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中醫學的主要特點優選九篇

時間:2023-08-10 17:01:0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中醫學的主要特點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中醫學的主要特點

第1篇

1.設計理念先進――分類分階,因材施策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指導思想,選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地理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和“對學生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同時強調要認真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體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這種需要,有的是探索自然奧秘的需要,即“文化的地理”;有的是認識社會生活環境的需要,即“生活的地理”;有的則是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的需要,即“科學的地理”,每一種學習需要都是合理且需要教師、教材給予支持的。中圖版高中地理教科書充分把握學生的多元需求,深刻領會這種教育新理念,并把它貫徹到教科書的編制中,滿足了不同類型、不同基礎、不同目標學生的地理學習需求,這種分類型分階段、因材施策的理念不僅是兩千多年前孔子教學理念的傳承,完全符合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精神,也是中圖版高中地理教科書的最大亮點。

2.設計方式科學――強化動手,提升能力

中圖版高中地理教科書注重開展課題研究,提高學生多樣化的能力,如終身學習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寫作能力、創新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實踐能力等。每節課正文前都用“探索”的方式提出與本節內容相關的問題設置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探究并解決問題。每節課后教材又用“案例研究”的形式豐富學生知識,對正文內容進行擴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非常符合高中新課程改革要求。因此,在設計教學時,可充分利用教科書這一特點,先安排學生預習或課堂自學,再對點練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教師則起到答疑解惑、訂正、補充和拓展的作用。這樣的學習過程能充分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如獲取信息能力、閱讀圖表能力、知識應用能力等,實現由教師“教”到學生“學”的轉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設計結構合理――主輔對照,互有補充

中圖版高中地理教科書正文結構嚴謹,個性突出,其中包括文字系統、圖像、圖表、圖文緊密結合,相得益彰。每章開頭有一個課題,正文中除基本的文字和圖表外,還安排了眾多特色欄目,有“探索”、“學習指南”、“閱讀材料”、“名詞鏈接”、“討論”、“活動”、“比較”、“案例研究”與“復習題”等。“探索”重在利用新鮮的內容沖擊學生頭腦,利用第一印象幫助學生接觸、熟悉新情境,盡快導入新課;“名詞鏈接”、“閱讀”、“案例研究”側重從科學層面進一步擴大知識面,了解背景知識以更好理解所學習內容;“學習指南”中既列出了學習要點,又包含學法指導。這種主輔對照的教材結構,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用輔助內容對知識點進行二次加工吸收,使“教”的內容轉化成學生“學”的內容,滿足學生學習成長需求。

4.設計版式新穎――圖文并茂、形象直觀

中圖版高中地理教科書有大量的圖表、插圖,類型多樣、豐富多彩。從圖像類型看,地圖、地理示意?D、地理景觀圖、地理分布圖、地理統計圖、遙感影像、漫畫等應有盡有。從原創角度講,很多示意圖設計得精致美觀、極富創意和新意。大量插圖的引入不僅“亮化”了教科書的形式,而且還活化了教科書內容,大大增強其使用功能。相比其它版本教科書,中圖版教科書明顯增加了插圖數量、改變了插圖形式、豐富了插圖內容、密切了插圖與文字的關系等,使其直觀性、啟發性、趣味性和可讀性更為突出,圖文并茂、富有生機,學生理解起來非常直觀。

中圖版高中地理教科書與其它版本高中地理教學教科書互有長處、各有千秋,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也都是在高中新課程標準指導下教科書編寫的探索。與其它版本相比,中圖版高中地理教科書更注重能力培養,更符合新課程標準下學生的認知規律,但對知識的處理還可以改進,如知識點較多、結論較多,但知識網絡編制不夠,在知識點的互相鏈接上有待提高,學科知識系統性有待完善;同時,材料、案例的更新速度還可以加快,新鮮時尚的話題在可能的情況下要及時納入教科書中。

二、中圖版高中地理教科書的教學建議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學地理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改變,更加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新的教學理念下,中圖版高中地理教科書更符合這種趨勢、理念,有著更多學生參與、實踐、分析、討論等主動學習的方式,更加強調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要最大化發揮本套教科書的價值,在教學實踐上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小組研討,重視團隊協作

中圖版高中地理教科書設計的“探索”、“活動”、“閱讀”、“案例研究”等版塊是用于教師講解正文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團隊或小組的方式進行自我學習、合作學習的重要載體,要充分重視它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正確對待課堂上師生的地位,重視學生的收獲及疑問,關注學生的發展。通過小組合作模式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學生在練習中的獨立思考以及在遇見困難時學會及時主動尋求幫助。還可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讓每位學生意識到互幫互助的重要性,在同伴遇見困難時及時給予幫助,在自己遇見困難時不退縮、不逃避,主動解決問題。但同時,小組人數不宜過多,以5~6人為佳,人數過多不利于實踐性課題的操作和培養每位學生的動手能力。

2.發揮教師作用,及時點撥指導

雖然中圖版高中地理教科書內容豐富、知識全面,但也有不足之處。因此,教師不應局限于教科書,應有意識進行拓展,如依靠教師的教學經驗,借助輔導資料和習題或者音像資料等給學生“加餐”,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同時擴展知識面。研究性學習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探索,但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也不能袖手旁觀,放任自由,應注意檢查進度。有些課題在學生的實施過程中容易出現根本差錯或者其它問題,有些課題本身需要較長時間,教師應定期檢查學生進度,以便監督學生認真實施課題和發現問題后及時得到指導。遇到難題后師生可以一起研究,一步步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努力,幫助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第2篇

【關鍵詞】 中醫學; 特色; 優勢; 方法論

隨著中醫藥事業的不斷發展,中醫學的特點、特色和優勢愈來愈受到醫學界特別是中醫藥界的重視和關注,但至目前為止,始終沒有一個較完整的說法和較一致的意見。筆者試對此再做探討,供讀者參考。

1 中醫學的特點

所謂特點,是指異于一般者。特點、特征是對客觀事物本質特有征象的表述。一門科學的特點,是由其本質特征,即它的科學對象和特有的科學定義、概念體系以及為之服務的科學方法所決定的。中醫學的特點,是強調有別于西方醫學的地方。特點,并不意味著優劣,而只側重于“異”。

1.1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特點

中醫學理論體系有哪些基本特點?過去和目前,比較一致的結論是:整體觀和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確為中醫學所獨有的,而整體觀則是一個哲學上的概念,是在醫學層次上的一種觀點,對于中醫學并沒有特殊標志的意義,可以說,只是一種籠統的概括。當然,我們也可以從中醫學的各個方面去分析中醫學的特點,如理論上的特點、實踐上的特點以及方法論上的特點。這樣則比較全面。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另一個特點為中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整體系統的醫學模式上,中醫學理論對人體健康與疾病的認識正是基于這一理論。中醫學把人看成為一個整體,認為人與自然環境、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人的正常心理狀態,有賴于人體陰陽平衡和“天人相應”協調一致,這種有序的狀態就是“健康”的標志。一旦平衡遭到破壞,就會產生病理變化而出現疾病。中醫的治療正是從調整人體整體陰陽平衡而確立原則的。因此,中醫學理論揭示的生命和疾病的宏觀整體系統規律是有別于西方醫學理論的。這也是中醫發展的一大方向,如果脫離這一特點,刻意從微觀局部去解釋中醫學理論,就違背了中醫學的合理內核,導致錯誤的結論。

1.2 中醫學臨床實踐的特點

中醫學臨床實踐的特點也有許多不同于西方醫學的地方,如從體表推知內部病理變化;對癥狀體征進行綜合辨證分析,“四診合參”;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強調治“人”,隨癥施治以及多種多樣的獨特的治療手段,如采用天然動植物、針灸、按摩、氣功、心理治療等。

1.3 中醫學方法論的特點

中醫學方法論主要特點如下:

(1)實踐論的方法:中醫學長期反復的醫療實踐,經過概括與歸納,上升為理論。中醫學中數千種藥物的性味歸經,縱橫全身的經絡路線和遍布人體的數百個穴位,以及數以萬計的臨床方劑都是經過反復實踐總結出來的。從事臨床實踐的醫生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則形成各自獨具特點的診療經驗。如清代嶺南醫家何夢瑤[1]強調南方“凡病多火”、“多濕”,運用臟腑經絡學說對火熱進行辨證論治,對濕病以理脾祛濕法治之;另一嶺南醫家潘蘭坪[1]認為濕病與一般外感證的區別在于“里熱盛”,“陰津傷”,故立“先養胃汁法”和“甘淡護津氣法”。

(2)整體論的方法:整體方法是指在不干擾正常生命活動情況下,對人體進行研究,探索人體生命和疾病規律的一種方法。整體方法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認為臟腑、器官與整體息息相關,因而診病、辨證、處方用藥也要整體考慮;二是認為人體與自然和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即“天人相應”。這種整體方法與高度精密的西醫分析方法比較,固然有“籠統”和“粗糙”的不足一面,但它卻具備西醫分析方法不可及的視野,它所造就的中醫學的生命觀和疾病觀能全面地、整體地、客觀地反映生命和周圍環境復雜的適應關系。

(3)辨證論的方法:將樸素的唯物論和辨證法的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運用于醫學領域,使陰陽五行的哲理概念和醫學的具體內容相結合,并使其成為中醫學的指導思想,提出了臟腑、經絡、運氣和辨證施治等理論。辨證方法既兼顧了人體生理病理矛盾的普遍性、復雜性,又重視了矛盾的特殊性和它的轉化規律,運用于辨證施治的實踐中,易把握疾病的本質。

(4)系統論的方法:中醫學蘊藏了原始的系統工程的方法和原則。中醫學的五臟六腑生理功能顯示了臟腑的整體性、等級性和有序聯系。中醫學揭示了機體內存在著多系統、多層次的聯系,如臟腑氣血、表里、三焦以及經脈、經別、經筋、孫絡等不同層次的經絡系統,其氣血“周流不息”,濡養全身。

以上4種方法是中醫方法論的特點,也是中醫學的精華所在。中醫學的實踐者們運用以上4種方法,在辨證施治中,根據臟腑傳變規律,提出先后施治方案,說明人體生命活動具有多層次的特點;在方劑組成上,有君臣佐使等級不同藥味的系列組合,有完整的系統效應和等級原則。

