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人體解剖學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2-05-13 15:39:45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人體解剖學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人體解剖學論文

第1篇

用Excel建立數據庫,調查資料收集后輸入數據,進行錄入核對,IOD值采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均值±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組間兩兩比較采用最小顯著差(LSD)法,P<0.05,差異有顯著性。

2結果

2.1五年制高職護生人體解剖學考試成績分布將全部參加人體解剖學考試的學生成績按以下9個區間分組統計:100,90~99,80~89,70~79,60~69,50~59,40~49,30~39,0~29。結果顯示,學生期末考試成績上述各區間所占比例分別為:0.00%,1.59%,5.08%,7.62%,14.29%,22.54%,22.54%,19.37%,6.98%,成績呈負偏態分布,平均成績為51.38分,以40~59分學生居多。

2.2五年制高職護生入學適應狀況將人體解剖學期末考試成績由高到低進行排列,得分位于前30%者確定為高分組(n=94,平均分為71分),后30%定為低分組(n=94,平均分為33分),其余為中等組(n=127,平均分為50分)。統計結果顯示,不同成績等級學生的入學總體適應性水平差距顯著(P<0.05),3組學生入學總體適應性水平依次是:高分組>中等組>低分組,學生入學后適應狀況不均衡。

2.3五年制高職護生入學適應性與人體解剖學學業成績相關性分析由表1可知,高分組、中等組及低分組學生的總體適應性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高分組總體適應得分為(131.02±0.66)分,分別與中等組及低分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中等組與低分組比較除交往適應外,其他維度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

3討論與思考

3.1五年制高職護生人體解剖學期末考試成績呈負偏態分布人體解剖學是護理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該課程主要幫助護生建立起正常人體形態結構框架,為其后繼醫學基礎課以及護理專業課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在五年制高職護理院校,該課程設置在第一學年的第一學期,是高職護生進入專業院校后接觸的第一門醫學基礎課。該課程幾乎涵蓋了醫學領域1/3以上的名詞;新名詞數量多,內容龐雜,是本課程的特點[7]。此外,五年制高職護生入學起點為初中畢業,其在入學前后接受的教育課程差別顯著,學生對新課程尚未確立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本研究中,五年制高職護生對醫學基礎課程不適應以及人體解剖學課程的自身特點,導致該課程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呈負偏態分布。該成績分布態勢在筆者的意料之中。

3.2五年制高職護生入學適應狀況不均衡現狀與人體解剖學成績的相關性五年制高職新生正處于由青少年向成人過渡的時期,這一階段發展最迅猛的社會性需要包括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誼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而五年制高職新生在這樣一個階段離開父母和家庭,開始獨自學習生活,他們需要與同學、朋友、老師等進行各種交往,經常要面對和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因此,新生的入學適應問題顯得異常突出。所謂入學適應性是指學生在進入新的學校后,面臨內容廣并以自我監控為主的學習任務,能否發展出新的學習能力,以適應學習任務的轉變;能否在新環境中建立起協調的人際關系;具備自己安排與照顧日常生活的能力以及自我情緒控制的能力[8]。本研究基于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程的設置,結合學生人體解剖學期末考試成績狀況,針對性地對本校護理新生的入學適應性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學生入校后分別在生活環境適應、學習適應、交往適應、情緒適應、生活自理適應以及總體適應方面呈現不均衡狀況。適應性好的學生,其學習主動性較強,能夠把握課程重點,摸索出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生活自理能力較強,能夠處理好與同學、朋友、老師之間的關系,具備人際交往知識、交流方法和技巧,其人體解剖學期末考試成績居于前列;而適應性差的學生,該課程期末考試成績則不理想。

3.3思考鑒于五年制高職護生的身心特點以及人體解剖學的課程特點,授課教師應積極開展適合我校護理專業現狀的課程改革,注重本課程與臨床護理工作的結合,使學生初步認識人體解剖學知識對臨床護理工作的指導意義。在教學內容上注重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降低理論內容的難度,根據護理專業特點予以簡化。授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選用多種教學方法,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通過學生在自身或同學之間共同用體表標志定位深部結構的體表投影,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結合模型或標本確定護理操作的部位,敘述經過的層次結構、局部結構特點和應注意的問題等,為學生正確實施操作奠定基礎;設置臨床護理案例,運用人體解剖學知識進行解釋,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在考核中提高技能考試分值比例,增加體表標志的定位、體表投影的定位和在標本上演示及敘述局部操作的內容,利用考試的引導作用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

第2篇

1.1方法

主要從學習成績、知識拓展能力兩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學習成績包括期末理論考試和期末實踐技能考試成績;知識拓展能力測試采用筆試方式,兩組使用相同的教材,按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常規的人體解剖學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但實驗組增加了動物部分器官的解剖和化大為小的實踐技能測試,采用統計學方法對兩組成績進行處理分析。

1.1.1選擇性增加動物部分器官的解剖

①選擇豬的脊柱,解剖并觀察連結椎骨的韌帶、椎間盤的結構。觀察脊髓及其被膜。②摘取羊眼球解剖觀察其結構并與人眼相比較。③開胸觀察兔子的肺、胸膜的分部、胸膜腔、肋間血管神經及交感干等。④解剖豬心,觀察心房心室的結構及心臟的瓣膜、腱索、肌等。⑤剖腹觀察羊的肝、膽、胃、腸、腎、腹膜及腹膜形成的結構等,冠狀面切開豬腎并與人腎結構相比較。⑥解剖牛的膝關節,觀察半月板、前后交叉韌帶等。⑦選擇羊的新鮮股骨,鋸開觀察骨膜、骨密質、骨松質、骨髓腔、骨髓等結構。

1.1.2化大考為小考的實踐技能測試

將實驗組班級分成10個小組,每次實驗時,把實驗目的和內容發給每個學生,實驗結束時,抽取一組學生進行提問及復述實驗內容及過程,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答疑的情況打分(小考),因為每次實驗抽取哪個組不確定,所以全體學生都能聚精會神對待實驗的各個環節,以期掌握實驗的全部內容,從而實現檢測時達優。對照組實驗時,不進行平時的小考式測試,在期末與實驗組同時進行實驗技能考核(大考)。

1.2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輸入統計軟件SPSS13.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學習成績比較

兩組成績呈正態分布,無論是理論成績還是實踐技能成績實驗組平均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實驗組80分以上高分段學生明顯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24,P<0.05)。而對照組79分以下低分段學生多于實驗組。

2.2兩組知識拓展能力測試平均成績比較

兩組成績均呈正態分布,實驗組平均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類型題目的平均得分兩組比較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總分、各題型得分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

3討論

第3篇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生入門課、基礎課、必修課,學好人體解剖學可為后續的醫學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寶雞職院于2010年招收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現在使用教材為《人體解剖學》(羅秀成、王志榮主編,世界圖書出版社出版)。按照我院教學計劃臨床醫學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時間為108學時(不含組織胚胎學),其中理論66學時,實驗42學時。實驗教學課時數占比近四成。可見實驗教學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非常重要。學生通過實驗課學習,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思考能力,還可以解開學生心目中對人體結構的種種迷惑。有效激發了學生對學習人體解剖學的興趣,同時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良好的實驗技巧和技能及耐心、細心的職業素質。為今后的實驗臨床操作及工作奠定基礎。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引用倫理學思想來規范學生,引導學生,愛護解剖實驗標本,尊重解剖尸體。增強學生對生命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樹立珍惜生命,感恩生命的觀念,強化學生的醫德認知和醫德情感教育。由此可見,對剛入門的醫學生來說,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非常重要。

