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4:34:38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呼吸道感染防治措施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近年來,呼吸道疾病在養雞場屬于多發病,病因復雜,而細菌、病毒及支原體等微生物之間的混合感染給該病的防治帶來了困難。現將雞場混合感染的常見呼吸道疾病介紹如下。
1大腸桿菌和支原體混合感染
(1)病原。致病性大腸桿菌和敗血型支原體。
(2)臨床癥狀。患雞精神沉郁,呼吸困難,黏液性鼻漏,羽毛蓬亂,無光澤,糞便稀、惡臭。體重輕,產蛋率顯著下降。雞群后期死殘淘汰明顯增加。
(3)剖檢病理變化。氣囊壁增厚,囊液渾濁不清,部分有干酪樣滲出物。心外膜、肝被膜及腹膜呈黃色,有纖維素性假膜附著,胰腺和小腸漿膜出血。
(4)防治。治療時選擇針對病原的藥物混合使用,首次用藥量要足,并把握好治療時機。可選用泰樂菌素、紅霉素、泰妙菌素、強力霉素等,按規定用藥濃度選用幾種藥物配合使用,3~5d為1個療程,停藥3~4d后,再用1個療程,可有效防治。有些疫苗供應商研制出了一些致病性大腸桿菌疫苗,但在實際應用中效果一般。現有的支原體疫苗使用效果不一。如要有效地控制該病,搞好雞群凈化是關鍵。首先是引進無污染的雛雞,其次應加強飼養管理,提高雞群抵抗力,及時隔離病雞,加強雞舍和環境消毒,控制病原的入侵。
該病發病期比較長,雞群被感染緩慢。由于時間較長,粗心的養殖戶很容易貽誤時機,錯失最佳治療時間。一旦感染此病,治療費用一般都比較高,會給養殖戶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嚴重。
2傳染性喉氣管炎和禽流感混合感染
(1)病原。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屬皰疹病毒,禽流感病毒屬正粘病毒,這兩種病毒都能引起雞嚴重的呼吸道癥狀,危害非常大。
(2)傳播途徑。病原主要是經中間載體傳播到雞群中,引起雞群發病。中間載體主要有空氣、水源、飼養人員、飼養工具及動物等。
(3)臨床癥狀。雞傳染性喉氣管炎發病時間極短,2~3d就可使30%以上的雞感染并表現出明顯的癥狀。病雞呼吸困難,頭頸平伸,張口呼吸,有黏液從鼻腔或口腔內甩出,有時黏液中帶有血絲。患病雞群有一定比例的雞眼部炎癥明顯,產蛋量和蛋品質明顯下降(產蛋率下降可達20%~40%),死亡率為2%~5%。如果繼發了禽流感,則雞群的呼吸道癥狀可能延長2~3個月,死亡率升高,可達10%或更高,產蛋下降可達40%以上,嚴重的可能絕產,損失相當嚴重。此時,病雞表現出一些禽流感的癥狀,如眼內分泌物增加,雞冠稍腫并伴有出血點,腳爪鱗片處有淡淡的出血斑。
(4)病理剖檢變化。發病初期,咽喉部黏膜充血水腫,氣管黏膜出血,黏液中混有血凝快,卵巢出血,輸卵管水腫。病程長時,生殖系統病變明顯。生殖道組織變性壞死,生殖道阻塞,造成成熟的蛋無法產出體外,引起生殖道黏膜水腫,腔內積液。生殖系統的病變造成成熟卵子無法進入生殖道而掉入腹腔,引起腹膜炎。病雞最后因異物性腹膜炎和營養衰竭而死亡。
(5)防制措施。①加強生物安全體系建設,防止病原入侵。②預防和控制繼發癥及并發癥的發生。臨床上都采用治療呼吸道疾病的廣譜抗生素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來增強雞的抵抗力,緩解細菌性疾病的感染,但藥物對治療這兩種病毒病是沒有效果的。③免疫接種。傳染性喉氣管炎的免疫計劃許多養殖場已經在運用,但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疫苗的免疫反應,因為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株的免疫反應很強,所以,在免疫劑量上可以考慮減少接種量或者延長接種日齡。禽流感的免疫,在免疫時必須要針對禽流感的血清型,由于該病毒易變異,每種亞型間的交叉保護是有限的,所以要研制一種比較有效的疫苗來控制禽流感是非常困難的,目前的有效途徑只有加強預防措施。
3傳染性支氣管炎和支原體混合感染
(1)病原。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屬冠狀病毒,支原體為敗血型支原體。
(2)臨床癥狀。雞呼吸音,羽毛蓬亂無光澤,蛋品質下降,畸形蛋增加。
(3)病理剖檢變化。氣囊壁增厚,囊液渾濁,卵巢萎縮,輸卵管黏膜水腫,有時可發現一側輸卵管囊腫,腺胃出血或壞死,腎臟腫脹,尿酸鹽沉積。傳支感染在雛雞中危害較明顯,產蛋雞中呼吸道癥狀不太明顯,容易被忽視,但蛋品質和產蛋率的下降會逐漸表現出來。如果有支原體感染存在,則呼吸道癥狀表現明顯,死亡率增加。
(4)防制措施。該病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接種與致病毒株相匹配的疫苗預防效果較好。生產實踐表明,改善飼養管理可大大減少死亡率,降低損失。如保持雞舍適宜的溫度以減少冷熱應激反應,同時注意通風換氣,適當降低動物性蛋白質含量,在飲水中添加適當電解質如檸檬酸鉀(125g/kg水),補充一些維生素等,對控制該病有良好效果。
4新城疫和傳染性支氣管炎混合感染
(1)病原。新城疫病毒屬副粘病毒,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為冠狀病毒。
(2)臨床癥狀。呼吸道癥狀很明顯,較遠處都能聽到雞的咳嗽聲,產蛋率下降可達20%,蛋品質下降,畸形蛋增加,有一定的死亡率。
(3)病理剖檢變化。氣管內有卡他性炎性滲出液,胰臟、小腸有出血點,卵巢出血,輸卵管黏膜水腫,泄殖腔口有出血點。部分病死雞腺胃出血,肺臟充血水腫。
(4)防制。該病主要通過疫苗免疫,提高機體抗體水平,獲得堅強免疫力。并注意抗體監測,及時補加免疫。此外應重視環境控制和凈化工作,減少畜舍空氣污染而增加致病機會。
