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6 15:52:5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精神病人護理要點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或許有許多精神病患者的家屬很納悶:為什么我的親人一次又一次地犯病呢?
的確,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為數不少的患者剛出院不久病情又復發而住院了。精神病復發頻繁成為困擾患者及家屬的心頭隱患。
那么,為什么精神病會如此頻繁地復發,而作為患者及家屬又應該如何來應對呢?
精神病的急性期通過住院期間的藥物及其心理治療??色@得不同程度的療效,不少病人的精神癥狀消失即家屬所見到的傷人、摔東西、胡言亂語、自傷等消失了。但這并不等于治療的終止,因為精神疾病對患者人格、心理、社會功能等方面的損害,往往潛隱存在不具備專業知識的人很難發現。所以精神癥狀控制后的精神康復對患者的病情緩解、社會功能的恢復、減少病情的復發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精神康復中由于有的患者親人往往缺乏科學、有效的指導而顯得身單力孤、事倍功半,有的家屬則對家庭精神康復不重視,病人出院后聽之任之病人犯病了就往醫院一送,此舉無疑導致病情遷延不愈。
家庭康復護理的要點
1.充分利用家庭環境,創造康復條件。
2.主動與被動的結合,盡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按照訓練程序進行,循序漸進。
4.關注整體健康狀況,適度把握康復進度。
5.定期與康復專業人員溝通,及時調整康復計劃。
6.維護殘疾人家庭的穩定性,使家庭成員的親情成為康復的支持力量。
如何做好家庭精神疾病的康復
1.尊重病人的人格,切忌因為精神上的病態而歧視他們,對其疾病造成的種種表現給予體諒,在生活上多加照顧、體貼。
2.堅持藥物維持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按時服藥不可自行加藥、減藥、停藥或更換藥物。保管好藥物以免病人大量頓服,病人在服藥時應注意其有無藏藥或吐藥的現象。有的病人不易堅持長期服藥,可在醫生指導下肌肉注射長效注射針劑。用藥期間如出現有點頭暈、嗜睡、無力、口干、便秘等一般副作用無須特別處理。但出現肢體強直、震顫、斜頸、雙眼上吊、吞咽困難、高熱、皮膚及鞏膜黃染應及時到醫院診治。平時應每半月到醫院專科門診復查一次。服藥期間應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禁止上夜班防止出現睡眠紊亂;禁止從事高空作業、駕駛等危險職業。
3.讓病人主動參與家庭生活,使其有討論家庭事務和操持家務的機會,讓其體會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那種對病人小心翼翼,事事都不讓他們參與的做法對病人的康復毫無益處、只會加劇他們的精神衰退而不利康復。只有充分地調動病有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意識,適時地鼓勵病人的良好行為表現才能有效地促進其康復。鼓勵病人生活規律,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魄對于預防軀體疾病和精神疾病都是非常重要的。
4.幫助患者端正對疾病的態度:有的患者對疾病盲目樂觀,認為出院了就萬事大吉,存在僥幸的心理;有的患者則持消極悲觀的態度,認為得了精神病好不了,見不得人,灰心喪氣,背上沉重的包袱。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充分估計疾病給病人、家庭和社會帶來的危害,積極與醫生、家屬配合,以正確的心態對待自身疾病。家屬定期與患者一起參加由專業機構舉辦的精神衛生知識講座,可以得到科學合理的指導。
5.幫助病人學會對付應激的方法:患者在病情好轉后的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矛盾。而這些問題對愈后的患者都可能成為應激源,引起患者的應激反應,甚至導致病情的復發。因此如何幫助患者對付應激事件對預防疾病有著重要意義。首先應幫助患者學會暴露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指導患者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患者處理應激事件過程中,家屬應給患者以鼓舞、支持,幫助他分析、評議其提出的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分析各自的利弊,最后確定一最佳方案,并協助制定具體計劃,督促執行。
6.促進患者進行人際交往。許多精神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社會退縮、封閉自己,家屬應主動地有目的地安排機會促進患者與人進行交往,參加社會勞動是促進患者恢復人際交往的最好辦法。
7.注意安全管理,觀察病情發展。如患者出現以下癥狀,應及時到??漆t院就診:情緒低落、悲觀失望;煩躁焦慮、好發脾氣;記憶力減退、工作學習效率下降;睡眠節律紊亂,日夜顫倒或失眠;出現自語自笑或出現短暫的幻覺;孤僻缺乏主動性,不與人交往,生活懶散。
心理疏導
心理疏導是家庭康復護理中的重要方面。由于社會上普遍存在對精神病人的歧視和偏見,給病人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病人常表現為抑郁、悲哀、自卑等,性格也變得暴躁。對此,家屬應多給予些愛心和理解,滿足其心理需求,盡力消除病人的悲觀情緒。病人生活在家庭中,與親人朝夕相處,接觸密切,家屬便于對病人的情感、行為進行細致的觀察,病人的思想活動也易于向家屬暴露。家屬應掌握適當的心理護理方法,隨時對病人進行啟發與幫助,啟發病人對病態的認識,幫助他們從矛盾意向中解脫出來。
提高病人的自信心,消除其自卑感,同時對周圍人群進行精神衛生宣教,使他們對精神病具有正確的認識,消除社會偏見,為病人康復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生活技能訓練
康復期病人多少動,家人應鼓勵病人加強生活技能的訓練,幫助病人制定適宜的作息時間表,逐步開始有規律的生活,做到起居有節,飲食如常,睡眠良好,注意儀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聽聽音樂,看看電視。年輕力壯者可參加一些健身活動。切忌整日臥床,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無所事事的生活。
日常生活訓練
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是恢復生活能力的最好方法。它包括飲食、洗漱、更衣、大小便自理、洗澡、家務勞動及外出散步等,在訓練中必須有人照顧。應遵循病人參與和自理的模式,由家屬協同病人制定治療及康復計劃,培養病人的興趣,讓病人講出自己的價值觀、經驗、想法、目標,鼓勵病人積極參與康復過程的某一階段;指導病人自我照顧,使病人了解家屬對他的期望,克服生活上的懶散、終日臥床等做法;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安排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內容如飲食起居、廣播操、聽音樂、看電視、家務勞動等,增強生活情趣,培養生活能力。與此同時家屬應肯定成績,給予鼓勵,使病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樹立信心。