二、結合專業特色合理安排實驗內容

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高技能實用型人才,這就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而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正是側重動手能力的培養。如果缺少這個環節,為學生以后的醫學臨床知識學習帶來隱患。例如:在講解運動系統骨骼標本實驗時,人體全身骨性標志是臨床醫學專業的基礎知識、重點知識。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如胸穿、腰穿、心內注射及血管神經走形描述等都要用到。還有消化系統講解闌尾在人體的體表投影點,是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中外三分之一交點處等。這是重點,以后臨床工作中經常要用到。這些基本的知識和技能我們在實驗教學上重點講解和示教,并要求學生利用自身活標本,找到準確位置,把知識活學活用。學生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深切體會到基礎醫學知識的重要性。由此鞏固了學生的專業思想,提高了學生專業技能,為今后的臨床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三、采用多媒體技術,增強實驗教學效果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計算機應用的日趨成熟,多媒體教學成為實驗教學必不可少的一種新補充教學手段。解剖學的多媒體課件可以把相關教學內容通過豐富的素材(如活體、標本、模型、動畫、錄像等)融為一體,巧妙的結合使抽象難理解的內容變得直觀、形象便于理解,有效彌補傳統實驗教具和實驗教學的不足。例如:在講述心臟的各腔室時,心瓣膜的形態在實驗標本上難以觀察到。多媒體軟件中模擬瓣膜的形態,應用動畫展示瓣膜的活動,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瓣膜是如何關閉房室口和動脈口,從而防止血液逆流。還有講述神經系統傳導通路時,教材中所示都是平面圖。而多媒體軟件可將感應器官、神經元及傳導通路由淺入深一一串聯起來,把平面結構還原成三維立體結構,把一些抽象的、復雜的內容簡單化、直觀化,便于理解與記憶。然而多媒體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不能取代老師的講解。只有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的實驗教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取長補短,才能真正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四、建立合理的實驗教學評價體系

以前解剖學實驗成績占總成績比重小,只有10%。而且評分也一般是根據教師對學生實驗報告完成情況和實驗標本辨認來做為實驗打分的依據,這樣所得實驗分數缺乏客觀評價體系。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對學習解剖實驗興趣不高。為突出解剖實驗的重要性,我們依據教學大綱,改革實驗考核內容,包括基本知識、實驗標本辨認、考核方法多樣化、計算平時成績等形成多方面立體評價。增加了與臨床專業有關的判斷、理解、應用知識的考試比例,加大實驗標本識別成績的比例,對實驗技能考試成績進行綜合評價。由每次實驗態度、動手能力、模型標本描述的條理性組成。例如:在實驗操作考試中先將實驗考核內容編號,學生采取抽簽形式決定實驗操作項目。首先簡要書寫實驗報告中的實驗目的、實驗標本、實驗方法、實驗討論和分析等內容,然后進行實驗標本識別。最后根據書寫實驗報告,實驗標本識別準確性綜合打出成績。這樣對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培養動手能力較強的應用型人才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五、結語

總之,要提高高職臨床專業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的質量,培養理論基礎扎實,操作技能熟練,動手能力較強的應用型高等專科醫療衛生技術人才,除以上方法外,還有許多需改進,如教材的建設,實驗指導的編寫,實驗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實驗室設備的更新等。還需遵從醫學教育的規律,理論和實驗一體化教學,在實際教學中不斷總結,從根本上形成一套真正適合臨床醫學專業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模式,為培養應用型高質量醫學人才打下扎實基礎。

作者:師哲 單位: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醫學分院

參考文獻:

[1]張曉東.三年制高職人體解剖學教學的探索[J].解剖學研究,2015(2)156-157.

[2]陶俊良,張東獻.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局部解剖學的現狀與對策[J].解剖學雜志,2015(3)374-375.

[3]蔣芳麗.淺談如何提高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質量[J].醫藥前沿,2013(7).

第4篇

中國近代自有了正規美術院校以來,課程中也開始注重傳授人體結構知識,開設藝術解剖學作為美術專業的必修科目。在傳統藝用人體解剖學教學實踐中,教師一般攜帶幻燈片、人體模具和掛圖等進入課堂,這些教學資料一部分可以購買到,一部分需要教師自己制作,資源極其有限。教師在課堂上還需花費大量的時間在黑板上繪圖和板書,課程進展緩慢,效率太低,傳統藝用人體解剖學教學方法使教師講授很費力,學生學得也費神,教學手段的單一使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對教學質量有很大影響。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代,普通高等美術院校在講授技法理論課,如藝用人體解剖學、透視學課程的發展趨勢,教師不僅僅是攜帶幻燈片、模具和掛圖等進入課堂,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們的需要。計算機數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網絡的便捷,為藝用人體解剖學教學提供了新的支持和幫助,大大推動了其學科教學方法的進步。如數碼高清圖片、視頻和三維動畫技術都可以應用到藝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并有機結合這些資料和技術組合成完美的課件。

筆者在多年從事藝用人體解剖學的實踐研究和教學中,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對于藝用人體解剖學在普通高等美術院校的教學現狀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在理論和實踐經驗并重的前提下,曾主持大學生科技立項“藝用人體解剖學對藝術創作應用研究”的研究工作。并發表相關論文《人體造型解剖學與藝術創作》在藝術教育雜志上出版。以佳木斯大學解剖研究基地為依托,同時在佳木斯大學圖書館、佳木斯市圖書館以及佳木斯大學附屬醫院收集了大量的有關方面的書籍和資料,并在學術期刊網上查閱了大量的論文,來研究藝用人體解剖學在普通高等美術院校教學現狀分析,逐步在藝用解剖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使課程講授具有直觀性、高效性、生動性和互動性等特點,目的是在高校教學中探尋更好的教學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也將成為今后課程教學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一、采取趣味性教學方式。查閱資料、整理調查資料,通過分析調研資料,提煉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形成理論體系,并在從中反思,實驗教法改革教學的總結。藝用人體解剖多媒體教學中不管是高清圖片和3d展示,還是視頻播放,都能使學生非常直觀地看到形象逼真立體感強的人體肌肉、骨骼的動態和形態特征,使學生對人體解剖結構有著全面、正確、完整的認識和理解。多媒體教學把圖形、動畫和聲音等有機結合,屏幕上的形象不斷變化,使教學變得極為生動。用不同的視角觀察人體結構,打破了單一的思維定式和視覺習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為普通高等美術院校教學給出比較專業的材料和論證。通過對藝用人體解剖在普通高等美術院校教學現狀研究,為盡可能地加固學生在解剖學方面的記憶,通過手腦并用、“翻箱倒柜”的方式,將這門枯燥的課程轉化成一門很有趣味的課程,提供借鑒和參考。為我國在普通高等美術院校藝用人體解剖教學理論提供材料。

人體造型解剖學是從造型藝術出發,研究人體形態結構的一門科學。我國普通高等美術院對藝用人體解剖學的這樣一門理論技法的基礎課程,應不應該加強?應該加強到何種程度?