【關鍵詞】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防治;護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屬于常見病,發病原因大多為病毒感染,常見的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腸道病毒以及腺病毒等;也有因細菌感染而引發的,常見的細菌有肺炎球菌、鏈球菌以及金黃葡萄球菌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有發病,特別是冬春季節的感染患者更多[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通常為發熱、打噴嚏、鼻塞、流鼻涕、咽部疼痛以及頭痛等癥狀;嚴重的患者表現為畏寒、乏力、惡心嘔吐以及腹瀉等全身性癥狀[2]。
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間入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 例,其中男73 例,女47 例;患者年齡在12~76歲之間,平均為36歲。其中,單次發患者37 例,多次發病患者83例;其中65例患者為每年單次發病,55例患者為每年反復多次發病。
2 臨床癥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嚴重程度差異較大,輕者僅表現為鼻部流鼻涕、打噴嚏、鼻塞等,或伴有咽部疼痛、嗓子痛、微咳等癥狀。重者如果感染發生在鼻及咽部,患者將出現咽痛、發燒、咽后壁淋巴組織充血與增生、扁桃體發炎等情況,有些患者出現淋巴結腫大現象。發熱一般持續2~3 日,嚴重者將達到1 周左右;嚴重的患者其體溫可達39~40℃以上,患者同時感到寒冷、頭痛、腹痛、全身無力、出現嘔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瀉等癥狀,需要通過藥物進行治療,同時要求患者加強營養與多多休息,稍有疏忽的患者其感染將會擴大或蔓延至鄰近器官,極易引發肺炎、支氣管炎以及中耳炎等并發癥。通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3~4d 內能夠痊愈,部分患者可達2~3 周。
3 治療方法
病毒性感染可選擇專門針對病毒的藥物進行治療;細菌性感染可選用青霉素類或其它種類的抗生素進行治療。
對于因溶血性鏈球菌引發的扁桃體炎或咽炎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療效果較理想;對于經過2~3d治療后仍無效的患者,應考慮是否有其它病原體感染,例如,支原體感染等。當患者出現高熱時,可用冷毛巾濕敷頭部,勤更換,能夠有效控制高熱驚厥。一般的退熱藥,例如少量阿司匹林、撲熱息痛也有效果。對于伴有鼻炎的患者,為保證呼吸通暢,需要休息好,可在進食及睡前使用鼻藥[1-3]。
4 防治措施
加強自身鍛煉,多呼吸新鮮的空氣,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合理飲食,平衡膳食。冬季可食用高熱量、高蛋白質類的食品,合理補充維生素,蔬菜與水果能夠增抵抗力。根據溫度增減衣服,適應氣候冷熱改變,衣服不要過多,以提高身體的御寒能力[2-4]。經常通風,經常換氣,少到人多的公共場所,避免病源感染。可以使用減毒病毒疫苗,疫苗能夠激發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使其分泌IgA 抗體,使呼吸道對感染的防御能力增強。
5 加強護理
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護理過程中要嚴格遵循呼吸系統疾病的一般護理常規。要求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的食物,同時要清淡易消化,還要給予充足的水分;患者處于發熱期時,必須要臥床休息并嚴格按照發熱常規進行護理;嚴格執行呼吸道隔離并使呼吸道通暢;必須及時清除患者鼻腔內的分泌物;測量患者體溫、呼吸、脈搏等,及時注意患者的病情變化;耐心地向患者講授衛生知識,積極對其進行宣傳教育[3,4]。
6 討論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為鼻、鼻咽和咽部。該病的病原體主要是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總數的90%左右。當病毒入侵機體上呼吸道后,該處的黏膜抵抗力降低,導致細菌可以入侵,同時可出現化膿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冬春季節較多,但全年都能發生。該病的臨床輕重程度差異較大,潛伏期一般為2~3d 或更長。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對于病毒性感染患者,選擇專門針對病毒的藥物進行治療;對于細菌性感染患者,可選用青霉素類或其它種類的抗生素進行治療[4,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鼻咽感染能夠波及周圍器官,有時鼻咽部的原發病的癥狀消失,而其并發癥卻出現加重現象,因此,一定要對上呼吸道感染進行綜合的分析與觀察。早期診斷與治療,對提高療效非常重要,千萬不要以為上呼吸道感染是小病而輕率對待。
參考文獻
[1] 童雅培, 王筱敏. 診療與護理常規[M]. 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 234-235.
[2] 張梓荊. 常見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專家筆談)[J]. 中華兒科雜志, 2000: 38(10): 86.
