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9 19:51:30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歷史考試分析總結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文言文分析綜合題的考點涉及三項:(1)篩選文中的信息;(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簡而言之,此題的要求是考生在基本讀懂原文的基礎上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和歸納,正確推斷作者的觀點態度,以達到深層解讀整篇文言文的目的。這道題常常以指出錯誤選項的形式來設置,因而探究和識別該題型干擾項設置陷阱的主要方式,探究命題人錯項陷阱設置的技巧,對考生快速而準確地判斷出文意理解的正誤是大有幫助的。
一、錯位嫁接
這類陷阱設置就是在選項中將原文中用于指甲人、甲事物、甲現象的敘述, 在選項中用于乙人、乙事物、乙現象,從而形成陷阱。正所謂“非其人、非其時、非其事、非其地、非其言、非其行、非其因、非其果”。
如2015年全國高考語文卷Ⅱ第6題選項C:來護兒直言勸諫,后被奸人殺害,他諫請煬帝停駕洛陽,不再遠游江都,引發煬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殺害他時,煬帝也沒有設法保護。
比照原文“護兒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執矣。護兒嘆曰……乃遇害?!笨梢灾烙钗幕皻⒑λ麜r,煬帝已經被宇文化及抓起來,不存在選項中所說的大怒而沒有設法保護。此選項正是“非其因、非其果”的錯誤。閱讀時注意從不同的時段去切分層次,迅速找準有效的閱讀區間,把不屬于該階段的項排除掉,從而快速準確地解題。
二、以偏概全
這類陷阱是用部分代替整體的意思來設置錯誤點。答題時要特別關注表示范圍的詞語或概念,對文段所述的相關內容進行仔細核對,看事物的范圍在轉述的過程中是否被放大或縮小。
如2015年全國高考語文卷Ⅰ第6題選項C:孫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擄走欽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謀藏匿太子,殺二宦官將首級送至金營,欺騙金人說,這就是誤傷太子之人。
比照原文“金人來索太上,帝后、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謀匿之民間,別求狀類宦者二人殺之,并斬十數死囚,持首送之”,可以知道孫傅秘密地謀劃著把太子藏到民間,另外找到了像宦官的兩個人殺了他們,并殺了幾十個死囚,帶著他們的首級送給了金人。其中,“狀類宦者”并不是宦官。
三、無中生有
這類陷阱設置就是選項中出現原文中沒有提供的信息。即本無此物,硬f有此物;本無此事,硬說有此事;本無此意,硬說有此意。
如2014年全國高考語文卷Ⅱ第6題選項B:韓文剛正不屈,敢于奏議國事,武宗繼位,諸項費用供給不足,他不顧非議,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關機構冗員漸增,他援引成例,著手壓縮編制。 比照原文: “武宗即位, 賞賚及山陵、大婚諸費,需銀百八十萬兩有奇,部帑不給。文請先發承運庫,詔不許?!笨梢灾?,武宗繼位后,因費用不足,韓文請求先啟用承運庫,皇帝下詔不允許,并不是選項中的不顧非議。因此在弄清人物關系的基礎上,最好把主要人物的行事按順序標明序號,縱向審視、比照。
又如2014年高考語文遼寧卷第6題選項B:趙立為人正直,治軍嚴明。在孤守楚州期間,雖然被金軍重重圍困,糧草、野菜全部吃光,但他和部下寧愿吃磨碎的榆樹皮,也不擾民。
比照原文:“始受圍,菽麥野生,澤有鳧茨可采,后皆盡,至屑榆皮食之?!笨梢灾辣唤疖娭刂貒е?,趙立部隊糧草用盡,以至于將樹皮磨成屑來吃,但并未說是否擾民。這種選項的錯誤設置即是無中生有。
四、曲解文意
這類陷阱設置就是利用文中有些詞句較難理解的特點,在分析概括轉述的過程中故意曲解文意。
如2015年廣東卷第8題選項D:侯弘文追隨盧象N討伐賊寇,在驛站受到圍攻,盧象N趕去救援,但未成功。
比照原文:“侯弘文,散家財,募滇軍隨象N討賊。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撫王夢尹以擾驛聞。象N上疏救,不得?!笨梢灾姥矒嵬鯄粢则}擾驛站為名上報朝廷奏請處罰侯弘文,得此消息,象N上疏救援,沒有成功,不同于原文中的趕去救援。所以,閱讀時要精心閱讀,洞悉雷區,識破干擾。
1.圍繞著歷史《考試大綱》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深入理解
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學內容是以歷史教材為依據,圍繞著歷史升學考試而展開,特別是教學進入到高三總復習階段,作為高中歷史教師,除了能夠對于教材內容熟記于心之外,還要對《考試大綱》中的內容熟練掌握,并與教材內容相互貫穿,形成清晰的教學脈絡。對于《考試大綱》中的每一部分的內容都有充分的理解,并能夠銜接成為一個脈絡。作為文科高考重點學科,歷史以知識運用、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查為主。從對《考試大綱》的解讀中可以了解,歷史學科的考查內容都體現在每一項具體能力的要求中。歷史教師有責任將《考試大綱》中的考試知識點融入到歷史教學內容中,以其為核心進行延伸教學,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歷史知識。學生對于《考試大綱》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要隨時考查。如果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能夠明確提問的重點,并圍繞著知識點回答問題,就說明學生對于知識點有所掌握。相反,如果考生對于問題的回答已經偏離了《考試大綱》的邏輯脈絡,甚至已經出離了《考試大綱》,就說明學生對于知識點還沒有掌握。此時,教師就要從課本的角度出發,對知識點重新講解,引導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重新學習,以充分掌握。
2.從《考試大綱》的角度對高考試題進行分析和預測
教師要提高歷史教學效果,就要將《考試大綱》充分地利用起來,以其為教學框架開展教學,并對于歷年的高考歷史試題不斷地摸索,從中找出規律。近些年來,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更應該對有關高考試題的熱點問題予以關注,而《考試大綱》則是對主干知識的歸納,以高考試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因此,教師要提高教學效率,就要對高考試題考查的知識點有所掌握,并靈活地運用于歷史教學中。此外,教師還要具備試題分析能力,配合課程標準,有效地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以2012年江蘇歷史高考試題為例,“孔子和柏拉圖的比較”這道歷史試題就極具社會時代性,其中所涵蓋的內容不僅涉及到中國的文化傳統,而且還訴諸到中西哲學文化的比較。學生的答案要符合試題的能力測試標準,就要跨越中西文化的歷史、哲學和社會學的知識,雖然對于高中學生而言存在著一定的難度,但是如果學生對于目前的社會發展形勢有所了解,且深入領會西方哲學思想,就會使答案盡善盡美。該試題從出題方向上,符合《考試大綱》中所要求的歷史教學內容要與社會實踐相統一,以培養學生分析社會現象的綜合能力。
二、正確地解析高考試題,以其為基準建立科學的歷史教學模式
1.解讀歷史高考試題對高中歷史教學發揮著教學啟示的作用
