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精準農業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3-03-16 16:37:49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精準農業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精準農業論文

第1篇

1.1調查問卷的設計

調查問卷是研究的基礎,調查問卷的設計直接關系到收集數據的真實性,并且還能夠影響到研究的結果。所以,調查問卷的設計是一個重要環節,調查問卷的設計主要是通過閱讀大量相關文獻資料、綜合了解精準農業的相關技術和研究成果基礎上,結合黑龍江墾區精準農業技術應用特點而設計。調查從2013年5月至2013年7月,以調查問卷的方式對黑龍江墾區北安管理局遜克農場和紅色邊疆農場農戶使用精準農業技術現狀進行全面細致的調查研究,為了確保調查數據真實有效,采用訪談的方式對農戶進行調查。調查的內容全面,包括農戶的基本情況、農戶使用精準農業技術的基本情況、考察農戶對精準農業技術的認知和需求情況。此次調查共走訪109戶,發放問卷109份,回收問卷109份。

1.2農戶的基本情況

1.2.1農戶的性別、年齡、家庭人口規模和文化程度情況調查主要以男性為主,占到83.49%,女性為16.51%。從家庭人口規模上來看,3口人及以下的農戶占32.11%,4口人和5口人分別占44.04%和17.43%,6口人及以上的占6.42%。從年齡結構上看,30歲以下占到7.34%,30~39歲之間的占到59.63%,40~49歲之間占到30.28%,50歲以上的占2.75%(如表2)。如圖1所示,農戶的初中文化程度占67.89%,小學文化程度占5.50%,高中和大專分別占15.60%和11.01%,從以上數據可以得出,農戶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主要集中在初中文化程度。

1.2.2農戶的家庭收入現狀從農戶家庭收入情況上看,農戶家庭收入在10萬元以下占40.37%,10~20萬元占24.77%,20~30萬元占13.76%,30~40萬元占12.84%,40萬元以上的占8.26%。

1.2.3農戶的家庭收入來源從家庭收入來源結構上看,種植業的收入占75.23%,養殖業的收入占3.67%,經商收入占6.42%,外出打工的占10.09%,其他收入途徑占4.59%,從以上數據可以得出,種植業是農戶主要的收入來源。

1.2.4農戶農機經營現狀如圖4所示,農戶的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較高,而且在種植業上普遍使用了精量播種技術。在與農戶訪談時了解到,農戶家里有兩臺或兩臺以上的拖拉機,是由于農業機械補貼實施辦法出臺后,農戶將小型拖拉機(40馬力以下)更換成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的農機具,多數農戶家里的小型拖拉機處于閑置狀態,甚至有一些等著報廢,只有個別農戶的小型拖拉機還從事農田作業或者跑運輸。

1.2.5農戶耕地面積從農戶耕地情況上看,10hm2以下的占37.61%,10~20hm2占22.94%,20~30hm2占16.31%,30~40hm2占13.97%,40hm2以上的占9.17%。1.2.6農戶關注的信息如表4所示,農戶對農業政策的信息關注最高,所占比例為30.19%,其次是氣象農情信息關注的比例為27.36%,產品市場信息關注比例占20.75%,相比之下,不被農戶關注的信息是休閑娛樂和勞務需求。在與農戶訪談過程中了解到,農戶現在種地的費用越來越高,這幾年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使得農戶主動去關注農業政策和氣象農情。

2農戶對精準農業技術的認知和需求情況

2.1農戶對精準農業技術的認知情況

農戶中有84.40%的農民不知道什么是精準農業技術,沒有聽說過精準農業技術。對于精準農業技術里的自動導航技術、播種監控技術和GPS面積儀,有77.98%農戶對其有一定的了解,只有2.75%從來沒聽說。由此可以得出,農戶不了解精準農業技術,甚至有的農戶都沒有聽說過精準農業技術,但是農戶對精準農業技術里的個別一個或兩個技術有一定的了解,在精準農業技術里,農戶對自動導航技術、播種監控技術和GPS面積儀都有一定的了解。

2.1.1農戶獲取精準農業技術信息的途徑對于農戶獲取精準農業技術信息的途徑,有96.23%的農戶是通過農場(或者農業相關部門)的推薦獲得的。在農戶訪談過程中了解到,由于農場條件的限制和自身文化水平的原因,通過農場(或者農業相關部門)的推薦獲得的相關精準農業技術信息的可信度高;只有3.77%的農戶是通過互聯網獲取精準農業技術信息,多數農戶利用互聯網主要關注時事政治和娛樂。由此可以得出,農戶通過農場(或者農業相關部門)推薦獲取的精準農業技術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1.2農戶沒有使用精準農業技術的原因如表5所示,目前農戶沒有精準農業技術的原因包括:缺少資金占53.77%,缺少技術占20.75%,信息獲取不暢占16.89%,耕地太少占8.59%??梢缘贸觯r民沒有使用精準農業技術主要因素是缺少資金。在與農戶訪談過程中了解到,由于農場地處偏遠,目前市場上銷售精準農業技術設備多數是國外的技術產品,普遍購置價格高、操作性復雜,而且零部件更換的費用昂貴,這些已經超出了農戶所能接收的范圍。

2.2農戶對精準農業技術的需求情況

2.2.1農戶所關注的精準農業技術對于農戶所關注的精準農業技術,如圖5所示,有89.91%的農戶會關注自動導航技術和播種監控技術,有55.96%的農戶會關注GPS面積儀,只有12.31%的農戶(種植水稻的農戶或打算種植水稻的農戶)關注土地精平技術;通過對變量施肥和變量農藥噴灑技術的介紹,農戶考慮減少農業生產的成本和環境因素,對變量施肥和變量農藥噴灑技術也非常感興趣,變量施肥技術和農藥變量噴灑技術吸引了10.53%和6.58%的農戶關注。在與農戶訪談過程中了解到,農戶對自動導航技術和播種監控技術關注率高是因為目前能夠給他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在農戶中有31.20%的農民使用過自動導航技術、播種監控技術和GPS面積儀,有47.06%的農戶是自己單獨購置使用自動導航技術和播種監控技術,其中包括31.87%的農戶是自有資金購置使用,有5.28%的農戶是借款購置使用,有62.85%的農戶是貸款購買使用;農戶中使用的GPS面積儀都是自己購置;有23.53%的農民是與別人合伙購置使用;有29.41%的農戶是農機手,給別人開車的時候使用過自動導航技術和播種監控技術。

2.2.2農戶使用精準農業技術考慮的因素農戶使用精準農業技術主要考慮的是:價格占34.91%,相關售后服務占27.36%,工作效率占13.21%,使用的方便性占12.26%,功能和性能占12.26%(如表6)??梢缘贸觯r民在使用精準農業技術的時候主要考慮的因素是價格和相關的售后服務,在與農戶訪談過程中了解到,農戶使用的精準農業技術設備普遍存在價格高、設備零部件更換費用昂貴的現象,而且農場地處偏遠,精準農業技術售后服務不夠完善。

2.2.3農戶接受精準農業技術培訓的意向從表7可以得出,對于組織精準農業技術的培訓,有80.19%的農戶表示愿意接受精準農業技術培訓,對于參加精準農業技術培訓,農戶的積極性非常高,而且學習精準農業技術能夠給他們帶來經濟效益,農戶對精準農業技術很感興趣。有19.81%的農戶表示不愿意參加精準農業技術培訓,他們認為自己的耕地都是農場“統一”管理,不需要自己再去學習精準農業技術,也沒有時間去參加精準農業技術的培訓。

2.2.4農戶購置精準農業技術的意向如表8所示,對于使用精準農業技術,有26.41%的農戶表示是可以購置使用,他們認為使用精準農業技術收益超出了它的成本,不僅會給他們帶來經濟效益,而且還可以讓他們去發展其他的產業。有29.25%的農戶表示不愿意購置使用精準農業技術,農戶認為購置使用精準農業技術的投資較高,而且手頭沒有充裕的資金去購置,再加上現在農場都“統一”管理,自己沒有必要再去購置使用精準農業技術設備。有44.34%的農戶表示會根據精準農業技術價格等情況再做決定,因為農戶把錢都投入到種植業上,沒有購置精準農業技術設備的資金,而且購置精準農業技術的投資較高、回報周期長,所以農戶會根據精準農業技術價格等情況再做決定。

3精準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

3.1精準農業技術設備成本過高,農民缺乏購置的資金

與農戶訪談時了解到,有71.69%農戶手中有借款或者是貸款現象。對于農戶來說,農業種植費用越來越高,農戶的資金大多都投入到種植業上,農戶手里沒有資金去購置精準農業技術設備,而且精準農業技術投入的資金較高,回報周期長,普通的農戶沒有能力去購置使用精準農業技術,再加上農場對購置精準農業技術的補貼力度不夠完善,農戶購置時還得去銀行貸款或者親朋好友那去借錢,由于農場地處偏遠,精準農業技術的售后服務費用昂貴,已經超出了農戶所能接收的范圍。

