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中醫傳統文化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2-09-15 00:34:49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中醫傳統文化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中醫傳統文化論文

第1篇

我國的中醫藥學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風雨飄搖之后,其獨特的整體協調、辨證施治等思維方式和治則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種理論形態、思維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來風,都會有其生成的土壤、陽光和水分。中醫藥學的科學研究傳統是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東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東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中醫藥學的發展見證了中國特定時代人類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的變遷。隨著科學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西方科學進入后現代時代,映射出向東方回歸的痕跡,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想與中醫藥學哲學思想有著深深的默契,后現代醫學也與中醫藥學存在明顯的暗合??梢哉f,后現代科學的腳步正是使中醫藥學感受到強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預示著中醫藥學將在21世紀與后現代化邂逅。這些都說明,中醫藥學傳統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的科學合理性和現實啟發性,其優勢必須保持。

1中醫藥傳統科學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現代科學思想

1.1系統論思想盡管近代的系統方法是從20世紀40年展起來的,但一些樸素的系統思想卻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東方出現了。中國古代存在著典型的有機整體觀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樸素的整體系統觀。如在我國最早的著作《易經》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風、澤、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說。八卦說把世界看作為一個由基本要素組成的系統整體,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疊形成六十四卦,從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間萬事萬物的世界體系。而且《易經》還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關系所規定的層次系統整體,是一個動態的循環演化的系統整體。同樣五行說也是將世界看作是由五種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組成的系統整體,這五種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層次的系統結構,從而構成一個復雜的大系統。所以這些理論基本上都是將最基本的物質元素看作是組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而整個世界無非是由這些元素組成的整體系統,它們之間相生相克,使得整個世界不斷循環演化,形成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系統整體。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為創始人的道家對系統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經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無”“陰陽”學說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疇,如有與無、一與二、始與終、陰與陽等對立統一的關系來表達自然界的統一性。它們認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則。天、地、人都是道的產物,它們具有統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體,也是天地人運動必須遵守的規律和行動法則,認為世界的起源于“無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

植根于中國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國古代醫學思想同樣包含有豐富的系統觀念?!饵S帝內經》中人體被看作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并進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養生規律是與外界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的,故有“天人相應”的醫療原則,主張把生理現象與自然現象相聯系,提倡整體辨證施治的觀點。

中醫藥學的這種觀點受到國際上系統科學家的高度重視。當代著名系統科學家,耗散結構理論的創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說:“我們正是站在一個新的綜合、新的自然觀的起點上。也許我們最終有可能把強調定量描述的西方傳統和著限于自發組織世界的中國傳統結合起來”[1]。

中醫的診斷方法中依然蘊涵著大量的系統論思想,中醫的診斷包括四診和辨證,四診除通過望、聞、問、切外,還包括參考病人的社會心理狀況、體質狀況以及自然環境狀況等信息,對病因、病位和病機做出明確判斷。辨證是以一定的經驗(包括理論)為基礎的信息加工、分析和處理的過程,辨證既是對四診資料的處理,又反作用于四診技術的運用,同時還受治療結果的反饋,并不斷完善和更新。中醫藥學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種,藥物治療的方法是針對證候組方遣藥,非藥物治療也同時針對證候或病因,選擇針灸、推拿或心理、音樂等來治療。其治療思路整理如圖1。

1.2演化論思想中國古代演化觀主要表現在陰陽學說、五行說、太極圖等學說之中。大多都是將萬物的演化描述成為一個相生相克、連鎖輪回的變化鏈條,其變化在一個閉合的回圈中進行,而始點最后又變成了終點。中醫藥學思維活動是動態的過程,通過人的機體在自然狀態下的動態描述,去反映出癥狀或生理現象的表現,如臨床中獲得的脈象、病人的面色、舌體形狀。中醫藥理論認為人的復雜性在于它自身和環境的相互聯系及相互作用的動態變化,元氣學說闡明了“形”與“氣”相互轉化的發展觀,強調“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動統一過程狀態演化,如中醫理論中健康概念實質上體現的是陰陽之間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狀態,醫療的任務就是調整這種狀態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狀態。中醫學對生理過程的認識角度是從氣化的結構和氣化的活動這一“耗散”系統出發的。

2中醫藥學傳統方法論對現代科學研究的啟發

2.1中醫藥整體認知論的科學思想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天人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主張人與自然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相互影響,相至制約,因而人應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天人觀在古代曾表現為“天命論”“天人感應論”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學的內容。但在西方工業化進程帶來的諸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資源和能源浪費等社會問題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諧的中國古老天人觀有助于在現代科學基礎上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保持與自然的和諧持續發展。

從實踐角度看,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傳統科學思想的影響。日本哲學家和農學家福岡正信先生依據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農法”取代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科學農法”,并親身實踐,取得了顯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賴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響,主張“有機建筑”的理論,充分注意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統一,體現了人與自然有機協調的特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還影響到現代技術的發展,這就是強調技術程序應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悅和健康,強調技術的功能是解放人,現代的人體工程學、人-機系統工程學和技術美學研究,正是適應這種需求的體現[3]。

2.2中醫藥直覺、體驗的方法論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創造性的思維模式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湯川秀樹從小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在他看來中國傳統文化中某種不同于西方的藝術特性——既有原則,又能進行靈活調整;不僅有科學思想,而且有駕馭科學的智慧。他說:“中國人和日本人所擅長的并以他們的擅長而自豪的,就是直覺的領域——日語叫做‘勘’(がん),這就是一種敏感或機伶。”[4]老莊的思想在湯川秀樹的物理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受莊子的倏和忽為渾沌鑿七竅的故事的啟發,聯想到萬物中最基本的東西并沒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們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對應。它雖未分化,卻有著分化為一切種類基本粒子的可能性,這就是“渾沌”。湯川秀樹還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這句話的啟發,提出了時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醫藥學思維中的直覺和理性總是互補存在,這種直覺賦予了科學家以新的頓悟使其有所創造。正如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所說:“量子力學迫使我們認識到,宇宙并不是物體的集合,而是統一體中各部分相互關系的復雜網絡。但這正是東方神秘主義體驗世界的方式?!保?]卡普拉相當重視“體驗”的作用,他通過中醫和《易經》來體驗事物的對立統一和動態平衡,通過《華嚴經》來體驗事物的相互依賴和時空的相互滲透,通過中國哲學中道與氣的學說體驗“空”與“形”的關系,并將這些體驗同現代物理學研究緊密聯系起來,從而獲得了對基本粒子結構和關系、量子場論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維模式的嚴密邏輯性決定了其強調“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這限制了創造力的有效發揮,而中國傳統文化中體驗的模式認識成果恰恰能夠啟發和激勵科學家的創造和想象力的發揮。

3中醫藥學協調思想為現代科學關于有機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啟示

李約瑟將中國傳統科學思想成為“有機自然主義”[6],因為中國傳統科學思想主要是針對存在有機聯系的事物加以整體的認識和體驗,其典型的科學成果應該就是中醫藥學。這是傳統科技體系中至今仍有現代價值的為數不多的成果之一。中醫藥學在不破壞生命有機體的內外聯系的前提下,通過觀察、體驗和辨證施治,調節人體內在機能,達到內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療特點,以其舉世公認的療效說明了中國傳統思想在認識生命有機體方面獨有的方法論意義。

