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農戶投資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3-03-16 16:37:36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農戶投資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農戶投資論文

第1篇

本次調查的對象以農戶為基本單位,調查所選取的樣本涉及湖北省的10個縣(市)的100個農戶。樣本的選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有經濟較發達的平原地區如天門市、仙桃市,也有經濟一般的丘陵地區如咸寧市,也有經濟較落后的山區如竹山縣、英山縣,還有武漢市的郊區如新洲區、江夏區。這種樣本的選擇方式和結構有利于比較全面了解情況,以得出比較合理的研究結論。調查資料的收集采取以下程序:一是設計基本問卷表,由被調查的農戶進行填寫;二是按照收集調查表的10%的比例隨機抽樣到農戶家中核實,最后確定有效樣本為96戶;三是設計專門表格將有關定量性數據進行分類統計和分析;最后,由課題組成員根據有關資料撰寫調查報告。

二、調查結果的分析

(一)農戶的基本情況

1戶主年齡。對戶主年齡進行調查的目的在于與第二項文化程度相結合,共同分析年齡與文化程度對農戶投資決策的影響。調查發現戶主以男性為主,占85.4%,平均年齡在40.5歲,最小為24歲,最大為62歲;24-30歲的占22.9%,31~40歲的占37.5%,41歲以上的占39.6%。調查中還發現24~30歲的戶主,80%以上外出打工,31-40歲的戶主外出打工因受年齡和文化技能限制,只有30%外出打工。41歲以上的戶主基本上都沒有外出打工的經歷。

2戶主文化程度。在被調查的戶主中,文盲占21.9%,全部集中在41歲以上的戶主;小學文化的占52.1%,主要集中在31歲以上的戶主;初中文化的占18.6%,主要集中在31~40歲的戶主,24-30歲的戶主有一部分,高中(中專)文化的占7.4%,全部集中在24~30歲的戶主。由此可以看出,戶主年齡越年輕,文化水平越高,戶主年齡越大,文化水平越低。戶主的年齡和文化程度對家庭的投資行為有很大的影響,一般來說年輕人和文化程度較高的戶主接受新興事物要快些,具有一定的進取和冒險精神。

32007年全年家庭純收入。2007年湖北省農村人均純收入為3997元,調查戶人均純收入為37896.76元,與湖北省農村人均純收人大致相當。但是,如果按調查戶所處地理環境分為平原區、丘陵區和山區,則他們之間的純收入的差距是比較明顯的。平原區的調查戶人均純收入為3396.70元。丘陵區的調查戶人均純收入為3201.83元,山區的調查戶人均純收入為2873.65元,這說明地理環境對農戶的投資行為以及收入有重要的影響。

(二)投資行為分析

1投資意愿和投資計劃。當問及調查戶是否有投資意愿時,回答有的占87.5%,這說明廣大農戶還是很渴望進行投資的,希望得到投資援助的占44.8%。為什么有87.5%的農戶有投資意愿,而希望得到投資援助的只占44.8%。調查發現,除了少數農戶有自身積累外,大部分并不具有現實的投資能力,自身沒有投資能力而又不希望得到援助的原因有二,一是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投資計劃,這類農戶達76%,或者有明確的投資計劃,但不能預測投資期及投資的成本和收益,怕萬一投資失敗,難以還債,所以穩健起見,想依靠自身的積累;二是有意愿不一定有機會,83%的農戶想拓寬增收渠道,但就是苦于難以發現和利用機會,部分農戶說,如果有機會,只要有把握賺錢,他們還是愿意得到投資援助的。

2在目前的農產品價格下,對土地投資的意愿。愿意對土地投資的占26%,將減少對土地投資的占37.5%,保持現狀的占36.5%。上述調查結果表明,有74%的農戶不愿對土地增加投資。原因之一是土地調整比較頻繁;對土地的投資一般在當年很難見成效,土地調整頻繁使農戶對土地經營的短期化行為嚴重,不愿意增加對土地的投資。二是目前農戶對土地的投資已經處于臨界點了,再增加投資,產出并不一定會相應增加。三是農業的比較效益低,同樣的投入如果用在其他方面,可能效益更大。四是農村中的“四荒”地已經不多,剩下的“四荒”地投資的成本很高,更何況“四荒”地目前的產權不明晰,投資后怕收不回來。調查還發現,2007年與2006年相比,投入到土地上的勞動數量普遍減少,減少的農戶占92.7%,增加的為0,不增不減的占7.3%,減少的勞動力大部分是外出打工,其余的在本地或外地經商和跑運輸。

3對糧食生產方面的物質投資。認為種糧有利的占2.1%,認為種糧無利可圖,盡量少投入的占26%,認為別無門路,只能投向糧食的占52.1%,認為生產資料價格太高,資金有限,無力投入的占19.8%。第一類情況的農戶只有2戶,他們都是子女在城鎮上班或務工經商,老人在農村種糧供他們的口糧,所以他們愿意在種糧方面多投入,而且他們也有實力投入;而第二類的農戶,一旦有其他投資機會,也必然會減少對糧食生產的投資;第三類和第四類農戶的情況也正好說明農業的比較效益低下,挫傷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而且兼業化現象也多發生在他們身上。

42007年家庭總投資的變化。回答增加的占26%,回答減少的占52.4%,回答不增不減的占19.8%。調查發現,在增加投資的原因中,認為消費減少的占71.9%,認為是貸款增加的占11.5%,認為是收入增加的占16.6%;這說明大部分農戶是在勒緊褲帶增加投資。增加投資的目的中,用于解決吃、穿、住問題的占19.8%,此類農戶一般是剛剛解決溫飽問題或者正在努力解決;用于應付開支的占47.9%,此類農戶一般溫飽問題已經解決,但子女較多,家庭開支大,必須有不斷增加的收入來源來應付;用于增加財富的占32.3%,這類農戶一般已經步入小康,或正在奔小康。在影響投資的因素中,把“不了解行情,不知投向何處”放在第一的占23.9%,把“不愿增加投資,怕風險”放在第一的占25.3%,把“農產品價格較低,農用工業品價格高”放在第一的占22.5%,把“無資金可投和缺乏技術指導”放在第一的占28.2%。其實大多數農戶認為這四種因素都會影響投資。很難對他們進行排序。

5家庭收入來源和用途。家庭收入的來源反映了農戶的就業結構和投資結構;而收入的用途可以反映農戶的支出結構和投資意識。調查發現,收入主要來源于種植業的占51%,主要來源于畜牧業的占7.29%,主要來源于林業的占3%,主要來源于漁業的占11.5%,主要來源于工業和建筑業的占6.25%,主要來源于服務業的占11.5%,主要來源于打工的占9.37%。這說明除了部分年輕的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于打工外,大部分農戶的收入主要還是來源于農業。

三、調查后的思考

1大力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農民的文化素質不僅直接影響農民的投資行為,還會對其他經濟行為產生重要影響。文化層次較高的農戶,其投資意識一般較強,而那些文盲和半文盲的農民,有了收入就用來改善生活,投資意識不強。而且文化素質的高低還會影響農民的消費習慣和休閑時光的打發,而這些也會影響農戶的投資行為。同時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也易于接受和掌握新技術,培養一定專長,為農戶從事兼業行為,開辟增收渠道創造條件。

2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培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實質是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土地兩權分離后的關鍵是農戶是否真正擁有使用權,因為這是農民能否對土地具有長期經營思想和對土地進行中長期投入的重要前提。然而,盡管中央明確提出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經營權三十年不變,但實際上在不少地方,農戶承包的土地經常處于變動之中。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的做法使農戶不愿也不能對土地的經營進行長期規劃和穩定投入。所以,目前必須明確農戶對土地擁有經營決策權、收益分配權和必要的處置權。通過承包、租賃、股份等形式,來確定集體和農戶之間的契約關系,盡量避免土地使用權的頻繁變動;其次就是培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是土地逐步向種田能手和專業戶集中,并盡可能延長使用期限,以加深農戶對國家土地制度相對穩定的預期,從而樹立長期經營的思想,對土地進行合理投入。

3提高農業的比較利益,增強農戶積累。要使農業部門和農戶自身的積累成為農業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有兩個條件必不可少:(1)農產品銷售收入高于農業生產成本;(2)農業投資的收益率必須高于至少不低于社會平均的投資收益率。在這兩個條件中,第一個條件是根本的。因為農產品銷售收入高于農業生產成本,是保證農業投資收益率達到較高水平的基本條件。但在中國目前的GDP分配格局下,工農產品價格之間存在著不利于農業部門的剪刀差。

