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30 11:35:4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英語專業論文文化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英語專業是人文專業而非實用型、工具型專業。英語專業教育是“人文教育”而非功利教育。人文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或稱自由教育、博雅教育、全人教育,首先是一種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的理念,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其邏輯起點和理念目標;人文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自由、博雅與全人。如張汝倫所言,“人文教育是通過文史哲的學習,通過對人類千百年積累下來的精神成果的吸納和認同,使學生一方面有獨立的人格意識,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有健全的判斷能力和價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養和同情心,對個人、家庭、國家、天下有一種責任感,對人類的命運有一種擔待。它使受教育者在提升自己的時候也超越自己,看到自己作為人類的一分子對于全人類的責任;它在使受教育者豐富和發展自己的人格的能力的同時,也在為社會和人類培養合格的公民”①。英語專業本應該將我們的專業培養理念定位于此,以免繼續培養“語言技工”,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也要將這種“技工培養模式”轉變為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應該回歸人文學科本位,致力于重點培養人文“通識型”或通用型英語人才,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兼顧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誠然,“聽、說、讀、寫、譯”等技能是英語專業的立業之本,然而單一的技能訓練遠遠偏離了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理念,所謂的“人文教育”或“博雅教育”也更無從談起。在指導學生夯實英語基本功底的同時,教育者更該引導學生“登堂入室”,進入英語專業的殿堂,真正達到張汝倫先生所表述的人文教育的培養目標。具體來講,在基礎語言技能課程設置之外,教育者理應盡可能地利用語言這一文化載體,開設以英語語言文化、文學、哲學等為核心的專業課程。作為世界文明的兩大源頭,“兩希文化”無疑是人文課程設置的重中之重,與其相關的課程如“古希臘羅馬神話”、“宗教節日”、“圣經閱讀”、“西方宗教”等也理應作為“西學”課程設置的重點。通過此類課程的設置讓學生詳細掌握西方社會文化、風俗習慣、科學技術、等知識,提高學生的人文關懷和文化認同感。讓學生逐漸具備人文視野、人文情懷、人文追求。
二、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現狀調查
(一)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現狀調查
針對目前我國英語專業教育存在的理念上和現實主中存在的問題,作者對山東與上海的幾所高校的英語專業文化課程設置現狀進行了現狀調查和對比。山東高校分別是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齊魯師范學院等;上海高校分別為上海外國語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調查結果表明,所有被調查的高校,無論其屬于何種類型,都基本上達到了英語專業教學大綱的要求,開設了基礎層次的文化入門課程。各高校普遍開設的英美文學選讀、歐洲文化入門和英語國家文化概況等。山東各高校的人文課程的開設也大都僅限于此,但對比其它高校的文化課程設置,山東大學明顯優于其它省內高校,如他們開設了歐洲文化史和其他各小語種國家的文化史課程。除此之外,山東大學在通識課程的設置上明顯加大文化課,甚至兩希文化相關的課程設置,如歐美文化與文學,考古學與世界文明史(人文)、圣經人物點評、世界遺產概論及欣賞(人文)等通識課程。上海的幾所高校也開設美國文化相關的課程,如復旦大學和上海外國語大學的美國歷史與文化,華東師范大學的美國文化。被調查中的上海高校中有四所都開設了有關中國文化的課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的中國文化要義及中國歷史及文化、復旦大學的中國文化等。在深層次文化課程設置方面,調查結果表明,文化課程的設置與該高校的綜合實力、英語專業的培養理念密切相關。除山東大學外,山東其他高校基本沒有開設更深層次的文化課程。上海高校在此層次上要明顯優于山東諸高校,特別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依賴于其強大歷史、師資、辦學條件等,文化課程的設置在廣度和深度上均超越了英語專業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人文課程不局限于英語專業,體現了英語專業的人文性。作為全國專門的外語類院校,上海外國語大學的英語專業教學和科研均處于學科領先地位,西方文化和文化比較類的課程設置方面,尤其凸顯其強大的專業力量。東西方文化導論、跨文化交際、西方宗教專題研究、現代西方哲學精華、尼采與東西方文化、美國電影研究、歐洲電影研究、圣經選讀、希臘羅馬神話選讀、大眾文化、歐洲文藝鑒賞等課程的設置與教學無不彰顯出其在英語教學與研究方面的強大實力和領先地位。無論是上海的綜合類大學還是外語類院校,對文化課程的設置均體現了其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素質和實際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技能的人才的培養理念。
(二)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現狀調查的結論
經過以上調查對比,結論非常明顯:所有被調查高校在基礎層次的文化課程設置方面都基本達到大綱和課程教學要求,在中層和深層次的文化課程方面,眾多高校的文化課程設置缺乏豐富性和深度,在人文課程的設置上非常薄弱,在教學內容上僅限簡單介紹層面上。相比較而言,上海外國語大學和復旦大學明顯優于其它高校。這也是上外近幾年來一直致力于人文課程改革的理念所致。
三、英語專業課程改革建議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既要進行專業英語學習,還要能夠對幼兒進行英語啟蒙,培養幼兒的英語興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等。這些表明他們必須具備相應的英語能力,如,地道的語音語調、英語兒歌、幼兒園常用英語、英語游戲設計和幼兒英語教學法等。這對學前教育的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也必須具備地道的英語語音語調、英語兒歌教學能力、幼兒園常用英語教學、英語游戲設計和幼兒英語教學法,運用相關的英語教學法進行專業英語的教學。
二、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師專業化培養
教師的專業化指的是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通過專門訓練和終身學習,逐步習得教育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并在教育專業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從教素質,從而成為教育專業工作者的專業成長過程。教師專業化是一個過程,遵循一定的成長規律。
(一)職前教育
職前教育指在從事崗位工作之前所進行的學校教育,在大學或者相應的機構接受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的教育,學習基本的教學技能,進行初步訓練,具備教師的初步品質,為從事教師職業打下基礎。職前教育主要完成基礎教育,專業知識和初步的實踐知識。目前我國的職前教育一般是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階段來實現。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將來從事學前教育專業英語的教師要具備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專業英語知識,具備標準的語音面貌,掌握英語教學法,初步形成教師品質。
(二)崗前培訓
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師的崗前培訓階段和其他學科專業的崗前培訓階段相似,都是要強化職業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職業意識,并進一步學習職業道德、心理學、教育學等知識,掌握職業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并明確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提高從業者的職業意識,讓其快速進入角色,適應崗位要求和工作紀律規定。一般來講,從事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學的師資來源主要有師范院校畢業的研究生、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畢業的本科生以及綜合性院校畢業的學生,還有在學前機構工作過的教師。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及師范院校畢業的新教師在職前教育階段都基本掌握了心理學教育學知識,并具有初步的實踐經驗。但綜合類院校畢業的新教師在職前教育階段由于學科原因和院校課程設置差異,一般沒有較系統的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知識,也沒有進行相關的教學實踐體驗。職業師范院校的從教人員,有著相對成熟的學前教育機構的一線經驗,卻在專業基礎知識方面相對匱乏。以上三種教師要分別采用不同的崗前培訓。前兩種新教師缺乏教學實踐經驗,缺少教學實踐的基本技能,對其重點培養教育教學基本技能,對第三類新教師的崗前培訓則突出強化其專業基礎理論知識。
