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文學學術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3-04-01 10:30:1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文學學術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文學學術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學術論文 摘要 英譯

一、引言

學術論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題名和作者之后,是作者為而撰寫的、對論文進行簡明確切記述的短文。學術論文的摘要是關系到論文能否被錄用、發表及檢索的重要因素,同時也起著吸引讀者并為其提供主要研究內容的作用。摘要作為論文的高度濃縮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一批有影響的成果紛紛問世。有的研究是比較總括性的,它們歸納英譯后的摘要的常見錯誤對翻譯做出指導,還有的研究是在某一特定翻譯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分析,常提及的翻譯理論家有紐馬克(Newmark)、尤金?奈達(Nida)等,涉及的翻譯理論多為目的論、等值理論等,有著重體裁、人稱、時態、等文摘翻譯中某一具體的方面來研究的。

但是,這些對中文論文摘要的英譯的研究關注的重點多為科學技術類學術論文,只有少部分為人文社科類學術論文。同為摘要,人文社科類摘要和科學技術類要不同,沒有固定的結構和模板,更加靈活。故本文以教育類期刊《全球教育展望》為例,對摘要英譯中的問題進行剖析。

二、錯誤分析

1.詞匯層面。在詞匯方面,通過分析所選10篇摘要的英文版,歸納出以下五類主要錯誤。

第一,錯誤使用或漏用冠詞。如“A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⑧)該部分作為摘要的第一句話,卻用定冠詞“the”而不是不定冠詞“an”。再如,“… shows that reasonable curriculum pattern can be …”(④)中就缺少了個不定冠詞“a”。

第二,忽略復數形式。“in primary school” (④)、“more opportunity” (④)等這樣的例子,都是本該用復數形式卻還是用了單數形式。

第三,錯誤使用介詞。如“In nowadays …”(⑧)多加了介詞“in”;“Under the field of …”(⑥) 中的“under”是誤用,應該是“in”。

第四,沒有使主語和謂語保持一致。如“While a task-driven approach to authentic assessment emphasize the fidelity of assessment tasks...”(⑩)中的“emphasize”和單數的主語不協調。同理再如“the modern view of children enters China..., which gain legitimacy...”(⑥)中的“gain”。

第五,錯誤翻譯或選擇錯誤對應詞。例子有如將“理念呼吁階段”(①)譯成“the stage of idea appealed”和將“吸取??????經驗和教訓”譯為“absorbing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③)等,其譯文因受直譯的影響而使譯文讓人無法理解、覺得生硬。還有將術語如“錯字和別字”(④)、“字形和音義”(④)和“反映式傾聽”(②)亂譯為“wrongly characters”、“font, phonetic, and semantic”和“reactively listening”等錯誤。實際應該是“wrongly-written and mispronounced characters”、“orthography,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和“reactive listening”。術語的錯誤翻譯是影響準確的最大問題。

2.句子層面。摘要的英文譯文在句子層面的問題使得行文不夠通順流暢清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省略連接詞,其中“and”遺漏的錯誤尤為明顯。例如,“on changing …, constructing …, improving …”(①)、“due to the fragmental status, the lack of ” (③)、“… object, context, theory system.”(⑨)等句子中最后一個逗號后都缺少一個“and”。

第二,產出結構混亂的句子。特別是有從句的句子,如“Its main content is that to use the methods of... to establish..., and to use the methods of ... to eliminate...”(②)、“It has always been an issue... that how to reduce the rate...”(④)等。其它包括語序混亂在內的結構極不符合英語規范的句子還有“An approach inquiring...shall be advocated that comes the possibility...”(⑦)和“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⑤)等。

第三,錯誤使用標點符號。如分號“;”的錯誤使用:“we should emphasize...; focus on...; strengthen...”(⑦)、“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⑦);再如逗號“,”的錯誤使用:“... are the main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 student participation is...”(①)。這里,譯者很明顯混淆了逗號和句號的使用。

3.篇章層面。在篇章層面,即從摘要全篇的行文方面來看,英譯的摘要不符合“簡練”的原則。這和近年來在各國各界盛行的“簡明英語運動”所提倡的基本原則不符。

隨機選取的10篇英譯的摘要中,就有⑧和⑩兩篇在它們100-150字長度的段落中花了一半的篇幅介紹研究背景。更有甚者,⑤在中文摘要沒有背景知識介紹的情況,在英譯中增加了45字的背景。這樣的弊端不僅是使得譯文顯得冗贅,而且使其重點不夠突出。

三、原因分析

從以上錯誤我們可以看出學術論文摘要的英譯問題頗為嚴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較多。中英文摘要翻譯的難度首先源于中文和英文這兩種語言在詞法、語法和句法上的差異。英文中有冠詞“the”、“a”/“an”,中文中沒有這樣的冠詞體系;英文中名詞有單、復數形式的區別,動詞也需要遵守主謂一致的原則、還需要注意時態,但是中文中沒有這些曲折變化;英文的介詞和中文的介詞不一樣,比如中文中的一個介詞“在”就對應著英文中的“in”、“on”、“at”等多個介詞,這樣的一對多的介詞為翻譯時對應詞的選擇增加了難度;英文有簡單句和復合句,其中的復合句結構在構成上比較復雜,有著中文中沒有的關系從句(如定語從句、狀語從句、表語從句等)。中文的句子之間的關系則是通過邏輯而不是句型或標點來體現的:“漢語中句子的概念比較模糊,句號和逗號的使用有很大的隨意性”(李長栓, 2004)。

譯者的能力也很重要。譯者的翻譯能力決定了譯文的質量,譯文的質量決定了文本的接受程度,所以為了促進學術之間的對話,為了中國學術更好地走上世界舞臺,譯者需要平時要加強學習,提高中英文水平、增加翻譯知識,勤加練習,積累翻譯經驗。

參考文獻:

[1]陳吉榮,趙永青.論文摘要英譯的翻譯顯化[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20(1),122-125.

[2]方宗祥.理工類院校研究生英語寫譯教程[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第2篇

關鍵詞:轉述動詞 文學類學術論文 中國作者 英語本族語作者

0 引言

轉述是學術寫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運用轉述可以體現作者對轉述命題或被引作者所持的態度,為作者的評論開啟評價空間[1]。轉述動詞是轉述的重要信號之一,作者可以通過轉述動詞實現言語功能,導入被引用者的聲音,實現作者、被引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對話。恰當使用轉述動詞是作者尋求其交際目的與學科規范之間平衡的一種重要手段[2]。因此,對轉述動詞進行研究是理解作者意圖與學科規范之間關系的起點,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正確使用轉述動詞有助于提高英語學術寫作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實現寫作目的。

1 國內外研究綜述

語言轉述現象一直以來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國外學者從傳統語法、文體學、功能語言學等角度對語言轉述現象進行了研究。傳統語法重點從直接引語、間接引語的轉換關系上關注對他人話語的轉述策略[3]。在文體學領域,Leech和Short把對言語和思想的表征區分成五類:直接引語、間接引語、自由直接引語、自由間接引語和人物話語的敘事性報道,這種分類方法擴大了語言轉述研究的范圍[4]。功能語法學家Thompson則關注轉述動詞的人際意義,指出轉述者對轉述內容的態度主要體現在轉述動詞上[5]。對批評話語分析學家而言,轉述動詞體現了語篇互文性和語篇中的多聲特征[6]。專門用途學者也注重對轉述動詞的研究,他們對轉述動詞進行分類,關注轉述動詞在學術論文中的功能,同時通過引用分析(Citation analysis)關注轉述動詞的使用[7]-[10]。其中,Thompson和Ye將轉述動詞分為三類:研究轉述動詞(Research verb)、語篇轉述動詞(Textual verb)和心理轉述動詞(Mental verb),并分析了各類轉述動詞的人際意義。此后,Thomas和Hawes[8]以及Hyland[10]等人在其基礎上做了類似分類。

國內部分學者從認知語用角度研究引用現象中與認知有關的方面[11],或者研究引語在語篇中所完成的修辭功能[12]。有的學者對學習者學術英語語料中使用的轉述動詞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13]-[17]。也有學者分析了引用的結構形式及其與時態、語態的關系,探討了轉述動詞的類別及功能[18]。

以Hyland為代表的國外學者的研究以英語本族語研究者的學術論文為語料,未涉及母語為漢語的英語學習者對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而中國學者的研究中,對學習者學術英語語料的定性及定量研究所選擇的語料大多來自應用語言學;以期刊論文為語料的種類及數量有限,從對比分析的角度探討中國作者和英語本族語作者在學術論文中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的研究更不多。本研究將在這些方面做一些嘗試。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從Springer電子期刊中選取近十年(2004-

