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8 11:01:2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手機對大學生利弊總結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 大學生 股票投資 利弊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歷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經濟的強勢發展必然引致金融市場的興盛,股票投資作為金融投資與理財的一個重要手段,對現代人們生活的影響不可小覷。特別是當前股票市場持續走高的趨勢下社會的炒股熱情高漲。而大學生作為新知識、新事物的優先接觸者,對股票的投資熱情也隨之膨脹,許多大學生被吸引投入到股市之中,形成校園“炒股一族”。大學生炒股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大學生炒股一方面凸顯出當代大學生群體已經思考經濟問題的同時也表達了他們參與社會實踐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這一實踐過程也顯露出了一定的弊端。
一、大學生炒股的利
(一)大學生炒股有利于理論知識的鞏固,是學以致用的最好體現
理論結合實際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對于經管類、金融類專業的學生,特別是投資與理財、證券投資等專業的學生而言,炒股無疑為他們提供了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大學生投入到股市成為股民,在切身體驗社會實踐的同時發現自身在理論知識方面的欠缺與不足,這將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認同。
(二)大學生炒股可增強對資金分析判斷和使用能力
大學生在炒股過程中,通過自身的探索與學習并主動同一些有經驗的股民前輩的交流、請教,可以進一步加深對股票和證券投資的認識。在對自己擁有的資金資源使用方面,懂得如何以最小的資本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怎樣運用自己有限的資源在投資理財中獲取最大限度的增殖。從而提升自己對經濟形勢的判斷感知能力和對資金的運營能力,把自己培養成一個真正會理財、懂投資的人。
(三)大學生炒股有利于增強責任意識
當代的大學生中大多數缺乏社會責任意識,他們多以自我為中心,不顧慮他人利益,對待感情懈怠、散漫,缺乏誠信等等。在面對變化莫測的股市和眾多的上市公司,如何選擇股票,選擇什么股票、采用何種策略,都需要自己定奪,做出的決策可能會直接影響到自身擁有資金的盈虧,尤其是導致虧損后,會波及身邊的人。對于有些家境一般的大學生來說,炒股獲益了也許會為家庭帶來一小筆額外收益,虧損則很可能直接加重家庭的負擔。“炒股”使大學生通過切身體會實實在在的懂得自身肩負的責任的重大,懂得為自己負責,為他人負責,為整個社會負責。
(四)大學生炒股有利于提升自身對風險意識防范的途徑
就一般情況而言,由于大多數大學生炒股投入的資金來源比較單一(如家長給的生活費,自己兼職、打工所得或者獲得的學校獎學金等),投入的資金數量也較少,如果遭遇股市虧損,其損失的資金也不算很大,較之投資數額巨大的社會股民而言,并不會因此而造成過大的心里壓力。同時,大學生在變化莫測的股市行情中學會提前對各種可能遇到的風險做好防范準備工作,極大地提升了大學生的風險防范意識,有利于更好地適應今后的社會經濟生活。
(五)大學生炒股是一種與時俱進的體現
當今社會是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及時準確地掌握各類信息為大學生知識的更新、觀念的轉變及價值觀的培養意義重大。大學生通過股票投資,使得他們重燃了對那些原本不太關注到的譬如國家政策變遷,國內外重大時事,社會財經等消息的興趣。投資股票對知識、能力、技能還是經驗和心理的要求均是全方位的、高標準的,那么在校大學生投資股票得到的鍛煉和促進也是全方位的,不僅能使在校大學生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中兼顧實踐訓練,又能在實踐的磨礪中鞏固理論知識,真正做到理論實踐相得益彰。
二、大學生炒股的弊端
(一)可能影響到學業和正常生活
大學生炒股必然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的投入來研究股市行情。目標不明確、自制力差的學生一旦涉足股市,會不惜將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用于炒股,擾亂了正常的學業秩序,學習效率也隨之降低。加之現今手機的發展和普及之快,為隨時關注股市行情動態信息,不少大學生股民有時會在上課時間利用手機、IPAD等時時關注大盤走勢,有的甚至投入了全部空閑時間到股市行情的研究上,未能正確的分配學習與炒股的時間,從而影響了學業。
(二)可能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大學生炒股的錢大多都是從生活費里省下來的,一旦他們炒股賺了錢,可能會產生一種不勞而獲的,花錢無度、大吃大喝,更甚者可能將炒股賺得的額外收益用于一些非法的渠道。對于心理不夠健全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炒股的動機在于投機,而非單純地為了拓展理論知識,積累實踐經驗。這類學生渴望成功,又畏懼失敗。如果投機得利,他們會變本加厲,欲壑難填;一旦遭遇失敗,他們會破釜沉舟,一賭定江山,極易培養變相的賭博心理。這將給本不夠健全的心理帶來更大的創傷,終會惡性循環,導致不可估量的后果。
(三)有可能使個別在校大學生產生拜金主義的價值觀
就在校大學生來說,他們有些人當中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未最終形成,此時如果培養出他們金錢第一的拜金主義價值觀,這對他們未來的成長及社會風氣的形成是極為不利的。部分大學生在炒股中賺了錢,片面地認為金錢來得的如此容易,使他們喜歡上這種不勞而獲的感覺,這種想法一旦在在校大學生中形成,將會對我們延續多年的勤勞致富的價值觀念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三、如何進行因勢利導
通過對當代大學生炒股現象的客觀的分析,雖然大學生炒股有利有弊,但我們不可片面的否認任何一方的作用及影響的存在,只要在現實中家長、學校、社會能夠給予在校大學生一定的正確引導,相信在大學生在“炒股”這個問題上會將許多不利于學習成長的弊端轉化成學業路上的助力。據此,筆者嘗試性的提出相關的引導對策與建議:
(一)要引導學生正確處理炒股與學習的關系
