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南方教育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3-03-16 16:35:2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南方教育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南方教育論文

第1篇

關鍵詞:管理 需求 遠程開放教育 學習支持服務

1 發展歷程

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是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教育形式,是學生和教師、學生和教育機構之間采用多種媒體手段進行系統教學和通信聯系的教育形式。它是構筑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終身學習體系的主要手段。在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模式下,學生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自由選擇自己想學的內容,實現多元化、多層次的自我發展。遠程開放教育的這一特點,客觀上為所有愿意接受大學教育的具有高中或相當于高中學歷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在云南,開展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相對較為完善的仍然是以云南廣播電視大學(簡稱云南電大)系統為主。云南電大自1979年成立開始,就是一所采用遙距教育的沒有圍墻的大學,它是以現代電子技術為主要手段,采用廣播、電視、文字、音像教材、計算機和網絡等多種媒體進行遠程教育的開放性高等學校。學校目前已形成以省電大為中心、36所州市和行業電大分校、66所縣級工作站和131個教學點為基礎的、初步覆蓋全省城鄉的遠程教育網絡,有在學學生5.5萬余人,30年累計培養各類畢業生25.6萬人。成為云南省現代遠程教育的主力軍,是云南省推進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重要支撐,也是云南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1999年,遠程開放教育在云南電大系統開始實施。遠程開放教育要求以學習者為中心,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學習者可挑選自己感興趣的課件學習,可自行安排學習內容、時間、環境、方式。學習者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合理地選擇專業與課程;根據需要和條件自主地選擇學習媒體,如文字教材、錄音帶、錄像帶、光盤、網上輔導材料、直播課堂等多種媒體的選擇;自主地學習課程內容,包括學生自主地安排學習時間、學習進度、學習地點、學習方式、學習方法等。這就要求云南電大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一是向學生提供多種媒體學習資源的支持服務,既包括文字、錄像、錄音、vcd、ip課件等,也包括cai之類可以進行交互的課件;二是建立網絡學習支持服務,云南電大建立了自己的校園網,在網站上向學生提供了遠程開放教育的各種學習輔導材料、作業練習、模擬試題、疑難問題解答等內容,甚至學生還可以通過網站參加互動性的面授輔導,網上在線討論,bbs答疑等;三是建立輔導和答疑支持服務系統,如信函答疑、電話答疑、語音信箱服務,以及通過電子郵件答疑、網上互動答疑等;四是提供學習場所的學習支持服務,現階段已向學生開放圖書資料室、視聽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和多媒體網絡教室等,供學生查閱資料,觀看輔導課錄像帶及直播課堂錄像帶和其他教學光盤,同時提供學生自由上網學習的機會。

十年遠程開放教育的實踐結果表明,作為云南遠程開放教育主要實施機構的云南電大已經建立了一個較為完善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目前在云南電大校園網的遠程教學平臺上擁有自建網上課程資源657門,直播課堂1979學時;接收中央電大課程資源3927門,直播課堂3377學時;vod點播系統ip課件339門,總計1065小時;網絡課程27門,精品課程6門;網上報告廳擁有16個專題,10952篇視頻資源。云南電大還是國家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庫節點基地,存有資源200g容量。電子圖書館使用了自動化集成管理軟件,實現了圖書館查詢、借閱電子化;擁有書生之家電子圖書25個專題,49114冊,清華同方電子期刊10個專題,2341余萬篇。雖然如此,學校所提供的學習支持服務收到的效果卻不十分令人滿意,這說明硬環境的改進應與軟環境的改善相一致,學習支持服務的質量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2 現狀分析

什么是“質量”呢?可以從絕對和相對兩個方面來分析。從絕對的意義來說,“質量”與柏拉圖式的善良、真理和公平等等完美的標準相似,因此是不可以評量的。從相對意義來說,它指的是能夠切合目標,能夠一貫地合乎規格,以及能夠滿足顧客的需求。教育組織過去和現在都利用正式和非正式的外界和自我評鑒活動來評價自身的質量。這主要是外來的壓力迫使教育組織更重視質量這個課題,其中主要的因素包括:教育經費緊縮,以致出現“物有所值”的要求;社會關注到教育成就的評鑒標準;外界對院校在教育和財政方面的表現不斷提高問責要求;教育組織要提供有適當技能的人力資源,幫助國家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政治改變原本均衡的形勢,削減教育“生產者”(即院校、地方教育局)的部分權力,把它轉交到“消費者”(即學生、家長等)手中。

我們知道,如果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院校有更大的自主權,再加上采用以市場為本的資源分配方法的話,這些因素都會激勵學校及學院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目前,云南遠程開放教育學習支持服務系統的質量究竟如何呢?現對幾個具體問題進行分析。

2.1 文字媒體

為學習者提供的文字媒體主要包括主教材、輔助教材及其他文字教輔資料。云南電大遠程教育學習者的主要學習媒體仍然是文字媒體,有60%以上的文字教材是由中央電大組織知名專家,針對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特點專門編寫的,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質量。文字媒體以其系統性、成本低和方便性等特點,在遠程開放教育中占有主導地位。但同時也存在不能令人滿意之處,主要表現在:①文字媒體的交互性差,不能激發學習者的求知欲望。②中央電大統設必修課的有些教材在知識性、系統性、編輯印刷等方面存在問題。例如,《宏微觀經濟學》主教材系統性較差、知識結構不合理且印刷錯誤較多。③有些課程缺乏必要的配套教材。例如,《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主教材與教學大綱不配套。這些教材的質量問題,影響了文字媒體的有效使用。

2.2 音像媒體、cai課件及直播課堂

音像媒體、cai課件及直播課堂較之文字媒體更具生動、直觀的特點,能有效地調動學習者的多種感官,促進積極思維、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更能適應開放教育自主學習的需要。中央電大和云南電大在開放教育試點工作中,先后為學習者提供了高質量的音帶、像帶、光盤、cai課件和直播課堂等學習支持服務,收到較好的效果。但音像媒體、cai課件和直播課堂等學習支持服務仍然有其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表現在:①提供的音像媒體特別是cai課件數量較少,不能滿足學習者的需求;②有些音像媒體的內容與教材不符,如《宏微觀經濟學》的光盤內容與主教材內容不配套;③直播課堂安排時間過少,無滾動播出,若與工作時間沖突,則無法收看。

2.3 計算機網絡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遠程開放教育也逐漸向網上教學的方向發展。為了適應開放教育的需要,云南電大建立了自己的校園網,在網站上向學生提供了遠程開放教育教育的各種學習輔導材料、作業練習、模擬試題、疑難問題解答等內容,甚至學生還可以通過網站參加互動性的面授輔導,網上在線討論,bbs答疑等,同時開通了電子信箱。由于網頁有信息量大、功能強、無時間限制等優點,學習者可根據自己學習進度和遇到的問題,隨時訪問網頁,下載相關信息資料(如課程教學實施細則、重點難點輔導、平時作業等),了解教學最新動態;并通過電子信箱與教師或同學交流、溝通,討論或解決有關問題。從1999年至今,十年的實踐表明,云南電大的網上教學,已具一定規模,并達到一定質量,對現代遠程開放教育起到了強大的支持作用。但是,由于網頁內容更新較慢、內容針對性不強,硬件設備的條件限制,電子郵件這種交流方式沒有被人們廣泛接受,上網學習的學習者人數不多,點擊率不高。

2.4 語音信箱與電話答疑

云南電大為學習者開通了語音信箱和電話答疑,使學習者能方便、快捷地學習,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這種方式,由于受師資力量、時空及表達方式等因素的限制,難以達到學生期望的教學效果。

3 解決策略

質量的重點在于活動,過程或效果,這樣做的目的在于確定或改進價值或結果(pycock),而英國標準協會的定義則側重于滿足需求的重要性,認為質量是:產品或服務的特征或特性的全部,這些特征和特性會影響到產品及服務在滿足顧客需求上的能力,不論這是明示還是暗示的需求(bse,1990,第4頁)。這表示質量的重點應該放在顧客的需求上,教育質量的重點也應該放在滿足學習者的需求上。從前面的分析可看出,云南電大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為云南遠程開放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硬件保證,在遠程開放教育教學中發揮了它應有的功能,但由于遠程教育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研究、不斷總結、不斷完善的過程,因此,云南電大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存在不足之處也是難以避免的。目前,尚有很多不能真正滿足學習者需求之處。下面,就提升學習支持服務系統的質量提出一個簡要的方案,以便進一步地改進、發展和完善云南電大學習支持服務系統。

3.1 發揮云南電大的優勢,切實加強多種媒體教學資源的建設

內容完整系統、知識新穎科學、適合成人自主學習的學習媒體建設,是進行遠程開放教育的當務之急。

目前,云南電大開發的適應遠程開放教育的文字媒體、音像媒體和課件的數量和質量都有限,遠遠不能滿足遠程學習者的需求。因此,云南電大應該大力組織開發一批內容新、適應性強的文字媒體、音像媒體和課件,加大網絡課程和精品課程的開發力度,以滿足開放教育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需求,提高學習者自主學習的效果。在網絡建設方面,要增大網絡帶寬,提高網頁訪問速度;對網上資源的應進行總體規劃,提出具體要求,及時更新內容,增加課程的重點、難點輔導,以達到對學習者的同步指導;開通網上在線討論,進行實時交流,及時溝通,以解決學習者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還應將直播課堂的資料上網,便于學習者查閱或下載。

3.2 轉變觀念,提高學習效率

(1)教師要從過去以傳授知識為主向引導學習者自主學習的方向轉變,承擔起學習者學習觀念的轉換者、學習方法的指導者、學習習慣的培養者、學習動機的維護者、學習潛能的開發者和學習者學習的信息源等諸多角色。

(2)遠程開放教育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學習主要是一種內部操作,必須由學習者自己來完成。所以學習者應充分認識自己是學習的主體,并在教師引導下,切實轉變觀念,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根據自身特點安排學習進度,使自主學習和教師的面授輔導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從而保證教學的順利完成。

3.3 進一步加快和完善區域性學習支持服務中心的建設

(1)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按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基本要求,逐步將分校、工作站建設成當地遠程開放教育的區域性學習支持服務中心。