個人衛生自理:幫助病人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盡量由病人自己料理生活,家屬可給予督促實施。督促病人自己整理被褥、床鋪和打掃屋內衛生。培養其良好洗漱習慣,早晨洗臉刷牙,飯前便后洗手,梳理頭發,睡前洗腳,不隨地吐痰。保持衣著整潔,督促其每周洗澡,更換衣服、床單、被套,督促其理發及修剪指甲。
飲食護理:慢性精神病人的飲食護理原則是保證病人有足夠的營養素攝入量,并注意營養搭配。暴飲暴食者應控制進食量,定量供給食品,督促病人細嚼慢咽。拒絕進食者應積極督促病人進食,實在有進食困難應給予鼻飼。興奮躁動的病人應誘導病人在安靜時單獨進食。老年病人應在家屬照料下進食。對有異食癥狀的病人如吃土、墻皮、樹根者,應注意加強護理,不讓病人有接觸這些異食的機會。
睡眠護理:精神病人睡眠正常與否,與病情好壞或波動有密切關系。家屬應經常向病人講解有關睡眠的科普知識,幫助病人了解睡眠的生理功能和意義。教育和督促病人逐漸養成良好睡眠習慣,并為其營造安靜的睡眠環境。幫助病人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表,午休控制在兩小時內,其他時間不要過多臥床。白天為病人安排一些活動,如外出購物、看書、讀報、家務勞動等;晚上按時服藥,看電視不能太晚,保證每天有8~9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睡眠障礙的病人,應及時按醫囑使用適量催眠藥物,避免病人在睡前服用興奮性藥物、刺激性飲料以及進行可能促進神經興奮的交談或劇烈活動等。家屬應觀察和記錄病人的睡眠情況以及失眠的癥狀,觀察病人有無催眠藥物或抗精神病藥物的反應及其他副作用的產生,如皮疹、鼻塞、窒息等,發現情況及時送病人去醫院就診。
人際關系訓練
精神病人病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淡漠、行為退縮、依賴性強等不利于人際關系恢復的因素,周圍人群也以新的目光看待病人,其中不乏偏見和誤解。家人應幫助病人恢復原有的人際關系發展新的人際關系。家屬、同事、鄰居給以關心、幫助和熱情。
根據病人實際情況,設立合適的目標,明確生活目的,鼓勵病人參加適當的社會活動,如加入老年之家,社區青年協會等,增加保護性環境中的社會往來,幫助病人恢復興趣和愛好,使其逐漸樹立自我價值觀念,并在活動中獲得快樂和價值感,提高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
家屬應與病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家屬情緒與病人適應有關。當家屬拒絕病人時會導致病人有罪惡感,認為別人對他是失望的,可以加重病人的焦慮,降低自尊,有礙病人的好轉。家庭內環境的穩定保證了包括家屬在內的家庭成員精神上的健康成長。因此,家屬在對病人進行訓練的過程中應保持耐心細致的態度,多以鼓勵支持為主,不能喪失信心。
訓練過程中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上葟暮唵蔚纳缃挥柧毴胧?,如教會病人怎樣主動與朋友打招呼,如何約親屬、朋友看電影、去公園、參觀等,通過這些,適當的增加人際交往,循序漸進的提高社交技能。對病人的每一次社交活動都給予評價、分析和總結,共同制定下一個階段的訓練目標。如此反復進行,達到提高病人人際交往能力的目的。
職業技能訓練
工作能力訓練:首先應確認病人的個體能力、技巧和興趣,針對個體需要給予訓練和有效的指導。家屬應協助病人重新建立、發展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做法上不能過急,原則上必須是逐步和量力而行。
[關鍵詞]精神病人心理行為護理1.心理行為護理的概念:
心理行為護理是通過護理人員與病人之間相互交往、心理溝通,護理人員用語言、表情、態度、行為等影響進而改變病人的認識、情緒、態度和病態行為的變化。從而減輕和消除異常精神活動,達到康復的目的。
2.精神病人的心理行為特點:
2.1 缺乏自知力,否認有病,拒絕治療。這是精神病人的主要心理特點。病人住院多由家屬或單位強迫或哄騙來院,進院后往往大吵大鬧,對工作人員不信任,敵視醫護人員,拒絕接受治療。
2.2 拒食及服藥。有的病人受幻覺支配,認為食物里或輸液瓶中有毒,拒絕飲食及服藥。
2.3 興奮及沖動行為。精神病人在急性期多受幻覺及妄想的影響,認為周圍有人罵他、害他而激奮或把對方當仇人等。
2.4 逃跑與自殺的病態行為。逃跑多因不承認有病,拒絕住院。也有想家心切或對醫院環境不適應,感到受約束和恐懼等。窺測時機逃離醫院。自殺病人多抑郁,受罪惡妄想支配,以自殺來解脫及贖罪。
2.5 恢復期病人的自卑心理行為。怕被人瞧不起,擔心工作、學習、婚姻問題得不到解決等。
3.精神病人的心理行為護理:
3.1 心理行為護理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要有護士長組織,責任護士執行。按照護理原則,除作好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外,針對每個病人不同的病情進行不同的心理行為護理。
3.2 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
3.2.1 不管精神病人的年齡大小,病情輕重,衣著臟凈,醫護人員都要把他們當作人和一個病人來接待,使患者感到醫院是個安全和溫暖的地方。
3.2.2 針對精神病人失去理智,作出異常幼稚、愚蠢、可笑等怪異動作。護理人員決不能嘲笑、諷刺和愚弄病人而要像對待其他各科病人一樣愛護尊重病人的人格。對新病人入院要主動打招呼,親切接待,及時介紹病房環境、生活制度等,對病人態度誠懇,認真嚴肅,說話和氣,語言肯定。使病人減輕疑慮,對醫護人員產生信任感。
3.3 樹立格守慎獨的信念
由于患者精神活動異常,大多不能正確反應真實病情及客觀事物,這就要求護士要牢牢樹立格守慎獨的信念,按精神科護理原則,自覺、主動、定時、準確地完成治護任務,在任何情況下不得馬虎從事。對特殊病人要給予特殊的心理行為護理。
3.3.1 興奮躁動、毀物沖動的心理行為護理 對這些病人要多巡視、勤觀察,讓病人時刻都在護士視野內活動。經常與病人交談,勸病人多克制和放松情緒,引導病人做有益而安全的娛樂活動,轉移病人注意力,積極配合治療。
3.3.2 抑郁、木僵、拒食病人的心理行為護理 在病態作用下,抑郁病人無食欲,護士要鼓勵病人按時按量進餐。木僵拒食病人的心理活動,常在非常安靜、身無旁人的情況下進餐,因此當班護士可以把備好的食物放在病人的身旁,讓其自行進食。
3.3.3 有幻覺、妄想、懷疑食物中有毒的病人心理行為護理這類患者常對周圍人不信任,開飯時要先由其他患者先吃,再讓他吃,以消除病人的疑慮。對否認有病拒服藥的病人要耐心勸解,用科學的方法證明他有病,服藥時護士要看服到口,咽下觀察后再走。以防藏藥影響治療。
3.3.4 逃跑和自殺病人的心理行為護理要分析產生的心理原因,及時與家屬溝通,采取必要的措施。開展個體心理護理,探討病人的心理癥結。講解逃跑的危害性和自殺給親人帶來的痛苦。在重點觀察下組織集體娛樂活動,緩解病態情緒。
3.4 恢復期病人的心理行為護理
隨著病情好轉,自知力開始恢復,患者能認識到自己的疾病,對病愈后的生活常出現新的想法。如:??紤]自己的工作、學習、婚姻、家庭等,往往產生悲觀、恐懼、苦惱、憂慮問題,護士要根據出現的不同心理問題給予不同的心理行為護理。
3.4.1 責任護士要及時對病人出現的心理問題給予耐心說服、解釋、啟發、開導,不斷講解精神疾病常識,讓病人掌握治病和防復發要點及出院后學會如何處理各種矛盾,鼓勵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和適應社會環境的決心。
3.4.2 對病人家屬進行康復宣教,讓家屬正確認識防復發的重要性,學會病人出院后的家庭護理,掌握病情及出現心理變化及時與醫院聯系,為病人的康復共同努力。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科從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在收治的住院精神病人中,住院期間出現危重的有 15例,均為男性病人,年齡42.7歲 ,其中出現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危重有2 例,藥物所致的危重有3 例,精神癥所致4例,合并有軀體疾病的有 6例 。
