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春季季節性疾病預防優選九篇

時間:2023-06-01 15:26:29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春季季節性疾病預防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春季季節性疾病預防

第1篇

關鍵詞:豬腹瀉;特征;診斷;防治對策

豬病毒性腹瀉疾病主要是指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和豬輪狀病毒病,這3種疾病是完全獨立的病毒性傳染病。盡管它們的臨床癥狀、流行病學及病理變化都十分相似,但是病原沒有任何抗原交叉反應,即這3種病毒性腹瀉疾病需要不同的疫苗進行免疫才能分別獲得保護。需要指出的是在這3種疾病中,前兩種疾病的名稱往往被一些人望文生義,導致把所有能夠傳染的腹瀉疾病、在豬群中很快傳播開來的腹瀉疾病當成其中的一種,結果造成判斷失誤,不能很好的控制疾病。

一、流行特點

1、主要發生在冬春季節,隨著規模化養豬業的發展在夏秋季節也有發生,亦應引起注意。豬病毒性腹瀉疾病有暴發性流行、地方性流行兩種形式。一般第一次感染均呈暴發性流行,一些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污染比較嚴重的豬場,常呈地方性流行。

2、混合感染日趨嚴重,包括病毒與細菌疾病的混合感染,病毒性疾病的混合感染。表現比較嚴重的是豬傳染性胃腸炎與大腸桿菌病,大腸桿菌與輪狀病毒混合感染,同時豬傳染性胃腸炎與豬流行性腹瀉的混合感染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根據我們對部分豬場的不完全統計,其混合感染率超過40%。針對混合感染的日趨嚴重,在采取防治措施時,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出合理、科學、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二、臨床表現

1、傳染性胃腸炎。該病是由冠狀病毒科的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接觸性腸道傳染病。各種年齡的豬均可感染發病,大豬很少死亡,但哺乳仔豬發病死亡率可達10%~100%。該病呈地方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以冬春兩季發病最多。患病仔豬突然發生嘔吐,接著急劇水樣腹瀉,體溫升高,精神萎頓、厭食。糞便初為白色,隨后變為黃綠色,常雜有未消化的乳凝塊和氣泡,pH值檢驗呈酸性,味腥臭。病豬迅速脫水、消瘦、嚴重口渴,食欲減退或廢絕,一般經2~7天死亡。

2、豬流行性腹瀉。該病是由冠狀病毒科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多發于冬季,尤其是12月和1月份。不同年齡的豬均可感染發病,成年豬僅發生嘔吐和厭食,病程4~5周后可自然平息。而保育仔豬的典型癥狀是嘔吐和水樣腹瀉,食欲大減,精神沉郁,很快消瘦,嚴重者脫水死亡。

3、輪狀病毒。該病毒屬呼腸孤病毒科輪狀病毒屬,對外界各種理化因素有很強的抵抗力,在室溫下7個月仍有傳染性。寒冷、潮濕、不良衛生條件等應激因素能促進該病的發生和發展,所以秋、冬季和早春該病較多見,并且多發于10日齡左右的仔豬,有時斷奶前后的豬也發生該病。病初精神萎頓,食欲不振,不愿走動,常有嘔吐。而后迅速發生腹瀉,糞呈水樣或糊狀,色黃白或暗黑,經3~7天后出現脫水。病變主要限于消化道,仔豬胃內充滿乳凝塊或乳汁,小腸壁菲薄、半透明,內容物呈液狀、灰黃色或灰黑色。有時小腸廣泛出血,腸系膜淋巴結腫大。

三、發病原因與鑒別診斷

1、與一般條件因素引起的腹瀉的鑒別診斷。豬病毒性腹瀉為群發,而一般條件因素引起的腹瀉多呈散發,伴有條件的改變,如溫度的突然改變,換料、斷奶等。病毒性腹瀉發病季節性強,冬春季節多發,伴有嘔吐,呈水樣便;而一般因素引起的腹瀉往往與季節關聯不是很緊密,嘔吐的現象相對較少,多呈稀便(也有水樣便的發生)。單純的病毒性腹瀉抗生素治療沒有效果。

2、與飼料因素引起的腹瀉的鑒別診斷。病毒性腹瀉與飼料原因引起的腹瀉都有群發的特點。飼料因素引起的腹瀉與病毒性腹瀉的不同點是其沒有傳染性,常常與突然更換飼料、飼料發霉等現象有關,腹瀉的發生時間比較整齊,相隔時間較短,體質好的可能反應比較嚴重。更換發霉飼料后,腹瀉停止。一般在胃腸道都可出現損傷,而不是局限于小腸部分。而病毒性腹瀉常常先在部分圈舍中出現,然后蔓延到全群,時間相對較長,一般要7天以上,腸道的變化主要集中在小腸段,引起小腸壁變薄,糞便一般呈水樣。

3、與伴有腹瀉癥狀,但是以其他臨床表現為主的疾病的鑒別診斷。很多傳染性疾病的發生都伴有腹瀉癥狀,但是這些疾病發生后不是以腹瀉癥狀為主,都伴隨著其他癥狀,必須結合其他癥狀來區分這些疾病與病毒性腹瀉疾病。如豬瘟,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同時伴隨高熱和全身的出血。偽狂犬病發生后也出現嘔吐和腹瀉的癥狀,但仔豬都伴隨著神經癥狀,母豬可出現流產、死胎和木乃伊胎兒。

四、預防措施

1、在流行季節前20~30天進行全群的免疫接種。因為一般的滅活疫苗接種后14天產生免疫力,活疫苗7天,可以在接種20~30天后抗體達到較高的水平。同時采取全群免疫后,可以避免產生易感豬,使病毒無法在豬群中存在。

第2篇

[關鍵詞] 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清肝解毒湯;更昔洛韋眼用凝膠;復發

[中圖分類號] R772.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5-0101-03

Curative effect and preventive reoccurrence function of liver detoxification soup combined with ganciclovir ophthalmic gel on herpes simplex keratitis

HUANG Xiaoyun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Hanghzou Yuh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11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reoccurrence prevent function of liver detoxification soup combined with ganciclovir ophthalmic gel on herpes simplex keratitis (HSK). Methods Sixty-eight cases of HSK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andomly.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given 0.15% ganciclovir ophthalmic gel dripped into the eyes 2 drips for one time and 4 times daily. Th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liver detoxification soup by the mouth. Except for liver detoxification soup,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same medical treatment as that in observation group. Results After 4 weeks’ medical treatment, the total clinical efficiency of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χ2=6.48,P

[Key words] Herpes simplex keratitis (HSK); Liver detoxification soup; Ganciclovir ophthalmic gel; Reoccurrence