(2)學習支持服務中心要加快自身現代教學設施的建設,加快多種媒體教學資源的建設,以適應學習者對教學輔導和教學媒體的不同需求。

(3)學習支持服務中心要加強自身教師隊伍的建設,努力建設一支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熟悉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和規律的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并轉變職能,以靈活方便、形式多樣的方式為各類學習者提供全方位的學習支持服務。

3.4 教學質量的控制

遠程開放教育與質量控制是質與量的辯證統一的關系,如何在開放教育中求質量,應考慮以下幾方面。

(1)建立由中央電大、云南電大、分校和工作站組成的分級教學質量控制系統,分別制定控制內容和控制目標,并通過定期開展教學工作檢查和教學評估來保證教學質量。

(2)教師是遠程開放教育教育質量控制的關鍵因素。教師必需轉變觀念,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業務水平,掌握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才能真正保證教學質量。

(3)考試是教學質量控制的主要手段。在遠程開放教育中,應根據學習者的特點,完善平時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制度,逐步加大平時形成性考核的比重。在終結考核中,其試題的覆蓋面和難易程度既要達到學習目標的基本要求,又要反映學習者學習的實際情況,使學習者學習成績符合正態分布的一般規律。同時,考試應當逐步向無紙化方向發展,讓學習者自主安排學習進程,隨時參加考試,以充分體現遠程開放教育的特點。

參考文獻:

[1]于云秀.開放教育入學指南百問[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3

[2]羅驥.深化教學改革 提升教學質量[j].云南電大學報,2009(1):5

第2篇

論文關鍵詞:醫學生,醫德醫風,教育

1 目前醫德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紅包現象”和“吃請受禮”等屢見不鮮 由于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在醫療衛生事業方面的引入和隨之而來的某些消極因素,加上缺乏必要的監督和有力的懲罰制度,少數醫務人員“吃請受禮”,接受甚至向患者索要“紅包”,損害了廣大醫務人員的形象。全國醫療行業醫德醫風調查結果已亮出了黃牌,醫德醫風滑坡的嚴重性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1.2 過度醫療現象嚴重 有的醫院為了“創收”而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和“經濟指標”的完成,忽視對本單位、本醫院職工的職業道德教育和醫德建設,對醫德醫風缺乏監督機制,使部分醫務人員淡漠了自己的神圣職責和服務宗旨,給患者提供超出患者實際需要的醫療服務,包括費用昂貴的檢查儀器;把一些不適宜治療疾病的藥物強加給患者;用高級昂貴的藥物代替常規安全的藥物,造成“天價醫藥費用”,加重病人的經濟負擔。

1.3 服務態度冷漠 醫務服務本應該體現人道關懷,但部分醫務人員不茍言笑的面容、命令式的口吻、不容置疑的權威姿態,使患者及家屬無法感受到“醫者仁術”的真諦,并且隨著科技的發展,醫療的診療設備日益先進,而這種醫療手段的物質化使現代醫療過程體現為一種單純的技術行為,失去了人道精神。

1.4 厚此薄彼 部分醫務人員以患者的地位、職權、金錢、相貌以及與自己關系的親疏來決定診治活動和服務態度,呈現一種“醫療面前人人不等”的現象。

2 醫學生醫德醫風教育的建議

以上這些問題的出現,對醫學高校的思想教育提出了嚴峻的考驗,這幾年學院黨委根據學院學生情況開展了以下幾點做法:

2.1 入學教育時的醫德醫風教育 學生剛剛跨入醫學院校大門,不了解醫學這一職業的內涵 ,談不上對醫德醫風內容和作用的理解。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入學教育時 ,必須把醫德醫風教育的內容納入思想教育過程。

2.2 在校園文化中滲透醫德醫風教育 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把醫德醫風教育融合在校園文化生活中,有利于培養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因此,通過社團、學生會和團委,開展征文、知識競賽、板報比賽、進行禮儀規范培訓等形式,并以護士節為契機開展“學雷鋒做人民好醫生、好護士,讓團徽在崗位上閃光”;學習南丁格爾;開展演講、座談、文藝演出等活動,使廣大醫學生在“載體”教育中,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啟迪、教育,引導大學生宏揚民族精神,增強責任感,恪守醫德,牢記救死扶傷的天職。

另一方面,通過專題報告的形式,邀請有關醫院領導來校作醫德醫風建設的報告,介紹醫院發生的由于醫務人員缺乏責任感而造成醫療事故的典型案例,給學生以啟示和警告。使醫德醫風教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醫德醫風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和感染力。

2.3 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教育 組織學生加入大學生志愿者隊伍,通過扶貧義診、基層考察等活動深入社會,使醫學生對所從事的職業,對基層的衛生條件和人民的健康狀況有一些感性的認識,了解患者的困難,增近與患者的感情,從而堅定獻身醫學的信念。特別是畢業實習,是醫學生從理論走向實踐的交界期,也是職業道德的初步形成時期,注重這一階段的醫德醫風教育非常重要。

總之,加強醫學高校學生的醫德醫風教育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成果的,但只要總結經驗,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就一定能夠將其推向一個新的水平。

參考文獻

[1]楊勝. 醫院加強醫德醫風的體會[J]. 21世紀:理論版,2009, 9:51

[2]惠愛玲,白振京. 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徑[J]. 素質教育論壇,2009,20 : 7

[3]董愛萍, 姚銳. 對醫療機構中醫德醫風幾個問題的思考[J].咸寧學院學報, 2009 ,5 : 32-33

第3篇

摘要:誠信,對于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深刻意義。大學生作為未來的國家棟梁之才,不可無誠信。然而,大學誠信現狀并不樂觀,本文探討了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及對策。

關鍵詞:誠信;大學生;對策

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準則。隨著人類社會化進程的不斷提高,誠信變得越來越重要。市場經濟要求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良好的信用氛圍。但這些年來,我國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象越來越突出,因此如何增強當代大學生誠信度,是高校德育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一、當代大學生誠信現狀

目前從總體情況來看,大學生普遍存在誠信意識淡薄,部分大學生甚至惡意挑戰道德準則。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抄襲作業,考試作弊,剽竊論文。一些大學生把刻苦鉆研、忠誠老實視為反常,而把弄虛作假、抄襲剽竊視為正常,甚至連畢業論文都成篇抄襲,這些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學生缺乏誠信,沒有形成公平競爭的思想觀念。

(二)虛偽包裝,能力“注水”。當前,由于市場經濟的人才資源配置體制還不完善,一些學生在就業時為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不惜采用編造事實、制造虛假材料的手段欺騙用人單位。在求職中,填寫虛假職務、偽造證書和履歷的現象比比皆是。

(三)不還貸款,拖欠學費,違反契約。當前我國實行的國家助學貸款是以資助家庭緊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大學學業為目的,以學生的人格和信譽作為擔保的貸款。

(四)行為失范,道德失信。現在大學生借書不還、偷盜、賭博、酗酒鬧事、破壞公物、撒謊等行為屢禁不止。

二、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

(一)社會負面因素的影響

目前我國正處在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時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和法律體系正處在建立、健全和不斷完善中,公民的道德觀念較為淡薄,法律意識和規則意識不強,信用基礎比較薄弱,新的信用體系尚未完全建立起來,導致失信濁流在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泛濫成災。從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到社會關系中人際交往感情的淡薄、誠信的缺失、安全感的缺失等,使人們對傳統道德觀念和誠信原則發生了動搖和懷疑,也對大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

(二)學校德育存在偏頗

從學校教育方面來看,誠信育人的觀念不夠強。不少高校往往只注重教授文化知識、技能,而忽視了道德教育,尤其在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方面觀念淡薄。此外,當有些學生由于不誠信將要受到處罰時,一些教師竟然表示同情,甚至為他們說情、辯護,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誠信意識產生了不良影響。

(三)家庭對誠信教育不夠重視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然而現實社會中的家庭教育卻存在很多問題。在應試教育體制背景下,很多家長把關注點放在提高孩子學習成績和培養才藝技能上,而對誠實守信等道德品質的培養卻只是“輕描淡寫”。甚至有的家長還把不誠信的思想和行為傳播給了孩子。不當的家庭教育會使子女逐漸失去了其原有的誠信品質,學會處事“圓滑世故”,而這種特質一旦形成,就很難再改變。

三、增強大學生誠信的對策

(一)全面理解誠信的涵義,引導大學生誠實守信

高校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過程中,往往只注重誠信在道德層面上的涵義,卻忽視了從法律角度進行誠信教育。首先,要將誠信在道德范疇與法律范疇的涵義向學生講深、講透,使學生明白誠信不僅是道德義務,更是一項法律義務。鄭凌云說過:“誠信又是一個法律范疇,它要求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行使民事權利和履行民事義務時,講究信譽,恪守信用,行為合法,不違背法律和曲解合同條款等。”誠信是實現自我合法利益的前提,維護誠信其實就是維護自己的利益。其次,既要通過道德的“自律”提倡誠信,又要通過法律的“他律”規范誠信。法律對違反義務的行為會明確地對責任人給予相應制裁;而道德對違反義務的行為卻無強制性后果,制裁手段也只限于輿論的譴責,如果當事人公然蔑視輿論,道德便對之無能為力。

(二)要創造良好的校園信用環境,將誠信內化為價值追求

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及校園文化建設,都應以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大力倡導誠實守信的學術氛圍。結合學生思想狀況,科學確定活動內容,有效實現對大學生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的全方位指導,讓學生自主參與、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在關注誠信、思考誠信、了解誠信、實踐誠信的過程中,將誠信這一道德規范內化為自身的一種價值追求。

(三)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規范信用考評體系

大學生信用檔案的主要內容包括:誠信承諾書、個人資料、家庭情況、品行說明、誠信紀錄、學習情況、健康情況、經濟情況、個人意見、學校意見等。學校首先要選好誠信教育與管理的“切入點”。在每年新生入學教育中向新生發起“誠信倡議”,開展“誠信大討論”、“誠信辯論”,并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與新生簽訂承諾書,并建立誠信檔案。誠信檔案將伴隨學生度過四年大學生活。李國慶在書中給過建議“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的同時,還應規范大學生信用考評體系,形成學習誠信、經濟誠信、生活誠信、擇業誠信四大評價標準,對諸如考試作弊、不按時貸款、不履行就業合同等具體行為進行量化考核,并進行跟蹤測評。以此作為學生評優、評先、入黨、申請助學貸款、評定獎學金等的依據”。

總之,當代大學生誠信教育是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作為教育者我們應結合具體實際,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解決當前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象,為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做出應有的貢獻。(作者單位:北華大學)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 中國博物館 美國博物館 博物館教育 青少年 合作伙伴

Abstract As a so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 educa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museums. In 2007,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ICOM) adjusted the first function and task of museums to “education”. Since then, museums projec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round the theme of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education for teenagers. Meanwhile, the cooperation and contact between museums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s have get gradually deepened.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have been accumulate also during this exploration practice.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museum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related. Therefore, this article mak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has the most developed museum education and China which museum education level is relatively backward, the two countries do have differences in museum-school cooperated education. By this analysis, we will find problems and get useful experience or inspiration in ourselves.