2013)文學類論文共20篇,其中中國作者和英語本族語作者論文各10篇。選擇語料時,研究者還考慮到論文期刊的多樣性及代表性。然后,研究者根據學術論文撰寫的規范要求,運用人工識別的方法記錄論文全文中所有標注了引用信息(作者,時間,頁碼)的地方,對所得語料進行分類統計。首先統計了兩類作者零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其次,分別對轉述動詞總次數、使用頻率較高的轉述動詞做了統計。最后,重點統計了兩類作者表示評價傾向的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并對以上各類型語料進行對比分析。

3 研究框架

Hyland基于Thompson和Ye以及Thomas和Hawes對轉述動詞的分類,運用過程法和評價法對轉述動詞加以分類[10]。按照過程法,轉述動詞可以分為三大行為類型,即研究行為(指研究者在研究結論或研究過程中對真實世界行為的陳述)、認知行為(指心理過程)、話語行為(指語言表述方式)。而按照評價法,轉述動詞又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表明現作者對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做法持肯定態度;第二類表明現作者不同意或不接受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其做法;第三類轉述動詞不直接表明現作者的觀點,而是現作者通過轉述動詞傳遞被引作者的態度、觀點和評價,具體又可以分為四個小類,包括①被引作者以肯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觀點;②被引作者以中立的姿態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者客觀上做了什么事;③被引作者以謹慎的態度提出自己的觀點;④被引作者以批判的態度評價別人的研究或研究結果。

Hyland沒有說明過程法和評價法各自的優缺點,也沒有說明兩者的相互關系。本研究認為,過程法基于研究行為的本質特征,從行為、心理和話語三個方面對轉述動詞進行分類,有利于提高人們對轉述動詞本質的認知,具有理論上的指導意義。而評價法立足于現作者、被引作者以及讀者之間的對話性,旨在區分現作者、被引作者的立場和態度,從而幫助讀者明確現作者的觀點。同時,評價法也有助于提高英語學習者學術寫作中對轉述動詞的運用能力,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本研究在對比分析中國作者和英語本族語作者轉述動詞時基于Hyland的評價法,首先將轉述動詞分為兩個大類,第一類是現作者通過轉述動詞進入語篇,向讀者闡明自己的立場、觀點和論斷;第二類是現作者通過轉述動詞表達被引作者的態度、觀點和評價,從而間接幫助讀者了解現作者自己的觀點。之所以采用這樣的分類方法,是因為轉述是作者借助語言表述心理的過程,也是意向性自我構建的過程,反映了現作者對轉述內容的認知評判,并通過轉述動詞進入語篇,向讀者闡明自己的科學論斷。

[2]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3]Yule,G.et a1.“On reporting what was said”,ELT Journal,1992,46(3):245-251.

[4]Leech,G.& M.Short.Style in Fiction.London:Longman, 1981.

[5]Thompson,G.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Edward Arnold,1996.

[6]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7]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8]Thomas,S.& T.Hawes.“Reporting verbs in medical journal articles.”ESP Journal,1994(13):129-48.

[9]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Cambridge:CUP,1990.

[10]Hyland,K.Disciplinary Discourse: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Haflow:Peaon Education,2000.

[11]彭建武.語言轉述現象的認知語用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5):359-366.

[12]辛斌.引語研究的語用修辭視角[J].外語學刊,2010(4):67-

73.

[13]胡志清,蔣岳春.沖外英語碩士論文轉述動詞對比研究[J].語言研究,2004(3):123-126.

[14]袁邦株,徐潤英.社會科學論文中轉述動詞的學術考察[J].求索,2008(12):79-81.

[15]孫迎暉.中國學生英語碩士論文引言部分轉述語使用情況的語類分析[J].外語教學,2009(1):53-57,69.

[16]婁寶翠.學習者英語碩士論文中的轉述動詞[J].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5):64-68.

[17]張軍民.基于語料庫的英語學術語篇轉述動詞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246-249.

[18]唐青葉.學術語篇中的轉述現象[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2):3-6.

第3篇

關鍵詞:語料庫統計;摘要翻譯;英譯策略

一、引言

摘要是論文的縮影,從某種意義上講比論文更為重要,因為它有可能決定科研成果能否被學術界認可并廣泛傳播。大部分作者進行摘要寫作時,通常都是先撰寫中文摘要,然后將其翻譯為英文。中英文摘要的讀者群不同,前者服務于國內的中文學術讀者,而后者則服務于國外英文學術讀者及國際檢索系統的工作者。東西方語言文化差異較大,行文結構和習慣有所不同,都為摘要英譯帶來不小的難度。本文以語料庫翻譯理論為基礎,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從多方面討論了中外英語學術論文摘要的異同及產生原因,并提出中文摘要英譯策略。

二、基于語料庫的摘要翻譯研究綜述

1、語料庫翻譯研究及其分類

語料庫翻譯研究的誕生主要受兩個相關研究領域的影響,一個是語料庫語言學,另一個是描述翻譯研究。以Mona Baker為代表的一批翻譯理論家倡導利用語料庫進行翻譯研究,對翻譯的性質和特征進行描述。通過語料庫語言學的對比研究,翻譯理論家開始揭示翻譯中譯者獨特的文風和創造性,揭示一定社會、歷史、文化環境中翻譯的規范和策略,并逐漸驗證翻譯理論家對翻譯普遍性規律所作的假設。

適用于翻譯研究的語料庫主要有兩類:平行語料庫和可比語料庫。平行語料庫收集某種語言的原創文本和翻譯成另一種文字的文本。研究者可以通過平行語料庫來對比兩種文本在詞匯,句子和文體上的差異來總結語言翻譯行為中的特征,歸納出其中的等值關系,研究翻譯腔產生的原因和特點等。可比語料庫收集某種語言的原文文本,同時也收集從其他語言翻譯成該語言的文本。可比語料庫現在還處于初創階段,收集的主要是英語的文本和譯本,研究者通過比較分析可比語料庫中的兩種文本,探索在特定歷史、文化和社會環境中的翻譯規范,發現翻譯活動的一些特殊規律,即翻譯的普遍性,因此它對翻譯研究的意義最為深遠。

2、可比語料庫翻譯視角下學術論文摘要的英譯

雖然國內外學者已經從不同側面對學術論文的英文摘要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大部分憑借的是個人觀察和經驗的翻譯研究,或是單純語料庫或文體學的語言學研究。目前將語料庫的定量分析作為基礎來定性討論摘要翻譯策略的研究少之甚少。將可比語料庫統計的方法引入翻譯實踐,是對學術論文摘要翻譯的有益嘗試。

三、研究設計

1、研究目的

鑒于論文英文摘要在閱讀及發表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過收集中外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英文摘要,對其進行統計分析,旨在提出以英美人士撰寫摘要的特點作為中國人摘要英譯的策略,以此來指導學術論文摘要的英譯。

2、研究對象

為了保證所選取論文摘要的權威性和時效性,分別從美國《科學》雜志及國內《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各隨機抽取2011年至2012年上半年發表的英文摘要三十篇,共選取60篇科技類學術論文的英文摘要, 從多角度對比中外英語學術論文摘要的異同,以此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討論異同原因。

3、研究方法

采取語料統計以及翻譯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對國內外具有典型性的論文英文摘要進行了微觀文體特征及宏觀信息結構方面的對比研究,比較時態、語態、長度、名詞性短語、句子復雜性及主述位方面的異同,深入了解國內外英文摘要撰寫水平的差異,探索切實可行的英譯指導原則。

四、結果分析與討論

1、時態及語態

一般現在時是最常用的時態,此外,還出現了現在完成時,一般過去時和一般將來時。具體數據統計如圖1所示:

按照數量來講,《Science》和《學報》(簡稱)對于一般現在時的使用比例差別不大,均有用于說明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結論和結果幾個基本語步。使用差異較大的是在研究方法語步中出現的現在完成時和一般過去時,《Science》30篇摘要應用現在完成時29次,幾乎是《學報》出現16次的近2倍,但前者應用一般過去時15次,僅是后者41次的少一半。這充分說明英美人士使用現在完成時比起一般過去時更占上風,他們希望把過去發生的或已完成的事情與現在聯系起來,強調過程的連續性和推理性,強調完成的研究內容對結果、結論所產生的影響,而一般過去時只是表示調查、發現過去某一研究過程,相對孤立。另外,在統計中還發現,應用于結論語步的一般將來時在《Science》中僅出現1次,而在《學報》中出現8次。摘要的結論部分使用動詞需謹慎,作者需給自己的研究結論留有余地,不能過分的肯定研究結果。《Science》中發現英美人士多喜歡用情態動詞來描述結論,如用may, could來委婉表達,極少用將來時。在英譯中文摘要時,要注意英文摘要時態表達的自身特點、方式及習慣,翻譯的策略就是要符合摘要譯入語的語法規范和常用習慣。

