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6:13:33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醫學影像技術前景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經濟應用數學;數學建模;教學;融入
隨著科學的發展,數學這一重要基礎科學迅速向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滲透,數學方法更是在現代經濟學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變化,新經濟問題的不斷出現,又向數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數學的應用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數學建模是數學走向應用的必經之路,是經濟問題與數學之間的一座橋梁。本文就我院開設的《經濟應用數學》課為例,闡述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數學建模思想方法的重要意義。
一、經濟應用數學課程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經濟應用數學課是財經、管理類各專業的一門必修學科和重要的基礎學科,它在經濟管理科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為高職院校財經、管理類專科生學習專業課程提供必備的數學基礎。但從學生對課程的評價來看,絕大多數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感到困惑,不清楚學量的數學定理、公式與經濟乃至自身的專業有何聯系。除去學生中學數學基礎知識不扎實等能力和情感因素外,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課時偏少、教學內容不夠充實。《經濟應用數學》開設在大一第一個學期,每周四節共48學時,根據學生水平制定的教學進度,只能完成《經濟函數》、《行列式與矩陣》、《概率論初步》等教材前三章的數學概念和理論教學,而體現數學應用的《線性規劃問題》等章節卻因課時不足而忽略或只是簡單提點。教師在有限的學時內則以理論講授為主,使得數學與經濟的融合不夠。
(二)由于大多數教師都是數學專業科班出身,對經管類專業的課程了解也不夠,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數學知識的傳授,強調邏輯性與數學自身的體系性,卻不能站在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問題,不能很好的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專業知識領域有效的結合,弱化了本門課程為學生后續課程的“服務性”。
(三)數學教師的授課方式多以傳統的“一講一練”的方式為主,考核方式仍采用閉卷考試的方式,側重于考查學生對數學定理、公式的運算,及簡單的經濟函數概念、例題的掌握,沒有強調數學在經濟中的應用性,無法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因此,體現數學在經濟領域的“實用性”,是經濟應用數學課程改革的關鍵,引入經濟數學模型,融入數學建模思想方法是這一改革的重要途徑。
二、數學建模相關概念
(一)數學模型與經濟數學模型的概念
數學模型是數學思想精華的具體體現,是對客觀實際對象的數學表述,它是在一定的合理假設前提下,對實際問題進行抽象和簡化,基于數學理論和方法,用數學符號、數學命題、圖形、圖表等來刻畫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及其內在聯系。當數學模型與經濟問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時,經濟數學模型也就產生了。
所謂經濟數學模型,就是把實際經濟現象內部各因素之間的關系以及人們的實踐經驗,歸結成一套反映數量關系的數學公式和一系列的具體算法,用來描述經濟對象的運行規律。所以,經濟數學模型是對客觀經濟數量關系的簡化反映,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中客觀存在的量的依從關系的數學描述,是經濟分析中科學抽象和高度綜合的一種重要形式。
(二)數學建模的概念
數學建模是指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抽象、簡化、確定變量參數,并應用某些“規律”建立起變量和參數間的確定的數學模型,求解該數學模型,解釋、驗證所得到的解,確定能否多次循環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三、在經濟應用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建模思想的重要意義
在傳統的高職數學教學中,主要以定義講解、定理證明、公式推導為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大量的計算方法和技巧,忽略了綜合運用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這與高職教育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相距甚遠,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加強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可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由于在傳統的教學中《經濟應用數學》體現不出數學在經濟領域的“實用性”,容易讓學生產生“學而不會用”的消極情緒。而數學建模是社會生產實踐、經濟領域等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經過適當的簡化、抽象而形成數學公式、方程、函數式或幾何問題,體現了數學應用的廣泛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融入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無處不在,數學思想方法的無所不能,同時能夠及時的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二)可以培養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
學生在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將數學知識及方法結合到經濟問題中并進行分析、推理的過程,由于數學建模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方法靈活多樣,教師可以從中引導和激發學生大膽創新,通過小組合作共同開放解決實際問題的最佳數學模型。因此在數學建模過程中,不僅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創造能力,還能提高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觀察、聯想與歸類能力。
(三)可以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數學建模過程需要小組討論合作的方式進行,在討論、學習的建模過程中培養了小組成員間團結合作的精神,通過相互討論、相互學習、相互協調,有效的促進了小組成員間的交流與表達能力,進而提高學習小組間的競爭意識,實現“主動學習”的教學效果。
四、如何在經濟應用數學課程教學中融入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
根據經濟應用數學課程的課程定位,它是財經、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主要為學習后續課程服務的,在教學內容多而教學課時量較少的情況下,要突出其“經濟應用性”,在教學中應做到:
(一)促進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
在經濟應用數學課程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掌握一定的數學概念、公式、公理,但更主要的是促進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使學生能敏銳的將現實的經濟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并用數學的思想方法來解決問題。
(二)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與課堂知識相關的簡單數學建模實例
如:1、在講解需求函數等經濟函數的概念時引入數學模型。在模型的解答過程中,學生對需求函數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通過運算自行總結出需求函數的幾種常見類型的函數表達式;2、在講解彈性分析一節時,引入經濟生活中遇到的降價促銷現象,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建立數學模型探討價格變化與需求量之間的關系抽象歸納出需求彈性的公式;3、在積分的經濟應用問題中融入數學建模的思想,可通過“利潤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等問題,結合微積分的數學方法進行求解。
在教學中融入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除了給學生一種直觀的感受、開拓學生視野外,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合作學習、共同探討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學生應用數學方法去分析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影響學;診斷;發展前景;影像技術
一、前言
在醫學診斷中,影像學還是一門新興的科學,但是隨著醫學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其在臨床中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作為診斷的依據,影像學診斷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更加科學的依據,在疾病診斷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從倫琴發現X線開始,到人們歷史上的第一張X線片,從CT、MRI、介入放射學等技術的新興,到影像學技術、影像學診斷的普及,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是一個快速而逐步科學的過程。當前,醫學影像學技術在診斷中的運用,已經開始了影像學新的數字影像時代,技術不斷革新,在臨床醫學診斷和治療領域更是不斷進步。醫學影像學的不斷發展,是整體醫學發展中的一個熱點,也是未來醫學發展的一個趨勢。在未來,醫學影像學的診斷作用將會更加普及,技術也會更加先進,對醫學的貢獻將會更大。
