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護理研究生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3-03-20 16:22:5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護理研究生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護理研究生論文

第1篇

人才培養目標是課程設置的根本依據。課程設置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要體現護理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應當具備的能力及特點。我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分為科學學位和專業學位兩大類。早期只有科學學位護理學研究生,各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依據國家碩士研究生培養總目標結合護理專業要求而制訂,如復旦大學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要求學生經過3年理論知識學習、臨床護理實踐和護理教學實踐,掌握護理教育、護理管理、臨床護理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具有護理教育和較高的護理研究能力等。2010年1月,國務院學位辦批準設置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專業學位,并提出其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本學科較強的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能獨立解決本學科領域內的常見護理問題,并具有較強的研究和教學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專科型護理專門人才[2]。可見,科學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重在理論知識的學習,畢業后從事護理教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是高層次的臨床護理技術人員和護理管理人員,培養的是臨床專家。

2護理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現況

2.1課程結構與內容

我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教育歷史相對比較短,目前各院校沒有統一的課程結構模式和課程內容,多數是沿用臨床醫學專業模式[3]。目前,我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科學學位主要是學科式的課程體系,多數院校由三大模塊組成:公共必修課、專業課和選修課。如哈爾濱醫科大學科學學位課程設置的公共必修課有自然辯證法與科學社會主義、學術交流與科研寫作等;專業課則根據研究生專業方向選擇;選修課有護理教育學、衛生政策學、護理研究方法論等。護理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啟動晚,其課程結構和科學學位類似,如南方醫科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開設的課程中,除公共必修課外,還有專業基礎課,如護理理論、高級健康評估、病理生理學等;還有專業及選修課,包括護理教育和護理管理理論與實踐、老年護理與實踐、高級護理實踐等。可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科學學位和專業學位課程模塊類似,并且公共必修課多為自然辯證法、科學社會主義、英語等,但是專業課和選修課側重點不同,科學學位課程內容側重理論研究,注重理論知識學習;專業學位課程設置側重臨床實踐知識的學習和臨床技能的培養,尤其注重臨床專科知識和技能的培養。

2.2課程實施

國內護理學碩士研究生的公共課多數是與醫學其他專業一起上課,采取大班集中授課,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穿插課堂提問和討論環節。第二軍醫大學則比較提倡研究型學習,鼓勵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主張開放性教學,實行教授負責制,授課形式多采用小班上課,教學方法多采用PBL、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4]。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專業學位課程設置側重于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可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5]。李亞潔[6]指出,研究生臨床教學可采用自主學習法、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法、項目作業法、專題講座法、錄像教學、計算機模擬教學等。北京大學護理學院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專業學位課程教學采用多種靈活方式,如角色扮演、病例匯報、讀書報告、分組討論等。可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實施形式比較靈活,學生自主性比較強,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起指導作用的特點,即以“導”、“研”為主的教與學。

2.3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是保證護理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目前我國護理專業尚未建立專門的研究生課程評價機構和評價體系,其質量評估主要是由教育部或衛生部統一負責,與醫學教育評估一并進行,且與醫學教育評估執行同一評估標準和方法。

3護理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3.1課程設置不能體現培養目標

護理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要體現培養目標中要求的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應具備的能力及特點。秦永杰等[7]經調查訪談指出:研究生課程設置不合理,不能體現專業培養目標,并且國內雖然規定了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專業學位和科學學位的培養目標,但只是籠統地要求具備護理教育、管理、科研和臨床護理方面的能力,沒有進一步量化和標準化,整體還是缺乏統一性、專業性[8]。為此,國內許多學者對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進行了研究。2012年張文文等[9]應用Delphi法對33名專家進行調查,得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應主要培養臨床高級實踐者,應具備人際溝通能力、臨床綜合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自我管理學習能力等,這與2011年王澤瑋[10]、孫宏玉[11]等人的研究結果類似。美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比較明確具體,主要是培養臨床專業型人才。據美國護理大學聯盟最新公布的《TheEssentialsofMaster’sEducationinNursing》中指出,護理學碩士研究生除了要具備所有醫務人員應有的五大核心能力外,還要具備九大知識和技能:具備從自然學科到人文學科的實踐背景、組織領導能力、能夠提高護理質量和安全、促進學術成果應用于實踐、掌握信息學與衛生保健技術、參與健康政策的制訂并倡導其實施、能夠進行跨學科合作、能進行臨床預防以促進人群健康和具備碩士研究生水平的護理實踐[12]。借鑒美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經驗,國內的研究生教育可嘗試構建以角色為基礎,以核心能力為主的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從品德、知識和素質3個結構上分別制訂科學學位和專業學位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不僅要重視知識與技能維度,還要重視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并明確指出要具備的各項能力。

3.2課程資源匱乏

研究生教育具有高層次性、專業性、探究性和創新性的本質特征[13],汪健等[14]指出:國內部分院校護理學研究生課程種類比較少,學生選擇的余地小,研究生的課程設置與本科階段差別不明顯,有的課程內容幾乎和本科階段的內容相差無幾,課程內容相對落后,缺乏反映學科最新進展的知識和信息。國內學者李芳芳等[15]對上海3所院校在校護理學碩士研究生進行了專業課程資源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對專業課程數量和課程滿意度均較低。

3.3課程設置不能體現專業特色

研究生專業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科知識體系的構成[16],而課程內容是依據不同的專業方向進行設置的。但是國內多數護理院校不同專業方向的課程設置是相似或近乎相同的[5]。李春玉[17]指出:研究生專業必修課設置對于護理專業不同研究方向的學生沒有側重,課程設置沒有支持各研究方向,也沒有設置相應的課程群。李芳芳等[15]調查指出:各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均提出了要設置與自身研究方向相符的專業課程的需求。護理學科的發展以及專業學位的增設,要求細化專業方向,構建匹配的課程體系。因此,專業方向的設置勢必要逐步規范完善,課程設置內容不僅要凸顯護理專業特色,還要體現專業方向的不同。

3.4課程設置不能反映專業學位和科學學位培養模式的不同

課程設置應該圍繞教育的哲學理念和培養目標,以學生為中心,以角色勝任力為根本進行設置[18],反映護理學專業的特色和標準及社會的需要和期望[19]。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培養模式各有特點,但是他們的培養都是以達到某種專科能力為目標[20]。胡翠環等[5]指出:國內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缺乏統一的課程設置標準,目前各高校課程設置不盡相同,但卻有一個共性:不管是科學學位還是專業學位護理學碩士教育的課程設置基本相同。對此,國內專家學者展開了大量研究。2012年,譚靜等[21]分析了國內外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專業學位的發展現狀,提出以核心能力與知識要求為指引,以臨床實踐為導向,按模塊化構建課程體系。其中,專業課程模塊開設專科疾病與護理學課程,根據專科特點安排培訓內容,突出專科護理技術和專科癥狀管理。

4結語

第2篇

1.1對象

采用Delphi法的樣本估計方法,即樣本含量為護理專家20~50人為宜,考慮到樣本回收中的遺失和無效問卷及專家分布平衡性,于護理教育、護理管理、臨床護理和臨床醫療4個領域各選取12人,即共選取專家48人。專家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咨詢。入選標準:護理教育專家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碩士生導師,從事護理碩士教育3年以上;護理管理專家為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并擔任科護士長及以上職務,從事護理管理工作5年以上;臨床護理專家為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專科護士,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10年以上,臨床帶教5年以上;臨床醫療專家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碩士生導師,副高以上職稱,于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從事臨床醫療工作10年以上,從事碩士教育3年以上。

