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23:20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酒吧文化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體育舞蹈;拉丁舞;國標舞;倫巴舞;拉丁舞起源;拉丁舞文化
中圖分類號:J732.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3-0188-01
一、拉丁舞概況
拉丁舞分為倫巴、恰恰恰、桑巴、牛仔舞和斗牛舞。舞伴間可貼身、可分離,手勢和步法靈活多變,充滿激情。
二、拉丁舞起源文化探究的必要性
拉丁舞是異域文化,從文化淵源上有其獨特的情感內涵,要想準確把握拉丁舞的靈魂,掌握它的精髓,跳出具有原汁原味獨特神韻的拉丁舞,就必須了解拉丁舞的起源文化。否則,只能是一味地模仿,舞動如木偶,光有形,沒有神。這樣的舞蹈是空洞、缺乏文化底蘊和內涵的,是毫無表現力的。這也正是中國選手在身體素質和技術、技巧上并不輸于外國選手,但名次卻常常位于外國選手之后的根本原因。我國古代的大詩人陸游說過一句話:“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拉丁舞舞者只有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先感動自己,才能再以這種激情飽滿的情緒來感染觀眾,打動觀眾的心。所以,除了要知道舞步的跳法外,還必須去探究拉丁舞的起源文化,了解舞步背后豐富多彩的故事。
三、倫巴舞的起源文化
(一)倫巴舞。“倫巴(Rumba)”這個詞是西印度群島的一種音樂或舞蹈的總稱。如在牙買加和海地,“倫巴盒子”是本地的一種原始樂器。在古巴,“倫巴”這個詞指的是古巴人的慶祝集會,其中包括舞蹈、音樂等娛樂活動。
16世紀倫巴由非洲傳人拉丁美洲,它的舞蹈動作是從雄雞的走路中受到啟發,受此影響在智利產生了一種叫“奎卡”的民間舞蹈,這種舞蹈經過多年的提煉和藝術升華,后來古巴人把它和西班牙的“波萊羅”舞蹈吸收融進了本國的舞蹈中。這樣,非洲的、智利的、西班牙的民間舞蹈和古巴的音樂舞蹈相結合就形成了現代倫巴舞。倫巴舞的律動產生于勞動的過程中,黑人在勞動時,頭頂大筐搬運水果,為求上身平穩,這樣上壓下頂,走起路來胯部自然向兩側轉換重心,便形成了臀部的扭擺。有人認為,早期的倫巴舞,是那些非洲黑奴雙腳套著鐐銬所跳的舞蹈。
在古巴的慶典中,人們創造出了相當多的節奏型和旋律型,并且經常反復地表演,具有不同特色的瓜關果(Guaguanco)、果侖比亞(Columbia)和楊布(Yambu)由此誕生,從而形成了倫巴這一復合性的歌舞體裁。現在只有瓜關果和果侖比亞作為活生生的民俗保存在民間,而且只有瓜關果最為普及,影響也最大。楊布已在多年前消亡,今天只有一些專業舞蹈團體可以表演它。
對于“Rumba”一詞的來源有多種說法:“Rumba”源自“rumbear”一詞,意為“聚會、舞蹈、玩兒得愉快……”它原是西印度群島的一種包括了打擊樂、歌唱、舞蹈藝術形式的通稱。“Rumba”一詞很可能來源于1807年一個舞蹈樂隊使用的術語“Rumboso Orquestra”,在西班牙語中,“Rumbo”的意思是“路線”,“Rumba”的意思是“堆”,而“Rhum”則代表著加勒比海的一種令人興奮的暢銷酒,還有人認為“Rumba”這個詞來源于一個西班牙單詞“Carousel(喧鬧的酒會)”。
(二)奎卡舞。奎卡(Cueca)是智利的國舞,它最早是在1823年左右從秘魯傳人的,但后來秘魯將奎卡的名稱改成了馬里涅拉(Marinera)。據說奎卡起源于拉丁美洲的黑人,它的舞蹈動作是模仿公雞向母雞求愛。它由吉他伴奏,這是一種男女的對舞,手中高舉旋轉的頭巾,由三部分組成,每一部分都與相對的歌詞相適應。
那么,為什么在八十年代大談后現代幽靈,如今又大談現代性幽靈,其內在學理何在呢?在杰姆遜看來,處于后現代后殖民時期的人們已經無法逃離“晚期資本主義的引力場”。他得為這個破碎的、日益多極、多元化的世界提供一種總體理論分析模式,一個歷史把握的基本方法。這樣,他就覺得自己倡導的“全球敘事”比自由主義敘事、市場的敘事或其它的政治敘事,更具有當代有效性。
但杰姆遜所謂的現代性敘事的分析模式可以說仍然是后現代性的,只是后現代性這個詞太理論化,還不夠普及而已。他區分現代性和后現代性時談到了現代性是一種不完整的部分的完成,是反映了現代這一歷史情景的一整套問題和答案,后現代性則可以說一種農業的工業化和無意識理論領域的殖民化和商業化。
在我看來,杰姆遜開始區分第三世界的前現代農業社會的徹底毀滅和第二世界的不充分現代性喪失了權力話語的狀況。這位認同全球話語權力結構的學者,盡管曾經同情過第三世界,但還是終于將立場移到了西方中心主義上,認為只有第一世界即西方世界才可以在無意識領域廣泛傳播他們的殖民話語意識,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只能無條件地被動接受。我懷疑的是:他所說的“后現代的成就”果真如此嗎?而且,更為嚴重的是,杰姆遜以當今世界舍我其誰的學術大師的嘲諷口氣訓導滬上學人,并在后現代這個充滿差異性的時代中,拒絕其他國家其他文化做出自己的自由選擇,其的基本策略是,不同意區分信息革命、全球化自由市場意義上的現代性和令人厭惡的老現代性,只因為他認為這種區分毫無意義。
他在對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國家選擇自己發展的道路做出的嘲諷,使我真正感到闡釋中國或者發現東方不能靠任何“他者”。因為杰姆遜明確提出,僅僅用替換性的現代性方案或現代性不同道路的說法是不可取的,起碼有一種標準化、霸權式的英美模式的現代性,還有一些“低賤者”的位置,可以根據自己的文化塑造一種不同的現代性。他譏諷地說,有拉丁美洲的現代性、印度式的現代性、非洲式的現代性等等,還有希臘正教或東正教式的現代性、儒家現代性,那么現代性的數目就可以和湯因比所列的宗教一樣多。因為在他的心中,全球的現代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現代性只有一種——歐美霸權式的現代性。這一說法委實令人驚訝!其實在我看來,每個國家都有選擇自己現代化發展模式的可能性,中國的現代性與西方中心模式的差異是明顯的,它也可能不同于日本、韓國、東南亞,或者中東、印度的現代性。杰姆遜認為這種多種多樣的現代性都是毫無道理的,只能臣服于標準化、霸權主義的英美模式的現代性,這里隱含的文化霸權問題絕非可以輕輕放過的。