4大力發展農村中介組織和信息市場。實行以后,單個農戶缺乏獲取信息的有效渠道,缺乏對信息進行分析、過濾、判斷和選擇的能力,往往是“跟著感覺走”,其“風險概率”較高,使得農戶進行投資決策時畏首畏尾,要么是喪失良好的投資機會,要么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信息不靈是制約農戶投資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要大力發展農村中介組織和信息市場。同時,還可以發揮農產品加工和經銷企業在市場信息方面的優勢,與農民簽訂農產品生產和銷售合同,減少農民投資風險,為農民的生產提供信息。

第2篇

論文關鍵詞:小額信貸,SWOT―PEST,戰略

 

一:引言

小額信貸問題一直受到國內學者的關注。趙芝玲,鄒帆(2003)通過對農戶小額信貸的績效的分析,指出中國小額信貸能實現農戶增收與信用社盈利增加的雙贏結果。李莉莉(2005) 通過對正規金融機構小額信貸運行機制的績效評價金融論文,指出對于農戶收入有正的顯著影響論文開題報告范例。張立軍,,湛泳(2006)通過分析小額信貸與當地農戶貧困之間的關系,認為農村小額信貸的發展對農戶家庭經營收入產生了正面的影響。朱乾宇,董學軍(2007)選取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研究對象,構建當地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農戶小額信貸的扶貧績效的研究,認為小額信貸對農戶的增收有積極作用金融論文,且非農業貸款投向相對農業貸款投向而言具有更好的績效。總體而言,國內對小額信貸的研究大多數還停留在小額信貸的績效分析方面,采用SWOT―PEST分析整個小額信貸產業的戰略選擇的文獻相對較少。在加快發展農村的同時,不能光靠增加小額信貸的投入,還應注重農村小額信貸的戰略發展,為小額信貸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因此金融論文,有必要對農村小額信貸的現狀作系統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厘清農村小額信貸發展的優勢與劣勢,為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提供有益的借鑒。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運用SWOT―PEST模型對農村小額信貸進行評價和分析,為小額信貸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建議。

二:研究的方法

SWOT―PEST矩陣方法是一種戰略分析方法,利用它可以把影響小額信貸發展的政治(P)、經濟(E)、社會(S)、技術(T)等因素放到統一的框架內進行系統的SWOT分析金融論文,辨別出影響中國小額信貸發展的關鍵因素,從而有利于了解小額信貸發展的環境條件,為小額信貸的發展提供戰略性的決策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表1 我國小額信貸產業的SWOT―PEST分析

 

Pest/

Swot

政策法律環境(politics)

經濟環境(economics)

社會文化環境(society)

技術環境(technology)

內在因素

優勢S

政府為小額貸款的可持續發展采用貼息的政策

激活農村金融市場

越來越多的農民從事非農生產,還貸周期短、投資回報率較高。

征信系統

無需抵押物與擔保品

劣勢W

未還款者法律追究問題、正規銀行貸款貸款者的道德風險

農業的天生脆弱性使得小額信貸風險加大

農民的盲目投資

融資難、限制了規模、沒規模效應、服務滯后

外在條件

機遇O

政府對農村金融市場的重視及對農村的發展建設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小額信貸違約率降低。

先讓一部分區域先推廣,利用“示范效應”逐步推廣的理念得到認同。

 

  正規金融機構開辦小額貸款業務金融論文,使得資金時間與安全性監管體系成熟。

挑戰T

目前還沒任何法律界定小額信貸的法律地位

農業受到自然災害與市場變動影響較大,貸款農戶日益產生貸款危機,形成不良貸款

第3篇

重新檢討“戶籍城鎮化”方針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

經濟研究所 張翼

“農民工戶籍轉化意愿及其政策含義”

《比較》2011年第2期總第53輯

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動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

然而,在地方保護主義影響下,各大城市政府幾乎毫無例外地設計了各種門檻,以限制流動農民工的進入。此為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政策矛盾。

另外,通過在全國103個城市,對10.6萬農民工個案進行調查后發現,農民工對非農戶口轉化意愿較低。此為中央政策與農民工實際意愿之間的矛盾。

大批農民工不愿放棄農業戶口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希望保留承包地。在“80前”(1980年以前出生的)農民工中,如果不涉及承包地等土地問題,愿意轉變為非農戶口的人數占比為20.15%;如果要求農民工交回承包地,則愿意轉變為非農戶口的人數占比為11.04%。“80后”(1980年以后出生的)農民工群體相對應比例為24.66%和12.86%。可見,農民工對土地仍抱有極大希望。

在愿意落戶城鎮的農民工群體中,其主要動機是“城市戶籍可讓子女與城市孩子一樣上學”。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不到兩成的農民工愿意落戶中小城鎮,他們普遍希望到大城市、省會城市以及直轄市,且此比例與學歷程度呈正比。

教育資源集中于城市,城市福利關門主義,市府集體排他利益決策機制讓農民工對城市望而卻步;新農村建設,農村社保體系建立完善,農業用地的價值重塑等因素又強化了農民工留戶籍于鄉土的意愿。

我們應重新檢討“戶籍城鎮化”方針。既然實際上已經不可能阻止農民工進城,就應撇開戶籍,讓“常住人口城鎮化”,讓其享受合法公民的基本權利,強化其市民特征才是解決矛盾之道。

制度

威權體制下尋租帶來負面成本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刑祖禮 周文

“威權體制、相金機制與企業的性質――兼論中國轉型經濟增長的‘微觀基礎’”

《經濟研究》工作論文WP67號

“高速度、粗放式和貧富差距擴大”的中國轉型經濟特征,已成為眾多學者的共識,一些學者把視角放在“尋租”行為上,希望由此切入來詮釋中國經濟發展的特征。

在威權體制下的中國,產權的界定掌握在上級領導或少數領導手中,又因為“法律缺失”,導致這種產權引發的激勵變得不同于一般自由市場。在該激勵下得到的收益權利可稱為“潛產權”,其收益就是“租金”。

官員為了獲得“租金”,有動力投入“過分熱情”在發展地方經濟上,如征地、基建、采礦等。在“潛產權”激勵下,尋租成本會被轉移到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只要威權體制不變,這種趨勢很難扭轉。

盡管中國的尋租模式類似于“做大蛋糕再分”,因而中國經濟發展要比俄羅斯的“直接分蛋糕”模式更快,但其成本會不斷累積,而且負效應更大。

觀點

政府基建項目的利弊

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 鄭思齊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環境研究所

“政府對當地公共品的投資是否能促進下

層住宅高檔化?”

NBER工作論文17002號

無論是波士頓的“Big Dig(大挖掘)”(1991年開始動工,直到2006年其主體工程才算基本完成),還是北京為籌辦奧運而耗資逾500億元的軌道交通項目,都對推動當地房地產市場產生了巨大作用。

以北京為例,政府投資的基建使周邊房屋溢價;開發商也更愿意在此附近投資;各種私人商業設施也隨之而來。

看到這些政府投資的收益時也不能忽視其成本。北京的地價升高導致低收入者向遠郊轉移,外地移民受資金實力與戶籍政策限制而無力承擔高昂的生活成本。這都容易激發社會矛盾。

第4篇

論文關鍵詞:信貸需求,層次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一、農村信貸需求層次分析綜述

需求跟進型的經濟決定金融理論認為:真實經濟的增長對金融機構和金融資產產生額外的需求,金融部門為滿足經濟增長需求而跟進的金融服務促進金融發展。即現代金融機構的建立,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形成以及相應金融服務提供的水平和數量是由真實經濟對金融的需求所決定的。因此,金融服務是經濟發展催生的,也體現出金融服務領域的消費者主權。所以現階段農村金融發展水平直接取決于農村經濟發展狀況,農村金融需求對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安排有著重要的影響。要提高農村金融水平,首先要正確認識農村地區的金融的有效需求。【6】

隨著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農村借貸需求從整體來看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史清華對山西745戶農戶的調查發現, 2000年與1996年相比,發生借貸行為的農戶比例由29. 6%上升到40. 7%。朱守銀通過對安徽亳州的217戶農戶的調查也發現,農戶借貸的發生率由1999年的31%上升到2001年的51. 3%,農戶借貸資金規模由1999年的27. 8萬元上升為2001年的69. 7萬元,農戶借貸次數由1999年的1. 57筆/戶上升到2. 05筆/戶。