1.2方法

1.2.1專家咨詢

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成員包括護理教育專家、護理管理專家各1人,臨床護理專家及護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各2人。課題研究小組共同總結、分析,初步構建我國護理專業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標體系框架;并根據該框架設計出包括9項一級條目及28項二級條目的“護理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專家咨詢問卷。為保證問卷各條目表述清晰、合理,選取護理教育專家、管理專家及臨床護理專家各2名對該問卷進行預試驗,并根據專家意見增加、刪除、合并部分條目,修改部分條目表述方式,最終形成包括8項一級條目、27項二級條目、70項三級條目的“護理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專家咨詢問卷。本次咨詢問卷共分為3個模塊,第1部分為專家基本情況調查表,第2部分為護理專業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咨詢表,第3部分為專家對本次研究內容的判斷依據和熟悉程度調查表。問卷采用結構式問卷,條目內容的重要程度用Likert5級評分法描述,具體分為“5=很重要,4=重要,3=一般,2=不重要,1=很不重要”5個等級。采用發送電子郵件、現場發放的方法發放和回收咨詢問卷,問卷回收后及時進行統計分析,在發放下一輪問卷時反饋上一輪情況,以便專家作出準確的判斷。每個條目只能選擇一個分值,并根據條目內容的重要程度進行排序。

1.2.2統計學方法

數據由雙人平行錄入Epida-ta3.1,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分析,計算各指標評價結果的均數、標準差、權重系數、變異系數,以及咨詢專家的積極程度、專家權威系數、專家協調系數。專家積極程度由問卷回收率(%)表示;專家權威系數(Cr)由專家對問題的判斷依據(Ca)、專家對問卷內容的熟悉程度(Cs)共同決定,Cr=(Ca+Cs)/2;專家協調系數由肯德爾和諧系數表示。

2結果

2.1專家積極系數

本研究共發放兩輪問卷,第1輪發放問卷48份,第2輪45份,分別回收45、43份,兩輪問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別為93.75%和95.56%。

2.2專家權威程度

本研究第1輪專家咨詢中Ca=0.80,Cs=0.83,Cr=0.82;第2輪專家咨詢中Ca=0.90,Cs=0.83,Cr=0.87,兩輪專家權威程度均較高。

2.3專家協調程度

一、二級指標的協調系數分別為0.28、0.21(均P<0.01),專家意見協調性好,結果可取。

2.4咨詢結果

經過兩輪專家咨詢,最終確定為包含8個一級指標,24個二級指標的護理專業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3討論

3.1護理專業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可靠性

在德爾菲專家咨詢過程中,研究者使用調查問卷對特定主題進行兩輪咨詢以征求專家意見,經過反復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饋修正,直至專家組成員意見逐漸趨于一致。專家的選擇是利用Delphi法進行研究成敗的關鍵所在。本研究采用德爾菲法選擇的專家包括護理教育、護理管理、臨床護理和臨床醫療4個領域,既有來自于培養單位的專家,又有來自用人單位的專家,所有專家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大部分具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本科及以上學歷、中級及以上職稱,包含了在培養護理碩士研究生過程中可能涉及的所有領域,說明專家不僅具有良好的學科代表性,且具有較高的知識層次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本次兩輪問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別為93.75%和95.56%,且每輪均有多名專家對各條目提出建設性意見,說明專家對本研究具有較高的積極性。一般認為權威系數≥0.70為可接受;權威系數>0.80則說明專家對咨詢內容具有較高把握。本研究兩輪專家咨詢中專家權威系數分別為0.82及0.87,表明研究結果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專家意見協調程度用各指標評價結果的變異系數、肯德爾系數(Kendall′s,W)表示。變異系數越小說明專家的意見越趨于一致;肯德爾系數介于0~1,肯德爾系數越大,表示專家一致性程度越高,對其進行顯著性檢驗,若P<0.05,則可認為協調系數經檢驗后有顯著性,說明專家對指標的評價結果具有一致性,結果可取。本研究一、二級指標的協調系數分別為0.28、0.21(均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專家對指標體系的認同程度已趨于一致,且結果可信。

3.2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體現了護理專業的持續性發展與時代要求

臨床實踐能力在護理專業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平均期望值及權重值在一級指標中均位于最高,這一結果與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一致。同時,美國學者Hamrice等認為高級實踐護士應具備直接提供臨床護理能力、領導與管理能力、倫理決策能力、專家指導能力、臨床科研能力、提供咨詢能力和與人合作能力7種核心能力,且反復強調“臨床護理實踐能力”是其最重要的部分。在荷蘭,臨床護理能力亦是護理高級實踐者的首要核心能力。隨著醫學分科的細化和現代護理模式的轉變,全球臨床護理呈護理專科化發展趨勢,對護士的臨床實踐能力要求同時提高。護理碩士研究生作為護理專業的高素質人才,是高級護理實踐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要勝任護理崗位,臨床實踐能力是其應具備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能力,這亦是其他能力的基礎。此外,護理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臨床實踐是護理碩士研究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臨床實踐能力是保證護理教學、科研和管理順利進行的前提。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不斷出現各種護理新技術和新知識,護理科研者、護理教育者、護理管理者都需要及時了解和掌握,以保證護理科研、教學、管理不與臨床脫節。由此可見,無論是“科研型”或是“專業型”護理碩士研究生,臨床實踐能力均為其首要能力,這不僅是專業本身的要求,更是進一步進行護理科研、管理、教育的前提條件。本研究中評判性思維能力權重值僅次于臨床實踐能力。隨著護理學科的發展,評判性思維能力在護理教育、臨床實踐及護理科研中的意義更加凸顯,其不僅是臨床決策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基礎,亦是護理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近年來國內外護理教育專家非常重視護理人員評判性思維能力培養。而護理碩士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級臨床護理、護理科研、教育、管理創新性人才的重要渠道,對現代護理事業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故本研究中專家對護理專業碩士研究生評判性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符合實際情況。本研究結果中護理科研能力位居第三,與國內以往研究有所不同。早在1990年,美國護理學院協會(AACN)指出,科研能力的培養應成為護理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有機組成部分;美國護理協會(ANA)在1994年亦提出,護理專業碩士畢業生應能夠起到臨床護理專家的作用,能夠協助科研工作者完成科研項目設計、資料收集、數據分析和結果解釋等工作。國外學者認為科研能力應是護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之一,尤其對于“科學學位”護理碩士研究生,護理科研能力應是其必備的第一核心能力。在我國以往研究中,護理科研能力并未得足夠的重視。

2011年護理學被列入國務院學位辦新修訂學科目錄,成為一級學科,使護理學在學科建設、研究生培養等方面迎來了新的、更大的發展空間。在護理學學科不斷發展的進程中,護理科研是推動護理學科發展的重要動力,只有不斷地進行護理科研,并將護理科研成果應用推廣于臨床實踐中,護理學才能進一步發展。而護理碩士研究生作為高級護理人才有必要亦有責任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并帶領護理同仁進行護理科研,并將所得出的結果應用、推廣于臨床實踐中。因此,專家均認為臨床科研能力是護理碩士研究生必備的核心能力,并對其做出了更高要求。另外,與以往不同的是,專家認為“獲取信息能力”及“科研選題能力”更為重要,信息的準確獲取是進行臨床科研的基礎,而科學的科研選題則是整個科研探索的起點,選題決定了科學研究的內容、方法和目的,更決定了科學研究的結果和價值。本研究中護理管理能力的期望值及權重值在一級指標中均位于最低。這一研究結果與部分國內學者研究結果以及國外對護理高級實踐者的核心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的差異。現代管理理論認為領導者需要經過努力學習、工作鍛煉、專業培訓而逐步成長,管理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本人身心機能條件和社會實踐條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需要管理者經過一定管理實踐的鍛煉而形成的特有基本素質。因此,為了培養護理管理領域人才,國外較早開展了護理管理專業的高等教育,其已經發展為成熟的教育體系和培訓方式。但國內護理管理能力的培訓暫未形成體系,存在培訓內容不統一、培訓機構層次不一等問題。且護理管理培訓對象多為護理部主任和護士長兩個層次,未見針對培養或提高護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管理能力的培訓。而護理碩士研究生大多臨床經驗欠缺,管理經驗相對不足,對護理碩士研究生或是剛畢業的護理碩士研究生來說其主要職能仍舊為臨床實踐者,同時肩負著臨床科研、教育咨詢的任務,故對其管理能力要求較低。因此,二級指標中“領導能力”的平均期望值亦較低。但隨著經驗的積累,護理碩士研究生作為高層次的護理人才,計劃、組織、協調管理能力亦將成為其必不可少的能力。因此護理管理能力是護理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之一,但相較于其他核心能力其權重較低。