綜上所述,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是建立在以“氣”一元論和陰陽學說為核心的東方哲學理論基礎上的。中醫學又同時確立了以臨床為實踐,以取類比象和抽象思辨為核心的一整套獨特的方法理論體系。中醫學理論的主體是以臟象學說為核心的多學科醫學理論系統。因此,不少學者認為中醫學是一門以臟象學說為醫學理論核心,以辨證論治為基本實踐形式的東方自然哲學式的醫學。

2 中醫學的特色

“按照中醫特色發展中醫事業”的方針,是1982年4月在湖南衡陽市召開的全國中醫醫院、高等中醫教育會議上提出的。該方針是在沉寂多年的中醫論壇開始活躍時,有鑒于期間中醫藥事業的慘痛損失而提出的。當時,老一輩的中醫學者對此感到尤為迫切,唯恐中醫藥界的接班人拋棄了中醫學傳統特色的東西,或受西方醫學的影響而“西化”,丟掉了國粹,會上明確指出“中醫機構保持和發揚中醫特色是發展中醫事業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何謂中醫特色?一般來說,是指用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四診八綱、辨證論治、治則治法等基本理論去指導中醫的醫療、教學和科研的特有的理論和方法。也有學者認為,中醫特色主要指中醫的陰陽五行、經絡、臟象、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理論,中藥和中醫的傳統技法以及數千年來的治病經驗。亦有學者認為,中醫特色應包括如下內容:(1)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堅持整體、恒動、天人相應的觀點,有它自身的生命觀、疾病觀、預防觀、整體觀、自然觀、治療觀和辨證觀等。(2)辨證論治的原則:具有一整套理、法、方、藥的規律,充分體現了辨證思維。(3)有效的傳統綜合治療方法,如針灸、按摩、氣功、正骨、湯藥、食療、熏洗、心理等治療。(4)基礎理論以陰陽五行為指導思想,以臟象經絡為核心,包括運氣學說等內容的一整套完整的理論體系。

特色、特點、特長都是針對“特有”而言,強調其“異”,表述不同,沒有質的區別,學術界只是從不同角度去加以闡發,爭論不大。當然“特長”的“長”是指特點中的長處,后來發展為“優勢”提出。

在明確了什么是中醫特色之后,中醫藥界對中醫特色有了不同看法,這反映中醫藥界邁向了一個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認識。特色是比較而言的,有人就認為特色的觀點多偏重于回顧性比較。當然,這種回顧性比較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因為注意了歷史的延續性,注意了中醫自身發展規律,對保持我國中醫學科學的特點,起到很大作用。然而,從動態的、發展的眼光看,強調發揚中醫特色也不是無懈可擊的。對于同樣以人體作為研究對象的中西醫學來說,過分強調兩者的異,忽視兩者之間的同,這本身就是不夠全面的,更何況醫學本身為應用科學。因此,中醫事業在已具發展規模的情況下,尤其是在當今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如果只單純強調保持中醫特色,而忽視吸取現代醫學及科學的營養素,這是否會成為中醫學術發展的一種束縛,是引人深思的。發揚中醫特色做得較好的佛山市中醫院,以骨傷科為龍頭帶動全院業務發展,該院把傳統的“正骨八法”發展為“正骨十四法”,手法治療時選用單個手法或多個手法復合使用,在治療中把復位、固定、功能鍛煉、中藥內外用藥四大原則有機地結合運用,從而大大提高了臨床療效[2]。該院中醫特色十分明顯,但并不滿足于一般特色的發揮,近十多年來又積極引進現代化醫療設備與手段,吸取國內外新技術、新療法,開展三維導航系統的脊柱微創骨科手術和微創關節置換等先進術式,收治了大量骨傷危重、疑難病癥,成為飲譽國內外的名中醫院[3]。

當然,最恰當的提法應是保持和發揚中醫特色,只有“保持”才可能發揚。問題是保持些什么?摒棄些什么?如何保持?發揚些什么?如何發揚?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幾代甚至更長的時間去完成,這也正是振興中醫需要長期奮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醫的繼承和發揚的問題在完成它歷史使命之后,中醫和西醫在現代科學的武裝下攜手并進,逐漸融為一體,那就是人類未來的新的醫學。

3 中醫學的優勢

所謂“優勢”是指優于一般,長于眾者,且其勢盛。優勢對于某一事物來說,并不一定是永久的。這一時期的劣勢到彼一時期可能會成為優勢,而這一時期優勢,到彼一時期也可能就成為劣勢。在同一時期,發揮其時代的優勢自然對事物本身是一大促進和發展。

中醫學的優勢既不能由中醫學本身來衡量,也不應單靠西醫或其他醫學學派來衡量。客觀的標準必須具有客觀性和時代性,應該從醫學科學整體、從科學技術整體以及從現今的發展水平和趨勢來衡量。中醫的優勢應指那些經臨床實踐證明有效、經現代科學技術證明符合科學,且優于其他醫學的理論和方法。在當代醫學科學發展的戰略圖景中,它代表了可能比其他醫學的理論和方法更加符合醫學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一定的指導意義。“發揮中醫優勢”的提法對于醫學科學的未來發展能起到一定的帶頭作用、推動作用和開拓作用。

近十多年來,“發揮中醫優勢”的提法被廣大中醫藥界接受,認為比“發揚中醫特色”的提法更富于時代的色彩。提出優勢觀點的目的是研究如何發展揚長避短的理論和方法。能否發揮自己的優勢,是一切具有社會屬性的實體生存發展的前提。著名中醫學家鄧鐵濤教授曾指出,新技術革命,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有人說中醫的優勢越來越少了,但事實并非如此,如治療鉤端螺旋體病、出血熱,過去中醫學中沒有這些病名,但如今用中醫方法治療取得較好療效。對皮炎、紅斑狼瘡全世界都以激素為主治療,而中醫治療不用激素,有些還能根治。從中醫對急慢性肝炎、急性胰腺炎、麻痹性腸梗阻以及其他非手術治療急腹癥的實例中,都可以看到中醫的優勢[4]。當抗生素的毒副反應及細菌抗藥性越來越大的時候,中醫藥將再度顯示其優勢[4]。

當前,中醫藥面臨著西方醫學、國防醫學、新技術革命的三大挑戰,中醫藥學能否保持并發揚其特色,能否跟上時代的步伐,確立并保持它在整個科學技術體系中的地位,關鍵在于能否發揮它的優勢。當然,一門科學的優勢也不是永遠不變的。今天的優勢,明天可能成為劣勢;反之,劣勢也可向優勢逆轉。發揮中醫優勢,就要解決如何逆轉阻礙中醫優勢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正確認識和對待中醫藥學。

“發揮中醫優勢”的提法可以認為是“發揚中醫特色”提法的發展和進步。這種提法注意了變化的因素、未來的因素,更多地考慮到中醫學的社會性,因而對中醫學的發展具有開拓性和指導性意義。

中醫優勢是指優于西方醫學而言,是指中醫長于一般、優于眾的特點和優點,故應指中醫最本質的東西,是中醫學的精髓與靈魂。中醫學理論和方法有哪些優勢呢?從理論方面看,中醫學在理論上的優勢為:以整體恒動觀為指導,把“人”、“病”、“癥”統一起來;把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因素統一起來,認為大宇宙(大自然)和小宇宙(生命)恒動不息,把整體與恒動觀統一起來,形成樸素的系統觀,這一思想具有指導性的意義。近些年來,多學科研究中的發展越來越深刻地揭示出中醫整體恒動觀的科學實質,認為中醫學含有整體性、相關性、有序性、動態性等原則。從方法學上看,中醫學方法的優勢是:以辨證論治為核心,提出整體性病理概念 “證”,運用對立統一思想的矛盾分析方法對“證”進行辨識。如中醫學中的邪正斗爭、陰陽學說、八綱辨證、治則八法、正治反治等都貫穿了矛盾對立和統一的思想。中醫學還采用了系統分析方法,如八綱辨證、六經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對疾病進行多水平、多因素、多變量的立體網絡式分析。中醫方藥的使用,也是中醫學的優勢所在。方藥使用以系統調節為背景,強調“食藥同源”,因而組方配伍,強調四氣五味、升降浮沉與歸經,強調扶正祛邪,調動人體的正氣,調動自我修復的能力。

以現代亞健康研究為例,許多專家學者就認為中醫在預防與調攝亞健康中頗有優勢[5]。在理論指導方面,“天人相應”和“形神合一”為調攝亞健康狀態提供了理論依據。正是在這種理論的指引下,中醫學非常注重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轉歸及養生、防病等過程中的作用,在調治亞健康狀態方面發揮著自己的優勢;中醫“治未病”思想又為亞健康的調攝指明了方向;四診合參的診察手段,有利于對亞健康狀態的早期診斷;三因制宜的思想為亞健康的個體化診療提供了基本原則;辨證理論的運用,有利于對亞健康狀態的辨識;中醫體質學說又有助于從體質角度認識亞健康;中醫豐富多彩的療法如食療、針灸、推拿、氣功、導引、內外藥物治療等等有利于亞健康的調攝;科學的養生理論和保健手段更有利于亞健康的預防和改善,這些都是中醫學的優勢所在,這些優勢均存在于中醫系統論的思想中。

縱上所述,中醫學最本質的內容,當推其系統論思想。當醫學科學向“系統時代”過渡時,中醫的這些寶貴精華必然會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這也正是中醫總體優勢的所在。

參考文獻

[1]彭勝權.嶺南溫病研究與臨床[M]. 廣州: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4.

[2]鐘廣玲,陳志維.陳渭良骨傷科臨床精要[M]. 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1.

[3]佛山市中醫院.發揮中醫中藥優勢,建設現代化中醫院[C]//中醫藥工作經驗交流材料匯編.廣州:2006.