[3] 蔣東波, 等. 白細胞介素10 水平及其對白細胞介素2 等的調節作用[J]. 中華兒科雜志, 1999: 37(12): 28.
關鍵詞:神經內科;醫院感染;防治措施
神經內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機率較高,且感染后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和恢復,因此研究神經內科住院患者感染特點,對防治措施的開展具有積極意義[1]。通過對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住院患者臨床資料進行收集整理,結合相關文獻統計研究,總結其醫院感染的特點。
1我院神經內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特點
2009年~2012我院神經內科共收治患者5429例,其中發生感染人數743例,發生感染901例次,發病率為13.69%,例次發病率為16.60%;同期全醫院感染發病率為6.65%,例次發病率為7.92%。
901例次感染當中男539例次女362例次,分別占到59.8%和40.2%;30歲以下患者116例次占到12.9%,30~60歲患者156例次占到17.3%,60歲以上者629例次占到69.8%;住院天數
2神經內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特點及原因
2.1醫院感染率高 收治患者5429例,其中發生感染人數743例,發生感染901例次,發病率為13.69%,例次發病率為16.60%;同期全醫院感染發病率為6.65%,例次發病率為7.92%。原因:神經內科疾病多發病迅速,病情較重,患者多采用手術和住院治療且治療的時間較其它病癥更長,和病原菌接觸的機率提高;患者多伴有肢體麻木、身體功能紊亂、泌尿系統失靈、意識模糊等癥狀,導致臥床不起、多種生理功能需靠機械輔助,由器械引起的感染機率提高。
2.2感染多集中在60歲以上者,住院時間較長者 老年人身體機能退化嚴重,身體免疫系統功能衰退;老年人患有腦出血、腦梗塞等病癥機率較大,后者發病進展迅速,多造成患者意識不清醒、泌尿系統失靈等癥狀;住院時間的延長導致接觸病原菌的機率提高,醫院患者較多、人員的流動頻繁導致交叉感染的機率大增[2]。
2.3感染部位多集中在下呼吸道、泌尿道、上呼吸道、胃腸道 下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占到了總感染例數的89%,和相關臨床研究基本一致[3]。呼吸道感染原因:意識、呼吸功能的缺失,多采用器械輔助呼吸,后者需要割開氣管進行操作;由表2可知肺炎克雷伯桿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導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菌源,多因為使用抗生素,被選擇并優勢生長產生的。泌尿道感染:患者多因為泌尿系統失靈,需要引尿機械輔助,使尿道和外界接觸,醫務人員操作尿包和導尿管不當,大腸埃希菌、熱帶念珠菌、真菌是導致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菌。
2.4和抗生素使用有密切關系 由表2可知,神經內科各科室的抗生素使用合理性均未達到80%,有關研究表明,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可能會破壞患者機體內對耐藥菌的抑制機能,引發病原菌的反彈[4]。
3防治措施
3.1規范技術操作,提高衛生標準 嚴格按照相關標準進行護理操作包括注射、輸液、輸血、導尿等;提高衛生標準,特別是對于重癥患者,更應該加強管理的和控制,若條件允許對患者采取隔離措施[5]。
3.2相關感染針對性預防 采取預防下呼吸道感染的防護措施,包括加強病房管理,減少人員流動,保持室內的空氣新鮮;幫助患者吸痰、輸氧,提醒患者注意相關事項;針對泌尿系統感染,規范操作,勤換尿包、禁止回流,等。
3.3合理使用抗生素類藥物 合理的使用抗生素類藥物,特別是可能誘發相關病菌的選擇生長的藥物。
4結論
對神經內科住院患者應該加強護理標準,加強針對下呼吸、泌尿道感染的預防措施,對于住院時間較長、年紀較大的患者更應該加強監控,合理使用抗生素藥物。
參考文獻:
[1]華寶賀,石連仲,王新利,等.157例老年患者醫院感染分析[J]中華醫學感染學雜質,2006,16(5).
[2]楊來.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的病因分析與預防[J]中國醫藥科學,2012(02).
[3] 梁學柱.神經內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病例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4(10).