雖然高中歷史教學最終要通過高考環節,但是按照課程標準,主要是培養學生歷史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這一點,在目前的高中《考試大綱》中就已經體現了出來,這就意味著歷史高考試題已經不在拘泥于對于歷史教材內容的考查,而是對于高中歷史知識運用能力的考查。那么,教學中,要認真體會高考歷史試題中所蘊含的知識點,對于其中的教學啟示深入地探索,并在課堂上不斷地實踐,逐步地總結。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有所提高,歷史教師就要領會《考試大綱》,從高考試題中查找與教材知識相關的內容,幫助學生明確重點學習內容。從教師的角度而言,學生對于歷史學習方法的掌握,就是建立了一種適合于自己的思維方式。從學生的角度而言,在詳細閱讀教材的同時,還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相關知識從實際出發深入領會,并提高知識運用能力。教師根據《考試大綱》的要求,通過解讀歷年高考試題而總結出經驗,幫助學生對于歷史教材中的每一個知識點進行深刻理解。學生不僅要對教材知識有所掌握,還要充分地理解每一個知識點的內在涵義,并懂得向不同領域延伸,以提高自身的歷史綜合素養和歷史知識學習能力。
2.解讀歷史高考試題有助于建立科學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多以單向的授課為主。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對學生的學習發揮著引導的作用。新課程標準出臺后,原有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被打破,轉變為圍繞著學生展開的教學模式。對于高中學生而言,高考成績是考查高中階段學習情況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高中歷史教學中對于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體現。作為教師,要將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予以改變,就要對高考歷史試題以解讀,并選擇歷年具有典型意義的高考歷史試題作為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一部分,以學生解答問題的方式展開教學。按照新課程標準,高考試題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的考查已經不再只是對教材中的知識點的考查,而是更為關注學生的知識創新能力和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例如,在講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經濟發展”時,可以在歷年的高考試題中選擇相應的材料分析題,讓學生了解了相關的知識后,解答材料問題。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完善程度,教師就可以對學生的相關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定位,然后在后續的教學中有所補充。為了促進教學多樣化展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對于“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經濟發展”的評述,為了讓學生更為直觀,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搜索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手工業作品———瓷器,同時還要查找相關的歷史內容。當學生觀看這些瓷器的時候,教師還要將學生的思維空間進一步展開,讓學生對于瓷器的特點予以思考,并從中國手工業經濟發展的角度予以陳述。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就是對教師課堂上所講授的歷史內容進行分析并重新整理,以自己的邏輯思維方式將各個知識點銜接起來,并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分析、解決問題。學生運用高考試題提升學習效果的同時,還掌握了高考試題的應用方式,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利用考點加強歷史知識教學
從高中歷史知識教學的角度而言,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查成為高考重點內容,要求學生對基礎知識要完全掌握,特別是《考試大綱》中所要求的基礎知識,教師要以考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對相應的知識靈活運用,做到觸類旁通。當進入到高三歷史總復習階段,教學已經不再以歷史基礎知識為主,而是將這些基礎知識充分地利用起來,著重于對歷史試卷答題技巧的訓練。針對于目前歷史高考考題的題型所強調的能力立意傾向,且考題分值相應地有所提升,一些新型的考題模式逐漸地在高考試卷中出現。通過對歷年的高考試題進行分析所總結出的出題規律,雖然是對于學生思維特點以及分析能力和論述能力的考查,但是,都需要學生對歷史的基本理論知識有所熟悉,才能夠準確地做出答案。歷史高考試題的發展趨勢,要求高中歷史教學也要相應地發生改變。學生的歷史基礎理論水平要有所提高,就要提高歷史基礎教學的重視程度,建立歷史知識結構,以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知識表達能力。首先,將高中歷史知識的專題知識體系建立起來,注重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之間的關系,建立起必然的聯系,以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以2014年江蘇歷史高考試題為例,第37題就需要以“美麗中國”為主線展開論述。自十召開以來,中國的未來發展指導思想就是要實現“中國夢”。這道歷史考題就是從這一主題思想出發,考查學生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了解程度,對于政治、文化與社會相互之間關系的了解。如果學生僅僅從理論材料中獲得相關知識,很顯然難以達到知識考查標準。這就需要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將歷史知識、社會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歷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就要注重對學生相關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靈活地掌握歷史內容,可以對主干知識進行梳理,將各個歷史事件相互建立起關聯,并融合成為一個整體。其次,就是對每一個階段內的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和比較。例如,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列強侵華歷史。引導學生以相關的高考試題材料為論題,進行整體性分析,也可以針對某一個歷史問題進行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就會對這部分時間段的相關事件建立起關聯,進而對于考點更為明晰。
四、結語
關鍵詞:《考試說明》和歷史課程標準;知識點分析;理論性總結;訓練講評;學生主體作用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歷史學科的教學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學生記憶習慣和能力下降,高考能力要求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和解題技巧不足等,這些都需要通過加強培養培養能力來解決。那么,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培養學生能力的目標呢?
