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6 16:19:43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體能訓練的重點和難點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摘 要 體能訓練的研究一直是競技體育界的熱點和難點,現代競技體育的迅速發展促使人們不斷在此領域進行探索和創新。體能訓練應注重身體運動鏈的作用,避免單一的訓練某一環節的力量,將人的身體運動看作是一個運動鏈。TRX體能訓練器是一種新興的發展核心體能力量、提高神經肌肉系統控制能力、預防運動員損傷的有效方法。將TRX體能訓練器合理的運用于短跑運動的體能訓練中去,將會對提高運動員的運動成績帶來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 TRX體能訓練器 高校 短跑 體能教學訓練 應用
一、選題目的和意義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在競技運動訓練領域,人們一直將短跑力量訓練的重點放在四肢上,忽視核心肌群力量的訓練。實踐證明:隨著競技體育的迅速發展,大多數項目的運動員,要想在賽場上表現出應有的技術水平,取得出色的運動成績,神經肌肉系統必須具備以下功能:(一)強有力的運動核心一一髖部和軀干力量;(二)運動神經對肌肉運動的精確控制能力;(三)在特殊情況下的協調用力;(四)在不穩定狀態下保持身體動態平衡的能力。鑒于此,在實踐的力量訓練中也隨之出現相對應的三大特點:一是從核心向四肢進行放射性的力量訓練,核心力量訓練是進行整體力量訓練的第一步,核心強大才能保證運動鏈上的力量傳導,才能使已獲取的整體力量發揮出應有的水平;二是以提高整體運動能力為目的的力量訓練必須包括髓部的屈伸和軀干的旋轉;三是競技運動員的力量訓練必須是在神經肌肉系統的支配和控制下完成的[1]。因此,幾乎所有的運動項目都對運動員核心肌群的力量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
短跑運動是一項既要擁有短跑速度,同時又要求擁有良好的協調性和靈敏性的運動項目,需要運動員具有強大的髖部力量和腿部支撐能力,需要強壯的胸背、肩部、手臂和腰背肌肉力量,并且對于運動員神經系統和肌肉的協調控制能力要求非常的高,并能快速的完成符合短跑運動項目所需要的各種復雜的動作,只有這樣才能夠取得理想的運動成績[2]。
二、TRX體能訓練器
TRX體能訓練器是美軍體能訓練體系中曾經產生的經典訓練道具之一。在上世紀30年代,有一種用高密度纖維制成的毛巾進入了單兵補給袋中,其韌性強,能夠承受幾百磅的重量,很多的士兵都將其繞在坦克的炮管上,雙手抓住兩端做引體向上或者是綁在彈藥箱上自制進行彎舉等動作。進入新世紀以后,美軍研發了一種懸掛訓練體系,依靠幾個帶子就能保證戰時的訓練強度,而且極少造成傷病,避免了非作戰減員。后來,一個叫Randy Hetrick的海豹突擊隊員的指揮官,在退役后重新設計了現在的TRX體能訓練器和與之匹配的體能訓練計劃,目前美國已經有超過1000家健身房在使用TRX,在一些公眾場合也安裝了類似的裝置,方便市民自行鍛煉。
三、TRX體能訓練器核心部位動作名稱及動作描述
從專項角度理解,我們可以將短跑專項體能定義為:指適應短跑比賽的要求,運動員在專項極限強度運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機體的持續運動能力,它是維持運動員競技狀態和高質量完成整個比賽過程的各種身體運動能力的綜合[3]。在對孫海平教練訪談的基礎上,我們得出短跑運動員的專項體能結構由:專項力量、專項速度、專項節奏、專項柔韌和神經對肌肉的控制能力5部分組成[4]。據此,根據實際訓練經驗,特設計出以下訓練動作以供參考:
站姿背部伸展:雙手向上伸直呈“Y”型,雙腿分開跟肩膀一樣寬,以臀部向后傾,向后再慢慢還原。
髖關節下彎:人側站,重心外移,雙腿分開與肩同寬,雙手抓住單繩放頭上,以側腹力量彎曲軀干,再慢慢還原(難度增加:加大斜度)。
跪姿推出:手臂向前伸,握住繩子,雙手伸直,肘保持一點彎曲,拳眼相對并住,膝蓋跪在墊子上,身體順著繩子向前傾斜滑出,大腿與小腿之間角度不變,手臂與身體之間角度不變,到身體與地面成45度時慢慢恢復。
推胸-單腿伸展:人背向繩子,手臂握住繩子,雙手伸直,肘保持一點彎曲,膝蓋一點點彎曲,一腳撐地,一腳向前抬起,身體重心微微向前,用胸肌發力慢慢打開雙手并讓它彎曲到90度停下,再慢慢還原。
抬腿:人躺在墊子上,雙手在兩側扶住繩子,雙腳合并,抬起至90度再慢慢下放,不要放到底。
懸浮仰臥屈腿:人躺在墊子上,腳后跟勾住繩子,臀部向上挺起,大腿收回彎曲到90度,再還原,兩替。
V型坐姿起身:人平躺在墊子上,雙腿腳后跟勾住繩子,雙手放在身體兩側,以腹部力量彎起,雙手沿身體兩側向上伸直,然后慢慢往回放。
總之,TRX體能訓練器作為一種新興的體能訓練手段,在國外體能訓練領域已經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眾多研究結果都證實,它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不同運動員的力量能力和神經肌肉系統的協調控制能力,為運動員在競技運動中取得理想的成績打下基礎。但在我國的普及率卻不高,僅在幾個體科所和體育院校有應用。此外,在運動領域的應用主要集中在體操、跳水等項目中,涉及的項目不多,訓練的對象多為是高水平專業運動員。因此,廣大體育工作者需認真研究,廣泛普及。
參考文獻:
[1] 王衛星.教練員科學訓練系列講座――功能性力量訓練[M].國家體育總局.2009.8:4-18.
[2] Closed-kinetic chain upper-body training in Redcord improves throwing performance of NCAA Division 1 Softball players[J].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2008.22(6):1790-1798.