[關鍵詞] 老年人;醫院感染;臨床分析;社區
[中圖分類號] R195.4[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5(c)-170-02
社區老年患者是醫院感染的高發人群,熟悉其醫院感染的臨床特征是醫院感染防治工作的關鍵[1]。本資料詳細調查了115例社區老年醫院感染患者的感染發生情況,并與同期的非老年醫院感染患者對照分析,以明確社區老年患者醫院感染的特征,為有針對性地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2009年在本社區醫院出院的患者4 536例,發生醫院感染242例,其中,≥60歲的老年患者115例,男77例,女38例,年齡60~98歲,平均(73.60±7.41)歲。其余患者均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按統一表格對臨床資料登記、匯總,采用統計軟件SPSS 13.0對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運用χ2檢驗對老年組(年齡≥60歲)和非老年組(年齡
1.3 診斷標準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1年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
2 結果
2.1 老年組與非老年組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病死率比較
見表1。
老年組患者的醫院感染發生率為6.77%,非老年組患者的醫院感染發生率為4.48%,老年組的感染發生率是非老年組的1.51倍;老年組的感染病死率(13.04%)是非老年組(2.36%)的5.53倍。
2.2 老年患者不同年齡組醫院感染發生率比較
見表2。
把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分成三組,從中可以看出,隨著年齡的增長,醫院感染發生率不斷上升,從5.26%上升到9.57%。
2.3 兩組中不同性別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比較
見表3。
根據表3顯示,老年組中男、女患者之間的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老年組與非老年組患者醫院感染部位分布比較
老年組患者感染部位分布構成比,前4位為:呼吸道占66.10%,胃腸道占14.72%,泌尿道占9.60%,皮膚軟組織占4.02%;非老年組為:呼吸道占61.50%,胃腸道占15.63%,皮膚軟組織占6.82%,泌尿道占5.64%。其中,下呼吸道感染比例,老年組為54.03%,非老年組為41.5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社區老年人醫院感染發生率、病死率較高,發病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有資料報道,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在7%~24%[2],死亡原因與醫院感染相關的疾病的病死率為19.40%[3]。本組資料數據稍低,感染發生率和病死率分別是6.77%和13.04%,但與非老年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2 男性的老年醫院感染發病率較高
有學者認為性別也是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但也有人并不肯定這一點。本資料顯示,非老年組患者醫院感染,男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與老年組患者比較,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3 呼吸道感染率較高,尤其是下呼吸道
老年組與非老年組患者感染部位分布相似,但老年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比例明顯高于非老年組,其主要原因是老年患者咳嗽反射減弱,黏液、纖毛清除功能降低,痰液不易排出,或者腦功能障礙,易將口腔分泌物或反流的胃內容物誤吸入下呼吸道,加之老年患者嚴重的基礎疾病導致抵抗力下降等。
總之,社區老年患者醫院感染有其臨床特征,在感染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方面,與非老年患者有一定的差別,強化對這一人群醫院感染的監測和控制十分重要。根據這些特征制定防治措施,例如警惕老年患者醫院感染的發生和發展、加強氣道管理、預防下呼吸道感染、規范使用抗菌藥物等,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和病死率。
[參考文獻]
[1]郭衛芳.老年患者醫院感染的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33):67-68.
[2]張欽芳,吳海燕,張安琴.住院老年患者醫院感染調查分析及對策[J].四川醫學,2008,29(2):168-169.
[3]陸佩芳,于志臻,趙尚敏,等.1840例老年患者醫院感染前瞻性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0,10(1):41.
[4]徐曉衛,杜沖.老年人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控制[J].瀘州醫學院學報,2008,31(1):114.
[5]陳文彬,潘祥林.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63.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神經內科收治的所有出院患者病歷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
1.2 方法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按照衛生部下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進行診斷,對醫院感染病歷進行登記,并對相關因素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
2 結 果
2.1 一般情況
2008年1月—2008年12月共出院患者2 060 例,其中男1 056 例,女1 004 例,年齡16~86 歲。發生醫院感染人數236 例次,醫院感染發病率為6.04%。
2.2 醫院感染部位
在236 例醫院感染病例中,以呼吸道感染為最多見,占68.92%;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占10.24%;胃腸道和口腔感染分別占9.16%和10.28%;其他部位感染占0.40%。
2.3 住院時間與醫院感染的關系
本組患者住院時間4~120 d,統計表明,患者住院時間越長,感染機會越多。住院天數≥15 d者189 例(85.08%)。