二、醫學影像學的含義
在廣泛意義上,醫學影像學是指通過X線的成像,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成像,超聲成像,正子掃描,腦電圖,腦磁圖,眼球追蹤,穿顱磁波刺激等現代成像技術,來檢查人體無法用非手術手段檢查的部位的過程。醫學影像學也稱醫學成像,又因,之前的膠卷使用的是感光材料鹵化銀化學感光物來成像的,所以其又稱為鹵化銀成像。
三、影像學的發展現狀
目前,隨著影像的發展,在臨床檢查中,X線的透視檢查已經逐步減少或被取代,X線攝影檢查,被推廣開來,其中的DR檢查運用的最為廣泛。傳統的X線造影檢查也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取代。這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首先是X線的脊髓照影技術被MRI技術取代,其次是X線在消化道造影、經靜脈腎盂造影等,被多排的螺旋CT、MRI結合光學內鏡成像技術所替代,另外,DSA的診斷價值逐漸開發出來,取代了CT血管成像和MR的血管成像技術。目前,CT已經成為了臨床急診和確診的重要依據,MRI也因其無創性、無輻射性、成像參數多、承載信息量大等特性,成為了臨床重大疾病的診斷技術。超聲及其設備也因其價格低、無創傷等在臨床上被廣泛運用在了影響學篩選檢查中。此外,DS A E t成為了介入治療的工具。從影響學的發展來看,將來,分子成像將是醫學影像學的重要發展方向和研究熱點之一。
四、影像學的診斷作用
影像學診斷已經被廣泛運用在了臨床上的各個方面,一般來說,影像學的診斷作用為:檢出病灶、病變點定位、腫瘤良惡性鑒別、術前分期評估、介入診斷及治療、隨訪觀察等,涉及骨科檢查與診斷、胸腔檢查與診斷、消化道檢查與診斷、泌尿系統檢查與診斷、婦產疾病檢查與診斷等。診斷技術主要包括:透視、放射線片、CT、MRI、超聲、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等。隨著醫學的發展和影像學技術的不斷更新,目前影像學診斷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價值。
(一)反應局部循環的狀況
CT技術和MRI的灌注成像以及MRI的擴散成像等,均可以反應出人體結構的血流量、血容量、循環時間,甚至可以細微到水分子在細胞內的擴散運動等,通過這些技術的運用,在臨床上可以給人們提供更多、更詳細、更細微的診斷信息,臨床主要用于腦、心肌等一些實質性臟器的診斷。
(二)顯示腦白質纖維束的走形級改變情況
影響學技術中的MR張良成像技術在診斷時可以顯示出腦白質的纖維束走形情況和改變情況,MR張良成像技術其實屬于擴散成像技術的延伸,更加有利于人們準確的診斷疾病。
(三)腦皮質功能定位
MR功能性成像技術可以實現腦皮質功能定位。隨著影像學的發展,此項技術已經從簡單的腦區功能識別發展到了神經學、生理學等領域。可用于喉癌術后與發音功能相關的腦區變化觀察,有利于發音功能的恢復。可用于某些疾病康復患者腦皮層反應的觀察與訓練等。
(四)心臟功能成像
通過CT、MRI成像技術在心肌檢查中的運用可以顯示出某支冠狀動脈閉塞后相應心肌供血情況和活性,及觀察治療后的康復情況,指導心肌梗塞等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五)檢查組織變化,鑒別疾病
影像學磁共振波普可以檢測組織的化學成分在磁共振波普上的波形,以此來診斷疾病的類型與組織變化。如,前列腺疾病增生與癌變的診斷、腦腫瘤的診斷與術后復發性診斷等。
五、影像學的發展前景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與影像學的不斷發展,目前集診斷與治療一體的影響學技術和設備也在不斷的發展與成熟中,未來疾病的診斷將會更加快捷與準確,治療效果也會大幅度提升。此外,通過計算機仿真技術的發展與運用,影像學診斷技術獎更加直觀與明確,手術范圍的確定與病灶切術范圍將會更加準確與直接。
在影像學網絡化發展的基礎上,影像學的圖像處理技術也會成為臨床上的常規技術,服務器軟件也將取代工作站,實現多點化同時處理,提高圖像自動處理技術水平。此外,影響學圖像的傳輸也將更加便捷、清晰、準確,甚至醫生可以在家里或是度假圖中處理診斷圖像,完成診斷報告等。
分子成像將會是未來影像學發展的熱點,針對多組織、器官特異性的對比劑將會問世,通過特定基因表達、對比增強效果將會更佳,診斷特異性也會更強,在臨床上真正實現疾病的早期診斷。
未來影像學的作用將不單單局限于診斷與治療,甚至會廣泛涉及到疾病的預防與保健、人體健康管理等領域。科學在發展,影像學技術也在不斷更新,隨著分子技術、基因工程等更加細微與高端技術的發展,影像學技術的發展空間將會更加廣闊,應用范圍也會更加廣泛,其前景是我們無法預料的。
參考文獻:
[1]唐農軒.矯形外科應用影像診斷學基礎[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7
[2]林曰增,張雪林 分子影像學研究進展 臨床放射學雜志 2003年第22卷第1期
[3]李果珍.臨床體部CT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4]張雪林,陳貴孝.脊柱和脊髓CT診斷[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2
1.1理想造影劑材料種類:理想造影劑分兩大類,一類為原子序數高的物質,例如鋇、碘制劑等,稱為陽性造影劑;另一類為原子序數低、密度小的物質,例如氧氣、空氣、二氧化碳等稱為陰性造影劑。其中X線用造影劑:水溶性有機碘類對比劑,按在溶液中是否分解為離子,又分為離子對比劑和非離子對比劑;按滲透壓分高滲透對比劑、低滲透對比劑和等滲透對比劑。MRI用對比劑:靜脈內使用的細胞外釓類對比劑、錳類對比劑等。
1.2理想造影劑應該具備的條件:
(1)原子序數高,與人體組織對比度高,顯影清晰。
(2)沒有毒性、刺激性,副作用要小。
(3)理化性穩定,能久儲不變質。
(4)容易吸收與排泄,不在體內儲存。
1.3現代醫學成像檢查技術在泌尿系統中有以下幾種基本分類方法:
(1)普通X線成像:測量穿過人體組織、器官后和X線強度。
(2)磁共振成像:測量人體組織中同類元素原子核的磁共振信號。
(3)超聲波成像:測量人體組織、器官對超聲的反射波或透射波。
(4)核素成像:測量放射性藥物在體內放射出的r射線。
(5)光學成像:直接利用光學及電視技術,觀察人體器官的形態。
(6)紅外、微波成像:測量體表的紅外信號的體內的微波輻射信號。
1.4醫學影像檢查成像對泌尿系統病變常用檢查方法檢查前的準備在泌尿系統X線檢查前,除急診外,病員都應該作好下列準備工作:(a)禁食和禁水攝片前六小時禁食。如作靜脈造影,術前應該禁止飲水十二小時,夏季等按具體情況而定。(b)清除腸道內糞便和積氣。
(1)傳統X線腹部泌尿系平片檢查和造影檢查檢查應該包括腎臟、輸尿管和膀胱及尿道,常規取仰臥前后位投影,側位片不作常規,有時用于結石或其它陰影的鑒別。臨床適應癥常用于尿道狹窄、畸形、憩窒、瘺管、腫瘤及前列腺肥大等。臨床禁忌癥是尿道急性炎癥及外傷出血的病人。尿路造影檢查包括排泄性尿路造影、逆行尿路造影。(A)排泄性尿路造影:也稱靜脈腎盂造影,是當前我們二級甲等醫院最廣泛采用的一種造影檢查方法,造影前需要碘過敏試驗和臨床醫生護士常規操作準備好后,先行腹部平片檢查,下腹部用壓迫帶,通過不同方式在靜脈內注射造影劑后根據患者情況而用不同時間間隔攝取雙腎實質和腎盞、腎盂的顯影圖像,得到滿意影像后去除壓迫帶,攝取泌尿系統的腎臟、輸尿管和膀胱及尿道全程圖像。(a)臨床適應癥腎臟及輸尿管疾患如結石、結核、腫瘤、腎盂積水及先天性畸形等。(b)臨床禁忌癥對碘過敏者;嚴重的心血管疾病;肝功能不佳;甲亢及高熱急性傳染病和泌尿系炎癥;腎功能不良等。(B)逆行尿路造影是通過膀胱鏡,將輸尿管導管經膀胱輸尿管口插入腎盂,由輸尿管導管注入造影劑,使腎盂、腎盞充盈,同時一部份造影劑回流充盈輸尿管和膀胱。臨床適應癥主要是檢查腎盂、腎盞和輸尿管的病癥。臨床禁忌癥尿道狹窄或尿道急性炎癥;嚴重膀胱疾患;嚴重血尿和腎臟、輸尿管急性炎癥;嚴重心血管疾病及其它全身性疾病等。
(2)X線、B超穿刺腎盂造影和膀胱造影檢查包括:(a)X線穿刺腎盂造影檢查又稱順行性腎盂腎盞造影。腎盂積水的患者,經常規的靜脈腎盂造影或逆行尿路造影,不能得出明確診斷時,可考慮采用穿刺腎盂造影來明確診斷。又可以常規B超腹部掃描儀檢查定位,采取府臥位穿剌腎盂造影檢查。(b)在常規X線或B超掃描儀檢查下腹部盆腔部,取常規仰臥,定位穿剌膀胱造影檢查。系將碘化鈉或氣體注入膀胱內,以顯示膀胱的形態、大小與鄰近器官的關系。臨床適應癥膀胱腫瘤、憩室、結石、炎癥或先天畸形;前列腺肥大,前列腺腫瘤,輸尿管囊腫等。臨床禁忌癥膀胱大出血,尿道嚴重狹窄,尿道和膀胱有急性損傷等。
(3)腎血管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包括腹主動脈造影、選擇性腎動脈造影及間接法腎靜脈造影。(a)臨床檢查方法:通常采用經股動脈穿刺插管技術,腹主動脈造影時將導管未端置于腎動脈開口稍上方,快速注入含碘對比劑并連續攝片;選擇性腎動脈造影及間接法腎靜脈造影時將導管選擇性插入腎動脈快速注入含碘對比劑并分別在動脈時相及靜脈時相連續攝片。(b)臨床適應癥主要用于檢查腎血管性病變,是診斷怪胎動脈病變的金標準,用于顯示腎靜脈病變以及腎臟惡性腫瘤化療栓塞術前了解腫瘤血供情況。
(4)多排螺旋CT診斷檢查多排螺旋CT泌尿系成像檢查是泌尿系統影像學檢查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利用增強后定位片采集方式,于延時的定位片上做出相當于常規泌尿系造影的顯示。包括平掃、增強掃描、腎血管CT血管造影、CT尿路造影和CT灌注成像。CT成像與傳統X線攝影相比,具有以下特點:(a)具有較高的X線利用率。(b)能顯示人體某一體層平面上的器官或組織的生理和解剖結構。(c)能分辨人體內器官或組織密度細小的變化。CT掃描適應范圍:(a)顱內疾病如腦外傷、出血、梗塞、腫瘤、感染、變性和先天性畸形等的診斷m時也可診斷某些脊椎、椎間盤和椎管內疾病。(b)對眼耳鼻喉疾病如眼眶、鼻竇、鼻咽、喉部、中內耳疾病等診斷很有幫助。(c)檢查胸部可早期發現肺癌及肺-胸膜和縱隔的原發和轉移瘤,但需在胸部平片和體層攝影基礎上有目的地進行。(d)與B超結合檢查腹部和盆腔疾病。
(1)多排螺旋CT掃描技術:根據檢查需要確定掃描范圍,全泌尿系統掃描范圍自腎上極至膀胱及尿道。常用平掃和靜脈團注含碘對比劑的增強掃描。多排螺旋CT平掃是泌尿系統CT檢查最常見使用的技術,可顯示病變的形態、密度、位置、多平面重組和曲面重組圖像能清楚顯示病變與鄰近結構的關系。CT平掃對泌尿系統X線陽性結石最敏感。對少數泌尿系統X線陰性結石不能檢出,所以單純的平掃檢查對病變與范圍、數目和性質判斷有一定局限性,必需要借助造影劑增強檢查。