摘要的語態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筆者詳細研究了60篇英文摘要中出現的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如圖2所示:

統計數據顯示,兩種雜志都優先選擇主動語態來組織句子。目前大多數科技期刊提倡實用主動語態,因為其表達更為準確,使讀者更易閱讀和理解。《Science》中主動語態的使用遠遠大于被動語態,分別為142次和18次。《學報》主動語態的使用幾乎是被動語態的近三倍,與國際接軌較好,符合英美人士的寫作特點。不過,在翻譯英文摘要時優先考慮主動語態,也不能一概而論,滿足表達的需要是重中之重。如:BP神經網絡建模考慮了普通高等學校數、普通高等學校教職工人數、普通高中畢業人數以及國家財政教育經費投入4個影響因素。譯為Back propagation neutral network model takes into account the numb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number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faculty, the number of high school graduates and the state financial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若此句采用被動語態形式,謂語較短而主語特別長,頭重腳輕,則顯得很不地道。

2、名詞性短語

在表達高度濃縮的科技信息時,譯文名詞性詞組的處理可以用來考查譯者的專業遣詞造句能力。統計結果如圖3所示:圖3英文摘要中名詞性短語的使用情況

可以清楚地看到,《Science》和《學報》在名詞性短語的處理上基本一致,形容詞、名詞以及Of結構是修飾名詞最常用的三種手段,動名詞、后置短語及一長串名詞作為修飾語使用則相對少一些。在語言簡潔方面,摘要翻譯需盡量做到措辭精煉、重點突出。摘要本身具有很強的嚴謹性和邏輯性,文字表達樸實簡練,句型相對單純。英語名詞性短語的處理策略可歸納為:能用形容詞做定語就不用名詞做定語,能用名詞做定語就不用動名詞做定語,如用experimental results,不用experiment results,用measurement accuracy,不用measuring accuracy。可直接用名詞或名詞短語做定語的,就少用of句型,如“用這種方法,丟包率和傳輸時延減少,HMIPv6的性能得到了改進”,可以英譯為“With this method the rate of loss packet and the delay of transmission were decrease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HMIPv6 was improved”,譯文從語法角度上看是正確的,但從語言表達角度分析卻沒有做到文字簡潔,一句話里出現了三次of結構,顯然有些拖泥帶水,可將其重寫為: “With this method the loss-packet rate and transmission delay were decreased and the HMIPv6 performance was improved”,通過使用連字符及直接將名詞用作修飾成分來達到摘要表達簡潔的要求。

3、句子復雜性

學術論文句子結構的復雜性也是翻譯中應考慮的一個方面,本研究主要考察簡單句、并列句和從屬句這三個分類,如圖4所示:

《Science》和《學報》在句子復雜性差異較大。前者僅使用35句簡單句,應用從屬句的數量比簡單句多近一倍,達68句,而后者則大量使用簡單句表達,達到102句,并列及從屬句的使用則少了一半還要多。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英語結構形式的特點,重形合,句子多用語言形式手段連接。從屬句的使用可以使句子緊密連貫,邏輯性增強。由于漢語采用意合法造句,很少甚至不用銜接手段,注重隱性連貫,且中文摘要通常信息量大,結構松散,這無疑又為英譯增加了不少難度。因此,英譯必須要透徹理解原文的含義,然后按照英語思維和行文習慣來重新組織譯文,必要的時候做拆句、合句以及句子嵌套的處理。如翻譯“委婉語是一種廣泛存在于人類言語交際中的語言現象。外交語言也不例外,其中存在著大量的委婉語...”,可譯為“Euphemism is a kind of language phenomenon that widely exist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Foreign language is no exception, in which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euphemism...”。原文“廣泛存在于人類言語交際中”是“語言現象”的修飾部分,是一個相對較長的定語,可譯為簡單句“Euphemism is a kind of language phenomenon. It widely exists in human communication.”但這樣會使譯文行文松散,不夠嚴謹,因此更好的選擇是引入先行詞that來引導定語從句。另外,“其中存在著大量的委婉語”與前一分句有較強的關聯性,可以處理為in which引導的非限制性定語從句。這樣的嵌套處理在摘要英譯中可使句子結構緊湊,增強邏輯性,進而提高可讀性。

4、主位及述位結構

以主述位為基礎來確定翻譯單位對譯文語篇的建構有直接幫助。主位是信息的出發點,是與句子信息相關的主題;而述位則是由主位發展而來的新的信息,是句子的核心。英文摘要高度概括論文內容,傳遞某種觀念或理論的新信息。在大多數情況下,把已知的部分說在前,新知的部分說在后,由‘熟'及‘生’,不僅可以逐步深入地表達作者的觀點,而且符合英語讀者的閱讀預期及邏輯思維按順序展開的方式。但是,在一些情況下,“主位與已知信息、述位與新信息并沒有絕對的對應關系。有時候,有標記的新信息也會在已知信息前面出現”,如段落開頭第一句。由此,我們不對語料庫進行信息先舊后新的定量統計,只對改進翻譯實踐做定性分析。

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陸地水份及礦物質的利用已增加超過10倍。未來人口和經濟發展的增長將加劇這種壓力。重大的環境變化從對當地生態系統的破壞到對生態圈的干擾可能是人類活動的積累作用。” 譯為“The use of land water and minerals has increased more than tenfold during the past two centuries. Future increases i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intensify this pressure. Major environmental changes varying from disruption of local ecosystems to disturbance of the biosphere are the likely cumulativ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譯文基本按照中文順序逐詞翻譯,但仔細讀來,前兩句都是以人類的相關活動作為視角來闡述,而第三句的“Major environmental changes”忽然轉到了環境,這樣的新信息主位,破壞了信息結構的連貫性,使讀者思路發生跳躍,不如將“The cumulativ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選為主語,以舊信息視角引入,進而闡述新話題,改為“The cumulativ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are likely to lead to major environmental changes varying from disruption of local ecosystems to disturbance of the biosphere.” 英漢兩種語言表達形式不同,翻譯時應整合漢語摘要的信息后,按照英文表達習慣及連貫性要求重新組織。

五、結論

摘要翻譯的難點在于,很多情況下并不是照原文的內容和語言形式翻譯就能完成任務。針對于此,本文采用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提出以英美人士撰寫摘要的特點作為中國人摘要英譯的策略,把原語信息用目的語的獨特結構重寫出來。這樣的英譯摘要才會有較高的質量和良好的交際性,有助于學術的傳播。

[參考文獻]

[1]Baker,M.1995.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An Overview and Some

[2]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Target Vol7.

[3]黃國文,2005,《功能語言學的理論與應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梁福軍,2010,《科技論文規范寫作與編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第4篇

關鍵詞:學術論文 第三人稱 社交指示

1.引言

在語言使用中,不同人稱的選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人稱的非常規用法反映了使用者根據不同社交場合和主觀情感對語言的靈活運用,接收者也需要通過對相應的社交語境進行充分把握,從而正確理解使用者傳達的社交意圖。社交指示體現在談話雙方所使用的種種言語手段之中,意在適應社交現場的不同需要,在話語中恰當地表達各自思想的言語行為(何自然,1988)。

學術論文是作者通報其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它反映了研究學者的學術研究水平和某一領域的發展趨勢,是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途徑(趙有斌,2001)。以往對學術論文的研究多將其視為一種特殊體裁,對學術論文及其各部分從體裁角度的研究已經非常成熟(Brett,1994;Holmes,1997;Nwogu,1997;Post

eguillo,1999),但是關于學術論文這種特定體裁中人稱的專門研究幾乎沒有。根據Myers,在學術論文中“是否選用人稱代詞通常能揭示出作者如何看待自己在某一研究中的作用及表明作者與讀者、同行間的關系”(Myers,1989)。我們通過人稱的選擇揭示論文作者在學術社交場合中對與接收者關系及態度的定位,即傳達社交意圖。

在研究學術論文人稱社交指示的基礎上,本文對英漢學術論文進行了橫向對比。中西論文寫作者深受不同文化系統和寫作規范的熏陶和影響,對人稱在社交場合的選擇應該有所差異。本文所選用的二十篇中文學術論文和英文學術論文分別來自CNKI和國外五個領域專業協會期刊。所涉及的五個領域分別為語言學,物理學,化學,醫學和計算機科學,其中每個領域各選取五篇論文。

