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初一英語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3-03-23 15:20:10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初一英語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初一英語論文

第1篇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能集合多人的思維進行交流溝通,在觀點碰撞的同時就會讓每個人都收獲幾份拓展性思維方法,完全打破一個人的思維局限性,因此組織學生參與活動、學會合作是激發創新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同時在合作中,自己必須要擁有一個自己的看法用于交流,因此,就激勵每一個學生都積極思維,努力創新,讓自己的表達更出眾,更能說明問題。教師此時的任務就是將學生進行分組,注重層次性與實效性,一個組內應包含有優、中、差每個層次的學生,這樣才能實現思維互補,每個學生在活動中才會實現努力進取,在激烈的討論中開拓更廣闊的創造空間。比如在牛津初中英語9A《Unit4TVpro-grams》單元學習中,可以讓小組內進行一個討論和資料的征集,為小組間的辯論做準備,因為已經是初中三年級的學生了,對于語言的運用已經到了可以實踐化的地步了,因此,教師組織引導了一次以《IsTVgoodorbad?》為題的辯論比賽,組內學生進行有效分工,收集資料、組織語言、抒發觀點、創新理論等,然后再通過等形式,落實收尾,在比賽當中,學生都躍躍欲試,熱情高漲,辯駁之聲此起彼伏,競爭激烈,積極思維,努力反擊,在濃厚的氛圍中,每一個學生都達到了創新思維的要求。

2.激疑設疑解疑有意訓練,激發創新意識

有問題,就會激發思考,有思考,就會激發思維拓展,有了思維拓展,自然就有了創新意識。教師在授課當中,應在合適的環節進行設疑,激發學生思維,讓其在不斷思考中,發現并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在發現中,提升創造自信。教師的引導很重要,需精心備課,那里可以設疑要心中有數,對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有意訓練與有效引導。在牛津初中英語7B《Unit4Amazingthings》單元學習中,學生對奇怪而神秘的事物本就充滿了疑問和好奇,教師就可以在授課當中時不時進行激疑,讓其在趣味中積極解疑,這樣會大幅度激發其創新思維的產生?”“Doyouknowifthefishcloseeyeswhenitissleeping?”出乎意料的題目讓學生們捧腹,也讓學生們在了解課文大致內容之后,進行拓展性的趣味思索,各種答案應運而生,有的標新立異,有的別出心裁,還有的逾越常規,敢于大膽想象猜測,突破思維定式的條條框框,得出一個個令人難以置信,又角度多樣的答案,這樣的發散思維訓練讓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與創新能力又高了一個臺階。

3.倡導自學重視學法指導,搭建創新樞紐

第2篇

從關聯主義學習理論進行分析,當今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課堂中,英語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主要存在三大問題。忽略了對學生閱讀學習動機的指引對于初中生而言,每個學生的閱讀學習動機各不相同。例如,有一大部分學生的英語閱讀學習是為了應付考試,在英語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會依據試題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閱讀,這樣的學習方式比較死板,學到的是“死知識”,很難激發學生學習閱讀的興趣。因此,合理有效地指引學生閱讀學習的動機是極其關鍵的。剝奪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當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將自己作為教學的主體,在閱讀講解中采取滿堂灌的方式。這樣的課堂教學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學生無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限制了學生學習閱讀的思維模式和閱讀技巧。閱讀材料選擇不當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材料的選擇尤為重要,是直接決定教學活動是否能夠達到理想教學效果的決定性因素。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在選擇閱讀材料時忽略了學生的興趣愛好,脫離了現實生活。如閱讀材料中存在過多生詞、復雜的句型,這樣一來,學生對文章難以理解,就會失去閱讀的興趣與信心。