(三)入職教育
入職教育在新教師入職初期角色轉換和適應階段進行。此時可采取“老帶新”、“傳幫帶”的形式進行。對新教師的入職教育,通常由經驗豐富的教師采取“一對一”的方式進行,這種導師制的指導訓練讓新教師更好更快地適應新角色,真正幫助新教師解決“入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目前,“老帶新”的做法在國內各大高校較為流行,效果良好,它可以使新教師較快成熟成長,更好地適應新的崗位角色,獲得輕松愉快的入職體驗。在“傳幫帶”的過程中,老教師要善于發現新教師教學工作中的優點和亮點,幫助新教師分析自己教學方法方式的利弊,引導其分析問題成因。通過相互聽課及課后討論分享教學體驗和經驗教訓。還要因人而異,靈活指導新教師的教學實踐。老教師也要不斷自我充電,加強學習,彌補知識缺口,擴充知識庫,以獲得更飽滿的精神和信心。另外,老教師要利用信息手段,為新教師提供網絡資源,供新教師學習參考,并聽取新教師的學習報告,給予評價或指點。
(四)在職教育
關鍵詞: 英語專業 精讀課 文化意識
英語專業的精讀課(Intensive Reading / Close Reading)稱為綜合技能課,在英語專業本科生基礎段培養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該課程是所有基礎段課程中課時最多,學分最高的課程,英語專業精讀課程教學的效果直接決定了英語專業本科生對其他課程的掌握與理解的程度,因此受到了英語專業的學生及老師的重視。鑒于此,近年來,許多高校對非常重視英語專業精讀課課程的建設,也出現了許多相關的精品教材,像外研社出版的《現代大學英語》和《文化透視英語教程》,復旦大學外文學院編寫的《精讀英語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的《超越概念英語專業精讀》等。但僅有好的教材是遠遠不夠的,英語專業精讀課程的教學不應僅僅停留在對單詞、短語、語法、修辭和練習的講解上,更應重視該課程對英語專業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英語語言的精華。
把文化意識的培養作為外語教育,尤其是英語專業精讀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一是從英語學習的角度看,和外國人交往不僅要精通他們的語言,還必須理解他們的文化、思維方式、價值觀和生活習慣;二是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里,跨文化意識對促進各國人民的相互尊重和合作有著積極的作用。這符合目前高校培養具有全球化視野人才的教學目標,并且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是一個文化注入的過程。對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在我國中小學的外語教學中非常薄弱,這一問題在高校的英語教學實踐中得以延續,但近年來有所改觀。
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克服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 Kalvero Oberg及所謂的二年級現象。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國人類學家奧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是指一個人進入到不熟悉的環境時,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會交流的符號和手段而產生的一種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懼的感覺。在英語教學中,文化休克表現為因為不熟悉英語國家文化而對英語學習產生疑惑、排斥、苦惱的感覺。這種現象在英語專業二年級表現尤為明顯,學生們由大一時的積極操練英語在轉變為大二時不愿開口說英語,甚至排斥英語。產生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對中西兩種文化進行對比,但由于中西文化差異過大,使學習者產生畏縮退卻的心理,因此在精讀課中輸入一定量的文化意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克服文化休克這一現象是非常必要的,使文化休克為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鋪路。
英語語言的兩大淵源: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在英語專業精讀課有著不同程度的體現,如在《現代大學英語》第三冊中選取了與希臘羅馬神話有關的Diogenes and Alexander,該文章選文有趣,讓大部分學生第一次接觸到了希臘神話,從而了解到了弗洛伊德提出的戀母情結,對心理學和西方文化也有了一定的理解。《現代大學英語》第五冊的第一課“Where Do We Go from Here?”,作者馬丁路德金在該文中大量引用到圣經中的典故,讓學生們深深感到圣經對當代西方人生活的深刻影響,從而明白了圣經成為西方文化淵源之一的道理。當然,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英語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英語語言的學習者,不僅要對前面提到的兩大文化淵源有所了解,還要了解一些非英語國家的文化,這樣才可讓學習者更具全球視野,這一問題在英語專業精讀課本中得以體現。如在《現代大學英語》第一冊中,第一課Half a Day 的作者就是埃及人,而第五課Message of the Land的作者是泰國人,他們都是把英語作為寫作語言而國籍并非英語國家的作家。這樣的選材無疑對英語學習者將來面對多元文化有著莫大的好處,更有助于學生成為具有全球視野的新世紀人才。當然,文化意識的學習不僅限于以上提到的范圍,西方文化中提倡的self—reliance,adventurism對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而對這些理念意識的接受有效提高了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英語寫作和口語表達的地道程度,能使學習者早日擺脫中式英語。
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的文化意識這一任務對精讀課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意味著老師不僅僅要講解課本中出現詞匯、習語、語法現象及課后練習,更要不斷傳輸文化現象,幫助學生對中西文化進行對比,從而培養文化意識。目前大部分精讀課老師只是粗泛地講解一些課文出現的notes,不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作為精讀課教師,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的文化意識。
(1)作為對精讀課的補充,布置與文化意識相關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在課后閱讀。圣經簡讀本,希臘羅馬神話簡讀本及亞瑟王與圓桌騎士等都可為非常理想的補充讀物,通過對故事概述,人物角色分析等課堂討論活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英語學習者對一些英語典故,習語有更深入地理解。
(2)設定與價值觀、人生觀相關的話題供學生討論,對討論中形成的文化碰撞(Cultural Clashes)進行對比分析,以引導學生形成符合英語思維習慣的表達方式,進而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從而寫出和說出更地道的英語。
(3)通過多媒體及影視作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如在學習完《現代大學英語》第五冊第二單元Two Kinds之后,可以根據該作品拍攝的電影《喜福會》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西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和價值體系,加深學生對兩種文化的對比,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還可以通過英文原版的雜志,如《國家地理》和英文原版的影視作品如《圣經之謎》作為學生的課外賞析,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文化及其淵源,培養其文化意識。
總之,英語專業的精讀課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在英語專業基礎階段有著不課低估的作用,有助于英語專業學生在高年級的英美文學,文化及高級寫作等課程的學習,并對英語學習者在今后的外事交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更有效地與英語國家的人進行溝通交流,避免引起文化方面的誤會。教師和學生都不應該忽視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性。英語專業精讀課的教師應努力改進傳統的精讀課授課方式,加強對文化知識的輸入,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的意識,讓該課程的學習者最大限度地獲得其有效信息,培養學生對目的語文化興趣和理解力,進而使他們主動觀察、分析、對比、評價,并從深層文化中探討和研究西方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文化意識,使精讀課成為名副其實的綜合技能課。