對普通高等美術院校,繪畫專業教學如何更好地將人體造型解剖結構,運用到實踐的繪畫中,不僅僅

轉貼于

只是為基礎知識而基礎知識,基礎之所以是基礎,就是因為它是為藝術創作的更高層次服務的。沒有人體造型基本知識、造型的訓練,所謂更高層次的藝術創作就是空中樓閣,這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

三、把藝用人體解剖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繪畫創作中,真正地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嚴格地以人體結構的科學理論為依托,并善于利用人體構造的理論知識,才能較為深入、真實地描繪和造型,解決人體造型中的諸多問題。人體造型解剖學是藝術創作的基礎和美術基礎教學的必要,而不是醫用解剖學。二者對人體生物特性的觀察及探索是一致的,差異是研究和探索的方向不同。所以,用藝術家的眼光對解剖學的認知,提高對繪畫創作活動和教學實踐指導,不斷錘煉學生們繪畫作品的藝術語言,提高藝術表現力,用藝術家的眼光對解剖學的認知,提高對藝術創作活動和教學實踐指導,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人體造型解剖學對高等美術教學實踐的當代意義,增加普通高等美術院校繪畫技法的厚度、審美深度。在課堂和繪畫創作中,自覺運用人體解剖學知識。通過對學生和教師進行調查,不同種教學方法的比較研究,跟蹤考查學生在學習了藝用人體解剖學課程后,能否將理論知識真正的運用到繪畫作品當中,分別對素描課堂、油畫課堂學科考察,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對比教學效果。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西方后現代主義“反藝術”、“人人都是藝術家”等等一些思潮的強烈沖擊下,人們變得瘋狂起來,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表現著自己的藝術價值”,很多繪畫作品削弱甚至完全沒有了具體的造型。很多普通高等美術院的學生們的藝術創作沒有了具體的形,曾經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繪畫基礎訓練方法被棄之不用,如人體造型解剖學,這種科學的方法,她的作用在哪里?如何看待這二者之間的關系?目前美術專業基礎教學正面臨沖擊,如不很好地對待這個問題,勢必影響到普通高等美術院美術專業的教學質量。

第5篇

關鍵詞:科技名詞,英語術語,名詞單數

中圖分類號:N04;H31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1.013

Abstract:Based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nfusion use of single and plural nouns, different plural/singular form of the same term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e., using singular form of English nouns in scientific terms, English notes, and EnglishChinese indexes.

Keywords:scientific words, English terms, singular nouns

在規范使用科技術語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英語術語――包括等價術語和同義術語單、復數混用的現象比較普遍,表現為絕大多數英語術語用單數,少部分用復數,單、復數使用不統一。用復數的英語術語并不都是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可數名詞,也不都是一組現象或癥狀,與該術語數量無明顯相關。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醫學人體解剖學中12對腦神經的英語等價術語曾有11對腦神經用單數,唯嗅神經用復數olfactory nerves[1]227,但動物學中的嗅神經英語等價術語卻是用單數olfactory nerve[2]。對于這些現象,本文進行歸納分析,并提出建議如下。

一相近學科的同一術語英語等價術語單、復數形式應統一

不同學科,甚至不同學者使用英語術語單、復數的習慣不同,可導致同一術語在相近學科間的英語等價術語單、復數形式不一,例如:

掌心動脈:人體解剖學用單數palmar metacarpal artery,顯微外科學用復數palmar metacarpal arteries。

腦神經:生理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用單數cranial nerve,人體解剖學用復數cranial nerves。

頸神經:動物學用單數cervical nerve,人體解剖學用復數cervical nerves。

脊神經:組織學與胚胎學、動物學用單數spinal nerve,人體解剖學用復數spinal nerves。

腰神經:動物學用單數lumber nerve,人體解剖學用復數lumber nerves。

動物學中的薦神經用單數sacral nerve,人體解剖學中的骶神經用復數sacral nerves。

顯然,人體解剖學名詞遵循“外文名的單、復數均按國際解剖學名詞(NA),未予變動”的原則[1]V,但在學科滲透交叉日益深入乃至不斷融合的當下,單、復數形式如此不一致顯然不利于科技名詞的使用和推廣,也影響科技名詞審定工作的嚴謹性和權威性。建議國內按照“英語名詞一般用單數”的原則[3]將此類英語名詞統一為單數①。

二對應術語的英語名詞單、復數形式應統一

人類和其他脊椎動物的動脈、靜脈、神經常成對或對稱分布,多以上下、左右、前后、內外、大小、深淺等定位命名,是最常用的醫學英語術語,其對應術語的英語名詞單、復數形式也應統一。

例如,丘紋上靜脈是 superior thalamostriate vein,丘紋下靜脈就應為 inferior thalamostriate vein,而不是inferior thalamostriate veins;鼻腭長神經是 long nasopalatine nerve,鼻腭短神經就應為short nasopalatine nerve,而不是short nasopalatine nerves;下牙槽神是 inferior alveolar nerve,上牙槽神經就應為 superior alveolar nerve, 而不是superior alveolar nerves(值得提出的是:人體解剖學術語“牙槽”和醫學美學與美容醫學的“齒槽”亦應統一)。

與英語科技論文撰寫時名詞多采用復數形式[4]不同,科技術語中的英語名詞是獨立的專有名詞,除必須用復數者,應用單數形式[5]。從單詞記憶的角度出發,這些英語名詞單、復數形式的不一致也不利于對應記憶。作為審定后的規范科技術語,建議將此類英語單詞也統一為單數。

漢英名詞并存,尤其正文中關鍵術語的英語括注與文后漢英名詞對照索引是高校教科書和學術著作的兩大特色,目的是方便讀者查找,強化記憶。因此,無論是文中術語的英語括注,還是文后漢英名詞的對照索引,均應該采用像英語辭典那樣通用的單數形式。值得提出的是,為數不少的漢語版高校教材和學術著作常稱“中英文名詞對照索引”和(或)“英中文名詞對照索引”是不恰當、欠準確的,應規范為“漢英名詞對照索引” 和(或)“英漢名詞對照索引”。此外,編校工作中經常見到英語術語首字母大小寫不一的情況,例如脊神經英語括注一詞常有spinal nerve、Spinal nerve和Spinal Nerve三種表示形式。作為獨立釋義的科技名詞,應強調英語術語首字母均不大寫[6],而統一采用首字母小寫的形式。

注釋

①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科學出版社,2014)上述英語名詞均已采用單數形式。

參考文獻

[1] 解剖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人體解剖學名詞[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2] 動物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人體解剖學名詞[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3] 醫學名詞審定委員會.醫學名詞:醫學遺傳學 免疫學 病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Ⅴ.

[4] 楊開英,于洪杰,呂小紅,等.英文科技論文中名詞單、復數的正確使用與編輯[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1117-1119.

第6篇

[論文摘要]本文針對如何提高高職護理專業系統解剖學教學水平的情況,提出了緊密結合護理專業特點、精選教材內容,重視體表標志教學,重視解剖與其它基礎醫學學科的聯系,病例式教學法的應用,重視畫圖,重視標本模型考試六個方面的意見,以供參考。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科學。如何針對護理專業的特點,把解剖與護理融為一體,在深度和廣度上滿足護理專業的要求,成為解剖學教師不斷思索的問題。本文就如何提高高職護理解剖學教學水平從六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1. 緊密結合護理專業特點,精選教材內容

目前醫學高職院校注重培養學生護理專業知識與技能,學生都希望今后能夠成為一名有用的醫護工作者,因此,教師要強調解剖學在醫學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與其他醫學課程的緊密聯系,還應強調與臨床實踐密切相關的知識點,與護理臨床應用相結合,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解剖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體現系統解剖學的特點,全面了解人體的結構,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態特征、功能及其相互作用,還要增加與護理操作、治療、病情觀察、搶救知識、護理診斷和生活護理等需要的應用解剖學內容。例如,在運動系統中,要重點講解易骨折的四肢骨、常用注射的肌肉、易脫位的關節;在內臟系統中,重點掌握與常見疾病護理相關的內臟知識,如插胃管、導尿管等各種護理操作;脈管系統中,重點掌握與注射和急救有關的血管,如表淺靜脈注射、動脈注射等。對涉外護理專業,則要求老師們應把常用的解剖專業英語詞匯在上課時重點介紹給學生們。