一、以《考試說明》和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教學。高考文科綜合考試命題堅持能力立意,全面體現考試目標與要求,要求學生具備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等四大能力。在教學中,有意識的加強對學生四大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在高考中應付自如,取得優異成績。歷史課程標準明確了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目標及內容標準,是高考命題中遵循的主要原則和能力要求的把握依據。因此,在教學中,依據課程內容標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求學生掌握課程標準要求的基本歷史知識,理清知識間聯系,形成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分析把握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其次,要求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激發其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提出不同見解的能力與勇氣,使學生在置疑的活躍狀態中記憶最基本的知識內容,克服死記硬背的不良學習習慣。最后,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基本的歷史技能,如確立正確的時空概念,掌握正確計算歷史年代,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等技能。2013年福建文綜考試第13題就要求學生具備正確的時空觀念;2012年福建文綜考試第21、22、24題要求學生識別和使用圖表。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滲透、培養,使學生把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歷史技能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二、通過知識點分析,培養學生信息解讀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教學中,以課本提供的圖文資料和教師提供的輔助材料為學生創設新情境,首先要求學生理解相關資料,獲取信息,了解知識點需要掌握的各項內容。其次,根據知識點的要求,如背景、目的、內容、性質、影響、評價等要求,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并加以整合、理解,形成綜合性的信息解讀。最后,調動和運用各種資料,理解相關歷史史實、歷史結論和歷史觀點,對號入座解答知識點各個要求,形成對知識點的完整把握和認識,提高學生信息解讀和運用知識能力。
三、通過理論性總結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綜合能力。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分析教材中的圖文資料和教師提供的輔助材料客觀敘述歷史,理解其特征,并認識歷史的本質和規律,做出正確闡釋,培養學生描述和闡釋事物的高考能力要求。通過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分析評價培養學生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一是在學生了解基礎知識和主要線索后,引導學生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等方法分析論證歷史問題。針對歷史課程標準中的探討、評價、認識、分析、體會等要求引導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分析,運用材料解決問題,探討問題,挖掘思維能力,形成對歷史問題的正確認識。二是運用批判、借鑒、引用的方式評論歷史觀點。在學生熟悉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史實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進行評價,培養學生評價的基本方法。
四、通過訓練講評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高考文綜考試借助知識點提出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注重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及學科技能與素養考查。教學中,通過訓練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在講評中加強對學生解題技巧和解題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學會審題、運用材料、調動知識、形成答案。近年高考中,學生存在學科知識不扎實,歷史概念和階段特征模糊,缺乏時空概念,知識遷移能力差,審題能力差,答題不規范等問題。教學中,要指導學生領會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要求,明確高考能力要求與目標,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強化訓練。練習設置要體現新材料、新情境,訓練學生學會審題的關鍵和解題步驟及答題要求。講評時,要注意學法和解題方法的指導,選擇題講評時,引導學生分析各種類型選擇題的特點和解題思路,運用相應的解題方法得出正確答案,進而體會高考“怎么考”,從答案設計中體會“怎么答”,使學生逐步提高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非選擇題重點引導學生掌握讀、找、答三個解題環節,加強訓練學生答題規范化,要求學生作答時書寫工整,據分作答,組織答案時做到“史論結合”、“語言準確”、“邏輯嚴密”,答案內容要面全、點齊、言簡,答案追求要點化、序號化、段落化。最終使學生形成審題能力、遷移運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運用多種學科技能分析評價能力,為考試取得好成績打下基礎。