單純皰疹性病毒性角膜炎(HSK)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病毒感染性角膜病,主要由單純性皰疹病毒Ⅰ型(HSV-Ⅰ)的潛伏感染和復發引起[1]。HSK具有病情易復發、遷延不愈的特點,復發率高和致盲率高,目前國內外尚無理想的特效治療藥物[2]。更昔洛韋眼用凝膠是一種廣譜抗病毒藥物,眼內穿透性良好,療效較佳,局部應用耐受性好,治療HSK的療效確切,還可保護角膜及減少頻繁滴眼引起的眼表損傷[3,4]。單純更昔洛韋眼用凝膠治療具有較好的療效,但難以控制復發。近年來我院采用清肝解毒湯聯合更昔洛韋眼用凝膠治療HSK,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8月~2012年4月在我院眼科門診治療的HSK患者68例。納入標準:西醫診斷均符合以下標準[5]:①有明顯的感冒、發熱、外傷等誘因;②有明顯的疼痛、畏光、流淚和眼瞼痙攣等眼部刺激癥狀;③檢查發現角膜有浸潤或潰瘍、水腫及熒光素鈉染色陽性;④視力不同程度下降。中醫診斷符合肝膽火熾證診斷標準[6]。排除標準:①嚴重角膜功能失代償及免疫功能低下者;②妊娠和哺乳期婦女;③治療前4周進行抗病毒藥物治療;④嚴重的心、肺、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采用隨機數字表將納入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初復況及病程比較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方案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兩組患者入組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0.15%更昔洛韋眼用凝膠(湖北科益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規格:5.0 g/7.5 mg,批號080312)滴眼,4次/d,每次2滴,觀察組加用口服自擬清肝解毒湯,藥方基本組成:生石膏、生石決明各30 g,金銀花、木賊、桑葉、白、梔子、蟬蛻、桔梗、炒牡丹皮、神曲和連翹各10 g,板藍根、蒲公英各15 g,羚羊粉1.2 g,1劑/d,水煎取藥液200 mL,分早晚2次口服。待患者癥狀消失后原方中減生石膏、板藍根、梔子,而加石斛15 g、太子參和白術各10 g,連用4周。對照組除不口服清肝解毒湯外余治療同觀察組。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4周后的臨床療效、視力的變化及藥物不良反應,并隨訪觀察治療6個月和1年內的復發率。

1.3 療效評定標準[7]

痊愈:眼部刺激癥狀完全消失,充血完全消退,角膜潰瘍完全修復,熒光素染色轉陰,局部浸潤、水腫消退,后彈力層皺褶消失,角膜后沉著物消失或呈色素性;顯效:眼部刺激癥狀及充血基本消失,角膜潰瘍修復,無特異熒光素著染,局部浸潤和水腫明顯吸收,角膜厚度基本恢復,角膜后沉著物為色素性;好轉:眼部刺激癥狀及充血較前明顯減輕,角膜潰瘍較前明顯縮小或部分恢復,局部浸潤和水腫較前稍減輕,角膜后沉著物減少;無效:癥狀及體征較前無明顯改善或病情較前加重。總有效率為痊愈率、顯效率和好轉率之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結果以率的形式表示,采用四格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治療4周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6.48,P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 < 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視力變化

治療4周后,觀察組的視力提高(≥1行)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6.35,P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視力的變化

注:與對照組比較,*P

2.3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兩組中均有部分患者出現輕微眼部疼痛不適,觀察組發生2例,對照組發生4例,癥狀較輕,未做特殊處理后自行消失,不影響患者繼續治療,未發現其他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治療前后復查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均無明顯損害。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8,P>0.05)。

2.4 兩組患者治療后隨訪6個月和1年內的復發率比較

對治療有效者治療后隨訪6個月和1年,觀察組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4.74、6.39,P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隨訪6個月和1年內的復發率比較[n(%)]

注:與同時點對照組比較,*P

3討論

HSK是眼科常見的角膜疾病,病理類型較多,治療后易復發,遷延不愈,對視力損害較大,是引起患者發生角膜盲最主要的病因之一[8]。HSK的發病機制較復雜,目前國內外尚不完全清楚,大多數學者認為其發病是病毒感染作為抗原引起的機體細胞免疫反應所致,其反復發作與機體的免疫狀態密切相關[9,10]。近年來,隨著糖皮質激素在臨床上的廣泛使用,HSK的發病率和復發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引起了醫學工作者的廣泛關注。由于HSK的病毒株發生變異,頑固性反復發作的HSK經常可見,臨床治療較困難,因此,如何尋找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藥物和方法是HSK患者治愈的關鍵[11,12]。

更昔洛韋是一種核苷類抗病毒藥,進入體內后可轉化為單磷酸更昔洛韋,在細胞激酶作用下磷酸化成三磷酸更昔洛韋,能明顯抑制HSV病毒的復制;且0.15%更昔洛韋眼用凝膠以卡波姆作為基質,可延長藥物在角膜表面的停留時間,能減輕因病毒感染引起的眼部癥狀、保護角膜上皮細胞功能,安全性較好[13,14]。但長期使用仍易產生耐藥性,并不能根除潛伏的病毒,復發率較高[15]。中醫學認為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屬于“聚星癥”范疇,內應于肝,常由“肝經伏火、邪毒侵襲”引起。方中生石膏、羚羊粉、蒲公英、梔子和板藍根清熱解毒;金銀花和連翹疏風清熱;生石決明平肝明目,炒牡丹皮清熱活血;白、桑葉、蟬蛻和木賊祛風散邪、退翳明目;桔梗清熱宣肺、載藥上行;神曲顧護胃氣、防止寒涼傷胃,諸藥合用可抑制殺滅病毒,促進角膜上皮愈合。廉海紅等[16]研究發現,肝解毒湯治療單HSK的療效確切,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癥狀,縮短療程,降低復發率。本研究結果發現治療4周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視力提高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期間未發現其他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提示清肝解毒湯聯合更昔洛韋眼用凝膠治療HSK的近期療效確切,能明顯提高視力,安全性較好。同時研究還發現治療后隨訪6個月和1年,觀察組的HSK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清肝解毒湯聯合更昔洛韋眼用凝膠治療HSK的遠期療效確切,能明顯降低復發率。我們推測清肝解毒湯可能通過調節機體免疫反應,提高機體免疫力,從而減少HSK復發率,達到治療和預防HSK復發的目的。但有關清肝解毒湯預防HSK復發的具體免疫作用調節機制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總之,清肝解毒湯聯合更昔洛韋眼用凝膠治療HSK的療效確切,能明顯提高視力,安全性較好;且能降低HSK的復發率,具有治療和預防HSK復發的作用,但其具體的免疫調節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 謝立信. 我國眼科角膜病的應用基礎研究現狀[J]. 中華眼科雜志,2003,39(1):60-62.