各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農村產業結構的差異等原因,農村信貸需求體現出越來越大的差異性和層次性,針對性的農村信貸需求調查在各地展開。在以往的農村信貸需求層次性分析中,普遍采取以信貸需求主體的不同層次分析的基礎。收入是影響信貸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金融論文,不同收入水平對信貸的需求規模、條件等都會有所不同。如何廣文、李莉莉(2005)曾將農戶信貸需求的層次性分成貧困農戶、一般種養殖農戶和專業型農戶三個類型。對目前我國農戶的多層次性信貸需求特征進行剖析,進而為信貸產品的開發提供了指南和方向;還有些以行業為標準將主體劃分為按種植業、養殖業、漁業、餐飲及旅游業等分析;此外還有以組織結構標準進行分析的,如將需求層次劃分為農戶、農村經濟聯合體、農村企業、政府機構等主體(楚爾鳴,2007),對各主體的融資次序進行調查分析;以及微觀主體構成按規模和特點可分為下列五個層次:地方骨干型企業包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一般民、私營企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專業戶、種養大戶和普通農戶。由于上述經濟主體的所有權、經營規模、產品及運行模式不同,在經營活動中具有各自的特點,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個性明顯,層次性強烈。另外根據農戶的貧富狀況又可以分為貧困戶、溫飽型農戶和市場型農戶。不同層次經營者對金融需求的形式、特征和滿足金融需求的手段與要求是不一樣的。(人民銀行鹽城市中心支行課題組,2008)。主體的層次性對應著需求層次性,在數量、方式、時間上也有著明顯的特征,因此,基于主體層次性的分析是目前主要的分析方法。基于資金用途或信貸需求動機的分析中,王雨舟(2004)將農村信貸需求層次從資金用途上劃分為生產性信貸需求、消費性信貸需求、農業綜合開發性信貸需求等。生產性信貸需求主要包括農業生產向規模化、專業化、多元化和產業化發展而產生的金融需求;消費性信貸需求主要是農戶因修建房屋、醫療看病、婚喪嫁娶、子女教育而產生的信貸需求;農業綜合開發性信貸需求主要是農村扶貧、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和小城鎮建設而產生的信貸需求。周立(2004)以同一區域的農村內部為出發點,認為同一區域的農戶之間對金融需求也存在差異。

與基于需求主體的層次分析不同,基于需求動機的層次分析其觀點在于對信貸的需求是為了滿足某種目的,基于目的性考察信貸的需求進而設計信貸的供給模式將更有利于提高信貸供給效率,提高信貸的有效供給。此外由于不同類型的需求主體在需求動機上往往有交叉重疊,基于需求動機的考察可以避免不同需求主體的相同動機分析。立足于需求動機,結合需求主體的層次性,全面把握農村信貸需求特征,從而為農戶信貸產品開發和服務拓展提供更好的理論指導。

二、馬斯洛需求理論在農村信貸需求層次性分析中的適用性

1、馬斯洛需求理論的介紹

亞伯拉罕.H.馬斯洛(Abraham.h.maslow)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研究表明,人有一系列復雜的需要,按其優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五個層次:①生理需求。包括對食物,水,空氣和住房的需求等,它們是人們最基本的需求。②安全需求。是指對于安全穩定,無憂慮和一個有結構的,有序的環境的需求。一般表現在安全的工作條件,公正和明確的規章、規定、工作保證,輕松自在的工作環境,退休和保險計劃等。③歸屬需求。是指對社會交往、感情、愛情、友誼的需求,包括在工作中的交往、協作等機會和發展新的社會關系的機會等。④尊重需求。是指人們需要從別人那里得到尊重,也需求自尊,包括獲得能產生成就感和責任感的機會。⑤自我實現需求。指一種最充分地發展個人的真正潛力,以一種最高程度的個人方式表現個人的技能、才干和情緒的愿望。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包括四點基本假設:(1)已經滿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勵因素。人們總是在力圖滿足某種需求,一旦一種需求得到滿足,就會有另一種需要取而代之;(2)大多數人的需要結構很復雜,無論何時都有許多需求影響行為;(3)一般來說,只有在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后,較高層次的需求才會有足夠的活力驅動行為;(4)滿足較高層次需求的途徑多于滿足較低層次需求的途徑。【2】

2、馬斯洛需求理論在農村信貸需求層次分析中的適用性

馬斯洛理論認為金融論文,人在不同的階段需求會有所不同,體現一個由低層次需求到高層次需求的漸進過程,也是一個從物質需求到精神需求的漸進過程。該理論比較客觀、準確地揭示了人類需要產生的客觀規律,被廣泛用于各行各業。同樣在農村信貸需求中也適用。

農村信貸需求主要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產品需求、服務需求以及關系需求。產品需求是信貸需求中的最基本的需求,主要包括信貸規模、信貸條件以及信貸渠道等方面。信貸市場作為一個特殊商品的市場,產品的需求是最主要的需求;服務需求是高一級層次的需求,包括服務環境、服務態度、服務獲得的便利性等方面。但由于信貸市場的特殊性,也往往會與產品需求相結合;關系需求則應被看做是信貸需求中最高層次的需求,客戶在購買了稱心如意的產品、享受了舒適的服務基礎上,如果能同時擴大社會關系網,獲得穩定的關系,將能夠獲得最大的滿足感。因為“關系”對一個客戶的價值在于獲得社會的信任、尊重、認同,是一種情感上的滿足感。信貸需求中的關系需求則是指客戶通過信貸需求獲得穩定的關系,獲得最大程度的社會認同感和自我滿足感。

在農村信貸需求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產品需求也可以利用馬斯洛需求層次分析法來進行分析。農村信貸的需求主體主要有農戶和企業組成,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金融論文,將需求層次劃分為金字塔式的3個層次:生存性信貸需求、發展性信貸需求以及特殊性信貸需求。由于兩大主體有所不同,我們分別來進行分析。對于農戶而言可將改善住房條件、傳統農業需求作為生存性需求;將子女教育需求、生產經營需求作為發展性需求;將看病、婚喪等其他需求作為特殊性需求。【3】對于企業而言,結合企業成長周期理論,可將企業有效信貸需求動機劃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的生存性需求,如交易需求,主要存在于發育期和成長初期。第二層次的發展性需求,如企業擴張,主要存在于高速成長期和成熟期。第三層次的特殊性需求,如投資需求,屬較高層次需求,是個性化需求,大多存在于成熟期企業。【4】

基于需求層次理論的農村信貸需求分析以各階段需求動機的不同,進而需求特征的差異對各階段的需求進行深入分析,由于信貸提供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信貸需求,形成信貸有效供給金融論文,因此在對不同層次信貸需求把握的基礎上設計的信貸供給模式,無論是從規模大小、用途以及信貸條件等方面都更能適應農村對信貸的需求。如針對農村多元化的信貸需求,金融機構可對信貸產品進行分級,形成不同種類的信貸產品體系,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層次不同,分級為生存性信貸、發展性信以及特殊性信貸3級,以此形成能夠適應不同需求特點的信貸產品體系,實施不同級別的準入門檻、信貸流程、風險控制、管理制度等,使信貸支持區別對待、有的放矢,從而不同的農村信貸需求均能獲得滿足。

三、結論

農村信貸市場存在 “三層重疊邏輯”的典型特征:第一層是農村經濟弱質低效、分散閉塞的特征,它是農村經濟中最基本的決定力量;第二層是農村信貸供給,它基于農村經濟的特征,從而也就決定了它的主體結構和政策取向,正是由于農村信貸供給是基于農村經濟特征而不是基于農村信貸需求,從而產生了諸多難以調解的矛盾;第三層是農村信貸需求金融論文,它基于農村信貸供給,供給什么就只能需求什么,正是由于這種需求是基于供給而不是基于農村經濟發展,從而產生供給抑制型供需缺口和非均衡就是必然的。【11】

因此,如果能夠基于農村經濟發展來分析農村信貸需求,金融機構的信貸供給基于農村信貸需求,利用農村信貸的有效供給來服務于農村經濟發展,則可以進入經濟與金融良性互動與循環。而在此過程中,農村信貸需求的分析起到重要作用,立足于農村經濟發展特點,針對農村信貸需求的層次性特征,需求層次分析理論為農村信貸需求分析提供了一個新的切入點。