我再重新翻閱這位奔走于東西方的教授的著作時發現,其實他的觀點一直是西方中心的——后現代狀況是一種文化的根本斷裂,過去所擁有的經驗(前現代經驗和現代經驗)在當代業已失效,多國資本的新擴張最后完成了對前資本主義飛地的滲透和殖民化,人們面對的世界是一個非道德化的、令人壓抑的、前所未有的新全球技術空間。文化藝術在錯位中不斷生產著文化話語。這種說法之所以中國學者視而不見,只是由于杰姆遜對中國文本的解讀使本土學者誤以為“文化白求恩”來到了中國。如今,我們可以在此清醒地聽他的東方主義布道:“我們忽視了現代性的另一個根本意義,這就是全世界范圍里的資本主義本身。(案:請注意,全世界范圍里)資本主義全球化在資本主義體系的第三或晚期階段帶來的標準化圖景給一切文化多樣性的虔誠希望打上了一個大問號,因為未來的世界正被一個普遍的市場秩序殖民化。”在講演結尾的這一壟斷語式的說法,表明了杰姆遜的新世紀立場。
在《西游記》中,吳承恩幾次在韻文中運用了“八極”這個詞,如在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和元神》講猴王悟空預向菩提祖師學習長生不老之術,祖師講了四種法術,悟空都不答應,于是祖師故作生氣的樣子,暗示悟空半夜三更時分,從后門進入仙洞內,秘密傳授法術。文中寫道:
“約到子時前后,悟空輕輕的起來,穿了衣服,偷開前門,躲離大眾,走出外,抬頭觀看。正是那:
月明清露冷,八極迥無塵。
深樹幽禽宿,源頭水流汾。
飛熒光散影,過雁字排云。
正值三更后,應該訪道真。”
這首詩描寫的是祖師居住的三星仙洞外的夜景,意思是:子夜時分,明月當空,周圍一片寂靜清冷,四面八方一直到很遠的地方沒有一點灰塵,空氣顯得異常清新。一些鳥兒棲息在幽暗的樹林深處,小溪中潺潺的流水不知從哪里流過來 ,可能它的源頭是汾水河吧。偶爾螢火蟲飛起來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光影,又很快散失在遠處,一群大雁排著長隊掠過云端。不覺已到三更天了,這是正好是拜見祖師學藝的時候了。
在第五十一回《心猿空用千般計水火無功難煉魔》中,悟空到天庭玉皇大帝處查閱天上有無星斗思凡下界,貽害民間,可韓丈人真君奉命查了滿天星斗,也沒發現一個天神下界。于是悟空就讓可韓丈人真君向玉帝回旨,自己在外面等候,等候良久,于是作了一首紀興詩:
“風清云霽樂生平,神靜星明顯瑞禎。
河漢安寧天地泰,五方八極偃戈旌”
詩中,“清”是指水或空氣非常清澈,這里是天氣清明而和暖的意思。“霽”是指大雨停止,這里引申為風雨停,云霧散,天氣放晴。如《論衡.感虛》:“于是風霽波罷”。“禎”是吉祥、吉兆之意。如《禮記.中庸》:“國家將興,必有禎祥”。“河漢”即銀河,古人多稱為天河。如《古詩十九首》:“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泰”是平安的意思,如國泰民安。《易.說卦》:“履而泰,然后安”。“偃”本是仰臥、臥倒之意,如偃旗息鼓,這里引申為停止、停息。《國語.吳語》:“偃兵接好,日中為期”。“戈”是指各種兵器。“旌”,古時是一種用五色羽毛裝飾的旗子,如《國語.吳語》:“建旌提鼓”。后來指各種旗子。如屈原《九歌.國殤》:“旌蔽日兮敵若云”。
這首詩描寫的是天庭和平穩定的大好形勢,意思是:和煦的風吹過來,云開了,霧散了,天晴了,一切都使人感到心平氣和,快樂無比,天上的各位神仙、星官都安靜下來,顯得更加精神百倍、吉祥如意。天河也很安寧,天上地下都非常平安,所有的天兵天將都放下了武器,收起了戰旗,再也不受那刀兵之苦了。
可見在這兩手詩中,“八極”的意思也是八方極遠的地方。
在第五十五回《色邪戲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壞身》中,悟空為制服琵琶洞中的女妖怪――蝎子精,請來了昂日星官,在描寫星官的相貌時:
“那星官穿的是拜駕朝衣,一身金縷。但見他:
官簪五岳金光彩,笏執山河玉色瓊。
袍掛七星云,腰圍八極寶環明。
叮當佩響如敲韻,迅速風聲似擺鈴。
翠羽扇開來昂宿,天香飄襲滿門庭。”
詩中,“簪”本來是指古代男女用來挽住頭發或把帽子別在頭發上的一種針形首飾。《韓非子.內儲說上》:“周主亡玉簪”。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里的意思是在頭上插戴。“笏”是指古代大臣朝見君王時所執的手板,用以記事。如《禮記.玉藻》:“凡有指畫于君前,用笏”。“瓊”原指美玉,這里形容笏板的美麗高貴。“七星”原指閃亮耀眼的北斗七星,這里是指衣服上裝飾的漂亮點狀花紋。“”,云多的樣子。潘尼《逸民吟》:“朝云,行露未襲”。“環”是指一種圓形而中間帶孔的玉器。“韻”本指詩歌、辭賦等的韻腳,這里是指和諧悅耳的聲音。如吳均《與朱元思書》:“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宿”本指住宿、過夜,這里是早起打鳴的意思。“襲”是指侵襲傳來的意思。如《淮南子.精神訓》:“憂患不能入也,而邪氣不能襲”。“門庭”是指院子。
這首詩主要是描寫昂日星官(原形本是一只大公雞)的外貌和行為舉止。整首詩的意思是:星官的頭上簪戴著花冠如同五岳名山,閃爍著萬道金光,手中擎著上奏的笏板如同壯麗的山河,顯得異常的名貴。身上穿著繡有美麗云朵和“七星”吉祥圖案的錦袍,腰中圍的絲絳上懸掛著八塊晶瑩剔透的圓環寶玉。走起路來玉佩相撞,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音,走快的時候好似悅耳動聽的風鈴在不停地擺動。翡翠色的翅膀打開來并高聲鳴喊,就象從天上飄來陣陣清香,充滿了整個庭院。
【關鍵詞】酒吧設計 文化氛圍 營造
1 酒吧文化簡介
酒吧源于英文單詞pub,酒吧文化是一種獨有的文化形式,在“泡吧”已然成為年輕人業余時間的一項重要休閑活動的今天,酒吧文化成為一個城市文化的具象代表,是一個城市文化的縮影,透過一個城市的酒吧文化我們可以看透城市文化特征[1]。我們經常會發現,走進不同城市的酒吧,會真實的感受到不同城市的獨特文化氛圍。拿上海、北京、深圳三個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來說,我們可以看到上海的酒吧充滿著浪漫的迷人情調,深圳的酒吧充滿著激情,而北京的酒吧卻品種繁多,一如北京的多元化文化特征,三地的酒吧文化特征代表著三地的城市文化特征。
2 酒吧設計文化氛圍的營造方法
2.1 設計主題,定位文化風格