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開展多種多樣體能訓練,對鞏固和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都會起到良好作用。
一、研究目的
體育作為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是不可或缺的,學生的體能程度和體育教學過程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而言,體育教學只是單純的“重理論、輕應用”,甚至有些學校對單一、片面的成績考核方式來判定學生體育能力,這些都不能確實的達到教育培養的目標。只有從實處著手,增強學生的體能訓練,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現行體育教學制度的窘境。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查閱 的安排、管理、 觀察法 采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加強運動技能,發展學生體能。
在體育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經驗,進行創新體驗和練習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學生既掌握運動技能,又提高體能水平。如在快速跑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掌握技能的情況進行分組,對起跑慢的學生可采用各種預備姿勢、突發信號的反應起動練習,對動作速度、靈敏性差的學生可采用快速站立跑、蛇形跑、快速仰臥起坐、搶繩子等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在發展體能的同時,體會到體育練習的樂趣,從而培養終身體育的習慣。
在教學生一項新的運動技能時,教師首先要把各個環節的技術要點講清楚,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對出現的問題,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時解決。如正面雙手頭上擲實心球的技能教學,應教會學生正確的持球技術、預備姿勢和最后用力及發力后怎樣維持身體的平衡。通常最后用力階段是正面雙手頭上擲實心球技術的核心環節,技術的好壞直接影響投擲距離的遠近。在教學實踐中我把擲實心球技術編成順口溜,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后腿蹬,前腿撐,抬頭、挺胸要收腹,直臂前擺把指撥,最后換腿保平衡。通過幾句話把整個投擲技術貫穿在一起,學生很容易就記住了技術要點。再如,跳遠的技術動作由助跑、起跳、騰空、落地四個技術部分組成。快速的助跑和正確有力的起跳結合技術是跳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應讓學生反復體會擺腿擺臂的相互配合和擺腿時的送髖動作。擺臂要注意提肩、拔腰、向上頂頭,擺腿要向前上送髖。起跳后要將起跳腿的髖、膝、踝關節充分蹬伸,起跳騰空后不忙于彎曲或向前抬起跳腿。要待身體越過拋物線最高點以后,再做放擺動腿和向前收起跳腿的動作。掌握助跑與起跳結合技術后,學生能樹立信心,從而取得優秀的成績。
一、加強心理教育
(一)普及心理知識
普及心理科學知識是當前心理教育工作的重點,是科學實施心理疏導的前提和基礎;對于駕駛員來說,只有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才能自覺進行心理調適。當前,應著眼部隊建設的需要,大力抓好心理科學知識的廣泛普及。第一,廣泛開展經常性的心理知識學習。要明確學習內容,學習內容力求簡明、通俗實用。第二,邀請專家和心理醫生搞好心理知識輔導,對于一些簡單的心理問題,可以采用熱線電話的方式由心理醫生進行現場電視解答。針對一些難點、熱點心理問題,邀請專家教授深入部隊傳授心理知識,舉辦專題講座,直接排難解惑。第三,要把心理知識滲透到經常性教育和思想工作中,為加強心理知識普及,應努力在每個教育內容貫穿心理知識,積極在思想工作中的每個環節滲透心理知識。
(二)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駕駛員堅定的政治心理品質
在汽車部(分)隊中要深入開展使命意識教育,教育駕駛員要從部隊打贏的高度來認識和看待加強運輸專業訓練的重要性,要求廣大駕駛員充分認識到自己不僅應是一名稱職的駕駛員,而且更應該是一名過硬的汽車兵和合格的戰斗員。同時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教育之中,從人的內在需要入手,通過意志力、抗挫折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牢固樹立堅強的意志品質。
二、提高心理管理水平
(一)探索心理管理規律,運用正逆向法則大力管理
心理管理是一項嚴格的實踐活動,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既要重視正向管理,又要重視逆向管理,在戰爭環境中,面對生與死、血與火、榮與恥、得與失的挑戰,有的駕駛員會產生更旺盛的斗志,更勇敢的精神,愈戰愈勇;有的則會驚恐、懼怕,回避。面對敵人的心理與軍事攻勢,以及各種反面信息對戰場的滲透,有的駕駛員自覺地抵制、鄙視、批駁,保持堅定的意志。有的則可能難辨真偽,或信以為真,被敵人攻破心理防線。這些心理反應,一部分對戰爭勝利產生積極作用,一部分產生反面影響。戰時心理管理要與行政管理同步,重視采取抑惡揚善的具體措施,注重結合對取得戰果、戰局的變化,掌握駕駛員心理的階段性特點,配合對戰爭勝利的心理期望進行正面管理。同時,正確運用好逆向管理,注重強調紀律與落實處罰相結合;普遍要求與個別管理相結合;解決部隊內部的心理問題與不良情緒相結合,防止心理管理的片面化。
(二)掌握科學的心理管理方法
針對平時轉入戰時,有的駕駛員表現出擔心、害怕、焦慮和驚慌等過分緊張的情緒,可采用語言說服法,情緒激勵法,脫敏技術。戰后的心理管理,主要針對有些駕駛員神經和身體過度疲勞,恐懼后怕等采取的神經肌肉放松法,想象回憶法來恢復體力、腦力、和消除戰后不良情緒所進行的管理方法。正確的掌握和運用上述方法,將有助于心理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培養一支高素質心理教育骨干隊伍
第一,組織集訓培養骨干,要把心理疏導骨干的培訓納入骨干培訓的總體計劃。第二,依托院校培養骨干,院校要為部隊基層開展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導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持,指揮院校要把心理科學知識貫穿到政工、管理、指揮教學中去,培養懂得心理知識的政工、軍事管理干部,醫學院校要為部隊培養心理醫生,要從地方高校心理專業畢業生中招收人才,壯大部隊心理教育骨干隊伍,指導基層進行心理教育和心理測試。第三,借助地方培養骨干,發揮軍隊與駐地廣泛開展共建活動的優勢,針對基層缺乏心理人才的實際,聘請專家為部隊培養心理教育骨干,組織心理測試,診療心理疾患。
三、加強心理訓練
(一)加強心理訓練場設施建設
心理訓練場的主要內容和作用:通過獨木橋訓練,鍛煉駕駛員的平衡能力和技巧,增強自信心,提高獨立克服困難的能力。通過雙索橋訓練,增強駕駛員合作意識,使戰友之間能夠相互信任和相互依靠,體驗互相幫助所產生的巨大力量。通過模擬電網訓練,提高駕駛員的判斷的準確性、果斷的決策性、反映的敏銳性。還有背摔平臺、四米高墻、空中吊杠、雙腳踏版、空中斷橋、攀巖、空中橫梯等內容的訓練,都讓駕駛員心理從不同方面得到訓練。
(二)超越自我,突出抓好體能訓練
