態。在這里就可以看出,自然壟斷的概念被賦予了動態特性,即具有自然壟斷特性的行業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時空、技術、需求、制度的轉換而變化的。例如,上海市最初只有虹橋機場,但由于需求擴大,一個機場已經不能夠很好的滿足需求,所以上海市又新建了浦東機場。

二、自然壟斷與其他壟斷類型

在經濟學中,壟斷作為市場結構的一種,一直受到經濟學家的批判和否定,主要原因在于處于壟斷地位的企業,對市場具有強有力的控制力,往往導致整個社會資源配置低效。但是如果對壟斷進行細分,就會發現有些壟斷并不壞,受到經濟學家的支持。

根據壟斷形成的原因,張維迎(1999)把壟斷分為自然壟斷、法定壟斷和行為壟斷;張光遠(2001)把壟斷分為經營性壟斷、自然壟斷與政策性壟斷或行政性壟斷;{3}常欣(2002)認為壟斷可以分為自然壟斷、法定壟斷、經濟性壟斷;{4}周其仁(2002)把壟斷劃分為五種,即由資源的天賦特性帶來產品的獨特性、發明的專利權或者如可口可樂配方那樣的商業秘密、贏家的壟斷、成本特性產生的壟斷、強制形成壟斷。{5}

幾位學者的觀點基本一致:張維迎、張光遠、常欣的“壟斷三分法”只是對于壟斷類型的叫法不一致而已,而實質是一樣的;相對來講,周其仁對于壟斷的劃分更加細化,使分類具體化、形象化,而且這種分類使讀者很容易區分各種壟斷的好壞,但不夠簡潔。本文比較傾向周其仁的壟斷分類。

1.由資源天賦特性,帶來產品(服務)的獨特性。比如龍井茶、王菲的歌。

2.發明專利權或版權,或者如可口可樂配方那樣的商業秘密。政府如果不通過法律保護專利和商業秘密,發明和創新的供給就不足,對經濟增長不利。

3.贏家的壟斷。凡競爭就有輸贏,競爭的勝出者可能憑實力和策略,一時之間將所有競爭對手趕出市場。如微軟公司,不是別人不可以做軟件,而是一時之間沒有誰做得過他們。

4.基于成本特性產生的壟斷。一些產業需要一次性巨大投資,才能形成供給能力,這些投資一旦發生,就成為“沉沒成本”。在這些產業,新進入者面臨很高的“資金進入門檻”。由于市場的有限性,很難容兩家來進行爭奪,造成只能有一家廠商來提供,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自然壟斷”。

5.強制形成壟斷。是指運用非經濟的強制力量,清除競爭對手,保持對市場的排他性獨占。這種強制勢力,可以是高度非制度化的,如欺行霸市、強買強賣;也可以是高度制度化的,如政府管制牌照數量,或由立法來阻止競爭而產生的行政性壟斷。

對于1和4屬于自然壟斷;3是市場競爭的一種結果;2則屬于法定壟斷;如果5的強制是政府通過政策和法令所導致的,那么這種情況屬于法定壟斷或行政壟斷,但是如果企業采用一種非正當性的行為,如欺行霸市、控制價格,那么這種壟斷就是經濟壟斷。

對于上述壟斷類型,經濟學家的態度往往不同。對于1持支持態度,因為這種壟斷畢竟會有其他產品與其競爭,其壟斷是發生在某種程度上,不會興風作浪。對于2都是持支持態度,因為這有利于企業的創新。對于4的態度屬于又愛又恨型,愛的是自然壟斷有利于整個行業的規模經濟,因為獨家生產產品或服務的平均成本最低;恨的是由于在一個行業中僅僅存在一家企業,在沒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往往會導致萊賓斯坦所說的“X效率”,且企業具有利用其壟斷地位來制定壟斷價格的傾向,這種兩難就是所謂的“馬歇爾困境”。對于3和5的態度比較復雜,如果是通過合理競爭行為取得的壟斷地位,且企業沒有濫用市場地位,那么這種壟斷還可以接受,但如果濫用壟斷地位,則強烈反對;對于由政府政策強制形成的壟斷,態度也是如此。

三、傳統自然壟斷行業的經濟特征

傳統自然壟斷行業往往屬于基礎設施產業,由于其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引起學者對于這些傳統自然壟斷行業的關注。而關注的焦點之一就是這些行業的經濟特征,下面是一些學者的歸納總結。

法羅(1902)是第一個闡述自然壟斷經濟特征的學者,認為自然壟斷應具有以下幾個特征:該產業提供某種必需產品或服務、該產業的廠址有天然優勢、產品不可儲存、存在規模效益;用戶需要協調的供給安排,而這種供給制度在壟斷條件下才能實現。馬歇爾(1927)首先指出壟斷地位與某個產業的生產和成本條件有關,他認為在成本遞減行業,壟斷的安排可能優于競爭;而成本遞減的也就是指存在著規模經濟。自此,經濟學家開始把規模經濟作為自然壟斷行業的基本特征。余暉(2000)認為自然壟斷行業的經濟特征是生產過程的網絡性和連續性、固定資本投資的巨額性和沉淀性、規模經濟性和范圍經濟性;{6}唐曉華(2002)認為規模經濟性、資源稀缺性、網絡性、范圍經濟性、固定成本沉淀性是自然壟斷行業的特性。{7}

