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地理學科特性優選九篇

時間:2023-11-06 11:02:38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地理學科特性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地理學科特性

第1篇

關鍵詞:地理;關注;關鍵;提高

構建科學的地理思維體系是形成地理思維能力的關鍵。結合我多年從事地理教學的經驗,簡要介紹一下我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是如何做到關注地理學科特點實施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地理思維能力培養與提高的。

一、通過圖文相結合來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

要求學生從圖文材料中提取信息來解題已成為目前地理試題的重要模式。因此在教學中要圖文并茂。

地理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常常需要將具有時空和地域因素的復雜事物表示出來。如中央電視臺每天播出的天氣預報,就是通過地圖說明天氣變化的。圖的選用和引導學生讀圖在地理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可把抽象的內容,如地理事物在空間的分布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直觀化、形象化,起到語言文字難以表述的作用。地圖和各類地理圖表是許多地理信息的主要載體,各種地理圖表在教學中的使用,是地理教學的一大特色。地理課本上幾乎每個章節都涉及地圖和地表的運用。地圖也是地理考查的核心,許多地理問題是圍繞地圖編寫的。可以說地圖是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地理知識、原理、規律,以及考核形式都可以集于地圖一身,掌握了地圖就把握了地理脈絡。

二、通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地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于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地理熱點”具有很強的時代特點和時效性,熱點可以通過案例的形式將地理事件展現給學生,學生進行分析、判斷與探討,從而讓學生的地理學習更貼近生活,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地理教學需要關注時事熱點,從而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如學習《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在導入時聯系今年熱點霧霾:中央電視臺2013年1月15日報道,我國中東部的大部分地區被霧霾籠罩。截至14日零時,在全國74個監測城市中,有33個城市的部分監測站點,檢測數據都超過了300,這意味著這些城市的空氣質量,已經達到了嚴重污染的程度。霧霾天氣導致道路管制、企業停工、機場關閉、港口停運,并使得市民的工作生活受到了很大影響。不僅如此,在當地的醫院,患上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在大幅增加,北京部分中小學的體育課甚至改在了室內進行。這樣的天氣下,很多人希望空氣凈化器和品種繁多的口罩能帶來一些幫助。2011年,北京汽車保有量已經突破了500萬輛,到2015年,突破700萬輛;同樣在2011年,我國機動車排放污染物相當于709艘“遼寧號”航母的狀況。這一年中,我國火電發電占全部發電量的82.54%,幾乎全是燃煤的發電。提供材料,設置問題,可以問“形成原因”、問“影響”、問“解決方法”。這節課關注熱點,可以增強課堂活力,激發學生地理興趣。

理論聯系實際是地理學科的發展之路,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提高了學生地理思維能力,解決地理問題往往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地理就不再難學,而且學習地理的興趣會越來越濃。

三、通過講練相結合來突出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往往“滿堂灌”“一言堂”,就怕學生不懂。老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唾沫橫飛,一節課講到底,結果呢?學生反映說:上課聽得懂,但作業做不起來。原因在哪里?答案很簡單,老師講得太多了,沒有讓學生自身去體會、去領悟。所以說在課堂上要通過典型題目或通過學案,講練相結合,以講促練,以練促講。不能剛剛發下去就馬上開始自己直接講了,草草了事,要么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找出疑惑,提出問題,在課堂上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要么在課堂上留出5~10分鐘時間讓學生來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點評以及糾錯。當然學生的錯也是一種教學資源。及時發現學生的知識漏洞,從而了解學生哪些知識點已掌握,哪些知識點沒掌握,老師這時候再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精講,找準學生知識結構中的欠缺點、思維活動的疑惑點,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在課后,布置的作業盡量做到全部批改,及時反饋易錯習題,還要在講評上下工夫,要做到先讓學生做,老師再講,也就是學生的練與老師的講相結合。如對于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上,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問題:①請說明劃分的依據;②各個區域的特點和民俗都有什么不同;③區域是否有多重“身份”。通過這三個問題的設疑,學生的創新思維積極性被極大地誘發了。

第2篇

【關鍵詞】  感染性休克;血流動力學;血管加壓素

【摘要】  目的 探討低劑量持續輸注特立加壓素(tp)對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解放軍第309醫院普通外科25例接受小劑量持續泵入tp治療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對治療前、治療開始后6、12、24、48 h的血流動力學參數的變化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2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最終存活18例,7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或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在tp治療6 h后,存活組與死亡組的平均動脈壓(map)即比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心率(hr)及去甲腎上腺素的需要劑量明顯降低(p<0.05),心臟指數(ci)、肺動脈楔壓(pawp)以及全身血管阻力(svr)無明顯改變(p>0.05)。此外,存活組對tp治療具有更好的反應性:與死亡組相比,map較高(治療6 h后)、hr較低(治療12 h后),維持目標map(75 mm hg)所需的去甲腎上腺素劑量較小(治療12 h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中,低劑量持續泵入tp能有效改善其血流動力學,降低去甲腎上腺素的使用劑量,且未明顯增加心臟后負荷。

【關鍵詞】  感染性休克;血流動力學;血管加壓素

effect of terlipressin on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yu haotian*,chen liping,yang bo.*medical department,no.309 hospital of pla,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retrospectively the effects of terlipressin on hemodynamic variables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methods 25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were infused continuously by lowdose terlipressin. after baseline was measured at the initiation of terlipressin therapy,hemodynamic and metabolic parameters,and renal function were detected at 6,12,24,and 48h. all the processed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continuous lowdose of terlipressin infusion resulted in 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mean arterial pressure,a rapid decrease in heart rates and norepinephrine requirements in these patients,withou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ardiac index and 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moreover,the survivors had more active response to terlipressin than the non-survivors had. conclus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lowdose of terlipressin continuous infusion is a potent vasopressor to improve hemodynamics without obvious adverse effects.

【key words】 hemodynamics;septic shock;terlipressin

感染性休克多發生于糖尿病、腫瘤患者合并嚴重感染以及創傷、器官移植、大手術后,及體內留置導管的危重患者,常見于革蘭氏染色陰性菌感染[1]。在此病理過程,大量具有舒血管作用的炎性因子被釋放,導致全身血管舒張和血流重分布,伴隨著動脈血壓降低及器官灌注的不足。因此有效的血流動力學支持以保證內臟器官的充分灌注,是感染性休克最基本的生命支持手段[2]。特立加壓素(tp)是一種人工合成的血管加壓素類似物,近年發現它能較好地維持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動脈血壓。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我院普通外科共收治外科感染性休克患者35例,對其中25例需要較大劑量去甲腎上腺素才能維持基本動脈血壓的嚴重感染患者,給予小劑量持續泵入tp治療,本文對其血流動力學方面的變化進行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5例“去甲腎上腺素抵抗”患者[經充分的液體復蘇后,去甲腎上腺素需要劑量 15 g/min以維持平均動脈壓(map)60 mm hg(1 mm hg=0.133 kpa)]給予小劑量持續泵入tp(批號:fg.germany,200802101156)治療(2 mg/24 h)而不給予負荷劑量,目標map為75 mm hg,超過此值時下調去甲腎上腺素至最小維持劑量直至停用。按患者最終的存活情況分為存活組與死亡組。其中存活組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齡(50±19)歲;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數(65±13)%;平均體重指數(16±6)kg/m2。原發疾病分別為重型胰腺炎2例,化膿性膽管炎4例,胰瘺合并腹腔感染4例,腸瘺合并腹腔感染3例,術后肺部感染4例,導管源性感染1例。死亡組7例,男4例,女3例;平均年齡(53±15)歲;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數(62±9)%;平均體重指數(18±8)kg/m2。其中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1例、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6例。原發疾病分別為重型胰腺炎3例,胰瘺合并腹腔感染1例,腸瘺合并腹腔感染1例,術后肺部感染1例,導管源性感染1例。2組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tp治療48 h的觀察期內患者均存活,且未發現與tp相關的不良事件,如新出現的胃腸、皮膚及心肌缺血。

