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23:54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與荷花有關的詩句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2、天工造物,精致小巧,玲瓏剔透。
3、花之色,粉與白交錯相宜,濃與淡相得益彰。花之香,沁人心脾,使人煩悶頓消,忘卻塵勞,仿佛超然于世外。
4、以賞花的心情看人生,人生就是一次短暫的花開,一次百花的盛筵。
京國土房管出〔2003)1053號
各區縣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北京市土地利用事務中心、各用地單位:
隨著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后期管理的不斷規范和健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以下簡稱出讓合同)的變更日益增多,為簡化程序,提高效率,為用地單位提供更好的服務,改善我市投資環境,特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對于受讓方與我局簽訂出讓合同后,申請變更出讓合同的事項法律關系清楚,要件齊備、真實、有效,符合國家和北京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的有關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規定的可按本通知的有關規定,按照簡化程序辦理有關變更手續。
二、按照簡化程序辦理有關變更手續時,可不簽訂補充協議,由出讓土地受讓方填寫《北京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變更事項表》(見附件一,以下簡稱變更事項表),報北京市土地利用事務中心(以下簡稱利用中心)核準后即可作為出讓合同附件使用,與出讓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三、利用中心在本通知規定的范圍內,根據國家及北京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管理的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核準出讓合同的變更事項,按照簡化程序辦理變更手續。
利用中心在按照簡化程序辦理出讓合同變更時受市局的監督和指導。
四、可以按照簡化程序辦理出讓合同變更的事項如下:
1.出讓土地受讓方法人單位名稱變更、法定代表人變更、法定地址、銀行帳號變更的;
2.出讓土地的范圍未變化,只是因公安部門審定門牌或地名辦核準變更地名而變更的;
3.出讓合同根據地價辦公室會審定地價水平簽訂,因局長辦公會最終審定地價水平變更出讓合同的;
4.已與我局簽訂補充協議,可以該出讓合同多交地價款沖抵另一出讓合同地價款,在辦理另一出讓合同地價沖抵時申請變更出讓合同的;
5.經規劃部門批準,符合我局《關于加強出讓土地使用權后期管理的通知》(京國土房管出字〔2003〕第187號)及其他關于變更出讓土地規劃條件的限制性規定,申請變更規劃建筑面積,建筑面積增減額在原出讓建筑面積的20%以內,不涉及地價水平變更的。
五、其他事項的變更應簽訂補充協議報我局批準。
六、出讓合同變更的簡化程序如下:
1.用地單位申請受理屬于可按簡化程序變更的,填寫變更事項表與其他要件同時報送我局。
2.受理中心經審核符合收件條件和本通知規定的,可直接轉利用中心辦理。
3.利用中心收件后,經審核符合有關規定的在10個工作日內予以核準,將加蓋利用中心印章的變更事項表,返還出讓土地受讓方。
七、利用中心應每月制作《北京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變更情況匯總表》(見附件二),將上述無須簽訂出讓合同補充協議的情況上報我局備案。
八、我局每季度組織相關部門對利用中心的此項工作進行抽查。
九、對于報我局備案后或抽查中發現的不應核準而予以核準的情況,予以撤銷;對于欠缺要件而予以核準的,要求土地出讓受讓方限期補齊要件,逾期不能補齊要件的,予以撤銷。
十、本文件自頒布之日起執行。
特此通知。
北京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
二〇〇三年十二月四日
為做好向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過渡的準備工作,加強公費醫療管理,根據《國務院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1998〕44號),現就進一步深化公費醫療改革的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繼續執行醫療經費由醫療機構定額管理的辦法,合理確定定額指標和考核指標,認真落實獎罰措施。
二、享受人員負擔醫療費用標準
1、符合公費醫療管理規定的醫療費用,享受人員個人負擔低于下列標準的按下列標準執行:
年度內門診醫療費支出在3000元(含)以下的部分職工個人負擔20%,3000元以上的部分職工個人負擔10%;
