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氣象學與氣候學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3-04-06 18:48:06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氣象學與氣候學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氣象學與氣候學論文

第1篇

氣象二級期刊有哪些?對于現在的很多專業學者來說,應該都是會需要撰寫論文并且發表的吧,特別是需要評定職稱的,更是會規定期刊發表,就比如說二級期刊,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本氣象方向的二級刊物,大家可以作為投稿選擇。

《氣象科技進展》(雙月刊)是氣象科學領域綜合性期刊,主辦單位:中國氣象局培訓中心,主管單位:中國氣象局,氣象科技進展將及時通過多個欄目闡釋氣象及相關領域科學技術的最新進展。在氣象科技進展期刊成功發表的論文有:像素扭曲與有效對流觀測范圍,5—8月東北冷渦降水過程統計特征及其降水特征對比研究,沙塵天氣及沙塵氣溶膠影響的研究進展等等。

氣象學報主辦單位:中國氣象學會,主管單位:中國氣象學會,旨在反映我國大氣科學領域中最新科研成果,為大氣科學研究提供學術交流陣地,以推動我國大氣科學基礎和理論研究的發展,服務于我國氣象現代化建設事業。被氣象學報成功收錄的論文題目有:南京雷達中氣旋產品特征值統計分析,不同形狀冰晶權重假定對冰云光學和輻射特性的影響,中國探空觀測與第3代再分析大氣濕度資料的對比研究等等。

《大氣科學》主要報道大氣科學領域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刊登動力氣象學、天氣學、氣候學、數值天氣預報、大氣物理學、大氣化學、大氣探測、人工影響天氣和應用氣象學等論文,在大氣科學期刊成功標題有:冬季北大西洋濤動與中國北方極端低溫相關性的年代際變化,近30年全球干旱半干旱區的蒸散變化特征,黃山層狀云和對流云降水不同高度的雨滴譜統計特征分析,位渦傾向在Muifa臺風路徑轉折中的應用等等。

以上這三本氣象類刊物都是成功評職人員反饋回來的單位認可的期刊,您可以根據小編介紹的期刊簡介及已發表的論文來準備自己的論文,或者直接咨詢本網站在線編輯老師,讓他們幫助您,使投稿過程更加順利。

第2篇

高等學校本科教育的重點是知識的傳授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更多來源于實踐教學[1-2],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綜合素質的重要教學環節,相對于理論教學更具有直觀性、實踐性、綜合性、創新性,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3-4]。實踐教學體系是指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運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組成實踐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整體設計,通過合理的實踐課程和環節的設置,建立起來的與理論教學體系相輔相成、結構和功能最優化的教學體系;各要素之間既要發揮各自的作用,又要協調配合,構成實踐教學體系的總體功能[5-6]。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學生以及培養層次和面向部門的不同,應構建起不同的實踐教學體系[7]。應用氣象學專業是大氣科學應用和服務于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大氣科學類重要分支學科,實踐教學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必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8-10]。沈陽農業大學應用氣象學專業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農業氣象學專業。自成立至今,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結合北方區域氣象業務特征以及農業院校的特點,在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和創新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但近幾年,由于自身客觀原因和業務單位需求變化等方面出現的新問題,畢業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表現出不能與時俱進,在適應實際業務工作上出現了一定的困難。同時氣象業務、科研用人單位也希望人才培養方案中能增加學生實踐性教學比例,加強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以培養高層次的人才隊伍[11-14]。必須結合時代的要求,創新應用氣象學實踐教學體系。本文結合多年來沈陽農業大學應用氣象學實踐教學改革的經驗,從實踐教學目標體系、課程體系、條件體系、管理體系和評價體系5個方面介紹了本專業在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方面的探討研究。

1實踐教學目標體系

從實踐教學的角度,應用氣象學專業培養的人才應具備以下能力。

(1)基本技能能力。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從事氣象行業業務的基本技能,例如:大氣探測中氣象測報的基本技能、農業氣象觀測業務要求的基本技能、天氣預報應掌握的基本技能、計算機數據處理及信息處理能力、氣象遙感數據處理及應用能力等。這些基本技能的掌握可以使學生畢業后能盡快適應業務,同時提高我校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

(2)獲取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即具有辨別、判斷各種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綜合分析與歸納決策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設計計算能力、撰寫科研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應用能力。

(3)創新能力。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實施過程中加強教學實踐課程和科研訓練環節,培養創新實驗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科技開發能力等。

2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應用氣象學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建設按照學校實驗模塊、實習模塊、綜合訓練模塊和設計開發模塊的總體思想,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旨在構建分層次、多模塊、相互銜接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對原有實踐環節進行整合,并且對沒有實驗(習)條件的課程進行充分的挖掘,形成新的課程體系(見圖1)。

(1)實驗模塊。實驗模塊分為信息處理類和業務基礎類兩類,主要為培養學生一些基本的實踐能力。業務基礎類包括應用氣象儀器學、天氣分析和預報2個實驗課程;信息處理類包括氣象遙感數據處理及應用、地理信息系統上機實驗、應用氣象統計學實驗、應用氣象程序設計、常用氣象統計軟件應用等實驗課程。

(2)實習模塊。實習模塊的設計考慮了氣象基本業務的需要,設計了氣象觀測實習和天氣預報實習,屬于氣象行業對人才要求的最基本技能。學生通過這2個實習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測報和預報工作訓練。

(3)綜合訓練模塊。綜合訓練模塊的設計考慮了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需要。具體有農業氣象業務與方法教學實習、小氣候測定實習、設施環境調節、農業氣象災害及其防御、應用氣候學教學實習、畢業實習等實習環節。學生通過此模塊的實習能夠提升自己綜合運用相關知識的能力。

(4)設計開發模塊。設計開發模塊的設計考慮了學生獨立進行科研的需要。具體有課題設計、專業綜合實驗、畢業論文等實踐環節。通過整合和充分地“挖掘”,在新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中,增加了氣象遙感數據處理及應用、設施環境調節和農業氣象災害及其防御等實踐內容,特別是設施環境調節是目前氣象業務不斷拓展的主要方向,北方地區的很多氣象業務單位已經開展設施農業的氣象服務。

3實踐教學條件體系

實踐教學條件是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在整個體系中起支撐作用。根據實驗課程體系,主要是實驗室、實習基地和師資隊伍建設。

(1)實驗室建設。整合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增加實驗室面積和更新現有儀器設備,建設成為4個實驗室,分別是氣象觀測實驗室、天氣分析實驗室、氣象信息處理實驗室和專業綜合實驗室。氣象觀測實驗室和天氣分析實驗室主要滿足實驗模塊中業務基礎類實驗課程和實習模塊中2個實習的進行。氣象信息處理實驗室完成實驗模塊中信息處理類實驗課程的教學任務。專業綜合實驗室完成綜合訓練模塊的教學任務。

(2)實習基地建設。實習基地是教學科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知識創新、技術開發的重要基地,包括校內實習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①校內基地建設包括地面氣象觀測場和氣象綜合實習基地。地面氣象觀測場可保證氣象觀測實習,氣象綜合實習基地主要用于滿足農業氣象業務與方法教學實習、小氣候測定實習、設施環境調節等課程的實習與實驗、專業綜合試驗、畢業論文等。②校外實習基地建設主要分為3類,分別是以測報為主要內容的觀測實習基地,以天氣預報為主要內容的預報實習基地和以專業綜合能力培養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實習基地,這3類實習基地反映了學生實踐能力增長的過程,依靠實習基地的現有條件,利用地方長處指導學生,特別是到校外氣象臺站進行地面氣象觀測實習和天氣預報實習,可進入實戰狀態,能全面提高實際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3)師資隊伍建設。實踐課程的教師隊伍配備以實驗室(或實習基地)為平臺,通過培養和引進,每個實驗室(實習基地)配備1或2名專職或兼職實驗教師,負責本實驗室(實習基地)課程的授課工作。

