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4:0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二年級數學下冊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一、開展實踐操作性強的數學教育
數學知識多來源于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而且能夠直接被用來解決生活中各類實際問題,這就使得它從本質上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與可操作性,所以,低年級數學教師應當深入把握這一本質,對數學教育加以改變,使小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感受到學習的趣味。
以小學二年級上冊中《觀察物體》這一部分知識的講解為例,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對黑板、課本、鉛筆盒、樹葉、蜻蜓以及五角星等具有明顯對稱性質的各類圖形進行觀察,并詢問學生:“同學們,大家能不能告訴老師,你們所觀察的圖形有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然后引導他們通過對紙張進行折疊、裁剪,尋找對稱軸,理解軸對稱圖形的含義,找出相同點,以激活課堂。
同時,數學教師還可以盡量地將數學課堂的外延進行最大限度的延伸,將其擴展到小學生的學習、生活、游戲中,潛在地設計出第二課堂,幫助小學生自由、主動地在第二課堂中對知識進行實踐性的學習。比如,數學教師在為學生講解“g與kg”這兩個重量單位時,可以直接讓學生去生活中選擇各類物品進行掂量,以感受1g與1kg的重量差別。
二、創設形象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
八九歲的小學生更傾向于在特定的情境中,對事物進行自主的挖掘、感受與學習,以便于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主動抓住這一特點,在進行數學知識講解時,主動創造與小學生生活貼近,被小學生關注,具有討論價值的情境,以幫助小學生進行趣味化的學習。
以三年級上冊中《可能性》這一部分知識的講解為例,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各種顏色的粉筆裝在一個小箱子中,設定類似于“同學們猜一猜在箱子中抓到粉筆的可能性有多大,可不可以一次性抓出白顏色的粉筆,能不能在箱子中抓出黑板擦”等自由發言的問答活動,通過與小學生進行趣味性的情境互動,引導小學生主動猜想,以幫助小學生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三者在可能性方面存在的差別。
然后,教師將“可能性的計算”這一問題加入到情境中,加深問題的深度,比如:已知盒子中有紅白藍三種粉筆各3支,一次抓出一支白色粉筆的可能性約有多大?鼓勵小學生自主研究或組隊探討,通過計算或者實際情境模擬,使他們實現對于可能性計算方法的掌握。數學教師在為學生設定完情境之后,還可以允許小學生進行同學之間的自由相互問答,以使整個課堂的氣氛被充分地調動起來。
三、借助多媒體,開展直觀數學教學
相較于教師單純使用粉筆與黑板的講解,多媒體具有更強的直觀性、形象性與趣味性,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實現對知識圖文并茂、聲情兼備的講解,以引導、幫助小學生進行思考,填補他們思維發育的不足,同時,還可借助于多媒體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操作活動或構建多樣化的教學情境,以提升課堂的趣味性,使小學生實現對于知識的全方位學習,并為他們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興趣基礎。