管理科學是現代科學體系中體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具備社會有機體特點的組織或群體。早期的管理科學理論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羅制”實際上把工人看作從屬于機器生產工具,用機械論觀點看待生產活動中的人與人、人與機器的關系。現代管理科學中的Z型理論改變了這種傾向,開始強調以人為中心,注重人際的有機協調。提出Z型理論的美籍日本管理學家威廉。大內主張經濟組織中每個人和每個團體正好象人體中的器官,管理的機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協調,這種觀點顯然帶有東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學家伊藤肇進一步指出,日本企業家能夠使戰后日本經濟迅速復興,中國經典的影響應居首功[7]。

從分子到細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針對功能的遺傳學早有定論:基因產物必須在細胞內環境中發揮功能,細胞必須與其他細胞相互作用,機體必須在多變化的環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達及作為結果產生的表型常是通過個體基因型與內外環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飾和改變[8]。最新文獻也認為,很多人類常見病代表著我們的基因組與環境畢生相互作用的一種積累,預測基因在復雜疾病過程中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種令人氣餒的任務[9]。由上可見,基因型與表型不總是一一對應。因此單純以基因表達譜作為“證”的實質或作為“證”“病”的連結點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僅是基因并不能解開生命之謎,生命是宏觀的”[10]。美國《科學》雜志19990402出版復雜系統??渚庉嫴繉а浴俺竭€原論(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當指出現代基因組學還原論方法的不足,指出:“還原論的缺點越來越明顯,主要是信息過載和過分簡單化,從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議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補充占支配地位的還原論方法”[11]。

中醫藥學中蘊涵著現代系統科學的基因,復雜性科學的興起和發展為中醫藥學特色和優勢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發展呼喚中國傳統科學觀啟迪的今天,中醫藥現代化步伐會進一步加快,其科學內涵將會得到充分揭示和發展,中醫藥學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中醫藥學對生命活動的認識,提供了人類認識和把握人體復雜體系的有效途徑;中醫藥學研究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認知方法及其個體化診療體系反映了整體醫學的特征;中醫藥豐富的治療手段和靈活的方法,符合人體生理病理多樣性的特點;中醫藥浩瀚的古典醫籍,是人類生物信息的巨大寶庫;中醫藥學充分體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有機結合,展示了現代科學一體化的新趨勢。從以上的優勢和特色可以看到中醫藥學不但具有極強的科學性,而且在許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現代人體科學、現代生物學、現代醫學以至現代科學發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學進入后現代時代,正在從分析的科學嬗變為整合科學,中醫藥學中所蘊涵的文化優勢、思維優勢將對現代科學文化的發展發揮重要的啟發作用。

【參考文獻】

[1]伊·普利高津.從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2.

[2]葛榮晉.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3]張相輪,凌繼堯.科學技術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湯川秀樹.創造力和直覺——一個物理學家對于東西方的考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

[5]灌耕.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2卷)·科學思想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張相輪.東方的智慧[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8]KlugWs,CummingsMR.ConceptsofGenetics,Columbus:CEMerrillpubl,1983:81.

[9]PeltonenI.,MekusickVA.Dissectinghumandiseaseinthepostgenornicera.Science2001,291:1224.

第2篇

關鍵詞:木雕藝術;道德文化;傳統

中圖分類號:J52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115(2014)03-183-2引言

傳統木雕藝術作為展現和傳承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重要民間藝術形式,其將忠義思想、愛國情懷、孝悌觀念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都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使當下充斥在各種高科技產品中的我們依舊能夠受到洗禮,提升個人的道德水平。所以,將滲透著我國傳統道德文化的傳統木雕藝術一直傳承下去是當下國人的責任和義務。

一、 傳統木雕藝術

傳統的木雕藝術是一種以裝飾紋樣以及動植物等為主要表現內容,并以木構件作為載體傳達給民眾道德內涵和審美思想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民間道德文化現象。我國傳統木雕發展到今天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在這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木雕這種形式將自然狀態下的動植物雕刻出來,促使自然狀態下的動植物精神層次的意義,表達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我國傳統木雕藝術具有顯而易見的教化作用,絕大多數的木雕作品都滲透了儒家的思想和價值觀念,而儒家思想的滲透主要是雕刻木雕的勞動人民借鑒小說、戲曲、歷史人物以及神話故事等來完成木雕作品,其不僅滲透了儒家思想和學說,更寄托人們對安定、美滿、幸福生活的向往。例如,傳統木雕藝術善于運用神作為保佑人們生活幸福,“福滿人間”(圖一)這個木雕作品中的彌勒佛是個樂天派長耳垂肩,彎眉笑眼,面相豐潤飽滿寓意為幸福灑滿人間;彌勒佛手執佛珠,寓意為以慈悲為懷,寬恕人們的過錯,拯救處于水深火熱的人們,給他們以幸福,美滿的生活;彌勒佛又腳踏金元寶,象征招財納福,金元寶更是象征財富和榮華富貴寓意招財進寶。這充分地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雕刻“福滿人間”將所有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寄托在彌勒佛祖的身上??梢?,傳統木雕藝術所傳達的意義真實地展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的思想和精神。

傳統木雕藝術也是歌頌歷史人物的一種方式,通過雕刻古代歷史人物,將他們或大義凌然、傲骨清風、堅強不屈的精神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以此來祭奠歷史人物。例如“李白”(圖二)木雕藝術品中李白雙手背在身后,頭高高地揚起,相似在深思、亦相似大義凜然,充分的體現了李白不為權貴折腰的形象。相信木雕藝人是懷著敬佩和感激的心情執起雕具將李白的淡然、從容、脫俗一點一點地雕刻出來。所以說,傳統木雕藝術能夠成為我國藝術瑰寶是有原因的,將我國古代歷史人物所具有的高風亮節、堅強不屈、不同流合污等精神充分的展現出來,以此來無聲的教導人們要學習歷史人物所具有的精神。

圖一“福滿人間”傳統木雕藝術品(作者:鄭煌章)

圖二“李白”傳統木雕藝術品(作者:鄭煌章)

二、 傳統木雕藝術與中國傳統道德文化

傳統木雕藝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行為準則與價值觀念。簡單來說,傳統木雕藝術與中國傳統道德藝術息息相關。傳統木雕藝術不僅在形式上展現中國傳統道德意識,還在內涵上反映中國道德思想,這使得傳統木雕藝術與傳統道德文化一直緊密相連。如若要具體說明傳統木雕藝術與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關系,筆者認為從傳統木雕藝術對愛國傳統和傳統美德的展現來說明,會更加的適合。更加真切,更加具有說服力。

(一) 傳統木雕藝術對愛國傳統的展現

“愛國”在我國古代是仁人志士一生所追求的。當然,作為戰亂犧牲者的廣大勞動人民的愛國情懷也是非常值得人們敬佩的,他們的愛國情懷與愛國將士的表達方式不同,他們是通過木雕作品的創作來展現的。