4實踐教學管理體系

實驗室和校內實習基地由實驗室主任負責日常管理,專職技術人員負責設備維護、實習準備等工作,實習指導教師負責具體實習的開展。主要實驗室(實習基地)除了保證學生實踐課程的授課之外,主要的運行方式是對學生全年開放。實行以實驗室或課程為單位進行運作的管理機制和開放性實踐教學的運行機制。如地面氣象觀測場、氣象觀測室、天氣分析實驗室配備專職和兼職的實踐指導教師,效仿氣象行業實際業務,學生分組負責的方法進行全年的測報和預報;1個年級如果能夠堅持1年,學生測報和預報的技能就能基本能夠達到實際業務的需要。氣象綜合習基地同樣在配備專職和兼職老師的基礎上,采取學生分組“承包”,挑選主要大田和溫室作物種植,整個生育期內負責“承包”實驗地的發育期觀測和環境觀測;同樣1個年級堅持1年,學生也基本可以掌握發育期觀測、環境(包括小氣候、溫室)觀測的技能。學生只有掌握了這些基本的技能,指導教師進而加強引導,就會逐漸增強其開發和創新的能力。

5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是實踐教學體系的反饋,在整個實踐教學體系中起監控作用。結合應用氣象學專業的特征,建立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各實踐教學環節評價指標體系、學生評價指標體系、教師評價指標體系,評價結果可檢查實踐教學環節的執行情況,及時解決實踐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例如,在參考有關的實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11,15]研究基礎上,建立了可執行的應用氣象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通過該指標體系,能對專業內各實踐教學環節的授課效果進行客觀地評價與比較。

第3篇

應用氣象學專業是大氣科學應用和服務于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大氣科學類重要分支學科,實踐教學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必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8-10]。沈陽農業大學應用氣象學專業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農業氣象學專業。自成立至今,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結合北方區域氣象業務特征以及農業院校的特點,在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和創新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但近幾年,由于自身客觀原因和業務單位需求變化等方面出現的新問題,畢業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表現出不能與時俱進,在適應實際業務工作上出現了一定的困難。同時氣象業務、科研用人單位也希望人才培養方案中能增加學生實踐性教學比例,加強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以培養高層次的人才隊伍[11-14]。必須結合時代的要求,創新應用氣象學實踐教學體系。本文結合多年來沈陽農業大學應用氣象學實踐教學改革的經驗,從實踐教學目標體系、課程體系、條件體系、管理體系和評價體系5個方面介紹了本專業在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方面的探討研究。

1實踐教學目標體系從實踐教學的角度,應用氣象學專業培養的人才應具備以下能力。

(1)基本技能能力。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從事氣象行業業務的基本技能,例如:大氣探測中氣象測報的基本技能、農業氣象觀測業務要求的基本技能、天氣預報應掌握的基本技能、計算機數據處理及信息處理能力、氣象遙感數據處理及應用能力等。這些基本技能的掌握可以使學生畢業后能盡快適應業務,同時提高我校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

(2)獲取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即具有辨別、判斷各種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綜合分析與歸納決策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設計計算能力、撰寫科研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應用能力。

(3)創新能力。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實施過程中加強教學實踐課程和科研訓練環節,培養創新實驗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科技開發能力等。

2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應用氣象學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建設按照學校實驗模塊、實習模塊、綜合訓練模塊和設計開發模塊的總體思想,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旨在構建分層次、多模塊、相互銜接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對原有實踐環節進行整合,并且對沒有實驗(習)條件的課程進行充分的挖掘,形成新的課程體系(見圖1)。

(1)實驗模塊。實驗模塊分為信息處理類和業務基礎類兩類,主要為培養學生一些基本的實踐能力。業務基礎類包括應用氣象儀器學、天氣分析和預報2個實驗課程;信息處理類包括氣象遙感數據處理及應用、地理信息系統上機實驗、應用氣象統計學實驗、應用氣象程序設計、常用氣象統計軟件應用等實驗課程。

(2)實習模塊。實習模塊的設計考慮了氣象基本業務的需要,設計了氣象觀測實習和天氣預報實習,屬于氣象行業對人才要求的最基本技能。學生通過這2個實習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測報和預報工作訓練。

(3)綜合訓練模塊。綜合訓練模塊的設計考慮了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需要。具體有農業氣象業務與方法教學實習、小氣候測定實習、設施環境調節、農業氣象災害及其防御、應用氣候學教學實習、畢業實習等實習環節。學生通過此模塊的實習能夠提升自己綜合運用相關知識的能力。

(4)設計開發模塊。設計開發模塊的設計考慮了學生獨立進行科研的需要。具體有課題設計、專業綜合實驗、畢業論文等實踐環節。通過整合和充分地“挖掘”,在新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中,增加了氣象遙感數據處理及應用、設施環境調節和農業氣象災害及其防御等實踐內容,特別是設施環境調節是目前氣象業務不斷拓展的主要方向,北方地區的很多氣象業務單位已經開展設施農業的氣象服務。

3實踐教學條件體系實踐教學條件是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在整個體系中起支撐作用。根據實驗課程體系,主要是實驗室、實習基地和師資隊伍建設。

(1)實驗室建設。整合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增加實驗室面積和更新現有儀器設備,建設成為4個實驗室,分別是氣象觀測實驗室、天氣分析實驗室、氣象信息處理實驗室和專業綜合實驗室。氣象觀測實驗室和天氣分析實驗室主要滿足實驗模塊中業務基礎類實驗課程和實習模塊中2個實習的進行。氣象信息處理實驗室完成實驗模塊中信息處理類實驗課程的教學任務。專業綜合實驗室完成綜合訓練模塊的教學任務。

(2)實習基地建設。實習基地是教學科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知識創新、技術開發的重要基地,包括校內實習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①校內基地建設包括地面氣象觀測場和氣象綜合實習基地。地面氣象觀測場可保證氣象觀測實習,氣象綜合實習基地主要用于滿足農業氣象業務與方法教學實習、小氣候測定實習、設施環境調節等課程的實習與實驗、專業綜合試驗、畢業論文等。②校外實習基地建設主要分為3類,分別是以測報為主要內容的觀測實習基地,以天氣預報為主要內容的預報實習基地和以專業綜合能力培養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實習基地,這3類實習基地反映了學生實踐能力增長的過程,依靠實習基地的現有條件,利用地方長處指導學生,特別是到校外氣象臺站進行地面氣象觀測實習和天氣預報實習,可進入實戰狀態,能全面提高實際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3)師資隊伍建設。實踐課程的教師隊伍配備以實驗室(或實習基地)為平臺,通過培養和引進,每個實驗室(實習基地)配備1或2名專職或兼職實驗教師,負責本實驗室(實習基地)課程的授課工作。

4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實驗室和校內實習基地由實驗室主任負責日常管理,專職技術人員負責設備維護、實習準備等工作,實習指導教師負責具體實習的開展。主要實驗室(實習基地)除了保證學生實踐課程的授課之外,主要的運行方式是對學生全年開放。

實行以實驗室或課程為單位進行運作的管理機制和開放性實踐教學的運行機制。如地面氣象觀測場、氣象觀測室、天氣分析實驗室配備專職和兼職的實踐指導教師,效仿氣象行業實際業務,學生分組負責的方法進行全年的測報和預報;1個年級如果能夠堅持1年,學生測報和預報的技能就能基本能夠達到實際業務的需要。氣象綜合習基地同樣在配備專職和兼職老師的基礎上,采取學生分組“承包”,挑選主要大田和溫室作物種植,整個生育期內負責“承包”實驗地的發育期觀測和環境觀測;同樣1個年級堅持1年,學生也基本可以掌握發育期觀測、環境(包括小氣候、溫室)觀測的技能。學生只有掌握了這些基本的技能,指導教師進而加強引導,就會逐漸增強其開發和創新的能力。

5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是實踐教學體系的反饋,在整個實踐教學體系中起監控作用。結合應用氣象學專業的特征,建立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各實踐教學環節評價指標體系、學生評價指標體系、教師評價指標體系,評價結果可檢查實踐教學環節的執行情況,及時解決實踐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例如,在參考有關的實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11,15]研究基礎上,建立了可執行的應用氣象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通過該指標體系,能對專業內各實踐教學環節的授課效果進行客觀地評價與比較。

6結語

第4篇

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按學科分類,可分為熱帶綜合類、熱帶地理類、熱帶生態類、熱帶生物類、熱帶農業類、熱帶林業類、熱帶氣象類、熱帶海洋類等8大類27種(表1)。

