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4 10:39:1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智能醫療健康管理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摘要] 目的 探討康復護理干預對肱骨外科頸骨折患者術后治療依從性、肩關節功能恢復和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方法 選擇2009年1月~2013年4月浙江省上虞市人民醫院骨科住院接受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的肱骨外科頸骨折的患者72例,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和康復護理組,每組各36例。兩組患者均行肱骨外科頸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常規護理組予以圍術期常規護理,康復護理組予以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兩組患者術后隨訪12周,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患側肩關節功能和護理滿意度情況。 結果 隨訪12周后,康復護理組的治療總依從率為91.67%,明顯高于對照組(72.22%)(χ2=4.60,P < 0.05);康復護理組患者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4.44%,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77.78%)(χ2=4.18,P < 0.05);且康復護理組患者的服務態度、技術水平、健康宣教、關愛患者、心理支持等五項的護理滿意度(97.22%、94.44%、97.22%、94.44%、91.67%)均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75.00%、77.78%、72.22%、75.00%、69.44%)(P < 0.05或P < 0.01)。 結論 康復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后治療依從性,促進患者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提高手術的療效,能最大程度上減輕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障礙,并能提高術后護理滿意度,建立更緊密的護患關系。
[關鍵詞] 肱骨外科頸骨折;康復護理;治療依從性;肩關節功能;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3(b)-0132-04
Influence of recover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reatment compliance, postoperative shoulder joint recovery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fracture of humeral surgical neck
YU Xueli DU Miaojuan
Department of Surgical, Shangyu People′s Hospital, Zhejiang Province, Shangyu 312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influence of recover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reatment compliance, postoperative shoulder joint recovery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fracture of humeral surgical neck. Methods 7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fracture of humeral surgical neck, who were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IF)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f Shangyu 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2009 to April 2013, were divided into routine nursing group (n=36) and recovery nursing group (n=36) at random.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ORIF of fracture of humeral neck. The patients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while the patients in recovery nursing group were given early recovery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 treatment compliance, affected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fter 12 weeks′following-up, the total compliance efficiency of patients in recovery nursing group after the operation was 91.67%, which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72.22%) (χ2=4.60, P < 0.05); the recovery good and excellent rate of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of patients in recovery nursing group after the operation was 94.44%, which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77.78%) (χ2=4.18, P < 0.05). Further,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service attitude, technical level, health education, patients caring and mental support in recovery nursing group (97.22%, 94.44%, 97.22%, 94.44%, 91.67%),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75.00%, 77.78%, 72.22%, 75.00%, 69.44%) (P < 0.05 or P < 0.01). Conclusion Recovery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obviously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humeral surgical neck, is favorable for the recovery of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of fracture and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operation, which can reduce the recovery barrier of shoulder joint of patients, enhance the postoperative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buil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
[Key words] Fracture of humeral neck; Recovery nursing; Treatment compliance ;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Nursing satisfaction
肱骨外科頸骨折是臨床較常見的骨折類型,以中老年患者多見,多為閉合性骨折[1]。由于肱骨外科頸為松、密質骨相鄰部位,此類骨折靠近肩關節,術后常因疼痛、制動等原因,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和肩關節鍛煉的積極性,引起肩關節纖維變性、僵硬,導致肩關節功能恢復障礙[2-3]。分析其原因除了與手術引起導致創傷及瘢痕攣縮有關外,術后缺乏系統性的康復護理干預訓練也是主要原因[4]。近年來研究發現康復護理應用于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后護理中取得了較滿意療效,也決定著患者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的優劣[5-6]。本研究觀察了康復護理干預對肱骨外科頸骨折患者術后治療依從性、肩關節功能恢復和護理滿意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2013年4月浙江省上虞市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骨科住院治療接受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的肱骨外科頸骨折的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有手術治療的指征,且均為新鮮骨折。采用隨機數字表將72例肱骨外科頸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和康復護理組,每組均36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致傷原因、骨折類型等方面基本相似,經統計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方案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納入研究前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肱骨外科頸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常規護理組予以圍術期常規護理,康復護理組予以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括:①術前心理干預:與患者溝通建立良好護患關系,贏得患者的信任,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態予以支持、解釋、疏導等針對性心理護理措施,消除其焦慮和恐懼等心理,鼓勵患者樹立對疾病治療的信心,保持樂觀健康的心理情緒;同時積極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講解肱骨外科頸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手術的必要性和優點,治療及護理的重要性以及術后康復計劃的要點,增強患者主動功能鍛煉的積極性。②術后康復鍛煉干預:術后1~2周囑患者可進行肩關節的制動,可進行簡單的握拳、屈肘等主動活動,以促進上肢的血液循環,消除手部水腫;術后3~5周囑患者可進行肩關節的前屈、后伸等運動,但禁止行外展、內收功能鍛煉,鍛煉時動作宜循序漸進,角度逐漸增大;術后6~10周囑患者可進行肩關節全面練習活動,配合適當的爬墻和環形運動促進肩關節的活動正常化;術后11~12周,當患者上肢肌力達到>3級可進行肩關節的抗阻力運動,可用啞鈴、沙袋等練習患者肩部的抗阻運動以及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訓練,如用患肢擰干毛巾、洗臉、刷牙、梳頭等動作。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觀察12周,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患側肩關節功能和護理滿意度情況。
1.3 觀察指標
1.3.1 治療依從性評估[7] 根據患者依從性程度分為完全依從、不完全依從和完全不依從三類。完全依從:治療中嚴格按照醫遵執行治療方案進行規范治療的患者;不完全依從:治療中基本按照醫囑執行治療方案,偶有不進行規范治療的患者;完全不依從:治療中常不按照醫囑執行治療方案或中斷治療患者。完全依從和不完全依從合計為總依從。
1.3.2 肩關節功能評分標準[8] 采用歐美肩關節評分系統Constant-Murley(C-M)進行評價。滿分為100分,其中疼痛評分15分,日常活動能力評分20分,肩關節活動范圍評分40分,三角肌肌力評分25分。優:評分85~100分,良:評分70~84分,一般:評分55~69分,差:評分0~54分。
1.3.3 護理滿意度評估[9] 包括服務態度、技術水平、健康宣教、關愛患者和心理支持等五項內容,并計算各分項的滿意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結果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治療依從性的比較
隨訪12周后,康復護理組治療總依從率為91.67%,明顯高于對照組72.22%(χ2 =4.60,P <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治療依從性的比較(例)
注:與常規護理組比較,*P < 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的比較
隨訪12周后,康復護理組患者術后的肩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4.44%,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的77.78%(χ2=4.18,P <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的比較(例)
注:與常規護理組比較,P < 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隨訪12周后,康復護理組患者的服務態度、技術水平、健康宣教、關愛患者、心理支持等五項的護理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P < 0.05或P < 0.01)。見表4。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口的老齡化、交通事故、高空作業等因素增多,肱骨外科頸骨折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大部分肱骨外科頸骨折采用保守治療可取得不錯的療效,功能恢復滿意[10-11]。少部分患者肱骨外科頸骨折采用手術治療,但部分患者術后由于疼痛、長期制動以及患者承受疾病的折磨、精神和經濟負擔和日常活動能力的下降等因素的影響,往往產生極為復雜的心理活動,部分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不良情緒,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導致患者肩關節鍛煉的積極性下降,引起肩關節周圍肌肉的進行性萎縮,不利于關節功能康復出現肩關節功能恢復不良,術后出現切口感染、創傷性關節炎、肩周炎和骨折畸形或不愈合、肩關節功能喪失等并發癥,從而加重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影響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及生活質量[12-13]。因此,對肱骨外科頸骨折手術治療的患者如何盡快促進其早日康復,提高患者術后功能恢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14]。
近十年來有關護理干預對肱骨外科頸骨折手術治療患者治療依從性、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和護理滿意度改善作用進行了不少的研究探討[15-16]。李惠玲[5]研究發現護理干預能促進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后肩關節功能的恢復,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有利于提高術后療效,提高患者對治療及護理的滿意度。吳鴻燕[17]研究發現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老年肱骨外科頸骨折后患者治療期間的遵醫行為,提高患者肩關節鍛煉的積極性,促進患者肩關節功能的恢復,有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術后住院時間,提高治療的滿意度,有利于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本研究結果發現隨訪12周后,康復護理組患者術后治療依從性及肩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提示康復護理干預可提高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后治療依從性,有利于促進患者肩關節功能的恢復,提高手術的療效,能最大程度上減輕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障礙。同時研究還發現隨訪12周后,康復護理組患者的服務態度、技術水平、健康宣教、關愛患者、心理支持等五項的護理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提示康復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肱骨外科頸骨折提高術后護理滿意度,建立更緊密的護患關系。
總之,康復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后治療依從性,促進患者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提高手術的療效,能最大程度上減輕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障礙,并能提高術后護理滿意度,建立更緊密的護患關系,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占國.老年肱骨外科頸骨折治療體會[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7):197-198.