2.人稱指示語

人稱指示語是指談話雙方用話語傳達信息時的相互稱呼(何自然,1988)。陳治安對其的定義為“對編碼與言語活動中的參與者或者相關角色的符號指稱”(陳治安&彭宣維,1994)。由此可見凡是在交際中參與者之間彼此稱呼所用的符號都可以歸為人稱指示語。黃國文(黃國文,1999)曾經對人稱代詞的常規用法和非常規用法進行了探索。他認為人稱代詞“所指和用法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1)無標記用法,(2)有標記用法。所謂無標記用法指的是一般的、慣常的或約定的用法……所謂有標記用法指的是特殊的、個別的、例外的或不常見的用法”。黃國文指出標記性是有程度之分的,因為這里所列出來的標記或無標記是主觀的。我們可以認為一個人稱代詞的標記性也隨著不同使用語境而有程度之分,標記性過強則可能造成在該語境的交際失敗。

3.社交指示

對人稱代詞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幾個層面(孫飛鳳,2006;田海龍,2001):其一為人稱代詞的語法詞法研究,即人稱代詞的形式及句法作用,如Muhlhausler& Harre (Muhlhausler&Harre,1990)和陳治安(陳治安&彭宣維,1994)。其二為人稱代詞的篇章連貫性問題,如Halliday&Hasan(Halliday&Hasan,19

76)和黃國文(黃國文,1999)。其三為人稱代詞與實際情景連用,及人稱指示語的語用研究;最后為將人稱代詞置身于社會語境之中,研究人與人之間的權勢與等同關系。

本研究涉及到對人稱代詞在學術語境下以及在中西方社會文化語境下的研究,我們需要考察論文作者在學術語境下對自己與讀者身份和關系的定位以及態度。國內類似于此的研究有黃國文(黃國文,1999),陳治安&彭宣維(陳治安&彭宣維,1994),孫飛鳳(孫飛鳳,2006)以及杜小紅(杜小紅,2003)。他們的研究方法都是通過對具體句子結合情景進行討論,對說話人在該語境下的選擇的意圖和功能進行分析。他們都認為語境是理解不同人稱代詞使用的關鍵,只有充分把握具體語境,才能理解說話人對于人稱代詞選用的復雜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陳治安和彭宣維在其論文結論中提出取消“社交指示語”這一稱謂的理念。他們在文中通過隱喻動態考慮人稱代詞使用與具體語境的關系,認為對人稱代詞動態的研究已經“覆蓋了人們在‘社交指示語’這一術語下討論的絕大部分語言事實,而且這些事實也的確是反映語言活動中人際關系的人稱指示信息的。”根據他們所說,這樣可以使人稱代詞與語境之間的問題更加簡化清楚,同時也符合語用學一貫將語言現象置于動態語境中考察的方法。

我們認為,無論保留“社交指示語”或者取消“社交指示語”這一稱謂,都無法改變語言交際中說話人根據社交需求靈活地選取人稱這一復雜現象,而分歧卻存在于對這一語言現象解釋的過程中。陳治安先生引入隱喻來說明“社交指示”不過是人稱代詞使用過程中的一種進化而已。在本文中,我們只對這種現象進行研究,所以在此支持用“社交指示語”來統一稱謂這一語言現象。

4.第三人稱社交指示語

第三人稱不僅包括封閉的代詞系統,還包括其他各種第三人稱短語。通過語料檢索第三人稱代詞,我們發現很少有標記性用法存在,而第三人稱短語的使用卻存在很多值得關注的地方。本文選取了學術論文中常見的第三人稱短語作為代表進行研究,如“本文或本研究”,“筆者或作者”以及一些指稱短語。英文論文選取與中文對應的第三人稱短語。

在中英學術論文中,我們經常見到用第三人稱短語指代第一人稱的情況。下面的例子均為這一社交指示用法:

(1)但筆者深入考察相關文獻, 發現對這一現代醫學模式的理解中存在一定局限。

(2)筆者比較扳機點與穴位后認為扳機點與阿是穴十分類似因此可以把扳機點看作阿是穴的現代醫學解釋。

(3)作者認為不同的社會文化特征是形成差異的主要原因,并建議不同文化群體的人們充分把握面子的文化……

(4)本文旨在探析當今醫學倫理學面臨的新矛盾新沖擊和新挑戰,為從倫理學角度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提供參考和借鑒。

(5)本研究圍繞上述兩個問題采用書面話語完型法(DCT)的問卷方式收集語料。

(6)下文重點分析其對伊斯蘭世界的認識和態度。

(7)3.2節按先行語的句位分布分出LDR與先行語的三種回指關聯式。為描述與討論的便利起見,這里從不同側面劃分三類篇章回指式。

(8)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use of personalized short text messages(SMS) to reduce snacking.

(9)This paper describes an evaluation of the exposure assessment process.

(10)Some recent work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call for an epistemological change.

(11)Figure 2 provides a list of the different elements that were found in the openings and closings of the twenty-five speeches together with their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上面所有例子實現了保證論文客觀與權威性的社交指示功能。作者作為所有陳述或者觀點的發起者使用第三人稱短語來指稱自己,減少了論文的主觀性。同時,類似于“本文”“本研究”或“3.2節”等此類用法也實現了論文的簡潔性,使用完整的表達會使行文冗長繁瑣。比如例(6)的完整表達為“在下文中我們重點分析其對伊斯蘭世界的認識和態度”。

同時,我們發現了一些具有類似社交指示功能的第三人稱內部互用現象:

(1)根據F值和P值分析,調查組傾向對他者面子和相互面子的維護,對比組傾向對自我面子的維護。

(2)傳統哲學觀認為,對概念進行定義就是把概念分析成為其各個組成部分(constituents),反過來,這些概念的各個組成部分組合也就構成了概念本身。

(1)和(2)中的用法均使用一個抽象的第三人稱短語來指代對應的群體。如上面的用法一樣,這種指代用法實現了論文的客觀性和簡潔性的功能。

5.結束語

通過對四十篇英漢論文的總體研究,我們可以認為在學術論文英漢第三人稱的使用體現在第三人稱指代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內部的互指,這兩種用法在確保論文客觀性與權威性的同時,也可以使論文的行文更加簡潔明晰。當然,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寫作習慣,第三人稱學術論文這一社交語境具有了這些共同的社交意圖與目的。

參考文獻

1.Brett, P. (1994). A genr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ection of sociology articl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3(1), 47-59.

2.Brown, G. (1960). The Pronoun of Power and Solidarity(吳玉文, Trans.). In 祝婉瑾(Ed.), 社會語言學論文集.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3.Halliday,M.A. K.,&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British: Longman.

4.Holmes, R.(1997). Genre analysi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research article discussion section in three disciplin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4), 321-337.

5.Muhlhausler, P.& Harre, R. (1990). Pronouns and People: The linguistic Construction of Social and Personal Identi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6.Myers, G.(1989). 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 in scientific texts. Applied Linguistics(4), 1-35.

7.Nwogu, K. N. (1997). 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2), 119-138.

8.Posteguillo, S. (1999). The schematic structure of 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8(2), 139-160.

9.蔡建敏.(2009).學術論文英文摘要的人稱使用問題剖析.瘋狂英語.

10.陳治安&彭宣維.(1994).人稱指示語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91(3),28-34

11.杜小紅.(2003).人稱指示語的非常規選擇及其語用探析.山東外語教學(93),25-28.

12.何自然.(1988).語用學概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3.黃國文.(1999).言語交際中的指示人稱代詞.四川外語學院學報,71(1), 47-49.

14.孫飛鳳.(2006).英漢人稱代詞社交指示功能的語用對比研究.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9(1).