1、 以戲曲人物為題材,展現忠義思想。

在我國古代,通過木雕來表達人民群眾對國家的熱愛是非常盛行的,尤其是在我國處于封建社會時期。無論是臣子、將士還是廣大的勞動人民對君主的忠義都是深入骨髓的。將士以戰死沙場的決心來表示對國家的忠誠,為人臣子的學士大夫等是通過舉薦對策來捍衛國家,而廣大的人民群眾則是通過雕刻各種戲曲中的英雄人物來表達愛國之心,像古代人民所雕刻的“桃園三結義”就是將自己的愛國思想通過木雕作品所體現出來的代表作品之一。這說明傳統木雕藝術能夠將人們心中忠義思想表達出來,而這也正是表達我國傳統道德文化中忠義思想的良好方式。

2、 以山水花鳥為題材,表達愛國思想

古人有通過詩詞歌賦描寫山水花鳥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當然,也有木雕藝人借山水素材來一展心中的愛國思想的行為。是的,我國古代的傳統木雕藝術善用山水素材來體現愛國思想??此坪唵蔚纳剿窨趟囆g其實是雕刻藝人在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表達自己愛國思想,這種借山水花鳥來抒情的雕刻方式充分的將我國道德文化中的愛國思想展現出來。

(二) 傳統木雕藝術對傳統美德的展現

傳統木雕藝術除了表達古人的愛國情懷外,還充分地展現了我國的傳統美德。運用傳統木雕藝術展現傳統美德的方式有雕刻吉祥圖案、雕刻風俗民情等等。

1、 雕刻吉祥圖案,寄托美好的愿望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處在戰亂中,對于平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別強烈。雕刻作為古代勞動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將對美好生活的期許雕刻在木雕上,它因此成為人們寄托情懷的一種手段,這使得各種不同類型吉祥圖案的木雕出現。傳統木雕藝術中對于美好祝愿的傳達是通過將各種動物、植物等雕刻在木雕上,通過動植物的諧音來構造吉祥圖案,像比較常見的“魚”的諧音為“余”,人們將其寓為年年有余之一。所以說,傳統木雕藝術也是人們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種方式。

2、 雕刻風俗民情,表達孝悌觀念

“孝”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傳統木雕藝術通過風俗民情來體現孝悌的觀念。正所謂“百善孝為先”,盡孝是中國傳統美德文化內容之一,其中包括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等。在我國傳統木雕藝術中以各種風俗民情為素材,將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等孝道充分地表達出來,促使人們在欣賞傳統木雕藝術時能夠更加深刻地意識到盡孝這一美德。所以,傳統木雕藝術將孝悌觀念表達出來,就相當于間接地傳頌我國傳統道德文化。

結束語

傳承至今,傳統木雕已經有千百年的歷史了,它所具有的藝術魅力一直在深深地吸引人們,使人們致力于木雕事業,更加注重傳統木雕藝術的傳承和發揚。要說傳統木雕藝術的魅力,筆者認為與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是分不開的,傳統木雕作品的內容和內涵充分地展現了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比如愛國思想、傳統美德。不管怎樣,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滲透在傳統木雕作品中,促使傳統木雕藝術更具魅力。

參考文獻:

[1]徐偉.談傳統木雕花板藝術與中國傳統道德文化[J].成功(教育),2009,(02).

[2]李建華,馮丕紅.論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理念的分疏遞進[J].武陵學刊,2011,(04).

[3]孫文營.對社會主義榮辱觀與中華民族精神關系問題的思考[A].“社會發展與民族精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

[4]段小青.花腰傣傳統民居的文化功能與生態意義――對新平南堿村“傣卡”的田野考察[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

[5]建平.中國傳統文化與文化創新關系之我見[A].傳統文化與先進文化構建[C],2004.

[6]梁昭華,高國珍,李永輪.明清民居木雕裝飾圖案造型的多樣性[J].美術大觀,2008,(11).

第3篇

1.1民族傳統文化有助于塑造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

學校教育有義務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藝術教育也不例外,而且將民族傳統文化貫穿于平時的教學中將更有助于學生正確道德觀的塑造,比如在戲曲表演中有很多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其中二十四孝圖就是典型代表;另外音樂的學習也有很多歌頌偉大的祖國的曲子,其中《祖國你好》也很具有代表性,這些內容都能很好的起到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形成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1.2民族傳統文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觀。

傳統民族文化凝聚著不同民族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的文化和智慧的結晶,而且也體現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觀,所以說在中學藝術教育中,學生能接觸到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優秀作品能給他們帶來很好的情感體驗,和理解作品所蘊含價值的機會,從而提高了審美觀念。

1.3民族傳統文化學習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當今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生和教師越來越看重成績,忽視了文化成績外,學生還需要有其他方面的學習以及得到全面發展,所以說將民族傳統文化知識貫穿于藝術教育中,能有效地改變這一局面。比如在藝術教學中,學生可以學習音樂,美術或是戲曲等課程,而其中像音樂又分為管弦樂,合唱等種類,由此這些豐富的教學體裁不僅能讓學生掌握藝術課程的技巧和知識,也能了解到傳統的民族文化,從而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在學習的同時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也就間接得到了全面發展。

2、中學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民族傳統文化在藝術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將這一傳統文化科學合理的貫穿到中學藝術教學中,并得到較好的效果是教學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認為從教師自身文化素養和教學措施兩方面進行改進,能將這一舉動得到實踐。

2.1中學藝術教育者加強自身的民族傳統文化的素養。

由于教師是學生的指引者和向導。因此,具有良好思想素質和傳統文化知識的教師,能為學生學好民族傳統文化提供較好的素材。一方面在平時的備課中教師要多留意民族傳統文化的資料,通過上網查詢或是實地考察等來豐富教學內容,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民族傳統文化的氣息,像學習特定的苗族舞蹈時,教師可以利用視頻,圖片以及講述舞蹈在當時所代表的意義等方面,讓學生能了解苗族人民的文化,也能對舞蹈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在跳舞的過程中能將其韻味展現的更加淋漓盡致。另一方面教師展現自己豐富的民族文化知識和對學習傳統民族文化的濃厚興趣,能間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為教師的水平會讓學生有朝著這方面努力的動力,因為他們也想像教師一樣得到其他人認可和肯定的目光,所以教師私底下提高自身的民族傳統文化底蘊是有很有必要的。

2.2在中學藝術教學中學習傳統民族文化的策略。

2.2.1重新確定藝術教學的具體目標。

無論是哪門學科都不是簡單的將學科知識和技能進行傳輸,而是要將人格的塑造以及其他能力相結合進行教學,尤其對于藝術教學而言,更加應該將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同現代藝術相結合,不要讓學生只了解現在,暢想未來,忽視文化的沉淀過程和歷史,比如中國畫中以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為特點之一,這就是受到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莊子的哲學思想影響。

2.2.2傳統民族文化教學的氛圍營造。

雖然藝術教育本身就含有民族文化知識成分,但由于教師和學校的重點還是集中在技巧和運用上,對民族傳統文化宣傳較少,也就造成了學習民族傳統文化效果不佳的現象,由此加強民族傳統文化的宣傳是將這一舉動實現的基礎。比如在學校的走廊或是宣傳欄中張貼具有民族文化氣息的作品,像山水畫,民族服飾特點等都可以被用來作為宣傳題材。除此之外,學校開展以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演講比賽或是舞蹈,音樂等形式的活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2.2.3穿插結合的教學策略。