[2] Gierer P, Simon C, Grad IG, et al. Complex proximalhumerus fracturesm anagement with a humeral head prosthesis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study[J]. Orth opade,2006,35(8):834-840.
[3] 張季愷,宋成,李偉陽.老年骨質疏松性膚骨近端骨折的治療方法[J].中國實用醫藥,2009,4(17):68-69.
[4] 張敏.肱骨外科頸骨折手術后的臨床護理策略分析[J].中外醫療,2008,27(10):60-61.
[5] 李惠玲.護理干預對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廣西醫學,2013,35(3):370-372.
[6] 莊妹,王雪華.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后肩關節功能康復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2013,27(5):1153-1155.
[7] 段清萍,朱琳,陳捷,等.從激勵理論談骨折患者的康復鍛煉依從性[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36):142-143.
[8] 齊萬里.兩種方法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工程,2011,19(7):112-113.
[9] 何秀云.舒適護理對骨折患者術后疼痛及滿意度的研究[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2,26(7):116-117.
[10] Mihara K, Tsutsui H, Suzuki K, et al. New intrameduaallary nail forthe surgical neck fracture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in elderly patients[J]. Orthop,2008,13(1):56-61.
[11] 謝楚海,史群偉,郭劍鴻,等.35例老年肱骨外科頸骨折臨床治療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23):164-165.
[12] Hasenboehler E, Rikli D, Babst R.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in diaphyseal and distal tibial fracture: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2 patients[J]. Injury,2007,38(3):365-367.
[13] 徐威,成鋒,董黎強.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治療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09,15(19):2975-2978.
[14] 古波.老年性膿骨外科頸骨折的治療進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4):85-86.
[15] 于泉,崔明宇,李新鋼.肱骨外科頸骨折的手術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9):67-68.
[16] 周璐.肱骨外科頸骨折29例手術后的早期康復護理[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7,10(9):135-136.
人工智能對醫療領域的影響是開創性的、變革性的、顛覆性的。智慧醫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將數字化人體和數字化醫療等高度智慧化,部分代替了以往由人力完成的醫療工作,構建了從底層基因、中層病癥數據,到上層診斷和手術的上下一體,人與機器互聯、協作、共進的新醫療體系。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醫療主要有四個發展方向。
第一個發展方向是基因測序。比如某公司打造了遺傳病智能化解讀系統,首先提取和處理DNA數據,然后進行測序分析,最后根據數據分析的結果完成對疾病的關聯分析。
第二個發展方向是輔助診斷。通過讓機器學習海量醫療數據、專業文獻、醫學教材,模擬醫生問診流程,采集、匯總和整理病人癥狀描述,與用戶進行反復交流和多重驗證,最終給出治療建議。
第三個發展方向是醫學影像。機器可根據病人拍攝的醫學影像資料,對病人病情進行確認診斷。
第四個發展方向是藥物研發。某公司依托智能分析技術,可以在分子結構數據庫中評估出820萬種候選化合物,減少了研發成本,并縮短了研發周期。
智慧醫療產業鏈主要由智能硬件、診斷工具、醫聯平臺、自診平臺、健康管理、醫藥電商等環節構成。
在智能硬件方面,醫療智能硬件主要有手環、手表、智能鞋等運動健康類監控設備,以及血壓、血糖、腦電等病患監測設備。
在診斷工具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前面文章所提到的IBM公司開發的沃森(Waston)醫療平臺。
在健康管理方面,WellTok公司與IBM公司聯合打造智慧醫療平臺,以數據分析服務加強個人健康管理和改善生活習慣,還融合了醫療硬件、醫療保險、健康內容、健康應用等,豐富了平臺生態。AiCure公司利用手機終端為患者提供按時用藥的健康提醒服務。
未來,人工智能技術與智慧醫療產業的融合力度將不斷加大,同時將進一步促進智慧醫療產業的整合提升,催生出一批提供集智能硬件、診斷工具、醫聯平臺等于一體的智能云平臺企業。
英國BabylonHealth平臺計劃整合Deepmind公司的人工智能技術,幫助患者在同醫生進行文字、電話或視頻交談前,就提前預知自身健康狀況。目前,BabylonHealth平臺上約有100名醫生,25萬用戶可通過月付或醫療保健的方式獲取服務。
古希臘時期,數字的演繹化有了實質性的進展。數字化的發展一直伴隨著人類,但是這種顛覆在30多年前就開始改變了。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日益成熟,數字化已經可以在公共健康,以及眾多醫療領域提供服務。例如,在醫學影像識別方面,它可以幫助醫生更迅速、準確地讀取影像;在臨床診斷輔助方面,它可以應用于疾病的早期篩查、診斷和手術風險評估,包括在藥物研發方面,解決藥品研發周期過長等多方面的問題。
從第一部留聲機的誕生開始,數字化的顛覆就一直伴隨著我們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工智能的遠景早在1950年就已被圖靈提出。人工智慧的定義誕生則是在1956年,由Dartmouth College的一些專家共同提出。人工智慧在20世紀70年代受到打擊之后,開始出現新的研究方法。分子生物學已進化到信息科學,出現了新科學――計算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這使統計科學家在醫療健康領域有了用武之地,尤其是微陣列技術創造了新穎的統計學,激發了許多新的生物統計學研究。像是專家系統把問題限定在一個小范圍的領域,結合統計、概率、信息理論等方法,直到深度學習技術,以及類神經網絡有了新的發展,AI才重新受到了關注。
數字醫療產業的環境
從現狀來看,由于公共醫療管理系統的不完善,醫療成本高、管道少、覆蓋面窄等問題困擾著大眾民生。尤其以“效率較低的醫療體系、品質欠佳的醫療服務、看病難且貴的就醫現狀”為代表的醫療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主要焦點。大醫院人滿為患,社區醫院門可羅雀,病人就診手續繁瑣等問題都是由于醫療信息不暢、醫療資源兩極化、醫療監督機制不全等原因導致的,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的醫改目標是縣域就診率達到90%,大病不出縣,但是實現起來難度也很大。因為醫生的時間是有限的,通過遠程醫療解決區域分布不均的期盼,也同樣會在醫生的時間花費上受到限制,所以核心的問題是優質的醫生資源不足。
自國家陸續出臺了各項醫改政策,基層首診、雙向轉診、分級診療、資源下沉等便成為了熱門話題。各地區也都積極響應,組建“醫聯體”。我們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智慧的醫療健康的平臺體系,使患者用較短的等療時間、支付基本的醫療費用,就可以享受安全、便利、優質的診療服務,從根本上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真正做到“人人健康,健康人人”。
醫生資源在全世界范圍內都仍屬于稀缺資源,這種供求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病患“看病難”的問題,而我國醫療長期存在“重醫療,輕預防,重城市,輕農村,重三甲,輕社區衛生”的現象。從居民自身來看,過多依賴大型醫院,從醫院角度來看,這種過度依賴加重了就醫困難的問題,“一號難求”的現象頻發。解決基層醫療資源缺乏的核心就在于給基層醫療機構“賦能”,用人工智能給基層醫院“院士級看病的本事”。通俗來講,把一個院士的看病本事,放到一個筆記本電腦里,帶到基層醫院,這就是人工智能追求的境界和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精準醫療的實現需要人與技術的結合