第5篇

關鍵詞:本科畢業論文;論文指導;領導生命周期理論;教學模式

隨著高校的擴招效應持續釋放及畢業生就業壓力持續上漲,本科畢業論文質量走低成為不爭的事實。如何在畢業設計指導環節提升論文學術水平、提高指導成效,成為保障本科教學順利進行和優秀人才培養目標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近幾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指導的經驗,在領導生命周期理論的框架內,從師生畢業論文指導管理情境的角度,對以上問題進行探索分析。

1領導生命周期理論應用于畢業論文指導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1.1畢業論文指導符合領導情境,為理論的應用提供了可能性

(1)領導內涵角度。一方面,指導教師作為領導者,必須有學生(被領導者)的追隨,若無學生的密切配合,則這一管理情境毫無效率可言;另一方面,指導教師擁有影響學生撰寫畢業設計行為的能力,如教師擁有教學環節賦予的制度權力指揮學生開展畢業設計工作,教師因在科研工作方面的知識、技能和經驗方面的優勢而產生的專長權力能為學生畢業設計指明方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的為人師表、優秀的道德、人格魅力等感召權力。(2)領導作用角度。畢業論文指導工作中,師生雙方的互動模式也是符合領導情境的。首先,教師須發揮指揮作用,通過其專業素養判斷每個研究主題的畢業設計方向,結合不同學生的特性設計出合理的培養方案;其次,教師還應發揮協調作用,形成團結互助的合作團隊,還要為學生的數據搜集、調查研究等協調校內及社會資源;再次,教師在此過程中還需發揮激勵作用,以保證畢業設計中學生全過程積極進取的動力。

1.2畢業論文指導的工作特性印證了理論應用的必要性

(1)畢業論文指導中主體的重要性。學生與教師作為畢業論文教學環節中最為重要與關鍵的兩大主體,學生為當然主體,在畢業設計指導過程中處于核心主體地位,而教師則是應然主體,應承擔起主導作用,領導的生命周期理論恰好能將這兩大關鍵主體納入同一框架開展情境研究。(2)畢業論文指導對象能力提升的漸進性。領導的權變理論中,生命周期理論所關注的最重要的權變因素為被領導者的成熟度。在畢業論文指導過程中,學生的科研能力與論文撰寫技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平時的學習與積累中、在指導教師的輔助下,逐步形成與提高的。這一分化、漸進的過程,正好需要領導生命周期理論加以分析。(3)畢業論文指導情境的多樣性。在畢業論文指導環節,不同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素養、寫作意愿、配合程度都是不一樣的,因而領導生命周期理論不僅能貼合畢業論文指導實際情況,而且能針對不同指導情境進行區分式管理,實現指導效能的提升。

2畢業論文指導方式范式解析

2.1畢業論文指導方式劃分依據

按照工作行為和關系行為這兩大領導維度,分別各自冠以“高”和“低”兩個層次,組合形成了四種截然不同的畢業論文指導方式,如圖1的上半部分所示。其中,工作行為這一維度主要考察的是指導方式在多大程度上以工作為中心,界定自己與學生的工作任務及角色,以完成教學目標。而關系行為這一維度主要衡量的是指導方式,關心和尊重學生情緒與意愿,并建立相互信任的指導關系的程度。

2.2四種不同畢業論文指導方式

(1)命令型指導方式(高工作行為—低關系行為)。這種論文指導方式決策權集于教師一身,由指導教師進行師生雙方的角色分類,指導過程中偏重于工作行為,即注意力放在畢業論文本身。圍繞該工作,教師將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及相關要求,對學生的畢業設計進行任務分解與指揮,采用單向溝通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具體而明確的指導。(2)說服型指導方式(高工作行為—高關系行為)。在這種指導方式下,高工作行為意味著教師要對其學生進行畢業論文撰寫方面的詳細指導。除此之外,高關系行為意味著教師也要重視與學生的溝通。創造相對輕松指導氛圍的同時,雙向溝通使得學生更能在心理上接受并領會教師的指導意向。(3)參與型指導方式(低工作行為—高關系行為)。此類指導方式要求指導教師較少進行命令式指揮,取而代之的是與學生雙向溝通并提升學生自主決策權。教師是以參與者的身份對學生進行指導,期間發揮的主要作用就是促進畢業論文工作的推進與溝通。(4)授權型指導方式(低工作行為—低關系行為)。教師對學生畢業論文的任務分解與敦促工作將不會以更為具體而細致的形式出現,同時,師生間僅就需要的問題進行探討,否則在畢業論文撰寫期間,學生將是整個教學環節中真正的實然主體,教師的授權式管理方式會促使學生自主完成任務。

3畢業論文指導情境類型的判別及其表現形式

根據領導生命周期理論,本文將畢業論文指導對象——準畢業生的科研成熟度定義為:學生個體配合教師畢業論文指導工作、對畢業論文撰寫的行為負責任的能力與意愿。

3.1情境判別的權變因素分析

據領導生命周期理論的指導,學生的科研成熟度被進一步分解為工作成熟度與心理成熟度這兩大要素。工作成熟度度量的是學生的知識儲備、寫作能力、綜合技能等方面;心理成熟度指的是學生配合教師指導工作、主動投身畢業論文撰寫的意愿與動機。這兩大要素各有高和低兩個層次,組合形成了以下四種截然不同的學生成熟度階段(即四種領導情境),具體如圖1的下半部分所示。

3.2畢業論文指導對象科研成熟度的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不成熟階段,M1)。M1階段學生主要特征為低工作成熟度與低心理成熟度,這部分學生尚不具備畢業論文撰寫所需的能力,同時在主動配合教師指導和畢業論文撰寫意愿方面觀念較為薄弱。第一,能力欠缺,這類學生在基礎理論知識儲備、數據的搜集與處理、科技論文寫作技巧、綜合素質方面可能有所偏失;第二,依賴心理強,這類學生容易將畢業論文責任與風險向指導老師轉移,出現問題時傾向于推諉教師;第三,存在短視投機隱患,少數學生可能會出現抄襲、數據造假、論文等學術不端傾向。(2)第二階段(初步成熟階段,M2)。M2階段的學生雖然不充分具備論文寫作所需的綜合能力,但他們飽有學習的熱情,愿意積極配合教師的指導工作,寫作意愿強烈。第一,獨立科研能力有待提升,由于未接受系統的科技論文寫作訓練,即便有一定學年論文、課程論文、實習報告等鍛煉機會,但反饋機制的缺失使得學生在論文寫作技巧方面尚不成熟;第二,缺乏學術自信,初次接觸規范論文寫作,加上參考文獻與指導教師的“學術光環”產生一定權威效應,使得學生對于接受指導與論文寫作較為拘謹;第三,學習熱情飽滿,愿意并主動向教師尋求幫助并付諸行動。(3)第三階段(比較成熟階段,M3)。學生M3階段初步具備論文寫作的知識、能力等要求,但自主學習與動手的意愿并不強烈。第一,理論基礎較好,這部分學生在本科四年學習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學習基礎較好,理論功底較為扎實;第二,學習能力較強,這類學生通過四年的大學積累,接受課堂與教師的引導,加上自身學習經驗的調整與摸索,已經自發形成一套較優的個性化學習方法;第三,受非論文因素影響,這類學生雖然擁有較好的畢業設計自身能力與素質稟賦,但因考研、求職、公務員考試、實習等緣故,對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并不夠。(4)第四階段(成熟階段,M4)。學生M4階段不僅具備一定畢業設計相關的學習能力、知識技能等,而且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的指導工作。一方面,具備一定獨立科研能力,這部分學生除知識儲備、學習能力、論文撰寫技能等方面自身條件較好外,甚至部分學生本科階段已經對外公開發表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第二,對畢業設計的成果質量有一定要求,許多已經成功保送相關院校碩士研究生的學生希望通過畢業設計環節來奠定和適應未來研究工作,部分意向就業的優秀準畢業生也希望在畢業設計這一最后教學環節能有出色表現,對將來求職的理想工作崗位有所助益。

4權變式畢業論文學術水平提升模式的實現路徑

根據領導的生命周期理論,本文提出了四種可供選擇的畢業論文指導方式、據學生成熟度的不同所劃分的四種管理情境。如何將二者有機地加以匹配,即為不同的管理情境選擇相對應有效的指導方式,成為該理論應用中最后、也是最為關鍵的一環,由此形成的畢業論文學術水平提升模式如圖1的上、下部分匹配情況所示。

4.1模式一:對M1階段的學生采取命令型指導方式處于M1不成熟階段的學生,對于畢業設計任務既束手無策又不情愿,此時選取命令型(即高工作—低關系行為)指導方式最為有效。第一,提升學生論文意識,對這部分學生提升科研道德觀,以往屆不合格論文成果為案例,在指導初期打消學生短視投機的心理傾向;第二,確認角色與劃分任務,指導教師要以高工作行為來教導學生文獻的搜集與利用、文獻綜述的撰寫、開題報告的擬定、論文框架的起草與修改等,來彌補學生低工作成熟度的欠缺;第三,明確師生責任界限,指導教師需與學生確認各自的權限與責任范圍,對責任推諉與依賴行為事先預防和事后控制。

4.2模式二:對M2階段的學生采取說服型指導方式對于M2初步成熟階段的學生,他們缺乏能力但愿意執行畢業論文相關任務,此時應選取說服型指導方式(高工作—高關系行為)。教師應做好論文工作的劃分與確認工作,采取高工作行為,比如幫學生指定合適的研究計劃、研究方法的教導、劃分階段任務等;另外,適當情感激勵,對學生暫時的能力欠缺表示理解,教導其學習是一個持續的動態過程等,這種高關系行為的投入會增強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并激勵其不斷學習與配合指導教師的工作。