2關聯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英語閱讀教學方案設計

本文對關聯主義學習理論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方案的設計中,著重分析歷年中考閱讀題型和閱讀模式,并對傳統英語閱讀教學模式中的不足進行反思和修正,通過關聯主義學習理論為學生閱讀學習提供更多的通道。本次設計主要以信息技術為支撐,關聯主義學習理論為核心,對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篇章閱讀進行教學設計與分析,著重對英語閱讀教學模式進行設計。選取的閱讀文章是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第四課“WhatshouldIdo”。教學內容:WhatshouldIdo?課時:Period5(第五課時)教學對象:八年級學生一、教材分析本節課的授課內容是SectionC部分的閱讀文章。本課時主要是在前四個課時的聽、說、讀、寫學習的基礎上,深入掌握閱讀的方法與技巧。通過閱讀教材,讓學生在新教學模式下進一步掌握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之余,做適當的戶外活動,這是有益的;學會減壓。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掌握閱讀中涉及的生詞、短語:until,fit,asmuchaspossible,pressure,complain,include,pushy,send,allkindsof,compare,crazy,themselves,adult,ontheonehand,ontheotherhand,Organized。②掌握固定短語搭配:notuntil,fit,include,send,bythemselves,it’stimefor.../to...,asmuchaspossible,takepartin,see...doing,comparewith,ontheone/otherhand。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方式,在指定的任務中不斷探索,組內之間交流互動,集思廣益,豐富知識,對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本文的學習,學會適當的放松、勞逸結合,對于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做好規劃。三、教學重難點1)Languagepoints(語言要點)。2)Readingandwriting(閱讀與習題練習)。四、教法與學法Task-basedteachingmethod,即通過任務鏈,讓學生了解閱讀策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五、教學資源網絡教室,自行設計的多媒體課件(CAI教學輔助課件)。六、教學過程1)Pre-reading(閱讀前的活動)。①教師活動。通過多媒體播放一段有關美國學生的生活以及課后活動的視頻,從而創設情境,讓學生思考自己平日在課后會做些什么。對學生在本單元前四課時所學的單詞的掌握情況進行了解。②學生活動。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思考自己在課后會做些什么?與美國學生有何不同?復習本單元前四課時的單詞、詞組。③媒體工具(信息資源)。通過視頻來創設教學情境,利用思維導圖工具與PPT相結合,將本文中相關的詞匯、短語進行展現,通過思維導圖工具進行相近詞匯、詞組的組合,便于學生的理解與記憶。④設計意圖。通過情境創設與創設疑境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媒體工具(PPT與思維導圖)的支撐,便于學生對本課涉及的新詞匯、詞組的理解與掌握。尤其是在思維導圖工具的作用下,將音形意相近的詞分為一組,便于區分與記憶。2)While-reading(閱讀中的活動)。①教師活動。教師在課堂中布置閱讀任務,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提導與幫助。②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文章能夠掌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每個國家的學生都有他們自己的壓力,利用搜索引擎來了解“Howtorelaxmentalburden”(如何緩解壓力)。③媒體工具(信息資源)。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搜索引擎),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掌握更多緩解壓力的方式。④設計意圖。利用信息技術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學生了解自己在英語閱讀中的不足,深入掌握閱讀理解的策略。同時,通過媒體工具(PPT、搜索引擎)來豐富學生的背景文化知識。3)After-reading(閱讀后的活動)。①教師活動。以提問的方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了解學生對文章的掌握情況,對文章的難點利用思維導圖工具進行講解、分析;讓學生討論自己的課后生活與閱讀文章中其他國家學生的課后活動的異同,并以小組形式進行匯報。②學生活動。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生將問題(自己的課后生活與閱讀文章中其他國家學生的課后活動的異同)的討論結果,與組內其他學生進行成果分享與交流。最后整理成報告的形式,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進行師生互動。③媒體工具(信息資源)。小組之間利用飛信等即時通訊工具對教師布置的任務進行交流討論,最終小組長利用相應的信息技術軟件(PPT或word)整理成報告的形式,將小組成員的報告內容進行展現。在此部分中,對于組內英語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組內其他成員可以利用遠程協作學習系統進行指導與幫助。④設計意圖。此部分活動是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和自信心。小組之間利用即時通訊工具和遠程協作學習系統進行問題的解決,圓滿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七、板書設計1)Whatdoyouusuallydoafterclass?2)Whyarestudentsnowundertoomuchpressure?3)Whendoyoufeelunderpressure?4)Whatshouldyoudotorelax?八、教學總結本節課利用視頻的方式,讓學生初步了解美國學生的課后生活,由此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思考自己平日在課后會做些什么,對學生在本單元前四課時所學的單詞的掌握情況進行了解。接著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通過文章了解課后生活與其他國家學生的課后生活有何不同?對于學習中存在的壓力如何去緩解?通過教師布置的任務,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進行獲取,教師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指導。整個教學環節以關聯主義為核心,以信息技術為關聯主義學習理論提供技術支持,為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解決問題提供更多的通道。例如,通過PPT的呈現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通過搜索引擎解決相應的疑惑,豐富背景文化知識;通過即時通訊工具(飛信)進行結果討論;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組內其他成員可以通過遠程協作學習系統給予一定的指導與幫助,利用媒體工具為學生知識的獲取和問題的解決提供更多的通道。

3結論

第3篇

學生的母語意識以及形成的語言體系真的對學生習得新語言會產生負面影響嗎?也不盡然。如果教師能善用母語,讓母語合理地介入初中英語教學,往往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母語介入的一個很大作用在于能提高學生的語言差異意識,這有利于學生認識到兩種語言的不同,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新語言時思維更清晰,掌握語言更準確。在表達方式及思維模式上,英語與漢語有著明顯的差異,學生很容易混淆。如果教師能讓母語有效地介入,就能夠形成直觀的對比,有助于學生準確記住教學要點。如“反義疑問句”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難點,因為在回答時,英語的思維邏輯與漢語相反,使很多學生在處理類似題目時經常出錯。以下列對話為例:A:Don’tyouwanttogotothemuseumwithusthisweekend?B:No,Idon’t.I’vegototherthingstodo.按照中文思維的回答是“是的,我不去了”,但英語表述為“yes,Idon’t.”所以很多學生不能理解“yes”在此處的意思。為了糾正學生的錯誤觀念,筆者以該例句為參考,對比了中英文的思維邏輯,并強調反義疑問句在英文中,應對事實進行回答,即“去”就是yes,“不去”就是no;漢語的邏輯在回答這個問題時,通常是對句子本身的回答。通過對比,學生能感受到兩種語言在使用上的不同,加深了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

二、在英語教學中有效運用母語遷移的策略

母語遷移策略是母語介入英語教學的有效實施方法,在正確母語遷移策略的引導下,通常能對初中英語教學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鑒于初中生語言掌握程度不深,母語的介入有助于新語言的學習。作為學生英語學習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教師應鼓勵學生使用雙解詞典,它對一個單詞既有中文解釋,又有英文解釋。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一個詞匯,而且能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以“clothes”這個單詞為例,如果只使用中文解釋,學生通常只能記住“衣服、服裝”這一個釋義,但是通常一個詞匯有很多種意思。如果有英文釋義,學生就能看到這個單詞更多的含義,通過中英文釋義的對比,就能加深學生對這個詞的了解。

三、結語

第4篇

弱化修飾詞使用頻率研究結果與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17個弱化修飾詞在CJ和EJ兩個語料庫中的使用頻率是具有可比性的。在CJ語料庫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四個弱化修飾詞為rather,enough,almost和relatively,其中折中詞rather在每百萬詞里出現了544次,占17個弱化修飾詞出現總頻數的36%;四個使用頻率最高的弱化修飾詞占出現總頻數的70%。在EJ語料庫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四個弱化修飾詞為rather,relatively,slightly和somewhat,其中近似詞almost在每百萬詞里出現了118次;折中詞rather在每百萬詞里出現了570次,占17個弱化修飾詞出現總頻數的36%,四個使用頻率最高的弱化修飾詞占出現總頻數的71%。