[2] Haddow LJ, Mindel A. Genital herpes vaccines cause for cautious optimism[J]. Sex Health, 2006,3(1):124.

[3] 戴子嫻,張宏,林妙英,等. 更昔洛韋眼用凝膠治療上皮型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臨床療效觀察[J]. 亞太傳統醫藥,2009,5(7):100-101.

[4] Herpetic Eye Disease Study Group. Oral acyclovir for herpes simplex virus eye disease: effect on prevention of epithelial keratitis and stromal keratitis[J]. Arch Ophthalmol,2000,118(8):1030-1036.

[5] 李風鳴. 中華眼科學(中冊)[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20.

[6]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103.

[7] Kaye S,Choudhary A. Herpes simplex keratitis[J]. Prog Retin Eye Res,2006,25(4):355-380.

[8] Wu X,Chen X. Acyclovir for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recurrent infectious herpes simplex keratitis[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2,115(10):1569-1572.

[9] 鐘良玉,來堅,王曉萌,等. 單純皰疹性角膜炎發病機理的現代研究[J]. 中國中醫眼科雜志, 2003,13(2):116 -119.

[10] Hosseini H,Khalili MR.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bevacizumab in herpetic stromal keratitis (HSK)[J]. Med Hypotheses,2007,69(3):568-570.

[11] Mott KR,Osorio Y,Maguen E,et al. Role of anti-glycoproteins D(anti-gD)and K(anti-gK)IgGs in pathology of herpes stromalkeratit is in humans[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7,48(5):2185-2193.

[12] 裴森,王炳亮,琚懷民,等. 單皰病毒性角膜炎78例臨床分型治療[J]. 國際眼科雜志,2005,5(4):821-822.

[13] 高娜,黃挺. 更昔洛韋眼用凝膠對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角膜上皮及淚膜穩定性的影響[J]. 眼科新進展,2008,28(10 ):775-777.

[14] 古麗努爾·托肯,劉雪清. 回顧性分析本院用更昔洛韋與阿昔洛韋治療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療效[J]. 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1,27(6):425-426.

[15] 黃挺,高娜,王玉娟. 更昔洛韋眼用凝膠治療上皮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療效觀察[J]. 眼科新進展,2008,28(4):297-299.

第3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A-0043-03

健康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3―6歲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非常迅速的階段,具備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魄、協調靈敏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他們參與其它學習活動的物質基礎。幼兒由于年齡小,自身免疫系統還不完善,因此抵御疾病侵襲的能力很差,在幼兒園這樣一個幼兒高度密集的區域內,稍不注意,就會造成各種傳染病的傳播甚至爆發,因此,為了保證幼兒身體健康,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幼兒園衛生保健及疾病預防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朱宗涵在《兒童早期發展面臨的挑戰》的論述中對兒童保健提出如下定義:“兒童保健是要努力消除疾病對兒童生存和健康的危害,并保障和促進兒童實現生理、心理和社會能力的全面發展。”幼兒園只有做好衛生保健及疾病預防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幼兒的身體健康,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每年冬、春季節是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幼兒園常見的傳染病有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咽頰炎、百日咳、肺炎、手足口病、氣管炎、支氣管炎等,它們具有傳播快、流行廣且不可預知的特點。季節性傳染病肆虐,使幼兒身體健康受到影響,家長奔波于醫院和工作單位之間,身心俱疲,班級幼兒出勤率低下,嚴重影響了家長對幼兒園的信任度。各幼兒園為了提高出勤率也是嚴防死守,各出奇招,甚至于前幾年出現了給幼兒服用病毒靈來防病的荒唐之舉。

如何做好幼兒園季節性傳染病的預防工作,提高幼兒身體的抵抗力,從而提高幼兒的出勤率,重獲幼兒家長及社會大眾的信任,是擺在幼兒園管理者及全體保教人員面前的最具挑戰性的課題,畢竟幼兒身體健康是進行其他活動的基礎。

筆者認為,幼兒園季節性傳染病預防的管理策略應該具有以下環節:開展適宜的健康教育,提供安全衛生的園所環境,保證全面充足的營養,開展適度的體育鍛煉,整合幼兒園保育教育管理、膳食管理、家長工作等,有效地阻止季節性傳染病在幼兒園的傳播和蔓延,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一、健康教育管理

首先,幼兒園領導班子要高度重視季節性傳染病的預防工作,對全體保教人員、幼兒乃至幼兒家長進行健康教育宣傳,使大家明晰傳染病的特性、發生和流行的環節以及應對季節性傳染病的策略。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請醫院兒科專家、醫學院校的老師、有醫學背景的幼兒家長、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等,對幼兒教師及家長進行疾病預防知識培訓,使保教人員及幼兒家長了解預防傳染病的有關知識,知道傳染病的特性、發生和流行的環節、傳染病的種類及每種傳染病的臨床癥狀、預防傳染病發生和蔓延的有效策略,從而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有意識地教育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自覺抵御季節性傳染病的侵襲。

其次,幼兒園應制訂切實可行的幼兒防病教育計劃,針對季節性傳染病發生與流行的特點,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征,整理出適合每個年齡段幼兒的防病教育內容,根據季節的變化,選取其中適宜的內容對幼兒進行疾病預防教育,如春冬季節進行預防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咽頰炎、肺炎、氣管炎、支氣管炎、結膜炎等方面的內容,夏秋季節則進行預防乙腦、腹瀉等方面的內容,四季都要進行手足口病預防的內容。教師通過幼兒感興趣的聽童話故事、唱兒歌、表演話劇等豐富多彩的形式,讓幼兒知道應該如何做才能不生病,才能不被生病的人所傳染,生病了怎樣做才能痊愈得快、不傳染別人,從而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二、衛生保健及防病流程管理

做好衛生保健工作,保證幼兒生活在一個安全、潔凈的環境中,遠離致病細菌、病毒的侵擾,是幼兒園預防季節性傳染病的重要一環。

首先,要制訂嚴格的衛生保健制度及各崗位人員的一日工作流程,使全體保教人員都知道自己什么時間應該做什么事,最終要達到什么樣的成效,保健醫生和分管園領導要組織人員定期進行全園大檢查,平時不定期抽查。

其次,要定期對全體保教人員進行培訓、考核,使他們熟悉工作流程與操作規范,如84消毒液、高錳酸鉀稀釋液的配比,紫外線消毒燈、高溫消毒柜的消毒時間等,嚴格按操作規范操作,以保證消毒效果。

