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未來的醫學技術優選九篇

時間:2023-08-18 17:32:1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未來的醫學技術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未來的醫學技術

第1篇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

醫學影像技術主要是應用工程學的概念及方法,并基于工程學原理發展起來的一種技術,其實醫學影像技術還是醫學物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用物理學的概念和方法及物理原理發展起來的先進技術手段。醫學影像信息包括傳統X線、CT、MRI、超聲、同位素、電子內窺鏡和手術攝影等影像信息。它們是窺測人體內部各組織,臟器的形態,功能及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以膠片為主要方式的顯示、存儲、傳遞X-ray攝像技術已不能滿足臨床診斷和治療發展的需求,醫療設備的數字化要求日益強烈,全數字化放射學、圖像導引和遠程放射醫學將是放射醫學影像發展的必然趨勢。

1 傳統攝影技術在摸索中進行

1.1 計算機X線攝影

X射線是發展最早的圖像裝置。它在醫學上的應用使醫生能觀察到人體內部結構,這為醫生進行疾病診斷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1895年后的幾十年中,X射線攝影技術有不少的發展,包括使用影像增強管、增感屏、旋轉陽極X射線管及斷層攝影等。但是,由于這種常規X射線成像技術是將三維人體結構顯示在二維平面上,加之其對軟組織的診斷能力差,使整個成像系統的性能受到限制。從50年代開始,醫學成像技術進入一個革命性的發展時期,新的成像系統相繼出現。70年代早期,由于計算機斷層技術的出現使飛速發展的醫學成像技術達到了一個高峰。到整個80年代,除了X射線以外,超聲、磁共振、單光子、正電子等的斷層成像技術和系統大量出現。這些方法各有所長,互相補充,能為醫生做出確切診斷,提供愈來愈詳細和精確的信息。在醫院全部圖像中X射線圖像占80%,是目前醫院圖像的主要來源。在本世紀50年代以前,X射線機的結構簡單,圖像分辨率也較低。在50年代以后, 分辨率與清晰度得到了改善,而病人受照射劑量卻減小了。時至今日,各種專用X射線機不斷出現,X光電視設備正在逐步代替常規的X射線透視設備,它既減輕了醫務人員的勞動強度,降低了病人的X線劑量;又為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的應用創造了條件。隨著計算機的發展數字成像技術越來越廣泛地代替傳統的屏片攝影現階段,用于數字攝影的探測系統有以下幾種: (1)存儲熒光體增感屏[計算機X射線攝影系統(computer Radiography.CR)]。

(2)硒鼓探測器。(3)以電荷耦合技術(charge Coupled Derices.CCD)為基礎的探測器 。(4)平板探測器(Flat panel Detector)a:直接轉換(非晶體硒)b:非直接轉換(閃爍晶體)。這些系統實現了自動化、遙控化和明室化,減少了操作者的輻射損傷。

1.2 X-CT

CT的問世被公認為倫琴發現X射線以來的重大突破,因為他標志了醫學影像設備與計算機相結合的里程碑。這種技術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所謂“先到斷層成像”(FAT),另一種模式是“光子遷移成像”(PMI)。

1.3 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現稱為磁共振成像。它無放射線損害,無骨性偽影,能多方面、多參數成像,有高度的軟組織分辨能力,不需使用對比劑即可顯示血管結構等獨特的優點。

1.4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它是利用計算機系統將造影部位注射造影劑的透視影像轉換成數字形式貯存于記憶盤中,稱作蒙片。然后將注入造影劑后的造影區的透視影像也轉換成數字,并減去蒙片的數字,將剩余數字再轉換成圖像,即成為除去了注射造影劑前透視圖像上所見的骨骼和軟組織影像,剩下的只是清晰的純血管造影像。

2 數字化攝影技術

數字X射線攝影的成像技術包括成像板技術、平行板檢測技術和采用電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線掃描等技術。成像板技術是代替傳統的膠片增感屏來照相,然后記錄于膠片的一種方法。平行板檢測技術又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結構類型。直接FPT結構主要是由非品硒和薄膜半導體陣列構成的平板檢測器。間接FPT結構主要是由閃爍體或熒光體層加具有光電二極管作用的非品硅層在加TFT陣列構成的平板檢測器。電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線掃描等技術結構上包括可見光轉換屏,光學系統和CCD或CMOS。

3 成像的快捷閱讀

由于成像方法的改進,除了在成像質量方面有明顯提高外,圖像數量也急劇增加。例如隨著多層CT的問世,每次CT檢查的圖像可多達千幅以上,因此,無法想象用傳統方法能讀取這些圖像中蘊含的動態信息。這時在顯示器上進行的“軟閱讀”正在逐漸顯示出其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軟拷貝閱讀是指在工作站圖像顯示屏上觀察影像,就X線攝影而言這種閱讀方式能充分利用數字影像大得多的動態范圍,獲取豐富的診斷信息。

4 PACS的廣闊發展空間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現有醫學影像設備延續了幾十年的數據采集和成像方式,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現代醫學的發展和臨床醫生的需求。PACS系統應運而生。PACS系統是圖像的存儲、傳輸和通訊系統,主要應用于醫學影像圖像和病人信息的實時采集、處理、存儲、傳輸,并且可以與醫院的醫院信息管理系統放射信息管理系統等系統相連,實現整個醫院的無膠片化、無紙化和資源共享,還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實現遠程會診,或國際間的信息交流。PACS系統的產生標志著網絡影像學和無膠片時代的到來。完整的PACS系統應包含影像采集系統,數據的存儲、管理,數據傳輸系統,影像的分析和處理系統。數據采集系統是整個PACS系統的核心,是決定系統質量的關鍵部分,可將各種不同成像系統生成的圖象采入計算機網絡。由于醫學圖像的數據量非常大,數據存儲方法的選擇至關重要。光盤塔、磁帶庫、磁盤陳列等都是目前較好的存儲方法。數據傳輸主要用于院內的急救、會診,還有可以通過互聯網、微波等技術,以數據的遠距離傳輸,實現遠程診斷。影像的分析和處理系統是臨床醫生、放射科醫生直接使用的工具,它的功能和質量對于醫生利用臨床影像資源的效率起了決定作用。綜上所述,PACS技術可分為三個階段,(1)用戶查找數據庫;(2)數據查找設備;(3)圖像信息與文本信息主動尋找用戶。

5 技術----分子影像

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在今天已具有顯微分辨能力,其可視范圍已擴展至細胞、分子水平,從而改變了傳統醫學影像學只能顯示解剖學及病理學改變的形態顯像能力。由于與分子生物學等基礎學科相互交叉融合,奠定了分子影像學的物質基礎。Weissleder氏于1999年提出了分子影像學的概念:活體狀態下在細胞及分子水平應用影像學對生物過程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分子成像的出現,為新的醫學影像時代到來帶來曙光。基因表達、治療則為徹底治愈某些疾病提供可能,因此目前全世界都在致力于研究、開創分子影像與基因治療,這就是21世紀的影像學。 新的醫學影像的觀察要超出目前的解剖學、病理學概念,要深入到組織的分子、原子中去。其關鍵是借助神奇的探針--即分子探針。到目前為止,分子影像學的成像技術主要包括MRI、核醫學及光學成像技術。一些有識之士認為;由于診治兼備的介入放射學已深入至分子生物學的層面,因此,分子影像學應包括分子水平的介入放射學研究。

6 學科的交叉結合

交叉學科、邊緣學科是當今科學發展的趨勢。影像技術學最鄰近的學科應為影像診斷學。前者致力于解決信息的獲取、存儲、傳輸、管理及研發新的技術方法;后者則將信息與知識、經驗結合,著重于信息的內容,根據影像做出正常解剖結構的辨認及病變的診斷。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依托。所以,影像技術學的發展離不開影像診斷學更密切地溝通與結合將為提高、拓展原有成像方式及開辟新的成像方式做出有益的貢獻。醫用影像診斷裝置用于詳細地觀察人體內部各器官的結構,找出病灶的位置毫克大小,有的還可以進行器

官功能的判斷 。還有醫用影像診斷裝備情況,已成了衡量醫院現代化水平的標志。

7 淺談醫學影像技術的下一個熱點

醫療保健事業在經濟上的窘迫使得90年代以來,成為一個沒有大規模推廣一種新的影像技術的、相對沉寂的時期,延續了一些現有影像技術的發展,使得他們中至今還沒有一種影像技術能對影像學產生巨大的影響。隨著科技的發展,最近逐漸發展起來的一批有希望的影像技術。如:磁共振譜(MRS),正電子發射成像(PET)單光子發射成像(SPECT),阻抗成像(EIT)和光學成像(OCT或NRI)。他們有可能很快成為大規模應用的影像技術,將為腦、肺、及其他部位的成像提供新的信息。

7.1 磁源成像

人體體內細胞膜內外的離子運動可形成生物電流。這種生物電流可產生磁現象,檢測心臟或腦的生物電流產生的磁場可以得到心磁圖或腦磁圖。這類磁現象可反映出電子活動發生的深度,攜帶有人體組織和器官的大量信息。

7.2 PET和SPECT

單光子發射成像(SPECT)和正電子成像(PET)是核醫學的兩種CT技術。由于它們都是接受病人體內發射的射線成像,故統稱為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成像(ECT)。ECT依據核醫學的放射性示蹤原理進行體內診斷,要在人體中使用放射性核素。ECT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空間分辨率低。最近的技術發展可能促進推廣ECT的應用。

7.3 阻抗成像(EIT)

EIT是通過對人體加電壓,測量在電極間流動的電流,得到組織電導率變化的圖像。 目的在于形成對體內某點阻抗的估計。這種技術的優點是,所采用的電流對人體是無害的,因而對成像對象無任何限制。這種技術的時間分辨率很好,因而可連續監測實際的應用,已實現以視頻幀速的醫用EIT的實驗樣機。

