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9:4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內科護理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1.1物理性危險因素針刺傷
針刺傷與銳器傷已成為臨床護理人員主要的職業傷害。內科護理人員職業感染的危險性是普通人群的20倍,并且85%歸因于針刺傷。
1.2化學性危害因素消毒劑
一些高效消毒滅菌劑對人體的呼吸道、皮膚、眼睛等都有一定的影響。長期接觸會引起結膜炎、咽喉炎和支氣管炎反應性疾病??諝庵泄脑试S含量如果超標、就會引起頭痛及口腔黏膜發生炎癥;甲醛溶液,甲醛滅菌法是臨床上用于防止院內消毒,此法對預防細菌和病毒的感染效果好。但是甲醛對眼球和呼吸道黏膜有很強的刺激作用,直接危害醫護人員的健康。
1.3生物性危害因素
醫院內各種細菌、病毒可在空氣中形成溶膠,造成污染并難以控制,特別是護理人員呼吸道感染的機會明顯增加。護理人員會不可避免地經常接觸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增加了感染機會。
1.4護士的責任心缺失
不執行醫院的規章制度,交接換班對接不認真查對醫囑。護士不及時學習掌握新技術和新護理方法,無法熟練使用各種急救搶救儀器。溝通質量欠佳,無法與病人及其家屬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工作中的法律意識薄弱。由于護理人員嚴重缺少,很多人往往處于疲憊狀態下工作,導致自身預防保護的意識不夠強。還有的護理人員性格急躁、粗心大意。也有的是缺乏經驗的護理人員容易違反防銳器損傷的規范程序,從而增加受傷機會醫療器械風險。
1.5環境風險護理工作突發事件多
壓力大,長期得不到宣泄,極易出現抵抗力下降,加之一些患者情緒不穩定,容易對護理人員的言行產生誤解,與護理人員易引起爭端,遭到辱罵,因為人身安全受到威脅,醫護人員就會產生恐懼、焦慮等心理。還有的醫院由于床位間距小和醫療器械配備不足,使得護士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也容易使護理人員在緊張的工作,以此醫院要完善職業風險管理制度,努力把護理危險因素的發生率降到最低。護患之間是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關系,如病人靜脈注射時沒有“一針見血”,病人認為護士技術差,心中不悅產生護患矛盾,同時也會因為患者的不配合而發生針刺事件。特別是手術后并發癥也較多,患者的病情一旦加重,家屬往往會遷怒于護士,患者投訴加劇了醫護人員的工作負荷,增強了他們的工作強度和心理壓力。
2內科護理防護危害因素的措施
2.1防護物理性危害因素的措施
做好急救物品的應用與管理。搶救藥品要做到數量定量、根據物品的使用情況建立設備保養記錄。各種新設備、新儀器啟用前先對使用人員進行培訓,保證每位護理人員都能正確操作儀器,防止醫療護理事故的發生。充分認識針刺傷的危害性,工作中要嚴格管理各種銳器,做到有效預防,做好標準預防知識的學習,提高預防的自覺性。如果發生銳器傷應立即盡可能擠出傷口處的血液,用流動水進行沖洗。盡可能的回避跟中輻射,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過量輻射。
2.2防護化學性危害因素的措施
首先是掌握化學消毒劑的性能。掌握化學藥品的功效及濃度,取放物品時要戴口罩,眼鏡,防止與藥品避免直接接觸。若不慎將消毒液濺入眼內或皮膚,要用清水反復沖洗,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害。工作中護士應戴手套,防止用手直接接觸汞;應保持地面,墻壁保持光潔,醫院要對醫務人員進行體內汞蓄積量的定期測定。
2.3生物危險因素的防護
操作中盡量減少與患者血液、體液的接觸,嚴格遵守并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工作中養成操作后及時洗手的良好習慣,使用速效洗手液可減少疾病和微生物的傳播,同時還要加強預防接種,防患于未然。
2.4提高護理人員個人能力
首先要加強護士基本功訓練,靜脈穿刺要提高準確率,這樣能起到減少自身感染的作用。其次是培養抗壓能力。提高自我護理技術,不斷學習新的護理知識、技能來提高自身業務素質,練就良好的服務態度和恰當運用溝通技巧,從根本上減少風險的發生。防范護理要從提高法律意識入手,全面學習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充分認識到執行法律、法規的重要性。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加強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增強護理人員防范護理風險的意識和能力。
3結論
護士從事著高風險、高壓力、高強度的工作,內科護士所面對的都是長期患病的患者,工作中經常面臨各種危機,突發及多變的情況涉及到護士與患者、家屬、醫生及其他護士等。面對日益增多的壓力源,她們十分渴望得到心理上的支持。而護生做為護士的前身,在實習的過程中能否承受住各種壓力,并順利的走上工作崗位,為醫護一線輸送新鮮的血液和補充優秀的人才,是對醫護工作的一個支撐,同時,也是對醫護教育的一個考驗,更是對護生的一次自我挑戰。本文能過對護生在內科實習的壓力源和壓力進行辯別探討,以期對護生以及醫護工作提供一些基礎的理論支持。