參考文獻:
[1]楊立民.現代大學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2]鄧炎昌,劉潤青.語言與文化.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關鍵詞]非英語專業 跨文化交際 課程設置
[作者簡介]繆道蓉(197.8-),女,四川雙流人,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心理語言學及二語習得。(四川 成都 610039)陳渝(1974-),女,重慶人,重慶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重慶 400050)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華大學校級重點二級學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的資助項目。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06-0139-01
目前CET4和CET6是檢查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不少高校把通過四級或六級而不是培養實際的語言交際能力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這樣導致很多過了四級乃至六級的學生仍然難以用英語在實際生活中交際。跨文化交際課程的設立十分必要,跨文化交際課程的主要內容一般包括:跨文化交際的歷史及其必要性,文化與交際等相關概念,文化差異,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言語和非言語交際以及跨文化的感知、適應和跨文化能力等。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本文將分析在已過大學英語四級的非英語專業學生中設置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等效學分課程,并將著重分析該課程設置應包含的內容和有效策略。
一、跨文化交際課程開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在當今世界,全球化的進程不斷推進,跨國交流與合作以及跨文化交際愈加頻繁,這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要求越來越高。但是語言和文化緊密相連,語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學不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而更應是文化知識的傳授。但由于長期以來我國非英語專業的大學英語教學主要強調語言能力的培養,而較少涉及交際能力,這導致我國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和交際知識了解程度普遍不高。另外,目前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形勢下,很多高校和教師雖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開始注意對文化的導入,但是在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
跨文化交際一般是本科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本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熟悉英語國家文化,掌握跨文化交際的基本知識和技巧,進而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該課程一般在英語專業的大二或大三時候開設。由此可見,跨文化交際課程的設置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能力水平。在基于大學英語四級的分層教學下,已過四級的非英語專業學生在經過第一和二學期的語言基礎的學習之后,具有一定的英語語言能力,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學生語言水平而言,設置跨文化交際等效學分課程是可行的。
二、跨文化交際課程內容設置
1 常規跨文化交際課程所含內容的攝入。在對已過四級的非英語專業進行該門課程教學時,應包括跨文化交際的歷史及--其必要性,文化與交際等相關概念,文化差異,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言語和非言語交際以及跨文化的感知、適應和跨文化能力等。但在每部分具體內容的選擇上,教師應該考慮非英語專業學生現有的英語語言能力和英語文化及相關概念的知識,對較難或那些離實際交際相對較偏的知識(如理論)做適當的刪減或簡化,而對于那些較重要或跨文化交際中常遇到的內容應當做適當相關背景知識的補充或擴充,做到由點到面,從而讓學生對該部分有一個相對全面和系統的認識。
2 語言能力的再培養。盡管在已過四級的非英語專業學生中實施跨文化交際課程是可行的,但是非英語專業與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語言學習特點存在很多差異。有鑒于此,非英語專業學生語言學習的情況,作為等效學分的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內容應該包含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再培養這一環節。首先,在該課程教學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這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培養學生聽懂英語,能說英語;二是要培養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應具備的聽力策略和會話原則,策略以及相關言語行為。其次,在該課程教學中有意識地擴充學生相關詞匯,使其掌握其外延和文化內涵。最后,有效地利用跨文化交際相關資料來繼續培養學生的讀、寫、譯等語言技巧和能力。
3 融合更多的中西文化。經過一年的大學英語學習,相對于英語專業學生而言,非英語專業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認識仍然比較膚淺。因此,在該課程的內容中應當融合更多的中西文化知識,從而使他們對中西文化有一個相對深入的認識。教師引入中西方文化上可從兩個層面入手:一是社會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非語言層面的文化差異。如中西方的教育、宗教和政治、人際交往、對友誼以及年齡的認識等。二是語言層面上體現的中西方文化差異。例如,中西方動植物詞匯以及顏色詞所帶有的不同文化內涵、來自歷史文化典故以及宗教的習語表達、委婉語與禁忌語、含不同國家名稱的習語表達等。另外,現在跨文化交際是多元文化的交際,因此在文化植入中,教師可適當涉及一些非英語發達國家的相關文化。
跨文化交際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在于交際者對他國文化和本國文化兩方面的認識,有不少跨文化交際失敗不是因為對他國文化不了解,而是因為對本國文化的缺失,因此教師不能只注重對西方文化的介紹,而更應該同時注重中國相關文化的引入。
三、跨文化交際課程設置的有效策略
要使跨文化交際課程在非英語專業學生中有效實施,該課程的設置就必須從多方面人手并采取一定的策略,把相關內容有效地貫穿起來。
1 要使跨文化交際常規知識、中西文化比較以及語言能力的培養等相關內容有效、靈活地融合在課程中。對跨文化交際知識和中西文化的介紹,課程可通過視聽說,如英語影視、漫畫以及圖片等方式呈現。這樣,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了解相關跨文化交際知識和中西文化差異。另外,在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際和中西文化知識的基礎上,該課程還要采取多樣化、具體和直觀的策略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如Donn Snow在其跨文化交際教程中提出的critical incident exercise就是基于個案分析和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法,這讓學生在操練聽說讀寫的語言能力過程中學會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所具備的問題分析能力以及會話協商策略等。
2 要在非英語專業學生中有效地設置跨文化交際課程,就必須對學生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實施該課程教學之前,相關教師應通過一些途徑(如問卷調查等)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和需求,然后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團隊的形式進行集體備課,進而讓課程的具體內容、結構和教學手段等更全面、更科學化。
關鍵詞:商英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Abstract:StudentsmajoredinbusinessEnglishinpolytechnicsshouldacquirelanguagecompetence、businessskillsand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ability.Theircareerdevelopmentwillpartlydependontheir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ability.Totrainthiskindofability,weshouldmakeanalysisofwhattoteachandhowtoteachthem.