酒吧文化由很多方面共同組成,包括酒吧的環境、音樂、人、酒和整個氛圍等,所以酒吧文化本身就應該是精神和文化的融合。在酒吧內人人都親身參與和感受各種文化形式,文化主題是整個酒吧設計的核心所在,是觸動人們心靈的重要因素,是酒吧設計利用藝術創造方式來實現人生之精神的重要手段。我們應該做一系列的調查和分析,調查和分析酒吧所在的不同地理環境、酒吧所在位置的經濟消費能力、消費者心理和職業因素、業主本身的個性特征和精神追求目標等因素,依據上述各項因素綜合考慮,對酒吧的主題進行設計,文化風格給以定位。
2.2 運用空間結構設計營造文化氛圍
酒吧作為人際交往的場所,室內設計的重點在于根據酒吧主題和風格特點,運用合理的空間結構設計表達環境與人的關系。酒吧設計師應該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通過場所的空間結構分配來傳達一種信息。現代消費者往往在消費時帶有很多感性成分,他們的心理容易受到周圍環境氛圍的影響,尤其是在酒吧這種場所表現更為突出。因而,設計中應該從分析消費者情感出發,在設計中加以情感互動,通過人們的心理空間來劃分酒吧的功能空間,比如,在平面的規劃中將中心吧臺作為整個酒吧的中心位置,其他吧臺以散狀分布在各功能區域。根據各功能區域的需求,設置吧臺區、零點消費區、通道區、包間消費區、演藝區、后廚區等,將人流動線設置成為繞中心吧臺分散于酒吧各方向的放射形活動線條[2]。
2.3 運用酒吧色彩搭配營造文化氛圍
在人體的各類感覺中,視覺是最為主要而直觀的,色彩往往能喚起人的第一視覺作用,使人能產生感覺和聯想,豐富內心情感。好的酒吧設計應該是能創造出富有個性、層次和美感的色彩環境。色彩設計應該充分利用調配法,發揮色彩的互補作用,去除共弊,使得整個酒吧氣氛高雅而又不失情趣。在酒吧選配色彩時,應該選配好地面、墻面、天花板、各類家具和窗簾等幾大重要因素的色彩組合,在色彩搭配方面做到和諧。墻面、地面和天花板的色調應該根據酒吧客人、酒吧面積大小來進行調配。若酒吧面積較小,可以選擇一處墻面裝置玻璃或鏡子,從視覺效果上整個酒吧面積有擴大的感覺,酒吧面積如果較大,可以選用一塊比較完整而且光線較好的墻面作為布景來對酒吧的裝飾面進行突出對比作用,運用鮮艷的色調來提高多彩的表現力。地面的色彩可以略深于墻面。天花板的顏色一般選用亮度較高的白色或米色,為的是增加室內的反射光,另外,燈光的布置也應該和酒吧內各色調相配合協調。
2.4 運用酒吧的裝飾營造文化氛圍
酒吧室內裝飾和陳設是酒吧氛圍營造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裝飾和陳設藝術手段來創造與酒吧主題和風格類型相契合的室內環境,能夠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要。可以通過裝飾藝術品如壁畫、盆景、工藝美術品,各類裝飾材料如釉面磚、鋁合金、壁紙、壁氈、酒吧家具的陳設和擺列,小裝飾品如壁飾、壁畫、室內植物燈來對烘托酒吧環境,營造與其主題、風格相關的文化氛圍。如在西安的秦酒吧(Park Qin)能充分感受到酒吧內裝飾物帶給我們視覺上的沖擊和精神層面的共鳴。西安的秦酒吧是毗鄰南大街,順接西巷的一個酒吧,以秦文化為北京,惟妙惟肖地展現了中國的兵馬俑主題,走進酒吧,一幅幅秦代壁畫,一尊尊的兵馬俑,瞬間把人帶到了兩千多年的秦朝時期,顧客置身其中,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對中國古代兵馬俑文化增添了了解。秦酒吧承載著厚重的中國古代文化的同時,也贏得了外國朋友的親睞,許多的外國年輕人將萬圣節活動設在秦酒吧,與周圍的兵馬俑文化相互映襯,成為中外年輕人極受歡迎的娛樂場所。
結語
酒吧文化作為一種新生的藝術形式成為一種具有前衛性的亞文化形式,是城市亞文化的棲息地,在很大程度上正在推動著新型亞文化的發展。酒吧是城市文化的縮影,為現代都市人們提供一個釋放壓力、舒緩心情的重要場所。迎合現代人的情感需要,運用多種形式創造出合適的酒吧文化氛圍,是酒吧設計理念的歸宿。
參考文獻
關鍵詞:色彩 視覺感受 心理尺度 酒吧環境
前言
色彩作為酒吧空間氛圍營造的主要媒介與形式之一,對其屬性與審美法則的研究有著深刻的理論與實踐意義。論文通過對色彩心理學中色彩的感情、色彩的聯想、以及色彩的性格對人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參考了色彩在情感語言方面的積極作用,結合酒吧文化,從色彩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類歸納總結,為色彩在酒吧空間的設計找到理論支持,并為將來在酒吧空間設計中更好的發揮色彩的作用提供有益的幫助。論文主要采用比較分類法、文獻綜述法,并針對不同人群的需求,結合相關圖片和表格,以簡潔明了的方式提供出適合用戶自身需要的,具有實用價值的,可以廣泛借鑒的色彩搭配方案。
1 酒吧的格調與氛圍營造
酒吧為浮躁、煩悶的現代生活開啟了一扇窗戶,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暫時“放松與自由”的歸屬空間。酒吧不只是可以喝酒和跳舞的功能性空間,更是“風格”空間、“氛圍”空間。酒吧設計具有各種不同的格調:
1.1回歸自然的格調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人類被自己制造的產品包圍,生活在一種人造的環境中:玻璃與水泥混凝土組合的標準住宅,車水馬龍的交通,用現代電子儀器控制的工廠和辦公室,緊張單調的工作節奏,這一切都使人容易產生疲勞,心理產生不平衡感,這使人們缺乏最需要的東西:情感。而回歸自然風格的酒吧,就是賦予人們以人情味。
1.2傳統歐式的格調
傳統歐式酒吧中,古典的造型元素的使用使人們透視出敬畏的情緒,以及給人以豪華、紳士的身份。在此類酒吧的設計中使用古典歐洲傳統紋樣進行裝飾并且利用木材的厚重感形成沉穩的色彩格調,使用凝重精致的室內裝飾,貴重的擺設來營造莊重、優雅、寧靜的酒吧空間氛圍。
1.3突出現代感的格調
酒吧就是社會文化的產物,它會隨著人們觀念文化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從而產生不同的心理和情感上的改變,富有現代感的酒吧是酒吧空間中最普遍的一種形式。在材料使用上,現代感的酒吧大膽使用現代科技成果與新材料,利用色彩、形態、肌理、材料進行對比,以高潔的設計元素來處理空間形態造型,在家具的選用上以前衛、現代、流行的家具為主,追求現代裝飾工藝技術手段的結合,營造“酷”的形象。
2 色彩在酒吧空間中的氛圍營造
2.1色彩中冷、暖色調在酒吧空間中的氛圍營造