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其首要目的就是學習,現階段應該將主要的經歷投入到學習水平和自身素質的提高上去。未來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只有認清現實,準確定位自己,才能以正確的觀念塑造自己。學校與家長也要積極正確的引導學生合理的安排、分配時間,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炒股、投資,真正實現學習實踐兩不誤。
(二)注重理財教育的同時加強風險教育
眾所周知,股市具有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基于此,應加強學生投資理財教育和風險教育。通過開設相關課程或宣傳引導,提升學生的風險防范意識,運用反面案例教學討論方式,并以此為警示,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股市風險,同時注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風險預測習慣和能力,使大學正視股市投資的收益和風險,避免盲目交易和投資。同時,對于非金融投資專業學生,使學生在拓展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加投資理財專業知識的攝入量,切實的解決在炒股實踐中遇到的一些理論知識及風險防范方面的問題。
(作者單位為民族學院)
[作者簡介:駱海燕(1989―),女,甘肅武威人,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專業在讀碩士。]
參考文獻
[1] 彭鵬.對在校大學生炒股現象的調查與分析[J].科技信息,2009.
[2] 關永志.大學生炒股的利弊分析[J].文化經濟.
自從黨的十以來,為了鞏固黨的執政能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覺悟,大力發展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受到格外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了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很多高校開始對此類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授課方式進行改革。一些高校針對此類課程進行慕課、翻轉課堂、微課等模式的嘗試,或者利用網絡教學、實踐教學等方式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實踐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也總結了很多經驗。在改革的初級階段,新的教學模式體現出前所未有的優勢,與此同時,也顯露出諸多的弊端。如何能在教學中有效地集中發揮各種教學模式的優勢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論工作者思考和創新的關鍵。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及成因
多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一直都是以課堂講授和系統的理論學習為主,接近于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到課率低,抬頭率低。很多學生認為這類課程的內容都是高大上、假大空,對自身的成長和發展沒有任何意義,對待思想政治理論課態度消極,學習過程中表現得散漫,甚至不屑一顧。一直以來,逃課、替課現象屢見不鮮,即使來到課堂,多數學生也是低著頭,要么看手機,要么睡覺,或者看專業書籍和其他書籍。教師面對學生的消極態度,備課和授課效果也受到很大影響,表現出備課積極性差、創新不足、信心不足等。很多教師在課程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不足,大部分教師面對學生麻木的學習狀態不知如何應對,順勢視而不見,浮皮潦草應付課堂教學。即使有些老師嘗試通過實踐教學改變授課方式,但教學效果改觀微乎其微。
導致上述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軟硬件條件的限制和教師自身因素等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導致教學模式仍趨于僵化、死板、缺乏活力,直接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學生很難在教學中體會到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對于一個人身心發展和成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是社會轉型時期,信息暢達,在各種新事物、新思潮的沖擊下,使得學生對、社會主義信念不堅定。在整個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之下,現在的大多數高校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現代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影響下,這一新生代的思維方式有很大變化,他們在學校很難集中精力進行系統的理論學習。面對他們認為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更是提不起興趣。
三是學校的課程設置也對教與學有很大影響。在大學四年的不同階段,學生的成長和身心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因此,課程設置的階段不同,學生的接受效果也不同。例如,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剛剛從高中步入大學生活,處在一個過渡時期,這是大學生世界觀和人生觀逐步形成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安排的課程導向性明顯,易于被學生接受。大學二年級學生處在一個迷茫的階段,對重要和不重要的事情都是模棱兩可,學習熱情來得快,退去得也快。大學三年級學生開始初步形成自己的一種學習生活習慣和模式,對于將來的學習實踐已經有了基本的目標和意向。雖然這個階段學生已經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但往往由于課業任務的變化,傾注于更多的時間精力在專業的學習上,漠視思想政治理論課這類課程。大學四年級面臨畢業擇業和繼續深造,學生往往表現出的是學習目標很明確,對學校開設的思想理論課就更是忽略不計了。因此,大多數高校都是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安排在大學一、二年級開設,可見這是符合學生在校期間認知和發展規律的。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模式導向及其優勢