再次,要加強季節性傳染病的防病流程管理。筆者所在的幼兒園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傳染病防病流程,對預防幼兒園季節性傳染病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簡而言之就是“一擦、二泡、三看、四量、五教”。“一擦”,就是早、午入園時在園門口放置消毒墊,所有進入園內的人,無論成人或是幼兒,都要在消毒墊上擦一下腳,保證入園者腳底的細菌不被帶入園內。“二泡”,就是在活動室門口放置高錳酸鉀稀釋液,幼兒要先浸泡雙手方可進入活動室,這一環節保證了幼兒雙手沾染的細菌、病毒等不被帶入活動室。“三看”,就是晨檢環節,教師要仔細觀察幼兒的精神面貌,看手、口腔等部位是否正常,對于生病的幼兒要勸其在家休息,好了以后再入園。特別是有傳染病疑似癥狀的幼兒,如手、口部位有皰疹的,無論什么情況,都要去相關醫療機構檢查,避免傳染病在幼兒園的傳播和蔓延。癥狀消失再入園時,要持有醫院的診斷證明及痊愈證明,以保證大部分幼兒的身體健康。“四量”,是指一天兩次為幼兒測量體溫,一次是早上入園時,可由幼兒家長代勞,在晨檢表上登記入園體溫,體溫正常者才能接收入園,第二次測量體溫是在午休起床后,由當班教師逐一為幼兒測量體溫并做好記錄,如發現體溫不正常的幼兒,要及時聯系家長,以免延誤病情。“五教”,就是要教給幼兒疾病預防的相關知識,增強幼兒自我保護意識,提高幼兒主動防御疾病的能力。全體保教人員對防病流程了然于心,在平時的工作中嚴格落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保證了全園幼兒的身體健康,筆者所在的幼兒園近幾年來無一例傳染性疾病發生、流行。

最后,要制定詳實的季節性傳染病應急預案,明確各崗位人員的職責,一旦發生傳染病疫情,要嚴格按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要求,第一時間將疫情上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上級主管部門,通告幼兒家長,同時隔離病兒及密切接觸者,做好班級環境、幼兒物品的消毒清理工作,以防傳染病在更大范圍內蔓延。

三、膳食管理

膳食管理是幼兒園管理中的重要一環,關系到幼兒攝入營養素的多少,攝入的營養素是否全面、合理,能否促進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幼兒只有攝入安全、健康、數量充足、搭配合理的食物,才能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增強體質,提高抵御季節性傳染病侵襲的能力。

(一)加強營養學知識的培訓

膳食管理的首要環節是對人員的培訓,由營養師對廚房工作人員、保教人員進行營養學知識的培訓,提高他們對于營養與健康關系的認識,知道營養素缺乏對幼兒生長發育的不利影響,從而在日常工作中全面落實健康教育計劃及膳食工作制度,提高全體保教人員及全園幼兒的認識,積極預防營養性疾病的發生,提高幼兒的身體健康水平及抵御季節性傳染病侵襲的能力。

(二)幼兒健康帶量營養食譜的研制

幼兒健康帶量營養食譜的研制是幼兒園膳食管理的核心環節。幼兒身體生長發育快,活潑好動,單位體重的能量需求量比成人高,由于幼兒的胃容量比較小,一次不能攝入過多的食物,比較容易餓,因此應當在正餐間加入適量點心,在保證營養素足量攝入的同時又不增加腸胃負擔。制定幼兒園帶量營養食譜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滿足幼兒全面、充足的膳食營養需要,幼兒園膳食應滿足幼兒生長發育所需要的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各種礦物質和維生素,攝取的食材要求品種多、數量足。2000年《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建議3―6歲幼兒能量的推薦攝入量為1300―1700kcal/日,其中蛋白質的攝入量為45―55g/日,蛋白質供能占總能量的14%―15%。脂肪攝入量為每日每千克體重4―6g,占總能量的30%―35%。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為每日每千克體重約15g,約為總能量的50%―60%,還要攝入適量的礦物質和維生素,以維持機體的正常發育。

2.各營養素之間的比例要適宜,要注意選取能量密度適宜的食材,并且要注意其營養質量指數(INQ)要接近1,以保證幼兒攝取適宜的營養,促進幼兒身體健康發育。要保證膳食蛋白質中優質蛋白質(來源于動物性食物的蛋白質如魚、肉、蛋等)所占的比例應不低于50%,要使用植物油,特別是使用含有a-亞麻酸的大豆油、低芥酸菜子油或脂肪酸比例適宜的調和油為烹調油,動物性食品的選擇上,以富含n-3長鏈多不飽合脂肪酸的水產品為佳。

3.食物的搭配要合理,要注意主食與副食、雜糧與精糧、葷菜與素菜的搭配,成品的品種應豐富多樣,盡量做到色、香、味俱全,在保證營養的同時,要調動幼兒感官,使幼兒心情愉悅,將進餐變為一種美的享受。

4.三餐的分配要合理,早餐應占全天總能量的30%,以滿足幼兒一上午活動的需要,午餐應占40%左右,晚餐應相對清淡,占全天總能量的30%左右。對于不設晚餐的園所,應在帶量食譜上注明晚餐營養建議,以指導幼兒家長對幼兒晚餐的營養搭配,保證幼兒一日營養的攝入全面、合理。

(三)完善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不容忽視

光有科學合理的帶量營養食譜是不夠的,還必須重視食品采購、驗收工作,保證原材料的新鮮、安全。必須制訂切實可行的食品采購、驗收制度,大宗物品集中采購制度,食堂庫存隨時清查制度,嚴把進貨、消毒、衛生關,每天采購入園的食品都要經過嚴格的驗收方可入庫。材料倉庫及操作間衛生、整潔,防蟲、防鼠設施設備齊全,并隨時檢查,發現被污染的食材要及時妥善處理,防止幼兒誤食后出現不良后果。餐具一餐一消毒,消毒后集中存放,確保消毒效果。

(四)嚴格操作流程管理

從食材的選擇、清洗、切法、搭配到制作,炊事員必須嚴格按程序操作。如食材的清洗步驟是:擇菜―去泥―清洗―剝皮―清洗,省掉了其中的任何一步,都是不規范的。對于大部分富含水溶性維生素(B1、B2、B6、煙酸、葉酸、B12、Vc、Vk)的食材,為防止營養的流失,要先洗再切。蔬菜的制作步驟也有相應的順序,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的蔬菜,由于這三種維生素屬脂溶性維生素,不怕高溫,它們的營養能溶解在油脂里,炒菜時要先入鍋,使其營養素與油脂充分接觸,完全釋放出來,利于幼兒吸收。

(五)進餐環節的管理

1.進餐準備環節

為保證幼兒餐食的衛生,所有接觸幼兒餐食的保教人員都要穿戴專門的餐點工作服、工作帽、工作口罩,用肥皂洗凈雙手,用84消毒液稀釋液對幼兒餐桌進行消毒,引導幼兒正確洗手。

