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8:25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技術總結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一、對魏晉南北朝及其以前文論的見解
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蔡宗齊《先秦漢晉言實之論與陸機劉勰的文學創作論》認為,陸機、劉勰的創作論是從先秦漢晉言實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貢獻是建構了文學創作的理論框架,它也是辨別和描述創作過程不同階段的復雜的精神和語言活動。在此基礎上,作者還反思了陸、劉創作論對后世文學和美學發展的影響。武漢大學曹建國認為詩的本事文學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一種詩歌解讀方式的文學批評價值;一是作為一種故事文本的文學價值及其意義。陳伯海《為意象正名》指出:意象即表意之象,意象不能等同于詩中名物。陳允鋒《中國古代詩學語境中的風骨觀述論》指出,風骨是不斷發展演變的動態范疇。他將詩歌風骨理論涉及的主要問題概括為三:一是情感類型,二是作者的本源功夫,三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形式技巧。戴景賢《論劉勰〈文心雕龍〉之文學本質及其玄學基礎》探討了劉勰以文為德涉及的哲學體系,依“幾”、“神”說所建構的哲學理論與其導引產生的文學本質論以及其所涉及的藝術論議題。董乃斌《劉熙載〈藝概·詩概〉的詩歌敘事論》認為其敘事觀在以下三個方面較為突出:敘事、抒情對舉的概念確認;對詠史詩敘事成份的辨析;對杜甫、白居易的敘事分析。
黃霖《文學名著匯評本的文學價值》指出,文學名著的評點主要是關注名著的文學性,匯評的優勢是集各家之說于一處,充分顯示百家爭鳴的特點,有助于真知灼見的形成。黃仁生《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通變說》探索了文學通變說形成的思想基礎、劉勰構建的文學通變理論及文學通變理論的影響。李建中《中國古代文體學的理論譜系》追溯了中國古代文體學之起源,建構起以“用”為華實,以“言”為主干,以“體”為根柢的理論譜系。劉暢《從劉勰與“時流”的社會距離觀其文學思想的形成》認為,若離若即的邊緣性狀態是劉勰與時尚主流的距離,導致了他思想意識尚北,審美趣向宗南,因而對變新與復古通融折中。劉疏影《宗炳繪畫美學理論命題“應目會心”探微》尋索了“應目會心”的基本內涵及其影響,認為它在中國繪畫理論及美學思想中具有奠基意義。楊明《讀湯用彤〈魏晉玄學與文學理論〉志疑》對湯用彤魏晉文學原理出于玄談并不認同,指出哲學對文學是有影響的,但應厘清影響的范圍、程度,研究這種影響決不能離開文學本體。二者的關系是從文學到哲學,而不是從哲學到文學。王定璋《孫綽的鑒人與品文》指出,孫綽長于鑒人,往往緊扣所論對象的本質特征;品文則與文本緊密聯系。鄔國平《詩歌曾經被這么解讀》探尋了文字獄與自由釋義的關系,認為凡涉及文字獄的作者,其作品在接受史上一般都會“被文字獄化”,這是自由釋義的惡果。
二、對魏晉南北朝以降的文論研究
《文鏡秘府論》在日本影響頗大。顧春芳《近年日本關于〈文鏡秘府論〉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問題》對其版本、傳承,其對后世的影響,對書中漢字音的研究等問題提出見解。查屏球對元明“和唐詩風”源流進行了考辨剖析。陳詠紅、利敏瑩認為李商隱詩歌創作中的陌生化程序值得探索——它使李商隱的詩歌具有朦朧化和多義性,用典和結構都散發出陌生化的美感。代迅《中國文論話語方式的危機與變革》認為,步入現代社會以來,傳統中國文論面臨深刻危機,必須改變中國文論“述而不作”、“依經立義”的傳統及其經驗性和點悟性的局限。丁放、甘松認為詞集的箋注、點評是值得研究總結的文論形式,二者既有區別和側重,又互相交叉聯系,構成詞學銓釋學的重要內容,對詞集傳播接受、詞派形成意義重大。
鄧新華《妙悟與活參》,對佛禪思想影響下的詩學解釋學原則進行探析,指出受“以禪喻詩”風氣影響的文論家的妙悟、活參的佛禪理論與詩學解釋學結合,提升了詩學理論。胡傳志《元好問與戴復古論詩絕句比較論》比較了二者的異同:內容上元年輕氣盛,重在批評他人,告誡自己;戴年近古稀,意在自述體會,教導他人。對論詩絕句,戴成就遜色于元。元成功發掘論詩絕句體系的體制潛能,超越了杜甫《戲為六絕句》,成為后人仿效的對象。杜桂萍《序跋題詞與蔣士銓的戲曲創作》認為,透過序跋題詞可以深入理解其戲曲觀念,推究其創作心態與藝術追求,值得深入研究。房瑞麗《明代〈韓詩外傳〉評點論略》認為明代對《韓詩外傳》的研究形式多樣,成果豐富。其特點是圍繞義理闡釋、文學鑒賞及對比校勘等三個層面來進行,在《韓詩外傳》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關愛和《劍氣簫心龔自珍》指出,在嘉道學風、士風轉換和文學精神的形成過程中,龔是開風氣之先的領軍人物,其特征是留心古今而好發議論的激昂慷慨;而指天劃地、歌哭無端的浪漫狂放等,則被、時期新一代志士仁人所繼承延續。龔的書生意氣、劍氣簫心,成為中國近代知識分子行為情感的憑借范型。
黃念然《論中國文學批評觀念的現代轉型》指出,近現代文學批評的自我反思是中國文學批評觀念現代轉型的重要契機。全桂臺《明代文學書信探究》則從另一視角挖掘了文人書信中的文學精神與審美趣尚。劉再華《李慈銘的駢文理論與批評》指出,李認為“惟文之有偶與有韻,同皆文章本質”,并根據用偶、用韻、用典及辭藻風格的不風,以中唐為界,對中唐以前的駢文基本上予以肯定,對盛唐以后至清以前的駢文則整體上持貶抑甚至否定的態度。呂玉華《中國古代小說概念的演化》尋索了小說概念的萌芽、分化、演變并趨于定型的歷史過程,頗具條理。
【關鍵詞】 交易成本 談判費用 關系成本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TC)最早起源于制度經濟學, 科斯(Coase?R?H )認為交易成本(費用)就是市場上發生的每筆交易的談判和簽約費用[1]。1937年科斯第一次開辟了交易費用分析的新思路[2]。科斯通過研究企業性質,認為市場運行過程中,各組織的交易存在著交易費用,它是“運行價格機制的成本”,包括2 項:(1)獲取市場信息的費用;(2)談判和履約的費用。科斯首先打破了交易零成本的觀念[3],認為任何交易都會產生正成本;然后在其著名論文《企業的性質》中對企業之間的交易展開了分析,指出從現實環境的觀察中,經濟學家同意價格機能是一種較佳的協調機制,但也承認企業家的協調功能。
后來,阿羅認為[4] “交易活動是構成經濟制度的基本單位”,把交易費用定義為“經濟系統的運行費用”,“交易費用是經濟制度運行的成本。”
達爾曼(D ahlm an?C?J)認為[5],交易成本包括獲取信息的成本、討價還價和決策成本以及執行和控制成本。這些都屬于傳統的交易成本理論。