2.重視體表標志教學

人體解剖學學習的是正常人體的結構,護理人員面對的是活的標本,掌握常用的體表標志及深部結構在體表的投影,對以后掌握規范的護理操作具有重要意義。學習時要求學生對照自身和相互對照,進行體表標志的觀察和觸摸,并給學生講解—些重要的標志在臨床上的應用,使學生十分直觀地理解和掌握書本中抽象的描述。如在講骨學和肌學時,可以觸摸一些重要的骨性和肌性標志,例如胸骨角、髂前上棘、髂嵴、坐骨結節等;如學習臀大肌時就結合臨床護理,講解與肌肉注射有關的體表標志;學習關節時,講解并表演關節的運動和脫位表現;講解呼吸系統時講解如何觸摸甲狀軟骨、環狀軟骨和頸段氣管;講解脈管系統時,讓學生找準并觸摸心尖搏動點的位置、全身主要動脈的體表搏動點及急救時壓迫止血點的位置;講解視器時請同學互看對方的雙眸,辨認角膜、虹膜、瞳孔、結膜和鞏膜等結構。

3.重視解剖與其它基礎醫學學科的聯系

系統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生理、病理和藥理等其它基礎醫學有緊密的聯系。教師不能僅在自己的學科領域進行深入的鉆研,還要對其他學科加強了解,在備課和講授中提高融會貫通性。例如通過了解胚胎學,聯系胚胎發生,讓學生理解器官的不對稱分布。消化管在發生時逆時針方向旋轉使得胰、脾、胃與肝分別處于的消化管左右兩側;橫結腸和升、降結腸反折向上,位于十二指腸前方的冠狀面內;與此同時支配食管與胃的左右迷走神經成為前后的位置關系。心在發生時順時針方向旋轉,導致心的2/3位于人體正中矢狀面左側,1/3在右側。例如通過聯系藥理知識,講解藥物在體內的循行,有助于消化系統和血液系統的掌握。

4.病例式教學法的應用,將臨床病例與解剖知識結合起來在教學中

基礎課的學習目的就是為了臨床各科的理論教學及臨床實踐打基礎,解剖學除了是基礎醫學課,更滲透到了內、外、婦產、兒科學、神經病學、影像等幾乎臨床的各個學科。在講解解剖學知識的同時,聯系臨床,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解肝門靜脈側支循環,解釋肝硬化出現嘔血、便血原因;講解眼的結構,解釋一些青光眼、白內障的眼部疾病;講解神經系統病例有核上癱與核下癱,脊髓半橫斷損傷、內囊出血、脊髓灰質炎、橈神經損傷等。

5.重視畫圖

畫圖在系統解剖學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是多媒體無可比擬的,不但老師要自己畫圖,還要讓學生也動手畫圖.畫圖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興趣,還能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有利于開發學生的觀察、想象和形象思維能力等。例如在講述最復雜的脊髓內部結構或者腦干內部結構過程中,畫圖可以促進學生的理解,在講解眼球壁、女性生殖器等,可以隨講隨畫,吸引學生注意。

6.重視標本模型考試

標本模型考試是檢驗實驗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督促學生掌握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高職學校培養的學生,要求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在解剖知識方面,更要重視人體解剖學的實驗教學。認識解剖模型和標本是人體解剖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可逐漸培養學生的空間形象思維能力。要認真地對待標本考試,并將分數計入期末總評中。

參考文獻

第7篇

論文摘要:課堂教學效果的好與差是直接反映教學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本文對如何提高中職衛校人體解剖學的課堂教學效果提出幾點建議,包括積極改進或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模式、巧把解剖學知識與臨床知識相結合、積極創設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等。

課堂教學效果是指教師上完一堂課,學生在當堂內的收獲大小,如果學生的收獲達到或者基本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則課堂效果就好或較好;如果學生的收獲小,達不到教學大綱的要求,那就是課堂效果差。課堂教學效果的好與差是直接反映教學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學科,是每一位醫學生構筑醫學知識體系的莫基石。但這些年由于中職衛校的學生主要由初中畢業升學而來,普遍年齡偏小,接受能力有限,生源素質也不理想,而且新生人學接觸的第一門醫學科目就是人體解剖學,它內容繁多枯燥,名詞生僻難懂等,這些因素給中專解剖學教學工作帶來一定困難,使課堂教學效果往往不理想,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人體解剖學這門課程產生厭學情緒,進而影響教學質量。如何在現有條件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運用各種方法來提高人體解剖學的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能通過課堂學習,更好地掌握解剖學知識,為后續學習其它醫學學科打下堅實基礎,是我們每位解剖學教師必須正視的問題。為此,筆者在總結多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對如何提高人體解剖學課堂教學效果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議。

1積極改進或創新教學方法

教師在熟悉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必須重視研究教學方法。在當今醫學教育中,教學方法種類多樣,不拘一格,選擇何種方法應以教學任務、內容和實情而定。對人體解剖學而言,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應該讓學生感興趣,易理解,好記憶。傳統的“照本宣科”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對于喜新喜奇的學生來說,會很快失去吸引力。只有不斷改進或創新教學方法,才能持久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筆者認為如下幾種教學方法值得借鑒。

1.1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P1即教師在講課時盡量抓住機會,多設置啟發式問題,促使學生帶著問題積極思考和討論,以調動學生思考和探索問題的積極性,既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比如在介紹”人體解剖學姿勢”時,可以先設置提問,如”什么是上和下“、’葉么是前和后“、‘它們的依據是什么”等等,經過學生討論后,再引出”人體解剖學姿勢”,學生釋然,記憶深刻,教師也達到教學目的。

1.2幫助學生建立解剖學”框架體系”眾所周知,現在蓋商品房都采用”框架結構”,不僅抗震能力強,而且各層樓之間干擾小,有利于按居住者不同的需求進行裝修使用。那么,在人體解剖學教學初期,不妨先給學生建立起解剖學的"框架結構”,即向學生詳細介紹人體結構中九大系統的組成、歸類和解剖學意義。比如有的系統具有對人體起支持、保護、運動功能的(如運動系統);有些系統是具有對人體生命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功能的(如神經系統、感覺器、內分泌系統);有些系統具有對物質的攝取、吸收和排泄廢物功能的(如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有的系統具有完成體內物質的轉運和輸送功能的(如脈管系統);還有的系統負責產生生殖細胞、分泌性激素、繁殖新個體的(如生殖系統)。以上解剖學框架體系一旦在學生的腦海中建立,不僅讓學生認識到人體九大系統的各自歸類和定位,更有利于今后學生對解剖學的學習和記憶,易于思路清晰,不會混淆。

1.3利用歌訣,提高教學效果。人體解剖學具有內容復雜、名詞繁多且難以記憶的特點,作為教師應積極借鑒或自已編寫簡明扼要、朗朗上口的解剖學歌訣,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既降低記憶難度,更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①可通過歌訣掌握重要器官的形態特點,比如描述肩腳骨的形態可用以下歌訣:肩腳骨形三角扁,三緣三角兩個面,上緣外前伸詠突,肩峰為岡向外延;②可通過歌訣加強對名詞繁多 的內容的記憶,比如腹膜與腹盆腔臟器關系的歌訣:空回盲橫乙狀闌(內位器官),胃脾卵巢輸卵管(內位器官),升降膀朧子宮肝(間位器官),胰腎腎上輸尿管(外位器官);③可通過歌訣對一段教學內容進行概括總結,比如對十二對腦神經的概括:一嗅二視三動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聽(蝸)九舌咽,十迷十一副舌下全。