體能是心理訓練的重要內容,身體是心理的載體,體不健,魂不壯。因此,抓好心理訓練,必須先抓好身體鍛煉。體能訓練也要依靠心理訓練,對一些高難度的體能訓練,有時往往心理不適應,產生恐懼心理,針對這些不良情緒進行針對訓練,才能更好的鍛煉身體,更好的適應心理訓練,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出體能訓練與心理訓練的關系,才能體現出心理訓練的重要作用。體能訓練也要增強反應能力的訓練,心理訓練有助于反應能力的訓練,心理素質好,反應能力強。
(三)通過心理行為訓練,提高駕駛員適應能力
首先,要通過心理行為訓練提高駕駛員心理適應能力,進行心理適應能力訓練,主要在于培養駕駛員在遭受各種意外、危險、緊急情況時,仍然保持頑強的信念和無往不勝的信心。心理適應能力訓練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戰場環境濃縮法,可以使身心預先感受,逐步克服心理障礙。二是實兵運輸保障演習法,鍛煉駕駛員在未來戰場上的心理適應能力。
其次,通過心理行為訓練提高駕駛員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平時的軍事斗爭準備中,可模擬戰爭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對駕駛員感觀逐量進行立體式的刺激訓練。此外,也可組織一些對抗性強、危險性大的軍事訓練科目,對駕駛員固有心理進行沖擊,擴大心理的“原始臨界點”,實現駕駛員心理承受力“質”的突破和飛躍。
一 課程簡介
形體訓練是融體操、舞蹈、音樂為一體,通過徒手和墊上運動的以“美”為其特征的身體練習。通過合理的、科學的身體練習,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用肢體語言表達思想感情的能力。形體訓練課程的設置,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能系統的學習和掌握形體訓練的基礎理論和訓練方法,讓身體充分享受自由、舒緩、伸曲的動作,塑造高貴纖美的形態,提高體育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
二 教學目標及要求
掌握形體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及塑造形體美的一般規律,掌握形體訓練的基本技術,基本技能和各類動作的基本核心動作,提高身體靈活性和可塑性,提高鑒別和評價形體美,動作美,氣質風度美及表現美的基本能力。
學習本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形體訓練的基本理論知識,提高對不良姿態的矯正能力和對音樂的感知與理解能力;將體驗和領悟到的形體知識在實踐操作的練習中再現,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循序人體運動規律和形體運動特點合理創編一些簡單的形體組合,使其終身受益
三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 形體運動概述
2 形體練習手段與方法
3 形體舞蹈組合的創編
4 形體矯正的手段與方法
難點:
1 是否能準確把握每一個動作的正確姿態
2 形體練習與舞蹈藝術結合的訓練
3 如何理解音樂
4 如何合理運用形體練習的方法與手段
四 教學內容
第一章 形體認知篇
第二章 形體基礎篇
第三章 形體塑造篇
第四章 科學健身篇
第五章 體能訓練篇
五 考核內容
理論部分:教學大綱理論課內容
實踐部分:技術教學,基本姿態組合,把上組合
身體素質:劈叉,行進間前后側踢腿,小跳,中跳
【關鍵詞】體育教學;扣球;技術訓練
引言在排球教學中,扣球技術是有準備姿勢、助跑起跳、空中擊球和落地等技術環節組成。在進行正面扣球技術的訓練時,根據學生綜合素質的不同,采用不同教學方法,通過不斷改進滲透到教學中。結合學生對扣球技術的喜歡和興趣,在教學和訓練手段上突出技術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通過一些輔助練習幫助學生提高扣球質量,突出揮臂鞭打速度,加強空間感和位置感。多安排學生結合球進行練習,避免過多的徒手練習,使他們盡快得熟悉球性,形成正確的動力定型。
一、掌握正確的扣球基本技術階段
初學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掌握扣球基本技術動作,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和條件反射,必須注重技術要點,不過多的強調動作細節。對癥扣球技術相對分散的難點,逐一進行分解與解惑,減輕教學施教過程中的壓力。
(一)扣球技術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初學階段教學重點;扣球時保持高點擊球,全手掌包球、快速鞭打揮臂的動作。強調揮臂方向,動作的連貫性。選擇起跳點和起跳時機,突出動作界線,熟悉動作銜接;突破空間界線,調節騰起角度;選準扣球時機,利用身體的力量完整的作用在球和落點及扣球線路上。調動學生練習的趣味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快速掌握動作要領。
(二)正面扣球技術難點之一
如何揮臂擊球動作。講解過程中,可形象比喻;人得軀干如同鞭桿,手臂如同鞭子,手如同辮梢。當我們發力“揮鞭”時,發力的地方不是鞭子本身,而是鞭桿。腰腹帶動手臂加速揮打力量才會到鞭鞘。而作用力的順序依次是;挺胸展腹――敞肩引臂――收腹收胸――提肩揮臂――加速小臂――屈腕下壓。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重點強調鞭桿和軀干的作用,為強攻奠定扎實的基礎,如果揮臂的力量和速度慢而有限,快攻尚可,強攻則受限,達不打扣球最佳效果。因此,強調學生扣球發力時,手臂放松,腰腹發力自然帶動手臂甩動,可避免擊球時手臂僵硬。
正面扣球技術難點之二;擊球手法。初學者常用掌根擊球,球不旋轉,因而控制不住球的飛行路線,造成“高飛球”現象。其原因;動作技術概念不清,混淆動作技術中全手掌自然張開呈勺狀包球,擊打球時手指手腕推壓裹腕下壓不夠。
(三)上步時機起跳點的選擇
上步太早,易造成吊著打,太晚不過網。起跳點過前易沖網。根據上步步幅可選擇適當的起跳點,調整起跳時身體重心位置,保持好人與球的位置,針對球的飛行路線下落的和下落時間掌握扣球時機,盡量高點擊球,做好揮臂擊球動作。
二、如何改進提高技術教學階段
(一)提高學生對正面扣球技術動作的認知
加強學生對扣球技術動作的認知,領會技術環節,規范技術動作概念。重視講解、示范扣球助跑與起跳的重要性。扣球質量的好壞與助跑的速度、起跳的質量是分不開的,根據因人而異的原則,不同學生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選擇助跑速度和起跳高度是不一樣的。在教學中必須讓學生明確助跑和起跳的重要性。讓學生通過看與聽兩個環節,感知技術動作,體會技術動作中的不足,發現并提出問題。教師進行答疑解惑,糾正錯誤動作的產生。
其次,對于扣球揮臂動作,重視揮臂流程的連貫性。動作力度的傳遞要一氣呵成。扣球要求揮臂速度要快,時間短。但在課堂練習中,許多學生沒有重視這一點,包括從助跑起跳到揮臂,連貫性不強,力度不夠,爆發力不強。因此,重點強調學生注重揮臂動作的連貫性,重視從助跑到揮臂整個過程中的速度傳遞利用率,注意提高揮臂擊球速度和力量。
最后,不要忽視扣球后的落地技術,雖然目前在教學大綱上對于排球扣球落地動作強調的比較少,但是并不代表該項動作可以被忽略不管。恰恰相反,落地動作對于初學者相當之重要,學生一般屬于身體發育期,因此,身體平衡性和柔韌性都比較差,易造成技術動作之間的銜接不暢,還易造成運動損傷。
(二)加強扣球綜合素質力量練習
排球運動是力量和技巧于一體的運動。扣球方面,對學生的力量、速度和多變是目前呈現的特點,不同于以往單純的以力量為主。扣球技術和方法的訓練其實是多個環節的有機體,在教學訓練中可以分解練習,不管采取怎樣的訓練模式,必須在總體上強調三個方面的訓練:基本動作要領的訓練;重復動作及擊球意識的訓練;爆發力與體能的訓練。三者互為補充,相輔相成。