主班老師向幼兒介紹食品的名稱,食品所包含的食材的名稱,所含的營養素,吃了對身體的作用等,讓幼兒通過聽、看、嗅,對食物產生興趣,引起食用的欲望。

2.進餐環節

分餐后,幼兒回到餐桌旁,老師說“小朋友請吃”,幼兒回“謝謝老師”,然后開始安靜地吃飯。教師要巡回指導,對身體不好、挑食的幼兒進行進餐指導。進餐時可播放一些節奏舒緩的輕音樂,以營造溫馨、舒適的進餐環境。對于小班剛入園的幼兒,教師要多關注,先放手讓幼兒自己吃,實在吃不下時,教師可以適當喂一下,表現好的應及時鼓勵。對于早吃完的幼兒,可引導他們去“娃娃家”、圖書角等區域做一些安靜的游戲。

四、開展適度的體育鍛煉,提高幼兒機體抵御疾病侵襲的能力,增強幼兒體質

體育鍛煉是提高幼兒身體素質、增強幼兒體質的有效途徑。《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針對健康領域提出了非常細致的參照標準,保教工作者要參照指南,結合本園幼兒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本園的園舍條件,創造性地落實指南精神,保證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空間,提供豐富的鍛煉器材,開展豐富多樣、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各種身體活動,如走、跑、跳、攀、爬等,增強幼兒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發展平衡能力,提高其動作的靈敏性、協調性,使其具備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從而促進其身體的正常發育和機能的健康發展。

第4篇

國傳統醫學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精髓,為世界所中仰慕,從上古至春秋戰國時期到唐、宋、元、明、清,在近7000年的歷史過程中不斷進行發現、實踐、探索、總結和完善,逐漸形成了內容極為豐富的有關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延年益壽的預防保健理論和方法。其疾病個體化的預防觀、遵循自然規律預防疾病的自然觀和疾病隨時空變化的辨證觀以及疾病預防為先、病中防變和愈后防復等預防醫學思想,無不折射出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積淀和哲學智慧。研究其深邃的預防思想和豐富的人文精神對當前特別是生活、工作方式日漸西化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呈井噴式和低齡化發展趨勢的嚴峻形式下有現實的積極意義,同時對促進全民健身和重大慢性病的預防以及疾病的轉歸也有現實的積極意義。

1.中國傳統醫學的預防醫學思想

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和方法是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大膽探索和艱辛實踐的智慧結晶,具有獨特的東方色彩和民族風格,有顯著的文化基因烙印,內容博大精深,方法豐富多彩。其豐富的預防醫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人體對疾病個體化的預防觀、遵循自然規律預防疾病的自然觀和疾病隨時空變化的辨證觀以及疾病預防為先、病中防變和愈后防復的預防醫學思想。

1.1疾病個體化的預防觀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人的體質、性別、年齡不同,先天稟賦不同,所生活的地域、季節、氣候不同以及生存條件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種類、幾率及愈后就會不同。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身體特征;同時認為疾病在早期會表現出特有的征兆,可以通過面色、脈象、身體狀態、大小便等外象并經醫生的“望、問、聞、切”進行觀察、判斷,發現潛在的疾病風險,并有針對性地用食物、藥食兩用物質或藥物對身體進行調理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這種個體化的疾病預防觀正是傳統預防醫學的獨到和高明之處,值得肯定和推崇。它與現代預防疾病采取的“千人一方,萬人同藥”有極大的區別,雖然現代醫學可通過體檢來提早發現疾病,但只有當生化指標出現異常或臨床征兆已經發生時才能發現,對主觀表現出來的不舒服、不適應等亞健康癥狀,現代醫學還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即使是有某些指標的異常如血糖的升高,現代醫學仍缺乏個體化的預防措施。因此強調針對個體體質、地域、季節、氣候、飲食習慣等情況的不同,具體分析,差別對待,是有極強的針對性、季節性、地域性和實用性。因為是個體化的,所以有十分理想的強身、保健和疾病預防的效果。現在在我國江南、江淮、閩南等地區在季節變換時,有請中醫開膏方、吃膏方的傳統,顯然絕大多數是進行疾病預防、身體調理和日常保健而非治療疾病。因此現代預防醫學應充分吸收傳統預防醫學的個體化疾病預防的精華、特色和優勢,既注重人群預防的研究,也應有針對性進行個體化的疾病預防研究,尤其是根據個體體質、地域特點、季節、性格和日常行為生活方式等有針對性地對疾病進行個體化預防,中西醫結合以期達到更好地預防疾病的目的。

1.2遵循自然規律預防疾病的自然觀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員,人體是一個和諧、有機和充滿生機的整體,人體的各種組織、器官、神經、肌肉、激素水平乃至心理活動等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照應、相互影響的,并與自然季節的變化、生活起居、飲食等有密切關聯。因此自然界的變化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使機體產生相應的反應。基于這樣的認識,古人從“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出發,發現并總結了人體與自然相適應的基本規律,提出了具體適應自然變化的疾病預防法則;總結了四時變化對人的情志、氣血、

臟腑、經絡影響的關系;晝夜、晨昏變化,日月星辰變化,地理環境及溫度、濕度、氣壓、氣流變化對人體的影響關系等。同時指出人在適應自然的過程中不是一味聽從自然變化而束手無策,人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調整自己,使自己更加適應環境。疾病預防的總原則就是遵循自然界的規律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并總結出了許多經過實踐和歷史檢驗證明是正確的俗語,如“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郎中開藥方”;“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一日之內,夜不食姜”;“春捂秋凍,一年無病”;“秋風涼,添衣裳。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等。《黃帝內經?邪客》指出“人與天地相參與,與日月相應也”就是這個道理。人在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時還積極地改造自然環境,如在氣溫極熱或極冷時,人體的自然調節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就發明了空調,以改變室內環境,保證人體不因極端環境變化而對機體造成傷害。正如《道德經》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現代醫學證明自然界的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如海的潮汐、月的圓缺等都會影響人體的情志和臟器功能,極熱或極冷的時候是心血管疾病發病的高峰,也是導致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預防疾病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并遵循自然規律來養護身體。例如春天萬物生發,人的情緒應隨自然一樣心曠神怡,生機勃勃;這時稍晚睡覺,早點起來;提升精神狀態,與自然和諧;在飲食上應“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說,春季肝旺之時,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則會使肝火更旺,傷及脾胃。如適當吃一些大棗、山藥、刀豆、南瓜、扁豆、西紅柿、核桃、栗子、魚腥草、芹菜、菠菜和胡蘿卜等對助升陽氣有積極作用。若不尊重自然規律,不遵循自然界變化對人體的影響規律,就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如果本身有疾病則會使疾病加速發展。可見古人早就發現并觀察到自然規律對人的影響,從而產生了遵循自然規律預防疾病的思想。