綜合上述各位學者的觀點,傳統自然壟斷行業的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規模經濟性。規模經濟是指隨著生產規模擴大,每一單位產品或服務的平均生產成本出現下降的現象。規模越大,生產成本越低,因此要求由一家企業進行壟斷性經營。目前理論界對自然壟斷規模經濟性這一定義提出了修正,而把“獨家壟斷經營的總成本小于多家分散經營的成本之和”作為區分一個部門是否屬于自然壟斷的標準。

2.具有大量前期投入成本和巨額沉淀成本。自然壟斷行業的經營需要投入大量成本,鐵路網、固定電話網、供水管網等都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并形成巨額“資本沉淀”。大量資本投入并不是自然壟斷行業的獨有特征,其他一些行業同樣也存在,但在自然壟斷行業,資本投入形成的資產難以轉做他用,大量資本沉淀造成了市場不完善,如果允許多個企業進行競爭,結果很可能是兩敗俱傷。

3.所提供的服務具有公益性特點。傳統自然壟斷行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往往具有公益性特點,這些產品或服務都是與消費者生活密切相關,幾乎所有人都離不開。而且這些產業往往是國家的基礎設施產業,如果這些產業發展不好,既會影響到老百姓的生活,同時又會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建設。

4.具有各自網絡。分析傳統自然壟斷行業,不難發現一個現象,即其經營往往需要一套網絡才能夠把其產品和服務提供給消費者,例如鐵路網、供水管網。離開這些網絡,企業就不能夠把其產品或服務傳遞給消費者。同時這些網絡具有網絡經濟性,即用戶越多,那么這套網絡價值就更高。

5.由國有企業來經營。在放松管制這股風潮發生前,大多數國家的傳統自然壟斷行業往往是由國有企業進行經營,包括西歐的英、德、法等西方國家。對此肖興志(2001)認為自然壟斷行業的國有化是屬于國家對于自然壟斷行業的一種管制方式。{8}造成這個特征的一個邏輯是:私人企業在為社會提供公益品時,往往不能夠從全局角度來為整個社會大眾謀福利,相反會從利潤最大化的角度出發,制定壟斷價格;政府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出現,就會采用國有方式進行經營,以便實現帕雷托最優。

傳統自然壟斷行業的五個特征之間是緊密聯系的:由于具有前期大量資本投入和巨額沉沒成本,決定了規模經濟的存在;同時這種巨額投入往往表現為巨大的網絡資產,這種網絡資產恰恰是公益品的輸導設備;這樣也決定了國家必須從全局角度考慮,干預這種服務或產品的提供者,確保這些產業資源配置有效性。

注釋:

{1}張維迎.信息、管制與中國電信業的改革[J].P239

{2}劉樹杰.自然壟斷行業的政策與法律的調控[J].P67

{3}張光遠.壟斷產業價格改革試探,價格理論與實踐,2001P9

{4}常欣.三重破壟論:中國基礎部門反壟斷問題的分析[J].2002P42

{5}周其仁.競爭、壟斷與管制[J].北京經濟研究中心,2002

(下轉第47頁)

(上接第43頁)

{6}余暉.受管制市場中政企同盟[J].中國工業經濟,2000(1)P23

{7}唐曉華.不完全信息與網絡產業的激勵性管制改革[J].中國工業經濟,2002(6)P71

{8}肖興志.美英日自然壟斷型企業改革的共性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1(8)P50

參考文獻:

1.薩繆而森.經濟學(第16版)[M].華夏出版社,1999

2.李季.自然壟斷產業規制改革模式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3.喻立新等.自然壟斷行業規制的理論與改革[J].經濟論壇,2004(1)

第9篇

關鍵詞:物流園區 屬性 規模經濟 范圍經濟 集聚

物流園區是伴隨物流發展實踐而出現的新生事物,它與傳統的公路貨運站、鐵路貨運站、水運港口、貨運機場以及倉庫、配送中心等物流結點既存在共性,也有其新的屬性。明確物流園區的屬性,對于物流園區的規劃、運營以及物流園區功能的實現均具有理論指導價值,因此有必要對物流園區的屬性進行分析。《物流園區分類與基本要求》國家標準對于物流園區(logistics park)定義為:為了實現物流設施集約化和物流運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設施空間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邊等區域,集中建設的物流設施群與眾多物流業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結地。根據以上定義得出結論——物流園區具有多重屬性:

第一,物流園區屬于物流系統中的節點,是物流系統運行的不可缺少的基礎要素,因此物流園區具有物流系統基礎要素的屬性;

第二,物流園區是一個開放的從屬于經濟系統的子系統,因此其本身必然要遵從經濟系統中的一些規律,包括規模經濟效應、范圍經濟效應、集聚效應、緩解堵塞效應等,因此物流園區具有經濟系統基礎要素屬性;