威廉姆森在正式提出交易成本的內容前,曾分析不同資產專用性下的治理成本,并總結了不同的治理結構[6]。后來在1996 年出版的《治理機制》中提出交易成本包括:(1)達成雙方滿意的協議成本;(2)使協議適應預期不到的突發事件成本;(3)實施協議的成本;(4)終止協議的成本;(5)獲取市場信息的費用;(6)為避免沖突而進行的談判并付諸法律而支付的費用。
1986年,馬修斯[7]提供了這樣一個定義:交易成本包括事前準備合同和事后監督及強制合同執行的費用,與生產費用不同,它是履行一個合同的費用。
1999年,Aidanving和 steven Globeman把交易費用分為談判費用和機會主義費用[8]。談判費用包括:談判本身產生的費用;修改合同的談判費用;對外部的監控費用;產生沖突或解除合同所引起的制裁費用。機會主義費用是任何一方為了自身的利益行使機會主義而產生的費用。
張五常將交易成本定義為制度成本[9],張五常在其《企業的契約性質》一文中以記件工資契約為例[10],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發生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的成本。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所有不是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指導的生產和交換活動,都是有組織的活動。
有學者在交易成本的范疇研究中提出交易成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11]。狹義交易成本僅指雙方或多方在交易過程中發生的費用,而廣義交易成本則包括為了進行交易而發生的所有耗費,其中包括維護關系的成本。雷星暉等(2008)在解釋廣義交易成本中提到:作為供應鏈間接活動的交易成本屬于狹義交易成本的范疇,而作為供應鏈質量保證活動的交易成本則是區別于純交易過程發生的費用,這部分成本通常是為了獲得、維持和發展供應鏈上企業關系而耗費的成本,是能夠創造關系價值,并反過來影響狹義交易成本的成本,稱之為關系成本。而Heide,Jan B(1994)也認為,交易成本與關系的建立、發展與維持的全過程是相關的[12]。
桂良軍(2006)認為[13]關系成本包括改善溝通技術與方式的成本、技術支持成本、資金融通成本等側重于影響發展雙方關系的成本,關系成本包括了交易成本,或認為關系成本即為交易成本。
現階段對于交易成本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的內涵,應建立在廣義交易成本的解釋之上,既包含了狹義交易成本(以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的經濟學解釋為基礎),又包含了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之間為發展和維護關系而發生的所有耗費(以桂良軍等歸納的關系成本為基礎)。
參考文獻:
[1] Coase?R?H ,Nobel Lecture: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Pro- duction,in The Nature of the Firm :Origins,Evolution,and De- velopment[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230
[2] 張五常,交易費用的范式[J],社會科學戰線,1999年,第1期:1-9
[3] R.E.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1-44
[4] Arrow.K.J,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issues perti- nent to the choice of market versus nonmarket allocation[A], In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C], The PPB System,1969,1:59-73
[5] Dahlman?C?J,The Problem of Externality[J],Journal of Legal- Studies,22:141-162.
[6] Williamson.O.E.Strategizing,economizing,and economic orga- niz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1991,12:75-94
[7] Matthews,R.C.0,The Eeonomies of Institutions and the Sour-
ces of Growth,Eeonmi[J],Journal,1986,96:903一910.
[8] Aidan Vining Steven Globerman,A Cone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out souring Decision[J], European nage- ment Journal,1999,6:645一650
[9] 夏林,基于交易成本的企業縱向關系治理機制選擇分析[D], 碩士學位論文,鄭州,鄭州大學,2007年
[10] 尚琳琳,企業性質分析的雙重標準:交易成本與效益[D], 碩士學位論文,廈門,廈門大學,2001年
[11] 雷星暉,張柯,基于企業關系分析的供應鏈交易成本的研 究[J],經濟經緯,2008年,第5期:123-125
結合使用概念設計理念中的近似估算形式,可以縮短方案設計初始階段對各種結構系統的構想、對比和選擇時間。而且獲得的結構設計方案具有清晰的概念、準確的定性,在后期設計中就不需要再次進行一些繁瑣的計算,方案的整體效果非常優異。與此同時,結構設計者還能正確判斷使用計算機進行內力分析所得到的相關數據是否具有預期的準確性。在建筑結構設計中使用概念設計是避免出現結構不合理的有效形式,能夠迅速排除一切影響建筑物安全的隱患。
將概念設計應用于建筑結構設計中應該把握的若干要點
激烈的發展競爭推動我國建筑企業不斷補充能量,汲取先進的建筑結構設計理念,力求持續提升自身市場核心競爭能力。近幾年以來,在國外概念設計思想的熏陶下,國內很多建筑結構設計者也在全面總結并完善自身設計理念,積極將概念設計理念實際應用于建筑結構設計工作中。概念設計逐漸成為目前我國建筑領域的主流思想,設計者在這種方式下可以不斷挖掘自身潛在的創新技能,給建筑結構設計領域注入新鮮的理念。
1選擇使用最佳的結構設計策略
概念設計是一種將專業知識與建筑設計者實踐經驗有效結合在一起的設計理論,其本質目的是確保使用的結構設計策略在經濟適用的基礎上,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所以,具有一個適宜的結構設計策略是應用概念設計的前提條件,也就是說開展概念設計工作必須首先獲得一個能夠滿足實際要求的結構機制或形式。這個結構機制或形式應該包括建筑結構整體的設置、應力及抗震能力的計算分析,不能將具有差異化的結構機制混雜使用在相同的結構部分,爭取滿足豎向及平面的規則要求。