Keywords Chinese Museum; American museum; museum education; teenagers; cooperative partner

美作為博物館大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博物館教育理念和悠久的博物館教育傳統。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美國的博物館教育早已突破了傳統因素的限制,在教育內容、形式、媒介上不斷推陳出新,幾乎全美90%的博物館都已建立起與學校的合作伙伴關系。

1 美國博物館與學校教育的對接與融合

1.1 發展歷程

階段一:探索期――博物館教育處于學校教育的從屬地位。

20世紀30年代,現代教育理論的發展促使美國教師突破學習空間的桎梏,開始有老師嘗試到博物館開展教學,開啟了博物館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探索嘗試,博物館也由此深受啟發,教育使命感大大增強。

到了20世紀70年代,已經出現了博物館和學校交互式的學習模式。許多博物館教育人員走進學校,并且組織學生到博物館開展以興趣小組為單位的博物館學習。

階段二:合作期――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處于平等地位。

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美國的博物館和學校正式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并制定出切實有效的合作方案。Hicks就曾指出彼時的“博物館和學校都在為彼此的合作進行努力,博物館和學校不再僅僅是資源的提供者和接受者,他們彼此分享交流設計尋找最佳的途徑來適用博物館作為課程資源?!雹?/p>

20世紀90年代,博物館中的教學項目成為合作新模式,博物館根據學校課程設計展教活動以實現合作目標。②博物館學校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安┪镳^學校是指通過學區與博物館的伙伴關系,共同設計、實施,以落實博物館學習的學校。平時,學校帶著學生到博物館上課,同時也在博物館的協助之下,創造展品、展覽,甚至在校園內設計自己的博物館?!雹?/p>

到了21世紀,博物館教育的重點則在于進一步探索如何滿足課程及學校教師教學的需要。需要指出的是,在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實踐的過程中,美國政府還適時頒布了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和“有教無類法案”,以法律、制度引導和規范博物館教育的發展。④

1.2 美國博物館教育的特點

美國的博物館教育一直保持著世界領先水平?!巴ǔ#蛔┪镳^會將四分之三的教育資源提供給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博物館每年接待學生參觀者5500萬人次;博物館根據國家與地方教育大綱,量身制作了各方面的教育活動;每年,博物館提供1800萬小時的課程。”⑤

美國博物館與學校教育對接的方式主要有:提供到館參觀教學、到校服務、教育資源出借、課程研發(包括博物館專屬課程、學校校本課程、第三方主導課程和博物館學校)、教師培訓與網絡服務。⑥總體而言,美國博物館教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從自然歷史到人文社科、從博物館到學校、從體驗項目到學術研究,從實地教育到網絡教育,涵蓋了不同類型的教育活動。

第二,教育設施完備齊全。美國博物館的教育部門不僅為學生開放專業的實驗室、教室,還提供學生所需的各種配套材料。

第三,館校合作意愿強烈。在美國,博物館對學生的重視和學校對博物館的重視促使雙方積極主動地開展合作,并從資金、人員、組織、時間等各方面給予充分保證。

第四,注重教師教育。造成館校合作困難的相當一部分原因應該歸咎于教師缺乏來自博物館的專業性指導。因此,美國的一些博物館在教育活動開展前,經常會開展類似“教育者之夜”、教育者研討會等活動,為教師提供與專家學者見面的機會,或是為教師提供各種活動指南或教學資料,甚至以博物館的科研項目為契機為其提供職業發展項目。⑥

第五,擴大社會參與,形成教育合力。美國博物館與學校合作的同時,還通過加大其他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教育氛圍。

2 我國博物館與學校教育的發展歷程

如前文所述,面對傳統教育的弊端,我國博物館與學校合作的歷程是由20世紀末國家教育部門倡導的素質教育改革開始的?!安┪镳^博大精深,博物館教育是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交叉。重視培養一批復合型的教育人才是現代博物館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⑦但是和美國的情況相類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博物館一直處于學校教育的從屬地位。不僅沒有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方法上也趨同于學校教育,沒能形成獨立價值和地位的博物館教育是無法真正發揮作用的。

直到近些年來,自我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需求不斷提高使博物館由學校的從屬與附庸發展成為真正獨立的社會教育部門。在教育部門的統一規劃和部署下,隨著社會大課堂、中小學校外實踐課程等一系列項目的實施,使得更多的青少年學生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走進博物館,同時也促進了博物館教育資源的正規化、標準化、課程化建設。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北京史家小學聯合開發的校本課程《漫步國博――史家課程》,就是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博物館與學校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以國博的展陳資源為依據,共同編寫適合小學各年齡階段和各個學科的博物館教材,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開展教學。⑧

3 我國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問題與啟示

3.1 中國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的博物館教育以其獨有的優勢和特色,為我國青少年學生的文化熏陶、愛國主義教育和魍趁賴陸逃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著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政策制度不健全,對博物館教育認識不到位。以日本為例,立法部門在1949年《社會教育法》的基礎上,于1951年制定《博物館法》,以法律形式明確了博物館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地位,由此,博物館的青少年教育工作也獲得了日本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支持。⑨目前,我國針對博物館教育還停留在政策性文件層面,法律基礎尚需完善。在《博物館法》未出臺的情況下,國家文物局可以通過設立博物館教育委員會等機構,負責博物館與學校的聯系工作;幫助并指導博物館制定教育計劃、開展教育活動,給予博物館人力、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與此同時,政策制度的不到位,也使得一些學校領導和家長對博物館教育認識不足,形成了只重學校教育而輕博物館教育的錯誤觀念,沒能把參觀博物館當作學習看待,影響了博物館學習的質量。

第二,博物館的自身發展有待提高。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博物館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各個博物館的發展水平存在著較大差異,因此很難從人員、資金、設施等方面保證所有博物館都能滿足不同學生的教育需求,博物館教育水平低使得教育質量更難以保證。為此,對于中小型博物館而言,應該圍繞“教育”的核心職能,根據博物館的實際情況,發揮自身資源特色,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計劃,逐步提高綜合實力。只有當博物館的展覽水平、服務能力、基礎設施等得到綜合發展時,博物館的教育水平和效果才能有所保障。

第三,與學校的伙伴關系有待加強?!俺晒Φ暮献餍枰獙W校和博物館之間形成正式、長期的制度性關系并進行廣泛傳播”,⑩雖然博物館與學校已經建立了初步合作關系,但是,由于缺乏制度上的保證,使得二者間未能實現持續、有效的溝通和分享,一些新建立起來的合作關系和模式變成了曇花一現。除了制度上的缺失,學校教師與博物館教育人員之間缺少相互理解與交流、彼此目標存在較大分歧、缺少開誠布公的態度、缺乏資金支持等都會成為影響雙方關系的因素。因此,僅靠一方的努力,博物館和學校很難由短期的合作發展為長期的伙伴。因此“對于整個合作過程來說,需要彼此具有持續的意愿去發展、試驗(嘗試)和評價,甚至在必要的時候還要舍棄制定好的全部計劃。”Z

第四,博物館之間合作研究網絡的建立。一方面,博物館各有所長,博物館之間的交流合作能夠幫助青少年發現更多使他們感興趣的問題,獲得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為其提供更加便利的學習條件。另一方面,博物館發展水平不一,這就更需要通過博物館之間的相互學習來取長補短,通過分享教育經驗、教育案例和教育中出現的問題來共同進步,共同服務于青少年成長。

第五,博物館教育與社區教育的加強。除了與學校的合作,博物館還應在其教育工作相對成熟時,積極參與社區文化建設,通過派遣教育專員、提供教育設施、開展教育活動等方式協助社區工作人員,為青少年打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3.2 博物館與學校合作的經驗與啟示

首先,博物館教育是“知行合一”的教育,不能因為博物館教育的正規化、標準化和課程化,就被學校教育所同化。因此,一方面要加強博物館教育理論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另一方面,要結合博物館自身特點,從教育角度深入挖掘博物館的教育資源。

其次,博物館與學校的交流溝通是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的關鍵。這既需要博物館從展陳到教育活動、服務設施、教學資料等方面積極配合學校教育,也需要學校積極主動地利用博物館教育資源。因此,只有當相關政府部門、博物館與學校自身、教師與博物館教育人員三個維度形成合力,才能實現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效對接。

注釋

① Hicks,E.(1989,September). Museums and schools as partne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78380)

② Sheppard,B. (Ed.). (1993). Building museum&school partnership.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③ 許麗紅,高源.美國博物館學校案例解析及運行特點初探[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6).

④ 鄭奕.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66.

⑤ 謝穎編譯.美國博物館聯盟探索教育新模式[J].中國文化報,2014-07-08.

⑥ 吳鏑.美國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對接融合[J].當代教育論壇,2011(5).

⑦ 朱嶠.如何提升中小學教師利用博物館教育資源的能力[J].中國博物館,2015(3):48.

⑧ 鄭奕.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68-71.

⑨ 段少京.現代博物館教育工作探析[J].南方周末,2003(1):113.

⑩ 浙江省文物局:國家博物館與小學深度合作館校聯合開發校本課程[EB/OL].(2013-10-07).[2016-9-6].http:///news/2013-10-07/783184542.shtml

Z 孔立寧.日本博物館的青少年教育[C].科學發展觀與博物館教育學術研究會論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218.