7.4 光學成像(OTC或NIR)

近期的一些實質性的進展表明,光學成像有可能在最近幾年內發展成為一種能真正用于臨床的影像設備。它的優點是:光波長的輻射是非離子化的,因而對人體是無傷害的,可重復曝光;它們可區分那些在光波長下具有不同吸收與散射,但不能由其它技術識別的軟組織;天然色團所特有的吸收使得能夠獲得功能信息。它正在開辟它的臨床領域。

7.5 MRS

第2篇

1 引言

隨著城市環境、能源、人口以及社會管理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城市發展相關問題再一次成為研究焦點。自“智慧城市”的概念被提出以來,全球各個城市紛紛將智慧城市建設列入城市發展戰略。但如何依據實況建設智慧城市?如何評價一個城市的智慧化水平?用什么方法對智慧城市未來發展進行科學有效的預測?這些問題在當今社會仍沒有統一的認識,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下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2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2.1模型的設計思路

此研究主要有指標選擇、指標分類和指標體系架構建三方面內容。本文對現有的城市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歸納,通過模糊集思想選擇指標,采用DPSIR模型構建體系架構,引入ANNs理論確定權重;利用spss平臺對指標進行了分析和處理,對指標權重進行了計算,完成了信度效度檢驗,最后得到一套適合評價中國國內智慧城市建設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

2.2模型的構建

DPSIR模型由五大維度組成:Driving(驅動力),Pressure (壓力),State (狀態),Impacts (影響)和 Responses (響應)。D(Driving縮寫,下同)是指公共生活領域對環境施加的壓力;P是指由此產生的對被調查對象的消極改變;S是指被調查對象的狀態;I是指前三者對被調查對象的最終影響,如大氣污染和熱島效應;R是指被調査對象的壓力,如對被調查對象立法的社會響應。

2.2.1基于模糊集合思想的指標體系篩選

為保證獲取廣泛和及時的指標,論文搜集了21個智慧城市評價體系的一級指標并進行歸類,論文避免了用主觀性過強的憑經驗選留指標,而是引用模糊集理論,通過構建隸屬度函數來進行篩選。[1]

2.2.2指標標準化處理

指標庫的指標可分為三類,為了統一比較,需采用不同的方法將它們標準化:①百分數型指標無須轉化,直接將百分比作為該項分值;②絕對數據型指標需進行轉化,如沈陽市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是11.4年,營口是10.5年,則將沈陽的得分記為100,營口和沈陽相比百分數記為營口得分;③相對差異程度指標需利用差異性來進行合成,如用高低收入人群上網比例的差異性來解釋互聯網的公平性程度。

2.2.3指標信度檢驗

進行指標的信度檢驗是為了保證指標的有效性。本文對指標信度檢驗所采用的指標是主流的信度系數——克隆巴赫(Alpha)系數a(a> 0.9信度很高,0.7 ~ 0.9能夠接受,a < 0.7不能接受)。[2]

2.2.4指標一致性檢驗

借助SPSS軟件對總庫指標進行一致性分析,算出一致性信度系數a值,用以判斷各指標信度是否達標,指標能否保留。

2.2.5指標權重確定

本文采用ANNs算法來計算指標權重。經過ANNs訓練,先明確隱含節點的數量m,再構建一個神經元模型,該模型由一個輸出節點、n(n表示由以上四步驟得到的指標個數)個輸入節點以及m個隱節點組成。計算輸入向量xi到所有隱節點的權向量,權向量的絕對值之和|ωi |就是指標i對應的權向量 wi。即指標i的權重。[3]

2.3指標體系的建立

經過上述操作,建立了由五大維度18個指標組成,并附有指標權重的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3 智慧城市預測體系的構建(營口市案例研究)

傳統SWOT分析存在很強主觀性,而AHP具有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特點,在SWOT分析中嵌套AHP可以極大增強模型的決策能力。

3.1營口市區域的基本狀況

3.1.1地理位置概況

營口市地處遼東半島中部,在渤海東岸,地理坐標E122°13′,N40°39′,隔海相望于葫蘆島和錦州,相鄰于鞍山海城南側,在岫巖、莊河東交界處,相接于大連瓦房店等地北側。

3.1.2港口資源概況

作為東北地區第二大開放港口,營口市有著較高的港口吞吐量、豐富生物、礦產資源和旅游資源。2014年營口港吞吐量超過3.3億噸,2017年預計實現4.3億噸;營口市已發現39種礦產,喬木170多種,藥材資源多達726種;營口市環境怡人,在歷屆旅游城市評選中多次上榜。

3.1.3社會經濟概況

①第一產業。2015年營口市農漁業總產值199.8億元,比去年增長了5.4個百分點;②第二產業。營口市在印染、樂器、家紡等傳統工業方面形成優勢,在石油化工、新能源、科技創新領域也具規模;③第三產業。2015年營口社會消費總額為416.5億元,其中批發業占多數,比去年增長了9.4個百分點。

3.2因素統計及因素分析準備

首先對本文所列指標的進行初步篩選,列出影響營口市發展的各種SW(內部)和OT(外部)因素,找出影響營口市發展的S(優勢)、W(劣勢)、O(機遇)與T(威脅)以進行S分析、W分析、O分析、T分析和SW、OT交叉分析。

3.3建立S、W、O、T及組間成對比較矩陣

對優勢組、劣勢組、機遇組及威脅組通過S分析、W分析、O分析、T分析以及SW、OT等六項交叉分析的結果,構造各組的成對比較矩陣,最后依次進行矩陣之間的一致性檢驗,確認這些矩陣是否需要調整。

3.4結果分析

將每組中優先權數最大的因素作為該組優先級因子,重組判斷矩陣,最終得到組優先級如表2所示。

從表2得出的組間分析結果可以確定,影響營口可持續發展的四大因素按影響程度排布的順序是劣勢 > 威脅 > 優勢 > 機遇。表2中組優先級權數的值代表了SWOT中四個方面因素對營口市智慧發展的影響程度,根據這些值構建營口市智慧發展戰略四邊形,根據運算法則[4],結合相關數據得出此四邊形的重心坐標為P(-0.0605,-0.0071),即此戰略四邊形的中心位于坐標體系的第三象限,將營口市的發展戰略定位為“防御型戰略”,其目的是減小被破壞的風險,削弱外部因素產生影響。

3.5營口市未來發展預測

①加快港口開發步伐。結合國家相關政策,加大營口港海洋礦產資源的開發力度;②實行區域產業改革。充分利用政策機遇,加快營口區域內產業結構的改革,注重產業結構的合理配置,形成產業鏈;③注重資源合理配置。依托港口資源優勢,發展少用地的港口加工產業和少耗水、少污染的物流產業;④合理運用環境資源,優化產業結構,重點開發營口旅游產業,創建旅游型營口。

4結論

論文構建了一套基于DPSIR模型、ANNs算法和模糊集合思想且適合我國的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并且通過了指標的信度檢驗、效度檢驗,完成了指標可靠性檢測。通過對營口市實證研究,結合AHP對“SWOT分析在智慧城市未來發展預測中的應用”進行了較全面的探討,研究手段體現了多學科的交叉。本文研究成果能夠為智慧城市研究提供理論基礎,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可操作的技術方法,這對指導智慧城市未來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伍建橋. 應用模糊集理論評價高職實踐教學質量[J].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27(5):316-318.

[2] 陳思,彭博,江林強.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上接P23)表之信度客觀性的實踐檢驗[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69-70?

第3篇

【摘要】 目的: 探討脂肪來源的干細胞(ADSC)移植對大鼠腦缺血后微血管生成的可能機制。方法: 72只清潔級成年雄性SpragueDarley大鼠, 隨機分為假手術組(Sham組)、 局灶性腦缺血組(MCAO組)、 溶劑對照組(vehicle組)和ADSC治療組(ADSC組), 每組18 只, 采用改良ZeaLonga線栓法制作大腦中動脈栓塞(MCAO)模型, ADSC移植前用DAPI標記, ADSC 組于造模成功1 d后經側腦室注射入30 μL的經DAPI標記的ADSC細胞懸液, 內含1×106細胞, vehicle組則注射同等劑量的PBS, 術后4 d、 7 d和14 d分批處死實驗動物, 并斷頭取腦, 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和半定量RTPCR法檢測缺血區腦組織的新生血管及bFGF和VEGF表達的動態變化。結果: 大鼠腦缺血后缺血區即可見大量的微血管生成, 2周達高峰。ADSC組較MCAO組和vehicle組缺血區微血管密度明顯增高(P

【關鍵詞】 脂肪來源的干細胞; 腦梗塞; 血管生成; bFGF; VEGF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 (ADSC) transplantation on the angiogenesis in the brain pos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 METHODS: 72 male adult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4 groups: shamoperated group,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 group, vehicle group and MCAO+ADSCtreated group (n=18). A permena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model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modified Longa's method. ADSC were labeled by DAPI before transplantation. One day after right MCAO, 30 μL of cell suspension containing 1×106 cells were injected into the lateral ventricle of MCAO+ADSCtreated group and the same dose of PBS was given to the vehicle group. On D4, D7 and D14 after MCAO, the rats were killed to detect the regeneration of microvessel and the expression of bFGF and VEGF in ischemic region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RTPCR. RESULTS: A lot of microvessel proliferate in the injured cortex reached peak in 2 weeks. The microvessel density in the brain tissues of rats treated with ADSC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MCAO group and vehicle group (P