4小結

第3篇

[關鍵詞]護生;健康發展;相關因素;對策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2004年對全校22歲以下護理專業學生共546名作為調查對象,其中三年制大專246名,五年制大專300名,年齡16歲~22歲,平均年齡19歲。

1.2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從價值觀取向、職業態度、生活經濟狀況與需求、對護理專業學習的興趣與意識四個方面設計問卷,共有問題21題。發出問卷551張,回收545張,回收率99%,有效率100%。

2結果

2.1價值觀方面結果顯示:當問及“希望得到大專文憑的目的”時,有81%的護生選擇掌握專業知識完善知識結構,有76%的護生選擇不損害集體利益情況下,同時兼顧個人利益,分別有48%及49%的護生選擇只求奉獻、不求索取,多奉獻、少索取及多奉獻、多索取;當問及“人生幸福最重要的因素”時,依次選擇是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工作、溫暖的家、有文化、有知識、收入可觀、生活富有、事業成功、受人尊敬。

2.2職業態度方面職業態度結果顯示:護生同時有職業自豪感和學習緊迫感,三年制大專護生有學習緊迫感。

2.3生活、經濟狀況及需求生活、經濟狀況及需求結果顯示:當問及“最欣賞的生活方式”有48%護生選擇追求合乎自己興趣的生活,有79%護生不滿足本地醫院現有的經濟收入,有69%的護生希望老師及學校在生活與政治上多關心。

2.4對護理專業學習的興趣與意識對護理專業學習的興趣與意識,結果顯示:77%護生認為在校學習期間應把專業知識努力學到最好,以便選擇最理想的醫院。當問及“你選擇醫院還是醫院選擇你,你對未來可否有信心”時,有66%護生表示樂觀。

3討論

3.1護生將傳統價值觀念和現代價值意識充分融合當今時代的發展使的現代護生價值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傳統的價值觀念正在逐漸淡化,但她們并未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是形成了集時代特點和職業特質的新世紀青年女性的價值觀念。問卷表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自己的個人利益和個人價值,追求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奉獻與索取的統一,并且認為個人價值與知識層次有關,將掌握專業知識完善知識結構作為獲得學歷的目的,同時不同年齡的青年將人生幸福最重要的因素依次選擇是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工作、溫暖的家、有文化、有知識、事業成功、受人尊敬,特別是三年制大專的護生,年齡18歲~22歲,面臨婚戀階段,如何幫助她們正確處理學習、工作、婚姻戀愛、三者的關系是此階段護生健康發展的主要任務。

3.2護生同時有職業自豪感和就業緊迫感[1]護理學科的發展,護士社會地位的提高,使護生不再為自己所選擇的專業自卑,但學科的發展對護士的要求相應提高,學歷要求的提高、人事制度的改革、大批畢業的護生得不到及時的就業,使在校的護生明顯的感到就業的危機。如何將危機感轉化為護生健康發展道路上的積極因素成為教育者、管理者共同思考的問題。

3.3追求個性化精神生活,渴望得到關心理解問卷結果表明:追求合乎自己興趣的生活是大多數青年人欣賞的生活方式,雖然不滿足緊迫的學習環境,平時她們性格活潑,喜歡時尚,渴望學校、老師多給予關心理解。由此說明,教育者、管理者必須注重在校護生的精神世界,營造適合她們健康發展的心理氛圍。

4對策

4.1培養護生責任意識強烈的責任感是學業、事業成功的關鍵,通過組織護生參觀醫院,面對面了解患者的痛苦,誘發她們的責任感。開展職業道德教育,舉辦“暢談夢想”晚會,使護生在從學校走上社會、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過程中,在思想上加強責任意識,為護生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教育者要在護生中創導溫暖的學習、生活與自我發展相結合的人生態度,使她們從沉湎于傳統女性思想中走出來,擔負起對學業、對患者、對醫院、對護理事業的責任。鼓勵護生積極參與醫院實習,面對面護理患者,培養其職業道德感。將責任意識貫穿在護生成長的全過程,是從護生—護士成功轉換,實現崗位奉獻,崗位成材的關鍵。

4.2激發護生學習的競爭意識[1]在競爭中求發展,滿足青年渴望成材的愿望。在人才的培養上打破傳統的教育方式,采取激發式教學、問題式教學[2]、換位式教學[3]等多種教學方法,激勵護生自主學習,從而使學習興趣與競爭意識和諧發展。

4.3引導護生的創新意識,提供自由馳騁的空間知識、興趣多樣化會成為共同學習、相互傾訴的交流空間,引導護生的創新意識,及時了解護理前沿動態,增強向新護理領域探索的自覺性,為將來成為合格的護士打下成功的基礎,迎接新的挑戰,創造美好未來。

4.4強化教育者內部服務意識[4]護生—護士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教育者的培養、支持、幫助和正確引導。定期與護生進行有效的心理溝通,重視合理需求。護生常常會因貪玩、上網等原因,養成不良的生活方式,睡眠不足、飲食不規律,教育者應及時給予正確引導,使她們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被信任、被尊重、被關心、被理解。護生—護士的成長過程是連續的過程,也是教育者、管理者對其進行培養塑造的關鍵時期。教育者、管理者必須注重培養她們的發展性和連續性,進行分階段、有計劃、定目標系統培養,為護生—護士健康發展積極創造條件,培養具有知識、技能、愛心的21世紀的新型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肖愛軍,徐虹.根據護士的年齡段特點分層進行教育培訓的實踐[N].護理學報,2006,13(4):8081.

[2]楊汝華,管慧.PBL教育法在中專護理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5):7172.

第4篇

隨著時間生物學的興起,時間診斷學、時間藥理學、時間治療學等學科也應運而生,掌握人體在不同周期內對各種疾病的影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規律,則能更好地觀察疾病,提高護理質量,這是當代科學和臨床醫療工作對我們護理工作的新要求,我院將生物鐘時間護理應用于臨床10多年來,收到良好效果,下面就此問題作初步探討:

1什么是生物鐘

自然界有四季晝夜變動節律,自然界的生物為了適應自然環境,就產生了與自然界變動節律同步的運動規律,生物體內主持自身運動節律的機制,就叫生物鐘。生物的自身運動節律呈現一定的周期性,這種周期有日周期、月周期、年周期等不同,各種生物從簡單的單細胞到復雜的多細胞,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都表現有各種各樣周期性的變化。生物自身運動節律是生物復雜存在的一種重要現象。例如:海邊的淺灘上,生活著一種人們肉眼看不見的微小藻類—黃棕色硅藻。漲潮時在潮水淹沒沙灘前,硅藻便鉆入沙灘下層,而避免被潮水沖走;大潮退去時,它又移動到沙灘表面,在陽光照耀下進行光和作用。有人做過實驗,把黃棕色硅藻遷移到沒有晝夜交替和潮汐更迭的環境中,硅藻仍然和生活在沙灘上一樣,周期性地上升或下潛,其時間準確,簡直可以代替潮汐時間表。硅藻只有保持自身的運動節律與潮汐漲落同步,才能維持其生存,那么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有無類似的生物節律呢?