第3篇

儒學奠基于春秋戰國時期,長期居于中國傳統文化正宗地位;中醫學理論體系初步形成于先秦兩漢時期,以《內經》為其代表作。儒學與中醫學共同深深扎根于中華文化這一豐厚土壤。中醫學理論是一種帶有濃厚哲學色彩的科學,《內經》表現的中國哲學的特征極為鮮明:陰陽互補、五行反饋、動態平衡、中庸和諧[1],《內經》深受儒學“中庸”哲理的影響,中醫學在基礎理論和臨床治療方面,都蘊含了“和”的思想。

中庸一詞始見于《論語雍也》,《中庸》一書是論述中庸哲理的儒學主要典籍。中庸是儒家思想體系的哲學核心。“中庸”是儒家最高的準則,它要求人們立定“中道”做到不偏不倚,既不過分,也不要不及[2],中庸之道,重視和諧。

儒家的中庸與中醫的理法方藥在哲理上都體現了“和”的思想,這是因為在現實生活特別是古代農業社會中,除軍事斗爭的特殊情況,并非任何矛盾都必須激化或轉化。特別是從一些生命有機體來看,以維持機體系統的和諧穩定為目的,強調對立項的依從滲透,中和互補,避免激劇的動蕩、否定、轉化、毀滅[3]。這種“和”的思想,在中醫學具體表現為中和、平衡、適度的意思,崇尚和諧。

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也蘊含著“和”的思想,如中醫的整體觀念,認為個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亦是一個和諧的整體。人體的結構互相聯系,不可分割,是結構上的和諧;人體的各種功能互相協調,彼此為用,這是功能上的和諧;在患病時,體內的各個部分亦相互影響,有不和諧的表現。中醫也認為人與環境之間互相影響,人與自然環境應保持和諧的關系,人與社會關系密切,亦須保持和諧的關系,中醫學的整體觀應是整體衡動觀[3],和的思想貫穿其中。

中醫學的陰陽學說貫穿于中醫學的各個領域,它是中醫學的理論工具和方法論,也蘊含了“和”的思想,如陰陽交感的理論,是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之一,蘊含著“和”的思想。陰陽交感是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的過程,是陰陽在運動過程中的一種最佳狀態。這種最佳狀態的實現來自于陰陽二氣在運動過程中的平衡協調,即中國古代哲學家所謂的“和”[4]。陰陽二氣和諧而發生交感,就產生了自然界、萬物及人類。陰陽學說用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指導養生、臨床診斷與治療時,實質上把“和”放在核心。

中醫的五行學說,也蘊含著“和”的思想。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和制化,維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動態平衡,這是五行之間關系和諧、亦即正常的狀態。五行的相乘、相侮、母子相及是五行之間關系不和諧狀態,亦即病理狀態。其原因不外“太過”與“不及”。五行學說運用于臨床指導,亦是致力于人體和諧,如確定治則時針對“太過”或“不及”原因采取抑強扶弱,治療木旺乘土宜疏肝平肝為主即是一例,總宜使人體復歸于和諧狀態。

陰陽的和諧,是人體生理功能正常的根本。人體組織結構屬性既中和又平衡。陰陽失調(即失和),則是一切疾病發生的重要原理之一。陰陽的過與不及都致人體失去和諧,發生疾病。治療就是要首先把握陰陽失調的狀況,調整陰陽的偏盛偏衰,以恢復陰陽的和諧平衡。和諧,必須適度,方能做到。

《內經》的養生學說,是在“天人相應”的整體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更蘊含著和的思想,以順應自然致和諧,以調攝精神情志致和諧,重保養正氣保持和諧,和諧的思想存在于養生方法之中。

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實持是調和,即“以平為期”。李東垣提出“善治者,惟在調和脾胃”,強調“和”的重要性。清代程仲齡更把治法歸納為八法,專門敘述和法,通過和解或調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主要包括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腸胃等具體治法,這是后世醫家對《內經》“和”的思想的具體應用之一。

總之,有關“和”的思想貫穿于全部《內經》之中,這是儒學中庸哲理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與發展,中醫學是“和”的醫學。

【參考文獻】

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3-196.

2劉俊田,林松,禹克坤.四書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29.

第4篇

1臨終關懷的概述

臨終關懷是由醫生、護士、社會工作者、志愿服務人員、政府和慈善機構等組成的為生命處于晚期的病人提供生理、心理和社會全面的支持與照顧,創造一種安享、舒適和充滿溫情的臨終環境,提高病人臨終階段的生命質量和價值,讓他們有尊嚴地離開人世的一種服務。

臨終關懷的宗旨是以照護為主、尊重病人的權利與尊嚴、重視病人的生命質量。服務對象是經診斷明確、目前醫學條件尚無救治希望,估計生存期在3—6個月的患者或者老人。從廣義上來說,臨終者家屬也是需要關心和服務的對象。

臨終關懷是對無治愈希望病人的積極與整體性的照顧,其目的在于確保病人及其家屬最佳的生活品質;以控制疼痛、緩解病人其他相關生理癥狀,以解除病人心理、社會層面的痛苦為重點;強調的是通過服務者為病人提供保守性的治療和支持性的照顧,盡可能地使病人有尊嚴地平靜安詳地告別人世。與此同時,向病人家屬提供支持系統與哀傷輔導。臨終關懷從生活環境、日常護理、姑息治療三個方面出發,采取專業有序的照護,最大限度地提高臨終生命的質量。總之,生命質量的照護是作為臨終關懷開展的基礎,對臨終生命的舒適度和質量提高具有重要意義。而在我國實行臨終關懷,應尊重中醫學作為我國醫學的主要組成部分的事實,所以在中國推行臨終關懷必須要關注的是“本土化”問題。

2中醫學參與臨終關懷的缺失

中醫學作為我國醫學的主要組成部分,長久以來一直在維護人們的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作為一個具有濃厚社會科學特點,同時受到中國古代哲學、文化思想深刻影響的醫學,中醫學在診治疾病時強調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臨床重視情志心理、外界環境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并予以運用和發揮。這完全吻合臨終關懷主張的給患者以全方位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照護為主,改善生命末期質量的理念。

我國臨終關懷的本土化開展目前依然停留在理論和具體形式上,而中醫學并沒有積極參與到照護實踐中。鑒于西醫學“形態決定功能”的理論、思維特點指導下的治療和照護操作,現實中對于臨終患者身體和心理痛苦的解除,或多或少的存在著“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的現象,藥物毒副作用和器械創傷大的弊端,甚至依然存在過度治療的影子。然而中醫學的理論、辨證、用藥和治療特色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彌補西醫學在臨終關懷實踐照護中的不足。中醫學的整體觀思想體現在對臨終患者身體和心理痛苦的解除上,不是像西醫局限于某個或某兩個不適的局部解除,而是從全局、整體出發改善或解除癥狀。以“疼痛”為例:中藥、針灸等對于軀體疼痛的祛除可以增加患者痛閾、縮短疼痛時間、延長疼痛周期和直接止痛,從而改善和保障臨終患者晚期的生命質量。

當下臨終關懷本土化進程的推進速度和程度遠落后于老齡化的速度和程度,已經開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究其原因,除了限于資金、人力等客觀因素外,中醫學的不被重視和未積極參與其中可能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人們對中醫的偏見或認識停留在較淺層面,導致拒絕中醫治療或不分病種,不論病情一概進行積極治療,往往耽誤了治療時機,加重了病情,增加了患者痛苦和家庭負擔。中醫院歷來有一個現象,那就是西醫院放棄治療的病患往往會到中醫院就診,雖有一定的作用,但也無法改變最終的命運。如果較早的用中醫干預,或許可以取得更好的結果。與西醫學相比,中醫學參與臨終關懷實踐對臨終者及家屬更具有人文關懷的作用,并具有豐富多樣的治療方法和手段,相信對于臨終者這一特殊人群可以發揮積極獨特的作用。

3中醫學與臨終關懷的契合點

3.1中醫學整體觀念與臨終關懷是相應的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的主要特點之一。中醫學把人看成一個整體,認為人與自然環境、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這與臨終關懷提倡的“全人全程全家全方位”的臨終關懷服務模式是一樣的,兩者都倡導對病人的關懷,應從軀體、心理、精神、生活狀況和經濟能力多方面統籌,即生理、心理和社會的照護。不只滿足緩解患者癥狀,還要注意滿足一些特殊的要求。強調除了對臨終者自始至終的尊重和認真的護理操作外,在臨終者生命最后階段針對性的做好該時期的主要工作,如:審慎地將病情告訴患者;給病人留以訣別的時間;做好遺體安置和陪伴最后的旅程等。醫務人員還要關注和做好家屬的服務工作給予他們安慰、鼓勵和精神上的支持,幫助其積極的適應新生活。

3.2中醫學診斷、辨證與臨終關懷是相應的

古代中醫學家用望、聞、問、切四診總結了一整套臨終的征兆,如病人出現目暗睛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線、撒手遺尿等現象的時候,均為“失神”,必將死亡。又有“假神”,則指精神由頹靡轉良佳,言語轉清亮,食欲好轉,面色由晦暗而紅赤,是謂“回光返照”,這時可診為瀕死,應及時告知家屬準備后事,以示關懷。另有“經紆聽息”法,就是用棉絲置于鼻前觀察呼吸停止與否以判斷生死。

另一方面,中醫最鮮明的特色之一就是講究“辨證論治”,又結合辨病的思維,臨床治病既不拘一格,又皆在醫理,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中醫可以發揮自身學科的專長,良好的應對臨終患者病情復雜且變化多端的特點。

3.3中醫學治療觀與臨終關懷是相應的

中醫治療注重“養”。“養”是特別講究辨證的,所需要的物質的質和量需要平衡供給,這樣機體才能產生相等的作用,作用相等才能達到整體功能的平衡和協調,即“陰平陽秘”。結合臨終關懷的實踐,臨終者大多是癌癥或慢性病患者,重視調養對于緩解和祛除臨終者身體疼痛,控制癥狀,保證生命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形與神,是人體生命活動過程中最基本的兩個方面。中醫學認為,形、神二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臨床治療時,通過調形可以治神,通過調神亦可以治形。這與臨終關懷倡導的照護過程中不僅要緩解和控制軀體的不適和痛苦,還要給予臨終者心理方面的支持,以達到相互促進,保障臨終生命的質量理念是一致的。因此,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三分治,七分養”“形神合一”等思想可以用于指導臨終服務的照護實踐,為我國臨終關懷本土化發揮積極作用。

