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5 19:10:40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糖尿病患者護理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①焦慮心理:糖尿病患者在早期的時候癥狀并不明顯,社區群眾大多是在無意間的體檢中才得知自己患上了該病,因此,多數患者沒有心理上的準備,甚至患者的家屬很難一時間接受。導致患者心理壓力大,逐漸消沉,心理焦慮。②急躁心理:由于疾病普及力度不足,社區群眾對各種疾病不甚了解,群眾在得知患病后會不自主的產生一種想法:病情是否會惡化?是否有生命危險?致使心理情緒急躁不安,甚至對醫護人員態度也較為粗暴、生硬。③恐懼心理:當患者對治療的方法不了解時,就會產生一種恐懼和排斥的心理。加之為了要調整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的劑量,幾乎每小時會給患者量一次血糖,這會給患者到來疼痛。而糖尿病護理周期長,在多次治療后,病情見效慢,患者易產生不安心理,變得信心不足,對病情感到恐懼。④憂慮心理:糖尿病屬于終生性的疾病,因此治療的時間較長,加之醫療的改革,醫藥費用的改變,所以又一些患者時常會擔心醫藥費的問題,以及以后的工作生活等問題,從而產生各種憂慮心理。
2社區衛生站護理人員對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護理措施
2.1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能力
患者在進行療后護理中,因對自身的糖尿病不甚了解,產生恐懼感和悲觀心理。這一切都是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不足導致的。所以衛生站醫護人員要幫助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能力,講解有關糖尿病患者病情的相關醫學知識,讓患者真確科學的了解糖尿病,客觀看待自己的病情,調整自己的心態以適應客觀要求,以積極健康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2.2讓患者及時了解病情,穩定患者情緒
患者一旦被確診為糖尿病,就要住院,此時的護理人員就因該讓患者接受現實,并且讓患者及其家屬及時的了解糖尿病的發病原因、特點、過程等,鼓勵患者講出自己承受疾病的感受;針對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護理人員要及時的解答,并且注意言行舉止。因為此時的患者最需要關心和尊重,和藹的態度、熱情服務,能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安慰。護士在向患者做衛生宣傳時,及時的讓患者知道糖尿病目前是不能根治,但是合理的飲食習慣、適當的鍛煉身體、科學的服用藥物,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并且還能延緩該病其他并發癥的發生、發展,使其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工作、長壽等。同時,穩定病人情緒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如文化素養、性格及心理承受力等。對一些重癥患者要采取適當方式讓病人知道自己的診斷,可通過細致的行為誘導,能使病人情緒漸趨穩定,面對現實,配合治療。醫護人員對病人的解釋務求一致,善于引導,給予精神上的支持。
2.3加強與患者溝通
由于社區群眾主要依靠打工作為家庭經濟來源,糖尿病患者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就耽誤了工作,家庭收入下降,患者心理壓力增大,日久就會表現出孤獨感、憂郁,無所作為。所以此時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就顯得尤為總要。與患者除了語言交流之外,還應利用手勢、眼神等,表達對患者的關心和同情,認真傾聽患者的訴說,減輕患者孤獨感。在交流過程中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語言,以免給病人造成不良影響,精細的護理可減輕病人的痛苦。
2.4糾正錯誤思想,灌輸正確心理思想
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非常的注重自己病情的變化程度,當對現有的病癥以及有關檢查項目不理想時,就會過分的擔心的病情是否會惡化,從而加重了心理負擔,情緒變得不穩定。同時由于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差、迷信等因素,有的患者因受到疾病的折磨,到處求醫尋藥,聽信偏方,加之受到市場上所謂能治“百病”的補藥,的影響,一些患者濫服補藥、貴藥,不僅不遵循對癥治療的原則,而且還耽誤了病情。此時,衛生站護士應該及時的向患者耐心的解釋科學用藥的作用效果。從思想上糾正患者的錯誤,遵照醫生的囑咐,堅持在醫院接受科學的治療,調動患者積極的心態,提升內在的自身的健康心理。
2.6患者在出院之前,護理人員做好出院之后的指導
治療糖尿病的基本方法是飲食的調整、控制,以及適當的鍛煉。社區衛生站醫護人員應做好出院之后的指導引導患者接受正確的血糖測量,尿糖和血糖儀的使用;指導患者掌握胰島素的使用劑量和注意事項,以便正確的注射胰島素;引導患者保持皮膚、指甲的情節衛生等;注意避免其他疾病的感染;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對低血糖的預防,了解掌握低血糖癥發生的前驅癥狀,如大汗、頭痛、煩躁、不安等;若患者出現語言不清時立即口服果汗、糖尿以及食物,若不見好轉,立馬送往醫院;叮囑患者定期到院復診、檢查,因為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較低,并發癥較多并且不好控制,所以預防和治療是非常的重要。
2.7告誡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
現代的醫學證明,焦慮、易怒會導致交感神經的興奮,使大量的兒茶酚胺和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從而導致全身的小動脈血管收縮,使血壓得到升高,也增加了胰高血糖素的釋放;若血糖增高,這會促使病情的加重。因此,使患者保持良好、平靜、樂觀的心態好情緒,避免不良的刺激在治療的過程中出現,是醫護人員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護理措施。方法系統回顧對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實施病情觀察護理及健康教育。結果30例患者未發生嚴重的并發癥。結論通過合理有效的觀察及護理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恢復率降低病死率,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生活質量。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胰島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兩者同時存在而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紊亂。除碳酸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久病可引起多系統損害,導致眼、腎、神經、心臟、血管等組織的慢性進行性病變,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重癥或應激時可發生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等急性代謝紊亂。為使患者選擇適合個體的治療方法,積極控制疾病,減少或消除危險因素及防止并發癥發生,必須重視糖尿病患者的護理。現將2007年3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科自2007年3月至2008年11月收治老年糖尿病患者30例,本組男25例,女5例。年齡40~86歲,平均63歲。
1.2治療方法通過飲食控制者血糖者12例,利用降糖藥物治療者15例,通過胰島素治療者3例。
1.3結果經過長期飲食控制血糖、降糖藥物及胰島素治療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未發生嚴重的并發癥,身體狀況良好,生活質量提高。
2護理
