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詩歌創作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2-04-17 05:51:01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詩歌創作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詩歌創作論文

第1篇

論文摘要:采用文獻分析、比較互證等方法,探究歐陽修的儒學思想與其詩歌風格形成的關系,結論認為:歐陽修經世致用的獨到儒學見解,為其詩歌創作起到了重要的充實作用。他以政治家與文學家的雙重身份進行創作,令詩歌表現出內容的擴展性,風格的議論性及以文為詩、平易流暢等完全不同于唐代詩歌的面貌,也為宋詩風格的逐步形成,創造出自由縱橫之廣闊天地。本文由中國

蘇軾對歐陽修評曰:“自漢以來,道術不出于孔氏,而亂天下者多矣。晉以老莊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韓愈,學者以愈配孟子,蓋庶幾焉。愈之后二百有余年,而后得歐陽子,其學推韓愈、孟子,以達于孔氏,……士無賢不肖不謀而同曰:歐陽子,今之韓愈也。”這正可說明歐陽氏深刻精辟之儒學見解和獨具特色的儒學思想。對中國傳統學術史而言,文史哲本為一體,那么歐陽修的儒學思想與他的詩歌創作之間又有哪些關系呢?思考這個問題,更能深刻把握歐陽修詩歌創作逐漸深化和豐富的過程,以及對宋代詩風產生的深遠詩學意義。

一、對“人”的關注與詩歌內容的擴展性

北宋建立伊始,急需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理論來鞏固新生帝國,以加強集權統治。但這時的儒家思想隨著隋唐時期佛、道的發展,已日漸式微,它的作用和影響也遭受了巨大沖擊。這種思想上出現的混亂狀況,令有識之士有所警覺?;謴腿寮业澜y,復興儒學,成為這些人首當其沖的任務。

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中,歐陽修身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肩負起了對儒家思想價值重新認識和闡釋的艱巨任務。在他看來,儒家之道不僅僅只是維護封建社會的一套具體制度和道德規則,它除了講究禮樂刑政和道德仁義之外,還應該經世致用,關注現實、關注社會。他認為儒家之道決不是玄之又玄,無法追求的東西,它蘊藏于百姓日用之間,社會政事之中,包含了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與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戚戚相關。不難看出,歐陽修是一個儒學的實踐家而非純粹的書齋學者,在主張貼近現實生活與實踐的基礎上,他對儒學關注的落腳點,在以往對維護封建統治的政治宣教之外,更關注人,以人之常情為出發點,以人事為歸宿。他不僅對凡人的人情有深刻的體察,也將圣人拉下神壇。在歐陽修看來,圣人也是人而非神:“圣人,人也,知人而已?!薄笆ト酥?在人情不遠。”圣人之道蘊藏于百姓日用之間,正是:“教人樹桑麻,蓄雞豚,以謂養生送死為王道之本?!彼匀饲槭鞘廊艘字娜粘I詈鸵幝?也是人所共有的生活習性,是人類普遍存在的心理形態與認識方式。

哲學是存在之思,濃縮了人類理性思維的精華;而“文學是人學,文學藝術的每一個毛孔都透射著人性的光輝”文學作品的立足點就是對人的關注,對人性的發掘,詩歌也不例外。歐陽修以人情為關注對象的儒學思想,正是在這一點上與他的詩歌創作達到契合。如果說他的儒學思想是一種理性的對人類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觀照,那么他的詩歌則在感性層面上抒發了對人和人生的真誠體驗,顯示出他對生活意義的重視。這首先表現在他對社會下層人民生活狀況的關注上,比如《邊戶》,儒者情懷借助詩歌的表現力更深入人心。其次,表現在歐陽修擅長用詩歌來議論時政和社會問題,詩歌成為歐陽修政治主張和社會意識的獨特體現。如《夜宿中書東閣》、《寶劍》、《班班林間鳩寄內》等都是對國事的強烈關注及激切批評。最后,表現在歐陽修喜歡書寫日常生活的瑣屑小事或奇異事物上。歐陽修不斷在士人生活中發覺美的意味,在表達上則更富于情韻,宋調淵雅的精神特質也已初步顯露。

歐陽修對于人情、人事、多層面、多角度的深沉體味,突破了生活的外在表象,深入到現實生命中,這種突破一旦轉化為詩歌創作的動力,會對詩歌創作的各個環節產生影響,也會不期然地影響到詩歌創作的內容,擴大其表現范圍,令它散發出面對社會現實巨細兼容的特質,為宋詩內容的不斷豐富和宋詩疆域的不斷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論議爭煌煌”的精神體現

歐陽修認為真正的儒者應該“通乎天地人之理,而兼明古今治亂之原”“夫儒者所謂能通古今者,在知其意,達其理,而酌時之宜爾?!比逭邔τ诮浖恼_態度是“不徒頌其文,必能通其用;不獨學于古,必能施于今”。而對于僅僅醉心于文字之間的儒生,歐陽修感嘆曰:“今之學者,莫不慕古圣賢之不朽,而勤一世以盡心于文字間者,皆可悲也?!比逭咭獜臅局忻撾x出來,真正起到經世致用、匡救時弊的作用,就必須聯系現實,在關心社會,關心政治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闡發議論,并積極實踐。歐陽修從小就接受儒家傳統思想價值觀念的教育,注重砥礪自身的品行,培養剛正不阿的人品氣節。并注重發揚儒家“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的仁義思想,時刻將自己個人的得失榮辱與國家、民族命運緊緊聯系起來,以心系天下的廣博情懷,為治理國家、改造社會而獻身。他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如修之愚,既不足任之能,亦不堪任之力,徒以常有志于學也。今幸以文字試于有司,因自顧其身、時、偶三者之幸也,不能默然以自羞?!彼J為自己非常幸運地占據了身、時、偶三個有利條件,就更要將這些條件充分利用,為國家人民,積極進取;關心百姓疾苦,擔負起道義與責任。遇到不合理、不公正的方針政策與社會現象,理所當然不能沉默自保,要敢于議論朝政,批評時局。歐陽修這種立足現實、勇于批判的儒學觀照成為一種特定的價值理念,構成了他反觀自身的最高標準。而當一種認識升華成一種價值觀念,并深深根植于作者心中的時候,它必定也會影響其內在的審美需要。所謂“哲學的個性觀則是藝術個性觀形成的最重要的認識論根源”。那么以“關心百事”為既存的審美框架,在詩歌創作中敢于“中于時病,而不為空言”,大膽地闡發議論,并在此基礎之上傾注更多的審美感悟與生活體驗,就會令詩歌擺脫空談性理,無的放矢的傾向。歐陽修詩歌議論化的風格通過這種思想的充實與強化,也漸漸成熟起來,新的詩歌標準也隨之建立。再者,歐陽修善于對儒家經典進行深刻思索與學習,如他治《春秋》,不僅是去探索《春秋》的本義,更對《春秋》之筆法心領神會,《春秋論》云:“《春秋》之法,使為惡者不得幸免,疑似者有所辨明,所謂是非之公也?!彼芯俊对娊洝芬灿懈杏|,“《詩》之作也,觸事感物,文之以言,美者善之,惡者刺之,以發其愉揚怨憤于口,道其哀樂于心,此詩人之意也?!边@種出于公心,物無遁形,以寓褒貶之手法與“美者善之,惡者刺之”的原則融合于詩歌創作之中,對形成歐陽修詩歌的議論特征具備潛移默化的影響。“平生事筆硯,自可娛文章。開口攬時事,論議爭煌煌?!辈粌H是其精神的體現,更是歐陽修一生詩歌創作的自我寫照。