1.2 分析指標 所有患者均行右側橈動脈置管、右頸靜脈置管、動脈漂浮導管,外接多功能監護儀,監測map、肺動脈楔壓(pawp)、心臟指數(ci)、全身血管阻力(svr)。留置導尿管監測尿量。對所記錄的tp治療6、12、24、48 h后的血流動力學參數(map、pawp、ci、hr、svr)以及去甲腎上腺素使用劑量的變化進行回顧性分析。

1.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0.0 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fisher’s精確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mann whitney檢驗對存活組和死亡組在不同時相點的測量參數間進行比較,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存活組和死亡組在tp治療6 h后,與治療前相比(基線水平)map明顯升高(p<0.05),hr下降(p<0.05),直至48 h觀察期結束map均能穩定維持在目標map以上(p<0.05)。2組在各時相點pawp、ci、svr與基線水平相比并無明顯改變(p>0.05),而治療12 h后死亡組比存活組具有較高的pawp和hr(p<0.05)。2組去甲腎上腺素需要量在治療后6 h即逐步下調直至觀察結束(p<0.05),并且死亡組在治療24 h后的藥物劑量即明顯高于存活組(p<0.05)。見表1。表1 心肺血流動力學參數及去甲腎上腺素劑量比較注:與基線比較,*p<0.05;與存活組比較,#p<0.05

3 討論

mods是感染性休克主要的死亡原因。目前最多用于感染性休克的血管活性藥物是去甲腎上腺素,低劑量的去甲腎上腺素能有效改善感染性休克時的血流動力學。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管對兒茶酚胺類藥物的反應性將逐漸降低[1-3],而增加劑量則有可能因內臟血管收縮,導致血流灌注及氧輸送的減少,對危重患者的預后極為不利。因此尋求一種能夠替代兒茶酚胺或與其聯用的血管加壓藥物是十分有臨床意義的。我們的分析顯示,低劑量持續輸入特立加壓素能有效升高map并降低心率。可見對于感染性休克引起的頑固性低血壓患者,劑量持續輸入tp能夠提供穩定的血流動力學支持。tp主要通過與血管升壓素神經元v1受體結合,而與v2受體結合能力較弱,通過增加細胞內鈣離子濃度來介導血管收縮反應。和兒茶酚胺相比,tp的縮血管作用在感染性休克的病理過程中不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削弱[4],且由于tp的半衰期較長為6 h,臨床上多采用間斷“彈丸式”靜脈推注的方式給藥,以期迅速提高全身動脈血壓,然而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這種給藥方式明顯增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肺血管阻力、降低ci,從而可能增加心臟做功及心肌耗氧[5]。有研究表明,低劑量持續輸入tp(1.3 g·kg-1·h-1)與去甲腎上腺素(15 g/min)具有相同的安全性[6]。一項最新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發現,低劑量持續輸入特立加壓素能夠有效逆轉感染性休克時的低血壓狀態,并且明顯降低去甲腎上腺素的使用劑量[7]。本組資料顯示,對于血管舒張性低血壓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在使用去甲腎上腺素的基礎上,低劑量持續輸入tp而不采取“彈丸式”靜脈推注給予負荷劑量,能有效提升血壓、降低心率,且對pawp、ci和svr均無明顯影響,從而可能降低心血管系統功能紊亂的發生率,對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存活具有積極意義。我們的數據還顯示,低劑量持續輸入tp能有效減少去甲腎上腺素的使用劑量甚至停用,從而可能消除了兒茶酚胺對心血管系統的不利影響。同時,存活組的去甲腎上腺素需要量明顯低于死亡組,表明對tp治療有反應的患者預后較好[8]。因此對于一部分“兒茶酚胺抵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我們推薦在充分液體復蘇的基礎上,采用低劑量持續輸入tp、聯合去甲腎上腺素作為血管升壓藥物,以保證足夠的動脈血壓,維持血流動力學的穩定,同時進行以抗感染為主的綜合治療。

綜上分析,低劑量持續輸入tp或聯合較低劑量的兒茶酚胺類藥物,能夠有效恢復“頑固性”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穩定,且未發現明顯與之相關的不良反應。我們推測有朝一日,tp聯合去甲腎上腺素有可能成為感染性休克治療的一線藥物[9]。

【參考文獻】

   1 高景利,李曉嵐,王愛田.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對感染性休克患者腎灌注的影響.河北醫藥,2008,30:1118.

2 胡皓天.兒童膿毒癥及感染性休克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評價.中國全科醫學,2009,12:265.

3 邱海波,楊毅,劉松橋. 嚴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容量復蘇和血管活性藥物應用. 中國危重病與急救醫學,2004,16: 451453.

4 delmas a,leone m,rousseau s,et al. clinical review: vasopressin and terlipressin in septic shock patients. critcare,2005,9:212222.

5 westphal m,stubbe h,sielenkmper aw,et al. terlipressin dose response in healthy and endotoxemic sheep:impact on cardiopulmonary performance and global oxygen transport. intensive care med,2003,29:301308.

6 ertmer c,rehberg s,morelli a,et al. current place of vasopressin analogues in the treatment of septic shock. curr infect dis rep,2008,10:362367.

7 morelli a,ertmer c,rehberg s,et al. continuous terlipressin versus vasopressin infusion in septic shock (terlivap):a randomized,controlled pilot study. crit care,2009,10:130.