熱帶綜合類期刊

國際上熱帶綜合類期刊主要有來自荷蘭、美國的ActaTropica(《熱帶學報》)和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熱帶保護科學》)2種期刊。ActaTropica④由荷蘭主辦,Elsevier出版,1944年創刊,是世界上創刊最早的熱帶研究期刊。月刊,SCI收錄,2016年影響因子為2.218,是一本有關傳染病研究的國際雜志,內容涵蓋公共衛生科學與生物醫學等研究,特別強調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人類和動物健康有關的主題;主要刊登熱帶亞熱帶的人畜健康、疾病生態、數學建模、社會科學、氣候變化等方面的論文。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⑤由美國MongabayCorporation主辦和出版,2008年創刊,季刊,為SCIE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為1.238,為開放存取電子雜志;主要出版有關歐洲、北美地區熱帶森林和其他熱帶生態系統保護領域的原始性論文和最新評論,接收研究論文、評論文章、通信、觀點文章和短訊。

熱帶地理類期刊

熱帶地理類期刊主要有來自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國家的《熱帶地理》、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新加坡熱帶地理》)、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馬來西亞熱帶地理雜志》)、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加拿大熱帶地理雜志》)4種期刊。《熱帶地理》⑥由廣州地理研究所主辦和出版,1980年創刊,中文雙月刊。主要報道國際上熱帶亞熱帶地區地理研究方面的成果,報道內容涵蓋地理學及其各分支學科、相鄰或交叉學科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論文、前沿動態、研究進展、社會熱點等。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⑦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主辦,Wiley出版,1953年創刊,季刊,為S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為1.277;影響分區為地理類Q3;主要刊登熱帶地區自然、人文環境方面的理論研究、實證研究、評論,以及與地理相交叉學科的發展問題。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⑧由馬來亞大學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UniversityofMalaya)主辦和出版,1980年創刊,半年刊,為EI收錄期刊,主要刊登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熱帶亞熱帶地區地理與環境等方面的論文。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⑨由加拿大勞倫森大學(LaurentianUniversity)主辦和出版,2013年創刊,半年刊,英-法雙語出版;暫無影響因子;專注于熱帶環境,重視開放討論;其報道內容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地理、制圖、遙感、環境、文化地理、經濟地理、城市規劃、區域規劃、城市地理、地緣政治等。

熱帶生態類期刊

熱帶生態類期刊主要包括來自英國、德國、印度的JournalofTropicalEcology(《熱帶生態學雜志》)、Ecotropica(《生態熱帶》)、TropicalEcology(《熱帶生態》)。JournalofTropicalEcology⑩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Press)出版,1985年創刊,為SCI收錄期刊,雙月刊;2016年影響因子為0.904,影響分區為生態學Q4;主要報道熱帶生態學領域的原創性研究或評論,重視通過實證研究來調查陸地群落和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對種群進化和生理生態方面的思考,對熱帶地區生態科學在定量和統計方面的提升是其重要目標之一。Ecotropica⑪由德國熱帶生態學會(German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主辦和出版,1995年創刊,半年刊。TropicalEcology⑫由國際熱帶生態學會(International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ISTE)、印度BenerasHindu大學植物系主辦和出版,1961年創刊,季刊,主要刊登熱帶、亞熱帶生態學各專業論文,包括植物生態、生態系統、土壤生態、生態壓力、生態保護、生態恢復、生態演化、國際上生態變化、可持續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功能、人文生態等方面的內容。

熱帶生物類期刊

熱帶生物類期刊主要包括來自美國、哥斯達黎加、中國、澳大利亞等國的5種期刊:Biotropica(《生物熱帶》)、TropicalPlantBiology(《熱帶植物生物學》)、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熱帶生物學雜志》葡萄牙文版)、《熱帶生物學報》和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熱帶草地》)。Biotropica⑬由美國熱帶生物與保護學會(AssociationforTropicalBiologyandConservation,ATBC)主辦⑭,Wiley出版,1997年創刊,雙月刊,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為1.730,影響分區為生態科學Q3;主要報道關于熱帶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以及熱帶生物的進化、行為和種群生物學方面的原創性研究。TropicalPlantBiology⑮由美國于2008年創辦,Springer出版,為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1.400,影響分區為植物學Q4,季刊,該刊報道內容涵蓋快速發展的熱帶植物生物學的方方面面,包括生理學、進化、發育、細胞和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基因組學、基因組生態學和分子育種,多發表原創性研究和評論文章,偶以專題的形式聚焦單一熱帶物種或某種大的突破。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⑯由哥斯達黎加大學(UniversidaddeCostaRica)主辦,SciELO出版,1969年創刊,季刊,葡萄牙文刊,為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0.495,影響分區為生物學Q4,主要報道內容:熱帶生物學和保護熱帶生物領域的文章。選擇標準是具有新的信息,論文具有相應實驗設計、長時段實地工作和完整體系的分類學系統研究。《熱帶生物學報》⑰由海南大學主辦和出版,2009年創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報道熱帶生物學領域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專題評述、學術問題討論、研究簡報(或快報)、成果摘要等。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⑱由澳大利亞熱帶草原協會(TropicalGrasslandSocietyofAustralia)主辦,熱帶農業研究中心CentroInternacionaldeAgriculturaTropical(CIAT)出版,1967年創刊,英-西雙語刊,在線期刊,3期/年,主要報道內容:熱帶農業、林業、牧業的研究成果,包括奶業和牲畜研究。

熱帶農業類期刊

熱帶農業類期刊主要包括源自中國、印度、馬來西亞、墨西哥、牙買加等國的8種期刊: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熱帶農業雜志》)、TropicalAgriculture(《熱帶農業》)、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波坦尼卡熱帶農業科學雜志》)、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熱帶與亞熱帶農業生態系統》)、《熱帶農業工程》《熱帶農業科技》《熱帶農業科學》《熱帶作物學報》。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⑲由印度科技部科學與工業研究局(DepartmentofScientificandIndustrialResearch)主辦和出版,1961年創刊,原名AgriculturalResearchJournalofKerala(1961―1992年),半年刊;為Scopus收錄期刊,主要報道范圍:關于作物科學、農業生態系統管理和保護等各方面的文章,特別是將生物、工程、生態和社會知識應用于熱帶地區農作物、種植園和園藝作物的管理。TropicalAgriculture⑳,由牙買加西印度大學(UniversityoftheWestIndies,Jamaica)主辦,1921年創刊,英文刊,季刊,為Scopus收錄期刊,主要報道范圍:綜合性熱帶農業科學及其相關領域。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21由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UniversityPutraMalaysia)主辦,Putra大學出版社(UPMPress)出版,1978年創刊,季刊,OA期刊,為Scopus收錄期刊,主要報道內容:熱帶農業研究、農業生物技術、生物化學、生物學、生態學、昆蟲學、漁業、林業、食品科學、遺傳學、微生物學、病理學和管理學、生理學、植物和動物科學、植物生產、獸醫學。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22由墨西哥尤卡坦自治大學獸醫和動物科學學院(FacultyofVeterinaryMedicineandAnimalScience,UniversityofYucatan,México)主辦和出版,2001年創刊,在線期刊,季刊,為Scopus收錄期刊,該刊致力于對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農業生態系統的認識和發展,鼓勵與該領域相關或交叉學科的成果來稿。《熱帶農業工程》23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主辦,1976年創刊,中文刊,雙月刊,主要報道內容為農業機械工程、水土保持、生物環境與能源工電氣化與自動化工程、仿生科學與工程、農畜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生物工程(生物資源)、信息與電子工程、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農產品轉化增值工程、經濟與管理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等領域的內容。《熱帶農業科技》24由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與云南省熱帶作物學會主辦,1977年創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以天然橡膠、咖啡、熱帶水果、南藥、熱帶花卉等為主的熱帶亞熱帶經濟植物、微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科技論文和快訊,內容涉及熱帶農業資源與開發、遺傳育種、生理生化、土壤農化、植物保護、農業生態、熱作氣象等方面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試驗簡報、綜述述評等。《熱帶農業科學》25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主辦和出版,1980年創刊,中文刊,月刊,報道范圍是:國內外熱帶農業科學研究與生產技術動態;有關熱帶可持續農業理論和實踐研究論文,動植物品種選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現代集約化種養技術、農業生物災害防治、農產品儲運保鮮加工等科學試驗報告;農業經濟管理,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研究,新技術開發、應用和推廣等。《熱帶作物學報》26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主辦和出版,1980年創刊,中文刊,月刊,主要刊登國內外熱帶作物特別是巴西橡膠樹、胡椒、咖啡、劍麻、香草蘭、椰子、木薯、甘蔗、熱帶果樹、南藥等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的新成果、新技術和新方法,以創新性學術論文為主,兼顧有一定理論水平和應用價值的研究報告、試驗總結、專題評述和學術問題討論等稿件。