[ Hirzy,E. (Ed)(1996). True needs, true partners: Museum transforming schools. Washington,DC.

\ Ambach,G.Museums as places of learning.Museum News,1986.65(2):35-41.

⒖嘉南

[1] Hicks,E.(1989,September). Museums and schools as partne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78380)

[2] Sheppard,B.(Ed.).(1993).Building museum&school partnership.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3] 許麗紅,高源.美國博物館學校案例解析及運行特點初探[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6).

[4] 鄭奕.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5] 謝穎編譯.美國博物館聯盟探索教育新模式[J].中國文化報,2014-07-08.

[6] 吳鏑.美國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對接融合[J].當代教育論壇,2011(5).

[7] 朱嶠.如何提升中小學教師利用博物館教育資源的能力[J].中國博物館,2015(3):48.

[8] 段少京.現代博物館教育工作探析[J].南方周末,2003(1):113.

[9] 浙江省文物局.國家博物館與小學深度合作館校聯合開發校本課程[EB/OL].(2013-10-07).[2016-9-6].http:///news/2013-10-07/783184542.shtml

[10] 孔立寧.日本博物館的青少年教育[C].科學發展觀與博物館教育學術研究會論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218.

第5篇

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意識生物教學當今世界日新月異,科學競爭日趨激烈,生物作為領先學科,將會有新技術不斷地被開發利用,這就意味著需要大量的創新人才。為此,創新教育對于生物教學來說刻不容緩,教學中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讓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具備創新精神,培養創新能力。

一、運用多種形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創新的起點,也是進行創新的動力,所以首先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意識主要由好奇心、求知欲、懷疑感、創造需要、思維獨立性與創造性思維等因素組成。課堂是創新教育的主陣地,是對學生進行智力開發、能力培養的主要場所。所以,創新教育應著力于開發課堂教學的三個空間:

1.學生活動的空間

為保證學生活動的空間,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盡可能保證每位學生的學習空間,不被教師和其他同學擠占;允許不同層次的學生有相對獨立的學習空間;不斷變化和豐富學習活動空間。有了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學生的思維就會啟動,就會潛意識地產生創新。

2.學生思維的空間

創新思維是創新素質的核心要素,是多種思維方式的綜合與提高,其靈魂是創新想象力,其表象特征是具有獨創性。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拓展思維的空間,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一方面,要不斷拓展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另一方面,要讓疑問占據學生的大腦。讓學生的大腦得到充分的自由,任意想象。

3.學生表現的空間

在適宜的活動空間和思維空間里,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感知外部信息,并進行初步加工的創新意識,如果得不到表現,得不到認同或修改的建議,那么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得不到提問,創新意識就不能強化,慢慢地學生就會失去創新的動機。

從教學實踐中證明,這三個空間的開發,為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條新穎的思路。

二、鼓勵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因此,在教學中,我時刻注意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大膽質疑,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的發現、創新、溝通、表達交流的意識和技能。即使學生問題提得荒誕、離奇或不合情理,教師也不要挖苦諷刺,要從積極的方面加以鼓勵。如在上課時經常會碰到學生提出的問題:“蒼蠅喜歡往臟的地方鉆,它為什么不生病”“鳥類有翅膀,能自由飛翔,人插上翅膀為什么不能飛翔”“蚯蚓的血為什么不是紅色的”“能不能把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綠體移到人體內,使人也能自己制造有機物”等。這些千奇百怪的問題,雖然有的幼稚可笑,但我都耐心地給學生解釋,有的問題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讓學生大膽想、大膽講,暢談觀點,對有獨立見解的學生予以鼓勵,激發他們的思維活動,使學生思想中產生的稍縱即逝的創造火苗得以燃燒和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開展多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僅體現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而且更突出地落實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讓學生學得生動活波,積極主動,這也是新課改追求的理想境界。課外科技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園地。因此,我成立了以下幾個興趣小組,并進行了一系列的活動。

1.采集制作小組

通過組織學生采集和制作動、植物標本,既可以使學生了解當地的動植物資源,學習動植物標本的采集制作技術,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可以為學生的創造提供素材打下基礎。

2.科普小組

該小組的主要職責是組織發動全體學生搜集生物知識資料、撰寫科技小論文,還配合專題開展科普宣傳,如植樹節、愛鳥周、世界無煙日、世界環境日、世界艾滋病日等與生物知識有關的節日,該小組都以黑板報形式廣泛宣傳。

3.科技制作小組

選拔一些善鉆研、有特長、心靈手巧的生物愛好者,組成科技制作小組,制作生態瓶,動植物結構模型,模擬膈肌運動的模型等科技作品。在該項活動中,學生興趣濃厚,查資料,找原料,齊動手,共思考,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創新教育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造就創新型人才的一種教育教學方法。這種教育中,學生才是教學的真正主體,教師的教必須服務于學生的學,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充分發揮潛能的機會,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從而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品質和個性。

參考文獻:

\[1\]李道明,魏本黃,徐勝奇.在數學教學設計中如何融入創新教育\[J\].中國科技信息,2006,(20).

\[2\]王守超.充分利用物理課堂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J\].中國體衛藝教育論壇,2007,(4).

\[3\]王莉芳.生物教學中創新教育初探\[J\].中學生物教學,2011,(3).

第6篇

關鍵詞:中學地理教學 傳統地理教學 開放的地理課堂

競爭的時代與社會迫切需要知識不斷更新、具備終身學習能力與習慣的人才。但是傳統的地理教學往往是以灌輸為核心、考試為手段、名次為杠桿、升學為目標,學生純粹是知識的接受者,它的特征是封閉:教學觀念封閉、教學模式封閉、教學空間封閉、教學內容封閉、教學方法封閉、教學形式封閉、教學過程封閉、教學評價封閉。一句話,課堂是封閉的課堂,教學是封閉的教學。

時代的開放性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迫切需要我們改變封閉式教學,與時俱進,建立新的開放性教學模式。開放性地理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和創造者,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它的典型特點是開放:教學觀念開放、教學模式開放、教學空間開放、教學內容開放、教學方法開放、教學形式開放、教學過程開放、教學評價開放。一句話,課堂是開放的課堂,教學是開放的教學。

一、教學理念開放是前提

受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許多教師往往對開放式教學存在疑慮,擔心影響教學進度,擔心課堂上學生太活躍紀律亂,擔心教學質量下降,故不敢大膽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樹立新的教育觀、質量觀和學生觀是非常關鍵的。開放性教學并不是放任自流的放羊式的開放,它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活動。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開放式教學,是與傳統教學相對的一種面向社會、面向生活、面向全體學生的多層次、全方位的教學觀,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不斷激發學生的活力,引導學生理解、認知、探索、發現、想象和表現,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給學生留有積極思維的空間和時間,并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思考的獨立性,使課堂教學適應學生自主創新性發展的需求。同時利用課堂教學體系所具有的時間和空間的變換關系,實現教學的多元化和多向聯系。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教學手段和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教師、學生與教學環境和教學設備的多向聯系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二、教學模式的開放是基礎

同樣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把教師定位為“主導者”,學生成為“被導者”,學生只能跟著老師走。在這種情況下,與其說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不如說學生更像是一頭被牽著走的“?!?。教師基本為知識而教,而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價值取向和興趣愛好等人格狀況一無所知,很難發揮教學的教育性。開放的地理課堂,教師的著眼點不是放在如何把要講的知識講清楚,而是如何引導學生深入地探討問題、如何搜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如何在討論中表明自己的觀點和聽取他人的意見,使學生在探討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研究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不再主宰課堂,師生雙方都同時扮演雙重角色,既當老師又當學生,構成了“師生互導、生生互導、師生互學、生生互學”的多向互動模式,導中學、學中導,學生既有獨立思考的個體活動,又有學生間、師生間的合作、討論、交流的群體活動,在寬松民主的教學環境中促進學生主體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適應了健全人格、多重人格發展的需要。

三、教學內容的開放是根本

1.樹立新的教材觀,靈活運用教材

教材一直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以至于人們以為教材就是唯一的教學內容,專家學者們開發的教材可能是很好的,但就課程要反映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和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來說,教材又是無能為力的。新一輪課程改革,教材多樣化使教材作為教學中“唯一”資源的法定地位逐漸動搖,教材的功能定位也逐漸由“控制”和“規范”教學轉向為教學服務,顯然把教科書當作“圣經”一樣來解讀是陳舊的、過時的。因此,我們應樹立“材料式”教材觀,視教材為教學的一種輔助材料和工具,而非教學的全部。教學中不刻意追求原有知識體系的完整,在遵循課程標準的前提下,科學適當地增減教材、調整編排順序、重組教學單元、整合教學內容。如學習“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時,可以把“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兩節內容整合在一起,從兩個地區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發展優勢與劣勢等諸方面比較。通過分組討論、角色扮演或知識競賽等活動,學生就容易掌握兩個地區地理特點,并增長了能力。

2.開發個性化課程

《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強調“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應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尤其是學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體現“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師應在兼顧新課程共性的前提下開發個性化課程,所選課程要從提高協調人地關系的廣泛性和深刻性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社會需要為方向,既要廣泛聯系實際,考慮本地區、本學校的差異性和學生的興趣愛好、價值趨向等諸多因素,又能與時俱進,反映時代特征,使地理課更加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際。如“我身邊的環境污染與治理建議”,結合《交通》一章的學習,可安排“成都交通建設之我見”等內容,結合國際國內熱點問題可安排“水資源與巴以沖突”“從松花江水污染說起”“生物柴油與乙醇汽油”等開放性課程。