3.4中醫學醫德要求與臨終關懷是相應的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方》中對行醫之人提出較高的要求,強調在行醫時要不分清貧貴賤,親近疏遠,一視同仁,皆如親人一般。用在臨終關懷上,則體現在醫務人員對臨終者要如同一般病人一樣,要尊重和關愛病人。清代醫家趙晴初指出:“醫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專,必精而專,使能博而約。”黃凱鈞在《友漁齋醫話》中則更提出“不輕忽臨危病人”“不厭惡穢病人”。所有這些,皆被視作“醫家公德”。中醫學在倫理道德和技術方面提倡的思想,對現在從事臨終關懷工作的醫護人員樹立正確事業觀,擺脫以往醫療救治觀念,轉變自身價值和成就感的評判標準特別具有學習和指導價值。

3.5中醫學對臨終者的照護作用

3.5.1中醫湯劑、針灸、推拿等對軀體疼痛的緩解和怯除。

中醫學認為疼痛的病機為“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在臨床治療中,運用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對疼痛進行評估,找出引起疼痛的原因,詢問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以及患者的身心狀況。采用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論治,針對不同臨終者及同一臨終者在生命最后的不同階段的情況,采取中藥內治(靜脈滴注、給藥止痛和灌腸等〉和外治(薄貼法、涂擦法、肌肉注射法、摩擦法、發泡法、穴部注射法、敷臍法和藥包熱敷經絡離子導入法等〉、針灸、推拿按摩等方法止痛效果好,副作用小。此外,中醫治療對于臨終者身體機能的改善、癥狀的控制、病情的穩定和情緒的調節具有良好作用。李景梅等用癌痛散治療癌性疼痛,并根據證型辨證加減,結果表明癌痛散具有較好的抗癌止痛作用,并有無成癮性、耐藥性強及毒副作用小等優點,同時對扶正固本,改善機體狀態均具有一定效果。王云采取幫患者按摩肢體或背部,或局部用薄荷、樟腦酊、冰片等涂擦刺激疼痛周圍皮膚、肌肉,來達到止痛目的。也可以采用熱敷促進血液運行,使肌肉松弛;或冷敷,可以減輕炎癥,延緩神經傳導速度從而減輕疼痛。

3.5.2中醫情志療法對心理痛苦的緩解和解除。

情志療法是指醫師或其他護理人員運用中醫的情志學說理論和方法治療患者心理及身體疾病,以促使其身心狀況向健康方向發展的治療方法。到了疾病和生命的后期,臨終者自身情志因素的影響往往是大于疾病本身的,一般慢性疾病或已采取保守治療的患者也比較相信中醫,此時運用中醫情志療法就占有了一定的優勢,可以給患者心理上的慰藉。另外,陪伴臨終過程的家屬在情感、心理、經濟上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和壓力,積極運用中醫情志療法為家屬預防情志疾病以及軀體疾病具有重要價值。董愛榮研究發現采用中醫心理護理干預如語言開導療法、五音音樂療法、放松療法能明顯減輕胸痹病人治療過程中的焦慮、抑郁情緒,提高生活質量,促進身心健康。此外,具有積極心理暗示的手段對于臨終關懷工作的開展都有很好地干預作用,可以幫助消除心理上的恐懼和焦慮。

3.5.3中醫結合傳統文化對精神層面痛苦的緩解和解除。

中醫學作為具有中國特色文化的醫學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與傳統文化具有密切的聯系。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數千年儒家文化傳統的國度里,中醫學被民眾廣為接受和認同,至今仍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可以利用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信仰,運用傳統文化和中醫思想給予臨終患者符合時代的正確的生死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思想導引,從而緩解和祛除臨終者精神方面的痛苦。

4臨終關懷開展的意義與展望

臨終關懷的開展,是解決社會老齡化、家庭結構模式變化等社會問題的重要舉措之一。一方面保障了臨終者生命終期的生命質量,減少了不必要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避免了過度治療造成的醫療資源浪費。臨終關懷的發展對完善和補充我國現行醫療服務體系,彰顯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和諧社會建設也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第5篇

【關鍵詞】中醫基礎理論;說課;設計

【中圖分類號】R-05【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6)21-0132-03

Abstract:

Keywords:

說課是指任課教師對所任課程的理解,系統而概括地闡述自己的教學觀點、教學設想、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與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的體會。通過流利的語言,在有限的時間里向教學研究人員、領導、同行闡述某一課程的教學過程,重點闡述教什么,教學對象是誰,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情況怎么教,為什么這樣教。筆者對高職高專針推專業《中醫基礎理論》說課的設計,主要從七個方面闡述,即說教材、說目標、說學情、說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說教學過程、說重點及難點的處理、說體會,現介紹如下。

1說教材

11教材概況我校大專針灸推拿專業一年級學生使用的《中醫基礎理論》教材,選用全國中醫藥高職高專“十二五”規劃教材。主編呂文亮、徐宜兵,出版單位為人民衛生出版社,供高職高專中醫學、針推等專業使用。

12本門課程的地位和作用《中醫基礎理論》是關于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的學科,也是闡釋和介紹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的課程。是學習中醫類各專業的入門課、必修課和主干課。

13教材內容教材的內容共有九章34節,第一章緒論主要闡述了中醫學的基本概念、中醫學的學術特色、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概況以及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第二章哲學基礎主要闡述了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基本內容和在中醫學中的應用。第三章藏象主要闡述了五臟心、肝、脾、肺、腎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與形、竅、志、液的關系;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以及臟腑之間的關系。第四章精氣血津液主要闡述了精、氣、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生理功能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第五章經絡學說主要闡述了經絡的基本概念,十二正經的命名、走向、交接規律、分布規律、流注次序以及循行部位;奇經八脈的概念、生理特點、循行部位和功能。第六章體質主要闡述了中醫體質的概念、體質的生理變化、體質的分類、體質學說的應用。第七章病因主要闡述了導致疾病發生的各種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四大類,第一類為外感病因包括六和癘氣,第二類為內傷病因包括七情內傷、飲食失宜、勞逸失度,第三類為病理產物性病因包括痰飲、瘀血和結石,第四類其他病因。第八章病機主要闡述了發病、基本病機、疾病演變。第九章養生、防治及康復原則主要闡述了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如何進行養生,如何防止疾病,得病后要遵循那些治療原則和康復原則。

14教材特色 突出重要的知識點,不求全面;突出基本概念,不做深入闡述;突出對成熟理論的介紹,對未有定論、學術見解不一的觀點不做介紹;這三個突出適合高職高專的學生學習,大專的學習時間只有三年,本科有五年,所以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不求泛泛而談,以適度、必需、夠用為原則;同時本教材重視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對接,教材中增加了知識鏈接、課堂互動模塊,啟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教材還有網絡增值服務,包括模擬試題、教學案例、擴展閱讀資料等,有利于學生拓展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和知識運用能力。

15教材的不足本教材的部分概念不準確,比如肺主宣發肅降,本應該是肺的生理特性,但是在本教材中卻寫為肺的生理功能,不利于學生對肺主宣發肅降的理解。還有章節編排不合理,比如在哲學基礎中分為三節,第一節精氣學說學生最難理解,第二節陰陽學說學生最容易理解,第三節五行學說難易適中,如果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講解,學生不容易接受,本人講課時先講陰陽學說,然后五行學說,最后精氣學說,由易到難,有利于學生接受。

2說目標

21知識目標知識目標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掌握目標,第二理解目標,第三了解目標。

第一掌握目標,主要有概念,內容。概念包括陰陽的基本概念、五行的基本概念、藏象的基本概念、精氣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經絡的基本概念、病因的基本概念、病機的基本概念、治則的基本概念。內容包括陰陽的基本內容、五行的基本內容、藏象的基本內容、精氣血津液的基本內容、經絡的基本內容、病因的基本內容、病機的基本內容、治則的基本內容。

第二理解目標,主要包括一分布,兩應用,三個致病特點,四大功能。一分部是指十二正經及奇經八脈在人體的循行部位。兩應用是指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三個致病特點是指六的致病特點、七情的致病特點、癘氣的致病特點。四大功能是指五臟(心、肝、脾、肺、腎)的基本功能,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基本功能,奇恒之府(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基本功能。

第三了解目標,主要包括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體質學說、疾病的預防等。

2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能正確運用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藏象、經絡、病因病機、體質等闡述人體生理、病理現象。

23素質目標樹立中醫學思維,堅信中醫,熱愛中醫,具有良好的醫學道德,提高自學能力和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3說學情

31教學對象筆者所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剛從高中畢業的高中生,他們已經有豐富的基礎知識,但是他們的高考分數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他們沒有很好的掌握學習方法。對于剛步大學的新生,他們對專業的學習都有興趣,但是興趣不夠足,原因是專業前景不明確,或者說他們對自己所學的專業并不了解。

32學習態度剛步入大學的大一新生的學習態度是熱情的,認真的。因為他們對新學科感到很神秘,人本性就有探索精神,他們很想知道這門學科是研究什么的。

4說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41教學方法根據本門課程以理論為主的特點,采用的教學方法為一講,二練,三討論。一講是指直接講授法,通過教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學生可以直接接受相關的知識點,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授課方法;二練是指案例教學法,舉出臨床典型案例,讓學生在分析案例時,熟練運用所學知識點;三討論是指討論教學法,是通過對重點知識的討論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人的生理現象、病理現象等,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

42教學手段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與本門課程相結合,主要體現在多媒體、教學視頻、互聯網等方面。

5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五步:一退,二進,三回顧,四布置,五預告。一退是指每堂課在講新的內容前,用兩到三分鐘回顧上節課的重點,幫助學生對上節課重點內容進行復習記憶。二進是指每堂課的主要部分,即每節課要講的新的內容,用時大約30min;三回顧是指講完新的內容后,要給學生把本節課的重點進行總結回顧,用時4min;四布置是指給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有助于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課后復習,用時1min;五預告是指提前告知學生下一節課所講的重點內容是什么,讓學生查找與重點內容相關的醫學進展。