五、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貫徹新課程理念。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一個壞的老師奉送真理(如注入式、灌輸式),一個好的老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如發現式、探索式)。”歷史教學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新課程改革倡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效率。在教學中,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通過創設歷史情境,鼓勵學生合作學習,組織學生分析討論,使學生在體驗中激發對歷史的興趣和學習需要,鼓勵學生在思想和學習方式上大膽創新,在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中獨立思考,不斷提高學生發現、思考、分析和解決歷史和現實問題的能力,把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加強培養學生能力,這是新時期對歷史教師提出的要求,這是時代的機遇,更是強者的挑戰。教師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激活學生的思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得到最優化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歷史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1.注重課堂教學的創新性
在歷史教學中常常存在這樣的現象,每次模擬考試結束后,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總結時,總認為自己沒有好好背誦,而學得好的學生也往往謙虛地說背得還不夠。他們也知道歷史還要理解,但是提起歷史課他們的思維定勢就是背誦,而且背會還容易忘記,這使部分學生對歷史復習會很無奈,使他們對學習有了一定的抵觸情緒,而不能提升復習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復習中注重課堂教學的創新性,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2.注重解決知識的死角
在高三復習中學生存在對知識點的分析不透徹、不準確的情況,歷史教材是歷史學習最主要的資源,這就要求教師在復習過程中,認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準確理解知識點的內涵,挖掘教材中的隱形知識。并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圖片、資料和注釋,并輔之以可行的試題,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拓展學生的思維。
3.注重教材知識的重新整合
在復習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是按照教材對已經學習過的內容“炒冷飯”,而要注意構建知識體系,使學生對歷史形成一個整體概念;對相似或者同類的知識進行重新組織和整合,如在復習中國的產生時,可將其作為專題歸納,使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理解在當時的中國社會民族工業發展的艱難進程,并且和中國的近代化相聯系,加深學生的印象,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4.鏈接當今社會熱點和焦點
高考不回避社會熱點,并以社會熱點為切入點,這就要求歷史課教學要和社會現實緊密聯系,以當今社會熱點問題切入,既能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又能使學生明白以史為鑒,注意總結歷史事件的經驗和教訓,從而為現實服務。
5.以《考試說明》為指導,牢牢把握高考動向
《考試說明》是高考的重要指導用書,因此,作為一名高三歷史教師,除了講好講透教材每章每節內容外,還必須認真研究每年的《考試說明》,從《考試說明》中了解考試內容、范圍和要求,并且和上一年的《考試說明》作對比,找出他們的不同點以把握高考動向。從而將培養目標自覺地貫穿于教學與復習之中,以適應當前歷史高考改革對能力的要求,使學生準確理解各項能力要求的實質和水平層次;以《考試說明》的要求為準,精選一些模擬套題和思維性較強的問答題組織學生進行練習,使學生達到離開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組合知識,創設一種新的歷史情景的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和問題做出完整準確表述的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組織材料答題的能力。
關鍵詞: 初中教育 歷史材料解析題 解答能力
最近幾年來,歷史材料解析題成為中考的典型題型,分值比例大,換言之,無題不材料。一些學生在解答材料分析題時往往無從下手,導致歷史成績較差,這成為了歷史教師面臨的主要難題。
一、增強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
歷史學科包含豐富的信息資源,其門類繁多,貫通古今,綜合性強,所以學生對信息處理的能力便成為歷史考試考核的重點[1]。當前,歷史教材每一章節都包含原始材料,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同教材重點有關的史料,進一步拓寬學生知識面。例如在“的評價”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設計“針對這一次革命,史學界表達了不同的觀點,請從教材中列舉幾種,并判斷其屬于哪一種史觀”。學生總結分析出以下幾種史觀:1.這一次革命是一次資產階級反封建反帝國主義的民主革命運動(革命史觀);2.這一次革命促進了的發展(現代化史觀);3.這一次革命是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全球史觀)。
二、指導學生利用史料進行自我訓練