第3篇

【關鍵詞】 感染性休克;血流動力學;血管加壓素

【摘要】 目的 探討低劑量持續輸注特立加壓素(tp)對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解放軍第309醫院普通外科25例接受小劑量持續泵入tp治療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對治療前、治療開始后6、12、24、48 h的血流動力學參數的變化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2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最終存活18例,7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或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在tp治療6 h后,存活組與死亡組的平均動脈壓(map)即比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心率(hr)及去甲腎上腺素的需要劑量明顯降低(p<0.05),心臟指數(ci)、肺動脈楔壓(pawp)以及全身血管阻力(svr)無明顯改變(p>0.05)。此外,存活組對tp治療具有更好的反應性:與死亡組相比,map較高(治療6 h后)、hr較低(治療12 h后),維持目標map(75 mm hg)所需的去甲腎上腺素劑量較小(治療12 h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中,低劑量持續泵入tp能有效改善其血流動力學,降低去甲腎上腺素的使用劑量,且未明顯增加心臟后負荷。

【關鍵詞】 感染性休克;血流動力學;血管加壓素

effect of terlipressin on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yu haotian*,chen liping,yang bo.*medical department,no.309 hospital of pla,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retrospectively the effects of terlipressin on hemodynamic variables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methods 25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were infused continuously by lowdose terlipressin. after baseline was measured at the initiation of terlipressin therapy,hemodynamic and metabolic parameters,and renal function were detected at 6,12,24,and 48h. all the processed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continuous lowdose of terlipressin infusion resulted in 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mean arterial pressure,a rapid decrease in heart rates and norepinephrine requirements in these patients,withou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ardiac index and 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moreover,the survivors had more active response to terlipressin than the non-survivors had. conclus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lowdose of terlipressin continuous infusion is a potent vasopressor to improve hemodynamics without obvious adverse effects.

【key words】 hemodynamics;septic shock;terlipressin

感染性休克多發生于糖尿病、腫瘤患者合并嚴重感染以及創傷、器官移植、大手術后,及體內留置導管的危重患者,常見于革蘭氏染色陰性菌感染[1]。Www.133229.COM在此病理過程,大量具有舒血管作用的炎性因子被釋放,導致全身血管舒張和血流重分布,伴隨著動脈血壓降低及器官灌注的不足。因此有效的血流動力學支持以保證內臟器官的充分灌注,是感染性休克最基本的生命支持手段[2]。特立加壓素(tp)是一種人工合成的血管加壓素類似物,近年發現它能較好地維持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動脈血壓。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我院普通外科共收治外科感染性休克患者35例,對其中25例需要較大劑量去甲腎上腺素才能維持基本動脈血壓的嚴重感染患者,給予小劑量持續泵入tp治療,本文對其血流動力學方面的變化進行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5例“去甲腎上腺素抵抗”患者[經充分的液體復蘇后,去甲腎上腺素需要劑量 15 g/min以維持平均動脈壓(map)60 mm hg(1 mm hg=0.133 kpa)]給予小劑量持續泵入tp(批號:fg.germany,200802101156)治療(2 mg/24 h)而不給予負荷劑量,目標map為75 mm hg,超過此值時下調去甲腎上腺素至最小維持劑量直至停用。按患者最終的存活情況分為存活組與死亡組。其中存活組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齡(50±19)歲;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數(65±13)%;平均體重指數(16±6)kg/m2。原發疾病分別為重型胰腺炎2例,化膿性膽管炎4例,胰瘺合并腹腔感染4例,腸瘺合并腹腔感染3例,術后肺部感染4例,導管源性感染1例。死亡組7例,男4例,女3例;平均年齡(53±15)歲;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數(62±9)%;平均體重指數(18±8)kg/m2。其中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1例、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6例。原發疾病分別為重型胰腺炎3例,胰瘺合并腹腔感染1例,腸瘺合并腹腔感染1例,術后肺部感染1例,導管源性感染1例。2組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tp治療48 h的觀察期內患者均存活,且未發現與tp相關的不良事件,如新出現的胃腸、皮膚及心肌缺血。

1.2 分析指標 所有患者均行右側橈動脈置管、右頸靜脈置管、動脈漂浮導管,外接多功能監護儀,監測map、肺動脈楔壓(pawp)、心臟指數(ci)、全身血管阻力(svr)。留置導尿管監測尿量。對所記錄的tp治療6、12、24、48 h后的血流動力學參數(map、pawp、ci、hr、svr)以及去甲腎上腺素使用劑量的變化進行回顧性分析。

1.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0.0 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fisher’s精確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mann whitney檢驗對存活組和死亡組在不同時相點的測量參數間進行比較,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存活組和死亡組在tp治療6 h后,與治療前相比(基線水平)map明顯升高(p<0.05),hr下降(p<0.05),直至48 h觀察期結束map均能穩定維持在目標map以上(p<0.05)。2組在各時相點pawp、ci、svr與基線水平相比并無明顯改變(p>0.05),而治療12 h后死亡組比存活組具有較高的pawp和hr(p<0.05)。2組去甲腎上腺素需要量在治療后6 h即逐步下調直至觀察結束(p<0.05),并且死亡組在治療24 h后的藥物劑量即明顯高于存活組(p<0.05)。見表1。表1 心肺血流動力學參數及去甲腎上腺素劑量比較注:與基線比較,*p<0.05;與存活組比較,#p<0.05

3 討論

mods是感染性休克主要的死亡原因。目前最多用于感染性休克的血管活性藥物是去甲腎上腺素,低劑量的去甲腎上腺素能有效改善感染性休克時的血流動力學。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管對兒茶酚胺類藥物的反應性將逐漸降低[1-3],而增加劑量則有可能因內臟血管收縮,導致血流灌注及氧輸送的減少,對危重患者的預后極為不利。因此尋求一種能夠替代兒茶酚胺或與其聯用的血管加壓藥物是十分有臨床意義的。我們的分析顯示,低劑量持續輸入特立加壓素能有效升高map并降低心率。可見對于感染性休克引起的頑固性低血壓患者,劑量持續輸入tp能夠提供穩定的血流動力學支持。tp主要通過與血管升壓素神經元v1受體結合,而與v2受體結合能力較弱,通過增加細胞內鈣離子濃度來介導血管收縮反應。和兒茶酚胺相比,tp的縮血管作用在感染性休克的病理過程中不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削弱[4],且由于tp的半衰期較長為6 h,臨床上多采用間斷“彈丸式”靜脈推注的方式給藥,以期迅速提高全身動脈血壓,然而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這種給藥方式明顯增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肺血管阻力、降低ci,從而可能增加心臟做功及心肌耗氧[5]。有研究表明,低劑量持續輸入tp(1.3 g·kg-1·h-1)與去甲腎上腺素(15 g/min)具有相同的安全性[6]。一項最新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發現,低劑量持續輸入特立加壓素能夠有效逆轉感染性休克時的低血壓狀態,并且明顯降低去甲腎上腺素的使用劑量[7]。本組資料顯示,對于血管舒張性低血壓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在使用去甲腎上腺素的基礎上,低劑量持續輸入tp而不采取“彈丸式”靜脈推注給予負荷劑量,能有效提升血壓、降低心率,且對pawp、ci和svr均無明顯影響,從而可能降低心血管系統功能紊亂的發生率,對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存活具有積極意義。我們的數據還顯示,低劑量持續輸入tp能有效減少去甲腎上腺素的使用劑量甚至停用,從而可能消除了兒茶酚胺對心血管系統的不利影響。同時,存活組的去甲腎上腺素需要量明顯低于死亡組,表明對tp治療有反應的患者預后較好[8]。因此對于一部分“兒茶酚胺抵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我們推薦在充分液體復蘇的基礎上,采用低劑量持續輸入tp、聯合去甲腎上腺素作為血管升壓藥物,以保證足夠的動脈血壓,維持血流動力學的穩定,同時進行以抗感染為主的綜合治療。

綜上分析,低劑量持續輸入tp或聯合較低劑量的兒茶酚胺類藥物,能夠有效恢復“頑固性”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穩定,且未發現明顯與之相關的不良反應。我們推測有朝一日,tp聯合去甲腎上腺素有可能成為感染性休克治療的一線藥物[9]。

【參考文獻】

1 高景利,李曉嵐,王愛田.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對感染性休克患者腎灌注的影響.河北醫藥,2008,30:1118.