(2)多排螺旋CT多時相增強掃描技術:在靜脈團注含碘造影劑后30S、2RAIN、和5RAIN分別行雙腎區掃描,可以獲腎皮質期、腎實質期和排泄期增強圖像;15至30MIN后行全泌尿系統掃描,能獲得延遲期增強掃描圖像。排泄期主要用于觀察雙側腎盂、腎盞和輸尿管及膀胱尿道的形態結構大小收縮排泄功能。能進一步確定多排螺旋CT平掃所顯示的病變數目和范圍,顯示診斷大多數泌尿系統疾病(如先天性發育異常,腫瘤和腫瘤樣病變、炎癥、外傷、腎壞死、腎小管擴張、移植腎臟的評估、尿路梗阻性病變等),并有助于對病變進行鑒別診斷,尤其是對臨床血尿病因的確定很有幫助意義。但對于腎功能受損者應慎用大劑量碘造影劑進行多排螺旋CT多時相增強掃描,而且多時相增強掃描的掃描范圍更大,覆蓋范圍接近生殖腺器管很近的區域,必須特別注意降低X射線照射的劑量。
(3)多排螺旋CT特殊檢查技術1.包括腎血管CTA:靜脈內團注含碘對比劑后分別在腎動脈、腎靜脈期行腎區薄層掃描獲得各向同性的溶積數據,應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積再現、MRICTP顯示腎功能動脈和腎靜脈影像,主要用于無創傷性診斷腎動脈病變(如腎動脈狹窄和腎動脈瘤等),腎靜脈病變以及腎臟惡性腫瘤經化療栓塞術前了解腫瘤血供情況。
(4)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其理論基礎為核醫學的放射性示蹤劑稀釋原理和中心容積定律,靜脈內團注含碘對比劑行同層動態掃描,獲得時間一密度曲線,該曲線反映了對比劑在器官中濃度的變化,間接反映器官的灌注量,計算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過時間、對比劑達峰值時間、表面通透性等參數,主要用于腎臟腫瘤的分級、分期和缺血性腎病的腎功能評估。CT腎臟灌注成像能對積水腎腎皮質髓質的各灌注參數值與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測定的腎小球濾過率有良好的相關性。
(5)MRI診斷檢查:MRI是泌尿系統CT和超聲檢查的重要補充方法,常有助于病變的進一步定性診斷。包括平掃、增強掃描、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尿路造影和MRI灌注成像。MRI具有以下影像特點:(a)以射頻脈沖作為成像的能量源,而不使用電離輻射,因而對人體安全、無創。(b)圖像對腦和軟組織分辨力極佳,能清楚地顯示腦灰質、腦白質、肌肉、肌腱、脂肪等軟組織以及軟骨結構,解剖結構和病變形態顯示清楚、逼真。(c)多方位成像,能對被檢查部位進行軸、冠、矢狀位以及任何傾斜方位的層面成像且不必變動病人,便于再現體內解剖結構和病變的空間位置和相互關系。(d)多參數成像,通過分別獲取T1加權像、T2加權像、質子密度加權像以及T2*W1、重T1WI、重T2WI,在影像上取得組織之間、組織與病變之間在T1、T2、T2*和PD上的信號對比,對顯示解剖結構和病變敏感;5.除了能進行形態學研究外,還能進行功能、組織化學和生物化學方面的研究。MRI臨床應用:MRI是利用生物磁自旋原理,收集磁共振信號重建圖像的新一代成像技術,可使某些CT掃描不能顯示的病變成像顯影,顱內疾病特別是鞍區、后顱窩和脊髓病變的顯像優于CT,所以MRI臨床應用:(a)直接于顯示心臟大血管內腔,觀察其形態和血流動力學變化,可在無創傷條件下進行。(b)骨關節和肌肉系統疾病和顯像比CT清楚。(c)對縱隔、腹部和盆腔疾病有一定的診斷價值,但對肺臟和胃腸道疾病的診斷作用有限。(C)MRI優點:MRI和CT相比較,有以下優點:(a)除顯示解剖形態變化外,尚可提供物理和生化方面的信息,其應用前景更加廣泛。(b)軟組織的分辨率比CT高,圖像層次豐富。(c)可取得任意方位圖像,多參數成像,定位和定性診斷比CT更準確。(d)無骨骼偽影干擾,并可直接顯示心腔和大血管影像。(e)消除了X線幅射對人體的危害,且無碘劑過敏之虞。(D)MRI缺點是:(a)成像速度比CT慢、費用高。(b)骨骼和鈣化病變的顯像不如CT有效。(c)安裝假肢、金屬牙托和心臟起搏器等病人不宜行此項檢查。(d)可出現幽閉恐怖征。
2結果
由上述可知醫學影像學檢查成像對泌尿系統常用檢查手段診斷與鑒別診斷要點如下:
2.1影像學診斷中存在“同征異病和異片同病”的現象。
2.2在診斷和鑒別診斷中要注意各種影像診斷技術的優勢和互補作用,密切結合患者相關的臨床資料。
2.3醫學影像學結果有三種情況:肯定性診斷、否定性診斷和可能性診斷。隨著先進的對比劑及成像技術的不斷研究和運用,合理選擇上述各項影像檢查技術,嚴格遵循正常腎功能患者和腎功能不全患者碘對比劑、釓對比劑的安全使用原則,高度關注對比劑腎病的預防和治療,放射影像學各種檢查手段將在針對泌尿系統疾病的臨床診斷和實踐應用中將會發揮更大的協肋作用。同時機器的維護與保養是病人安全檢查的基礎,合理用藥是病人安全檢查的先決條件,輻射防護是病人安全檢查的根本,規范作業是病人安全檢查的核心,只有靈活運用上述放射影像學各種檢查手段才能做出正確的檢查報告供臨床醫務工作者需要。
3討論
【關鍵詞】超聲成像;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 4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2-0440-02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學影像學作為醫生診斷和治療重要手段已成為醫學技術中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它使得臨床醫生對人體內部病變部位的觀察更直接、更清晰,確診率更高。而超聲成像技術在醫學成像領域中以其特有的優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0世紀40年代初就已探索利用超聲檢查人體,50年代已研究、使用超聲使器官構成超聲層面圖像,70年代初又發展了實時超聲技術,可觀察心臟及胎兒活動。三維超聲成像技術與傳統二維超聲成像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首先三維超聲成像技術能直接顯示臟器的三維解剖結構;其次還可對三維成像的結果進行重新斷層分層,能從傳統成像方式無法實現的角度進行觀察;再有還可對生理參數進行精確測量,對病變位置精確定位。因此,近幾年來三維超聲成像已經成為醫學成像領域備受關注的方面。
1 三維超聲的成像技術
可靠的數據提取是得到精確三維超聲圖像的前提。采用二維面陣超聲探頭,使超聲束在三維掃查空間中進行擺動,即可直接得到三維體數據。但二維面陣換能器的制作工藝限制了陣元數,使得三維圖像的分辨率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目前已有使用二維陣列的超聲成像系統面世。目前三維超聲數據的提取仍廣泛采用一維陣列探頭。用一維陣列探頭提取三維超聲數據,需要外加定位裝置,如目前臨床廣泛采用的一體化探頭。該探頭是將一個一維超聲探頭和擺動機構封裝在一起,操作者只要將該探頭放在被探查部位,系統就能自動采集三維數據。還有一種新型探頭專門用于解決定位問題。該探頭有三個陣列,中間的主陣列用于超聲成像,與主陣列垂直的兩個側陣列用于提取定位圖像。由于探頭移動的連續性,所以定位圖像兩兩重疊部分很大,可以通過兩側的定位圖像確定兩次采樣間的位移、旋轉,從而確定圖像的空間位置。此外,還有一些文獻提供了通過相鄰圖像的相關和圖像的斑點噪聲統計規律來確定探頭側向位移的方法。
2 三維超聲的臨床應用
2.1 三維超聲在空腔臟器中的應用
2.1.1 胃、腸道疾病 囑受檢者適量飲水或灌腸后可建立良好的透聲窗。清楚顯示胃腸道隆起性病變與潰瘍的大小、深度、邊緣形態,觀察惡性腫瘤的浸潤深度、范圍及與鄰近組織、血管的立置關系,進行術前TNM分期,對協助臨床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3D-CDE對潰瘍出血和胃底靜脈曲張的診斷,也可提供較大的幫助。
2.1.2 膀胱疾病 膀胱充盈后可形成極佳的透聲窗,三維超聲與二維超聲一樣清晰顯示病變的形態、大小、數目、內部回聲,同時三維超聲還能顯示病變的整體、表面形態及腫瘤對膀胱壁的浸潤情況,從而提高了其診斷的準確性,并有助于腫瘤術前方案的抉擇。對慢性膀胱炎癥、憩室、結石、凝血塊等膀胱疾病的診斷,也顯示出優越性。
2.2 在實質性臟器中的應用
肝臟疾病 肝囊腫與肝膿腫二維超聲診斷準確性較高,而肝癌與肝內其它性質占位性病變相互間的鑒別有時較為困難。三維超聲可從不同方位觀察肝表面和邊緣輪廓,腫三維超聲成像在臨床上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可用于精確測量和定位在產科臨床上,三維超聲成像可用于鑒別早期胎兒是否存在畸形以及檢查各個孕期胎兒的生長發育情況;在心血管疾病診斷中,可用于多種心臟疾病以及血管內疾病的檢查。隨著實時三維超聲成像(一般要求幀頻必須大于20幀/s)的研究成功,三維超聲有望在心臟疾病檢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盡管如此,由于價格和技術上的原因,目前三維超聲成像尚未達到臨床廣泛應用的水平,也還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問題。
2.3 在婦科的應用
三維超聲對子宮實質性腫瘤的斷,有一定輔助作用。對卵巢和輸卵管病變(特別囊性變),可清晰顯示其立體外形輪廓、內部結構、有無分隔與性突起、液體渾濁度等。對盆壁轉移性病灶合并腹水的人,三維較二維超聲的診斷價值更大。文獻報道三維超聲診斷附件區惡性腫瘤時,其敏感性由二維超聲的80%增87%。此外,三維超聲于術前可清晰顯示惡性腫瘤浸及圍臟器的情況,評價腫瘤與子宮、盆壁及髂血管的關系,為中能否切除腫瘤提供有價值的資料。與此同時,應用3CDE可以顯示腫瘤內血管空間結構,并計算單位體積內的瘤血管密度,為腫瘤的定性診斷增加新的參考指標。
2.4 在心血管系統的應用
心臟為具有復雜三維形態的動態器官 三維超聲心動圖能夠提供心臟的三維立體結構,直觀顯示心臟內部結構的解剖形態、空間關系、立體方位及血流變化等,為各種瓣膜疾病、心肌疾病和先天性心臟復雜畸形的診斷與治療提供幫助。RT-3DE能實時總體評估一個心動周期心臟的解剖、功能及活動狀況,測定心腔容量,估測心室重量及各項心功能指標,分析室壁節段運動等,在冠心病、先天性心臟畸形等心血管疾病的定性和定量診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3 結論
超聲成像是臨床上廣泛使用的一種成像模式,在某些場合甚至是最好乃至唯一可用的成像模式。各種新技術新方法的開發和利用,使超聲儀器的檢測和診斷更為有效,應用范圍也不斷延伸,如用于觀察病程的發展情況、細胞的代謝情況等。超聲成像技術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醫學影像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隨著技術的發展、研究的深入,將會有更多新發現和新技術用于超聲成像。
參考文獻:
[1] 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2] 徐穎,龔渭冰.超聲診斷學[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 程自峰,李永勤.超聲醫學設備原理及其發展趨勢[J].常規醫療裝備.2006,2(6):11-13.