1.2方法
1.2.1護士的緊急處理 護士發現病人有異常情況時,首先判斷病人的意識情況,生命體征的異常情況,迅速判斷病人出現了何種異常情況,例如在進食過程中,病人突然出現面色蒼白,不能說話,雙手握住頸部,首先考慮病人是否發生噎食[2]。護士要迅速的判斷病人的情況后立即通知到在班人員及值班醫生,將病人簡要情況告知醫生并配合搶救。
1.2.2 危重病人的管理 病人出現緊急情況,就地搶救,視病情允許立即安置到搶救室,開通靜脈吸氧等緊急處理,心臟驟停者立即給予胸外心肺復蘇,通知值班醫生及相關人員給予支持配合搶救工作。
1.2.3隔離的重要性 封閉式住院精神病人的治療和護理都是集中進行,當病人出現危重后必須進行隔離,特別是出現意外事件時,及時將病人隔離到其他地方,避免病人出現效仿,另外避免病人出現恐懼心理。
1.2.4團隊意識 發現病人出現危重緊急情況,立即進行處理,當班護士根據需要啟動應急議案。護士長在接到急救電話后視情況啟動護理人員應急調配,科室急救小組成員在接到科室應急急救電話后立即參與急救配合。如遇重大急救護士長根據情況及時向其他科室協助及相關部門匯報。
1.2.5 做好相關記錄 護士觀察病人是否是出現危重病情后,及時做出判斷,在做出判斷后切記此時的時間點,立即對病人進行緊急處理,在處理的同時做好相關記錄,在其他協助人員到來后,在班護士及時將有關記錄進行完善。
2.結果
通過對15例病人的急救處理,搶救成功12例,死亡3例。
3.小結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臨床常見兩種現象:一是急而不危,即精神癥狀豐富,發病很急,但不會危及生命;二是危而不顯,即癥狀盡管不明顯,但不立即發現搶救就會危及生命。因而,護士在平時護理中要做到心中有數,分出輕、重、緩、急病人,讓他們能得到及時的救治是非常重要的。而這必須以強化護士的急救意識為前提,才能夠真正做到正確、及時、有效地判斷病情,挽救生命。精神科危重病人的護理是護理上的重點和難點,在精神科除了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出現危重外,還有精神病人意外事件的發生需緊急搶救護理。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各種高新監測技術及復蘇措施的廣泛開展,這對精神科臨床護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當代精神科護士應強化急救意識,提高臨床應急技能。加之精神科病人的特點,長期的住院時間,要重視基礎護理,以免發生其他方面的感染。
4.展望
強化急救意識,必須提高急救技能。精神科護士不僅需要強化急救意識,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先進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和新的急救技能,這樣才能提高搶救成功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4.1加強急救理論學習,強化操作訓練 在實施搶救過程中,時間及技術對能否搶救病人的生命和獲得良好的預后是至關重要的。當病人突然出現心跳呼吸停止,在沒有實施任何的醫療支持及輔助治療前,四分鐘內應建立基礎生命救護。研究證明,心跳驟停病人如果在最初四分鐘內得到復蘇處理,可使死亡率降低50% ;超過六分鐘開始復蘇者,存活率僅有4%。
【關鍵詞】:精神障礙者,康復,相關因素,護理
精神障礙的康復是運用可能采取的手段盡量矯正病態的精神障礙,最大限度地恢復適應社會生活的精神功能[1]。有效的社會支持體系、良好的社區康復環境有助于病人的全面康復;以社區為基礎的康復護理對精神病人尤為重要[2]。2010年1月,我中心對轄區內社區居民進行了精神健康狀況調查,發現精神障礙患者由于缺乏專業化、規范化、系統化的管理。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很大負面影響。針對調查結果,我們成立了精神障礙的心理咨詢門診,每周邀請專家坐診,同時利用社區康復和社會保障機構,完善社區康復體系,減少了病人住院時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F將精神障礙患者的康復及護理要點報告如下:
一、 一般資料
目的:統計我社區民精神障礙者的住院次數,分析其與社區衛生服務、社會保障服務、家庭成員的關愛等影響因素。使得不同精神障礙者的能力在社區中得到發揮,有助于防止疾病的復發。方法:定期對轄區內37例精神障礙患者及家屬開展定期專題講座、心理護理、生活護理、病情先兆的監護、用藥指導、安全護理及康復期訓練。并對相關因素進行問卷調查。充分利用社區康復機構,探討完整的社區康復體系。結果:住院次數大于3次20人,小于3次12人,男性大于女性。3次以上住院離婚、無房、家庭貧困居多。患者有直系親屬90%,享受城鎮居民醫保98%,享受社會保障100%。結論:1.社區精神衛生專業人員缺乏。2.社區精神衛生服務開展較遲,不夠深入。3.家屬不愿透露病人信息。4.有效地社區衛生服務,動員社會、家屬參與,能減少住院次數,降低醫療成本,改善社區精神病人的生活質量。
二、 精神障礙者出院后的護理指導
1. 監護人和家庭成員
精神病人的康復與社會支持有密切關系[3]。監護人是病人與社區聯系的橋梁,他與醫護人員密切合作,為病人回歸社區提供全面的服務。主要負責與社區資源聯系,在病人出院前為其準備舒適的修養環境、安排就業或為病人聯系日間訓練中心等;幫助病人處理不良情緒,鼓勵其表達內心的意愿并給予心理疏導,生活技能訓練,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盡量由病人自己料理生活,包括整理被褥、床鋪和打掃屋內衛生;培養良好洗漱習慣,早晨洗臉刷牙,飯前便后洗手,家屬予以督促。幫助病人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表,按時服藥,按時睡眠。如有異常及時和社區康復護士聯系。
2. 社區康復護士
有效地出院后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可提高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效果與病人滿意度[4]。
2.1 對社區康復護士要進行專業的訓練,為社區的精神病病人提供服務,將精神科護理從醫院延至社區。社康護士通過定期家訪、電話聯系等方式了解病人的服藥情況,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況,協調病人與家屬、鄰居的關系,協助病人安排日常生活,改善生活質量。定期舉辦講座、咨詢,讓家屬了解精神病知識;成立家屬聯誼中心,幫助家屬接納和護理病人。并給家屬提供支持幫助,若病人的病情有所波動,社康護士會馬上與醫生聯系,安排病人及時接受治療。
2.2 家庭病床是醫院護理向社區的延伸,由社康護士負責病人在家的康復治療,家訪1次/月,觀察病情、指導服藥和康復鍛煉。病人病情穩定后,社康護士可以將病人轉介到社區輔助就業部、康復中心參加適當的工作和活動。病人在家有意外情況可以隨時打電話與社康護士聯系,尋求幫助。
3. 社居委
在社區居委會為患者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機會,使他們能夠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從而提高患者人際交往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患者社會功能恢復及癥狀的改善起到積極作用[5]。