由于在藝術教學中很多內容都是有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相關聯的。因此,無論是學習舞蹈,管弦樂,還是合唱等內容,教師都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其他民族傳統文化進行相關聯的擴充,以達到能讓學生熟悉民族傳統文化的目的,比如在學習苗族舞蹈時,蘆笙舞是其極其既有代表意義的舞蹈,這教師在講解蘆笙舞的由來,所代表的含義時,就能穿插著講講類似的其他民族的舞蹈,像傣族的鼓舞也是可以在祭祀場合運用的。

2.2.4讓學生感受到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學生對傳統文化感興趣自然為主動的去接觸它和了解它,如果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能將民族的傳統文化通過小故事的形式進行描述,必定能吸引更多的學生,比如在講解民間藝術時,講述與當下比較流行的十字繡差不多的民間刺繡,根據歷史的發展順序用故事的形式進行介紹,并通過刺繡說明當時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豐富多彩的生活,從而讓學生感受這些藝術的魅力。

3、結語

第4篇

一、思維模式

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在研究語言的過程中發現,東西方語言的差異是由不同的思維模式造成的,并進一步提出“文化和語言的基礎或者源頭就是思維模式”。東方的思維模式是綜合,西方的思維模式是分析,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導致了東西文化的差異。季羨林說,只有西方那一種分析的思維模式才能產生以梵文、古希臘文、拉丁文等為首的具有詞類、變格、變位等一系列明顯特征的印歐語系的語言。這種語言容易分拆、組合,因而產生了現在的比較語言學,實際上應該稱之為印歐語系比較語言學的這一門學問。過去,某一些西方自明為天之驕子的語言學者努力貶低漢語,說漢語是初級的、低級的、粗糙的語言?,F在看來。真不能不使人嗤之以鼻了。

幾年前,密歇根大學的一名叫理查德?尼斯比特的社會心理學家進行的研究表明“東方人似乎更‘全面’地思考問題,更關注背景和關系,更多借助經驗,而不是抽象的邏輯,更能容忍反駁意見。東方的思維模式關照普遍的聯系,有些模糊。季羨林先生認為,妙就妙在模糊。他說,上個世紀末西方興起的模糊學是發人深思的。

二、人文思想

東方的綜合的思維模式,深深影響了我們的文化。東方人從很早就開始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應該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于是形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占據核心地位的觀念――天人合一思想。結合當今社會環境惡化、全球變暖、新疾病滋生、地區沖突不斷的嚴酷現實,這種體現了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有多么大的現實意義。由此我們不得不感嘆中國古人深邃的智慧。但是這個養育了人類的地球正在受著人類無情的踐踏。天人合一思想如果不能被人類在實踐中得到貫徹,其結果必然是人類自己毀了自己。

三、藝術境界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另一個重要的標志――藝術所達到的高度,是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的。中國書法、繪畫、陶瓷、唐詩宋詞等等,無不體現著我們先人超凡的智慧與才華。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種文字,它們一般只作為語言工具來使用的,唯獨中國的漢字,不僅僅是語言交流的工具,古人無窮的智慧還使它變成了獨一無二的書法藝術,工具變成了對象――審美的對象。歷代書家在漢字的一點一橫、一撇一捺間追求著書法藝術的境界,并結出了累累果實。

對東西方文化都有很深造詣的華裔鋼琴大師傅聰曾說“西洋音樂的境界,我們中國文化其實老早就已經達到了。主要是怎樣去把那個“key”悟出來,去通一下子。譬如每個西方作曲家,我們大致可以感覺得到,他的味道很象我們中國某一位詩人?!雹?。他舉例說,像莫扎特的某首《回旋曲》,就完全是李后主《清平樂》的最后一句:“別來春半。觸目愁斷腸。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备德斦J為歐洲任何一個作曲家你都可以覺得他與某一位中國詩人頗相似,唯獨德彪西很難。譬如可以說貝多芬像杜甫,舒伯特像陶淵明,莫扎特像李白,最后期的莫扎特又像莊子。作品都是些童話故事。是很深刻很徹底的解放。傅聰認為德彪西其實只是意外地生在了法國,他的心靈根本上是中國的。傅聰認為德彪西的音樂真正達到了王國維所寫的最高境界――人物兩化。因為德彪西向來很少寫人,總是寫風花雪月。但在風花雪月里面卻充滿人的感情。由于這種境界,歐洲人恐怕很難真正懂得德彪西。中國古典藝術所達到的境界由此可見一斑,難怪有著深厚藝術修養的大翻譯家傅雷先生會發出這樣的感慨:“我對西方文化了解愈深,愈覺中國文化之美。”

第5篇

關鍵詞:傳統文化 企業文化建設 借鑒

企業文化是企業精神的象征,優秀的企業文化能夠塑造企業良好的形象,協調和統一企業內各工作人員的工作,增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加強企業的文化建設,必須與企業所在地的文化相適應。我國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國加強對企業的文化建設,離不開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國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維度激勵的導向力、滲透力和約束力有著顯著的影響。本文著重探討了傳統文化在我國企業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借鑒意義。

1.傳統文化以人為本,重視人的積極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烈的以人為本的傾向,在“人”和“物”的關系上,中國傳統文化往往表現出“重人輕物”的價值取向。正如孔子所言“天地之性人為貴”,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人的生命和價值,將人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并認為其他一切的活動和創造只有在為了人的時候才具有價值和意義。受到這一觀念的影響,中國的統治者歷來重視人才,而且也經常提倡民本思想。現在企業文化管理的核心也是人,建設企業文化的最終目的,就是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價值,這與傳統文化的人本思想極其吻合。我國企業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掘傳統文化在這一方面有價值的東西,為企業文化建設服務。

2.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重視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中和中庸,重視人與自然之間的統一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中國人追求人際和諧、家庭和諧以及國家和民族和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是最崇高的理想和最美好的境界。和諧的價值取向貫穿于中國傳統文化發展過程的始終。這一理念,與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所追求的和諧共存思想不謀而合。因此,我國企業在加強自身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吸收和借鑒傳統文化中相應的有益部分,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灌輸以和為貴的思想,并將這一理念納入企業管理中,創造一種和諧的環境和氛圍。要求企業加強企業內部員工之間的和諧,提倡互幫互助,坦誠相待,團結協作,親密無間的關系,讓企業內部產生榮辱與共的協作精神,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從而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中國傳統文化重視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正如《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國傳統文化重視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墩撜Z》中也強調“志士仁人,不可以不弘毅”。這種剛健有為、積極進取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奮發圖強,不斷取得新的成就。企業作為一種以盈利為目的的市場主體,要想在激勵的市場競爭中獲取有利地位,必須積極進取,增強自身競爭力。我國企業在進行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理應以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來鞭策自己,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具備了這種精神,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有利地位和競爭優勢,才能逐漸發展壯大并獲得越來越多的利潤。