2.相關理論分析
2.1相關概念
2.1.1壓力源
是指醫護人員在接診、施救過程中應對偶發的特殊情況而產生的心理障礙,泛指醫護人員應對病危病人及患者病情突然惡化及至死亡的心理應對,并由此對醫護人員心理產生的抵觸及排斥。
2.2遇到的壓力因素
2.2.1緊急的工作性質
醫護臨床工作性質所接觸的病患狀況不一而足,無法預知和不可逆料性極強,因此,醫護人員必須及時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依據病情變化做出應反映和采取具體措施,以能滿足患者的需要為目的,緊急的工作性質給醫護人員造成了較大工作壓力。
2.2.2醫患的目標取向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醫療技術的依賴程度以及對挽救病患的期待程度有所增長,與此同時,病患的患病原因和患病性質也隨之變化且呈增長趨勢,醫護與病患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醫患之間的目標取向不同,往使患者及其家屬遷怒于醫護人員,這對醫護人員也造成了較大的工作壓力。
2.2.3差異的病患狀況
護士所要面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救治,而是情況各異的患者,患者中有的飽受疾病折磨,有的突發危急疾病,他們的心理狀態和教育層次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帶給護士的就是頻繁的應對患者及其家屬憤怒、恐懼、悲傷、喜悅等快速的情緒變化,患者的差異性對護士的心理也能造成直接的壓力。
2.2.4高危的醫護風險
護士不同于其他職業,有緩和的余地,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微末的失誤都可能造成高危的風險,責任完全由護士承擔,護士雖然只是醫生的助手,但患者卻把護士當做救命的直接人,工作的高危性對護士的心理造成了更大的壓力。
2.3壓力綜合表現
由于護理工作任務繁重,技術操作多,責任大,工作不規律等諸多壓力的影響,使護理人員心理狀況不容樂觀。長期過度緊張和高強度壓力使她們對工作產生疲憊感,甚至出現心身耗竭綜合征(burnoutsyndrome,BS),表現為情緒低落、焦慮、煩躁或抑郁不良心理反應。
3.心理素質的培養
有研究表明,住院患者對護士的關愛行為較為不滿意的方面涉及護士的心理素質、情感能力、創造力,以及在工作中表現的主動靈活和獨立性等。患者的這些憂慮又正是護士心理失衡的具體表現?;诖?,對于護生的內科實習壓力源的判別和壓力研究應從壓力因素的成因入手,有針對性的加以解決,幫助護生在內科實習過程中消解心理壓力,培養心理素質。
3.1搭建承受緩臺
所謂的承受緩臺,是指在護生內科實習前留有準備階段,通過全方位的護理理論分析和護理實踐指導,強化護生對護理工作的認知,對復雜的護理工作有一個初步和完整的了解,并預先在思想和心理上產生承受的抗體,提高護理心理障礙的免疫能力。
3.2做到循序漸進
護生實生是學業的規定科目,也是對護生能否適應崗位的一次檢驗,因此,在實習前要充分征求護生的意見,可采取分批次、分層次的操作實踐培訓形式,讓護生循序的進入實習場景,接受實習內容,并在護生間適時開展討論和座談活動,分批次的組織護生對護生進行指導和幫教,最終實現全體護生實習科目的完成。
3.3加強后續疏導
護生實習過程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也是一個適應的過程,因此,要對護生的實習心得和體會以及產生的心理障礙加強后續的疏導,幫助他們做好實習過程中的心理壓力化解工作,不能讓護生無止境的承受超負荷的壓力,而打消他們承受的信心。
我國高等護理教育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護理本科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內科護理學”教學現狀并不樂觀。其一,教學模式單一,主要采取“老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加之教學內容繁多、學時緊、教學進度快,整堂課呈現“滿堂灌”的特點,學生自學和討論的時間少,不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團隊意識。其二,由于教學手段和方法較少,缺乏大量生動、易于理解的動態音像資料、直觀性差,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課堂氣氛呆板,影響學習效果。其三,因師資力量缺乏、教學經費不足等,教學活動多在教室內完成,沒有條件讓學生時時到醫院見習進行實景教學,學生沒有臨床護理經驗,又要接受本門課程要求的臨床實踐知識,抽象難懂、枯燥乏味[3],久而久之,便會產生厭學心理。如此種種,均有礙于學生臨床思維及綜合能力的培養,致使其進入臨床后動手能力差,團隊協作意識不足,不善與人溝通,醫護關系、護患關系緊張,“高分低能”現象尤為突出。因此,探索一套科學、合理、適用的教學模式,來改善本科內科護理學教學現狀勢在必行。
二、基于建構主義的內科護理學教學設計