2人體生物鐘現象

近代研究發現,人體的生理活動隨自然界的變化呈現出多種節律性,僅人體的晝夜節律就有數十種之多。例如人體的體溫具有同太陽緊密相關的節律性變化,一日之中最高值為下午2~8時,最低值為清晨2~6時,其變動范圍不超過0.5~1℃,這種晝夜節律的波動和人體活動、代謝、血液循環、呼吸的相應性變化有密切關系。如長期值夜班的工作人員,周期性波動常出現夜間體溫較日間高,因而通常認為體溫的節律是由人體的生理節律—“生物鐘”來控制的。血壓和血液中的白細胞數目,血糖含量、脈搏的快慢、激素的分泌、各種酶的活性、基礎代謝率、睡眠覺醒周期、排尿量及尿中的特殊成份,以及人體對疾病的耐受性、對致病因子的抵抗力,對藥物的敏感性等在晝夜間都有規律性的波動,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生物鐘看起來是種復雜的生理過程,就某種意義來說是生物體內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結果,人體內的環—磷酸腺苷(CAMP)和環—磷酸鳥苷(CGMP)是分子生物學中具有廣泛調節功能的化合物,兩者之間保持一定比例,調節著各種代謝,實驗證明,CAMP和CGMP均有明顯的晝夜節律變化,尿中CAMP高峰在3~5pm,CGMP高峰則在8pm~2am[1],1974年美國學者Goldbery提出CAMP與CGMP可能有負反饋性控制,一般講CAMP水平的升高對細胞的某些功能起加強或促進作用,而CGMP水平提高則產生減弱或抑制作用。人體心臟的搏動、細胞的分裂、基因的突變、轉錄,以及免疫功能等均與之有密切關系。

目前,有專家認為人體內的某些“生物鐘”與下丘腦有關。如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體下丘腦中的一小串神經細胞是提示睡眠和覺醒的時鐘。了解“生物鐘”與人體的關系在疾病的觀察治療和護理方面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3“生物鐘”與疾病治療及時間護理關系

3.1生物鐘與疾病發生有密切關系,有學者將致癌化學物質埋在動物的耳部,以誘發癌癥,最初出現的癥狀是耳部皮膚有絲分裂節律喪失,這比耳部腫瘤出現的要早,可見生物節律的改變就意味著疾病的開始。還有些疾病表現出明顯的周期性,例如:有一位因患震顫麻痹癥而臥床不起的38歲的婦女,既不能行走也不能獨立活動,但每日9pm左右她的一切疾病會暫時消失,行動自如,完全像個健康人一樣[2]。如月經周期性精神病患者在月經前出現各種躁狂癥狀,月經過后多數即可消失。對這類患者,準確地掌握其月經周期,定出相應的護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又如李某為哮喘型支氣管炎患者,入院當日1:00時患者出現咳嗽、喘鳴、胸部緊迫坐起,伴面色蒼白,口唇紫紺,即給予靜脈推注氨茶堿后緩解,經詢問患者在0:00~4:00時發作,據此除遵照醫囑于發病前2h給予支氣管擴張劑外,還提前1~2h進行霧化吸入,采用半臥位等措施,使該患者夜間病情發作時得到控制,支氣管哮喘發病率白天低于夜間,尤以下半夜發病率更高,從日生物鐘角度分析,調節人體內臟活動的植物神經,具有一日內生理節奏。白天交感神經占優勢,夜間副交感神經占優勢,午夜前后是交感副交感神經興奮與抑制,交替演變時期,在病理情況下,植物神經調節紊亂,機體承受不了時間節律的變化,難以應激而使哮喘發生或加重。從內分泌的變化來看,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濃度在24h內呈節律性變化,血中17-羥皮質類固醇最低值在午夜到凌晨3:00時機體應激能力及防衛能力減弱,因此使病情加重。

3.2生物鐘與藥物作用的關系。藥物的作用常出現晝夜節律變化,隨之而出現的就是切實有效地實施時間護理,藥物的吸收、代謝和排泄過程中,任何一種因素的晝夜規律都影響藥物的效應。如心臟病患者在凌晨3:00~4:00時對洋地黃的敏感性比白天高,以凌晨4:00時最高,比其它時間要高40倍,所以這個時間給予強心甙類藥物就勢必要考慮到藥物的劑量和毒副作用,但是人體臥位時間較長的肺組織,位于心臟水平以下,使肺充血量增多,對心力衰竭患者而言,此時心肺負擔加重,因而易發生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而下午4:00時口服洋地黃后,此時血藥濃度正處于第二高峰時間,所以可使心力衰竭得到較好的糾正。如果夜間仍給白天同樣劑量的藥物,就可能引起洋地黃中毒;通過實驗發現消炎痛的抗炎作用以早上8:00時給藥最佳,晚上8:00時給藥作用最弱,當然消炎痛作用強度,依賴于劑量的大小,但同樣的劑量在早上8:00時比晚上8:00時給藥,所產生的作用相差很大,而且消炎痛的副作用使患者更易耐受,不宜將每日總量平均分配服用,可考慮早晚分服,夜間酌增劑量療效更好;腎上腺素皮質分泌具有晝夜節律性,清晨6:00峰值最高,而午夜最低,長期使用皮質激素類藥物的患者,可致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因此把皮質激素的給藥時間與人體生理節律同步化,即每日清晨將全日量一次給予或兩日總量于隔日清晨一次給予,就可減輕對腎上腺皮質的抑制作用,取得最佳療效。由此可見對于某些疾病使用某些藥物時,一律按每日三次或4次的方法服藥是不科學的,應該按照人體的晝夜節律給藥,實施相應的時間護理,更為合理。

3.3生物鐘與時間護理的關系:在護理工作中我們結合某些疾病晝夜節律變化進行治療和護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晚期腫瘤、三叉神經痛、牙髓炎、急性根周炎、頜面部手術后疼痛表現大多發生在深夜,如我院住院患者段麗,性別女,年齡63歲,左舌癌術后復發再次住院化療,患者呈惡病質面容,體質虛弱,夜間定時疼痛難以入眠,并同時影響同病室的病人休息,針對這種狀況,我們采取了定時定量給予注射鎮痛鎮靜劑,并輔以心理安撫工作,增強了止痛效果,我們護理人員根據以上種種特殊癥狀,一方面加強巡視、觀察,定時給予對癥處理。另一方面加強護理人員自身素質的培訓與管理,按照人體的生物鐘自身運動規律,進行一系列的護理管理措施,及時有效地緩解和減輕了患者的病痛。

4討論

時間護理是隨著時間醫學的研究進展,逐步形成的一個分支學科,它涉及時間藥理學,時間治療學,時間生理學,時間病理學等諸多新興學科知識,因此筆者認為,實施時間護理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4.1充分認識人體節律的規律性變化,是實施時間護理的重要前提,人體節律的規律性波動多種多樣,且個體差異也很大,需要護理人員因時因人制宜,在臨床實踐中,利用這一規律進行特殊觀察,實施有效護理。