2 胡皓天.兒童膿毒癥及感染性休克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評價.中國全科醫學,2009,12:265.

3 邱海波,楊毅,劉松橋. 嚴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容量復蘇和血管活性藥物應用. 中國危重病與急救醫學,2004,16: 451453.

4 delmas a,leone m,rousseau s,et al. clinical review: vasopressin and terlipressin in septic shock patients. critcare,2005,9:212222.

5 westphal m,stubbe h,sielenkmper aw,et al. terlipressin dose response in healthy and endotoxemic sheep:impact on cardiopulmonary performance and global oxygen transport. intensive care med,2003,29:301308.

6 ertmer c,rehberg s,morelli a,et al. current place of vasopressin analogues in the treatment of septic shock. curr infect dis rep,2008,10:362367.

7 morelli a,ertmer c,rehberg s,et al. continuous terlipressin versus vasopressin infusion in septic shock (terlivap):a randomized,controlled pilot study. crit care,2009,10:130.

第4篇

地理學是一門涉及多學科、跨領域的綜合叉科學。地理學科文理兼備的綜合性、社會實踐性、區域性的特性決定了其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了內容基礎、社會實踐基礎和方法論基礎。如地理學中關于資源開發與合理利用、環境保護、產業布局與結構調整、交通運輸、城鄉規劃以及人口、環境、資源等重大區域問題及其可持續發展等內容,均可構成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素材;地理學要求培養學生很強的實踐能力,這種實踐能力,小到地圖的辨識與繪制,大到城鄉規劃、國土開發整治等,恰恰是研究性學習所需要的;地理學注重人地關系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綜合集成,強調多種方法的靈活選擇與組合,如比較法、文獻資料分析法、實證分析等。此外,地理學科善于利用先進的3S手段和計量地理工具,對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準確描述、合理解釋和預測,這些正是研究性學習所需要的方法論基礎。

隨著國家教育部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納入“實踐教學重點”和“教育教學水平評估體系”,以及“十一五”規劃中“創新型國家”目標的確定,創新性教學與研究已成為教育教學的主旋律。教學和科研相結合、教學與教研相長,是地理教師隊伍必備的素質。憑借地理學科特性優勢,地理課程教學在區域人口、資源與環境等領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條件更成熟、更優越,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揮空間。

二、地理研究性學習的課堂組織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渠道,是地理研究性學習的主陣地。地理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必須充分考慮到地理學科特性和專業培養目標,遵循一定的組織原則,結合各校地理師資條件、實驗和實習條件以及學生能力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和組織模式。

1.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原則

在研究性學習中,筆者認為應遵循以下五個原則:一是自主性原則,即把學生真正置于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自主習慣,通過學生自主選題、自由組團和自覺研究,來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創造潛能,使學生在學習中實現自我、創新自我和發展自我。二是實踐性原則,即充分利用地理學科的實踐性特點,把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構建應用型的研究性課題,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讓學生在社會大熔爐中完成實地考察、調研以及課題相關信息資料的搜集,提高對現實世界的認知能力,增強對社會實際的了解,并收獲人際交往技能、溝通技能、與他人合作技能,培養社會適應能力、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三是興趣性原則,即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選擇不僅具備研究價值和科學意義,同時必須要有趣味性,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點。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捕捉周圍客觀環境的新變化,增添研究性學習課題的時代感和吸引力,以促使學生興趣火花的不斷迸發。四是創新性原則,即研究性學習活動能夠通過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對地理事物和現象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心理傾向,能夠樹立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求新精神。五是可操作性原則,即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開展,必須著力于高師地理院校自身條件和學生實際能力水平。在內容設置上,要有一定的難度和能力要求;在空間尺度上,應以學校周邊社區、城市或區域為研究重點,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并能實現費用成本的最小化,增強學習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2.研究性學習的內容體系

根據地理學科特性和研究性學習開展的基本原則,筆者以人文地理部分課程教學為例,進行研究性學習課題素材的挖掘。人文地理學是關于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在研究內容上,注重人地關系,并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為重點,貫穿于工業、農業、交通、商業、城市等內容之中。在人文地理學龐大的科學知識體系中,產生了諸如文化地理、人口地理、農業地理、工業地理、聚落地理、語言地理、宗教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行為地理等眾多的分支學科。在地理教材的人文地理部分中,可以從基本理論、方法論及部門地理三個方面,提煉出以下研究性學習課題(圖1)。

其中,基本理論部分包含的主要研究性課題有人文地理學的應用及理論價值、人地關系的可持續發展觀等;人文地理學的方法論部分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人文地理工作者(教師、科研人員、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能力要求的探討;部門地理中可以挖掘出眾多的研究性課題素材,如文化地理部分的不同空間尺度的文化沖突與融合問題;人口地理部分的人口增長的社會問題(人口老齡化、留守兒童等)、人口政策(戶籍制度、計劃生育等)、民俗景觀中的人地關系態度等;農業地理部分,包括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及其實現條件、三農問題、新農村建設中的人地關系問題(基礎設施、教育、醫療衛生、保險等);工業地理部分的技術創新與工業革命關系、工業布局的影響因素及其時空演變、工業化進程中的人地關系問題(如區域協調發展、環境保護、主體功能區劃分)等;聚落地理中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關系、城市(鎮)體系、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失地農民、城市交通擁阻、城市教育醫療衛生支撐體系等)、農村聚落規劃與管理(如古村落景觀、農村聚落空心化現象)等;語言地理部分,包括語言分布與擴散的影響因素、地名景觀中的人地關系等;宗教地理中的與國家關系(如國民特質、國家凝聚力)等;旅游地理中的旅游活動對區域的影響(含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等;政治地理部分的地緣政治與國家戰略(尤其是中國的地緣政治與外交戰略)等;行為地理中的人類行為空間尺度的影響因素、全球化與本土化關系等。

3.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實施

研究性學習目標的實現依賴于良好的課堂組織,尤其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共同努力和真誠合作。研究性課題的組織實施可以分為課題選擇、計劃制定、資料收集、資料分析、成果表達、成果交流和成績確定(課題結題)等七大步驟(圖2)。

第5篇

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在即將進入后工業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的背景下,科學學科的發 展日益呈現出交叉化、復雜化和界限模糊化的趨勢,作為一門擁有悠久歷史和廣泛應用前景 的學科,地理學也概莫能外,不僅地理思維又有了縱向和橫向的極大擴展,而且傳統的區 域性和綜合性也被賦予新的內涵。對其的研究分析對于當前中等地理教育的改革將提供一個 有益的思路。