[Keywords]adiposederived stem cell; cerebral ischemia; angiogenesis; bFGF; VEGF

[摘 要] 目的: 探討脂肪來源的干細胞(ADSC)移植對大鼠腦缺血后微血管生成的可能機制。方法: 72只清潔級成年雄性SpragueDarley大鼠, 隨機分為假手術組(Sham組)、 局灶性腦缺血組(MCAO組)、 溶劑對照組(vehicle組)和ADSC治療組(ADSC組), 每組18 只, 采用改良ZeaLonga線栓法制作大腦中動脈栓塞(MCAO)模型, ADSC移植前用DAPI標記, ADSC 組于造模成功1 d后經側腦室注射入30 μL的經DAPI標記的ADSC細胞懸液, 內含1×106細胞, vehicle組則注射同等劑量的PBS, 術后4 d、 7 d和14 d分批處死實驗動物, 并斷頭取腦, 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和半定量RTPCR法檢測缺血區腦組織的新生血管及bFGF和VEGF表達的動態變化。結果: 大鼠腦缺血后缺血區即可見大量的微血管生成, 2周達高峰。ADSC組較MCAO組和vehicle組缺血區微血管密度明顯增高(P

[關鍵詞]脂肪來源的干細胞; 腦梗塞; 血管生成; bFGF; VEGF

有研究證實, 脂肪來源的干細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 ADSC)在體外可以向多種細胞系分化, 包括成骨細胞、 脂肪細胞、 肌細胞、 神經細胞及內皮細胞[1, 2]。將ADSC注射入腦缺血大鼠側腦室, 發現可減輕神經功能的缺損[3], 但具體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闡明。本研究中, 我們采用大鼠大腦中動脈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腦缺血模型進行ADSC移植, 觀察不同時間點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并測定腦組織中堿性成纖維生長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達, 以討探ADSC移植的腦保護機制, 為ADSC治療腦血管疾病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 質量250~280 g, 用于腦缺血模型制作; 雄性SD大鼠10只, 質量80~100 g, 用于細胞的分離培養實驗, 購自上海斯萊克實驗動物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證號: SCXK滬20070003)。DMEM培養基、 2.5 g/L胰酶為Gibco公司產品, 胎牛血清( fetal bovine serum, FBS)購自海克隆公司, FITC標記的小鼠抗大鼠CD45、 小鼠抗大鼠CD90、 小鼠抗大鼠CD44抗體為AbD公司產品, FITC標記的小鼠抗大鼠CD34抗體為Santa Cruz公司產品, DAPI 為Sigma公司產品, CO2培養箱為Thermo公司產品, 倒置相差顯微鏡為Olympus公司產品, 兔抗大鼠bFGF、 兔抗大鼠VEGF抗體購自Santa Cruz公司, 兔抗人VIII因子多克隆抗體及即用型免疫組化EliVision plus試劑盒(鼠/兔)購自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術公司合成, TRIzol購自Invitrogen公司, PCR試劑盒及逆轉錄試劑盒為MBI Fermentas公司產品, 凝膠成像分析系統為Syngene Genius公司產品。

1.2 方法

1.2.1 細胞分離及擴增培養 取6~8周SD大鼠(80~100 g), 用100 mL/L的水合氯醛0.2 mL麻醉后, 置于750 mL/L的乙醇中浸泡5 min, 無菌條件下取腹股溝處脂肪0.5 g; 用PBS仔細清洗, 用剪刀將脂肪組織剪成小塊。37℃使用2 mL 0.75 g/L I型膠原酶消化45 min; 加入同體積DMEM液+100 mL/L FBS培養液中和消化液; 200目濾器過濾, 低速1 300 r/min離心15 min, 獲得高密度的細胞沉淀物, 輕輕傾去上清液和漂浮的黃色組織, 將細胞振蕩混勻; 再次離心去除上清后制成單細胞懸液接種于培養瓶中, 置于37℃、 50 mL/L CO2的培養箱內培養, 隔日換液, 以后每隔3 d換液1次。待細胞80%~90%融合時, 用2.5 g/L胰蛋白酶消化傳代。取3或4代經鑒定之后的細胞用于移植實驗。

1.2.2 流式細胞術鑒定 調整細胞密度1×109/L, 取100 μL 細胞懸液與FITC標記的小鼠抗大鼠CD45、 小鼠抗大鼠CD90、 小鼠抗大鼠CD44、 小鼠抗大鼠CD34抗體室溫避光孵育30 min后, 上機檢測。

1.2.3 DAPI標記ADSC 取長滿瓶底的第3代細胞, 每瓶加入50 mg/L的DAPI置37℃孵育30 min, 用PBS漂洗3次以洗掉未結合的DAPI。離心收集細胞, PBS重懸, 置于冰浴中1 h內進行細胞移植。分別于4 d、 7 d、 14 d取部分腦組織用于冰凍切片, 厚度10μm, 熒光顯微鏡觀察額頂皮質下腦組織(相當于缺血半暗帶)。

1.2.4 實驗動物分組及腦缺血動物模型的建立 大鼠隨機分為假手術組(Sham組) , MCAO組, 溶劑對照組(vehicle組)和MCAO +ADSC治療組(ADSC組)。每組再分4 d、 7 d、 14 d三個亞組, 每組6只。參考改良Longa等[4]線栓法制備大鼠MCAO模型, 模型成功的分級標準參考Longa等[4]的方法。手術后神經功能評分為1~3分的大鼠入選本次研究。假手術組大鼠接受相似手術處理, 但是不插入線栓。ADSC治療組于造模成功后24 h在腦立體定位儀下, 經側腦室注射30 μL的細胞懸液, 內含1×106個細胞(所用細胞為3代或4代經鑒定之后的細胞), 溶劑對照組于造模成功24 h后, 在腦立體定位儀下, 經側腦室注射30 μL PBS為對照。術中大鼠用小加熱毯保持肛溫37℃。

1.2.5 微血管密度(MVD)檢測 采用兔抗人VIII因子抗體(工作濃度約1∶100)及即用型免疫組化EliVision plus試劑盒(鼠/兔), 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AEC室溫顯色, 蘇木素復染, 水性封片劑封片, 同時以PBS代替一抗作陰性對照。MVD計數按Weidner等[5]方法進行, 凡染成紅褐色的單個內皮細胞或內皮細胞簇作為一個血管計數, 在400倍光學顯微鏡下, 每張切片在同一皮層缺血區選擇10個視野進行微血管計數, 計算出每mm2面積內微血管的數量, 即微血管密度, 然后求其均值。

1.2.6 免疫組化染色 切片經脫臘至水, 30 mL/L H2O2室溫孵育10 min, 高壓修復2~5 min, 滴加正常山羊血清封閉液, 室溫20

min。甩去多余液體, 不洗。滴加適當稀釋的一抗: 兔抗大鼠bFGF的一抗(工作濃度約為1∶200)和兔抗大鼠VEGF的一抗(工作濃度約1∶200), 4℃過夜。每張切片滴加50 μL聚合物增強劑, 室溫下孵育20 min。每張切片滴加50 μL酶標山羊抗鼠/兔IgG聚合物, 室溫下孵育30 min。AEC室溫顯色, 顯微鏡下控制反應時間。自來水沖洗, 蘇木素復染, 水性封片劑封片。對照試驗用PBS 代替一抗。各步驟間用0.01 mol/L PBS(pH7.2)沖洗5 min, 沖洗3 次。陽性細胞計數: 在400倍光學顯微鏡下分別隨機選取5個視野, 分別計數免疫反應陽性的細胞數。

1.2.7 RTPCR法檢測bFGF和VEGF的表達 (1)總RNA 提取: 取大鼠腦組織(液氮凍存)100 mg 置于玻璃勻漿器中, 加入3 mL TRIzol 試劑, 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分別取RNA 樣品, 測定其260 nm和280 nm 的吸光度(A260和A280), 并根據A260/A280比值評估RNA 的純度 (正常范圍: 1.8~2.0), 10 g/L瓊脂糖凝膠電泳鑒定RNA完整性。(2)逆轉錄反應: 總反應體系20 μL, 包括樣品RNA 2 μg, DEPC水7 μL, Oligo dT 1 μL, RNA酶抑制劑1 μL, 10 mmol/L dNTPs 2 μL, 5×MMLV buffer 4 μL, MMLV RT 1 μL, 反應條件為: 70℃ 5 min, 42℃ 60 min, 70℃ 10 min, 終止反應。(3)PCR擴增: 在PCR儀中, bFGF、 VEGF反應條件為: 94℃ 5 min預變性后, 94℃ 30 s, 60℃ 30 s, 72℃ 30 s, 共32個循環后, 再于72℃延伸7 min。bFGF引物1序列: 5′ATCACTTCGCTTCCCGCACT3′; 引物2序列: 5′TCCAGGCGTTCAAAGAAGAAAC3′, 擴增片段長為304 bp。VEGF引物1序列: 5′CGGACCCTGGCTTACTGCT3′; 引物2序列: 5′TCTCCTATGTGCTGGCTTTGG3′, 擴增片段長為327 bp。以βactin為內參同時進行PCR反應, 反應條件為: 94℃ 5 min預變性后, 94℃ 30 s, 55℃ 30 s, 72℃ 30 s, 共28個循環后, 再于72℃延伸7 min。βactin引物1序列: 5′ATTGTAACCAACTGGGACG3′; 引物2序列: 5′TCTCCAGGGAGGAAGAGG3′, 擴增產物490 bp。總反應體系為50 μL, 包括cDNA 3 μL, 1 mmol/L dNTPs 10 μL, 10×Taq聚合酶buffer 5 μL, 目的基因和βactin上下游引物各2 μL(10 pmol/L), Mg2+ 3 μL, 去離子水24 μL, Taq酶1 μL。(4)電泳: 擴增產物用20 g/L瓊脂糖凝膠電泳, 應用凝膠成像分析系統半定量分析電泳條帶的吸光度, 結果以目的基因與βactin吸光度的比值表示。

1.2.8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經過方差齊性檢驗和正態性檢驗, 實驗數據用x±s表示,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P