在經歷了上述教學的過程后,很多高校和相關機構開始從不同角度研究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相繼嘗試了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實踐教學、慕課、翻轉課堂和微課程等教學模式。
改革后的這些教學模式,大多趨向于以開放式的教育為基礎,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和先進的媒體技術作為平臺,使得教與學不受時空限制。多數情況下,課程、課堂教學、學生學習進程、學生的學習體驗、師生互動過程等被系統地通過網絡在線實現。這些新的教學模式在嘗試的過程中,無疑體現出很多前所未有的優勢。例如,慕課的優點主要體現在:針對學習態度端正且認真的學生來說,學習者進行網絡自主學習比在課堂上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一個人自主選擇學習,也可以對不懂的地方多聽幾遍或者放慢,也可跳過比較容易的部分,零碎的時間也可以利用起來。經過提前的資源準備和課程錄制,教師看問題的視角、批判思維以及整體設計都可以通過慕課展現出來。優質資源可以不受區域限制進行共享,促進全面學習、終身學習。慕課課程證書得到高效承認,學習更加自主。
翻轉課堂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學生利用課前看視頻,課上更多是和老師交流互動,可以有效節約理論學習課時;將更多的教學轉化成學生的主動學習;這種教學模式體現出信息量大、可選擇余地大等優點。
微課的主要特點是教學時間短、教學內容少、資源容量小、主題突出、內容具體、草根研究、趣味創作、成果簡化、多樣傳播、反饋及時、針對性強。這些特點體現出來的優勢是隨時隨地網絡學習,內容少,效果立竿見影。
此外,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和實踐教學等模式也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加生動活潑,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比原來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有新鮮感,易于投入新的學習氛圍。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舊模式體現出的一些弊端應該進行優勢互補再創新
很多高校一線教師嘗試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制作教學課件,以視頻、音頻、動畫等各種形式呈現課程內容和與之相關的文獻資料。也有的教師在課堂穿插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講練結合,變被動學為主動學。還有部分高校利用遠程教學,引入名師講堂,名人講座進課堂,增強課程內容的說服力。以上幾種經過實踐都是利弊參半,很多教學實踐受到時空條件和其他因素的影響,難于開展,始終還是不能擺脫傳統的教學方法體現出來的那些弊端,學生的學習態度也未能因此而徹底改變。此外在實踐過程中,由于媒體的多樣化,有時反而教師在課堂上更像一個單純的放映員,機械又缺乏活力。五花八門的課堂輔助技術轉移了學生的注意力,脫離了與課程相關的理論知識。關鍵在于教師指導角色淡化的同時,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也并未增強。而慕課、翻轉課堂和微課等的引入正在多數高校開展實施,筆者也從對一些一線教師和學生的訪談中了解到這種新型的模式也是利弊參半的。
慕課的不足體現在諸多方面:傳統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歡快的氣氛,慕課沒有;傳統課堂中集體聆聽相互感染的氣氛和臨時生成的問題和精彩,慕課都沒有。此外,系統平臺運用中的技術問題要耗費教師的時間和精力,權限的掌握控制上也有所差別。學生學習的硬件需求較高,在不同條件的學生中體現出參差不齊。而且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態度并沒有因此而改變,原本面授時間就減少了,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還要逃脫偷懶,應付了事,學生在完成學習系統中規定的作業和練習時找人代勞,拖延時間的現象比比皆是。
關鍵詞:雙語教學;教學實踐;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2007)14-0075-02
1深入理解高校雙語教學的本質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
我國高等學校的雙語教學的本質是強調在學科教育中使用外語(但并不排斥母語),在學習該學科先進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要學得與學科發展相關的基本專業外語。雙語教學是專業知識教學和專業外語教學的綜合體現,但實施雙語教學是要使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前提下,在本知識領域擴大外語的實踐空間,培養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因此,課堂教學以掌握專業知識為主,以學習外語為輔。學生外語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課后閱讀原版教材和使用外語完成作業等環節實現。教師只有把握雙語教學的本質,深刻理解專業學習與外語學習兩者之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才不會因為雙語教學模式的使用而影響專業課程的學習效果,從而保證雙語教學的質量。
2對課程的全面掌握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2.1教材的選擇
教材對于一門課程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原版教材的內容體現了理論的前瞻性,也有利于學生學到前沿理論知識和最新實踐發展動態。選擇原版英文教材可保證學生領略到原汁原味的東西,包括專業詞匯的準確使用、專業內容的精辟表達、西方的教學思路和對知識的認知過程,真正讓學生所學到的知識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從內容上都能夠與世界主流技術和思想接軌。
在計算機專業課“程序設計概念”雙語教學的實踐中,我們選用了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John C. Mitchell編寫的《Concepts In Programming Language》。選用這樣的教材,既可使授課教師有一個高的起點、增加雙語教學的興趣,也可使學生在接受國外新知識中提高學習積極性,充分體現了雙語教學的意義。