4.中國傳統文化提倡重義輕利的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存在著重義輕利的思想,這一思想倡導人們不能一味追求物質利益,而且重視仁義和道德,而且強調仁義道德比物質利益更重要。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們在追求物質財富的過程中,不能忘掉“義”和“道”。運用這一思想對企業進行文化激勵,會產生積極的效果,這會促使員工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時候,不見利忘利,不擇手段的謀取私利,這有利于企業建立和諧的企業氛圍,同時也有利于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和員工價值的最大化。這也啟示我國的企業領導者要適當地采用道義激勵,而不能一味地用物質激勵員工,否則會讓員工形成重利輕義的不良思想。

5.中國傳統文化重視誠信

誠信是市場經濟并不相違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更應該講誠信。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誠信,一諾千金、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等典故源遠流長,儒家認為:“在心為德,施之為行”。無德即無行。孔子認為“德”的基本內容是仁義,“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誠之?!睆亩唐诳矗髽I遵守誠信未必能給其帶來實際利益,然而從長遠看,只有嚴守商業道德,在經營活動中講求誠信的企業才能獲得贏得別人的信賴,占領更有利的市場優勢,獲得更好的發展。建立一種誠信的企業文化,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產生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企業不講誠信,不僅不能長久發展下去,而且還會給他人、社會和國家帶來嚴重的危害。

6.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厚德載物的兼容精神

《周易》中講過:“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闭f的是人要有大地一般寬廣的胸襟,以承載萬物,兼收并蓄。中華民族在漫長的五千年的文明歷程中,逐漸形成這一厚德載物的兼容精神,養成了包容萬物、落落大方的氣魄。我們在建設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也要吸收和借鑒傳統文化中這一厚德載物的精神,對傳統文化要厚德載物,對社會要厚德載物,對企業員工要厚德載物。這樣才能形成一種和諧的企業文化氛圍,讓廣大員工更加熱愛這個集體,更加能夠全身心投入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

7.總結

在企業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如果忽視了本地本民族的文化,勢必難以形成適合自身的企業文化。我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充分吸收和借鑒傳統文化中的積極成分,對我國企業文化建設會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我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重視人的積極作用,強調天人合一,重視和諧,重視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提倡重義輕利的思想,重視誠信,提倡厚德載物的兼容精神。這些都能夠為我國企業文化建設提供有益借鑒。當然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極其豐富,能夠吸收和借鑒的東西還遠非如此,廣大企業要在實踐中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努力發掘傳統文化的價值。

參考文獻:

第6篇

中國的傳統藝術以其燦爛多姿的形式呈現于世人的面前,并為動畫愛好者們提供了大量的設計素材,不論是從整體動畫風格還是個體角色設定哪個方面來說,都凝聚了中國傳統藝術的內涵。評論一部動畫片的成功與否,不僅是要看其故事發展的情節,還需論其文化底蘊和內涵。中國傳統文化歷經了上下五年前的歷史變遷,積累了大量的、豐富的藝術形式,這些傳統文化藝術為動畫中造型提供了豐富營養和表現元素。

1、中國傳統戲曲

要想真正的將中國傳統藝術元素運用到動畫造型的刻畫中去,那就一定要透過外在的皮肉,將中國傳統藝術元素滲透其中。也正是滲透在動畫造型中的這些中國傳統元素真正打動了現代的觀眾。中國戲曲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舞臺藝術樣式。它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其中較為著名的戲曲種類:京劇、豫劇、越劇等,京劇更是奉為中國的國粹。中國戲劇中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形式為動畫造型的設定提供了大量的創作素材,如動畫短片《驕傲的將軍》中角色的造型設定就借鑒了京劇臉譜的表現形式,吸取了戲曲造型的特點,既有程序化的規范又有鮮明的個性表現。片中主要人物大將軍造型的設定就是在京劇“花臉”的基礎上加以夸張變形,從而突出表現其人物威武、真實的性格特點。

2、中國傳統水墨畫

水墨文化可以看作是最能代表中國傳統藝術的一種形式,它的濃淡相宜;它的水墨交融;它的渾然天成無不展現出獨特的中國意境。中國水墨元素正因為擁有著獨特的民族語言特色和古典文化的底蘊,引起了中外很多動畫造型師們的關注。它開啟了人們對于點、線、面及圖形的一種全新的動畫造型方式。從中國最早運用水墨藝術形式來表現的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到經典水墨動畫《山水情》,都是以寫意的方式,以墨帶畫,筆觸簡練,線條流暢的表達了民族的個性,表達了國人的情感。

二、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在動畫造型中的運用形式

動畫造型要求形式感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在做造型刻畫時不僅要靠文化藝術修養的積累,還應考慮采用怎樣的手法去具體表現它。一個成功的動畫造型設計,需要我們在了解劇本文化內涵的情況下用最為貼切的手法去表現出來,這一點至關重要。

1、中國傳統“線紋樣”在動畫造型中的運用

線,是中國智慧的祖先們最本能尋找到的一種最便利、最直觀的記錄方式,現存最早的戰國帛畫《龍鳳人物圖》中就賦予了線條神奇的藝術魅力。線,包含著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原始的藝術因素,也孕育著最早的審美意識。從仰韶文化中的“鯢魚紋”到青銅文化中的“饕餮紋”再至魏晉時期連綿婉曲的線描風格,無不透露著線條在中國傳統藝術形式中的表現力。

2、中國傳統裝飾性色彩在動畫造型中的運用

在中國傳統的色彩象征里,有五種最基本的元素:黃色象征土、白色象征金、藍色象征木、紅色象征火、黑色象征水。而在這些傳統顏色元素中,最被人們熟知和使用的是紅色,現也稱為中國紅。其實在中國原始社會,紅色也是第一個被應用于人類生活的顏色。中國傳統色彩的運用會給動畫造型的設定帶來渾厚、醒目的感覺,如動畫片《九色鹿》中虛實結合的裝飾性色彩的運用,典型的中國紅突出了神話傳說的意境,營造出一個亦真亦幻的神奇世界。

三、結語

第7篇

關鍵詞:藝術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 師道 孝道 經典 內學

當代中國的藝術教育,應根植于本民族傳統文化這塊土壤。這是藝術教育發展、成長的源泉,離開它,藝術教育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各種不同的藝術教育模式,不管是舶來的,還是本土的,無論是學習、繼承還是發展,我們本身應具有一個較高的視點去評判。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否則舶來的東西就難辨良莠,或導致另一個結果,即盲目地排外而妄自尊大。

由于歷史原因,我們今天的藝術教育出現了偏頗,即重技藝而輕人文。我們今天的藝術教育與傳統的人文教育產生了嚴重的斷層,這足以導致人的精神領域極其淺薄與蒼白,加之西方現代工業文明的介入,我們正在加速度地蛻變為“香蕉人”,而我們的藝術教育也增加了“功利”與“競爭”的傾向。過分重功利就會輕仁義,人與人的過度競爭會導致社會動蕩不安,國與國的過度競爭最終的結果將是共同毀滅。

一、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的比較

近現代西方注重的是科技教育。在科技進步帶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犯罪率上升、環境污染等。核能的開發本來是可以造福于人類的,但我們今天卻隨時都要遭受核戰爭的威脅。因此,人們形容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盲目地發展科技無異于盲人騎瞎馬。