人在不同時間的感情、情緒都各不相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也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為了符合不同人的情緒需求,酒吧設計就要營造不同的氛圍,而色彩的冷暖色調對酒吧空間的氛圍營造具有極大的影響。
人們泡酒吧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些人是為了能夠發泄內心的痛苦,酒吧在設計方面就必須營造活躍熱情的氣氛,而色彩中暖色就可以很好的營造出酒吧中的這種氛圍。而有的人泡酒吧的目的就是尋找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寧靜空間。酒吧就必須通過各種方法去營造那樣一種氛圍。色彩中的冷色調就可以很好的營造出清雅、純潔、寧靜的氛圍。
2.2 色彩在燈光作用下對酒吧空間中的氛圍營造
酒吧的燈光可以為酒吧營造不同的動感,而燈光下不同氣氛與效果的營造,都會受到不同的色彩影響。燈光在色彩的影響下才可以營造出各種各樣的氛圍,而色彩在燈光的作用下才能更好的發揮色彩的魅力,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只有色彩與燈光充分的結合才能產生令人神往的氛圍,營造出我們想要的各種氣氛。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燈光與色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結合。宮燈、射燈、滿天星等氣氛燈現在已經廣泛的應用于商業和娛樂性場所,酒吧通過這些繽紛多彩的燈來營造五顏六色的酒吧氛圍。正確的進行酒吧空間燈光色彩設計可以成為其室內裝飾氣氛的催化劑,營造出泡吧者所期望的情調和氛圍,取得最動人的效果。
2.3 色彩中的主題色與輔助色對酒吧空間的氛圍營造
各種不同風格的酒吧會有各種不同的氛圍,而每個不同風格、格調的酒吧都會有各種不同的主題,如足球酒吧、籃球酒吧、音樂酒吧等。要確定酒吧的主題就必須要考慮到色彩,色彩中的主題色與輔助色往往能夠決定一個酒吧風格的主題,能夠影響酒吧的氛圍。
利用主題色與輔助色的合理搭配來制造不同的氣氛也是酒吧設計的重要元素。
3 酒吧空間色彩運用的基本原則
酒吧空間色彩運用與氛圍的營造首先要符合空間構圖需求,其次形式與色彩要服從功能,在滿足消費者各種需求的基礎上考慮色彩對人視覺舒適度造成的影響,利用室內色彩改善空間效果,力圖營造健康、舒適的酒吧燈光色彩環境。同時酒吧空間色彩的設計應用也要充分考慮酒吧建筑的周邊環境與消費者對色彩的審美習慣,因此在設計中要注意民族、地區和氣候條件等。最后在具體酒吧設計中要充分利用光對色的影響,來營造合適的空間氛圍。
結 語
酒吧的表情一如它的內涵,在靜謐與喧囂、粗獷與細膩、搖滾與古典等個性間尋求著平衡。通過了解色彩的概念及意義和酒吧的來源及定義,并根據酒吧的不同風格,結合酒吧空間色彩運用的基本原則,來營造出適合特定格調的酒吧氛圍。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各種新型材料的不斷出新,今后色彩還會在與新型材料的搭配方面為酒吧空間營造出更為癡迷和新穎的氛圍。
參考文獻:
[1] Bethan Ryder:《酒吧與俱樂部設計》,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2] 英〕吉爾-恩特威斯爾:《藝術照明與空間環境酒吧與餐廳》,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美〕羅克波特出版公司編,《室內色彩藝術》,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4]〔美〕保羅-芝蘭斯基、瑪麗-帕特-費希爾著,《色彩概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作者簡介:
在留學界,愛爾蘭并不算是個響亮的名字。比起英、美、澳、加等留學熱門國家來說,愛爾蘭是個后來者。但相對低廉的學費、不次于英國的教育質量以及優越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讓愛爾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都柏林大學、都柏林圣三一學院等知名學府更是在近年的世界大學排名中有著不俗的表現。我所在的圣三一學院就有著美麗的校園環境和濃厚的學術氛圍。國際學生也可以同本地學生一樣參加各種社團,使用體育館里奧運會級的運動器材。另外,學校圖書館中珍藏著宗教巨著《凱爾經》,只要是注冊學生,就可以在閑暇時帶著朋友來閱覽。
而對于我們國際學生來說,最重要的還是上課。這里既有多達幾百人的講座,也有在小教室里針對十幾個人的個別輔導。然而,無論什么形式的課堂都很注重學生的參與。小組討論被認為比老師講授更為重要,課堂中得出的結論往往是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學生討論出來的結果,當然一定要注意避免發表有關政治、宗教或民族文化的過激觀點。坦白來說,起初我對這種學習方法并不適應,班里的中國同學也大都顯得有些沉默。任課老師Marty在發現我們這一狀況后,開始在課上有意提問我們,鼓勵我們發表自己的觀點。由于緊張和英語水平有限,最初我們的表達往往并不流暢。但經過兩個月的訓練,我們基本可以輕松自如地用日常詞匯闡述自己的觀點了。在一次小組討論匯報之后,老師甚至稱贊我進步飛速。我知道這其中有鼓勵的成分,但通過努力得到肯定的喜悅心情讓人忍不住嘴角上揚。
這里的老師習慣通過電子郵件發送下次課所講內容的演示文稿。要想在課堂中收獲更多,就要在課前做足準備,預習演示文稿,帶著問題聽課。如果有疑問,千萬不要害羞,只要在課堂上禮貌提問,老師都會樂意解答。
上了課自然也會有考核。和很多歐美留學國家的考核一樣,這里的考核也由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論文和考試四個部分構成,不是光在期末突擊復習復習就可以取得理想成績的。這就要求學生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懈怠。學校也提供很多便利條件,如龐大的數據庫、通宵自習室和收費合理的自助影印設備等。那些為了準備論文和考試而在圖書館中奮斗的日子,混合著打印機刷刷的聲音和油墨的氣味,至今依然縈繞在我腦海中。