在選擇最佳結構策略的時候,必須從整體出發,應該將設計要求、結構特征、施工環境、材料情況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起來進行分析,同時獲得顧客的充分支持,然后再開展結構方案及策略的選定,確保方案的最優性。策略的選擇是建筑結構設計工作的開端,其選擇結果的質量及水平將會直接影響接下來所有的工作,因此,結構設計者必須給予其足夠的重視力度。
2采用適宜的計算簡圖
到目前為止,人們仍然無法完全突破實際空間結構系統整體分析及研究的局限性,在建筑結構的設計過程中必須使用各種簡化或假設的形式。所以,結構設計者應該全面掌握建筑物的整體構成,及其各個分區域之間存在的一切力學關系,將概念設計切實運用于實際工作中。適宜的計算簡圖是建筑工程結構安全性的有效保障,采用恰當的計算簡圖才能施行正確的結構計算,將建筑工程結構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階段。
結構設計者必須重視計算簡圖的挑選,結合建筑工程的實際情況使用理想的計算簡圖,同時保證計算簡圖全部都能符合標準的構造要求。在實際情況下,雖然結構里的節點并不是單純的鉸結及剛結點,但是只要能夠將計算簡圖的誤差控制在預期計劃許可的范圍內就可以了。
確保計算結果的高度準確性
近幾年以來,計算機在建筑領域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設計者經常使用不同的軟件來協助完成結構設計工作,但是因為軟件的類型繁多,導致計算結果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性。因此選擇適當的軟件來盡量減少計算結果可能出現的誤差是非常有必要的,設計者應該全面掌握各種類型軟件的特征、使用要求、適用范圍等內容,著重突出相關參數的獨特及重要性,結合自身充足的學科理論知識及實踐經驗來進行分析計算。獲得計算結果之后,仍然要保持謹慎的態度再次復核,遇到問題采取措施及時整改。
結構設計者必須從根本上認識到目前所獲得的結構設計及計算理論仍然存在或多或少不足的地方,甚至在建筑結構的設計過程中有一些區域的數值是無法進行計算的。例如在設計混凝土結構的時候,設計者根據塑性理論極限狀態的設計形式來獲得截面的數值,而內力數值則要在彈性理論計算形式的基礎上才能實現,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不能忽視的矛盾。因此,建筑結構實際的受力情況與計算數值之間的差距也較為顯著。為了避免這些可能在設計時出現的失誤,彌補計算理論存在的缺陷,或者確保計算結果的高度準確性,都需要結構設計者在正確概念設計理念的引導下,采取有效措施實現預期的設計目標。
結束語
【關鍵詞】產業轉移;產業轉移影響因素;產業承接力
1.引言
產業轉移是由于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后,某些產業從一個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一種經濟過程,是不同發展程度地區重新調整產業分工、重新分配價值鏈的過程,也是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發展、發揮后發優勢的過程。產業承接在產業轉移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產業承接力是實施產業轉移的前提和基礎,產業承接的成敗關鍵在于產業承接能力。
2.國外產業轉移相關理論
2.1 產業轉移基本理論
國外學者對產業轉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產業視角、企業視角和國家視角進行的。產業轉移的概念最早產生于古典經濟學時期,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俄林的要素察賦理論,從不同視角對產業轉移進行了系統分析,為一般的地區間的產業分工、產業轉移奠定了理論支持。
2.1.1 基于產業視角的產業轉移研究
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1932)首次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提出了產業發展模式的“雁行形態理論”,反映了產業轉移對發展中國家產業升級的作用。該理論認為,次發達國家某一行業的生產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進口階段、進口替代(國內生產)階段和出口階段。其理論模型與飛行中的雁陣非常相似,因此稱為“雁行形態理論"[1]。
2.1.2 基于企業視角的產業轉移研究
鄧寧(1988)在《貿易、經濟活動的區位與多國企業:折中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國際生產折中理論。鄧寧將跨國公司對位直接投資的基礎與動力概括為三大優勢:企業所有權優勢、區位優勢和內部化優勢(O.L.I)。當企業只擁有所有權優勢時,會選擇進行技術轉讓;當企業擁有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兩項優勢時會選擇進行對外貿易;而當企業同時擁有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這三項優勢時其會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在該理論中,鄧寧把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與該國的經濟發展階段聯系起來。認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決定國家對外投資的重要因素.這就為解釋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以及發展中國家在圍際產業轉移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轉變問題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2]。
2.1.3 基于國家視角的產業轉移研究
1948—1953年,面對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大蕭條給拉美經濟造成的嚴峻局面。阿根廷經濟學家普雷維什(Rau’lPrebisch,1949)提出了“中心一”理論。“中心一”理論認為:“中心一”的國際經濟結構服從于“中心”國家的利益。“”國家處于不利于自身發展的地位。“中心”國家和“”國家在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上所得的利益是不平等的。由于“”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依賴“中心”國家的技術和資本,失去了發展本國工業的機會。因此,“”國家要擺脫對“中心”國家的依附,唯一的出路就是實行工業化[3]。