3.1 中途宿舍與長期護理院 中途宿舍為出院后無監護人和家庭成員的精神病人提供免費的住處。對入住的病人。工作人員根據他們的能力輔助其就業,通過勞動讓病人自食其力,增強病人回歸社會的自信心。若病人自我照顧能力較差,則轉入長期護理院。著重于病人自理能力的訓練,減緩病人的衰退。專職人員要關心病人的服藥情況、康復情況,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況,定期向醫生匯報及安排隨訪病人。
3.2 社區的輔助就業 對于病情穩定,工作能力較強并適合外出的病人可以輔助就業,予擦車、除草、環保清潔等適宜工作,另外還有病人經營的菜檔、水果檔、便利店和餐廳。有專職人員指導病人的工作,每位病人有一底薪,每日記工資,并根據病人的表現予以適當獎勵,外出工作的病人每月約有800元的收入,沒有工作能力申請社會保障,足以支付日常開銷。提供既受照顧又具康復作用的工作環境。通過培養病人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工作習慣,在工作中學習與人相處,為重返社會打下基礎。
3.3 日間訓練及活動中心 日間訓練及活動中心為社區的精神病人提供多元化的日間訓練服務及康樂活動,幫助他們融入社會、自立生活。日間訓練服務根據病人的要求為其設計個體化的康復計劃,包括就業技能的培訓,如電腦操作、文書處理、速遞、環保清潔等,以及家居自理能力、社交技巧等訓練。
三、 小結
系統的醫院-家庭-社區服務將社區的病人有效地組織起來,充實了病人的余暇生活,培養了病人的自立能力和互助精神。我社區在探討完整的社區康復體系,讓不同能力的精神患者在社區中得到一定的康復訓練,有助于防止疾病的復發,減少住院次數。收到良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 鞏玉秀. 社區護理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9:305
[2] 呂欽諭.精神分裂癥醫院康復的現狀與發展[J] 精神醫學雜志2010, 23(5): 393-396
[3] 宋紅,李建華. 家庭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作用的對照研究[J]. 寧夏醫學雜志,2010,32(12):1206-1207
[中圖分類號] R473.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0-140-01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下,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1]。由于人們對疾病的認識隨著時代的發展有所不同,精神病護理也呈現出其獨特的發展路徑。在精神疾病的穩定期,藥物、心理治療和護理、家庭與社會的支持對疾病的治愈至關重要。本文選取我院在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癡呆病人,對其進行全面評估和精心護理,取得的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對象為2007年8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治療的60例老年癡呆患者,其中男性36人,女性24人,年齡55-90歲,平均70.1歲;其中老年前期(55-59歲)8人,老年期(60-79歲)40人,長壽期(80歲以上)12人。職業:干部28人,高級知識分子12人,工人11人.農民9人。住院時間為7-369天,平均96.8天。老年癡呆患者具有同時罹患多種疾病的特點,本組病人中患有腦血管疾病26人,高血壓病28人.冠心病12人,糖尿病11人,頸椎病6人,神經性癔癥的5人;同時患有5種疾病的2人,4種疾病的5人,3種疾病的8人,2種疾病的16人。
1.2 治療和護理方法 本組病例治療方法分別采用維腦路通、消栓靈、腦活素、西比林、都可喜等改善腦血液循環和促進細胞代謝的藥物以及相應的康復治療以緩和病人癥狀。但老年癡呆病人一般病因不明,尚無特殊病因治療方法[2],目前主要是通過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來促進病人的一般健康狀況,延緩其精神衰退。護理重點是保障安全防止意外,幫助患者利用殘留機能過日常生活,加強對患者的心理支持和人文關懷,盡可能長時間地維持生活自理能力。
2 結果
全組病人經過全面的評估和精心的護理,臨床效果明顯。癡呆癥狀有明顯改善的28例(占46.67% ),有一般改善的20例(占33.33%),無變化10例(占16.67% ),因再發腦溢血死亡2例(3.33% )。
3 討論
3.1 護理措施和要點
3.1.1 正確全面評估
我們通過與患者變談,觀察病人的行為舉止,詢問家屬等方式詳細了解掌握病情。對病人的病態行為后歸納分析拽出病人的護理問題,并訂出護理措施。
3.1.2 加強與患者的交流,體現人文關懷
老年癡呆病人在語言和情感表達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礙,我們在與病人交流時,不僅對病人關心同情,還要求具有高度的耐心與恒心,采取適合的方式和技巧[3],有意識地排除妨礙交流的因素,并體現人文關懷。例如:交談時護士所取的位置是與病人保持視線平行,避免護士居高臨下俯視病人,使病人產生心理壓力;交談中護士始終保持目光紊切,態度溫和,主動與病人打招呼,以增加交流的次數;說話語言要簡單通俗、語調適中語速稍慢、吐詞清晰,一次只說一件事,必要時重復幾次,直到病人完全聽懂;尊重病人,病人說話時注意耐心傾聽,對其語言表達不嘲笑,不否定。
3.1.3 強化記憶,預防病人軀體損傷患者因嚴重的記憶減退,易忘記物品的放置地點或把物品與臟破物件包在一起,事后又忘記,護理人員應耐心幫助整理,將病人常用物品放置在固定位置,注意保持清潔,對找不到房間床位和廁所者,應多次強化其識認自己的房間及床位的特征。老年癡呆病人多數站立不穩,穿脫衣服時最好采取坐位或臥位,宜穿合身長袖和長褲衣服預防摔傷。
3.2 護理體會
精神疾病護理是整個醫療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工作對象是各種類型的精神病人,護理人員除掌握患者疾病的情況,作出相應的醫療護理外,還須了解每個患者的心理狀況[3]。給予適當的心理護理,所以護士除具備醫療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必須具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學知識,給予患者適當的人文關懷,提高護理工作的實際效益。
3.2.1 心理護理 精神疾病患者患病后心理不平衡,對疾病認識不夠往往否認自己有病,不愿主動配合治療。病人一般情緒比較低落,有悲觀厭世心理,護理人員要關心和尊重病人,教育病人正確對待疾病,講述此病的發病原因、誘發因素,正確處理與己有關的社會矛盾和不良的社會輿論,學會控制情緒,保持心情愉快,主動配合治療,鼓勵患者樹立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做好心理護理,首先應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熱情接待每一個患者,詳細介紹注意事項,耐心回答病人及家屬提出的問題,及時解決病人的需要,安排病人住院治療,語言要親切文明,使病人對護理人員產生信任感、依賴感和安全感。
3.2.2 藥物治療的護理 精神障礙的病人大部分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藥,且此類藥物副作用較大[4],服藥期間應嚴密觀察藥物的副作用,定期查血象、肝功能、尿常規,如常用的抗躁狂藥碳酸鋰,因其治療量與中毒量非常接近,服藥期間應經常監測血鋰濃度,如發現有頭昏、惡心、嘔吐等癥狀時及時與醫生聯系。在家庭治療期間,家屬要對藥品管理好,以免誤服、漏服、自傷等,督促病人按時按量服藥,以防復發。
參考文獻
[1] 沈漁郵 主編.精神病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362.