3.2農戶缺乏對精準農業技術全面的了解

調查結果顯示,農戶對精準農業技術不了解,甚至有的農戶都沒有聽說過精準農業技術,但是農戶對精準農業技術里的個別幾個技術有一定的了解,而且目前農場組織的培訓種類單一,農場安排什么培訓,農戶就跟著學什么,主要集中在農業理論方面,幾乎沒有組織關于精準農業技術的培訓,同時,農戶渴望對精準農業技術了解和學習。

3.3精準農業技術售后服務體系不健全

目前,黑龍江墾區應用的精準農業主要技術完全依賴于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設備,設備安裝及使用費用較高,而且農場距離售后服務點遠,在農忙時精準農業技術設備出現故障,售后服務人員不能第一時間趕到進行修理,甚至會出現無法聯系上售后服務人員,造成售后服務不夠完善,而且精準農業技術設備更換零部件費用昂貴。

4促進精準農業技術推廣的對策

4.1完善對精準農業技術的補貼政策,降低精準農業技術生產成本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支農惠農的政策,應該在實施過程中不斷的補充調整完善,并提高偏遠地區的補貼比例,同時還應該提供低息貸款、健全基金及貼息方式,以充分調動農戶使用精準農業技術的積極性。農場還應該降低精準農業技術設備的作業收費,使之降低農戶生產成本,吸引農戶使用精準農業技術設備作業,為農戶提供一些對精準農業技術設備購置使用的優惠政策和相應的補貼,引導和扶持農戶購置使用精準農業技術設備。

4.2加強對精準農業技術宣傳力度,完善精準農業技術的培訓農場及農業相關部門應加大資金的支持力度,積極組織好精準農業技術宣傳工作,加強對農戶精準農業技術相關知識的培訓和技術指導,重點提高農戶精準農業技術的意識、實用技能和經營能力,通過精準農業示范區,帶動農戶的積極性,讓他們全面的了解精準農業技術對農業生產和環境的深刻影響,同時充分利用好冬閑時間,從實際情況出發,有計劃的開展培訓工作。對農戶的培訓要以精準農業技術的實際操作規程、使用方法和維修技巧為主,讓農戶掌握精準農業技術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在農業生產中。在農場建立推廣辦公室,農戶都可以去推廣辦公室獲取錄像、CD等精準農業技術相關資料。農場應該為農戶提供技能培訓的公共實訓基地,并且能夠引導農戶利用互聯網獲取相關的精準農業技術的信息,讓網絡在農場發揮出它的作用。

4.3完善精準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提高技術人員技術水平企業應該提高售后服務人員的自身文化素質,掌握操作高科技設備的能力,緊抓住技能培養、技術交流等環節,強化技能操作訓練,規劃和指導好高技能人才服務人員的建設。建立電話支持服務、現場維護和修理,優化售后服務站,以保證精準農業技術設備出現故障時,能夠第一時間趕到進行處理。創新培養企業技能人才,在具備條件的農場,建立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面向黑龍江墾區的技術服務站。同時,國家應該增加研究費用,加大對精準農業技術的自主研發,創新國產化,提高各個科研單位的積極性。讓專家和農民面對面的接觸,加快農業實用技術以及農業高新技術的轉化速度和效率。農場還應進一步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力度,針對農民的具體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推廣。

5結論

第2篇

【關鍵詞】功能對等理論 農學類論文 英譯分析

一、功能對等理論概述

功能對等理論是美國語言學家和翻譯家尤金?奈達在1964年出版的《翻譯科學初探》中提出來的,他提出了“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兩個翻譯概念。

奈達的對等功能強調的是相對意義的對等,翻譯的本質還是對文本信息內涵的傳遞,通過相對的對等,可以避免翻譯過程中一些過分關注原文而造成譯文難以理解的缺陷。

二、農學類論文界定及其特點

(一)農學專業的定義

農學專業是研究作物生產發育規律、產量形成規律、品質形成規律及其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并采取恰當的農業技術措施,實現作物的高產、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應用專業。

(二)農學類論文英譯的文本特色

與其他英語類型相比,農學類翻譯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其客觀性、精準性、簡明性。

1. 客觀簡明的闡述。

要尊重原文的客觀性,譯文要盡量準確地傳達原文的客觀觀點,符合所涉及的科學技術及其科學領域的專業行文表達;譯者必須要全面理解原文的表述內容,包括原文詞匯、語法、邏輯關系和科學相關內容的理解。

2. 言簡意賅的措辭。

科技英語中頻頻出現大量的專業術語,其詞意比較穩定和單一,在表達上需要簡練的措辭;譯文要簡短精練,一目了然,文理通順,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復。譯文簡潔明晰,應是專業英語翻譯的理想呈現。

三、常見錯誤類別

本文從《中國農業科學》期刊庫中隨機抽取了20篇農學類期刊論文,從功能對等理論的視角對該類論文的標題、關鍵詞和摘要進行了英譯分析,發現概論論文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錯誤。

(一)標題的翻譯

論文的標題是整篇文章的濃縮和縮影,根據論文的標題,讀者能直接知曉論文大旨。本研究顯示這些篇論文標題的英譯存在以下問題。

1. 選詞錯誤。

農學類論文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客觀性以及科學性,在選擇用詞上要求作者區分出普通詞和專業詞,尤其是英譯成英文標題的對應表述。其中,容易忽略的還有縮寫的規范性錯誤,對于專有名詞的慣用拼寫,還要考慮“同拼異指”的現象,即同一縮寫對應指代兩個不同的專業用語。

例1:原文:轉抗蟲基因棉花和玉米花粉對家蠶生長發育影響的評價。

譯文:Evaluation of Impact of Pollen Grains of BT,BT/CPTI Transgenic Cotton and BT Corn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ulberry Silkworm,Bombyx mori Linnaeus.

分析:該論文標題英譯的結構是合理的,其中對于專有名詞的英譯采用的是專業術語直接表述的形式,對于相關專業讀者的理解是沒有偏差的。這也突出了農學類論文專業性、科學性的特征。

2. 句式結構錯誤。

標題通常以短語或短語詞組的形式擬定,多采用并列結構和偏正結構的形式。并列結構即闡述并列關系,偏正結構通常采用中心詞前置、中心詞后置等。由于中英表達的思維慣式的差異,在標題英譯的過程中,需要{整對應語序,達到表達意義上的對應。作者應根據原論文的側重點來選擇相對應的標題組成結構。

例2:原文:非洲農業產量對氣候變化響應與適應研究進展。

譯文:Climate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frica: A Review of Impacts and Adaptations.

分析:該論文的中文標題結構是偏正結構,即農業產量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適應,但英譯標題采用的是并列關系,即非洲的氣候變化和農業產量,缺失了兩者之間的關聯效應。在英譯這類標題時,應將研究的類型前置,以偏正結構或包含結構采用后置說明的表達形式。

3. 曲解原義。

標題英譯過程中,容易出現曲解原義、詞不達意的問題。逐詞逐句英譯,刻板英譯是造成這一錯誤的主要原因。只根據中文標題的字面意義,并未對論文的深意進行深層理解、分析,雖字、詞、句英譯都一一對應,但表達意義相差甚遠。

例3:原文: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肥料問題。

譯文:Fertilizer use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分析:不難看出,該標題的英譯和原標題所表述的研究側重點不一致。究其原因在于,作者未找準該論文的研究問題中心,理解有偏差,以致譯文中并未體現出“保障”之義,使得讀者在讀題時容易產生誤解,有曲解原義之嫌。

(二)關鍵詞的翻譯

關鍵詞是論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于文章的檢索。根據關鍵詞能夠更直接、更精準地檢索,具有較強的概括性、實效性和精準性。在選取關鍵詞時,應少而精,精而準。本研究發現論文的關鍵詞翻譯存在用詞不當、書寫格式不規范兩個典型問題。

1. 用詞不當。

關鍵詞的個數直接限制了用詞的精準度和規范性。這里所指的精準性是其概括性以及實效性,簡而言之,少而精,精而準。關鍵詞應多用實詞,以名詞或名詞詞組為主,少用動詞或動賓結構。

例4:原文:土壤功能性狀。

譯文:soil functionalities.