熱帶林業類期刊

熱帶林業類期刊主要包括來自馬來西亞和中國的2種期刊。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熱帶林業科學雜志》)27由馬來西亞林業研究所(ForestResearchInstMalaysia)主辦和出版,1988年創刊,英文刊,季刊,為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0.466,影響分區為林業科學Q4,主要報道關于熱帶森林生物學、生態學、化學、管理學、造林學、保護、利用和產品開發和發展方面的原創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熱帶林業》28由海南省林學會主辦,1973年創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林業方面的研究論文、實驗報告、調查報告、綜述與述評、科技信息等。

熱帶氣象類期刊

熱帶氣象類期刊主要有《熱帶氣象學報》29的中、英文版,由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主辦,中國氣象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創刊于1984年,現為雙月刊;主要刊登海―氣相互作用、中低緯相互作用、低頻振蕩及遙相關、低緯大氣環流異常及其機制、熱帶大氣環流異常的影響、季風動力學、熱帶氣旋動力學與運動學、熱帶應用氣象、熱帶大氣探測、熱帶大氣物理、熱帶大氣環境與化學、熱帶氣候變化及其與國際上變化的聯系、熱帶大氣科學試驗、以及相關方面等的學術成果。英文版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30于1995年創刊,季刊,為SCIE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0.600,影響分區為氣象與大氣科學Q4,集中刊登熱帶大氣動力學、天氣學、氣候學、大氣物理、大氣環境及數值天氣預報等方面的學術成果,報道新的預報方法和成功的經驗,綜述本領域科研進展及動態。

熱帶海洋類期刊

熱帶海洋類期刊有《熱帶海洋學報》31(JournalofTropicalOceanography),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1982年創刊,中文刊,現為雙月刊,這是國際上唯一的一份專門研究熱帶海洋的期刊。該刊主要刊載南海及鄰近熱帶海洋學研究中有關海洋水文、海洋氣象、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海洋沉積、河口海岸、海洋生物、海洋污染與防治、海洋儀器與技術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學術論文以及反映最新學科前沿動態的綜述性文章。

2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的分布特征

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的區域分布

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主辦國分布在五大洲的12個國家。其中,亞洲國家的熱帶研究期刊種類最多。包括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等4個國家;其次為拉丁美洲,有墨西哥、牙買加、哥斯達黎加等3國;北美洲有美國、加拿大兩國;歐洲有德國和荷蘭兩國;大洋洲僅有澳大利亞。在熱帶研究期刊的主辦國中,中國主辦的熱帶研究期刊數量最多、學科最全。包括《熱帶地理》《熱帶氣象學報》(中、英文版)、《熱帶海洋學報》《熱帶作物學報》《熱帶農業工程》《熱帶農業科學》《熱帶農業科技》《熱帶林業》等,涉及熱帶地理、氣象、農業、海洋等多學科領域。

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的語言文字分布

國際熱帶研究期刊從語種上看,包括英文、中文、葡文、西文、法文等5種語言期刊。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中,英文刊的數量最多,共15種,占總刊數的一半以上。包括:ActaTropica、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TropicalEcology、JournalofTropicalEcology、Ecotropica、Biotropica、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TropicalPlantBiology、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TropicalAgriculture、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2.2.2熱帶研究期刊的中文刊熱帶研究的中文期刊數量僅次于英文刊,為9種。占熱帶研究期刊數量的1/3,即《熱帶地理》《熱帶生物學報》《熱帶林業》《熱帶農業工程》《熱帶農業科技》《熱帶農業科學》《熱帶作物學報》《熱帶氣象學報》《熱帶海洋學報》。葡萄牙文刊1種,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英-西雙語刊1種,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英-法雙語刊1種,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

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的檢索機構分布

第5篇

在師德方面,我認真向優秀教師,模范黨員學習,努力提高自身修養,積極參加政治業務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思想素質和思想覺悟,自覺維護學校工作大局,樂意接受學校安排的工作并積極完成,能嚴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言行符合職業要求,關心愛護學生,教育教學行為規范,與師生相處融洽。

在專業發展方面,我認真閱讀所訂的教育書刊《心理世界》和專業書籍《氣象學與氣候學》,能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善于做差生的思想工作,把教書育人中師生的心理共鳴作為自己的追求,力求達到這種教與學的最高境界,主動參與校本研修,發展積極、有新意的見解,積極參加課堂教學研究,參與教學競賽和展示,教學成績突出,學生滿意率高,得到了學校和學生家長的充分肯定。

在出勤方面,我堅持做到了有事先請假,不遲到早退,及時到崗到位,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體育比賽,認真學習廣播操,積極參加各種培訓、研修和讀書活動。

在教研教改方面,我撰寫的論文《地理教師素質的提高要與時俱進》被評為“優秀論文”,骨干教師精品課獲獎,參加“我選擇,我奉獻,我快樂”演講比賽獲獎,非學歷遠程培訓作業考試成績優秀,建立了教師個人博客,積極開展網絡研修,工作效果好。

總之,我珍視骨干教師稱號,認真履行骨干教師職責,但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后我要不斷努力,為黨的教育事業多做貢獻。

 

與本篇 2010年教學工作總結范文 內容有關的:

第6篇

【摘要】校本課程是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把地理教學更好地融入學生的生活經驗,滿足社會發展和學生發展多樣化需求是課程設計的出發點。校本課程的設計包括課程簡介、課程內容分析、學生分析和課堂設計四個部分。

關鍵詞 地理;校本;課程;設計

隨著我國高中地理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為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確立了“三維教學目標”。該目標是通過課程實施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如何在課程中有效地引進靈活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和增強學生實踐能力,把地理教學更好地融入學生的生活經驗,滿足社會發展和學生發展多樣化需求?這就需要教師深入研究,合理地運用不同的活動形式“選材施教”。基于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地理校本課程就開始醞釀與編纂了。

一、課程簡介

1.課程理念:培養學生的地理情感、意識和能力,滿足不同學生地理學習需求。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

2.課程目標(1)學生增加課外地理知識,開闊知識視野;(2)學生學會運用相關的地理知識去解釋身邊的生產,生活等地理現象;(3)學生能調用知識,分析判斷地理現象背后的成因,并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3.課程內容

在課程理念和目標指導下,結合我校實際,本課程內容具體安排如下內容:

第一部分天氣,氣象,氣候的自我介紹

第二部分氣候與節氣文化

第三部分氣候與詩詞創作

第四部分氣候與服飾

第五部分氣候與美食

第六部分氣候與建筑

第七部分天氣、氣候與中醫文化和健康

第八部分氣候與農林牧業

第九部分氣象、氣候與旅游

第十部分氣象、氣候與災害

4.課程實施對象和安排

本教程安排在高一年級。需要12個課時。利用第九節課進行選修。

二、內容分析

《雜話氣候》課程內容的設置淺顯,通俗,感性知識和聯系實際生活的文字占相當大的比例。特別是自拍的一些圖片讓學生們有親近感和熟悉感。很容易走進學生心中,增加了可讀性。課程內容圍繞著“有用的地理”“趣味地理”“實用地理”編寫文字材料,圖表信息。具體分導言(教師寄語及美文)、正文、插圖(景觀圖、自拍照片、表格、專業圖)、閱讀(學習方法與竅門)、活動等幾個板塊。其中活動板塊形式有調查(發現問題)、板報、手抄報、論文(成果展示)、宣傳(社會實踐,走出去)、演講、辯論賽(交流完善)等。每部分都根據內容配有音樂或舞蹈,帶領學生們進入特定的情境中,從感官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三、學生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縣級高中,大部分學生是從農村來的,經濟條件和社會環境使他們知識面比較窄,視野不開闊。加上中考不考的緣故,從情感態度上,對地理學科輕視,這樣長期學科歧視導致了學生們對地理有種懈怠與消極,出現難點難突破,重點不重視的現象。出現馬太效應。面對這樣的學生就要不斷強化地理信息,在頭腦中形成較深的印象。擺脫惡性循環局面,逐步學好地理知識和技能,提升地理思維能力。