參考文獻:

1.人民銀行鹽城市中心支行課題組.構建和諧農村金融研究:需求層次性及路徑選擇[J].金融縱橫.2008.6.(11-16)

2.王汝志.人身保險需求---基于Abraham.h.maslow需求層次理論的實證分析[J].浙江金融.2007.09.(48-49)

3.肖新軍.基于需求角度的農村信貸供給體系重構[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8.11.(60-63)

4.刁欽義.山東中小企業有效信貸需求差異性分析及對策研究[J].金融發展研究.2008.11.(11-14)

5.龔大宇,朱秋蓮.淺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金融業管理中的導入[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9.12.(52-57)

6.俞建雄,林振東.我國農村金融需求的有效性和層次性分析[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3.(58-82)

7.楊偉坤,王立杰.河北省農戶小額信貸需求實證研究---基于河北省農村地區的調查分析[J].財政研究.2009.12.(58-63)

8.曹鄧,季鈺.論我國農戶小額信貸需求的層次性[J].價格月刊.2007.08.(36-39)

9.劉衛鋒.農村信貸需求與農村金融改革創新[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1.(66-69)

10.王雨舟.農村信貸供給與資金需求的差異性及整合建議[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4.12(13-15)

11.楚而鳴.基于需求層次的農村信貸供給體系重構研究---來自湘潭農村信貸市場的調查分析[J].經濟管理.2007.14.(31-36)

第5篇

論文關鍵詞:農業產業化資金,支農財政投入,農村金融,農民收入

 

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而近幾年來,農民收入增長減慢,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是我們面臨的新問題。云南是一個高原山區省份,全省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呈階梯狀逐級下降,海拔高低相差極大,地貌類型多樣,氣候類型復雜,比起國內的其他省份,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欠發達。同時又由于經濟政策等多方面原因,使得農業的投入少,農村一直處于不利的地位,農業增效難、農民增收難、農村社會進步慢的問題未能得到有效的解決。要發展農村經濟,就要先增加對農業的投入,改變投資結構,使投入主體、投入渠道以及投入形式更加多元化,不斷完善農村產業投資體系。

一、云南省農業產業投資構成

云南省涉農產業資金來源主要有:政府、金融機構、社會投資等。其中支農財政投入,政府擔負著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職責,故應重點投資于那些風險較大、收益期長,對農業發展起著保護和促進作用的大中型項目;銀行等金融機構起到的是調節社會余額資金的作用,因而對農業的貸款主要應用于生產經營用的暫時周轉資金;而社會投資從目前發展的情況來看,由于受多方面的原因,投資額還比較小。

目前,云南省政府對農業的投資,主要有財政預算內安排的支農資金、基本建設資金、專項扶貧資金以及對農民的直接補貼。農業投資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政府拿出來的,主要用于投資農田的水利建設、農業科技推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起到了維持農業發展外圍環境的作用。2007、2008兩年全省的財政支出總額為1135.22億和1470.24億元,而財政支農支出分別為 127.60億和177.77億[1],農業支出所占財政支出比例分別是11.24%和12.09%,表明財政支農支出的增長速度略加快。

各金融機構對農業的貸款是農業投資中另一個較大的來源。2007和2008兩年,我省金融機構發放的農業貸款分別是444.6億元和747.2億元[1]1,這主要來自國有商業銀行,說明國有商業銀行是金融機構中對農業投資的主體論文格式范文。

農業投資中社會投資目前規模不大、影響范圍較小。農戶投資僅限于種籽、化肥、農機具等方面,由于資本積累額的限制,他們往往沒有能力開辦第二、三產業,故農戶投資對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所起作用不大[2]。因而要通過投資結構的變動來影響農村產業結構,主要還要依靠財政支出和銀行農村信貸。

二、云南省農業產業資金來源:

(一)財政投入

財政對農業的投入主要是指政府運用財政政策工具對農業發展提供的資金支持,既包括政府通過財政預算安排的直接用于農業發展的財政資金,如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農林水利氣象等部門事業費支出、支援農村生產支出等,也包括政府通過其他渠道安排的間接支持農業發展的財政支出,如各種用于農業的財政補貼支出、農業稅收減免等[3]。財政投入是國家支持農業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財政對農業的有效投入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之一。歷年省委省政府都將農業作為重點,采取各種投資方式,提高農業產值,增加農民收入。

通過表1我們可以看出,財政對農業的支出保持著不斷增長的趨勢,從1998年的34.66億元上升到2008年的177.77億元,上漲了約5.13倍,其中漲幅最大的為2007年,該年的財政支農資金較上年增長了52.16%。漲幅最小的為2005年,該年的財政支農資金僅比上一年增長了2.23%。從農業支出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看,財政農業支出占整個財政支出的比重在不斷上升,1998年為10.57%,2000年為9.47%,到2003年這一比例降到了8.34%,2004年出現恢復性增長,為10.83%支農財政投入,到2008年為12.09%。但是從另一個方面考慮,農業作為我省的支柱產業,每年的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均小于20%,由此可見,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力度依舊較小,不能夠適應農業的快速發展。

表1云南省歷年財政總支出與農業支出對比情況

 

年份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

支出(億元)

農業支出

(億元)

農業支出增長

比重(%)

農業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

1998

328.00

34.66

2.48

10.57

1999

378.05

36.59

5.57

9.68

2000

414.11

39.20

7.13

9.47

2001

496.43

45.26

15.46

9.12

2002

526.89

46.35

2.41

8.80

2003

587.35

48.99

5.70

8.34

2004

663.64

71.90

46.76

10.83

2005

766.31

73.50

2.23

9.59

2006

893.58

83.86

14.10

9.38

2007

1135.22

127.60

52.16

11.24

2008

1470.24

177.77

第6篇

論文關鍵詞:北京山區農機化發展的對策研究

 

北京山區位于北京市的北面和西面,由二大山系所組成,北面為燕山山脈,西部為西山,面積約10400平方公里,占整個北京市土地總面積的62%。地理位置正處于我國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向西北溫帶半干旱地區的過渡地帶,也是我國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的轉換地域。

長期以來,山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受到地理條件、耕作制度、種植規模等因素的影響,生產依然是人、畜力為主,機械化水平與平原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同時作業成本高,效率低也嚴重制約機械化水平提高。山區近80%的人口屬低收入群體,山區人均GDP不足平原地區的50%論文服務。與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區相比農業論文,在山區推廣農業機械化面臨著諸多困難。種植模

式、機具選型、配套設施等不合理、不適宜、不配套問題無不考驗著農機推廣部門的信心與決心。

目前山區農業從業人員的歲數偏大、文化水平偏低,農機化知識相對比較匱乏。相當一部分干部和農民甚至是農機技術人員對發展農機化的觀念停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總覺得機械化不適應山區,機械化適合平原開闊地區去搞,山區山巒起伏重疊,不如一望無涯的平原開闊,發展農業機械化是一件可望而不可急的事,有的甚至認為政府無須扶持山區發展農機化。導致對發展山區農機化缺乏信心,也缺乏相應的考核機制,積極性不高,投入不足,制約了農機化發展。這種狀況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山區整體對農機化需求的反映和適宜機具的推廣普及,成為山區農機化事業發展的一個瓶頸。

解決對策研究:

(一)因地制宜,大力推廣中小型適用農機具

北京山區農業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程度遠遠低于平原地區。單家獨戶的生產方式是丘陵山區農業生產的主導,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業論文,缺乏規模經營效益,種植品種不一,農機連片作業難度大,購買的農機使用率不高,購機投資大、回報低。同時,單家獨戶的生產方式易形成同一區域這家的田土機耕、機收,而那家的田土不愿意機耕、機收,導致農機隔田作業,給移機帶來了不便論文服務。要結合山區的實際和農民的需求做好發展規劃,制定短期和長期發展目標,集中有限的資金和財力,選準主要作物和關鍵環節,逐個突破。山區機械化發展要堅持“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的原則,通過試驗示范逐步確定適合于山區機械化發展的主推機型。山區機械化發展應定位于引進推廣適合山區特點的各種中小型農機具,原則上輪寬不超過1.2米農業論文,工作幅寬不超過0.8米,播種或插秧不超過6行。