2.1心理護理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患者需要在長期的、復雜的社會生活中進行治療和護理。如果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種并發癥而致殘和過早死亡,而全面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控制糖尿病的發展并非單靠藥物可以達到的。正確對待疾病,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了解糖尿病高血糖的危害,是每個糖尿病患者長期配合治療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如果糖尿病患者能正確對待疾病,這對控制病情、恢復健康有很大的影響。有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恐懼心里,自卑感,精神壓力很大,對治療失去信心;有的患者到處亂求醫,對治療沒有正確的認識;有的患者則滿不在乎,既不控制飲食,也不認真治療;有的患者易產生急躁情緒。這些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和病情的穩定。護理人員首先應當正確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動,針對患者的具體行為表現,做耐心細致的疏導工作,為患者著想,體貼關心患者。要認真傾聽他們的訴說,耐心解答提出的問題,一切從患者的健康出發,對患者提出的問題即事實求是,又講究語言藝術。應告訴患者及家屬,糖尿病雖然是慢性終身性疾病,但如果能夠及時的治療,就可以控制和延緩并發癥的發生,對工作和家庭影響不大,但如果內緊張焦慮,可導致內心環境紊亂,激素釋放異常,血糖升高病情加重。也讓患者家屬了解糖尿病的知識,使他們在了解糖尿病知識的基礎上,協助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護理,使家屬也同樣樹立長期治療疾病的信心。讓患者及家屬真正了解高血糖的危害,告訴他們糖尿病早發現、早治療的好處,及時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并發癥的重要性。早期治療疾病,很好地控制血糖值,可使疾病控制在較輕階段,如不及時治療,即可引起冠心病,腦血管意外,腎臟損害和失明等嚴重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心理護理在糖尿病患者的整個治療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進行心理護理時,要克服急躁情緒,切忌語言簡單,要針對不同文化層次,不同社會背景,不同病情進行疏導,使患者消除緊張情緒,達到生理與心理平衡,從而為長期治療疾病做好心理準備,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樹立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決心,要充滿信心,精神愉快,主動積極配合治療。
2.2飲食護理合理的飲食有利于減輕體質量,控制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糖,改善脂代謝紊亂和高血壓。糖尿病的飲食療法是治療糖尿病最根本的方法之一,無論哪一型糖尿病,不論是皮下注射胰島素還是口服降糖藥物均應進行合理的飲食治療[2]。因此護理應向患者介紹飲食治療的目的、意義及具體措施并督促落實,以取得最佳效果。
2.2.1嚴格定時定量進食對于使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物的患者尤應注意。可按每日三餐分配為1/5、2/5、2/5或1/3、1/3、1/3;也可按4餐分為1/7、2/7、2/7、2/7[1]。
2.2.2控制飲食的關鍵在于控制熱量當患者飲食控制而出現易饑餓的感覺時,可增加蔬菜、豆制品及蔬菜如南瓜、青蒜、小白菜、油菜、菠菜、西紅柿、冬瓜、黃瓜、芹菜、大白菜、茄子、卷心菜、韭菜、絲瓜等。在保持總熱量不變的原則下,凡增加一種食物時應同時減去另一種食物,以保證飲食平衡。體質量過重者,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且要少吃動物內臟、蟹黃、蝦子、魚子等含膽固醇的食物。
2.2.3嚴格限制各種甜食,包括各種食糖、糖果、甜點心、餅干、冷飲、水果及各種含糖飲料等。患者需甜食時,可用糖精、木糖醇或其他代糖品。若偶然發生低血糖時,可立即引用易于吸收的果汁、糖水或吃少量糖果予以緩解。經常出現低血糖者,應報告醫師,調整飲食或藥物。
2.2.4患者進行體育鍛煉時不宜空腹,應補充少量食物,防止低血糖。
2.2.5保持大便通暢、多食含纖維素高的食物,包括豆類/菠菜/粗谷物/含糖分低的水果等,因食物中纖維素含量高可加速食物通過腸道,從而延遲和減少糖類食物在腸道的吸收,使餐后血糖下降,同時增加腸蠕動,有利于大便通暢;纖維素體積大,進食后使人有飽食感,有利于減肥。
2.2.6每周定期測量體質量一次,衣服質量要相同,且用同一磅秤。
2.3休息與運動適當的運動有利于減輕體質量,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謝紊亂,還可減輕患者的壓力和緊張情緒,使患者心情舒暢。尤其對2型肥胖患者應鼓勵運動和適當體力勞動。避免疲勞和精神緊張,以免交感神經及胰島A細胞等,導致血糖升高。
2.3.1運動鍛煉的方式最好做有氧運動,如步行、慢跑、騎自行車、做廣播操、太極拳、打門球等活動,其中步行活動安全,容易堅持,可作為首選的鍛煉方式。有氧運動可達到重復大肌肉運動,加強心肺功能及降血糖的目的。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物者最好每日定時活動。肥胖患者可適當增加活動次數。
2.3.2運動的注意事項在運動前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決定運動方式、時間以及所采用的運動量。運動應以盡量避免惡劣天氣,天氣炎熱應保證水的攝入,寒冷天氣注意保暖。隨身攜帶糖果,當出現饑餓感、心慌、出冷汗、頭暈及四肢無力或顫抖等低血糖癥狀時食用。身體狀況不良應暫停運動。由于運動可加重心腦負擔,使血漿容量減少,血管收縮,有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的危險,還可使腎血流量減少使糖尿病腎病加重;運動時血壓上升,增加玻璃體和視網膜出血的可能性。因此,在運動中若出現胸悶、胸痛、視力模糊等應立即停止并及時處理。運動時隨身攜帶糖尿病卡,卡上寫有本人的姓名、年齡、家庭住址、電話號碼和病情以備急需。運動后做好運動日記,以便觀察療效和不良反應。
2.4口服降糖藥物的護理除了解各類降糖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外,還應掌握藥物的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指導患者正確服用,及時糾正不良反應。觀察患者血糖、尿糖、尿量和體質量變化,評價藥物療效。指導患者按時進餐,切勿提前或推后。
2.5胰島素治療的護理
2.5.1準確執行醫囑做到制劑種類正確,劑量準確,按時注射。
2.5.2注射時間、部位和方法掌握胰島素的注射時間,普通胰島素于飯前半小時皮下注射,低精蛋白鋅胰島素在早餐前1h皮下注射。長、短效胰島素混合食用時,應先抽吸短效胰島素,再抽吸長效胰島素,然后混勻。切不可逆行操作,以免將長效胰島素混入短效內,影響其速效性。胰島素采用皮下注射法,宜選擇上臂三角肌、臀大肌、大腿前側、腹部等部位,注射部位應交替使用以免形成局部硬結和脂肪萎縮,影響藥物吸收及療效。注射胰島素時應嚴格無菌操作,防止發生感染。
2.5.3胰島素不良反應的觀察及處理胰島素不良反應包括:低血糖反應,是最主要的不良反應,與劑量過大和飲食失調有關。表現有頭昏、心悸多汗、饑餓甚至昏迷;胰島素過敏,表現為注射部位瘙癢,繼而出現蕁麻疹樣皮疹。全身性尋麻疹少見,可伴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癥狀,罕見嚴重過敏反應;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縮或增生,停止使用該部位后可緩慢自然恢復。對低血糖反應者及時監測血糖,根據病情進食糖果、含糖飲料或靜注50%葡萄糖液20~30ml;對過敏反應者,立即更換胰島素制劑種類,使用抗組胺藥、糖皮質激素及脫敏療法等,嚴重過敏者需停止或暫時中斷胰島素治療。
2.5.4使用胰島素治療過程中應定期監測尿糖、血糖變化。
參考文獻