2積極優化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的不斷優化和改善,必然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起到積極的影響。筆者在人體解剖學的教學中,深感使用舊式的”單純傳授知識”的教學模式的弊端,認為應該在教材的不同內容上,積極探討和實踐新的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效果。筆者推薦如下兩種,以供參考:

2.1應用多媒體的教學模式人體解剖學所涉及的名詞術語和內容很多,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更不易記憶。即使授課時利用大量掛圖、模型、標本進行講解,有時也很難使學生獲得動態的直觀感受。如果采用多媒體開展教學,熟練運用解剖學課件,在幻燈片切換中,表現出主次標題的關系、以達到板書的效果、同時利用圖片、動畫、動態流程圖等三維立體畫面,再配以簡明的解說,能極大地彌補教師用語言所無法表達的缺憾,也能全面調動學生視聽器官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運用課件演示骨關節的組成和運動方式、人體動靜脈血管的分布和血液的流向、神經運動和感覺傳導途徑等,都能使靜態的理論知識變成鮮活生動的動態表演,讓抽象的知識點變得更加清晰、立體、真實,學生學習興趣備增,極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2.2應用PBL教學模式PBL教學模式是以學生在學習中所涉及的各種問題為基礎,以培養學生解決間題的能力為目標,邊學習、邊實踐的一種教學模式的簡稱。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可以采用PBL教學模式,一般分為三個步驟,即”問題設計”、”合理配置學習小組”、”問題解決。當然,并不是解剖學上所有內容的教學都適用此模式,應有所選擇和設計,故第一步驟特別重要。

3巧把解剖學知識與臨床知識相結合

人體解剖學作為中職衛校護理等專業的基礎課程,與很多臨床專業課有著密切的聯系。在解剖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穿插講解相關的臨床內容,從廣度和深度上緊密結合臨床護理操作特點,使解剖學知識達到’·臨床有用、夠用、實用”,從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運動系統中,講到胸骨角、肩脾骨上下角、骼前上棘時,通過活體觸摸使學生掌握的同時,還要告訴學生其臨床意義,如胸骨角平對第二肋.是計數肋骨的標志,在臨床叩診和心電圖的胸導聯定位時都要用到;在介紹肌肉的相關內容時,可以講解常選肌肉注射部位的解剖特點和最佳操作部位的選擇:如三角肌的外1/3部、臀大肌的外上1/4部等,此與護理技術操作密切相關;在消化系統中,食管的三個狹窄距離中切牙的距離與護理技術中插胃管操作存在密切聯系,闌尾根部和膽囊底的體表投影分別與外科護理中麥氏點壓痛及Murphy征有關;在生殖系統中,男性尿道的三個狹窄、兩個彎曲及女性尿道外口與陰道口的關系都與護理技術中的導尿術有關;在脈管系統中,各淺表動脈與臨床護理操作中常用的壓迫止血、切脈、測量血壓等相關,而肝門靜脈和上、下腔靜脈系之間的吻合與內科護理中門脈高壓發病機制及并發癥內容有關,等等。通過巧妙地把這些解剖學知識與臨床知識密切結合,既充實了教學內容,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更使得學生感覺到解剖學在醫學相關課程中的重要性,提高學習解剖學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4積極創設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

第8篇

關鍵詞: 師范類生物科學專業 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課程 啟發式教學 探究―發現式教學

1.本科生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教學面臨的問題

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作為師范類生物科學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旨在使學生掌握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使學生具備學習后續課程所需的人體形態學基礎。如今師范類本科生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課程面臨著一系列問題,既有客觀原因又有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學科本身的特點復雜難記,本科生解剖學實驗時間的壓縮,等等。主觀原因:部分調整錄取的學生對生物不感興趣,學生考研選擇帶來的問題[1],[2]。

2.采用啟發式教學、探究―發現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英國哈羅德?艾利斯教授明確提出了解剖學的教學目標,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基本解剖學術語,解剖實驗方法,可理解的三維解剖學,解剖學上常見的病理狀態,學生實驗的團隊合作,學生適應現實造成的死亡和尊重身體。解剖學教學應以自主學習為主[3]。

21世紀生物學教學的宗旨、內容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物學各學科教學的方式、方法也必須相應地實行變革。隨著生命科學的迅猛發展,以及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人體組織解剖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也需與時俱進[4]。

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課程內容豐富、系統性強。在學習過程中,如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對學習的效果有著很大的影響。為了強調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方法上,我們應該采用啟發式、探究―發現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5]。

2.1啟發式教學激發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啟發式教學,就是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知識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采用啟發誘導辦法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身心發展。啟發式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但原則只有一條,就是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放手讓學生大膽探索、實踐、總結、提高,讓他們主動去學習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應用知識能力,創新知識的能力。

2.1.1形象比喻啟發

教學中面臨的首要難點是常用術語,術語是描述性的,但只有通曉古希臘語的人才能理解原意。在引導學生了解身體的過程中,用單詞激發想象而不是抽象概括是很重要的。形象比喻,既能給學生以豐富的聯想,又能將孤單的抽象與枯燥無味的現象聯系起來,從而使學生借助聯想,加深理解某些生物概念和生物現象。激發想象是互動的,因為它把研究對象對學生的感官體驗結合起來,而抽象的詞語只來自閱讀或被動地聽講座的記憶。舉例來說,如果學生碰見不認識的術語,教師可以把它和圖像聯系起來,在黑板上寫出,并把它們拆開,在課堂闡明。比如術語“氣胸”,詞面意思對學生來說很模糊,可以分開來闡明,它的意思是“在胸外的空氣”。術語也可以用手勢來說明和解釋。在談到動脈收縮時,舉起一只手,慢慢地合上手指;要顯示擴張,打開手指。同樣,描述呼吸的機制,把手張開來顯示胸腔擴張,然后握緊手,以展示胸部的收縮增加了肺部內的空氣壓力迫使空氣呼出。

同時也可以聯系臨床上的病例和生活中的常識,加深對知識的記憶效果。比如,學習臂叢的分支時可用不同顏色的粉筆進行描繪,由閉孔神經聯想到騎馬,從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及展神經聯想到眼睛的保健,由股神經和坐骨神經聯系到臨床上股靜脈采血和臀肌注射,等等。教學時把知識性、科學性與趣味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教學效果會事半功倍。只要學生感到有興趣,其思維就會活躍起來,課堂上將出現有趣的生動場面,然后老師因勢利導,使學生的認識步步深入,獲取新知識[6]。

2.1.2啟發性提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內容、重點、難點和學生的能力水平提出富有啟發性思維的問題,應該在教材的關鍵處、轉折處和引申處等提出“為什么”,問題要有分量,又要難易適中,有利于師生間產生震動和共鳴。

舉一個簡單的啟發式提問的例子。例如一個肺的氣球模型,通過提啟發性問題提示學生來如何設計肺,如何根據所需要的肺的功能來設計肺的結構。學生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啟發式問題來修改他們的原始設計或添加所需的結構特征。經過這種創造性的過程,學生在接下來觀看解剖模型和幻燈片時能夠把握住整體的概念而不會迷失在細節中。更重要的是,他們將會得到身體如何工作,以及可能的毛病的知識,而不僅僅記憶身體部位的名稱和特征。以下通過兩個啟發式提問教學實例來說明問題。