采取自愿報名的方式,根據學生的人數隨時調換授課地點。授課時,學生們圍坐在一起,改變在教室里的座法,座位也可以隨時調整,給學生創造一個平等寬松的環境。學生們對新鮮事物和變化的事物總是充滿好奇,這種心理讓他們產生愉悅感。帶著愉悅的心情投入學習,就會提高學習效率。我認為這是一種高層次緩慢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長時間堅持下來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以氣候與我國詩詞創作為示范,進行課程課堂設計。

參考文獻

[1]周淑貞.《氣象學與氣候學》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1

[2]余進利.關于校本課程開發的新思考《教育發展研究》2004年第1期34

[3]許結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含義、目的及地位《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3-4

第7篇

(1鳳翔縣氣象局,陜西鳳翔721400;2鳳翔縣西街中學,陜西鳳翔721400)

摘要:為了研究氣候變暖背景下10℃界限溫度的變化規律,用現代氣候變化理論與數理統計方法,分析陜西關中西部近50 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初終日期、間隔日數及其積溫變化特征。結果表明:關中西部日平均氣溫≥10℃的初日呈顯著提早趨勢,終日呈波動推遲趨勢。初終日之間間隔日數顯著增加。≥10℃期間的積溫以56.568℃· d/10 a 的幅度顯著增加。積溫年代際波動增加,冷暖交替頻繁。

關鍵詞 :≥10℃初(終)日;間隔日數;積溫;分析

中圖分類號:S162.3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xb0828

基金項目:陜西省氣象局科技創新基金項目“寶雞主要農作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2010M-28)。

第一作者簡介:王春娟,女,1964 年出生,陜西寶雞人,副研級高級工程師,學士,主要從事農業氣象與氣候變化決策服務及研究工作。通信地址:721400 陜西省鳳翔縣氣象局,Tel:0917-7281190,E-mail:wcj6063@163.com。

收稿日期:2014-08-21,修回日期:2014-10-11。

0 引言

熱量資源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的自然資源[1],制約著一個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形式。全球氣候變暖引起植物生長季長度和適宜溫度范圍的變化,對農作物種植制度、品種布局、栽培技術及農資配套措施等都產生了明顯的影響[2-8]。不同界限溫度持續日數及其積溫是分析、評價一個地區農業氣候資源的主要熱量指標。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日期,表示進入春耕期,喜溫作物開始播種與生長,喜涼作物進入活躍生長季,多年生植物開始較大速度積累干物質及牲畜開始抓膘,可表征某一地區作物氣候生長期主要氣候特征。

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中國積溫變化趨勢和規律進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9-12]。徐銘志等[13]研究指出近40 年氣候生長期全國范圍平均增加了6.6 天,北方地區平均增加了10.2 天,南方地區平均增加了4.2 天,青藏高原增加最大為18.2 天。20 世紀90 年代是氣候生長期增加最大、增長最明顯的時期。于淑秋[14]指出,除西南東部少數地方外,中國大部分地區近50 年來≥10℃生長季節延長,有效積溫增加。王媛榮[15]指出,陜西及各區域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5℃初日呈提前趨勢,終日變化趨勢不一致,積溫增加。本研究在對寶雞市近50 年氣候變化趨勢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10℃界限溫度的氣候特征,揭示區域內氣候資源分布的新格局,旨在充分認識氣候變化對本地農業生產的影響,以期為寶雞市農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合理開發利用農業氣候資源、調整種植區劃和農業生產布局提供科學依據。

1 研究區域與方法

1.1 區域概況

陜西關中平原西部的寶雞市(33°34′—35°06′N,106°18′—108°03′E)位于中國西北內陸,地處中國南北銜接和東西過渡地段,是中國主要的糧、油、果、畜生產基地之一。區域面積18196 km2,耕地面積4.1 ×105 hm2。年平均氣溫7.9~13.3℃,年降水量572.3~734.3 mm,屬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寶雞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在自然科學中有著獨特的意義。

1.2 氣候資料

選取區域內11 個氣象站1961—2010 年(隴縣站是1971—2010 年,陳倉區站是1974—2010 年)近50 年逐日平均氣溫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1.3 分析方法

為了保證資料的均一性,剔除了缺測及明顯的觀測異值。日平均氣溫≥10℃的初(終)日是指5 日滑動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初(終)日。利用各年穩定通過10℃日數資料,按不同階段求取各要素的氣候平均值時間序列,采用一元線性回歸方法[16]分析要素變化趨勢,以線性回歸系數表示線性變化傾向率即氣候傾向率,并利用F 值進行顯著性檢驗。氣候要素的標準值取1981—2010年30 年平均值。

2 結果與分析

2.1 ≥10℃的初(終)日、間隔日數及積溫的時間變化

2.1.1 ≥10℃的初(終)日、間隔日數及積溫的年際變化

對氣溫資料統計分析表明,近50 年,寶雞市日平均氣溫≥10℃的初日平均為04-14(單位:月-日,下同),終日為10-19,間隔日數194.4 d,積溫3654.7 ℃.d(見表1)。初日最早為3-30(1986 年),最晚為04-26(1963年);終日最早為10-02(1992 年),最晚為11-05(2006年)。最早初日和最晚終日間隔220 天,積溫3315.4~4031.7 ℃.d。由圖1 可知,近50 年,≥10℃初日呈顯著提前趨勢,線性傾向率為1.355 d/10 a;終日呈波動延后趨勢,線性傾向率為1.200 d/10 a。初、終日期變化,引起間隔日數以1.826 d/10 a 傾向率緩慢延長,積溫以56.568 ℃.d /10 a 顯著增加。即是說,在初日提前、終日延后的趨勢影響下,近50 年,寶雞市≥10℃間隔日數延長了9.1 天,積溫增加了282.8 ℃.d,這為本地農農業生產提供了豐富的熱量資源。

2.1.2 ≥10℃的初(終)日、間隔日數及積溫的年代際變化 日平均氣溫≥10℃各要素隨年代變化趨勢并不一致(見表1),初日在20 世紀60 年代和80 年代波動延后,20世紀70年代小幅提前,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分別以4.303d/10a 和9.697d/10a 線性傾向率顯著提前。終日除在20 世紀70 年代和21 世紀初呈延后趨勢外,其他年代不同程度的小幅提前,但總趨勢是延后的,線性傾向率為11.152d/10a。從≥10℃初日、終日距平變化曲線(圖1)分析,在20 世紀80 年代以前,≥10℃初日變化以負距平為主,終日變化以正距平為主;20世紀80 年代,≥10℃初、終日變化幅度基本一致;從20世紀80 年代后期開始,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的影響,≥10℃初日變化以正距平為主,而終日變化以負距平為主,初、終日間隔日數愈來愈多,線性傾向率為2.415 d/10 a,這與西北地區氣候變化趨勢基本一致[5]。

受初日和終日變化趨勢的影響,≥10℃間隔日數除20 世紀60 年代和20 世紀80 年代小幅減少外,其他年份均呈波動增加趨勢,這與初日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其中20世紀90 年代增加幅度最大,線性傾向率為24.318d/10a,21 世紀初以14.015d/10a 的幅度增加。≥10℃期間積溫在各個年代均呈增加趨勢。從20 世紀80 年代后期到21 世紀初,積溫高位增加,平均線性傾向率為35.169℃ · d/10 a,2001—2010 年平均積溫3800℃·d,比20 世紀60 年代初增加了176℃·d,表明本地作物生長期內可能提供的熱量資源更豐富,農業氣候資源的生物學潛力進一步提高。