以精準醫療為主的智慧型醫院是2015年在美國誕生的思路。智慧型醫院從醫療健康產業的整體角度,提出融入更多人工智慧和傳感技術等高科技,使醫療服務走向真正意義的智慧化,推動醫療事業的繁榮發展。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的融合和移動醫療等新技術,結合現代化醫院的管理流程,逐步形成智能化的全面醫療解決方案。智慧醫療開始走進我們尋常百姓的生活。
從概念上來講, 以基層醫療健康為出發點的智慧醫療包含了智慧醫院系統、區域衛生系統,以及家庭健康系統這三部分。從流程管理角度,基層醫療以如何讓病患可以便捷快速地預約掛號為起點。智慧醫院必須經過前沿科技應用對醫療機構信息化的全面創新的過程。從狹義上來說,智慧醫院可以是基于互聯網科技的醫院,在數字化醫院建設的基A上,創新性地將現代移動終端作為切入點,將移動互聯網特性充分應用到就醫流程中。
AI是讓人實現超越而不是制造超人
AI對醫療領域和產業的改造是具有顛覆性的,它不僅是一種技術創新,更是在生產力上為傳統醫療行業帶來變革。AI作為一種技術方法,大規模地用更智能的系統推動更好的決策,也是最近幾年才發生的事情。直到今天,由于我們解決了以前很多未能解決的問題,才將醫療AI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除了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外,AI還能作為輔助手段,提高診斷準確率,使精準醫療成為可能。
近年來,在醫學領域開始導入人工智能數字挖掘與機器學習的技術來篩選有效的醫療信息。
其中,“AI+醫學影像”就是關鍵性的一步。醫學影像天生適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從數量上講,超過80%的醫療數據來自醫學影像數據,優質、大量的數據積累、高性能計算環境和優化的深度學習方法,三者資源配齊,就會構建不斷提高的狀態模型,這正是人工智能的魅力所在。利用三者的關聯,可以大大提高醫學診療效率,并實現精準醫療。圖像智能識別更可以減輕醫生的工作量,這就很好地解決了基層優質醫生資源不足的問題。
醫學影像領域調查數據顯示,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放射科醫師的數量增長速度遠不及影像數據的增長速度,也就是說醫師的數量遠達不到閱片的需求量。
就美國與中國對比來看,美國的人工影像閱片誤診人數為1200萬/年,而在中國則達到了5700萬/年。在中國,誤診率高且主要發生在基層,這也更好地說明,人口基數巨大的中國,醫學影像業務更需要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以此來提升基層的診斷質量與效率。
數字科技推動基層醫療發展
總而言之,無論是對患者、醫師還是醫院而言,數字健康的運營平臺需要把智能、供應鏈、財務運營和人才管理有機整合起來。數字健康管理平臺不僅能夠讓患者更快速地完成健康檢查,還能獲得更精準的診斷建議與個性化治療方案。對醫師來說則削減了讀片時間,降低了誤診概率,根據人工智能的輔助診斷還能提高診斷質量。而對醫院來說,采用數字健康管理平臺不僅降低了醫院成本,還能夠建立一個多元數據庫,這是對分級診療和遠程診療的一大技術性幫助,讓醫院更好地響應國家政策,真正有效地做到“資源下沉”。
近期,隨著谷歌眼鏡、智能手表等智能消費終端的推出,一股由可穿戴設備掀起的科技浪潮正試圖開啟物聯網2.0時代的大門。相較于物聯網1.0時代對傳統行業的信息化模式,由可穿戴醫療設備帶動的物聯網2.0時代,正在致力于突破孤島,實現各種應用的互聯。而在亞健康和個性化健康管理的觀念日益普及下,可穿戴設備也在成為喚醒醫療物聯網2.0的潮流先鋒。
但不可否認的是,盡管可穿戴醫療的前景很美,但其價值并未真正顯現,已面世產品與用戶的實際生活仍有距離。
不得不規劃和管理的亞健康狀態
在現代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很多人由于不正確的生活方式,身體常常處于亞健康狀態。中國首部保健用品藍皮書《中國保健品產業發展報告》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中國亞健康狀態者所占總人口比例高達77%,即中國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數已超7億。人體處在亞健康狀態,就極有可能患上各種嚴重疾病,如心腦血管病、骨質疏松、腎結石、關節炎、痛風、高血壓、癌癥、高脂血癥、糖尿病等。可以說,亞健康就是大多數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前狀態。
歐美國家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提出和普及“亞健康概念”,在這一點上,我國的起步比較晚。目前我國的“亞健康”人群規模及嚴重程度,已不容我們樂觀,特別是企業職員、中高層管理人員及強腦力工作者,亞健康狀態尤為嚴重和普遍。
幸運的是,隨著科學的發展,醫療水平的提高,重大疾病的治愈率逐年提高,即使是癌癥,如果及早發現,有效治療的話也是可以被治愈。那么,如何規劃和管理的亞健康狀態呢?
幸運的是,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采用多種傳感器的融合、創新的可穿戴設備,正在打破原來的狀態。
例如:通過生物傳感器監測到人體血壓、血脂過高時,能警告用戶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加強體育鍛煉;運動傳感器負責監督人體每天的鍛煉情況;環境傳感器負責監控人體周圍的環境狀況(如有無吸煙和環境污染等);最終,通過三類傳感器的有效配合,很好地控制疾病。合理的慢性疾病管理,能夠避免看急診和住院治療,減少就醫次數、節約費用和人力成本。
正因為可穿戴醫療能夠讓患者(用戶)管理自己的疾病,得到及時的幫助。因此任何一個慢性病里面,上百萬的活躍、專注的用戶是完全有可能的,大量的用戶的臨床數據存在巨大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可穿戴智能醫療能夠協助患者進行經過科學設計的個性化健康管理,通過檢查指標來糾正功能性病理狀態,中斷病理改變過程。合理的慢性疾病管理,能夠避免看急診和住院治療,減少就醫次數,帶來費用和人力成本的節約。在全球范圍內針對移動醫療服務效果的臨床研究顯示,出院后的遠程監護可將病人的全部醫療費用降低42%,延長看醫生的時間間隔71%,降低住院時間的35%。
健康管理理念的興起使可穿戴醫療有了廣泛的需求基礎。從蘋果UP手環到谷歌眼鏡,涵蓋了健身、健康管理等方方面面,有人甚至預言“可穿戴醫療革命”即將引爆。
醫療:可穿戴設備最具前景的應用領域
從2013年起,五花八門的可穿戴設備開始出現,智能眼鏡、智能手表、運動手環、穿戴心電馬甲、可穿戴式血壓計……這些可穿戴設備被認為是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后最熱門的移動產品。2014年5月,中國(北京)國際技術轉移大會舉辦了“可穿戴醫療設備與智慧健康”專場,其設立的可穿戴醫療設備展臺讓參觀者大開眼界。
2014年5月,可穿戴設備領域出現了幾件重大的事情,一是Google 1.3億美元領投大數據醫療Flatiron Health,以及蘋果招募醫療人才(蘋果公司過去一年至少已經從生物醫學領域挖走了6位一流專家。5月29日上午,英特爾也在Re/Code大會上推出了智能T恤產品。
這款T恤,是由英特爾之前收購的AIQ公司開發的。T恤搭載Edison芯片,采用可拆卸電池供電,方便用戶清洗。同一天,三星也了一款名為Simband的可穿戴醫療平臺。這款產品與現有的智能手表非常相似,采用正方形外殼和大號的彩色觸摸屏,并且配備Wi-Fi和藍牙模塊,可監測心跳和含氧水平。
正因為有如此多種類的可穿戴設備投入市場,2014年也被稱為“可穿戴科技之年”。也正因為可穿戴設備在醫療領域廣泛的應用前景,有專家預測,可穿戴醫療設備將是引爆醫療健康領域的一場革命。因為它不但可以隨時隨地監測血糖、血壓、心率、血氧含量、體溫、呼吸頻率等人體的健康指標,還可以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也許就在2016年,醫生坐在辦公室里,就可以通過一部智能可穿戴設備反饋的信息查看地球另一端某個病人的心電圖,這就是正在發生的醫療技術革命”。美國霍普金斯醫院前心內科醫生Eric Topol 在他的新書《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in medicine》中,將可穿戴醫療設備和移動醫療列為醫療領域最具潛力的破壞性創新技術。
市場研究機構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研究表明,醫療是可穿戴設備最具前景的應用領域(其次是健身和娛樂);Ahadome預測可穿戴技術在醫療保健領域至少占可穿戴設備的50%份額。可穿戴設備將為醫療器械行業帶來一場革命(微型化―便攜化―可穿戴化),不但可以隨時隨地監測血糖、血壓、心率、血氧含量、體溫、呼吸頻率等人體的健康指標,還可以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如電離子透入貼片可以治療頭痛,智能眼鏡可以幫助老年癡呆癥患者喚起容易忘記的人和事,Google Glass可以全程直播外科手術等。
據IDC估計,到2020年無需人工操作的可穿戴智能設備總數將超過300億個,而能連接上網的各種“小玩意”則會多至2120億個,其中有近2/5屬于醫療領域。根據iiMedia Research數據,2012年中國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規模為4.2億元,到2015年這一市場預計將達到12億元,2017年將達到47.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60%。美國消費電子協會(CEA)報告顯示,未來5年內,可穿戴設備的整體市值將超過80億美元(約合480億人民幣),主要受益于醫療保健類產品的推動。
探索怎樣的商業模式?