建構主義指導下的教學過程包含“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四大要素。基于此,筆者所在教研室嘗試運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見圖1)于內科疾病教學中,通過情境創設,力圖還原臨床真實場景,以培養和提高護生的創新思維和協作學習能力。本文將以“消化系統疾病”為例設計教學內容。
(一)分析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中,分析教學目標是為了明確學習主題及要求?!跋到y疾病”教學目標的確定分兩步完成。1.分析整章課程的教學目標。消化系統疾病是內科護理學的重點章節,其教學內容分為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兩大體系。學習該系統的總體目標是使學生樹立“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觀,掌握臨床消化內科常見多發病的基本理論知識、護理實踐操作,熟練運用護理程序準確評估病人的健康狀況,培養科學的臨床思維及團隊協作意識。2.確定各教學單元的教學目標。結合以往教學經驗,以上述目標為基礎,我們對整章課程進行歸納、分類、整理,將其分為兩大不同的教學單元,即消化系統概述和消化系統各論。在教學中進一步梳理出各單元所涵蓋的知識點和具體目標。消化系統概述是整章的總述,介紹了本系統的常見癥狀與體征。消化系統各論是整章的主體,主要闡述臨床消化內科常見、多發疾病的護理。根據護理專業本科培養目標及執業護士資格考試大綱,通過分析確定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掌握惡心與嘔吐、吞咽困難、腹痛、腹瀉與便秘、嘔血與黑便、黃疸等的定義、病因、臨床特征、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掌握常見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肝硬化、急性胰腺炎、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等的病因及誘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并發癥、輔助檢查、治療及搶救配合原則、常用藥物及療效觀察、護理措施和健康指導;(2)技能目標———培養護生運用護理程序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況,為患者制訂一套完整的護理計劃及保健方案。
(二)創設臨床情境建構主義指導下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習環境的設定,而情境創設則是其中至關重要的部分。對學生臨床思維培養的最佳方法莫過于讓其身臨其境。在實際教學中,緊扣教學目的,或請學生列舉生活中與疾病相關的案例,或以角色扮演,或應用現代技術將呆板的文字轉化為生動、直觀、形象的聲音、圖片及動畫,或組織學生親臨病床等方式,盡可能為學生營造一個接近真實的臨床護理情境,激發有效聯想,提高學習興趣,使其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發現和同化新知識。例如在講授“肝硬化病人的護理”一節時,教師采編醫院臨床資料進行一定修飾后作為授課案例,應用多媒體形式導入課堂,為教學的深入進行做鋪墊。針對所創情境,教師提出與本節課教學目標密切相關的問題,如“你認為患者是肝硬化,依據是什么”、“引起肝硬化的病因有哪些”、“肝硬化失代償期的臨床表現有哪些?可能會出現哪些并發癥”、“該患者應如何護理”等作為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的主題,以達到學習任務的呈現。
(三)自主學習與協作會話自主學習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的核心,也是學生協作會話的基礎。在面對學習主題時,學生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查閱相關信息資料,甄別當前擬解決的問題,經過邏輯推理,初步形成假設制定解決方案。教師在自主學習設計中主要起引導作用,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其自主分析探索,同時給予適時的提煉和概括,以幫助學生依據實施中和實施后的反饋信息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如在“肝硬化病人的護理”一節,教師以案例為模板提出問題,呈現出學習任務,啟發學生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如書籍、文字資料、音像資料、CAI及多媒體課件、網絡信息等自主閱讀、思考、調查訪問,收集與本學習主題有關的信息,進而對肝硬化形成自己的初步認識,若在此過程中學生對資料的獲取、問題的分析確有困難,教師應予以適當幫助。協作學習是建構主義教學觀的重心,可以是師生間的合作,也可是學生間的合作。在教師的組織下,圍繞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學生群體進行探索協商,彼此交流,相互溝通。我們將學生分成5-8人一組,組內成員就肝硬化常見并發癥的誘因、臨床表現、護理中的注意事項等問題各抒己見,互相反饋信息、評價,小組內部意見一致后,委派代表演示,進行組間比較、提問、討論,教師認真傾聽每組同學的發言,根據他們的展示及時提出問題并給予引導總結,以進一步完善和加深學生對疾病的認識,提高準確判斷疾病的能力。