1.3疾病預防變化的辨證觀

中國哲學思想的核心是“事物不斷發展變化”,這是一個根本規律,在疾病的預防上其顯著的預防醫學特征可歸納為“根本是‘象’,核心是‘變’”。所謂“象”是指像自然界那樣,因為“疾病預防”的基礎是遵循、效法和學習自然。而遵循自然法則的核心是“和”。“和”是指人、自然、社會、身體本身的大平衡與大和諧,所有的方法和手段只有達到“和”的狀態,才達到“最佳健康”的境界;因為自然界是最和諧的。“象”的根本是取自然之象,自然之象的精妙是在“變”。“變”是自然界的基本屬性和規律,例如一年四季的變化會使疾病預防方法“變”,不同年齡的“變”會使疾病預防手段“變”,四季的“變”會使補益的方式“變”,不同的疾病會使預防和治療方法“變”,一天之內不同的時辰對疾病預防的要求也在“變”。今天人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工作環境、生存狀態、休閑娛樂方式與古人相比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多數中國人是營養過剩而非營養不足,上班族壓力大,緊張度高,因此疾病預防的方法要“變”,要順應時代的要求。例如《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指出“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如果今天的人們遵循“與雞俱興”的作息時間,那么就會與社會脫節,顯然必須要“變”以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其實“變”就是發展,因此“疾病預防”的觀念、方法和生活行為方式也應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與時俱進。

1.4注重預防為先、病中防變和愈后防復

中國傳統的疾病預防醫學思想特別注重預防為先、病中防變和愈后防復。《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強調了預防為先、病中防變和愈后防復的重要性。在疾病初起時,便能知道病邪之所在,及時進行治療,控制病情,使之不發展到嚴重或危險的境地。還強調不但要治病,還要防病;不但要防病,必須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并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有應對之術。中國傳統醫學認為臟腑是相互聯系、互相制約的整體,一臟有病,可以影響他臟。因此在預防和治病時必須照顧整體,治其未病之臟腑,以防止疾病之傳變。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就是講在治肝的同時,當先調補脾。這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于使脾正氣充實,不受侵襲。如見肝之病,不知道實脾,惟治其肝,這是缺乏整體觀的治療方法,就可能使未病的臟器發生疾病,或治好肝病而脾病又來,達不到好的治療效果。可見“見微得過,用之不殆”的疾病預防思想在今天仍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2.傳統醫學中的預防醫學思想與促進全民健身

2.1傳統中的預防醫學思想與現代預防醫學思想高度統一

中國傳統醫學的預防醫學思想淵源于中國古人,但與現代醫學科學發展有驚人的一致。首先,所有預防疾病的方法、活動都是圍繞“健康長壽”進行的。其次,傳統醫學的預防醫學基本思想是強身防病,防微杜漸治未病,在整體觀念及辨證思想的指導下去把握生命和健康,最后,傳統醫學的預防醫學思想還特別重視社會心理因素,把人類、社會和環境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正確地認識人類的生命活動,積極地預防疾病,達到強身防病、益壽延年的目的。可以說傳統醫學中的預防醫學思想是古為今用的典范。進人21世紀人類疾病譜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日益增多,人們對“未病先防”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中國傳統醫學的預防醫學思想不僅注重社會心理變化對人體的影響,還著眼于提高人們的心身健康。《黃帝內經》就指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素問?著至教論勸》),現代醫學模式已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這與中國傳統醫學的預防醫學思想的主張不謀而合。傳統預防醫學思想重視社會、心理對人的影響,并采取積極主動的方法,使人類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處于更加協調的狀態,因此對現代社會有重要的意義。其中的“形神共養,天人相應,順應自然,協調陰陽,節欲保精,暢通經絡,協調臟腑,飲食調養,謹慎起居,益氣調息,和于術數,動靜適宜”預防保健的基本原則已被現代醫學科學證明。

2.2促進全民健身

第5篇

自2013年首次在中國發現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后,我國已先后經歷了5次H7N9禽流感病毒季節性流行。這5年里,每逢冬去春來,H7N9禽流感疫情總是“如期而至”,已不折不扣地成為了季節性“老毛病”。不過,禽流感年年有,相比往年,本輪H7N9禽流感疫情卻有一些新的特點。由于我國南方地區去年冬季相對溫暖,自去年12月起,我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數急速上升。國家衛計委疾病預防控制局數據顯示,僅今年1月,全國共報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發病數192例,死亡者79人。世衛組織數據顯示,自2013年至2016年年底,中國報告出現季節性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不足900例。兩組數字對比可以發現,本輪疫情相比往年來勢更為嚴重。

目前疫情仍呈上升趨勢,但令人略感寬慰的是,我國H7N9疫情總體形勢未發生改變,仍呈散發態勢,也沒有證據表明該病毒具備持續性人際傳播能力,而且尚未出現該變異病毒發生對人感染力、毒力和人際傳播能力增強的突變。盡管本輪疫情總體可控,但H7N9禽流感“久病不愈”,年年來犯,無疑還是應提高警惕。那么,面對來勢洶洶的H7N9禽流感,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防控?高發期我們還能安心吃雞鴨肉蛋嗎?

季節性“老毛病”

禽流感,全名鳥禽類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發的動物傳染病,通常只感染鳥類,少見情況會感染豬,在罕有情況下會跨越物種障礙感染人。

H7N9型禽流感是一種新亞型禽流感,禽類和人類都會被感染。這種禽流感自2013年我國華東地區首次被發現人感染病例以來,每年都會在冬春季出現季節性流行。

根據衛生部門的通報顯示,去年入冬以來,受氣候異常等多種因素影響,全球動物禽流感疫情呈高發態勢,波及亞洲、歐洲、中東的近40個國家和地區。目前,我國也處于H7N9疫情高發季節,福建、云南、湖南、湖北、浙江等多地出現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另外,我國臺灣地區禽流感疫情擴大,并首次出現了H5N6禽流感病毒,而接觸被感染的禽類或暴露于活禽經營市場是人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有證據表明,該病毒尚不能造成人際間大范圍傳播。

從近期報告的H7N9病例來看,以離退休人員、家務及待業人員、農村群眾為主;中老年人居多;多數病例有基礎性疾病;絕大多數病例發病前曾接觸過活禽或到過有活禽售賣的市場;老年人和患有基礎性疾病的人,感染發病后發生重癥和死亡的可能性更高。以北京報告的一例輸入性H7N9病例患者為例。患者苗某,男性,48歲,遼寧興城市人;1月31日在當地發病;2月3日至7日,患者在當地醫療機構就診未見好轉;2月8日凌晨,轉入北京醫療機構就診。經調查,該患者在外地有活禽暴露史。目前,在京密切接觸者均無相關癥狀。該患者仍在全力救治中。無獨有偶,南寧報告的1例人H7N9流感病例也是因接觸活禽而感染。李某某為女性,41歲,原籍四川,長住在南寧市高新區,發病前在西鄉塘區某農貿市場從事活禽交易。