可穿戴智能醫療設備能夠有效地協助患者進行個性化健康管理,通過對各項指標的檢測來糾正功能性病理狀態。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進入這個領域。醫療領域,一直都是各種新技術覬覦的重點市場,在中國醫療服務大概是2-3萬億人民幣的規模,占GDP5%-6%的比例左右。美國的醫療服務市場則達到了2-3萬億美金,占到美國GDP比例的17%左右。
目前,可穿戴醫療設備在技術層面已經有了很多突破,可穿戴設備正在通過語音識別、眼球追蹤、骨傳導技術、低功耗和能源技術、裸眼3D技術、高速無線、人體芯片和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開始生產越來越多的產品。智能手環、智能腕表、智能耳套、智能虹膜、智能腰帶、智能鞋……各種具備檢測體征、睡眠、坐姿、腦電波等功能的智能可穿戴醫療設備也在市場上掀起熱潮。目前,可穿戴設備已經被應用到慢性病管理、疾病預防、健康保健、居家養老等方面。不過,大多數產品仍處于實驗期或推廣初期,且價格偏高,商業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如果以“互聯網基因”來定義可穿戴智能醫療設備,當然目前價格偏高的價格還不能讓大多數人接受。所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探索如何通過硬件粘住客戶,以及如何利用硬件背后收集到的醫療云端“大數據”來產生新的商業模式。
經過比較和總結可以發現,目前通過設備銷售來完成價值轉移的商業模式已經越來越少,更多的公司開始通過服務模式的改進向用戶、企業、科研機構、醫院、醫生甚至保險公司來收取費用。下表就列出了一些衍生的商業模式:
綜合來看,尋找可以產生增值效益的商業模式對可穿戴醫療設備廠商尤為重要。可穿戴醫療設備行業產業鏈由硬件、應用、運營服務、大數據等組成。醫療設備制造商、移動運營商、系統集成商、軟件方案商等都是移動醫療產業鏈的重要參與者。
目前,可穿戴醫療設備雖然技術層面已經有所突破,但是可穿戴醫療作為未來移動互聯新的入口,最大的潛力不在于硬件本身,而在于通過硬件粘住客戶,在于硬件背后收集到的醫療云端“大數據”,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商業模式。
普及尚需時日
醫療穿戴設備這一技術不僅給慢性病患者帶來了自由,減輕了住院的經濟負擔,而且為醫院節約了醫療資源。特別是中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以后,老年人需要更多的醫療關注,最有效的方法是讓每一位老年人都佩戴移動醫療設備,進行實時的醫療監控。老年人需要長期的醫療監控的特點為醫療穿戴設備提供了極大的市場。除了用于個人醫療保健和生活運動的可穿戴醫療設備外,用于醫生護士臨床治療和監護的移動式可穿戴設備儀器,也在陸續應市。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4年6月末),中國投入醫療穿戴設備研發和生產的企業達到420家左右,國際上則達到2000多家。但是目前為止,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很多公司推出的可穿戴醫療產品銷售狀況并不樂觀。比如浙江嘉興統捷科技研發的針對中老年人的手機手表式健康檢測遠程跟蹤監護器“腕寶”,因自身產品因素,通過網銷及直銷的模式均未達到預期目標。另外,如三星智能手表的銷售數據顯示,其日銷售量僅為800~900臺,遠低于預期,其中價格昂貴是主要因素。九安醫療為了提前布局前端智能醫療可穿戴設備,曾重磅推出的iHealth產品,但到目前為止這種產品對公司業績貢獻并不大。九安醫療2013年年報數據顯示,其營業收入為4.07億,同比增加14.46%,其凈利潤為虧損834萬,同比下降219.52%。其主要是外銷的iHealth產品賬款壞賬達到383萬。
同樣在美國,可穿戴設備產品的利潤也并不樂觀。2014年1月份曾有報告稱有1/3的用戶在購買可穿戴設備之后6個月內即停止使用。美國的一些醫生指出,目前可穿戴醫療設備功能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大部分可穿戴設備的功能都集中在記錄步數、估算消耗的熱量以及跟蹤用戶的睡眠質量等方面,還有一些可穿戴設備能夠跟蹤記錄許多用戶的活動數據,但是這些數據最終卻難以幫助人們針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行有意義的改變。也正因為如此,耐克公司就在前不久宣布裁減可穿戴硬件團隊。
智能居家養老平臺
近年來,“智能居家養老”作為一種能有效緩解養老壓力的新型養老模式再度被社會各界關注。隨著老齡機構和政府機構的提倡和扶持,智能居家養老在武漢悄然興起。
武漢市某退休教師陳奶奶今年70歲,她的老伴多年前就已經去世了,孩子工作較忙只能周末的時候回來住,平時的時候她就自己獨居。孩子們很孝順,每天都打電話回來問寒問暖,這讓她很窩心。有的時候怕孩子擔心,她在家里磕著碰著了都不和孩子們說。自從僑亞智能居家養老中心在武漢百步亭社區開始試行智能居家養老模式后,她的養老觀念和養老生活都發生了改變。孩子們能夠隨時掌握她的健康動態和出行安全,她也不必擔心自己在家里突然發生意外時無人知曉。 據了解,類似陳奶奶這種適合智能居家養老的老人為數較多。老年人需要的養老其實是全方位的,而不僅僅只是生活上的一個體現。
據了解,針對眾多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在健康、安全、快樂、生活四大方面的需求,武漢“智能居家養老”利用互聯網與物聯網集成技術,采用多項世界領先的無線通訊技術和現代醫學相結合的手段,通過數字化醫療設備、智能定位通訊手表、移動通信網絡、呼叫中心、健康服務管理中心及親情關愛和生活助理網絡平臺等,構成的一套集健康服務、安全管理、快樂支持和生活助理于一體的整體解決方案。
武漢智能居家養老平臺包含健康服務系統,安全管理系統,快樂支持系統和生活助理系統等幾個主要子系統。用戶使用數字化醫療傳感設備采集生理數據,利用智能家庭健康網關將數據傳輸到數據中心,服務中心醫療人員對傳輸數據進行分析,定期提供保健、飲食、運動、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管理方案,并協助用戶實施健康改善計劃。該系統包括會員及健康檔案管理子系統、數據采集子系統、數據傳輸子系統、數據存儲子系統、數據分析子系統、健康服務管理子系統等。
在遇到緊急狀況時,老人可通過智能定位通訊手表進行呼救,僑亞服務中心客服人員在對用戶進行詢問、定位后通知相關機構和人員實施救助。該系統包括統一通信接口子系統、呼叫中心子系統,GIS(地理位置)子系統等。
“智能居家養老”系統通過親情關愛服務讓老人盡享天倫之樂,通過在線影音、SNS社區游戲等娛樂服務讓老人笑口常開,通過“愛爸媽網站”的新聞平臺、博客圈子等,讓老人即使足不出戶,也能讀萬卷書。此外,只要在生活遇到了麻煩,都可以登錄“生活服務信息平臺”進行查詢和留言,或直接通過智能手表或撥打電話熱線與僑亞服務中心取得聯系,中心都將針對老人的問題及時給予解答。
據僑亞智能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智能居家養老”是一種“最適合中國人”的養老模式,它的本質還是居家養老,繼承了以血緣為基礎的親情養老,它的智能表現在它能夠很好的利用物聯網技術,結合智能感知、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法,讓老年人能夠不出家門就能享受到最好的老年服務。
改變傳統養老的弊端
目前,武漢市約有95%的老人在家養老。一般老年人的服務需求分為生活照料、醫療康復和心理疏導三個方面。其中醫療方面的服務需求所占的比重最大,對老人們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疾病越來越多,抵抗力越來越差,而醫療機構存在著嚴重的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多數老人寧愿選擇待在家里拖延病情,所以社區應多注重這方面的服務,讓老人們確實享受到實在的服務。
[關鍵詞]基本醫療保險;過度醫療;醫保控費
1基本醫保相關醫療費用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醫保基金支出快速增長,從2008年的2084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14422億元,增加了近6倍。與此同時,醫保收入雖然也以較快速度增長,但增長速度低于支出。如果扣除財政補貼,醫保收入的增長速度則更低(見表1)。除少數年份外,基金結余率下降明顯,從長遠來看,醫保基金可能面臨當期收不抵支甚至“穿底”的風險。醫保基金的收支失衡恰恰與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過快密切相關。2017年與2008年相比,我國醫療衛生總費用由14535.4億元增長到51598.8億元,遠遠超出同期經濟發展速度;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4.83%提高到2017年的6.20%。導致基本醫保相關醫療費用快速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客觀原因而言,醫保覆蓋面逐步擴大和保障平逐漸提高、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物價不斷上漲、人力成本逐年提升、醫療技術穩步發展、醫療設備不斷更新等因素,都可能導致醫療費用的不斷上漲。但總體而言,這些因素大多數屬于可控和可接受范圍內的合理因素,并非是導致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的主要因素。相對而言,各種人為主觀因素才是導致醫保相關醫療費用快速增長的“幕后黑手”。主觀因素大致包括:不合規醫療、過度醫療、醫保欺詐和基金濫用等。其中,不合規醫療包括掛床住院、醫療機構違規加價銷售藥品和耗材、重復收費等;過度醫療包括小病大治、過度檢查、過度用藥、過度使用醫用耗材等;醫保欺詐包括個人騙取醫保基金、定點醫療機構騙取套取醫保基金等;基金濫用則包括挪用醫保基金對外借款、擴大使用范圍(將醫保基金用于其他社保支出)、套取現金或將醫保基金用于購買日用品等。這些原因導致的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可謂觸目驚心。以醫保欺詐為例,2017年1月,國家審計署公布的醫療保險審計結果顯示,僅2016年上半年,全國醫保基金涉及違法違規多達189件,涉案金額高達15.78億元。