吃在都柏林
愛爾蘭曾為英國的一部分,因此飲食方面也同英國如出一轍。食物構成主要以土豆、海魚、乳制品和牛肉為主,烹飪方式也多為烤和炸。
這里的早餐被稱為Full Irish,類似英式早餐,盤子里滿滿地堆著培根、豬血做的黑布丁、茄汁豆子、炒雞蛋和烤蘑菇,搭配著焦脆濃郁的面包黃油和咖啡或茶,一頓吃下來覺得十分溫暖和滿足。午餐就有些乏善可陳了,基本是以濃湯配面包、披薩餅、三明治或者長棍為主。這里有一種食物叫Kebab,譯為“烤肉卷”,卷餅裹著烤肉、洋蔥和青菜,再加上醬料,美味無比。在都柏林這個物價較高的城市,4歐元一個的Kebab因其物美價廉和方便快捷而成為我大部分時候的午餐選擇。在忙碌的一天過后,晚餐的選擇就比較豐富了。可以快速地去吃個大大的芝士漢堡,也可以去吃一套從開胃酒到餐后甜點的正餐。主菜可以選擇雞排、小羊排、牛肉或者海魚,配著奇特的醬汁,別有一番風味。
但是,再新奇的食物吃久了也會膩,也會想念家鄉的菜肴――胃永遠會最先引發鄉愁。還好這里有幾家華人超市,能買到來自中國的食材。于是,自己做飯、自己料理生活自然也成了留學賜予我的新技能之一。如果不想自己做飯,或者遇到特殊的日子想出去奢侈一下,都柏林市中心的帕內爾街是絕佳的選擇。這里聚集了都柏林一半以上的亞洲餐館,從四川火鍋到廣式點心,從韓國烤肉到日本壽司,多種多樣,任你選擇。不過,最妙的還是買上新鮮的蔬菜、魚蝦、丸子,還有王致和的麻醬、老干媽的辣椒醬和海底撈的底料,在放學或者節日的時候去同學家里涮火鍋。在這異國他鄉,一群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圍坐在熱氣騰騰的火鍋邊,用帶著鄉音的普通話親切地交談,會讓人有種“今夕是何夕”的感慨。
行在都柏林
由于人口分布稀疏,都柏林的交通很通暢。日常出行方式主要分為Dublin Bike、Dublin Bus、地鐵和出租車。
Dublin Bike也就是都柏林的公共租賃自行車。在愛爾蘭,一輛普通的全新自行車就要400~800歐,名貴的山地車更是價格不菲。在這個1000歐就買得到一輛二手汽車的國度,這樣的價格怎么能算不昂貴呢?因此,更多人選擇騎乘Dublin Bike。它的運作方式很簡單:在網上繳一年的租金,之后就可以在租賃點隨機提取自行車,到達目的地后把自行車還到附近的租賃點就可以。這樣的出行方式既方便,又規避了自行車被盜的風險,因此很受學生的青睞。
Dublin Bus類似于國內的公交車,它分為高大的雙層巴士和敞篷的觀光巴士兩類。在難得的晴天拿著一罐當地特產健力士黑啤坐在敞篷巴士上慢慢悠悠地閑逛,是我剛到都柏林時最喜歡做的事情。我們平時上學一般也坐巴士,它相對準時,每天有固定的到站時間,因此不怕因為巴士晚點而遲到。但是價格可就沒有國內那么美好啦,根據路程的遠近,乘坐一次會花上3~10歐的樣子。需要通勤的學生和上班族可以辦理當月無限次乘坐月票,一個月需要100歐。
這里的出租車跟國內差不多,搭乘出租車時可招手攔下路上行駛的空車,也可去固定的等車點乘車。出租車司機以外裔居多,經常能看到黑人或者亞洲人開出租,都很熱情。一天早上我們要趕車去機場,但由于起晚而錯過了機場大巴。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出租車司機搖下車窗,跟我們打招呼。在得知我們的情況后,他立刻招呼我們上車,飛快地開到了機場,只收取了跟大巴同樣的費用。這讓我在霧氣微涼的異國清晨感到異常溫暖。
魅力之酒吧
說起愛爾蘭,不可不談的就是這里的酒吧文化。愛爾蘭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常年陰冷潮濕,日照時間短,漫漫長夜驅使愛爾蘭人走進酒吧。如今,愛爾蘭的酒吧已經演變為人們放松和交流感情的地方。在我生活過的都柏林,有一條著名的酒吧街,這條街以Temple Bar (圣殿酒吧)最為著名。這個出現在無數明信片上的古老酒吧以售賣愛爾蘭傳統酒類為主。夜幕降臨,酒吧附近的食客在晚餐過后大多會來這里喝上一杯,小屋很快就坐滿了人。更多的人則拿著啤酒徘徊在附近,感受這獨特的文化,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這樣的氛圍中慢慢消融了。
而對于都柏林人來說,他們是不屑于去Temple Bar的。他們認為那里的游客和酒鬼太多了。他們更愿意走過長長的鋪著青磚的濕滑小巷,尋覓那些藏在巷子深處的酒吧。這些酒吧名氣沒那么大,卻有著獨特而又溫馨友好的氛圍。在這里,人們放下平時的壓力和不快,放下階級和身份的差異,把所有的憂愁拋在腦后,暢所欲言,其樂融融。
酒吧對于愛爾蘭人是不可或缺的存在。這里寄托了太多的情感。第一次見面,我們去酒吧。圣誕節來了,我們去酒吧。慶祝復活節,我們去酒吧。升職加薪,我們去酒吧……這可能也就是愛爾蘭酒吧獨特的魅力所在吧。
自由與孤獨
最近,左邊這張照片在網絡上走紅。照片中,一位都柏林老人坐在路邊愜意地吃著薯條。原圖的作者Derek Kennedy也沒有料到,他在Instagram上的一張小小的照片竟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網友認為,照片中這種舒適、隨性的感覺最能代表都柏林的風格。
的確,四面環海的翡翠島嶼、濕潤的氣候、緩慢的生活節奏以及英國和而不同的文化賦予了愛爾蘭獨特的氛圍。這種氛圍大概可以稱為自由與孤獨。在這里,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柏林大學的博士和酒吧的調酒師都可以快樂地生活;全職媽媽和職場女強人都能得到尊重和祝福;流浪漢會在利菲河邊懶懶地喂海鷗,悠然自得。人們各自安靜地生活著,不去過多地打擾彼此。
關鍵詞:現代性;“禁言之物”;城市書寫
在全球化語境和社會現實的雙重背景之下,有關都市現代性的探討與爭論層出不窮。關于“大都會”(metropolis)生活的描述――無論是西美爾所指涉的公共空間比例的大幅增加、波德萊爾及本雅明筆下“漫游者”的舞臺,抑或是馬克斯?韋伯所強調的“不同個體能夠共同進入的最無個體性的生活形式”――都突顯出了其迷一般的特質。作為中國都市現代化最早的發端之地,上海的現代性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界關注的焦點。光陰荏苒,日月如梭。上海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情長意深,傾國傾城。多少傳奇,寫不盡她的風姿;多少寓言,變作了她的胭脂。上海,到底是一種真實的存在,還是一個幻化的迷夢?