2.1.2.1設計呼吸系統

向學生分發氣球,讓他們吸入最多空氣盡可能一口氣吹脹氣球。這項活動將展示他們能夠在肺部一口氣吹出多少空氣(肺活量)。然后寫在黑板上:“呼吸―呼吸作用”,問學生:什么是呼吸道系統,需要做什么?學生會總結出來:首先,它需要用身體吸入和呼出空氣,所以需要設計東西做這件事,稱之為肺。肺需要有出口和入口,然后我們先做一個簡單的模型:一個氣球,它有彈性和一個缺口。可以畫出身體軀干的輪廓(頭部轉向一側的正面視圖),然后補充氣球肺和氣管。

接下來問:身體如何使肺部舒張和收縮?讓學生練習證明兩種呼吸機制:使用胸腔的肌肉,提升和舒張胸部的胸式呼吸(手放在胸骨),和使用腹部肌肉動作的隔膜腹式呼吸(手放在肚臍),這兩種呼吸可以說明為什么脊椎或脖子周圍神經的損傷可能切斷通向肋骨肋間肌或膈肌的信號,使一部分或另一部分肺不能進行呼吸。

肺吸取空氣進入人體后,氧氣必須從空氣中進入血液。肺的氣球模型不能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因為血液附近大多數的空氣永遠不會進入。我們需要一個設計帶來的氧分子接近周圍血管的模型。鑒于這一要求,學生將很快制定出肺的分支模型,解現實的肺部。這樣一步步問題的提出,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來解決問題,從而從一個氣球的狀態形成真正的肺的結構。

2.1.2.2設計循環系統

在設計呼吸系統中,將看到一個系統從肺部輸送氧氣到身體周圍,這將是一個循環的系統。可以讓學生預習課程,詢問:如果這個系統出了問題會發生什么?然后返回循環系統。

本課程的下一個問題是循環系統需要什么組件:心臟、血管、血液和控制系統。這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圖或模型來說明。然后,引導學生開始考慮系統的功能,他們會在設計中增加更多的功能。例如,血液必須從肺部吸收氧氣帶回心臟,然后向全身輸送含氧血液。所以,你需要兩個循環的兩個的心泵。心臟的各個部分也需要一個單向閥,以防止血液流回心臟。

為了保持血液循環,以控制血液分布,管道必須能夠收縮和擴張,這就需要血管肌肉層壁富有彈性。學生同時也可以想到,血管同時也可作為熱循環交換系統,這將有助于解釋身體對冷熱刺激的反應。

循環系統通過運輸液體和營養物質和消化系統與淋巴系統相聯系。這些設計特征都可從啟發式問題中得出。

2.1.3直觀的多媒體課件啟發

根據教材性質,難易程度,學生接受知識能力的強弱,反應的快慢,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方法和形式,注重啟發式教學,應用多媒體課件,配合各種直觀教具(如掛圖、模型、標本、自身觸摸,等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觀察和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強調學生自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

解剖學的課堂教學方法發展迅速,已經從書寫板書演變到多媒體授課,完全改變了課堂上老師寫板書、學生記筆記,課后學生背筆記的傳統教學方式。現在,教師省去了板書的時間,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但是仍然以教師講授為主,在講授的過程中涉及一些與解剖學相關的臨床病例知識,并采用CAI作為輔助手段,進行講授。這樣使所講授的內容更加豐富生動,使學生非常主動地參與教學,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啟發和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教學的最終目的。

傳統解剖學教學需要用大量的掛圖、模型、標本和錄像資料等,費時、費力,效果還不理想。解剖學CAI教學使課堂有效時間增加,相同內容比用掛圖、模型、錄像資料等要節省1/3的時間;比用板書板圖的方式至少節省2/3的時間[7]。CAI教學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有利于培養教師和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有利于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為非線性教學模式的建構提供了可能。而且越來越多的事例證明,現代教育將趨向大眾化、個別化、終生化、多媒體化和網絡化,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互聯網開展遠程教育是當今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

國內已有數家醫學院校成功出版發行了解剖學多媒體課件,并將之應用于解剖學教學中;國外,開發成功的解剖學多媒體課件代表作有美國Stanford大學醫學院開發的電子尸體解剖(Electric Cadaver),Utah大學病理解剖科開發的生命的細胞(Slice of life),兩部CAI電子教材均收集了5000余幅解剖學及相關學科的圖像,均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人體解剖學過去通過標本、模型進行教學,人體大體結構還能展示清楚,組織結構、微觀結構、動態過程展示就難以呈現。現在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強大功能,把抽象的、難以直接用語言表達的概念和理論以直觀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現出來,或把人體的微觀結構或動態的生命過程通過動畫形式展現出來,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8]。多媒體教學利于突出重點,易于突破難點。

2.1.4比較聯系啟發

在生物課教學中,將某些有共同屬性的生物知識歸類進行比較,啟發學生找出異同,這樣對學生認識、鑒別問題、想象思維、能力大有益處。對于有些常混淆的知識,把它們找出來,排在一起,加以比較,學生能一目了然。善于比較則可以抓住知識的本質特征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從而達到準確理解、記憶和應用知識的目的。在學習中要善于用比較,首先要動腦,勤于思考,發現知識間有不同和相似之處,然后找到比較標準,即從哪些方面進行比較,比較時可以列表,也可以繪圖,這樣就可對所學內容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可以提高學習新知和復習鞏固的效率。

對于形態結構部分的教學,傳統的方法往往是在講授理論課時,老師利用掛圖講述其結構,而后學生到實驗室觀察相應標本、模型、組織切片,來驗證和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這樣,學生往往是被動地接受經典知識,難以達到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等多種能力的目的。在教授這部分內容時,直接讓學生到實驗室,教師提出觀察要點、具體要求、思考題,然后學生分3―4人一組,邊觀察、邊思考,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得出結論。由此,變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既能提高學習的興趣,又能培養觀察、思考、自學等多種能力,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根據人體解剖學的課程內容,即人體基本組織和九大系統的形態結構和功能,列表比較它們的異同和聯系,從而理解人體各個系統、器官、組織和細胞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的相互影響。器官或局部與整體間、局部間或器官之間,在結構和功能上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注重局部與整體的結合。

2.2探究―發現式教學啟發學生科研思路

探究―發現式教學的本質就是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充分參與和體驗知識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的各種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實施探究―發現式教學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教育學發展的趨勢[9]。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課應該依據實驗課程特點,采用探究―發現式教學,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加強知識點的研究和理解,促進知識的掌握。

探究―發現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布魯納的構建主義發現學習理論和施瓦布的生物科學探究模式。布魯納認為,不論我們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而掌握基本結構的方法是“發現”,學生的認識過程有共同之處,教學就是學生主動探究和發現結論和規律的過程。施瓦布的生物科學探究模式的實質是教學生用相似于生物學家的研究方法去處理信息,也就是教學生確認問題并用特殊的方法解決這些問題。

探究―發現式教學模式的一般教學程序:提出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假設―推理―驗證和得出結論。

生物科學技術發展史上重大發現和發明,往往集眾多科學家多年的心血和智慧,通過一系列實驗,反映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在教學中,要改變過去按教材順序平鋪直敘的講述方法為探究式教學方法,通過重演科學史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沿科學的邏輯思維路線,主動發現問題;分析、推測、探究問題,最終獲得符合邏輯性的結論;理解科學實驗方法、培養探索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記住這段歷史。