2醫保控費模式
面對日益嚴峻的醫療費用發展態勢,近年來,國內逐步形成了基于知識庫的智能控費、藥品福利管理(PharmacyBenefitManagement,PBM)控費、DRG控費、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控費等多種醫保控費模式。四種控費模式各有優缺點,如能進一步優化,對有效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維護醫保基金安全和參保群眾的切實利益、促進社會醫療保險可持續健康發展等,必然大有裨益。
2.1基于知識庫的智能控費
基于知識庫的智能控費模式,是指在建立核心知識庫(如臨床知識庫、藥學知識庫、政策法規知識庫、醫保知識庫、醫藥標準知識庫等)的基礎上,通過構建醫保智能審核監控系統,利用自動分析算法,對定點醫療機構不符合診療常規和臨床規范的醫療服務行為、用藥行為以及不符合報銷標準的醫療費用和支付行為進行全面管理,從而形成事前提示、事中預警和事后審核的醫保全流程智能化監控。2015年,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服務智能監控經辦規程》,要求用兩年時間在全國推開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服務智能監控。2016年底該監控模式全面實施以來,目前已在全國大多數地區開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1優點
在智能控費模式下,醫保經辦機構對醫保費用進行全面、精準、高效的智能審核與監控,如若發現不合規單據,系統會自動提示該單據需人工審核,并對審核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不僅極大提高了醫保經辦機構的醫保費用管理效率,而且依托該模式積累的基礎數據和統一的費用核算標準,勢必為將來實現醫保費用第三方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通過該模式還可掌握每個患者的就診信息和醫生的診療服務信息,從而建立完備的醫護人員和參保人員信息庫,為將來完善醫保信用體系奠定基礎。
2.1.2缺點
第一,核心知識庫的構建有一定難度。核心知識庫的內容比較廣泛,涉及臨床手術、診療行為、藥品使用、檢驗檢測、健康護理、法律法規、政策制度等,而且隨著政策法規和臨床知識的不斷變化,核心知識庫的內容也必須隨時做出相應調整。第二,審核結果的可靠性有待提高。一方面,受實際情況千變萬化的影響,標準化審核模式有時可能導致審核結果出現偏差;另一方面,審核結果無法做到一步到位,當遇到不確定的審核結果時,最終還是要人工確認。第三,審核成本難以確定。該控費模式必須建立在醫保智能審核監控系統的基礎上,無論從專業知識還是硬件設施而言,醫保經辦機構都不具備開發、維護該系統的能力,必須借助第三方機構。這就意味著醫保經辦機構必須對系統的使用、維護和升級進行投入,勢必會增加監控審核成本的不確定性。此外,該模式雖然能審核藥品支出等主要費用,但對于整體醫療服務的精細化管理則顯得力不從心。
2.2PBM控費
PBM控費又稱“醫療福利管理控費”,是一種專業化第三方控費模式。該控費模式基于業務范圍涉及非常廣泛(如藥品目錄管理、、處方賠付、藥品評價和健康管理)的第三方中介機構———藥品福利管理公司,對患者就診數據進行采集分析、審核藥品處方,通過與藥品生產企業、藥品流通企業、醫療服務機構或保險機構等簽訂合同,對整個醫療服務流程進行管理和引導,從而有效監督醫療服務行為、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支出。藥品福利管理作為醫保控費的重要模式,最早誕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在我國,該控費模式還處于初級階段,目前國內僅有為數不多的企業涉足該領域。這些企業大致來自三大領域:醫藥流通領域,如瑞康藥業、嘉事堂等;醫療IT領域,如海虹控股、萬達信息、衛寧軟件等;健康保險領域,如平安保險、人保健康等[1]。
2.2.1優點
其一,能有效減輕政府職能部門和醫療機構的負擔。由于其業務范圍幾乎涵蓋了醫療服務全流程,包括藥品目錄管理、藥房管理、藥品集中采購、藥品郵購服務、藥品使用評價、處理處方賠付申請、各種疾病的初級管理、醫療檢查監督、報銷管理以及為醫院提供各種增值服務等[1],因此不僅可以減輕政府相關機構的管理壓力,節省其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的成本;同時,依托藥品福利管理機構的工作經驗與專業技能,還能有效提高控費效率。其二,能有效控制藥品價格,破解藥品價格虛高問題。我國藥品流通環節錯綜復雜,從生產、流通到消費,要經歷多個流通環節,每個環節都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導致藥品價格虛高。而藥品福利管理機構對藥品流通環節的全程參與,使其在藥價控制方面具有其他機構所不具備的排他性優勢,能有效破解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藥品價格虛高。
2.2.2缺點
首先,受人才、技術和制度的約束,成立藥品福利管理機構本身具有較大的難度,不僅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金和技術,而且目前國內缺乏比較成熟的運用模式,相關機構的贏利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藥品福利管理機構控費能力的發揮。其次,當前我國醫療、保險及健康管理體制不完善、不成熟,藥品福利管理機構在缺乏談判話語權和議價能力的情況下,控費能力及其市場接受度有待提高。再次,該模式的建立及作用的發揮,必須建立在大量與醫藥、健康及保險相關的基礎數據的獲取上,但我國目前無論是醫療機構之間、還是保險機構之間,亦或是醫療機構與保險機構之間,其數據與信息都是相互獨立的,信息孤島十分嚴重。不兼容、不共享的信息系統勢必給藥品福利管理機構獲取基礎數據帶來難以克服的困難。
2.3DRG控費
DRG控費主要應用于住院患者付費領域,醫療費用的支付不是以醫院投入的設備和醫生投入的時間為依據,而是以醫院的產出為衡量標準。放眼全球,DRG支付方式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可以全面控制醫療費用增長和改善醫療服務質量的最為典型的控費模式[2]。
2.3.1優點
(1)對監管機構而言,通過DRG支付方式不僅能使醫院主動降低醫療服務成本、縮短平均住院天數、減少誘導性醫療費用支出,同時有助于醫院加強醫療質量管理,激勵醫院和醫生提高醫療服務水平。(2)對醫保經辦機構而言,DRG支付方式有利于宏觀預測和控制醫療費用,還能降低管理難度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3)對醫療機構而言,DRG支付方式客觀上要求其增強成本控制與管理意識,加強對醫療服務成本的計劃、控制、核算和考核,降低成本的同時實現經營效益最大化。(4)對患者而言,DRG控費模式下,醫療服務更透明、衛生資源利用更科學、衛生服務更有效,患者能享受到更公平合理的醫療服務。
2.3.2缺點
作為一種全新的控費方式,構建DRG支付方式的前期,醫院需要投入大量經費做好基礎研究、人員培訓、信息系統建設、病案首頁等工作,會增加醫院的工作量和經營成本。同時,DRG支付方式可能增加醫院的財務風險。該風險可能來源于診療服務項目所導致的成本增加,也可能來源于服務數量變化所導致的經營成本提高[3]。另外,對外部因素的過度依賴可能使DRG支付方式的構建陷入困境。此外,DRG支付方式下醫療收費雖然更精準透明,但未必能真正反映醫療費用的客觀事實。
2.4AI控費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將AI技術引入醫保控費逐漸被社會各界所關注。AI控費模式對彌補現有控費方式的短板、構建完備的醫保控費體系、促進醫保可持續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AI控費就是利用AI關鍵技術和特有功能,模仿人腦機制對與醫療服務行為及社保醫療費用支付相關的海量數據進行自動讀取和采集分類,形成基于CNN、DNN等多種神經網絡及算法的訓練庫;以訓練庫為依托,對采集的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全面研究和智能分析,探尋數據背后隱含的醫療行為與醫保支付規律,為保障醫保基金安全提供創新方法與途徑[4]。
2.4.1優點
AI技術的優點,一是智能化水平高。與其他控費模式相比,人工智能最大的優勢在于,依托人腦機制,不僅具有執行命令的能力,還有自我學習、自我創造的能力,因此人工智能能有效提高醫保智能審核和監控效率,輔助醫保管理部門規范診療服務行為、強化醫保基金監管。二是計算速度快。人工智能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對海量的醫保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精準分析,從而為醫保控費提供科學依據。三是便捷。有些人工智能設備(如智能可穿戴設備)可隨身攜帶,能做到及時、準確、無限地為參保人提供必要的健康管理咨詢、形成海量的健康管理數據、跟蹤參保人健康管理狀況,從而有效提高其身心健康[5,6]。