四、教學過程的開放是保證

1.開放教學時間

封閉的教學過程以上下課鈴聲作為教學的起點和終結。而開放教學過程是沒有起點和終點的。它包括下面兩點。

①在課堂開始前,教師即向學生公布教學內容,學生可先通過查找資料、搜集信息來預習新課。

②封閉式教學是把所有的問題解決在課堂,而開放式教學則提倡把問題帶出教室,帶向生活。因此,下課鈴聲絕不是教和學的休止符,而應成為繼續探究的新起點。

2.開放教學空間

我們提倡地理課的開放,當然也包括教學空間的開放。毫無疑問,教室是我們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但如果每一節課都把學生封閉在教室里,不僅讓學生感到無新鮮感,而且也束縛了學生的手腳、抑制了個性特長、禁錮了學生思想。讓地理課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進社會是學生的呼喚,給學生一片藍天、草地,還學生一方自由活動的空間是時代的要求!地理課實行空間開放有獨特的學科優勢,在什么地方上,應服務于教學內容和學生需要。運動場、實驗室、地理教室、電腦房、圖書館、博物館、科技宮、氣象站、科研院所、居民小區、工廠、農村、廣闊的大自然都可以成為地理課堂。如學習《我國農業》時,可組織學生到郊區開展一次社會調查;在學習《地圖》時,可以將全班分小組繪制校園平面圖,在小組長帶領下明確分工、密切合作,從測量長度、確定方向、記錄數據到繪平面圖,各項工作配合默契、有條不紊,學生在繪圖的過程中遇到問題,老師先引導他們去看書、小組內討論交流,那些帶有普遍性的疑難問題作全班解答。事實證明,學生自己動手獲得的知識才記得更牢。

轉貼于 網絡技術的普及為開放教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水平,積極利用地理信息資源、信息技術手段來優化和豐富地理教學,提高學習效率。

3.開放思維空間

教師要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出發,不斷創造條件和機會,設計教學情景和開放性問題,不對學生思維預設任何框框,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思考、表達,暢所欲言。教師還要敢于、善于打破原有的教學設計,鼓勵、引導學生對教師、書本質疑,要“百家爭鳴”,勇于對某個地理問題或觀點進行爭辯和發表不同見解;允許學生突發奇想,提出一些不合常理、稀奇古怪的問題,努力營造“敢想、敢說、敢問、敢試”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最大空間,給每一個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

4.開放師生關系

沒有民主、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就不會有開放的課堂教學。教師要充分尊重、信任每個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關注其個性差異,滿足不同學生需求。在現代信息社會里,教師的學識不可能包羅萬象,學生的信息和智慧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老師,這就要求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和權威觀念,勇于接受學生的發難和挑戰,不怕被學生的問題“難倒”、不怕“卡殼”;走下講臺,深入到學生中與他們一起自學、商討、辯論、參觀、調查、訪問等,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與學生朋友相處,甚至當作學生中一員。師生可以是共同切磋問題的學友,也可以是因觀點不同而引起口舌之爭的辯友。老師和學生一道在課內課外、書內書外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互教互學,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

五、教學方法的開放是支撐

隨著知識增長和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知識的學習越來越成為一個終身的過程,在學校教育階段獲得的知識再多,也無法追趕上知識激增和知識更新的速度,轉變學習方式就成為本次新課程改革一大目標和重點,成為新課程煥發活力的關鍵所在。學是教的出發點和依據,教師的教學方式應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必然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方式。開放的地理課堂打破了以布置“問題”為起點,以“結論”為終點的封閉教學,形成“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發現新問題”的開放教學過程,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年齡特征和學校條件,選擇靈活實用的教學方法。實踐證明,對話討論式、參與體驗式、演講辯論式、問題情景式、案例分析式、角色扮演式、分組活動及演示實驗式都是受學生歡迎的好形式。學習區域地理部分時,教師可重新組合內容,分專題學習,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每組學生分角色扮演本區的土地局長、氣象局長、水利局長、環保局長、礦產局長、交通局長、工農業局長、宗教局長等,介紹各地的情況,或者讓學生競選旅游公司經理、導游,組織旅游,帶領全班同學去學習和了解各區的地理特點。

探究式教學具有教學和學習方式的雙重變革,在我國教育界日益受到人們關注。它是由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參與一系列多種形式開放的探究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能力的一種重要教學方式。它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而不是一般的記憶理解和掌握,更強調學生通過參與探究問題的體驗,加深對學習價值的認識,使學生的思想意識、情感意志、精神境界得到升華,因而十分有利于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主動性,更有利于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

六、教學評價的開放是保證與關鍵

傳統的教學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改進激勵功能;過分關注對結果的評價,忽視過程的評價;評價內容過于注重成績,忽視了對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的評價。

開放的地理課堂評價關注學習結果,更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開放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的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改革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開放的地理課堂評價應該體現發展性課程評價的基本理念,堅持評價標準全面化、(知識、能力、行為)評價操作過程化、評價主體多元化(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同學評價、家長評價、社會評價)、評價方法多樣化(筆試測驗、口頭表達、作業、小論文寫作、繪制地理圖表、活動表現等),做到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結合,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舉,全方位提升評價的自我激勵和科學導向功能,建立起學生成長檔案。

主要參考資料:

1.楊新.地理教學論.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0.10

2.陳澄.地理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12

3.卞鴻翔,李晴.地理教學論.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8

4.畢淑芝等.當今世界教育思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8

5.王民.國外地理教育動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1.7

6.王樹聲.王樹生地理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9

7.肖云龍.創新教育論.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2000年2月

第7篇

關鍵詞:教學秘書;職業倦??;對策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2-0024-03

一、高校教學秘書的角色及工作特點

教學秘書是專門從事高校教學管理的工作人員,其詳細的定義為:教學秘書工作從屬于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和院系領導,直接參與教學活動的組織、安排,管理本院系的教學行政事務,貫徹和執行院系的教學指導思想和具體指示,保證院系教學工作的正常運行,圍繞教學活動之主體(教師和學生)做好管理、協調和服務工作。[1]由此可見,教學秘書在教學管理的過程中起到了橋梁的作用,將院系領導、教務部門、教師以及學生聯系起來。圖1為教學管理結構圖,教學秘書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圖中清晰可見。

教學秘書的日常工作具有如下的特性。

1.繁雜性。教學秘書的日常工作事無巨細,異?,嵥?。作為各院系的基層教學秘書,工作量大、涉及面廣、內容冗雜。一方面,要確保院系內每個教學環節如課程安排、教材訂購、考務安排、成績管理等都順利開展,另一方面,要管理好所有學生成績及各類試卷檔案。教學秘書除了要接觸大量的學生和教師,還要處理諸如財務、實習單位聯系等方面的事務。這些都決定了教學秘書日常工作的繁雜性。工作繁雜要求教學秘書須具備清晰的頭腦、良好的業務素質和積極的創新意識,能將繁雜的工作理出頭緒,并通過自己的創新,將繁雜事務簡單化、程序化。

2.協調性。教學秘書是教學管理工作中的紐帶,每個環節都需要教學秘書良好的溝通。因此,一名優秀的教學秘書還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這樣才有助于他們協調好學院與教務部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種種關系,營造良好的教學管理氛圍,促進各部門之間的融洽相處,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3.規律性。教學秘書的工作雖然繁雜,但卻有規律可循。教學工作以學期、學年為單位,每學期工作內容的主線是固定不變的,而學年度又是周而復始的。如:每學期的期中教學檢查、期末考試、下學期課程安排,秋季學期安排新生專業培訓、畢業論文選題開題、研究生推免,春季學期則開展畢業實習、論文答辯等工作。英語四、六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等時間也較為固定。熟練掌握教學工作的規律性,能使教學秘書的工作事半功倍。

4.臨時性。教學秘書的工作雖有規律可循,但并不意味他們每天的工作都一樣,相反,他們每天都要面對許多突發事件。如:教師臨時調課、試卷錯印漏印、設備故障需臨時更換教室、不定期的教學檢查和評估、臨時性的專家到訪和講座等。這要求教學秘書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臨危不亂,合理地處理這些突發事件。

5.服務性。教學秘書作為基層教學管理人員,一定要樹立任勞任怨、全心全意的服務意識:服務于教學、服務于教師、服務于學生。

二、高校教學秘書職業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其表現

職業倦怠也稱“職業衰竭”、“職業枯竭”,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國學者Freuden Berger H.J首次提出,是指個體長期處于工作壓力情境下所表現出的軀體、情感和認知的綜合衰竭狀態。多年以來,國外研究者經深入的研究發現,在以人為服務對象的職業領域,職業倦怠的發生率較高。[2]高校教學秘書的服務對象就是教學工作、教師和學生,屬于服務性強而責任又重的行業,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具體表現在:教學秘書對教學管理缺乏工作的熱情和興趣,被動地接受各項任務,勉強維持日常教學工作的進行,處于一種對教學管理工作疲憊和厭煩的狀態。導致高校教學秘書職業倦怠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1.工作強度大造成的身心疲憊。教學秘書日常承擔教材訂購、排課、排考、清查學分、學籍預警、等級考試報名、檔案整理保存以及接受各級檢查和評估等各項工作。他們不僅要按時完成任務,更要在課程及考務安排等一系列的問題上,竭盡所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如:為照顧哺乳期的年輕教師和正在進修的老師,要盡可能合理的安排其上課時間;為照顧高年級學生實習的需要,要提前安排其課程和考試;隨時接受學生關于學分和選修課程的咨詢;傾聽學生對課程的種種意見并及時向相關領導反映。涉及教學方面的工作環節眾多、瑣碎又辛苦,而又常常不被人們理解和認可,使教學秘書身心疲憊。

2.害怕工作出錯而造成的精神焦慮。焦慮是一種內心緊張,預感到要發生不幸時的負性情緒狀態。它主要指對未來對象的焦慮不安,擔心不能實現預定目標而受到外部的批判或內部自我意識的譴責。[3]適度的緊張焦慮有助于激發人的斗志,但焦慮的時間持續太久,就會使人壓抑、痛苦,阻礙正常的行為活動。教務工作千頭萬緒,突發性事件多,盡管擁有嫻熟的業務能力,積極的工作態度,也難免會忙中出錯。教學無小事,有時候一個小過失就釀成教學事故,懲罰和譴責隨之而來,后果嚴重。如:期末考試試卷的保密工作須萬無一失,從教師交卷到交付印刷,領取試卷到按考試時間、地點、考場人數整理試卷,教學秘書都必須親自經手,不能出錯。教學秘書要負責保存所有的試卷、論文、實習等材料,這些材料平時無人問津,一旦遇上評估,他們必須準確無誤地提供所有材料。在這些工作壓力下,精神焦慮是難免的。