通過計算log-likelihood值,可以看出17個弱化修飾詞在兩個語料庫里的使用上存在著顯著差異(log-likelihood=1.545E2a,p=0.000<0.05)。通過研究結果可以看到兩個語料庫中折中詞rather和減弱詞relatively的使用頻數都很高,說明這兩個詞是期刊論文寫作中使用的常用詞,而最低程度詞barely和scarcely在語料庫中的出現頻數明顯低于其他弱化修飾詞,說明了這兩個詞并不常用于期刊論文寫作中。此外本研究發現中國英語學習者在期刊論文寫作中過多的使用了折中詞e-nough和近似詞almost,而少用了減弱詞slightly;英語本族語學生在期刊論文寫作中使用減弱詞somewhat的頻數相當于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兩倍。筆者隨后通過log-likelihood值的計算來對比每個弱化修飾詞在語料庫里的出現頻率,結果顯示:中國英語學習者在almost,enough,alittle,hardly使用上顯著性高于英語本族語學生;而在virtually,slightly,relatively,somewhat的使用上顯著性低于英語本族語學生。以almost一詞為例,中國英語學習者在期刊論文寫作中使用almost的頻數為168次,明顯高于英語本族語學生的使用頻數,其原因可能是受到了母語遷移的影響,梁茂成(2005)的研究中也發現由于almost一詞的中英文用法一致,因此中國英語學習者容易過多使用它,他同時還指出另一個中國英語學習者超用almost的原因在于這個詞是在英語課堂里最早被教與學的,因此中國英語學習者習慣于在他們的寫作中使用這個詞。

弱化修飾詞搭配研究結果與分析在研究了弱化修飾詞在兩個語料庫里的出現頻數之后,筆者選擇了具有顯著性差異的八個弱化修飾詞almost,enough,alittle,hardly,virtually,slightly,relatively,somewhat進行搭配研究。從統計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在CJ語料庫里出現了80種搭配,而在EJ語料庫里出現的搭配只有63種,也就是說在CJ語料庫里的搭配詞比EJ語料庫里多出了27%,由此可見,英語本族語學生比中國英語學習者更多的使用了弱化修飾詞搭配。通過分別對比每個弱化修飾詞在兩個語料庫的搭配情況可以看到,almost一詞傾向與表示整體性概念的詞語搭配,如exclusively;本族語學生在學術寫作中經常使用“virtually+identical”這個搭配,而這一特點并沒有在中國期刊論文庫中找到;英語本族語學生與中國英語學習者在期刊寫作中都經常使用enough搭配,這表明了enough搭配在學術寫作中是較為常用的一種詞語結構;同時研究結果還顯示alittle常與表示否定的詞語搭配,如unhappy,shy,uncomfortable;中國英語學習者傾向于用slightly修飾比較級的形容詞和表示肯定意義的詞語,如superior,smaller,lower,high-er,larger,better,different;在CJ語料庫中大多數與relatively搭配的詞是描述性的形容詞與副詞,如low,weak,short,easy,high等,這一點同EJ語料庫中的情況相同;此外在CJ語料庫中somewhat的搭配詞沒有顯示出相應的語義特點(見表2)。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英語本族語學生的期刊論文寫作中對于弱化修飾詞的使用是有固定的語義和語法特點的,而中國英語學習者對于一些弱化修飾詞搭配的特點掌握和運用的很好,但在學術寫作中還是會超用或少用一些搭配,英語本族語學生在學術寫作中通常會直接選用一些簡單但合適的形容詞,而中國英語學習者用一些弱化修飾詞來修飾形容詞、副詞以掩蓋自己的詞匯缺乏,另一個中國學習者超用一些弱化修飾詞的原因則是他們受到母語的影響或者不能準確的理解某些弱化修飾詞的語義域。

較好地運用弱化修飾詞可以豐富語言表達形式,調節語句中的詞語表達程度。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在教學中應加強弱化修飾詞fairly,slightly,hardly,merely的教學,指導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學術寫作中正確的使用rather,enough,almost,relatively。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效的提高學生對于弱化修飾詞搭配的使用是相當有必要的,這樣會使學生在寫作中更加地道地用英語進行表達。中國英語學習者也應當在英語課堂內外增加自己的語言輸入,減少在母語環境下,母語對英語表達的影響。

作者:程鈺瓊 單位:武昌理工學院

第5篇

關鍵詞:文化意識;跨文化交際能力;文化意識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9-0175-02

文化是人類社會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一種歷史形象,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文化。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承載了深刻的文化內涵。它不僅僅是一系列簡單的符號,它的表現形式深受人們所生存的社會影響,這其中包括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所以文化中包含著語言并影響著語言,而語言同時承載,傳播著文化。因此,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文化意識就是人們自覺認識文化的一種活動,是對一種文化內涵的領悟和熏陶。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語言文化的差異。英語文化意識也就是跨文化意識。“跨文化”一般指文化差異的比較或指文化差異狀況的存在。“跨文化意識”指影響人們行為和觀念的自身文化的理解。跨文化意識不僅僅是外在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一種內在的能力。

中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地域文化,歷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上。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促使各個民族創造了自身的文化。中國自古以漢民族為主在亞洲大陸上繁衍生息,人民的生活與農業密不可分。而英國在歷史上一直把航海業作為主要的經濟支柱。因此,這兩個民族通常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相同的含義。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會產生特定的文化,有些詞語是源于歷史典故的,具有強烈的歷史民族色彩,要掌握這些詞語就得明白歷史典故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眾所周知,佛教和道教在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主要的宗教,它們對漢民族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許多詞匯都來源于宗教或跟宗教有關的傳說。而在西方,基督教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很多是詞匯來源于《圣經》。因此,不同的宗教帶給民族的影響也是深遠的。所以,學生在學習外語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有必要提高外語的文化意識,這也是得體應用語言的保證。