教師應該向學生提供各種史料,并指導學生自主擬題,要求其堅持中考重點考察原則(適度性、思想性與科學性),爭取充分體現出歷史材料解析題所需的能力,不得進行填空式設問。例如世界史中有這樣一段史料:“恩格斯提出,如果拿破侖政權的戰爭是一場反對保證、追求自由的戰爭,那么曾經被拿破侖征服的國家在拿破侖政權后,都應該堅持平等原則,全民享受平等原則所帶來的一切好處。”有些人基于恩格斯這一言論認為拿破侖政權的戰爭是一場非正義戰爭;有的人根據恩格斯的后一段話認為拿破侖政權的戰爭是正義之戰;還有些人認為恩格斯針對拿破侖戰爭的看法發生了改變?;诓牧希龑W生進行科學設問:(1)恩格斯這兩段話中“拿破侖戰爭”有什么區別?(2)怎樣辯證分析拿破侖所發動的各種對外戰爭?經過指導學生自主擬題開展訓練活動,有利于調動學生思維,促使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強化探究能力。
三、提高學生的應試策略和解題能力
(一)認真審題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一半”。對于歷史材料解析題而言,認真審題是考試獲取高分的關鍵點[2]。為了準確完整地了解題意,首先應該對材料的意思進行理解。很多學生不懂得審題,尤其是考試時抵觸情緒更加明顯,迅速掃看一下,還沒有理解題意就盲目答題,結果往往是文不對題。讀懂、理解、讀透材料,是材料題解答的第一步。所以,認真審題是準確解答的關鍵點。只有認真仔細審題,準確了解題意,才能正確解答。
(二)帶著問題閱讀材料
先讀問題,再讀材料,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閱讀材料是正確的做法,有利于理清思路,予以準確判斷。材料閱讀過程中,不僅要閱讀正文、時間及材料來源等,還要注意材料中的各種標點符號,特別是省略號、分號、破折號。閱讀結束后按照意思將材料分好層次,全面把握材料??荚嚲秃帽葢饒鲆粯?,分秒必爭才能取得勝利。
(三)對材料進行歸類和分解
材料大意理解完后,需要概括歸納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正確理解材料中的各個觀點,采用去粗取精的方式簡單處理材料,總結出材料的重點,畫出關鍵詞句,有利于從材料中獲得有效信息。認真分析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關系,深入挖掘重點信息,材料中的某一項可能是迷惑項,需要第一時間挑出無效信息,便于節省時間和精力。
(四)關注關鍵詞和關鍵句
歷史材料首尾句常常是命題者對材料內容的全面概括和簡單介紹,學生應該注意材料的作者、地點、時間及出處等內容,這些說明性文字常常帶有一定的引導和暗示作用,有可能蘊含題目解答所需信息。
(五)結合材料和課本知識
歷史材料解析題無論難度有多大,均同課本有著密切的聯系,并且大部分材料所設定的問題,常常要求同所學歷史知識相聯系,所以答題時必須將材料與知識點相結合。注意語言的層次性、邏輯性與準確性,規范運用正確的歷史術語,盡量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運用正確的史學觀點進行解答。不得隨意使用文學性修飾語,不能表達主觀感情,必須做到平實、客觀描述。
綜上所述,提高學生材料解析題解答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平時要多指導學生閱讀、分析、歸納與總結。通過教、學、練相結合,必然會提高學生對材料的解讀能力。同時,應該組織開展各種專項訓練活動,科學指導解題思路,增強解題能力,備戰考試。
參考文獻:
一、歷史高考試題的縱向發展變化
二、歷史教學評價的發展衍變
通過對三個表格以及這三十幾年高考試題內容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評價體系有如下變化:
1.評價載體由知識廣度到知識深度的轉變
從題型、題量角度分析:通過表1、表2可以總結出 1978年―――1997年歷史試卷至少是4種題型,每張試卷客觀題(包括名詞)是35―――60道題,多數為45道題左右;主觀題是3―――5道題。通過表二、表三可以看出1998年開始是三種題型,后變為兩種,題量也在逐漸減少,由40道左右客觀題和5道左右主觀題組成的試卷到2002年時固定為12道客觀題、2―――3道主觀題。從這些數字的變化就可以看出,評價不再追求知識點多少的考查,即不再追求對知識廣度的考查。
從試題內容角度分析:以新課程改革為界,舊課程是一個完整的歷史學科體系,而新課程是由25個歷史專題組成的整體。因此試題內容就有很大不同,考試的面將由一個體系完備、無所不包的大通史濃縮成為一個個代表性高、概括性強的專題史。
2.評價目標由知識記憶到考查能力的轉變
分析表1可以看出1978年―――1988年,考試題型以客觀題為主。1978年教育部頒布《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歷史大綱》(試行草案),在“教學中應注意的幾點”中對評價作了明文規定。即:為了鞏固教學,必須重視復習,進行必要的考查。老師應要求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有正確的認識,記憶必要的歷史事實和年月日、朝代名稱和順序等。1988年的歷史教學大綱提出“為了鞏固教學效果,必須采取多種方法進行復習和考核。復習要抓住線索,突出重點,弄清概念,活躍思路??己艘⒁饣A知識,注意培養能力”。這說明這一時期評價的目標已開始從注重知識轉向注重能力。
但分析試題內容以及設問可以看出這一階段考核還是以知識記憶為主,考查結論大多是封閉的,可從教科書上找到答案。考查學生比較、分析、概括、總結能力的試題每年最多只有兩道題。
1992年,歷史教學大綱加上“考核要注意思想性”。國家教委考試中心在1992年2月出版了普通高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說明,它要求考生把重點放在系統掌握課程內容內在聯系上,以及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1995年又重新修訂高考《歷史學科考試說明》,強化對能力要求的考核,并對能力進行了分類,分類主要說明從哪些方面進行測試,而不是把能力要求截然分開,要把“再認、再現歷史知識”、“材料處理”、“歷史闡釋”、“文字表達”這四個類別統一為能力的整體要求。這說明歷史評價已開始注重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