【文摘要】目的探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問題,采取積極的護理干預,提高生活質量。方法對120例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問題及護理干預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120例患者不同程度地消除了焦慮、恐懼、悲觀情緒,有利于病情恢復。結論有效的護理干預能使血糖降低,疾病控制,提高生活質量。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60~80歲為糖尿病患病年齡高峰[1]。臨床發現,糖尿病患者常因精神緊張、焦慮、發急、恐懼、孤獨、絕望、沮喪或激動使病情加重,甚至發生酮癥,目前已公認,心理社會因素對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轉歸都有一定影響,心理護理可以提高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患者不同的心理實施不同的護理干預,對糖尿病的代謝控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對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2]。我們對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護理干預,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齡60~85歲,平均71歲,糖尿病病史1個月至40年。其中合并高血壓66例,合并心臟病33例,合并腦血管病22例,合并腎病36例,合并周圍神經炎病變20例,合并眼底病變54例,糖尿病足5例,糖尿病病史6個月至30年。
1.2資料收集方法利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采用一對一的護患溝通方式收集資料。問卷涉及:①基本情況;②病情及健康情況,包括糖尿病病程、治療方式、遵醫行為、是否出現并發癥、對糖尿病的認識、了解疾病的知識程度、健康狀況;③社會家庭環境,包括職業、醫療費用、家庭經濟情況、住院陪護、家人關心程度、是否獨居、生活地區、社會功能、精神健康等。
2存在的心理問題
2.1抑郁和焦慮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因長期用藥以及病程纏綿的痛苦等應激因素的刺激易產生抑郁和焦慮情緒。文化程度越低,抑郁和焦慮越輕;社會支持越多,抑郁和焦慮就越輕。其顯著特點是心情低落,表現在對治療喪失信心,回避或拒絕治療,常常感到無助感。
2.2悲觀失望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認為自己患了糖尿病是“絕癥”,要終生服藥,生活質量下降,同時因為病情經常反復,并發癥越來越多,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而產生悲觀失望。表現在對疾病缺乏正確認識,因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變的猶豫不決,懷疑自己的能力。
2.3輕視疾病的心理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認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無其他不適癥狀,不影響飲食,不需治療,即使治療也不規律。有的病程長的患者不聽從醫囑,自行安排用藥和飲食。
2.4孤獨感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缺乏社會支持與家庭關懷,患病后無法與家人、朋友及時溝通,感到無助,寂寞,空虛。表現在事事謹慎小心,不主動與醫護人員說話,不愿與人接觸,有問題不感問,不隨便與病友交談,盼望親友早來探視,病未痊愈就想回家等。
3護理干預
3.1支持心理療法通過傾聽、解釋、說理、疏導、安慰等進行支持心理治療,幫助消除各種消極情緒反應。
3.1.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用親切、和藹、誠懇的語言取得其信任,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然后與患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利用語言技巧盡快安定患者的情緒,轉移其消極情緒,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3.1.2適時做好知識宣教,充分利用電視、多媒體、幻燈片、墻報等,向患者講解疾病,糾正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識,解除其精神壓力,克服心理失衡狀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心理情緒。
3.2認知療法幫助患者對糖尿病基本知識進行了解,消除不適當的預測、誤解和錯誤信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①要使患者認識到目前糖尿病雖然不能根治,但能夠控制發展,延緩并發癥的出現。如控制良好,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壽命影響不大,從而增強信心,有助于藥物治療;②告知患者要用樂觀主義精神與疾病作斗爭,既不要對疾病無所謂,不控制飲食,不重視體育鍛煉與藥物治療,也不要對疾病過分擔心,終日焦慮不安,也不在治療中一遇到病情波動就喪失治療信心,這些都可以加重病情。
3.3行為療法幫助患者遵從藥物治療和飲食控制計劃,包括血糖自我監測、行為強化、行為塑造療法等。
3.3.1給予健康指導指導患者正確進行血、尿糖監測和記錄,合理飲食和運動治療;指導患者正確使用口服降糖藥物以及胰島素,包括劑量、時間、次數。首次使用胰島素的患者多存在顧慮,認為胰島素會“成癮”,產生依賴,或存在嚴重反應而拒絕使用胰島素。對上述患者應耐心教育,同時可讓正在使用胰島素的患者進行現身說法,以消除疑慮,并告誡他們如何識別和應付可能出現的低血糖。
3.3.2對焦慮患者進行音樂治療動員患者餐后到活動室聽音樂,每次30min,2次/d,或看一些內容活潑的電視,引導和鼓勵患者多進行適當的放松運動,包括靜養片刻,深呼吸,小睡幾分鐘,聊天等活動。也可以與患者進行有目的的談心和治療性觸摸,國外Turner等[3]報道,使用治療性接觸,對燒傷患者的疼痛和焦慮有改善,還可加強免疫功能。
3.3.3為患者營造一個寬松的生活環境讓患者參加糖尿病病友會組織,與其他病友進行病情經驗交談,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發展和培養個人興趣愛好(登山、下棋、書法、繪畫、養花等),充實退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分散對疾病的過分注意,形成有規律的良好生活方式。
3.3.4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正確對待患者不正常的心理,不能拋棄,置之不理,更不要施加壓力,要多關心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狀態,有效疏導,讓其感到被重視和關注;指導家屬熟練掌握如何進行飲食治療,督促并協助患者適當活動,同時做好病情監測,給患者一個充滿溫情的家庭生活氛圍。
4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心理社會因素在其發生、發展、治療、康復起重要疾病的心身疾病。大量研究表明憂郁、精神緊張、悲觀憂愁等情緒波動,可以干擾神經內分泌的功能,導致某些應激激素的分泌增多,如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素、胰島A細胞分泌的高血糖素等,可以使血糖升高[4];再者,處于焦慮狀態時,人體血清胰島素含量會明顯減少,也會使血糖升高,這些心理因素均可促發和加重糖尿病,對患者的健康極為不利,因此心理治療及心理干預愈來愈受到廣泛重視,成為飲食、運動療法并重的三大基礎治療。對糖尿病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后有85.4%的患者血糖平均降低3.02mmol/h,由于血糖下降,疾病控制,癥狀緩解,減輕了因疾病引起的抑郁和焦慮等心理障礙,提高了生活質量,故良好的情緒可使患者有一個平和心態,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許曼音.糖尿病學.上海科技學技術出版社,2003:548.
[2]賈蕓,王君俏,周佳雯.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護理研究,2005,19(2B):306.