Keywords:StudentsmajoredinbusinessEnglish;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Abilitytraining
近年來,我國的職業教育取得了迅猛的發展,無論是辦學規模還是師資力量或教學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提出《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掀起了新一輪職業教育發展的。而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對外商務活動頻繁,對外貿易穩步增長,為高職商務英語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對高職商務英語學生的意義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就是要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掌握商貿活動所必需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有在商務活動中進行有效交際的能力;另外,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由于專業的特殊性,畢業后都不可避免地要從事商務活動,要同外界或外國進行跨文化交際,交際效果好壞對學生的就業和發展有重要影響。因此,必須培養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商務英語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
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商務英語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合理科學設置課程并按照職業
能力要求確定學生的能力結構,注重實踐教學,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強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掌握商務及外貿運作活動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適應商務、外貿工作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即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要以英語為基礎,以商務為背景,以實踐為支撐,打造有知識、有技能、有素質的人才。“有知識”,即知識扎實,包括文化知識、英語知識和商務知識;“有技能”,即語言技能和商務技能嫻熟,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技能,商務技能包括國際貿易、商務文秘、商務翻譯等;“有素質”,即文化素質、職業素質和涉外素質高,文化素質包括文學藝術修養和人文科學素養等,職業素質包括職業道德、團隊精神和敬業精神等,涉外素質包括商務禮儀、不卑不亢的文明禮貌素質等。
課程設置無疑要體現這種人才培養目標。商務英語課程是融商務業務知識與英語于一體的實用英語課。從本質上講它既是一種語言教學,更應該是一種技能教學,教授學生如何在商務環境中運用英語進行有效的商務溝通能力。該課程應該由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即商務背景知識+商務背景中使用的語言+商務交際能力。商務背景的內容決定著該情景中需要運用的語言及交際技能,商務交際技能是從事商務交際活動所必需的技能。語言技能方面表現在接聽電話,洽談,演示,書寫信函、報告、備忘錄等。有效的交際除受語言技能影響外,還涉及非語言因素,如交際策
略、社會文化背景等。
三、高職商務英語專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內容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跨文化交際對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重要性.那作為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既要了解
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常識,更要應該掌握文化差異,不至于因此而信息傳遞不暢,甚至導致毫無必要的分歧和矛盾,給雙方帶來損失.
跨文化交際的基本內容有三項:有關世界觀、價值觀方面的研究;言語行為特性方面的研究;非語言交際方面的研究。
1.世界觀、價值觀方面的差異
世界觀是文化之核心,它對一個民族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層面起著決定性的影響,深入到人類生存的各個方面,它直接影響人們對宇宙、自身存在的意義、生命、死亡、疾病及其他種種哲學問題的思考及回答,了解一種文化所包含的世界觀也就了解了那種文化所產生的思維方式。西方思維侵向于重客觀、重事實、重數據,其思維模式的特點是分析性思維;而我們則強調事物的整體性,強調平衡、中庸,重視所謂“天人合一”。
價值觀是人們后天習得的一整套規則體系并以此做出判斷選擇及解決矛盾沖突,東西方因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歷史等背景的不同有很大的差異。總的說來,西方是“個人主義”,一切與“個人主義”相關聯的觀念,如“自由”、“平等”等均在西方人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我們則重視“集體主義”。
2.言語行為特性方面的差異
現代語言學認為,人們運用語言進行交際,以實現某一特定交際意圖(如陳述、詢問、命令、邀請、警告、宣判、道歉、祝賀、感謝、贊嘆等等),這實際上也是在完成一種行為,這種行為被稱作言語行為。言語行為理論(SpeechActTheory)最早是由英國哲學家奧斯汀提出來的,是語用學的重要理論之一。
言語行為并不是單一的行為,而是由若干復雜的次言語行為組成的。根據交際過程的不同階段,可以把言語行為分為三種:“言之發”以言述事的述事行為,“示言外之力”以言行事的行事行為,“收言后之果”以言成事的成事行為。
根據交際意圖的實現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言語行為分為直接言語行為和間接言語行為。說話人采用某種行事行為的表達方式來實現其自身預期所能實現的意圖,這是直接言語行為;有時候,人們出于某種考慮,采用某一種行事行為的表達方式來完成另一種行事行為,這是間接言語行為。
言語行為具有鮮明的社會文化特征。言語行為作為語言學的一般現象,存在于所有的自然語言之中。言語行為受特定社會條件的制約,社會條件的不同直接會影響到言語行為的表現,使言語行為的表現多樣化,并導致交際的形式出現差異。言語行為在不同語境中的使用,尤其是間接言語行為的使用,表現了語言和社會文化關系的一個協調過程。
3.非語言交際方面的研究
非語言交際,即語言交際行為以外的所有交際行為,如身體動作、面部表情、空間利用、觸摸行為、聲音暗示、穿著打扮和其他裝飾等許多方面,是跨文化交際的另一重要的研究方面,是語言交際的重要補充,能夠傳遞語言行為難以表達的內涵諸如意念和情感等。
在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交際研究的重點是文化,借鑒西方學者比較統一的認識,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A.體態語(bodylanguage),包括以下方面:姿勢、身勢、頭部動作、面部動作、眼部動作、臂部動作、手部動作等;
B.副語言(paralanguage),包括副語言包括沉默、話輪(turntalking)轉換和各種非語義聲音;
C.客體語(objectlanguage),.客體語包括皮膚的修飾、身體氣味的掩飾,衣著和化裝、個人用品、家具和車輛等;
D.環境語(environmentallanguage),包括空間信息(如擁擠,近體距離,領地觀念,空間取向,座位安排等)、時間信息、建筑設計與室內裝修、聲音、燈光、顏色、標志等。
四、高職商務英語專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途徑
1.轉變觀念,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及教學內容
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切實有效而廣泛地提高高職商務英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既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新世紀高職商務英語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我們正確認識語言、文化、商務的關系,并在教學大綱、課程設置、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全面反映出來,切實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2.進一步改善高職院校商務師資
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在師資。雖然高職教育近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師資力量也大為增強,但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師資還存在著一些不盡完善的地方,如學歷水平不高、職稱結構不盡合理,高水平的專業帶頭人及工作經驗豐富而商務知識、語言功底深厚的教師數量不足等。
有鑒于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強商務英語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專業化、職業化程度,大力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可以借鑒學生的“頂崗實習”,安排教師到對口企業一線掛職鍛煉,這是解決“雙師型”教師隊伍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也可以選送現有教師到本科院校或兄弟院校甚至開展跨國學術交流;引進人才,聘請企事業單位資深商務跨文化交際人員做兼職教師等。
3.完善工學結合模式
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推行校企合作,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高職院校在推行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模式,對于培養學生職業技能與職業意識有重要作用,對學生走出校園、認識社會起著橋梁作用。真實的商務環境有助于學生增強現場工作能力,了解國際經貿最新動態,發展創新思維和團隊合作精神,提高服務意識,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具有傳統課堂教學無法企及的優勢。
學習一種語言就是學習一種文化。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因為專業的涉外性、開放性,他們以后不可避免地要與外界或與外國打交道。真正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切實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自覺并熟練到運用跨文化交際理論來增強專業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成績,同時提升與外界的交際、談判、溝通與自我展示能力,對于今后工作的順利展開奠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Davis.LDoingCultur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nAc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187-21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叢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00.