2.1.3 ≥10℃的初(終)日、間隔日數及積溫的空間變化

從空間分布上看,寶雞市日平均氣溫≥10℃的日期,渭河川道(渭濱、陳倉、眉縣)始于4 月上旬,終于10月下旬,間隔日數為206~209 d,積溫達4100~4300℃.天,是本區熱量資源最豐富的區域(見圖2)。塬區及千河河谷(隴縣、千陽、鳳翔、岐山、扶風)由東到西從4月上中旬逐漸開始,到10 月中旬末到下旬初又由西到東逐漸終止,間隔日數176~201 天,積溫為3500~4100℃·d。北部山區(麟游)始于4 月下旬,終于10 月上旬,間隔1710 天左右,積溫達3000℃·d。南部山區(鳳縣、太白)由于氣溫垂直變化明顯,呈顯隨高度升高初日推遲、終日提前的規律變化,且最早和最晚初日及最早和最晚終日的跨度均較大,都超過20 天之久,影響間隔日數和積溫的變化幅度也較大。其中嘉陵江河谷初日出現最早,始于4 月上旬末,終于10 月下旬初,間隔194 天,積溫達3500℃·d。而海拔1500 m處的太白,受地形影響,春季暖空氣活動開始遲,秋季結束早,初日推遲到5 月上旬初,終日提前到于9 月底中旬,間隔日數152 天,積溫僅為3100 ℃·d 左右,是本地熱量最差的區域。總體來看,渭河川道初日早,終日晚,間隔日數較多,然后向南、向北,初日愈來愈晚,終日愈來愈早,間隔日數和積溫隨之減少。南部山區比北部山區平均間隔日數少18 天。

3 結論與討論

(1)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影響,1961—2010 年,地處關中西部的寶雞市日平均氣溫≥10℃的初日提前,終日延遲,初、終日間隔日數增加,積溫也顯著增加,為區域農業生產提供優越的熱量資源。

(2)日平均氣溫≥10℃的日期,渭河川道開始最早,終期最晚,間隔日數最長,積溫最多,是本區熱量資源最豐富的區域。塬區及千河河谷由西到東初期愈來愈早,終期愈來愈晚,間隔日數和積溫隨之增加。南部山區由于氣溫垂直變化明顯,呈顯隨高度升高初日推遲、終日提前的規律變化,南部山區比北部山區平均間隔日數少18 天。

參考文獻

[1] 歐陽海,鄭步中,王雪娥,等.農業氣候學[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0:65-123.

[2] 王馥棠,趙宗慈,王石立.等.氣候變化對農業生態的影響[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15-37.

[3] 林學椿,于淑秋.近40年中國氣候趨勢[J].氣象,1990,16(10):36-39.

[4] 張強,鄧振鏞,趙映東,等.全球氣候變化對中國西北地區農業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8,28(3):1210-1216.

[5] 于淑秋,林學椿,徐祥德.中國西北地區50 年降水和溫度的變化[J].氣候與環境研究,2003,8(1):9-18.

[6] 劉德祥,董安祥,陸登榮.中國西北地區近43 年氣候變化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5,23(2):195-201.

[7] 劉穎杰,林而達.氣候變暖對中國不同地區農業的影響[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7,3(4):229-233.

[8] 趙果令,朱琳,李星敏,等.陜西氣候[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49-193.

[9] 張立波,魏麗華,沈國強.1961-2010 年氣候變暖對中國氣候生長期的影響分析[J].科技通報,2013,29(3):23-28.

[10] 張雷,劉江.近50 年東北地區氣候生長期的變化[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1(9):17-19.

[11] 孫楊,張雪芹,鄭度.氣候變暖對西北干旱區農業氣候資源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7):1153-1162.

[12] 王春娟,楊婷婷.陜西寶雞市近50 年農業氣候資源特征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0(11):53-58.

[13] 徐銘志,任國玉.近40 年中國氣候生長期的變化[J].應用氣象學報,2004,15(3):306-312.

[14] 于淑秋.近50 年中國日平均氣溫的氣候變化[J].應用氣象學報,2005,16(6):787-793.

第8篇

(1江西農業大學園林與藝術學院,南昌330045;2江西農業大學生態科學研究中心,南昌330045;3教育部/江西省作物生理生態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南昌330045;4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摘要:利用廣西1981—2012 年干旱、洪澇、低溫冷害和風雹等4 種農業氣象災害數據,并結合糧食作物單產資料,采用線性回歸、滑動平均和灰色關聯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廣西近32 年來農業氣象災害的變化特征及其對廣西農業生產的影響。結果表明,1981—2012 年4 種農業氣象災害的受災率變化均不明顯,但具有階段性特征。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干旱受災率呈遞增趨勢,1988—1992 年干旱受災率居高不下,均在20%以上,90 年代中后期干旱受災率較小且變化平緩;21 世紀以后廣西又處于較旱階段;洪澇、風雹、低溫冷害在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受災率均相對較小,尤其是低溫冷害少有發生;20 世紀90 年代中后期及以后,洪澇受災率呈明顯周期性波動減小,風雹受災率呈明顯周期性波動增大,低溫冷害也呈周期性的暴發。4 種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影響程度為:對糧食作物、雙季早稻、雙季晚稻、玉米等,干旱>洪澇>風雹>低溫災害;對單季稻而言,洪澇>干旱>風雹>低溫災害,說明干旱和洪澇是影響廣西農業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

關鍵詞 :農業氣象災害;農業生產;灰色關聯分析;廣西

中圖分類號:S166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0773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廣西紅壤肥力與生態功能協同演變機制與調控”(批準號:U1033004)資助。

第一作者簡介:王燕,女,1972年出生,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農林業生態及農林業氣象學教學科研。通信地址:330045 江西農業大學園林與藝術學院,Tel:0791-83813243,E-mail:wangyan312@163.com。

通訊作者:黃國勤,男,1962年出生,江西余江人,首席教授,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主要從事耕作制度、農業生態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通信地址:330045 江西省南昌市昌北經濟開發區江西農業大學生態科學研究中心,Tel:0791-83828143,E-mail:hgqjxnc@sina.com。

收稿日期:2014-08-05,修回日期:2014-10-10。

0 引言

廣西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屬云貴高原向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點,屬熱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是中國南方重要的農業省區之一,最主要的農作物是水稻,其次是玉米[1]。由于其特殊地理和氣候條件,使廣西成為中國氣象災害多發的地區之一,表現為氣象災害種類多、分布廣、頻率高、成災比例高的特點[2-5]。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的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洪澇、低溫冷害、熱帶風暴、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多種氣象災害常常并發或交替發生,給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嚴重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6-9]。對廣西近些年來氣象災害影響,特別是對農作物產量影響的定量研究較少,本文運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分析了廣西1981—2012 年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干旱、洪澇、風雹、低溫冷害)的年際和年代變化特征,并運用灰色系統理論中的灰色關聯分析法對廣西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程度進行定量分析[10-14],以找出各種氣象災害對廣西農作物產量影響的主次關系,為農業綜合防御氣象災害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來源與分析方法

1.1 資料來源

農業災害災情指標一般有受災面積、成災面積、農作物災損量等,每種指標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災害強度及其對農業生產系統的危害程度[15]。本文采用1981—2012 年廣西各種氣象災害的農作物受災面積、成災面積、絕收面積資料來源于中國種植業信息網—災情數據庫;同期農作物播種面積、產量資料來源于中國種植業信息網—農作物數據庫。

1.2 分析方法

采用線性回歸、滑動平均法分析農業氣象災害變化特征。由于每年農作物播種面積均有變化,為了合理反映氣象災害對農業造成的影響,本文用受災率(即農作物受災面積與總播種面積的百分率)對受災情況進行分析。

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分析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大小。農業氣象災害系統是農業系統與氣象災害系統兩個灰色系統的復合體,因此可以通過灰色關聯分析區分析各氣象災害的綜合影響大小。以農作物產量作為參考序列,各種氣象災害的受災面積為比較序列,求其關聯度和關聯序,從而判斷引起該系統發展的主要和次要因素。關聯度分析一般包括下列幾個步驟。

(1)設參考數據列為X0={x0(k), k=1,2,…,n},比較數據列為Xi={xi(k), k=1,2,…,n}(i=1,2,…,n)。

(2)原始數據變換:目前灰色關聯分析中的原始數據變換主要有均值化變換、初值化變換和標準差變換。本文對參考數據列和比較數據列進行均值化處理,使之無量綱化、歸一化。

(3)求絕對差:Δi(k) =x0(k)- xi(k) (i=1,2, …,m;k=1,2,…,n)

(4)求關聯系數ξi(k):計算各比較數據列與參考數據列在各時刻的關聯系數,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ρ為分辨系數,其意義是削弱最大絕對差數值太大引起的失真,提高關聯系數之間的差異顯著性,ρ∈(0,1),一般可取0.1~0.5。本文取ρ=0.5。

(5)求關聯度ri:取ξi(k)的算術平均值。

(6)關聯序按ri的大小排序,就形成關聯序。它直接反映了比較系列對參考系列的貢獻大小或主次關系。ri的值越大,說明其關聯的程度越大,ri的值越小,則其關聯程度越小。