蔡翔先生的論文《城市書寫以及書寫的“禁言之物”――關于〈城市地圖〉的文本分析和社會批評》選擇系列文章《城市地圖》作為文本分析的對象。他以上海想象的生產轉換為一個現代性的“民族寓言”為切入點,分析了上海兩種記憶的歷史對視、“風景”與“本土”的對立,空間生產、“禁言之物”與文化等級制度建構,從而提出都市的現代性想象,與被書寫遮蔽/遺忘了的底層記憶和地理的命題。其論文涉及三大領域:記憶、人文地理和城市研究。整篇論文不但試圖在文學文本和社會文本之間尋找其內在的關聯,而且同時采用了文學批評與文化研究的方法,顯示出了一種獨特的學術視野和跨學科研究的特征。
論文第一部分《兩種記憶的對視:上海的歷史》追述了作為上海“底層”和“上層”象征的以蘇州河南北為界的城市人文地理區劃的形成過程。指出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上海”的“集體性敘事”實際上“無視”了其“底層”代表――蘇州河以北的生活敘事。而這一被城市主流話語所遮蔽的“外部”卻在諸如《楊樹浦》、《浜北人》和《虹口軼事》等文學文本中無意識的“復活”,從而使我們得以見到一個同上海的“集體性敘事”形成“對視”的與電車、高樓、街道、人群、酒吧、霓虹燈等象征著都市現代性的物象所截然不同的“本土化”的上海。在這樣一個充斥著“棚戶區”的下層空間里,個體沖不出“家庭生活式”的聯結,他們被邊緣化卻又極力想進入城市中心生活;他們被城市的上層階級拒絕――在這個以消費為最主要特征的社會里,貧困使他們成為最卑微的“他者”。誠如西美爾所言,現代性的歷史就存在于貨幣經濟的發展之中;是貨幣經濟,而不是資本主義引起了現代社會關系的轉化,而且貨幣經濟也是現代都市生活風格的主要根源:它主宰著都市里現代人心態和氣質的微妙變化,并決定著他們的精神生存境遇。置身于消費社會之中,底層階級無法擺脫金錢對他們命運的宰治,同時也無可避免的會產生身份置換以及上層化的愿望。就深層意義而言,這體現出的是一種“政治無意識”,即:就某個政治群體(如階級、政黨、集團等)中的政治個體來說,他們作為個人所應該具有的那些有個性的思想意識,被無個性的、統一的政治意識形態所代替。在這個時候,這些個體的政治行為,實際上主要是被他們的思想意識中那些無意識因素所支配著的。作為被主流話語所“遮蔽”的存在,下層階級渴望著來自城市中心的認同;在尋找自身意義的過程中,他們是需要被上層社會所表征與建構的“他者”――意識形態強大的收編作用由此可見。
論文第二部分《意義尋找和“禁言之物”的出現》進一步展示了社會底層和上層之間的對立。文章指出,“在某種意義上,由于地理隔絕的原因,空間往往會演化成不同的階級形態乃至階級的生活形態。” [1]然而這種“底層”與“上層”之間的對立在空間上卻又不是永遠壁壘分明的。在城市的中心地帶仍然居住著不計其數的貧民;在高樓林立與優雅的人性背后隱藏著的是黑暗骯臟、狹窄不堪的底層居住空間,以及一種隨之而來的“羞恥”感。這便是底層生活殘酷的真實寫照:它與上層社會并存卻永遠被其排斥,而成為敘述的“他者”,淪為主流話語中的“禁言之物”。“風景”與“本土”的對立也隨之產生:亦即“文化上和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人的空間”和“被剝奪了資源的,無權無勢的當地人的空間” [2]的對立。這種對立源自人在城市中的意義尋找,而意義的產生顯然已經由“政治無意識”而意識形態化了。因此,底層階級無論這樣努力都始終是都市里的“異鄉人”,孤獨、焦慮、寂寞以及彷徨時刻伴隨在他們關于身份置換與上層化的想象之中。
論文第三部分《“街道”的重現與職業化的空間想象”》指出“城市下層生活的記憶淡化乃至消失,在某種意義上,或許與‘家庭’在敘述中的退出有關。”[3]而當家庭或是下層生活已成某種“禁言之物”的時候,意義的尋找,亦即敘述的中心便理所當然的開始向城市中心轉移。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一大批年輕的有著職業身份的非專職白領作者的出現,“街道”開始大量的在敘述中涌現。敘述者對“街道”的成功進入意味著“風景”與“本土”對立的消失:由于職業的原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涌向城市中心;他們尋找自身意義的同時也隱含著對占統治地位的文化資源的空間爭奪。然而,先于這種成功“進入”之前發生的是他們的身份置換:即將自身轉化為消費主體――這也是他們成為消費社會“風景”的最根本前提。由此,依據一個人的出身、門第而對其進行身份劃分的傳統模式在消費時代宣告徹底破產;取而代之的是以消費方式與內容為劃分標準的更為不公平的社會關系。于是,在這種巨大的現代性力量面前,人們內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被成功地壓制和扼殺,整個社會成為單向度的社會,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單向度的人”;這種人喪失了自由和創造力,不再想象或追求與現實生活不同的另一種生活。就此而言,現代性已由制度層面轉向社會層面,即從宏觀轉向了微觀。
論文最后指出,有關“上海”的集體性敘事的某種起源來自于對現代性的“塑造”或者“構建”。而現代性在當下的中國尚處在一個未完成的狀態,因此“城市書寫”會生產出更多的“禁言之物”,也會有更多殘酷的真實存在被遮蔽;與此同時,在意識形態作用下的文化等級制度也成為“城市書寫”所無法彌補的“先天不足”。
(作者單位:四川外語學院)
注釋:
[1] 蔡翔《城市書寫以及書寫的“禁言之物”――關于〈城市地圖〉的文本分析和社會批評》,《視界》2004年第14輯,215頁,河北教育出版社.
[2] 同上,218頁.
[3] 同上,219頁.