4.2掌握常用藥物在人體內發揮作用的時間節律性,是提高臨床用藥效果的基礎,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必須掌握或了解一些常用藥物在體內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等過程及時間節律性,才能與臨床醫生密切配合,選擇其最佳用藥時間,以提高藥物療效,減少不良反應。

4.3做好心理護理,穩定患者的情緒,是實施時間護理的重要一環,人的情緒是影響人體生理活動的重要因素,各種消極的心理因素將會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因此,在臨床護理過程中,護士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做好患者心理疏導,穩定情緒,以提高護理工作時效性。

4.4由于晝夜規律的影響,醫護人員在夜間護理危重病人時,因患者生理上各種機能一般低下,神經系統處于抑制狀態,反應遲鈍,故巡視時容易疏忽而發生意外,因此夜班人員更需要認真仔細,提高警惕,防止發生任何差錯事故。同時安排病人作息時間,要考慮生理節奏,因為安排不好會導致患者生理心理失調,這對病人的舒適和疾病的康復都是不利的,因此在護理程序中安排病人的活動、休息、睡眠、飲食、給藥及一切護理措施,應盡可能符合病人的生理節律,以增進舒適感,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第5篇

1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我校的教學團隊、導師團隊與臨床實踐基地的護理專家組成了一支應用型、復合型的師資隊伍。這支隊伍不僅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熟知本領域的前沿進展,更具有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能夠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通過科學研究的方法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隊伍的復合型主要表現在來源的多元化,有來源于中醫和西醫護理教育工作崗位、中醫和西醫臨床護理工作崗位及中醫和西醫臨床醫學工作崗位的;有來源于中醫和西醫護理教育背景、中醫和西醫臨床醫學教育背景,及其他不同學科專業學術背景的專家、學者。這種復合型的人才隊伍保證了護理碩士專業學位師資隊伍中既有理論造詣,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各取所長,相互補充,為建設成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提供了保障。我校專職護理教師21名,17名有護士執業資格證書,4名有醫師執業資格證書;10名教師(47.6%)具有高級職稱;18名教師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占85.7%),其中8名具有博士學位,4名正在就讀博士,攻讀方向有護理學、臨床醫學、循證醫學、信息學、基礎醫學。專職教師中9名(49%)具有中醫教育背景,其中3名為中醫醫療背景,6名為中醫護理背景。為了解決教學與臨床脫節的現象,規定工作5年內的青年教師必須有2年的臨床工作時間,工作5年后平均每年完成100h以上的臨床工作。除專職教師外,在我校3所附屬醫院及中日友好醫院聘請護理專家作為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兼職導師。為了保證專家的實踐能力和教學、科研能力,聘請的兼職導師均具有高級職稱,有10年以上的臨床工作經驗,且目前全部在臨床一線工作,涵蓋了內、外、婦、兒、急救、重癥監護、社區保健等各個領域,中醫、西醫兼具,以保證護理碩士研究生根據自己的專科領域選擇合適的兼職導師。

2課程設置突出中醫特色,教學模式符合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特點

高等中醫藥院校培養的護理專業型碩士學位研究生區別于西醫院校培養的研究生,最重要也是最具自身優勢的就是中醫特色。我校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均設置了中西醫結合課程,包括中西醫結合的護理實踐基礎和高級護理實踐能力培養的部分學時,涵蓋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中藥、方劑和中醫高級護理實踐技術。由于學時有限,對于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的教學模式,我校在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上進行改革。在教學觀念上,將研究生課堂學習與臨床實際應用和科研能力的培養相融合,采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模式,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其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探索性學習;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采用系統的理論框架和前沿的專題導向相結合的方式;在教學方法上,采用授課與討論相結合的方式,使研究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學習和靈活運用知識,既強調經典理論的知識繼承,又兼顧知識的獲取方法和創新;在考核方式方面,除了傳統的考勤、作業以及書面考試成績3大部分之外,對學生自主研究所得的學術交流報告和學術論文水平做適當的評價,鼓勵學生在交流報告時提出有創新性和啟發性的問題。

3以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為重,課程體系符合護理職業崗位需求

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區別于科學型碩士研究生最主要的一個特征就是前者是以培養臨床護理實踐能力為重點,因此在整個護理碩士專業學位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我校都推行“以專業知識為背景,以專科技術為重點,以實踐理論相結合為基本方法”的課程建設模式。根據護理職業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圍繞職業技能開展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開設了高級健康評估、高級護理實踐能力培養等與就業相關的培養實際運用能力的專業課程。同時,要求學生在與研究方向有關的科室輪轉,時間不少于24個月,每輪轉完一個科室要進行出科考核。此外,學校要組織階段性考核,對臨床技能和臨床思維能力進行全面衡量,考查學生獨立處理臨床專科領域中常見護理問題的能力。轉科考核成績不合格者適當延長轉科時間,并進行補考;階段性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安排學位論文答辯。力爭做到課程體系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注重學校與臨床實踐基地的配合,強化學生臨床能力的訓練,重點加強專業技能課程和護理實踐性教學環節,使之盡可能地符合護理職業崗位需求。

4引入循證思維,提高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實踐能力

第6篇

【關鍵詞】大學生 權利 法律保護 策略

在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下,教育領域也逐漸形成了比較獨立的法律體系。但是,從總體上看,教育領域的法律體系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表現為近幾年逐漸增多的大學生狀告學生侵害其權利的糾紛問題。在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深入發展下,高校學生的法制意識和權利意識逐漸增強。因而,在新的時期,高校教育“法治化”和大學生日益增強的法律維權意識沖突問題是我國現階段教育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怎樣形成能夠保護大學生權利的法律保護體系成為眾多學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大學生全力法律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受教育權被侵害

受教育是我國先憲法認可和保護的權利,大學生的受教育權主要包括接受國家教育以及國家對教育的評價兩個方面。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愈發重要,高校在對學生進行管理的時候還需要維護大學生的基本法律權利。高校對學生行使處分權的時候不僅要關注合法性問題,而且還需要注重適應性問題,不能擅自擴大學校對學生的處分權力。但是實際情況是,一些高校對學生勒令退學的處罰上不符合相關法律規定。另外,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我國教育領域長期存在“師道尊嚴”的現象,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是單向的主導關系,教育教學管理忽視對學生個人受教育權的關注。“官本位”思想下,學生也無法在真正意義上參與到高校的民主監督和管理中。

(二)參與高校民主管理的權利被剝奪

學生參與高校民主管理是其權利得到保障的關鍵,但是在實際上,高校管理堅持的依然是行政管理模式,雖然每個高校都設立了和學生利益相關的自治性學生會組織,但是它的職能實現仍然需要借助學校給予的 權利,在本質上依然是服務于高校行政權和管理權的,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民主管理參與性質。

(三)人身權沒有完全得到保障

學生在校人身權主要是指除了法律規定的權利之外的學生基于學生身份的和學校之間的契約關系,具體包括身份權和人格權兩種,現階段高校學生人身權沒有完全得到保障表現在:第一,健康權沒有得到保障。比如在2011年的時候,某大學生在實驗室感染傳染病的事件。第二,人格權沒有得到保障。高校對學生的管理常用觸罰性和禁止性的規定。

二、完善大學生權利法律保護的策略

(一)高校內部要樹立尊重大學生權利的法律意識

第一,高校內部要加強對學生受教育權的關注。高校教育人員需要認識到自己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僅是教育和被教育的關系,而且也是教育權和受教育權的關系。大學生在高校學習生活的時候不能完全是被動地接受教育,而且在接受教育的同時還需要得到教育對其教育權的維護。高校在管理運作中需要改變原有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在實際行動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法律權利。第二,高校內部要進一步強化法治理念。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深入發展下,高校學生從傳統的“義務”主體變成“權利”主體。為此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要形成“權力本位”思想,在教育管理中以學生為本。高校需要將對學生權利的保護體現在日常規章制度中,注重對學生權利保護的細節處理。公示學生處分的時候需要對其隱私內容進行隱去,或者采用模糊的語言。教師和學校管理者也需要注重保護學生的隱私。