【關鍵詞】 乳腺癌; 超聲; 磁共振成像; ROC曲線分析
Contrast Study of Ultrasonography and Contrast-enhanced MRI on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 by ROC Curve Analysis/PAN Yin-hua,HUANG Yu,LI Jie-hu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1):037-040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atively reseach the value of diagnosis of ultrasonography(US) and contrast-enhanced MRI on breast cancer.Method:The data of 160 patients with breast lump treated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People’s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ll cases received examination of US,contrast-enhanced MRI and pathological biopsy.ROC curve analysis of video data by Medcal software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accuracy rate of diagnosis on breast cancer.Result:There were 64 cases of breast carcinoma,50 cases of infiltrating duct carcinoma,10 cases of infiltrating labular carcinoma,4 cases of intraducteal carcinoma.We detected 129 cases with mass,35 cases with calcification and 58 cases with ipsilateral axillary lymphadenopathy by US.134 cases with mass,31 cases with calcification and 28 cases with ipsilateral axillary lymphadenopathy were detected by contrast-enhanced MRI.There were 27 cases for type Ⅱ of 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 and 29 cases were type Ⅲ.AUC of US was 0.897 and AUC of contrast-enhanced MRI was 0.929,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Breast cancer; Ultrasonography; MRI; ROC curve analysi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xi Zhuang Region,Nanning 53002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1.01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的惡性腫瘤[1],目前發病率居女性惡性腫瘤之首。眾所周知,超聲(US)是醫院篩查乳腺癌最常用的檢查方法[2],但隨著核磁共振(MRI)檢查技術的發展,MRI逐漸成為乳腺癌主要的檢查方法之一[3]。為了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診斷率和準確率,本文對比性分析了超聲和MRI在乳腺癌診斷中的準確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就診的160例乳腺腫物患者。本研究入組患者年齡不限,單側可觸及單發腫物的女性患者均可入組。乳腺多發腫物或既往有過乳腺手術病史的患者不能入組。本研究已經倫理委員會批準。160例患者,年齡28~78歲,平均51歲。全部患者均接受手術和病理確診,術前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并接受US、MRI平掃+增強檢查。
1.2 檢查設備
1.2.1 US檢查 應用GE LOGIQ E9彩色超聲診斷儀,記錄乳腺腫物的大小、位置、邊界、形態,腫物內有無鈣化以及腫物回聲,腋窩淋巴結有無腫大等。隨后,觀察病灶內部及周邊血流分布,記錄血流阻力指數(RI)。
1.2.2 MRI檢查 應用Philips Achieva 3.0T核磁共振掃描儀,雙側乳腺表面線圈,造影劑采用釓噴酸葡銨(Gd-DTPA)注射液。加壓器先行軸位平掃掃描:自旋回波序列SE T1WI,壓脂T2WI;再行動態增強:肘前靜脈注射造影劑,進行動態增強軸位3D梯度回波序列掃描(3D-SPGR),翻轉角10°;最后軸位壓脂T1WI增強掃描。在相應的軟件上制作時間-信號強度曲線,將產生的時間-信號曲線分為三種類型:流入型、平臺型、廓清型[4]。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Medcal軟件進行ROC曲線分析。本組研究將US和增強MRI的診斷結果劃分為五個等級[5]:肯定不是乳腺癌、可能不是乳腺癌、不確定、可能是乳腺癌、肯定是乳腺癌,后4個等級為診斷節點,第一個作為陰性診斷。然后列出
4個四格表,計算靈敏度和特異度。以靈敏度為縱坐標、特異度為橫坐標畫出ROC曲線,ROC曲線下面積(AUC)的大小表明了診斷試驗準確度,其值越大表明該診斷試驗的價值越大。以P0.9時,提示診斷準確性較高;當AUC在0.7~0.9時,提示診斷準確性為中等;當AUC
2 結果
2.1 病理結果 在160例患者中,術后病理證實為乳腺癌64例,其中乳腺浸潤性小葉癌10例,乳腺浸潤性導管癌50例,導管內癌4例,剩余的96例為良性病變。
2.2 US結果 US顯示低回聲腫物129例,表現為不規則實性腫塊50例,腫塊內發現鈣化30例,見毛刺征28例,腫物后方回聲衰減25例,腫物內部回聲不均27例,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58例,其中29例出現RI≥0.70。
2.3 增強MRI檢查結果 增強MRI檢出腫塊134例,60例表現為周圍出現毛刺改變。有鈣化31例。增強掃描呈明顯不均勻強化67例,48例呈不規則環形強化。所有動態增強掃描中,時間-信號曲線呈流入型80例,廓清型29例,平臺型27例,24例未見明顯強化。發現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28例。
2.4 ROC曲線分析 US對乳腺癌診斷AUC=0.897,增強MRI對乳腺癌AUC=0.929,見圖1。US曲線下面積(0.897)在0.7~0.9之間時表示診斷準確性為中等,增強MRI曲線下面積(0.929)>0.9,表示診斷的準確性較高,US的ROC曲線下面積較增強MRI小0.0318,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047,P=0.0407),見表1、2。
3 討論
ROC分析是比較評價兩種或兩種以上影像診斷方法差異性的客觀標準[7]。ROC分析反映的是隨診斷界值(即診斷標準或影像醫師的診斷水平)改變而動態變化的敏感性、特異性曲線[8]。這種分析統計方法具有簡便、直觀的特點,能用肉眼做出判斷。本研究結果顯示,US曲線下面積為0.897,提示診斷準確性為中等,增強MRI曲線下面積為0.929,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超聲對乳腺癌檢查能及時發現并早期診斷乳癌,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具有費用低、操作簡便、對患者沒有創傷、無輻射等優點。超聲可以輕易檢出2 mm以上的囊腫及5 mm以上的實性腫物[9]。對于肥胖患者或乳腺捫診不清者,超聲檢查不受限制。乳腺癌的典型超聲圖像特征:(1)腫物邊界不清,呈蟹足樣;(2)部分腫物存在微小鈣化斑;(3)腫塊后方回聲衰減;(4)腫塊內血流信號增多,血流速度峰值(PSV)≥20 cm/s,RI≥0.70;(5)部分患者可見同側腋下淋巴結腫大[10]。本組研究中通過乳腺彩超檢查發現64例乳腺癌中,不規則實性低回聲腫塊50例,30例腫塊內發現鈣化,28例見毛刺征,27例內部回聲不均,25例腫物后方回聲衰減。發現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58例,29例出現RI≥0.70。因此乳腺癌在乳腺彩超檢查中的特征性表現就是腫塊回聲及形態。本研究有7例因顯示惡性特征性征象不足而不能定性,其中5例在MRI上表現為異常強化病灶,而超聲未能顯示。超聲對于蔟狀的微小鈣化的顯示能力較MRI差,對于早期乳腺癌的診斷率較MRI低[11-12]。簡而言之,對于每個乳腺疾病患者,乳腺超聲是最簡便、經濟、無創的檢查方法,為首選的檢查方法,但如腫物體積較小、以細小鈣化為主或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超聲就很難鑒別腫物的良惡性,那么就需要考慮加做其他的影像學方法。
MRI因為其價格較昂貴,以前一直沒有將其應用在乳腺癌的診斷中。但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MRI這類較昂貴的檢查也愿意接受,故乳腺MRI也逐漸被人們所接納。乳腺MRI對于乳腺癌的高檢出率有其獨特的優勢:MRI對于軟組織分辨率較高,且可以多方位、多參數成像。對于乳腺較大的患者以及鉬靶和超聲檢查陰性的病灶,靈敏度可以達到95%以上[13]。本組160例病例,增強MRI檢查發現有60例腫塊形態不規則形,134例病灶呈團塊型,與周圍組織邊界不清,邊緣不整,周圍伴長短不等毛刺或蟹足罡謀洹!懊刺征”是乳腺癌最有價值的一個影像特征[14]。當MRI平掃時,乳腺癌內部信號不均勻,多呈現出“網眼”或“島狀”表現[15]。本組研究發現,動態增強掃描時間-信號曲線乳腺癌以平臺型、廓清型為主,少數為流入型曲線,良性主要表現為流入型,正常組織增強不明顯。64例乳腺癌病例中,26例呈平臺型,27例呈廓清型。乳腺癌病灶的微血管密度明顯增高,且腫瘤血管的管徑增粗,管壁通透性增大[16]。有研究表明,以平臺型、廓清型曲線作為診斷乳腺癌的標準,敏感性達90.0%,特異性達86.6%[17]。簡而言之,乳腺增強MRI不是乳腺疾病首選的檢查方法,當乳腺超聲無法鑒別乳腺腫物的性質時,可利用MRI的高分辨率加做進一步檢查,尤其是保乳術前的患者。但如患者經濟條件不允許、對造影劑過敏或體內有金屬植入物時[18],可以考慮乳腺超聲造影或乳腺鉬靶檢查。
綜上所述,乳腺彩超是目前乳腺癌篩查最常用、最普及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因其經濟、方便,基層醫院也方便開展,但對于影像學不典型的乳腺癌,就很難與良性病變鑒別。乳腺MRI靈敏度較超聲高,尤其是保乳手術,患者術前常規進行MRI掃描,排除多中心或多灶性病變[19-20]。因此若要提高乳腺癌早期診斷的準確率,可以將乳腺彩超和乳腺MRI密切結合,充分利用其各自的優勢。如果為常規體檢,在經濟條件允許情況下,建議每半年行乳腺彩超檢查一次,每年行乳腺增強MRI檢查一次。如以乳腺腫物為首發癥狀的患者,除常規行乳腺彩超檢查以外,建議行乳腺增強MRI檢查。如乳腺彩超對腫物良惡性有疑慮時,要求患者加做乳腺增強MRI檢查,以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診斷率。
參考文獻
[1] Torre L A,Bray F,Siegel R L,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12[J].CA Cancer J Clin,2015,65(2):87-108.
[2]沈蕾.乳腺癌早期診斷中超聲診斷技術價值的應用研究[J].當代醫學,2016,22(19):30-31.
[3]師紅莉,許秋霞.多模態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對乳腺癌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26):121-122.
[4] Kuhl C K,Schild H H.Dynamic image interpreatation of MRI of the breast[J].JMRI,2000,12(6):965-974.
[5]曾玉金,雷練昌.乳腺癌的全數字化乳腺攝影與超聲應用ROM曲線對比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2):261-263.
[6]宋花玲,賀佳,虞慧婷,等.應用ROC曲線下面積對兩相關診斷試驗進行評價和比較[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06,27(5):562-563.
[7]李凌,謝亮,周杰.應用ROC曲線分析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乳腺腫瘤診斷中的價值[J].實用預防醫學,2014,21(7):859-861.
[8]潘清,陳卉,馬宇晶,等.影像學診斷評價中的參數法ROC曲線分析[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1,27(8):1694-1697.