力量是人體主要身體素質,也是掌握各項運動技術的基礎。在教學中,可通過發展速度素質訓練、上肢、腿部力量逐一分別進行訓練。提高助跑速度和揮臂速度,助跑速度決定了扣球時的起高度,因為起跳是將助跑獲得的水平速度通過踏跳動作轉變為垂直力,使人體能夠滕到空間占有有利的擊球位置。而腿部爆發力決定了起跳的高度,腰部和手部的爆發力決定了擊球的力量,所以要發展身體的腰腹力量、腿部力量、手臂力量來提高扣球的攻擊力。
在揮臂扣球練習中,可多采用扣球手揮打樹葉;對墻扔壘球或網球;連續在墻面定位扣反彈球、利用器械拉力器做快速前擺練習。由于速度素質提高較慢,所以要經常保持練習,必須根據自己個人身體素質和場地、器材等條件,通過體育教師的悉心指導。采取科學的方法進行訓練。體能的訓練基本上是所有運動項目都很重視的一項,扣球技術的體能訓練有其特殊性,根據擊球時肌肉的運用情況,必須訓練發展自身腿部肌肉、腰部肌肉群力量及手臂肌肉和腕力,加強膝關節韌帶肌腱堅韌性和靈活性。具體做法如負重鍛煉、仰臥起坐、單杠垂懸等等。
總之,通過采用合理的教學手段與訓練方法,定會增強學生對排球扣球技術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排球運動》體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113126
[2]彭蕾.現代排球扣球技術研究成果分析[J].四川體育科學,1997.79(2):3438
[3]費寶峰.淺談排球扣球技術的教學[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6,14(2):101102
[4]李美娜.排球扣球技術教學教法的探討[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1998(4):7880
[5]傅緒明.談提高排球扣球教學效果的方法和途徑[J].安徽體育科技,2000(3):8283
【關鍵詞】體育教育;訓練方法;重點;難點;應用
引言
在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歷程中,體育教育占據重要的地位。體育教育的目標是為了增強學生的體質,把健康教育理念植入到學生的思想中。在我國深入開展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體育教育面臨著全新的挑戰。體育教育教學已經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脫離出來,形成了具有綜合教育作用的學科。加強體育教育側重點的研究和應用,可以從根本上提升體育教育帶來的積極作用,使體育教育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加油站,實現體育教學的真正促進作用。
一、體育教育與訓練的側重點分析。
(一)貫徹學生終身體育思想。體育教育不單純是體能訓練和技能培養,更是一門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終身素養的教育學科之一。學校體育教育是邁向社會體育的一道門檻,是社會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體育教育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已經賦予新的意義,在體育教育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正確態度和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思想,強調對學生掌握實用能力的教育,重視多種能力培養。
(二)體育教育中滲透美育教育。美育是培養人綜合素質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在體育教育中體現出美育教育,使美育和體育互相融合,能讓學生在體育教育中感受和意識到三方面的美的現象。從外觀角度體現出的身體美,比如線條美、姿勢美、健康美、膚色美等;從運動角度感受到的形態美,比如:韻律美、和諧美、力量美、躍動美等;從行為角度體現出道德美,比如:協作美、熱情美、機智美、協作美、純樸美等,體育教育也是人審美培養的一個過程,結合體育運動本身特點,在教育中進行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美育教育,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審美觀點,讓學生知道美是什么,怎樣體現美,怎樣培養美感。
(三)體育訓練中滲透德育教育。體育教育中也要側重德育的教育培養,體育教育蘊含著道德品質和機智意志,通過體育訓練能體現出的組織性、紀律性和團體性,有利于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在體育活動中,通過體能、極限的挑戰,能培養學生勇敢、機智、果斷、堅毅的意志,這種品德和意志在體育室外課中更能體現出來,效果也比其他科效果更實際。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是應國家新課改教育需要,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重點培養德的教育要求,通過重視體育教育培養年輕一代的道德品質,使學生在精神文明建設中起到積極作用,塑造學生成為“四有”人才。
二、實現體育教育與訓練的側重點主要途徑。
(一)進行體育教育改革,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一是現代體育教育要以“素質教育、縱身教育、健康教育”為指導思想,激發和保持學生運動興趣,轉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建立一種集培養、激勵、創新為一體的教學模式;二是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充分關注學生所思、所需,重視學生情感體現,始終將學生放在首位;三要在教育內容上多種形式,注重深挖民族體育和傳統體育的高價值運動方法,充實和豐富教育內容;四是在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上要體現創新意識,多激發學生美育和德育的思考,讓學生懂得審美和品德的重要性。
(二)增強教師施教能力,加強學生思想教育。一是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增強施教能力。教師從自身做起,自覺接受教育,加強學習和鍛煉,完善知識結構,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強施教能力,提高施教本領,滿足學生求知欲。體育教師還應該培養自己現實中美的感受、判斷和評價能力,從科學的意義上懂得美,懂得審美常識,這樣才能將美育貫徹滲透到體育教學中;二是加強思想教育,明確鍛煉目的,提高學生鍛煉身體自覺性。在指導學生訓練中要針對學生存在的認識問題,加強思想教育,將體育教育走進生活,是學生真正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充分認識到體育鍛煉的價值。
結語
教育是立國之本,教育同樣需要緊隨時代潮流。我國正處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把教育作為一種隱性推動力,具有歷史意義。體育教育作為教育結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能只是一種表面的設計,而應該使體育健康觀念和實踐影響到人發展的全過程。體育教育與訓練必須要掌握重點和難點,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方案,把握思維與體能的雙重訓練,將體育教育融合到多學科學習中,實現體育教學的特殊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斐,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在體育教學中的體現[J],陜西教育,2012年第10期。