那么,H7N9與大家熟知的H5N1有何區別?據了解,H7N9和H5N1都屬于甲型流感病毒,都是主要在動物中傳播,偶爾感染人類。據世衛組織稱,H7N9在禽類中引起的癥狀較溫和,在禽類間易于傳播且難以發現,增加了人感染的風險;H5N1對禽類有高致病性。

本刊醫學顧問、第302醫院病理診斷與研究中心主任趙景民介紹,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通常會有7天的潛伏期,也可長達10天。肺炎為主要臨床表現,患者常出現發熱、咳嗽、咳痰,可伴有頭痛、肌肉酸痛、腹瀉或嘔吐等癥狀。重癥患者病情發展迅速,多在發病3~7天出現重癥肺炎,體溫大多持續在39℃以上,出現呼吸困難,可伴有咯血痰。常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性休克和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少數患者可為輕癥,僅表現為發熱伴上呼吸道感染癥狀。H7N9病例早期發病無特異性表現,早診早治困難,后期重癥病例治療效果差,所以病死率高。目前報告病例的總體病死率在40%左右。

“導致人感染H7N9病毒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是直接或間接暴露于受感染活禽或帶毒禽類污染的環境。”趙景民表示,尚沒有證據顯示H7N9病毒能夠通過妥善處理的禽類或禽蛋類傳播給人類。此外,吃煮熟的食物也不會感染H7N9病毒。尚無證據表明H7N9病毒能持續地“人傳人”。

變異或許不是壞事

禽流感年年有,而相比往年,本輪H7N9禽流感疫情更引起民眾高度關注,除了其來勢洶洶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病毒變異。

2月19日,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報稱,今年 1月,對兩例人感染H7N9病例分離到的病毒分別進行了基因y序分析,發現在該兩株病毒的血凝素鏈接肽位置發生了基因插入性突變。目前,該檢測結果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國家流感中心復核確認。中國疾控中心組織專家研判,并與農業部門相關專家溝通后認為,H7N9病毒在血凝素鏈接肽位置發生的基因插入性突變,提示該病毒突變為對禽高致病性的病毒;二是根據病毒序列分析結果,尚未出現該變異病毒發生對人感染力、毒力和人際傳播能力增強的突變。

據悉,兩例病例發病前均有禽暴露史,并在其暴露禽群中先后發生禽只病死現象。目前一例病例已經治愈,另一例仍在救治之中。兩病例的全部105名密切接觸者經過兩周醫學觀察,均未出現發熱、咳嗽等不適癥狀。

“從分析結果看,此結果對人感染H7N9的防控影響不大。”國內一位權威疾控專家向本刊記者介紹,此次的病毒變異或許對人類來說不是壞事。他認為,往往H7N9在禽類是低致病的,而在人類則是高致病的。這次發現的病毒變異株,表明對于禽類也是高致病的。依據H7N9高致病理論,如果病毒變異株流行,對存在疫情的禽類進行早期撲殺具有很大幫助。“而且,從通報中可以看出,兩例病例發病前均有禽暴露史,目前一例病例已經治愈,另一例仍在救治之中。這就說明,即使出現病毒變異,對人類的影響也沒發生太多的變化。”

“無論是理論還是實際情況來看,目前H7N9禽流感既沒有大流行的可能,也沒有確切證據證實人際間傳播。”專家表示,雖然不排除H7N9可能會在有限的人際間傳染,但就目前兩起家庭聚集性病例來看,也不能排除感染者共同或先后暴露于攜帶病毒活禽環境,以及病毒污染的高危環境中的可能。

就此,國家衛計委也表示,目前還沒有明顯證據顯示,現有的防控措施需要升級。在全國范圍內,對病毒H7N9人群的監測范圍仍然是重癥肺炎患者和流感樣就診者。由于目前尚沒有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疫苗問世,所以,專家再三提醒,接種流感疫苗具有明顯的預防作用,尤其是中老年人應該避免接觸活禽,不食用未煮熟的禽類。一旦出現發熱現象,務必及時到醫院就診。這些謠言您別信

自去年12月以來,全國多地陸續發現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面對來勢洶洶的H7N9禽流感,關于“禽”的各種壞消息也開始在朋友圈又瘋傳開來。為此,本刊也特意進行了收集。提醒讀者,以下這些謠言,您千萬別信。

謠言一:禽流感能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禽流感的傳播途徑主要經呼吸道傳播,通過密切接觸感染的禽類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目前還沒有人與人之間傳播的確切證據。所以這段時間我們只需避免與禽類打交道即可。

謠言二:郊游遇到野鳥就會被傳染

專家表示,別和動物湊得太近就沒事。目前已知的病例感染以禽類接觸或活禽市場暴露為主,市民到公園和野外接觸禽類的機會較少,到公園游玩,感染H7N9流感的風險較小。但是在公園、野外游玩時,建議市民避免直接接觸動物,尤其不要過度親近野生鳥類。如在野外發現生病或死亡的野鳥,應及時報告所在地區的野生動物林業管理部門。

謠言三:土雞蛋、泡椒鳳爪不能吃了

專家表示,洗干凈、煮熟后放心吃。食用煮熟的雞蛋并沒有感染風險,禽流感病毒普遍對熱敏感,100℃加熱兩分鐘以上就可將病毒完全滅殺。同理,泡椒鳳爪、麻辣鴨脖都是熟制品,對于禽流感病毒而言完全可以滅活。

謠言四:家里的寵物鳥也不能B了

實際上,關在家里養風險不大。養鳥的市民大多將鳥關在籠子里,活動范圍不會超出家庭,不與外界交流,與禽流感的傳播不直接相關,沒有太大風險。家養鴿子經常需要放飛,有可能被遷徙的野鳥污染,不排除感染的可能性,有一定傳染風險。不過,目前尚無接觸鴿子后患病的報告。疫情流行期間,市民應避免與這些禽類寵物、家禽接觸。接觸后應及時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

謠言五:穿羽絨服得禽流感

網上曾有謠言傳出,H5N1等禽流感病毒可以在禽類羽毛上存活較長時間。不僅生產羽絨服過程中收集環節的工人是高危人群,穿羽絨服的人也要加倍小心。事實是,穿羽絨服或使用絨毛制品都不會感染禽流感,因為羽絨制品通常經過消毒、高溫等多個物理、化學環節處理,病毒存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謠言六:可打禽流感疫苗預防