4.3模式三:對M3階段的學生采取參與型指導方式針對M3較為成熟階段的學生,他們有能力,但對教師指導較為懈怠,任務完成較為拖沓與被動,這種情景下應選取參與型(低工作—高關系行為)論文指導方式。第一,提升論文意識,指導工作合理計劃,針對非論文因素,也要根據學生求職、考研、考公務員等時間因素,制定更合理的安排,以取得學生的配合;第二,榜樣激勵,選用歷年畢業設計成功案例,尤其是獲得優秀畢業論文的學生在求職、、考研等方面取得的優勢,使學生明確這樣做對自己的好處。

4.4模式四:對M4階段的學生采取授權型指導方式當學生位于M4成熟階段,他們既有能力又主動配合論文指導工作,實踐較為認真、主動、積極,教師應選擇授權型(低工作—低關系行為)論文指導方式。第一,在原則范圍內給予一定創新余地,對學生創作意愿的充分尊重也能極大地提升學生畢業設計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第二,前沿理論與方法的導入,如對M4成熟階段學生適當拔高要求,指導其開展一定基于前沿方法的研究;第三,榜樣與示范作用,指導教師不妨將這部分學生設置為團隊的小組長,將教師的指導理念轉化為學生立場的思想,更利于其他同學在其標桿示范作用下,理解教師的意圖。本文基于領導生命周期理論,根據工作行為與關系行為的高低組合界定了本科畢業論文指導中的四種典型指導方式,針對學生成熟度的不同劃分了四種不同的畢業論文指導情境,建立了四種行之有效的論文學術水平提升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成熟度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學生的學習狀況、主觀意識等內部因素,以及教師的思想教育、學校組織制度等外部環境因素的激發而發生變化的。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與關愛,促使低成熟度的學生向更高階段成熟度方向轉化;另一方面,也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根據學生狀態、管理情境的變化,適時調整指導戰略。

參考文獻:

[1]姜海濱,王嬋.領導生命周期理論視野下大學生干部管理能力培養探索[J].教育探索,2014(7):87~88.

[2]彭規榮,王正平.領導生命周期理論與高校學生管理風格[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5):114~117.

第6篇

筆者采用影響因子求和法,對我國23所中醫院校2001-2006年在國內國際期刊上公開的影響因子總和進行統計分析,探討這些中醫院校的學術研究競爭力。

1 文獻回顧

對各中醫院校競爭力的評價以往一直是靠主觀印象,沒有客觀指標,顯得表淺和籠統模糊。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了各種綜合評價方法,但對中醫院校評價指標不全,深入研究不夠。在學校競爭力方面,有些學者也寫過類似的文章,主要有:①“五所中醫院校科研競爭力分析”[1],作者利用多種數據庫進行檢索,收集以南京中醫藥大學等5所中醫藥院校的科技量、科技成果完成量、專利發明申報量。采用趨勢分析和計量學的方法,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分析了5所中醫藥院校的科研競爭力。②“《中草藥》1990-1997年度引文統計分析”[2],該文采用文獻計量引文分析法及《sci》、《cscd》評價期刊質量的有關指標,對《中草藥》20世紀90年代以來刊出的論文進行了定量分析,并評價該刊的質量,了解一些中藥學研究的特點與現狀,發現一些中藥學特殊的規律,為文獻服務工作的改進、期刊的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學的依據。③“我國高等中醫院校1997-2005年論文統計分析”[3],作者以CBMdisc為數據源,通過文獻計量學方法,對1997-2005年全國23所高等中醫院校在國內期刊上公開的總數進行統計分析,旨在揭示我國高等中醫院校科技論文產出現狀和分布規律,進而了解全國同類院校的科研水平和地位,為領導決策,也為科研人員更好地開展學術交流、拓寬思路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④“1997-2001四所中醫院校〈學報〉論文引文分析比較”[4],作者根據這4所學校的學報刊載論文為統計源,對其引文進行比較分析,具有客觀性及實用性。⑤“網大‘中國大學排行榜’中醫藥院校排序分析”[5],客觀評價了大學的辦學水平、教育質量等。⑥“高校科研競爭力評估模型的建立與實現”[6],作者依據高校科研管理實際,提出了具體的評價模型,并利用綜合評價方法使科研競爭力實現了一定程度的量化,從而可以比較直觀地了解高校的整體科研實力。筆者在借鑒以上學者研究思路的基礎上,抓住中醫藥院校發展中最關鍵的要素——論文學術能力進行全面系統深入地分析,運用影響因子計量和的方法來評價各中醫院校論文學術競爭力。

2 資料與方法

2.1 數據來源

①利用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檢索出全國23所高等中醫院校2001-2006年各個專業(中醫、中藥、針灸、人文社科)公開發表在一般期刊、核心期刊、權威期刊以及SCI收錄的期刊上的文章數目。②利用pubmed數據庫檢索出在被SCI收錄的外國期刊上發表文章的情況。檢索方法:選擇數據庫“pubmed”,再for一欄里輸入“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點擊“go”即可查詢。因考慮到學校的英文名已改為“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則每個學校查詢的時候必須查詢兩次。在這個過程中,會查到一些在非SCI收錄期刊上發表的文章,如“yaoxuexuebao”等,則必須把這些文章的數目去除。

2.2 評價方法

影響因子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是E.加菲爾德于1972年提出的,是對文獻或文獻集合獲得客觀響應,反映其重要性的宏觀度量。由于它是一個相對統計量,所以可公平地評價和處理各類期刊。通常影響因子越大,它的學術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7]。具體算法為:影響因子=(該刊前兩年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該刊前兩年總數)。期刊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表征期刊影響大小的一項定量指標,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論文的被引用數,它實際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證該刊前兩年的次數與該刊前兩年所發表的全部源論文數之比。筆者在統計時采用的方法是:將每年每個學校在某一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數乘以某一年某一期刊的影響因子,最后把所有的影響因子相加,然后作出比較。根據高校發展趨勢,專科類高校都在向多科類高校發展。筆者統計分類時按4個類別來區分,即將論文分別歸為中醫、中藥、針灸、人文社科4個類別進行統計,最后加總計算。

轉貼于

2.3 結果分析

在一般期刊上發表文章的影響因子總和情況:中醫類、中藥類、針灸類、人文社科類4項比較,中醫類最多,其次是中藥類,社科類最少。中醫類:廣州中醫藥大學遙遙領先,影響因子總和高達761.55,其次是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類:廣州中醫藥大學仍然最多,為391.8。針灸類:天津中醫學院位居第一,達到78.45,廣州中醫藥大學和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分別位居第二、第三。人文社科類:南京中醫藥大學以8.1排名第一。從總數來看,廣州中醫藥大學位居榜首(見表1)。在核心期刊上影響因子總和情況:中醫最多,中藥其次,針灸較少,人文社科類最少。中醫類:廣州中醫藥大學以絕對優勢穩持第一。中藥類:廣州中醫藥大學發表文章的影響因子總和為516.6,比最少的山西中醫學院高出54倍多。針灸類:和前面的情況相似。人文社科類:山東中醫藥大學排名第一,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以11.55分并列第二。從總體來看,廣州中醫藥大學仍然是排名第一,山東中醫藥大學和北京中醫藥大學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三名(見表2)。在權威期刊和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的情況差不多,但在人文社科類,發表文章的影響因子總和更少,很多學校幾乎都為0(見表3)。被SCI收錄文章的影響因子總和普遍都很少,尤其是人文社科類,各個中醫院校的影響因子都為0。總和排名前三位的是上海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見表4)。從總體排名來看,廣州中醫藥大學以2 698.615分位居榜首,南京中醫藥大學和上海中醫藥大學分別排名第二和第三,其影響影子總和分別為1 643.756、1 640.677(見表5)。表1 中醫院校2001-2006年在一般期刊上的影響因子總和情況(略)注:各地院校均為中醫藥大學或中醫學院(下同)表2 中醫院校2001-2006年在核心期刊上的影響因子總和情況(略)表3 中醫院校2001-2006年在權威期刊上的影響因子總和情況(略) 表4 中醫院校2001-2006年在SCI上的影響因子總和情況(略)表5 中醫院校2001-2006年在各種期刊上的影響因子總和情況(略)

3 結論

筆者采用影響因子求和的方法,利用CBM和pubmed數據庫進行查詢,統計分析了2001-2006年全國23所高等中醫院校的論文學術競爭力。評價方法是先分別對各個中醫院校在各種期刊(一般期刊、核心期刊、權威期刊、SCI)上發表的各個專業(中醫、中藥、針灸、人文社科)文章進行統計分析,然后對在各種期刊上的影響因子采取求和的方法最終得出:廣州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位居前三名。各個專業論文量比較:中醫類最多,中藥類其次,針灸類較少,人文社科類最少。總體上看,各個中醫院校在權威期刊,尤其是SCI上發表的文章尚少,但整體學術力呈不斷提升的態勢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 香.五所中醫院校科研競爭力分析[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2):223-226.