以二年級下冊《圖形與變換》這部分知識的講解為例,教師可以使用計算機畫圖工作,通過多媒體進行圖形繪制,并借助于多媒體對圖形進行多樣化的變形,以引導小學生通過更為直觀的觀察,實現對于圖形之間變化規律的掌握。比如,教師可以先畫一個點,然后圍繞該點使用三角尺畫角,再對角進行不同度數的變化,使學生了解銳角、直角、鈍角等的區別與聯系,并幫助他們掌握45°角、30°角、60°角、90°角以及180°角等特殊的角。此外,數學教師還可以借助于多媒體屏幕將三角形、平行四邊形、菱形、正方形、長方形、梯形等不同形狀的圖形共同展示在一個頁面上,引導學生去自主觀察和總結各個圖形在邊長、角度等方面的聯系。
低年級小學生在自身思維發育特點的局限下,普遍會覺得數學知識難以理解且較為枯燥,從而阻礙到他們對于知識的深入把握,以及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數學教師要想實現對于這一問題的有效解決,應當根據小學生成長與學習特點,主動將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得富有趣味性,通過調動小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學習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一、調研分析,優化組合
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真正地了解情況,才能制定出正確的決策。以下是我市(縣級市)農村教學點調查情況表:
50歲以下教師有135人,占總數的66.2%;文化程度大專以上學歷占80.4%;20-30歲的教師是近年來考聘的大學生;30-45歲的教師基本都是中師畢業,后經過自考、在職培訓等方式取得了大專或本科學歷。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教學點教師學歷達標,“老、中、青”年齡比例比較適合。調查研究為設計培訓內容、培訓方式、途徑提供了依據。為此,市教育局集中了全市小學特級教師,省、市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共51人,按個人專長、年齡大小、不同學科組合成19個培訓導師小組。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才能最大化地發揮導師團隊作用。如:地處偏遠的教學點教師較少,就把相鄰的2個教學點組合成1個培訓小組,選派年輕、會開車的導師團隊,以便培訓工作的展開;年輕教師多的教學點則選派特級教師作為首席培訓導師,希望喚起他們職業熱情,或選派課題研究經驗豐富的導師團隊,旨在通過課題研究提升他們教育教學水平……總之,盡量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二、頂層設計,培訓有方
根據我市教學點的實際情況,培訓以“提升農村教學點教師現代化教學能力”為著眼點,創建“三校”交融、“導師引領”“自我學習”的農村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培訓模式,聚合優質資源,推進農村教學點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提升。
1. 走出去,開闊眼界。“三校融合”中的“三校”指的是高等師范院校、縣級教師進修學校、學員任職學校。應該說,鄉村教師不一定全都是專業上的弱勢者,但無法否認的事實是,他們中的許多人已處在中國教育的底層。有的鄉村教師在教育生涯中從未跨出省門,有的甚至從未邁出過本市區域,一輩子就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辛勤地耕耘,卻由于自身專業發展所限難有太多作為。他們是最急需高質量培訓的群體。在“教學點全科教師培訓”的三年時間里,每一位教學點教師都要到高等師范院校進行高端培訓。每到放寒、暑假,教學點老師們在進修學校主管領導、班主任的帶領下到閩南師范大學、集美大學學習,聆聽高等學府教授們精彩的講座,感受大學的人文氛圍。這對拓展他們的眼界,提升他們的教育素養是非常有幫助的。在正常上課期間,他們則分批輪流到杭州“千課萬人”聽課研訓。這樣高端的培訓讓教學點教師受益匪淺。某一偏遠的教學點教師從杭州聽課回來后寫道:杭州“千課萬人”小學低段語文“學本課堂”研討觀摩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情四射的示范課、見解獨特的報告、思維碰撞的互動點評,讓我這個來自偏遠山村的語文教師大開眼界:原來語文課是這樣的精彩紛呈;原來當語文教師是這樣的幸福。名師也是磨礪出來的,我為什么不可以呢?