(四)評價學習效果,實現意義建構學習效果評價體系的設計須兼顧全面、主觀與客觀的原則,且應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故該模式可采取個人自我評價、小組對組內成員評價以及教師評價三者結合的方式進行。相關理論知識,可在題庫中隨機抽取一些測試題,測試學習效果。相關實踐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小組評價為佳,如評判“對肝硬化腹水病人行腹腔穿刺術的護理配合”效果,在模擬病房,由一位小組成員對模擬病人進行操作,結束后由組內集體討論評價,教師全程參與糾正總結操作中出現的問題。對教學形式的贊同情況,由教師設計問卷于課后發放學生調查評判。根據評價結果,針對學習中的薄弱環節補充學習材料和強化練習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糾正原有的錯誤理解或片面認識,深化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
三、結語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70例神經內科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5例,女25例。年齡24~68歲,平均47.6歲。所有患者經過臨床診斷均為神經內科疾病,其中重癥肌無力21例(占30.00%),三叉神經痛13例(占18.57%),坐骨神經痛11例(占15.71%),神經系統變性疾病10例(占14.29%),遺傳病8例(占11.43%),周圍神經病(四肢麻木、無力)7例(占10.00%)。根據隨機原則將其等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基礎護理,試驗組患者接受基礎護理和心理護理?;A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用藥護理。在患者治療過程中,由于經常服藥,容易產生厭惡感,可能發生不吃藥、自己減少藥量的情況。由于無法遵從醫囑服藥,因而很難達到治療目的,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病情的改善。護理人員要督促患者按時服藥,向患者說明不按時服藥的后果,引起患者的重視。(2)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神經內科的患者在治療后出現后遺癥的幾率較大,致殘率較高,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協助患者進行神經功能鍛煉。藥物治療結束后定期到醫院復查,還要向患者普及神經內科疾病的相關知識,讓患者認識、了解疾病,掌握疾病的預防、治療方法,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心理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保持良好溝通。許多患者由于疾病產生傷感、抑郁、煩躁、孤僻、易激動等不良情緒。對此護理人員要耐心與之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解答患者疑問,盡量幫助患者消除顧慮,配合治療。(2)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患者初入醫院時,容易產生陌生感和焦慮感,護理人員及時主動與患者接觸,真誠地與之交流,給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信任感。同時主動向患者介紹醫院情況、治療方法等,消除其心理顧慮,自覺配合治療。(3)爭取家屬配合。在治療過程中向家屬進行宣傳教育,普及疾病知識,避免患者受到不良外界刺激,爭取家屬的配合,加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4)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療環境。病房的環境對患者的心理狀態起著巨大作用,適宜的溫度、濕度,良好的通風,柔和的光線,干凈的床單、被褥都會讓患者感到溫馨和舒適,有助于患者康復。
1.3觀察指標
對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共設20道題,每題分值為1~5分,最終得分>80分視為非常滿意;60~80分視為比較滿意;<60分視為不滿意。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4.