分析表2、表3,可以看出1989―――2013年題型、試題分數都有很大的變化。客觀題題型減少,主觀題中增加史料分析(材料解析題);單道試題分數變大。這說明試題難度有所增加,加重對考生能力的考查。從分析1989年―――2013年高考題也可證明這一結論。無論主觀題還是客觀題都是考查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試題答案不能直接從教材上找到,考生要將題干與所學內容綜合起來分析才能得出答案。這就表明評價越來越注重考生歸納、比較和概括能力的考查。
3.評價結果由注重結論到注重過程的轉變
建國以來,我國共進行過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評價體系也在逐漸發展、變化。但從分析1978年―――2013年試題可知,2009年的新課程改革與之前的課程改革在評價方面有很大的不同。這主要體現在評分標準上,原來主觀題主要采取“采分點”式評分,而新課程改革后,高考試題中增加了“新血液”,采取SOLO評價法進行評分。這說明評價體系已開始由原來注重評價結果向注重過程評價轉變。在理念上,即是做到目標多元、方式多樣,不僅要從量的方面衡量學習結果,更重要的是要從質的方面衡量學習結果,使評價既全面又合理。
一、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研究高考真題,把握高考規律
高三歷史教師要依據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確定復習的主干知識、重點知識,要認真研究近幾年高考真題,總結高考歷史試題的命題特點和所給參考答案的組織特點,總結出各題型答案組織的基本思路和模式。要在研究考試大綱和高考真題的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備考方案和計劃,確保高三歷史復習的方向和有效性。
二、樹立團結一致、精誠協作的團隊意識
高三一年,教學任務重,工作繁多,從教案設計到檢測試卷的命題、改卷、質量分析等常規教學工作,到具體復習內容的探討和研究,再到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如何輔導學困生等教學策略和方法的思考,僅靠個人力量難以完成。因此,歷史備課組要團結協作,充分發揮備課組的集體智慧與力量,分解集體備課的任務,遇到問題共同探討,資源共享,互幫互助,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三、加強集體研討,發揮集體優勢
定期組織備課組教師進行學情分析,發現問題,尋找對策,及時解決,確保本備課組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備課組內部多聽課,多交流,及時發現各自的不足,并實現優勢互補,互學互帶,資源共享,共同提高。
四、落實備考方案,把握復習進度;夯實基礎,建立知識框架
復習過程中要整合各個模塊知識點,全面梳理基礎,對重點知識和??贾R進行多角度、多視角講解;要引導學生梳理知識脈絡,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三后期復習要進行大量模擬練習,以考帶練,以練促考,加大材料綜合題的閱讀量和訓練量,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科綜合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考前熱身訓練階段,重在抓好考試方法、規律指導,提高綜合應用能力。
五、落實教學常規,向45分鐘要效益,提高復習效果
課堂效益是高三歷史復習的生命。高三歷史課堂教學要關注重點、難點,做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分析透徹,講解清楚;要及時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歸納和整理,理清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把握整體知識體系,課堂留給學生思考和歸納的空間;在組織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整合教材,從不同角度設計問題,培養學生全面理解和把握歷史現象的能力。
六、“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教材,不斷提高史料的閱讀分析能力,要教會學生自己構建知識網絡和基本線索。復習過程中教師主要是對重要問題點撥、引導,教會學生自己思考和整理,教師不必面面俱到。教要指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制訂復習計劃;教師要指導學生整理錯題、總結規律和常用答題術語等。只有學生自己真正領悟了才能真正提高復習效果。
七、精心設計,合理安排訓練和檢測,及時反饋
高三復習檢測試卷一定要有針對性,要精益求精,組織篩選經典題目,選擇對復習內容具有鞏固作用的習題,爭取做到題題有價值,題題有啟示。每一次檢測都要認真批改,對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要在講評試卷時進行反饋和提醒,對于問題突出的學生要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幫助學生分析進步的地方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建議。教師也要通過檢測思考前一階段復習效果,為下一階段復習指明方向。
八、加強學生的分層輔導
備考復習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實施不同的輔導,重點輔導尖子生,長期關注臨界生,幫扶學習困難生。高三的學生壓力很大,要盡量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鼓勵他們,引導學生以健康的心態備考。
關鍵詞: 中考開卷 初三歷史復習 誤區 對策
近年,全國各地在初中歷史考查上相繼進行了改革,其中一項就是實行中考開卷。中考歷史開卷考試越來越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考題靈活,淡化純記憶的內容,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记皬土暿浅踔袣v史教學的重要環節。我連續幾年擔任初三歷史教學工作,在歷史復習課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以下就中考開卷背景下初三歷史復習的誤區談談對策,以拋磚引玉。
一、當前中考開卷背景下對歷史復習認識的誤區
1.開卷考試不用復習。