[3]胡壯麟.語言學教程(修訂版)(Linguistics:ACourseBook[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論文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敏感度 跨文化意識 大學英語教學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信息無處不在,人們正經歷者前所未有的廣泛的深入的交流與合作。而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無疑成為最急需的人才之一。外語學習的目的恰恰是為了掌握一個閱讀交際的工具,了解目的語國家的科技、經濟、社會、政治、習俗等各個方面,并與該目的語國家的人們進行商務,外交文化交流。(張紅玲,2003)越來越多的外語教學研究者、外語教師都認識到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涉及文化教學,并且應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終極目標。
一、首先.什么是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胡文仲,1999)而跨文化交際能力指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往,使得交際目的得以成功實現的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評判標準通常為“有效”(“effectiveness”)和“恰當”(“appropriateness”)。“有效”指的是經過一定努力,在一定的時間內,成功實現既定目標,得到應有回報。“恰當”指在交際過程中雙方認為重要的準則和規范,以及對他們之間關系的期望沒有受到嚴重侵犯(Spitzberg,1991)。Wiseman(2002)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與來自于不同文化的人有效交流所需要的知識,動機和技能。知識方面既包括文化知識(本民族和外國的),也包括交際過程本身涉及的知識,還包括語言運用的相關知識。動機也可指代態度情感,指對待與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采取的態度。偏見、成見以及民族中心論都是其表現。技能或行為層面往往指在交際語境中能夠進行有效恰當的實際行為。陳國明(2007)認為交際技能力指的是能夠使我們有效的與別人交流的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一位跨文化交際能力比較強的人應該具有一定的調適能力,懂得如何在不同的交際環境下,運用各種不同的行為策略,己達到交流的目的。
二、那么如何來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筆者認為,應該從知識,動機和技能三個層面全方位的著手。
1、了解掌握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各種知識
知識層面包括很多內容具體來講,首先,英語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并積累文化知識。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是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胡文仲,1999)要想進行跨文化交流看,無論是本民族文化還是其他文化知識,我們都應該有所了解。文化是一個極其寬泛的概念,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信仰,道德,法律,藝術,習俗,信念,價值觀念都是文化所涉及的范疇。而其中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胡文仲,1999),是解讀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人們文化行為的一把鑰匙。Nostrand(1985)認為文化的中心密碼在于人類主要的價值觀念,思維習慣,以及對人性,社會的普遍的看法其次,掌握相應的外語和語言學知識。在英語學習中,對英語語言相關知識要有所了解。詞匯、句法都是成功的跨問化交流的前提。畢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提高是以外語運用能力為前提。除此之外,學生對交際的語境知識也應有一定的了解。
2、培養學生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意識
然而,僅僅向學生介紹文化事實不可能達到跨文化交際和跨文化理解的目的(Kramsch,1993)。還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敏感度描述個人對待具有不同文化人們文化上和觀點上的差異的反映(Bhawuk&BriSlin,l992)。M.J.Bennett(1999)提出跨文化名感性發展模式(A Deve1opmental Mode1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DMIS)。這一模式將跨文化敏感性發展過程分為2個階段:民族中心主義階段(The EthnoCen—tric Stage),和民族相對主義階段(The Ethnore1ative Stage)。學習者從最初的否認文化差異的存在漸漸發展到接受文化差異,調整適應文化差異,到最后的完全融入各種文化,即從民族中心主義階段到民族相對主義階段。民族中心主義對跨文化交際影響很大,是造成不能達到成功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礙。
wil1imaGrahmaus(1940)曾對這一概念作過比較詳盡的解釋。他認為民族中心主義是指某個民族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把本民族的文化當作對待其他民族文化的參照系,以本民族的文化標準來衡量其他民族的行為,把本民族文化與其他文化隔離開來。那么教師應怎樣培養學生積極的態度?首先,教師應認識到這種民族中心主義思想是普遍存在的,在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的好奇心的同時還應注意培養他們的寬容接納的態度。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培養學生分析文化差異的能力來樹立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充分運用對比比較的方法從最初表面的文化現象上的差異(如習俗)漸漸深入到本質的文化(如價值觀)差異比較。
關鍵詞: 英語專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一、引言
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2000年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在第四點教學原則中明確提出:注重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在第六點測試與評估中指出測試內容應包括教學大綱規定的、學生在各個學習階段必須掌握的語言技能、交際能力以及語言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同時應注重檢驗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英語專業的學生在掌握以語言為基礎的專業知識的同時,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也是不容忽視的。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
交際能力概念是人類學家和社會語言學家Dell Hymes針對Norm Chomsky的語言能力提出來的。在眾多關于交際能力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是美國的Canale和Swain(1980)和歐洲的Van Ek(1986)。Canale和Swain將交際能力細分為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篇章能力和交際策略。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包括很多要素,涉及很多層面,我們要給出一個全面、科學、統一、實用的定義相當困難。盡管如此,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仍然根據自己研究的需要對這一重要概念從不同側面進行了論述。其中Hammer(1989),Ruben(1989),Gudykunst(1994),Byram(1997),Bennett,Bennett & Allen(1999)和Fantini(2001)的相關論述影響最為廣泛。Bennett,Bennett & Allen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含三層含義:超越民族中心主義思想的能力、善于欣賞其他文化的能力,以及能夠在一個多個文化環境中適當表現的能力(張紅玲:67)。他們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論述比較全面深入,有利于我們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和認識,但是卻過于抽象、空洞而缺乏操作性,相比較而言,Fantini的論述更加具體。Fantini將跨文化交際能力歸納為5個要素:一系列特點或特征;3個方面;4個層面;二語水平;不斷進步和發展的過程。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通常表現出來的特征包括:靈活、幽默、耐心、開發、好奇、移情、對模糊和不確定因素的包容和忍受,以及不作好壞優劣的判斷等。跨文化交際能力,涉及3個方面的能力,包括:與人建立和保持關系的能力,交際中盡可能缺失和曲解的能力,為了共同的利益和需要進行合作的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4個層面,即知識、態度、技能和意識。用二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是因為在用外語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語言和文化的障礙,為了達到交際的目的,必然采用各種交際策略,調整自己感知、理解和表達的習慣,用一種新的視角看待世界。