教師在教學中應啟發學生科研的思路,如在講授植物神經的興奮傳遞一部分時首先介紹T.R.Elliott,U.E.Dixon等人的實驗:發現平滑肌對腎上腺素的反應與刺激交感神經效應相同,毒覃堿的作用與刺激副交感神經的效應相似。引導學生得出“興奮的傳遞是經神經末梢釋放特殊物質(遞質)實現”的假設,然后布置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來證明這一假設。最后老師介紹Off Loewi 1921年所做的蛙心灌流實驗。該實驗把兩個蛙心用任氏液灌流系統連接起來,當刺激第一個蛙心的迷走神經時該心的搏動受到抑制,隨后第二個蛙心的搏動也受到抑制,這意味著在一個蛙心迷走神經受到刺激時,釋放某種化學物質,經灌流液的傳遞到第二個蛙心。當時Loewi把這物質命名為“迷走物質”,后來證實此物質就是Ach。這一獨具匠心的精彩實驗,不僅確鑿地證明興奮傳遞是經神經末梢釋放遞質來實現的,而且讓學生領略了科研思路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10]。

教師不僅要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應該把國內外最新的研究進展,以及自己的科研成果帶入課堂,把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學生,將承擔的科研項目的內容、研究成果及新的進展融會于課堂講授之中,將發表的與課程有關的研究論文作為課外閱讀資料,使學生加深對新知識點的理解,也使得講述更為生動而富有啟發性。在教學中,還可以針對人體組織解剖學的研究熱點,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例如由教師或學生確定主題,教師給學生提供一些信息參考,指導他們走進圖書館、資料室或上網,自己去查找相關資料,撰寫相關主題綜述,最后相互交流。這種活動不僅能使學生了解某領域的發展動態和最新成果,對課堂講授也是很好的補充和延伸,而且能鍛煉學生查找資料、總結資料和學術論文寫作的能力,為他們今后的畢業論文設計奠定基礎。

3.人體組織與解剖學教學方法改革的展望

高師院校的教學改革要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是學生順利地完成學習活動所必備的能力)的目的,就必須使“教”和“學”達到高度統一,即要堅持“教為主導,學為主體”。要求學生通過自身主動的學習活動去掌握知識,要求教師從對教學內容的加工為主發展到以指導學生完成學習活動為主。任何改革都應該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教學活動是一個多因素、多環節的過程,其改革涉及的方面很多,會受到諸多因素和條件的制約。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課程的改革將會越來越深入。

參考文獻:

[1]張文學,張順利,李莉等.高師人體組織解剖學教學改革探索[J].生物學雜志,2009,4:82-85.

[2]張文學,侯玉杰.高師生物系人體解剖學教學的困難及對策[J].解剖學研究,2003,(25),1:73-75.

[3]Andrew T Raftery.Anatomy teaching in the UK[J].Surgery,2006,(25),1:1-2.

[4]徐平,王衛東.人體組織解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8),1:100-102.

[5]李曉雙,鞠學紅,王金平.人體解剖學教學方法探索[J].教育論壇,2008,(5),23:103-104.

[6]劉進師.主體性教學法在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學研究,2003,(25),1:75-76.

[7]雷萬龍,初國良,曲懷剛,郭開華,徐杰,汪華.一種新型人體解剖學教學模式的實施和論證[J].解剖學研究,2007,(29),6:468-470.

[8]Oktay Tutarel,Wolf Luedemann,Cordula Poulsen Nautrup,Kirsten Jahn,Mikosch Wilke and Dirk Berens von Rautenfeld.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modular seminar system in gross anatomy teaching at the Hannover Medical School[J].Annals of Anatomy,2000,1:393-396.

第9篇

關鍵詞:運動人體科學;論文選題

中圖分類號:G80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06)09―1231一04

本文對1982―2003年全國體育院校及部分重點大學體育院系、國家體育總局等30多個單位的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博士生研究生論文選題進行了分類統計和比較分析,并對其選題方向和特點進行歸納總結,以期為今后運動人體科學學科研究生的論文選題提供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文共收集1982―2003年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各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論文505篇,其各專業的分布情況如下表:

1.2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本文搜集了研究生論文選題方面的文獻并進行了分類整理,獲得了相關資料和信息。

1.2.2數理統計法 對論文的題目、研究對象、研究方向、研究內容和特征等指標進行了初步統計,并對統計結果進行了數理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人體運動科學專業論文分布情況 運動生理方向的研究生論文數量占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研究生論文總數的46.34%(表1),這與以北京體育大學為代表的一批體育院校運動生理學科點開設較早、而其他學科點開設較晚有關,同時與80年代某些院校只設立運動生理專業碩士的現象也有一定的關系。數據顯示:運動生物力學方向的論文數量較少,90年代后有所增加,這主要是由于運動生物力學為一門較為年輕的學科,在我國的起步較晚;而運動解剖學方向的論文數量總數也相對比較少,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的3年中運動解剖方向的研究生數量急劇減少,其原因主要在于各院系的招生培養結構所致,該學科屬基礎理論學科,且與運動訓練相關性不大所致。

從圖形及數量分析可以看出,各研究方向在年代分布上,盡管呈現出一些波動,但總體趨勢是各研究方向的數量和總數都在逐漸增多。

統計結果顯示,近年來運動生理學研究生的選題方向主要集中在骨骼肌生理、疲勞與恢復、機能評定和心血管等范圍內,其數量占運動生理方向研究總數的55.98%,這與目前國內體育期刊上相關領域的研究方向與研究趨勢基本相符。其原因是骨骼肌生理,運動性疲勞與恢復,運動員機能評定及心血管等方向與運動訓練關系密切,這些研究可以解決運動訓練中出現的實際問題。進入21世紀后,內分泌功能的調解、訓練效果等與大眾健康、全民健身關系密切相關的問題也將受到了重視,其研究生論文數量必然有所增加。

2.2各專業方向研究生論文選題方向分析

2.2.1運動生理專業

2.2.2運動生化專業

如表3所示,營養是運動生物化學方向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其研究生論文數量約占總數的1/3。在運動訓練中“沒有恢復就沒有訓練”的新觀點提出之后,人們開始逐漸著眼于營養學的相關研究,如何應用合理的營養手段來延緩運動性疲勞的產生,促進運動后恢復已成為體育科研領域中的熱點問題。但這些論文的研究對象多采用動物實驗,對人體的研究相對較少,而運動營養及合理的恢復段在運動員當中推廣使用,還須更多的人體實驗作為更直接的依據。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體育健身在我國的開展,近年來針對各種健身鍛煉項目的訓練效果的研究數量也在逐漸增加,呈現了與運動生理方向相一致的變化趨勢。

2.2.3運動解剖學

統計數據顯示,兒童少年體質現狀和生長發育規律及體育運動在人體塑造方面的作用是運動解剖學方向研究者們所關注的主要問題,其論文數量分別占該研究方向論文總數的37.14%和28.57%。涉及骨骼肌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的基礎性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其它方向的論文數量比例均相對較少,呈現出明顯的“選題分布極不均衡”的特點,這一現象說明運動解剖學知識領域廣泛,可供研究的問題相對比較多,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運動解剖學已經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研究領域,這也是一個學科發展基本成型的表現。

2.2.4運動醫學

統計數據顯示,運動醫學方向研究生的選題方向主要集中于心血管生理、訓練效果、骨骼肌生理及運動損傷等方向,各個方向的科研討論數量分布均衡,占其方向的百分比均在15%左右,且這些研究相對集中,與運動訓練實踐結合比較緊密,體現了科學研究服務于訓練實踐的基本指導思想,和運動醫學實用性較強的學科特點。