對歐陽修來說,當務之急是復興儒學傳統,重建儒家禮樂制度的絕對權威。那么自己的儒學觀念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被人理解與接受,就取決于這種思想的現實影響力,要擴大它的現實影響力,就必須對它進行廣泛傳播。傳播思想的途徑除文章之外,同樣能起到昭示真理作用的詩歌無疑成為最佳選擇。借用詩歌弘揚儒家之道,自晚唐逐漸流行起來的律詩,因體制短小的緣故,自然遠不能夠適應他的這種創作欲望與要求,只好借助能酣暢淋漓、綜合表達的古體。元好問云:“百年才覺古風回,元祐諸人次第來,諱學金陵猶有說,竟將何罪廢歐梅?”對歐陽修大量創作古體詩也有肯定的評價。以大容量的詩歌來表現社會生活,宣揚客觀、冷靜的儒家教義,兼用大量議論,這與散文的功用及表現手法漸趨相似,歐陽修又是散文大家,詩歌和散文也正是在此基礎上,相互滲透影響,彼此啟發。歐陽修詩歌以文為詩的特征,便“巧得來不覺”的自成法度了。李調元以為:“歐陽文忠詩,則全是有韻古文,當與古文合看可也?!敝链藲W陽修完成了對宋詩議論化、散文化特征的初步建構,為宋詩創辟一代面目作出重大貢獻,不僅奠定了其上承中唐、下開兩宋的詩壇地位,還為具有綿長生命力的儒學思想在滲入宋代詩史主流時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簡要與平易的構成

歐陽修的儒學思想以經世致用為核心,無論是在政治、學術還是在立身處事上,他都強調要注重現實的社會實踐,關注百事生活。從這種實用角度出發,“平易”、“簡要”的思想就成為除舊布新不可或缺的一環。歐陽修認為所傳之道應該“易知而可法”,所說之言應該“易明而可行”。他深信只有簡易、平易之道才能根植現實,遠離天命,更迅速為百姓大眾所接受,而事實也正是如此。

第2篇

宋朝方回說王維山水詩有“一唱三嘆.不可窮之妙”。法國文藝理論家泰納說:“如果一部文學作品內容豐富。并且人們知道如何去解釋它.那么我們在這部作品中找到的.會是一種人的心理”。山水濤最講究意境的營造。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特有的重要范疇,是一種主觀情意和客觀物境互相融合的藝術境界??陀^物境下,有什么樣的主觀情意是由個性化的創作心理決定的。王維山水詩的風格,空閑靜寂中見清新淡雅.“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胡應麟<詩藪》).這種審美感受的產生就是包含了詩人主觀審美意識的獨特的創作心理的作用。前人對于王維山水詩的研究.多見于詩篇的藝術魅力、詩畫意境方面.本文想試從王維個性化的創作心理的形成及其對王維山水詩風格的影響方面進行一些探討,以求對王維的山水詩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一、一定社會歷史時期的社會心理定勢

人是社會的產物,詩人也是。他總要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時期,這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道德意識、社會時尚都會在詩人的內心打下深深的烙印,影響著詩人的性格及其作品。盛唐時期的社會心理定勢也深深作用于王維的心靈之上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王維的山水詩風格。

<莊子·善性>中講:“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不當命而大窮乎天下.此存身之道也”。這種達通窮退的做法是中國文人士大夫習慣的生活方式,自然也是王維的一種心理積淀。儒家的一貫主張是積極“入世”。但<論語·子路、冉有、曾皙、公西華侍座》卻很明白地表示出孔子最贊同的是“浴乎沂,風乎舞霓,詠而歸”的生活方式,這就又使中國文人的哲學觀念、生命方式中又浸潤了一種“功成身退”的思想。退就是隱逸.這種隱逸當然不是完全遺世,而是在求一種閑靜清幽的環境和淡泊寡欲的心態??梢姡畬τ谏徽撨^程如何,在結果上.中國文人有大體一致的趨同:相忘于江湖。這種心理狀態.再與個人的的生活狀況相結合.就形成了文人亦官亦隱的流俗。所以雖然盛唐的最強音是建功立業,但王維的一生還是有了三度隱居。嵩山、終南山、輞川.卻始終沒有解印掛冠。即使在他晚年“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也是在退朝之后。這種生活方式的心理背景極大地影響了王維的山水詩的創作。王維的詩,虛實相間,空靈恬適,于空山古木、水盡云生的表層的美外,還有一種對生命方式的認知、探求和選擇的心理括動。如<自石灘>:“清淡白石灘.綠蒲向堪把。家住水東西,浣沙明月下”。色彩明麗.清爽如畫.又富有生活氣息,讀者可以觸摸到詩人對自然、純真的美的追求。又如《竹里館》:“獨坐幽笪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卻另有一番空明澄凈、清幽絕俗的美.讓人頓生一塵不染、萬緣皆滅之心。

王維的絕大部分生命是在盛唐時期渡過的,安定的社會環境、統治階級的默許使佛學大興.王維的母親也是一個忠誠的佛信徒.這就使王維深受佛學尤其是佛學中的南北禪宗的影響。王維在<請施莊為寺表>中自言,“褐衣疏食.持戒安撣,樂往山林.志求寧靜”.足見詩人浸研佛學之深。王維還有“詩佛”的稱號.可以算是佛學影響其山水詩創作的明證。王世禎在<漁洋詩話>中評價王維的山水詩是“字字入禪”.確實.王維的大量山水詩中都呈現出偉樣的風貌。如<過香積寺)“薄暮空潭曲.安排制毒龍”?!岸君垺敝洌鲎?lt;涅經>.指內心妄念。這是直接以禪語入詩;<歸輞川作):“谷口疏鐘動。漁樵稍欲稀。悠然遠山暮,獨向白云歸”。這里的牧童、釣者、遠山、自云.都是自由自在地生活著;各得其所。這種美與佛家進入樣定時輕閑安悅、怡然自得的心理狀態相仿.這使詩里充滿了禪悅;《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近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大自然的一切并非枯寂乏味的。而是寧靜中富有生機。且人與自然完全合為一件,這是佛家“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境界,這使詩中又有了撣的理趣。

二、本人的人生遣際和生存境遇

人們所以能清楚地在作品中看到作者的生活,是因為作者的生活對作品內涵有著一種顯著的影響。王維以山水詩表現其對生命的認識和自我價值的理解,是從山水到人生的影現。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生存境遇、對滄桑人世的認識感悟對他詩的創作心理的形成及山水詩的風格顯現出強烈的作用力。

王維21歲進士及第,也有“強學干名利”(《贈從弟司庫員外求>)的抱負.也曾有“得意遂志”的時節。公元737年,王維去涼州勞軍,滯留了兩年多,天高地闊的草原、浩瀚蒼涼的大漠,迥異于長安的塞上風光不僅開闊了他的視野,而且使他的心胸為之寬廣。他筆下描摹山水的詩句也一變而為激昂豪放雄渾的格調.表現出熱烈、積極、奮發的人生態度。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奇麗壯觀的自然景色如在目前。又如“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隴西行》,緊張的氣氛中是鎮定、自信的情緒。開元28(公元740年)年,王維又去襄陽主持考試,長江的驚濤拍岸。一瀉千里的奔騰之態使他的山水詩也顯現出磅礴的氣勢?!敖魈斓赝?,山色有無中??ひ馗∏捌?,波瀾動遠空”(《漢江臨眺》)極寫水的波瀾壯闊,浩蕩無涯??芍^詩家俊語。“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日暮時分,煙水蒼茫,江潮幕天席地的洶涌情狀仿佛如見。很明顯,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生經歷便不會有這種只有闊大山河才能激發出的逸興豪情。自然,王待也少了一個豐富的層面。