[9]宋文文.探討彩超對乳腺疾病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2):90-91.
[10]靳松.超聲檢查對乳腺癌的診斷價值[J].醫學綜述,2015,21(1):171-172.
[11]荊彥平,高崢嶸,駱賓,等.MRI、鉬靶攝影、超聲對乳腺癌術前評估的價值及比較[J].現代腫瘤醫學,2015,23(3):400-403.
[12]武中林,榮小翠,趙俊京,等.全數字化X線攝影、超聲及MRI對乳腺癌診斷價值的ROM曲線分析[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5,34(3):355-359.
[13] Mann R M,Bult P.Breast cancer size estimation with MRI in BRCA mutation carriers and other high risk pationg[J].Eur J Radiol,2013,82(9):1416-1422.
[14]姚尉,李成杰,楊靜,等.MRI動態增強掃描及DWI在乳腺癌中的診斷價值[J].四川醫學,2013,4(34):551-553.
[15]許偉志,葉爭渡.超聲檢查與MR在乳腺癌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24(4):650-652.
[16]唐建華,嚴福華,周梅玲,等.磁共振灌注成像參數圖在小乳腺癌診斷中的初步應用[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9,15(2):28.
[17]高佩虹,趙斌,蔡世峰,等.乳腺腫塊動態增強及高分辨MRI表現與病理相關性研究[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5,15(7):557-561.
[18]李杰華,陸云飛,陳之白.乳腺癌的全數字化攝影與增強MRI應用ROC曲線對比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8):1263-1265.
[關鍵詞] 髁突;骨折;數字化模擬
[中圖分類號] R72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3(c)-0026-04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igitized simulation of condylar fractures of children
WU Sui-yan1 XIA Yi-ru1 LUO Yi-fan1 LI Hong-yuan1 YAN Hao1 SUN Ren-yi2 XU Xing-qiao2 XIAO Jin2
1.Stomatology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Wenzhou 325035,China;2.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Stomatologic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Wenzhou Medical College,Wenzhou 32502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digital three-dimensional models of childhood condylar fractures,investigate its application in clinic.Methods CT was used to get children condylar fracture image data,then the Mimics 10.1 software was used for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models of the mandible,the condylar and free segment of the fractures.According to this model,a treatment program or surgical planning was diagnosed and designed.Results In three dimensions,the models displayed the anatomy of condylar fracture accurately,showed the type of frac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e segment and condylar position,provided accurate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ndylar fracture.Conclusion Using the software reconstruction method can obtain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models,the model has a potential significance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Condyle;Fracture;Digitized simulation
髁突骨折是口腔頜面外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尤其對于兒童期的髁突骨折,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的選擇是臨床的難點之一,需要根據患者的年齡、臨床表現和具體影像學特征等綜合分析判斷。目前三維CT因能夠提供立體結構信息,在顳下頜關節創傷的診斷中得到廣泛應用,但影像學檢查的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不僅能夠提供骨折的術前精確評價,包括骨折線的位置、走行以及游離段的精確信息,如成角、重疊、移位、旋轉等形態學特征,而且能夠據此幫助完成術前計劃,甚至是手術細節的模擬和預測[1-3]。計算機數字技術的發展即為達到此目的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4-7]。本研究采用CT獲得兒童髁突骨折影像資料,利用Mimics 10.1軟件進行髁突及骨折游離段的三維重建,建立下頜骨、髁突及骨折游離段的三維模型,在三維方向上真實再現髁突及游離段的解剖形態,精確顯示骨折具體類型、骨折游離段與髁突的位置關系等,為髁突骨折的診斷、治療設計及具體的手術過程等提供準確依據,探討數字重建技術在兒童期髁突骨折診治中的臨床應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有資料來源于2008年11月~2011年6月本院口腔頜面外科住院患者,共17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平均年齡9.6歲。本研究病例中17例全部行頜面X線全景片和CT檢查。X線平片診斷骨折者16例,可疑者1例;CT診斷骨折者17例,其中雙側髁突骨折6例,單側髁突骨折11例。
1.2 掃描與重建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GE Lightspeed 16-PRO CT無間隙容積掃描,掃描時取仰臥位,眶耳平面與水平面垂直,掃描平面平行于眶耳平面。下頜于牙尖交錯位(intercruspal position,ICP)時對雙側顳下頜關節、下頜骨和上頜骨、部分顱骨進行掃描,掃描范圍自顳下頜關節窩頂上方到下頜骨最下緣。層厚4~5 mm,電壓120 kV,電流250 mA,采用ADW 4.2-03軟件進行編輯分析。掃描數據以Dicom格式存儲,導入Mimics 12.0軟件(Materialise公司,比利時)進行圖像處理。對于患者雙側髁突應用勾畫刪除技術對圖像進行切割刪除處理,利用Mimics人工手動分割功能,得到其包括下頜骨、雙側髁突以及骨折游離段的數字化三維影像,并以不同顏色顯示。此影像可任意拆分、旋轉、切割或拼接等。
1.3 診斷與模擬手術
全部17例病例入院前后已行頜面X線全景片和CT檢查,Mimics 10.1軟件進行圖像處理(圖1)后再次得到其包括下頜骨、雙側髁突以及骨折游離段的數字化三維影像,將普通二維或三維CT影像與后期加工所得數字化三維影像比對、分析,可以直觀顯示髁突骨折的部位、具體類型以及游離段的方向、移位、旋轉、重疊、成角等細節情況,從而做出精確的診斷。
圖1Mimics軟件操作過程
精確診斷的同時,對髁突骨折的部位、具體類型等準確觀察,尤其是精確分析骨折游離段的方向、游離段長軸與髁突長軸所形成的夾角、移位、旋轉、游離段與髁突近心端相互重疊的多少等細節,結合患者的年齡、顱頜面發育情況、咬合關系的變化、張口度張口型的改變等,綜合設計其具體治療計劃,選擇保守治療或開放式手術。
對于計劃手術的,如為單側髁突骨折,則通過數字三維影像,測量得到其健側髁突高度、位置等,利用此影像可以自由旋轉、拆分、組合的特性,進行簡單的模擬手術,按照健側數據將骨折游離段旋轉、移位,復位于骨折近心端,從而初步明確手術中游離段的具體復位過程。初步分析內固定微型鈦板放置位置,內固定鈦釘選擇長度和具置等。如為雙側骨折,則對兩側進行以上模擬過程,盡可能做到兩側高度、角度等的一致。
1.4 治療方法
通過以上分析、模擬等,全部17例患者中,有2例選擇保守治療,同時行頜間牽引固定5~7 d。3例單純保守治療。1例行髁突高位粉碎性骨折游離骨段摘除術加關節盤復位術。11例選擇行手術切開復位,AO公司頜面部2.0或1.3頜面微型鈦板固定。
2 結果
在全部病例中,三維數字影像均可以清楚直觀地顯示下頜骨包括雙側髁突骨折的部位,骨折游離段的方向、旋轉、移位、重疊、成角等及其與周圍解剖結構的空間關系,其圖像立體直觀,能提供細節信息,并且可以進行簡單的模擬手術,從而為患者的精確診斷、治療方法的選擇、手術方案的確定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圖2、3)。
圖2 顱面部數字三維影像
可包括牙齒等結構
本研究中根據數字三維影像的分析,5例(9側)診斷為高位囊內骨折,髁突頸部骨折10例(11側),矢狀骨折1例(1側),高位粉碎性骨折1例(1側),有效地避免了誤診的發生。
本研究中11例(15側)選擇了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進行治療,手術前均進行簡單的模擬手術,提供了良好的參考價值,使醫師準確制訂合理的手術方案。手術中基于術前模擬復位游離段、放置內固定鈦板鈦釘,從而使兩側髁突、下頜升支的高度、角度等獲得一致。術后患者面容和咬合關系恢復滿意。其次由于對髁突骨折的部位、骨折線的走行、游離段移位等精確掌握,加之術前模擬了內固定鈦板鈦釘的長度、位置等,極大地縮短了手術時間。
3 討論
髁突骨折逐漸成為口腔頜面外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之一,不同的致傷力、方向、性質導致髁突骨折的嚴重程度、方向、部位、移位程度等差異較大。髁突骨折應根據其具體情況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法,故明確骨折部位、方向、移位程度等細節對于選擇治療方案有重要參考意義。髁突為重要的下頜骨生發中心,兒童期髁突骨折后可能會對下頜骨的生長發育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對其治療,是選擇保守治療亦或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需要更加慎重。目前,臨床上對髁突骨折主要采用后前位頭顱平片、曲面斷層全景片、CT等檢查方法,由于髁突處于領近骨結構如外耳道、乳突、頸椎、莖突的包圍中,X線片和體層檢查難以避開髁突周圍的骨結構的重疊影像,不太容易清楚顯示髁突骨折碎骨片的位置、方向、旋轉,容易出現漏診和誤診。目前多數醫院已可進行螺旋CT三維重建檢查,其在診斷準確性上高于全景片,基本上可以清晰直觀地觀察髁突[8],但利用Mimics等軟件形成個體化數字三維影像相較于螺旋CT具有巨大的優勢。Mimics使用并不復雜,對患者干擾小,只需要其普通二維CT、MRI等資料即可。其次可以生成3D圖像及編輯處理,然后輸出通用的CAD計算機輔助設計、FEA有限元分析,RP快速成型格式,可以在電腦上進行大規模數據的轉換處理,進行相應分析、研究。因此在臨床和科研中均逐漸得到重視[9-10]。
通過對患者的影像進行三維重建,可以得到患者的個體化解剖數據,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立體、直觀的解剖學依據。利用三維骨建模系統為臨床膝關節手術制訂手術方案,提高手術療效。此方法在髁突骨折的治療中尚未見應用,但在其他部位國內已有相關報道[11-12]。
髁突骨折具有解剖尺寸小、周圍毗鄰結構多等特點,因此,在髁突骨折診治過程中明確骨折線類型、走行、骨折游離段移位方向、重疊、成角等細節是否必要[13]。兒童期其顱頜面尚未完全發育完成,髁突作為下頜骨重要的生發中心之一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髁突骨折后其生發中心是否破壞、保守治療能否出現必要的改建、開放式手術會否影響其生長發育、如何復位并進行有效的固定等都是治療前需要考慮的問題[14]。治療方式的選擇、手術過程的精細程度都將產生不可逆的影響[15-17],因此治療前期對兒童期髁突骨折的細節的精確掌握,甚至是必要的模擬手術等顯得更加必要[17]。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基于二維普通CT得到的數字三維影像能夠清晰地顯示髁突骨折的部位、方向、重疊、成角、移位等細節情況及其與周圍解剖結構的毗鄰關系,尤其是復雜的髁突骨折,如矢狀骨折、粉碎性骨折、囊內骨折等,對治療方法和手術方案的確定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指導價值。
本研究利用Mimics 12.0對兒童期髁突骨折數字化三維影像進行初步探討,在三維方向上真實再現了髁突及骨折游離段的解剖形態,精確顯示骨折類型及游離段與髁突的位置關系,為髁突骨折的診斷與治療、治療設計及具體的手術過程等提供準確依據,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前景。利用此數字三維影像對兒童期髁突骨折及手術后生物力學等的分析以及手術的模擬、預測等可能是其最大優勢之一,可以明確復位固定后或保守治療的可能結果,從而選擇最優的治療方案。未來將在此方面繼續深化研究。
髁突骨折后常伴有關節盤的損傷、移位等。關節盤在顳頜關節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功能,損傷或移位后可能造成顳頜關節功能障礙,如張口受限、疼痛、張口時發生彈響等,嚴重的可能由于失去關節盤對應力的緩沖、保護等逐漸導致髁突軟骨、軟骨下骨的退行性變,最終導致髁突的破壞[18]。因此,在髁突骨折的治療中,必須注意對受損、移位關節盤的修復、復位等[19]。對顳下頜關節盤MRI 應用Mimics軟件編輯后建立三維可視化模型已有初步研究[20],但如何將兒童期髁突骨折后骨組織CT影像與關節盤MRI影像資料同時分析、建立包括軟硬組織均在內的更加細致的三維數字影像,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精細的分析、預測及模擬手術等也是值得研究的內容之一。
[參考文獻]
[1]祁吉.醫學影像學的進展及其對臨床醫學的影響[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7,37(2):11-17.