[2] 霍 紅,李 政.《中草藥》1990-1997年度引文統計分析[J].四川圖書館學報,1998,(3):77-81.

[3] 黃瑞敏,趙文竹,林曉華.我國高等中醫院校1997-2005年論文統計分析[J].中國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06,(6):74-76.

[4] 李寶英.1997-2001年四所中醫院校《學報》論文引文分析比較[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3,10(3):92-94.

[5] 程 勇.網大“中國大學排行榜”中醫藥院校排序分析[J].中醫教育ECM,2002,(1):9-12.

[6] 張冬麗,師偉力,矯文成.高校科研競爭力評估模型的建立與實現[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14):43.

第7篇

一、在多樣化的數學活動中滲透數學文化

為了更好地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教師可以開展多樣化的數學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對數學文化的理解,提高數學素養。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數學技能比賽、數學創意展示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對數學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從中領會數學文化的內涵。比如,教師可以結合“七巧板“”找次品”等活動開展數學游戲。以開展“七巧板”游戲為例,教師可以先講解七巧板的由來,然后組織學生開展七巧板拼圖競技活動,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索七巧板的奧妙,發展學生的思維,并在動手活動中將學生引入有趣的數學世界。在玩七巧板游戲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玩五子棋、魔方等游戲,將這些有策略性的數學游戲活動與數學文化融合起來,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的文化價值。再如,在學習分數演變史、加減符號演變史、除號演變史等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符號的演變史”作為主要內容,同時制作一份小報紙。在制作小報紙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搜集與符號演變史相關的材料,從而對數學符號的由來和歷史都有明確的認知,并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還能夠有效地滲透數學文化。

二、在解決數學問題中滲透數學文化

在數學教學中,解題是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它是對數學知識以及數學方法進行有效運用的過程。因此,教師可以在解題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數學文化,讓學生獲得正確解題的方法和技能,意識到其中蘊含著的數學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文化的熏陶。以解答題目“12+14+……+1128”為例,假如用通分的辦法計算,過程會非常復雜,計算結果也未必正確。此時,教師可以用圖形來表示,這樣就能夠快速地解決問題了。將一個正方形看作單位“1”,連續對這個正方形進行平分,計算結果用陰影表示。學生在畫圖時就會發現,用加法運算的話,后面的加數分別是前面加數的一半,計算結果就是在第一個加數的基礎上乘以2,然后再減去后一個加數。運用數形相結合的辦法進行計算,復雜的問題立刻變得簡單,而學生也能夠掌握計算規律,更好地把握數學的本質。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用圖形代替計算,無形中將數學解題技巧及數學思想滲透到解題過程中,使學生輕易找出了解題的辦法,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挖掘了數學知識中蘊含的數學思想。

作者:李偉群 單位: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菊城小學

第8篇

文化結構由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組成。由于一定的社會制度是一定的物質基礎上產生的,要受到一定的精神文化制約,因而可將文化結構分成三個層面:“這就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①。數學在建立發展過程中,受到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影響及制約。

東方中國的古代文化的經濟基礎基本上是農業經濟。這種情況決定古代中國的物質文化是農業文化。中國古代數學也與農業經濟有著密切的關系。《九章算術》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著作,書有九章,包含246個問題。都和農業生產有關,九章分別是方田(土地測量)、粟米(百分法和比例)、衰分(比例分配)、少廣(減少寬度)、商功(工程審議)、均輸(征稅)、盈不足(過剩與不足)、方程(列表計算的方法)、勾股(直角三角形)。這些問題都是用來解決農田的測量、粟米的稱量,農業水利工程的測算等。《五曹算經》是一部為地方行政人員所寫的應用算術,全書五卷,有田曹、兵曹、集曹、倉曹、金曹五個部分。田曹卷的主題是田地面積的量法;兵曹算術大都是軍隊的給養問題;集曹問題和《九章算術》粟米章問題相仿;倉曹解決糧食的征收、運輸和儲藏問題;金曹問題以絲絹、錢幣等物資為對象,是簡單的比例問題。我國古代大數學家劉徽到祖沖之、祖沖之研究圓周率和圓面積的輝煌成就中,都深深地打著農業經濟的印記。農業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車,車輪是否圓,不僅和車輛行駛中的平穩狀況有關,而且還和省力有關,因而農業經濟的需要使得我國圓周率的研究在世界數學中占有相當的地位。過去,農業的顯著特點是靠天吃飯,天文、節氣的測算是農業生產的需要,在中國,古代天文測算的成果是相當輝煌的,“東漢末年天文學家劉洪造乾象歷法(公元206年),創立了推算定朔、定望時刻的公式”。“隋朝天文學家劉焯在他的杰作《皇極歷》(公元600年)中創立了一個推算日、月、五星行度的比以前更加精密的公式”②。天文學的發展推動了數學的發展。解一次同余式就是由天文測算開始的。天文數學的發展除了物質文化的需要,還受到制度文化的要求,中國數學的重要性在于它與歷法有關,“在《疇人傳》中很難找到一個數學家不受詔參與或幫助他那個時代的歷法革新工作。”③除了中國,古代埃及數學的建立基礎也是農業的需要。埃及幾何學的起源被史學家們歸因于泥羅河泛濫后土地的重新測量;巴比倫的數學起源也是如此,尤其是巴比倫數學的60進位制來自于天文學;印度數學和占星術有關,而占星術又和農業及宗教有關。

東方數學的建立比西方要早,但東方的數學在理論化的道路上行動遲緩。原因何在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生產力狀況決定的生產力關系是以家族為中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關系,社會制度是宗法等級制度。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分散的家族和農民需要有高高在上、君臨一切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統治。在這種社會制度的影響和作用下,形成中國古代穩定的上下尊卑等級秩序的文化心理。主要特點是靜態的、和解的、自然的、消極的心理特點。造成安于現狀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思想僵化、調和持中,這種文化心理使得數學只停留在實用上。沒有就數學而數學,使數學自身的規律沒有得到完善。“在古代東方的全部數學中甚至找不到一個我們今天稱之為‘證明’的例子,代替論證的只有程序的描述,所講授的內容只是‘如此這般地做’,而且也不是以一般規則的形式提出來,只不過是在一系列特殊情況下的應用方法。”④這段話雖有失偏頗,但也道出中國古代數學的特征。在中國數學的發展史上曾出現了劉徽、墨子、惠施等天才的數學家,但他們的數學研究和成就不能和西方的阿基米得、歐幾里德相比較。這主要是我國古代數學的理論研究不受重視所致。漢王朝建立以后的“重農抑商”政策使數學研究受不到貿易的誘惑。農業經濟的財富有限和填飽肚子的生活狀況,不允許人們的思想向實用以外的地方延伸;隋朝開始的科舉制度也扼殺了大批在數學研究上具有不凡才華的人。在科舉制度中數學不是要考的課程,為“學而優則仕”而奮斗的人們,自然不會將數學當作主修課程來學習。另外,農業經濟的貧困使得沒有多少人來學文化,學數學的人自然更少。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古代數學的許多成就只處在應用和描述過程階段,沒有提高到抽象的、系統的理論階段,從而使數學的發展和升華受到限制,象“勾股定理”、“圓周率”這些值得中國人驕傲的數學成就,沒有造成相應的數學的轟動效應。“勾股定理”在我國商高的時代就應用比西方的畢達哥拉斯發現早600年,但由于我們沒有給出嚴格的數學證明,這個定理在現在還認為是畢氏的成果,稱為“畢氏定理”。墨子的極限理論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后來西方數學傳入我國時才知西方極限思想和黑子的思想是一致的。“重農抑商”的文化傳統的價值觀具有明顯的倫理性。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的環境不需進行商品交換(至少不需要太多的貨幣介入)。生產中占支配地位的是使用價值,人們關心的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價值,以不言利為榮,“重義輕利”的思想滲透到人們的思想深處。數學的應用只局限于分配環節中。而在復雜的流通和交換領域中數學沒有機會“施展才華”。多農少商沒有足夠的財富供人們享受,財產的有限性限制了人們的探險精神和“想入非非”,從而限制了數學向理性的發展。