第三,物流園區系統和地區經濟發展本身既有聯系,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物流園區和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質量之間具有密切聯系,因此物流園區具有和地區經濟發展密切聯系的屬性;第四,物流園區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根據物流園區的不同特征,可以有多重劃分方法,因此物流園區具有多重類別屬性。

1 物流系統的基礎要素屬性

物流園區的設施——包括園區土地上的倉庫、堆場、裝卸線、停車場、配送分揀設施以及附屬的機構、設備等構成物流系統主要的基礎設施,是物流功能得以實現的必不可少的支撐要素。作為綜合型的物流節點,物流園區和物流線路共同構成物流系統最主要的兩個組成部分。因此,要把物流園區功能的實現放到整個物流系統當中去考察,而不能把物流園區從物流系統中割裂出來。

2 經濟系統基礎要素屬性

2.1 規模經濟效應

物流園區的規模經濟效應體現在:將地理位置上分散的小型貨站、倉庫等物流設施整合到一起,實行集約化經營,則減少了分散經營狀況下設施設備不能充分利用的問題,設施和設備的利用率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利用率也得到提高。物流服務的平均成本下降,因此帶來物流服務的規模經濟效應。

2.2 范圍經濟效應

范圍經濟是指同一企業(或地區)生產兩種或兩種以上具有工序上銜接關系的產品的成本要比兩個企業(或地區)單獨生產每種產品的成本更低。物流園區帶來范圍經濟效應主要是發生在各種物流功能由地理位置上分散到地理位置上集中的過程中。物流園區集中了各種物流功能,由物流園區集中提供各種物流服務必然要比分散提供各種物流服務具有更大的優勢。這是因為物流的各功能環節——包括運輸、中轉銜接、儲存、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物流信息、配送等是密切聯系的,即物流服務的提供往往要求幾種功能的綜合,因此各種功能之間存在頻繁的交叉和諸多的“接口”,如果各功能環節過分分散,則“接口”效率低,銜接成本過高。物流園區恰恰是通過匯集各種物流功能以降低物流各環節之間的“接口”成本,因此存在范圍經濟。例如園區內設立不同項目的物流服務企業以及口岸、銀行、稅務、貨代等多種物流活動的服務機構,可以提高物流服務速度,降低物流活動的運行成本。同時能夠實現政府監督管理職能的集中化,節約行政管理資源,實現物流市場的高效監督管理。物流園區的范圍經濟是促使物流園區這種新的物流形態出現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物流園區區別于傳統的物流節點的鮮明特征。

2.3 集聚效應

集聚效應是指各種產業和經濟活動在空間上集中產生的經濟效果以及吸引經濟活動向一定地區靠近的向心力,是導致城市形成和不斷擴大的基本因素。物流園區的集聚效應體現在物流園區功能的完善化會使得園區周邊形成物流成本“洼地”和物流服務“高地”,因而吸引更多的制造類、流通類企業,從而促進物流園區的影響范圍擴大,促使周邊土地升值,擴展成更大的經濟中心。在這個擴展過程中,經濟活動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更加突出,“集聚內核”的吸引力更強。

2.4 緩解堵塞效應

物流園區作為經濟系統中的一環,作為城市的一個功能區,本身就是和城市規劃、城市交通密切聯系的。物流園區位置的優化可以把分散的車流匯聚到一起,使得車流集中化、秩序化,同時由于新規劃的物流園區多在主城區,因此物流園區的建設使用具有明顯的緩解交通堵塞、提高城市交通效率的功能。

3 與經濟發展密切聯系的屬性

作為地區經濟運行和發展的支撐因素,物流園區和地區經濟發展密不可分。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物流園區的規模應與地區的經濟總量相適應;第二,物流園區的類型應與地區的經濟類型相適應;第三,物流園區的建設速度應與地區經濟發展預期相適應。建設物流園區的目的是要為地區經濟服務,是促進競爭發展的手段,建設物流園區不是最終目的。因此在物流園區的建設過程中,應該充分掌握地區經濟的實際狀況,不能脫離地區經濟的實際而盲目建設。

4 多重類別屬性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花成人网 | 电影一级毛片 |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 久久中文精品 | 青青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 国产第一自拍 | 国产日日干 | 色月丁香 | www男人天堂 | 国产成人在线网站 | 免费福利资源站在线视频 | 华丽的外出手机在线观看 | 国产一级淫片免费播放 | 非洲特黄一级毛片高清视频 | 飞出个未来第六季 |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视频 | 国产美女白嫩嫩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视频播放 |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 李宗全集在线观看网站 |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 久久九九99 | 国产羞羞事1000部在线观看 | 五月婷婷社区 | 欧美70一80老妇性大片 | 蜜臀在线观看 |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日韩城人免费 | 黄色小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香港一级毛片在线看 |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在线 | 午夜丁香婷婷 | 国产成人 免费观看 |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 | 999久久精品国产 | 欧美激情aa | 精品精品国产理论在线观看 | 精品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黄色免费 |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 亚洲国产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