(二)高校大學生需要加強自我維權理論的學習

第一,高校大學生要培養自己維權意識和斗爭精神。具體要求大學生在平時要認真學習法律法規,了解學生制定的各項法律法規。知法守法,在學校的活動中更好約束自己的行為。第二,大學生可以學生會素質、團支部、社團等團體開展相應的法律知識競賽、辯論賽等,多觀看大學生維權案例,關注社會上發生的和大學生權利相關的事件,從多種途徑中了解到維權知識和維權辦法。

(三)完善高校學生權利保護法律制度

第一,完善高校學生權利法律救濟制度。在學校管理中,高校在行駛教育行政管理職權和學生發生爭議的時候,需要擁有相應程序法的保障,進而實現對學生基本權利的保護。高校要允許學生對其有重大影響的措施提訟,比如學籍開除、勒令退學、不發或者遲發畢業證等。高校在設置司法程序的同時要完善與之適應的行政救濟程序。學生對學校處分不滿的時候,可以申請行政復議。第二,完善《高等教育法》對大學生權利的保護。雖然我國形成了社會主義教育法律體系,但是受其立法性不高的影響,在對高校學生權利保護的時候存在內容不規范的問題,缺乏有效的權利救濟途徑。為此,在原有的《高等教育法》中需要適當增加學生如果得不到公正待遇或者求助時候的策略和途徑。

(四)建立高校學生維權機構,拓展學生的權益內容

第一,借鑒國外先進成功經驗,在學校內部建立負責學生維權工作的專門機構和專職人員,并按照一定的標準對高校維權工作人員開展相應的科學考評。第二,結合社會發展形勢建立學生維權制度,拓展高校學生的權益內容。1、信息公開制度。通過信息公開充分滿足學生的知情權,對于涉及到學生權利義務的信息,高校都需要對外公開,并要設置相應的主動告知監督部門。2、設立聽證制度。通過聽證制度,高校要積極聽取學生的辯解意見。在做出對學生處罰的時候,學生本人有權利為自己進行辯解,學校也要為學生的自我辯解提供機會。

結束語:綜上所述,高校教育現代化發展和法治化建設要求要進一步完善高校學生權力法律保護體系,完善高等教育法律制度。高校管理者要改變自己原有的管理理念,在學校管理中做到以生為本,人性化管理學生。在思想意識提升和制度的規范約束下,我國高校和學生之間的矛盾糾紛問題將會逐漸化解、減少,從而進一步促進高校現代化教育發展,促進學生更好成長。

參考文獻:

[1]葛琳.大學生勞動權的法律界定及保護――基于大學生兼職的視角[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14,03:54-56.

[2]黃明光,張冰霄.從國際公約與法律角度看大學生就業難與對策[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04:165-168.

第7篇

【關鍵詞】社會文化理論 師生互動 大學英語課堂

一、引言

第二語言習得領域關于課堂互動的研究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從人類社會和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從知識獲得的哲學高度來探討第二語言習得的社會屬性,關注互動發生的社會因素,強調語言學習首先發生在社會文化環境中。國外基于社會文化理論視域下二語課堂中師生互動能力的研究課題較廣,大致概括為:1.學習者和教師在互動過程中的表現;2.協商及反饋在交互活動中的促進作用;3)支架式幫助對學生交互能力培養的影響與作用等。受國外課堂互動話語分析的影響,我國于20世紀末期開始引入社會文化理論及其相應的研究方法以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研究課堂互動能力的培養。一些學者從社會文化理論的視角運用社會文化話語分析法關注互動話語的知識共建功能及互動話語語言本身來探索提高師生課堂互動能力的模式,這也成為課堂互動研究的主要力量。我國目前社會文化理論視域下課堂互動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1.二語教學課堂互動策略研究;2.二語教學課堂互動模式研究;3.二語教學課堂互動的影響因素研究。

二、社會文化理論的內涵及其啟示

社會文化理論(Sociocultural Theory)是Vygotsky 基于兒童認知發展逐步建立的關于認知發展的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心理活動是社會性學習的結果,是文化與社會關系發展內化的結果。內化是社會調節的過程,由人際間活動和個體內部共同活動共同構建。社會文化理論強調社會文化因素在人類認知功能發展過程中所起的核心作用。該理論被引入到第二語言習得后,SAL研究領域對社會文化理論的興趣日益增強,研究者們對語言習得與社會因素的關系更加關注,紛紛把社會文化理論引入SAL研究領域之中。社會文化理論視域下,學習者通過他人調節,借助支架式幫助,完成學習任務,潛在的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實際發展水平。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學習者用語言與他人互相作用,進行文化與思想的交流。因此,外語教學要充分考慮外語課堂教學的社會文化環境,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課堂話語的支架式功能。因此,教師不應只是知識的傳遞者,還應發揮其中介者的調節作用,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活動,促進學生語言知識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及內化。

三、大學英語課堂互動策略探究

1.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最好的動機。英語課堂教學要提高互動活動水平,增強互動的趣味性。吸引所有學生包括英語水平暫時落后的學生都樂于參加到英語課堂教學中,避免將課堂互動變成教師和英語優秀學生的秀場。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求學欲。

2.轉變教師的傳統角色。在傳統英語課堂上,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學生大多被動的接受,教師主導一切,學生機械地聽從。在互動課堂上,教師要首先轉變其在課堂上的角色和地位。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要用愛心耐心真正地尊重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互動教學,這樣才能促進師生間情感的交流,從而有利于課堂上的互動教學。

3.建立積極的互動教學過程。

a.話題活動與引導性提問。在互動課堂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便是給學生一個話題,讓他們充分互動討論。然后,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來與學生互動。針對課堂提問,教師要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和提問問題難易度。提出的問題要注意給予學生時間思考,對于難一點的問題,教師還應注意慢慢引導,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課堂面子。

b.分組活動。目前我國的大學英語課堂學生人數不少,因此,分組討論活動可以為每個學生提供充分的表現機會及平等參與的機會。分組的標準可以依不同的活動來定。例如,可以按照座位來分,也可以按照性別來分,也可以按照學習能力來分。每個小組成員在各自小組里與組員共同交流、共同學習、互相幫助,從而達到互動學習的目的。

4.課后反饋。反饋可分為教師反饋和同伴反饋。在英語互動課堂中,教師應有效地向學生提供及時的反饋,幫助學生了解錯誤,促進下一階段的學習。學習者的同學即同伴也應在自己的認知范圍內為同學提供相應的反饋,幫助同學共同進步。但要注意的是,不管是教師反饋還是同伴反饋,均應考慮學生的性格及提供反饋時的場合,注意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8篇

【論文關鍵詞】本科護生,男性;離職意愿;影響因素;工作滿意度

Miller將離職意愿(turnoverintention)定義為:離開目前工作與找尋其他工作機會傾向的總體表現或態度。多數研究者認為離職的最佳預測因素是離職意愿。護士離職率高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男護士更甚。影響護士離職意愿的因素較多,這些因素可以歸結為護士個人因素、工作環境及外界因素3大類,但是哪些因素對護士離職具有顯著負向影響,尚無定論。本科護生是我國今后護理隊伍的重要力量,而男護士也正在成為這支隊伍中越來越重要的一部分,其離職意愿將直接影響我國護理隊伍的穩定。目前,對本科男護生離職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少見。筆者調查本科護生的離職意愿現狀,并探討其可能的影響因素,為臨床實習和教學提供科學理論依據。