2 結果

2.1 細胞的擴增培養 原代培養貼壁篩選獲得的細胞 3 d時數量較少, 散在分布, 細胞形態呈梭形, 呈典型的成纖維細胞樣外觀。隨著原代細胞的迅速增殖, 細胞呈團簇集落樣生長, 14 d左右細胞生長達80%~90%融合, 此時呈較均一的長梭形。原代培養過程中可見部分懸浮造血細胞, 經數次換液后其基本消失。傳代細胞呈均勻分布, 生長迅速, 約3~4 d可鋪滿瓶壁, 細胞多呈梭形(圖1)。

2.2 流式細胞術鑒定 所培養的第3代細胞高表達ADSC表面標志分子CD90及CD44, 都為100%, 而極低表達造血細胞表面分子: CD45和CD34, 分別為0.72%和1.54%(圖2)。

2.3 DAPI標記的熒光觀察 熒光顯微鏡下, 在額頂皮質下腦組織(相當于缺血半暗帶), 可觀察到發藍色熒光的DAPI陽性細胞, 呈彌散分布(圖3)。

2.4 缺血區腦組織MVD分析 缺血后整個缺血區腦組織均可見大量的微血管生成。對缺血區皮層微血管計數結果顯示, MCAO組和vehicle組缺血后微血管明顯增生, 于缺血后2周達高峰, MCAO組和vehicle組之間在各個時間點MVD值均無統計學意義。ADSC組缺血后微血管明顯增生且皮層缺血區可見很多散在的單個內皮細胞, 同樣于缺血后2周微血管增生達高峰。各時間點ADSC組MVD值均顯著高于MCAO組和vehicle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5 大鼠梗死灶周圍bFGF和VEGF的表達 bFGF和VEGF表達主要集中在梗死灶周圍, 梗死灶中心僅見少量陽性表達。假手術組見少量bFGF和VEGF陽性細胞的表達。MCAO組和vehicle組于造模成功后4 d升高, 7 d后達到高峰, 14 d后下降, MCAO組和vehicle組之間在各個時間點表達均無統計學意義。ADSC組各個時間點(4 d、 7 d、 14 d)梗死灶周圍腦組織bFGF和VEGF表達均明顯高于MCAO組和vehicle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6 大鼠梗死灶周圍bFGF mRNA和VEGF mRNA的表達 假手術組bFGF mRNA和VEGF mRNA有微弱的表達, MCAO組和vehicle組于造模成功后4 d即達到高峰, 隨后下降, MCAO組和vehicle組之間在各個時間點表達均無統計學意義。ADSC組bFGF mRNA和VEGF mRNA的表達在各個時間點(4 d、 7 d、 14 d)均明顯高于MCAO組和vehicle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ADSC在一定誘導條件下可分化為神經樣細胞, 并可促進腦缺血損傷神經功能的恢復已被動物實驗所證實。Kang等[3]用誘導劑誘導LacZ腺病毒標記的ADSC注射入側腦室, 發現可促進表達微管相關蛋白和膠質纖維酸性蛋白, 減輕神經功能的缺損, 但ADSC對缺血組織的保護作用尚未完全清楚。本實驗結果表明, 腦缺血缺血區新生血管明顯增多, ADSC移植組各時間點MVD值均明顯高于MCAO組和vehicle組, 表明ADSC具有促進缺血區新生血管的形成和血液循環的再建立的作用, 而缺血區新生血管增生的范圍與程度直接關系到缺血邊緣區血流的改善。局部腦血液循環的改善, 有助于減少腦缺血半暗帶的細胞凋亡、 促進腦缺血半暗帶區受損而未死亡的神經元的修復, 促進軸突的出芽和新的突觸聯系的建立[6], 并可為自身神經干細胞向缺血區遷移和分化, 植入的組織與細胞的存活和分化提供必要的微環境, 對損傷神經組織的保護、 修復及重建具有重要意義。

有研究顯示, 在其他缺血損害模型中, ADSC移植可分泌多種營養因子和細胞因子, 包括VEGF、 肝細胞生長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 促進向血管內皮細胞的分化及提高缺血區VEGF表達進而促進缺血區血管生成[7, 8]。bFGF和VEGF在正常成人和動物組織中僅有微量的表達, 但在病理條件下如腦缺血時無論在mRNA水平還是在蛋白水平均有過量的表達。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法和RTPCR法, 本研究證實, ADSC移植可促進腦缺血區bFGF和VEGF的表達。VEGF作為對血管內皮細胞最具特異性的有絲分裂原[9], 其可以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 具有很強的促血管內皮細胞分裂、 增生、 遷移和增強血管通透性的作用。bFGF是一種促有絲分裂的小蛋白分子, 它可以促使微血管的生長分化, 使局部毛細血管數目增加。本實驗結果表明缺血后4 d即可見bFGF mRNA和VEGF mRNA明顯升高, 之后減弱, 而ADSC移植組各個時間點bFGF mRNA和VEGF mRNA的表達明顯高于MCAO組和vehicle組。bFGF和VEGF蛋白的表達于缺血后即可見升高, 于7 d達高峰, 14 d略有下降, ADSC移植組各個時間點bFGF和VEGF蛋白的表達明顯高于MCAO組和vehicle組。說明ADSC具有促進bFGF和VEGF表達的作用。同時本研究發現, ADSC移植后大鼠腦缺血區微血管生成數量與bFGF和VEGF的表達趨勢一致, 表明缺血性腦損傷后腦組織新生血管形成可能與ADSC移植后促進腦組織中bFGF和VEGF的表達上調有關。

綜上所述, ADSC移植能促進腦缺血區新生血管的生成及bFGF和VEGF的表達, 而bFGF和VEGF均有促血管生長、 保護內皮細胞的作用, 由此推測ADSC移植的腦保護作用部分是通過促進bFGF和VEGF的表達而發揮作用。但移植的ADSC在腦組織中是否能自身分化為血管內皮細胞, 是否能自分泌bFGF和VEGF, 有待進一步地探討。

參考文獻

[1] Zuk PA, Zhu M, Ashjian P, et al. Human adipose tissue is a source of multipotent stem cells[J]. Mol Biol Cell, 2002, 13(12): 4279-4295.

[2] PlanatBenard V, Silvestre JS, Cousin B, et al. Plasticity of human adipose lineage cells toward endothelial cells: physiological and therapeutic perspectives[J]. Circulation, 2004, 109(5): 656-663.

[3] Kang SK, Lee DH, Bae YC, et al. Improvement of neurological deficits by intracerebral transplantation of human adipose tissuederived stromal cells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J]. Exp Neurol, 2003, 183(2): 355-366.

[4] Longa EZ, Weinstein PR, Carlson S, et al. Reversibl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without craniectomy in rats[J]. Stroke, 1989, 20(1): 84-91.

[5] Weider N, Semple J, Welch W, et al. Tumor angiogenesis and metastasis correlation in 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J]. N Engle J Med, 1991, 324(1): 1-8.

[6] 翁金森, 劉 楠, 杜厚偉, 等. 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對腦梗塞大鼠神經功能恢復及突觸素表達的影響[J] . 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 2008, 24(1): 34-37.

[7] Rehman J, Traktuev D, Li J, et al. Secretion of angiogenic and antiapoptotic factors by human adipose stromal cells[J]. Circulation, 2004, 109(10): 1292-1298.

第4篇

關鍵詞:高中生;醫患關系;專業選擇

近年來,我國醫患矛盾日益突出,醫患關系日趨緊張,醫患矛盾的加深不僅直接影響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而且導致該群體的離職率越來越高[2],同時,對醫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就業也造成了負面影響。醫護人員是醫學事業的主體,醫學生是醫學人才的后備軍,而即將面臨專業選擇的高中生又是醫學生的潛在人力資源,緊張的醫患關系是否對高中生報考醫學類專業產生影響,相關研究較少,而高中生對醫患關系的認知態度以及對報考醫學類專業的影響未見相關報道。高中生思想上尚未成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容易受各種社會事件及環境的影響,醫患關系緊張的局面極有可能對高中生對醫患關系的認知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其專業選擇,本研究旨在調查高中生醫患關系的認知現狀,并深入探討高中生醫患關系認知現狀對報考醫學類專業的影響。

1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調查方法,抽取了浙江寧波某中學、浙江麗水某中學、陜西西安某中學、寧夏固原某中學、山東兗州某三所中學的高一、高二、高三共26個班。共發放學生問卷1500份,回收1410份,回收率為94%,將其中112份對醫患關系沒關注的問卷剔除,保留問卷1298份,其中高一366份,高二509份,高三423份。

1.2研究方法

問卷設計。我們專題小組通過反復討論、查詢大量的文獻資料、完成調查問卷的設計。問卷內容包括:①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戶籍、地區、年級、父母親職業及文化程度。②對醫患關系認知現狀:對如今醫患關系緊張程度的認知情況、評價依據、主要責任方及對醫患關系的未來的認識。其中緊張程度的認知情況分為三級:緊張、一般、和諧,分別賦值為1、2、3,即分值越低越緊張,此外設置選項“沒關注過”。③對報考醫學類專業的意向,分為“有意向”,“無意向”和“未想好”。問題均采用單項選擇的形式。調查方法及質量監控。對參與調查的組員進行集體培訓,包括該問卷的調查目的、方法、內容及注意事項,并對100名學生進行了預實驗,結合反饋信息及時對問卷項目進行調整。小組成員強調學生能夠獨立、完整、真實地完成該問卷的填寫并當場回收。

1.3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EXCEL建庫錄入,運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分析,以P<0.05為差異判定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其中不同性別、戶籍的高中生對醫患關系緊張程度的認知情況比較使用t檢驗,不同年級、地區的高中生對醫患關系緊張程度的認知情況比較使用F檢驗,其余數據分析多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高中生醫患關系認知現狀