仕宦的得意是暫時的,王維的心里更多體驗自0是失意的落寞。詩人仕途坎坷,做官不久即被貶.有r隱居的萌芽。三十多歲后,因張九齡舉薦,詩人始獲一個稍展才華的機會.回到長安,不久,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又取代了張九齡為相,王維自然不肯與這樣的人同流合污,少年的熱血也漸漸冷卻。“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寄荊州張丞相)).詩人再生退隱田園之意。只是并沒馬上付諸行動。直到天寶3年,他才選定_r處世之道:結魏闕于山林,著冠帶而撣誦。這種選擇包含多種因素?!逗鬂h書·逸民傳序》中有一段談隱居之圈的話,“或隱居以求其志,或瞄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情”,多少也道出了王維的部分心理。王維傳世的山水詩.大都寫于他在終南山、輞川隱居期間,可做他心路歷程的證明和反映。“欲知禪坐久。行路長春芳(<過禪師蘭若》),反映了詩人耽于禪境中從而獲得生命智慧之道的愉悅?!肮湃朔前晾艚唬躁I經世務,偶寄一微官。婆娑數株樹”?!镀釄@》~詩在解釋自己亦官亦躊的行跡時悄然抒發了自己的無奈黯然之情。

天寶l5年,王維在安史之亂中被迫受偽職,雖蒙赦免。但至此,他心中便常被犯罪意識縈繞,“豈不自愧于心?!瓋仁。瑹o地自容”。這種內愧的心理使他不得不“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l2號又示裴迪))。而悠然與否,其實是不說也罷的。隱居桃花源.一方面借自然的清靜忘掉身邊的紛蕓俗事和不堪回首的往事以求心安,另一方面,誦經參禪,在佛的救贖中求得一種解脫。王維的另一題為‘嘆白發)的詩中有一句“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正好可以做這些山水詩的心理旁注?!皫自S傷心事”不僅包括事偽這件事,也是他一生人生遭際和生存境遇的概括。而銷心空門則使王詩的主體格調呈空閑凄清、深沉冷寂的美。王維中年喪妻,無子。獨自一人生活,更深嘗孤獨凄苦的滋味。也加劇了詩人靜中求寂的心理,其詩也多用閑靜孤寂的景物點染出一脈或濃或淡的幽冷凄寒,如“落花啼鳥紛紛亂,澗戶山窗寂寂閑”(<寄崇梵僧)),“森森寒流廣。蒼蒼秋雨晦”(<答裴迪>),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歸蒿山作))之類的詩句,在王維的山水詩中觸目可見。

三、獨特的美感經驗和審美哲學

王維的山水詩中,詩情、畫意、禪境合而為一。構成獨特的風格。法國布封說過:“風格就是整個的人”。可見,有著獨特風格的詩作。其作者必然有著獨特的靈魂。獨特的美感經驗和審美哲學可為獨特靈魂的一類具體顯現。

王維的心里有佛家寂滅一切的觀念,但也有莊子“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焉”(《知北游>)的山水觀念。求禪.使詩人不執著于“有”,對于榮華名利淡泊許多。憚宗講究“即心即佛,見性成佛”.又使詩入不執著于“空”,不講求剃度、緇衣、吃齋等空門的外在形式上。老莊的“天人合一”也影響著詩人,吸引著詩人將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中去。分享其中的永恒和寧靜。王維的思想兼合佛道,這又決定了他的審美意識、審美傾向,這就使得詩人主動地選擇了自然山水作為一種親近和交往的對象,而山水詩也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

崇向山水林泉的審美哲學使王詩呈現出“靜”的主要格調?!奥曅鷣y石中,色靜深松里”(《青溪)).“明朋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谷靜惟松響.山深鳥無聲”((游感化寺》)等等詩句,營造了不同情調的幽靜氛圍。

人作為個體,在與自然的交往中比其在與社會他人的交往中更為遠離是非功利得失和矛盾沖突。自然有慰籍心理的作用。它的空秀寧靜能夠把個體的負重、疲憊從世俗糾紛喧囂中釋放出來.使之慢慢歸于平和安靜。王維是山水的獲益者.他的詩也因之表露出一種寧靜恬淡、安祥平和的意蘊?!敖涺从峡停朴坪蟻恚斳帉﹂拙疲拿孳饺亻_”(<臨湖亭>)。全詩色調明快.讀者可以想見波平風軟、碧天無際、閑云悠悠的湖光山色并體味主人輕舟迎客、平湖把盞。吟詩交談的悠閑情趣。言為心聲,這首濤也是詩人平靜、淡泊心態的一種證明。

谷魯斯在<人類的游戲》中說:“我們會把自己內心同情產生的那種心情移置到對象上去。”常常帶有一種孤寂心境的王維,其詩中的景物也多見孤寂的一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詩人采用攝影的長鏡頭,從花扔發紅萼寫到鮮花盛開再寫到花繽紛謝落。開也寂寞.落也寂寞。以花的開落之動反襯出山澗的幽靜,而花的自歌自舞自開懷又不免讓人生出“年年歲歲花相似”之類的感嘆。詩中流淌著寧靜寂寞的美,也有對孤獨、對生命流逝的無奈。

詩人在與自然的相親中內省、靜悟.并通過個體對自然的感受去領悟宇宙和人生的無限與永恒。循著這樣的心理.我們就可以了解詩人的這些詩句,“新家盂城口.古木余衰柳。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孟城坳))?!帮w鳥去不窮.連山復秋色。上下華子岡,惆悵情何極”((華子岡))。前~首詩中有一種新舊興廢永恒循環的時間意識.后一首詩中有一種意境遼闊杳無邊際的空間意識。這些詩里有超越的絕對的時空連續,正是這種超越使詩人生曠達、閑靜、淡泊之心?!靶兄了F處.坐看云起時”(《終南別業》),以一個有限空間來吸收無限時間的延續,時空聚斂濃縮,構成人與物默然契合悠然神會的意境,透出高蹈出塵的光輝。

曹日昌(普通心理學>認為:“一切心理現象按其產生的方式來說都是反射”。王維山水詩作為他C·理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必定反射出他的心理。從其渾然天成的意境來看,主要表現了詩人在空寂清幽的環境下求平穩閑靜和超脫的心理?!叭曆饰J丈淝嗨伞?<過香積寺))?!霸葡汲砂閭H,虛白待衣巾”(《戲贈張五弟))。詩人跟中的景色。經過他耽禪的心態,化成時而寂滅時而超然的詩境。這種詩境也是他心靈“無念”,“自性清凈”的寫照詩人的個性氣質、藝術修養有別,形成的審美哲學、美感經驗也會大相徑庭.表現的詩境就有高低。

王維是南宗畫派之祖。又精通音律,書法造詣也頗深,藝術的相通使王維對美的理解、鑒賞高于世俗,也影響了他的詩歌創作。他以畫家的眼光選擇意象人詩.又以音樂家的聽力捕捉音韻在詩里予以表現,這使他的山水濤。讀之如觀畫聽曲,“松禽風聲里,花對池中影”,“細枝風亂響,疏影月光寒”,形成“詩中有畫”和“百轉流鶯、宮商迭奏”(趙殿成《史鑒類編))的風格。

一邊居官塵世,一邊念念不忘參禪.王維的性格是軟弱沉靜的。選擇在熱鬧紅塵和寂寞空門的中間——山水林泉作常居之所實際是他在人境中追求孤獨寂寞心理的一種外映.山水詩是這種心理的文化證明。詩人是個喜歡獨處的人,他的濤中常常提到閉門,“雖與人境接,閉門成隱居”(《濟州過趙叟家宴》),“閑門寂己閉,落日照秋草”(《贈祖三詠》),“靜者亦何事。荊扉乘晝關”(《淇上即事田園》)。以一門一戶將自己和喧鬧紛逐的人世相隔。這種淡泊閑靜避世的心態使王維的山水詩既凄清靜謐又陰凈空靈。如“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答張五弟》),“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輞川閑居贈裴迪>)等詩句。

第3篇

作為一個詩人,聞一多在詩歌創作方面的數量是并不多的,他只出版過兩本完整的詩集:《紅燭》和《死水》。此外,還有一些零星的篇章。他寫作新詩的時間,從1921年到1928年,也僅僅是八年。然而,在我國新詩史上,他卻占有一個獨特的地位. 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說:“要在中國現代詩人中,找出象他這樣聯結著中國古代詩、西洋詩和中國現代各派詩的人,并不是容易的?!?/p>