1對象

在我國的東部、中部和西部(即2004年衛生部將我國衛生職業人群劃分的3個地域),每個地域隨機抽取3個設有護理本科院系的醫學院校,包括海南醫學院、廣東藥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南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咸寧醫學院、湖北中醫學院、甘肅中醫學院、新疆醫科大學。以上院校符合納入標準的男護生共120人,自愿參加調查105人,收回有效問卷96份,有效回收率91.4%。為了進一步研究男女差異,抽取對應學校女實習護生共100人。納入標準:愿意參加并完成測試;年齡大于l6歲;身體狀況能夠配合完成問卷;意識清楚,無精神性疾病;參加實習至少8個月。

2方法

2.1調查工具

2.1.1一般資料問卷:包括人口學資料和3個條目,測評工作滿意度、對未來工作信心和有否缺勤及頻率。對護理工作的總體滿意程度評價,從“很不滿意”到“很滿意”(1~5分),是否有成為一個好的護理工作者的信心,從“非常沒有信心”到“很有信心”(1—5分),實習期間是否有缺勤(1為否,2為是)。

2.1.2離職意愿量表(TurnoverIntentionScale,TIS):共6個條目,為l~5分計分法,如第1題:您是否考慮要辭去目前的工作?選項為:從不、甚少、偶爾、經常、總是,相應賦值1~5分。總分1~2分(含2分)為離職意愿輕度,2~3分(含3分)為中度,3~5分為離職意愿嚴重,即分數越高,離職意愿越強。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0系數為0.723。

2.1.3護士工作應激源量表:由61個條目6個分量表組成,包括與護理工作性質有關的應激源、與工作負荷有關的應激源、與護士期望有關的應激源、與接觸瀕死患者有關的應激源、與工作一家庭矛盾有關及與護理工作中人際關系有關的應激源,有很好的信效度,分數越高,所面對的工作應激強度越高。為了適用于護生群體,本研究修改了其中的2個條目(將第52題“護理工作的負面感受影響家庭氣氛”改成“影響寢室氣氛”;第59題“因家務瑣事消耗精力而影響工作”改成“因找工作、考研等消耗精力而影響工作”)。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系數為0.852。

2.1,4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ocialSuppo~Rating Scale,SSRS):為肖水源編制,包括10個條目3個維度,客觀支持、主觀支持、社會支持利用度,具有較好的重測信度。

2.1.5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implifiedCopingStylesQuestionnaire,SCSQ):共20個條目,分為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2個維度。采用0~3級評分I。

2.1.6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Self-eficacyScale,GSES):共10個條目,采用1-4級評分。分數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強。

2.1.7艾森克人格問卷簡版(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EPQ):分為4個量表,內外向、神經質、精神質、掩飾性。在本問卷中除精神質的信度在0.51~0.60,其余量表的信度均大于0.70。

2.1.8護士工作倦怠量表:采用李小妹改編的中文版工作倦怠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工作倦怠是指個體長期處于工作壓力狀態下所出現的一種負性的、個體化的認知與情感反應,包括情感耗竭、非人性化和工作無成就。情感耗竭和非人性化得分越高、工作成就感得分越低,表示護士的工作倦怠越嚴重。

2.1.9總體健康問卷(GenerM HealthQuestionnaireGHQ):GHQ一28中文版由香港中文大學Chan教授于1985年編制,具有理想的信效度…。共28個條目4個維度,軀體癥狀、焦慮/失眠、社交障礙、嚴重抑郁。分數越高,健康問題越嚴重。

2.2調查方法

征得被調查學院、醫院護理領導的同意后,將所有問卷及調查方法有關說明用快遞寄去,由對方派人組織,在實習末期進行集中調查當場發卷并收回問卷,然后再回寄給研究者。

2.3統計學分析

采用EpiData軟件進行數據錄入,SPSS13.0進行統計學分析。統計方法包括統計描述、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多元回歸分析路徑分析等。a=0.05,P值均為雙側概率。

3結果

3.1一般情況和各調查量表得分情況

調查男護生共96人,年齡20-26(22.7+0.9)歲,在三級甲等及以上的醫院實習者占95%,滿意度較好者29%,有缺勤情況者47%,對成為合格護理工作者沒有信心者46%,要讀研者48%,獨生子女28%,經濟自評較好者9%,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者41%。與女護生相比,滿意度、缺勤情況、工作信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本科男護生的離職意愿得分為(3.30±0.89)分,高于女護生(P

3.2離職意愿與各變量的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離職意愿與應激源(r=0.25)、總體健康(r=0.35工作倦怠(r=0.29)呈正相關(P

3.3本科護生離職意愿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

多元線性回歸結果顯示,進入回歸方程的是總體健康、工作倦怠、工作信心和工作滿意度,父母受教育程度、讀研和工作應激源被剔出方程,方程的決定系數為32.9%,見表2。

3.4各變量關系的路徑分析采用路徑分析研究

各個變量的因果關系,發現工作應激源通過其他變量影響離職意愿,工作滿意度是重要而核心的中介因素。經多次多元線性分析回歸,進入路徑圖的變量及路徑系數(P

4討論

4.1實習期間本科男護生的離職意愿及面對的應激

本研究本科實習男護生離職意愿得分(3.30±0.89)分,與女護生的得分相比,離職意愿更強,這說明男護生的專業思想與女護生相比更不穩定,離職情緒更濃,這與許多研究的結果類似。這可能與多方面因素有關。首先家人、患者及部分醫務人員認為護士本應由女性承擔,對男性做護士不理解,影響其對自身職業的認可,一些患者甚至拒絕男護生為其服務。其次,據統計,大多數男護生報讀護理專業是無奈的選擇,并不是報讀的理想專業,導致其職業心態不穩定。所以,在實際工作中,首先要穩定其專業思想,讓其充分了解其在護理崗位上的優勢及已經取得成績的范例,使他們看到自己的前途和未來,并清楚地看到在護理崗位中男護士所展現的決策果斷、影響力強、精力充沛等優勢,在教學中增設一些針對男生的專業課程、邀請在臨床工作中取得卓越成就的男護士來校講學。其次,認真為男護生培養和挑選帶教老師,避免傳遞負面思想,針對男護生在臨床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和男護生的心理特點,制訂適宜男護生特點的臨床帶教計劃。

有研究表明,離職意愿與工作應激兩者呈現正相關。本研究也發現,離職意愿與應激源的相關系數達到了O.25,但是在回歸分析中,這一因素沒有進入回歸方程,路徑分析發現工作應激源通過中介因素影響離職意愿。這和以往研究中兩者有直接關系的結果不同,分析有以下原因:大部分研究以在職護士為研究對象,但是在本研究中的對象為本科實習護生,研究對象不同所致;很多研究只是做相關分析,并沒有把很多因素納入進來,如本研究也發現兩因素相關,但是工作應激源不是離職意愿的預測因素;在諸多中介因素如工作倦怠、身心健康的影響下,該應激源對離職意愿的直接影響減小。

4.2中介因素對離職意愿的作用

過往研究已經證明工作倦怠是影響組織成員離職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發現,工作倦怠顯著影響離職意愿,倦怠水平越高,離職意愿越強(r=O.29)。可以想象,當男護生的情感資源過度消耗,疲憊不堪,精力喪失,對實習持冷淡、負性的態度,實習而沒有成績,感受不到成就時,個體的實習積極性就不會高,實習成績也不會好,離職的意愿自然也就會產生。