一、從傳統的“區域性”和“綜合性”到新時期地理思維的十大特性

    1.從區域性到區域科學 傳統的地理思維主要是剖析不同區域 的內部結構,揭示不同區域特征的差異性和相似性、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及它們之間發展變化 的制約關系。在中國,早在20世紀40年代~50年代以前,地理學家所開展的大量的小區 域研究工作,以及80年代以來區域地理學的復興,都表明了區域特性在中國地理思維特性中 的重要地位。

在國外,區域科學產生于半個世紀以前,區域科學對區域概念的表述比地理中傳統的區域 概念更進一步。 現代區域科學更強調從一般到具體的演繹和定量分析,把解釋和建立模型作為中心任務,無疑是對地理區域思維的一種完善。

2?從綜合性到綜合地理學 地理事物的多樣性、整體性決定了地理思維的綜合性特點。人文現象之間、人文現象與自然環境之間均存在錯綜復雜的關聯, 只有對所有關聯的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從總體特性上進行研究,注意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影 響和相互作用,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作為對傳統地理綜合特性的延伸,綜合地理學已日益為人們所重視。綜合地理學要求實現 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合作與統一,同時要運用和吸取經濟學、工程技術科學、生態學 、行為學和政策科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積極推動區域綜合開發、區域系統工程和區域綜合問題(如黃河斷流、三峽工程和長江流域的治理與開發等)的研究。

3?從人地關系到區域可持續發展 地理學有人地關系研究的傳 統,從地理環境決定論、適應論、二元論、唯意志論到人地協調論,是人地關系演 變的一條主線。吳傳鈞先生認為地理學應著重研究人地關系的地域系統,研究它的形成過程 、結構特征及發展趨向的規律性。近年來所出現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是一種全新的發展觀,它涉及人類社會中人口、資源、環境、經濟、文化、技術等各個方面,謀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是人地關系演化序列中一種較為完善的形態。實際上,可持續發展觀念與人地關系協調 論的要義不謀而合,從而使得地理學在開展這一專題研究、發揮可持續思維方面擁有得天獨 厚的優勢。

4.從空間性到空間系統 空間性可視為地理學所特有的屬性, 它強調研究地球表層空間差異的現象、原因及其規律。現代的空間概念已演繹為空間系統的 概念,并在區域開發與人文領域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一定區域的“點”、“線”、“面” 綜合構成了“空間系統”,而“空間系統研究”則著重考察空間內“點”、“線”、“面” 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機理與相關的政策調控。

5.社會性 社會科學以人及社會現象作為研究對象,而地理學 則著重研究社會現象的地域結構,以及具有空間屬性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社會地理學是 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我國的社會地理學是在進入90年代以來社會轉型加快、社會問題愈加 突出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社區地理、城鄉貧困、犯罪與交通事故地理和鄉村城市化等都是 重要的研究領域,而城市社會空間結構與空間分異、鄉村社會空間系統等則屬近年新興的熱 點研究領域。

6?實踐性 地理學向來重視其實踐作用的發 揮,從早期的人民公社規劃到農業區劃、行政區劃、城市和區域規劃,再到近十余年所廣泛 開展的土地利用規劃、旅游規劃、各種鄉村規劃(如集鎮規劃、鄉(鎮)域規劃、村莊規劃)和 土地評估等,無不表明地理實踐思維對國民經濟的重要貢獻,新時期這一思維特性還有待進 一步發揮。

7?時段性與時空系統 一般人認為,時間是歷史學的特性,按這種觀點,歷史地理學既可算作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又可算作歷史學的分支學科。但若論及 長時段思路則非地理學特性莫屬。歷史學所研究的已知的人類文明史不過是5000年左右,而 自然地 理學與第四紀地質學則動輒研究10萬、20萬乃至數百萬年以來環境與海平面的變遷、古人類的起源。現代地理學還注重時間與空間的結合,即從時空系統的角度來研究地理現象,揭示 其動態變化特征及一般演變趨向。

8?宏觀性和微觀性 地理學向以宏觀研究見長,強調從大處著 眼,開展系統的體系研究,如城市地理中對城鎮體系的研究,就是把城鎮看作一個點,研究 一定區域內點與點之間的關系,包括等級規模結構、職能組合結構、地域空間結構和網絡系 統結構。近年來,地理宏觀研究中出現了研究大區域或大系統的宏觀問題的趨勢,如對地球 科學系統、陸地科學系統的研究。

地理也重視微觀領域的研究,如同屬城市地理,微觀研究則把城鎮看作一個面,綜合研究 城鎮的內部空間。如近年興起的公司地理研究,探討地方化與柔性生產網絡的作用,研究國 有企業改革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等。微型社區更是典型的微觀研究,如對北京“浙江村” 、蘇南集鎮等的研究,通過微觀研究,歸納、衍化類型,從而具有更為普遍的指導意義。

9?學科交叉性 地理學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很大一部分緣于其具有極強的學科交叉性,如地理學與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民俗學、人口學、政治、軍事、民族和宗教分別衍生出經濟地理學、社會地理學、行為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民 俗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民族地理學和宗教地理學等。尤其是與 計算機處理技術、遙感、數理統計等所衍生出的地理信息系統、地圖與遙感、計量地理學等 無不發揮了巨大作用,使地理學科獲得勃勃生機。

10?決策性 這也是地理思維有待挖掘的一大特性。地理善于區 域研究、綜合和宏觀論證,客觀上為其走向高層次決策領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其實,地理 學完全有可能充分發揮這一特性,進入決策圈。因為,一則,地理學每每走在時代的前列, 具有極大的超前性,如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對知識經濟及國家創新系統的研究等即可見一斑 ;二則,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通過計算機技術與空間數據的結合和一系列空間操作與分析 ,為區域規劃、管理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信息,強化了地理的決策思維,也促進了學科的決策化。

第6篇

關鍵詞:農業院校 經濟地理學 教學思路

經濟地理學是地理學的重要分支,也是土地資源管理、測繪工程、經濟學、物流管理等專業的必(選)修課。經濟地理學的原理在經濟活動和區域、資源、環境、地理空間的發展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農業院校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開設了《經濟地理學》課程,但如何體現課程特色并且與專業特征相結合,符合專業需要,是教學過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1、課程特色

1.1研究內容

經濟地理學是地理科學系統中重要的一門分支科學。它以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為中心內容,即研究經濟活動區位、空間組織及其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揭示人類經濟活動的地理特征,探討地域經濟發展規律,其研究內容主要包含經濟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體區域的生產布局和組合規律、生產和經濟部門的布局規律三方面。

1.2學科特性

經濟地理學的特性表現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區域性)和綜合性。地域性是經濟地理學的根本特性。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對象都必須落實到一定的地表空間上,即落實到地域上,這樣所研究的內容才有針對性和實踐意義,不同的地域都有各自的特征,因此相同的理論在不同的區域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地域分異規律也是經濟地理學地域性的核心問題。

經濟地理學的綜合性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地理學學科性質要求對自然、技術、經濟等條件進行綜合;二是經濟地理學的地域性要求對特定地域內的諸多條件進行綜合,也要求對地域之間的差異與分工進行綜合;三是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歷史性和發展性,要求對產業布局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方向進行綜合。

1.3基本理念

作為地理學的主要組成部分,經濟地理學課程教學同樣遵循地理類課程教學的基本理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構建地理學思維模式;培養熟悉現代信息技術的實用人才。