在現行的初中英語教材中,文化的具體內容按照大綱和課程標準做了具體的安排。學生不僅需要掌握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同時要掌握文化知識。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要從根本上改變教育思想,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將語言知識的灌輸轉變成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在2001年的國家《英語課程標準》與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有以下特征:將文化意識正式作為學生學習的必備能力;它詳細地闡述了文化的含義,并指出了教師在文化教學中要承擔的任務;針對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學習階段,制定詳細的教學內容。

雖然國家制定了規范的課程標準,但是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的現狀并不樂觀。學生了解英美文化僅僅是通過簡單的電視、電腦、雜志和教材。這些渠道都是間接的、經過加工的,有些甚至是負面的內容。很少有學生是通過與英美國家的人交流而獲得直接感受。這就致使學生獲得知識都是被動的,并且這些知識都是零散的,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的。由于受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我國英語教學中重語言,輕文化的現象在教學環節中相當普遍。許多教師只關注學生是否能正確使用語法,能否正確運用詞匯,很少關注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另外,傳統的語言學理論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意識培養生硬地割裂開。例如,喬姆斯基的語言理論以及菲爾德結構主義語言學都把語言和文化分開。在語言教學中,語言技能和語言形式一直都是教學的中心,而文化教學和文化意識培養一直沒有得到重視。在初中英語教材中,文化教學內容相對較少,缺乏系統性。在教材中沒有一個專門的項目能夠承載有效的文化信息。目前在大部分的教材中,文化知識零星分布在各冊教材之中,教師很難掌握文化內容的“量”。這使教師在整體把握教材中文化知識教學時感到困難。

根據對《英語課程標準》中的文化意識的分析,我們認為在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是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異同產生興趣,并能根據各自的文化特點產生自己語言的理解。在標準中,有個單獨的部分涉及文化教學:它主要涉及西方國家的人文歷史,傳統風俗,文學意識和價值觀念等。在標準中文化內容的教育做出來總體的描述: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文化意識包含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在現行的新課標教材中文化意識的教育內容也得到了極大地增加。例如:在第七冊中分幾個單元談到了飲食文化的內容,不僅涉及西餐制作,也涉及中國飲食――面條。在第七冊中也向孩子們介紹了如何交友,以及在交往過程中要注意的禮節,如握手,親吻,鞠躬等姿勢。在第八冊中談到了中西方歷史文化,如節日,如名人,這都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在這幾冊書中還穿插了求醫問藥,購物,衣服穿著等民俗文化。這些一點一滴的文化內容使學生走出了教材,真正融入另一種文化中,這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內容。

教材只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一個途徑,它很單一,很枯燥。它只是編寫人員根據教育大綱制定的二語習得的指導書。課外閱讀材料才是幫助學生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的重要途徑。對于課外材料,學生要掌握的不僅僅是單詞、句型,更重要的是文化背景,歷史背景。例如:我們所熟知的美國西部淘金者,這之中不乏中國人參與其中,可是這些淘金者對美國本土人們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中國人以什么方式參與進來呢,這都需要學生在了解美國歷史和中國歷史文化后才能體會當時的問題。聽說訓練也是一個文化滲透的方式,孩子每天都沉浸在無限的學習中,殊不知這種方式根本就是填鴨過程,學生毫無興趣。央視有個精品欄目《希望英語》,以一個美國人的視角學習中國的事物,內容輕松愉快。類似這樣的節目還有很多,都能給學生帶來全新的英語學習體驗。

文化意識的培養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知識傳授過程,也不是簡單的接受英美文化,這是個涉及學生語言,文化知識和交際能力的復雜的學習過程。首先,教師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文化意識培養觀念。其次,教師要正確地了解文化意識的內涵。文化意識培養又包括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四方面的內容。它涉及的不僅僅是文化知識的灌輸,還包括理解能力,自覺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在不同時期設定不同的教育目標,使學生對語言文化有深層次的理解。文化知識的積累是積少成多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同時,教師要幫助學生從各個角度了解英美文化,教師一定要運用多種方式要把文化培養滲透在外語教學上,將學生培養成參與型文化交際的語言學習者。在外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知識基礎,又要重視文化知識的傳授,幫助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西方文化常識社交禮儀,為學生跨文化交際掃除障礙。在文化意識培養中,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是個重要因素,也是培養學生的前提。要培養學生的交際意識、對比意識和洞察意識。學生學習必須要建立在外語教學的基礎上,在此之上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展開各種豐富的活動,例如:推薦書目閱讀,觀看多媒體資源,比較中美文化差異等。教師在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必須在教學目標,資源和方法等多個方面進行提高和改進。在課堂的教學方式和課外的活動培養中,教師都應該多選擇跨文化交際的主題,為學生拓展思維空間。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一定要為學生創設真實的交際語境,增加親身實踐的機會,使學生真正的感受英美文化,幫助學生理解文化交際中的意義,從而更好地融入文化氛圍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個復雜并且多角度的內容。在英語教學中,它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結構為基礎,逐步把學生提升到一定的文化理解上,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同時,教師也要注意文化平等,不能盲目地接受或排斥西方文化,要以客觀、平和的心態去衡量中西方文化。以對方的價值觀評價對方的行為方式,理解并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參考文獻:

[1]陳琳,王薔,程曉堂.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韓紅.全球化語境下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藝術[J].外語學刊,2002(1).

[3]李劍軍.論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9.

[4]林娟娟.跨文化教學策略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4).

[5]蒲小君.外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技能[J].外語界,1991(2).