[2] 丁佐梅.老年精神病人的護理體會[J].中華醫學寫作雜志,2005,7(8):828.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 0)2-070-03
1 病例介紹
患者,男,58歲,干部,有近20年高血壓病史。2009年1月26日,晨起時突感頭昏頭暈、右肢體不靈活、麻木、跌倒在地,急送大理州人民醫院診治,診為“腦出血”,2月8日出現眠差、罵人、疑人害已,故于2月13日轉我院治療。體檢:T37℃,R24次/分,P96次/分,BP160/96mmHg,背人病房,口眼歪斜,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存,右側肢體活動受限,肌力Ⅱ,生理反射存,病理反射未引出,余無特殊發現。精神檢查:意識清晰,定向正常,興奮話多,語音高,語速快,引出言語性、評議性幻聽,情緒不穩,易激惹,欠協調,意志病理性增強,態度違拗,拒食、拒藥、拒檢,無自知力。CT提示:基底節出血破入腦室、心電圖提示:右室肥厚、B超提示:左腎積水、左腎先天性囊腫、實驗室化驗無異常發現。臨床診斷“腦出血伴發精神障礙”(符合CCMD一3診斷標準)。
2 護理措施
2.1 一般護理
2.1.1 環境給患者創造舒適,安靜的住院環境,由于家屬強烈要求及患者病情的需要,我們給患者安排了條件較好的單間,一是避免了外界的干擾:二是家屬可以陪護,患者在家人的陪護下,感到溫暖、放心,對疾病的恢復充滿信心。
2.1.2 睡眠護理患者發病后一直眠差,很煩惱。改善睡眠,對控制其它精神癥狀,有重要意義。盡量要求患者保持規律性的生活,按時進食服藥,白天少睡多動,睡前避免燈光,噪音的刺激,床鋪保持溫暖舒適,睡前洗腳臉,給患者關心、安慰,必要時給鎮靜安眠藥。經上述措施,患者睡眠得到了明顯改善。
2.1.3 生活護理由于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所以要定期協助患者剪指甲,修邊幅,勤換被服,擦身,使患者感到舒適,身心處于最佳狀態,才能安心住院。
2.1.4 飲食護理??患者肥胖、血壓高,心、腦、腎都有疾病,故宜進低鹽、低脂飲食及含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豐富的飲食?;颊哂捎诨蓟糜X支配而拒食,必要時給鼻飼。
2.1.5 藥物護理藥物在精神病的治療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發作期由于精神癥狀活躍,患者很難自己正確服藥,所以做好精神病人的用藥護理,是治療中的一個關鍵問題。不同時期、不同癥狀的精神病人,其護理方法各不相同。急性發作期病人一般都無自知力,不承認自己有病,故大多數人都不愿意服藥。對此,一般只能耐心勸說,可找病人最信任的人來勸說,可把無味的(氯氮平、氟哌定醇等)藥攪拌在飯菜里,必要時鼻飼或者改為肌注。對恢復期病人的服藥護理,重點在于不斷加強病人對堅持服藥重要性的認識。同時,注意藥物不良反應,服藥后僅有嗜睡、動作呆板、便秘、肥胖是較輕微的副作用,不需治療處理。如出現頭頸歪斜、坐立不安、四肢顫抖這些癥狀則是較重的副作用。就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或減少服藥劑量,經用藥治療即很快會好轉。防病人假服藥 家屬在給病人喂藥時,應看著病人把藥服下,方可離開,必要時還要檢查病人的口腔(舌下或牙縫),以防病人將藥藏起,儲積后一次服用而達到自殺的目的。
3 病情觀察
3.1 神經系統體征的觀察神經系統體征的變化,是腦出血狀態的真實反映,準確及時的觀察,給醫生提供診斷治療的根據,避免生命危險的發生。腦出血伴發精神障礙護理觀察要點如下:
3.1.1 意識變化人院時有些病人不是處于昏迷狀態,而表現為意識障礙的再次出現或進行性加重,因此密切觀察病人意識狀況及其發展趨勢非常重要。每15-30分鐘觀察一次,如病人由煩躁不安轉為安靜,或尿失禁,或清醒轉為昏迷,或昏迷程度加深等,均提示可能有腦出血出現,應及時處理。
3.1.2 瞳孔變化腦出血伴發精神障礙急性期病人應15-30分鐘觀察瞳孔及對光反射一次,同時注意區別是視神經還是動眼神經損傷引起瞳孔變化。
3.1.3 顱內壓變化腦出血可加重或引起顱內高壓,主要表現為頻繁嘔吐,頭痛加劇,煩躁不安,如果早期發現血腫,可為手術清除血腫贏得時間。除隨時觀察有無顱內高壓癥狀外,還應密切觀察顱內壓的波動情況。
3.1.4 生命體征變化腦出血引起的顱內壓增高和腦疝,均可導致生命體征改變。早期表現為收縮壓增高,脈壓差增大,脈搏和呼吸變慢,腦出血急性期應每15-30分鐘測血壓、呼吸、脈搏一次,觀察中還應注意有無高血壓,若發生高血壓,應及時糾正高血壓,減少腦出血的再次發生。
3.1.5 神經體征變化應密切觀察神經系統的體征變化,觀察有無肢體活動障礙、抽搐、語言情況等,最好每30-60分鐘觀察和檢查一次,對不合作病人和昏迷病人應注意觀察有無抽搐情況。
3.1.6 缺氧情況每15-30分鐘監測血氧飽和度一次或觀察有無發紺等情況。
3.2 精神癥狀的觀察睡眠是疾病發生、發展或轉歸的標志,睡眠的好壞,預示著其它精神癥狀的好轉與否,所以,認真觀察睡眠對精神病護理來說尤為重要,患者由于幻聽支配,出現拒食拒藥,態度違拗,易激惹,罵人話多等,密切觀察精神癥狀,便于加藥或換藥及時控制精神癥狀,有利于軀體疾病的恢復。
4 餅發癥的護理
4.1 癱瘓的護理患者并發右側肢體輕度癱瘓,活動受限,麻木疼痛,囑其患者活動小心、以防跌傷,加重出血。
4.2 高血壓護理患者伴有高血壓,除密切監測血壓外,囑其注意休息,適當活動,避免情緒激動,緊張,使血壓升高,造成高血壓危象和腦血管意外。
4.3 褥瘡護理患者由于活動受限,早期多臥少動,骶尾部皮膚發紅、發暗及時給每2小時翻身一次。加墊海棉墊,保持床鋪平整、清潔、紅花酒精按摩骨突出部,每班一次,一日三次,最終皮膚完好無損。
4.4 預防肺部感染患者多臥少動、機體抵抗力下降、肺部活動少、易并發肺部感染、故囑患者及家屬,天冷時加衣服,注意保暖,減少擦浴及開門窗,定時翻身,輕拍背部,防止呼吸道并發癥的發生。
5 康復護理
5.1 肢體功能的康復護理早期指導患者被動運動,如協助患者抬高右側肢體,伸展關節,按摩肌肉,患者有可能怕疼,拒絕運動,就鼓勵患者,告知其嚴重性,必要時稍加強制,避免關節僵硬,肢體攣縮。后期指導患者做自主運動,鼓勵患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臉腳、刷牙、穿衣、盡早做站立、平衡訓練,從扶站到站立,從扶走到自己走,活動不要太累,要小心跌倒。經上述措施,患者從臥床不起到已能緩慢獨立行走,恢復良好。
5.2 心理護理患者各種精神癥狀控制后,能進行有序交談,多與患者接觸,了解內心活動,幫助患者解決心理問題,使患者身心都得到康復。如向患者傳輸有關疾病的知識和預防,關心鼓勵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患者易激動,對該病不利,囑其保持情緒平稱,才有利于身體健康等等。
關鍵詞:情境扮演法;精神科護理;實踐;教學;
一、引言
情景模擬逐漸成為了一種標準的護理教育方法,它有很多種形式,角色扮演法是其中一種。角色扮演法優勢很多,在教育、管理、醫療等領域有普遍的應用價值。精神護理不是一個實際應用的實際項目,沒有客觀跡象或實驗室結果的其他軀體疾病,由于學生年齡小,缺少學習動機,這種理論抽象難懂使他們喪失熱情。但是,精神科護理很重要,伴隨精神疾病患者的增加,這種護理日益受到關注。相關精神科護理實習教學的報道不多。筆者嘗試在精神科護理實踐教學情況下,運用角色扮演法,簡單地作以下個人的陳述
二、對象與方法
第一,對象。文章選取了河南一所醫學院校某護理專業的365名學生,其中,女生人數345名,男生人數20名,年齡在18-21歲之間,平均年齡小于19.21歲。學生都學習了精神科護理的相關知識,如精神科護理的基本知識等。角色扮演情景由該學校和河南一所精神病院共同編制。