2、《經濟地理學》課程體系與教學概況

經濟地理學通常是高校人文地理學專業的主干課程,相關課程體系較完善,如經濟地理學導論、自然地理學等,學生在學的過程中能較系統的學習和掌握;相比之下,農業院校土地管理專業開設經濟地理課,不能照搬地理專業的教學模式,培養目標也有所差別,因此在課程體系及教學模式上都要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在現代學科體系中,《經濟地理學》課程被劃歸為理科,但實際上,由于其內容體系涵蓋了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管理等多門學科的內容,因此基于不同的學科體系,對學生教學內容的偏重點也應有所側重。但從一些研究資料來看,目前農業院校《經濟地理學》課程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知識結構欠合理,大多數教學組織限于課時以及其他教學條件的影響,偏重于理論,缺乏實踐,與專業的結合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學生的能力得不到鍛煉。另外,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經濟地理學》是一門涵蓋眾多學科內容的交叉科學,因此在課程設置時要全面考慮其他課程的先修或者同時進行,如自然地理學、自然資源概論等課程。

另外,對農業類大學土管專業的本科學生而言,目前適合專業實際需求的經濟地理學教材不多,輔助教材更少,特別是實踐教學的輔助教材幾乎空白。各門課程(包括實踐課程、野外實習)的教學大綱既不健全也不規范,沒有標準體系。而目前實驗室、實習基地的建設重點仍放在“自然地理”和“技術地理”(如地理信息系統、地圖測繪等)方面,適合土地管理專業的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仍明顯滯后。

目前高校《經濟地理學》課程教材主要有李小建教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經濟地理學(第二版)》;耿莉萍編寫的高等財經院校21世紀教材《經濟地理學》;劉艷芳教授等編寫,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經濟地理學——原理、方法與應用》等。我校土地管理專業選用后者,該教材系統的探討了經濟活動地理空間組織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應用,突出了經濟活動地理空間組織原理和方法在區域發展決策中的應用,即區域農業布局、區域工業布局、旅游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城鎮體系規劃和環境規劃等,對土地管理專業的學生而言更貼近一些[1]。

3、教學思路

農業院校經濟地理學的教學應著眼于三個方面:第一,經濟地理學教學必須反映學科的新進展。第二,經濟地理學教學必須使學生掌握分析與解決問題的基本地理思維方式與方法。

第三,經濟地理學教學必須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加強專業知識基礎,使之成為復合型人才[2]。

3.1結合專業特點,樹立地理觀念

所謂地理觀念就是地球表層的整體觀念、區域觀念、環境觀念。學習各類基礎知識和分支學科的目的集中于一點就是為了認識地理環境和建設地理環境,能夠用正確的地理觀念去思考和分析問題。

地理學的知識領域很寬,任一專業學科和地理學都會有聯系。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已成為一種趨勢,單一的不與其他學科發生聯系的學科越來越不多見。地理學與自然、社會、經濟、人的行動與心理等各個方面發生密切的聯系,對與地理科學和自己專業有關的知識要熟悉、了解,對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的某個方面要專深、精通,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會有所作為[3]。

土地管理專業要依據區域經濟發展、社會需求和科學的職業崗位分析,界定專業的培養目標、業務范圍、知識與能力結構,依據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構建適合專業特點的實用型課程體系。整個課程體系的設置要以達到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為目的。在經濟地理學教學過程中,應緊密結合學科發展趨勢,不斷優化課程內容結構。結合土地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目標,突出重點原理的講授和應用實踐能力培養,經濟地理學教材中一些較為復雜的計算公式的推導可以省略,只要交代清楚確定的原則、所用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思路技巧,直接給出結論,進行應用方法的講授即可,對簡單的內容、易于自學的知識進行簡化講授,使學生接受的是如何全面系統的思考問題和解決經濟地理學以及其它問題的方法的教育,而不是數學知識的運用,這對培養應用型人才非常有利。

3.2反映學科進展,創新思維模式

傳統的地理思維主要是剖析不同區域的內部結構,揭示不同區域特征的差異性和相似性、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及它們之間發展變化的制約關系。而地理事物的多樣性、整體性決定了地理思維的綜合性特點,從總體特性上進行研究,注意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要運用和吸取相關學科如經濟學、生態學、行為學和政策科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

經濟地理學是地理學中學科發展較快的學科,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地理學學科研究,從開始主要集中于產業發展與布局研究,到經濟活動全球化、新經濟地理學、可持續發展、區域創新網絡、以及其他解釋經濟活動空間形象的非經濟因子作用的各種理論如“嵌入理論”以及“網絡聯系理論”等的研究,均取得較大進展。經濟地理學教學必須反映學科的新進展[4]。

地理善于區域研究、綜合和宏觀論證,地理學具有極大的超前性,如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對知識經濟及國家創新系統的研究等;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通過計算機技術與空間數據的結合和一系列空間操作與分析,為區域規劃、管理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信息,強化了地理的決策思維,也促進了學科的決策化。客觀上為其走向高層次決策領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教學的過程中必須緊緊抓住地理思維特性這一切入點,強調培養學生運用創新地理思維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把握住了這種思維的特征,才可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問題,增強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靈活性,才能使分析問題的過程更好地體現出地理性,也才能更為全面、徹底地貫徹素質教育。

3.3加強實踐教學,提高綜合能力

學習經濟地理學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目前廣泛開展的土地利用規劃、各種鄉村規劃(如集鎮規劃、鄉(鎮)域規劃、村莊規劃)和土地評估、地籍管理等,無不表明地理實踐思維對國民經濟的重要貢獻,新時期這一思維特性還將進一步發揮。

實踐基地是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可以按照就近原則,建立以學校所在城市作為課程實踐的主要基地,根據經濟地理學、城市規劃、區域分析與規劃、區域發展戰略、房地產評估、地籍調查、土地資源管理等實踐內容開展系列講座,參觀相關機構、部門、科研院所的工作流程,熟悉工作環節等。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資源來彌補校內教學資源的不足,增強學生參與實際工作的能力。

另外要樹立能力本位理念,在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上下功夫,提出學生在校期間職業能力的訓練項目,如計算機輔助制圖能力訓練、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能力訓練、城鎮體系規劃設計能力訓練、房地產估價能力訓練等等,學生在畢業時要取得相關的職業技能等級或資格證書,為將來從事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相關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艷芳.經濟地理學——原理、方法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6 。

[2] 李國平.關于經濟地理學教學及其改革的初步探討[J].經濟地理,2002,22(1)

第7篇

人文地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授理論的同時,適當開展實踐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搜集整理資料、ppt制作、團隊協作能力,逐步形成一邊理論探討,一邊實踐操作的教學模式。