論文關鍵詞:糖尿病,健康教育,護理
糖尿病是慢性、全身性、終身性疾病,患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1]。糖尿病持續的高血糖引起的各種慢性并發癥嚴重威脅著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生存質量乃至生命,已成為糖尿病患者致殘和早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的治療效果有賴于患者的自身管理和控制,基本的糖尿病知識是患者進行有效的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礎[2]。作為整體護理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健康教育是提高人們健康意識、糾正不良健康行為、促進疾病康復、預防疾病復發的重要舉措。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4月至2009年 10 月在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符合 WHO 糖尿病診斷標準) 90 例,其中男 43例,女37 例,平均年齡 56.5 歲,平均病程 4.5 年。排除意識不清、病情危重、理解力障礙者。
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2組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糖尿病患者均采用常規藥物降糖、對癥治療及護理中國。對照組實施傳統教育方法,針對不同時期出現的健康問題給予指導;觀察組則采用系統的健康教育方式——糖尿病發病機制及誘因、血糖控制方法、運動療法、糖尿病的并發癥、每日進食量的計算方法、低血糖反應的癥狀及低血糖的處理方法、自我檢測血糖和尿糖、藥物治療的注意事項等多方面的教育。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糖尿病知識達標情況效果比較
觀察組糖尿病知識達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糖尿病知識達標情況效果比較
組別
例數
達標
百分比(%)
觀察組
45
42
93.3
對照組
45
糖尿病與肺結核均是當今人類最常見、最多發的疾病,二者常并存,合稱為糖尿病結核。其臨床表現與單純糖尿病或單純肺結核不同,治療上也不像單一的糖尿病或單一的肺結核那樣簡單。臨床上應警惕糖尿病結核的發生。伊春市林業二院2002年1~12月收治的28例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進行整體化護理,與2000年1~12月收治的25例未實施整體化護理的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的疾病控制與康復效果進行對比,旨在探討整體化護理對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疾病控制與康復的積極意義。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病例組:2002年1~12月我院住院治療的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28例,男18例,女10例,其中菌陽患者16例。對照組:2000年1~12月我院住院治療的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25例,男13例,女12例,其中菌陽患者14例。
1.2糖尿病合并肺結核的診斷糖尿病診斷依據1995年WHO對糖尿病的診斷及分型標準;肺結核根據痰檢結果、胸部X線片所見及臨床表現為確診。
1.2.1對糖尿病患者并發結核病的確診(1)糖尿病患者體重明顯下降,排尿次數增多,尿糖或血糖增高,不能用飲食和治療不當或其他原因解釋。(2)近期PPD試驗轉陽者,應密切追蹤觀察。(3)肺部出現病灶,抗感染效果不佳者。(4)糖尿病并發肺結核X線片特征:病變示短期滲出浸潤后趨向于干酪樣壞死、液化,呈現廣泛支氣管炎及空洞。增殖性病變、肺部纖維化及胸膜粘連少見。有關資料證實了X線片上病變以干酪樣變最為多見,滲出浸潤次之,純滲出性病變及纖維增生性病變均少見。有空洞者占75%。空洞多呈多發性。X線片上多表現為雙肺或一肺占1~2個肺葉,或肺段為主的干酪病灶及不規則的液化區域。有學者認為,糖尿病患者發生肺結核,在X線片上所見以侵犯肺門部開始,向肺中、下部擴展的滲出浸潤病灶為主。
1.2.2肺結核存在糖尿病的可能情況肺結核患者有下列情況者,應注意有存在糖尿病的可能:(1)肺結核患者有明確的糖尿病家族史;(2)用INH、PZA、EMB或PAS治療出現尿糖或血糖波動;(3)結核病輔以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出現血糖波動;(4)經抗結核化療,病灶經久不愈,甚至進展惡化或痰菌持續陽性。糖尿病與肺結核均屬于常見病、多發病,兩病可互相并發,臨床上以肺結核較多,且糖尿病患者肺結核患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0倍。一般認為與免疫力低下、易受結核桿菌感染有關。
1.3全面護理方法從2002年1月起,臨床針對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的特點,對28例患者從心理、社會、飲食、消毒隔離、運動、用藥護理及出院指導各方面進行護理,并與2000年1~12月的25例未實施全面護理的病例進行對照研究。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比較實施護理病例組28例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與對照組25例患者血糖控制效果進行比較,二者比較結果見表1。表1兩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比較
2.2兩組患者痰菌陰轉率比較病例組28例患者中16例痰菌陽性患者與對照組25例患者中14例痰菌陽性患者痰菌陰轉情況比較,見表2。表2兩組患者中痰菌陰轉情況比較病例組中菌陽患者6個月、9個月痰菌陰轉率為81.2%,而對照組6個月痰菌陰轉率為64.2%,9個月則為57.0%,經比較病例組16例菌陽患者痰菌陰轉率明顯高于對照組14例菌陽患者痰菌陰轉率,二者之間差異有顯著性。
3護理措施
2002年1~12月對病例組28例患者采取的護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加強心理護理針對患者常見的心理問題,我們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1)引導患者適應環境。患者離家住院,不能隨便會見親人,且要忍受疾病折磨,擔心自己能否醫好,預后如何,不適應集體環境。我們要引導患者進入角色,給予適當的啟迪與疏導,調動家庭、社會的一切有利因素,優化醫院環境,密切醫患關系、病友關系,使之逐漸適應醫院生活。(2)解除患者的焦慮情緒,有針對性地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在醫療保護制度允許的前提下,讓患者及時了解病情及檢查結果,主動接近患者,進行技巧性談話,使患者感到受重視、受尊敬,妥善治療、護理,增強其恢復健康的信心。(3)消除患者恐懼心理。對于咯血患者,大咯血可能引起窒息,少量咯血可能長期不止,這些都可能使患者產生恐懼心理。我們要盡可能做好解釋和心理疏導,多陪伴患者,告訴他們,我們隨時都會在身邊,他不會有危險的。
3.2加強飲食護理飲食治療是各種類型糖尿病患者最基本的治療措施。合理地控制飲食,可以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荷,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肺結核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需要充足的營養。所以,針對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我們要合理配制膳食,才能既控制好血糖水平又有利于肺結核康復。
3.3嚴格消毒隔離做好患者食具和生活用品消毒,痰液吐入痰杯,集中消毒處理,每日紫外線消毒病室30min,預防交叉感染。
3.4適當的運動運動可以減少身體對胰島素的需要量。若無咯血或體弱臥床等不宜活動癥狀,可根據年齡、體力、病情,每日做適量運動,可采用步行、慢跑、太極拳等方式活動。適當的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同時運動時選擇合適的鞋、襪,注意足部的保護,可以有效地預防糖尿病患者出現下肢壞疽。
3.5做好用藥護理(1)教育患者應按時按劑量服藥,不可隨意增量或減量,護士隨時觀察藥物有無不良反應。(2)教會患者如何應用胰島素。指導患者自測尿糖,每增加一個“+”,增加胰島素4u并將胰島素置于4℃冰箱中保存。