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等級資料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小結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于都縣人民醫院心內科收治的患者9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25例;年齡35~68歲,平均46.6歲;心腦血管疾病29例,呼吸系統疾病11例,血液類疾病8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27例;年齡36~70歲,平均47.2歲;心腦血管疾病31例,呼吸系統疾病12例,血液類疾病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尿激酶治療,將尿激酶150萬U加入0.9%氯化鈉溶液100ml,靜脈滴注。對照組患者予以傳統護理,即基本的生活護理,講解疾病有關的護理知識和方法,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屬問題,與患者親切交流,讓患者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優質護理,具體如下。
1.2.1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是指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實施過程中運用醫學心理學知識,用恰當的方法和科學的態度減輕患者精神痛苦、顧慮、壓力及思想負擔。心內科疾病通常較為嚴重,病死率較高,故患者心理壓力較大,常伴有焦慮、絕望及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不同癥狀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穩定患者情緒。
1.2.2生活護理
實施護理過程中應保持床單、被褥干凈、整潔,經常清洗和晾曬,同時幫助患者變換,保持患者皮膚干燥,防止壓瘡發生。呼吸困難和發熱患者易出現口臭、口干,應加強對患者口腔護理,可使用朵貝爾氏溶液或0.9%氯化鈉溶液做好口腔護理,預防口腔感染。
1.2.3營養護理
住院期間患者易出現營養不良,因心理和生理原因導致食欲下降,故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飲食狀況、營養攝取情況及體質量綜合安排患者飲食,以細軟和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避免食用咀嚼過于用力和下咽困難的食物,少食多餐,定時進餐。
1.2.4臨床指標監護
實施優質護理服務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若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采取必要的護理措施,患者出院前進行健康宣教,讓患者對疾病知識有一定了解。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抑郁自評量表(SDS)與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及生活質量(日常生活、軀體生理功能狀態和自覺癥狀)評分。生活質量總分144分,日常生活和軀體生理功能狀態各35分,自覺癥狀74分。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SAS和SDS評分
護理前兩組患者SAS和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AS和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生活質量評分
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評分為(25.5±3.2)分、軀體生理功能狀態評分為(23.4±8.2)分、自覺癥狀評分為(61.1±5.4)分;對照組患者日常生活評分為(17.8±5.1)分、軀體生理功能狀態評分為(18.2±5.8)分、自覺癥狀評分為(57.3±6.9)分。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軀體生理功能狀態和自覺癥狀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的干部內科擁有床位45張,護士16名,其中,主管護師2名,護師5名,護士8名,助理護士1名。本次研究開展于2014年1月以后,干部內科開始實施護理績效考核制度,并進行為期一年的觀察與研究,因此,研究以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的干部內科護理工作作為觀察組,以2014年以后至2015年1月的干部內科護理工作作為實驗組,將兩組的護理工作進行對比研究。
1.2方法
1.2.1明確嚴格的干部內科護理流程。
具體的干部內科護理流程包括:(1)護理人員要做好基礎護理工作,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減少患者因疾病所帶來的疼痛感;(2)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及時疏導;(3)主動為患者講解健康知識,提高患者自我保護的能力;(4)提升護理人員的文書書寫水平。
1.2.2制定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標準。