(一)組織有針對性的課堂討論1.課程導入時的討論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都從“破冰”開始,“破冰課”指的就是這門課程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始即第一堂課。所謂破冰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要消除師生間的陌生感,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課堂;二是消除學生與課程教學之間的陌生感,通過采取有效的手段與方法,解決學什么、為什么學、怎么學的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破冰課”的效果怎么樣會直接影響甚至決定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順利與否以及今后的教學效果,因此能不能上好第一堂課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破冰課”內容的設置、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選擇取決于該課程學科特點、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地位及課程性質以及學生的知識結構、心理特征等。本人通過幾輪的探索與實踐,確立較為有效的“破冰課”模式,根據綜合文科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人文地理學課是在第二學年第一學期開設,而這個時候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并形成了班級學習風氣、課堂氛圍,這些情況要求教師在開學前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本專業本班級的各種情況,即備學生。在此基礎上,結合人文地理學地域性學科特點,講授緒論時,采用以生源地為單位的小組討論的方式,如討論自己家鄉的農業、工業、、人口密集程度及其原因、民風民俗、旅游開況后派代表發言,輕松實現預期目標:一是使學生的注意力從假期生活引到課堂上來;二是通過同鄉之間聊家鄉、在全班討論,輕松交代人文地理學學什么和為什么學、怎么學的問題,使他們認識到其實人文地理學和我們日常生活是緊密聯系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2.教學過程中的討論在教學過程中,組織有針對性的課堂討論,主要有:對于國內外時事熱點,運用人文地理學基本理論進行討論,運用聚落地理學知識,從我國城市化進程角度分析土地城市化與人的城市化之間的矛盾;談家鄉的民俗民風、產業結構、資源特色、區位優勢,分析家鄉城市地域格局和前景;分小組討論分析家鄉的地名及其由來,從而掌握地名景觀這一內容;上網搜集逆城市化現象資料,分析逆城市化現象出現的原因及其發展趨勢等。組織有針對性的課堂討論既能避免教師傳授知識陳舊,又能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還通過鼓勵調動同學們參與積極性。在討論步驟上,先由同學們分組討論,后由每小組代表發言,最后由教師點評、總結;對參與積極性高的、有自己觀點的同學給予加分鼓勵,刺激同學們討論、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開展實踐教學,提升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決定了其實踐教學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是培養合格的中學地理教師及相關教育教學工作者的重要內容。教學又是“教”與“學”的結合,在“教”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方式多樣,靈活多變地組織說話訓練、思維訓練、利用ppt講解訓練,使課堂上人人參與,個個活躍,議論紛紛。人文地理學實踐課程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實際上就是一個能力培養的過程。根據實踐教學內容采取多種多樣的實踐教學形式,如通過搜集整理資料上講臺講解民俗;從自然、資源條件差異,社會經濟發展條件差異、區位差異等方面,查閱城市規劃資料,分析并解釋呼和浩特市城市向東南發展的合理性;調查旅游資源及旅游線路的開發,分析客源市場的特點,總結旅游業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比較世界三大宗教的中心思想和傳播方式,分析佛教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調查內蒙古地區工業布局特點及其原因等實踐教學的形式有演講、講課、社會調查等。實踐教學中還要求有ppt、文檔,必須通過團隊協作完成并展示,引導學生從人文地理學視角思考當前的很多社會問題。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也訓練了學生團隊協作與溝通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能讓學生了解人文地理學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價值。如果僅僅依靠課堂理論教學,缺少適當時間、適當內容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不但不能突出人文地理學應用性,綜合文科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也難以落到實處。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和手段對于三年制的綜合文科教育專業而言,人文地理學教學中專業的外業實習不可能像地理學專業的人文地理學一樣進行較系統的野外實踐,但是在當下,光憑傳統的講授與板書結合的手段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很難吸引學生。而現代化的多媒體課件教學手段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多媒體課件以其圖文并茂又可以借助影音文件的優勢,直接影響學生感官,增強課堂教學效果。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經費實現野外實踐的不足。例如在講述宗教景觀、不同區域民居的比較、旅游景觀等教學內容時就得利用影音和圖片結合的多媒體課件進行生動的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果。

二、探索和建構新的考核模式,促使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

第8篇

一、圖表分析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地理學具有綜合性強、知識體系分支繁多、涉及范圍廣泛、內容包羅萬象的學科特點,加之地理學作為一門專門學科,教學傳授過程中又需要運用多方面的學科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地理學科的學習難度。圖表分析法,能有效地降低學生對于復雜的圖形、題目條件的認識難度,對于學習地理學科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地理學習中,無論是課本上的配圖、地圖繪本,還是做題訓練中碰到的圖表分析題,讀圖能力對于學生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能力培養。圖表分析,能直觀形象地反映地理環境、統計數據等等,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完整、立體的知識體系。正確使用圖表,對于初學地理者或者地理學科掌握較為薄弱的學生來說,可以直觀地反映地理環境,方便記憶,從而增加學習興趣;對于對地理學習有一定基礎的學生來說,合理使用圖表能增強分析能力,他們對于基礎有一定的掌握程度,在圖表中開闊他們的視野,發現新的知識。

據調查顯示,圖表分析法對于學生在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運用廣泛,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水平,促進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理解正午太陽高度時,如何加強學生對于一年四季不同時間的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理解,畫圖是一種簡潔直接、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要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理解能力,在大腦形成立體圖畫,同時動態反映時間對于正午太陽高度的直接影響。

二、高中地理教學對于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

現階段,高中地理教學已經認識到圖表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加之地理學科高考中圖表分值的加重,教師正在有方向性地積極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比如,講到水循環時,針對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不同的水循環有不同特點以及不同地理范圍,如何掌握、分清各環節的水變化形態以及變化形式,圖表法是一種不可取代的授課方式,不僅能最形象地表現水循環的過程,還能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看似無形,實則在大腦中形成體系,與其他知識之間形成聯系。

1.培養學生對于讀圖能力重要性的認識

許多學生對于文科性質的地理學科的讀圖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地理的學習仍停留在死記硬背書本知識的層面上,這就需要加強讀圖能力重要性的認識,使讀圖訓練成為一種習慣。教師可以在平時學習中多增加一些讀圖的題目,有意培養學生讀圖的能力。

2.培養讀圖能力重在實用

讀圖能力的運用重在為了增強學生對于知識的了解、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因此教學過程中應選擇一些直觀形象,對于知識的理解有真正意義的圖表,如此才能真正鍛煉學生的讀圖能力,提高學生的地理思考問題能力。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應時常貫徹一些讀圖的技巧,有效提高讀圖能力。比如,如何分清山川、河流,太陽公轉的四季變化的圖形規律,這些都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學習讀圖。

三、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第9篇

一、構筑學科組的共同愿景,建設學科精神文化

在教育領域,“文化”正成為近年來最熱門的詞語之一,文化建設已成為許多學校管理與發展的積極追求和頂層設計,“文化的力量”正成為推動教育進步、學校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巨大動力。學科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科組成員共有的行為規范體系、自覺的精神和價值觀念體系以及全體成員的共同生存方式。學科文化建設是實現“學校辦學理念與教師思想行為之間相互轉化”,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生命真實成長,而不僅僅是完成事務。