2.2 產業轉移的動因及影響因素研究
韋伯(1909)在工業區位論中系統闡述了工業區位理論。他認為在眾多影響工業產品成本的因素中,運輸成本、勞動力成本和聚集力要素是“隨生產地的區位變化而變化”的因素。其中運輸成本對工業的基本定向起最重要的作用,勞動力成本影響可引起成本定向區位產生第一次“偏離”,聚集作用又可使運輸成本、勞動力成本定向區位產生第二次“偏離”,因此,最佳工業區位在于三者作用下的最佳[4]。
奈科斯丁和澤莫(Nakosteen&Zimmer,1987)從企業遷移的視角探討了企業遷移的作用力,將影響企業遷移的因素分為推力、拉力和阻力,推力因素包括缺少發展的空間、通達性、勞動力市場等;拉力因素主要是區位條件;阻力因素涉及維持現有勞動就業關系[5]。
Ashcroft和Taylor(1977,1979)指出:產業轉移由兩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全國所有區域的產業轉移總量是由國家層次的投資決定;第二階段的空間分布是由能夠反應各區域經濟吸引力的因素決定的,這些要素包含有區域經濟政策工具。
國外對于產業轉移的研究主要從產業視角、企業視角和國家對產業轉移理論進行研究,并從產業轉移方的角度對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和動因進行分析,但從產業承接方角度進行的分析缺較少。
3.國內對產業承接力的研究
3.1 產業轉移動因研究
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以鼓勵華文圖畫書發展與提升創作水平為宗旨,本屆已經是第三屆。本屆書獎于2013年1月1日開始征文,2月28日截止,共收到227件作品,其中來自大陸73件、香港9件、臺灣140件、馬來西亞5件。評審工作非常嚴謹,初審為期六天,選出27件入圍作品,再經過五天的決審,最后選出首獎1名及佳作獎4名。
頒獎典禮上,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朱曉進教授和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創辦人陳范儷游女士分別致辭。朱曉進教授指出,書籍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基石,閱讀對人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幼童的閱讀,應是幼童教育的題中應有之意和重要組成部分。幼教工作者和社會各界都要高度重視兒童的閱讀問題。要讓兒童養成讀書的習慣,首先要創造讓兒童有書可讀的條件。“有好書才能讀好書”。陳范儷瀞女士代表香港陳一心家族基金會表示,將會長期支持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的舉辦,讓華文兒童圖畫書越來越好。隨后,大會給獲得第三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首獎《我看見一只鳥》的作、繪者劉伯樂,以及佳作獎《很慢很慢的蝸牛》的作、繪者陳致元、《阿里愛動物》的繪者黃志民及作者黃麗凰、《看不見》的作、繪者蔡兆倫、《最可怕的一天》的作、繪者湯姆牛頒獎。
頒獎典禮結束之后,隨即開始了華文圖畫書論壇。國際安徒生大獎、英同格林威獎獲獎者安東尼·布朗先生、臺灣著名插畫家幾米先生、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和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李坤珊博士分別發表主題演講。
安東尼·布朗先生做了《變:玩一玩形狀游戲》的主題報告,他從自己小時候和哥哥常做的形狀游戲開始介紹,這個游戲的玩法很簡單:一個人先隨意畫個線條或形狀,另一個人在此基礎上畫出某種東西或形象,他發現,孩子們總是可以把這個游戲玩得很好,但是家長們卻往往會給出“我畫不出來”這樣的答案。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人的想象力漸漸退卻。對此安東尼,布朗先生給出的建議就是,繼續玩形狀游戲吧。他隨即通過對自己繪本《大猩猩》中的兩幅圖畫的分析來闡述自己是如何玩這種形狀游戲的。第一幅圖是安娜和爸爸在一起的情景。安娜出現在畫面底部,她仰著頭,看著高高在上的爸爸。畫家有意夸大了桌子的透視程度,使兩人看來距離更遠。安娜的爸爸只顧埋頭讀著報紙,這張報紙就像豎在兩人之間的一堵墻,桌上的食物很少,無數幾何形狀使房間的潔凈更加突出。畫面上除了安娜身上有活潑的紅色之外,剩下的都是藍色調,這種顏色賦予整個場景冰冷的氣氛。空間中的主要物體,一個巨大的冰箱,更加渲染了這種氣氛,這座充滿寒意的巨大物體將安娜遙不可及的父親框了進去。安娜和大猩猩在一起的時候全然不同。安東尼·布朗先生將視角變平,大猩猩離安娜更近,離讀者也更近,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兩人空間距離更近,這種距離更有助于交流,桌子上有豐富的食物,形態各異,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多種鮮亮的顏色,紅色、黃色、橙色、棕色,使整個畫面散發著溫暖的光輝。安東尼·布朗先生深諳圖畫的視覺規律,對圖畫中的每個細節都用心經營,賦予其意義。
幾米先生的《英國編輯與我和三本書的故事》的主題報告,通過展示與英國著名出版社Walker出版社合作《吃掉黑暗的怪獸》《乖乖小惡魔》《不睡覺世界冠軍》創作的全過程,講述了編輯在創作兒童圖畫書中的作用。Walker出版社編輯與其進行聯絡后,就將《吃掉黑暗的怪獸》的文稿寄給幾米先生。幾米先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畫出了草稿,并寄回給編輯。很快。他收到了編輯的回復——一個大信封里面裝著不同開本尺寸的5本畫稿,并附有一張裝幀設計的表單,在表單上列出了多達三十多種尺寸的組合(每種都輔以是否省紙的標記),供幾米選擇。在畫稿風格和形象大致確定后,接下來的工作是確定圖畫書的色彩。幾米先生將畫稿著色后寄到英國,再由編輯提出反饋意見。來回電郵聯系后半年多。英國編輯突然飛來臺灣,找到幾米當面溝通。兩人再次對圖畫書的細節作出修正,形成初稿,并將初稿發給文字作者。文字作者指出畫稿有些地方與作者本意有出入,希望修改,于是幾米又按照文字作者的意見將一部分內容重新畫了一遍。經過如此反復,歷時一年多,一本幾十頁的畫稿才最終出版。這本書出版后獲得了業內的一片好評。但隨后的兩本書并沒有因為第一本書出版獲得好評而得到“寬大處理”,編輯依然要求很嚴格,覺得不合適的地方立即提出修改意見,甚至要求整本書重畫。幾米先生以幽默風趣的口吻講述著不斷修改的過程,讓我們了解到,精美的兒童圖畫書是作者與編輯不斷地反復修改才呈現出來的。