分析:該原文關鍵詞由三個名詞構成,分別是“土壤”“功能”“性狀”,作者缺失了“性狀”的翻譯。在農學類論文關鍵詞中,絕大多數是專有名詞,而“功能性狀”這一詞,在農學類英文詞匯表述中有“functional traits”專業名詞。因此,對于專業名詞,要選取相對應的慣用詞匯,以免造成讀者的陌生化。

2. 書寫格式。

關鍵詞的英譯書寫格式,應按順序與原中文關鍵詞一一對應,且各英文關鍵詞用分號隔開,除最后一個關鍵詞后無需注標點符號;英文關鍵詞須首字母大寫,專有名詞或名詞詞組各實詞均大寫首字母,關鍵詞中出現的介詞、連詞等虛詞不大寫首字母。

例5:原文:水稻;高產;株型;栽培;技術。

英譯:rice; high yield; plant typ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分析:該篇論文的關鍵詞英譯,首字母均沒有大寫,不符合論文的書寫格式。

(三)摘要的翻譯

論文摘要是對正文內容的高度概括,它應該簡潔明了,含義明確,表達清楚,不僅可以幫助讀者了解原文的主要內容,而且也為科技情報人員編制摘要型索引提供依據。本次研究發現了以下摘要音譯錯誤。

1. 時態錯誤。

摘要部分的英譯,通常以現在時和過去時為主,少用現在完成時和過去完成時等。農學類論文音譯時,應該注重各時態的表現功能。

例6:原文:【目的】建立一種……的高精度非線性多維時間序列預測方法?!痉椒ā狂詈现С窒蛄繖C回歸(SVR)和帶受控項的自回歸模型(CAR),……【結果】3個農業科學實例驗證表明,……【結論】SVR―CAR是一種……序列分析方法,……有廣泛應用前景。

譯文:[Objective] To construct a nove1 nonlinear multidimensional time series approach ... [Method] Integrated controlled autoregressive (CAR)into support vector machine regression(SVR), ... [Result] 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the agricultural sample set showed that ... [Conclusion] As a novel nonlinear multidimensional time series analysis approach integrated CAR into SVR,... SVR-CAR,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prediction area of agriculture,ecology an d economics.

分析:該論文摘要部分,采取的是分點闡述的方式,清晰明了,分為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個方面,并且在闡述目的和結論部分時用一般時,闡述方法和研究結果部分用過去時。條理清晰,表達時態與方式正確無誤,為正確的論文摘要撰寫范例。

2. 語法結構錯誤。

中英兩種語言本身就具有其語法、句法結構,因此在摘要英譯過程中要適當地調整句式結構。例如,中英文中的主謂賓位置大w相同,除開起強調作用的偏正、倒裝結構,而定狀補的句法結構則大相徑庭。為了言簡意賅地表達出實意,需適當地調整句式結構。

例7:原文:提高氣候變化對非洲作物產量影響的理解,揭示非洲農業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規律,是及時、正確和有效適應氣候變化的關鍵。

譯文:We need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frica, and to know the responses of climate change to African agriculture. These are critical keys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for agriculture in time.

分析:該句摘要的英譯在翻譯表述上沒有問題,但沒有考慮中英兩種語言表達的習慣差異。漢語表達上,習慣把關鍵詞、關鍵點后置,而英文中則習慣中心詞前置。因此,在英譯摘要的過程中要適當地調整句式結構,以適應英文表述習慣。

四、結束語

本文對相對典型的20篇農學類論文的標題、關鍵詞和摘要進行了相對應的錯誤分析,并總結歸納出了農學類論文英譯中常見的錯誤類型,結合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對其論文的英譯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提高農學類論文漢譯英的翻譯質量。

【參考文獻】

[1]胡莘.淺談科技英語翻譯與功能對等理論[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5(02):124.

第3篇

關鍵詞:精確農業,技術體系,農業裝備

 

1.精確農業技術的內涵

精確農業亦稱作“精細農業”或“精準農業”。它建立在“空間差異”和“時間差異”的數據采集和處理上,實時測知作物(畜禽)個體小群體或小地塊生長及疫病的實際情況,進而確定其針對性投入的最佳數量和時機,以求最優效果最低代價。

2.精確農業技術支持體系

2.1全球定位系統

精確農業中的定位信息采集與處方農作實施,需要采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它一般由衛星、地面站組和用戶設備等組成。免費論文?,F投入運行的有美國GPS系統和俄羅斯的GOLNASS系統。近幾年來,GPS產業技術發展迅速,若干大公司迅速涉足農業領域,提供了用于農田測量的DGPS產品?,F有國外農機廠商配套的GPS產品,大多采用EJI方式引進關鍵部件進行二次開發后嵌入農業機械應用系統中,可使性能價格比顯著改善。GPS作為農業空間信息管理的基礎設施,一旦建立起來,即不但可服務于精細農作,也可用于農村規劃、土地測量、資源管理、環境監測等定位服務,其農業應用技術開發的前景廣闊。

2.2遙感(RS)技術

遙感技術是精確農作技術體系獲得田間數據的重要來源,它可以提供大量的田間時空變化信息,基本上達到了實時監測。該系統具有時效強、靈活、精度高等特點,目前已用于森林蟲害監測,果園病蟲害監測、農作物病蟲害監測、產量和肥力圖制作??娠@示出由于農田土壤和作物特性的空間反向光譜變異性,提供農田作物生長的時空變異性的信息,在一季節中不同時間采集的圖像,可用于確定作物長勢和條件的變化。由于應用衛星遙感的成本比航空攝影的成本低一半以上,衛星遙感技術預計在21世紀的前5年內,在精確農業技術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2.3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可比作精確農業的大腦,主要由計算機硬件系統、軟件系統、空間數據庫和管理人員組成。它可將傳感器或監測系統采集的數據隨時輸入,帶有持久性的數據可以一次事先存入或定期存入,專家系統及其它決策支持系統也可事先存入。在精確農業技術體系中主要用于建立農田土地管理、土壤數據、自然條件、作物苗情、病蟲害發生發展趨勢、作物產量的空間分布等的空間信息數據庫和進行空間信息的地理統計處理、圖形轉換與表達等,為分析差異性和實施調控提供處方信息。由于農業活動涉及廣闊的地理空間和各種管理信息都有明顯的空間隨機分布性,GIS在農業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2.4作物生產管理決策支持系統

決策支持系統是能對計劃、管理、高度、作戰指揮和方案尋優等應用問題進行輔助決策的計算機程序系統。一般決策過程由問題識別、建立模型、執行模型、評判決策、修改模型五個階段組成。近年來,不少專家提出應把專家系統的技術加入到決策支持系統中去,建造“智能決策支持系統,以提高系統的決策水平和決策自動化程度。

3.國外精確農業研究現狀及趨勢

精確農業作為20世紀90年代農業生產新技術,其發展十分迅速。美國在精確農業研究與應用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在美國,加里福尼亞及德克薩斯州部分地區已經實現用精確農業技術耕作,美國各大學農業工程系均在進行精確農業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目前,美國農業工程界正致力于土壤元素含量測定技術及裝備的研究,以及產量監測系統研究。如:新型移動或土壤肥力測定器與手動探測方法對比研究,多功能圖像儀及地理系統用于處方農業管理及產量監測確定施肥變量的研究等。瑞典農業工程研究所進行了變量氮肥對作物產量及質量影響的研究。法國谷物研究所進行了根據作物及土壤特性采用變量氨肥實施技術研究。日本農業工程科研機構在農業生產設備自動化控制技術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免費論文。

4.我國精確農業技術體系應用前景

1985年以來,我國科學家一直從事專家系統、系統工程的應用研究設計工作,完成過專家系統的研究設計,積累了豐富的設計思想,有許多獨特的設計思想。近年來,我國在應用氣象衛星遙感森林蟲害方面又有突破性進展,在這些成果基礎上完成了GIS,GPS,RS(指氣象衛星遙感)EUCERES(農田生態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集成專家系統)集成,以實現4S一體化技術。該技術可以有效地實現系統科學、現代信息技術,知識庫體系結構、人機界面、數學物理模型等內容的有機結合,是中國特色“精確農作”的技術核心和基礎。目前,中國農業大學“精細農業研究中心”已經啟動了有關研究工作,內容涉及GPS,GIS(農業應用,田間信息采集傳感技術,智能型農業機械監控技術,精細農作技術和系統集成與發展戰略研究。免費論文。未來農民將能在計算機網絡終端上從影像圖中獲得他的農田長勢征兆,通過GIS和EUCERES分析,制定出行動計劃,然后在車載GPS和電子地圖指引下實施農田作業,及時預防自然災害和病蟲害。

參考文獻

[1]劉林森. 現代信息化推動精確農業發展[J]. 信息化建設, 2010, (03) :51-53.

[2]孟凡志. 寒地有機水稻的種植技術[J]. 現代農業, 2010, (01) :27.