在新詩形式的革新與探求方面,聞一多作出了可貴的貢獻。他善于吸取我國古典詩歌的格調韻律和西洋詩的某些音節長處。用洗練的白話,特別是嘗試用口語寫詩,并對新詩格律

進行勇敢的探索和實踐,把古今中外詩歌藝術的成功經驗冶于一爐。他在新詩的形式上獨樹一幟,開一代詩風。

我們知道,聞一多是新詩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創建者之一。五四以來流行著松散的新詩體,突破了舊詩的格律,但又沒有根據新詩的內容探索新詩格律的規律,因而,在形式上大多是一些隨意走筆、自由松散之作,完全脫離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傳統,使內容與形式產生不統一、不協調的情況。針對這一情況,聞一多提倡建立新詩格律,是很有見地的。

如果說,郭沫若的《女神》以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內容,開了一代詩風;那么,聞一多的《死水》可以說是在形式上以認真創造新詩格律而開一代詩風。這是聞一多對新詩發展的可貴貢獻。詩集《死水》以其謹嚴的結構和抑揚頓挫的音律美在新詩史上占有一個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響和造就了稍后的一批有成就的詩人。

聞一多要求新格律詩具有三種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所謂“音樂的美”,指的是音節和旋律的美;所謂“繪畫的美”,指的是詞藻的運用,要體現出中國象形文字的視覺方面的印象;所謂“建筑的美”,指的是節的對稱和句的均勻。我們且以《死水》一詩為例,具體地談談他的這些主張在創作中的體現。這首詩從第一行起,每一行都是用三個“二字尺”和一個“三字尺”構成的,所以每行的字數也一樣多;全詩都用形象的詞藻,語言雕繪滿眼,象死水、丑惡、漣漪、殘羹、翡翠、桃花、羅綺、云霞等詞語,安排照用,縷金錯采,在視覺上令人目眩神搖;每行詩收尾的都是雙音詞,讀起來音調和諧。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筑的美,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和融合。

第4篇

關鍵詞:施光南歌曲創作特點

著名作曲家施光南一生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歌曲,整整影響了兩代人,有些歌曲至今仍久唱不衰,感人至深。他的歌曲究竟魅力何在?為何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呢?人們在普遍研究他的歌曲創作時,僅僅限于幾首歌曲的探討,本文試就其整體創作特點作一概括性論述。

一、施光南歌曲創作內容的取材

1.施光南歌曲創作內容取材的最大特點是緊扣時代脈搏,反映時代主旋律

一首歌曲,只有與時代結合起來,反映時代的呼聲,體現大眾的心聲,才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即使時過境遷,只要回顧歷史,那熟悉的旋律總能把人們帶回熟悉的歲月。這也是他作品生命力、影響力、感染力之所在。具有代表性的是《祝酒歌》,這首歌曲創作于“”結束。歌曲以中國最傳統的喜悅表達方式——祝酒展開,旋律抒情優美,充滿熱情又不失活潑。充分表達了當時民眾鼓足干勁、力奔四化的喜悅之情和對未來美好前程的無比信心!歌曲一經歌唱家李光曦富有激情的演唱,立刻傳遍了大江南北。施光南是從“”中走出來的知識分子,有著對祖國美好明天的無限向往與渴望。深切的體會、激情的涌動使這位作曲家寫出了激勵無數中華兒女斗志昂揚的歌曲!時代的音符總能給時代帶來力量、帶來激情和無以比擬的動力!類似反映時代、與時代息息相關的歌曲還有《在希望的田野上》《高舉亞運會的火炬》《,你在哪里?》。

2.施光南歌曲內容取材的第二個特點是多側面的情感表達

作曲家的情感是豐富的,施光南更是如此。在他創作的歌曲中,歸納起來有如下幾種主要情感表達:一是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此類歌曲主要有《我的祖國媽媽》《把心兒貼著祖國》《多情的土地》《在希望的田野上》《黃土根》《家鄉有棵相思柳》等。作曲家對祖國、對家鄉、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然而,熱愛祖國、熱愛土地、熱愛家鄉,這樣的情感是豐富、廣袤的,同時又是抽象無形的。例如《多情的土地》,作曲家的歌詞選擇飽含深情,具體到翔實的、再熟悉不過的大地、田野、樹木、花草、路徑、洋槐、泥土等等,使情感有了最真實的依托。愛是無形的,表達愛就具體了,作曲家把對祖國的愛滲透到了祖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深情厚意,讓人感懷。二是表達渴望和平友誼、祖國統一的情感。表現和平友誼的歌曲有《潔白的羽毛寄深情》和《當牛皮鼓敲響的時候》,前者真摯地表達了亞洲各國健兒齊聚北京,老友會新友的喜悅之情,后者則熱情委婉地抒發了中緬兩國人民的友誼。渴望祖國統一的歌曲有《臺灣當歸謠》和《蝴蝶從臺灣島飛來》。前者以平實、舒緩的音調,借當歸喻“當歸”,表現渴望臺灣回歸的心情;后者采用二聲部(人聲與口哨相互模進),更豐富地表現了對祖國統一的渴盼。三是表達母愛的歌曲,如《母親》《我愛媽媽的眼睛》等。四是贊美老師的歌曲,如《忘不了你那一片深情》等。這些歌曲,從不同側面揭示了作曲家豐富的內心世界及對不同情感的不同表達。

二、施光南歌曲創作風格、領域及體裁的多樣性

1.適合多種演唱風格

施光南創作的歌曲涵蓋了美聲、民族、通俗及少數民族風格。美聲風格的作品有《我的祖國媽媽》《把心兒貼著祖國》等,同時還有一首無論從作曲手法還是從演唱技巧來說都堪稱典范之作的花腔女高音歌曲《林中小鳥》。民族風格代表作有《在希望的田野上》。通俗風格的歌曲有《年輕的心》《假日之歌》等。少數民族風格的歌曲有《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月光下的鳳尾竹》等。同當代許多著名的作曲家相比,施光南的歌曲風格更趨多樣化,這也是許多作曲家無法超越的。

2.涉及不同歌曲領域

施光南的歌曲創作不但風格各異,而且涉及領域也非常廣泛。例如他創作的電影《當代人》插曲《年輕的心》,故事片《幽靈》插曲《摘一束玫瑰花送給你》。另外,他還創作了《傷逝》(1981年)和《屈原》(1990)兩部歌劇。這兩部歌劇對我國新時期的民族歌劇走民族化的道路進行了積極探索,在中國歌劇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魯迅先生小說《傷逝》在作曲家手中變成了一部凄婉動人的戀歌。其中《一抹夕陽》《風蕭瑟》《她奪走了我的心》成為許多專業演員、專業院校和師范院校在校師生演唱會的必唱曲目;在兒童歌曲領域有《我愛媽媽的眼睛》,通過兒童的視角表達對媽媽的愛。

3.體裁廣泛

作品體裁包括抒情性歌曲,如《我的祖國媽媽》《多情的土地》等;圓舞曲風格的歌曲《潔白的羽毛寄深情》;頌歌風格《,你在哪里?》;詼諧風格《曬太陽》;進行曲風格《年輕的心》,具體說這首歌應是進行曲與輕音樂節奏混合的方式,歌曲形式新穎、富有新意,體現了上世紀80年代的風格;搖籃曲風格《搖籃曲》。這些不同體裁的歌曲,充分反映了一位作曲家駕馭各種體裁的創作能力。