2.4 年齡與醫院感染關系
年齡16~25 歲感染人數為7 例(2.54%),25~45 歲為16 例(6.78%),45~60 歲為45 例(19.06%),>60 歲者158 例(66.95%)。
2.5 病種與醫院感染的關系
腦出血患者發生醫院感染106 例(44.92%),腦梗死患者56 例(23.73%),以后依次為顱內感染24 例(10.17%),缺血性腦病8 例(3.39%),周圍神經病6 例(2.54%),其他36 例(15.25%)。
2.6 侵入性操作與醫院感染
236 例醫院感染的患者有156 例進行了吸痰或導尿;18 例進行了動靜脈置管;有30 例進行了氣管切開;有32 例安置了呼吸機。
3 討論
3.1 危險因素分析
本組資料表明醫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其次為泌尿道、腸道、皮膚及軟組織。與牛桂林等[2]報道相近,均顯示主要感染部位為呼吸道和泌尿道,說明神經內科感染部位有其共性。主要原因是高血壓、腦出血伴神志昏迷者這類患者正常的生理反射如吞咽、咳嗽反射有不同程度的減弱或消失,痰、嘔吐物等不易排出,氣管切開、氣管插管加之呼吸道侵入性操如吸痰的反復實施使黏膜損傷。這種整體和局部的抵抗力下降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3]。
研究顯示院內感染發生 率與住院時間成正比。住院天數≥15 d者占85.08%。研究顯示10~30 d為感染高發時間段。
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在導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許多因素中,患者的年齡及身體的抵抗力不能忽略。本次調查發現不同年齡段的發病率差異顯著。其中以60 歲以上發病率最高,與老年人機體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抵抗力差有關。這部分人構成了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控制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的醫院感染時,應把這個年齡段的人群作為重點。
醫院感染發病率與患者基礎病密切相關。本次調查醫院感染發病率最高的前3種基礎病為腦出血、腦梗死、顱內感染,這些患者大多數病情較重,偏癱、意識障礙,患者多長期臥床,免疫力低下,獲得性醫院感染的危險性大。此外年齡越大病死率越高,表明基礎病合并感染對老年患者生命構成極大威脅。
侵入性操作是引發院內感染的重要因素。氣管插管直接破壞了會厭部正常防御屏障,削弱咳嗽反射和纖毛運動,造成了清出呼吸道分泌物無效,使感染機會增多。留置尿管損傷尿路黏膜,留置胃管為胃內細菌定植咽部提供良好的通道,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機會。提示醫護人員應嚴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適應證,嚴格按程序正規操作,以控制感染,降低醫院感染率。
3.2 預防及控制措施
3.2.1 減少宿主的自身危險性
宿主自身因素,包括年齡、糖尿病病史、慢性肺病史、腦卒中史、起病時意識障礙、腦出血的量及部位等,這些因素雖不可干預,但如積極控制血糖、盡早清除血腫,恢復患者意識,對減少感染的發生將起重要作用。
3.2.2 調整醫源性因素
如醫療操作、治療方法及用藥情況,根據病情盡量少用或不用。醫護人員接觸每位患者及操作前后要進行手的清潔、消毒,防止各種醫源性感染。進行侵入性操作要嚴格規范無菌操作和消毒隔離技術,定期對吸氧、吸痰等裝置消毒,對留置尿管者每天用含有效碘1 000 mg/L碘伏溶液清洗尿道口2~3次,保持會清潔。對那些意識障礙重、呼吸道分泌物多而不易吸除的患者,應盡快做氣管切開,利于分泌物的消除。留置導尿應保持密閉系統,每天更換無菌引流袋。
3.2.3 加強基礎護理
對清醒患者鼓勵其有效咳嗽和排痰,對意識障礙或危重患者要取正確臥位協助排痰防止誤吸,同時加強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病房內每日通風2~4次,每次30~60 min,室內相對濕度保持在50%~60%。應定期對病房內空氣、物體表面進行細菌監測等。
3.2.4 合理使用抗生素
關鍵詞:神經內科;醫院感染;防護對策
醫院感染多發生在高齡、重癥患者。神經內科患者以年齡大、癱瘓多、意識障礙多、病情危重等為特點,成為院內感染的高危人群[1]。因此,探討神經內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的特點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為確切了解我院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率和病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對本院神經內科2008年收治的所有住院患者進行回顧性調查,以分析危險因素,提出防治措施。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我院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神經內科收治的所有出院患者病歷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
1.2方法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按照衛生部下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進行診斷,對醫院感染病歷進行登記,并對相關因素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
2結果
2.1一般情況
2008年1月—2008年12月共出院患者2060例,其中男1056例,女1004例,年齡16~86歲。發生醫院感染人數236例次,醫院感染發病率為6.04%。
2.2醫院感染部位
在236例醫院感染病例中,以呼吸道感染為最多見,占68.92%;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占10.24%;胃腸道和口腔感染分別占9.16%和10.28%;其他部位感染占0.40%。
2.3住院時間與醫院感染的關系
本組患者住院時間4~120d,統計表明,患者住院時間越長,感染機會越多。住院天數≥15d者189例(85.08%)。
2.4年齡與醫院感染關系
年齡16~25歲感染人數為7例(2.54%),25~45歲為16例(6.78%),45~60歲為45例(19.06%),>60歲者158例(66.95%)。
2.5病種與醫院感染的關系
腦出血患者發生醫院感染106例(44.92%),腦梗死患者56例(23.73%),以后依次為顱內感染24例(10.17%),缺血性腦病8例(3.39%),周圍神經病6例(2.54%),其他36例(15.25%)。
2.6侵入性操作與醫院感染