具體的績效考核標準包括:(1)護理日常工作管理方面,通過采用"分層定崗"]的方式進行護理工作的層層管理與監督;(2)職業技能方面,對護理人員開展定期培訓,并對其護理技能進行考試打分,確保工作者的護理技能合格,減少不當的護理操作;(3)職業道德方面,組織護理人員學習護理職業道德知識的學習,使其端正工作態度,轉變護理服務理念,嚴格遵守醫院規章制度;(4)服務質量方面,熟悉護理流程及具體的護理措施,落實人性化護理服務理念。
1.2.3成立專門的績效考核機構。
績效考核機構的設立,能夠提升護理工作效率??冃Э己藱C構的構成:護士長1名、護理質控員1名以及民主推舉的護理工作者1名,根據《績效考核制度》的各項標準對干部內科每一位護理人員的日常護理工作進行嚴格考核,并對其護理工作進行打分,60分為及格,70~79分為中等水平,80分以上為優秀,對于不及格或處在及格邊緣的護理人員要進行及時督促與警醒,促使其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
1.2.4實施獎金的績效分配。
獎金績效分配能極大提升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創造更好的護理服務。具體的獎金績效分配包括:"固定工資+績效獎金",固定工資是基礎工資與崗位工資的結合,績效獎金以考核小組與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程度作為獎金發放依據。
1.3評估指標
自行設計兩套問卷,包括《護士對當前工作滿意度的問卷調查》和《干部內科患者對當前護理滿意度的問卷調查》,分別用來評估干部內科護理工作者對護理績效考核的滿意度及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同時,通過分析護理不當造成醫療事故的發生率來評估醫院的護理服務水平。
1.4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干部內科護理工作者對護理績效考核的滿意度分析
在實施護理績效考核后,我們發現護理人員在個人能力提升、工資待遇以及對工作的滿意度與認可度方面的滿意度遠高于對照組。
2.2干部內科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分析
在護理績效考核實施前,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為68.33%,護理績效考核實施之后,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提升到85.25%,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大大提升。
2.3干部內科護理服務水平的分析
通過對護理操作不當造成的醫療事故的統計分析,我們發現,醫療事故的發生率較護理績效考核實施前的發生率有所降低。
3.討論
對護士尤其是年輕的護士進行風險教育,使其對神經內科常見的風險因素有詳細的了解,例如患者墜床、壓瘡、燙傷、跌倒、自殺、文書書寫不當、給藥錯誤等,幫助護士樹立起強烈的風險意識;同時為了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針對我科室患者多功能障礙以及年齡偏大的特點,在病區的相應位置放置“小心燙傷”、“小心滑倒”等標語;對于有壓瘡風險的患者要及時報告、采取積極的預防治療措施;對于有墜床風險的患者,及時使用約束帶或者床欄進行約束;及時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對于有抑郁等不良心理的患者要及時疏導,防止出現患者自殺。
2細化績效管理
由護士長每月對護理的工作進行考評,考評內容包括護理技能、護理差錯發生情況、護理文書的書寫規范情況、護理工作實施情況等,按照優、良、中、差對護士進行評分,對于當季評估均為優者,給予一定金額績效獎勵,對于每季度中有一次以上“中”、“差”的護士,則從其績效獎金中扣除一定金額。1.3評價指標科室考核小組每季考核一次,內容包括健康教育、護理安全、文書書寫、基礎護理、特級及一級護理、急救技術考核,考核采取量化評分的方式進行,考核評分每項滿分為一百分,得分越高則表示實施的內容越好;采取我院自制量表在患者出院時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評分,問卷由患者自行填寫,當場回收,滿分一百分,得分越高表示越滿意。1.4統計學分析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結果
結果顯示,細節管理模式實施后各項目考核評分均顯著高于實施前(P<0.05,表1);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分為(95.33±3.18)分,對照組為(85.35±4.74)分,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418,P<0.05)。