(二)積極探索適合山區特點的農機推廣方式

山區一般來說都是人均耕地少,加之山區地形地貌復雜多樣,田塊小,和田地分散、高低不平,影響了適合規模操作機械如聯合收割機、耕整地機械等農業機械使用,使農業機械的優勢不能充分發揮,存在著高效農業機械與小規模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矛盾。合理配置耕整機、播種機、收割機等機具。對地塊面積小,種植作物品種多的自然村組,重點培育發展耕、種、收及加工多項作業于一體的農機經營大戶或農機合作組織;對地塊面積大、種植作物單一的自然村組,按耕、種、收及加工幾個不同的作業環節,重點培育發展以單項作業為主的農機經營大戶或農機合作組織;鼓勵和支持有機戶為鄉鄰提供農機作業服務并收取合理的作業費用;鑒于山區人口居住比較分散,道路彎多路窄,農機具在鄉村間轉移的難度大,危險性高農業論文,不提倡跨區作業。

(三)提高認識,加強領導,重點扶持

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各級政府應把發展山區的農業機械化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大政策、項目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銀行、金融機構要積極給予信貸支持,提供各種低息貸款,幫助解決農機服務協會流動資金的不足;對山區機械化推廣項目拓寬支持領域,加大支持力度。要理順體制,加強領導,穩定并加強農機隊伍建設,多渠道支持山區農機化發展。農機合作組織要重點圍繞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開展機械化服務,開辦農機經營門市部,提供農機供應、修理、培訓、技術咨詢等多層次服務,建立“農機合作+農戶”的服務模式,在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上建立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農機合作服務組織農業論文,以產前、產中、產后多種服務為紐帶,把農戶聯結起來,形成以一種產業為主導,集種養加、產供銷于一體的新的生產格局,以“互惠、互利、相互聯動”為原則的利益共同體論文服務。長哨營滿族鄉地處懷柔北部深山區,這里的西溝村農機合作社,主要是為了加強本鄉以及懷柔北部山區的農業現代化,帶動更多的農民實現增收致富。農機合作社的成立,不僅將分散的農機結合了起來,更重要的是擴大了農機耕作的規模,在這種情況下,農機合作社實現了農機資源的有效整合,擴大了合作社的服務范圍和影響力度,每當春種秋收季節,需要服務的農民只要到合作社打個招呼農業論文,立刻便會有符合自己心愿的農機到農田耕種或收割,經常供不應求。

(四)完善山區購機補貼政策。促進山區農機化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應適當擴大山區農民購機補貼的范圍,提高農機購置補貼比例。圍繞補貼政策,切實提高農業機械裝備水平,依托政府購機補貼政策,進一步提高農機裝備水平。緊密結合服務北京現代都市農業發展,進一步加大山區適用新機具、新技術尤其是國內外先進農機具的推廣運用力度,促進農機化裝備水平持續提高,注重發展高、新、尖農業機械,以增量的調整帶動質量升級,提高主導農業產品生產機械化發展水平。

第7篇

    [論文摘要]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近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土地流轉逐漸興起,其有其必然性,但也給農民的權益帶來了一些傷害,因此為了社會與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探討土地流轉情況下農民權益的保障迫在眉捷。

    一、農民權益受侵害的表現

    由于我國原來實行的是,它在一定時期對農村生產力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其自身的缺陷如經營規模小、土地條塊分割等,農業難以形成規模經濟,與國際競爭漸漸處于不利地位。因此,農村土地流轉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農村經濟及個體企業的增多,農民不再專業務農,一些農村勞動力開始轉向其他產業,農村的產業、就業結構發生了改變,而非農業的收入與農業相比是比較客觀的,因此土地流轉使無力或無心經營土地的農民可以轉出土地。此外,目前的三農問題亟待解決,土地流轉可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三農問題的解決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因此,農村土地流轉是大勢所趨。但在土地流轉中也出現了一些對農民權益侵害的情況,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一)操作不健全侵害了農民利益

    目前的土地流轉的操作還很不規范,個別干部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是土地所有者的代表,濫用行政權力,強行流轉,或私下與承租者達成交易,對農民的土地承包權造成了很大的損害。且在手續上沒有正式規范的合同,僅以口頭協議或承諾,對往后的糾紛埋下了隱患。

    (二)擅改土地的農業用途農民合法權益無保障

    一些干部為了招商引資,在沒有得到農戶同意的情況下擅自與投資者簽訂土地包租合同。有的濫用權力,隨意變更承包合同,把農民的土地強行收回轉讓與出租,且租金非常低廉。而一些投資者在受到損失時會拖欠農民費用或消失,農民無法得到應有的利益,此外由于租賃土地的期限較長,投資者有的建造了固定建筑物,徹底改變了土地的用途農民的長遠利益得不到保障,這些都使農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了極大的侵害。

    (三)政府行政干預侵害農民利益

    目前我國各地的土地流轉正在興起,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這是農村經濟發展的結果。但土地流轉可能會使某些人得到一些利益,個別基層干部有時會議行政手段干預。據相關調查顯示,政府干預的土地流轉占到了四成之多,而有村級組織干預的近六成。這原本該由農戶自主、自由的,但基層的行政干預剝奪了農戶應有的權益,使農民的合法權益經濟利益受到極大侵害。

    二、農民權益受侵害的原因

    (一)土地產權不明

    我國的土地產權制度還很不完善,存在著缺陷。一個健全的產權應由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組成,但我國農村的土地集體所有,農民只有使用權。但對土地的主題、農戶使用權的保護等相關問題沒有做出明確規定。這就使基層政府濫用行政手段提供了可乘之機,理論及法律的難點與缺陷為鄉鎮政府、村級干部的侵權提供了便利,鄉、鎮、村基層組織常常以土地所有權者的身份自居,做出土地流轉的決策,而不考慮、尊重農民的意志, 無視農民的合法利益,而實踐中農戶亦無力抗拒各級所謂的土地所有者對土地流轉中收益權的恣意分享。這些都損害了農戶的合理權益。

    (二)相關法律法規未建立完善

    目前,我國對土地流轉的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建立完善,對流轉的范圍、條件、主體、收益分配等都沒有明確的規定,這很大程度上對土地流轉的健康發展產生了障礙,且成為農民權益受侵害的原因之一。由于法律法規的缺失,使得個別基層干部濫用職權,大鉆法律漏洞,以土地流轉為名,中飽私囊,大大侵害了農戶合法權益。也使土地流轉處在價格不確定、效率不高的怪圈中,對土地流轉的正常運行帶來了障礙。

    (三)政府職能未轉變

    由于受原來計劃經濟時代的影響,政府職能還未完全轉變,但在目前的市場經濟下,這種情況已不能適應經濟的發展。此時,政府主要是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一定情況下進行調控。但在農村土地流轉中,政府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對該管什么,不該管什么沒有明確的定位,造成行政混亂。也為一些基層干部、投資者謀取私利、非法轉讓、擅變土地用途創造了條件。

    三、對農民權益保障的對策

    農村土地流轉是農村經濟發展的產物,是為了農戶更好地生活。面對土地流轉中的問題,今后的土地流轉要堅持自愿、效率及公平的原則,對農民的合法權益要保障,為了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使得土地流轉健康發展,今后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及土地政策

    今后要對相關土地政策及法律法規進行建立完善,并對承包權進行明確規定,農民在承包期內的土地權益不會因其是否主要從事農業而改變動放棄的除外,任何單位或個人都不得以任何手段讓農戶失去承包土地。土地政策中也要對農戶的土地權利進行規定,使農民擁有占有、使用、收益與處分的權利,這將是土地政策繼法律法規在不斷完善中需要解決的重要方面。

    (二)完善土地流轉市場

    由于目前土地流轉中沒有統一規范的組織及協調機構,土地流轉效率低下、秩序混亂,因此要建立土地資源優化、低成本高效益、規范化的流轉市場來解決。這就需要建立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讓農戶了解并與之交易,這樣可以使談判等費用得到合理的下降,而中介機構要培育其農戶的信任,把農戶的土地集中并推進農民土地租賃市場。這可以由土地管理部門牽頭,建立如土地流轉委托中心等中介機構,由他們直接負責接受農民委托,并把要求流轉的土地資料存檔,建立土地流轉交易信息網絡,及時登記匯集可流轉土地的數量、價格等,動員相鄰地塊的農戶自愿流轉或調換土地,進而使可供調整的地塊成片化,以提高土地流轉的成功率促進土地市場的完善發育。