236例醫院感染的患者有156例進行了吸痰或導尿;18例進行了動靜脈置管;有30例進行了氣管切開;有32例安置了呼吸機。
3討論
3.1危險因素分析
本組資料表明醫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其次為泌尿道、腸道、皮膚及軟組織。與牛桂林等[2]報道相近,均顯示主要感染部位為呼吸道和泌尿道,說明神經內科感染部位有其共性。主要原因是高血壓、腦出血伴神志昏迷者這類患者正常的生理反射如吞咽、咳嗽反射有不同程度的減弱或消失,痰、嘔吐物等不易排出,氣管切開、氣管插管加之呼吸道侵入性操如吸痰的反復實施使黏膜損傷。這種整體和局部的抵抗力下降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3]。
研究顯示院內感染發生率與住院時間成正比。住院天數≥15d者占85.08%。研究顯示10~30d為感染高發時間段。
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在導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許多因素中,患者的年齡及身體的抵抗力不能忽略。本次調查發現不同年齡段的發病率差異顯著。其中以60歲以上發病率最高,與老年人機體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抵抗力差有關。這部分人構成了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控制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的醫院感染時,應把這個年齡段的人群作為重點。
醫院感染發病率與患者基礎病密切相關。本次調查醫院感染發病率最高的前3種基礎病為腦出血、腦梗死、顱內感染,這些患者大多數病情較重,偏癱、意識障礙,患者多長期臥床,免疫力低下,獲得性醫院感染的危險性大。此外年齡越大病死率越高,表明基礎病合并感染對老年患者生命構成極大威脅。
侵入性操作是引發院內感染的重要因素。氣管插管直接破壞了會厭部正常防御屏障,削弱咳嗽反射和纖毛運動,造成了清出呼吸道分泌物無效,使感染機會增多。留置尿管損傷尿路黏膜,留置胃管為胃內細菌定植咽部提供良好的通道,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機會。提示醫護人員應嚴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適應證,嚴格按程序正規操作,以控制感染,降低醫院感染率。
3.2預防及控制措施
3.2.1減少宿主的自身危險性
宿主自身因素,包括年齡、糖尿病病史、慢性肺病史、腦卒中史、起病時意識障礙、腦出血的量及部位等,這些因素雖不可干預,但如積極控制血糖、盡早清除血腫,恢復患者意識,對減少感染的發生將起重要作用。
3.2.2調整醫源性因素
如醫療操作、治療方法及用藥情況,根據病情盡量少用或不用。醫護人員接觸每位患者及操作前后要進行手的清潔、消毒,防止各種醫源性感染。進行侵入性操作要嚴格規范無菌操作和消毒隔離技術,定期對吸氧、吸痰等裝置消毒,對留置尿管者每天用含有效碘1000mg/L碘伏溶液清洗尿道口2~3次,保持會清潔。對那些意識障礙重、呼吸道分泌物多而不易吸除的患者,應盡快做氣管切開,利于分泌物的消除。留置導尿應保持密閉系統,每天更換無菌引流袋。
3.2.3加強基礎護理
對清醒患者鼓勵其有效咳嗽和排痰,對意識障礙或危重患者要取正確臥位協助排痰防止誤吸,同時加強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病房內每日通風2~4次,每次30~60min,室內相對濕度保持在50%~60%。應定期對病房內空氣、物體表面進行細菌監測等。
3.2.4合理使用抗生素
盲目大劑量使用抗生素,容易干擾人體的正常菌群,導致患者易感染性增高。有研究得出結論應對重要的抗生素保護性使用,如果濫用將對感染的治療造成極大的困難,并嚴重影響原發病的治療效果[4]。
神經內科住院患者是醫院感染的高度易感人群。神經內科應列為醫院感染管理科重點監控部門。針對醫院感染的各種危險因素,醫院要采取醫院感染監控措施,醫護人員要有較強的感染意識,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盡可能去除易感染因素,盡量縮短平均住院日,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王茂林,王改珍.基層綜合醫院醫院感染調查分析[J].臨床醫藥實踐雜志,2007,16(11):10951096,1102.
[2]牛桂林,彭元娥,付國惠.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的醫院感染調查分析[J].河南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1,4(5):3132.
關鍵詞: 神經內科;醫院感染;防護對策
醫院感染多發生在高齡、重癥患者。神經內科患者以年齡大、癱瘓多、意識障礙多、病情危重等為特點,成為院內感染的高危人群[1]。因此,探討神經內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的特點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為確切了解我院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率和病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對本院神經內科2008年收治的所有住院患者進行回顧性調查,以分析危險因素,提出防治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神經內科收治的所有出院患者病歷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
1.2 方法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按照衛生部下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進行診斷,對醫院感染病歷進行登記,并對相關因素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
2 結 果
2.1 一般情況
2008年1月—2008年12月共出院患者2 060 例,其中男1 056 例,女1 004 例,年齡16~86 歲。發生醫院感染人數236 例次,醫院感染發病率為6.04%。
2.2 醫院感染部位
在236 例醫院感染病例中,以呼吸道感染為最多見,占68.92%;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占10.24%;胃腸道和口腔感染分別占9.16%和10.28%;其他部位感染占0.40%。
2.3 住院時間與醫院感染的關系
本組患者住院時間4~120 d,統計表明,患者住院時間越長,感染機會越多。住院天數≥15 d者189 例(85.08%)。
2.4 年齡與醫院感染關系
年齡16~25 歲感染人數為7 例(2.54%),25~45 歲為16 例(6.78%),45~60 歲為45 例(19.06%),>60 歲者158 例(66.95%)。