6重點難點

對于重點的處理,主要采用五步法:一剖,二析,三總結,四強調,五歌訣。一剖是對重要知識點的解剖,比如陰陽的概念,陰陽是指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1]。把這個概念剖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自然界中,第二部分是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第三部分是這些事物或現象具有對立性,第四部分是這些事物或現象的屬性。二析是對剖開的每一部分進行分析。三總結是對重點知識的總結,很多重點知識太多,紛繁復雜,學生很難背誦,這時要給學生總結,比如在講病機時,陰陽失調的臨床表現有很多,學生很難記住,也不好理解,通過總結幫助學生記憶,陽偏勝的臨床表現可以總結為熱、紅、數、干、亂,熱指身熱,紅指面紅、目赤、尿黃,數指脈數,干指大便干結,小便短少,口干舌燥,亂指心煩,甚者出現神昏譫語。四強調是指強調重點知識對以后學習各門課程的重要性,如陰陽學說,《中醫診斷學》強調“察色按脈,先別陰陽”[2],《中藥學》中每味藥物要分陰陽,《方劑》中每首方劑要分陰陽,臨床各科的各種疾病的證候要分陰陽,比如《中醫內科》的黃疸,要分陰黃和陽黃。五歌訣,通過編寫歌訣,幫助學生記憶和理解一些知識點,比如陰陽學說在臨床應用的重要意義,可以編為“陽主熱來陰主寒,陰陽寒熱想周全,想不周全要人命,想的周全賽神仙。”對難點的處理,主要采用兩步法:一補、二簡。難點是學生無法理解的知識點,產生難點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所儲備的知識不能解釋他所面對的知識點,所以需給學生補充一些相關的知識。同時需簡化知識點,把抽象的、晦澀的、深奧的知識點變成具體的、易懂的、淺顯的知識點,讓學生容易學習。

7體會

在十年的教學中,筆者的體會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堂課講的好與不好,精彩與不精彩,和平時的積累有著密切關系,同時還需博學廣識,與時俱進;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尊重學生的意見;積極與學生互動,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既要授人以魚,又要授人以漁,作為老師既要講授正確的知識,同時也要教學生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網絡在線學習平臺中醫學教學慕課

早在2002年,慕課最先誕生于麻省理工大學,在當時他們就把大量的課程放在網上供人們免費學習。到了2012年,資源共享又開始出現新一輪的,以在線課程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紛紛涌現并獲得飛速發展,許多平臺以免費、高質量的課程內容為亮點,對學習者提供廣泛的在線支持,包括課程任務布置、學習評估、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甚至為順利完成課程的學生提供學習證書。隨著人們對教育資源的渴求,就涌現出了大量的開放教育資源,這些資源最先在高校和教育機構共享。

隨著慕課技術將近兩個10年的發展,我們已經看到了它給教育事業帶來的大突破,我國高校在繼國家精品課程、大學網絡公開課、愛課程之后,也密切關注慕課的發展。其中某些高校也推出并實行了實驗性的慕課課程。慕課將會是高校課程在未來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了深化對慕課的認識,本文在梳理和總結慕課發展歷史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慕課主要特點,結合以后中醫學開放教育資源的發展提出思考與建議。

1慕課的發展現狀及其特點

1.1慕課的發展歷史和現狀慕課是在2008年由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大學的戴夫·科米爾和國家人文教育技術應用研究院高級研究院的布賴恩·亞歷山大根據網絡課程的教學創新實踐提出,在美國迅速流行起來。2011年,美國的斯坦福大學首次推出在線課程供學生免費獲取,其中人工智能導論課程吸引了不少人注冊學習。之后包括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紛紛探索開發這種在線學習課程。2012年,是多家開發課程的公司與頂級的高校合作,推出了許多全球性在線開放課程學習平臺,隨后,中國多所知名大學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復旦大學也加入到慕課的開發與推廣的浪潮中。

1.2慕課的特征

慕課具有的一般性特征:首先,它的學習規模可塑性強,所有課程是為所有的學習參與者設計。是地道的大規模教學,規模無限大,大規模不僅是指參與課程的學生的規模較大,而且表示課程活動的覆蓋面之廣。其次,學習資源方便獲取,任何人都可以免費參與網絡課程學習。再次,還具有虛擬性和經濟性特征。借助于網絡,虛擬課堂的出現意味著學習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可隨時隨地進行的活動。經濟性是指由于豁免了學費以及單元教學時間的縮短使教育成本降到最低。可謂是經濟適用,性價比高。

2慕課的優勢

2.1慕課的優勢是相較于傳統教學和視頻課程,慕課有著不可取代的優勢。它可使學生不再拘泥于既定的課程安排,而是以興趣為驅動力去主動學習,而且根據自己的時間隨意的安排。相比之下,慕課提供優質的學習資源而且這些資源是以世界級名校、名師為主,所提供的課程資源多是具有國際水準的優質課程。制作精良、結構完整,有效的克服了課程質量低下這一傳統網絡課程的問題,足不出戶就可以使學生能夠免費接觸到世界頂尖大學的精品課程。

它的學習時間與內容與傳統課堂時間相比縮短了一半時間,既符合學生注意力持續規律,也有利于學生利用零碎時間學習,使學習更加高效快捷。它還具有高度互動的學習特點,這不僅局限于師生之間的交流,如在線答疑;體現在學生之間的互動,如就某一問題的相互討論、互相批改作業等。此等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加深對學科內容的理解。

慕課與傳統教學相比,塑造了一個更加完整、規范、有彈性的學習教育系統。慕課不僅系統了教育資源,而且從整套學習系統出發,合成環節安排緊湊,節約了大量的寶貴時間。通過大數據還可以知道學生的學習情況,容易出錯的點等,方便動態調整教學計劃。

2.2慕課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學生通過率低互聯網技術對高等教育的最大意義是將來自世界頂尖學府的知識送達給那些充滿激情的學習者,但缺少傳統課堂按時學習的束縛,學生的專注力和持久力是慕課教學效果的嚴重挑戰。以斯坦福大學著名《人工智能》課程為例,在線注冊學習人數近16萬人,但完成課程的僅有7157人,通過率只有5%左右。

從國內的慕課平臺建設的情況來看,醫學教育方面的慕課非常缺乏,而中醫學的慕課課程就更乏善可陳了。慕課的制度體系尚待進一步規范,也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摸索的問題。目前,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只能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

3慕課學習平臺的搭建對傳統中醫學教學的影響與挑戰

3.1中醫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中醫臨床教學更是言傳身教,需要老師親自的實踐指導,學生要潛移默化的觀察學習。只有通過長時間的臨床觀察,中醫學生才能比較熟練的掌握相關醫療技術與處置方法,將中醫學知識與理論靈活運用于臨床實踐。

教學變革的到來要求教師要跟上發展的步伐,慕課的教學視頻體系需要既懂教育,又懂互聯網的團隊才能更好的開發和制作,同時還要實時進行維護和更新,需要較大的人力、物力投入。鑒于醫學課程具有較強的專業性,依托開發公司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標準,這就給教師團隊的信息化素養提出了要求。老師要對計算機、網絡、軟件開發等知識進行培訓和普及,這些都對高等中醫學院校教師提出了新要求,對中醫學專業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3.2深入推進教學理念的轉變。慕課的發展使教育的根本轉變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觀念,在學習模式上,進一步推進了“教師課堂主導”向“學生自學主導”的轉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起到“課前安排、課中引導、課后考核”的作用指導者和督促者。

4結語

第7篇

【關鍵詞】 象; 中醫; 藏象; 自然之象; 舌象; 脈象

Abstract: The "Xia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ontains various meanings such as phenomena, image and symbols. When we consider it as a thinking mode, "Xiang" permeates into all TCM aspects from natural phenomena, anatomical structures of human tissues to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s well as pat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of zangfu organs. In addition, it may have profound but different connotations. The authors of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Xiang" in TCM according to the "Xiang" of nature, "Xiang" of zangorgans, "Xiang" of spirit, "Xiang" of pulse (pulse conditions) and "Xiang" of tongue (tongue conditions).

Keywords: Xi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ang Xiang; Xiang of nature; Xiang of tongue; Xiang of pulse

“象”及其相關理論,作為我國古代認識世界的方法之一,廣泛應用于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等領域。中醫學中的“象”廣泛見諸于自然、人體生理與病理等方面的解釋。現就“象”在中醫學的應用進行闡述。

“象”,廣泛見于中醫理論醫著中。例如,早在《黃帝內經》的“陰陽應象大論”、“六節臟象論”、“平人氣象論”等篇章中就有“象”方面的論述。后有唐·王冰的“象,謂所見于外,可閱者也”;明·張介賓的“象,形象也。藏居于內,形見于外,故曰藏象”等。綜合各家所述,中醫之“象”大概有下列幾種情況。

1 自然之象

中醫學認為,人與自然有著物質的同源性,自然環境中又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素問·生氣通天論》謂:“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作為構成自然界最基本的五種物質,并且由其運動產生宇宙萬物之象。對五行的基本特性,《尚書》釋為:“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以五行特性為依據,將自然界中的各類事物和現象的某種性質和作用特點,與五行特性相類比,把類同于某一特性的事物和現象歸納于某一行中,構建了五行系統。

《尚書》首將五味歸于五行之中,曰:“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其后《左傳》又將五色、五聲等分歸于五行,曰:“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災。”

至《內經》時期,基本構建了與人體內外環境相聯系的五行系統,建立了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及其與自然的統一性的觀念。如《內經》的“陰陽應象大論”、“五常政大論”、“金匱真言論”、“生氣通天論”等篇中均記載了人體與自然之象的關系,認識到人與自然密切相關,季節更替、晝夜消長和氣候變化影響著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養生等各方面。

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即“天人相應”是中醫整體觀的主要內容之一。因此,自然環境的變化,可直接或間接、顯著或不顯著地影響到人的機能活動,使之產生相應的改變。如果因此出現病理改變則致人患病,即所謂“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同時,其發病還有一定的季節性特征,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冬傷于寒,春必病溫……秋傷于濕,冬生咳嗽。”

根據自然氣候因素致病的特點,中醫常將發病時具有上述特征的病癥稱之為“某象”,例如,具有畏寒肢冷、面色淡白、倦臥嗜睡、喜溫、排出物清稀等癥狀的病癥,象征自然界的寒冷、清澈、潤下之特性,類之為“寒象”,即稱為寒證。

中醫學認為,精氣是存在于宇宙中運行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或本體。精氣自身的運動變化,化生陰陽五行之氣,陰陽二氣的升降交感,五行之氣的合和,生成了萬物和人類。《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積陽為天,積陰為地。”精氣原本是以無形而運動的狀態存在于宇宙中,但能化生有形之物,即所謂“有形生于無形”。在中醫學理論中,精多被認為是有形之物,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以推動和調控人體各種機能活動。