學科的精神文化是學科靈魂,是在與學校文化保持一致的情況下,學科結合自身實際而凝煉出來的共同發展愿景和文化理想。從學科文化的本質和特征來看,它具有標識分界、整合凝聚、激勵引導、延續增殖四大功能。標識分界功能指學科文化將不同的學科知識、學科成員、學科組織予以區分的能力。學科文化的整合凝聚功能是揭示學科文化在對學科內部成員的學科理念、學科精神、價值觀、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協調與重組、凝聚與內化的能力。學科文化的激勵引導功能是指學科文化對學科內部成員主體思想認識和價值取向上的一種教化引導作用,即通過開展活動,使學科內部成員在思想認識和價值取向上趨于一致,并體現在他們的實際行動中。學科文化的延續增殖功能是指學科文化在傳遞過程中,通過社會繼承機制,使學科文化得以流傳、延續。

以天津市實驗中學的地理學科精神文化建設為例,在實驗中學“求真求實,思學思新”學校文化的引領下,地理學科組提出“天地明理”的學科精神文化,確立“建學習型組織,創研究型團隊”作為學科組組訓,確定“構筑臻思、敏行、務實、創新的學習型組織和實踐共同體”作為學科組共同發展愿景,以期真正提高學科組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對教育教學問題進行有效、高效研究的能力,合理開發與靈活運用課程資源的能力,有效使用各種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策略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能力等。

二、形成學科組的共同行為方式,建設學科制度文化

學科制度文化是學科組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從制度設計到制度執行的過程,構成了學科組全體成員的日常生存方式和教育教學方式,彰顯學科行為文化和行為藝術。學科制度文化是學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科文化的重要標識和學科文化建設的有力抓手。理解和認識學科文化往往要從學校制度文化上去考量。從構成要素分析,學科制度文化的構成要素包括文本、體系、內涵、外延四個方面。制度文本是學科制度文化的介質載體,它用文字的形式,表達了制度的價值訴求和相關者的行為規范,一般指的是成段、成篇、成書的書面語;學科制度體系形成了學科制度文化的制度架構,它為學科機構及有關人員的思想認識和行為規范提供了保障;學科制度文化的內涵指的是它的本質特征,其外延是營造學科教育秩序的觀念和行為的總和。

以天津市實驗中學的學科制度文化建設為例,學校學科制度文化的具體內容主要包含:日常活動制度、備課主講制度、評課主評與分評相結合制度、課堂觀察制度、課例案例研究制度、跨年級跨學科綜合備課研討制度、課題研究制度、讀書交流制度、獎勵激勵制度、師徒結對制度等。其中,學校要求“備課、上課、評課制度”做到“五結合”。第一,備“課”與備“學”相結合,以實現文本和教學對象的真實有效對話;第二,評“課”與評“理”相結合,以實現學科組教師之間的理念互通、智慧共享;第三,“一課多案”與“一案多課”相結合,以實現梯隊教師模仿再現、修改、內化、創新等多維重建;第四,“一本通”與“活動菜單”相結合,以實現學科教研活動常態化、日常化、精細化、自助式主動研究等;第五,“面對面教研”與“教、學、研、思一體化信息平臺網絡實時互動教研”相結合,以實現教學研究的實時無縫鏈接。

三、構建學科組獨特的教學模式,建設學科教學文化

學科教學文化是一種充分體現學科特色的教育教學課堂文化,它是師生教學實踐賴以開展的前提、背景和氛圍,它是一種活動的文化、關系的文化、顯性與隱融的文化,是一種持久成形的教學傳統、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的類型或范式,是學科教育教學背景下師生的課堂生活方式。

探明學科教學文化的發展狀態,有利于從根本上找到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發展的動力源泉。首先,提升教師精神境界。教學文化建設在根本上立足于教師的內心世界,目的是有效激發能影響外在教學行為的教師心靈力量。其次,增進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由于教學工作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教師的教學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即便是成熟而有效的教學技能,在面臨復雜環境的時候也有雕琢與審視的必要性,這就需要教師在心理上打破封閉與孤立。再次,強化教師職業價值認同。為師之道的神圣之處就在于從終極關懷的立場出發,以主體的價值體驗和認知為中介,不斷改善自身及他人的生活世界。

以天津市實驗中學地理教學為例,地理學科組在深入研究地理學科思想、學科方法和學科特性的基礎上,提出 “學科教學整合化”,在課堂教學中樹立整合的觀念,用系統、整合、復雜的眼光考察與分析課堂教學的行為以及行為中的諸要素,使教學的各環節與各方面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圖式―探究―合作”特色教學模式的構建,地理學的知識容納于各種圖中,思維導圖可以直觀表達學生的思維,從而實現思維的可視化。深入開展“圖式教學”,用“圖”去引導學生發現天文、地理之美;用“圖”去感受地間萬物之變遷;用“圖”去建構學生的地理思維。

四、營造學科組教學的基礎環境,建設學科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在學科文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是學科文化要素的物質表現方式。學科物質文化是指學校內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化的文化形態,是學科文化的外殼,奠定著學科文化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它又是學科文化“內核”(精神文化)的載體,體現著一定的價值目標、審美意向等,是富有內涵的人文環境。學科的物質文化主要是通過學科的物理環境,諸如建筑、綠化、雕像(塑)、圖片、教室布局等的創設來體現和發揮它育人的功效。學生在優雅的學科物質環境中會有意無意地在思想觀念、心理素質、行為方式、價值取向諸方面都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心靈的感應,精神的升華,觀念的更新,從而實現良好人格的塑造。

以天津市實驗中學為例,地理學科組在學科物質文化建設中,精心布局具有地理學科特色的學科文化墻、可視可動的地理實驗、天文研究室、地理園等,從而實現地理學科知識、學科思想、學科方法的顯性體現,創造有利于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的物質實體環境。

總之,通過加強學科文化建設,可以使學科組成員形成教育教學的共同愿景,形成共同遵循的學科行為,形成獨具特色的學科教學和彰顯學科特色的物質表達。從而使學科組成為主動探究、自我更新的團隊,帶著智慧參與創生信息的團隊,有效提高對教育教學改革整體的意識和洞察力的團隊,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研究方式,真正實現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

專家評介:

夏恩偉老師是一位研究型教師,通過深入研究地理學科特點、學生地理學科的學習力、地理學科思維品質培養等問題,他構建了“圖式―探究―合作”高中地理教學模式,并形成了“臻思、敏行、務實、創新”的教學風格。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男人天堂最新网址 | 九月婷婷开心九月 | 亚洲综合激情九月婷婷 | 精品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 97视频免费在线 |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久久 | 五月天黄色网 | 久久久99精品 | vr专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 色射综合| 丁香婷婷成人 | 福利在线观看 | 玖玖精品国产 | 精品一区二区三 | 99热在线观看精品 | 97在线观看中心 | 深夜激情网站 |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 | 日韩欧美在线一级一中文字暮 | 毛片a级毛片免费播放100 | 欧美精品超清在线播放 |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 五月丁六月停停 | 欧美在线a| 99热精品在线播放 | 日本欧美在线视频 | 91热这里只有精品 |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 在线婷婷| 国产最新自拍视频 | 五月天激情婷婷婷久久 |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 |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 福利视频精品 | 久青草国产手机在线视频 |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 | 国产乱理 | 深爱五月综合网 | 免费黄色网站视频 | 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