第4篇

論文關鍵詞:黃金梨,近冰溫貯藏,保鮮,貨架期,品質

 

‘黃金梨’(Pyrus pyrifolia Nakai cv. Whangkeumbae)系韓國園藝場羅洲支場用二十世紀×新高雜交并于1984年命名的中晚熟梨品種[1],1997年引入我國,隨后在山東、北京、河北等地迅速發展。黃金梨果肉白色,汁多肉細,味甜,品質極好,但不耐貯藏。常溫下放置10 d,即開始腐爛變質,失去商品價值,因此,研究黃金梨貯藏保鮮技術對于其生產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有關黃金梨采收期與耐貯性的關系[2]、低溫減壓貯藏[3]、氣調保鮮[4]以及1-MCP處理[5-7]等技術已經有報道。在桃[8]、草莓[9]、獼猴桃[10]、荔枝[11]等水果上,臨界冰點溫度(即冰溫)貯藏可以更好延長果實貯藏壽命[12],但在黃金梨上卻少見報道。Crisosto等[13]指出,亞洲梨果實冰點溫度為-1.5℃左右,王文輝[14]也認為農業論文,黃金梨果實冰點約-1.5℃~-1.6℃,因而,在-1.5℃左右貯藏黃金梨可能很有實用價值。但是,由于冷庫實際溫度的波動性,如果將果實直接置于-1.5℃低溫下,很容易發生果實凍害,因而,本研究設計-1℃,0℃和1.5℃三種溫度并精準控制溫度變幅在0.5℃以內,比較了黃金梨貯藏100 d,160d以及之后在常溫(20℃)下放置7 d貨架期的果實品質,研究了冰溫貯藏延長黃金梨果實壽命的生理機制,以期為生產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處理

供試黃金梨果實于2008年9月4日采自北京市大興區魏善莊鎮林業站。梨園為平地沙壤土,29年生雪花、鴨梨高接黃金梨后8~10年樹,供試果均為樹體外圍套袋果,發育期約145d。采收當天由卡車經6 h運抵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運回果實經挑選后,用0.02 mm厚PE袋挽口包裝,分別貯藏于溫度變幅控制在0.5 ℃以內的三個冷庫中,果溫精準控制在1.5℃,0℃和-1℃(定期使用果實溫度計進行檢測),濕度控制在90%以上。在冷藏100 d和160 d后,從冷庫取出,在20 ℃常溫下放置24 h或7 d后,測定各項指標,其中前者代表冷藏后果實品質,后者代表7 d貨架期后果實品質(用貯藏天數+7表示)。每處理重復3次,每個重復測定用果15個以上。

1.2 測定指標及方法

1.2.1乙烯釋放量、呼吸強度及品質測定

乙烯釋放量和呼吸強度參考王志華等方法[6],用SP-9890氣相色譜儀(山東魯南瑞紅儀器公司)測定;果實硬度用53205型數據可輸式硬度計(意大利)測定;可溶性固形物采用日本ATAGO的PR-101α手持折光儀測定;可滴定酸含量用808Titrando自動電位滴定儀(瑞士萬通)測定。

1.2.2總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丙二醛(MDA)和乙醇測定

果實中總酚含量參考曹建康等方法[15]測定;乙醇含量采用氣相色譜法方法[16]測定(島津GC-2010);PPO活性參考李忠光和龔明法[17]測定;取梨果赤道部的果皮、果肉、果心(剔除種子)各10克分別測其MDA含量,測定方法參考曹建康等[15]。

1.2.3果柄新鮮指數、腐爛率統計

果柄新鮮指數分級參考王文輝[5]分5級:0級,全枯;1級,果柄干枯3/4左右 ;2級農業論文,果柄干枯1/2左右;3級,果柄干枯1/4左右;4級,果柄鮮綠飽滿。果柄新鮮指數(%)=[Σ(級數×果數)/(4×總果數)]×100%論文開題報告范例。果實腐爛率(%)=(腐爛果/調查總果數)×100%(果實出現腐斑即為腐爛)。果柄保鮮指數及腐爛率均為總體(每處理40果以上)調查后所得結果,未做分組。

1.3 數據處理

實驗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并進行Duncan’s測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P<0.05水平上差異顯著。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溫度對黃金梨果實腐爛率與果柄保鮮指數的影響

圖1 不同低溫條件下貯藏100 d和160 d后黃金梨果實腐爛率(A)和果柄新鮮指數(B)比較。圖中100+7和160+7分別表示低溫貯藏后放置于20℃常溫條件下(貨架期)7 d的果實。所有數據為40個以上果實觀測結果。

Fig. 1 Comparisonof rotten percentage (A) and fresh-keeping index of fruit petiole (B) of‘Whangkeumbae’ pear stored at different low temperatures for 100 or 160 days.In the figure, 100+7 and 160+7 represent 7 days’ shelf-life at 20℃ after 100 d and 160 d cold storage, and the data were from more than 40 fruits.

圖1A結果表明,貯藏至100 d,1.5℃果實腐爛率為10%,略高于-1℃和0℃。7 d貨架期后,1.5℃冷藏果實腐爛率上升為20%,-1℃為14%,而0℃為8%。冷藏160 d時,1.5℃、0℃和-1℃果實腐爛率分別為6.45%,0.00%和3.23%;7d后,腐爛率上升為37.70%,6.25%和9.48%,說明0℃和-1℃冷藏果實腐爛率明顯低于1.5℃。

圖1B結果表明,0℃和-1℃冷藏的黃金梨果柄新鮮指數一直保持在80-90%水平,而1.5℃則明顯下降。160+7 d時,1.5℃的果柄保鮮指數下降為29.7%,0℃和-1℃的果柄保鮮指數未出現明顯變化。再度說明,這兩種溫度冷藏有利于提高黃金梨果柄新鮮度。

2.2 不同溫度對黃金梨果實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滴定酸含量的影響

冷藏后黃金梨果實硬度顯著下降。冷藏160 d,1.5℃果實硬度顯著低于其它兩種溫度(P<0.05)(圖2A),表明1.5℃不利于黃金梨的長期貯藏。此時,0℃和-1℃庫內果實硬度無明顯差異。

1.5℃冷藏果實在100 d時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顯著高于冷藏前,-1℃冷藏果實在160 d時也顯著高于冷藏前(P<0.05)(圖2B),存在著低溫推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上升的趨勢。7 d貨架期后,黃金梨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特別是160+7d的果實。在整個冷藏期間(包括貨架期),1.5℃、0℃和-1℃冷藏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相對變化幅度分別為8%、6%和5%農業論文,表明溫度越低,果實可溶性固形含量越穩定。

冷藏后,特別是貨架期間,黃金梨果實可滴定酸含量顯著下降。冷藏160 d,不同溫度之間的果實可滴定酸含量出現顯著差異(P<0.05)(圖2C)。溫度越低,可滴定酸含量越高。7 d貨架期后,-1℃低溫冷藏果實可滴定酸含量顯著高于0℃,后者又顯著高于1.5℃(P<0.05),表明0℃以下低溫貯藏有利于保持黃金梨酸度。

 

第5篇

中圖分類號:DF413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精細農業及精細農業技術

精細農業是(Precision Agriculture, Precision Farming, Site-specific Farming Agiculture)等名詞的中譯,是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術支持的、根據空間變異定位、定時、定量地實施一整套現代化農事操作技術與管理的系統。即,進行定位的“系統診斷、優化配方、技術組裝、科學管理”,調動生產力,以最少的或最節省的投入達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環境,高效地利用各類農業資源,取得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精細農業由十個系統組成,即全球定位系統、農田信息采集系統、農田遙感監測系統、農田地理信息系統、農業專家系統、智能化農機具系統、環境監測系統、系統集成、網絡化管理系統和培訓系統。其核心是建立一個完善的農田地理信息系統(GIS),可以說是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全面結合的一種新型農業。精準農業并不過分強調高產,而主要強調效益。它將農業帶入數字和信息時代,是21世紀農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精細農業技術是將“3S”技術、通訊、自動化技術與地學、生態學、農學等集成,實現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動態管理,在GPS技術和GIS技術集成系統支持下進行農田作業操作,以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精耕細作技術。精細農業的主要支持技術包括: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技術,DSS―作物生產管理決策支持系統,ES―專家系統,VRT-變量控制技術,采集與處理技術,IAT―智能化農業機械裝備技術等。

精細農業已經在很多國家實施,雖然世界上有關精細種植技術的研究僅有20多年的歷史,但其發展的速度之快令人吃驚。精細農業已經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成為一種高新技術與農業產業的結合的產業,并且經過檢驗是適合可持續發展農業的最有效途徑,這無疑將成為21世紀領先的技術。美國八十年代初提出的精細農業的概念和設想在九十年代初進入生產實際應用,目前還處于研發階段,部分技術和設備已趨于成熟,但由于其發展是本著實用、經濟、效益、的原則進行的,所以仍有許多方面還不夠健全。除此之外,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荷蘭、澳大利亞、巴西等都有開展精細農業的研究。日本也將精細農業的研究列入了“21世紀農業機械緊急開發課題的研究”。國際上對這一技術的開發研究有廣泛的認同,精細農業必將成為發展農業高新技術應用的重要內容。

我國對精細農業的研究是建立在一批專家引進國外的技術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傳統的“精耕細作”的經驗開始的。隨著精細農業的研究的深入,我國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進行研究。但總體上說我國對精準農業的研究,還沒有形成較系統的學術思想和技術體系。

我國是一個約有9億農業人口的大國,我國現有耕地約1.3億公頃,但每年損失耕地近43.3萬公頃。如何保護耕地,提高耕地質量,已關系到我國農業及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21世紀是知識和信息的時代,給現代農業的發展帶來無限的生機。精細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理論和實踐,以農田作物的時空變異為基礎,在區域內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和最優化的變量投入,實現最高的產量、最優的品質、最低的農業環境污染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最終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精細農業的關鍵是準確地繪制農田信息的分布圖,發送給田間作業農業機械,針對該地域的情況,因地制宜進行作業提高效率和收入。只有將精細農業技術思想引入信息關系的研究中,利用GPS和GIS技術研究信息的采集與表達,定性和定量地研究,繪制空間分布圖,研究確定了合理的插值方法和采樣方案,結合數學方法,定量地確定了各因素對產量的影響,掌握這些影響規律,從而準確地預測產量,并經濟有效地進行農業生產的精細管理。