年度內住院醫療費支出在10000元(含)以下的部分職工個人負擔10%,10000元以上的部分職工個人負擔6%。急診留觀且收住院的病人,其住院前7日內的留觀費用與住院醫療費合并計算。
2、門診放化療的醫療費用,職工個人負擔比例按照住院醫療費用負擔比例執行,門診血液透析、器官組織移植后服用抗排異藥的費用職工個人負擔6%。
3、退休人員個人負擔比例為在職職工的50%。
4、符合公費醫療管理規定的醫療費用,離休人員、在鄉二等乙級(含)以上革命傷殘軍人,按照有關規定報銷,個人不負擔。
三、器官移植、組織移植列入公費醫療報銷范圍的項目為:腎臟、角膜、皮膚、血管、骨、骨髓移植。其它器官移植、組織移植的醫療費用公費醫療不予報銷。
器官移植、組織移植中器官源、組織源及其相關費用公費醫療不予報銷,由個人負擔。
湖北省土地管理局:
你省江陵縣土地管理局9月4日《關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有關法律問題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在土地上有建筑物、其他附著物時,由于土地與地上建筑物、其他附著物在物理上不可分離,因此,出租地上建筑物、其他附著物的,即同時發生土地出租。頒布單位
為支持國營大中型企業轉換內部經營機制,鼓勵到社會待業的企業富余人員從事個體經營或到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就業,結合本市情況,特作如下通知:
一、各區、縣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為企業富余人員申請個體經營積極提供咨詢服務。對符合個體經營條件的,區、縣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積極為其辦理登記審批手續。
二、各區、縣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規劃安排個體經營場地和分配攤群市場的攤位時,依據有關法規進行審批,在不影響交通的前提下積極支持,給以方便。
三、各區、縣勞動局對符合領取待業救濟金條件并要求從事個體經營的企業富余人員,可以將應領取的待業救濟金,一次性發給本人。
四、各區、縣勞動局要嚴格控制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雇用外地做工人員數量,為企業富余人員就業創造必要的條件,對他們自愿到個體工商戶或私營企業就業給予優先安置。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我愿做一朵荷花。
一提起荷花,大家自然會想起古人贊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名句。是啊,古往今來,那獨具魅力的荷花,人見人愛,人見人夸。
一提起荷花,我還必然想起我的家鄉南宋時期大詩人楊萬里所作的有關荷花的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誦讀著這些鮮活清新的詩句,我仿佛穿過800多年時空的隧道,看到了一代詩宗楊萬里偉岸的形象;誦讀這些鮮活清新的詩句,我也理解了一代詩宗楊萬里為何偏對荷花情有獨鐘 !楊萬里的一生為人剛直不阿,做官清正廉潔,是一個畢生追求山高水長風范的人。他,猶如一朵永不枯敗的荷花,是那么的冰清玉潔,又是那么的鮮亮照人。
在人類文明相對發達的當今社會,保持荷花那種一塵不染的獨特品質,是多么顯得難能可貴。有了荷花這種高尚的品格,就能強壯拒腐防變的肌體,就不會被糖衣裹著的炮彈所打倒,古往今來,有多少一身正氣的人物讓我們久久感動,難以忘懷;反之,如果不能保持荷花一樣的高尚品格,那么就會陷入污濁之中難以自拔,結果只會落得個身敗名裂的可恥下場,古往今來,也有多少個人民敗類,讓我們深刻警醒,引以為鑒。
我們從事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同樣需要保持荷花那種一塵不染的獨特品質。我們代表國家履行市場監管和行政執法職責,每天都要同各類的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打交道,在監管和執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管理與被管理之間的矛盾和利益沖突,難免會面對各種誘惑。在這些時候,我們就務必保持清醒的頭腦,以人民利益為重,堅守一身正氣不染塵的節操,依法監管,妥善處理好各種矛盾和沖突。否則,如果我們懷有私心雜念,視法律為兒戲,拿權利做交易,那么就必然會破壞公正執法,損害工商執法權威及廉政形象。
我,作為工商行政管理戰線的一名新兵,和許多同仁一樣,肩負著今后工商行政管理事業發展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未來充滿希望,但也一定會面臨形形的誘惑的考驗。能否經得住各種誘惑的考驗,就看能不能保持荷花那種一塵不染的獨特品質。人們羨慕我現在從事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在他們看來是認為工商部門有權。誠然,工商部門依法具有一定的權利,但權利是把雙刃劍,一切權利是人民給的,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有口皆碑;若以權謀私,貪贓枉法,則必遭人民唾棄,還必然受到黨紀國法的制裁!