三、歌曲創作特點

1.歌曲的抒情性

縱觀施光南創作的歌曲,抒情性是他最大的特點,也是他最擅長的。這些歌曲通常旋律流暢、優美,節奏徐緩、悠長,長于抒情且較為細膩的強弱變化。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祝酒歌》,全曲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兩段詞,歌曲第一句“美酒啊飄香……歌聲飛”,同度起落,旋律舒展、流暢,字少音多,浸著喜悅之情似是開始娓娓訴說,緊接著“朋友啊……”一個八度上行像人們高舉酒杯,落音在“re”上,感情的閘門進一步打開,“勝利的……幸福淚”,回憶往昔看今朝禁不住熱淚盈眶,“淚”回到主音,完成情感的第一次傾訴。下面是活潑同度反復“來來來來……”三度跳進的音調,表達了人們無比暢快的心情,“舒心……醉”五度的提高,加強了喜悅的程度,落音在屬音上,也預示著這種激動的心情未能抒發盡興,于是第二段重又吟唱。第二部分直接從高八度的主音開始,中間更不失活潑音調、音樂的力度越來越強直至達到。最后全曲結束在主音上,充分表達了億萬民眾對四化建設的熱情,又盡顯了人民對美好前途的無限信心。此類抒情性的歌曲還有《多情的土地》《我的祖國媽媽》等,都飽含著作曲家無限的深情。

2.歌曲的民族性

施光南創作歌曲之所以受到群眾歡迎,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具有內在抒情心理的藝術精神中融入了民族化的音樂語音和舒展節奏,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情趣。馬思聰曾說過:“一個作曲家特別是一個中國的作曲家,除了個人的風格特色之外,極其重要的是擁有濃厚的民族特色?!雹偈┕饽蠄猿植恍傅貙γ褡屣L格的追求,創造性地結合西洋作曲技法,探索出一條民族化的創新道路。他曾指出,要吸收和運用民間音樂的養料,在創作中應該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要大量、深入、認真地學習民間音樂,吸收傳統的精華,化為自己的血肉,把民間音樂的神韻強化在自己的精神里。②《在希望的田野上》就是一首濃郁的民族特征的歌曲,它熔南北音樂為一爐:第一句“我們的家鄉……”首句的五度及隨后的甩腔都有梆子腔的特色,而緊接著“在希望的田野上……”又在主題的基礎上以廣東音樂那淳樸秀麗的風格及加以變化,下面兩句則帶有山東、皖北民歌的樸實、親切,加深了泥土芳香的感覺,“一片冬麥……”打開旋律節奏,豁然開朗。這里八度大跳是典型的北方民歌那種粗獷豪邁的氣質;“一片高粱……”則小巧俏麗,帶有南方地方戲常見的拖腔韻味,就連副歌襯詞“哦咿”“哪咳喲”等,也是分別以苗族民歌、華北、湖北漢族民歌及云南白族“大本曲”等不同地區的民間音樂來嫁接在一起,一二段結尾這種向上翻高八度的結束方式細心聽來,還能找出山東柳琴及安徽“泗洲戲”那種“拉魂腔”的真聲換假聲的唱法。另外,少數民族音樂音型、節奏型,也在他的歌曲里占一定比重。例如《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典型地運用了維吾爾族的民間手鼓節奏型,仿佛給人們帶來一位和著手鼓、邁著輕盈舞步的新疆姑娘,其婀娜多姿的倩影在人們的腦海中纏綿不去,給人們留下了悉心品評的聯想空間。

3.歌曲創作的適應性

施光南歌曲之所以流傳甚廣,除了他本身具有的天賦外,更重要的成功秘訣是:他給具有一定特殊聲音魅力的歌唱家創作適合本人的歌曲,如關牧村。關牧村深沉、渾厚、質樸又富于表現力的嗓音給作曲家以極大的創作靈感,從而創作出一首首適合她演唱的歌曲,如《多情的土地》《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月光下的鳳尾竹》等,這些歌曲經過關牧村的演唱,得到了最完美的藝術體現。因此也可以說,關牧村因為施光南的歌曲而被廣大的觀眾熟知和喜愛,而作曲家的歌曲由她演唱也真正完美地、藝術地得以再現。

注釋:

①汪毓和.論音樂與音樂學[M].廣州: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60頁.

②施光南.我怎樣寫歌[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第21頁.

參考文獻:

[1]施光南歌曲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9月,第127-138頁.

[2]汪毓和.論音樂與音樂學[M].廣州: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60頁.

[3]施光南.我怎樣寫歌[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第21頁.

第5篇

關鍵詞:漢武帝 歌詩 文學史地位 影響

蕭滌非先生在《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中言:“謂之貴族者,以其內容皆屬貴族之事,且非天子不得善用也”,“因本屬雅頌體,故文多典奧,文學成分亦少”。一直以來,對于漢代帝王的歌詩創作學界的關注程度不是十分密切。

漢武帝歌詩創作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特點上都顯示出許多有價值的特點,在中國詩歌史上應該具有特殊的地位,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一、詩人主體意識的變化

歌詩創作的主體是人,歌詩作為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一切具體內容必須通過人的主體意識才能得以表現。漢武帝歌詩創作注重內心情感的抒發,這一詩歌觀念滲透到了當時文人的詩歌創作中。

漢武帝時期樂府文人創作的《郊祀歌》,如《靈芝歌》,由盼望帝國強盛轉入了期盼個體生命延長,其抒情方式是漸次轉向個人內心的。

樂府文人在漢武帝時期重視搜集、整理感嘆生命短暫、思考生命存在及其價值的作品,展現了西漢詩歌由外向的抒發集體情感向內向的抒發個人情感的轉變。如《戰城南》“朝行出攻,暮不夜歸”體現了對毀滅生命的戰爭的深沉思考;烏孫公主《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抒寫了被迫遠嫁異國的不幸遭遇和內心悲痛。善窺圣意的李延年還對產生于漢高祖時期的《薤露》 《蒿里》兩首挽歌進行改編。由這些作品的搜集整理不難發現,受漢武帝的影響,西漢詩歌已經從一味地歌功頌德、抒發集體情感逐步轉向抒寫個人真情、思考生命。這種看似轉向頹唐的文學風尚變化,實際上體現了西漢人個體生命意識的逐漸覺醒,為魏晉及以后時代人們生命意識的普遍覺醒開了先河,出現諸如阮籍、陶淵明、李白這樣的偉大詩人。

二、題材的擴展

《楚辭?遠游》開啟了詩歌的游仙主題,秦始皇曾使博士作《仙真人詩》,之后直至漢武帝元狩五年,鮮有此類詩歌出現。由于漢武帝喜好并創作具有升仙意趣的作品,游仙主題再度進入詩人視域,不僅促進了當時詩歌游仙主題的形成,而且使游仙詩成為兩漢樂府詩的重要體類之一。

今存作于漢武帝時期的樂府文人《郊祀歌》中,部分作品表現了升仙內容。如 《天門》 :“專精厲意逝九閡,紛云六幕浮大海。”按如淳注:“閡亦陔也?!?,重也。謂九天之上也?!贝撕蟮臐h樂府詩,如《鐃歌十八曲》中的《上陵》、雜曲歌辭中的《艷歌》 相和歌辭中的《長歌行》 《董逃行》等,都寫到了神仙世界,眾多期盼彼岸世界、渴望升仙延壽的詩歌充分說明,漢武帝之后,游仙主題已成為漢樂府詩的重要體類之一。蕭滌非先生《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中就東漢民間樂府單列一類“幻想之類”,蓋指諸言游仙之作,收錄《長歌行》 《王子喬》 《步出夏門行》 《善哉行》等文章 。