總之,存在于自然之物,皆謂之“象”。中醫學之五行、五味、五色、五化,以及寒熱燥濕暑風、人體陰陽精氣等方面的認識,均基于此觀點。但由于受古代樸素哲學思想的影響和當時生產力技術的限制,其中難免攙合機械唯物論,缺乏精確的科學論證。

2 藏之象

藏象,作為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1],廣義之意是對人體所有組織器官和經絡氣血津液、及其物質結構、形態、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概括;狹義之意,是指臟腑的生理功能和形體官竅。一般所說的臟象,是指后者,其“象”之義,指體內之內臟的形態特征、生理功能,即臟腑的外在表現,它又包括人體的外形(形體)、動態、色澤等等。

人體作為一個有形的實體物象,其組成之一的組織器官,應該具有某種解剖學意義上的形態特征。如《內經》就載有“腰者腎之府”之論。《醫貫·內經十二官論》則進一步作了較為精確的定位,曰“腎有二,精所舍也。生于脊膂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有黃脂包裹,里白外黑”。《難經·四十二難》云腎重“一斤二兩”。

由于受當時思想觀念、認知能力和解剖等多種因素的限制,無法對組織器官的微細結構進行深入研究。在這種情況下,古人不得不通過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和反復的臨床驗證,以初略觀察到的臟腑組織器官為基礎,以外揣內,推測臟腑的內在形態結構、功能特征和病理變化,并且逐漸轉變為由實體形態走向功能態的演化,正如《素問·五臟生成篇》所曰“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也就是說,藏象之“象”,既指臟腑的解剖形態,又包括人體臟腑生理功能及其外在聯系的一切現象,這也是目前普遍認同的觀點。

以心為例,既有《醫學入門》之“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和《醫貫》之“肺之下有心,心有系絡上系于肺……尖長而圓,其色赤”等文獻記載,又有《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的“藏象何如?歧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和《靈樞·脈度》的“心氣通于舌”等論述。魯明源[2]則更為明確地指出“心之象”,其形成源于古代解剖學上的“心主血脈”,觀人體之象得出“心藏神”、“開竅于舌”、“其華在面”、“在體合脈”、“在志為喜”、“在液為汗”等,觀自然之象則有“夏季”、“南方”、“炎熱”、“赤色”、“苦味”等。即藏之象,是人體之象與自然之象的集合體。

眾多學者對“藏象”提出了各自的觀點。李如輝[3]將藏象學說的建構軌跡梳理為創生、實體到功能態的演化和藏象學說整體系統觀念的最后確立三個階段,揭示了解剖方法對于藏象學說創生的始基作用,分析了從實體到功能態演化的內因和外因等,濃縮地再現了藏象學說的演進規律。魯明源[2]指出藏象是臟腑由解剖實體向系統功能演化的結果,是藏于體內的臟腑與若干相關的人體、自然之象的集合體。祝世訥[4]認為藏之“象”是不同于一般解剖意義上的“超解剖學”結構,即以綜合功能為基礎,輔以某些解剖結構而組合成的系統層次。孫廣仁[5]認為“象”的涵義有三:一是臟腑的外見形象;二是指臟器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三是內在五個生理病理系統與自然相通應的事物與現象。邱幸凡等[6]認為中醫學之藏象本質是功能與實體的統一體,其特征概括為功能系統化、實體多元化、調控多途化、整體協同化和時臟一體化等五方面。王米渠等[7]結合現代藏象研究,闡述了藏象的內涵為臟器、功能及其微觀研究的相關內容,并以腎為例,從分子生物學角度對藏象內涵進行界定。

而陳玉其[8]則認為,中醫藏之“象”,就是西醫學的有形臟器的實體。只是由于歷史條件和認知能力的局限,人們在當時不能更詳細、精準窮究其實質,所以其理論觀點有其精華,但也不是沒有糟粕。我們后人更不能錯上加錯,任意擴大“象”之內涵和外延。文章最后指出,過分強調中醫特色,把藏象看成“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則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不加否定地繼承,會極大地阻礙中醫學的發展。

3 神之象

神有廣義、狹義之分[9]。廣義之神是指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面色、眼神、形體動態、語言、呼吸和對外界的反應等各個方面。《醫原·望病須察神氣論》說:“夫人之神氣,棲于兩目,而歷乎百體,尤必統百體察之。……神氣形者,有光有體是也。……光無形,主陽主氣;體有形,主陰主血。”

《類證治裁》曰:“一身所寶,惟精、氣、神。神生于氣,氣生于精,精化氣,氣化神。故精者氣之本,氣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也。”中醫學認為,精、氣、神為人體“三寶”,相互依存,相互為用。

根據神的盛衰和病情的輕重,可將之分為得神、少神、失神和假神四種。得神常表現為神志清楚、面色榮潤、兩目炯炯、反應靈敏、肌肉不削、呼吸平穩,提示精足氣充,為健康之象,或雖病而精氣未衰。與之相對,少神則表現為面色無華、萎靡不振、倦怠乏力、少氣懶言等,多見于素體虛弱、病情輕淺等精氣輕度受損者。失神是精氣衰竭的征象,可見有兩目呆滯、呼吸細微或喘促、形體消瘦,甚至神志不清等癥,多見于精氣虧虛之久病或重病者。假神是重危病人突然出現癥狀暫時“好轉”的虛假表現,提示精氣極度衰竭、陰陽即將離決,即所謂“回光返照”[9]。

另外,神志異常或神志錯亂之神,乃狹義之神,常表現為焦慮煩躁、恐懼不寧、淡漠癡呆、譫語、卒然昏倒等。

4 舌之象

舌之“象”,有舌質與舌苔兩方面表現。舌質主要包括舌神、舌色、舌形、舌態和舌下絡脈等方面。舌神有榮枯;舌色有淡白、淡紅、紅、絳、青紫;舌形有胖大、腫脹、瘦薄、點刺、裂紋、齒痕;舌態有強硬、痿軟、歪斜、震顫、吐弄、短縮等變化。舌苔包括苔色、苔質兩方面。苔色有白、黃、灰、黑、綠、霉醬等變化;苔質有厚薄、潤燥、腐膩、剝落等不同[9]。

《臨癥驗舌法》曰:“舌者,心之苗也。五臟六腑之大主,其氣通于此。……核諸經絡,考手足陰陽,無脈不通于舌。”中醫學認為,舌之象與臟腑功能的盛衰、氣血津液的盈虧、經絡等因素密切相關。

上述所見舌象中,其中淡紅舌,薄白苔為正常舌象。《舌鑒總論》曰:“舌乃心苗,心屬火,其色赤,心居肺內,肺屬金,其色白,故當舌質淡紅舌苔微白,而紅必紅潤內充,白必苔微不厚……干濕得中……斯為無病之舌,乃火藏金內之象。”

舌象的變化,除了與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機體內在因素有關外,還會隨著自然環境、飲食起居等外在因素的變化發生一定的改變。《辨舌指南》就載有“常人一日三餐,故苔日亦有三變,謂之活苔,無病之象也”,指出飲食對舌象的影響。

舌象能較客觀地反映病情的變化,對臨床辨證論治,分析疾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正如《臨癥驗舌法》所曰:“即凡內外雜證,亦無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據舌以分虛實,而虛實不爽焉;據舌以分陰陽,而陰陽不謬焉;據舌以分臟腑,配主方,而臟腑不差,主方不誤焉。”

轉貼于

5 脈之象

脈象,是脈動應指的形象。《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脈。”脈象的形成與心最為密切相關,同時也離不開肺、肝、脾、腎的整體協調,即“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而氣血,又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正如《瀕湖脈學》所云:“脈乃血脈,氣血之先……心之合也……脈不自行,隨氣而至,氣動脈應,陰陽之義,氣如橐籥,血如波瀾,血脈氣息,上下循環。”

近代通過對脈象文獻的整理歸納和實驗研究的分析總結,將構成脈象的主要因素由傳統的位、數、形、勢分解為脈位、脈長、脈寬、脈力、脈率、緊張度、流利度、均勻度等八個方面[10]。

在常見的二十八類脈象中,有的脈象屬單因素脈象,如浮、沉、遲、數、長、短、大、細等;而有的脈象是由幾種因素復合而成的,如濡脈是由浮、細、虛三種因素復合而成,而牢脈則由沉、實、大、弦、長五種因素復合而成。

正常脈象,也稱為平脈,其主要特點是:每分鐘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從容和緩,流利有力,寸關尺三部均可及,即“有胃、有神、有根”。同時,正常脈象,不但受年齡、性別、形體、生活起居和精神情緒的影響,而且自然氣候、地理環境等因素也能使脈象發生改變。例如《素問·平人氣象論》以“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來說明季節對脈象的影響。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機體的各種生命活動,都能通過脈象的動態變化及時反映出來。當因某種原因造成臟腑氣血產生病理性改變時,就出現異常脈象。《景岳全書》載:“脈者氣血之神,邪正之鑒也,有諸中必形諸外。……無病則脈必正,有病則脈必乖。”我們可通過脈象以了解氣血的盛衰、陰陽的消長、邪正的強弱等情況。

中醫之“象”,除以上所述之外,還體現在形之“象”、色之“象”等方面,是機體功能活動或病理狀態在各個不同方面的表現。

總之,中醫學借助自然之象,將其廣泛引用于體內組織器官、臟腑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現,以及形體、面色、神態、脈象、舌象等各個方面,乃至有學者認為中醫學是一個唯象理論體系,其各個組成部分無不以“象”為基礎[11]。通過唯實之“形象”與唯虛之“取類比象”的有機結合,人類對自身生命體及其各種生命現象的認識得以不斷提高,從而推動醫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Wang XH.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1: 153. Chinese.

王新華. 中醫基礎理論.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 153.

2 Lu MY. Zangfu, Zang Xiang and Zangorgans. Shandong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2000; 24(5): 326328. Chinese.

魯明源. 臟腑、藏象和臟器.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0; 24(5): 326328.

3 Li RH. Trace of development of ZangXiang theory. Shandong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1998; 22(1): 4649.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李如輝. 藏象學說的演進軌跡.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1998; 22(1): 4649.

4 Zhu SN. Study on structure of "superanatomy". Shandong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2000; 24(6): 402406. Chinese.

祝世訥. 論“超解剖”結構的研究.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0; 24(6): 402406.