2.2教材內容的選取
在強調英文原版教材各種優點的同時,不可否認,其也存在著諸如篇幅過長,內容過于繁雜等問題。另外還有些英文教材在編寫的風格及邏輯順序上都與國內的教材存在較大差異。這時就要求教師要“吃透”英文原版教材,將中文教材和英文教材進行反復對照和深入分析,并根據課程的實際情況,在雙語教學中有機、合理地使用英文教材,而不是簡單地將雙語課上成依照英文教材來講授的專業英語課。
在“程序設計概念”雙語教學的實踐中,我們以本課程的核心思想及主要內容為根本,按照學生所熟悉的邏輯順序與風格進行“雙語”的備課和講課。在講課過程中采用了強調重點、突出難點的授課方式。一方面,強調課堂講義的重要性,要求學生反復閱讀這些難點及重點,逐步達到深入理解的要求;另一方面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學生指明英文教材中的重點精華部分,教會學生有重點有層次的閱讀及利用英文教材。例如,“程序設計概念”分為四個部分,對于面向過程和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語言,我們要求學生要深入理解和熟練掌握,而對于函數式和邏輯式程序設計語言,則主要側重于先進思想和技術發展的介紹,目的在于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提高他們的專業思維能力。
另外,很多學生都習慣先將英文翻譯成中文后再理解,但這種方式并不利于對內容的領會。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們強調對整句話或整個段落的核心意義的理解,對教材及講義內容并不作逐字逐句翻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幫助他們建立一種良好的學習方式。
3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盡管近年來大學生公共外語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就整體而言,學生外語水平仍參差不齊,特別是聽力、口語和寫作方面能力的欠缺仍是較為普遍突出的現象。對于雙語教學這樣一種新鮮的教學模式,學生接受起來確實存在一定困難。因此要保證雙語教學良好的教學質量,就必須從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努力。
3.1強化多媒體教學形式
在“程序設計概念”雙語教學的實踐中,授課方式主要采用英語講解配合英文幻燈片的模式。對于在英文幻燈片中重要的英文專業詞匯,教師會標注相應的英文解釋,以方便學生理解。對于難度較大的知識面,教師會輔以適當的中文講解。
多媒體課件中盡量多地使用圖片或圖示,使所講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這樣既有利于老師用英文解釋問題,也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理解,幫助學生掌握課程的難點。這些多媒體課件都提前在校園網上公布,這樣可幫助學生課前預習生詞、了解教師講解線索和重點內容,減少課堂上記筆記時間,同時有利于學生有重點地閱讀英文教材及復習。
3.2實例化教學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環節
英文原版教材與國內教材相比,更強調實例化教學。根據“程序設計概念”這門課程自身的特點,我們增強了實例化教學的比重,學生通過親身實踐,能夠更真實、更深入的理解學習內容。實踐證明,這種方式既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利用英語提高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又可以引導學生逐步培養用英語結合專業知識分析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3.3學生的積極參與是保證雙語教學質量的主觀條件
雙語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大部分學生在上課的時候,都會表現出畏難和觀望的心理。針對這種現象,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們適當增加了課堂互動交流的比重。這些互動交流通常是在每次課的最后階段進行,它集練習、提問、討論和講評于一體。限時練習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英文閱讀能力和解題速度;提問和討論主要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對學生的口頭表達,達意即可,以保護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講評則是教師幫助學生建立專業思維模式的重要環節。這種教學方式促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雙方主動介入的過程。實踐證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師生互動、交融、相互促進,才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程序設計概念”是學生開設的第三門雙語課程,由于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因此在課下要求學生使用全英語完成作業,這樣可促使學生學以致用,并客觀地檢驗出雙語教學的效果。
另外,授課教師平時要和學生多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障礙,全面督促和充分鼓勵學生,使他們領悟到英語在專業學習和研究中的重要性,激發和維持他們的學習興趣。這種課外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對學生積極參與雙語教學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心理支持作用。
4總結
學期結束,絕大部分學生基本能夠理解“程序設計概念”課上所講述的所有基礎知識。部分學生可以用英文描述程序設計概念的基礎理論,個別優秀學生可以在練習課或小組討論中用英語與他人流利的交流意見。在雙語教學中,學生們普遍感到專業與外語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專業知識學得更扎實了,學術思想也更加開闊了,他們對今后的進一步學習充滿了信心。