部分初三學生,甚至一些非歷史專業的教師和班主任都認為歷史開卷考試不用復習,答案都在書上,考試抄書就行。殊不知,這是對學生的誤導,如果處理不好,就會給初三歷史復習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難。事實上,歷史學科實行開卷考試,命題都是基本沿襲以往歷史閉卷考試的做法,適當引入開放性試題。如若不復習,連選擇題都靠翻書來解決,不僅考試時間不允許,而且會對教材生疏,難以從書上快速準確找到答案,更不用說答好題。
2.開卷考試難度降低。
由于開卷考試命題基本沿襲以往閉卷考試的做法,一些教師在指導學生復習時,認為對開卷考試試卷中的一些問答題的復習可以降低要求,學生不必花大量時間死記硬背歷史內容,只需記住大概。由于開卷考試的命題適當引入開放性試題,從這層意義上說難度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因為這種題型答案比較靈活,極具創造性,沒有平時的扎實積累和系統訓練,學生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即使翻書也難以作答。
3.開卷考試帶上所有資料。
一些學生認為在開卷考試時攜帶的歷史資料越多越好。事實上,考試過程中很多考生根本來不及翻閱大量資料,或是考生在考試中遇到平時做過類似的題目,為了找“原題”而耽誤時間??荚囍胁荒芤晃兑蕾噺土曎Y料,沒有考前的認真復習難以取得理想成績。
4.開卷試題書上都有現成答案。
由于對開卷考試的特點不了解,誤以為開卷考試都能在教科書上找到現成答案,這是初三學生中較為普遍的觀點。事實并非如此,就算是開卷考試的有些試題在教科書上有現成答案,考生在作答時也不能照搬照抄,否則不僅時間不允許,而且沒有經過概括提煉的答案是不切題的。更何況有些綜合性、開放性或半開放性的試題本身就沒有現成答案。所以,考生要改變這些認識誤區,面對現實,積極應對,科學復習。
二、中考開卷背景下初三歷史復習對策
1.認真研讀《歷史課程標準》和《歷史考試說明》,把握中考方向。
《歷史課程標準》是編制教材的基礎,是中考評價的依據,也是制訂《考試說明》的依據。因此,研讀《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對于把握歷史中考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認真學習《考試說明》,了解考試范圍、內容、形式、題型、分值及其要求等,領悟測試水平的層次及每一層次的涵義,并根據測試水平的層次來把握知識,這樣在歷史復習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2.實施專題歸類復習,比較對照,縱橫聯系。
歷史中考有兩大特點:涉及內容多、復習時間短。因此復習時不能依據課本逐課、逐節全面復習。教師可將所學歷史知識列成專題歸類總結,縱橫串聯,比較對照,形成網絡。一方面,把同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知識相聯系,是“橫”的聯系。比如將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現的俄國農奴制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進行聯系比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兩次改革的異同。另一方面,歷史事件都前后發展、依次交替,把每個歷史事件前后串聯起來,使之系統化,是“縱”的聯系。譬如復習“世界政治格局演變”的內容,可按時間先后順序歸納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兩極格局―一超多強―多極化趨勢。對每一時期的歷史進行復習,然后將前后發生的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從而讓學生系統掌握。但在復習不能單純“縱”或“橫”復習,而應“縱”“橫”聯系,形成專題,構成知識網絡體系。如此學生掌握的歷史知識才不易遺忘,不易混淆,運用自如。
3.精選習題,綜合運用,強化訓練。
中考歷史復習任務重、時間緊,這就要求教師精心研究考綱,結合熱點焦點,針對學生實際情況,精心編寫或挑選習題,進行專題或綜合訓練。訓練目的是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培養學生的能力,增強學生應試的心理素質。教師應當選擇一些能充分展示學生能力的新、活題型,練習形式多樣化,包括課堂的口頭回答、書面作業、單元檢測等,但不能搞題海戰術,以免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每次訓練,教師都要認真評閱,分析總結存在的問題,然后在課堂上集中評講,教給學生審題、解題方法,分析錯誤原因,以及今后應注意的問題,舉一反三,讓學生掌握要領。
4.關注社會生活,提煉熱點焦點,歸納掌握解題技巧。
《歷史課程標準》對學生能力的要求中既有對學生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等能力的要求,又有運用歷史的觀點分析社會現實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在復習中適時引導學生密切關注社會現實和熱點焦點問題,如黨的十七大,改革開放,民生問題,重大節日活動,和祖國統一大業,等等。歷史中考越來越重視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考題靈活多樣,這就要求教師在復習中讓學生掌握各種題型的特點和解題方法,歸納解題技巧,訓練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初三歷史中考復習應該緊扣考綱,以課為本,縱橫聯系,突出重點,攻克難點,結合時政,強化訓練,歸納技巧,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方能從容應對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中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陳躍文.淺談應對歷史開卷考試的策略.教學月刊(中學版),2004,(3).
[3]詹海.關于開卷考試的思考.中國教育報,2001.