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做了《觀照兒童的心靈》的主題報告。他指出,衡量兒童圖畫書的首要標準就是其在多大程度上關注兒童的內心——他們的需要、期待和向往。優秀的兒童圖畫書一定是以特定的理念浸潤的。這個浸潤的過程,就是作者以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對兒童生活的理解講述和表達的過程,就是作者與兒童平等對話的過程。作者對兒童心靈的理解是兒童圖畫書作者的核心素質,缺乏這種素養,不可能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優秀兒童圖面書,對于作為兒童文學的兒童圖畫書而言。關注的不是認知上的任務,而是心靈的觸動或激蕩。兒童圖畫書不是教材,不是根據知識點來編排的,如果作者總希望在作品中預設教導的要點,最終很可能適得其反,充其量口到心不到。兒童圖畫書應該講述能觸動兒童心靈的故事,“蹲下身子”來說兒童能理解的話語,滿足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不是教導導向。兒童圖畫書的現實主題就是回到兒童,回到兒童的生活,關注兒童的心靈。只有滲透了兒童需要和興趣的兒童圖畫書才能真正成為兒童的精神食糧。
【關鍵詞】生命周期理論,資本結構,經營績效,文獻綜述
1、引言
有關資本結構對經營績效影響的理論研究由來已久,但一直都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近年來,許多學者對生命周期下資本結構與經營績效的影響做了研究,表明不同企業生命周期階段資本結構與企業盈利能力的關系有所不同,但并未得出一致結論。鑒于此,本文對企業資本結構與經營績效關系做一個文獻綜述,為生命周期理論下,企業資本結構與經營績效關系的進一步研究打下基礎。
2、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綜述
最早對企業生命周期的研究,認為企業是有生命周期的人應該是英國經濟學家Alfred Marshall(1890)。Marshall 的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從提出之時便受到眾多研究者的關注,成為多學科研究的熱門論題,并逐漸將這一理論與許多學科進行交叉研究,并得到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經過 40 多年的發展與爭論,對這一理論的定性研究形成了多個分支,我們將其歸納為企業生命周期仿生-進化論、企業生命周期階段論、企業生命周期歸因論、企業生命周期對策論四個分支。
在定量類的方法中,國外學者對企業生命周期階段的劃分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
一是運用銷售增長率、資本支出增長率、股利的支出水平、企業年齡等指標來劃分企業生命周期,比如Anthony和Ramesh(1992)以及Black(1998)等學者。
二是根據企業的留存收益率進行劃分,比如DeAngelo(2006)等學者從股利分配的視角出發,認為當企業處于增長期時,會有許多投資機會,但是企業本身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
三是根據企業現金流的組合方式來作為劃分依據。經營現金流反映了企業的經營狀況,投資現金流折射出企業的投資情況,而融資現金流體現了企業的籌資需求。這三種現金流與企業的生命周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學者Dickinson(2007)率先運用現金流來劃分企業生命周期,詳盡地闡述了兩者之間的聯系。
目前,國內關于上市公司分類企業生命周期的判斷方法沒有統一的標準,大致有以下五種方法:①主成份分析法;②聚類分析;③產業增長率法;④現金流法;⑤管理熵法。這五種方法各有優缺,也有國內的學者對后三種方法進行了比較分析。
趙黎明,潘康宇(2007)嘗試運用主成份分析的方法來劃分企業生命周期。他們選取了8 個基本指標,對17 家醫藥上市公司進行了定量劃分。方莉(2009)通過選取公司的成立年數、主營業務收入、年末總資產這三個指標,把醫藥類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運用聚類分析的方法,將樣本劃分為四大類: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
孫茂竹(2008)界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經營活動能力的特征將其分為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認為企業生命周期具有多波峰型的特點, 會表現為成長、成熟和衰退期的重復出現或多次交替的發展過程, 而不必然是從成長到成熟到衰退的一個完整期間。
宋常、劉司慧(2011)在《中國企業生命周期階段劃分及其度量研究》采取了銷售增長率、資本支出與企業年齡綜合指標法、現金流分類組合法、銷售與資本支出曲線趨勢變化法將中國A股上市公司生命周期劃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成長期、成熟期與衰退期。發現:銷售增長率、資本支出與企業年齡綜合指標法與銷售與資本支出曲線趨勢變化法,都重視相關財務指標與企業發展時間序列表現,其劃分的結果較為接近;而現金流分類組合法劃分更強調劃分依據的真實性與企業有關信息的準確性。
陳少華(2012)對企業生命周期的劃分和度量方法進行了評析,認為在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財務會計、資本市場等方面的跨學科研究中,采用現金流組合信息構建企業生命周期的變量能較好地克服單變量衡量法和綜合指標衡量法的弊端,同時也不需要假設各因素和生命周期的線性關系,更符合現金流和企業生命周期的內在關系。
3、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下資本結構與經營績效關系文獻綜述
曹裕、師明和馬躍如(2008)《在企業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資本結構——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中發現我國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在企業不同生命周期階段存在差異。并進一步發現,不同企業生命周期階段資本結構與企業盈利能力的關系有所不同,企業的盈利能力與資產負債率呈倒U型關系。
劉勘(2009)在《基于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股權、資本結構與盈利能力的實證研究》一文中,選取了2005年之前上市的制造業公司作為樣本,得出結論:處于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企業,其資產負債率與企業盈利能力都呈顯著地負相關關系。