【2】 何艷平,劉國忠,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口令教學與訓練[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3期。
【3】 張葵,淺談在體育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和發展學生個性[J],四川體育科學,2006年04期。
【中圖分類號】 G633.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7―0065―01
體育是與德育和智育并重的一個方面,體育課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主要方面,是訓練學生運動技能,增強體質,鍛練體能,促進學生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方面都得到發展的重要基地。因此,提高體育課的課堂教學質量,是貫徹教學方針,培養建設合格人材的具體體現。也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和基礎。
一、體育課也要備好課
大多數人認為:上體育課很簡單,用不著備課。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體育課與其他課程一樣重要,它是一門教授體育運動知識(主要是體育運動技術動作)和組織體能訓練的課,它與其他課一樣,每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要完成教學任務就一定要備好課。備好課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明確要求,熟悉教材內容。教師要熟練掌握所教的技術動作,要熟知其動作要領;并能估計到學生練習時容易出現的錯誤動作及能定出行之有效的糾正錯誤動作的方法;同時也要掌握所教技術動作與前、后課的教學內容,單元教學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系。
2.結合教材、學生的特點確定教學任務、重點、難點,為解決重點、難點設計好輔練習內容,讓學生順利掌握重點,攻克難點。
3.結合教材、學生的特點、場地器材的實際,確定最佳的組織、教學方法。
二、上好課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體育課中,學生一方面要掌握體育運動技術動作,一方面要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這樣,要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往往要體腦結合,既要領會技術動作,又要通過不斷的身體練習來掌握技術動作和增強體質,因此,學生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疲勞感覺,嚴重影響了課堂的教學質量,所以,要認真上好體育課,使學生感到技術動作容易學,身體鍛煉樂無窮,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1.動作講解言簡意賅、具體形象。言簡意賅、具體形象的動作講解,學生容易抓住動作要點較快領會動作。因此,教師在講解動作時,應突出重點和觸類旁通,并盡量把一些抽象概念通過精練的語言和恰當的比喻使之具體、生動和形象。例如,教授翻滾動作時,使用低頭、抬臂、抬臀、前移(重心)、蹬地、著墊(腦后)等詞語來講解,并把動作過程比喻成“皮球滾動”。又如教授原地推鉛球時,運用蹬送轉挺推拔等學生熟悉的動詞來講解。這樣的講解,學生容易在腦海里建立起清晰的運動表象,從而較快理解和掌握動作。
2.示范動作準確、輕松優美。教師準確、輕松、優美的動作示范,會使學生學習伊始便在大腦中留下正確的動作印象,并產生動作優美易學的感覺和強烈的學習欲望。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一定要熟練掌握所教動作,并在上課前演練幾次,確保在課中示范時做到動作準確、輕松、優美,給學生一個良好的身教,為后段教學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
3.組織教學的語言富有啟發性、激勵性。富有啟發性、激勵性的教學語言,可促進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所以,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結合教材、學生實際采用促使學生動腦、激發學生積極練習的語言來組織教學。教師用鼓勵的語氣教學,既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在思考中練習,在練習中思考,又能使學生越練越想練積極練,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4.組織教學的形式、方法生動活潑,富有趣味性、競爭性。體育課教授的技術動作,大多數都是用四節課才能完成的;或有些是前階段學習過現在要進一步提高動作質量的。這樣,學生在一節或連續幾節課都練習同樣一個動作,或練習以前學習過的動作,很容易出現厭煩的情緒和不認真練、不愿意練的現象。所以,教師在授課時,要注意根據教材、學生的特點、器材場地的實際,采用生動活潑,富有趣味性、競爭性的形式和方法誘導學生主動練習、積極練習。
摘 要: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歸納法和邏輯分析法、技術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我國優秀女子競走運動員王麗萍備戰悉尼奧運會的賽前訓練過程進行深入、細致、系統的研究,對于探索女子20 km競走項目賽前訓練的特點和規律,挖掘優秀運動員、教練員寶貴的實踐經驗,豐富我國競走項目的訓練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王麗萍;悉尼奧運會;訓練特征
中圖分類號:G821.3/20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12-1640-04
A Study of Training Features in Wang Liping's Preparation for Walk Race in Sydney Olympic Games
WANG Liping
(Graduate School,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inducing, logical analysis and technical analysis, the paper studies a Chinese elite walker
Wang Liping's training process before Sydney Olympic Games.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e value to explore features and rules in women's 20km walk training, reveal athlete and coach's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enrich training theory of walk race.