三、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對語言本身及其文化內涵差異的認識不夠。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教學重視語言知識的學習,強調對詞匯、句子語法的講解,忽視了學生對語言承載的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把握,文化知識的傳輸仍是一個十分薄弱的環節。另一方面,學生缺乏較為扎實的漢語基本功及一定的外國文化知識。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對語言文化內涵差異的認識。
(二)學生的語篇能力欠缺。前面我們已經說過,語篇能力在較大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特定文化群體的基本思維模式及其相關的價值觀。胡文仲(1999:168)指出:“一個人可以在另一種文化中生活很長的時間,掌握其語言,了解其習俗,但是,仍然可能不理解其價值觀中的某些部分。”正是因為價值觀是文化中最深層、最核心的一部分,它支配著人們的信念、態度和行動,學生往往很難發現由此引起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也很困難。
(三)學生在應對、解決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各種情況的策略能力有待加強。目前我國對學生的測試和評估主要還是常規的筆試答題考試,這種考試僅限于對學生知識水平的測試,致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過分強調知識的教學,忽視實際應變能力的培養。
我國的外語教學實踐需要新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理念。新的模式應有以下特點:其一,它是以文化意識(cultural awareness)的培養為中心的。所謂文化意識,指的是對文化多元性的意識和對差異的寬容態度、對異文化成員的共情能力,以及對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的覺察和反省;其二,這種培養模式最注重的是態度和情感層面,也包括認知層面,特別是批判性的反思能力;其三,它并不局限于目的語文化,而是通用于與任何他文化(包括本國文化中的亞文化)成員間的人際交往。以文化意識為中心的外語教育,符合提高學生總體內在素質的21世紀教育目標(高一虹,2002)。
四、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Canale和Swain的交際能力構成模式對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框架,這四個方面對跨文化交際成功獲得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它們是融會貫通、相輔相成的。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重視文化教學,充實學生的中國文化知識和外國文化知識。文化知識包羅萬象,從廣義上講,它包括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習俗、禮儀、道德、倫理、心理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狹義上講,有日常用語、專有名詞、成語典故、民間諺語等和形體表情等無聲語言,這些都能夠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學生在入學前雖然已經對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僅限于了解的層面對英語專業學生來說是不夠的。我們首先可以設置專門的社會文化課,比如說中國文化史、西方文化史鑒等,教師在進行語言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注重講述語言符號下面的深層文化,然后開展對已學文化知識的實地考察。例如,學生在學習了中國明清文化后,可參觀北京故宮博物館,該博物館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學生置身于這些明清的宮殿建筑群中,觀賞其中的藝術工藝珍品無疑是使書中的知識立體化、明晰化。而國外文化知識的學習則可借助影像資料,如Discovery探索頻道,其內容涵蓋自然、科技、古今歷史、文化和時事等領域。總之,熟悉、了解中外國文化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二)理解外國文化中的價值觀以培養學生的語篇能力。熟悉、了解外國文化知識并不等同于理解該文化。在不同社會習俗中貫穿著該民族的價值觀念和處事原則,不理解價值觀方面的差異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教授了中外文化知識后,應向學生解釋為什么會是這樣,并作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例如,在學習《老人與海》時,對作者海明威生平和寫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學生掌握文章中的象征意義,老漁人桑提亞哥的命運是悲哀的,而他卻是一個失敗的英雄,海明威的硬漢子品格早已依附在這一人物形象之上,老漁人的悲慘命運也正是海明威的自身遭遇的折射。教師可以通過對名家作品的社會文化背景和主題的分析,加深學生對外國文化價值觀的理解,也可以以專題講座的形式賞析名著,讓學生學習如何準確評析文學作品。當然,這并非易事,需要教師的引導及學生的自身領悟和理解。
(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跨文化交際的實踐。歸根結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是為了培養學生在跨文化交際的實踐中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也就是在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時候,學生應具備相應的應變能力。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中國與世界的跨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教師應鼓勵學生參加跨文化交際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文化差異,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靈活處理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問題。例如,教師在課外可開展特定時間地點,特定主題的英語角、英語俱樂部和英語演講比賽等課外活動,邀請外籍教師參加,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英語,為培養跨文化差異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創造有利條件。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已被納入外資、合資企業的培訓計劃,在校學生要充分接觸社會,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學校也可廣開渠道,通過與外資、合資企業互惠合作簽訂相關協議,一方面為學生提供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的實踐機會,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相關部門的人才培訓,接觸外資企業的人事、組織管理,另一方面可為企業輸送專業人才。
五、結語
當今中國對外交流、與不同文化碰撞、沖突的機會日益增多,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更加明顯,對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才的需求也勢必會增大。因此,英語專業的學生,在已掌握以語言為基礎的專業方向知識的同時,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這項工作不僅是靠教師和學生就能完成的,而且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
參考文獻:
[1]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Gudykunst.Willian,B.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4]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跨越”與“超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27-31.
[5]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關鍵詞:網絡;網絡文化;英語專業;跨文化學習
近年來,國內眾多高等院校的大學英語課堂都開展了基于網絡教學以及計算機多媒體的課程模式改革研究。但涉及到英語專業跨文化學習的網絡教學研究還比較少,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并不令人滿意。在網絡條件下,配合英語專業的專業特點,利用網絡學習的獨特優勢,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進而為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學習找出一條新路。
語言不僅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人類表達情感的媒介。由于文化背景、社會習俗、價值觀以及歷史淵源的差異,想和英語文化背景的人進行舒暢的溝通就要培養跨文化意識,懂得對方文化中的禁忌,尊重對方的習俗信仰。通常,人們在交流中,對所運用的語言都有一個選擇過程,這個過程往往是基于說話人的語言習慣。每種語言都有自己表述的思維模式,因此語言可以說是文化的載體,想學好一門語言就必須掌握必要的跨文化知識。
一、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學習的現狀