3.6出院指導繼續堅持要飲食治療,教會患者自測尿糖、血糖,并以此來調節降糖藥物的量;合理配制食譜,強調飲食對疾病的重要性,按醫囑繼續規律的抗結核治療。定期查血糖、尿糖、血常規、痰結核菌、肝、腎功能等,出院后需繼續用胰島素的患者要對其說明胰島素的用法、作用、器械消毒、低血糖的處理等,并囑患者隨時與醫生、護士取得聯系,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4討論
如何正確診斷和治療同一位患者身上這兩種慢性疾病,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隨著糖尿病患者數量的增多,一個人同時患糖尿病和結核病的機會也較過去明顯增加。血糖水平越高合并肺結核的可能性越大,5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病比例更高。患糖尿病后機體處于營養不良狀態,機體免疫功能降低,加上年老體弱,都是誘發肺結核的原因。糖尿病合并肺結核,需要降糖、抗癆雙管齊下。血糖水平高者合并結核后病情更重,因此糖尿病合并肺結核的治療,要在規范的抗癆治療同時,嚴格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合并肺結核病,具有病變廣泛、痰結核菌陽性率高且轉陰慢的特點。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全身免疫功能降低,發生肺結核后可以出現中毒性肺結核,胸部X線片表現大范圍病變、多空洞,如果并發冠心病、高血壓、腎病則病情嚴重,病死率高。肺結核與糖尿病可呈現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關系,所以治療上必須二者兼顧。護理的目標是根據患者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適合個人的最佳護理。
糖尿病合并肺結核,其臨床表現與單純糖尿病或單純肺結核不同,治療的難度也不像單一的糖尿病或單一的肺結核那樣簡單,必須同時對兩種病進行治療。糖尿病治療目前以教育為前提,長期控制飲食、適當運動和合理應用降糖藥物為基本措施,其次為進行終生性綜合治療。
1臨床資料
2001年3月~2002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5例,男49例,女36例,年齡60~85歲,其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壓35例,糖尿病性心臟病28例,糖尿病性腦血管病16例,糖尿病腎病12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18例,糖尿病合并眼底病變15例。糖尿病病史2個月~32年。
2心理問題及護理對策
2.1老年糖尿病主要心理問題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問題的典型發病特征有[4]:高抑郁、回避痛苦、注意力分散、對應激的喚醒水平低,不善于延遲的需求,要馬上得到滿足,以及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難集中、智力下降、疑慮、憂郁、自卑等表現,主要是情感、性格的異常和自我保健能力下降。常見為以下幾種情形[5]:(1)憂思過度。有些患者對疾病不是積極地就醫治療,而是思慮重重,整日擔心治不好怎么辦?出現并發癥后怎么辦?陷入苦惱煩悶和憂郁之中,對疾病的治療很不利。(2)心煩不安。有些患者對糖尿病知識了解甚少,對疾病缺乏正確認識,希望一吃藥就能藥到病除,一旦病情沒有馬上控制或出現并發癥,就煩躁不安、夜不能寐,不利于疾病的治療。(3)緊張恐懼。有的病人把糖尿病理解為不治之癥,整天害怕,擔心并發心臟病和腎衰怎么辦?要是截肢?眼睛失明怎么辦?(4)急躁易怒。有人得了糖尿病后,不能接受現實、積極主動地改變生活方式或習慣,以適應病情需要,而是對周圍事物和環境厭煩、急躁,遇人遇事易動肝火,總認為別人對自己照顧不周。(5)悲傷易泣。有些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患有多種合并癥,家庭經濟狀況不良,醫療保障不遂心意,家人的關心照料不周,心境不好的病人,容易對前途喪失信心,對治療感到無望,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對醫護人員的治療不能積極配合,一般不易控制病情,對這種病人一定要耐心勸導,只有排除心理障礙,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2.2護理對策
2.2.1增加護患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例如有1例60多歲的退休干部,糖尿病6年,住院20天,平時性格稍內向,生活規律,血糖控制較好,突然有一天出現心胸煩悶,心悸易驚、失眠多夢、不言語,喜嘆氣,食欲減退,甚至不食不睡,不按要求服降糖藥,護士為病人測早餐前血糖14.60mmol/L,尿糖(++++),經耐心詢問患者后得知,原來幾天前患者的一位老友因糖尿病并發急性心肌梗死突然去世,對患者打擊太大,使患者對自己的疾病失去信心,產生悲觀、消極的心理,認為糖尿病太可怕,無法抗拒死亡的時刻威脅,了解這一情況,護士每天抽出時間與病人交談,耐心解答問題,并給予鼓勵和支持,使病人重新樹立自信,血糖得到較快控制。通過這一事例,也使我們認識到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體貼病人,隨時發現患者細微的心理、行為異常,以便采取相應的護理對策。
2.2.2糖尿病知識宣教向患者解釋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疾病,系與生活方式不良有關的疾病,其主要危害是長期高血糖引起的各種慢性并發癥,并且導致生活質量下降,甚至生活能力的喪失。目前尚無法根治,但象高血壓等慢性病一樣,可以在醫護人員的治療和指導下得到有效地控制,故不可悲觀無藥可根治。關鍵是需要患者調整不良的生活方式,正確認識糖尿病,配合醫生積極地控制好血糖水平,盡早消除引起并發癥的因素,定期監測血糖、血脂、血壓、尿微量白蛋白等相關指標,定期復查眼底、心電圖等,及時發現并發癥產生的跡象,盡早消除隱患,就能避免危險發生,許多患者可以擁有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能力和壽命。糖尿病并發急性心梗是糖尿病心臟病變的一種,危害較大,但并非每個人都會發生,根本原因還是與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有關,需要早期預防。
2.2.3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和鼓勵性的心理暗示向患者分析目前的心理緊張狀態和不接受合理的治療對病情不利,會導致病情的不良發展。引起精神緊張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分為內因、外因,內因多由病人自己引起,如有些病人認為得了不治之癥,把糖尿病看得過于嚴重而緊張;有些人急于求成,因病情沒能及時控制好或病情反復,也會產生緊張情緒,有些人看到其他糖尿病患者出現視網膜病變而失明,或下肢血管病變而截肢等,聯想自己的前途,也憂心惆悵,倍加緊張等。外因方面主要是工作的壓力、人際關系的復雜、不被別人理解等造成的緊張心理,均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故應針對具體情況和原因調整心理狀態,正確對待疾病,積極接受治療,才是防止病情加重,避免并發癥出現的良策。至于有些糖尿病患者出現較重并發癥,則首先是因為病情控制欠佳,如果正規治療,糾正體內糖、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完全可以防止或延緩并發癥的發生、發展。另外,對老年患者而言,病情控制穩定,不僅事關個人身心健康,還能緩解家庭經濟負擔及子女思想負擔,對全家生活都有重要影響。
2.2.4住院指導住院期間,一方面對其病情進行全面檢查和診斷,給予合理的飲食調配和運動指導,與其他糖尿病患者一起參加每天的運動鍛煉如廣播操、太極拳等,形成規律有序的生活節奏,并暗示患者醫生一定會使疾病得以控制,穩定其焦慮無助的情緒,逐漸通過調整藥物劑量并針對并發癥的具體情況,予以中藥辨證治療,從而使病情得到顯著改善,減少低血糖的發生;另一方面,通過觀看有關糖尿病宣教資料,參加糖尿病知識講座,與其他患者交流病情及經驗,對其目前病情進行分析解釋,使其認識到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危害,從而提高其對糖尿病及其并發癥有效治療的重視程度,讓其對目前病情有足夠的信心和樂觀的態度積極配合治療;以克服精神緊張對血糖的不利影響,又使患者不會過于輕視疾病,以免放松飲食和運動治療的堅持,有利于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也為以后在家中的長期治療打好基礎。