[6]舒麗萍.英語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實踐與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7]趙同慶.中學生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8]王白石.對高中英語教學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現狀的研究與反思[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9]王如娟.農村中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

[10]吳進業,王超明.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第6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5B-0031-02

遷移理論認為,知識具有遷移性,一種知識的學習過程和結果會對另一種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具有影響力,由此可以推斷,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完成其他的工作具有影響力,即運用已有的知識或經驗可以解決新的問題。根據影響效果遷移可以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負遷移指兩種學習之間的相互干擾、阻礙。本文所述為正遷移。“為遷移而教”是現代教育流行的頗有吸引力的口號。學校在培養學生時,不僅要給學生傳授書本上的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通過學習的遷移,學生可以由已掌握的知識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提高學習的效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明確認識語文教學中的“遷移”,在教學過程中有效促進學習的“遷移”,將對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的負擔非常有利。

一、遷移理論在教學中的意義

1.提高知識的系統化,形成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育心理學認為,遷移能夠把習得的知識、經驗或者技能等概括起來,形成一個系統化的知識網絡,進而形成一定的能力、品德和態度。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并不是把所學到的知識、所獲得的經驗或技能單純儲存于頭腦中,而是通過學習,把這些知識、經驗或技能內化于腦海中,并能結合各類情況運用到實際中,以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要實現知識的運用,只有通過對知識進行廣泛的遷移。因為只有通過遷移,才能把原本所具備的知識、經驗或技能進行改造,形成概念化、系統化的知識網絡,進而有效地調節個體活動,處理實際問題。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應用遷移理論,對培養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有著重要作用。

2.指導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掌握遷移理論的運用規律,對教學實踐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有利于教師根據教學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選擇教材內容、教學方法,對教學過程的組織進行嚴謹和合理的把控;另一方面,對遷移理論規律的把握,有助于教師把教學實踐中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遷移到新的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或教學方法中,實現高效的教學效果,使得學生在有限的課堂學習條件下,學得更多、學得更快、學得更好,提高學習的效率。

二、遷移教學法設計與運用

1.歸納遷移法

所謂歸納遷移就是在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點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中查找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抽象概括出概念和規律,遷移嫁接到新的知識體系中,內化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達到“以此山之石攻他山之玉”的目的,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思維能力。

對知識概括歸納進行強化,可以建立知識網絡結構,確定可以引導新知的相關舊知,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提供可行性前提。如在教學文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登泰山記》),“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愚公移山》)這些句子歸納出對古文中“陰”和“陽”的普遍性理解:用“陰陽”來說山水時,山之“陽”,水之“陰”指南面;山之“陰”,水之“陽”指北面,“陰陽”作為一對相反的概念,古人還用它們來解釋萬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晝夜、男女以至臟腑、氣血等。

由此總結,在學習文言文作品時,應該把每篇課文中較為典型和常用的文言虛詞、文言實詞以及文言句式歸納起來,進行分類整理,形成基本的文言文常識。在教學新的文言文作品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誘導,引導學生利用先前積累的文言文知識,聯系新的文言文作品的上下文,從中找出相似點,在具體的語境中細心領悟,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依靠豐富的文言文知識積累,解決學習新課時遇到的問題,這樣不但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完成了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訓練。

此外,初中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文章題材都是培養學生分類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如學習教材中的小說時,可以歸納出文章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并進行具體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行為習慣以及思想變化等。這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概括方法,可為知識遷移打下基礎。

2.對比遷移法

先前獲得的知識,對新學習的知識可以起到正遷移的作用,反過來,如果先前獲得的知識不是很牢固,那么后來學習的知識又會干擾舊知識,容易混淆不清。所以,對相似、容易發生混淆的知識,要加以對比,找出它們的不同之處,加強掌握知識的清晰度,防止負遷移。

所謂對比遷移,就是通過尋找知識的內在聯系并進行對比,探求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或不同點進行分析,形成更鮮明的特征,從而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在對比中同化或順應,達到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誘思探究教學論的創始人張熊飛教授說:“人的認識活動,實際上是一種認知結構不斷形成、完善、豐富的構建過程。任何不經過主體本身的同化或順應而形成的新認知結構,都是不牢固的。”此話啟示我們,要在教學中找對比點,以誘導學生思維為主,讓學生對比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中的相似點或不同點,進行合作、探究、交流,達到遷移的目的。

例如,蘇教版語文教材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主題,組織聽、說、讀、寫和語文實踐活動,每個單元都有精讀和略讀的篇目,另外還有一到兩篇“誦讀欣賞”課文。教材還以讀導寫,設計開放性作文題,編寫“口語交際”和“語文實踐活動”各三則,分別安排在六個單元中,還有“名著推薦與閱讀”以及“專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這些內容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指導學生進行比較,尋找這些知識的聯系點,讓前后的知識互相影響,從而使學生牢固掌握這些知識,有利于學生對于同一類型文章的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

又如,學生對表達技巧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其對詩歌、散文、小說等多種文體的鑒賞。表達技巧的含義較廣泛,主要體現在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上。不少中學生對這些概念模糊不清,賞析思路單一,不能從多個角度分析文章的表達技巧。教師有必要讓學生熟記以上概念及概念之間的區別,訓練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遷移到同種文體其他篇章的閱讀。

3.延伸遷移法

所謂延伸遷移,是將課文與生活現實聯系起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探究的熱情和興趣。這種方法既能把握教材的時代性,縮短教材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又能滿足學生渴望了解社會的心理需求。

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文中魯迅是懷著敬慕的心情刻畫壽鏡吾老先生的,但因為時代的不同,學生對壽鏡吾老先生的看法會有所不同,教學中可以“我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先生’”“從壽鏡吾老先生談談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等為話題,誘導學生思考,進行口頭表達,從而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