三、藝術語言形式

魯迅在討論漢武帝時期的文學盛況時曾說:“這一時期,詩之新制,亦復蔚起。《騷》《雅》遺聲之外,遂有雜言,是為‘樂府’?!睗h武帝在繼承楚歌體的同時對于雜言體予以嘗試,正如劉勰所云:“暨武帝崇禮,始立樂府,總趙代之音,撮齊楚之氣,延年以曼聲協律,朱馬以騷體制歌,桂華雜曲,麗而不經,赤雁群篇,靡而非典。”漢武帝立樂府的文化政策,直接引導了樂府詩“以曼聲協律”“靡而非典”的藝術形式創新,同時漢武帝的創作實踐也是促成此因素的動因。除武帝《李夫人歌》外,《上之回》采取的亦是三、四、五、七言相雜,以三字句為主,句式參差錯落,詩意隨句式變化起伏變化,寫出了漢武帝在位后期威服四海、昂揚自信的氣勢。這類歌詩,自然通脫,較之詩騷體式,全然新氣象。在武帝創作實踐的引導下,創作于漢武帝時期的歌詩中,雜言體詩占了相當部分。除《郊祀歌》和《鼓吹鐃歌》中收錄這個時期的雜言體詩外,李延年《歌》 ,東方朔《據地歌》 《嗟伯夷》等,皆屬雜言體歌詩。這些眾多的雜言體詩,有力說明這種影響的巨大。雜言體詩的出現及廣泛運用,就是后人所稱道的所謂樂府體,所謂漢魏古風,對后世影響是重大的,自曹氏父子大量創作樂府詩起,樂府詩成為后世一種常用的形式體裁。到唐代,樂府詩的概念和外延不斷擴大,由兩漢時期可以配樂歌唱的歌詩發展為唐代不入樂的新題和擬作。

綜上所述,漢武帝歌詩創作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反映了一代帝王獨特的精神面貌,同時,從時代與歷史的角度講,也具有普遍性的意義。在藝術上,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藝術形式。他以自身的創作展現了漢代詩人主體意識的變化,對于題材的開拓以及對于詩歌語言藝術形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價值,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文學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值得我們特別關注。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史學論文寫作 改革 創新 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04-0121-02

在高等教育中,歷史學科是基礎之一,必須堅持把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作為教學活動的根本目標,同時,要緊密結合改革的步伐和社會的需求來培養人才。歷史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21世紀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基礎扎實、知識豐富、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中小學師資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和相關專門人才。根據這一目標,改革和創新史學論文寫作的理論教學和寫作實踐,必將對我們實現目標、培養人才起到突出的作用。

史學論文寫作課程教學和學年論文、畢業論文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寫好論文是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關鍵,學生通過論文的寫作,將所學的專業基本知識運用于實踐,掌握論文撰寫的步驟、方法和技能,并且在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為畢業后從事科研、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整體優化構建

(一)改革理論教學

改革以往史學論文寫作課程的傳統理論教學方式,增加研讀、探求兩個環節,來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時,有必要逐步改革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這兩門歷史專業核心課的內容和體例,使之更好地反映時代變化和學術的最新發展。三年級將較多地開設專業選修課(包括必選課和任選課),地方高校尤其要注重開設部分區域歷史文化課程,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增加有關生態、拓殖、人口、社會思潮、大眾心態、社會生活等國際學術界普遍關注的內容,將歷史學習與現代社會問題諸如區域穩定、邊疆經濟、生態變遷等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更多地了解新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趨勢,凸顯歷史學的社會功能。要增開反映本學科前沿成果,有助于提高學生基本功訓練和理論思維能力的選修課,特別是文化史、社會史、宗教史、外交史等領域的專門課程以及斷代史研究的專題,拓寬學生的認知面。

(二)創新實踐方式

要結合理論教學的改革,充分挖掘和利用歷史文化的豐富內涵,發揮歷史學教化與教養的功能,凸顯歷史學科功能和價值,培育經典名師,講傳經典文獻,開設精品課程,打造精彩講堂;培養學術人才,加強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提高校園文化品位和學生人文素質,建設文化名校;培養社會人才,滿足社會對具有一定史學功底的應用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同時,結合高校教學團學一體化建設的實踐,創辦校園歷史文化節、“歷史與文化”學生論文大賽、學生學術論壇等學術實踐活動,以演講、辯論、沙龍、歷史劇、考古調查等形式,豐富校園文化、提高學生能力,在學校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體現歷史專業獨特的魅力。

(三)增強教師指導

教育目標的實現,歸根結底是通過教師的具體教學活動來完成的。建立結構合理的學科梯隊,進一步完善師資隊伍的知識儲備,是保證改革順利進行的不可忽視的前提。必須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重要位置,要抓好中青年教師隊伍的穩定及其知識結構的完善,采取相應措施保證絕大多數教授、副教授都承擔本科教學第一線教學任務,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教學科研積極性。不僅對學生在知識結構、思辨能力、認知水平、學科體系、考研素質等方面著力進行培養,還要對學生在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打造。四年級學生除了繼續進行少量課程的學習外,在教師的指導下,要積極參與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和項目活動開展。尤其是結合論文寫作課程、畢業論文(設計)、歷史文化研究競賽等活動,提高能力。

二、積極開展課題研究

(一)具體分工與集體攻關相結合

課題的研究和實踐,需要課題組全體成員積極配合、協調統一來展開。在總項目之下,設置若干子項目,充分了解歷史學專業本科學生學術研究傾向;調查歷史學專業學生讀書情況;理清教學、團學工作一體化與創新改革的關系等等。對每一個子項目進行具體分工,展開工作,不定期進行集中討論。最終在子項目完成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檢驗和集體修訂,形成最終方案。

(二)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要在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教育教學新理念的指導之下,緊緊把握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的前沿成果。結合國家、地方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法規、政策,認真學習,融會貫通,將核心內容滲透在課題的研究和實踐中。同時,教育教學改革成果的形成,必須通過實踐活動展開,如對相關現狀的調查,就必須通過大量的調查問卷來進行,而初步研究形成的方案,也必然通過教學實踐活動來進行檢驗和不斷完善。只有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

(三)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相結合

課題的研究要立足于具體高校,但又不能僅局限在一所院校,必須與歷史學專業改革發展的趨勢目標相統一,與地方高等教育發展的目標和趨勢相統一,與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相統一。課題的研究主要針對史學論文寫作,但又不能僅局限在寫作上,要充分考慮應用型人才對各學科知識的需求,對各種能力的需求,以及教學團學一體化建設的思路。

(四)專業課程與知識拓展相結合

課題的研究還包括在歷史學專業傳統的課程設置以外,有效地對教師資源進行整合,以師資特色開設專門史、斷代史專題選修課來培養“學術型”人才;同時,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結合歷史過去性的特點,以多媒體輔助教學,集聲像、音響、圖片于一體,增強歷史教學的生動性,激發學生學史興趣。開展專業考察、地方遺址遺跡參觀了解等方式,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三、主要特色和創新

經過長期的摸索和實踐,我們提出,創新史學論文寫作教學和實踐活動,具有特色的“123模式”是有效的途徑。

“123模式”具體來說包括兩個“123”,即教學中的“一堂課、兩論文、三環節”;實踐中的“一結合、兩展示、三監控”。

在史學論文寫作教學活動中,創新“一堂課、兩論文、三環節”。一堂理論課程,對歷史學本科學生繼續開設史學論文寫作理論課程,要通過調整使學年論文能夠和畢業論文更好地銜接,學年論文總結和畢業論文啟動同時進行,為畢業論文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兩論文,即兩個寫作實踐,包括歷史學本科學生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茖W合理地安排指導教師,加強對學生的鍛煉,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三環節指理論教學過程中的三個具體環節,包括研讀式環節、探求式環節、思辨式環節。改變以往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弊端。在理論學習中,首先結合理論學習,指導學生選擇感興趣的學術論文進行研讀;其次,結合理論學習進行對史料的搜集整理,以探求本質;第三,指導學生對具體選題進行思辨,然后再進行寫作實踐。

第7篇

關鍵詞:《滄浪詩話》 《藝苑卮言》 妙悟說

一.《滄浪詩話》的影響

在《藝苑卮言》②的原序一中,王世貞開篇便指出了自己寫作《藝苑卮言》的原因,是因為當時一些討論詩歌創作理論的書在他看來沒有一個是全面而準確的,他為了補充在詩歌創作理論方面的不足,就寫了這部書。在序言中,他指出了徐禎卿、楊慎和嚴羽詩論著作的缺點,但是他在具體寫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繼承和發揚了前人的觀點,對于徐、楊二人本論文就不再贅述了,論文主要談一下王世貞的《藝苑卮言》對于嚴羽《滄浪詩話》這部“差不悖旨”,卻又“往往近似而未核”的詩論著作的繼承、發展??傆[《藝苑卮言》和《滄浪詩話》的可知,王世貞在文章的眾多地方都涉及到了《滄浪詩話》的內容,對于嚴羽的重要理論他都持贊成的態度,并且在自己的書中分條列點地闡釋和發展了嚴羽的理論。