高三歷史復習,大體包括兩個大方面:一是夯實基礎知識,二是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和學科素養。首先,知識是能力的載體,沒有牢固的基礎知識,能力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夯實基礎知識包括:兩大線索中國史和世界史,三大模塊政治制度、經濟文明、思想文化。其次,歷史思維能力和學科素養猶如一條龍的眼睛,在當今的考試中顯得尤其重要。所謂歷史思維能力,我認為主要有:歷史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歷史知識的分析理解能力,歷史知識結構的重新建構能力,歷史知識的運用能力,歷史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歷史復雜問題的解決能力等。所謂歷史學科素養,在今年的高考中依舊考察五項基本的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以下我將高三歷史復習的各階段工作進行總結。
一、研究考試大綱、考試說明,制定高考復習計劃。
結合考綱要求和學習目標,回歸教材文本,并依據兩大線索和三大模塊對知識點進行順序調整、知識整合,制定小單元章節知識點的復習目標和具體計劃。
二、階段復習安排
一輪復習:2017年7月-2018年2月;二輪復習:2018年3月-5月;三輪復習5月-6月。
三、復習工作中的亮點
一輪復習是高三復習的基石、是高考成敗的關鍵。
第一,對教材章節順序進行調整,對單元知識點進行縱向整合。具體做法:1.在宏觀上,每個單元的復習先明確時間線索,宏觀總結單元知識的階段特征,并且梳理出單元知識點結構。2.在微觀上,盡量挖掘教材信息,挖掘知識點的內在聯系,使一個個歷史知識(歷史現象)形成完整又邏輯嚴密的系統。從縱向的角度認識和把握歷史知識,使學生吃透教材,掌握基本史實、形成歷史概念、總結基本線索、求證歷史(現象)發展規律、建立完整的有深度的單元知識體系。
第二,建構歷史知識體系,創建歷史思維能力和學科素養。復習時注重歷史的階段性和連續性,將學生零星的、孤立的知識點與歷史發展主線相結合,逐漸形成由小到大的知識體系網絡。這種知識網絡是多方面的,縱向的既有單元知識網絡也有專題知識網絡;橫向的有中西方同一時期專題知識對比網絡。比如:縱向的有: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線索,中國經濟文明專題發展線索,橫向的有中西方近代文明對比線索。為了使學生對知識網絡構建全面,具體做法:1.每個單元復習結束后要求學生總結單元知識點思維導圖。2.每個專題復習結束后,根據時間線索整合專題知識點思維導圖。3.每個模塊復習結束后,再專題框架的基礎上,根據時間線索構建中西方對比思維導圖。其中單元的思維導圖和專題思維導圖在一輪復習筆記中呈現,橫向知識點對比思維導圖以A4紙張總結歸納。
第三,習題處理,每課時練習、每單元練習扣準基礎知識,對錯題進行糾錯整理,專題練習進行選擇整合,選擇題精選部分真題訓練,培養歷史思維和學科素養。
二輪復習,重在整合歷史階段特征,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和學科素養。
此輪復習是對前一輪復習的深化和提高,是培養學科能力素養的關鍵階段。此輪復習的基本策略是:二輪復習是橫向的階段特征知識點的復習,是不同國家、地區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階段特征。復習時要做好同一時期內部知識點縱向的對比梳理,同一時期中外階段特征橫向的對比。既要注意專題與專題之間的本質聯系,又要做好中外歷史的聯系和結合。從而形成中外歷史相結合的立體網絡體系,從而達到真正掌握學科體系和認識歷史客觀發展規律的目的。
具體做法:首先,在每個階段特征復習時繼續堅持明確時間線索,以時間軸為中心,梳理出每個階段特征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知識并構建階段特征的模板框架。在此我給學生總結了近十年高考重大歷史事件大事件表,學生人手一張,進行時代線索的背誦記憶。第二,整合階段特征知識點框架,進行階段特征的默寫。有了統一的模板之后,重點就在于每個階段特征的內容是否掌握,所以在每個階段復習結束后,都進行階段特征的背誦默寫。每個階段做到全部批改、訂正糾錯、個別復查等。目的是既要讓學生熟練掌握和應用每個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特征,又要訓練學生主觀性試題的答題思維和答題模板。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概括、系統化的能力,進一步掌握唯物史觀、時空觀念解決史實論證和歷史理解的能力。第三,二輪分層復習。進入3月藝術生回歸班級進行文化課備考。所以針對藝術生的特殊需求,對二班的二輪復習進行調整,具體做法是:1.堅持每個階段特征的默寫、批改、糾錯。2.對一輪復習中的某些重點專題知識進行抄寫背誦記憶。對藝術生進行橫向與縱向相結合的知識點復習。第四,在作業習題方面,針對高考題型進行專項訓練,選擇題甄選注意兩個方面的選題內容,一是階段特征內容知識選擇,二是高考12題模板選擇訓練。將這兩類選擇題結合訓練,尤其是第二類高考12題模板訓練,每周布置兩個15分鐘的限時訓練,讓學生熟悉歷史12道選擇題考察順序和知識點分布,總結選擇題總體技巧和知識點漏洞的梳理。
三輪復習:注重知識點鞏固、答題模板技巧總結。
三輪復習又叫“回扣復習”,是對一輪、二輪復習的鞏固反饋,是對做題技巧和答題模板的總結。具體做法:第一,確立模板意識,進行模擬套卷的做講結合。訓練時間、訓練答題技巧和思路、訓練答題格式、彌補知識點漏洞。確立模板意識,提高應用能力,選擇題訓練做題時間、做題思路技巧、正誤選擇的命制規律。傳統材料分析題整理三大類型模板,原因背景類、影響評價類、特點比較類。以及史料分析、分層信息、概括總結、答案整合的方法技巧。小論文題的三段式答題格式和論題的概述表達。第二,關注時政熱點,主題考點的總結歸納。注重熱點主題和歷史知識點的有機結合以及靈活應用。第三,回歸基礎、回歸課本,進行知識點的查漏補缺。避免重復性知識漏洞和錯題,在后期???、大練考、限時訓練中,要求學生對錯題歸納整合,梳理知識漏洞和做題思維的常見錯誤。根據學生自身情況整理錯題或錯題本搜集錯題等。
四、復習工作中的不足
第一,在一輪復習中,知識點思維導圖中,根據時間線索構建中西方對比思維導圖做的比較粗略不夠徹底完整,所以縱向橫向立體知識體系整合復習中學生存在一定的短板。
第二,糾錯本整理工作做得不夠徹底,前期基本在作業練習中以作業糾錯的形式呈現出來,后期才用獨立的糾錯本進行整理。
第三,復習課和習題課的應用。一輪和二輪復習中能貫徹應用復習課課型。習題課應用比較粗略。只在題型類上實現了習題課的講練,應該在知識點習題課、試卷講評方面進行完善。
第四,史料解讀能力的訓練不夠扎實,涉及相關能力的訓練時間過短。同時選擇題專項訓練開展的有些晚,如果在一輪復習中每周加一個選擇題專項訓練,那么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