3.待遇偏低造成的心理不平衡。教學秘書的日常工作都是一般性質的管理工作,無法定量的用指標去考核,有可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效果卻并不十分理想。從收入上看,教學秘書與高校專業教師相比,一無課時費,二無科研項目,收入水平自然偏低。付出了勞動而得不到應有的認可和回報,自然會引發心理上的不平衡和情緒上的煩躁。

4.發展空間相對狹小造成的失落感、迷茫感。從學術發展的角度來看,教學秘書由于工作忙,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沒有精力開展科研,科研成果相對較少,這在職稱評定上是個不利因素。再加上晉升名額有限,職稱晉升對于教學秘書來講是困難重重。一般來說,每個成年人都希望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并從工作中得到相應的成就感。自我價值實現的心理期待和待遇低、發展空間小之間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容易使人產生情緒上的波動。教學秘書一旦有好機會,便一心脫離崗位,尋求更好的發展,而對于教學工作就難有創新的熱情,于是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職業倦怠。

5.自我調整能力欠佳。一名合格的教學秘書必須具備清晰的頭腦、良好的業務素質、積極的創新意識、良好的溝通能力等,要求高而待遇低、發展空間小,這一高一低之間造成的落差很難被調試。許多教學秘書業務能力強,但缺乏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使得疲憊、焦慮、挫敗的情緒被放大,不良情緒被帶入工作中,往往遭到誤解,人際關系不順暢,進而又影響了自己的晉升。如此惡性循環,職業倦怠只會愈發嚴重。

三、高校教學秘書職業倦怠的緩解策略

職業倦怠,勢必影響教學秘書的工作效率和質量;教學秘書隊伍的不穩定,也勢必影響教學工作的順暢進行。要緩解高校教學秘書的職業倦怠問題,一定要從兩方面著手。

(一)外部措施

1.完善職稱晉升等制度,適當提高待遇。教學秘書職業倦怠的現狀,應當引起高校領導的重視。加強人文關懷,認真研究教學秘書的心理狀態與客觀需求,在制度上給以保障,是緩解其職業倦怠的有效措施。如:首先,制定合理政策,使教學秘書在職稱的晉升方面與其他崗位的工作人員享有同等待遇,甚至在獎金方面也可有所傾斜。其次,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獎懲分明。對于工作強度大、經常加班加點的同志應予以適當的補貼,通過考核、競賽、評估等方式,獎勵業績突出的教學秘書,給予其進修的機會或職稱評定上的適度傾斜。另外,也可實行開放的民主行政管理,讓教學秘書群體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學校日常管理的討論和決策,使其感受學校的民主氛圍,增加其在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識。

2.加大教學管理的硬件設施投入。教學秘書的很多具體工作都要借助計算機系統和網絡來完成。如:導入培養方案、編排課表、考場及監考信息、導入、分析學生成績、清理學分、畢業資格審查等等,都需要依托強大的網絡軟件平臺。開發功能強大的網絡軟件平臺,使教學秘書從繁雜的數據信息管理工作中抽離出來,減少重復勞動,提高工作效率,無疑是對其最大的幫助。此外,現代化的辦公設備,如:電腦、電話、打印機、復印機、掃描儀等都可以提高教學管理的效率。

3.提供業務培訓及教學管理研究的平臺。在不影響正常工作的情況下,學??梢越M織教學秘書集中學習,到外地培訓,有條件的甚至可以邀請知名專家來學校講學,如: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教務系統的使用等。這樣教學秘書才能從機械的勞動中抽離出來,交流經驗,取長補短,開闊眼界,活躍思想,并不總是局限于本院系的日常教學管理模式,從而充分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改變過去陳舊的做法,總結出新穎可行的教學管理方法。另外,也可鼓勵部分教學秘書開展關于教學管理方面的研究,學校專門針對其群體設置一些研究范圍和項目,給予其立項資助。教學秘書的工作在基層,能夠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具體問題,鼓勵其進行科學研究,為他們提供研究平臺,能增強其科研意識,也通過研究提升其教學管理水平。

(二)內部調試

以上幾點是外部措施,要從根本上緩解高校教學秘書的職業倦怠,關鍵還在于內因——教學秘書的自我調適。

1.樹立崇高的理想,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理想、信念是一個人思想和行動的方向、前進的動力。無論從事什么職業,只要懷揣理想、腳踏實地,在任何崗位上都能夠發光發熱、干出一番成績。平凡的教學秘書崗位是高校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教學秘書應當用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來武裝自己,在平凡的崗位上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2.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尋找有效的減壓途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使人充滿朝氣和活力,勇敢的面對困難和挑戰。教學秘書在工作壓力大時、遇到困難時、遭到誤解時,都要適時地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保持一些幽默感,將快樂的心態帶到工作中去。在工作之余,要保證充足的睡眠、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尋找正確有效的減壓途徑,使自己能夠精神飽滿地投入到工作中。

3.提高自身素質,建立強大的自信心。如今的時代在發展,新的知識和技能層出不窮,這些變化將會全部投射到教育領域內。教學秘書想要完全勝任工作,一成不變是不行的。教學秘書必須不斷學習掌握新的知識技能,才能適應發展。比如:提高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計算機網絡運用能力等。也可以通過認知學習提高自己的情商。只有提高自身素質,才能建立強大的信心。一個充滿自信的人,才能樂觀地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理智地應對挫折和挑戰。

教學工作是高等院校的中心工作,教學管理則是提升教學質量、保障教學改革平穩進行的根本保證。高校教學秘書的工作正是教學管理工作的基礎環節,是教學計劃的基層執行者和管理者。充分認識教學秘書工作的重要性,改善其職業倦怠的現狀,對于發揮教學秘書在教學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做好高校教學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魏章友.淺談教務秘書如何做好高校教學管理工作[J].科技信息,2007,(19):142.

[2]毛麗萍.教學檔案管理人員職業倦怠的應對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1,(3):35.

第8篇

中國現代師范教育源于之后,最早成立的師范教育機構當數盛宣懷創辦的上海南洋公學于1897年所設的師范院,而真正開啟高等師范教育的是1902年在京師大學堂所設的師范館。歷經了艱難歷程而形成的以各級各類正規師范教育為主體、多種教育機構參與的多層次、多形式、多規格、多元化的我國師范教育體系,正負擔著世界最大規?;A教育師資的培訓任務,僅1980年至今,已為中小學培養教師近700萬,接受學歷培訓教師500余萬,在師資培訓中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在教育科研上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中國師范教育基本是公立的,是國家政策的產物。因而,師范教育的成敗系于政策一身,政策是中國師范教育發展的關鍵。

一、中國基礎教育發展模式及師范教育的世紀走向

中國基礎教育規模巨大,學生近三億,教師逾千萬。走向新世紀,中國基礎教育發展模式發生了新的變化,稱“三大樂曲大協奏”:即從上學型轉向普及型,從普及型轉向精英人才型,從少數英才模式轉向普及型英才模式。現在,三種轉型同時存在,而且不同模式在相當長時間內交叉作用著,這就促使走向新世紀的中國師范教育呈現新的走向。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展的復合因素的作用,如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和人員的多樣化流動,師范教育也相應進行了多種改革嘗試。1998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終于從政策上確認允許綜合性大學培養教師,中國師范教育自建國以來建立起來的單一定向型體系被打破,呈現出新的走向:

第一,由單一的師范院校定向培養轉向多類型院校培養,從正規院校培養轉向學校培養與社會培訓相結合,從學校培養轉向正規培養與國家認證相結合;

第二,從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分別實施到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相結合,再到職前培養與職后培養一體化。

這兩種變革使師范教育制度發生了重大轉變,前者使師范教育體制走向多元化,在體現國家對資格的要求的前提下,強化培養形式的開放與匯集多樣的優秀人才;后者使師范教育職能趨于一體化,使教師教育得到強有力的支持,國家則能集中財力和人力建設重點師范教育培訓中心,從而較好地提高教師培訓水平。多元化體制有利于吸取各方面力量辦好師范教育,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而職能的一體化則有利于重點投資,并強化培訓職能,提高師范教育水平,適應普及型英才教育對高水平的師資需要。這樣可以從根本上轉變師范院校只管職前教育,對在職教師現狀不能或過少參與的狀況,以及解決教育學院僅服務于教師在職進修,學科建設水準過低,教師教育后續力量不足等問題。

二、當前中國師范教育發展的政策問題

中國師范教育早期學習日本模式,以定向培養為主,爾后學習美國模式,注重多元的一體化模式,即多種院校培養師資,但堅持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一體化進行,不設專門的在職教師進修機構。建國后,我國向蘇聯學習,建立起定向型雙軌制的師范教育體系,即由專門師范教育機構定向培養教師,職前教育與在職教育雙軌并行、互不相通。

1.封閉的定向型培養模式的政策問題

50年來,定向型雙軌制師范教育受到政策的重大影響。一方面,這種體制保證了師資培養能按一定規格、一定計劃進行,即使在教師職業不受重視,很少人愿為人師的特殊情況下,也能通過定向的培養和封閉的管理體制保證相應的培養計劃得以實施;而且定向培養提供了較為系統的師范教育,畢業生對教師工作較熟悉,易于適應中小學的教育工作。但另一方面,定向的師范教育卻由于生源單一,特別是在教師工作不受重視的時期,報讀師范專業的生源既少又差,師范教育水平由此也大受影響。政策性的保護造成的封閉又產生了較為嚴重的發展性問題。這種政策以計劃性、穩定性、保護性為出發點,在強制執行按計劃培養教師情況下,特別是以所謂保持師范教育和教師隊伍穩定性的旗號為由,通過提供相應的助學金,來框定教師從業不得改行,致使師范教育趨于單一性,只是為了培養教師,其余學術研究活動都被列為次要或輔,長久以往,導致師范教育機構的學術水準日益降低,師范性越強的機構,科研水準也相應越低。最典型的是當數教育學院或教師進修機構。