2.2.5運動生物力學

統計數據顯示,運動生物力學方向的研究熱點集中在對運動項目的某些技術環節的動作分析上,其研究主要是利用運動生物力學的手段輔以現代化技術手段展開探索研究,從而得到一些敏感指標、數據,并采用計算機評價系統進行分析、評價。其中涉及動作技術分析的占42.86%,而涉及計算機評價系統的研究呈現逐漸增長的趨勢,達到生物力學研究生論文總數的23.81%,體現了運動生物力學與計算機科學的聯系日趨緊密。隨著科學的發展運動生物力與數學、物理、計算機、醫學等學科的交叉將逐漸增多。

2.2.6 各專業方向選題特點的分析 從表2~6的數據統計結果顯示,各方向的選題方向一方面呈現了各自專業的學科特點,同時各學科之間互相關聯,存在一些共同點。

從各自專業方向選題特點來看,運動生理方向選題中骨骼肌生理及疲勞與恢復的內容較多,尤其是在90年代前后,對肌纖維類型、肌纖維組成比例的研究很多,采用無損傷方法測定肌纖維類型,對延遲性肌肉酸痛以及骨骼肌疲勞后超微結構改變的研究,都是這一領域的研究熱點。

運動生化方向對運動員營養補充問題以及運動后恢復手段的研究得到越來越多的注視。“沒有恢復就沒有訓練”這一新觀點提出之后,營養及其他恢復手段成為競技體育中的熱門問題。

運動解剖學方向論文選題明顯集中在“兒童少年體質現狀和生長發育規律的研究”、“體育運動對人體器官組織形態結構影響的研究”和“骨骼肌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研究”這3個方向,占論文總數的80%。

運動醫學的選題則集中在創傷、心血管、訓練效果及骨骼及生理四方面,而且分布比較均衡,各占該方向論文選題的13.04%、17.39%、15.22%和13.04%。

運動生物力學是相對較為獨立的學科,其選題集中在兩個方面:動作技術分析(42.86%),其次是計算機評價系統的研究(23.8l%);除此之外人體組織力學、動力學及身體素質等方面的論文選題也逐漸受到一定程度的關注。

2.3各專業方向研究生論文的研究對象

統計數據顯示,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研究對象中動物實驗占到總數的41.05%。運動員只占到19.26%左右,位居第

三位的是體院學生,占12.26%。近年來,動物實驗的比重越來越大,而人體實驗在逐漸減少。

從科學研究的實際應用價值上看,人體實驗的科學研究通常具有更直接的實用價值。但是,由于人體實驗時,實驗條件不一,且實驗對象在實驗期間難以控制,作為受試對象的人本身個體差異較大,因此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會造成很大的困難。動物實驗的優點是樣本個體差異小,條件容易控制,測試結果更為準確,特別適合做一些機制性的研究。其缺點是動物與人的親緣關系太遠,有時候反映在動物身上的變化,未必可以在人體上得到重現。而且,動物采用的運動模型較為單一。從目前來看,常用的動物運動模式為大鼠(或小鼠)游泳,以及在動物跑臺。且不說這些運動模型的控制是否嚴格,從這些運動方式上看,與人體的運動畢竟有一定的差異。而且疲勞點如何確定的問題,一直是動物實驗論文中存在爭議的問題。

在實際操作中,如何將人體實驗與動物實驗的優勢結合起來,一直是研究生論文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好的選題不僅在于題目本身,實驗設計也是論文成敗的關鍵。

2.4各專業方向研究生采用的研究手段

2.4.1運動生理專業

2.4.2運動生化專業

2.4.4運動醫學專業

數據顯示,運動生理、生化、解剖和運動醫學方向研究生論文中使用的各種研究手段中,運動生化指標的測定占相當大的數量和比例。尤其與運動實踐結合比較密切的論文多采用生化指標對受試者進行評定,觀察受試者身體機能的變化。如:血乳酸一直是科學訓練所關注的主要問題。另外,血常規、血尿素指標以及以血清酶的變化都是運動訓練中經常涉及的問題。另外,在一些機制性的研究中,如運動性低血睪,運動性閉經或月經紊亂等問題,都需要對激素及激素受體輔助生化手段進行定性分析。近些年來,隨著基因分析手段的日益更新、先進,實用性的基因分析手段逐漸應用到了體育科學研究中來,例如對骨骼肌a―actin基因表達的研究,對β-腎上腺素受體基因表達的研究,對衰老過程中線粒體DNA缺失的研究等等,都是現代基因手段與運動實際相結合的有益嘗試。

在研究手段的選取上:運動生理學使用較多的是生化指際、生物電技術和常規生理指標,共占其研究總數的74.99%,近幾年來,借助生化指標檢測的研究數量逐漸升高。運動生化方向則是生化指標占絕對統治地位,達到總數的85.19%,充分體現了本學科的特點。運動解剖學則較多地應用身體素質指標、組化電鏡、生物電技術及常規生理指標等,所采用研究手段相對較多,且分布均勻,即運動解剖學的研究手段呈現多元化。運動醫學方向中應用較多是生化指標、常規生理指標和組化電鏡及生物電技術,占該方向研究手段總數的89.36%,體現了運動醫學監測過程中需要借助生理、生化手段的特點。各方向的研究手段呈現出互不相同特點,歸結原因在于不同專業研究的側重點不同所致。

動作技術分析系統是運動生物力學專業研究中最常用的手段,占生物力學各研究手段總數的42.22%,它是運動生物力學為運動訓練直接服務的最常用手段,在近幾年隨著計算機技術和數碼拍攝技術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也逐漸進入體育科學研究領域,其主要運用在計算機分析、評價系統中,這些先進、準確手段的引入對運動訓練和科學研究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4.6 除運動生物力學外所有專業不同年代研究手段的對比

表13顯示,80年代采用較多的是生物電技術、常規生理、生化指標,各占總數的28.87%、25.77%、25.77%,他們之間的分布相對均衡。進入90年代后,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一些簡單手段,如生物電技術和常規生理指標的應用比例逐漸減少,而生化指標等反應受試者機體機理的研究手段所占比例增大,達到總數的52.30%,體現了各學科研究的精確、精細化和定量分析的逐漸增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前沿科技手段,如基因技術開始在運動人體科學領域中應用。本文所統計的只是2001―2003年的研究生論文,樣本量相對較少,但其變化趨勢基本和90年代相同,這些變化趨勢反映了體育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研究手段的不斷發展,同時也反映了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學科水平的提高。

3 結 論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精品高清在线 | 免费看电影网站 |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大色虫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专区国产精品 | 男女男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六月婷婷七月丁香 | 欧美日韩国产剧情 | 五月欧美激激激综合网色播 | 成人黄色免费观看 | 日韩毛片免费看 |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男同 | 久久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欧美成人免费高清二区三区 | 视频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aa在线视频 | 欧美操穴视频 | 五月婷婷伊人 | 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级片免费观看 | 国产97色在线中文 | 免费国产综合视频在线看 | 五月网站 | 丁香婷婷激情 | 激情午夜婷婷 | 久久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开心激情播播网 | 99pao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 美女在线免费视频 | 天堂av2017男人的天堂 | 色视频网址 | 99欧美 |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 色婷婷在线影院 | 手机在线精品视频 | 欧美性色老妇人 | 福利片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 激情文学五月天 | 激情文学综合网 | 在线a久青草视频在线观看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