在今后的事業和生活里,我愿做一朵荷花,廉潔為民,清白做人,為紅盾增光,為紅盾添彩!
在古詩詞中,有很多描寫了生物學現象,蘊含著一定的生物學知識。筆者廣泛閱讀前人詩詞解析,認真研究一些詩詞名句中所蘊含的生物學內容,剖析和領悟詩詞中所寄寓的生物學和人文教育價值,并將之自然地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結合教學中的實踐,談一談認識和體會。
1. 詩詞中的生物學現象或生物學知識 我國古詩詞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詩人在對自然景觀的觀察、篩選基礎上融入個人的情感而創作出來的,所以,有大量的詩詞描寫了生物學現象,蘊含著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常用的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描寫生物個體的特征。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形象地描寫了鵝的外形特征和習性特征。“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金黃甲”,描寫了不同于其他“百花”的個體特征——在秋季開放。“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簡潔生動地勾畫出臘梅在寒冬開放,氣味芬芳的鮮明特性。
(2)反映生物之間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如“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間的競爭關系;“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精確地反映出生物間的捕食關系并隱含著一條食物鏈; “西湖春色歸,春水綠如染”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說明春天來臨,藻類植物開始大量繁殖……
(3)描寫生物的生活、生殖、行為等。“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說明了動物的運動及生活環境;“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詩句,則描繪了與植物的生殖發育有關的現象。“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說明了鳥類的遷徙行為。
2. 詩詞中的人文教育價值 在傳統的自然科學教育認識中,科學教育是嚴謹的、理性的,人文教育是感性的,兩者界限分明。在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兩種教育顯然不應繼續界限分明了,只有把兩種教育恰當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同時具備較高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才,更好地承擔起社會的責任。在有意識地挖掘自然科學課程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的同時,歌頌自然,贊美生靈,熱愛生活的詩詞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載體之一,優美的詩詞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取科學知識,更可以使教學和學習的過程充滿語言美和情感美,讓學生時時得到美和愛的熏陶。
有許多詩句描繪了自然之美,抒發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如“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等。在學習生物科學的過程中忽然聽到這樣的詩句,學生往往能感受到大自然不同季節的美,學生也會在對美的欣賞、感受中認同生物科學的美。
很多詩詞都是詩人借物言志的產物,其中與生命現象相關的詩詞,往往表達了詩人對生命的意義、人性倫理等問題的看法,同時又蘊涵著詩人的思想情感,反映了人類永恒的美好情感,如親情、同情、堅毅等,具有深刻的人文教育價值。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借寸草抒發感恩母愛之情;“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忙”表達了對蜜蜂辛勤勞動敬仰和短暫而辛苦的一生的同情。
當然,詩人與生物學家觀察世界的方式有明顯的差異,詩詞所著意的角度,與生物學研究著眼的角度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如白居易詩“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這首詩描寫了燕子生兒育女的艱辛,贊美了偉大的父母愛。但從生物科學的角度看,其實是反映了生物繁衍后代的本能。但是,詩人詩句中所反映的人文情懷,卻是經過千百年的文明積淀,潛存于人類內心的永恒的情感,這在以往的生物學教育中是被忽視的,而在今天卻是需要通過教育去開啟、喚醒和提升的。
3. 詩詞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3.1 創設情景,巧妙導課。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夏日的夜晚,流螢點點,你知道螢火蟲為什么能發光嗎?”這可以作為《新陳代謝中的ATP》的導課。“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那么,除了從現象上來辨認性別外,怎樣從本質上確定性別呢?”這可以作為《性別決定與伴性遺傳》的導課方式。總之,利用詩詞導課,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并使其能領悟到“生活處處皆學問”,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3.2 一語中的,突破重難點。詩詞的語言簡潔、生動、優美,教學中運用學生耳熟能詳的詩句,能夠喚起學生對生活經驗的回憶,更好地理解生物學,將復雜的重點難點問題順利攻克。