[2]Levine JP,Patel A,Saadeh PB,et puter-aide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in craniomaxillofacial surgery:the new state of the art[J].J Craniofac Surg,2012,23(1):288-289.
[3]常旖旎,魯雯,聶生東.醫學圖像三維可視化技術及其應用[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2012,29(2):3254-3258.
[4]裴國獻,張元智.數字骨科學:一門骨科學新分支的萌生[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7,9(7):601-604.
[5]王玨,歸來.數字化技術在顱頜面外科的應用進展[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9):1434-1437.
[6]白石柱.顱頜面計算機輔助外科手術概述及其設計方法[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3,29(3):449-452.
[7]尹國柱,楊孝勤,張曉輝,等.三維手術模擬輔助骨軟骨瘤患者髁突重建[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1,27(3):351-355.
[8]羅吳,朱震.髁狀突骨折的診斷計算機斷層掃描三維重建的臨床研究[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00,18(1):42-44.
[9]Martini AP,Freitas AC Jr,Rocha EP,et al.Straight and angulated abutments in platform switching:influence of loading on bone stress by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J].J Craniofac Surg,2012,23(2):415-418.
[10]Tejszerska D,Wolanski W,Larysz D,et al.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skull shape in craniosynostosis[J].Acta Bioeng Biomech,2011,13(1):35-40.
[11]吳昊,Van Driessche S,Goutallier D,等.三維骨建模系統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中的優化作用:導航與常規手術早期療效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 12(13):2564-2568.
[12]Zhang TY,Dai PD,Wang ZM,et al.A contour map of the ear′s vestibular apparatus based on 3D reconstruction[J].Comput Sci Eng,2007,9(1):26-31.
[13]Bagaria V,Deshpande S,Rasalkar DD,et al.Use of rapid prototyping 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model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complex fractures[J].Eur J Radiol,2011,80(3):814-820.
[14]張益.髁突骨折的問題與對策[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9,44(12):705-708.
[15]Kumaran S,Thambiah LJ.Analysis of two different surgical approaches for fractures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J]. Indian J Dent Res,2012,23(4):463-468.
[16]王忠厚,柴健,王璐.髁突骨折治療的臨床分析[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0,20(6):414-416.
[17]Rampaso CL,Mattioli TM,de Andrade Sobrinho J,et al. Evaluation of preval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mandible condyle fractures[J].Rev Col Bras Cir,2012,39(5):373-376.
[18]蔡怡華,何冬梅.下頜骨髁突骨折治療后遺癥及原因分析[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3,6(3):140-143.
[19]孫玉環,何冬梅.顳下頜關節創傷性骨關節炎及其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3,6(6):6370-6374.
[20]賴林鋒,方一鳴,吳立軍,等.不可復性顳下頜關節盤前移位術前與術后可視性個體化建模[J].浙江創傷醫學,2010,15(2):129-132.
(收稿日期:2014-01-13本文編輯:郭靜娟)
關鍵詞:磁共振成像;體素內不相干運動;肝細胞癌;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術
肝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 2005年全球腫瘤統計分析表明[1],在國內新發腫瘤患者中占55%。介入治療是目前公認的不可切除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療手段,而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臨床不能手術切除肝癌介入治療的主要方法[2]。由于肝癌組織側支循環豐富[3],TACE術很難一次性徹底消滅腫瘤細胞,為保證療效,往往需要多次治療,故術后及時隨訪和準確療效評價是TACE術取得良好療效的重要保證。
目前醫學影像技術尤其是MRI在肝癌的評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中,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是目前唯一能檢測活體組織內水分子擴散運動的無創性影像檢查技術,常用表觀擴散系數(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作為DWI定量檢測指標。傳統的DWI通過ADC值定量分析組織內水分子擴散情況,其數學模型為單指數模型[4]。但其ADC值測量易受腫瘤血供影響,使得診斷準確性降低。體素內不相干運動(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是以DWI原理為基礎的多b值擴散加權成像,它能通過多參數測量定量反映病變區域的分子擴散及局部毛細血管網的灌注情況[5],不注射對比劑即可同時反映腫瘤的微循環情況。本研究通過對16例HCC患者 TACE術前及術后微循環變化的比較,探討IVIM―DWI早期評估介入療效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1月~2015年6月在本院首次行TACE術治療的HCC患者16例。共16個病灶,均為巨塊型或結節型納入本研究,其中男11例,女5例,中位年齡52歲。所有受檢者均無幽閉恐懼癥等其他可能影響MRI檢查的因素。
1.2 方法
1.2.1介入治療方案 以Seldinger技術常規股動脈人路,將導管超選插至腫瘤的供血動脈,灌注5-氟尿嘧啶750 mg,然后再注入化療藥與超液化碘油乳化劑栓塞腫瘤血管,直至腫瘤供血動脈血流停止,腫瘤染色消失。
1.2.2檢查方法 采用GE Disocvery MR750 3.0T磁共振儀8通道體部專用相控陣線圈進行檢查。所有患者在TACE術前1~3 d及術后7~10 d均接受常規MRI及多b值DWI掃描。掃描前訓練患者呼吸,囑其在掃描期間呼吸幅度及頻率保持均勻。患者取平臥位,足先進,掃描范圍自肝上緣至肝下緣。DWI檢查以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SE-EPI)掃描,共選用12個b值(分別為b=10,20,30,50,80,100,200,400,600,800,1000,2000 s/mm2),常規施加呼吸門控監測患者呼吸情況。
1.3圖像獲取與分析 掃描數據同步傳輸到GE AW4.6工作站,使用Functool MADC軟件包處理數據,得到Stand ADC、 D及D*圖。結合常規MRI圖像,選擇瘤體實性最大層面設定感興趣區(region of interest,ROI),瘤區ROI的大小比相應層面腫塊的范圍略小,然后在臨近病灶周圍正常肝實質內放置另一個ROI,大小
2 結果
16例HCC患者均獲得較滿意的MRI常規序列圖像和IVIM-DWI參數圖(圖1A~2C)。HCC患者TACE術前及術后瘤區Stand ADC、D及D*值,見表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Z值分別為-3.516、-2.689、-2.999;P0.05)。
圖 1A 圖 1B 圖 1C
圖 2A 圖 2B 圖 2C
圖1A~2C 男,48歲,肝細胞癌患者,MRI常規掃描示肝右葉為主區見一團塊狀混雜信號影。1A/2A分別示TACE術前及術后單指數成像ADC圖(Stand ADC圖);1B/2B分別示TACE術前及術后雙指數模型慢速表觀擴散系數圖(D圖);1C/2C.分別示TACE術前及術后雙指數模型快速表觀擴散系數圖(D*圖)。
3 討論
HCC是我國最常見富含血管的惡性實體腫瘤之一,致死率極高,且發病率仍呈上升趨勢,研究發現肝癌微循環功能狀態即血管生成狀態是肝癌發生轉移的最主要因素之一[6],因此正確判斷肝癌TACE術后腫瘤微循環功能狀態,對制定治療方案、把握治療時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往對腫瘤TACE治療后的隨訪僅限于對腫瘤大小的測量、密度或信號的改變等方面,由于TACE治療后短期時間內腫瘤的大小并無明顯變化,而常規影像學僅能從密度及信號上加以推測,無法定量分析。
3.1 IVIM成像特點及技術突破 DWI能通過不同組織間的水分子擴散差異造成信號衰減不同來成像,即組織信號隨b值呈線性(即單指數函數)衰減。IVIM成像時采用足夠多的低b值和高b值并使用雙指數擬合函數,在體素內不相干運動技術基礎上把人體內的水分成血管內水和血管外水[7],血管外水即細胞內水和細胞間液,流動比較緩慢,這種移動稱為表觀擴散。血管內水即人體內流動的血液中的水,這種水伴隨著血液流動很快,相對于血管外水,這種水運動稱為假擴散,即灌注[8],運用雙指數模型能得到反映單純擴散系數D值、灌注相關擴散系數D*值,從而通過ADC值的變化準確評估肝細胞癌對TACE治療的早期反應[9]。
3.2 IVIM-DWI成像在肝細胞癌TACE術后早期療效評估中的應用 本研究對16例肝細胞癌TACE術前及術后ADC圖及其所測得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IVIM-DWI能較敏感反映擴散和灌注微循環情況,為TACE術療效及預后的評價提供量化指標。結果表明HCC介入術后7~10 d Standard ADC值較術前顯著升高,與尚全良等[10]研究結論相符,TACE術后碘油通過栓塞末梢血管使腫瘤缺氧、缺血以及局部高濃度細胞毒作用,導致腫瘤細胞膜通透性增加、破裂、崩解,進而大量細胞內液漏出,組織間隙擴大,造成細胞外水分子自由擴散增加,使腫瘤區域平均ADC值升高。而D值升高與Stand ADC值升高相伴隨,主要是介入術后腫瘤壞死使得水分子擴散加速。D*主要是通過對組織局部微循環血流灌注速度進行檢測,來達到反映局部組織血流灌注狀態的目的。本研究發現,無論是介入術前或術后D*值均大于D值,說明血管外水比血管內水擴散更受限,且血管外水的擴散狀態更接近組織整體的擴散狀態。因此,應用IVIM擴散加權成像可以定量描述細胞內水分子的擴散狀態和組織血流灌注情況。
3.3 IVIM的局限性 IVIM磁共振成像可通過定量指標反映病變區域的水分子擴散及局部毛細血管網的微灌注情況,但DWI技術在影像質量和測量ADC值的可重復性方面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總之,IVIM-DWI無需注射對比劑,可重復性強且簡單易行,對腎功能不全者仍可以進行檢查,并能在早于腫瘤大小變化前反映組織微循環狀態,為患者個性化治療方案的選擇和后續治療計劃的完善提供相關影像支持。然而,由于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少,還需要增加樣本量進一步研究,以確定其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夏修良.原發性肝癌的治療方法進展[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10):1541-1543.