高中生對醫患關系緊張程度的認知情況。①不同性別對于醫患關系緊張程度的認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②不同年級高中生對醫患關系緊張程度的認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兩比較發現,與高一和高二學生相比高三學生認為醫患關系更緊張,而高一和高二學生無統計學差異;③城市和農村學生對醫患關系緊張程度的認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與農村學生相比城市學生認為醫患關系更緊張;④不同地區對醫患關系緊張程度的認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兩比較發現任意兩個地區之間相互比較均具有意義,即對醫患關系緊張程度的認識為陜西學生認為最緊張,其次為浙江學生,再次為山東學生,最后是寧夏學生,見表1.高中生對醫患關系評價依據的認知情況。①不同性別學生對醫患關系的評價依據具有統計學差異(P<0.01),11.10%的男生和16.90%的女生通過社會傳聞做評價;②不同年級學生對醫患關系評價依據具有統計學差異(P<0.01),通過兩兩比較發現,與高一和高二年級相比,高三學生更依賴社會傳聞做評價,而高一與高二年級無統計學差異;③城市和農村學生對醫患關系評的價依據具有統計學差異(P<0.01),50.90%的城市學生和37.00%的農村學生是通過媒體報道做評價;④不同地區對醫患關系的評價依據具有統計學差異(P<0.01),寧夏學生更傾向于通過親友經歷(42.80%)和親身體驗(31.00%)做評價,而陜西學生更傾向通過媒體報道(52.00%)和社會傳聞(31.30%)做評價,浙江和山東學生傾向于通過媒體報道(51.20%,40.10%)和親身體驗(27.20%,26.90%)做評價,見表2.高中生對醫患關系主要責任方的認知情況。①不同性別學生對醫患關系主要責任方的認識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②不同年級學生對醫患關系主要責任方的認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兩比較高一與高二學生差異顯著(P<0.01),高二與高三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③城市和農村學生對醫患關系主要責任方的認識具有統計學差異(P<0.01),除兩者均認為患者及家屬為醫患關系主要責任方外,城市學生更多的把責任歸為媒體,而農村學生更多的把責任歸為醫護人員;④不同地區對醫患關系主要責任方的認識具有統計學差異(P<0.01),兩兩比較發現,浙江與其余三個省份的學生對醫患關系主要責任方的認識有統計學差異,寧夏與陜西的學生相比也具有統計學差異,見表3。高中生對醫患關系未來的認知情況。不同性別,不同年級、城鄉學生對醫患關系未來的認識均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絕大多數學生認為醫患關系未來會越來越和諧;不同地區對醫患關系未來的認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兩比較發現,浙江和陜西,寧夏和陜西,寧夏和山東學生對醫患關系未來的認識差異顯著,與寧夏和浙江學生相比,陜西學生對醫患關系的未來更樂觀,與寧夏學生相比,山東學生對醫患關系的未來更樂觀,見表4。

2.2高中生醫患關系認知現狀與報考醫學類專業意向的關系

醫患關系緊張程度的認知與報考醫學類專業意向的關系。去除461名未想好是否報考醫學類專業的學生,剩余837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有272名高中生認為醫患關系緊張,451名高中生認為醫患關系一般,114名高中生認為醫患關系和諧。不同醫患關系緊張程度的認知與是否報考醫學類專業無明顯相關(P=0.361),見表5。醫患關系未來的認知情況與報考醫學類專業意向的關系。高中生對醫患關系未來的認知與是否報考醫學類專業相關(P<0.01),認為醫患關系未來會變越來越和諧的學生43.20%有報考醫學類專業的意向,比例大于對醫患關系未來抱消極(30.40%)或不明朗態度的學生(31.20%),見表6。

3討論

本研究顯示,與高一和高二學生相比,高三學生認為醫患關系更緊張,結合他們對醫患關系的判斷依據(高三學生更依賴媒體和社會傳聞做評價),對醫患關系更緊張的認識可能與負面的媒體引導和社會傳聞有關。高三學生時間緊張且面臨專業選擇,因此他們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搜集盡可能豐富的信息,媒體報道和社會傳聞作為獲取信息較為便捷的渠道,對他們的影響相對較大,相反,低年級的學生不太關心時事,較少受到媒體和社會傳聞的影響。因此,建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和提高中學生的信息素養。本研究證實,相對于農村學生,城市學生認為醫患關系更為緊張且絕大部分評價來自媒體報道,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媒體,而越來越多的媒體聚焦于醫患關系,同時將醫患糾紛這一問題推于風口浪尖[5-6]。高中生缺乏社會經驗,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差,較沖動、欠思考,更容易受到輿論和媒體的影響。錢維玲等人的研究[7-9]證實,大眾對媒體報道的信任度較高,而許多媒體的報道卻有失偏頗,會對醫患關系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為了維護社會和諧,增強人際信任,培養年輕人正確的價值觀,需要媒體減少不實報道,確保新聞的客觀和公正,傳播正能量。本研究對比了不同地區學生的醫患關系認識現狀,發現陜西學生認為醫患關系最緊張,其次為浙江學生,再次為山東學生,最后是寧夏學生,原因可能與陜西學生更傾向通過媒體報道和社會傳聞做評價,而寧夏學生更傾向于通過親友經歷和親身體驗做評價有關,由此可見真實的醫患關系可能并不像報道和傳聞那般緊張。但是不同地區學生的評價和依據有差異可能與教育背景和環境的不同有一定關系,這需要社會加強正確的引導。本研究發現,絕大多數學生認為醫患關系未來會越來越和諧,與寧夏和浙江學生相比,陜西學生對醫患關系的未來更樂觀,與寧夏學生相比,山東學生對醫患關系的未來更樂觀,這可能與不同地區學生受到的教育和灌輸的價值觀不同所致,也可能與不同地區學生奉獻精神或改變社會的信心不同所致,具體原因還有待下一步研究證實,無論何種原因,要正確引導中學生正確認識醫患關系,隨著社會的進步,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醫療服務水平會隨著而逐步提高[10],醫學人文品質也將不斷提升[11],醫患關系的未來充滿了希望。本研究發現,絕大多數高中生已經關注到醫患問題,對醫患關系也有自己不同的見解。好在高中生對醫患關系緊張程度的認識并沒有對高中生的醫學類專業選擇產生影響,而對醫患關系未來的認識對其報考醫學類專業有一定影響,認為未來醫患關系會和諧的高中生報考醫學類院校的意愿更強烈。因此,在醫療衛生人才嚴重不足的中國,為提高我國醫療人才培養數量,需要社會、醫院、政府共同努力營造溫馨而和諧的醫療氛圍,使醫患關系的前景更加明朗,從而吸引更多的學子報考醫學類專業。

參考文獻:

[1]喬文達,張宏偉.論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與醫患關系[J].繼續醫學教育,2014,28(1):105-106.

[2]連錫軍.醫患關系不和諧對醫學生專業思想影響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8,21(6):102—103.

[3]王菊倩,顧偉,陸益花.醫患關系現狀對醫學生擇業和就業影響的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5,42(16):2956-2958,2992..

[4]沈丹洪.淺析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自由對醫患關系的影響[J].新聞傳播,2016(6).

[5]萬陽.“醫患糾紛”的媒介呈現[D].安徽大學,2015.

[6]陽欣哲.媒體傳播對醫患關系影響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2.

[7]吉雪菲.試析我國媒體對“醫患關系”的報道方式[D].西南大學,2014.

[8]錢維玲.事件報道中的媒體社會責任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學,2016.

[9]謝廣寬.互聯網技術對醫患關系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5(10):755-759.

第5篇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發展狀況發展趨勢

一、醫學影像技術學科的發展近況

(一)醫學影像學科的教育教學現狀

醫學影像技術是進行醫學檢查的一項常用技術,該項技術的應用層面非常廣泛。近幾年,伴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廣泛應用,市場上對醫學影像技術人才的需求也隨之增加。不少高校依據市場對該項技術人才的廣泛需求,具有針對性地設計了相關人才培訓計劃,并在高校課堂設置以培養醫學影像技術人才為目標的醫學影像技術學的專業課堂,對教材內容、課堂設計等方面也適時進行了技術創新和改革。雖然這項新的專業學科在進入高效課堂之初就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但由于該專業的設置時間較短,發展的時間也不長,在相關教材以及教育方式上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之中,能夠影響人才培訓的最主要問題是,在不同層次的教育之間醫學影像技術的學習在銜接的部分存在不小的問題,例如:專科與本科教育或者是本科與研究生教育之間存在著教育脫節的現象。另外,普通高校在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應用的教材并不統一,導致大多數學校的人才培訓方向不明確,相關設計計劃不符合實際,這就導致了大多數醫學影像學專業的人才更難在較短時間內適應醫院的工作。