2 結果與分析

2.1 農業氣象災害特征分析

由圖1 和圖3 干旱受災率的線性變化趨勢及其5年滑動平均距平的變化可見,近32 年廣西旱災變化趨勢不顯著,但有一定的階段性特征。1981—1988 年旱災率呈漸增趨勢,變幅達22%;1988—1992 年受災率居高不下,均在20%以上,其中1988 年最大,達25.7%;1993—1998 年干旱受災率小,波動平緩,變化位于5.2%~7.4%之間;1999 年以后干旱受災率較大,波動劇烈,其中1999、2004 和2010 年干旱受災率分別為16.28%、17.8%和18.3%;而2001、2002 和2012 年受災率分別為0.84%、1.6%和1.3%。從5 年滑動平均距平來看,20 世紀80 年代旱災的受災比表現為正距平,而澇災為負距平,說明這個時期廣西處于較旱時段。

洪澇是廣西第二大農業氣象災害,其歷年的受災率(7.5%)低于干旱(11.8%)。由圖2 可見,近32 年來,洪澇受災率總體上以0.6 個百分點每10 年的速率增大。1981—1993 年洪澇受災率小,且年際變化幅度不大,多數年份受災率在5%以下,1993 年以后洪澇災害受災率5.2 個百分點每10 年的速率顯著減小,其中1994年受災率最大,達27.6%。從5 年滑動平均距平來看,20 世紀90 年代洪澇受災率表現為正距平,干旱受災率為負距平,說明這個時期廣西為相對濕潤期。

風雹災害包括大風和冰雹兩種災害。其發生的主要特點是范圍小、時間短、來勢兇猛、強度大,對農業的影響主要表現是使植株受機械損傷[16]。由圖5 可見,1981—2012 年,廣西風雹災害以0.9 個百分點每10 年的速率增大。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農作物受風雹災害輕(約2%),略有增加但變化幅度小。1994年以后受災率波動大,特別是1997—2008 年風雹受災率呈周期性增大,其中2008 年最大,達12.97%。5 年滑動平均距平(圖4)顯示,風雹受災率在20 世紀90 年代初、2002 年以后表現為正距平,說明此階段風雹對農作物影響相對較強。

低溫冷害是生育期因溫度低而影響作物生長發育并引起減產的自然災害[17]。由圖6 可見,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廣西低溫冷害的受災率介于0~1%,受災程度變化平緩,農作物受低溫影響小;20 世紀90 年代中后期低溫冷害的受災率呈周期性波動,變幅較大(達12.5%),農作物受低溫影響較大。

2.2 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分析

水稻和玉米等糧食作物是廣西主要的農作物。根據灰色系統分析方法的思路和要求,本文采用1981—2012 年廣西糧食作物平均單產、雙季早稻單產、雙季晚稻單產、單季稻單產和玉米單產數據為參考序列,選取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干旱、洪澇、風雹和低溫冷害的受災面積為比較序列,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計算以上4 種氣象災害與糧食產量之間的關聯度和關聯序列,結果見表1。

由表1 可知,干旱、洪澇對廣西農作物產量的影響最大,低溫冷害的影響最小,風雹影響次小。低溫冷害對農作物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春季的爛秧天氣和秋季的寒露風,20 世紀六七十年代早稻爛秧天氣影響嚴重,后因品種改良及耕作技術的提高,早稻受春季低溫、晚稻受秋季寒露風危害大大減小。風雹災主要是臺風、雷雨大風及冰雹產生,廣西風災主要發生在夏季,冰雹主要發生在春季,風雹災的發生一般范圍小、時間短,所以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不大。廣西干旱有春旱(2—4 月)、夏旱(6—8 月)、秋旱和冬旱之分,以春、秋旱發生頻率最高(年年發生)、范圍最廣,夏旱次之,冬旱最輕。廣西一年四季均有暴雨出現,但以夏季風盛行期間(4—9)月較為集中,特別是6—7 月份易形成洪澇災害[1]。

廣西早稻的生長期為3 月中下旬至7 月上中旬,春旱直接影響早稻播種及前期生長,而生長的后期,常受洪澇災害的影響,從而嚴重影響產量。因此,對雙季早稻而言,干旱為主要的氣象災害,洪澇次之。

廣西晚稻的主要生長季大約在7—9 月,不但夏旱經常發生,而且常常出現夏秋連旱,使水稻的抽穗開花以及灌漿不能正常進行,結實率降低,空殼率高,嚴重影響產量。

廣西種有春玉米和秋玉米,多種植在丘陵山地,該地區恰是干旱高頻嚴重區,干旱會影響玉米的正常拔節、抽雄、吐絲期,造成減產。

對單季稻而言,洪澇災害的影響最重,干旱次之。廣西單季稻生長期大約在5—9 月,正是廣西暴雨集中期,特別是生長前期和中期,洪澇災害及其衍生災害頻發,嚴重影響單季稻的生育進程,中后期常受夏、秋干旱影響,使水稻的抽穗開花以及灌漿不能正常進行,結實率降低,從而影響產量。

3 結論與討論

(1)1981—2012 年廣西干旱、洪澇、風雹和低溫冷害等4 種農業氣象災害的受災率變化均不明顯,但具有階段性特征。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干旱受災率呈遞增趨勢,特別是1988—1992 年受災率居高不下,均在20%以上;20 世紀90 年代中后期較小且變化平緩,21 世紀以后干旱受災率較大且波動劇烈;洪澇、風雹、低溫冷害在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受災率均相對較小,變幅不大,特別是低溫冷害少有發生,20世紀90 年代中后期以后,洪澇受災率呈明顯周期性波動減小,風雹受災率呈明顯周期性波動增大,低溫冷害也呈周期性的暴發。

(2)對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與農作物產量的灰色關聯分析表明,干旱和洪澇是過去32 年間廣西主要的農業氣象災害,低溫冷害對農業的影響程度最小。4種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影響程度為:對糧食作物、雙季早稻、雙季晚稻、玉米等,干旱>洪澇>風雹>低溫災害;對單季稻而言,洪澇>干旱>風雹>低溫災害。因此防御干旱、洪澇是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提高廣西農作物產量的關鍵。

廣西農業氣象災害頻發,正確認識災害的發生規律和特征是采取有效的防災減災措施的前提。現階段廣西處于較旱階段,抗旱仍是廣西現階段和未來一定時期主要的農業防災減災主題。風雹災不斷增大、低溫冷害隨機發生,雖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較少,但近年來其發生范圍和強度在不斷增大,因此對二者的預防仍不容忽視。因此,農業生產要根據農業氣象災害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本地的氣候資源,趨利避害,同時要加強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及防御工作,提高防災減災水平,減少損失。

參考文獻

[1] 趙其國,黃國勤.廣西農業[M].陽光出版社,2012:11-12.

[2] 楊年珠,涂方旭,黃雪松,等.中國氣象災害大詞典·廣西卷[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359-369.

[3] 何燕,高永珍.廣西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分析及防災減災對策.廣西農業科學,1998(5):254-257.

[4] 周紹毅,徐圣璇,黃飛,等.廣西農業氣候資源的長期變化特征.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7):168-173.

[5] 何如,黃梅麗,李艷蘭.近50 年來廣西近岸及海島的氣候特征與氣候變化規律[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0,31(2):12-15.

[6] Li Y L, He Ru, Qin W J.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DroughtDisaster in Guangxi.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0,1(6):62-65.

[7] 黃雪松,鄒立堯,魏春秀,等.廣西農業干旱災害演變態勢與應對策略[J].氣象軟科學,2009(2):40-45.

[8] 胡小暉,延軍平,歐維新.1950 年以來廣西洪澇災害及趨勢預測.災害學,1999,14(4):28-30.

[9] 姚勝芳,黃治逢,農孟松,等.廣西冰雹的活動特點.熱帶地理,2008,28(2):119-123.

[10] 劉思峰,黨耀國,方志耕,等.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50-51.

[11] 張星.主要氣象災害對福建糧食生產影響的灰色關聯分析[J].中國農業氣象,2007,28(1):105-107.

[12] 許月卿,李秀彬.河北省糧食生產灰色關聯動態分析[J].地理研究,2002,21(3):339-346.