劉晨曦(2012)在《基于生命周期的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關系研究——以民營上市公司為樣本》一文中,選取了367家2005年以前上市的民營上市公司,結果表明:我國民營上市公司各個生命階段的資本結構水平有明顯的差異,但在各個生命階段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均為負相關。
總體來說,目前國內外研究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企業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盈利能力等的文獻很少,而直接研究基于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企業資本結構與經營績效關系的文獻至今尚未出現,這也是本文的一個擬創新點。
一、學術論文寫作的意義
1. 總結和展示在某一領域的研究工作進展、或者對某一問題的見解;
2. 與國內外同行之間的學術交流,樹立在某一領域的學術地位;
3. 求職、崗位晉升、職稱晉升的需要。
二、學術論文的種類及特點
1. 學位論文
(1)是完成某一層次學位所必須提交的、經過論文評閱人和論文答辯委員會認可的學術論文。
(2)不同層次的學位論文的要求
學士學位論文:具備學位論文的一般格式,是對某一具體問題的研究性論文,不要求研究的創新性,但是要求有具體的科研數據,有科學的數據統計分析方法,有嚴密的分析論述,要求篇幅一般5000~10000字;
碩士學位論文:是對國內外某一最新領域的系統研究報告,要求有科學的研究方法,有嚴格的實驗選材和實驗研究設計方法,有豐富的數據,有科學的統計分析方法,有嚴密的分析和論述。對創新性沒有特定要求,但是最好有明顯的創新性,字數要求3萬以上。有2名以上論文評閱專家和5~7名答辯委員會通過。 博士學位論文:是對當前國內外最新研究領域的研究報告,是對某一研究專題的系統深入,除了具備碩士論文的一般要求以外,還要求在研究方法或研究內容或研究結論中要求有明顯的創新性,論文要求5~8萬字以上。要求3名論文評閱人和7名以上的答辯委員會專家通過。
2. 學術(會議)期刊論文
(1)生產技術和經驗總結
總結本人、本單位或本地區在某一領域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只能發表在低級學術刊物上。
(2)研究性學術期刊論文——對某一研究領域或某一問題的科學研究報告。
(3)綜述(述評)論文——對某一問題國內外研究歷史、現狀和趨勢的專題性綜合評述。
3. 研究技術報告——對某一科學研究項目的全面總結報告。
三、學術論文的基本結構
1. 標題——高度概括論文的主題和內容;要求概括性強,新穎,嚴密。
2. 中(英)文摘要——是論文全篇的簡要概括,重點是結論性的內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的(時間)和地點、研究對象(材料)、研究方法和主要結論等信息;并列出關鍵詞3~5(8)條。不同等級的學術刊物對摘要要求不同,高級別(尤其是國際)的刊物要求詳細,低等級的刊物要求概括(只要求主要研究結論)。
關鍵詞要使用規范的專業詞匯,能全面代表論文的最重要信息。一般常選擇地點、材料、方法、主要內容等作為關鍵詞。
3. 引言——通常包括三個層次:選題依據、國內外研究進展、本文的目的意義。
(1)引言說明論文創作的目的意義、背景、必要性等。這些信息是通過對本領域國內外的研究進展、研究內容及研究結論的綜合述評(綜述)后得出的。所以要大量查閱國內外該領域的有關文獻,并從不同側面、不同層次加以綜述。
(2)引言的寫法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倒金字塔形,即按照綜述內容的層次性,從外圍逐步對某一個問題進行綜合述評;一種是平行式,即對某一個領域的問題從不同側面進行綜合評述。無論哪一種,都要求有嚴密的邏輯性。
(3)不同層次的學術論文對引言的要求不同,越是高層次的學術論文,要求越嚴格,篇幅要求越長。
(4)綜述中必須注明必要而充足的參考文獻。一般學術論文5~10篇,中等學術論文10~20篇,高層次學術論文10~30篇,學士學位論文20~50篇,碩士學位論文100~200篇,博士學位論文100~300篇。
(5)參考文獻的標注方式有兩種:上角標——用上角標注明文章中引用的參考文獻的序列號;后標——用括號內的時間,或作者和時間注明參考文獻。
4. 試驗地點概況、材料與方法(研究性論文)
(1)試驗地點概況——研究地點的行政區域、地理位置、自然概況(氣候、地形地貌、土壤水分和水文、植被)特征。
(2)試驗材料選擇——試驗材料的種類、數量、規格、處理方法。
(3)試驗設計——田間試驗設計方法的具體描述,包括設計方法、小區大小、重復次數、保護和管理。
(4)試驗方法——具體說明每一項研究測試內容的方法。引用他人現成的方法,可以直接用參考文獻注明。
5. 結果與分析(研究性論文)
(1)內容規劃:根據研究內容的不同方面,分別加以表述和分析。各個方面要求邏輯關系明確,相互照應,以小標題分列出來。
(2)數據處理和圖表繪制:所有數據都要進行方差分析和差異性檢驗,并圖表中的數據和曲線上表示出來。不能簡單的用百分數對比分析。
(3)分析:內容分析要有深度,體現作者的學術水平,不能簡單的表述。要求總結提煉出規律并加以表述(說明是什么),然后進行深入分析,分析原因、闡述機理和內部關聯(說明為什么)。
6. 結論——對論文研究結果從不同方面做最簡要的歸納。
7. 問題討論——根據論文研究內容和研究結果,從中提煉出幾個重要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討論。分析討論的水平可以超出研究內容。反應作者對這些問題的進一步深入思考。
一般學術論文,結論和問題討論可以只選擇一項。學位論文要求同時具備結論和問題討論。
8. 參考文獻——規范地列出論文參考引用的參考文獻。不同種類的參考文獻的書寫方法如下:
學術期刊:譚秀梅, 王華田, 孔令剛, 王延平.楊樹人工林連作土壤中酚酸積累規律及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 山東大學學報, 2008, 43(1): 14-19
著作(中文、英文、翻譯著作):馬履一, 王華田, 系如春, 徐軍亮, 王瑞輝,賈黎明. 華北地區主要造林樹種耗水規律、機理與應用.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10
學位論文:王華田. 北京市主要造林樹種耗水規律研究. 博士學位論文, 北京林業大學, 2002
四、經濟林論文的選題
1. 如何選題(課題的構思和設計)——新穎性、超前性、實用性、基礎性或
應用基礎性;
2. 選什么題:課題來源——上級主管部門、橫向課題(企事業單位和個體企業家)、自我選題;
3. 項目申請書的編制
(1)目的意義及國內外研究進展