5 Sun GR. Concept and source of generation of Zang Xiang. Zhong Yi Yan Jiu. 1997; 10(5): 15. Chinese.

孫廣仁. 藏象的概念及其生成之源. 中醫研究. 1997; 10(5): 15.

6 Qiu XF, Chen G, Wang P, et al. Investigation on n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Zang Xia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ubei Zhong Yi Xue Yuan Xue Bao. 2002; 4(4): 58. Chinese.

邱幸凡, 陳剛, 王平, 等. 中醫學“藏象”本質特征探討. 湖北中醫學院學報. 2002; 4(4): 58.

7 Wang MQ, Wu B, Yan SL, et al.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Zang Xiang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aspect of molecular biology. Guangzhou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2002; 19(4): 314315. Chinese.

王米渠, 吳斌, 嚴石林, 等. 從分子生物學角度探討中醫藏象學說的內涵.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2; 19(4): 314315.

8 Chen YQ. Thought about viscera entity of TCM. Shanxi Zhong Yi. 2004; 20(1): 4546.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陳玉其. 關于中醫學臟腑實質的思考. 山西中醫. 2004; 20(1): 4546.

9 Zhu WF.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9: 1720, 220. Chinese.

朱文鋒. 中醫診斷學.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9: 1720, 220.

10 Fei ZF. Study on Chinese pulse diagnosis. Shanghai: Shangha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s. 1991: 57. Chinese.

費兆馥. 中國脈診研究. 上海: 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 1991: 57.

第8篇

1引言

“隱性顯譯(implicitnesstoexplicitnesstranslations)”是翻譯中的常用方法,也稱“外顯化”、“明晰化”、“明示”等,是指將原作的信息在譯作中以更為明確的方式表述出來以增強譯本的邏輯性和易解性。它與增詞法技巧密切相關,但還包括增加額外的解釋,直接表達出原作暗含的意思,添加連接詞等翻譯方法。“隱性顯譯”的譯作由于添加了原作不曾有的信息,因而常常比原作篇幅更長、邏輯關系更清楚、更容易理解。英語和漢語分屬不同語系,形式化程度相差很大,因此“隱性顯譯”翻譯技巧始終貫穿于翻譯過程。中醫文化博大精深,隱含著豐富的文史哲知識,文化內涵豐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富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中醫英譯可謂是難上加難。因此巧妙運用“隱性顯譯”翻譯方法,對中醫英譯及促進中醫對外交流尤具指導意義。

2“隱性顯譯”在中醫英譯中的使用理據

2.1中醫思維的整體性

中醫學在形成和發展其理論體系的過程中,不斷容納中國古代哲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諸學科的優秀成果,其思維必然受到各學科的影響。中醫思維特點之一是綜合性思維。綜合性思維傾向于把一個物體或觀念各個分散的部分合為一個整體,而分析性思維則傾向于把一個整體分成細小的部分。任何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都不可能只有分析性思維而無綜合性思維,反之亦然。因此綜合性思維與分析性思維都是東西方民族共有的思維方式,但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形成了“東方重綜合,西方重分析”的思維習慣。由于中醫思維注重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綜合性思維是其主要特點。因此,在中醫英譯時,譯者要在體現思維模式的不同語言形式之間進行轉化。具體來說,譯者常常需要通過“隱性顯譯”翻譯技巧對中醫的綜合觀念進行分析性的解釋和闡述,把譯文進行“隱性顯譯”處理,增加譯文的邏輯性和明晰性。

2.2中醫思維的形象性

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是人類思維的兩種基本形式。由于歷史和文化的原因,不同民族會有不同的側重和選擇。中國文化思維方式具有較強的形象性,而西方文化思維方式具有較強的抽象性。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古代醫家在進行醫學研究時,通過直觀觀察,并借助于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應用比類取象法說明人體結構、生理功能及疾病的病因病理、診斷方法和治則治法。因此中醫語言包含中醫思維的形象性,翻譯過程中,“隱性顯譯”翻譯技巧的使用可以使譯文語言清晰、自然。

2.3中醫學的豐富文化內涵

翻譯活動不僅涉及到語言內部因素,而且涉及到語言外部因素,文化因素是語言外部因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西兩種語言文化承載的內涵有著不同程度的差別。承載內涵越豐富的文化,其語言文本的隱化程度越明顯;反之,承載內涵相對貧乏的文化,語言文本在表達上解釋性詞語多,作為翻譯目的語時顯化程度越高。中醫文化植根于中國文化之中,多層次體現了中國文化內涵。中醫英譯時,為充分表達中醫的文化內涵,體現中醫獨特的思維和理論內涵,“隱性顯譯”的翻譯技巧為常用手段之一。

2.4中醫語言注重意念的隱含性

漢英兩種語言屬于不同的語系,在詞匯、句式、語篇等方面差異巨大。漢語語言以意念為主軸,極少曲折變化,無形態變化[1]。而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有著豐富的曲折變化,是以形態為主軸的語言。中醫語言,特別是中醫文獻,更是以意念為主軸,融會了豐富內涵。在英譯過程中,要采用“隱性顯譯”翻譯技巧,在譯文中用形態的邏輯形式表達中醫的豐富內涵。

2.5中國傳統文化獨特的審美觀

中國文化迥然不同于西方文化,以和諧、含蓄、體悟與綜合為其主旋律,正是這種文化傳統的獨特性造成了中國傳統文藝審美觀的獨特性,也就造成了中國歷代翻譯大師們思維方式的獨特性。他們強調從整體上去把握原作,從心靈上去感悟原作,從想象中去獲得意境,從主體直接經驗上去發掘原作內在、隱蔽的因素,并力圖把這些因素融合在譯本中,從而達到一種“神似”、“化境”的境界。漢語在“模糊中傳遞語義,朦朧中孕育意境”,而英語則反其道而行之,邏輯與分析攜手,語義清朗,表述精確[2]。中醫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獨特審美觀的體現,“隱性顯譯”翻譯手段應該成為中醫翻譯的主要手段。在中醫英譯中,譯者應將自己經過識別、轉化、加工的審美體驗賦之于英語譯文。譯者所進行的審美再現的主要工作就是以邏輯驅走模糊,以分析排斥朦朧。換言之,即“隱性顯譯”翻譯。

3“隱性顯譯”在中醫英譯中的主要手段

3.1增加解釋性語言

中醫文獻和中醫歷代名家在中醫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翻譯中醫文獻和歷代名家時,我們要按照翻譯的通則,使用“隱性顯譯”的翻譯技巧,增加解釋性語言,以便國外讀者了解背景知識。以下劃線部分均屬解釋性語言。

例1原文:五禽戲,為兩千多年前的名醫華佗所創。他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創編了五禽戲。

譯文:WuQinXiwasinventedbyHuaTuo(110207AD),afamousphysicianover2000yearsago,onthebasisoftheexperiencesofthepredecessors.

華佗為一代名醫,其名其人對國內讀者來說耳熟能詳,但是對于國外讀者,恐怕不甚了了。在翻譯時,不能只使用音譯,還要加上華佗大致的生活年代以及身份特征,把漢語的隱含信息隱性顯譯,給西方讀者提供背景知識,方便讀者了解中醫的歷史人物。在中醫翻譯中,只要遇到歷代名家名醫的翻譯,我們大都應該采用顯化的方法進行必要的背景知識補充。

例2原文:張仲景進一步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寫成《傷寒雜病論》。

譯文:ZhangZhongjing,anoutstandingphysicianintheEastHanDynasty(3rdcenturyAD),compiledabookentitledShanghanZabingLun(TreatiseonExogenousFebrileandMiscellaneousDiseases)basedondetailedstudyofthemedicalachievementsmadebydoctorsbeforehimandhisownclinicalexperience[3].

對張仲景和傷寒雜病論的翻譯采用“隱性顯譯”的翻譯技巧,不僅采用了音譯,更在括號內進行了解釋。

3.2化抽象為具體

抽象和具體是民族語言中的特色,為各民族語言所共有。中醫由于強調整體觀念,有些語言富有抽象性,為使譯文能夠清晰易懂,需要采取“隱性顯譯”的技巧,把抽象的語言在譯文中具體化。

例3原文:以草木之偏性,攻臟腑之偏勝,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治之,而后無喪身殞命之憂。(用藥如用兵論)

譯文:Tomakeuseofthecoldorwarmnatureofthedrugstocurevisceralstheniaorastheniarequiresthefullknowledgeofbothdrugsanddiseaseaswellasthecombineduseofvarioustherapiestoattackthepathogenicfactors.Onlybytakingsuchameasurecanlifebeguaranteed[4].

原文中“知彼知己”是一個成語,比較抽象,如果直譯,會使人不知所云。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作者把抽象的成語巧妙地翻譯為“thefullknowledgeofbothdrugsanddisease”,把這個成語明晰為“充分了解藥物和疾病”,直觀易懂。

3.3轉換句法,重組句段

漢語句法結構的基本特征是“意合對接”,其中包括詞匯和詞匯之間、詞組和詞組之間,分句和分句之間以及句法詞項和詞項之間的意合對接。正是這兩個層級上的意合對接不用任何表示語法關系的結構標記,使漢語的語法范疇高度模糊化。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必須根據意義(對接項的語意整合)作形式結構完形,才能構建目的語的語段。為將漢語意合對接句段轉換成英語,譯者勢必先析出意義,然后再根據“語義內容句法結構”的模式,以原語句結構為參照,構建英語句段,進行以嚴格的英語語法規范為依據的形式結構完形,將漢語的隱性語法轉換成英語的顯性語法[5]。中醫文獻的語言大多屬于古漢語,更多地呈現出意念強勢,隱含意義豐富。譯者在英譯中醫文獻時要時刻注意古漢語的這個特征,時刻提醒自己譯文中需要用“隱性顯譯”的手段增加形式結構完形,從而使譯文邏輯嚴密,表達通順。

例4原文:散步是指閑散、從容地行走。散步是我國的傳統健身方法之一,通過閑散和緩的行走,四肢自然而協調的動作,可使全身關節筋骨得到適度的運動。

譯文:Takingawalkmeanswalkingleisurelyandunhurriedly.AsoneoftraditionalChinesephysicalexercises,itcanmoderatelyexercisethejoints,tendonsandmuscleswithwalkingslowlyandlimbscoordinatednaturally.