但目前精細農業變量施肥技術應用于切實的農業生產仍存在巨大障礙。土壤數據采集儀器價格昂貴,性能較差,大面積高密度土壤取樣化驗成本太高,很難推廣應用;而遙感技術由于空間分辨率和光譜分辨率問題,不能滿足實際應用的需要。隨著高分辨率遙感衛星(1~3 m)、飛機航空遙感、田間高架遙感服務的提供,加強遙感光譜信息與土壤性質、土壤養分關系的研究及土壤養分在線實時檢測技術的研究將是今后研究的重點。

DGPS 的定位精度已完全能滿足精細農業的技術需要,但與自動化機械的結合還存在許多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發展。今后要研究自主知識產權的控制系統,安裝在國產農業機上,降低成本,有利于推廣使用。

精細農業是為適應集約化、規?;潭雀叩淖魑锷a系統可持續發展而提出的,其經濟效益與經營規模成正相關,據有關文獻報道,適用于精準農作技術實踐的經濟可行的最小面積約為85.6公頃。機械化大農場的運作模式,是推動精細農業發展的有益嘗試。

精確變量施肥技術在我國發展的前景

雖然我國農村自然條件差異大,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低,勞動力資源豐富但素質較低,經營單位小而分散,機械化水平低,全面實施精細農業變量施肥技術尚需要一個發展過程,但是精確變量施肥追求降低生產成本與避免環境污染同樣適合中國國情。因此,我們必須根據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走有中國特色的精細農業變量施肥的發展道路。當前,我國發展精細農業變量施肥技術具有以下幾方面有利條件:

(1)推廣精細農業變量施肥技術的人才隊伍基本形成。農民是科技進步的基本力量,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高新技術的推廣。由于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的推廣,年輕農民基本達到初中文化,還有一部分農民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另外,由于高等院校的擴大招生和每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的實施,農村已有一批高素質人才隊伍可以承擔科技普及和推廣任務。

(2)土壤和植株速測已基本實現。土壤和植株的測定分析是精細農業變量施肥的技術的基礎工作,過去這些工作必須在設備先進、條件優越的實驗室進行,費用較貴,影響了實用先進技術的推廣。現在,便攜式移動測試設備的應用,為推廣精細農業變量施肥技術提供了技術支持。

(3)農戶精細農業變量施肥平臺已經建立。精確施肥技術的核心是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遙感系統(RS),它是在西方農業大規模經營和高度機械化條件下發展起來的。我國農業狀況與西方一些國家差異較大,發展精細農業變量施肥技術受到一定限制。但是,近幾年來遼寧省農科院環能所科技工作者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發了一套適合家庭土地承包經營的變量施肥技術系統軟件平臺,可以滿足以農戶為單元的精細農業變量施肥的技術要求。

(4)把精細農業變量施肥技術物化到產品中,使之成為實用技術。通過GPS定位系統采集農戶土壤樣品進行土壤養分測定分析,在確定目標產量的前提下,利用變量施肥系統平臺提供肥料配方,以單質肥料為原料配置復混肥料或BB肥,把這些高科技含量的肥料提供給農民,將達到變量施肥的目的。

(5)建立網絡連接實現技術、數據共享。建立和健全農業信息網絡,并與其它網絡相連,形成全方位的農業資源網絡系統。在一定范圍內,開通精確施肥土壤養分信息管理體系,嚴格執行精確量化施肥和科學化管理,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指導農民施肥。

綜上所述,精細農業變量施肥技術是一項先進使用的技術,利用該技術不僅能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而且還可以增加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在提高化肥利用率、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合理的利用化肥資源,達到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目的。精細農業變量施肥技術是應該大力發展普及的技術。

結 論

第6篇

論文關鍵詞:優化結構,生態農業,產業鏈

 

構建農業生態產業鏈要求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以生態為基礎,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發展農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發展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上和經濟上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一、優化結構后的農業產業鏈應具備的特點

1、綜合性。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相互依存,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2、多樣性。生態農業充分吸收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依據社會需要和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3、高效性。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系列化深加工,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實現經濟增值,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4、持續性。發展生態農業能夠保護改善生活環境,防止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可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相結合優化結構,增強農業發展的后勁。

二、和諧生態農業鏈必須具備的核心產業及產業群

一個和諧的生態農業鏈必須具備一個或若干個核心產業,以及由此輻射的產業群。各產業之間可以通過產品加工程序形成產業鏈,也可以通過上下游產業的剩余構成產業的食物鏈。產業之間相互交換廢棄物,使廢棄物可以資源化利用。如種養結合的稻田養魚,稻田為魚提供了較好的生長環境,魚吃雜草、害蟲,魚糞肥田,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控制了農業面源污染,保護了生態環境,增加了經濟效益。由此實現各產業間的持續、穩態的物質(能量循環),最終形成若干農副產品,將農業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剩余物在系統內部生態處理,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同時,解決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的污染。

1、種養殖業子系統。種養殖業在循環經濟產業體系構建中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大力實施農業清潔生產,促進生態化水平的提升。具體技術途徑包括:肥料方面,多是施有機肥,改善土壤肥力,大力推行配方施肥、測土施肥等新方法,推廣精準施肥等新技術。將微量元素及有機肥混合配方使用,同時結合其他方法,提高利用率,減少肥料損失。農藥方面,大力推廣農藥的科學合理使用,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期刊網。在水資源利用方面,大力發展節水農業。通過硬化渠道、噴灌、地膜下灌溉等新的技術方法,提高水的生態效率,在既定條件下,減少用水量,實現用水減量。在耕作方面,強化科技支撐作用,盡量采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科學的方法做到精確播種,精準收獲,以節約種子,提高作物對光、水、肥的利用率,在農作物收獲時,做到適時收割,減少農作物損失。從物質流動的特點看,種養殖生態農業系統中存在著物質代謝和共生兩種類型。其中,以基糖復合為代表的模式,表現為物質的代謝或循環過程;以稻鴨系統為代表的模式,表現為營養物的共享。一是基糖復合:果基魚塘,糖基上可以種植各種果樹,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果。還可以在種植的高桿植物下養殖雞、鴨、鵝等家禽,既可以吃草、蟲,又可以增加一部分經濟收入,家禽的糞便還可以肥地。二是稻鴨魚共生:稻鴨魚共生是依據生態學原理、利用動物植物之間的共生互利關系而建立的一種共生體系,它利用了空間生態位和時間生態位以及鴨的生態學特征(雜食性),并運用現代技術措施,將鴨圈養在稻田里,讓鴨和稻“全天候”共生共長,以鴨捕捉害蟲代替農藥治蟲、以鴨食雜草代替除草劑,以鴨糞作為有機肥代替部分化肥,從而以鴨代替人工為水稻防病、治蟲、施肥、中耕、除草等。

2、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系統。一種是四位一體式:以生態學、經濟學、系統工程為原理,以土地資源基礎,以太陽能為動力,以沼氣為紐帶,種植業和養殖業結合,通過生物質能轉換技術優化結構,在農戶的土地上,在全封閉的狀態下,將沼氣池、畜禽舍、廁所和日光溫室等組合在一起。它是生態農業和庭院經濟巧妙結合的新型的生產模式。另一種是五配套式:即指沼氣池、果園、暖圈、蓄水窖和看營房五配套,它是一種立體養殖和多種經營體系,具體步驟是:圈下建沼氣池,池上搞養殖,除了養豬外,圈上還放籠養雞,形成雞糞養豬、豬糞池產沼氣的循環。特點是以土地為基礎,以沼氣為紐帶,形成以農帶牧、以沼促果,果牧結合的配套發展和良性循環系統。種養殖生態系統加上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系統可形成更高一級的生態系統,由于該系統的多種經營特征比較明顯,所以把它稱為生態農業鏈。

三、農業生態產業鏈的構建基礎

農業生態產業鏈的構建需要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以生態為基礎,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發展生態種植業、生態林業、生態牧業、生態漁業,延伸生態產業鏈,發展生態型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貿易與服務業,倡導農產品的綠色消費。生態鏈的各個環節之間通過廢物變換、循環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形成網狀的相互依存、密切聯系和協同作用的生態產業系統。各產業部門之間,在質和量上相互制約、相互依賴,各個系統有產品產出,各系統之間通過中間產品和廢棄物的相互交換而相互銜接,從而形成一個完整和閉合的生態產業網絡,其資源等到最佳配置,廢物得到最佳利用,環境污染降到最低水平。

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生產產業鏈中的重要環節,連接著初級農產品和最終消費,同時又是一個薄弱環節。從循環經濟的角度看,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就是要以生產綠色食品為根本,采用農產品精深加工工藝技術、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技術,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農業資源的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農業技術推廣與農村招商引資》

《農業管理理論與實踐》

《土地規劃與村鎮建設》

第7篇

現代精準制導、航空航天、通信探測、生物技術等不同行業,以及從宏觀到微觀領域的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均依賴于科學技術創新,離不開科技成果的編輯出版交流,離不開編輯、尤其是科技期刊編輯的工匠精神。培養新時期編輯的工匠精神是時代對編輯工作者從業的要求,也是編輯工作者“與時俱進”的自身需求。