本研究表明身心健康越差,離職意愿越強。在心理上,男護生常在工作及交往過程中顯得不自在,從而導致人際關系緊張、焦慮、抑郁。當其承擔以前全由女護士操作的工作時,內心會不由自主產生一種自卑感及抵觸、抑郁情緒等。其次,護理工作還要求有很好的身體素質,如果身體狀況不好,就不能勝任護理工作的倒班勤、工作負荷大的特點,工作無法勝任,離職的想法就自然而然的產生。同時,路徑分析顯示,工作應激和工作倦怠感越強,個體的總體健康水平越差,離職意愿也越強。

受社會傳統觀念對男護士的偏見及其他負面因素的影響,致使男護生在臨床實習中思想波動大,表現出對護理專業沒有信心。本研究結果也表明,離職意愿與工作信心呈負相關(r=-0.21),即工作信心越強,離職意愿越弱。提示在以后的實習教學中,我們應改革當前的教育、管理體制,制訂出一套針對男生特點的教學模式和理念,從各方面加強護生對未來工作的信心,減輕對未來的迷茫和恐懼,加強交流,定期召開座談會,教育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對他們多加鼓勵等。在實際操作中,可以讓其進行一些簡單的操作或男性特殊的操作,使患者不提出異議甚至得到患者好評,以增加其自信心。

有研究表明,離職意向是離職的最佳預測因子,而工作滿意感是離職的預兆。對工作不滿意、工作態度消極的護士可直接影響其對患者提供的護理質量,導致護士不服從醫院管理、病事假增多、曠工增多,甚至最后離開護理工作崗位。本研究也證實滿意度低的男護生更容易產生離職意愿。工作滿意度對離職意愿有著直接的作用(路徑系數=--0.43),其他變量都會部分通過工作滿意度起作用,這說明與其他因素相比,工作滿意度起著更為重要和直接的中介作用。

第9篇

1.基于高校調查的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機制研究

2.準備好了么?中國在線研究生教育——從美國《在線研究生教育》報告說起

3.基于信息素養培養的研究生文獻檢索課教學研究

4.國內外護理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現狀 

5.研究型大學研究生教育滿意度模型實證分析——基于華南地區6所研究型大學的調查 

6.我國研究生教育滿意度調查——基于在讀研究生的視角

7.我國檔案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現狀與思考——從跨專業生源的視角

8.研究生參與科研現狀及其對培養質量的影響——基于部分高校和科研單位的調查分析

9.研究生質量評估:模型與框架

10.美國檔案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分析

11.護理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非智力影響因素分析

12.我國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歷史沿革、現存問題與改革方向

13.美國大數據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的背景、現狀、特色與啟示

14.碩士研究生導師滿意度的現狀調查及其影響因素

15.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與培養模式的思考與探索

16.加快建立健全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和監督體系

17.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18.科研實踐培養理工科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路徑探索——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分析

19.檔案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述評

20.研究生“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策略研究

21.基于綜合評價的研究生教育質量效率指數研究——對“985工程”一期34所高校的實證分析

22.研究生體驗調查:英國研究生參與教育質量保障的基本途徑 

23.關于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特色化培養的思考 

24.我國高校研究生與導師關系現狀調查 

25.護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職業認同的質性研究

26.近十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綜述 

27.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的獨立性與實踐性問題 

28.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改革背景下的獎助體系改革研究

29.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助推器——校內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30.跨專業研究生教育:問題與策略

31.“十三五”時期研究生教育發展思路 

32.研究生教育與我國經濟增長的匹配關系

33.我國研究生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基于1996—2009年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

34.加強檔案學研究生研究方法教育的思考

35.構建質量保障體系 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 

36.研究生學術信息素養結構的調查分析與協調性評價

37.研究生心理壓力及應對方式的特點調查

38.2015年我國研究生滿意度調查 

39.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40.試論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 

41.構建研究生實驗教學體系,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 

42.研究型大學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狀況調查研究

43.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擴張與質量提升凝視——從三部委《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談起

44.2013年我國研究生滿意度調查 

45.研究生導師組培養模式的實證分析——基于A大學的案例研究 

46.中國研究生教育規模究竟大不大——基于中、美、英、臺的歷史數據比較

47.研究生學術能力:一個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理論框架 

48.研究生學術道德失范的道德心理成因分析和對策研究

49.研究生“研究者”身份的多維度考察

50.中國省域研究生教育競爭力與經濟競爭力協調度雙層次因素分析與綜合評估——兼論促進區域研究生教育布局優化的可能路徑  

51.高校研究生學術道德失范問題防治策略研究 

52.回顧與前瞻:研究生學術道德建設十年(2002~2012) 

53.“翻轉課堂”、“反慕課”影響下的研究生文檢課改革探索與實踐

54.研究生培養現狀調查與分析 

55.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跨越式發展背后的尷尬及其化解

56.關于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思考 

57.國外跨學科研究生教育組織形式探究 

58.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改革研究 

59.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養模式

60.協同創新視野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轉換 

61.試論研究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

62.嵌入中科院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過程的信息素養現狀調查研究

63.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指數測度方法——對“985工程”一期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實證分析

64.研究生創業教育的現狀與對策

65.專業學位醫學研究生臨床技能培訓的實踐與研究

66.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現狀調查分析

67.護理碩士研究生臨床實踐模式初探

68.研究生創新能力評價的三個基本問題 

69.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參與專業課程資源共享體系的學習體驗

70.國外研究生教育理念比較及啟示 

71.論研究生教育的發展邏輯  

72.研究生課程考核方式及研究生質量保證體系研究

73.加強研究生教育科學研究 促進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 

74.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問題與策略

75.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弊端及改革

76.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障礙與對策分析 

77.研究生與本科生信息素養教育比較  

78.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對師資隊伍結構的挑戰及對策研究

79.研究生導師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角色轉換探索

80.國外研究生導師制對我國的啟示

81.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創新的路徑探索

82.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戰略省思

83.中國研究生教育必須大力整頓和改革

84.研究生課程體系的重塑與優化——浙江大學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85.研究生教育滿意度的實證研究

86.我國研究生課程與教學改革效果的調查研究 

87.我國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研究生培養30年:歷史、現狀與思考

88.培養質量導向的研究生導師績效評價體系構建

89.以科研能力為導向:研究生教育課程改革的理性選擇

90.建立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外部保證機制:英國的經驗與啟示

91.學位授權審核機制改革與我國研究生教育治理路徑的調整

92.研究生教育之亂象與治理

93.從就業能力的視角看研究生就業難的問題

94.護理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現象學研究

95.構建導師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長效機制

96.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的新視野

97.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國際比較及其發展趨勢

98.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新時代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版人视频网站免费下 | 男女在线免费视频 | 欧美精品福利视频 | 成人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 福利在线播放 | 精品久久一区二区 |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 可以免费的视频网站大全 | 日韩欧美精品在线 | 五月玖玖 | 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亚综合 | 私库在线视频看看 | 婷婷成人综合 | 2018男人的天堂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 | 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日本久久综合视频 | 看免费的毛片 | 四虎国产欧美成人影院 | 福利一区国产 | 婷婷四房色播 | 国产一级电影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 最新久久免费视频 | 99免费看 | 午夜免费福利网站 | 福利一区视频 | 2020国产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毒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99 | 朝鲜肥妇鲜肉bbw |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669 | 黄色在线视频网址 | 国产美女网站视频 | 2021亚洲天堂 |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 免费试看120 | 精品视频麻豆网站 | 免费高清欧美一区二区视频 | 久久精品综合电影 | 久久99视频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