原文為并列句,翻譯的時候作者把原文中的句子成分通過英語的同位語、分詞、介詞詞組等手段進行了重新組合,譯文清晰、顯化。

3.4以今譯古

中醫文獻屬于文言文,語言簡潔,綜合性強,但有時也不免生澀難懂,因此在中醫英譯時,英語譯文中的表達必然把古代文言通過“隱性顯譯”手段轉化為通暢直白的英語語言。

例5原文: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察歲時于天道,定形氣于予心。

譯文:Amongthetherapeutictechniques,needlinghasawonderfuleffect.Beforeapplyingit,thedoctorshouldkeepinmindtheseasonalchangesofthenaturalworldandjudgewhetherthepatientisfatorthin,strongorweak[6].

原文語言抽象,艱澀難懂,翻譯的時候采取了“隱性顯譯”的辦法,對艱澀的古代漢語進行了解釋,譯文通曉易懂。

3.5對中醫形象語言和修辭格進行標注解釋

中醫學語言善用取象比類的語言,形象生動,但由于文化差異巨大,外國讀者理解起來殊為不易。譯者翻譯時,可采用“隱性顯譯”的方法靈活處理,以使譯文清晰易懂,增加可讀性。

例6原文:提壺揭蓋(中醫學的治則)

譯文:Liftingthelidtopouroffwaterinthepot—openingthelungqitotreatconstipationordysuria.

例7譯文:釜底抽薪(中醫學的治則)

譯文:Takingawayfirewoodfromunderthecauldron—amethodofclearingheatbypurgation.

以上2例均為中醫的治療原則,富有民族特色,翻譯時采用了解釋加注的辦法,使譯文明晰,易于讀者理解。

4結語

中醫學融哲學性、文學性、科技性于一體,中醫英譯注定是一項復雜艱難的活動,翻譯技巧的熟練應用對中醫英譯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充分挖掘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從語音、詞匯、句法等各個層面,根據具體情況靈活使用“隱性顯譯”翻譯技巧,促成不同語言間的表意理解和文化交流,從而推動中醫英譯事業的發展,促進中醫對外傳播和交流。

【參考文獻】

1PanWG,TanHM.Contrastivelinguistics—historicalandphilosophicalsurvey.Shanghai:ShanghaiEducationalPublishingHouse.2006:109110.Chinese.

潘文國,譚慧敏.對比語言學——歷史與哲學的思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9110.

2MaoRG,FanWQ.Languagefuzzinessandcorrespondenttranslationstrategies.ShanghaiFanYi.2005;82(1):1115.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毛榮貴,范武邱.語言模糊性與翻譯.上海翻譯.2005;82(1):1115.

3LiZG.SentencestructureinEnglishtransl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ongXiYiJieHeXueBao.2007;5(3):355358.Chinese.

李照國.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中醫英語翻譯句法漫談.中西醫結合學報.2007;5(3):355358.

4LiZG.Englishtranslationtechniquesofancientmedicalliteratures.Shanghai:Shangha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ress.1999:5152.Chinese.

李照國.醫古文英語翻譯技巧.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9:5152.

5LiuMQ.Translationandlinguisticphilosophy.Beijing:ChineseTranslation&PublishingCorporation.2001:169170.Chinese.

第9篇

關鍵詞:針灸推拿 物理療法 治療

【中圖分類號】R2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057-01

經過數千年的經驗積累與理論提升,中國傳統醫學中積累了大量如針灸推拿等具有實用價值的功能康復與臨床治療技術,它們在臨床功能康復、痛證治療和預防健身及內、外、婦、兒等各科多種病癥的治療中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也為中華民族的繁衍與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祖國醫學也歷來都是在汲取先進的理論與技術中不斷發展。作為通過刺激體表特定部位以達到治療效果的針灸推拿技術與現代物理療法有著許多相似與可借鑒之處,相信通過將二者有機結合定會取得許多醫學領域的進步。

1 針灸推拿與康復理療的主要特點與臨床疾病診治范圍

針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醫外治法中應用最廣、療效最確切的醫療技術,一直在許多疾病的治療中充當著主要的角色。針灸運用其簡、便、驗、廉的治療優勢和疏通經絡、扶正祛邪、調和陰陽的治療作用,對人體外表皮膚特別是腧穴系統的刺激以激發人體正氣、提高人體免疫力,通過增強人體自身抵御外邪的能力以達到控制病勢、恢復健康的目的。尤其是對一些具有雙向良性調節功能的穴位刺激以后,不僅治愈了疾病,也調整了身體的陰陽平衡,大大加強了針灸治療疾病的范圍,尤其在保健康復方面顯示出了中醫的絕對優勢。

推拿按摩療法是運用推、拿、按、摩、揉、捏、點、拍等28種手法刺激病患特定的腧穴以治療受傷、疼痛、不適性疾病。根據中國傳統醫學理論,針對不同的病情,運用不同的手法調和陰陽、推行氣血、疏通經絡、活利關節,起到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松解粘連、滑利關節等作用。

物理治療,簡稱理療,是通過使用力、電、光、聲、磁、冷、熱、水等物理因子以治療疾病、恢復與重建機體功能的一門科學,是現代康復醫學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廣泛應用于預防醫學、保健醫學、臨床醫學和康復醫學。與藥物代謝相比,具有收效快、無痛苦、副作用小、療效持久的特點。近年來在醫院與社會上的使用愈來愈多并逐漸被廣大醫患及家屬所認同,被大量應用在疾病后期的功能康復與年老體弱人群的保健。

2 針灸推拿與康復理療的異同點

針灸推拿與康復理療的不同之處在于二者在對臨床疾病的診治中所依據的醫學理論不同,且因為使用治療工具的不同而在臨床上存在著不同的治療手法和注意事項。針灸推拿作為中國傳統醫學體系中具有自己特色的理療技術,治療手法和設施分為針灸(即毫針,在此基礎近年代出現了許多新針療法,如小針刀、平衡針法、雷火灸等)、推拿、按摩、拔罐、刮痧、刺絡放血、熏蒸、穴位注射等。物理療法以現代醫學中的生理、病理、生化等知識為基礎,結合各種物理因素和運動因素作用于人體以調節人體虛弱與疾病狀態下的局部或全身狀況,達到轉化病理生理,消除病因及促進機體康復的目的。作為緊密結合現代醫學的一項診療技術,理療也在隨著現代醫學技術手段的更新而不斷發展,伴隨出現了一大批新型醫療設備與治療方法,如康復機器人、射頻、臭氧儀器等。

3 實例80例面癱患者,療效顯著

3.1 診斷標準。

需符合周圍性面癱的診斷標準,表現為突然起病,每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板滯、麻木、松馳,不能作蹙額、皺眉、示齒、鼓腮等動作。口角歪斜,患側露睛、流淚額紋消失,鼻唇溝平坦,部分病人初起時,多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3.2 臨床資料。共80例,男37例,女43例;右側38例,左側42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78歲,平均47歲;發病時間最短1天,最長5年,除1例5年外,其余平均6天;治療時間最短15天,最長90天,平均42天。

3.3 治療方法。

3.3.1 推拿。患者取仰臥位或側臥位,患側面部朝上,用一指禪法推揉從患側承漿穴開始,向上沿地倉、人中、迎香、顴、四白至承泣穴,從承漿穴開始沿大迎、夾車、牽正、下關至太陽穴,沿從下推揉至上的方向4~ 5遍,再從印堂開始,沿攢竹、絲竹空至太陽穴,推揉4~ 5遍,用抹法,用大拇指從內向外抹上下眼瞼1~ 2min。每天1次,15次1療程,中間休息2天,再繼續下1療程。

3.3.2 針灸理療。

取穴:主穴:承漿、地倉、夾車、四白、陽白;配穴:人中、迎香、顴、太陽、印堂、攢竹、絲竹空。

操作:每次取主穴2~ 3穴,配穴2~ 3穴,斜刺進針,針尖朝向患側,行針有酸脹麻感后,接電針刺激儀,然后神燈照射30min。每天1次,15次1療程,中間休息2天,再繼續下1療程。

4 治療結果

4.1 療效標準。痊愈:癥狀完全消失,面肌功能完全恢復正常; 顯效:癥狀大部分消失,面肌功能大部分恢復正常;好轉:癥狀部分消失,面肌功能部分恢復;無效:治療后癥狀和面肌功能無變化。

4.2 結果。2療程治愈25例,3療程治愈38例,4療程后明顯好轉9 例,4療程后有好轉7例,除1例無效外,其余79例治療均有效。

5 體會

面癱即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或貝爾氏麻痹,屬于中醫學“口僻”范疇。多因衛陽不固,絡脈空虛,邪氣侵入陽明、少陽之脈,以至經氣阻滯,經筋失養,肌肉縱緩不收而發病。現代醫學多認為莖乳突孔內病毒感染,引起組織水腫或骨膜炎以壓迫面神經,或因局部營養血管痙攣,導致神經組織缺血、水腫、受壓而麻痹。推拿針刺可使臟腑與經絡之間,經絡之間,腧穴之間的經氣得以溝通交融,推動經氣運行,營衛氣血得以流通。電針刺激、TDP神燈照射治療本病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使局部水腫炎癥的消退,進而促進面神經功能的恢復。結合患者年齡、基礎病的多少、就診早晚,可判定患者康復需用的時間。年齡越小、基礎病越少、就診越早恢復越易。故中醫針灸推拿結合康復理療治療諸多功能性疾患效果確切、療程短、費用低。

參考文獻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艹国产 | 伊人手机视频 |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字幕 | 青青草国产精品视频 | 9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m9 |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 |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精 | 青青国产视频 | 成人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一区 | 天使萌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4 |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 免费观看好看的国产片 | 亚洲国产精品婷婷久久 | 色婷婷丁香 | 日韩天堂 |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 婷婷六月丁香色婷婷网 | 欧美夫妻性生活视频 |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精 |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 欧美一级生活片 | 国产区免费 | 国产一级一片免费播放电影 | 国产精品视频你懂的网址 | 欧美色视频日本片高清在线观看 | 偷拍电影网站 | 国产片最新大片免费看 | 婷婷丁香在线 | 欧妇女乱妇女乱视频 | 国产日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麻豆国产精品 | 2019天堂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ri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国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 五月欧美激激激综合网色播 | 国产日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少女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