學習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時,有許多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對學生來說是難點,此時引用詩詞可以有效突破難點。如引用“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來形容有絲分裂前期染色體和染色單體形成但形態不夠清晰的特點;引用“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形容從細胞的不同方位觀察,各分裂時期的圖像也不同。
另外,從“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的有性生殖到“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營養生殖,從“陽光布德澤,萬物生光輝”的生態系統能量來源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詩詞無不簡潔生動、高度概括地描述了各種生物學現象。
3.3 編制習題,寓教于樂。由于詩詞語言優美、簡潔生動,令人人印象深刻便于記憶,故可用于編制習題對所學知識進行檢驗和強化。試舉例如下:
(1)古代詩文中蘊含著一定的科學知識,如“凡是各自有根本,種禾終不生豆苗”,說明了生物的遺傳現象。
一、知人論世――作品背景教學
所謂“文如其人”,其實,詩也如其人。絕大多數的詩人,都是在借詩抒情或借詩寄意的。中國石油大學附小的陳曉梅老師在全國首屆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大會上的演講中強調:“要有滋有味,傳情達意,感動自己亦感動他們地誦讀一首古詩詞,不可不先理解詩人,了解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這樣才能解讀詩詞的內容。”由于各個歷史時期的環境、政治、氣氛不同,文風自然不同;時代不同,造就了不同風格的詩人;在了解了詩作的時代背景后,還應了解詩人的生平才更有利于我們理解詩作內容。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如果對“南北朝”這段歷史時期不理解的話,那就很難體會這首傳頌千古的描寫草原風光的詩歌的廣闊意境。同樣,也只有知道漢朝的一些風土人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漢樂府”《江南》在低吟淺唱之中所描繪的婉麗風光。
二、細讀文本――字詞語句教學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古詩文教學離不開對字詞語句的理解。有時字詞理解了,就理解詩意,體味到作者的感情了。
1、抓詩眼:例如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只影形單的寂寞了。
2、抓詞語:例如,同是寫送別的詩《芙蓉樓送辛漸》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詩句中的重點詞,就能體會到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樓送辛漸》寫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詞,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充滿了傷感與凄涼,到底送別的辛漸是何人呢?為何這樣悲痛呢?一定與詩人的“親友”有關。而《送元二使安西》寫到: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前兩句寫景,寫到“朝”雨與“輕”塵,寫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語輕快,一派為送別故人而洗掃一翻的新氣象。從中可見,作者送別故人并不像《陽關三疊》那樣凄婉哀傷,因為他們雖然有可能生離死別,可畢竟只是“故人”,有可能幾十年沒見面了碰巧在這兒遇到,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勸他“更”盡一杯。所以,作者還能帶著輕松的心情像一個主人送別客人那樣看看周圍明麗潔凈的景色。
3、抓詩句:一首詩,每每有兩句是重點句,有些甚至成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點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靜夜思》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題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抓詩題:有些詩,從它的題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詩到底寫的什么內容。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從題目就可見作者在西湖上飲酒(欣賞風景?賦詩?)碰到了開頭是晴朗的,后來下雨了這樣的景象。又例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如果不看題目,一讀而知是寫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結合詩題細讀全詩,你就會發現作者是借物抒情,寫下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