(2)課題的研究方案——主要研究內容、研究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技術路線、研究方法、完成項目的可行性分析(項目研究的前期基礎工作積累、實施單位的科研條件、課題主要人員的學術水平)、課題主持人和主要參加人員簡況及分工、課題實施年度計劃、經費預算、課題承擔單位和協作單位意見、主管部門意見
4. 課題的實施
(1)實施方案的編制
(2)課題組會議討論
(3)試驗設計
(4)試驗布設
(5)試驗的測定分析
(6)研究總結(學術論文、研究報告)
(7)課題的驗收、鑒定和報獎
五、經濟林課程論文的寫作(綜述性論文)——分樹種、分研究領域進行綜述(例子)。
核桃豐產栽培技術研究
板栗密植豐產園栽培技術
核桃整形修剪技術
科學論文是對科學領域的現象進行研究并描述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它記載科學工作者探索未知的過程,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和價值,也是科學家之間進行學術交流的文字記錄。
醫學的任務在于認識疾病,掌握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和規律,尋找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醫學科學論文是醫學工作者在醫學科學實驗或臨床實踐過程中的經驗總結。
一、醫學論文的性質、特征和要求
科學論文的特征是由科學研究的性質所決定。科學研究的本質是創造和無止境地探索未知的過程。
它的顯著特征是①系統性②客觀性③繼承和創造性
醫學研究的基本程序:
問題的提出—假說的形成—假說的驗證—現象事實資料的收集分析—結論的得出—形成科學論文
論文的形成也是科學研究基本程序的描述、概括和反映。
論文的特征是:1、高度的科學性
2、嚴密的邏輯性
3、語言文字的準確、客觀、概括性
4、理論性(由感性上升至理性)
5、規范性
二、醫學論文的類別
1、按專業性質分:
醫學論文:A、基礎醫學論文(方法、結果、討論(結論))
B、臨床醫學論文(臨床經驗體會、臨床總結報告、專題研究總結、新技術新方法報道、病例分析、病例報告、病案討論)
2、按研究性質分:A、探索性研究
B、發展性研究
3、按科研手段分:A、調查性研究課題
B、觀察性研究課題
C、實驗性研究課題
D、總結經驗性研究課題
E、整理資料性研究課題
4、按功用分:A、學術論文
B、學位論文:學士論文5000~10000字,反映作者學識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碩士論文1~5萬字
博士論文>5萬字
碩士論文的要求:
①反映著者專一專業的知識廣度和深度
②反映著者已能獨立從事該專業的研究工作
③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有新見解
④對該專業的學術水平的提高有推動作用
博士論文的要求:
①對某學科某領域有深入廣博的學識
②能對某學科提出創造性的見解
③對該學科的研究水平有重大突破和重要推動作用
④能獨立選擇具有創造力的研究方向,并能開辟新的研究領域
三、醫學科學論文的體裁
1、論著性
2、學術討論性
3、綜述性
4、交流性
5、評論性
四、醫學科學論文的評估
1、內容的獨創性
2、資料的正確性
3、結果的確證性創新、求是、達理
4、成果的應用性
5、文章的可讀性
五、醫學論文的基本格式和規范要求
㈠標題(題目)
要求:1、能揭示論文精髓(研究目的、對象、指標、效果)
2、簡明、醒目、新穎、準確、生動、富有吸引力
3、<20個字,盡量不設副標題,需要時用破折號分開
4、縮寫和原形不宜同時出現。10以下用漢字,11以上用阿拉伯數字(十二指腸除外)
㈡署名
作用:1、成果的歸屬
2、文責的歸屬
要求:1、單位左側,姓名右側
2、個人成果屬個人姓名,集體成果按貢獻大小排序
3、著者工作單位一般只列出單一作者,余可作腳注
4、確認他人幫助可用致謝
㈢目錄:對長篇論文而言,起提供作用,供讀者了解論文內容梗概及各論點之間的聯系。
㈣提要(摘要)
要求:1、字數250~500字左右
2、內容包括:本課題的研究原由、目的、范圍和重要性;研究內容和方法;突出成果和成果的價值和意義;闡明結論(結論的提出有三次:提要、前言、討論)通過閱讀提要可獲得本文的概念、論點、準確數據和基本結論
3、文字簡明扼要,獨立完整
4、忠實原文,不加評論,不與其它研究工作對比關鍵詞:不超過5個,列于摘要之后
㈤引言(前言、導言、序論)是論文的開頭、總綱,扼要點破論文的主要內容
要求:1、內容包括:論文的主題、目的和范圍、課題研究的背景和起點,闡明本課題希望解決的問題及意義
2、防止“夜郎自大”和“過度謙虛”
㈥材料與方法是論文的一個重要內容,主要說明試驗和觀察所使用的材料方法、研究過程、測試方法,以便重復驗證和估計其可靠性。
要求:內容包括:實驗裝置、實驗方法、實驗和觀察所用的材料和研究的基本過程,可借助圖表、實物照片來表示。
㈦結果——主要陳述實驗和觀察到的事實結果
要求:1、客觀、可靠、準確
2、不要主觀臆測,任意取舍
3、主要是擺事實,不必分析評論、評價
4、必要是用統計圖表、實物照片幫助陳述事實結果
㈧討論—根據“結果”提供的事實,探討主題的一種研究方式
內容要求:1、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判斷,估計結果的正確性,評價其意義,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
2、與前人的工作聯系起來,比較其異同,解釋其因果關系或提出自己觀點和建議。
3、指出結果的理論意義及大小,應用價值如何
4、實驗過程有何經驗教訓,尚待解決的問題及今后進一步研究方向。
5、引用文獻要注明出處,避免與自己的結果混為一談。
6、避免主觀臆測,自圓其說。對結果進行深入廣泛的分析和綜合,提高對結果的認識,為結論提供理論依據。
㈨結論(小結)說明論文闡述的主要發現所能說明的理論認識,是全文的概括和總結。
要求:1、同研究目的保持一致與前面提出的問題前后呼應
2、把討論分析得出的認識,以簡明扼要的論點形成表達出來,結論應能概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內容和結果
3、討論中引用和涉及的材料只作旁證,不能作為結論的依據
4、要客觀科學準確簡練地使用文字,避免籠統,過寬過窄的斷言
㈩致謝
[十一]參考文獻——列在論文末尾’’用溫哥華格式
1、期刊參考文獻格式:
著者文題刊名出版年卷(期)及頁碼
孔詳彬偽石蒜堿抗癌作用原理的探討癌癥1988;2(3):144~145HuthE.Newformsforreferences.BrMedJ1979;1(6):1697-8
2、圖書參考文獻格式:
著者書名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頁碼
齊順貞主編實用外科診療技術第1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2:1741DavenportHW.Adigestofdigestion.2nded.Chicago:YearBookMedicalPublishers’’1978:123-5