近現代西方注重的是競爭教育。孩子從小就被灌輸競爭意識,保護自己的個人利益。而中國傳統的教育是教人禮讓、互助合作、共存共榮。中國古人并非不懂科技,但更懂得科技發展的弊端,因此,大力提倡發展人文教育,認為這樣,社會才能長治久安。當前是科技發展的時代,我們無意開歷史的倒車,只是盡可能地讓科技發展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狀態。科技好似一匹野馬,需要一名睿智的騎手去駕馭。中國傳統文化在這一方面可以發揮其積極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并非基于一種民族情結去贊美和宣揚自己的文化,也并非基于一種復古的情結而厚古薄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典集稱為經典,“經”是縱貫通達,“典”是典范、標準,古今一成不變之真理,可以超越過去、現在和未來。

二、 藝術教育包含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范疇之內

馬一浮先生在《論西來學術亦統于六藝》文中曾提到:“六藝不唯統攝中土一切學術,亦可統攝現在西來一切學術。舉其大概言之,如自然科學可統于《易》,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可統于《春秋》……文學、藝術統于《詩》《樂》?!彼囆g教育依托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可使其理論更加完備、深廣,還可使其教育理念達到一個更高、更新的層面,在其空洞的“形式”中攝入更多的人文色彩,使其能夠更多地關注人本身、人類社會以及人類的前途命運。

三、藝術教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再現

藝術教育不應被認為僅僅是畫畫、唱歌、彈琴等技藝的傳授,藝術教育是要把人類最高的智慧、德能與才藝以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造福于人類。

中國歷史中的繪畫、雕塑、戲劇等大多展示、宣揚的主題思想是“忠、孝、仁、義”,在娛樂之余不失其“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教育功用。無論是過去的君主時代還是現在的民主時代,藝術教育也要承擔起一種責任與義務來改善我們的身、心、世界。

中國傳統文化的典集又可稱為內典,內典即是內學之典集,其中所盛載的智慧與德能來自心靈的最深處,是人心本來具有而非從外學來的一種親證的現量境界,不是一種想象、推理構建的理論。通過這些典集可以開啟我們內心深處處于休眠狀態的智慧,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啟發式教學”。中國傳統文化也就是國學,被馬一浮先生稱之為“六藝之學”。馬一浮先生在《論六藝統攝于一心》的文章中寫道:“舉網者必提其綱,振衣者必挈其領?!毕纫R得綱領,然后可及其條目。六藝之教可以統攝一切學術,這是一個總綱領,真是“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一遺。學者須知六藝本是吾人性分內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來。吾人性量本來廣大,性德本來具足,幫六藝之道即是此性德中自然流出的,性外無道也?!彼囆g也本是人心中分內的事。藝術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也可以說是一種表里的關系。藝術教育中的“教育”本身就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藝術教育中的“教”,左邊是“孝”,意思是說老與子、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右邊是“文”,其意為文以載“道”。教育是師道,其根本是孝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就是師道與孝道??鬃釉唬骸爸居诘溃瑩诘?,依于仁,游于藝。”道是人生宇宙的真理、規律。在人與人之間表現為五倫十義,即“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人與人的關系應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長惠幼序、朋誼友信、君敬臣忠等關系為原則。思想、行為不違背自然規律,并把這種品德保持、發揚、增長就是“育”,久而久之會有所得,德者,得也。人與人的關系依止于“仁”,仁者愛人,像愛護自己一樣愛護他人,這種愛是“仁愛、博愛”,而非貪愛,這種博大而崇高的品質正是出自這樣的文化背景的熏陶,這種品質可物化、外現于各種藝術表現形式。

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藝術教育以人為本,首先要確立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和藝術價值觀。藝術不僅僅是個人的事,它的出現對于社會人群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也是藝術教育首要關注的事情。高雅的藝術對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的境界是大有益處的。藝術即使不能起到“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功用,至少也不應是“精神污染”而有害于社會人群,何去何從基本上取決于藝術教育的導向。

第8篇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的喪葬儀式是中國禮儀文化中最為獨特的一種,因為它既是對死者的羊重與悼念,也是對于生者的一種慰藉.而我們除了要對中國傳統的喪葬儀式了解的背后,還要更為深入地探究其背后的法律文化,因為這種法律文化才是一個民族的根。而這種尋根溯源無論是時歷史還是未來,都是一種應有的交代。立足于中國傳統喪葬儀式的過程和具體的禮儀要求,在回顧古代喪葬儀式的前提下,對于喪葬禮儀背后的法律文化進行剖析。從中得出的法律文化才是我們真正所要探尋的價值目標。

1引言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套自己的生死觀,他們把養生與送死等量齊觀,甚至重視送死的程度超過了養生。因為有時只要是活著就好,無關質量,于是就有了“好死不如賴活著”。相應的人們對于徹底離開這個世界的最后一次儀式—喪葬儀式就有了較為繁瑣的規定。當然,這些喪葬儀式的背后,也深深隱藏著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

2中國傳統喪葬儀式的主要過程

本人長期生活在北方,所以我對中國傳統的喪葬儀式的了解主要是針對于北方。通過本人親身的經驗以及查閱一些資料,中國傳統喪葬儀式的主要過程有:

小鹼:為尸體凈身整容,穿上壽衣。這個步驟要盡早,甚至有時在斷氣之前就進行。因為過幾個小時,由于肌肉細胞死亡,會出現稱為尸僵的四肢僵硬現象,影響穿壽衣。壽衣不能用皮質,因傳統認為這樣死者會轉世成動物。

報喪:正式通知遠近各處的親友死亡時間、情況和葬禮安排.經常有嚴格的形勢和順序規定.

奔喪:親友攜帶禮品、禮金、挽聯、花圈等從外地來參加葬豐。

停靈:即將尸體在靈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來奔喪的親友;同時有助于確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靈堂可為家中房間、臨時搭制的靈棚、或殯儀館的專用房間。靈堂內設悼念條幅、死者遺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蠟燭、紙錢等。另外,在暫時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況下,將棺材寄放在寺廟等地,等待未來下葬,也可稱作停靈。

守靈:停靈期間,已在場的親友,特別是死者的晚輩在靈堂輪流守護死者,接受奔喪者的吊唁。在整個葬禮期間,死者親近的晚輩(稱為孝子/孝女)穿不縫邊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繩或麻繩,腳穿草鞋,稱為孝服。

大鹼:當著家屬的面,將死者移人鋪有褥子的棺材,蓋上被子,釘上釘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內棺和放置隨葬品的外棺兩層。

出殯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殯開始的標志是孝子將一個瓦盆摔碎,稱為“摔盆兒”.由孝子執“引魂播”帶隊,有樂隊吹打,沿途散發紙錢到墓地。下葬儀式有風水師協助。

燒七:下葬后,親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燒紙錢,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還有類似的叫魂、燒紙錢等活動,稱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儀式稱為“斷七”,為正式葬禮部分的結束。

守孝:按儒教的傳統,孝子應該守護在父母墓的周圍三年,期間避免娛樂、飲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燭祭品供奉寫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掃墓:親友于清明節期間修理、打掃墓地.