Key words: Wang Liping; Sydney Olympic Games; training features
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將競走列為比賽項目,并于80年代邁入了世界先進行列并一直是我國田徑運動的重點項目之一。在過去的四屆奧運會上取得了女子項目兩金兩銅的佳績,這其中就包括2000年悉尼奧運會冠軍王麗萍。為了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創造優異運動成績,為國爭光,王麗萍及其教練員進行了長期、艱苦、細致、科學的備戰,其中歷時109 d的賽前訓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通過對王麗萍備戰悉尼奧運會的賽前訓練過程進行深入、細致的系統研究,探索女子20 km競走項目賽前訓練的特點和規律,對于挖掘優秀運動員、教練員寶貴的實踐經驗,豐富我國競走項目的訓練理論,進而為競走及其它同項群項目的訓練提供借鑒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競走運動員王麗萍悉尼奧運會前109 d的賽前訓練過程。
1.2 研究方法
1.2.1 數理統計法
用excel2003對相關數據歸納整理,對賽前若干階段的訓練量與強度做了統計處理,并繪制成圖表。
1.2.2 歸納法和邏輯分析法
用系統的觀點分析了王麗萍整個運動訓練的構成要素、系統結構,分析了王麗萍競走運動訓練計劃的制定、執行、控制和內容等方面,歸納出王麗萍備戰奧運的成功訓練模式特征。
1.2.3 個案分析法
個案研究法又稱案例分析法,本研究通過個案分析法,詳細分析了王麗萍悉尼奧運會前的訓練過程。
2 結果與分析
2.1 王麗萍賽前訓練時間安排
2.1.1 賽前訓練的階段劃分
考慮到奧運會比賽的重要性及其競走項目自身的特點,王麗萍在備戰2000年悉尼奧運會前安排了長達109 d的賽前訓練,主要包括高原訓練前的平原訓練階段、高原訓練階段、高原訓練后的平原訓練階段以及賽前一周的訓練階段等四個階段(表1)。
從總體上看,呈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1) 訓練時間長:總的賽前訓練時間為109 d,遠遠長于傳統意義上的賽前訓練4~6周的時間安排。
2) 高原訓練安排合理:在王麗萍整個賽前訓練中,安排了33 d的高原訓練,占據整個賽前訓練時間的1/3,說明競走項目對高原訓練的重視和認可程度。
3) 各階段安排連貫、緊湊、系統性強:
總共109 d的訓練細分為高原前的平原階段、高原訓練、高原后的平原訓練及賽前一周的訓練四個前后連貫、層次清楚、相互銜接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是后一個階段的基礎和條件。
2.1.2 賽前訓練課次的時間安排
在王麗萍的賽前訓練中,前三個階段的訓練課全部安排在早操和下午,這是教練員和運動員多年養成的一種習慣。而在到達悉尼后的賽前一周的訓練中,由于奧運會的比賽時間被安排在上午,為了讓王麗萍適應比賽需要,這種習慣被打破,訓練時間被安排在上午和下午。
2.2 王麗萍賽前訓練內容安排
2.2.1 王麗萍賽前訓練內容的整體安排
訓練內容的合理性和針對性對于提高運動員競技能力和培養良好的競技狀態至關重要。對于備戰奧運會的高水平運動員來講,訓練內容應具有高度專項化的特征。在王麗萍的賽前訓練中,這一特征體現的非常明顯,無論是高原訓練前的平原訓練階段,還是高原訓練階段,到最后的賽前一周的訓練階段,訓練內容都非常簡單、明確,就是圍繞跑和專項走兩個基本的內容,而且每次訓練課只安排一項內容,沒有交叉。其中,跑的課次與走的課次比例在不同的訓練階段略有差異(表2)。
2.2.2 王麗萍賽前技術訓練安排
在備戰2000年悉尼奧運會期間,為了完善王麗萍的競走技術,保證順利完成比賽,教練組與科研人員共同完成了對王麗萍競走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分析結果顯示:
1) 單步步長112 cm,步頻205步/m,符合世界優秀競走運動員常規參數其單步騰空時間為40
ms,符合“競走定義”中“沒有(人眼)可見的騰空”技術準確標準,證明她這種技術的時間和空間特征是合理的;
2) 單步身體重心垂直位移7 cm及單步頭頂垂直位移12 cm,人眼可見頭頂的上下位移,容易造成“騰空”技術犯規,建議改正這種技術動作缺點;
3) 復步最大軀干仰角3°,俯角3°,符合世界優秀競走運動員常規參數。其復步軀干最大左偏角8°,最大右偏角9°,軀干左右偏角較大,容易造成“騰空”技術犯規,影響向前運動的動力效果,應盡快改正這一技術缺點;
4) 左支撐腿最大髖角195°,向前送髖幅度為15°;右支撐腿最大髖角200°,向前送髖幅度為20°。由于向前送髖有利于增加步長和獲得向前動力,因此她的向前送髖幅度較大是其技術優點,應繼續鞏固、提高;
5) 單步左支撐腿膝角從觸地至垂直部位達到180°的時間為120 ms;右支撐腿膝角從觸地至垂直部位達到180°的時間為140 ms,符合“競走定義”的技術標準,應繼續鞏固、保留這一技術優點;
6) 左支撐腿踝角變化105°~143°,踝關節蹬伸幅度38°;右支撐腿踝角變化107°~140°,踝關節蹬伸幅度33°,仍存在踝關節蹬伸幅度較小的問題,而踝關節蹬伸幅度加大有利于獲得向前的動力和減小蹬地角。這是競走重點技術動作,因此其踝關節蹬伸幅度仍需增大。
針對王麗萍的技術特點,教練組與科研人員進行了全面的溝通和交流,詳細探討和分析了在今后備戰過程中,尤其是賽前訓練中技術訓練的重點和難點,并制定了相應的對策,特別針對容易造成犯規的一些技術缺陷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在接下來的整個賽前訓練中,教練員對于王麗萍的技術要求幾乎達到了苛刻的地步,每次訓練課要求王麗萍按照技術標準進行訓練。2000年悉尼奧運會比賽的結果也證實,這種強調技術規范的訓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多名運動員被罰,緊張激烈的競爭過程中,王麗萍始終保持著比較規范的技術,并最終取得了勝利。
2.2.3 王麗萍賽前體能訓練安排
競走屬于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目,其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為運動員的耐力素質,具體講是運動員的有氧耐力水平決定了運動員的運動成績。因此,競走項目的體能訓練重點為耐力訓練,尤其是有氧耐力的訓練。
通過分析王麗萍賽前訓練計劃可以看出,所有的訓練內容都是以長距離跑和走構成,表3抽取了王麗萍賽前訓練前三個階段中的典型訓練課,其訓練內容安排都是定時或定量的長跑和長走,內容具體、精煉、針對性強,其主要目的就是發展王麗萍以有氧供能為主的有氧無氧混合供能能力,提高有氧和無氧耐力水平。
2.3 王麗萍賽前訓練負荷量度安排
2.3.1 王麗萍賽前訓練負荷的整體安排
負荷量度與負荷內容一起構成了訓練負荷,施加于運動員機體,并產生相應的訓練效果。對于賽前訓練,整體上負荷量度的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一般情況下,隨著比賽的臨近,負荷強度逐漸增加,負荷量逐步降低。在王麗萍備戰悉尼奧運會前的賽前訓練中,這一規律也體現的非常明顯。