2.5 病種與醫院感染的關系
腦出血患者發生醫院感染106 例(44.92%),腦梗死患者56 例(23.73%),以后依次為顱內感染24 例(10.17%),缺血性腦病8 例(3.39%),周圍神經病6 例(2.54%),其他36 例(15.25%)。
2.6 侵入性操作與醫院感染
236 例醫院感染的患者有156 例進行了吸痰或導尿;18 例進行了動靜脈置管;有30 例進行了氣管切開;有32 例安置了呼吸機。
3 討論
3.1 危險因素分析
本組資料表明醫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其次為泌尿道、腸道、皮膚及軟組織。與牛桂林等[2]報道相近,均顯示主要感染部位為呼吸道和泌尿道,說明神經內科感染部位有其共性。主要原因是高血壓、腦出血伴神志昏迷者這類患者正常的生理反射如吞咽、咳嗽反射有不同程度的減弱或消失,痰、嘔吐物等不易排出,氣管切開、氣管插管加之呼吸道侵入性操如吸痰的反復實施使黏膜損傷。這種整體和局部的抵抗力下降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3]。
研究顯示院內感染發生率與住院時間成正比。住院天數≥15 d者占85.08%。研究顯示10~30 d為感染高發時間段。
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在導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許多因素中,患者的年齡及身體的抵抗力不能忽略。本次調查發現不同年齡段的發病率差異顯著。其中以60 歲以上發病率最高,與老年人機體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抵抗力差有關。這部分人構成了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控制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的醫院感染時,應把這個年齡段的人群作為重點。
醫院感染發病率與患者基礎病密切相關。本次調查醫院感染發病率最高的前3種基礎病為腦出血、腦梗死、顱內感染,這些患者大多數病情較重,偏癱、意識障礙,患者多長期臥床,免疫力低下,獲得性醫院感染的危險性大。此外年齡越大病死率越高,表明基礎病合并感染對老年患者生命構成極大威脅。
侵入性操作是引發院內感染的重要因素。氣管插管直接破壞了會厭部正常防御屏障,削弱咳嗽反射和纖毛運動,造成了清出呼吸道分泌物無效,使感染機會增多。留置尿管損傷尿路黏膜,留置胃管為胃內細菌定植咽部提供良好的通道,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機會。提示醫護人員應嚴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適應證,嚴格按程序正規操作,以控制感染,降低醫院感染率。
3.2 預防及控制措施
3.2.1 減少宿主的自身危險性
宿主自身因素,包括年齡、糖尿病病史、慢性肺病史、腦卒中史、起病時意識障礙、腦出血的量及部位等,這些因素雖不可干預,但如積極控制血糖、盡早清除血腫,恢復患者意識,對減少感染的發生將起重要作用。
3.2.2 調整醫源性因素
如醫療操作、治療方法及用藥情況,根據病情盡量少用或不用。醫護人員接觸每位患者及操作前后要進行手的清潔、消毒,防止各種醫源性感染。進行侵入性操作要嚴格規范無菌操作和消毒隔離技術,定期對吸氧、吸痰等裝置消毒,對留置尿管者每天用含有效碘1 000 mg/L碘伏溶液清洗尿道口2~3次,保持會清潔。對那些意識障礙重、呼吸道分泌物多而不易吸除的患者,應盡快做氣管切開,利于分泌物的消除。留置導尿應保持密閉系統,每天更換無菌引流袋。
3.2.3 加強基礎護理
對清醒患者鼓勵其有效咳嗽和排痰,對意識障礙或危重患者要取正確臥位協助排痰防止誤吸,同時加強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病房內每日通風2~4次,每次30~60 min,室內相對濕度保持在50%~60%。應定期對病房內空氣、物體表面進行細菌監測等。
3.2.4 合理使用抗生素
盲目大
劑量使用抗生素,容易干擾人體的正常菌群,導致患者易感染性增高。有研究得出結論應對重要的抗生素保護性使用,如果濫用將對感染的治療造成極大的困難,并嚴重影響原發病的治療效果[4]。
神經內科住院患者是醫院感染的高度易感人群。神經內科應列為醫院感染管理科重點監控部門。針對醫院感染的各種危險因素,醫院要采取醫院感染監控措施,醫護人員要有較強的感染意識,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盡可能去除易感染因素,盡量縮短平均住院日,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王茂林,王改珍.基層綜合醫院醫院感染調查分析[J].臨床醫藥實踐雜志,2007,16(11):1 0951 096,1 102.
[2]牛桂林,彭元娥,付國惠.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的醫院感染調查分析[J].河南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1,4(5):3132.
[關鍵詞] 豬流感 癥狀 診斷方法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58.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257-01
豬流感是一種具有急性、熱性和接觸性的呼吸道傳染病,氣候變化是其出現的主要原因,該病通常是在冬季和春季出現,咽、鼻等是其傳播的主要途徑,且傳播速度較快,發病范圍較大,所有種類的豬都有可能感染這種病。隨著豬流感的產生,所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其會降低豬的生產能力,并減緩豬體重的增加速度,會給豬場的經濟效益造成嚴重影響。豬在感染豬流感后,往往隨之而來的是多種并發癥,比如豬鏈球菌病、豬偽狂犬病等,這些并發癥通常會加重豬流感的疫情,會給豬場帶來極為嚴重的損害。
一、豬流感的癥狀分析
1.臨床癥狀分析
豬流感是一種潛伏期比較短的傳染病,最長潛伏時間一般只有幾天。豬在感染豬流感病毒后,其體溫會迅速增高到40.542℃,食欲會降低甚至不進食,行動能力會變的緩慢甚至不活動,會變得精神不振,眼鼻會流出黏液,會出現激烈咳嗽等現象。母豬在懷孕期間感染該病毒,會使產下的仔豬在產后2~5天發病情況會加重,且在斷奶前后容易出現死亡現象。豬流感的傳染性及發病率比較高,在豬群中容易出現流感暴發現象,且一般不會引發豬的死亡,正常只需要對病豬進行5~7天的對癥治療就能夠使其痊愈。而如果在豬感染期間不對其進行合理的管理和飼養,則很容易會產生并發癥,使流感疫情被加重,嚴重時會造成病豬死亡。
2.繼發性感染分析
繼發性感染的產生不僅會使豬流感疫情變的嚴重,也會因為腸炎或出血性肺炎等病變的產生而使病豬死亡率增加。像多殺性巴氏桿菌、副豬嗜血桿菌等都是豬的呼吸道感染較為常見的繼發性細菌;而呼吸道冠狀病毒等則是豬的呼吸道感染較為常見的繼發性病毒。一般這種繼發性感染會使豬流感變成慢性感染,豬會出現瘦弱、消化不良等現象,且疫情發病時間會增長到1個月左右,嚴重的時候還會造成病豬死亡。