以上這些是具體的程序,但是從這些程序中的一些細節中可以看出一些傳統的法律文化。

3喪葬儀式背后的法律文化

3. 1懊孟追遠的儒家孝道觀

孝道觀念是中國法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千年以來,中國人無論貴賤貧富,都深深地受到這種禮教的熏陶和影響。儒家孝道觀十分重視死,把送死看成是盡孝的主要標志之一。《中庸》說: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備矣。《孝經》里面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優,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墩撜Z》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儒家的孝道觀在宗教觀上表現為尊祖,在倫理觀上表現為孝祖,在喪葬觀上表現為厚葬。孔子在回答弟子樊遲時說:生,事之以札;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倫語為政》)。當弟子宰我認為三年之喪太久時,孔子批評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貿》)。在喪葬上,孔子雖然不主張厚葬,主張崇尚精神性的悼念,但他倡導的孝道觀,客觀上對后世的厚葬之風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故《淮南子祀論訓》曰:厚葬久喪以送死,孔子之立也。死者斷氣之前,要由其近親屬親自為其凈身整容,穿上壽衣;在葬禮上,死者的晚輩要在靈堂輪流守護死者,無論白天或是黑夜,尤其是晚上不能斷了人;下葬后,親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燒紙錢,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以及以后的守孝和掃墓等活動。

“孝”是一種血緣倫理觀念。先秦儒家認為,悲哀之情是人的孝梯道德本性在喪禮中的外顯形式,是真情的流露,正如《禮記正義》孔穎達疏說的:“本謂心也……孝子親喪,痛由心發,故啼號哭泣,不待外告而哀自至,是反本還其孝性之本心也。”儒家把孝道從此岸世界運用到了彼岸世界,喪葬儀式作為孝道在彼岸世界運用的載體,維系著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關系。

3. 2禮制下的宗法等級觀念

傳統等級觀念脫胎于奴隸社會,完善于封建社會,反映等級制度,并為思想家所論證、為法律所強化,因而成為一種傳統法律文化。中國古代歷來重視以“禮”為基礎的宗法等級觀念。儒家學說不僅強調外在儀禮的種種規則,而且更為重視其表現的思想和觀念,并且把他們上升到了社會秩序的層次,強調等級觀念。這一點也深深地表現在了喪葬儀式中。其中在喪服上就很有講究。按照《儀禮·喪服》的規定,喪服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紹麻五種,從表面上看,守喪是一個純血緣親情問題,其實五個不同的等級都表現出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差異,是等級觀念的體現。比如,喪葬禮儀中反映出男女社會地位的等級差異,據《儀禮·喪服》中記載,兒子給父親服斬衰,為母親只服齊衰,若父親已去世,服齊衰三年,未去世只服一年。妻子為丈夫服斬衰三年,丈夫則只為妻子服齊衰一年。其次,墓葬制度反映出社會等級的差別。陵墓的大小、高低、形制反映出死者生前的地位、權力和財富。比如西漢時代對各種不同身份地位人的墳丘的高低大小有較明確的禮制規定,墳丘禮制趨于完備。

孔子所謂的“禮”的主要作用是為了區分貴賤等級,維護社會秩序,是適應統治者的需要而提出的。由于中國古代的國家是在戰爭中氏族族長權力的不斷擴大而建立起來的,是一只家國一體的國家制度。相應的國家的各個機構和權力分配基本上是由氏族的血緣關系決定的,所以封建統治者正式通過“孝”來維系宗法血緣的紐帶,從而達到“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目的,為鞏固“家天下”的統治而服務。

3. 3以“和”為墓礎的法律文化觀念

《論語》上也說:“禮之用,和為貴”。在喪葬禮儀中也體現出“和”的文化價值觀念主要表現在通過喪葬禮儀活動達到家室和宗族的和諧。喪事的處理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行為,它往往是一個家族或宗族的行為。在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中,葬禮是一件大事,也是.民間各種儀式中最為隆重,也最為鋪張講究的儀式,喪事不是由幾個人單獨完成了,而是需要家族成員的參與,甚至是旁人的幫忙。葬禮是公開性的活動,也是一次社會聚合的機會,通過葬事的處理達到家庭的和諧,家族內的相互了解和和睦,達到了鄰里之間的互助,尤其重要的是,通過喪葬禮儀活動,達到了對子孫后代的教育。

第9篇

【關鍵詞】傳統美德 廣告創意 傳承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市場競爭不斷升級,商戰已開始進入“智”戰時期,廣告也從以前的所謂“媒體大戰”、“投入大戰”上升到創意的競爭,“創意”成為我國廣告界最流行的詞匯。廣告怎樣盡可能地為產品促銷服務,怎樣出奇制勝已是廣告人在進行廣告創意時所追求的目標。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基本文化價值觀念,不可避免地會在本民族的廣告中有所體現。這大大促進了我國廣告業的發展,使得中國廣告在吸收國外先進理論的同時糅合本民族的文化思想,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廣告學理論。正是這種特色讓中國廣告獨具魅力――將廣告宣傳和受眾根深蒂固的價值觀相結合。

中國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有著特殊的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歷史背景,從而形成了鮮明的個性。中國的傳統美德講立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本文把中國傳統美德文化分為修身美德、齊家美德、處世美德、治國美德四個方面,并從這四個方面來論述中國傳統美德文化在廣告創意中的運用。

一、傳統美德在廣告創意的運用

1、修身美德在廣告創意中的運用

“修身”在中國傳統道德理論中,是指通過學習、培養和鍛煉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在中國文化史上影響較大的儒、道、墨、法家都非常重視“修身”的重要作用。一個經典的現代案例就是耐克公司為“國際志愿者年”做的廣告宣傳畫。廣告的正中央是一個用傳統中國書法寫的繁體字 “”,其中的“提”那一筆巧妙地變成了耐克產品的標志“√”。左邊的一行小字是:“投身2001年國際志愿者行動,為時21日,JUST DO IT”。其中“”為IT的諧音。這則廣告具有雙重的效果:作為無私的道德責任,義與利,特別是私利形成了尖銳的對立。一個本質上實實在在的商業廣告在合理運用了傳統美德后,不但在畫面上吸引了觀眾,而且簡單的一個“”又讓人產生一種親切感,自古商人“惟利是圖”的印象在此時被淡化。

2、齊家美德在廣告創意中的運用

家庭是一種以婚姻關系為基礎、以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為紐帶的社會生活組織形式,是最基本的社會消費單位。中國人歷來有很強的家庭觀念,在古代宗法制社會中,社會的組織形式以血緣親族關系為核心,家庭是基本組織單位,在社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家庭的和睦穩定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家是每個人最安靜的港灣,家庭成員就是每個人最親近的人,人們在待人處世時總會不知不覺地把親人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廣告人也正是看中了這點,在產品廣告中融入親情。

3、處事美德在廣告創意中的運用

人生在世,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為人處事應當明確自己的社會職責和社會角色,應當履行自己所承擔的社會義務和社會責任,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在處理人際關系時,交往和職業道德對于人生目標和價值的實現以及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國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在人際交往和職業活動中向來尚禮儀、重誠信、尊德性、盡職責,經過歷代志士仁人的認真總結和大力彰揚,形成了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處世美德。