在負荷量方面,如圖1所示,自2000年6月25日~9月28日,王麗萍的日訓練量幾乎每天都有變化,但是,整體趨勢明顯,即隨著悉尼奧運會的臨近,負荷量是逐步降低的,高原前的平原訓練負荷量最高,下高原的平原訓練次之,賽前一周最低。
在訓練強度方面,王麗萍的訓練也體現出由低到高逐步增加的整體趨勢,反映強度變化的指標是其訓練過程中專項走的速度。在上高原前的訓練階段,王麗萍專項走的速度一般控制在2 min5 s至2 min/400 m之間,屬于中等強度;而在高原訓練期間,速度逐步提高,尤其是到了高原訓練后期,速度一度達到1 min47 s/400 m,但總體上速度在2 min至1 min55 s/400 m之間;回到平原后,負荷強度高低變化明顯,既有2 min5 s~2 min/400 m之間的中等強度,也有1 min41 s的高強度,兩者訓練交替進行;在賽前一周的訓練中,盡管總的負荷強度是降低,但是也出現了4 min48 s~4 min17 s/km的高強度。
2.3.2 王麗萍高原訓練前平原訓練階段的負荷安排
王麗萍賽前的威海集訓共持續60 d,其主要目的是為上高原做好各項準備,該階段的負荷整體上以負荷量為主,注重量的積累,其中在6月25日至而負荷強度中等。在上高原前六周的強化訓練階段,負荷量達到了最高水平,日均負荷量為22.9 km,其中7.03~7.09、7.10~7.16的兩個加量周負荷量達到了172 km和174 km,平均每天25 km左右,這種負荷量對于運動員專項有氧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表4)。
具體到每一周的訓練,其每天的負荷量度也呈現明顯的節奏變化。以王麗萍上高原前前一周7月31日~8月6日的訓練安排為例(表5),負荷量的變化呈現明顯的波浪型趨勢(圖2),從負荷強度看,整體上表現為中等強度,節奏變化比較明顯,既有5 min5 s-5 min/ km的中等強度,也有20 km1 h34 min14 s平均4 min42 s左右/km的接近比賽的強度。
2.3.3 王麗萍賽前高原訓練階段的負荷安排
高原訓練對于提高運動員機體運輸和利用氧氣的能力、骨骼肌代謝能力及心肺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以有氧耐力為主的20 km競走項目,高原訓練更是優秀運動員賽前訓練的重要手段。王麗萍在備戰2000年悉尼奧運會前進行了持續33 d的高原訓練,其訓練計劃及完成情況見表6。
2.3.4 王麗萍賽前下高原訓練階段負荷安排
下高原后的平原訓練對于鞏固高原訓練的成果,把高原訓練獲得的機能提高轉化為比賽需要的專項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王麗萍高原訓練的平原訓練安排見表7。
2.3.5 王麗萍賽前一周訓練階段的負荷安排
在訓練學理論中,賽前一周的訓練被稱為比賽周訓練,它是整個賽前訓練的最后一個環節,主要任務是為運動員在各個方面培養最佳競技狀態做直接的準備和最后的調整,并參加比賽,力爭最好的運動成績。負荷量度一般為降低負荷量,保持或降低負荷強度。
王麗萍賽前一周的訓練也基本體現了這一特點。賽前一周訓練安排見表8。
2.4 王麗萍賽前主要生化指標監控
王麗萍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前進行了系統的生理生化指標檢測,為教練員安排訓練計劃、本人身體狀況的調控和競技狀態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有關生理生化指標變化情況見圖3~圖8。
綜上所述,王麗萍賽前的生理生化指標特征主要表現為沒有較大幅度的波動,波動曲線基本上在正常范圍以內,教練員隨時根據生理生化指標對運動員的訓練計劃進行適當的調整,訓練特征變化曲線與生理生化特征變化曲線呈現出高度的相似性。說明教練員安排訓練量與強度比較適合王麗萍的身體適應情況,訓練計劃制定的比較合理。
3 結 論
1) 王麗萍在備戰2000年悉尼奧運會前安排了長達109 d的賽前訓練,主要包括高原訓練前的平原訓練階段、高原訓練階段、高原訓練后的平原訓練階段以及賽前一周的訓練階段等四個階段。從總體上看,呈現出訓練時間長、高原訓練安排合理、各階段安排連貫、緊湊,系統性強等特點;
2) 王麗萍賽前訓練專項化程度高,內容簡單、具體、明確,主要圍繞各種距離和速度的跑和走兩項內容展開;王麗萍賽前的技術訓練與體能訓練緊密結合,并突出技術訓練的重要作用,加強科技對訓練的滲透;
3) 王麗萍賽前訓練堅持“減量不減強度”的訓練指導思想,負荷量度表現出負荷量逐步降低,負荷強度逐漸增加的整體趨勢;在高原前的平原訓練階段,整體負荷安排以負荷量為主,注重量的積累,負荷中等強度,節奏變化明顯的特點;在高原訓練階段,負荷量度呈現負荷量先逐步增加,到頂峰后高低交替震蕩,負荷強度逐步增加的趨勢,但整體負荷水平低于平原訓練階段;在高原訓練后的平原訓練階段,負荷量略高于高原訓練階段,且節奏變化明顯,負荷強度保持中等水平;在賽前一周的訓練階段,整體負荷量較低,負荷強度中等,隨著比賽的臨近,負荷量和強度都顯著降低;
4) 王麗萍賽前的生理生化指標特征主要表現為波動幅度小,波動曲線基本在正常范圍以內,說明教練員負荷安排合理、科學、有效。
參考文獻:
[1] 張慶文.從我國競走隊訓練析耐力項群的負荷特征[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3).
[2] 王林.我國高水平20 km競走運動員技術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7).
[3] 李建臣,吳玲敏.我國優秀女子20 km競走運動員后半程競走技術的運動學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7,(4).
[4] 王晏,周宏.第28屆奧運會我國競走運動員比賽失利的多因素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1).
[5] 喬誠.人因工程學理論在高校競走訓練中的應用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
[6] 陳亮,孫晉海.1990-2004年中外男子競走項目發展態勢及2008年成績預測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1).
[7] 王林,李建輝.競走運動訓練的科學化探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10).
[8] 王晏,周宏.第28屆奧運會20 km競走比賽中、外優秀運動員表現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9).
[9] 王林,沈信生.我國競走備戰2008北京奧運會實力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2).
[10] 孫鐵民.試析影響競走裁判員準確判罰的消極因素與防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3).