第二,方法。其一,課前準備工作。根據各班學生的現狀,課前由課代表負責這項工作,6-7人自由結合組成小組,每班級各10組。結合教學大綱,對精神科護理實習課程學習分成4個小時,在情境教學角色扮演的實踐基礎上分成3個學時,每班由一名主講教師擔任,同時配置2~3名授課教師協助授課。其二,具體實施將情景學習和角色介紹放在首位。首先要求主講教師把精神護理科對護士的基本要求講解給學生,如,和病人的溝通技巧、言談舉止等,接下來集中進行情景學習,分成兩個情景階段,情景階段一,病人入院,需要護士為病人家屬做指導,勸解病人入病房。情景二,病房中出現了突發事件,需要護士果斷處理,同時將病人的病情詳細闡述給病人。告訴學生角色扮演使用的原理和方法,在組成小組中,其中病人家屬一人,病人一人,觀察者一人或者兩人,配置一到兩名護士,結合角色具體情況,合理調整。所有角色扮演時間控制在5到10分鐘,中間出現差錯,要立即停止,重新開始。第一輪角色扮演結束后,觀察者對觀察情況,如溝通技巧的使用和溝通的內容等作出總結。然后,小組成員互換角色,替換扮演病人家屬、病人和護士。其三,通過問卷調查實施效果評價。課程結束后,給學生發放調查問卷,針對學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認識。發出的365份調查問卷全部收回,經過篩選,有效調查問卷363份,回收率99.45%。主要圍繞學生對角色扮演法作用的認識調查教學效果。發出問卷365份,回收365份,有效問卷363份。
三、結果
學生對教學扮演比較喜歡,能認識到自身溝通的不足,提升了醫患溝通能力。
四、結論
第一,精神科護理學教學形式多樣化和靈活性。傳統精神護理教學方式固定,課堂授課多圍繞教師開展,這種教學模式在大中專院校占很大比例,其中很多學生喜歡角色扮演這種模式。在精神科護理實踐授課中,學生小組在不同情況下扮演不同角色[1]。大中專院校的學生能獨立學習知識,有自己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角色扮演這種精神病護理教學模式較為喜歡,這是一種自主性較強的學習模式,生動而形象,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事實上,中專生年齡較小,獨立思考和自我完善尚不成熟,雖然喜歡角色扮演,但也傾向于被動地接受教師授課。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考慮學生實際,基于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有計劃調整情節和使用材料,并有效運用到角色扮演準備中。
第二,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有助于記憶?!熬窨谱o理學”課程教學基于實踐操作,所以,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實踐操作性,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2]。知識學起來形象而生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記住精神疾病的護理要點。和傳統機械化的知識記憶不同,角色扮演法應用到教學中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角色扮演中的學生普遍提高了思維能力,形成了積極的態度,角色扮演開始前,學生要閱讀教材,還要獲得大量的課外書籍來擴充角色扮演,這些充足的準備工作,保障學生具有較高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在對角色解讀過程中,讓學生感受精神病人在接收治療和護理中產生的特有心理,巧妙地將發生的各種精神障礙護理點給記住,不同于原有的教學法。這說明了角色扮演的方法相比傳統教學方法,有明顯的優勢。
第三,開展多元化效果評定。鑒定評價體系的建立很重要,為醫患有效溝通提供保障,將其用作評價依據。吸收有關角色扮演中的有效成分,建立了三層評價標準:顯效、有效、無效。顯效,醫患有效溝通,患者主動配合護士,取得了良好的醫護效果;有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和患者溝通;無效,表明學生不敢和患者溝通,或者用語不當,惹怒了患者。借助這種評估,使學生了解自己在護理工作中的不足,通過和其他同學比較,發現自己的差距,以此不斷努力,繼續提高;使優化的角色扮演法和精神護理有效整合,并付諸實踐中推廣,以更好地應用;再者,對角色扮演法,還應強化實踐效果,促進精神病護理學工作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小平,岑慧紅,肖愛祥,蘇茜.基于情景的角色扮演法在精神科護理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3(05):81-82.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康復期;心理問題;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6-0053-02
研究資料[1]顯示,精神分裂癥是一種與病前個性特征、社會環境和心理等多種因素相關的疾病,也是精神疾病中最常見的一類精神病,其患病率及治愈后的復發率很高?;颊呓浿委熀螅谄浒Y狀消失、自知力逐漸恢復、精神康復回歸社會時,將面臨著一系列現實問題,諸如:工作、學習、婚姻、人際關系等,其中任何一個環節處理不當,即可導致精神疾病的復發。本文采用自擬問卷式調查,對90例經住院治療康復出院的精神分裂癥病人心理狀態進行了初步調查,現將有關資料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系我院2008年1月至9月期間出院已康復的90例精神分裂癥病人,其中,男52例,女38例。入組條件:①符合CCMD-3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2];②精神癥狀消失,自知力恢復;③無嚴重軀體疾病及智能障礙;④病程在10年以內;⑤年齡18-49歲;⑥愿意參加本調查。
1.2 方法 采用自擬問卷式調查,問卷調查時要求病人準確如實回答,如回答有誤或內容含糊則繼續詢問,以便回答明確便于歸類,最后做分類統計和分析。
2 結果
經調查患者心理狀態歸納如下:患病后感到自卑者72例(80%)、因病造成經濟困難者29例(32.2%)、失去家庭和社會支持者26例(28.9%)、配偶提出離婚者13例(14.4%)、找對象困難者28例(31.1%)、升學及安排工作困難者12例(13.3%)、擔心疾病復發者47例(52.2%)、怕藥物副反應者18例(20.0%)、適應社會困難者31例(34.4%)。在所有被調查中,同時存在兩種不利因素25例(27.8%),兩種以上不利因素19例(21.1%)。
3心理護理要點
3.1做好病人自身的心理護理:個人對維護自己的健康有直接的責任,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首先要靠自己的努力,人是行動的主體,完全有評價和管理自己的能力,個人完全可以通過自我管理來達到保持健康的目的,個人也完全可以通過自我管理來達到疾病治療和康復的目的[3]。根據理論[3]再結合每一患者的自我管理現狀,制定個性化的自我管理教育處方。包括:精神分裂癥的疾病知識、抗精神病藥物的有關知識、如何正確管理和使用藥物、如何識別復發先兆、預防復發的方法、如何運用所學技能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如何進行心理調節以及自我保健方法、社會應對技巧等。囑病人按處方內容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監控,出院后一個月內每兩周進行1次電話咨詢或家訪,依據自我管理現狀再次進行強化教育或修改教育計劃。從而達到提高病人對疾病的認識,正確對待疾病,幫助患者總結過去心理上存在的不足,樹立信心,努力培養樂觀主義精神,勇于面對現實,以便應對今后可能出現的各種刺激,維護心理平衡,提高對精神刺激的抵御能力。另一方面,也應為患者盡可能辦些事實,協助他們解決一些面臨的實際困難,如:婚姻問題、工作問題。向有關方面做一些調解,消除患者的后顧之憂。