2.錯位的雙軌制政策問題

師范教育雙軌制是中國50年來最大的特點之一。半個世紀來,中國建立起完整的普通師范教育體系,即中等、???、本科三級體系。1995年中國高等師范院校236所,其中專科76所,全部在校生由1980年的33.8萬人增加到58.3萬人;中等師范學校897所,在校生由1980年的48.2萬人增加到84.8萬人,從1980年到1997年已培養的新教師649萬人。1997年教師培訓系列的教育學院242所,在校學員21.4萬人,教師進修學校2142所,在校學員51.6萬人,從1980年到1997年已培訓在職中小學教師482萬人。現在40所高等師范學院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專業點700余個;14所高等師范院校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專業點120余個。但是這種不關連的雙軌制,有明顯的錯位特征。對教師教育發展來說,職前培訓只是為從事教師生涯打下一個系統的基礎,對教師的整個人生生涯具有重要影響,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還應繼續學習更新更高水平的東西。因此,教師繼續教育必須是在比原先職前培訓機構更高的水平上開展的高級教育。然而實際的情況是,各級教師的職后培訓機構基本上都缺乏必要的學科建設,既無學位授權點,也缺乏較為完備的學術門類和學術梯隊,教育和教學水準與正規職前教育機構有重大差別,甚至出現北京師范大學畢業的學士要到小學從事教學工作,那就必須到區級進修學校聽某師范學校畢業的同齡人授課之怪事。這種錯位的政策,給中國教師教育帶來了許多困惑和問題。在教育部門的許多文件中,只是給教育學院下達培訓指標,而對這些機構的師資卻很少有明確的要求。南方某省級教育學院,至2000底教育系還沒有一名博士學位獲得者,獲得碩士學位的教師比例也很低,連學士學位授權點也沒有。而同一省的省級師范大學教育口(含心理學)已建立起完整的學科體系,一個一級學科授權點,另有兩個博士授權點,10個碩士授權點,獲得博士學位的教師超過教師總數的2/3。但是教師繼續教育、中小學校長上崗培訓等都因政策規定由教育學院實施。

這種雙軌制政策的早期基本設想是,教師在大學本科已經把知識學好了,教育學院只須為他們傳授一些臨時的補充知識和技能。這也是蘇聯30年代雙軌制模式出籠時的基本思路。這種設想帶著某種想當然的成份,有很強的計劃經濟傾向,更本質的是,政策基礎是建立在農業經濟時代,知識進化緩慢的情況之下。隨著社會發展,這種早存在問題的教師教育政策,更加嚴重地阻礙著教師教育的進步,影響到中小學辦學水平提高。新世紀的到來,不僅知識更新加快,新知識層出不窮,一個本科生在校期間只是學習一般的基礎性知識,大量的高水平的知識,尤其是新知識主要在工作中、在繼續教育中學習和獲得,繼續教育已從補充性教育轉變為本科教育的繼續和提升。隨著80年代來的變革,一個計算機專業本科學的知識壽命只有一年,現在中小學的一般知識和教育科學知識在5年間也被更新過半。只有提高繼續教育水平,才能真正滿足和提高教師教育水平。因此,中國師范教育政策應當有重大調整。

三、中國師范教育發展的政策定位

中國師范教育未來的政策走向應當是有利于網羅各方英才,建立起一支素質高、專業性強的教師隊伍,使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1.建構開放多元型一體化的教師教育體系

80年代來,教師管理逐步走出封閉模式,一是教師來源多元化,吸收自學考試畢業生及其他院校畢業生充實教師隊伍;二是教師可以流向其他行業。政策實施的進程是緩慢的,但對師范教育發展起了重大影響,以往擔心教師的轉行會引起人才流失而不可收拾,但事實是流動使教師隊伍活了起來,不僅人沒有跑光,相反流動起了篩選、重組和聚匯人才的作用。實踐證明,運用市場機制,推行開放、多元的教師教育體制是一個重要的政策要點。1998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允許綜合大學建立教育學院,培養師資,這是使教師教育多元化的一個重要的政策轉變。第二個政策定位是必須把正規培養和多樣化提高結合起來,推行一套以正規培養為主,國家考證相結合的新體系,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選教師。在實施這個政策時,國家管治下的正規教師教育始終是主流,在發展和提高師范院校(包括綜合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水平的同時,允許并支持許多杰出人才進入教師行列,才能使教師隊伍水平得到提高。

一體化政策定位的一個涵義是強調國家對師范教育的管治。無論辦學形式如何多樣,體制如何多元,世界師范教育仍然是在加強國家一體化管治,把教師作為國家的代表來教育年輕一代,傳播知識。許多跡象表明,盡管教育越來越自由,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但國家不僅不放松,反而比以往更加嚴格,非常強調師范教育的質量要求。

一體化政策定位的第二個涵義是強調師范教育的職前與職后教育的一體化。從目前的課程一體化轉變為機構一體化,即從強調師范院校教育要與教師今后發展相聯系,到把師范院校與教育學院(校)的機構一體化,納入共同建設和學科發展體系,這樣師范院校職前教育就能真正成為今后發展的基礎,使職前與職后培訓、見習以及在職提高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變階段性師范教育為終身的教師教育。雙軌合并一體,可以使雙方都獲得新的職能,一方面使師范院校實現職能的全面轉變,建構更加完整的師資培養體系,另一方面教育學院(校)得到本質的轉型,全面提升辦學水平。對部分縣市教育學院或教師進修學校則采用分校方式,以增加正規師范院校的專業輻射力。今后所有的師資培訓都在這一機構框架之下進行。

2.推動師資培養模式和教師專業形象轉型

中國師范教育的再一政策定位是根據新世紀教育發展特征,設計新型的教師專業形象和師資培訓模式。第一,師范教育要與信息化社會發展相適應。隨著科技發展,教師專業性和技術含量得到加強,這是世界發展大潮流。因此,政策上要倡導和鼓勵進行教師專業技術考核,例如,可以界定出傳授知識的專業技術,教學教育專業技術,運用新信息手段的專業技術等方面的技術評定等級,實現教師專業培訓中教育思想、專業知識與教育技術上的結合,使教師同醫生等職業一樣,必須經過嚴格專業訓練方可為人師,徹底改變“孩子王”的形象。第二,教師培訓模式應當吸收更多的技術內容,對教師進行更加專業的技術培訓。教師除完成一般大學的專業培訓之外,還應當進行一、二年不等的教師教育專業深造,這是國際發展的重要趨勢。修習一年課程者可獲教師文憑,給予教師資格;二年課程合格者可獲教育碩士,在競爭上崗之下可以獲得更好的薪酬;三年課程合格并撰寫出論文者可獲學術碩士學位;等等。第三,大力倡導未來教師專業目標。法國教育家J.維爾吸收了布魯姆和G.德朗希爾教授的觀點,提出教師發展的10項目標,來界定教師的職業內涵:認識學校的環境與學校的根本功能;認識學校的教育職能;具備傳授教育教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的能力;認識教育對象;認識教育教學環境;培養綜合能力;培養變化能力;培養探索能力;培養創造能力。

3.大力提高師范教育水平

中國師范教育又一政策定位應當是根據國家不同地區的情況,通過不同形式來提高師范教育水平。第一,從根本上提升師范院校辦學水平,逐步從舊三級向新三級轉化,即在近期內取消中師層次,建立以??啤⒈究坪徒逃T士三個層次的中小學教師培養架構;未來目標是取消??茖哟?,建立以本科及本科+1年專業學習的教育文憑學位和本科+2年的教育碩士及本科+3年的專業碩士的新的中小學師資培養架構。這樣,小學及幼兒教師在專門本科學院培養,初中及高中主要是從第二、三、四個層次中吸收,當然也不排除讓高層次人才進入中學或小學工作。取消中師層次后,部分邊遠地區的中師可以作為分校接受高一級學校的學術指導。第二,建立專門的以培養幼兒及小學教師的專業院校,強化綜合性的培養特色,既體現小學及幼兒教師特點,又利于提高教育水平。同時也應建構碩士及博士學位的教育層次。第三,強化教師的專業水平,特別應大力吸取國際師資培養經驗,建立教師考級制度。這種考級制度不同于目前的評職稱,而是在對教師進行新一輪培訓或完成某種教育教學實踐上的重要項目之后,進行的國家性考級,強調教學水平和理論水平等方面的綜合能力,使教師從區縣級到省市級再到國家級逐步發展,有利于教師有層次的深入發展,避免目前評職稱帶來的大鍋飯現象,從而造就一批大師級的教師。第四,建立新的師范教育機構評估制度。鼓勵教師培訓機構整體提高自身素質,有層次地發展,適應時代對師資提出的新要求,使中國教師教育成為最優秀的教育系列。

【參考文獻】

[1]馬立.走向新世紀的中國師范教育.教師教育國際研討會主題演講.香港教育學院.1999.

[2]江海燕、龔國勤、馮增俊主編.世紀之交師范教育面臨的挑戰——第二屆粵港澳臺教育論壇文選.廣東經濟出版社.1999.