參考文獻:
[1]蔡翔:《城市書寫以及書寫的“禁言之物”――關于〈城市地圖〉的文本分析和社會批評》,《視界》2004年第14輯,河北教育出版社.
[2][英]弗里斯比:《現代性的碎片:齊美爾、克拉考爾和本雅明作品中的現代性理論》,盧暉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美]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德國啤酒能享譽全球,成為啤酒中的貴族,這還要歸功于一位大人物,他就是四百多年前巴伐利亞公國的威廉四世大公,在那個糧食供應還不充足的年代,豪飲啤酒成了一種罪過,因為當時啤酒的原料與面包沖突,為了保證小麥與黑麥的供應量,制造老百姓消費得起的平價面包,大公禁令禁止使用這兩種谷物來釀造啤酒,而只能用水,大麥與啤酒花。這本來為了保證市民溫飽的法令最后間接促成了最純凈的德國啤酒誕生。
當然,時至今日,溫飽已經不是德國人需要擔憂的問題了,純啤酒令悄悄地被另一項法律所替代,新的法律允許啤酒添加酵母,小麥芽和蔗糖,所以其實德國啤酒已經不像以前那樣純粹了,當然新的法律又造就了新的工藝和口味,品性嚴謹的德國人依舊秉持著純啤酒令的精神,兢兢業業地做好每一桶啤酒。
既然來到德國學習,就必須把啤酒這一課好好攻克下來,除了在大時大節約上三五知己到酒吧暢飲之外,還應該學習一下德國啤酒的分類與歷史,回來才有談資跟小伙伴們炫耀,哥在德國可是吸收了不少天地精華啊。
以下就來看看德國啤酒的大致分類吧。
麥啤(Wheat Beer)
使用大量去掉麥芽的小麥釀造的啤酒才能稱作德國麥啤,最常見的兩個種類是依據比利時工藝制作的Witbier和德國工藝制作的Weissbier。Witbier會將特別的香料,如芫荽、橙子皮等添加到啤酒中,目前市場中的福佳白啤酒與奧斯丁啤酒就是應用這種傳統工藝的。Weissbier是純啤酒令下的特殊產物,德國Weissbier雖被歸類為White Beer,但它顏色并不淺,而只因為Wheat與White有相同的詞根。德國麥啤在西部和北部被稱為Weizen,在巴伐利亞州則被喚Wei?bier,Hefeweizen是未經過濾的啤酒的名字(Hefe這個前綴在德文中有酵母的意思),而經過過濾的Hefeweizen就成了Kristallweizen(Kristall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水晶)。
淡啤酒(Pale Beer)
淡啤酒是一種使用淺色麥芽經過暖發酵加工的啤酒,首次出現是在1703年,因為用焦炭烘焙而成的小麥釀造,所以顏色特別淺,苦味卻要比一般啤酒重。淡啤酒根據發酵方式可分為愛爾(Pale Ale)啤酒和拉格啤酒(Pale Lager)。拉格啤酒的名字是來源于德國的,意思是窖藏啤酒,它采用桶底發酵的酵母菌發酵而成,發酵后需要低溫保存數月方可以飲用。
黑啤酒(Dark Beer)
并不是所有黑啤嘗起來都像它看起來一般醇厚,苦,或酒精度重,黑啤酒之所以黑,是因為加入了烘烤過的谷物或麥芽,而其量可以是很少的,所以不同的黑啤酒都有各自不同的風味。黑啤在德國被稱作Schwarzbier ,此酒采用底層發酵法,能散發出有濃烈的巧克力香氣。黑啤酒擁有豐富的營養成分的同時,也含有很高的熱量,因此已經整天被國外高脂重口食物困擾的同學們,不宜再經常飲用。
談完啤酒,我們再順道了解一下啤酒節吧。德國最大的啤酒節舉行在9月底的巴伐利亞中心慕尼黑,為期16-18日。自從1810年,為慶祝巴伐利亞王儲路德維希與路易斯公主結婚而向平民免費派發飯菜與飲料后,這個日子被人們記住,它逐步發展成一個全民參與的節日,并慢慢演變為后來的啤酒節。到了現在,參與啤酒節的不僅只有慕尼黑的居民了,而是來自世界各地向往啤酒文化的游客。
關鍵詞:城市;夜經濟;消費;文化;休閑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0-0095-02
馬克思認為“城市本身反映了人口、生產資料、資本、享樂和需求的集中。”城市“夜經濟”消費是人們為滿足物質和精神需要而消耗的物質資料或勞務的過程,其中包含了物質生活消費與精神生活消費,所以,在拉動內需的多個領域和途徑中,以文化休閑消費為主要內容的“夜經濟”無疑是城市經濟更新的重要力量。美國布朗大學的教授戴維?威爾曾做了一個調查,在晚上從衛星看地球表面的照明分布,得出的最終結論是“一個地區夜晚燈光亮度與城市經濟繁榮(GDP)成正比”。由此,繁榮“夜經濟”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在我國,雖然古代便有夜市,但是宵禁制度撤銷之后的現代城市“夜經濟”起步晚,“夜經濟”發展及繁榮程度不高。然而,以第三產業為主要產業內容的夜經濟在城市GDP中比重不斷上升,勢不可擋,許多地區紛紛拓展“夜經濟”,將其作為城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城市發展的重頭戲。而現代“夜經濟”在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上尚且匱乏,急需系統深入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為其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一、“夜經濟”歷史淵源
“夜經濟”在古代表現為夜市,據考證萌芽于漢代,興起于唐代中晚期,到宋代打破宵禁制和坊市制之后興盛一時,在明清得到進一步發展,到近代殖民時期戰亂紛爭,各地又恢復宵禁,在一段時間內阻礙夜市發展。到當代,真正的夜經濟是在改革開放之后,人們對夜晚生活內容的重視使城市趨向全時性。
國際上的“夜經濟”稱作“24小時城市”(The 24-Hour City),源自20世紀70年代英國為改善城市中心區夜晚空巢現象提出的經濟學名詞(night-time economy),后來弗朗哥?比安奇(Franco bianchi)形成24小時城市概念,它對夜晚文化和夜晚經濟進行了研究,提倡城市夜晚活動多元化。英國在1995年正式實施這一戰略,之后美國也十分盛行這種政策,近年來研究主要討論24小時城市下環境和治安犯罪等問題及管理方法。
而我國現代城市夜經濟是從改革開放之后重新崛起的一種經濟形式。隨著城市發展,人們生活質量和消費結構的調整,夜經濟已經不再是傳統夜市了,而是發展成為一種以文化消費為主要內容的,涉及餐飲、旅游、健美、貿易、娛樂等方方面面的經濟體系。
二、“夜經濟”的概念
當下我國研究夜晚時空下城市生活和經濟現象的較少,“夜經濟”雖已興起卻一直沒有完整系統的研究,對夜晚城市的研究則集中于城市照明領域和街區區位規劃領域。除了從歷史角度研究“夜經濟”的起源和發展,大部分當今研究成果主要是從環境建筑和商業空間的設計理論以及社會行為調查來研究夜晚下的城市面貌的。胡華老師從建筑學角度研究夜晚城市空間下人們的行為活動,區別于“24小時城市”和“夜晚經濟”,他從城市規劃角度創新提出了“夜態城市”,“到了夜晚,晝與夜的差異、時間與空間的重構、地點的可達與不可達等形成新的空間地理”,“夜態城市就是要研究夜晚的城市經濟、城市文化、城市社會結構,以及最后形成的一種與白天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狀態,并且將這種生活狀態反映在城市空間結構和城市的規劃管理上”。因此“夜態城市”涉及更廣更全,而不僅僅是夜晚經濟領域,但其對夜晚城市經濟與城市規劃管理的關聯可以作為參考。