又如,《端午日》一文對賽龍舟場面進行了描寫,采用正面描寫(外貌描寫和動作描寫)刻畫出了槳手、帶頭的、鑼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現出比賽場面的緊張、熱烈,突出了奮力爭先的拼搏精神;同時,還通過想象“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側面烘托了比賽場面的熱烈。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是本文的一大寫作技巧,文中追鴨子的活動并未展開描寫,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因此,教師可以抓住這個契機,設計一個拓展延伸的小練筆“結合生活經歷,運用正面和側面描寫方法寫一段追鴨子的場面”,將課文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提高學生學習的遷移能力,從而使教師的“為遷移而教”和學生的“為遷移而學”默契地結合。

張熊飛教授說:“學生對已有知識、技能的概括化、系統化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出以前沒有認識過的同類新知識、技能的本質特征,并將其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進而轉化為能力。”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實踐中,老一輩教學工作者摸索出了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其中“把新課上成舊課”和“把舊課上成新課”的兩種教學境界就是極為高超的教學藝術。這都是遷移理論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靈活運用。在教學中使用遷移藝術的關鍵點是找準切入口,讓新舊知識對接,讓學生在學的樂趣中,通過遷移,讓大腦中已有的認知結構所貯存的信息復活,在新信息的作用下,參與同化或順應,從而獲得新的認知結構,形成能力。

第7篇

記憶按保持的時間可分為瞬時記憶,即時間保持短、信息容量大、形象鮮明、原始的記憶;短時記憶,即以能容納7+2個組塊為主要容量的記憶;長時記憶,即信息在記憶中儲存時間超過1分鐘以上,甚至幾天、幾周或數年,甚至終身不忘。記憶的基本過程為:識記、保持、再現/回憶。識記是記憶過程的開端,具有極強的選擇性;已經獲得的經驗在頭腦中的鞏固過程就是保持,否則就會出現不能再現或回憶不起來的情況,即遺忘。遺忘是有規律的,學習之后立即就會出現遺忘,最初的遺忘速度很快,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逐漸下降,達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遺忘了。

2記憶規律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1)明確記憶目的,增強詞匯學習的主動性

首先要有長遠的記憶目標和意圖。初中階段是英語學習的黃金階段,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詞匯的累積是成段表達的基礎和條件。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引導學生制定合適的記憶目標和計劃,以促使其英語能力得到長足的提高。其次,記憶的時間意圖應準確和明確。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已開始學習英語,但因英語屬于表音文字,與漢語的表意文字體系相差甚遠,許多學生深受遺忘困擾,很難將教材中出現的詞匯進行識記。長此以往,生詞越積越多,以至于許多學生開始主動放棄英語學習,并認為自己不適合學習英語。但心理學研究表明,80%以上的人的記憶能力都處于中等水平,能進行基本的學習生活活動。所以學生要按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三個層級對英語詞匯進行歸納,將記憶的重點放在需要短時記憶的詞匯上。最后要培養學生直接和間接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發現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點。例如許多女學生在英語學習上具有較高的學習能力,能短時間記住教材中出現的詞匯,且能通過課外閱讀增加其他詞匯。另外,教師還要通過鼓勵、表揚等手段激發學生積累詞匯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之愛學習、會學習。

(2)音意結合

意義記憶的材料保持時間長,利用提取快,受干擾少。在學習中,要以意義記憶為主,機械記憶為輔,發揮兩種記憶各自的長處,從而提高整個記憶的效果。首先,有效利用前綴與后綴詞素。如面對“unlike、unhappy、unlock、unmarried、unnatural”“impossible、impolite、immoral”等詞時,可有效利用“un-”“im-”前綴,從而快速記憶同類詞匯;面對“useful、awful、careful”“careless、hopeless、workless”等詞時,可有效利用“-ful”、“-less”等后綴,從而輕松記憶。英語詞匯量巨大,逐一記憶無異于浪費時間,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詞綴進行歸納記憶。其次,有效利用同根詞。積累大量詞匯的目的是成段表達,而英語的時態變化都依賴于不同的詞性。所以在詞匯記憶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由一個詞擴展到多個詞。以“use”為例,我們可以聯系“useful、useless、usedto、user、usefully”,這幾個詞雖然拼寫不盡相同,但都含有詞根“use”。所以當學生學習某一詞時,可引導其聯想該詞的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短語等形式,從而擴大詞匯量。最后,有效拆分合成詞。有時,一個單詞中往往含有多個獨立的單詞。如掌握了這一規律,學生可有效拆分單詞,從而理解單詞大意。例如class+room=classroom、world+wide=worldwide、police+man=policeman。這樣,學生就能在英語單詞的拼寫中做到游刃有余。

(3)對單詞進行精細加工,促進對單詞的理解

為了解記憶的材料,需要對材料進行分析,把它的邏輯標示出來,然后進行概括并正確敘述出來。精加工的材料組織得好,提取的線索多,利用也更容易。首先,合理歸納同義詞。每種語言的同義詞都相當豐富。一定程度上,同義詞的數量決定了學習者的詞匯擁有量。所以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斷聯想到相同或相近的詞。例如記憶“nice”這一單詞時,可聯想起“good、kind、fine”等一系列同義詞。其次,合理歸納反義詞。例如,教師在講解“big”這一單詞時,學生要積極參與記憶,并能正確拼讀、書寫、理解單詞。更為重要的是,學生要由“big”聯想到其反義詞“small、tiny”。這種方式不僅擴大了學生的詞匯量,還便于教師進行單詞講解。再次,合理利用歸類法則。初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開始發展并逐漸接近成人。教師可讓學生對各名詞進行合理分類,如動物類、植物類、生物類、水果食品類、運動類、職業類等。經過歸類,學生的詞匯量將得到極大豐富。最后,對容易混淆的單詞進行比較。一方面,找出在拼寫上相似的單詞,區分其意義。例如window與widow、hour與our、fake與flake。另一方面,盡管學生記憶力強,能記住大量的生詞,但卻并不能正確運用這些生詞,無法學以致用,這源于學生在單詞的意義上出現了混淆。例如right與correct,in、on與at。