    (三)政府要做好職能定位

    在今后的土地流轉中,政府要找到合適的定位,做好服務工作,改變過去以行政手段進行干預的做法。農戶應是土地流轉的主體,在市場經濟下要遵循自愿的原則,一些地方政府不能濫用職權,以替農戶流轉或管理為借口去分享地租,損害農戶利益。但這不代表政府就放開,不用做好相關的服務。基層組織在土地流轉中要做好資格審查、資料管理、監督、合同簽證等服務工作,并做好與中介、投資者等的協調以及做好土地長期規劃,為流轉創造條件。

    (四)弱化農村土地保障功能

    目前土地是農民的最基本的生產要素,還有社會保障的功能。在此功能沒有弱化的條件下,農戶很難愿意放棄承包權,有時候農戶寧可荒廢土地也不放棄,這就對土地的規模經營及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的阻礙。因此,要改變土地作為農村社會保障的過渡形式,它難以充分盡到保障的功能。所以,今后政府要下氣力在農村建立起養老、醫療等保險保障、最低生活等救濟措施等保障體系來全面保障農戶,使農民可以享有與城市市民一樣地權利及社會經濟發展的帶來的益處。

    參考文獻

    [1]周慶.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思考[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5,(02)

    [2]王西玉.新形勢下農民同土地關系的再認識[J].中國農村經濟,2003,(10)

第8篇

論文摘要:本文認為市場機制促使傳統農戶背離原有家庭周期運動規律,加快社會分化與變遷。農戶社會分化的均衡條件為:農業勞動力轉移與農業勞動力培養的均衡、土地家庭承包經營與適度規模經營的均衡、農村資金技術需求與資金技術供給的均衡。本文從城鄉聯系角度,分析了培育現代農戶的思路。

農戶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細胞,既是生活消費及社區活動主體,也是重要的生產經營主體。黨的以來,農村改革強化了農戶的地位與作用。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時期,億萬農戶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視。要引導和促進農戶分化與變遷,使農村從以傳統農戶為主體的社會結構演變為以現代農戶為主體的社會結構,不斷加快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進程。

一、傳統農戶的家庭周期運動規律

歷史上,傳統農戶一代又一代地延續他們的生活和生產經營活動,維持自給自足或半自給自足的生計狀況。大多數農戶的社會交往范圍僅限于居住地附近的幾個村莊,耕地、牲畜、勞作始終是農戶生活的主要內容,以小農為主體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難以破除周而復始的凝滯化狀態。

1.家庭、人口和生活。農戶家庭趨于小型化,在典型的核心家庭中,中青年夫婦作為家里的主要勞動力,承擔贍養老人及養育子女的社會責任。家庭勞動力數量、學齡人口、有無病人等人口狀況,很大程度上決定農戶的生計狀況。從一對年輕夫婦在父母操持下,建筑新房和組建新的家庭開始,農戶的家庭周期運動就呈現與上一代大致相同的軌跡。他們承襲了雙方父母的社會關系網絡,以及生兒育女的家庭理念,在農村社區生活中支撐著門戶。

2.耕地、種植和養殖。對于傳統農戶,耕地是最重要生產資料,種植和養殖是最主要生產活動。由于人口不斷增長,農戶很少有擴大土地生產經營規模的可能性。在小塊耕地上,提高生產收入的傳統途徑是精耕細作,進行勞動密集型生產經營。傳統農戶很少有能力引進新型種、養機械設備與技術。個別農戶調整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或發展養殖業,使家庭生計狀況有所改善。

3.集市、集會和教育。在農村經濟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市場活動是定期的村鎮集市貿易,廣大農民或買或賣,作為自然經濟的補充,作為維系傳統農戶家庭周期的必要條件。在農村傳統節日、婚喪嫁娶、迎來送往等集會性社區活動中,農戶努力鞏固家庭現有的社會地位。大多數傳統農戶在有限條件下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期盼下一代生活有新的轉機。

二、農村社會變遷中農戶分化的均衡條件

隨著農村改革不斷深化,勞動力、資金、技術、土地等生產要素流動或流轉現象日益普遍,對傳統農戶家庭周期形成沖擊,加快了農戶分化與變遷進程。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戶中不斷孕育產生新型農民,有的農戶經營工副業企業,逐步脫離了土地生產經營;有的農戶在土地流轉中擴大經營規模,成為商品農業大戶,等等。這些都為農業和農村發展帶來新的希望。

農戶分化的根源,在于逐步健全的市場機制促使傳統農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背離了原有的家庭周期運動規律。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農民子女,特別是文化素質較高的青年群體更熱衷于選擇非農就業,不再“子承父業”、沿襲父母的務農生活。這使有的地區農業生產加劇老齡化、兼業化。

另一方面,一些農戶熱愛務農,但不滿足于傳統的經營規模、生產技術和農業效益,積極探索走一條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的優質高效農業的路子。但是,他們經常面臨土地、資金、技術等瓶頸問題,真正靠務農實現富裕還急需扶持。要積極促進農戶分化,推進整個農村社會變遷,必須創造有利于農戶社會分化的均衡條件。

1.農業勞動力轉移與農業勞動力培養的均衡。當前,我國農業勞動力加快轉移,這是打破傳統小農生產經營格局的必要條件。但是,農業勞動力轉移過程也是農戶家庭中相對較高素質的勞動力流失過程,可能導致農業高素質勞動力供求失衡,影響農業生產及農產品供給。因此,在農戶分化進程中,要同時加強農業勞動力培養,使農戶留在農業的勞動力進一步提高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出能力,使真正務農的農戶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生力軍。

2.土地家庭承包經營與適度規模經營的均衡。我國農村普遍實行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在調動農戶積極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家庭承包土地面積較小,地塊比較分散,很難作為農戶增收的主要來源。因此,要在穩定土地家庭承包經營,特別是,切實保障小農戶的生產與生計的基礎上,積極引導那些已經實現非農化生產經營的農戶,與本地具有務農積極性的農戶之間依法進行土地承包經營使用權流轉,逐步探索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3.農村資金技術需求與資金技術供給的均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金與技術等要素傾向于從農業流向收益更高的非農產業,從農村流向更具有投資潛力和創新環境的城鎮。這將加重農戶生產經營困難。要切實加強宏觀調控,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資金、技術等支持,從要素供給方面著力促進傳統農戶分化與變遷,為更多農戶邁向現代生產經營創造必要的均衡條件。

三、從城鄉聯系角度培育現代農戶的思路

農戶社會分化的動力機制和均衡條件,既源自于農村社區內部,也來自于城鎮和工業部門。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要不斷落實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方略,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重要方針。以下,著重從城鄉聯系的視角,對積極扶持和培育現代農戶的思路進行分析。

1.城鄉人口流動與現代農戶成長。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主要得益于逐步擴大的城鎮和工業勞動力需求。要建立健全城鄉勞動力市場,進一步促進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使之成為農戶分化的重要推動力量。同時,積極引導一部分農民工返鄉創業,影響和帶動更多農戶主動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學習和掌握現代生產經營管理知識,在創業過程中轉化為現代農戶。有條件的農村,也可以吸納城鎮熟練工人和技術人員就業,改善農村人力和人才隊伍結構。

2.城鄉道路交通與現代農戶成長。傳統農戶經濟社會活動范圍較小,農民往往安土重遷,老守田園。這與長期以來城鄉道路建設落后,交通聯系不便有直接關系。要加快城鄉道路交通網建設,密切城鄉經濟社會聯系,使農民企業家和農民經紀人等更加便捷地來往于城鄉之間,進一步激發農村市場經濟活力。隨著城鄉交通狀況改善,城鄉農副產品市場也將逐步擴大,有利于廣大農戶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定單農業,增強競爭力。

3.資金技術聯系與現代農戶成長。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中,農戶是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也是自負盈虧的投資主體。要切實加大城鎮金融機構對農業和農村的資金扶持,發展現代產業。要在農戶中普及信貸知識,探索引進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的生產經營項目,扶持更多農民走現代生產經營之路。加大城鎮科研開發成果在農村的轉化力度,鼓勵農戶在各類生產中選擇和采用新品種、新技術和新工藝,融會鄉土知識,提高創新能力。