[13] 馬雅麗,欒青,王志偉,等.山西省主要農業氣象災害變化特征及其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2010,31(增):150-154.

[14] 馬建勇,許吟隆,潘婕.東北地區農業氣象災害的趨勢變化及其對糧食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2012,33(2):283-288

[15] 張養才,何維勛,李世奎.中國農業氣象災害概論[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

第9篇

關鍵詞:風應力 矢量EOF 小波分析

中圖分類號:P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2)007-134-02

1 引言

風應力的定義為海面風應力表示著單位面積,單位時間由風向海水輸送的動量,它是海氣相互作用的一個重要環節,反映了大氣運動對海洋運動影響的動力效應。Sverdrup的大洋風生環流理論,風應力在海洋環流的形成和變化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李克讓和林賢超(1996)對太平洋風應力平均場進行了研究指出:風應力的分布特征基本上與行星風系的分布一致,風應力的南北半球分布不對稱,盛行風帶中風應力的季節變化比微風帶中的大,中緯度西風帶中的風應力變化幅度比熱帶信風中的大。Inui等(2002)以及劉秦玉等(2006)的研究證實了風應力對表層海流及潛沉率有很大的影響。Holopainen和Oort(1981)通過對比三種數據計算出的海表平均旋度指出在不同緯度上三種旋度的差別以及哪種更符合實際的觀測場,并指出渦度收支對駐波的重要作用。

風應力是海洋大氣相互作用的重要變量,研究其特征及變化趨勢是研究其他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及其耦合的基礎,而且對于研究者來說,是一個有待研究結果出現的研究領域,尤其是小區域的風應力及其旋度的變化。本論文希望通過對中國東部近海多年風應力資料的處理和研究,探求到此區域風應力及風應力旋度的分布特征及時間變化趨勢,并揭示其在氣候學上的意義。

2 數據與方法

本文使用的是SODA(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全球海洋數據集(全球簡單海洋資料同化分析系統)的海表面風應力資料。資料的水平網格分辨率為0.5(??.5(?,時間分辨率為1個月,垂直方向分為1層,時間年限為1958年1月-2006年12月。選取的研究范圍為中國東部近海區域(110癊-136癊,20癗-45癗)。

本文所用方法是基于矢量場的經驗正交函數分析(矢量EOF分析)(王興盤、1981)。對此區域計算出距平場、再進行濾波將風應力距平場分解為7年以上和7年以下兩部分,把7年以上的稱為年代際變化,7年以下的稱為年際變化。分別進行矢量EOF分析,主要分析前兩個模態。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分析高頻場即年際變化的時間序列,得出高頻信息主要的周期及出現年份。

3 風應力年代際變化分析

對中國近海(110癊-136癊,20癗-45癗)7年滑動平均場即年代際變化的矢量EOF分析得到的前2個模態的累計方差貢獻達到79.34%。

圖1 中國近海風應力距平場年代際變化的第一模態(左上)、第二模態空間分布(左下)和第一模態(右上)和第二模態時間系數分布圖(右下)

圖1所示的矢量EOF第一模態結果的方差貢獻率為53.97%。空間場主要為強度較大的南風,且在朝鮮半島以南的大洋處較強,呈反氣旋性,我國渤海黃海海域風力較強,在東南沿海即東海南部及南海北部較弱,為氣旋性。從圖1(右上)中可以看出,對應的時間序列,1961年7月至1982年時間系數為負,1982年至2003年7月時間系數為正,表明整個海域的東南風是一個增強的過程,也可以說80年代初之前北風異常增強,對應冷空氣增強,80年代初之后,東南風異常增強,對應冷空氣減弱。

圖1所示的第二模態的空間場和時間序列,方差貢獻率為25.25%。空間場為由西南向東北的風應力,且在臺灣海峽處較強,臺灣島東側的寬廣海域的風應力較弱,為反氣旋性,并且時間序列在1969年至1979年為負值,表明北風加強,80年代和90年代為正值,表明南風加強,且在1984年至1992年南風強度減弱,之后又逐漸加強,1995年開始逐漸減弱,90年代末開始轉為負值,北風加強,強度逐漸增加。

4 風應力年際變化分析

對中國近海(110癊-136癊,20癗-45癗)高頻場即年際變化的矢量EOF分析得到的前2個模態的累計方差貢獻達到52.03%。對2個模態的時間序列進行小波分析。

圖2(左上)為中國近海高頻場即年際變化進行矢量EOF分析第一模態的空間場,方差貢獻率為30.14%。圖2(左上)所示的空間場為由西北向東南并在太平洋副熱帶海域漸漸轉為東北西南向的北風,為反氣旋性。在渤海、黃海、東海海域風力較小。朝鮮半島南側及臺灣島東側,東南側海域為風應力較大區域。由于時間序列振蕩劇烈,且沒有明顯的變化趨勢。我們對此時間序列進行了小波分析,如圖2(右上)所示,圖中紅色線內區域為通過檢驗的波動,可以看出2-4a的年際變化主要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時間段上,其中80年代初出現了一次7a的變化,而90年代后期主要為更低頻的1-8a的年際變化。

圖2 中國近海風應力距平場年際變化第一模態(左上)第二模態(左下)的空間分布和第一模態(右上)和第二模態(右下)時間序列的周期。

圖2所示的第二模態結果,方差貢獻率為21.89%。空間場為西南風,且呈反氣旋性。渤海灣及圖中東南部的太平洋為風應力較弱的區域。由臺灣島至日本南部的狹長海域為風應力較強的區域,且在日本南部及朝鮮半島東南側海域達到最大。對時間序列進行小波分析后發現(如圖2(右下))20世紀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主要為1-6a的變化,70年代末出現了8-10a的變化,80年代主要為2-8a的變化,90年代初周期不明顯,之后為2-4a的變化。

5 結論與討論

本文研究結果,總結如下,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近幾年我國東部近海風應力的變化是一個東南風逐漸異常增強,冷空氣逐漸減弱,東北季風異常增強的過程。我國東部近海風應力的年際變化空間分布還是以西北東南向為主,東北西南向為第二模態,時間序列主要變現為強烈的震蕩,年際變化的周期主要為2-7a,猜測這種周期變化主要受到ENSO變化周期的影響。我們計算風應力的年際和年代際變化的方差貢獻后發現,中國近海海域的風應力變化,海岸線附近尤其是南海北部、臺灣海峽及渤海黃海北部海域的變化以年代際變化為主,而其他區域的年際變化為主。因此,中國近海區域的風應力變化主要取決于年際變化,其變化趨勢與ENSO的變化存在一定關系,但在近岸海域,主要受到盛行風的影響,東北風異常增強,即冷空氣增強。

本文并未對產生風應力的變化的原因進行研究,僅僅猜測ENSO變化的海洋信號與中國近海區域風應力變化有一定關系。另外,本文只是針對中國近海區域風應力變化進行研究,影響中國氣候變化的因素很多,希望未來可以繼續深入研究此問題。

參考文獻:

[1] 劉秦玉,胡海波,劉海龍,等.北太平洋副熱帶潛沉率及其變化中海面風的作用[J].海洋與湖沼,2006,37(2).

[2] 李克讓,林賢超.太平洋風應力平均場的特征[J].地理學報,1996,51(1).

[3] 王盤興.氣象向量場的自然正交展開方法及其應用[J].南京氣象學院,1981(01).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奇影院888 | 日韩男女视频 | 人人上人人干 | 国产精品酒店视频 | 国产视频1| 欧美日韩一区在线观看 | 成人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久久 |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青草 | 国产免费高清 | 视频一区欧美 |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 | 久久三级影院 | 免费羞羞网站 | 四虎影永久在线观看精品 | 图片区自拍偷拍 | 国产经典大片爱情片 | 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 | 婷婷六月综合 | 免费永久视频 | 久久成人免费大片 | 日韩欧美中 | 六月天丁香婷婷 | 久久99精品麻豆国产 | 国产精品美女视频 | 九九视频精品在线 | 日韩午夜在线视频 | 色网址在线 | 97视频免费上传播放 | 久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综合精品 | 欧美一级欧美一级高清 | 欧洲美女过性活过程 |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 黄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色射综合 | 久久伊人草 | 欧美激情亚洲精品日韩1区2区 | 看看的在线视频国产 | 一级一级一级毛片免费毛片 | 亚洲激情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