3.2 做好家庭支持系統的工作:精神病人尤其是精神分裂癥病人普遍存在著來自外部環境的易受傷害性,其中來自于家庭成員的情緒氣氛和行為表現對病人的預后有著重要的影響[4]。參考文獻[5]也充分顯示家庭成員對鞏固療效、減少復發、逐漸恢復社會功能起重要作用。因此,首先向家庭成員講解有關精神分裂癥的知識,重點介紹精神分裂癥的病因與病前個性特征、家庭環境、心理對壓力的忍受能力等因素,發病時由于受幻覺、妄想等對思維的影響,使情感、行為不能自控,導致危害自身和家庭等。從而使家庭成員對精神分裂癥有所了解,對患者有所諒解,不懲罰、不苛求、不埋怨、不刺激、不過多的拒絕和否認。其次向家庭成員講述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家庭護理方法,對患者行為的正確情感表達方式,如何觀察病情變化以及復發的早期征象和應對方法。從而實現對患者的尊重和理解、關心、照顧和支持,正面引導和鼓勵、督促,使患者有一個可靠的“后方”。
3.3 做好社會支持系統的工作:患有軀體疾病和精神疾病都會使人陷入無助的狀態,而社會支持將是醫治軀體和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6]。多數學者認為良好的社會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社會關系的存在則有損害身心健康[7]。所以,應向其單位或街道居委會介紹精神分裂癥的病因與病前個性特征、社會環境、心理對壓力的忍受能力等因素,發病時由于受幻覺、妄想等對思維的影響,使感情、行為不能自控,造成對自身和社會、工作、生產等方面的影響,從而使社會相關人群如:單位領導、同事、朋友等對病人有廣泛同情與照顧,消除不正確看法。讓有能力有條件的病人發揮他們的光和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要注意使病人既主動舒暢,又勞逸適度,使病人在生活中尋找樂趣,使病人感到已受到支持、尊重、承認,這樣才能使病人逐漸向健康發展,成為一名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從而減輕家庭負擔,增加病人收入,改善和充實病人的休養生活。
3.4 做好藥物治療的心理護理: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過程當中一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不論是在住院期間還是在出院之后,它都是影響藥物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且許多精神分裂癥患者因為依從性差而增加了復發的危險,這既增加了醫療負擔,又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8]。這就說明,要向病人及其家屬進行用藥知識教育,教會病人及其家屬認識藥物不良反應,并掌握防治不良反應的基礎知識。應用各種方法耐心勸導患者和叮囑家屬督促患者按時、按量、堅持服藥與定期復查或門診隨訪,說明服用維持量的藥物對鞏固療效、減少復發、促進康復的利弊關系,強調中途隨便減藥或停藥的危害性。如果發現病情波動,如:情緒與睡眠的變化等,應及時到門診與醫生聯系,以便及時調整藥量及防止藥物副反應的發生,消除患者怕復發、怕吃藥、怕藥物副作用的思想顧慮。使病人主動遵醫囑服藥,從而控制癥狀、預防復發、最大限度地恢復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功能[9]。
4 討論
4.1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的自知力已經恢復,對發病時的情況大多有所回憶,不僅知道由于自己發病時給家庭、社會所造成的沉重負擔,而且知道自己今后生活道路的艱難。所以精神分裂癥康復期病人的心理活動是復雜而矛盾的,既有疾病康復后的喜悅、歡樂、欣慰,也有瞻前顧后所帶來的種種壓抑、煩惱、憂慮。
4.2精神分裂癥康復期的心理護理工作是艱巨而復雜的,不僅要爭取患者、患者的家屬和社會有關人群的支持、配合,還要與精神分裂癥康復期的心理治療、藥物治療一起,共同擔負起鞏固療效、預防復發、使患者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職責。在心理護理過程中要具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和對病人負責到底的精神。
4.3這項工作可以在患者出院前請求其家屬、領導、同事、朋友等來院或他們在出院前來院探視時以個別會談的方式,也可以在患者出院前召集家屬、領導、同事、朋友在院外患者較集中的某一小區以座談會的方式進行。會上可邀請長期緩解的病人參與,介紹鞏固療效、減少復發、適應社會功能的經驗,交談時鼓勵病人、家屬、社會有關人群把種種顧慮說出來。然后醫護進行針對性地做好醫療、護理工作。這樣不僅可以密切醫護患的關系,而且可以及時了解和解決患者、家屬、單位的顧慮。宣教中,應強調病人是可以治愈的,使病人、家屬、社會有關人群對鞏固療效、減少復發、逐漸恢復社會功能在思想上有信心、措施上有辦法。
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過程,實際上是社會再適應和健康行為再建的過程[10]。康復效果和質量是人們積極探索的問題之一[5]。近20年來康復精神醫學有了迅速發展[11]。冀希廣大護理界的仁人志士共同探索,以使這一方法能在護理實踐中得到更好的應用。
參考文獻
[1] 沈漁頓主編.精神病學.第二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318-358
[2]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2-78
[3]楊延忠,李智巧,黃麗.自我管理理論和方法對現代護理的啟示[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1):906-908
[4]陳彥方主編.CCMD-3相關精神障礙的治療與護理[M].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4: 188-193
[5] 侯也之,項玉濤,李文永,等.北京市社區70個精神分裂癥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與患者社會功能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臨床康復,2003,7(21):58-59
[6] 王曉蔚,蔡琴,陶莜琴,等.100例精神病患者的社會支持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2):971-972
[7]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2(增刊):127-131
[8] 程艮,李崢.精神分裂癥患者藥物依從性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9):699-701
[9] 陳彥方主編.CCMD-3相關精神障礙的治療與護理[M].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4:42-63
[10] 沈漁.精神病防治與康復[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290
關鍵詞視頻腦電檢測;癲癇;護理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 nurse cruces disease of spasm andepilepsy in Video-EEG monitor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150 sufferer-examing ongoing nurse were reviewed in this study. Results:Sufferer can assort and complete Video-EEGmonitoring very good with science of nurse. Conclusion:humanistic integer science of nurse is the precondition of kilter accomplish Video-EEGmonitoring.