2.4.2缺點
AI技術的缺點,主要體現為對數據尤其是高質量醫保數據的依賴性太強。截至2017年底,我國基本醫保(包括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及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的參保人數已超過13億人,定點醫療機構數萬家,醫保數據呈現出數據量大、涉及范圍廣、臨床信息豐富的特點。隨著人工智能由“弱智能”向“強智能”的深度發展,對數據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全面、及時、完整的醫保數據會直接影響AI控費的效果。然而,受醫保統籌層次偏低、數據標準化建設滯后、網絡技術欠發達、政策法規不完善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前我國醫保數據呈現碎片化和孤島化的特點,各地參保人員信息、繳費信息、支付待遇、醫保目錄、疾病分類、治療程序、藥品分類和藥品編碼等數據的完整性差、質量參差不齊,嚴重影響了人工智能對相關數據的深度挖掘和分析,進而影響了AI控費的效果。
3討論
四種控費模式各有其特色與優勢,但同時都存在不足。為提升各控費模式的功能與效果,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3.1構建多部門聯動控費機制
有效控制基本醫療保險相關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程,不僅僅是政府部門的單方行為,而是涉及面廣、工作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多領域、多部門通力合作。特別需要衛生與健康部門、醫保監管與經辦機構、醫療機構、商業保險機構、藥品生產企業、藥品流通企業等群策群力,同時也需要第三方控費機構和技術開發部門的積極參與,共同構建多部門聯動的醫保控費機制。當前亟需解決的關鍵性同時也是基礎性問題,就是要打破醫保數據壁壘、提升醫保數據質量,構建一體化、標準化數據庫,實現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為構建多部門通力合作的醫保控費機制奠定基礎。
3.2建立多元化醫保控費體系
單純依托某一種控費模式,其效果有局限性。要打造智能控費、PBM控費、DRG控費、AI控費銜接互助、優劣互補的多元化醫保控費體系,形成政府、醫療機構與第三方機構的整體合力,從而切實保護參保群眾的合法權益。
3.3推進醫保控費立法
醫保控費事關國計民生,不能馬虎了事。各部門要強化對醫保控費重要性的認識,積極推進醫保控費立法,強化藥品生產、流通、定價及醫療服務行為的全流程監管。從法律的角度嚴厲打擊小病大治、掛床、騙保、虛開發票、招標行為弄虛作假等助推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的違規行為;同時還要培養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引導各部門、各機構、各人員依法行政、依法辦事。
與龐大的患病人口和巨額的醫療需求相比,我國對于高血壓病人的診斷與護理存在病人信息反饋不及時、診斷與護理無法有效銜接、復診不被重視等問題,于是,不少在互聯網醫療領域創業的企業都瞄準了這個市場,力圖通過血壓監測、信息匯總、反饋等方式為高血壓患者提供服務,智能血壓計,不約而同的成為了他們的一個共同切入點。億歐網整理了6家在智能血壓計方面有所布局的企業,通過他們,來聊一聊在高血壓患者服務領域的現狀和未來。
37健康
37健康是北京尚奇浩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網站,目前主打產品為與高血壓相關的服務。據了解,該公司創始人為代萬輝,公司成立于2013年4月,并于2013年5月獲得英諾天使基金的種子輪投資20萬元;2014年3月獲得豐厚資本、秉鴻資本等五家國內投資機構天使輪融資1000萬元,種子輪投資方英諾天使基金也參與了此輪投資;2015年12月,該公司又獲得醫療器械公司魚躍科技的A輪融資,具體數額不詳。
在獲得A輪融資之前,37健康旗下的高血壓移動社區平臺血壓管家,就已經吸引了數百萬的用戶和數千名心血管醫生入駐。融資之后,37健康整合自身在軟件平臺的優勢和魚躍科技在醫療器械硬件生產上的優勢,與后者聯合推出了“37智能血壓計”,通過自建系統與智能硬件的搭配使用,進一步提高為客戶提供服務的能力。
康康血壓
康康血壓隸屬于北京康康盛世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于2011年3月,創始人為劉菁。據了解,該公司2013年9月獲得了天使輪融資人民幣400萬元,2014年3月又獲得了3000萬元的A輪融資,兩輪的投資方雖都未透露,但是從融資額度和時間來看,是智能血壓計領域較早獲得大額融資的企業。
康康血壓是該公司旗下于2013年推出的一款通過手機實現血壓管理和服務的可穿戴智能血壓產品,包括硬件端、云端、APP客戶端和專家智庫四大模塊。值得一提的是,康康血壓入駐華為手機、搭伴兒騰訊平臺,進一步擴大了它的市場規模,在宣傳方面占有一定的優勢。然而,利弊相生,業內人士指出,依托手機的宣傳并不見得是一條互聯網醫療智能化產品正確的發展方式,因為醫療的專業性較強,從長遠來看,智能醫療設備最好有自己的獨立性和自己的“屏幕”,這些設備獨立運行,獨立顯示結果,但數據可以被混合用來分析。
iHealth
iHealth是九安醫療旗下的可穿戴式智能硬件產品系列的總稱。九安醫療,全稱為天津九安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8月,公司總裁為劉毅。2014年9月,小米向iHealth注資2500萬美元,占據了iHealth實體20%的股份,這也是該系列產品唯一接受的外部注資。
據了解,九安醫療從1995年就開始做電子血壓計,iHealth移動互聯血壓計于2012年10月上市。九安醫療以前多專注與將產品賣到成熟的市場,因此該系列產品多適用于iPod touch,iPhone和iPad。2014年iHealth與小米“聯姻”后,開始國內市場的布局,利用已有的產品iHealth BP3適配紅米手機生產出小米智能血壓計,目前該款血壓計的移動端APP僅能在小米應用商店下載。同時,iHealth的血壓計產品多為九安醫療自己的廠商生產,雖然有利于控制成本,但是卻有了一定的生產限制。如何打破這兩個限制,是iHealth在國內市場發展時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樂心醫療
樂心醫療,全稱為深圳市樂心醫療電子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于2002年,專注于智能健康,目前主攻“智能穿戴”和“移動醫療”兩大方向。2014年6月,樂心醫療獲得了高榕資本投資的數千萬元A輪融資。
據了解,樂心醫療在2014年便了首款微信血壓儀,是首批接入微信的智能硬件品牌之一。2016年4月樂心醫療在廣州“2016年新品品鑒會”上公布了i8智能血壓計,該產品引入了語音對講功能,有助于實現老年患者和醫生、兒女的直接交流。2015年3月,IDC的《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15年第四季度》中顯示,樂心在2015年第四季度首次超越蘋果,成為中國僅次于小米的可穿戴設備第二大品牌。
開云健康
開云健康是河南開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旗下的軟硬件結合的醫療健康服務平臺。河南開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1月,創始人周濤。2015年3月,開云健康獲得了漢威電子投入的500萬元天使輪融資。
與前面幾款電子血壓計不同的是,開云健康自身的智能硬件設備并不是主要的血壓測量儀器,它能通過藍牙連接多種體測設備,并與之相匹配采集信息,存儲在開云健康的云平臺之上。據了解,開云健康主要面向B端的醫療機構提供服務,C端也有所涉及。同時,開云健康通過為企業提供服務盈利,在2015年的時候已經實現了收支平衡。
藍信康
藍信康是上海科瓴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在藥店領域的移動醫療慢病服務品牌。上海科瓴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0月,創始人為劉凱。這是一家致力于提供大數據分析的慢病健康服務平臺,血壓測量是其切入方向。該公司于2015年初曾獲得由上海健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超級伙伴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的700萬元天使輪融資,2016年3月又獲得了盈科資本和永太科技提供的2500萬元A輪融資。
據了解,科瓴醫療在推廣方面比較注重與B端連鎖藥店的合作,其硬件終端也分為家庭用和藥店用兩款,APP也分為患者端、醫生端和藥店端。智能血壓計只是科瓴醫療業務的一個分支,該公司更加關注其自身在云端的三個算法,即云端分析系統、云端風險模型和云端專家系統。
小結
如今,提到人工智能,相信很多人都不再像以前那樣陌生了,人工智能的產物已經慢慢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但是這一切在二三十年前是不敢想象的。到底是什么帶來了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呢?