2.2.5對家屬配合的指導做好家屬及周圍人員的思想工作,經常讓患者接觸到生活中令人快樂、開心的事情,讓其感到生活的樂趣;正確對待病人的不正常的心理,不能拋棄、置之不理,更不要施加壓力,要多關心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狀況,并有效疏導,讓其感到被重視和關注,要熱情支持、鼓勵并幫助他們運用保健手段控制糖尿病,發現病情異常,及時送其就診。家屬也要熟練掌握如何進行飲食治療,督促并協助病人適當運動,同時做好病情監測,協助病人完成自我保健計劃,給患者一個充滿溫情的家庭生活氛圍,安享晚年。
2.2.6社會參與對來自外界因素引起的精神緊張,需要社會各方面的配合,為病人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生活、工作環境,以解除精神緊張。通過讓患者參加糖尿病病友會組織,與其他病友進行病情經驗交流,建立正常的人際往來和社會關系,使其走出個人患病的陰影,避免自閉、自卑傾向,認識到大多數患者仍可通過努力獲得正常的生活,并通過豐富多樣的病友會活動,發展和培養個人興趣愛好(打門球、登山、下棋、書法、繪畫、養花等),充實退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分散對疾病的過分注意,形成有規律的良好生活方式。
2.2.7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入,尋求一種既能有效解決糖尿病病人就醫問題,又能充分考慮病人經濟負擔能力的、切實可行的醫藥衛生管理體制和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都是非常必要的,在臨床工作中,醫護人員應盡可能地考慮到病人的經濟承受能力,選擇適宜的診療方案,以避免因經濟負擔過重而促使病人產生不良情緒反應,影響病人的康復及生活質量。
出院隨訪是護士和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員之間建立有目的的互動,以促進和維護患者的健康,是醫院走向社會積極有效地延伸服務方式。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長,近年來,患者及其家庭對自我調理、病情觀察及健康保健等方面的知識需求逐漸增加。但醫院和家庭普遍存在脫節的現象。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出院后糖尿病患者保健服務現狀及社會需求的調查,探索醫院對出院患者的服務向家庭延伸的有效途徑。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04年1月至2007年8月,選擇本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450例,將患者在入院時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男132例,女93例,年齡16~70歲,平均(43±8)歲,1型糖尿病64例,2型161例;延伸服務組:男136例,女89例,年齡18~72歲,平均(45±7)歲,1型糖尿病患者66例,2型159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糖尿病分型、病程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按常規方法接診,進行床邊健康教育,定期集中講課,出院時行出院指導;延伸服務組患者除接受上述指導外,出院后1周內電話或上門隨訪,以后每2周一次,1個月后每月一次,并建立隨訪檔案。隨訪內容包括患者出院后的康復狀況、是否執行了出院時的健康指導、是否遇到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并征詢患者對醫療護理服務的意見和建議。兩組患者均在出院3個月后進行統計學分析并進行血糖檢測。血糖控制標準及療效判斷:空腹血糖在4.4~6.1mmol/L之間、餐后2h血糖在4.4~8.0mmol/L之間為控制佳,8.0mmol/L以上為控制不佳。醫院從保健服務中心和病區責任護士中選定資深護師6人組成保健服務小組,其中管理者2人固定,其余4人兼職,她們臨床經驗豐富,態度和藹,富有愛心,溝通能力強,具有人文關懷理念,隨訪工作,由病區責任護士具體執行,護士長全面監督,建立專冊登記隨訪方式、次數、和基本情況。
2結果
對照組225例,血糖控制佳144例,不佳81例,血糖控制率64.00%;延伸服務組225例,血糖控制佳198例,不佳27例,血糖控制率88.00%。兩組比較,χ2=3.95,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除遺傳因素外,糖尿病是一種跟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疾病,強化血糖控制可以減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經的并發癥已是公認的事實,飲食不合理、缺乏鍛煉、吸煙、缺乏依從性……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影響血糖的控制。因此,醫院對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的延伸服務,是醫院臨床整體護理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
3.1對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延伸服務的必要性
糖尿病是繼心血管疾病、腫瘤、艾滋病之后的易致人死亡疾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若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可以導致多種并發癥。因此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需要廣大醫護人員和社會各界協同努力,為患者提供連續性、綜合性、協調性的醫護服務。實施社區醫療保健制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但其職責、作用有限,存在局限性,難以滿足家庭對健康保健全方位、多層次的要求。醫院是高水平醫療資源集中的地方,其功能與職責及服務理念應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現代醫院把服務延伸到院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1]。
3.2對糖尿病患者延伸服務可提高健康指導的依從性
患者的依從性是指患者對醫生醫矚、指導的服從或遵守[2],表現在行為與醫囑的一致性,患者的依從是治療有效的基礎。依從性低是當前出院患者的較普遍現象和保健重點,有人認為不依從是當今醫學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3]。隨著時間的推移,出院后的糖尿病患者對醫生護士的囑咐會逐步淡忘,依從性降低。延伸服務能監督患者遵從健康指導的內容,維持其依從性,繼續認真遵守醫囑。有報道約84%的患者愿意接受隨訪和健康教育[4]。患者與醫護人員保持長期聯系,不僅增加患者對醫學知識的了解,也給患者康復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和社會支持。平時電話隨訪中可以隨時發現存在的問題,了解患者不依從的原因并進行有針對的干預,及時提供恰當的指導和幫助,促進患者的全面康復和建立起健康的生活行為。
3.3延伸服務提高了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患者滿意度是評價護理服務質量最有說服力的指標之一。患者滿意延伸服務的這種形式和內容,說明這種護理工作的擴展形式,將服務延伸到院外,避免了從醫院過渡到家庭出現的脫節,解決了患者出院后護理不足的問題[5],拉近了護患間的距離,從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幫助患者達到最佳狀態,且不斷征求患者的意見和建議,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改進護理工作,它不僅是一種連續性的護理服務,而且能體現出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參考文獻】
1張纓,洪水玲,裘佳清,等.醫院開展產褥期母嬰保健延伸服務的研究.中華護理雜志,2006,41(6):499.
2劉琳,岳淑英,李金麗,等.健康教育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自制力恢復、服藥依從性及復發的影響.中華護理雜志,2004,39(5):330~332.