商業空間學理論包括空間結構理論和空間選擇理論,一個是研究劃分商業中心為目的,一個是通過行為與空間的關聯研究市場主體與區位選擇。商業空間選擇理論明顯能為研究夜經濟市場參與者們與夜經濟城市區位分布和設計提供依據和啟發。高層建筑內公共設施的合理使用和建筑燈光及廣告的改進都有利于夜經濟更好地開展。夜晚時空下消費者與經營者供需平衡,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最大化便是“夜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
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學術界對夜經濟的定義一直沒有定論,作者認為“夜經濟”可以定義為它是一種以城市市民和外來游客為消費主體,以購物、餐飲、旅游、休閑娛樂、健身等為主要產業類型,在夜晚城市時空下進行的各種商業消費活動的總稱。它往往經營時間和形式靈活、參與主體廣泛,包含社會各個階層,與城市文化氣息緊密聯系。“夜經濟”是城市經濟發展的一種新的呈現方式;是拉動消費需求的經濟形式;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經濟形式;是促進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經濟形式。
此外,“夜經濟”本身具備特殊屬性,在時間和空間的特殊性是其時域性的表現。它與城市文化緊密聯系,經營活動與白天經濟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種以不具象的服務、流行文化、休閑娛樂為核心的經濟活動,它強調個性化、多元化、品牌化,更加側重市民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它對城市經濟、文化發展尤其是新興文化產業結構的優化意義重大。
三、“夜經濟”的產業類型
1.購物類經營與消費:主要是指各類的商場、超市、購物街、非固定購物類夜市等具有購物消費活動的活動場;緊張的城市生活使日常購物活動大多在晚上休息時間進行,以副食鮮貨為主的超市,以服裝、小商品為主的燈光夜市,以及以百貨商場為主要依賴場所,除一些24小時經營的超市以外大多在午夜之前就關門了。夜間購物在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的同時也成為很多人夜晚休閑的一種消遣方式。
2.餐飲類經營與消費:主要是指各類固定餐館、咖啡館、茶座、非固定的餐飲夜市等;民以食為天,餐飲類消費額一直是社會消費品銷售額的重要份額。現代化城市下,人們在飲食上越來越商業化,上班族家庭很少在家做飯,在外就餐已經普及。按經營類型可以將餐飲服務業分為筵席式、快餐式、小吃式和茶點式。其中筵席式最正式,就餐時間一般為一天中晚兩個飯點;特色小吃、茶點和快餐則大多是24小時營業。
3.酒吧類經營與消費:主要是指以飲酒為主體的吧類消費場所;作為國外引進的消費產業,酒吧更加側重文化消費。國內知名的酒吧街有北京三里屯、北海后街和上海衡山路等,這些酒吧大多分布在一線大都市,起初是外國人聚居地較多,現在結合我國文化發展,酒吧普及成為一種時尚生活消遣,深受年輕人喜愛。
4.歌舞類經營與消費:主要以KTV、迪廳、舞廳等為主的活動場所;KTV、迪廳等場所是80年代興起的,起初是年輕人歌舞活動場所,目前隨著販量式的經營模式普及,已經成為老少皆宜的消費場所。
5.觀演類經營與消費:主要指各類體育場館、影劇院、展覽館等活動場所;文化類觀演建筑除了美術館、展覽館、音樂廳等專門性場所外,體育場館的多重使用也使其價值巨大,大型頒獎會、賽事、藝術節、演唱會的舉辦依賴于體育場館,所以其使用頻率高,人流量大,成為主要的觀演類消費場所。
6.休閑類經營與消費:例如運動健身、美容美發、保健按摩等活動場所;隨著人們對健康和養生的重視,健美康體行業發展迅猛,規模檔次參差不齊,受眾人群也不一。以體育休閑場所為例,高爾夫球適應經濟水平高的人群,游泳、足球、籃球等比較親民,應該多面向群眾開放。而許多健美養生的場所除了專門的設施供應,還配備茶飲、游戲、洗浴、按摩等配套服務,形成相關聯的產業鏈。
7.旅游類經營與消費:城市夜街景游、城市公園游、農家樂、歷史建筑游等。基于城市民俗文化和景觀文化的都市旅游業已經成為一種新的休閑方式,主要包括城市生態旅游、歷史文化旅游,以及城市景觀建筑旅游。這些旅游業以各自的特色,配套娛樂設施在城市中或郊區設立,有的甚至免費開放,如城市公園。這不僅便于市民周末近距離休閑放松,更有利于外來游客來訪,對打造城市品牌有重要意義。
未來城市的服務業將在一定程度上作為城市經濟提升的主要判斷指標,而城市“夜經濟”就是帶動更多的民眾參與服務業的行為消費模式,涉及的活動內容主要是餐飲、旅游、健身娛樂場所消費服務產業。不同業種類型、經營形式、規模檔次、消費方式等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不同的業態類型。這些經濟類型中普遍側重消費者參與和觀賞的精神文化消費是消費者最重要的“夜經濟”行為,也是帶動“夜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未來開展“夜經濟”建設要注意科學規劃、管理,并緩解資源占用和城市生態污染。總之,“夜經濟”是改善市民生活質量、拉動城市經濟科學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也必將隨著今后的實踐開展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7.
[2]李彥廣,胡華.夜態城市[J].中外建筑,2009(11):63-65.
[3]胡華.夜態城市[D].天津:天津大學,2008.
[4]王荃.“中英―城市夜景經濟”的對比、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0.
[5]張金花.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特殊經濟形態――夜市經濟[C]//河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七屆河北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2012:2.
[6]包明.成都都市娛樂活動的特征、發展動態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1.
[7]Franco Bianchini.Night Cultures,Night Economies[J].Plann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1995(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