(二)應用醫學影像技術的相關操作人員的工作狀態

現階段,應用醫學影像技術的相關操作人員,在大多數醫療機構當中從事醫學影像技術的專業人員被稱為技師。除此之外,還能夠在大學所附屬的醫院中擔任技術講師或者是教授。在的一些普通的醫院當中,醫學影像技術人員主要從事放射科的工作。在其他大型的綜合性醫院或者是專科醫院當中,從事影像技術工作的人員基本上都是大學本科學歷,一般很少有碩士畢業生,在醫院的放射科博士學歷的影像技術操作人員幾乎上沒有。而在略差于市級醫院的地方醫院當中,放射科擔任影像技術操作人員的則為專科學歷。在醫院的放射科,各科的醫生和相關的技術操作人員數量基本一致。因此,在一些大型的綜合性質的醫院,或者是具有較完善的醫療圖像管理與通信系統的專科醫院當中,放射科的大多數醫生往往是進行后臺的普通檢驗工作,而醫學影像技術學科的人員擔任前臺檢查的重要工作。該項技術人員不不僅僅擔任接診病人的工作,而且還負責患者所檢查的疾病圖像的收集工作和審核任務。這也就提高了技術人員對相關技術知識掌握的要求,不僅僅要有牢固的圖像采集知識體系,還要熟悉各種處理和核查相關的技術。此外,最基本的還要牢牢掌握相關的醫學知識。只有做到上述要求,醫學影像檢查技術人員才能夠在第一時間為病人的檢查做出正確的疾病醫學判斷以及準確的技術操作,有利于提高檢查結果的準確率。除此之外,進行醫學影像的相關影像設備一般價格較昂貴,這就需要相關操作人員在進行操作時要保障設備的安全,在檢查患者疾病的同時最大程度上保護相關影響設備。熟悉的醫學影像的相關理論知識與實際的設備操作進行融合,從而順利地進行醫學檢查,延長影像設備的使用壽命。在當前,影響設備的進化與影像技術人員專業素質不高兩個方面出現一定的矛盾,這就使得相關高級的影像,設備不能夠在臨床檢驗工作中充分的發揮經驗作用,降低圖像檢查的準確性。因此,在接受相關學校教育的理論教學之后,醫學影像技術人員還需要加強對實踐應用的掌握,各級醫院也應該適度地增加對影像技術人員的專業培訓。

(三)現階段醫學影像技術的組織管理情況

在我國,與醫學影像技術有關的專業性組織就是中華影像技術學會,該學會是中華醫學會附屬下的影像技術專業學會,是同中華超聲學會、中華放射學會以及中華合醫學學會共同組成的關于影像學科的醫學與核影像技術的四大學會。中華影像技術學會下屬有七個專業學組,其中就包括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學組、MR技術學會以及醫療圖像管理與通信系統技術學會,除此之外,還包含三個籌備的專業學組以及三個學部。在我國,每年都會在固定時間舉辦中華影像技術學會大會,其主要目的是進行影像技術交流,是一種具有國際性的專業學會討論大會,參與到大會當中的人員,大都是來自于世界各國從事醫學影像專業技術的高水平人員。這樣的學術交流大會,能夠精進醫學影像技術,因此,吸引了各國的技術人員的參與。另外,在我國大多省份當中,省或市內都存在專業的影像技術學會小組,而且一些地區也建立了相關的。我國所開設的與醫學影像技術有關的網絡教育平臺,其開設范圍也惠及全國,這也幫助了許多就職員工進行再度的深度學習,從而培養出更多的醫學影像技術操作人員,提高操作人員的專業水平。

二、醫學影像技術學科的發展趨勢

(一)醫學影像學科技術發展的總方向

在當前的醫學影像技術發展過程中,醫學診斷過程和介入治療的過程是分開的,但隨著各項醫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這兩者必然會在一定時期之后建立相互聯系的,呈現出完整的現代影像學科系統。當前,影像技術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大體形態學,主要在圖像的收集以及判斷上發揮作用。在未來,影像技術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向分子、功能代謝以及基因成像等方面發展。而且,當前的影像技術主要采用膠片收集的技術,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以及數字化方向的技術創新,未來的影像技術會考慮應用到數字化和電子技術,將圖像收集和傳輸過程,以數字化現代化的形式呈現。

(二)醫學影像技術的具體走向

由于一些影像技術在我國發展的時間較短,各項技術仍然不夠成熟。當初學醫學技術不斷創新性發展,未來的醫學影像技術將會呈現更加直觀、更具有特征性的信息。在其他方面,現階段對于影像的分析都是趨于定向的,在未來會轉變成定量的方向發展,不僅僅會判斷出疾病的診斷結果,還會給進行疾病治療以及手術操作提供方向。

(三)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趨勢

首先,要對物質波和人體組織的之間的互動規律進行的深入研究,并依據這些規律,建立相應的模型,在多次模型建立的過程中,尋找到模型變化的最優參數,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影像提取信息的速度和質量以及數量,進而降低醫學檢驗的誤差,提高圖像的準確率和分辨率。除此之外,要擴大影像設備所能探測到的信息信號,根據相關參數建立起模型,并進行數字化改善,對編碼的各種形式對照相應的信號進行記錄,從而避免圖像信息過度失真的現象發生。另外,在進行試驗研究時,還要提高圖像信號傳輸過程的效率,增加信號的真實度。

第6篇

關鍵詞:校企合作;口腔醫學教學應用

校企合作模式是職業教育的一種全新形式,以企業合作和贊助的形式,聯合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教學,為其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開拓多條教學途徑,提升口腔醫學教學的專業性和實用性,豐富了教學資源,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拓展其知識面,使其擁有更多參與應用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提早接觸社會和口腔醫學技術崗位,對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1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教學的優勢

1.1讓學生提早接觸專業知識

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教學,讓學生有了更多接觸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實踐的機會,能夠提早接觸專業知識。校企合作模式作為全新的職業教育模式,由企業贊助學校,聯合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教學,為其提供有力的資源支持。在校企合作模式當中,企業與學校合作開展有關口腔醫學方面的宣教活動,由專業的口腔醫學技術人員進行指導,讓學生提早接觸專業知識,樹立更為明確的目標,促進口腔醫學專業的教學與學習,為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1]。

1.2豐富了實踐教學的內容

校企合作模式為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教學提供了更多實踐的機會,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臨床實際操作能力。目前,數字化實驗開始引進到教學當中,由企業提供設備、技術方面的支持,基于高仿真系統進行臨床實踐操作的模擬,打破了以往口腔醫學臨床實踐教學的局限性,學生能夠獲得良好學習和實踐體驗。比較于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技能操作熟練程度有了明顯的提升。校企合作舉辦技能大賽,既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及其臨床實踐操作能力,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的參與進來,鍛煉自身的實踐和創新能力,豐富了實踐教學的內容。

1.3深入專業前沿

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了親臨專業崗位的機會,接觸專業前沿的相關只會死機和技術。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教學不能局限于課本當中,而是需要不斷進行拓展和豐富,而校企合作模式則讓學生接觸到口腔醫學最前沿、最高端的理論、技術和設備,加深學生的印象,學生能夠從中學習到更多的專業知識,比單純的理論教學效果更好。在企業的支持下,為學生創造學習臨床技能的條件和機會,學生能夠從中學到專業臨床知識,規范化診療技術,為學生未來走向口腔醫療崗位,成為專業醫師打下良好的基礎。

1.4開發科研項目

在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教學當中,充分利用企業資源,開發科研項目,以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向學校實驗室補充硬件資源,大力開展口腔醫學科研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鍛煉其應用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將其創造性構思真正付諸于實踐當中。通過校企科研項目合作,由企業提供研究經費,建設科研實驗室,創造良好的研究條件,以取得更多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對企業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培養了更多的科研人才。以寧波天一職業技術學院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教學為例,該校與深圳新致美精密齒研有限公司、寧波雅博口腔醫院、寧波口腔醫院展開校企合作,共同開發最新的科研項目,取得了多項知識產權。

2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教學的新思考

2.1明確專業定位

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教學,應該明確專業定位,以高技能型專業人才培養為目標,關注學生的發展與成長。校企合作應該擁有共同的教育發展理念,企業為校方提供資金、技術、設備等資源的支持,推動口腔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為其提供實踐平臺和就業崗位,而校方則將所培養的技能人才輸送至企業,并為其創造價值,對于校企合作來說無疑是雙贏。在教學當中,著重提升理論知識的實用性,與應用實踐緊密結合,促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育體系,加強專業監督評價和約束激勵,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而共同前行。

2.2創新教學模式

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教學需要根據社會對于口腔醫學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創新其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豐富和優化教學內容,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制定特色教學計劃。將教學與崗位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聘請企業當中的專業技術人才作為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教學的指導教師,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口腔醫學教學的專業性,除了基礎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術之外,還需要向學生傳授臨床實踐經驗,對于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教學實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2]。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教學十分顯著的成果,在企業提供技術、設備、資金等資源支持的基礎上,在教學方面進行深入的創新性探索,為醫藥衛生高等教育教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實踐平臺,對口腔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充分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在教學實踐當中不斷的積累和總結經驗,為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連英.高職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教學管理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32:57-58.

第7篇

關鍵詞:  通識教育;實習;教學

     醫學本科實習節段是學生從學校向社會、從醫學生向臨床醫生過渡的特殊階段,是學生整體素質和專業知識的應用和體現的時期,是學生從業生涯中重要的倫理道德、職業習慣、作為未來醫務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等人文素養構建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其專業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的起始階段,這一時期的教育不僅是專業知識的學習,其相關的多方面的教育更是十分關鍵,加強通識教育強化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在醫學實習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醫學實習節段的通識教育是培養未來醫學專業人才社會責任感的關鍵階段

    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社會對醫學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的變化和提高,現代醫學人才必須是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級醫學人才,傳統醫學目的是救治人的生命, 而現代醫學目的則更關注人的生命質量。人類對自身的認識越來越迫切, 對生存和生命的價值越來越關注, 并且隨著人類生存與生態環境、生活方式等社會因素關系的更加密切, 醫學必須充分發揮社會功能,保護人民健康, 提高人口素質, 保護社會和自然環境, 促進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保證經濟、科技、文化、社會協調發展。未來的醫生不僅承擔著治病救人的功能,還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職能[1],因此,我們目前的醫學教育就要樹立起醫學大基礎觀、醫學文化觀、大衛生觀以加強醫學生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培養。