(4)運用組塊化學習策略,合理組織學習材料

對材料的組塊化實際上就是把若干的組塊組合成數量更少、體積更大的組塊的心智操作,它能使輸入信息有效地進入長時記憶。常見的組織加工方式是類別群集,把一系列項目按一定的類別來記憶。按照短時記憶的規律,人在記憶的過程中既不能囫圇吞棗,一次性記住所有的內容,也不能一個單詞、一個單詞進行逐一記憶,應將材料分成5~9份。所以教師在講解生詞時,要啟發學生,使之一次性記憶多個單詞。例如面對“clothes/line/whose/blouse/dress/shirt/trousers/skirt/dark”,教師可按“whose/clothes/dress/line/dark/blouse/skirt/shirt/trousers”順序引導學生巧妙記憶,使學生將這些單詞聯想成一句話“誰的衣服有深色線條/屬于女襯衫、女裙子/屬于男式襯衫和褲子”,經過整合,原本零散、毫無規律的單詞間有了緊密的聯系,學生的記憶效果也必將提高。

(5)多種感官參與,提高信息加工處理的質量

對中國學生而言,英語是其第二語言。真正使用這種語言需要經過學習與習得這兩種方式。學習是學生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獲取英語知識與技能的過程;習得是學生在目的語環境中自然而然地學會某種語言的過程。為快速了解英語表達及其文化,我們要在記憶的過程中手、腦、耳、眼并用,從而全面掌握英語知識與文化。如看到“eat”這個單詞,學生要將其正確拼讀出來、寫出來,且放到句子中辨別出來,更為重要的是學生頭腦中要展現出一幅畫面:“一個金發碧眼的西方人端坐在餐桌前左手拿刀,右手拿叉,正吃著披薩、培根……”

(6)及時復習,防止遺忘

第8篇

議論和我們的生活聯系緊密。人們在生活中,對自己周圍的人和事往往有一定的看法和主張,或贊成或反對或存疑。把這些看法和主張表達出來就是議論,寫出來的文章就是議論文。

一般人認為,議論文寫作是高中學生的主要練習方向,初中應只練習記敘文,而且在現在的學生教材中也只編選了一個單元的議論文,更是使一些人誤以為初中訓練議論文沒什么必要。不過,我認為,從中考指導意見來看,加強初中與高中知識的銜接是一個大趨勢,這其中也應包含議論文的訓練。而且,一些同學容易受到記敘文的影響,把握不住文體特點,常寫偏了題,或是文體雜糅。這也更說明初中開始議論文訓練的必要。許多語文教師為提高學生的議論文寫作能力付出了不少心血。下面就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實踐,談一下我在這方面的一點體會。

首先,我們得明確,議論文寫作中的常見病有以下幾點:

1.論點不明,模糊難辨。有的同學雖然明確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但在這之后卻漫無邊際地雜談,所敘述的事例和所講的道理不能很好的證明自己的觀點,讓人難辨其真正的論點。這便是主題不集中,論點不突出的表現。

2.論述詳盡,偏離文體特點。議論文的記敘和記敘文的記敘是有區別的:議論文的記敘一般是概括表述的,作為事實論據論證論點,是為議論服務的,沒有必要像記敘文那樣詳細展開、具體描寫,更無需把“六要素”都交待清楚。

3.羅列事例,缺少分析。一些同學寫議論文很容易犯的毛病是以敘代議,“觀點加例子”。這樣的議論文不能講明觀點,講清道理,說服力也不強。

4.空洞說教,就事論事。擺事實,講道理,任何時候都是寫議論文具體分析和說理的一個好方法。只是籠統的泛泛而談,就事說事,甚至在寫駁論文時以罵代駁,搞人身攻擊,就把“理”給做歪了。只有在充分說理分析的基礎上,把中心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使文章更深刻,更有意義。

其次,要注意論證的一般結構、論證方法的多樣性、事例的典型性、語言的嚴密性等等。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題目求新穎精當。

“一語為千萬語所托命”(劉熙《藝概》)。題目是作品的窗口,猶如人的臉面,非常重要,有個新穎精當的題目,可以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題目怎樣才能新穎?辦法是:找“冷門”避熟套,翻新名言俗語。

古人講求“善避”之法。避熟,避俗,自然能新人耳目。但古人同樣提倡“善犯”,“作文者以善避為能,又以善犯為能”(清.毛宗崗《三國演義-讀法》),即利用原來的基礎、框架,進行翻新,改造。

題目求新,應先求精當,必須內容自然先發的結果。做到文如其題,題文相副。如不顧內容需要與否,一味在設題上故能玄虛,硬戴上一頂怪異的帽子,嘩眾取寵,近似“搞笑”,使人看了全文后,有上當被愚弄的感覺,那就不是出新,而是走到歧路上了。 轉貼于

2.見解求深刻獨到。

文學所在認知上給人提供一些新的東西,使作品有較高的思想價值。這當然珍貴,但學生所見所知甚少。更多是闡述以有的常理。“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闡前人所已發,擴前人所未發”(清.劉熙載《藝概》)。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文明的傳承,講“常理”也是必要的,但講常理須附麗于自己的獨特的感受,營造出與別人不同的藝術境界,而且力求講的比別人透徹一些,這樣,常理才會“常講常新”,得到大家的認可。