是算設備能力的提升。由于過去我們的機器迭代一次需要很長時間。現在則不同了,如今的計算設備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過去要幾天完成的工作,現在只需幾分鐘就可以做到了。這也為人工智能進一步的發展,特別是形成產業提供了很重要的支撐。
人工智能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學科,可以說,是人類對于自身世界的認知和實踐相結合的結晶。它的發展會給人類社會帶來深刻變革,可以消除貧困、饑餓,提高人類的醫療和健康水平,提高教育質量,改善氣候………
在我們構建智慧城市,構建智慧生活的時候,人工智能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017年6月15日,在大連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軟件和信息服務交易會”(以下簡稱軟交會)上,阿里云、微軟、華為等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領域的大咖們分享了很多關于人工智能,包括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制造方面的經驗和感受。
智慧城市 智慧生活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智慧城市這個詞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而更加智慧的生活也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早在2004年,韓國政府就曾提出名為U-KOREA的發展戰略,旨在建造更加智能、智慧的城市。
2016年10月在杭州舉辦的“云棲大會”上,杭州市政府公布了一個“瘋狂”的計劃:為杭州安裝一個人工智能中樞――杭州城市數據大腦。
城市大腦的內核采用阿里云ET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整個城市進行全局實時分析,自動調配公共資源,修正城市運行中的Bug。城市大腦項目的第一步,是將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礎設施全部數據化,連接散落在城市各個單元的數據資源,打通城市“神經網絡”。
而阿里云的“野心”不止于此,在ET城市大腦之后,阿里云還致力于研究ET醫療大腦、ET工業大腦,以及ET環境大腦等,想要為實現全行業智能化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構建智慧城市的核心推動力就是云計算、大數據,以及物聯網。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樣,如果沒有云計算、大數據,以及物聯網等技術的支持,想要實現智慧城市的理念是不可能的,因為智慧城市對于技術的要求很高。這里談到的技術不僅僅包含對硬件的要求,還有對于軟件的要求,以及網絡的要求。這些綜合因素的提升才帶來了現在的“萬物智聯”。
智慧交通解決城市擁堵
現如今,在中國的馬路上,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十字路口,除了一些特殊的時期,我們已經很難看到指揮交通的交警了,這是智慧交通帶來的結果。通過布置在各個路口的監控攝像頭,集合了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通過機器設備實現智能的交通指揮,以及管控。
智慧交通是在智能交通(簡稱ITS)的基礎上,在交通領域中充分運用物聯網、云計算、互聯網、人工智能、自動控制、移動互聯網等技術,通過高新技術匯集交通信息,對交通管理、交通運輸、公眾出行等交通領域全方面,以及交通建設管理全過程進行管控支撐,使交通系統在區域、城市甚至更大的時空范圍具備感知、互聯、分析、預測、控制等能力,以充分保障交通安全,發揮交通基礎設施效能,提升交通系統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為通暢的公眾出行和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服務。
智慧交通是在整個交通運輸領域充分利用物聯網、空間感知、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綜合運用交通科學、系統方法、人工智能、知識挖掘等理論與工具,以全面感知、深度融合、主動服務、科學決策為目標,通過建設實時的動態信息服務體系,深度挖掘交通運輸相關數據,形成問題分析模型,實現行業資源配置優化能力、公共決策能力、行業管理能力、公眾服務能力的提升,推動交通運輸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經濟、更環保、更舒適的運行和發展,帶動交通運輸相關產業轉型、升級,最終有效解決城市擁堵問題。
而智慧交通的體現不僅僅是在這些宏觀的對于城市交通的管控,其實在我們身邊就隨處可見,比如摩拜、ofo等共享單車,它們也是智慧交通的產物。摩拜、ofo的成功也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摩拜通過GPS定位,以及“魔方”系統,實現了對單車淤積(即在一個時間內,一個地點出現大量閑置單車)的預測,從而進行智能疏導(即通過紅包獎勵制度讓用戶幫助疏導單車),以及人工疏導。同時摩拜、ofo的成功也很好地緩解了城市交通擁堵,讓更多的人愿意使用自行車作為出行工具。
智慧醫療解決看病難題
智慧醫療是最近興起的專有醫療名詞,通過打造健康檔案區域醫療信息平臺,利用最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逐步達到信息化。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的發展,智慧醫療這個詞也漸漸被更多人所熟知。而智慧醫療這個詞現在也不僅僅是只能在實驗室里應用在小白鼠身上的研究階段的技術了,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的人工智能醫療設備被應用到現實治療之中。
在此次軟交會上。來自杜克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生物學教授米格爾?尼科萊利斯分享了一個來自巴西的例子。
2014年巴西舉辦足球世界杯,開幕式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內容:是一個已經癱瘓十年的小孩穿上一套用腦部來控制的機器“外骨骼”,恢復了行走的能力,從而讓他在世界杯開幕式上走進球場并完成開球。這一機器“外骨骼”主要是集中在他的下肢,大腦成為一個主導者,實現人腦和機器對話,人腦和機器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這樣人就可以走路,除此之外機器外骨骼與大腦之間還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回應系統,項目組稱這套機器外骨骼為“機械戰甲”。現在,項目組還擁有諸多的合作者,而這些合作者來自世界各地。同時,項目組還成立了全球第一個神經科學實驗室,實驗室分布在全球多個地點,包括美國、巴西等,各地的實驗室在技術上是共享和互通的,在腦機對接研究方面是同步進行的。因為這項技術需要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的共同合作來實現。
“病人可以穿上‘機械戰甲’,電腦的CPU就在頭甲里面,可以把腦部的信號傳遞給其他部位,腳部的感知行為可以傳遞回大腦,可以感知地面壓力等各方面信息。我們稱之為共享控制。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想走路或想轉彎,這是由大腦做的決定,下肢的一些機器設備是聽從大腦的指揮。它們具備非常復雜和微妙的功能。這是依據非常細致的計算功能來實現的。我們選了8個病人,他們有不同時間長度的癱瘓歷史。我們想讓他們動起來,同時又不想讓他們感到無感知的恐懼感。我們給他們裝上機器外骨骼,讓他們經歷了一個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長達7個月。”米格爾?尼科萊利斯介紹道。
而在國內,由于國內公共醫療管理系統還不太完善,醫療成本高、渠道少、覆蓋面窄等問題困擾著患者。 “效率較低的醫療體系、質量欠佳的醫療服務、看病難且貴的就醫現狀”成了社會關注的主要焦點。大醫院人滿為患,社區醫院卻無人問津,病人就診手續繁瑣等問題都是由于醫療信息不暢、醫療資源兩極化、醫療監督機制不全等原因導致,已經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所以,我們需要建立一套智慧的醫療信息網絡平臺體系,使患者用較短的等療時間、支付基本的醫療費用,就可以享受安全、便利、優質的診療服務,從根本上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真正做到“人人健康,健康人人”。“人工智能+醫療”給人口基數大、醫療資源相對不足、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的中國醫療事業帶來了福音。由阿里云研究開發的ET醫療大腦,在大數據、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的基礎之上,實現了醫療診斷準確率80%以上,而在此之前,醫生的診斷準確率只有70%左右。
而聯想也早在2013年就開始了他們在醫療領域的布局,與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成功合作。北京聯想智慧醫療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創業成功也標志著聯想成功在智慧醫療領域實現了重要突破。