從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實際來看,不斷推進傳統農戶向現代農戶分化與變遷,依然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最艱難的一步。今后,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要深化改革,積極引導和促進農戶分化,特別要抓緊培育扶持現代農戶成長,為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奠定重要微觀基礎。

第9篇

關鍵詞 農戶;經營行為;農村生態環境;兩型社會

中圖分類號 F323.22:X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03-0026-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05

著兩型社會建設進程的加快,人們在不斷關心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同時,也意識到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于是也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侯俊東等[1]采用實證研究發現農戶將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表現形式歸為農業面源污染、農村水質污染、空氣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業轉嫁污染五類。基于這些研究成果,也有學者開始探討農村環境問題形成機制。研究發現,除了城市污染轉移是外來因素,鄉鎮工業污染是以企業為基本單位產生之外,以上所提到的大部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都或多或少的與農戶的經濟行為有關[2]。為此,從農戶的經營行為動機出發,分析影響農戶經濟行為的主要因素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已成為熱點問題[3]。農戶作為農村生產中最基本的微觀經濟單位,其生產經營行為關系到生產資源的合理利用與配置,影響到農村的生態系統保護與整個農村的可持續發展[4]。Hu[5]指出農戶不合理的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惡化有著直接的、必然的聯系。傳統農村經濟中,以傳統農業為主,生產力低下。農戶在選擇生產項目和生產規模時,主要考慮的是是否滿足自身需要。而且,重經驗輕技術,生產中多采用精耕細作的方式,肥料多以有機肥料為主,因而生產經營中造成的污染較少,生態系統保護較好。但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實行為基礎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以來,農產品市場化和農業現代化得到進一步發展,農戶生產經營目標逐漸變化為利潤最大化目標,農戶生產經營方式也轉變為現代集約生產類型,這種生產經營方式的轉型加上我國特有的農戶生產稟賦構成了我國現階段特有的農戶生產經營形態。可見,農戶生產經營行為同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已經到了息息相關的地步。因此,從農戶入手,研究并優化我國農戶生產經營行為模式對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兩型社會及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價值。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主要利用一般計量模型建構了農戶生產經營行為影響農村生態環境及其五種表現形式(即農業面源污染、農村水質污染、空氣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業轉嫁污染)的數理模型,并利用微觀調查數據檢驗分析,給出合理政策建議。

1 文獻評述

農村生態環境已經受到了廣泛關注,但更多的是以農業污染作為研究對象。而且,在此領域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大多從工程技術措施、理論角度、經濟管理措施及相關政策法規的角度探討如何防止農業污染,而對導致農業污染的原因分析不足,也沒有充分認識到農戶是防治農業污染的主體[6] 。

近年來,學者們也開始研究農戶經營行為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如陳利頂、馬巖[3]從理論上探討了農戶的經營行為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李海鵬[4]研究了農戶農業生產行為的面源污染效應。宋建輝[6]深入分析了河北省農戶經營行為與農業污染的關系及防治農業污染的對策。赫曉霞、欒勝基[7]通過觀察和訪談的方式了解了農民在不同的行為方式下的所面臨的農村環境問題。邱長溶、郝愛民[8]分析指出建設節約型農業的關鍵是優化農戶的生產經營行為。洪音[9]以土地沙漠化發生的三個典型區域類型為例,采用環境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對農戶的生態經濟行為進行了調查,揭示了農戶生態經濟行為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矛盾。這些研究大多以定性分析為主,在進行計量分析時,大多是以農業污染作為生態環境的主要構成部分。雖然,農業污染是農村生態環境的主要問題,但是著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村工業化的發展,非農業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也與日俱增。為此,本研究以兩型社會建設為背景,依托侯俊東等[1]實證研究得到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五種表現形式,深入揭示農戶經營行為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以拓展農村生態環境的研究體系。

2 研究方法

2.1 變量選取與模型構建

農戶經營行為是指為了滿足自身物質需要或精神需要,個體或群體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對農產品價格和生產要素價格變動做出的農業投入與管理的反應或決策,主要包括農戶生產投資行為、消費行為、擇業行為和儲蓄行為等[10-11]。在此定義基礎上,學者們通常認為應從農戶的角度把農戶經營行為的影響因素分為內、外部影響因素。進而,通過訪談發現,農戶的經營行為始終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對土地有強烈的依賴關系,一般將土地作為生活的重要保障。再加上,農戶處在社會較低階層,其行為的選擇往往被迫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妥協性,農戶總是在現有的社會、經濟等外部條件的約束下來確定自己的經營目標和實現該目標所采取得手段。于是,受利益驅使,一般會通過經營行為,追求短期的增產,忽略對生態環境的長期影響。基于此,本研究將選取表1所示變量來衡量農戶的生產經營行為。

將農業面源污染、農村水質污染、空氣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業轉嫁污染五個方面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分別用Y1、Y2、Y3、Y4、Y5表示)及農村生態環境總體狀況(Y)作為衡量農村生態環境的指標,參考已有的研究方法,采用一般線性模型來分析農戶經營行為對生態環境環境及其具體表現的效應。模型的一般形式:

y=α+β1x1+β2x2+…+βpxp+ε(1)

其中:y表示農村生態環境變量,Xi(i=1,2,…,p)表示農戶生產經營行為變量,ε表示機擾動項。

2.2 數據來源

基于方便回收的考慮,采用實地調查法。為了使調查

地點具有代表性,課題組在地點選擇上采取了分層抽樣方法,共選擇了8個城市,如表2。

進而,根據問卷調查便利性,以及抽取城市的地形、通達性、土地類型和經濟水平4個類型選取的現實情況,選取了新洲等8縣市的22個村作為調查村,對村里的農戶再進行抽樣調查,共發放7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50份,基本信息如表3。

3 研究結果

首先通過對問卷調查得到的數據標準化并對自變量與因變量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各變量間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但所有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VIF)介于1.033至1.558之間,明顯小于2.5,故不會導致多重共線性。進而將分析農戶生產經營行為對農村生態環境影響。

不同農戶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為了規避這一差異,故在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時,將農戶人口統計學變量作為控制變量。利用SPSS軟件對其進行回歸,得到結果如表4所示:

從整體上看,模型2、4、6、8、10、12通過顯著性檢驗(p

(1)勞動力投入行為。

在兩型社會建設中,農戶的性別、年齡、家庭常住人口、收入來源、家庭人均收入等農戶人口統計學變量對農村生態環境總體、農村水質污染、空氣污染、工業轉嫁污染的影響不顯著;大部分變量對農業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的影響也不顯著,這與侯俊東等[1]實證結論一致。不過,研究還發現收入來源、家庭人均收入對農業面源污染有顯著的負面影響(β=-0.242,Sig.=0000;β=-0160,Sig.=0000),這說明農戶越是依賴農業,收入就越低,農業面源就越高;家庭常住人口對生活垃圾污染有顯著的正面影響(β=0089,Sig.=0018),家庭人均收入對生活垃圾污染有顯著的負面影響(β=-0.106,Sig.=00009),這說明家庭常住人口越多,產生的生活垃圾就越多,而人均收入越高,生活水平也就越高,所造成的生活污染也就越低。

(2)農戶文化程度。

農戶的文化程度對生態環境總體有顯著的正面影響(β=0105,Sig.=0015),并且對農業面源污染、農村水

質污染、空氣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工業轉嫁污染均有顯著影響(β=0151,Sig.=0000;β=0115,Sig.=0007;β=0168,Sig.=0000;β=0143,Sig.=0001;β=0157,Sig.=0000)。由此可知,文化程度越高,他們越能意識和認識到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問題。

(3)經營規模。

農戶經營規模主要由農戶耕種的土地面積指標來體現,經分析發現,農戶經營規模除對農業面源污染有正面影響外(β=0111,Sig.=0006);對生態環境總體、農村水質污染、空氣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工業轉嫁污染均沒有顯著影響。

(4)農業投資行為。

農戶的農業投資行為主要體現在農產品自用比例指標上,自用比例越低,則農業投資力度越大。以上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農戶的農業投資行為對生態環境總體、空氣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工業轉嫁污染均無顯著影響,而對農業面源污染、農村水質污染有顯著的負面影響(β=-0135,Sig.=0001;β=-0098,Sig.=0016),即農業投資力度越大,為了提高產量而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及農村水質污染的情況就會越嚴重。