[2]Kamel IR,Liapi E,Reyes DK,et a1.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erial early vascular and cellular changes after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as detected with MR imaging[J].Radiology,2009,250:466-473.
[3]羅敏,高源統,彭文獻,等.擴散加權序列動態評估原發性肝癌療效的應用價值[J].放射學實踐,2011,26(1):55-58.
[4]Hersh C,Vivian S,Lee,et parison of Bi-exponential and mono-exponential model of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inevaluation of renal lesions preliminary experience[J].Investigative Radiology,2011,46(5):285-287.
[5]彭雯佳,陳士躍,陸建平,等.雙指數衰減表觀擴散系數對大鼠超急性期腦缺血的評價[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12,21:61-66.
[6]Wang CC,Iyer SG,Low JK,et al.Perioperative factors affecting long-term outcomes of 473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hepatectom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Ann Surg Oncol,2009,16:1832-1842.
[7]任靜,宦怡,常英娟,等.前列腺癌多b值擴散加權成像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24(4):502-504, 576.
[8]Riches SF,Hawtin K,Charles-Edwards EM,et al.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of the prostate and rectal wall: comparison of biexponential and monoexponential modelled diffusion and associated perfusion coefficients[J].NMR Biomed,2009,22(3):318-325.
[關鍵詞]超聲造影;常規超聲;淺表淋巴結穿刺;活檢
[中圖分類號] R7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10(a)-0142-03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rits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and conventional ultrasound on superficial lymph node biopsy.Methods 48 patients with superficial lymphadenopathy were enrolled into study from September 2014 to October 2015.Patients were detected by conventional/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and pathological biopsy.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group(n=27) and conventional ultrasound group(n=21).Biopsy success rate,diagnostic accuracy rate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group(0.00%)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ventional ultrasound group (14.29%),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43).There were o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iopsy success rate and diagnostic accuracy rate between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n superficial lymph node biopsy,but can not improve biopsy success rate,diagnostic accuracy rate.
[Key words]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onventional ultrasound;Superficial lymph node biopsy;Biopsy
穿刺活檢是鑒別淺表淋巴結良惡性的金標準[1]。尤其是對于腫瘤性疾病的診斷,采用無創或微創方式對淺表淋巴結進行定位和活檢,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2-3]。目前臨床常用的定位方法是常規超聲,但對于生理解剖結構復雜、血管和神經分布豐富的區域,有一定的局限性[4-5]。近年來,隨著超聲技術的發展,將超聲造影應用于淺表淋巴結穿刺活檢越來越受到臨床重視。本研究通過對比超聲造影與常規超聲引導淺表淋巴結穿刺活檢的優劣,探討將超聲造影應用于淺表淋巴結穿刺活檢的可行性。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①年齡16~80周歲者,男女不限;②體查發現淺表淋巴結腫大者;③同意進行常規超聲/超聲造影和粗針穿刺病理活檢者。排除標準:①年齡80周歲者;②合并嚴重心臟病、肺病、腎病或不能耐受超聲造影和粗針穿刺病理活檢的患者;③多次入院檢查患者。選取2014年9月~2015年10月我院48位淺表淋巴結腫大患者進行研究,男性26例,女性22例,分別因肺癌(2例)、食道癌(1例)、鼻咽癌(4例)、甲狀腺癌(3例)、肺結核(11例)、頸部腫物(27例)需行淋巴結穿刺活檢。所有患者均行常規超聲/超聲造影和粗針穿刺病理活檢。上述病例病理結果分別為淋巴結結核22例,細菌性淋巴結炎2例,組織細胞壞死性淋巴結炎1例,慢性淋巴結炎1例,反應性增生1例,惡性淋巴結21例。穿刺活檢部位包括右側下頜2例,左側下頜4例,右側頸部12例,左側頸部8例,右側鎖骨上窩10例,左側鎖骨上窩5例,右側腋窩2例,左側腋窩3例,右側腹股溝2例。將48例患者分為超聲造影組(n=27)和常規超聲組(n=21)。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淋巴結長徑和短徑、良惡性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本研究獲東莞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入選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設備與技術方法
1.2.1 超聲造影和常規超聲設備 采用Siemens S2000彩色超聲診斷儀,9~14 MHz線陣探頭[6]。
1.2.2 造影劑 采用SonoVue(意大利Bracco公司)。SonoVue干粉劑59 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5 ml溶解,震蕩至少30 s,配制成六氟化硫微泡混懸液[7]。
1.3 研究步驟
1.3.1 常規超聲 采用普通超聲技術對患者實施穿刺活檢,取一定大小的組織樣本若干,準備進行下一步的檢測。
1.3.2 超聲造影 啟用超聲造影模式,選定淋巴結最佳掃查位置或最大切面,焦點置于淋巴結探測水平,將機械指數MI設為0.06~0.09。經肘正中靜脈快速團注2.4 ml造影劑微泡混懸液,并用0.9%氯化鈉注射液5 ml快速沖管。造影劑注射后6 s開始計時,錄像存儲>3 min。造影過程中為確保圖像顯示深度、焦點位置和MI恒定,要求患者平靜呼吸、保持、避免移動和吞咽[8]。取淋巴結中異樣的部分,如液化區、鈣化區、血流豐富區、分布紊亂區等[8-9]。
1.3.3 穿刺活檢術 常規超聲組于回聲均勻的團塊中心部位及兩側分別取材,對于回聲不均勻的區域分別選取不同的回聲區域取材[10]。超聲造影組選取組織內部具有多種明顯特征的部位進行穿刺,選取的區域根據造影表現而定。如果呈均勻增強模式,就在其包膜下和其中心區域分別取材。如果呈現不均勻增強模式(圖1),就要選取其中異常低、異常高或無增強區域(圖2),取下的樣品進行分裝并保存,作好記錄。使用16G一次性組織切割針進行取樣。穿刺取出的標本使用10%甲醛溶液固定后進行病理學檢查,標本長度>3 mm認為是滿足組織學檢查需要的滿意標本[11]。
1.4 研究指標
取材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診斷準確率。
1.5 統計學分析
采取SPSS 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超聲造影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超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43)。兩組取材成功率和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3討論
近年來,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不健康飲食和生活方式的不規律,作為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淋巴系統遭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淋巴結的病癥越來越嚴重,特別是淺表淋巴結[12-14]。取代表性的部位做病理分析,能夠很好地探究所患疾病的類型和原因,進而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而淋巴結附近具有復雜的生理解剖結構和豐富的血管、神經,如果不能找到合適的路徑和準確的位置,會給穿刺活檢帶來很大的風險,同時也可能造成誤診。
淋巴結是哺乳動物特有的器官,正常人的淋巴結很小,表面柔軟、光滑、無異樣,無壓痛,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15]。穿刺淋巴結能夠直觀地看到淋巴組織的狀況,并且能夠進行組織培養[16]。超聲引導下的淺表腫物穿刺活檢可以實時動態地顯示出腫物的性狀、周圍大血管以及其他重要的生理解剖結構,提高了穿刺的安全性和效率。常規超聲很難區分腫物內的壞死區域和非壞死區域,出現假陰性結果概率高,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超聲造影又稱聲學造影,利用造影劑使用后散射回聲增強,提高超聲診斷的分辨力、敏感度和特異度[17-18]。隨著儀器的不斷升級和造影劑的不斷研發,超聲造影已經是超聲診斷的重要發展方向。超聲造影具有很多優越性,如安全性好、無變態反應、實時性和價格便宜等,與CT和MRI相比更有優勢。因此利用其優點,將超聲造影用于淋巴節穿刺或許也能帶來新的驚喜。本研究著重研究超聲造影與常規超聲在引導淺表淋巴結穿刺活檢方面的差異。
超聲造影可以很好地利用超聲顯示生理結構,可以直觀地看到病灶的位置,有利于更好地控制取樣針的位置,與普通超聲相比具有很大的優勢。本研究結果顯示,超聲造影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超聲組[0.00%(0/27) vs 14.29%(3/21),P=0.043],盡管兩組取材成功率和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仍提示超聲造影在淺表淋巴結穿刺活檢中的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超聲造影與常規超聲相比,對引導淺表淋巴結穿刺活檢有更好的應用效果和前景。
[參考文獻]
[1]朱玲,杜聯芳,伍瑛,等.超聲造影鑒別診斷淺表淋巴結良惡性的初步探討[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2,14(12):816-819.
[2]Rabinowitz MR,Merton DA,Liu JB,et al.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guided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of the ocular conjunctiva[J].Laryngoscope,2014,124(11):2531-2536.