Key wordsVideo-EEGmonitoring;epilepsy;nursing
視頻腦電監測是鑒別癲癇與其他發作性疾病的最重要手段。由于檢查時間長達12~72小時,故對患者全程、整體、科學的護理是保重檢查順利準確完成的前提條件和基礎?,F將我院2007年以來150例患者行此項檢查的護理要點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150例患者,其中男79例,女71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者58歲,平均年齡18.6歲,病程1~38年。上述患者經一般的腦電圖檢查無確診病理類型,不便于臨床治療,故采用視頻腦電檢測。
1.2檢查方法
采用美國Bio-logical公司生產的32導聯全數字化視頻腦電監測系統;采用國際10~20系統電極放置法[1],安放參考導聯與雙極導聯相結合進行描記,電極安放在額-前額,前額-中央,中央-頂、頂枕及耳垂等處[2]。通
過攝像頭將患者錄像信號與腦電波同步記錄下來,用電腦硬盤儲存數據,供醫師對照分析,做出診斷。
2護理方法
2.1檢查前
2.1.1心理護理
由于大部分患者病程長,復發率高,藥物治療不能完全控制或緩解,臨床癥狀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發作時意外發生率高,精神痛苦并產生心理障礙,對診斷及治療缺乏信心。因此我們必須耐心細致地做好心理疏導,運用語言和非語言溝通技巧,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了解并滿足患者的需求。介紹視頻腦電的現狀及發展,告知檢查無痛苦及創傷,介紹檢查經過,介紹進行該檢查的必要性和優點,請檢查完畢的患者現身說教,解除患者的顧慮,取得家屬和患者的積極配合。
2.1.2病人準備
所有患者均需預約檢查,檢查前三日停服對腦電圖有影響的藥物,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漸減量至停服鎮靜催眠藥物及抗精神藥物。詳細詢問病史,了解患者發作的性質、時間、規律及是否有誘因,如發作時間在白天,預約日間檢查;發作在晚間,則預約在晚上檢查;如果發作有誘因,檢查前盡量給予誘發因素。檢查前一日將頭發洗干凈,不用護發素,不能涂抹發膠、摩絲等定型劑,避免油脂等影響電極導電性,必要時剃發或涂拭電糊來減少頭皮電阻值[2]。入室檢查前要詢問病人是否正常進食,以防發生低血糖,影響檢查結果。囑病人脫去化纖衣物,但要防止受涼,貴重物品交由家屬保管。需要做睡眠剝奪誘發試驗的患者,囑咐檢查日前夜禁睡5~10小時。對小兒和精神病人等不能合作者,可在檢查前給予適量的快速催眠或鎮靜劑,常用10%水合氯醛,待病人安靜或入睡后在做腦電圖檢查。檢查前應先排空大便。電極帽松緊大小選擇要適度,過松時電極容易出現偽差;過緊時容易影響血液循環,使檢查者感到頭暈不適,進而引起腦電波的變化。
2.1.3環境及儀器準備
打掃房間衛生,拉上窗簾,檢查空調是否能正常運轉。確定腦電圖機工作正常,電極帽完整無缺,電極線無斷裂脫落,攝像頭前無物體遮擋。
2.2檢查中
2.2.1病人護理
要求患者檢查時盡量保持臥位、安靜休息狀態,應力求舒適、精神安寧、肌肉松弛、自然呼吸[2]。定期探察患者頭部電極是否脫落或松動,如有及時告之醫師并按原部位粘貼上電極。指導幫助病人床旁解大小便并及時給予清理,在檢查床上進食時要避免食物掉落弄臟床被。檢查過程別要問及患者有無頭痛、惡心、抽搐發作及其他不適癥狀。遇到被檢查者抽搐時及時告之醫生,并解開病人領扣,取出活動性假牙。使用舌鉗防止舌后墜阻塞呼吸道,同時取平臥頭側位,擦除口腔分泌物,防止窒息。遇到牙關緊閉者用紗布包著壓舌板,塞入臼齒處,防止咬傷舌頭。切勿過度按壓病人肢體,以免造成骨折或脫位。同時可掐人中、合谷穴促患者蘇醒。注意保護頭部電極線,避免患者扯斷或拉脫電極線。遇到連續發作時應告之醫生予以鎮靜止痙治療。過度換氣誘發試驗前給患者作過度換氣動作示范,不合作的患兒可在嘴前懸吊紙條或玩具,鼓勵患兒盡力吹氣,誘導過度換氣動作。陪人不能擋住視頻攝像鏡頭視野,尤其是發作期,陪人應充分讓發作行為被攝影記錄,以便醫師與腦電同步分析。
2.2.2維持穩定適宜的環境
調整室溫18~22 C,濕度50%,注意光線強弱[3]。溫度過高,病人出汗,頭皮上電極極易松動,腦電基線漂移,產生偽差;溫度過低,病人寒冷肌肉收縮而致偽差增多。濕度過高,在安放電極線時粘膠不易干、粘不牢[2]。保持室內整潔、安靜,不要在室內喧嘩或頻繁走動,盡量使患者進入完整的睡眠周期狀態,以減少偽差。
2.3檢查后
清洗被檢查者頭部的導電膏和耳垂的橡皮膏,檢查電極線是否斷裂或者損壞、丟失,遇到此情況及時報告醫生。清理床被,開窗通氣,保持檢查室內整潔舒適。門診患者通知其取檢查報告的時間及地點,留下病人電話及詳細詳細地址,以便定期回訪。
3討論
視頻腦電監測(video-EEG)是對被檢查者行長達12~72小時的腦電錄像監測,操作方法簡便,偽差少,是鑒別癲癇發作類型及性質的最有效的檢查方法,是國際上普遍采用的癲癇綜合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本系統具有記錄的腦電波型清晰,資料可重復回放,可精確分析臨床發作和腦電之間的關系,定位準確,可提高臨床癲癇的診斷水平,并為臨床鑒別一些非癲癇發作性疾病的診斷提供幫組。但是,由于檢查時間長,而且有些受檢者具有發作表現,甚至伴有意識改變。所以,檢查前、中、后整個過程的系統護理工作是保證完成此檢查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準確記錄腦電波信號,避免和減少偽差的可靠保證。我院通過明確的整體全程護理,所有受檢者順利完成檢查。檢查過程中感受舒適安逸,受到患者的一致肯定。完整順利的檢查協助提高了臨床醫師的診療水平,減少癲癇與其他發作性疾病的誤診、漏診率。
參考文獻
[1] JOHN.R.HUGHES,主編.臨床實用腦電圖學.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
[2] 譚郁珍,主編.臨床腦電圖與腦電地形圖學.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