作為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其最根本的思想就是“仁”。“仁者愛人”強調人與人的相處環境應當寬松,對人要胸懷寬宏、待人要寬厚;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與人在相處時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儒家的這種仁愛思想發展到今天主要表現為尊老愛幼、仁慈友愛、長幼有序等?,F代廣告特別是公益廣告中體現這種仁愛、和諧、充滿溫情的廣告可以說數不勝數。

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處世觀自古以來就影響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對廣告商來說,追逐利益無可厚非,但是若能夠在取得利益的同時主動承擔一些社會責任,在“仁”上面做一點文章,將人們傳統觀念中的“奸商”轉變成“儒商”,必將升華商業廣告的主題并獲得受眾的支持。

4、治國美德在廣告創意中的運用

中國的傳統美德以“治國平天下”為終極目標。在我國傳統觀念中,政治與道德總是聯系在一起的,一切政治活動同時也是道德活動;一切政治原則同時也是道德規范??鬃铀珜У摹盀檎缘隆本褪莻鹘y治國美德的概括,也是“以仁為本”的倫理道德觀念在治理國家上的體現。孔子尤其強調德法并舉。我們今天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就是對“德治”和“法治”的傳承。這種意識的傳承,培育了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文化,維系著中華民族高度的道德文明。正是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之下,中國人普遍形成了重感情、講仁愛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也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故而以整體主義思想為核心的價值取向貫穿了整個社會和國家。

二、將傳統美德運用于廣告創意可能出現的問題

1、為了創意而創意,背離廣告目標,影響廣告認知效果

廣告是一種溝通手段,也是一種營銷工具,更是一種競爭武器。廣告的任務就是與消費者溝通、感染他們。廣告信息要脫穎而出,必須有獨特的傳播風格,這要求在“說什么”和“怎么說”上做到“有賣點”和“好玩”。賣點包括商品的必有特質(外形、功能、品牌形象等)和受眾的利益興趣點。

“為了創意而創意”是許多廣告都存在的問題。傳統美德運用于廣告(主要是電視廣告)一般是通過把美德文化植入情節設置帶出產品訴求的,但很多創意人把所有精力都花在“情節設置”上,忽略了廣告本身的目的。結果廣告播出后雖然能夠引起消費者的極大認同感,卻不知道廣告到底要講什么。消費者只覺得廣告好看,產品的利益訴求點卻沒有傳遞出去。他們當然不會因為廣告好看而去購買產品,更有可能在看完之后只記得廣告的內容而忘了產品的名稱??梢姳畴x廣告目標會影響廣告認知。

2、創意不被受眾所理解

廣告創作的基本要求是通俗,創意再怎么高,違背了這個原則,都是一則失敗的廣告。廣告創意不能被目標受眾所理解是常犯的毛病,而在傳統美德文化類廣告的創作中這一情況更容易出現。由于大多數廣告人與目標受眾處在不同的社會階層,文化水平也不同,創作傳統美德文化廣告時,廣告人自覺很容易理解的故事(語言)或許在目標受眾的眼里是莫名其妙的。而且,傳統文化廣告通常是用“意境”(意會)來贏得受眾的認同,如果廣告所采用的元素不能被受眾理解,一切就都白費了。

三、將傳統美德運用于廣告創意的對策

廣告中蘊含的傳統文化,使廣告表現出更多的人文氣息,使觀眾在視覺和聽覺形象的接受中得到文化的熏陶。一則優秀的廣告,除了能夠以其精確的定位、獨到的創意、精美的制作給廣大受者帶來藝術上的感染和情感上的沖擊外,更應該包含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以引起受眾的真正共鳴,從而潛移默化地引導人們的消費行為,影響人們的生活觀念、審美觀念和價值觀念。要想成功地將傳統美德與廣告創意相融合,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圍繞產品利益點展開訴求

基于營銷基點上的廣告創意,才能真正體現價值。廣告的表現手段一定要與訴求點緊密相扣。消費者不會花費精力去琢磨廣告中的產品到底能給自己帶來什么好處。一個好的廣告,要讓消費者清楚容易地看到產品的利益。應該一開始就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吸引注意力的最好辦法就是制造一個懸念;其次要感染受眾,以情動人,把受眾帶到廣告創造的意境中去。廣告本身要有相當的觀賞性才能減少消費者的對抗心理;最后,讓產品的利益點不經意間在消費者的心里打上深深的烙印。

2、突出產品名稱

把傳統美德文化應用到廣告中不僅是為了感化消費者,也是為銷售服務,因此要盡可能讓受眾記住產品的品牌。在廣告創作中,要讓產品的名稱(形象)盡可能多地出現,加深消費者的印象,不然就會導致消費者對產品品牌及功效記憶模糊,廣告傳播的效果大打折扣。

3、準確把握受眾的理解能力和文化差異

高超的廣告創意要很容易讓目標受眾理解和接受,應該先分析目標受眾因文化水平、民族、地區限制所造成的文化差異以及目標受眾的經驗背景。文化水平主要是指目標受眾的總體受教育程度,投放農村市場的廣告,其語言就不能太書面化。特別是以傳統文化為創作元素的廣告就不能過度引經據典,把要表達的意思放在生活化的場景中會取得更好的效果。而文化差異主要是指不同民族、地區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語言、風俗、習慣等。有很多廣告創意對于漢族受眾來說很容易接受,但也許并不適合少數民族群體。

4、對市場、產品、消費者、競爭對手深入剖析

一個科學有效的廣告創作流程應該是這樣的:經過消費者分析、產品分析、市場分析發現問題點和機會點,提出廣告要解決的問題,然后制定廣告策略和廣告表現方向,接下去再進行廣告創作,制作故事版、印刷設計稿,最后根據故事版和設計稿制作廣告。要走感情路線打動消費者,就要把握市場、產品、消費者的心理特征,對它們進行深入的剖析。廣告只有讓消費者獲得認同感,才能促使他們采取行動。■

參考文獻

①《傳統文化對現代廣告的影響》省略.

②《淺論中國現代廣告中的基本文化價值觀念》省略.

③北京未來廣告,《友愛互助,用愛相處》[EB/OL].省略

④楊學軍、湯俊峰 主編:《成功廣告案例評析》[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0:107

⑤何修猛 編著:《現代廣告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 h在线视频免费观看完整版 h在线观看视频免费网站 | 欧洲性开放老妇人 | 欧美com | 韩国迷人的保姆 | 欧美生活性色 | 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影院免费 | 久久久中文字幕日本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亚洲欧美 | 操欧洲女人 | 深爱激动网婷婷狠狠五月 | 六月丁香婷婷色狠狠久久 | 国产视频黄 | 天天爱天天做久久天天狠狼 | 色婷婷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国产综合 | 美国性网站 |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99久久久 | 色综合久| 国产99r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 日韩专区视频 | 2021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 久久国产精品偷 | 丁香六月在线视频 | 五月天网站最新的网址 | 欧美国产日韩久久久 | 九九99在线视频 | 久久综合色视频 | 加勒比一区二区 | 久久男人网 | 久久狠狠一本精品综合网 | 成人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国产理论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 精品一二区| 私人免费电影影院 |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奇米第四色在线视频 |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 99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