[3]徐永遠,應衛華,胡小祥.超聲造影定量分析應用于淺表淋巴結疾病鑒別診斷的臨床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 24(4):631-634.
[4]張青,呂珂,王亮,等.肝臟淋巴瘤的超聲影像分析[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4,11(4):54-58.
[5]盧平平.常規超聲和超聲造影對淺表淋巴結良、惡性鑒別診斷的價值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2014,11(29):184-185.
[6]Liu JB,Merton DA,Berger AC,et al.Contrast-enhanced sonography for detection of secondary lymph nodes in a melanoma tumor animal model[J].J Ultrasound Med,2014, 33(6):939-947.
[7]張曉曉,詹維偉,周偉,等.術前超聲檢查評估甲狀腺微小狀癌頸部淋巴結轉移的臨床價值[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4,11(11):52-56.
[8]Rubaltelli L,Beltrame V,Tregnaghi A,et al.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for characterizing lymph nodes with focal cortical thickening in patients with cutaneous melanoma[J].AJR Am J Roentgenol,2011,196(1):W8-W12.
[9]余麗惠,羅葆明.超聲診斷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5,31(5):793-796.
[10]孫德勝,陳蕓,鐘潔愉,等.超聲造影引導淺表淋巴結穿刺活檢的應用[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2,9(4):229-232.
[11]劉健,曾凌青,趙小波,等.經皮超聲造影鑒別診斷乳腺癌及乳腺炎引起的腋窩淋巴結增大的價值[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21(9):662-665.
[12]張丹丹,程文,韓雪,等.經皮超聲造影檢測兔VX2乳腺癌前哨淋巴結的引流路徑[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3, 29(6):549-552.
[13]S?`ftoiu A.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of lymph nodes:towards better imaging[J].Med Ultrasound,2014,16(1):5-6.
[14]朱曉麗,王崢,韓增輝,等.原發性結外淋巴瘤的超聲診斷價值[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3,10(12):36-39.
[15]李佳,要跟東,侯曉英,等.淺表淋巴結病變良惡性鑒別診斷中超聲指標的比較分析[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2,23(1):65-66.
[16]Goldberg BB,Merton DA,Liu JB,et al.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maging of sentinel lymph nodes after peritumoral administration of Sonazoid in a melanoma tumor animal model[J].J Ultrasound Med,2011,30(4):441-453.
[17]趙瑞娜,張波,姜玉新.頸部轉移性淋巴結的超聲評估[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12,34(6):633-639.
【關鍵詞】 多層螺旋CT 胃癌CT仿真胃鏡(CT virtual gastroscopy,CTVG) 多平面成像(MPR)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16 slices helical CT for gastric carcinoma . Methods 15 patients underwent 16-MSCT scanning , the volume data of all patients were reconstructed to work station(Vitrea2,Version3.4,Toshiba), with 3D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 including MPR CPR VR,then compared with the gastroscopic and operation outcome. Results The lesion accuracyrate with 16sliceshelical CT CTVG were 83.3%. Conclusion Multi-slice Spiral CT virtual gastroscop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Gastriccarcinoma.
[Key words] multi-slices spiral CT ; gastriccarcinoma ; CT virtual gastroscopy;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的惡性腫瘤死亡統計中,胃癌居第一位。腫瘤總體5年生存率不到20%。近年來隨著螺旋CT的發展以及新技術的開發應用,使胃癌CT檢查技術日趨成熟。胃腸道螺旋CT可以顯示腫瘤的存在和胃外臟器的侵及,對腫瘤分期及治療方案的選擇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材料與方法
1.病例資料 收集15例經數字胃腸氣鋇雙重造影診斷及可疑消化道腫瘤的患者進行MSCT檢查。本組病人男9例,女6例,年齡36-76歲(平均56歲),臨床癥狀為食欲不振、腹脹、腹痛、8例伴有消瘦及貧血。
2.檢查方法 15例患者均采用采用東芝Aquilion16 層螺旋CT機 。掃描前禁食水12小時,掃描前15-30分鐘肌注鹽酸山莨菪堿20mg阻止胃腸道蠕動,掃描前經胃管抽出胃內殘余胃液后口服發泡劑6克立即掃描,患者取仰臥位頭足方向,如病灶位于胃底賁門則采取俯臥位掃描,掃描范圍從膈頂掃描至肝下級下方平面,讓病人屏氣由頭側向足側行容積掃描,采用一次性螺旋掃描。掃描參數為:管電壓120kV,管電流150mA,層厚1.0mm,螺距掃描層厚5mm,重建層厚1.0mm,重建間隔0.8mm,機架旋轉時間0.5s,掃描時間6-8秒。
3.將原始數據傳至工作站(Vitrea2,Versio8 n3.4,Toshiba),對數據進行多平面成像(MPR)、仿真內窺鏡(CTVG)透明法、等后處理,CT醫師均為中級以上職稱。對以上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后做出結論。
結 果
15例患者均為經數字胃腸氣鋇雙重造影診斷及可疑消化道腫瘤者,MSCT均清晰地清晰地顯示了病灶的位置及形態,其中胃底賁門癌2例,單純胃竇部癌6例,胃竇部癌伴胃外侵潤及腹腔淋巴結轉移2例,單純胃體部癌3例,胃體部癌伴肝門部轉移1例,胃竇部癌伴腹腔淋巴結及右腎轉移1例。2例經電子胃鏡病理診斷為胃體部隆起型腺癌,CTVG見胃體部小彎側胃壁局限性凸凹不平,局部粘膜中斷,3例經電子胃鏡活檢診斷為胃竇部腺癌,CTVG見胃竇部限局性突出腫塊影,并見環堤及粘膜中斷,1例經電子胃鏡診斷為重度不典型增生,CTVG見胃竇部粘膜略增厚,局部粘膜不規則并似有中斷,1例手術見胃竇部息肉型胃癌,病例分型為腺癌1例胃鏡及手術病理診斷為惡性間質瘤,3例手術見胃竇部潰瘍型胃癌,1例術中見大網膜廣泛轉移,2例術中見胃底賁門部潰瘍型胃癌及侵潤型胃癌各一例,病理分型均為腺癌。CTVG診斷符合率為83.3%。
結 論
1.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其發病率居各類腫瘤的首位。發病年齡以40~60歲多見。好發于胃竇,約占50-60%,其次為賁門和胃體小彎,體部前后壁、大彎和胃底較少[1]。雖然病變絕大多數能被發現,但惡性漏診率仍然較高。胃癌的早期診斷對于手術效果十分重要。隨著螺旋CT的發展以及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多層螺旋CT在胃癌的術前評價已經廣泛應用,對臨床治療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有助于胃癌侵潤、轉移、和預后的正確評估更是臨床術前分期的一個主要依據。
2.由于胃腸道是空腔臟器,除鋇餐透視外,一般X光檢查均不能取得清晰可靠的效果。隨著CT設備和技術的發展,特別是VE、MPR、CR以及SSD、透明法等后處理技術的應用,為多層螺旋CT在胃癌的診斷中提供了更加廣泛的發展前景。而且薄層掃描大大提高了3D CT 的圖像質量,為準確客觀的評價胃癌分期提供了技術保證。大大提高了CT對于胃腸道腫瘤的診斷能力,并且彌補了常規鋇透的不足。因此MSCT后重建技術在腫瘤性胃腸道疾病的定位定性診斷方面已經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的優越性[2.3]。CTVG是一種非侵入性、無痛苦、無創傷的檢查方法,特別適合年老、體質較差者。但不足之處是無法對胃腔內黏膜的色澤、糜爛評估及進行活檢。對重度胃部梗阻病變因內容物較多,無法應用CTVG技術。[4.5]
3.多層螺旋CT(MSCT)目前針對于胃腸道檢查常用的后處理技術主要有:(1)多平面重建技術(MPR):即在容積采集軸位信息的基礎上重建冠狀面、矢狀面及任意平面的斷層圖像,此項技術大大提高了影像信息量,并且圖像顯示較普通CT圖像更佳。(2)仿真內窺鏡(CTVG):是將容積掃描獲得的圖像進行后處理,重建出內窺鏡效果的圖像。與軸位CT不同的是其展示的為管腔內部結構,進而達到類似于纖維內窺鏡似的診斷效果。(3)容積成像(VR):即在軸位信息基礎上重建出立體影像。(4)透明法:是對所選擇的三維像素進行投影,相當于模擬數學X線影像,可以觀察立體影像的內部結構。以上后重建技術所獲取的圖像軟組織分辨率高、圖像清晰,胃腸道邊緣銳利,不僅可以了解腫瘤的大小、范圍、受侵程度還能顯示病變與周圍臟器的關系以及是否有周圍淋巴結轉移。[6.7.8]
圖1-3 CT平掃、透明法、仿真內窺鏡均顯示胃體部小彎側約4.4x1.2cm半圓形表面不光滑隆起性病變;圖4胃鏡顯示胃體部潰瘍性病變,病理報告胃體部腺癌 圖5-7 CT平掃、透明法、仿真內窺鏡顯示胃體部小彎側約5.7x4.2cm不規則混雜密度占位,表面不光滑,中央可見壞死區,圖8胃鏡顯示病變表面糜爛伴出血,胃鏡取病理報告局灶區域間葉組織異型增生,手術標本病理報告為惡性間質瘤。
參考文獻
1. 周康榮.腹部CT診斷學。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6.31-33.
2. Ba2SsalamahA,ProkopM,UffmannM,etal.Dedicatedmul2tidetectorCTofthe stomach:spectrumofdiseases[J].Radio2graphics,2003,23(3):6252644.
3. 洪楠,杜湘珂,張桂清,等.胃部疾病仿真內鏡與纖維內鏡的對比研究[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1999,15(8):589-591.
4. 張曉鵬,徐剛,徐舟,等.胃腸道二維成像方法及臨床應用評價[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0,34(5):308-312.
5. lee h,ko yt.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 the role abdom imaging[j].1999,24(1):111-116.
6. 潘自來,張 歡,張紹斌,等.多層螺旋仿真內鏡技術在胃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探討。臨床放射學雜志,2004,23(6):478-481.
7. 李震,胡道予,肖明,等.16層螺旋ct胃癌術前tnm分期.[j]放射學實踐,2004,19(8):59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