本文著重探討“妙悟說“對王世貞文學理論的影響,以及得到的繼承與發展。

二.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對“妙悟說”的繼承與發展

(一)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對“妙悟說”的繼承

“妙悟說”是嚴羽以玄妙的佛家方式指導人們明白詩歌創作的體驗只可意會。因此,他提出了“以禪論詩”這一詩論主張。嚴羽第一次把佛家對于經義的領悟引入了詩歌之中,提出了詩歌創作的“悟”。這一說法雖然遭到了很多學者的批評,但卻對后世詩學產生了很大影響。他認為人要寫出好詩,就必須達到“悟”的境界,而首先又必須具備“識”的能力。《滄浪詩話》的第一句就指出:“夫學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一下人物?!边@里的“識”指的是見多識廣,要能品評和識別出詩歌的高低、優劣。因為只有懂得品評詩歌的優劣,才能找到正確的模仿對象,也才能走上詩歌創作的正確道路,避免出現不得要領,甚至出現“愈鶩愈遠”的情況。嚴羽自稱:“仆于作詩,不敢自負,至識則自謂有一日之長。于古今體制,若辨蒼素,甚者望而知之?!笨梢?,識見能力的高低對學詩者是十分重要的。在《滄浪詩話》的開篇第一則,嚴羽就詳細說明了詩人應該立志高遠,應該入正道之門,效法最優秀詩人的創作。他指出:“故曰: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為下矣?!睂W習創作詩歌要入高遠之門,這樣不會誤入歧途。在入門之后,嚴羽又強調個人如何培養“識”,從而達到“悟”。他指出了學習前人的兩種方法:“熟讀”與“熟參”。他指出詩歌工夫應該從上坐下,首先要熟讀高手的作品,方能自己動手?!跋软毷熳x楚詞,朝夕諷詠以為之本;及讀古詩十九首,樂府四篇,李陵、蘇武、漢魏五言皆須熟讀,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觀之,如今人之治經,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醞釀胸中,久之自然悟入?!眹烙鹣驅W詩者指出,如果你熟練研讀名家的詩作,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會“悟入”詩歌創作的正路。事實證明,大多數人的文學創作都是從模仿他人開始的。對于如何學習歷代詩歌,領悟其中精華,嚴羽明確引出了“以禪喻詩”的說法。嚴羽指出:“禪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學者須從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義。若小乘禪,聲聞辟支果,皆非正也?!比缓笏远U來論詩,提出:“漢魏與盛唐之詩,則第一義也。大歷以還之詩,則小乘禪也,已落第二義矣。晚唐之詩則聲聞辟支果也。學漢、魏、晉、盛唐之詩者,臨濟下也。學大歷以還之詩者,曹洞下也?!边@樣嚴羽明確提出了“詩法漢唐”的觀點,接著提出要學習和超越漢唐諸名家,就必須“妙悟”,他提出“一味妙悟而已”;還指出:“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薄拔┪蚰藶楫斝?,乃為本色?!彼€提出了“悟”的不同層次,認為“悟”是可以培養的,具體方法就是:“試取漢、魏之詩而熟參之,次取晉、宋之詩而熟參之,次取南北朝之詩而熟參之,次取沈、宋、王、楊、盧、駱、陳拾遺之詩而熟參之,取開元天寶諸家之詩而熟參之,次獨取李杜二公之詩而熟參之,又盡取晚唐諸家之詩而熟參之,又取本朝蘇黃以下諸家之詩而熟參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隱者。”按照嚴羽的說法,熟讀和熟參了眾多名家作品以后,自然也會寫出錦繡文章,如果寫不出來那是不可能的?

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對嚴羽的“妙悟說”進行了繼承。王世貞認為的詩歌創作應該是在廣泛學習和積累名家寫作經驗的基礎上,自己“悟”出來的,這是對嚴羽思想的繼承。就詩歌取材來說,他指出:“大抵詩以專詣為境,饒美為材。師匠宜高,捃拾宜博?!蓖跏镭懞蛧烙鹨粯樱鲝堅姼鑴撟饕》h魏、盛唐,但他更加主張詩人要博采眾長,廣泛涉獵,要從多個角度挖掘內容取材,要在多方面開拓詩人的創作思路,從而激發出詩人更加廣闊的創作天地。在他的其他著作中王世貞同樣也透露過這樣的想法:“今宜但取《三百篇》及漢魏、晉宋、初盛唐名家語,熟玩之,使胸次悠然有融浹處,方始命筆。勿作凡題、僻題、險體、險韻,坌入惡道,俟骨格已定,鑒裁不爽,然后取中晩唐佳者,及獻吉、于鱗諸公之作,以資材用。”③嚴羽是極力反對詩人效法晚唐詩歌的,但王世貞卻允許詩人在“骨格已定”的情況下,見識和適當運用晚唐詩人的著作,可見他比嚴羽更有包容精神,也是對嚴羽詩學理論的繼承和發展。王世貞認為文學創作重在積累,重在見多識廣,“大抵須小包蓄千古之材,牢籠宇宙之態”,而且,對于賦體的創作,王世貞也提到要“不患無意,患在無蓄;不患無蓄,患在無以運之”。

第8篇

電大論文開題報告系(部):中文系

專業:漢語言文學

學科:中國現代文學

學生:XXX

指導教師:XX

一、論文研究的來源及意義

對于20世紀90年代初才紅遍大江南北的著名詩人汪國真來說,青年人尤其是在校的大中學生,可謂耳熟能詳,汪詩因此有一大批忠實的讀者。汪詩不僅有青年人的生活和那種明白曉暢的表達方式,而且汪詩更有一種超然、豁達、平易、恬淡的人生態度,這種人生態度來自于詩人汪國真對中國宋元以來傳統詩歌的那種豁達、飄逸和灑脫的人生哲學的二次創造。詩人汪國真的這種人生態度被現今社會稱為汪國真式的人生態度。毋庸置疑,它是可以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的,能夠讓廣大的青年人在復雜的生活中得到極大的啟迪,堅實理想信心。

本篇論文通過對汪國真詩歌的藝術特點進行研究探索,旨在為廣大的文學研究者提供一些膚淺的價值理論,讓更多的人廣泛地認識并認同這位上世紀盛名卓越的抒情詩人及其詩歌特點,明確汪詩在詩壇上的地位,從而期望有更多的讀者和文學愛好者對汪國真及其詩歌添加關注的眼神。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汪國真作為當代一位抒情詩人,他完全不同于聞一多、徐志摩、顧城、舒婷等這些早期中國詩壇上的領軍人物,汪國真的詩歌創作階段比較晚,將近不惑之年才功成名就。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詩歌中沒有一絲一毫的政治色彩,用平凡的語言抒發著平凡的人、事、物,樸實無華卻雋永深刻,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詩風是難能可貴的,因此其詩歌在廣大的讀者中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盡管如此,現今中國文學界對其詩歌的研究屈指可數,缺少廣泛而有力的學術性的研究和探索,而在國外這塊廣褒的文學土地上,依然沒有他光輝的影子。當然,這種現狀的產生,尤其多面原因,一是汪詩的影響力幾乎只局限于青年人這一層面上,詩歌內容通俗易懂,不需深入體味,因此在創作上不必進行權威的學術解析;二是現今文學界里,詩歌這以文學形式的地位每況愈下,已經處于文學的低潮階段,其發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約。所以,對于汪國真詩歌的研究,我覺得應該著力加強。