現在,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被應用到了智慧醫療之中,也有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公司涉足醫療行業,這也有力地推動了智慧醫療的發展。比如,前不久萬達與IBM合作,正式進軍醫療行業,致力于提高醫療和養老的服務效率與質量。
如今,智慧醫療已經不僅僅是紙上談兵,越來越多的云計算、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被應用到了醫療行業中。筆者相信,未來,我們真正可以實現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三甲大醫院高水平醫生的服務,真正解決“看病難”的問題。
未來,智慧醫療不僅僅能解決 “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還能給我們帶來整套的健康管理系統,能讓我們隨時隨地掌控自己的健康,通過將包括遺傳基因、過往病史、歷史病例在內的多種數據整合到云平臺上,為每個人提供自己的私人隨身醫生、健康顧問,在為醫院提供及時的診療幫助的同時,還能為我們預防疾病、O督健康做出貢獻,并最終實現每個人都有一個專屬于自己的隨身私人健康管理員,這也是智慧醫療最終將實現的目標之一。
從制造到“智造”
人工智能的應用不僅僅是在醫療行業,在制造業也有很多的應用。過去,工廠的一條流水線可能需要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工人來進行操作。而現在,同一條流水線,制造同樣的東西,可能只需要幾個人來進行操作、監管就可以了。這一切的轉變也是因為人工智能的推動。而且相比之下,一條智能化的流水線的錯誤率也要比過去非智能化的流水線低得多。
在“智造”這個領域,也有很多國內外的大公司涉足,比如阿里云、西門子、SAP。由阿里云開發、研究的ET工業大腦,可以實現對車間工藝、濕度、空氣,甚至是流水線上各個齒輪之間溫度的準確監控,從而提升產品的良品率,進一步提高企業的效率和收益。拿一個年利潤百億元的公司來說,使用ET工業大腦以后,可以實現年利潤提升1億元。
在此次軟交會上,來自大連的本土企業――大連天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翼)也分享了他們在智能制造領域的經驗。
天翼公司是“工業4.0”“中國制造2025”大連工業軟件領域的核心企業,始建于1998年。在2016年授權為用友首批智能制造戰略合作伙伴。天翼智能解決方案全面涵蓋了智能研發、智能計劃、智能生產、智能倉儲、智能物流等生產過程的業務協作和監管控制,致力于幫助中國制造走向精益化、敏捷化和智能化。
天翼在智能研發領域,主要實現設計制造一體化;在智能計劃領域,實現有限能力排產,基于有限資源,將企業的生產需求、資源能力、工作日歷等生產中的真實情況全盤考慮,實現資源利用率最大化,生產任務延遲最小;在智能生產領域,天翼執行MES系統,有效加強MRP計劃的執行能力,實現MRP計劃和車間作業現場控制,并通過執行系統進行連接。其中,現場控制包括機臺工位的任務分配、DNC/PLC控制、數據采集器、條形碼、各種計量和檢測儀器、機械手等。MES系統還設置了必要的接口,與生產現場的控制設施實現全方位對接。
在智能倉儲領域,天翼的倉儲條碼管理系統將條碼技術、手持智能終端、無線網絡,以及實時數據傳輸技術應用到倉庫作業各個環節管理當中,不僅實現了倉庫貨品的先進先出,還能使倉庫貨品的出庫、入庫、盤點等操作直接通過條碼掃描槍來完成,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倉庫工作人員的壓力,提高了管理水平、效率和精細化程度。
關鍵詞:數字化醫院 建設內容
數字化醫院已成為醫院信息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它把最先進的IT技術、自動化技術等充分應用于醫院臨床診斷和管理業務,通過醫療信息由實體化向數字化轉變,深刻變革了醫院業務流程和管理模式。
一、數字化醫院概述
1.數字化醫院的定義
數字化醫院可以從物理層面和信息層面兩個方面來定義,即在物理層面上應實現無紙化、無膠片化和醫院空間的智能化、自動化,提供無處不在的數字化醫療服務平臺;在信息層面上應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全醫療過程的信息采集、保存、傳輸和處理,并通過臨床數據倉庫對醫院所有數據進行一元化管理和應用,以利于數據挖掘和決策支持。
2.數字化醫院的基本框架
一般來說,數字化醫院包含兩大系統——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和建筑智能化系統(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BAS),每一系統有包含多個子系統。醫院在子系統的建設中,從自身條件出發,取舍各異,不盡相同。
衛生部《醫院信息系統基本功能規范》(2002版)將醫院信息系統劃分為五部分:臨床診療部分,藥品管理部分,經濟管理部分,綜合管理與統計分析部分,外部接口部分。臨床診療部分包括:門診醫生工作站、住院醫生工作站、護士工作站、臨床檢驗系統、輸血管理系統、醫學影像系統、手術室麻醉系統等。藥品管理部分包括:藥庫、藥房及發藥管理,合理用藥的各種審核及用藥咨詢與服務。經濟管理部分包括:門急診掛號,門急診劃價收費,住院患者入、出、轉,住院收費、物資、設備、財務與經濟核算等。綜合管理與統計分析部分包括:病案管理、醫療統計、院長綜合查詢與分析、患者咨詢服務等。外部接口部分:提供HIS與醫療保險系統、社區醫療系統、遠程醫療咨詢系統等的接口。
醫院樓宇智能化系統(BAS)是以醫療服務和樓宇設備監控為主線,智能化應用系統為支撐,建立的醫用綜合信息集成系統、樓宇自動化集成管理系統、通信自動化系統,可分為基礎型系統(綜合布線系統,樓宇自控系統,綜合管網系統,機房工程系統,無線覆蓋系統)、基礎應用型系統(安全防范系統,門禁系統,衛星及有線電視系統,背景音樂、應急廣播系統,LED信息系統,停車場管理系統)、業務應用型系統(排隊叫號顯示系統,臨床呼叫系統,手術示教系統,遠程會診系統,嬰兒防盜系統,ICU病房探視系統)及集成應用型系統(建筑智能化管理系統)四大系統。
數字化醫院系統布局框圖(包含部分子系統)如下圖示。
二、數字化醫院建設熱點
1.移動醫療
移動醫療就是通過使用移動通信技術—例如PDA、手機和衛星通信來提供醫療服務和信息。移動、高清、無線的技術優勢,可以幫助救護車上的醫療人員,通過移動高清視頻獲得清晰、快速的遠程指導;社區醫生帶上移動醫療診斷設備,可以隨時請大醫院進行遠程會診;醫療信息平臺,可以用短信、網頁、呼叫中心等方式向公眾提供掌上醫訊、預約掛號等服務……
目前在醫療行業采用的移動應用解決方案,可基本概括為:無線查房、移動護理、藥品管理和分發、條形碼病人標識、無線語音、網絡呼叫、視頻會議和視頻監控等。可以說,病人在醫院經歷過的所有流程,從住院登記、發放藥品、輸液、配液/配藥中心、標本采集及處理、急救室/手術室,到出院結賬,都可以用移動技術予以優化。
2.無線臨床信息系統
在HIS全面實施的基礎上,特別是在住院醫生站系統、住院護士站系統及電子病歷系統穩定運行的前提下,可逐步引入無線臨床信息系統。
無線臨床信息系統基于HIS、物聯網技術、無線網絡技術和移動信息技術而建立的輔助臨床工作的信息系統,目前的主要應用有移動醫生工作站、移動護士工作站、無線輸液系統、無線心電系統等。醫護人員利用手持無線設備,如PDA或智能手機等,可在患者床邊采集和錄入生命體征數據、護理信息;查詢患者醫療信息,錄入醫囑;在床邊或輸液廳核對患者身份、執行用藥醫囑、跟蹤記錄醫囑執行狀況;實現護理監控等。
對于目前未實施無線臨床信息系統的醫院,其醫院信息系統在臨床的應用僅延伸到醫生辦公室,護士辦公室,而借助于無線網絡技術、RFID技術等建立的移動醫、護工作站,可將醫院信息系統延伸到病房,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確保了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3.健康物聯網
物聯網在醫療衛生和健康行業中的應用是健康物聯網。健康物聯網是通過健康傳感裝置智能采集人體的生理和運動信息,進行數據預處理(前端智能),經過傳輸網絡,將健康信息送達信息決策中心存儲,并對信息進行決策分析(后端智能),最終實現一條龍健康服務(健康提示、報警和緊急救援等)的智能網絡。
當一位病人在外病情突發時,隨身穿戴的健康傳感器發現采集的生理信息異常,經過簡單的分析(前端智能),發現情況緊急、需要搶救,攜帶的監護系統在發出報警的同時,通過3G網絡將求救信息發送到緊急服務中心。服務中心的云計算系統進行數據分析,并智能決策,啟動服務決策。服務中心通知救護中心搶救,并將病情和搶救方案同步傳輸。通過衛星定位系統,可確定病人的位置,并確定最佳行駛路線。健康物聯網將提供及時而高質量的健康服務。
4.電子病歷標準化
電子病歷標準化,一方面醫療機構之間的檢驗結果報告共享,即通過技術手段,來實現醫療機構之間的檢驗報告的互認,以減少患者的重復檢查,這與目前國家倡導的醫療發展目標是一致的。另一方能是社區醫療機構與醫院之間的雙向轉診(Patient Referral),即當一個患者從一個社區醫療機構轉到一個醫院(或者相反的情況)的時候,兩者之間實現信息的共享。
三、數字化醫院建設中需把握的問題
1.整體規劃。醫院全面數字化是一個龐大、復雜、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一個整體的規劃。無論從戰略上或從戰術上,從硬件上或從軟件上都必須先進行整體地調研和規劃,才能為后續的建設指明道路和打下基礎。
2.全面集成。數字化醫院的建設是醫院各種應用系統的建設。它不可能由一家企業提供所有的產品,必須對不同廠商的產品以及相關信息系統進行充分集成,才能構成一個完整而豐富的數字化醫院體系。
3.分步實施。數字化醫院的建設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分成多個階段來完成,以保證系統建設的可行性和可控性。因此我們必須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將整個過程科學劃分為多個實施階段,逐步完成數字化醫院各項工程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