關鍵詞:糖尿病;家庭支持;自我管理;研究進展
目前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高達1.14億,全世界每三到四個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位來自中國,每年約有1/3的患者由于缺乏家庭支持、沒有掌握疾病相關知識及管理控制手段,而未能有效地遵從醫囑而導致各種急慢性并發癥發生。這就要求糖尿病患者持續終身治療,才能良好控制血糖。而通過非藥物治療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積極向上戰勝疾病的良好情緒信心提高就醫服藥的依從性,對平穩控制血糖起重要作用,這樣可大大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生命質量。本文對糖尿病家庭支持及自我管理研究情況進行綜合論述,旨在為糖尿病的臨床控制提供理論依據。
1.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支持
1.1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糖尿病是一種終身疾病,目前無法根治。其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醫護人員不可能時時刻刻都陪在患者身邊,很多事情還是需要借助患者家庭的幫助來完成。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時間都與家人生活在一起,家人對其疾病的理解、支持、配合、協助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家庭成員間相互愛護,相互支持,彼此間情感溝通以及共同承擔對生活事件和壓力的能力。家庭是患者居住的生活環境,是生命發展的重要平臺,而來自家庭支持原本就是社會支持中的一個構成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諧互助的成員關系是提升糖尿病患者生活水平及質量的必要前提與基礎,家庭作為社會環境的基本網絡,通過提供支持和信息反饋能夠幫助糖尿病患者緩解精神壓力,從而實現改善生活質量的根本目的。
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明確指出,治療糖尿病應該在管理血糖基礎上持續提升患者生活水平,并且認為糖尿病健康教育、體育鍛煉、飲食治療、自我監測、藥物治療是控制血糖的良好措施,而這五個因素都需要借以良好的家庭支持氛圍來實現。有研究實驗證實家庭支持會對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生活質量、治療依從性等多項指標存在積極促進作用,家庭支持程度越高,家屬及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掌握程度也越好,就能夠保持積極樂觀心態面對疾病,并且自覺形成自我管理行為,從而獲得良好的遵醫治療的依從性。
1.2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的具體方式
調查發現如果家庭成員沒有意識到控制血糖水平的重要性,或者沒有掌握良好的協調配合手段,那么很可能會對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管理產生的消極影響。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或多或少有心理壓力,需要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鼓勵、陪伴及引導樹立健康積極向上的戰勝疾病的心態。糖尿病的家庭支持貫穿在整個糖病治療的過程中。首先是飲食控制方面,通過家庭家庭成員支持管理的參考能夠,逐漸改變以往不合理的膳食習慣。家人可以對患者實際飲食情況進行監督,或者幫助其制定、實行科學的飲食計劃。最終達到理想的飲食管理效果,患者通過飲食的控制,血糖控制水平會得到同步提高。
其次,是藥物的使用。家庭成員的督促和支持,提醒指導患者嚴格遵照醫生要求定時定量服用藥物、使用胰島素。有研究表明,家人的關心、督促和支持可以促使患者養成良好的自我行為習慣,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從現階段來看,很多家庭成員對糖尿病患者的支持主要體現在飲食控制、藥物服用方面,說明大部分家庭都已經認識到了飲食控制、藥物治療對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重要性。但是,在血糖監測、心理情感安慰等方面的支持是比較薄弱,很多家庭忽略了患者在心理上安慰支持的需求。而在血糖監測方面甚至有錯誤的認為,只要身體不出現任何不適癥狀、飲食等正常,就可以不必監測血糖。因此,血糖監測、心理情感安慰等方面因素,也應該成為未來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強調的核心和重點。
最后是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程度,健康教育是糖尿病綜合治療方案的基本構成之一,被公認是該疾病治療成敗的決定性因素。糖尿病患者家屬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對象,其對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態度直接影響患者的康復效果。掌握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影響因素、治療原則、控制方案等的科學家庭健康教育體系,可以促進患者以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使各項措施(如合理飲食、堅持運動、正確服藥、自我監測和定期復查等)保證落實到位。從而減少并發癥或者延緩并發癥,而提高生活質量。
2.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2.1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糖尿病需要長時間接受治療,患者很容易出現煩躁、焦慮、悲觀、失望、抑郁等負面心態。這些消極情緒狀態會對血糖的管理及病情轉歸并發癥的控制有一定影響。雖然通過陪伴、引導等的家庭支持方式,能適當消除這些不良心理情緒。但僅僅這樣還不夠,需要患者的自我管理。有報道顯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與抑郁焦慮水平之間存在負相關聯系,說明兩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良好的心理狀態能夠讓糖尿病患者保持健康心態,積極構建科學的自我管理體系,即使出現一些不良情緒也能夠得到及時改善。由此可知,做好自我管理工作是糖尿病患者獲得理想臨床控制效果的關鍵性因素。
此外,一些發達國家通過大量臨床研究已經證實,通過科學的教育管理手段來幫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是一種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的措施。美國糖尿病協會指出:自我管理教育是糖尿病患者開展臨床治療及護理工作的基本條件,而在美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國家標準中,提出沒有統一標準的“最佳管理教育方案”或“最佳管理教育方法”。目前我國也逐漸開展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的研究,相關文獻資料的數量、研究力度等都有了明顯提升,并取得一定成效,為國內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2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具體方式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教育內容:一般主要包含心理學策略、知識掌握、技能訓練、實踐應用。其中心理學策略是知識掌握、技能訓練、實踐應用三個環節的基礎,患者只有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并且掌握適宜的心理調節手段,才能積極排除負面情緒的干擾,進而開展有效的學習。知識教育內容包括糖尿病的發病機制,發展過程、臨床癥狀、并發癥、合并癥等,充分了解整個疾病的循序漸進環節;健康飲食原則、飲食管理具體措施;高、低血糖的預防要求及規范處理手段;降血糖藥物的服用原則及胰島素的使用注射方法等。護理技能訓練內容包括運動療法、血糖監測方法、胰島素注射部位的選擇和注射方法、足部護理方法和注意事項等。在教育內容的設計中,不僅有知識培訓,而且對技能進行實踐,可以有效促進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轉變。另外,還有研究顯示體重控制、合理膳食、監測血糖、運動療法、藥物選擇、足部護理、管理行為目標、行動計劃制訂、放松技巧、情緒調節、問題解決技巧等,都應該納入糖尿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中。總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并沒有統一的定論,在落實這些方面工作時,應該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確保疾病的各項影響因素能夠得到合理的控制,才能為實現預期治療目標提供支持。
3.結束語
綜上所述,良好的家庭支持氛圍及合理的自我管理是治療控制管理糖尿病,避免或延緩并發癥發生的重要的科學手段之一。同時,也是我國臨床需要積極宣傳推廣的慢性病管理的有效管理措施。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支持及自我管理是一項較為新型的研究領域,涉及范圍、內容都比較廣泛,患者所生存的環境、家庭成員、社會關系、心理水平、自身行為等都屬于研究范疇。因此,在未來工作過程中,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人力、物力,探討最佳的家庭支持氛圍和合理的自我管理科學模式。將最大限度地治療控制糖尿病及其并發癥所帶來的種種危害,提高公民的健康水平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劉宇蘭,王群.糖尿病病人家庭支持與自我管理相關性調查[J].護理研究,2009,20:1807-1809.
[2]鄢奇英,和倚帆,張燕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支持與自我管理相關性[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0,01:70.
[3]張立群.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與自我管理的研究進展[J].實用糖尿病雜志,2010,04:60.
[4]王群.110例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與自我管理行為的調查與分析[A].中華護理學會.全國內科護理學術交流會議、全國心臟內、外科護理學術交流會議、第9屆全國糖尿病護理學術交流會議、第9屆全國血液凈化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C].中華護理學會:,2011:6.
[5]賀洪梅,張愛榮,李曉燕,關志涯.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與生活質量因素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醫藥實踐,2006,10:787-788.
[6]劉小麗,王文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進展[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8,02:212-214.
[7]劉鳳梅.家庭支持對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8,10:15-17.
[8]全金玉.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現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延邊大學,2013.
[9]李菁,李崢,MarieNolan,趙維綱,董穎越.影響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心理社會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4,02:207-211.
[10]王玉靜,汪鳳蘭,邢鳳梅,張小麗,張盼.456例農村Ⅱ型糖尿病患者社會支持與自我管理行為的相關性研究[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06:796-798.
[11]葉丹,魯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進展[J].農墾醫學,2011,03:278-280.
[12]檀平,董建群.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研究進展[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1,04:435-439.
[13]林啟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研究新進展[J].內科,2012,04:411-413.
[14]馬愛霞.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山東大學,2008.
[15]楊金霞.健康教育干預結合家庭支持在糖尿病隨訪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3,02:158-160.
[16]何葉,王俊星,何偉明,李愛平,繩宇.同伴支持對社區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管理雜志,2013,01:49-51.
[17]孔令磷,張紅菊,丁娜,呂曉苒.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研究進展[J].護理管理雜志,2013,03:189-191.