二、豬流感的診斷方法
1.初步診斷方法
對豬流感進行診斷時,要以病理變化為依據,并結合臨床癥狀,采用病毒分離鑒定或者血清學方法進行診斷,以便保證診斷結果的正確性。豬流感在沒有并發癥的情況下,通常診斷結果顯示是病毒性肺炎,這會對大部分肺造成影響,但是造成的傷害不會很嚴重,而且病變部位很容易辨識,因為肺的病變部位組織多呈紫色,且其和正常部位的組織之間有清晰的界限,小葉間也會出現較為明顯的水腫現象。但如果豬流感有并發癥發生,則會導致豬的淋巴結充血、腫大,而且豬的胃也會產生卡他性炎癥。豬流感的細菌性感染是極為復雜的疫情感染現象,因為可以引起感染的細菌是多樣的,且感染造成的危害程度是跟隨引起感染的細菌而變化的。
2.試驗室診斷分析
豬流感的試驗室診斷就是對豬流感病毒的抗原進行檢測。其檢測方法有多種,比如抗原捕捉、免疫酶組化等。對豬流感病毒進行分離鑒定也是診斷豬流感的一種檢測方法,其是通過對分離出的病毒中血凝性的包含情況進行檢測,在根據實驗判斷是否有能夠排除血凝性病毒的可能,最后在依照試驗瓊脂擴散的方法來診斷豬流感病毒。
三、豬流感的防治措施
1.疫苗防治措施
豬流感防治所采用的一般措施是疫苗免疫等防治措施,而且這種措施只要在一月內接種兩次,對豬流感的防治就可以起到很好地效果。如果有母源抗體,為了不產生干擾,應該在10周齡后開始疫苗免疫接種。如今使用比較常見的豬流感疫苗是H1N1亞型與H3N3亞型的疫苗。為了防止新型豬流感病毒的出現,人們不僅在研究新的活載體基因工程疫苗,也在探索能夠解決抗原濃縮、多次免疫互相干擾等問題的方法,以便對豬流感進行更好的防治。
2.預防措施
疫苗免疫措施盡管對豬流感的防治很有效果,但人們不能只靠這一種防治措施,還應該加強對豬流感病毒的預防。要預防豬感染豬流感,其關鍵措施是增強飼養管理和安全防護。由于豬流感病毒屬于交叉感染,會產生間接傳播的情況,因此飼養員要防止豬與其他家禽接觸。此外,因為人類也有被傳染這種病的幾率,所以人類要避免以病豬接觸。如若發現患病豬,要盡快將其隔離,以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以下是對豬進行飼養的一些建議:一是清開靈注射液+鹽酸林可霉素注射液+強效阿莫西林,每千克體重按0.4mL算,混合肌肉注射,并且要連續注射5天;二是在喂養飼料里加入鹽酸嗎啉胍(0.05%病毒靈)和強力霉素(每千克飼料加入300),還要在水中加入電解多維,并且要連續喂養10天;三是使用2%火堿溶液對飼具及豬圈進行消毒,并對剩料剩水進行掩埋。
3.公共衛生治理
根據對豬流感疫情的研究顯示,H1N1與H3N2豬流感病毒是引起同類型人流感病毒發生的主要因素,因為這種豬流感病毒的傳染范圍比較大,且傳播速度較快,人類在間接或直接接觸病豬后,很容易感染這種病毒,而公共區域又使得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所以會使得這種流感的疫情變的更為嚴重。因此,為了更好地預防豬流感出現,對公共衛生的治理是不可輕視的。
結束語
豬流感是一種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呼吸道傳染病,其可以通過間接接觸進行傳染,而且人類感染這種病毒的幾率也比較大,因此,對豬流感的診斷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上文通過介紹豬流感的癥狀、診斷方法及防治措施,使得人們對豬流感能夠有更好的了解,并幫助飼養員對豬進行更有效、更安全的飼養。
參考文獻
[1].任建勛,王梅.豬流感的診斷和防治[J].中國畜禽種業.2013,7.
關鍵詞:支氣管哮喘;誘因;帕累托
中圖分類號:R56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11-2309-03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以多種細胞特別是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T淋巴細胞等炎性細胞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和以氣道高反應性(BHR)為特征的疾病。是當今世界威脅公共健康最常見的慢性肺部疾病。目前世界各國報道的哮喘患病率差異較大,從0.3%~7.0%不等,全球已有哮喘患者約3億。帕累托原則(Pareto Pfinlipe)或稱“80/20法則”,也叫做“關鍵的少數和次要的多數原則”。這個法則顯示:80%的結果,歸結于20%的起因。它說明在任何特定的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占多數,只要掌握可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即能控制全局,對于支氣管哮喘的防治亦是如此,對本院5年來因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住院病人的發病誘因進行綜合分析,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研究對象:全部病人來源于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2000年1月1日一2005年1月1日住院及門診病人,共405例,其中男182例,女223例;年齡5~65歲,平均30.3歲。
1.1 診斷標準
支氣管哮喘診斷依據1997年中華醫學會《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療效判斷標準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1.2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支氣管哮喘的診斷標準的2000年1月1日2005年1月1日住院及門診病人。
1.3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者。②非急性發作住院病人。③病人資料不全,影響客觀評價者。
2 方法
以填寫調查表的形式,將哮喘急性發作可能誘發因素一一列表,并登記每個病人的誘發因素。同時進行按性別、季節、氣候等因素分類,分別進行帕累托分析。對不同人群的主要誘發因素進行分析的大樣本隨機設計方案。
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帕累托分析,按性別、季節等因素分類,分別進行帕累托分析。對不同人群的主要誘發因素進行分析。
4 結果
見圖1~5。
分析:如圖1~5所示,總體而言,上呼吸道感染、塵螨、花粉、屋塵為哮喘爭性發作的主要誘因;男性發作誘因傾向于多樣化,其中仍以上呼吸道感染為主;女性發作誘因以上呼吸道感染、塵螨、屋塵為主;春夏季以上呼吸道感染、塵螨、花粉為主;秋冬季以上呼吸道感染、屋塵、塵螨、冷空氣為主。綜上所述,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的誘因男、女不同,春夏季與秋冬季亦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