工匠精神的靈魂是匠人專注、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質,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行業精品,編輯的工匠精神是編輯對期刊、論文、網站等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其核心是對品質的追求[7]。中國古代師傅帶徒弟成就了大批技藝精湛的工匠,造就了中國古代文明;近代德國在高端制造業追求卓越成為他們在國際競爭協作體系中的最佳落腳點[1]。編輯工匠精神包括編輯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實質內涵就是的質量,包括學術質量與編排印刷質量?,F代工業、農業、醫療衛生、航空航天均進入大數據、云計算時代,精準成為科技工作者與科研產品的最基本要求??萍计诳┛萍汲晒涣髋c發表,科技期刊及其編輯則成為科研人員、科研活動、產業、產品及社會經濟發展的橋梁與紐帶。新時期科技期刊編輯工匠精神的內涵就是精準、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將品質努力提高到99.99%236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3)www.cjstp.cn乃至更高。在追求完美品質的道路上要不惜時間和精力,保證態度嚴肅謹慎,工作細致周全,注重細節,確保每篇論文、每期刊物的質量;采取嚴格的檢測標準,耐心、專注、持之以恒,堅決保證對品質高標準、嚴要求[7]。

1.3編輯工匠精神的內涵應因人而異

編輯的工作就是服務,為作者、讀者及國民經濟建設提供全方位、全鏈條的服務。對于工匠精神,不同的編輯人員應有所區別。所有編輯需盡快完成當代編輯角色的科學定位與轉換,要從日?;?、程序化、簡單化向標準化、規范化、精準化轉換。新入職編輯要求具有編輯的基本素質,包括精神倫理與編輯實務技能,即應加強培養工匠精神和職業倫理,學習先進技術,掌握過硬技能,開拓理論視野,最終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編輯[10]。編輯的基本素質是要在忠實于原文、原作者的基礎上規范論文,但這并不表明編輯對投稿論文學術質量無所作為。期刊征稿簡則上往往會注明編輯有權對論文進行必要的修改。編輯要對論文的政治性、學術性、規范性等把關,所以不要把編輯工作看作為認識字、坐得住、對對紅的簡單工作。一個好的編輯應該首先努力成為一個行業的專家,成長為一名專家型的編輯,以便真正做好編務、辦好期刊。對于老編輯而言,其業務熟練、動作規范,但倘若就此滿足,工作中老一套地看稿、改稿、編排、審定、付印,久而久之會感覺遲鈍,思維衰退。編輯手法一旦成了“一定之規”,編輯就會變為“編輯匠”。瓦匠、木匠、鐵匠之所以稱為匠,是基于他們所掌握手藝的熟練程度而言,是尊重的稱謂;可是“編輯匠”一詞卻略有貶意。顧名思義,傳統意義上的編輯就是“編”和“輯”,是各類文稿的“加工者”和“把關人”[11]。我國正在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強力邁進,“差不多”的思維要不得,同樣,編輯工作需要投入編輯的智力勞動,來不得半點得過且過??萍计诳l表報道的是最新科研成果,一般與純文字、文學類論文差異明顯,高新是論文的特點,快速、及時、精準是發表的基本要求,科技期刊是學術交流的載體,編輯則是橋梁??萍计诳庉嫵龖摼邆湟话憔庉嫷幕舅刭|之外,還應該懷有更高的要求。無論是新老編輯,都需要重新認識新時期發揚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編輯實務中踏實踐行工匠精神,辦好期刊,努力為讀者與作者提供優質服務。

2.1職業精神的培養

2.1.1基本工匠素質

工匠精神不僅是一項技能,還是一種精神品質[9],新時期需要構建良好的編輯職業精神[12]。德國制造質量的蛻變是基于“法律-標準-質量認證”三位一體的質量管理體系;日本制造打開歐美和全球市場是基于20世紀60年代實施的“質量救國”戰略[9],均以工匠精神為主旨。新時期編輯首先應該具有工匠精神,同時具有工匠技能。培養工匠精神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需要,是人才培養與社會生存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才能力與品質的需要[8]。要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編輯通過自己的腦力勞動審查論文,就是鑒別作者實驗研究、思維成果以及科研價值,對審稿通過的論文給予進一步加工,使其更完善。促使這些成果實現社會價值,同時也實現編輯的自身價值。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規定的每年72學時業務學習就是非常必要的業務培訓,值得堅持并強制要求,基層單位則要從編輯參加學習的時間、經費等方面予以全面支持與保障。

老編輯雖然編輯業務熟練,但往往會有經驗主義、見怪不怪等馬虎思想;新入職的年輕編輯思想活躍,精力充沛,但往往需要培養耐心與細心;而近年來有許多從科研教學崗位轉入編輯崗位的人員,他們具有科研教學的經驗,有寫作、的體驗,多數遇到過退稿、退改,或曾收到審稿專家與編輯的大段意見與建議,或曾數次投稿,數次退稿或退改,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有利于做好編輯工作。無論哪一類編輯人員,都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牢固樹立為作者服務、為讀者服務、為學術發展服務的思想。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發展為編輯人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文字處理軟件、計算機自動校對系統、文字復制率檢測系統、參考文獻編校系統等極大地便利了編輯工作,然而編輯才是主體。針對近年來的學風浮躁,在倡導利用現代技術手段的基礎上,需重視并強化編輯的主觀因素,充分調動與發揮編輯的能動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工匠精神,對投稿論文精益求精,對有創新的論文成果予以呵護并加快發表,而對粗制濫造的論文果斷說不,叫??觳褪秸撐?,維護學術發表的科學準確與公平公正。現代通信技術發達,編輯人員都能夠較熟練地應用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與資源,編輯學會、協會、各編輯部之間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問題討論,引導編輯樹立正確的觀念,弘揚正能量。

2.1.3奉獻精神

新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形成“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搞教學科研的不如搞房地產的”“做編輯的不如搞科研的”現象,編輯實際收入與社會地位相對不高。置身于如此商品化的社會環境中,除加強編輯培訓、管理與考核以外,有關部門宜適當考慮采取措施調動編輯積極性,讓編輯生活得體面、有尊嚴,讓編輯有健康的競爭環境,有相對平等的權利獲得獎勵、職稱晉升的機會,把科技期刊編輯歸類為科研教學隊伍的一部分[5],鼓勵編輯開展編輯業務學術研究與交流,不定期為編輯提供參加國內外學術合作研究與交流的機會。讓面對“白卷青燈”的編輯不再有為他人作嫁衣、社會地位低人一等的感覺,以使編輯積極主動地學習業務,踏實工作,踐行工匠精神。應倡導編輯向先進人物學習,保持高風亮節,不受“拜金主義”的影響,不為名利所動,應正確對待并處理好地位與待遇偏低等問題,不斷增強工作責任心,全心全意做好本職工作,努力辦好期刊,發揚敬業精神及無私奉獻精神,為教學科研、作者及廣大讀者服務[13]。

2.2職業技能的培養

2.2.1策劃能力

編輯傳統的“編”與“輯”的功能已經遠遠不夠,信息化時代要求編輯轉變職能。新時代編輯應首先做個優秀“策劃人”,策劃深化報道主題,強化輿論導向。不僅要具備傳統的質量意識、讀者意識和服務意識,還要具備并確立策劃意識、導向意識、創新意識、超前意識、時效意識、價值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及品牌意識等現代意識。編輯現代意識的核心是策劃意識、超前意識和市場競爭意識,包括掌握現代化的傳媒技術,努力放大“原創”元素[11]。編輯應該是一個出版潮人,不僅要運用傳統紙質出版,還要結合多媒體、微傳播,提供出版“后服務”,如知識板塊凝練、專業目標精華推送??稍诩堎|出版物基礎上,建設維護好網站。網站除設立作者注冊、投稿、專家審稿、編輯辦公等模塊,目前多數期刊網站還提供在線發表、優先線上發表、過刊論文開放獲取等,但還需要編輯對已模塊化、對某專業領域論文成果集成,接受或邀請業內專家綜合述評,提供板塊式推介服務;建立專業領域作者、學者數據庫,有選擇、有目標地開展微網推送等創新。這樣,在傳播知識信息的同時,也可以擴大期刊的影響力??萍计诳庉嬆芰ε囵B需要編輯了解國際科技前沿,這就要求編輯必須具備較強的外文文獻閱讀能力,隨時了解所在學科領域的學術動態與進展,一方面提高自身欄目編輯的理解與判斷能力,另一方面必要時將最新進展推送給作者群,策劃欄目或主題,以便于把刊物辦出特色,辦出水平。所以,新時代呼喚編輯準確定位,轉換角色,盡快成為具備策劃力和工匠精神的現代編輯。