第9篇

基于網絡的教師校際協作,是指不同學校之間的教師,在計算機互聯網的支持下,通過網上同步或異步的各種方式,就教育教學工作進行交流、研討,互相借鑒與激勵,擴大教師的教育教學視野、思維方式和專業能力,從而達到共同發展的活動。

基于網絡的基礎教育教師校際協作,已經成為信息化背景下基礎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新途徑,是教師專業發展從關注職前培養,發展到同時關注校本教研之后,借力于信息化環境而開辟的第三種教師發展形式。從校本教研到校際協作教研,反映了研究教師發展的新視野。校本教研作為對職前教師培養方式的補充,目前已經得到了比較多的關注。它打破了專家研究理論、一線教師實施的傳統模式,能使教育的新理論與方法迅速得到檢驗、修正、推廣,并催生適合特定情景的鮮活教育經驗。這種形式已經在我國東南部地區有了比較好的應用。但筆者的調研發現,由于長期在一起工作,同一學校內部的教師,在經過一定時期的交流之后,漸漸會有同質化的傾向。教師也覺得大家在思維方式、教學經驗等方面差不多,持續互動的意義會越來越小。筆者在一項初中建設工程中指導中學教師作校本教研時,就有好些教師提出他們想走出去,與其他學校的教師進行交流。但由于資金、時間、距離等各方面的限制,事實上長期組織學校之間面對面的教師交流很難做到。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充分發揮信息化環境的優勢,借力互聯網的支持,推動教師交流從校本交流向校際交流與協作的發展。網絡的支持能夠發揮不同學校、不同地域的教師在知識、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互啟與協同,這是其他教師發展途徑所不具備的優勢。

另外,我國不同地區的教育發展差異比較大,教育均衡發展問題的解決,已經受到了充分關注,成為新的國家教育發展綱要和“兩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基于互聯網的校際教師交流與合作,可以超越地域限制,用很低的投入,促進不同地域從學校層面到教師個人層面的經驗分享與協同,從而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因此對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基于網絡的校際教師交流與協作的初步實踐

前面提到筆者在中學做指導時,遇到教師要求與他校進行交流的情況。當時作為對教師問題的回應,我們為參與該項目的學校建立了網絡平臺,對基于網絡的校際教師交流進行初步嘗試。我們為此訂立了基本目標和較高目標。基本目標是,通過平臺進行項目組信息、項目中學信息報送和資料的展示共享,這是考慮到項目校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相對較弱的現狀而制定的。較高目標是形成基于網絡的教師日常流與協作。較高目標的提出基于這樣的考慮:隨著項目的進行,在基礎目標已經達到的情況下,我們期望形成項目校教師基于網絡的日常流與協作,在一定程度上建構項目校教師基于網絡的發展共同體。

圖1項目校教師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的跨校討論片段

初步的實踐發現,基于網絡的教師交流與協作,對于推動教師整體發展確實有較好的效果,得到了項目學校的肯定。系統的應用達到設計的基礎目標,在新聞通知、項目校風采展示、項目校校本研修活動信息報送等方面,收到了較好作用,使得參與學校之間可以互相學習,聯成一個整體。系統的應用也達到了一定的支持項目校教師之交流切磋、共同發展的較高目標。我們除了開發專門討論區,讓教師在方便時進行交流外,還專門組織了幾次學校之間同一學科教師的同步主題式教學交流,達到了預定的效果。圖1為一次協作討論的情況。通過對討論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師之間確實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協商和意義共建。

作為初步的嘗試,我們發現,教師基于網絡的研討還不夠深入,教師之間的交流比較表面化。學習協作理論所期望交流言語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推進,從交流的文本中看并沒有非常明顯的表現,各個發言之間的聯系不是很緊密。

為了促進教師之間有更深入的交流與協作,我們在其他的項目中開發了視頻課錄點評系統、教師專業發展社區等,從兩個方面拓展了校際教師協作的程度:一是通過這些系統,促進了更多地方,特別是北方與南方、東部與西部學校教師的參與,從跨校到跨地區,擴大了參與學校的地域范圍,從而使參與群體特征更加多樣化。二是交流與協作的形式更加多樣化,通過主題研討、課錄點評、教學設計案例交流等活動,加深了不同學校的教師之間交流的深度,獲得了初步的收效。通過這些實踐,我們探索出了一些組織中小學教師進行校際交流與協作的有效策略。

三、基于網絡的基礎教育教師校際交流與協作的典型策略

基于網絡的基礎教育教師校際協作,可能采用多種途徑。比如基于教育資源網站的資源共享式教師自由學習、基于相關教育論壇的自由式交流、基于網絡即時通訊工具的業務溝通等。通過對現有研究的總結,特別是對我們的實踐經驗的總結,有下列一些策略是比較典型的,在應用中有較好的收獲,值得推廣。

(一)資源共享策略

這是一種最為簡單和比較普遍的教師網上交流方式。由各校教師把可供他人借鑒的媒體課件、教研文章、心得經驗等放在網上共享區域,以便其他學校的教師觀摩學習。目前大多數的教師網站,都主要應用了這種交流方式,如中國教師研修網、西城區教師研修網等。但是這種策略也存在一定不足,主要是沒有主題,內容和形式容易分散,交流特別是協作的深度不足。常常發現有的類似網站資源比較豐富,但被瀏覽或下載的次數并不多,需要在資源內容和組織方面精心設計和管理。

圖2教師跨校教學設計案例互評過程片段

(二)案例的異步交流互評策略

通過網絡進行校際的教育教學案例交流,可以交流傳播不同學校、不同地區教育教學的經驗。案例可以是教師德育案例,也可以是教學設計案例等。最簡單的交流方式,就是把案例放到特定區域供其他教師觀看并討論。異步交流的好處是教師可以有比較多的時間思考,從而提高發言質量。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使得交流與討論更有深度,有必要由專人組織,針對具體學段的某門課程,使同學科教師進行與授課基本同時進行的案例互評,即參與各方各出一個教學設計方案,然后互相點評他人方案。當然,為了尊重和協作的要求,倡議點評者遵守一定的規則也有必要。

圖2為我們用該策略組織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案例互評活動的抓圖,可以看出這樣的形式能產生比較有深度的協同。

(三)課堂實錄專家點評策略

這種策略的具體做法是,把教師的課堂實錄在專門開發的視頻點評平臺,然后由組織者邀請學科專家進行點評,同時起到課錄教師本人學習和其他教師觀摩學習的交流作用。我們在實踐中發現,這對在短期內教師吸取優秀經驗,提高業務水平而言是很高效的一種策略。當然錄像、邀請專家和組織活動所需的投入也比較高。

圖3學科專家進行課堂實錄點評片段

我們開發的視頻課實錄點評系統,具有在視頻播放過程中隨時插入文字或錄音點評的功能。點評插入點建立內部標記,當教師觀看有點評的視頻時,碰到有點評的地方,點評會自動彈出來供教師學習。另外,教師也可以在專家點評的標簽列表中點擊相應點評,直接調出相應點評內容進行學習。

(四)基于主題的同步和異步研討策略

基于主題的研論,由于主題的確定和研討進行的時間不同,其具體操作方法可以有多種。從研討的時間上可以分為同步和異步兩類,其分類和主要形式筆者有另文詳細介紹,[1]這里簡單介紹其中一種網上征集主題、異步研討的較方便操作的形式,來說明其操作方法。這種形式先由組織者通過專門網站向教師對象征集主題。然后對所征集的主題進行選擇,再在相關平臺開辟專欄,由來自不同學校和地區的教師自由討論。基于主題的同步和異步研討策略,由于主題從一線教師當中來,針對教學實踐,并且聚焦于有針對性的系統問題,能夠于短期內使教師在某一方面有所提高,是一種特別值得推廣的策略。

圖4專家專欄及優秀教師專欄

(五)專家和優秀教師專欄引領策略

本策略的具體實施辦法是由組織者邀請學科專家或優秀學科老師,為他們在網絡平臺中開辟與其他教師交流的專門空間。受邀專家或優秀教師可在專欄有關學科教學研究成果,或對相關問題的討論。其他教師可閱讀學習,或提問討教,從而直接獲得幫助。這種情況下,專家和專欄優秀教師起到了專業引領的作用。圖4為我們用該策略組織教師學習和交流的片斷。可以看出專家和優秀教師的發帖有很多的瀏覽次數,有教師在此提問并得到了回答。同時,其他瀏覽者閱讀專家和優秀教師的發帖,以及他們與其他教師的交流內容時,也會得到提高。

(六)基于即時通訊工具的同步研討策略

本策略即通過QQ、MSN等通用的或專門開發的即時通訊工具,組織異地的教師進行同步交流。由于交流的實時特征,在教師參與感、交流的即時性和互相啟發的作用方面比較明顯。這種交流如果一開始以其他日常話題引起,往往較容易打破參與者的陌生感,活躍氣氛,使正式討論的組織更容易。

(七)基于教育敘事的異步交流策略

引導教師把自己的日常所想所思寫下來,作為反思和經驗積累均有價值。利用網絡匯集教師的自我表達,不僅是研究者研究教師的一種途徑,也是教師自身反思、互相交流,從而得到發展的途徑。利用博客等技術促進此種交流,目前已經有較好的案例,如“鹽海教師博客”等。四、從一般流到虛擬教師發展共同體:問題與前景基礎教育中基于網絡的校際教師交流與協作的價值,最小來講,可以使不同學校、不同地域的教師互相了解,達到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和資源互惠的效果。如果能使參與教師通過長期的交流,通過以上策略,在業務上能進行日常協作,慢慢形成共同的目標、資源和文化,形成一個共同發展的整體,則對教師專業發展會有更大的價值,對解決教育不均衡中師資隊伍不均衡的問題也有重要意義。我們在實踐中還發現,在國內組織這樣的交流與協作也存在不小的困難,主要問題如下:

1.觀念問題。較多教師和學校領導沒有意識到這種活動的價值,不認為別人有值得學習的地方,甚至會覺得這種活動費時間,影響教學。

2.教學工作繁重的影響。中小學教師大多教學任務繁重,在完成每天的大量教學任務后,常?;丶疫€要批改學生作業,沒有太多精力參與。

3.職業倦怠問題。繁重的教學任務,加上目前社會對教師價值的認知上一定程度下降,還有收入較低等復雜原因,使得一些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感,因此缺乏鉆研業務、提高自我的動力。這樣的話,即使有的學??赡軙膶W校層面愿意教師參與,但教師個人的積極性不高。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激情网.com| 无人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九月丁香婷婷亚洲综合色 | 精品美女在线 | 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 | 69视频网址|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日本 | 猛男诞生记最新免费完整版韩剧 | 高清女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电影网国产中文亚洲 |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 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网站 | 免费人成年短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日韩欧美色综合 |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狠狠97 | 久久精品免费全国观看国产 | 精品成人乱色一区二区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电影 | 免费高清国产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第一福利在线观看永久视频 | 免费电影mv网址入口 | 玖玖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九九久久精品女同 | 免费看avapp| 天天干亚洲 | 久久九九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二区精品视频 | 免费黄色在线视频观看 | 国产人人看| 欧美一区不卡二区不卡三区 | 国产日本韩国不卡在线视频 | 九月婷婷开心九月 | 丁香婷婷网 | 中文字幕天天躁日日躁狠狠 | 亚洲经典一区 | 夜夜夜久久久 | 日韩久久精品视频 | 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