關鍵詞:認知干預;自我效能干預;中年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
1 理論基礎
1.1認知干預理論 認知干預是指通過改變或影響個體已有的認知思維模式來影響個體的(運動)行為水平的各種主動措施。Clare[3]將認知干預分為三個不同內涵的概念:①綜合認知刺激(Generalcognitive stimulation):強調以一種非特異性的方式進行一系列千預活動,旨在提高目標人群的認知和社會功能。②認知訓練(Cognitive training):主要包括使用一系列標準化工作任務,針對特定方面的認知進行指導性訓練(如記憶、語言、注意力和執行能力等)。認知訓練通常是在一個小群體中通過一系列標準化的程序進行干預。③認知康復(Cognitive rehabilitation):主要針對特定日常活動能力的一系列個體化干預方案,旨在改善與日常活動相關的實際困難。
1.2自我效能理論 自我效能理論是指人們對自己實施和堅持某特定行為且達到預期期望的能力的主觀判斷,即個體履行某種能力的自信心[4]。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人類的行為受人的認知形成對自我行為能力與行為結果期望的影響。
1.3自我管理理論 糖尿病遵醫行為的概念經歷了從依從性、遵守性到自我管理的演變過程。社會生態模型是Glasgow等[5]對糖尿病遵醫行為研究提出的最新理論模型,用以解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2000年,Glasgoe等[6]對該模型進行了修正,提出四水平層次金字塔型社會支持和影響模型。四個水平層次代表了社會支持的資源,包括應對、親密關系、環境、文化四個方面。其中應對是指個體的內部因素,包括遺傳、態度、信念和人格等。
2 自我效能在心理認知、自我管理行為中的應用
2.1自我效能相關影響因素 糖尿病控制成功的關鍵在于良好的自我護理和自我管理,自我效能是影響患者自我護理、自我管理和治療依從性的關鍵。
2008年,馬愛霞[7]對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的研究顯示,治療措施、提高疾病知識水平能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水平,而心理狀態中抑郁的存在明顯地降低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劉維維[8]對135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調查結果為,影響自我效能的因素有血糖控制的感知和病程。朱紅等[9]的調查顯示,14.4%的調查對象在規律鍛煉方面自我效能水平較低。
2.2不同人群間自我效能狀況 對社區、門診及住院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研究表明,門診及住院患者在飲食控制、規律鍛煉和預防處理高/低血糖方面自我效能較低;而年齡越大,自我效能越高;病程越長,規律鍛煉和足部護理的自我效能越低[9]。男性糖尿病患者在醫療控制自我效能方面比女性患者高[8]。
2.3自我效能與心理認知相關性 健康教育理論的四種模式,健康教育信念模式、動機訪談技術、跨理論模式、授權教育模式與自我效能的應用研究指出,干預組患者自我效能水平提高,并促進了患者的行為改變[10-13]。
農村老年糖尿病患者疾病知識、自我效能感與自我管理行為呈顯著正相關關系[14]。而焦慮、抑郁心理狀態與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主觀支持等呈顯著負相關,調查顯示,糖尿病患者在面對日常生活的各種刺激時采取了較多的消極應對方式,使其獲得的主觀支持較少,且對支持的利用也較低[15]。
對糖尿病患者心理狀態的研究指出,因糖尿病導致的與生活規律相關的痛苦表現較明顯,自我效能水平與心理痛苦程度呈負相關[16]。
2.4自我管理與心理認知相關性 對自我管理態度積極的患者是指擁有技能、知識、信心且有動機參與成為有效照顧團隊成員的患者[17]。石蓮桂等[18]對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與積極度的研究顯示兩者之間呈正相關,2型糖尿病患者總體自我管理行為平均得分為71.52分,積極股總體平均分為54.56分,缺乏自我管理的知識和信心。趙海燕等[19]的研究也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與心理一致感呈正相關,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一致感處于中等偏低水平。
3 認知干預在糖尿病中的研究
目前針對糖尿病患者的認知干預研究的干預措施主要有干預訓練[20]、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21]、專科護士知識認知干預等幾方面。具體為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個體化教育,鼓勵家屬參與溝通,采用現代信息技術,社會干預,成立糖尿病健康俱樂部等。
觀察指標包括記憶狀況[20],遵醫行為、焦慮、抑郁心理狀態、血糖控制療效,接受胰島素治療率、空腹血糖正常率[21],藥物治療依從性[22]等幾個方面。
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認知干預后,患者在遵醫行為、藥物治療依從性、接受胰島素治療率、血糖控制正常率等方面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
4 結論
通過以上研究,提示在健康教育過程中,通過個體化、同伴、集體教育,提高患者對控制疾病的信心,增強患者對疾病的理解,關注疾病對個人的心里影響,幫助患者正確看待疾病對生活的影響,從而幫助患者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但由于上述目前的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在借鑒和使用研究結果時要慎重,建議對特定的研究人群進行持續的、反復的評估作為干預的指導基礎。
參考文獻:
[1]Van Bruggen.Clinical inertia in general practice:widespread and related to the outcome of diabetes car[J].Fam Pract,2009,26(6):428-436.
[2]李小云,張靜平,彭芳,等.認知心理干預對急性白血病化療患者情緒管理及治療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1):84-86.
[3]Clare L.Cognitive training and cognitive rehabilation for people withearly-stage dementia[J].Rev Clin Gerontol,2003,13(1):75-83.
[4]Bandura A.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 Rev,1977,84(2):191-215.
[5]Glasgow RE,Eakin EC.Dealing with diahetes selfmanagement[M].Anderson BJ,Rubin RR.Practical psychology for diabetes clinicians:How to tleal with the key behavioral issues faced by patients and health care teams.Alexandria,VA: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lnc,1996:53-62.
[6]Glasgow RE,StryvkerLA,Toobert DJ,etal.A social-ecologic approach to assessing support for disease management:the chronic illness resottrces survey[J].J Behav Med,2000,23(6):559-583.
[7]馬愛霞.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山東大學,2008.
[8]劉維維,彭慶蓮,姜艷春.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報,2008,15(8):11-13.
[9]朱紅,謝娟,劉新民,等.不同群組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2,20(1):78-81.
[10]Craig R,Casey R.Disability and health behavior change[J].Disability and Health Journal,2011,(4):19-23.
[11]Renata KM,Daniel WM.Review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in promoting health behaviors[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09,29:283-293.
[12]Claudio RG,Karly SM.A research agenda to examine the efficacy and relevance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for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11,12(1):7-12.
[13]Ashford S,Edmunds J,French DP.What is the best way to change self-efficacy to promote lifestyle and recre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J].Health Psychol,2010,15(pt2):265-288.
[14]魏潔.農村老年糖尿病患者知識、自我效能感與自我管理行為相關性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醫學院,2013.
[15]劉曉英,周曉歌,王秀榮,等.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感、應對方式及人格特征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26-128.
[16]韓文芩,劉曉穎,王永利,等.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與心理痛苦相關性分析[J].護理學報,2013,20(5A):67-69.
[17]Von Korff M,Gruman J,Schaefer J,et al.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of chronic illness[J].Ann Intern Med,1997,127(12):1097-1102.
18石蓮桂,吳艷平,張麗芳.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與積極度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0,25(5):10-12.
[19]趙海燕,隋樹杰,徐龍猛.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與心理一致感的相關性[J].現代臨床護理,2015,14(2):13-16.
[20]王秀霞.認知干預對2型糖尿病認知功能減退患者的研究進展[R].中華護理學會全國第7屆糖尿病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2009,7(12):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