2.2.2前瞻能力

近些年來,人們追求“短平快”的即時利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導致產品品質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往往就是缺乏工匠精神。科技期刊編輯不僅僅要熟悉編輯業務,還應該是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13-14],以適應策劃選題及審稿編輯之需。新進編輯必須具有相關專業碩士或博士學位,老編輯要努力學習,爭取機會進修。撰寫與配發論文編者按語、論文導讀或本期導讀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有利于推介論文,發揮期刊的導向作用,也是對編輯的組織與綜合能力的考驗,更是提高編輯學科專業水平及寫作能力的良策[15]??萍颊撐馁|量差常因為缺乏有效實驗重復,實驗僅做一次或一個周期就撰文投稿??蒲姓撐膱猿止そ尘窬褪且笞髡邚膶嶒炘O計到論文投稿,均需實事求是、精益求精。人們常說科技論文不是寫出來的,而是設計出來的,是做出來的,即通過優秀的實驗設計及精密的實驗,最終總結分析實驗結果,發現規律與問題,從而形成論文。編輯在策劃、組稿、初審程序中,應當按照工匠精神的精髓要求,為作者的科研選題、實驗設計、數據收集與分析、論文撰寫與投稿等開展全程服務指導。近年來,在《西北林學院學報》編輯過程中,先后發生多起論文終審通過,安排刊期后,發現主要內容已經發表或發表前作者撤稿的現象。究其原因,多是由于個別學生作者擔心退稿或投稿命中率低,不從論文質量源頭完善,而是一稿多投,或等不及審稿而轉投較低影響因子的期刊。如果編輯不具備工匠精神,類似問題未能及時發現,將會造成重復發表,后果難以彌補。可見,科技期刊編輯過程一方面要加強學術不端行為檢測,另一方面要廣泛培養編輯發現問題的前瞻力,防患于未然。鑒于此,《西北林學院學報》編輯部針對大學生、研究生開展科技論文寫作系列講座或報告,如論文的規范性投稿、優秀論文述評、論文編校案例分析、實驗研究與論文寫作的規范性、學術不端行為案例分析,受到了有關師生好評,同時發揮了編輯的特長,促進了編校工作。因此,編輯部或期刊社可以單獨或與研究生院、教務處、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合作舉辦“學生與工匠精神”的征文比賽或演講活動,或在學報網站編讀園地舉辦“作者與工匠精神”類似的征文或討論,以提高作者、特別是學生作者的品質意識。編輯可以將本刊或國際頂級行業刊物的優秀論文作為樣板,解剖分析,或開展本刊年度優秀論文評選與獎勵,以身邊的優秀作者、優秀論文為示范,塑造作者及編輯的工匠精神。

2.2.3求實能力

編輯實務包括策劃、組稿、初審、外審、退修、終審、編輯排版、校對、發表等環節。在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編輯努力踐行工匠精神。編輯過程中,不但要按照期刊格式規范論文,增補缺項,如參考文獻缺項(缺卷、缺期、頁碼不全),還要糾正論文中的學術概念、計算數據的表達分析、語言等問題?!段鞅绷謱W院學報》編輯過程及對林學類期刊審稿中經常發現,存在作者學術概念不清楚問題。如不定芽與腋芽、消毒與滅菌等概念混淆,多樣本比較分析不用多重比較,而用t測驗兩兩比較等方法學問題;有些作者寫作語言欠規范,如:兩個地區某實驗結果分析,作者表述為“某地與某地差異顯著”,實際應該為“某地與某地的某種實驗結果差異顯著”;“將直徑小于2~5mm的根定義為細根”應表述為“將直徑小于2mm的根定義為細根”,“截至目前為止”宜簡化為“截至目前”,將“類型劃分時遵循如下幾個原則?!币撕喕癁椤邦愋蛣澐衷瓌t:”,“播種前用蒸餾水浸種24h,浸種結束后開始播種”宜簡化為“用蒸餾水浸種24h后播種”??梢姡庉嬤^程中,不僅僅需要對論文格式規范化,也需要編輯補正學術問題、簡化語言表達。可以通過行業學會的學術交流,編輯部內部的交流,編輯個人在編輯實踐中的總結積累等方式,提高編輯在論文編輯過程中的業務能力。

看起來校對似乎與編輯的工匠精神關系并不大,其實,對校對工作馬馬虎虎也是編輯缺乏職業道德的表現,會導致出版質量問題。現在許多學報無專職校對人員,責任編輯亦是責任校對??萍颊撐某S袕碗s的公式圖表、較多的數據,在編排過程中難免出現錯排漏排[16]。因此,必須培養編輯一絲不茍、認真嚴肅地做好校對工作的能力,把縱然微小的錯誤消滅在校對過程之中。校對工作無小事,再細致也不過分,要把工匠精神體現在校對中。《西北林學院學報》為了強化編輯校對,同時采取請作者對編修稿word文檔與清樣pdf稿兩次校對,即使無修改,也要求作者回復編輯部,這樣,常會發現編輯或作者自己不能夠發現的學術或表達問題,從而盡早完善或改正,也給編輯和作者一些警示。

2.2.5疑難問題處理能力

1)“人情稿”處理能力每一名編輯都具有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領導、老師、同學、同事、學生及朋友,因為畢業、職稱評審、項目驗收、年度考核等需要,少不了托人情、找關系[14]。編輯必須堅持“在質量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一視同仁地處理名家約稿或自然來稿,正確處理“人情稿”“關系稿”,對達不到學術標準的堅決退稿,對學術質量好但寫作欠規范、表達分析不到位的堅決退修,直至達到發表要求。若依人情發表質量不盡如人意的來稿就是編輯缺乏職業道德的表現,是對作者的不負責任,同時損害了讀者的利益,也損害了刊物與編輯自己的信譽。2)編輯情緒控制力編輯在初審與編修校對過程中,需要足夠的耐心。對于投稿論文的學術質量把關應以審稿專家意見為主,對與自己學術觀點有異的稿件,應注重聽取審稿專家的意見并咨詢作者;對于語言表達與寫作格式欠規范的論文,要耐心向作者指出。鑒于期刊范圍、版面數等局限,大多數期刊只能發表優秀投稿,有許多稿件未能采用,而這些作者心態往往不同。一些熟人可能由于稿件或推薦的稿件未被采用,對編輯產生不滿;有些年輕作者投稿的劣質論文一旦被拒稿,往往產生偏激情緒,甚至過激言語相向?!段鞅绷謱W院學報》曾有論文退修總次數超過10次的例子,有時候極個別作者的寫作水平有限、態度不認真,個別學生作者不通過導師與其他署名作者的審閱修改草率提交系統,編排定稿付印前作者撤稿,剛提交印刷作者來電請求修改,面對此類情況,編輯的情緒控制力則尤為重要。多次退修,還達不到發表要求的必須再次退修。編輯要努力做到客觀公正、嚴謹求實,對作者的不理解大可不必解釋,時間會證明編輯人員是為了保障與期刊的質量,也是為了愛護與保護作者及讀者。因此,必須培養與樹立科技期刊編輯寬廣的胸懷,提高編輯的情緒控制力。《西北林學院學報》編審中,采用初審退修、專家審稿后退修、作者修改稿退修、后退修等環節,多次退修只為保障的質量。

3結語

第8篇

1983年,李仕貴教授進入四川農業大學學習,1990年碩士畢業于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后留校任教并開始從事水稻遺傳育種研究。1995年,在四川農業大學周開達院士和中國科學院遺傳所朱立煌研究員的指導下,攻讀作物遺傳育種專業水稻分子生物學及其在育種中的應用研究方向博士,1998年獲農學博士學位;其學位論文獲2000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博士畢業后,李仕貴教授毅然放棄了出國做研究的機會,繼續留在四川農大任教,之所以選擇在農大從事教育和科研工作,他認為這是責任所在。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會將師輩付出畢生心血的科研成果,傳承和發揚下去的決心。并表示,人生短暫,一個新水稻品種從研發到推廣,需要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如果不抓緊,人生又有幾個十年可以浪費?于是,四川農大少了一位留洋學者,卻多了一位兢兢業業的科研工作者。

專注科研奠定理論基礎

1995年,李仕貴教授開始攻讀由周開達院士和朱立煌研究員聯合指導的博士。為了彌補傳統水稻育種方法的周期長、效率低等不足,他毅然選擇了“水稻分子生物學及其在育種中的應用”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3年來,他如饑似渴地汲取著分子生物學的前沿知識,刻苦鉆研,利用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的先進實驗條件,完成了題為《水稻幾個重要性狀的遺傳分析和分子標記定位》的博士畢業論文,該論文被評選為2000年度“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在論文原創性的發現基礎上,李仕貴教授對水稻種質資源的挖掘和利用研究有了重大進展,近些年來,通過開發新的分子標記,發現了控制水稻抗病和雜種優勢等一系列具有重要育種價值的新基因,如抗稻瘟病基因Pi-d1、Pi-d2和Pi-f;與稻米品質相關小粒優質基因Ik-4;與生育期相關的遲熟隱性基因lf-3(t)和早熟高千粒重基因OsELF3;與雜種優勢利用相關的溫敏顯性核不育基因(TMS)、無花粉型核不育基因ABCGl5和隱性核不育基因SC-ms-2等,提高了育種效率,為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方法提供了材料基礎和技術支持。