4討論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神經內科接受治療的84例患者,將其平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2例患者。實驗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在47歲~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8.5)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在45歲~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4±7.9)歲。兩組患者進行研究前均確診為患有神經內科疾病,并且確保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管理方法進行管理,實驗組患者在常規方法的基礎上給予細節管理,其方法為:首先,醫院對護理人員進行集中的安全知識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自身修養;其次,給予患者適當的心理護理,對患者進行一定程度的健康教育宣傳;最后,護理人員必須充分重視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盡可能的減少患者并發癥的發生。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態度、護理滿意度與護理宣教得分情況進行觀察,并記錄分析。
1.4統計學處理
統計分析時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用x珋±s表示計量資料,用χ2檢驗計數資料,用t檢驗比較組間,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經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態度(93.47±4.24)分、護理滿意度(95.23±3.69)分與護理宣教(93.68±3.21)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態度(85.35±3.40)分、護理滿意度(81.32±3.98)分與護理宣教(79.34±4.45)分,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患者本身:①心血管內科疾病自身特征,入住本科室患者病情大多較為嚴重,倘若某些疾病發病初期就診不及時,極易出現搶救困難,甚至誘發生命危險,如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病癥,若救治不及時,則搶救的成功率較難獲得保證;②患者期望過高,由于患者對自身疾病缺乏正確認識,對康復過程存有過度期望,康復過程中稍有問題則將全部責任歸咎于醫護人員;部分患者難以適應住院環境,治療過程中情緒起伏較大,加之護理人員對于病情的描述各異,極易導致患者對于護理人員不信任;③遵醫性較差,部分患者由于疾病特征表現缺乏明顯性未引起應有重視,未遵醫囑按時服藥,擅自離開醫院造成病情惡化。
護理方面:①聯合用藥不當:心血管內科用藥涉及面廣,藥品種類復雜,極易混淆;不同藥物使用劑量千差萬別,同類藥物產地不同,其使用劑量也存在著較大差異,若護理人員在聯合用藥前未對所用藥物進行認真核查與比對,給藥時未遵照藥物處方劑量,誤看劑量等錯誤給藥,可將患者置于危險境地。在靜脈給藥或推注過程中,滴速不當則可造成心臟負擔加劇、血壓波動等不良反應,嚴重者可誘發心力衰竭;②護理記錄不當:護理記錄缺乏真實性,因護理監管力度不夠,導致部分缺乏遵醫性患者擅自離開病房或醫院,導致監測記錄空白,部分護理人員胡編亂造,導致護理記錄喪失真實性;護理記錄欠缺完整,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較為繁重,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每30min對各項生命體征進行檢測并記錄,患者病情穩定,監測次數可有所減少,護理人員可因工作繁重而疏忽護理記錄,造成護理少記或漏記;護理記錄缺乏實效性,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病情較為危急,急診患者較多,大部分急救護理記錄為后期補寫,可能導致護理記錄缺乏實效性。
醫院環境方面:①醫院缺乏醫療配套設施,治療技術相對落后,無法準確快速地診斷出病情;②住院環境管理不善,病房內隔音效果欠佳,噪音不利于心血管住院患者康復,病房內陪人多,空氣不好等引發住院患者不滿;病房清潔消毒不徹底,造成患者院內感染,地面濕滑造成跌倒等不良后果。
2防護措施
強化醫護人員責任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以科室為單位,實行護理人員崗位責任制,認真落實醫護人員醫德規范,組織護理人員學習護理安全實例,并引以為戒,由院內安全管理委員會對各個科室進行拉網式排查,檢查業務操作技能等,通過排查及時尋找安全隱患,并迅速整改落實到位。組織護理人員學習法律知識,使護理人員知法守法,做到嚴于律己,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強化護理人員業務技能培訓,提高其應急處理能力與護理水平。大力改善醫院治療環境,配備醫療設備,認真落實住院環境的管理規定。增加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疾病知識宣傳,使其正確對待疾病,提高患者遵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