(5)經營組織行為。

農戶的經營組織行為主要由有機肥施用情況、有機肥每畝平均施用量以及參加農業技術培訓情況三個指標來體現。從總體上來看,有機肥施用情況、有機肥每畝平均施用量以及參加農業技術培訓情況均對生態環境沒有顯著影響。從個別指標來看,有機肥施用情況對農業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β=0125,Sig.=0002;β=0088,Sig.=0029)有顯著的正面影響,而對農村水質污染、空氣噪音污染以及工業轉嫁污染沒有顯著影響,這說明不施用有機肥會造成農業面源污染,且這些沒有施用的有機肥也加劇了生活垃圾污染;有機肥每畝平均施用量對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水質污染有顯著的負面影響(β=-0159,Sig.=0000;β=-0085,Sig.=0036),而對空氣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工業轉嫁污染均沒有顯著影響,這說明有機肥使用越多,農業面源污染及農村水質污染情況也就弱;參加農業技術培訓情況則對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水質污染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β=0076,Sig.=0058;β=0121,Sig.=0003),而對空氣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工業轉嫁污染則沒有顯著影響,這說明參加農業技術培訓會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和水質污染。

(6)農戶環境關注度。

通過分析發現,農戶環境關注度對生態環境總體、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水質污染均有顯著的正面影響(β=0138,Sig.=0001;β=0115,Sig.=0003;β=0073,Sig.=0063),對空氣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工業轉嫁污染則沒有顯著影響。

4 結論與啟示

基于調研數據以及構建的模型,通過農戶生產經營行為對農村生態環境影響的實證分析,得到如下結論與啟示:

(1)農村生態環境污染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農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農戶生產目標、行為特征等內部因素以及市場機制、政策環境等外部因素均會對農戶生產行為產生影響,作用于外在環境,最終導致環境惡化。然而,實證結果表明,除農戶文化程度及對環境的關注程度對農村生態環境有著顯著的關系外,農戶經營行為的其它變量與其對農村總體的生態環境狀況感知之間并不存在顯著的關系。顯然,現實與理論間存在明顯的矛盾,這可能是由于在兩型社會建設的初期,農戶對其長期從事的農業經營行為會造成污染的認識并沒有得到改變。為此,政府、非營利組織,乃至于市場都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培養農戶的生態意識。

(2)農村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自主經營權在農戶,在現有利用模式和政策下,良好的農業生態系統對周邊環境維護提供了大量環境功能,卻無法對農戶產生經濟利益,在利潤最大化目標驅動下,農戶在生產中主要考慮自身經濟利益而忽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效應。

(3)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農戶的勞動力投入行為、文化程度、經營規模、投資行為以及經營組織行為對農村生態環境中的農業面源污染及農村水質污染影響較大,這進而說明農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應當注意自身在追求經濟利益過程中,也要密切關注自身行為對外部環境的影響,產生的負外部性最終還是需要大眾來買單。

(4)在保障農產品安全的前提下,保持恰當的農產品自給率,可以減輕過量施肥或者其他過度的生產經營行為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壓力。同時,發展生態農業也是控制農村生態環境污染較為理想的經濟方式。生態農業的應用與推廣,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技術水平,有利于污染的有效控制。另外,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農業生產者素質是有利于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且推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經營同樣有利于控制污染。調整農業技術培訓和推廣的方向,使農民獲得更多的合理施肥信息,加強農民專業組織的建設。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侯俊東, 呂軍, 劉楊. 兩型社會建設中農戶對農村生態環境的認知差異及啟示[J]. 生態經濟, 2011, (6): 27-30. [Hou Jundong, Lv Jun, Liu Yang. Cognitive Differences and Implications on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ousehold under “Twooriented Society” [J]. Ecological Economy, 2011, (6): 27-30.]

[2]赫曉霞,欒勝基. 農戶經濟行為與農村環境變遷的響應關系研究[C] // 中國環境保護優秀論文集.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2005: 2305-2311. [He Xiaoxia, Luan Shengji.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er Households Economic Behaviors and Rural Environment Change [C] // Proceedings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China. Beijing: Chinese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5:2305-2311.]

[3]陳利頂,馬巖.農戶經營行為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 生態環境,2007,16(2):691-697. [Chen Liding, Ma Yan. Farm HouseholdsBehaviors and its Ecoenvironmental Effect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7, 16(2):691-697.]

[4]李海鵬.中國農業面源污染的經濟分析與政策研究[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7. [Li Haipeng. 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China: An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 Studies [D]. Wuha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viersity, 2007.]

[5]Hu W. Household Land Tenure Reform in China: Its Impact on Farming LandUse and Agroenvironment [J].Land Use Policy, 1997, (14): 175-186.

[6]宋建輝. 農戶經營行為與農業污染關系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Song Jianhui.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Farmer Management Behaviors and Agricultural Pollution [D]. Baod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2008.

[7]赫曉霞, 欒勝基. 農戶經濟行為方式對農村環境的影響[J]. 生態環境, 2006, 15(2): 377-380. [He Xiaoxia, Luan Shengji. Impact of Rural Household Economic Behavior Types on Rural Environment in China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6, 15(2): 377-380.]

[8]邱長溶, 郝愛民. 農戶生產經營行為對我國建設節約型農業的影響[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3): 59-62. [Qiu Changrong, Hao Aimin.The Influence of the Farmers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on Chinas Building a Savingoriented Agriculture [J].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6, (3): 59-62.]

[9]洪音. 沙漠化典型地區農戶生態經濟行為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矛盾研究[J]. 生態經濟, 2008, (10): 146-149. [Hong Yin. Research on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Ecoeconomic Behavior of Households and Protecting Ecoenvironment in Desertification Representative Areas [J]. Ecological Economy, 2008, (10): 146-149. ]

[10]馬鴻運.中國農戶經濟行為研究(第一版)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Ma Hongyun. Research on the Economic Behavior of Households in China (1st ed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 Press, 1993.]

[11]趙石.影響農戶經濟行為的因素分析[J].黑龍江農業, 2003, (6):21-22. [Zhao Shi. Analysis o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conomic Behavior of Households [J]. Heilongjiang Agriculture, 2003, (6): 21-22. ]

Effects of Farmer Households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Behaviors on Rural

Ecoenvironment

HOU Jundong LV Jun YIN Weifeng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behaviors of farmer households concern the reasonable utilization and allocation of the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affect the prote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system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650 respondents of farmer households from Wuhan Urban Circle and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as the valid sample, this paper, by means of econometric model, analyzes the impacts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behaviors of the farmer households on rural ecoenvironment and their five representation for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come source and per capita income per family in labor force input behavior hav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effects o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family permanent population and annual per capita income per family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domestic garbage pollution respectively; (2) the higher the educational attainments of the farmers, the better they realize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oblems; (3) the larger the scale of operation, the more serious 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meanwhile, they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other four forms; (4) the more the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the more serious 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rural water pollution caused by increase in yield; (5) in the operation and organization behaviors of farmer households, the applica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s will result i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these unapplied organic fertilizers aggravate domestic garbage pollution. The more the organic fertilizers applied, the worse 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the rural water pollution. In addition, the participation in agrotechnical training will reduce 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 pollution and water pollution. Therefore,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behaviors of farmer households mainly affect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water pollution and domestic garbage pollution while insignificantly affecting the airnoise pol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erred pollution.

Key words farmer household;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behavior; rural ecoenvironment; twooriented society

收稿日期:2011-10-31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奇米网7777 | 日本午夜在线观看 |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pp | 泡泡影视福利影院 | 久久久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 国产短视频在线 | 手机成人av | 欧洲美女过性活过程 | 四虎国产免费 |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亚洲老地址 | 99热免费观看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视频在线高清完整免费观看 | 九九国产精品视频 | 福利在线一区二区 | 日本无遮挡 | 日本视频免费 |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 99日韩| 国内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 99精品在线视频 | 一级免费视频 | 久久这里一区二区精品 | 黄色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欧 | 日本免费精品视频 |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 啦啦啦啦高清视频免费观看 | 五月婷婷之综合激情 |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久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色播五月综合 | 欧美 自拍偷拍 | 潦草影视官网 | 青青草伊人久久 | 中文字幕一区久久久久 | www.五月天.con|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子伦 | 伊人久色| 好姑娘中文在线播放 | www.蜜桃a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