新理論的建立離不開開拓性的思維。為了解析水稻雜種優勢的分子機理,李仕貴教授對稻米品質、抗病、抗逆、高光合效率等農藝性狀進行了分析和定位,系統研究了不同生態環境對水稻農藝性狀的影響,并轉育了一批優質、高千粒重、大穗和高結實率的水稻群體,為水稻產量、品質、抗性相關基因克隆和功能解析及雜種優勢的分子機理研究奠定了物質基礎。作為第一完成人,主持的題為“水稻分子遺傳圖譜的構建、重要基因的分子標記定位及應用研究”的研究成果獲2004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執著進取開拓特色研究

科研的成功不僅需要勤勞不輟的決心,更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正確的科研方向。重穗型雜交稻育種理論是周開達院士等老一輩水稻育種家針對西南稻區“寡日、高濕、小溫差”生態條件提出的創造性理論,李仕貴教授帶領的課題組以此為基礎,提出了以提高雜交稻親本千粒重和單穗重為重點,選育重穗型雜交稻骨干親本,組配重穗型雜交稻的育種技術路線。

而在育種方法的改進上,李仕貴教授課題組探索并運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育種策略:選擇親緣關系遠、性狀差異大的國外優良品種及中間材料作育種親本,通過漸滲雜交來增加恢復系的遺傳多樣性,將常規的育種手段和分子標記相結合,成功育成了重穗型雜交稻骨干恢復系蜀恢527和抗白葉枯病蜀恢527。2009年1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植物分子育種會”上,與會專家均認為該成果是我國分子育種的重要進展之一,被國家“973”項目“主要農作物骨干親本遺傳構成和利用效應的基礎研究”列為重要研究材料。

近年來,李仕貴將現代生物技術和傳統育種方法有機結合,進行多性狀同步選擇,來提高選擇效率。利用快速檢測、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轉基因等現代生物技術,使雜交育種、系統選育等傳統育種手段不斷升級,并使兩者有機結合。建立了高效的多優良基因聚合的育種新體系,使新品種的快速定向培育更加精準,育種效率不斷提高,成功培育出一系列新的重穗型雜交稻親本。

理論來源于實踐,又用于指導實踐。李仕貴教授理論方面的鉆研,為其更進一步的科學實踐奠定了基礎。

創新科研開創新紀元

創造財富,造福于民,是科研的重要目的。

李仕貴教授通過上述創新的育種方法成功育成了重穗型雜交稻骨干恢復系蜀恢527,組配出經國家或省級審定的三系和兩系雜交稻組合37個,其中18個國家審定,5個被農業部遴選為超級稻,13個國標優質米,5個被評為四川“稻香杯”優質米。蜀恢527也是新恢復系選育的優良親本和遺傳研究的重要材料,被全國30余家科研單位和企業引用,已衍生育成新恢復系38個,組配出40余個雜交稻新組合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蜀恢527是繼明恢63以來我國雜交稻恢復系育種上的重大突破。

蜀恢527系列組合的研制成功及推廣應用,對提高雜交稻產量和品質,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民收入作出了巨大貢獻。據不完全統計,至2010年,蜀恢527系列組合累計推廣2億多畝,新增稻谷87億多公斤,新增產值1 30多億元,國外推廣800多萬畝,創收外匯近千萬美元,贏得巨大社會經濟效益,為持續保持我國雜交水稻的世界領先水平和雜交稻走向世界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理論支撐。它也為李教授帶來了眾多榮譽:先后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別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然而,在獎勵面前,李仕貴教授并未“居功自傲”,而是試圖“得隴望蜀”。近年來,針對蜀恢527抗倒性的不足、難以適應機械作業的難題,李教授通過完善“重穗型雜交稻育種理論”,借鑒玉米輪回育種成功經驗,以隱性單基因控制的無花粉核不育材料ABCG15為基礎,結合系譜選擇和抗稻瘟病等相關基因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建立了分子輪回育種方法,育成了新一代重穗抗倒型優質抗病恢復系蜀恢498和不育系川農1A等,組配出新一代川農優498等重穗抗倒型雜交稻組合,正在大面積推廣應用。

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

陶行知先生有言: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李仕貴教授在四川農大深受周開達院士、黎漢云研究員、林文君教授、任正隆教授等人的影響和教育,所以他深刻理解教師對于學生的作用。李仕貴

教授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教育學生。

培養學生踏實的作風。每逢暑假,正是水稻的生長期,剛剛結束教學任務的李仕貴便趕往稻田,埋首其中。他曾說:“結實飽滿的水稻,總是低下高貴的頭,稗子的腦袋則在風中飄蕩。人就要像水稻一樣實誠,每一步都走得踏實?!边@種踏實的學術作風,為學生樹立了良好形象。在學生眼里,李教授沒有架子:“在炎熱的天氣里,挽起褲腳,跟學生一起育種,即使身上被曬脫皮也不在乎!”

李教授認為,興趣很重要,可以激發人的潛力。他把對水稻育種的熱愛作為自己不斷前進的動力。因此,他很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多給學生做實驗、交流的機會。在搞好研究的同時,李教授很喜歡給學生上課,將自己研究的前沿東西融入到課堂,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他經常是周末從溫江趕回雅安給本部的同學上課,每次兩天持續的講課,由此患上了慢性咽炎。

在指導學生做研究方面,要求學生嚴謹認真又不失開拓精神。他要求課題組堅持每兩周開一次例會,一起探討研究、學習心得。但又不會過多干涉學生的實驗,課題安排好后,給予學生足夠的信任,并盡可能為學生的自由發揮提供平臺。部分學生先后在國家留學基金資助下,到耶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美國農業部水稻中心的等著名實驗室從事相關研究,并在《PlantCell》、《Plant Journal》等國際知名刊物上發表系列高水平研究論文。迄今,李仕貴教授已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60余名,為我國農業科學研究和推廣應用培養了一批高級專業人才。

榮譽等身,低調謙遜

何梁何利基金獎被稱為業界的“中國的諾貝爾獎”,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影響最廣和最具權威的社會力量所設獎項,在中國開辟了重獎杰出科技人員的先河。2010年,李仕貴教授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他是四川農業大學繼周開達、顏濟之后,第三位獲得這一殊榮的教授。

何梁何利基金獎只是李仕貴教授眾多獎項中的一項,獎項證明了曾經的汗水和付出。他曾經獲得“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入選首批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列入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榮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全國先進工作者、被遴選為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和四川省科技杰出貢獻獎……看著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獎項,很難想象這是一位年僅46歲的大學教授所取得的成就。但是李教授覺得,“榮譽代表過去,能為農民兄弟把好水稻優良品種這道關,這是才是現在最大的愿望?!?/p>

第9篇

>> 建立和完善我國證券公司退出機制的思考 云南省貧困縣退出機制構建淺析 準入和退出:如何決定貧困縣去留 完善我國私募股權基金退出機制的對策研究 協同推進環京津貧困縣發展問題研究 淺談我國現行廉租房退出機制的問題和對策 杜絕“帶著貧窮帽子,過著炫富日子”現象 江西省建貧困縣退出機制 我國私募股權基金退出機制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我國證券公司退出機制研究 我國創業投資退出機制研究 淺論建立和完善我國抵御醫療風險的保險機制 四川: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有了退出標準 建立與完善我國煤炭資源開發補償機制的研究 對建立健全我國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的思考 完善我國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的相關思考 我國保障性住房退出機制的完善—借鑒香港經驗 淺析我國私募股權退出機制選擇與完善 關于完善我國保險市場退出機制的思考 資源富集型貧困縣構建工業反哺農業長效機制研究 貧困縣窘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4]梁子敘.精準扶貧豈容“輪流坐莊”折騰[EB/OL].網易新聞中心,2015-11-14..

[5]黃俊毅.貴州貧困縣為何競相“摘帽”[N].經濟日報,2015-01-09.

[6]有多少百強縣仍是國家級貧困縣[EB/OL].人民網,2011-9-23..

[7]張琦.我國農村貧困退出機制研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

[8]盧冬冬.中國“國定貧困縣”退出機制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46.

[9]我國貧困退出的標準和程序包括四個方面[EB/OL].國新網,2016-05-10..

[10]徐彥平.國家貧困縣政策改革的路徑依賴及其破解之道[J].理論導刊,2014,(9).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日日爱 | 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 | 日韩福利视频一区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青草 | 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日日夜夜 | 久久伊人最新 | 久久时间网 | 九七伦理97伦理 |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映画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 国产精品久久vr专区 | 国产视频你懂的 |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 | 精品玖玖|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 日韩一级片免费 | 老女人网址 |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欧美一区a |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百度 | 青草视频在线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 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 国产一级免费在线观看 | 99亚洲精品视频 | 久久国产自偷自免费一区100 | 国产视频久久久 | 2020阿v天堂网 | 99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99精选视频 |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 大色虫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 www.毛片网站| 久久免费香蕉视频 | 国产成人a毛片 | 飞出个未来第六季 | sw137| 老女人作爱视频 |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完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