[十二]附錄
1、實驗中獲得的大量第一手資料由于正文篇幅關系無法列入,又有旁證價值
2、論文已完成后,發現有新材料或遺漏材料必須補充
[十三]外文摘要及英文關鍵詞
1、英文文題
2、作者姓名和單位
3、摘要內容
1.論文類型:
不同的院系,不同的指導教師對本科畢業論文有不同的指導方法,在計算機系,本科畢業論文通常以下面四種類型:
1.1完成一個不太大的實際項目或在某一個較大的項目中設計并完成一個模塊(如應用軟件、工具軟件或自行設計的板卡、接口等等),然后以工程項目總結或科研報告、或已發表的論文的綜合擴展等形式完成論文。
1.2對一個即將進行的項目的一部份進行系統分析(需求分析,平臺選型,分塊,設計部分模塊的細化)。例如對一個大中型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中的財務部分進行調研,分析和設計等,這類工作可以沒有具體編程,但應得到有關方面的初步認可,有一定的工作量。例如打印后有30頁以上的報告。
1.3對某一項計算機領域的先進技術或成熟軟件進行分析、比較,進而能提出自己的評價和有針對性創見。例如XML目前是因特網上新涌現的標記語言,它較HTML有許多無可比擬的優點,其中XML-QL是基于XML提出的一種新型查詢語言,分析總結這一新型查詢語言并探索它的實現途徑是十分有意義的工作。再如對自由軟件數據庫系統MySQL,分析總結其在Web應用上的特色,并能將有關技術用于自己研制的系統中。這類工作要注意把分析和實驗相結合,不要只停留在消化上。消化是前提,吸收和轉化才是工作的重點。
1.4對某一個計算機科學中的理論問題有一定見解,接近或達到了在雜志上發表的水平。例如,解決了一個眾所周知的問題,糾正了某雜志上理論的錯誤且提出解決修正方案,或自己提出有意義的模型,定義,且有定理、命題、或性能比較、分析、測試報告等。
一般而言,第四種較難,在若干年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經驗中,只有兩位學生采用此形式寫出了好的論文,據悉,這兩位學生都順利進入了博士生序列。
2.選題:
2.1有科研項目的老師通常愿意從項目中選取本科生能完成的模塊,交給學生做,然后以第一種形式寫成論文。教師熟悉項目,項目有實用背景,一般而言,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完成。但有些科研項目太難,或涉及保密內容,或本科生不容易完成,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能會讓已保送為研究生,或確定留校的學生作這類題目。
2.2學生自選題目,有些學生已聯系好畢業后的工作單位,工作單位要求學生作某方面的項目,或已交給學生某方面的項目,經過指導教師認可,認為可作出合格的畢業論文,則可作這方面題目。這種方式下,學生積極性高,責任心較強,學以致用,一般論文的質量較好且成文后篇幅較大。
2.3教師根據社會需求,選擇題目。例如,院系行政需要教學,科研和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統,有的教師指導幾位學生分別作大學院系行政管理子系統,博士生碩士生學籍管理子系統等等,有可能開始作出的軟件還不很完善,但有了雛形,經過修改后,一般是能夠應用的。有的系統經過下一屆本科生畢業實習的改進,就可以實用了。一些對路的、有用戶的軟件還有可能進一步發展為產品
3.論文的組織安排:
依據上述的論文類型,由于各類工作特點的不同,在搜集整理論文的素材、組織安排論文的結構方面,應有所不同,做到有的放矢。
3.1系統實現型論文:重點收集整理系統體系結構,程序模塊調用關系,數據結構,算法,實驗或測試等內容,論文結構一般安排如下:
(1)引言或背景(概述題目背景,實現情況,自己開發的內容或模塊)一般談課題意義,綜述已有成果,如”誰誰在文獻某某中做了什么工作,誰誰在文獻某某中有什么突出貢獻“,用“但是”一轉,分析存在問題,引出自己工作必要性、意義和價值、創新點和主要思想、方法和結果。然后用“本文組織如下: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作為這段結束。
(2)系統體系結構(強調系統的整體性,突出自己工作在整體中的位置)。(3)主要實現功能的描述(包括模塊調用關系,數據結構,算法說明,依據內容多少此部分可安排兩到三節)。
(4)實驗或測試。
(5)總結。
3.2應用開發型論文:
重點收集整理應用項目的背景分析,需求分析,平臺選型,分塊,設計部分模塊的細化,使用的開發工具的內容。論文結構一般安排如下:(1)引言(重點描述應用項目背景,項目開發特色,工作難度等);
(2)項目分析設計(重點描述項目的整體框架,功能說明,開發工具簡介等)(3)項目實現(重點描述數據庫設計結果,代碼開發原理和過程,實現中遇到和解決的主要問題,項目今后的維護和改進等,此部分可安排兩到三節);
(4)總結。
3.3分析比較型論文:
重點收集整理有關的最新論文或軟件,分析比較心得,實驗數據等內容。論文結構一般安排如下:引言(重點描述分析對象的特點,分析比較工作的意義,主要結果等);分析對象的概括性描述,分析比較的主要結果(如果是技術分析,給出主要數據,如果是軟件分析,給出代碼分析結果,實驗過程等);分析比較的評價和系統應用(可以給出基于分析比較的結果,提出某些設計實現方案,和進行一些實驗工作;最后是結論。
3.4理論探索型論文:
重點收集整理問題的發現,解決問題所用到的基本知識,解決問題的獨特方法,定理證明,算法設計和分析。
論文結構一般安排如下:
(1)引言(重點描述要解決的問題的來源,難度,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等);
(2)基本知識(解決問題涉及的基本定義,定理,及自己提出的概念等);
(3)推理結論(給出問題解決方案,包括定理證明,算法設計,復雜性分析等);
(4)結論。上述論文結構的安排和劃分不是絕對,可依據各自工作的實際情況,采用某一種或某幾種混合的方式指導自己論文的寫作。但無論采用什么樣的結構,一定要作到心中有數,貫穿一條邏輯線索切不可泛論成文或堆砌成文,時刻突出自己的工作內容。
4.論文格式及目錄系統:
每個作者有自己的風格,格式不必強求一致,但科技論文不能象寫小說劇本那樣,一般不能用倒敘,插敘,不設懸念,不用意識流,多線索方式等。例如,可在下列格式基礎上適當修改:科技論文目錄體系一般不用中文的“一二三”,而用下列的編排方式題目扉頁|___摘要(中英文,200-300字為限)|___正文目錄1.前言(背景,動機,前人工作)|___1.1。。。。|(1)(a)(b)(c)|(2)(a)(b)(c)|___1.2。。。。2.項目框圖及本工作在項目中的地位
3.項目特色(特殊功能,困難
4.方案選擇(前人方案,現可選方案,為什么選這一方案)
5.實現技術數據結構程序片段:
6.特殊問題解決方法:
|__6.1問題1|__6.2問題2|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