三、論文研究目標

本論文研究目標是:對汪國真詩歌的特點進行探究,凸現汪詩的藝術魅力,進而弘揚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價值與地位,使廣大社會認同詩歌來源于生活,卻更深層次地反映生活的觀點。

四、論文研究內容

汪國真是20世紀90年代至今蜚聲文壇的著名中年詩人兼書畫大家。汪詩能從平凡的事理發現偉大,從普通的感受中看出永恒,主題昂揚,寓意深刻雋永,表現出詩人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學功力。本文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汪國真的時代背景;

2、關于汪國真創作高峰期的分析研究;

3、汪國真詩歌的特點及研究;

汪詩的特點主要體現在:題材上較有針對性、篇幅短小、明白曉暢、精煉而富有哲理、充滿了音樂美、詩中小我與大我并存,等等;

4、汪國真及其詩歌在當代文學史上的價值與地位。

五、論文研究方法

分析研究、對比研究、研讀歸納研究

六、論文進度安排

20XX年11-12月,收集材料,建立論文大致的框架模型

20XX年1月上旬,完成開題報告并提交導師審批

20XX年1月下旬至2月,寫作論文初稿并提交導師審閱

20XX年3-4月,根據導師的意見和建議,對論文進行二次修改完善

20XX年5月,在二次修改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最后定稿

七、論文參考文獻

01、《詩學原理》,徐有富著,北大出版社

02、《詩歌美學》,謝利文著,中國青年出版社

03、《詩論》,朱光潛著,江蘇文藝出版社

04、《謝冕論詩歌》,謝冕著,江蘇文藝出版社

05、《中國古代文論精選》,北京大學出版社

06、《汪國真詩文集》,汪國真著,廣東旅游出版社

07、《從席慕容、汪國真到洛湃》,楊光治著,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08、《中國現當代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09、《汪國真抒情詩精選賞析》,王昆編著,中國婦女出版社

10、《尋找詩歌史上的失蹤者》,姜紅偉著,黃河出版社出版

11、《新作家文叢》,若冰主編,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12、《現代詩歌創作論》,薛世昌著,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

13、《后現代主義視野中的美國當代詩歌》,王卓著,山東文藝出版社

14、《中國新時期詩歌研究資料》,郭旭輝編,山東文藝出版社

15、《海子作品精選》,海子著,長江文藝出版社

16、《郭沫若經典作品選》,郭沫若著,當代世界出版社

17、《徐志摩作品精選》,徐志摩著,長江文藝出版社

第9篇

【關鍵詞】網絡詩歌;界定;民間化寫作;傾向

一、網絡詩歌的界定

要討論網絡詩歌,首先要弄清楚網絡詩歌到底指什么。網絡作為不同于傳統紙質文本而存在的一種新的物質媒介,給人類的文化傳承帶來了不容置疑的影響。一直以來,關于網絡詩歌的論爭不斷,主要可以概括為兩種截然相對的觀點。

一種觀點肯定了網絡詩歌的存在,并大力推廣網絡詩歌的發展,充分認可網絡詩歌對當代詩歌發展的意義。1997年學者兼詩人楊曉民在《網絡時代的詩歌》①一文中,率先在中國大陸將“網絡詩歌”這一命題推到了文學研究的前沿,該文是中國內地最早關于網絡時代的詩歌特質和詩歌發展走向的論文。作者在論文中提出,網絡的開放性、游戲性、參與性與交互性,為詩歌徹底打通走向大眾之路開辟了一個新的視野,網絡文學將徹底瓦解現行的詩歌文本,現行的詩歌將悄然隱退,網絡詩歌必然崛起。

另一種觀點則主張在場地意義上理解網絡詩歌,反對“網絡詩歌”這一詞語的命名,甚至主張取消這一命名。認為根本就不存在著所謂的網絡詩歌,詩歌只是通過網絡這樣一電子媒介而得到更廣泛的交流,但這并不意味著網絡詩歌的本質因為網絡這一傳播方式的改變而發生改變。所謂的網絡詩歌更多的是指代有具有網絡氣息的詩歌。網絡并不能催生一種新的詩歌精神。無論詩歌是在紙質文本上刊出發表,還是在網絡上張貼發表,評判詩歌之所以成為詩歌的標準不會改變。詩人伊沙說:“我以為對詩人而言,不該有‘網絡詩歌’這個概念,詩歌以任何載體存在都不能降低它的至高標準——在此一點上,不論是作者還是讀者的我,決不妥協。”②

由上面兩個關于網絡詩歌的主要觀點,我們可以嘗試著為網絡詩歌下一個定義:網絡詩歌是以網絡為媒介和平臺,以網絡電子技術為依托,進行存儲、創造、傳播和接受的一種詩歌樣式。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詩歌包括網上在線創作以及非在線創作但存儲在網絡服務器上,可供詩人與網民進行交流和傳播的一切詩歌作品;狹義的網絡詩歌則特指運用電子網絡技術手段,即超鏈接技術制作的超文本(下轉第145頁)詩歌和多媒體技術制作的多媒體詩歌。目前,學者所關注的主要是廣義的網絡詩歌。

二、網絡詩歌的民間化寫作傾向

網絡詩歌區別于傳統詩歌最顯著的特征在于它的新的民間化寫作傾向。要分析和討論網絡詩歌,“民間”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事實上,網絡詩歌就是一種新的民間詩歌。傳統的民間詩歌寫作強調的是勞動人民的詩歌創作,主要反映的人民大眾的生活情況和思想感情,表現的是勞動者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其中最關鍵的是強調詩歌創作與人民群眾的緊密聯系。網絡詩歌與傳統的民間詩歌創作在對待這一關鍵點的態度上,是一致的。但是網絡詩歌的民間化寫作傾向的“新”體現在以下幾個新的方式中。

(一)網絡詩歌的崇低性特點。

就傳統詩歌創作的精神姿態而言,崇高和詩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與傳統詩歌相比,網絡詩歌的文學精神向度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它由崇高轉向崇低。與傳統平媒詩歌相比,網絡詩歌更多的表現出對人文精神的解構。很多的網絡詩歌的作品都表現出一種消解神圣、崇尚鄙微的傾向。網絡詩歌是一種平民文學,與平民的價值取向有天然的親近感。這使得入網者通過網絡這一媒介,回避了傳統意識形態的控制,他們傾向于遠離那種不現實的崇高,甚至討厭那種虛偽的崇高。以這樣一種心理進入網絡詩歌創作,便是以巴赫金的“狂歡化”方式規避傳統觀念,鄙視主流文化,清除本質主義、直至嘲諷或者顛覆傳統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而采用非正統的、前衛的、后現代的價值觀看待世界、社會、生命和生活。如飄云的《我也玩玩詩歌行不行?》:“遠看烤箱生紫煙/近看烤鴨掛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沒有錢。”這種戲仿經典、解構經典以抵制崇高的網絡詩歌寫作在網絡比比皆是。很明顯,這是一首戲仿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的詩作,作者用戲仿的手法來顛覆了崇高的概念。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房开心蜜桃 | 精久久 | 亚洲一区不卡视频 | 五月激情丁香婷婷综合第九 | 精品在线播放 |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不卡 | 精品中文字幕不卡在线视频 | 欧美性活一级视频 | 欧美尻逼视频 | 久久91av| 国内在线视频 |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 日韩欧美综合视频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四虎在线网址 |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 | 欧美插入视频 | 四虎电影免费观看网站 | 99在线精品免费视频 | 97影院九七理论片男女高清 | 毛片免费观看成人 | 片免费观看在线看 | 久久综合精品不卡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一区久久 | 国内亚州视频在线观看 | 青青草色久综合网 | 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 99精品久久99久久久久久 | 国产片最新大片免费看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亚洲欧美 | 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欧美视频色 |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 97玖玖 | 久久久久亚洲日日精品 | 黄视频在线播放 | 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免费观 | 久久99九九99九九99精品 | 日本不卡一区视频 | www.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