[11] 聶東風,吳玲珍,王君俠.我國男子競走后備運動員技術的運動學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3,(2).
[12] 李東河,申健民,王新娜,盧寶生. 對第9屆全運會男子50km競走比賽中運動員技術犯規情況的調查[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3).
[13] 賽慶彬.世界競走運動(1991-1998年)發展的狀況分析及展望[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4).
大多數人認為:上體育課很簡單,用不著備課,上課時,教師安排學生運動就是了。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體育課是教授體育運動知識(主要是體育運動技術動作)和體能訓練的課,它與其他科的課一樣,每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要完成教學任務就一定要備好課,否則無法達到目的。那么,怎樣才算備好課呢?我認為備好課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明確要求,熟悉教材內容。教師要熟練掌握所教的技術動作,要熟知其動作要領;并能估計到學生練習時容易出現的錯誤動作及能定出行之有效的糾正錯誤動作的方法。
第二,結合教材,學生的特點確定教學任務、重點、難點,為解決重點、難點設計好輔練習內容,讓學生順利掌握重點,攻克難點。
第三,結合教材、學生的特點、場地器材的實際,確定最佳的組織、教學方法。
二、上好課
要認真上好體育課,使學生感到技術動作容易學,身體鍛煉樂無窮,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那么,怎樣上好每節體育課呢?
第一,動作講解言簡意賅、具體形象。言簡意賅、具體形象的動作講解,學生容易抓住動作要點較快領會動作。因此,教師在講解動作時,應突出重點和觸類旁通,并盡量把一些抽象概念通過準精練的語言和恰當的比喻使之具體、生動和形象。例如,教學前滾翻動作時,使用低頭、抬臂、抬臀、前移(重心)、蹬地、著墊(腦后)等詞語來講解,并把動作過程比喻成“皮球滾動”。這樣的講解,學生容易在腦海里建立起清晰的運動表象,從而較快理解和掌握動作。
第二,示范動作準確、輕松優美。教師準確、輕松優美的動作示范,會使學習伊始便在大腦中留下正確的動作印象,并產生動作優美易學的感覺和強烈的學習欲望。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一定要熟練掌握所教動作,并在上課前演練幾次,確保在課中示范時做到動作準確、輕松優美,給學生一個良好的身教,為后段教學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基礎。第三,組織教學的語言富有啟發性、激勵性。富有啟發性、激勵性的教學語言,可促進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所以,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結合教材,學生實際采用促使學生動腦、激發學生渴望練習,積極練習的語言來組織教學。例如:彎道跑教學時,對動作要領、離心力和向心力的關系,我暫時不講,只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沿圓圈跑時人體的感覺是怎樣的?(即身體怎樣,腳掌怎樣著地)。然后讓學生沿彎道跑三次(慢、中、快)體會動作,再用提問的方法讓學生回答上述的問題,學生基本能作出正確的回答。這時我就把學生作答加以整理、概括為:克服離心體放松,身體向內沿傾斜,兩腳著地有不同,左腳前外側,右臂前內往和外,左臂離身前后擺,擺臂幅度外大內較小,右肩稍前沿線跑。這就是彎道跑的動作要領。
又如,在籃球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的教學。分析動作時,教師分別請一個動作準,一個動作錯誤(帶普遍性)的同學示范后,問:“剛才兩位同學所做的動作,好在哪里,錯在哪里?”在學生作出了正確的回答后,教師用鼓勵的語氣教學,既有效地促進學生在思考中練習,在練習中思考,又使學生越練越想練積極練,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四,組織教學的形式、方法生動活潑,富有趣味性、競爭性。體育課教授的技術動作,大多數都是用四節課才能完成的;或有些是前階段學習過現在要進一步提高動作質量的。這樣,學生在一節或連續幾節課都練習同樣一個動作,或練習以前學習過和動作,很容易出現厭煩的情緒和不認真練,不愿意練的現象。所以,教師在授課時,要注意根據教材、學生的特點、器材場地的實際,采用生動活潑,富有趣味性、競爭性的形式和方法誘導學生主動練習、積極練習。例如耐力跑練習,采用3分鐘變換跑。方法是籃球場跑“區”型,每跑一圈變換一種跑姿。可采用左右側向并步跑、左右交叉步跑,后退跑、高抬腿跑、后蹬跑等。這種方法由于跑姿和跑動路線的不斷變化,使學生始終保持著很高的興奮性,3分鐘跑下來雖然個個都滿頭大汗、氣喘噓噓,可沒有一個人叫累。又如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練習,采用分組投籃比賽,看哪一組投中的最多,方法是把學生分成人數相等4組,按順序每人投籃5次,整組投投完后看哪一組投中的最多。通過投籃比賽練習,不但提高了學習練習的積極性,而且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從而完成了學習的任務。
第五,合理安排課的練習密度和運動量。一堂好的體育課應該是既能使學生較快地較好地掌握技術動作,又能使學生有效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生長發育規律、運動的能力,合理安排課的練習密度和運動量,在正常條件下,準備部分脈搏應在110次/分至130次/分之間,平均120次/分,基本部分130次/分至150次/分之間,最高峰170次/分,平均140次/分左右,結束部分130次/分至至90次/分,平均110次/分左右,課的密度35%,平均脈搏124次/分左右。這樣使運動曲線、練習密度、運動理比較科學合理,從而有效地發揮學生的潛能,鍛煉學生的身體,增強學生的體質。
中學階段,加強體育課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積極性,顯得尤為重要。興趣是一種心理狀態,是人們力求探索某種事物和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當前體育課提倡的成功教育、快樂教育,從某方面來說,我認為也就是對體育興趣的培養。興趣是引導人們實現遠大理想的第一步,一個學生某門功課、某個運動項目比較突出,就會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們的欽佩,他就會產生優越感,花更多時間去鉆研,就可能成為這方面的專門人才和學有所長。美國教育學家杜崴也曾經說過,“教師應以兒童的興趣為中心,教師的作用是建設、引導和幫助,創造兒童喜愛的環境”。體育課的目的在于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體育觀念教育和運動能力教育,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摘要]體育課堂教學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主要方面,它是訓練學生運動技能,增強體質,鍛練體能,促進學生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方面都得到發展的重要基地。因此,提高體育課的課堂教學,是貫徹教學方針,培養建設合格人材的具體體現。體育課的目的在于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體育觀念教育和運動能力教育,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