    醫學學科發展離不開社會發展,社會的進步對醫學的社會功能的要求日益突出, 醫學的目的和內涵將會進一步深化。醫學科學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不僅有正面效應也同時具有負面效應,因此醫學工作者必須用一種以人為本的價值系統對技術的非人格化性質加以平衡,這種思維就是人文精神,正如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的器官移植、生殖技術、克隆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等都與人類的道德和倫理同行,否則人類的命運、前途將無法想象。因此, 醫學教育必須使醫學生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的高度責任感與把握科學的精神相結合, 專業教育必須與通識教育相結合。作為醫學生向臨床醫生過渡節段的臨床實習節段,更是學生接觸和培養責任感、社會感和人文精神的關鍵節段,一個好的醫生不僅要具有專業的醫學知識,而且要有深厚的人文社會學的積淀,要具有一只眼睛關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一只眼睛關注著醫學活動中的正義、公正、義務、美德、仁慈、責任、同情、忠誠、自主、允許的能力和責任, 保持科學的醫學與人文的醫學之間的平衡[2]。在這一階段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有義務和責任幫助學生完成醫學專業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共同發展和進步的培養。

    2  醫學實習節段的通識教育是培養醫生良好醫學道德的關鍵階段

    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完全德性的人。高尚的職業道德是保證醫務人員做好工作的必要條件,而且醫療衛生領域中的職業道德狀況也會影響整個社會風氣。醫務人員面對的對象是人,受當前社會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病員和家屬為了治好疾病向醫務人員送紅包。這時就需要醫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夠抵御這種誘惑。醫學生是未來的醫務工作者, 他們將來在工作中能否經受得住這樣的道德關的考驗, 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要看醫學院校對學生的道德教育的力度和效果,是否已經將道德觀念深深扎根于醫學生的腦海中,尤其是臨床實習節段教師的表現和表率作用會對學生未來醫學道德的形成具有直接和直觀的作用。教師在醫療工作中所表現出的醫德、醫風和工作責任感, 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實習節段我們不僅要強化帶教教師的醫德行為,而且要進一步強化教育,讓學生在這一階段樹立起醫學道德底線,強化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醫學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將體現在其工作態度、服務態度上。在未來工作中是以病員為中心還是以自我為中心, 是獻身醫療衛生事業還是憑借自身掌握的知識謀取不正當的私利,是全心全意為病員服務還是作風懶散、不負責任, 這些都是醫學道德和社會公德意識在工作中的反映。加強醫學道德和社會公德意識教育就是要讓醫學生在大學期間就能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個人、自身與病員之間的關系,使之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要求[3]。  3  醫學實習節段的通識教育是培養復合型醫學專業人才的關鍵階段

    1993年英國愛丁堡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提出了21 世紀的醫生應是交流專家, 有判斷力的思想家, 主動的終身學習者, 信息專家, 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流行病學和行為醫學的應用者, 衛生小組的管理者, 社會的支持者和初級保健的提供者。1995 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未來的醫生是保健的提供者、決策者、健康教育者(或交際家)、社區領導者、服務管理者。21 世紀醫學對醫學人才的要求使得醫學教育的范圍更廣泛, 實踐通識教育將促使醫學生具備全面發展的素質。

    醫學實習節段是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過渡節段,是學校中學習的各種知識在實踐中進行實踐的開始節段,這一階段加強通識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融會貫通的學習方式, 形成較寬厚、扎實的專業基礎以及合理的知識和能力結構, 同時認識和了解當代社會的重要課題, 發展全面的人格素質與廣闊的知識視野[4]。使學生不僅學有專長, 術有專攻, 而且在心智等方面能夠全面協調地發展。實現不同學科的知識相互通融, 遇到問題時能從比較開闊的、跨學科的視角進行思考, 收集資料,與人交流合作, 達到不同文化和不同專業之間的溝通。

    4  醫學實習節段通識教育實現的方法

第8篇

[關鍵詞]生物醫學工程;介入超聲學;微創技術

生物醫學工程學是生物學、自然科學與工程學、醫學等多專業結合的典型的交叉性學科,研究內容涉及:探索人類生命的奧秘、研究組織器官病變機理,并通過相關技術手段對疾病提供診斷、治療、預防的有效方法。不久的將來,各種技術相互融合、現有技術的不斷演變、改進,新技術的發明、醫療整合及精準醫療的出現會更好的為人民的健康事業服務。未來醫學對于操作的微創性、精準性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生物醫學工程在醫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越來越精,生物醫學的發展無疑會對醫學的發展展現其巨大的創造力和推動力。

1生物醫學工程在臨床中的應用及發展

1.1微創技術

“微創技術”始終貫穿于整個醫學發展,是醫學技術未來發展的方向。1985年由英國Payne和Wickham等最早提出了“微創操作”的概念[1]。而“微創外科”的概念是在微創概念的基礎上出現的,其本質是腔鏡技術。相對于傳統開放手術,實則就是對患者采用最小創傷達到最佳治療效果的方法都歸“微創技術”,如介入超聲、介入放射、內鏡、腔鏡及微創化手術等。而這些微創技術創造、發明,都是在生物學、工程學及醫學等多學科的融合下完成的。

1.2內鏡技術

我國內鏡技術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目前國內臨床工作中常用的是纖維內鏡。伴隨科學技術及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內鏡和腔鏡技術都不同程度的得到進一步發展及完善,診療過程也越來簡便、微創化,是微創技術發展中最為全面和成熟的,如目前有更輕便的膠囊內鏡等,無處不體現生物醫學工程的重要性。

1.3腔鏡技術

腔鏡技術的發展在過去的20世紀80年代后期才有了質的飛躍,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腹腔鏡技術的發展,自1992年我國荀祖武首次開展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之后,腔鏡技術在國內發展迅猛,直到今天腔鏡技術廣泛應用于各個外科領域[2],目前國際及國內更流行的有3D腹腔鏡及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

2生物醫學工程在影像及介入醫學的應用

2.1影像介入技術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影像學科也在不斷發展,尤其是透視引導下的微創技術更是發展迅猛。根據透視設備的不同,透視微創技術主要包括在X光/CT引導、超聲引導和MRI引導下開展的透視微創治療技術。而介入超聲因其設備輕便、操作簡便、無輻射等優點深受廣大醫務人員及患者的青睞。

2.2介入放射學

介入放射學技術是在1895年由Haschek和Lindenthal兩位教授在行血管造影后首次提出并應用的,此技術出現后就引起了世界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從此,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研究和應用的熱潮。其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展。介入放射學因其創傷小、效果好等特點,世界范圍內絕大部分醫療機構都成立有不同規模的、單獨的介入科,介入治療在國內外已成為部分疾病的常規診治措施,甚至取代了外科手術。

2.3CT引導下的微創-數字技術與醫學的融合

生物醫學不僅在診療設備、三圍圖像重建及數字醫學等方面取得跨越式的進步,而且在診療模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些成果的取得恰恰是在計算機輔助下完成的[3]。主要體現為CT輔助的立體定位技術,例如CT定位引導下組織穿刺活檢、腦血腫清除及腰間盤突出的定位。

2.4超聲引導微創技術

我國在半個多世紀前超聲學已應用于醫學臨床診斷,相對于其他醫學影像學,超聲有其諸多優勢(如無放射性、無創傷、費用低廉、設備簡單、報告迅速、便于多次隨訪等),而且還可以動態觀察機體或臟器情況,對體內病理改變比較直觀,故在超聲引導下對甲狀腺、乳腺、肝臟及腎臟等疾病進行微創治療也得到良好效果。目前介入超聲治療在臨床越來越被受到重視,尤其在小腫瘤的治療優勢更明顯,其不僅代表了21世紀現代醫學發展的方向,而且還展現了其定位精準、療效顯著、微創安全的醫學發展模式。介入超聲學在臨床的應用使其成為最具發展潛力和學術活力的醫學科學體系。近10余年,由超聲科、醫學工程學科專家創立和發展起來的這門新型學科技術,正在被泌尿外科、肝膽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及骨科等更多的臨床醫師所應用,這不僅使得介入超聲學得到更迅速的傳播和承認、在腫瘤及多種技術的綜合應用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同時也體現了生物醫學工程在臨床中的重要地位。超聲引導下腫瘤的射頻消融術對探針的要求比較高,而目前對金納米材料的研究成了科學研究領域的一大熱點,并取得了很大進展。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金納米材料具有獨特的光學、電學、熱學、化學等性質,在疾病的診斷、食品檢測、腫瘤的顯像與放射治療、靶向載藥、藥物控釋、以及對有機物的選擇性催化反應等領域有著巨大的優勢和廣闊的應用前景[4~7]。面對學科發展之迅速。要求我們必須努力發展新技術、開展新業務,同時也要求我們技術操作更科學、合理、規范、個體化[8],而這些恰恰需要有生物醫學工程的參與,才能創造出更多、更精、更無創的醫療設備。

3生物醫學工程展望

3.1生物醫學工程學與其他學科的多學科合作

微創技術需要永無止境的追求。個人覺得相比于“能治病”,“會治病”更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必要要培養一種臨床思維模式,這正如我們需要通過“微創”在客觀上建立另一種臨床思維模式,即微創技術的創新-微創醫學的長遠發展[9];在微觀上,借國家醫改大好政策,展望未來5~10年微創技術將會進一步發展及普及,如現有各種微創技術的全面、系統提升,以及不同技術間的融合及新技術的創新發展。但是,微創醫學發展到今天仍挑戰巨大,特別是學科之間競爭激烈,這些可以在醫療資源及專業主導地位的分配反映出來,故使我們不僅要更進一步加快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而且要促使基礎、臨床及預防醫學和其他多個學科之間的合作,更進一步加快生物醫學工程在醫學中創造新方法、制造新設備的步伐,最終使各個學科受益,各個患者、醫生受益。