3.布局求和諧勻稱。

作文的結構布局猶如人的身軀骨架,其高矮胖瘦均須適中,否則即有損美感。因此,作文要美,必須在結構上講求和諧勻稱。

中學生作文一般六百字左右,宜以小見大,言近旨遠,尺水興波。因此,題目切忌寬泛、籠統、概念化。所講問題不宜于多而雜。否則,篇幅有限,面面俱到,說不清,講不透,“貪多嚼不爛”,等于挖了一些“淺坑”,使作文看上去像一個頭大身矮的“胖子”。反之,題目小一點,立意單純集中,寫起來收放自如,可以避免“矮胖”病。

當然,作文過于單薄枯瘦也不好看。有的作文給人以干巴直露的感覺,即與結構上枯瘦單薄之病相關。克服此病,古人也有提示。“作短篇之法,不外婉成章”,具體一點叫“孤者輔之”,“枯者腴之”(《藝概》)。所謂“婉”,就是在談一個問題的時候,先不要“一竿子插到底”,急著把觀點亮出來,這樣就是“直線”發展了。怎能不單細?而是繞幾個彎,一步步地廊清背景,刨根問底,把各種可能都想到,或正面剖析,或反面駁論,使文章曲線發展,這樣就打開了一條比較寬的“通道”,作文的蘊涵就會豐滿許多。力避平直追求曲折,才有峰回路轉,層層登高之妙。

此外,結構上還應追求一種疏密有致的境界。這主要是就議論文的引用論證說的。議論文引用一些名言,典故與事例,的確能增強說服力和可信度。但處理不當,就會形成“事障”,作者的情感流泄受阻,讀之如行進于亂石橫陳的山道上,使本該活潑的文章幾近沉悶的學術論文。

要避免這種情況,就要注意對所引典故、事例,在不失其真的情況下,加以精細“打磨”,然后根據行文需要。“景碧裁紅點綴勻”(元好問《論詩三百旨》),或“整引”,或“散引”,或“直引”,或“意引”,安排妥帖,這樣凹凸不平的“亂石”就成了光滑平坦的“水磨石”了,又像鹽粒入水,只覺咸味而不見鹽粒,避免了板結澀頓。

4.語言求清俊暢達。

語言因人而異,可有多種風格,準確,精練,生動是共同的要求。清代文學家陳維松說唐代劉長卿的詩是“凈如秋水滑如鶯”,白居易描繪琵琶的音響是“大珠小珠落玉盤”,語言像沒有半點泥沙的秋水那樣清純明澈,像鶯啼那樣流利和諧,像嘈嘈切切的弦音那樣有韻味,該是多美的境界啊!

第9篇

一、充分利用英語課堂和教材、培養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

教師滲透和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的主陣地是課堂。因此,教師要在課堂講解中,結合教材的內容,向學生進行文化背景知識等的傳授。通過傳授知識,讓學生了解到從稱呼、招呼語、告別、做客、謙虛、道歉、贊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若干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稱呼就是教學內容中一個最為常見的例子。中國文化習慣以頭銜或職務來稱呼對方以示尊敬,如“×局長”、“×班長”、“×工程師”、“×老師”,等等。按照中英文對照翻譯法,將上面這些稱呼方式直接翻譯成英語就不能為西方文化所接受。在英語中,除了doctor,proffessor,officer等少量單詞可以直接用于稱呼外,一般的稱呼就直接用Mr,Miss,Ms,Mrs加上family name就可以了,不會采用“Monitor ×”“Teacher ×” “Engineer ×”這樣的說法。還有,在教材中“What’s your name?”出現的頻率相當高,但對于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是有講究的。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將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于問:“你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興趣愛好為話題,如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等等。通過對英語教材中這些關于西方文化方面材料的學習和比較,并讓學生進行模擬實踐,使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得到文化的熏陶,掃除語言中的文化障礙,利用所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識,學會在不同的語境中禮貌而得體的進行交際。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教學資源、讓學生更直觀地積累英語文化背景知識

現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物質產品的運用與普及,將幻燈、視頻、錄音等教學資源提供給了現代師生。由于這些教學資源能給學生帶來視覺和聽覺的效果,因此便于讓學生能更直接地了解所學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英語中有這樣一條習語:“You are a lucky dog”,如果按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你真是一條幸運的狗”。“狗”在漢語中完全是一句罵人的話。可是,在英語中這句話卻表達了“你是個幸運兒”。“狗”在這兒不但沒有罵人的意思,而且還表示彼此之間一種親昵的關系。在美國,“狗”是家庭成員,人們認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通過觀看錄像或影片,讓學生深切了解到外國人由于子女在成年后離開自己,他們為了排遣孤獨而飼養寵物,對于動物的喜愛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樣。在平常的英語教學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輔助英語教學,可以創設一個優良的情景,開闊學生的視野,使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知識具體化,實物化,變成直觀、生動活潑的視覺信息,并配上文字與聲音,圖、文、聲、畫并茂,全方位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使學生的認知渠道多元化;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應用耳濡目染,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應用。

三、進一步拓寬和滲透學生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在线网站 | 成人黄色网站视频 | 美女网站免费观看视频 | 日本久久综合视频 | 福利一区在线视频 | 成人四虎 |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 黄色的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黄色视屏在线播放 | 婷婷综合五月 | 我妻子的姐姐2 | 激情视频网站 |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 |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播放 | 毛片一级在线 | 男女免费视频网站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观 |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 丁香六月在线视频 |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 四虎国产成人亚洲精品 | 99r在线视频 | 经典三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久久性综合亚洲精品电影网 | 亭亭五月天激情 | 99热成人精品热久久669 | 久草综合视频 | 久久九 | 国产淫语|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 色在线网 | 久久机热综合久久国产 | 五月天激情婷婷大综合 | 色视频在线免费 |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 青草国产视频 | 大江大河1| 毛片亚洲毛片亚洲毛片 | zaixian|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