三、解讀作品――作品內涵教學
每一首作品,結合當時的實際都蘊含著無窮的意境。有的借物寄情。就以《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為例。為什么說它寫出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呢?前兩句“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多么像是說:“畢竟是上京任職,行李、車輛,送別的情景都與平時不同。”后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就像是說:“能夠到京師天子腳下任職,這真是無窮無盡的榮耀啊!祝你侍奉在皇帝的身邊,受到皇帝的重用,就像映日的荷花一樣特別紅!”作者明寫蓮葉、荷花,實際寫出了對林子方的一番情意,祝他前程遠大,鵬程萬里。記得我在進行這一首詩的教學時,面對的是五年級的學生。我讓他們讀了題目后,找出了“送”這個重點詞,向他們提出了這個問題:“從題目看,這首應該是送別詩。我們學過幾首送別詩,有的表達作者戀戀不舍的感情,有的表達作者豪邁樂觀的感情。這首詩看起來似乎是寫荷花的,到底是不是寫送別情景的呢?如果是,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呢?”他們一下子被激發起了興趣,進行了反復的思考與閱讀,有的還展開了討論。終于有一個學生勇敢地舉起了手,很肯定地認為它也是送別詩!還基本上表達出了詩中蘊含的意思:作者祝林子方在天子身邊成為紅人。同樣,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也包含著借物抒情之意:草能“一歲一枯榮,春風吹又生”,人別后能再團圓嗎?不知道,只有“萋萋滿別情”了。
一、基礎色彩教學,提升能力感知美
在進行古代詩歌的色彩感知教學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在看到詩歌色彩的時候能夠產生特定的感受,就需要讓學生學習有關色彩的基礎知識,讓學生對詩歌色彩的創作要素進行了解,讓學生在看到色彩詞的時候,能夠像條件反射一樣來理解詩歌中的意思。在我國古代中色彩不僅代表著人們的主觀感受,還標志著權利的大小,比如在周代,紅色被古代人們認為是正統的顏色,到戰國時期紫色也開始成為帝王衣服的主要色彩,而到了隋朝的時候開始認為黃色是正統的顏色。此外,色彩還具有性格的特征,黑色代表正直,黃色代表善戰,而白色代表詭計多端等。因此在進行詩歌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來理解詩歌色彩背后所體現出的美感,使得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中的內容。
比如在“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句詩中,就通過天、蓮、花、葉以及日落等意象的色彩互襯,將荷花在夕陽中的美感表現了出來,在詩歌中既有碧葉,也有夕陽紅日。在李清照的《怨王孫》這首詞中有“秋千巷陌人靜,皎月初斜,浸梨花。”這樣的詩句,在詩句中就將梨花的雪白和月光的銀白結合起來,在月光的照耀下,梨花的更加的瑩白透亮,學生此時若是將白色的純潔善良的意思結合起來,就能夠通過這兩句詩來感受到詞人善良、純潔的心境,但是通過透過白色也能夠感受到作者些許的憂傷。古代詩歌中的色彩世界格外絢麗多彩,要通過表面的色彩文字來看到作者內心的情感,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
二、抓住文章主旨,反復誦讀感受美
古人在進行詩歌創作的時候,往往并不是單純地描寫詩歌中的色彩,而是要通過色彩來表達某種意、情以及韻,許多詩歌只能夠大概了解主要內容,是不能夠深究的,因此為了感受詩歌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情感,就需要反復誦讀這些含有色彩字眼的詩句,在反復誦讀中的學生就能夠提出出詩歌中所沉淀出來的情感。中國詩歌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往往注重心理感受,而對形式較為忽略,這也就為反復誦讀提供了依據,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因此學生在誦讀中來感受色彩詞的運用,去體會中國文字的奇妙組合。
比如在杜甫創作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就是一句絕佳的運用色彩詞的好詩,詩句中使用了黃、翠、白、青這四個色彩詞,色彩之間相互襯托,讓人們感受到一種賞心悅目的景象,聽著黃鸝聲,仰看白鷺,遠眺千山,近看千帆,通過色彩詞的襯托,能夠將作者那種暢快愉悅的心情表現出來。在杜甫另一首詩《蜀相》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中,也是大量運用了色彩詞,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需要對這些色彩詞進行反復吟誦,讓學生在體會作者情感的同時也能夠調動自己的主觀情感,能夠不僅僅局限于詩句中的內容,還能夠通過詩句看到信的東西,這樣才能夠達到更高的閱讀境界。
三、進行大膽想象,沖破束縛體會美
在進行詩歌賞析的時候,需要通過大量的想象來對詩歌的美感進行題目,如果沒有想象,那么純粹就是字詞的學習,是不可能完全理解詩歌的意境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提倡的就是要人們進行盡情的想象, 讓學生通過想象來理解詩句中展現出的畫面,尤其是包含色彩詞的詩句,畫面感更強。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就可以通過與詩句有關的畫卷讓學生感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