3.2醫療整合

近些年臨床各亞專科、亞專業的進一步細化,國內醫學的發展模式也是以“能分則分、能細則細”為主,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診療水平,同時伴隨的是醫學知識及診療實踐出現碎片化、機械化的問題。那么如何可以改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狀況以及未來醫學到底該如何發展?樊代明、郎景和等多名院士及著名醫學專家在2016年中國整合醫學大會的發言稱:實現醫學模式轉變不僅要進行醫學整合,而且未來醫學發展的方向,更需要我們為保障人類健康而具備新的臨床思維模式和新的醫學觀念,而不是像目前僅具備的單純“能看病”。所謂整合醫學,前提必須是以人的整體為基礎,根據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的現實將各醫學專業目前國際最先進的知識和各專科最有效的治療加以有機整合,使其對人體健康和疾病診療更符合、更適合的新的醫學體系,醫療服務不僅使得心身并舉、防治結合,而且要達到醫養共進、人病同治的目的。國民全面健康,醫學發展必須要靠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物工程學及預防醫學等多學科整合,醫學又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多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所以凡是涉及和人或人類健康有關的學科或科學都應該用來更好的為醫學服務,為人類健康服務。而生物醫學工程正是這樣一門學科。同時把各種先進知識、有效實踐經驗進行合理、不同程度的整合,使其更好的為人類健康服務,形成生命醫學高度融合的乘法效應。

3.3精準醫療

美國總統奧巴馬于2015年1月30日在國情咨文演講,宣布美國正式啟動“精準醫學”研究計劃[10]。早在2011年,由美國科學院、工程院、國立衛生研究院及美國科學委員會就共同發出了“精準醫學”的倡議[11~13]。其最高規模4大研究機構的聯手倡議,為未來的醫學指明方向,代表精準醫學就是未來的醫學發展方向。醫學發展史上發展的3個里程碑分別是經驗醫學、實驗醫學和循證醫學。而過去的研究模式以試驗為主導的[14,15],這不僅和臨床距離大,而且根本無法達到臨床需求。而以臨床為主導的新研究模式恰恰是目前所提出的精準醫學,精準醫療的發展必然要應用更精準的醫療儀器及設備,而精準設備及儀器的研發恰恰需要生物醫學工程與其他學科的融合[16]。展望未來,所有疾病的治療最終都將走向精準醫學,醫學的發展一定和生物醫學工程的“同呼吸、共命運”。

參考文獻:

[3]羅長坤.當前生物醫學發展特征及其對科技創新方式的啟示[J].醫學與哲學,2014,35(1A):1-4.

[4]張磊,劉曉燕,沈晶晶,等.納米顆粒在抗癌藥物可控靶向釋放中的應用[J].化學進展,2013,25:1375-1382.

[5]曹豐晶,胡玉才,王卓,等.金納米顆粒在疾病診斷和食品檢測領域的研究進展[J].中國材料進展,2012,31:31-35.

[6]凌萍,張旭光,涂或.納米金在腫瘤顯像與放射治療中的應用[J].國際放射醫學核醫學雜志,2011,35:59-62.

[7]王亮,孟祥舉,肖豐收.負載型納米Au催化劑催化氧化反應的研究進展[J].石油化工,2010,39:827-833.

[8]馬和平.微創介入放射學的臨床實踐與展望[J].內蒙古醫學雜志,2006,38(6):489-491.

[9]王永光.微創、微創外科與微創醫學[J].中國醫刊,2004,39(1):57-59.

第9篇

【關鍵詞】納米技術 電子技術 未來展望

納米技術在近幾年中接連取得一系列的突破諸如碳納米管的出現,納米制造工藝的進步等等。納米技術成為一個國家科技競爭力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其未來發展前景十分廣闊。隨著納米技術的不斷發展,納米電子技術研究也漸漸取得突破。納米電子技術成為國家信息技術發展那壯大疾馳在世界前列的根本推動力。也成為保持世界電子技術快速發展并使摩爾繼續延續的重要影響因素。本文就當前納米電子技術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納米技術可能的發展方向做出思考并提出相關芻議。

1 納米電子技術發展現狀

1.1 納米電子技術優點及地位

傳統硅基電子元件技術將很快面臨其發展瓶頸,電子元件技術若想獲得進一步發展必須對現有技術進行突破,微電子理念作為主流電子發展理念結合當前信息技術實現原理對未來電子元件技術實現必將以納米電子技術為主要突破口,換言之,納米電子技術是未來電子元件技術的必然發展趨勢,是國家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國家科技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發展地位。納米電子技術有著許多優點,例如納米電子元件體積非常小,集成度極高,運算速度以及處理速度非常快同時有著極小的耗能更低的散熱。無論在制造領域,信息領域還是軍事應用,納米電子技術都⒂兇攀分廣闊的應用。納米電子技術憑借以上優點將能夠實現許多的未被實現的技術諸如量子運算,更大的存儲技術,VR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等等。可預見的,納米電子技術應用將在信息領域實現革命性突破。

1.2 納米電子技術現階段成果

在現階段,納米電子技術主要還是以實現納米電子元件以及各種納米電子材料為主。

1.2.1 納米電子材料

納米電子材料研究在現階段取得了很多成果包括納米硅薄膜、納米硅材料以及納米半導體材料等等。現階段對于硅基材料的更種應用還在進行,納米硅材料的出現符合現階段人們對于電子技術發展的需求,納米硅材料應用有許多好處,運用納米硅材料能制造出集成度更高,運行更穩定,能耗更低,效率更優的電子板以及處理器芯片。能夠有效降低高性能計算機的生產成本。納米硅材料相較于一般材料有著明顯的技術優勢,其在生活中的應用能夠為人們帶來更意料之外的便捷。

1.2.2 納米電子元件出現

電子元件的發展一直都在努力實現在單位面積上實現更多電路的集成,所以,在之前的發展中電子元件經歷了集成元件發展,大規模集成元件,超大規模集成元件三個歷史發展。最終相關電子設備由一整個房屋大小微縮到如今的桌面大小。電子元件發展進步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基于集成電路的發展進步融合納米技術便出現了納米電子元件。

1.2.3 納米電子技術現實應用

隨著納米電子材料發展以及高度集成的納米電子元件出現,納米電子技術開始真正的運用于醫學軍事等領域中。在醫學領域中,納米傳感器使得現代醫學細微部位研究取得突破,進一步的對人體生化反應中各種化學信息以及電化學信息進行展示。另外,納米電子技術應用高級醫療設備制造出現了一大批如螺旋CT和MRI等高科技醫療設備的問世。納米技術在醫學其他領域也有著十分廣泛的運用,這些都大大推動了醫學行業的發展。

軍事領域的應用更為普遍,專家預測未來的戰爭就是信息化的戰爭,掌握信息多的一方就能夠獲得絕對的主動,納米電子技術推動了軍事化信息戰的發展。不僅如此,納米技術應用與武器制造進而出現制導更精確的導彈,各種微型飛行器,納米裝備等等。軍事領域獲得快速發展。

2 納米電子技術未來發展展望

其實在目前,世界主要國家都已經加強對納米電子技術的重視程度并積極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推動納米電子技術發展的計劃。諸如美國的國家納米計劃,歐盟的框架計劃等等。其中主要針對的方向是納米電子學發展,納米信息處理和納米儲存技術等。通過對世界主要國家納米電子技術計劃的分析能夠看出未來主流納米電子技術發展方向為納米信息系統以及納米電子學兩個方面。具體方向將主要集中在新型電子元件開發制造,石墨烯材料研究應用,碳納米管研究應用等等。

通過不斷的開發制造新的納米電子元件進而推動未來納米級計算機技術出現。在未來,能夠通過納米電子技術實現量子晶體管技術,進而推動量子超級計算機出現為世界科技進步做出卓越貢獻。

石墨烯以及碳納米管應用于新一代的半導體材料中,新一代半導體材料將對未來的移動設備進步,未來虛擬現實技術發展,未來增強現實技術發展等等帶來堅實的基礎。

再進一步的暢想,納米電子技術能夠方便的用于人體,結合網絡技術能夠實現人體與網絡的互聯互動,人體的各種數據諸如身份信息,健康信息等等都能得到實時監控遇保護對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行改變。納米電子技術的不斷突破還將會為太空電梯,海底隧道技術等等高精尖技術的發展帶來推動。

3 結語

納米技術在當前發展迅速并且影響深遠,抓住機遇,集中優勢力量,進一步加強納米電子基礎研究和相關應用研究,搶占納米電子技術高地,是推進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的必然選擇。加強納米電子學基礎理論研究,順應世界發展潮流,特別是納米電子器件中最基本的載流子輸運現象及其規律的研究是把握好未來納米電子技術的關鍵。

參考文獻

[1]余巧書.納米電子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展望[J].電子世界,2012(02):20-25.

[2]劉長利,沈雪石,張學驁,劉書雷.納米電子技術的發展與展望[J].微納電子技術,2011(10):32-36.

[3]萬亞力.納米電子技術的發展與展望[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6(03):16-22.

[4]余稀,但濤.納米電子技術的發展現狀與研究展望[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10):36-41.

作者簡介

陳建(1978-),女,遼寧省錦州市人。任職河北省高校工業數據通信與自動化儀表應用技術研發中心,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講師,大學本科學歷,在職研究生,主要從事電子技術,工業數據通信方面的研究。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美女 | 国产视频久久久久 |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日韩 | 天天综合五月天 | 斯巴达克斯第四季电视剧全集在线看 | 99re视频 | 九九综合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 欧美视频久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热久久 | 高清一级毛片免免费看 | 福利体验区试看5次专区 | 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 | 男人天堂a在线 | 免费试看120秒 | 日韩a在线播放 | 九九涩| 四虎影视在线影院在线观看观看 |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1 | 四虎影院观看视频 | 久久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牛牛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夜色 |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 一级毛片免费视频网站 |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尤物丿 | 欧美爱爱视频 | 婷婷深爱五月 | 东京天堂网| 聊斋艳谭8陆判性水仙 | 亚洲永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卡蜜 | 狠狠干五月天 | 五月激情网站 | 99久久免费精品国产免费 | 国产资源福利 | 日本免费不卡 | 99这里只有精品6 | 福利精品一区 |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