2. 請進來,增強內功。每一個學期,市進修學校都會邀請各路專家到“家門口”進行全員培訓,如信息技術培訓、漢語言知識培訓、論文撰寫培訓等等。福建省教育十大杰出人物,全國模范教師陳文明老師先進事跡報告《執著追求,成就教育夢想》感動著每一位教學點教師。陳文明老師是鄉村教師的典范。他1982年師范畢業后,就一直堅持在最邊遠、最艱苦的鄉村小學任教,就是這樣艱苦的環境鑄就了他人生的輝煌,實現了人生的價值。他的事跡告訴了鄉村教師突圍之道――成功來源于自己的努力,突破陳舊的教育教學觀念,構筑自身的思想園地,堅守教育信念。
都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平凡人、平凡事、身邊人、身邊事,點燃的是希望之燈,照亮的是人生之路。
3. 同進步,導師引領。教學點培訓引用國外先進的“導師制”“指導小組制”,制定“導師責任制”實行培訓考核目標,充分發揮導師作用,確保培訓質量奠定基礎。筆者和進修學校高級數學教研員黃老師與最偏遠鄉村的五位年輕教師結為師徒。在未來的三年里我們共同學習、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2014年12月,天上飄著小雪,我們第一次下校培訓,山路十八彎,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顛簸才到達目的地。我上了一節科學示范課后,聽了羅老師、范老師執教的數學課和一年級語文單元試卷講評課。聽他們的課,我和黃老師都有一個共識:由于長期在農村教學點(完小)教學,缺乏信息溝通、專業引領、合作研修,他們個人專業成長基本停滯,教育理念、教學方法陳舊,教育素養逐步退化。
面對這五位年輕的教師,作為導師的我們該做什么?上示范課、聽課、點評、研修是不可少的,但僅這樣的常規培訓是不夠的。有什么方法能讓地處偏遠的山村教師、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一起享受現代教育資源?我想起了2013年去支教的某教學點。這個教學點只有5位老師(其中英語教師還要走教),四個年級,共38位學生。這個教學點是我市“數字化資源”全覆蓋運用示范點,老師們的授課與全國名師精彩的講解完美結合。拿音樂課來說吧,老師在一節課里同時上兩個年級游刃有余。當二年級學生聽視頻里的老師上課時,執教老師便去指導一年級學生學習。當一年級學生歡快地跟著視頻且歌且舞時,老師又到二年級組織教學。老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領導者,引導孩子們分享先進的教學方法和優質的課堂教學。
在教學研討會上,我把這個教學點教學情況向老師們做了介紹。這些好學的年輕人聽了很感興趣,很樂于去學習、去嘗試。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看到了曙光。決定把這項工作作為課題深入研究,以此作為突破口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改進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能。我開始忙活起來,調查、搜索資料,寫課題論證……向省科學規劃辦申請課題研究。可惜這個課題申請未通過立項,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對“教學點數字化資源”運用的實踐研究。
在培訓的過程中,我們導師組成員、教學點教師之間逐漸建立起深厚的情誼。有一件事值得一提。2015年5月,我們特邀示范教學點負責人馮老師前往該教學點一起做培訓,不料出城不到10公里出現了極其驚險的一幕:剛學會開車的黃老師一個小小失誤導致車子像脫韁的野馬沖向右邊的山崖,眼看車子就要沖出排水溝,墜入深谷。“小命難保”的念頭剛一閃而過,我已被甩到右邊的座位上。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響聲,車子竟然沖出排水溝折回到公路上,驚魂未定的我們趕緊下車,只見右邊車門磨損得慘不忍睹。沒想到,黃老師很淡定地說了一句:“沒事,車還能跑。我們繼續前行!”每次我想起這件驚心動魄的事,常會為自己,為我們的團隊而感動: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貴的呢?人活著有時需要一種勇氣,需要一種精氣神。
三、挖掘潛能,同伴互助
1. 創建學習共同體。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師是尚未開發的巨大課程資源。如果沒有教師主動的參與、研究,任何教育改革最終都是難以成功的。為此,在培訓的過程中,尤其要珍視教師自身的資源。
馮老師給該教學點帶來了不一樣的培訓,一次教學點與教學點的深度交流。他不僅傾情提供了1至4年級全部學科的教學資源,還就地用“數字化資源”上了一節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可貴的沉默》示范課。直觀的演示,為教師們今后的教學打開了新的思路。上完課后,馮老師手把手教大家如何使用數字資源,如何鏈接資源庫、如何解壓、如何尋找有用的材料……老師們在馮老師的指點下,逐一上臺學習運用。
在這偏僻的山村,一群愛學習的年輕人,經過半年的摸索都能較熟練地使用“數字化資源”,如視頻的切換、師生的互動、與視頻同步學習、老師根據學情及時調整教學等等。當然還有許多問題,如語文課,如何讓鄉村學生按視頻的標準有聲有色朗讀課文;數學課學生看一遍視頻還不理解,老師如何引導學生合作、討論補充視頻的不足等等。老師們不僅能反思存在的問題,還能提出解決方法,改進教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