英語專業不同于其他專業,學生除了把這門語言當作一種交流工具之外,更應該了解語言所屬國家的文化傳統,習俗禁忌,人文情懷。這樣才能在實際交流中,比較順利地解決語言背后的文化問題。因此,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就顯得十分必要。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英語專業的課堂也開始大力發展網絡教學,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以及網絡文化的滲透,根據自身學習的需求,構建適合自己需要的自主學習模式,了解西方文化最新發展動向,與時俱進地提高跨文化學習意識。語言和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特別是對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通過語言來了解另一種文化,而同時也通過文化來促進學生學習語言,培養對語言的興趣,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掃除障礙和困惑。
就目前英語專業的教學現狀來說,學生多數只把注意力放在單詞和句型上,忙于應付專四專八考試,往往忽略了語言本身是溝通的工具。在實際交流過程中,如果只是用錯了語法或詞句,外國人可能會認為是對這門語言掌握得不夠好,但是如果因為不了解或忽視交際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差異而出現語言表達失誤,就會被認為粗魯甚至失禮。那么是不是僅僅通過幾本跨文化交際的書就能夠讓學生避免文化差異的沖突呢?現在的課堂能否滿足學生的跨文化學習需求呢?文化是不斷發展,不斷更新的,目前的課本遠遠解決不了學生在具體交流中遇到的問題,因此加強對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就需要借助更先進的科技,網絡此時無疑成為最好的助手。
二、網絡及網絡文化在跨文化學習中的作用
網絡對于大學生而言早已成為較為普遍的學習手段,網絡文化更是對學生的學習有著越來越深遠的影響。如今的大學生利用網絡掌握世界時事,了解科學發展的最新動向,開拓視野,結識朋友,總之網絡為當今的大學校園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二課堂。它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資源豐富,方法靈活的新型平臺,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學習完全依賴教師講授的傳統教學模式,為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習興趣開辟了一條新路。
要了解一門語言最新的發展動態,文化的學習與之息息相關。為了避免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英語專業的學生必須在跨文化學習中時刻把握最新的文化動向。而網絡此時就提供了一個最好的平臺,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媒體,了解當前西方文化的變化和發展,從而有效規避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文化沖突。與此同時,網絡多媒體教學也開始逐步融入到學生的跨文化學習當中,通過豐富生動的例子和貼近生活的場景模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的印象,為學生的學習搭建了一個開放性的平臺。同時,對于一些跨文化交流中所涉及到的宗教和傳統禁忌,也可以及時從網絡當中了解,從而有效規避可能在日常交際中出現的誤解。
三、利用網絡輔助跨文化學習的方法與策略
學生的跨文化學習的目標和興趣各不相同,但利用網絡學習既可以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動機,也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謂一舉兩得。傳授知識只是暫時性的行為,教師的首要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自身的學習動機,以及自己解決問題之后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一)觀看網絡視頻,增強互動交流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英語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而跨文化學習本身又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靈活性,并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夠做好的。因此,網絡給師生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如今網上隨處可見的視頻就是豐富而現實的學習素材,在跨文化學習的課堂上,學生可以先觀看視頻資料,然后進行分組討論,探討材料中所暗示的文化特征以及所表達的信息內容。通過分析比較同一情形下,中西方文化所體現的不同,進行互動模仿、改編,從而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應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鼓勵學生的參與性,加強互動交流,引導學生更合理地使用網絡資源,幫助學生分析總結素材背后更深層次的跨文化意義。
(二)分析網絡文化,尋找跨文化差異
網絡文化如今成為青年人最推崇的文化之一。這些文化當中既有正面積極的,也有負面消極的。教師應與時俱進幫助學生及時更新所學的知識體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篩選出既有跨文化意義,又能體現出文化差異的部分,幫助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首先,網絡文化中的一些新興詞匯或俚語都能體現出跨文化的差異。這需要結合西方傳統文化以及宗教典故才能夠理解掌握,從中更能分析出各民族獨特的文化心理。而俚語習語也往往帶有一個時代的特色,網絡文化恰恰為師生提供了一個緊跟時代的學習平臺。有了這樣一個平臺學生才能更恰當地選擇語境,得體地使用這些習語。其次,網絡文化會折射出當今社會的政治關系,一些針對黨政派別,國家關系的敏感話題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變遷,并且反映在網絡文化當中,同時也會反映出一些文化認知的差異。最后,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只有通過網絡文化加強對文學、歷史、宗教的了解,才能夠抽絲剝繭,真正體會出不同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從而實現跨文化溝通的根本目的。
(三)開展網絡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手段的發展也隨之日新月異。多媒體教學早已進入了高校課堂,課件的內容往往較為豐富,直觀生動。在傳統課堂的基礎上,多媒體教學方式的引入大大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加強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印象,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英語專業的跨文化學習也引入網絡環境下的多媒體教學,這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重大突破。成功的網絡多媒體課程應該具備以下條件:有效的學習激勵體制,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合理的評價;合理的教學互動,能夠對學生的學習進程進行有效的評價;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的發展,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訓練;基于這樣的網絡教學條件,可以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各高校也需要加大網絡資源的投入力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督促學生加強自主學習意識,改變被動學習的習慣。
(四)利用網絡資源,輔助學生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一直以來都是各高校不同專業培養學生的終極目的,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大學生想實現終身學習的目標,學會學習方法,具備自學能力是必要的。大學應該給學生盡量創造有利條件和學習環境,而教師則應該傳授恰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并從學習中找到興趣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教育將來發展的必要階段。
利用網絡這類高科技手段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早已受到教育界的極大關注。談到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動機就顯得必不可少。對一門外語的跨文化學習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一方面,學習者離不開外部學習環境的刺激。而豐富的網絡資源恰恰可以提供一個內容新穎,多元化的外部知識體系,使學生對于所學知識充滿興趣,從而輔助學生的跨文化學習。另一方面,學習者需要充分調動自己的認知系統,對外部刺激進行感受、輸入、加工、整理、存儲和提取外來知識。在網絡平臺的幫助下,學生對較為雜亂的內容進行分析整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利用自身已經學到的專業知識,主動提取網絡提供的多元化內容,從而消化吸收成為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這種帶著興趣和求知欲的主動學習過程,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近幾年來,國內各大高校的英語專業課程都開展了基于多媒體和網絡的教學模式改革,這種具有突破性的教學改革模式更加適合學生的跨文化學習。在網絡條件下,配合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理解,有效避免不同文化之間溝通中所產生的困難和問題,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為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學習探索出全新的學習思路。
參考文獻:
[1] [德]茨克.跨文化交流一不同文化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M].潘亞玲,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展情況的調查報告[R].2006.