雙語教學質量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者通過對專業課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思考,討論了提高雙語教學質量的幾個重要的問題。應該承認我們離高層次的雙語教學要求和目標還有相當的差距,目前雙語教學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討和解決,我們將堅持不懈地進行這方面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向華政.關于《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雙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 株洲工學院學報,2006,(3).
[2] 左楨. 計算機雙語教學中的情感因素[J]. 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5).
[3] 張艷肖. 對我校程序設計課程實施雙語教學的研究[J]. 中國西部科技,2004,(10).
作者簡介
高麗婷(1973-),女,河北張家口人,河北建筑工程學院計算機系,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程序設計、網絡安全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通信地址:河北省張家口市建國路33號計算機系辦公室
論文摘要:高職英語教學的教學資源緊、學生基礎差、教材單調乏味、教學效果不佳的現狀要求教學模式改革;建構主義教學觀的興起為高職英語自主學習教學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多媒體網絡技術的普及又為建構主義學習觀提供了有效的實踐環境和條件;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指導,在教學實踐中嘗試開創包含主題學習、任務、互動、監控與測試四個環節的自主學習、師生合作的多媒體網絡輔助英語教學新模式。
本世紀以來,隨著以計算機和網絡通訊為核心的教育信息技術的發展,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成為新世紀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任務。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4年1月3日印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明確指出:“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發展帶來的契機,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特別是網絡技術。”“教學模式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筆者認為,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與本科教育有著共性與個性的差別。在教學中應通過進行高職英語教學思想、內容、方法改革,改進教學手段,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建立適應新世紀人才培養要求的高職英語教學體系,通過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建立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中心的立體化、多樣化、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實現高職英語教育“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教學要求。因此,研究如何在網絡環境下對高職生進行外語自主學習的指導尤為重要。
一、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及其問題
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之快,勢頭之迅猛,一時間使剛剛興起的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在資金、場地和師資力量方面都顯得尤為緊缺。英語課,尤其是公共英語課,每個教學班的學生由原來40人增至50-60人,甚至達到80人以上。在課堂上,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針對每個學生的情況進行必要的、大量的操練與輔導,對學生們的筆頭練習也無法及時加以批改。
此外,公共英語課教師勞動強度大,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教材內容單調乏味等問題也嚴重影響課堂數學的效果。要解決上述問題,只靠增加課時及師資力量,目前看來是不現實的。因為,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在校時間短(除去新生進校適應環境加入學教育一個學期,畢業生畢業實習和就業培訓的一個學期,剩余的也就沒有多少在校學習時間了),而英語師資的增加又不是在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問題。要真正提高教育質量,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培養現代化建設緊缺的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使學生們既能適應引進技術的崗位也能適應輸出項目的工作,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英語教學改革就更顯得任重而道遠。如何能在短期內迅速提高學生實際運用外語的能力,使他們能以外語為工具熟練地進行本專業的技術工作和交流,走傳統英語教學的老路是行不通的。結合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人才培養目標和英語教學的特點,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依據,深入研究和探討了大學英語向自主學習,向個性化、需求化發展的教學改革理念。
二、高職英語自主學習教學改革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教學觀
建構主義教學觀對外語教學的指導意義己在外語教學界得到廣泛認同。建構主義的學習觀為網絡化學習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原則和基礎,而網絡化學習又為建構主義學習觀提供了有效的實踐環境和條件。這種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及其適應性突出地表現在自主學習、情境學習、問題解決三個方面:
(一)自主學習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主動性,關注個體如何在現有的經驗基礎上開始構建知識和技能。與結構主義不同,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與加工,通過主動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所強調的正是學習的自主性與主動性。網絡以超時空的形式給學習者提供了極大的學習便利,需要學生以高度的學習動機、自律性去主動地進行自主學習,同時又給予學習者高度的靈活性去選擇學習的時間,利用自己現有的知識、經驗去選擇學習內容,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認知結構。
(二)情境學習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的知識不是獨立形成的,而是在與外部環境的交互過程中形成的,即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和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情境化的,知識是在情境中建構的,而且不能與情境分離。因此,學習需要有適合的外部環境或情景,才有利于學習者對知識意義和技能進行理解、分析與建構,而且有效的學習過程也必定發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這個情境一定要適應學習者內部的心理狀態,符合學習者求知的心理要求[1]。網絡化學習不但給學生提供選擇時間、空間、學習內容的極大便利,讓學生在適合自己需要的條件下充分地利用學習資源,網絡還以本身的優勢給學習者提供了多層次、多維度的情境。而且網絡結合多媒體技術,以圖、文、聲、像并茂的形式塑造出的這種生動的學習情景,是能夠提供視、聽、說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的情景,能高度調動學生的興趣,有利于他們對知識、技能的獲取和長時記憶,這方面的優勢特別對有著高強度、大量記憶特點的外語學習非常有利。
(三)問題解決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是完成意義建構,強調學生主動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知知識出發去發現和生成事物之間的聯系,這就要求學習者在任務的驅動之下比較獨立地與他人協作去探究、分析和解決問題,這也正是學習的本質問題。網絡以豐富多彩的知識庫,與外界商討的便捷和互動的條件為學習者探討、解決問題營造了理想的環境。解決問題是學習知識的高級過程和目標,涉及知識的實際運用、反思與交流,非常有利于知識的長時記憶,特別有利于外語學習中的技能發展和提高。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習者的社會文化能力,因此,高職英語教學中檢驗學習效果的最好辦法就是看學習者能否在現實生活中運用英語進行有效的交流,這也可視作高職英語學習的目標。利用網絡可以有效地設計外語學習任務與探究解決問題這兩種形式。前一種是學習項目和語言技能型訓練,學習者可以在網上查找資料,獨立或協作地理解新知識,提高技能,解決在意義理解和語言運用方面的問題;后一種是研究式地解決問題,在網上選取有關的資料來分析、解決真實世界中的問題,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同時在此過程中積極、有效地使用外語。
三、高職英語自主學習教學改革的現實條件:多媒體網絡技術的普及
長期以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一直以傳統教學方式為主,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法始終占主導地位,一支粉筆、一張嘴占據了整個課堂。忽視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以及實際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學環境單一。教室是學生們學習的主要場所。由于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教師根本不可能為學生們創造生動形象的語言環境,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也局限了教師最大限度的傳授知識的可能性[2]。
現在外語學習的環境相對于十年前有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網絡技術的出現與普及使外語學習環境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多媒體網絡技術的應用為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環境和條件。通過網絡,教師可以合理構建教學模式,把教學重點、要求、相關的教學資料(包括教師的電子教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閱讀材料等提供給學生,讓學生獨立地依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去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教師起著一種組織、指導和督促檢查的作用。通過網絡使教學資源共享,打破課堂學習的限制,展開開放式學習、個性化學習、多時空的學習,使學生自覺地變被動的課堂學習為主動的課外學習[3]。多媒體網絡教學可使學生置于真實的語言環境中,給學生提供逼真、生動的語言學習和交際環境[4]。在此環境中,學生不僅能成為信息的接受者,而且也是教學過程的積極參與者。我們認真地研究了網絡教學的特點,調查了現階段普通高等職業院校軟、硬件條件和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客觀狀況,認為在現階段,網絡教學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課堂教學,兩者還有必要相互結合。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并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卓有成效地開展。
四、對高職英語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探索