在西方,小亞西亞海岸新興的商業城市、希臘本土、西西里島和意大利海濱,由于海上貿易和戰爭的刺激使得人們的思想活躍,商品貿易發達,對計算要求的提高,財富的增加使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從事“非實用”的理論研究。古代東方靜態的觀點和西方動態的觀點不一樣,表現在數學上唯理論的氣氛濃厚起來。人們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但要問“什么”,而且要問“為什么”,要解決“所以然”和“為什么”。古代東方的以實踐和經驗為根據的方法就顯得“無能為力”和“后勁不足”。為了知道“所以然”和“為什么”,就得在數學的證明方法上作一定的努力,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現代意義上的數學產生了。東方的幾何學只為測量提供方法,而證明的幾何學是由公元6世紀前半期米利都的泰勒斯開創的。泰勒斯不是農業經濟中的“耕夫”,而是一個商人,他在經商過程中積累了足夠的財富后,在后半生從事研究和旅行。他在幾何學中的主要成果有“圓被任一直徑二等分”,“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兩條直線相交對頂角相等”,“兩個三角形,有兩個角和一條邊對應相等,則全等”、“內接與半圓的角必為直角”等⑤。這些成果的意義不在于斷言的本身,而是提供了一些邏輯推理(象他的第五個問題巴比倫比他早知道近1400年,但沒有形成嚴格的證明)。使得數學被推向抽象、系統化軌道的還有畢達哥拉斯、柏拉圖以及他們的繼承者形成的畢氏學派和柏氏學派。由于商業的發達、財富的增長,使得人們旅行的欲望越來越高,而旅行和游動的生活方式給數學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前面提到的泰勒斯的后半生就是在旅行和數學研究中渡過的,“他有一段時間住在埃及”⑥。畢達哥拉斯也有旅行和流動生活的經歷。“他曾在埃及居住了22年,從埃及神廟的祭司那里了解了古埃及有關數學、天文方面的知識……回國后,又前往希臘的移民地阿佩寧半島的克羅托納城定居”⑦。從這兩位數學大師的經歷看,不能不說旅游這種文化活動給數學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商業貿易的發展,可誘導戰爭的爆發,戰爭不僅給侵略者掠奪來物質財富,而且也帶來了許多精神財富,其中就有數學成就。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領兵進入埃及,不久揮師東進,橫掃了波斯帝國的軍隊,到了印度河西岸,建立起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和亞歷山大城,這個城市的建設主要著眼于文化科學設施的建設,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不久就成為當時世界科學文化的名城,歐幾里德就是在這個環境中熏陶和成熟起來的偉大的數學家。他對數學寶庫的貢獻是《幾何原本》。他的幾何和東方幾何的不同之處是,不僅從應用的角度來談,而是就幾何而幾何的角度加以研究,運用邏輯推理來證明命題的真偽。而且用幾何的方法來解決代數方程。他的著作中的許多公理、定理和定義除了適應當時的經驗外,還具有普遍的意義。阿基米得也是當時偉大的數學家,他采用窮竭法來求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其指導思想和我國劉徽的計算圓周率的思想是一致的,但不同之點是“劉徽是從圓內接正多邊形著手,而阿基米得不僅從圓內接正多邊形著手、還從外切正多邊形這個角度進行計算”⑧。這就體現出西方數學家多方位的思維方式。另外,阿基米得在研究圓的同時,還研究了球和圓柱的問題,他在《論錐形體和球形體》中使用了近似于現代數學的方法。他的工作不僅涉及到具有很大應用價值的數學問題,而且提出了許多明確的數學概念,在這一點上要比東方數學先進。商業貿易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尤其是遠航貿易。這種背景下產生了保除業。而保險的興起又促使了概率論的產生和發展。雖然刺激概率論的是賭博,但起源是商業文化。即使是賭博也是產生于發達的商業文化城。可見,東西方傳統文化不僅影響到不同的數學分支和范圍,而且在同一數學問題上所體現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同,表述的形式、研究的動機也存在差異。再來看一個事實,《周易》及先天圖二分法與菜布尼茲的二進制,兩者一個講對分,一個講進位。但都“用兩個符號表示無限的事物或數學其客觀存在的排列法則,決定了先天圖與二進制算術的一致”⑧。二進制和先天圖沒有關系,這是不同時代的東西方數學家,在完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的產物,其一致性是令人吃驚的,但思想方法卻完全不同。二進制是在西方傳統文化中歐洲科學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是有意識地運用十進制知識而創造的一種計數方法。二分圖是《周易》眾多象數體系中的一個,其中有合理的因素。但其動機不免有些封建意識的糟粕,因為它不是依靠科學的依據推出來的。

總之,東西方傳統文化的不同,造成了東西方數學上的差異。東方是數學原始的發祥地,但其發展和科學化、理性化的功勞基本上歸于西方。

參考文獻:

①張立文等《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②錢寶琮《中國數學史》,科學出版社。

③(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科學出版社。

④⑤⑥(美)H·伊夫斯《數學史概論》,山西人民出版社。

第9篇

如教學“圖形的運動(一)的平移現象”這一數學知識時,我慢慢地走進教室,站在窗戶的旁邊,把玻璃窗推到另一邊,然后告訴學生:“玻璃窗在移動時在移動的方向有什么特點呢?”學生隨即回答:“玻璃窗在移動時在移動始終保持在同一個方向。”于是,我馬上引導:“像窗戶這樣的物體或圖形在直線方向上運動,而本身方向不發生改變時,這種運動現象就是平移。”接著,我又一邊動手操作給學生看,一邊講解平移的數學定義給學生聽。學生的視線移到窗戶來,注意力集中了,便可以清楚地聽到我的講解。當學生明白平移現象時,為了鞏固他們對這一現象的認識,我又拿出一輛玩具小轎車,放在講臺桌上面,向著直線方向上運動,講臺下的所有學生又饒有興趣地觀察著,我直接問他們這是什么現象?大部分學生能回答出這是平移現象。在這個基礎上,我又舉例了幾個平移的例子,給學生判斷,我指向旗桿,這是不是平移現象?越來越多的學生會判斷平移現象。這說明直觀教學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學生掌握新知識效果更好,使數學教學課堂的效率更高了,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更為牢固了。

二、在設計有針對性作業中提高數學學習效果

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學習了一項數學知識,就需要教師設計相關的數學作業讓學生訓練,并從中反饋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教者作出相關的教學策略調整,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因此,教師在進行數學作業的設計時,就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把握好數學作業的難易程度;針對教材特點突出作業的訓練坡度;針對教學的重難點,設計有利于突破重難點的作業題型等等。例如,當學生學了軸對稱圖形之后,并了解到一個圖形沿一條直線對折,直線兩旁的部分能夠完全重合,那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有一部分學生已經會判斷軸對稱圖形。于是,我針對學情及教材特點,設計了如下作業:判斷下面這些字母是軸對稱圖形的圈一圈。A、B、C、D、E、F、M、N。有一部分學生很快地判斷出A、E、M是軸對稱圖形,并能夠說出自己的理由根據。設計這樣的題目,一方面體現了“軸對稱圖形”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及其數學能力,另一方面這些字母學生較為熟悉,分辨起來不是那么難,而且有利于突破這一知識點教學的重難點。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印象深刻。這節課我教學了圖形的運動(一)中的剪一剪。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剪一剪和觀察圖形的形成過程,探索剪紙后的方法,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這節課中練習剪蝴蝶,學生非常積極,學習熱情非常高。學生準備好了紙、膠水、剪刀。我先把準備好的勞動成果展示給學生看,學生不約而同喊出:“啊!我說你們想學嗎?”“要。”學生用渴望的眼神盯著我的作品。我先教折紙,要求他們對折時圖形與圖形要重合,就對折一次可以了,接下來要認準方向,用鉛筆畫蝴蝶的一半,學生跟著我一步一步完成。我到下面巡視一下看大多數學生是否完成素描?如大多數學生完成了,我就開始剪紙給他們看。我告訴他們沿著剛才畫的線條剪,用剪刀慢慢剪下來了,打開圖案后一只蝴蝶就展現出來啦!有的學生激動地喊出來:“好漂亮的蝴蝶啊!”學生沉醉在豐收的喜悅中,課堂是有些熱鬧,為了不打破他們歡樂的氣氛,我也和他們同慶!

三、在及時數學小測中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第四色在线电影 | 六月丁香婷婷色狠狠久久 | 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 国产一区免费视频 | 欧美在线综合 | 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 伊人久久天堂 |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 四色电影网 | 99久久免费精品国产免费高清 | 国产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 |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 日韩欧美中 | 四虎永久在线观看免费网站网址 |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1 |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 | 男女男精品网站免费观看 | 国产一级免费在线观看 |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8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五区六区七区 | 黄色小视频网 |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网 | 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 | 丁香花婷婷 | 国产999视频 | 第四色奇米影视 | 天天爽天天射 | 3344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五月间天堂 | 国产小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大色虫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