論文摘要:隨著跨文化交際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跨文化交際對英語專業學生的影響顯而易見。然而,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也不容忽視。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目前教育工作者們理應密切關注的問題。本文旨在通過對跨文化交際的作用及其課堂教學反饋說明跨文化交際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使得來自世界各地人們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不斷增加的文化間的交流要求涉外人員不僅具各嫻熟的外語語言知識,還要熟悉對象國的風俗習慣、思維模式及日常禁忌。因此,跨文化交際己成為對外交往中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因為它關系到交往的成敗,甚至會導致民族間的誤解或隔閡。過去人們一貫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對外語專業的學生的來說十分重要,因為他們是中外交流的橋梁。然而,隨著中國的進一步對外開放,非英語專業畢業生直接參與涉外活動的頻率大大增加,本文主要就跨文化交際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作用進行探討。
二、跨文化交際的作用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語言符號系統、不共享同一交際能力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互動交往(Samo-var,2004)。盡管它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跨文化交際已成為外語學科研究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從1951年發展至今,跨文化交際己有近60年的歷史了。如今,跨文化交際已經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科學體系,正逐漸成為一門成熟完整的學科。在國外,跨文化交際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尤其是在美國,現在己有多所大學開設了跨文化交際這一課程。然而,在我國,雖然跨文化交際的發展也有20多年的歷史了,但是,跨文化交際課程的開設并不十分廣泛。在我國,現階段跨文化交際課程的開設對象主要集中在英語專業本科學生,而對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對跨文化交際的知識了解甚少,然而畢業后他們在工作崗位上直接接觸不同國家人士的機會卻在與日俱增,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超過了外語專業畢業生。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語專業本科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值得當前教育工作者們密切關注的問題。
由于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等環境不同,不同的人就會形成不同的文化,這就使得中國和其他眾多國家在文化交際方面必然存在著差異。英語學習過程中,注重對文化差異的對比研究,尤其要注重交際過程中兩種語言之間文化差異的對比研究,不僅能夠避免交際過程中的言語障礙,達到交際的目的,同時還會使語言學習充滿了新奇與挑戰,提高學習動力。如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由于所處的環境不同,人們的思維方式會各不相同,因此他們會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中國人遵循一貫謙虛謹慎的作風,傾向謙虛的思維方式,常用”不行,差遠了”來回應別人的恭維;西方人則喜歡實話實說,他們會欣然接受別人的贊揚,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進行進一步的交流。中國人比較關心細節,關注周圍的一切事物,常使用勸告的表達方式,會告訴他人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而西方人傾向自由,喜歡獨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對于這種中國式的關切有時不但不領情,還會產生反感造成交流障礙。再如,打招呼時,中國人一般比較關注對方的處境或動向,會問”去哪兒?”,”吃過了嗎”,‘,您是上班還是下班?”等等(可譯為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而西方人則認為這完全是個人隱私,所以會感到困惑、茫然,甚至會引起誤解。因此他們見面打招呼時會說一些不會涉及實質性內容的話語,如”Hello/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How do youdo?",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等等,純屬客套的lb]候語。因為”Have youeaten?"對方可能會認為這不僅是一種問候,同時也是一種邀請。"Whereare you,going?"更可能會引起對方的不快或反感,他們會想"It’s none ofyour business."同時,漢語里的寒暄有時還表示對對方的關心,如”你今天氣色不好,病了嗎?,好久不見,你又長胖了。”,中國人為此并不生氣,會認為這是一種關心,而西方人聽到’’You are fat, You are so thin’,則會感到尷尬,認為很不禮貌。所以說,語言與文化在社會環境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底座。二者相互依靠,密不可分((Fraise,2000)。因此,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入文化的概念和思維方式,即引入跨文化交際意識與知識,不但有益于學生的外語綜合知識的習得,而且也會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他們開放包容、積極樂觀、獨立自主的性格,從而全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根據我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7月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修訂),”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跨文化交際己成為英語學習的主要內容,跨文化交際知識在我們的語言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同時也說明各高校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必要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先進通訊方式的普及,跨文化交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頻繁。從仁世紀80年代起,以可口可樂公司、美國花旗銀行、商業聯盟保險公司、IBM公司、雀巢奶品公司等為代表的全球大型跨國公司相繼設立了專門的跨文化交際培訓機構,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作為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的必修課。同時,在外交官、跨國工作人員、和平組織志愿者的培訓中,跨文化交際能力課程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莊恩平,2006)。由此可見,跨文化交際己經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 三、跨文化交際的課堂教學與反饋
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使得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英語基礎知識和跨文化交際知識已日趨重要,這不僅對英語專業的學生如此,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更是不容忽視。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更多地選擇了在公司或企業就職,他們有的從事技術工作,有的從事研發工作,有的搞營銷,有的搞人事管理等等。工作性質各有不同,然而不管哪項工作,都離不開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一定的英語知識已經不足以滿足日后工作的需要,顯示其優勢。因為就職于公司或企業的人,不僅要掌握先進的技術,還要有很好的交際能力。交際能力的高低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自己的職業發展與前景。隨著經濟一體化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往越來越密切,這就意味著中國人將不可避免的要擴大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人交往,在這個交往過程中,每個專業的同學在發揮自己專業特長的同時也要注意各國的文化特色和一定的交際原則。假如你是位技術工作者,你就不可避免地會與擁有這項先進技術的國外工作者進行交流,或參加某項活動,那么此時你就應遵循一定的交際原則,如怎樣問好,如何友好地進行交流,采用何種方式進行交流,交流過程中要注意哪些細節、哪些禮儀等等,交流的順暢與否會直接影響日后的合作。因為不同國家的人會有不同的習俗和文化,如何避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交際的差異是當代大學生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是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的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為了提高本校學生的競爭實力和綜合能力以滿足社會對跨文化交際人才的需要,我校特對非英語專業本科二年級學生開設了《跨文化交際課程》
起初,同學們對這門課程的積極性并不很高,期望值不大。在他們看來,自己現在己經通過了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這就足以證明自己己經掌握了足夠的英語語言知識,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檢驗的就是大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能通過測試的同學,說明其英語水平相當不錯,綜合能力也很強,對于一般的交流不成問題。所以,他們認為這門課程對他們英語能力的提升空間并不大,選讀《跨文化交際課程》純粹是為了幾個學分。然而,隨著課程學習的循序漸進,學生不斷地發現自身在外語交流與溝通方面所存在的問題。聽說讀寫方面竟然都出現瓶頸。例如: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除講解一些交際知識和外國文化知識外,還會結合社會實際案例組織學生課堂討論,無論是課堂上口頭表達,還是課后是書面論述,都讓學生看到了不足之處和學習方向。他們的外語學習欲得到了激發。過去所表現出來的自滿厭學情緒現在完全被渴望求知所取代。第一次做書面作業時,有的學生不以為然,有的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所寫的文章不錯,傳達了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可是,經過老師課堂上從跨文化角度對中英寫作特點進行比對分析后,他們翻然醒悟。自己的文章原來是破綻百出一立意不清、組織不嚴、結構有誤、用詞不當,語句不順,邏輯性差。不僅不足以傳達所要表達的意思,而且很容易產生歧義,造成誤解。對照所學內容,分析病因,他們發現自己所寫的英語文章之所以不地道是因為自己在語篇的組織過程中沒有形成英語思維習慣,從而文章不夠連貫,篇章結構散亂,整篇文章缺乏洋味。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們逐步意識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感覺到英語知識的無限和自己英語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限,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跨文化交際課程已深得人心,深受學生們的喜愛。他們強烈要求1)提前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2)延長該課程的學時,以此來幫助更多的學生更早地接受跨文化交際知識,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結語
隨著世界經濟的漸漸復蘇,我國對外交往的幅度也會不斷增強,這就要求當代大學生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也要有超強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跨文化交際課程》是一門理論加實踐的綜合課程,是訓練實際應用能力的課程。理論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改善自己的思維模式,培養自己的英語思維能力;實踐的訓練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通過有趣的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鍛煉其主動參與意識,從而提高他們的社交能力。《跨文化交際課程》還培養了學生禮貌待客、文明出行、尊敬他人、規范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