根據現階段高職學生的現狀和英語教學的具體特點,結合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和辦學方向,我們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指導,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自主學習、師生合作”的多媒體網絡輔助英語教學的新模式。這一模式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在必要時提供幫助與指導,這一新的教學模式包括以下四個基本環節:
(一)主題學習環節
教師在單元教學之前,首先確立本單元的教學主題,通過網絡將該主題及相關閱讀資料發給學生,要求學生通過閱讀和網上搜集的資料展開討論,并在上課之前將學習小組的討論結果發給教師,教師再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結果安排在課堂進行評講,解答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對于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師可以做好如下工作:首先,在每單元的參考資料中補充足夠的相關閱讀資料,供學生閱讀、參考;其次,為了便于學生自主學習,我們在英語教學網上鏈接了幾個熱點新聞網站,如21st Century和中國英語學習網等相關英語學習網站。此外,我們在英語教學網上還開辟了一個英語資料庫,供學生查找資料。例如,我們在“Thanksgiving Day and Christmas”這個主題單元中,就要求學生給我們介紹美國和中國的相關節日,這些節日的起源、當地人的風俗習慣等。明確了學習的主題,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二)任務環節
現在的中國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一般都已掌握了英語的基礎語音、基礎語法知識,并具有一定的常用基礎詞匯量。在采用任務環節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本單元應掌握的重點詞匯,重點語言現象,學生帶著這些任務可以在網上查看教師的教案及電子課件,練習發音、學習朗讀。教師可以把本單元相關的閱讀理解題、詞匯題、翻譯題以任務形式布置給學生,完成任務的學生可以以提交任務的形式向老師提交作業。在相應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對本次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檢查、評講,給學生記分,對單元中的難點加以強調和講解。
(三)互動環節
在執行主題環節和任務環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教師信箱、網上答疑室、網上聊天室以及論壇等方式進行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間的互動,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向同學,或向老師請教。教與學可以因時因地更加靈活地加以調整,不再受時間和場所的限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點和困惑可以在答疑室里得到老師的解答,甚至可以在答疑室里指名要求某位老師給予輔導,這充分發揮了名師效應。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擴大了受益學生的人數,避免了師資資源的浪費,實現了優勢資源共享。例如,我們在“Communication by Cell Phone”這個主題單元中,要求學生就使用手機的利弊問題在規定的時間里在我們英語教學網的學生聊天室里用英語進行討論。學生們的討論異常熱烈,有些學生在討論結束后,還就自己的觀點給我們的教師信箱發來了郵件,要求老師就某個觀點回答他的問題。這種網上互動的活動所產生的效力遠遠超過了課堂教學,連那些在課堂上不善于發言的學生,在避開了面對面的緊張和拘謹以后也成了網絡互動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在每單元的互動活動完成以后,教師可在課堂上對互動活動進行總結,指出存在的問題,解答學生的問題。
(四)監控、測試環節
在每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結合本單元的重點、難點設計一套單元自測題,供學生檢查本單元的學習效果。對該單元內容掌握較好的學生可在我們教學網上進行下一個單元的預習;還存有問題的學生也可以及時地發現問題所在。我們英語教學網還開設了在線測試。在線測試分“聽力測試”、“詞匯與結構”、“閱讀測試”。所有這些測試都按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要求的各個級別進行編排,學生在進入測試環節后,可將測試結果以提交任務的形式提交給教師,教師便可及時地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調整教學安排,從而實現了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的適時檢查與監控。
結束語
通過近年對多媒體網絡輔助英語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我們深切地體會到網絡環境下的英語教學應當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為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研究和探討網絡環境下的英語教學模式對師生各方面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徹底地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轉變過來,不僅需要做大量而細致的教學資源開發建設、網絡學習環境設計、教學模式設計和模擬交際互動的工作,而且師生都需要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渡過程。在對大學英語多媒體網絡輔助英語教學的教學模式的研究實踐中,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突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才能較好地體現“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俞真.運用多媒體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8).
[2]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電化教育研究,1997(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