據了解,H7N9禽流感并非季節性流感,在人群中分布也不算廣泛,目前只有預防季節性流感的疫苗,尚沒有H7N9禽流感疫苗。只要注意防護,不接觸活禽,不去活禽交易市場,傳染風險并不大。

第6篇

流感與感冒的區別流感和普通感冒的發病癥狀比較相似,所以人們容易將二者混淆。但事實上,流感和感冒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呼吸道疾病。感冒是一年到頭都可能發生的,很多病毒可以引起感冒。而流感是由專門的流感病毒引起,主要在冬春季發病,一般從12月份開始一直到次年的3~5月份。

流感是一種傳染性比較強的疾病,一旦暴發,就有造成較大范圍人群感染的風險。冬春季節,我們有時會發現,幼兒園、學校和家庭中會有許多人同時出現發熱、頭痛、咳嗽、周身酸痛無力等癥狀,這就極有可能是流感造成的。而普通感冒造成很多人同時發病的情況比較少。

流感的癥狀比普通感冒的癥狀要重得多,并且會引起嚴重的并發癥,例如肺炎。流感病毒本身可以引起病毒性肺炎,還可以是在流感的基礎上繼發細菌性肺炎。

另外,流感對個人、家庭、公共衛生的危害比普通感冒大得多。但是,流感是可以預防的,我們必須要重視對流感的積極預防,尤其是對兒童群體的預防。

年齡不同,癥狀不同①低齡兒童:3~4歲的幼兒患流感后的癥狀往往不典型,部分小兒患病后會突然出現高熱,伴全身中毒癥狀,或伴有嘔吐和腹瀉等消化道癥狀,可有高熱驚厥;部分患兒可表現為急性喉炎、氣管炎、支氣管炎,出現聲音嘶啞,嚴重者出現氣道梗阻的癥狀。②學齡兒童:5~7歲的兒童患流感的癥狀與成人相近,起病急驟,全身癥狀明顯,表現為持續高熱、頭痛畏寒、四肢肌肉酸痛、乏力,隨后出現咽痛、流涕、流淚、咳嗽等呼吸道癥狀。

出現嚴重的并發癥流感常有很多并發癥,而這些并發癥對于孩子來講有可能是致命的。患兒越小發病越重,造成的健康風險也越大。流感導致的并發癥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繼發細菌感染,如出現咽喉炎、中耳炎、鼻竇炎、支氣管炎,尤其是肺炎。當然,流感病毒本身引起的肺炎更為兇險,這種肺炎稱流感病毒肺炎,也叫肺炎性流感,對人體危害極大。幼兒患流感病毒肺炎后24小時可出現高熱、煩躁、劇烈咳嗽、吐血性痰、衰竭等。如果高熱持續不退,全身及肺部癥狀就會日益加重,患兒一般在5~10日內就會發生呼吸或循環衰竭。

另一并發癥是加重原有的慢性病(包括心臟病、肺炎、腎臟病、糖尿病等),導致相應器官功能的衰竭。因為這些慢性病患兒體質本來就差,抵抗疾病的能力低,因而經受不起流感的沖擊。

接種流感疫苗,防控流感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注射流感疫苗的保護效力大約在70%左右。在流感流行季節之前對人群進行流感疫苗預防接種,可以減少接種者感染流感的機會或者減輕流感癥狀。

接種對象:3歲以上的兒童、青少年只需接種1次,劑量為0.5毫升;6個月~3歲的兒童則需接種2次,每次0.25毫升;以前沒有接種過的兒童需接種2次,間隔4周。

接種時間:北方地區接種流感疫苗的最佳時間為10~12月份,南方地區一般是10月份到第二年的2月份。注射后7~15天才能產生保護性抗體。

接種地點:各級疾病控制中心(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院、社區醫療中心保健科和鄉鎮衛生院防保科(所)。

接種禁忌:正處于急性感染、發熱和慢性病活動期的患兒不宜接種,建議等體溫降到正常2周后再接種疫苗。吃雞蛋過敏的孩子禁止使用流感疫苗。

不良反應:局部反應可能有發紅、疼痛、腫脹、硬結和淤斑;全身反應可能有高熱、感覺不適、疲倦、寒戰、出汗、頭疼、肌肉和關節疼。以上不良反應不需任何治療,癥狀通常在1~2天后消失。

特別提示:由于流感疫苗不在我們國家的計劃免疫范圍之內,因此,孩子是否接種流感疫苗由父母決定。家長們應注意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防疫站)的傳染病防控警報信息和幼兒園、學校的有關通知,及時帶孩子接種流感疫苗。

流感與禽流感的區別禽流感是一種動物源性疾病,一般不會形成人與人傳播。人類流感與禽流感的致病病毒均為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據其表面蛋白質的不同被分為H1到H15等15種亞型。世界各地的禽流感主要由高致病性的H5和H7兩種亞型引起,而人對其中的H1和H3亞型易感。迄今還沒有證據表明禽流感病毒會直接導致人類流感暴發。但是,病毒能夠很快地繁殖和變異,在人與動物接觸頻繁的情況下,可能會有一些毒株發生變異,變得能夠感染人類。一旦禽流感病毒發生大的變異能侵入人體細胞,將有可能成為襲擊人類的新型流感。

第7篇

關鍵詞:流行性出血熱;流行特征;防控措施

流行性出血熱(EHF)是由漢坦病毒引起的由鼠類主要攜帶和傳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廣,病情危急,病死率高,是我國法定報告的乙類傳染病之一。近年來,我市報告EHF病例發病疫情出現反復,2011年發病數為近10年來最高,達到74例,嚴重威脅人民的健康。本文分析了2005~2015年湘潭市流行性出血熱(EHF)流行病學特征。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EHF疫情數據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疾病監測報告資料及EHF病例的個案調查表信息;人口資料來于湘潭市統計年鑒。

1.2方法 由專人對所有數據進行整理核對,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分析;率的比較采用檢驗。

2結果

2.1流行概況 2005年~2015年湘潭市共報告EHF病例475例,年均發病率1.51/10萬,死亡3例,年均病死率為0.63%,2005年~2011年湘潭市發病率成上升趨勢,2011年以后,EHF疫情開始下降。2011年發病率最高為2.69/10萬,為近10年最高。

2.2時間分布 EHF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報告,有較明顯的季節性,發病時間呈現雙峰一谷,11月~次年1月份出現一個發病大高峰,共194例,占發病總數的40.84%;4~6月份出現一個小高峰,發病136例,占發病總數的28.63%

2.3地區分布 全市79個街道/鄉鎮中,有74個社區/鄉鎮報告了EHF病例,病例覆蓋率93.67%,其中石潭鎮、花石鎮、射埠鎮、易俗河鎮、梅林鎮、姜畬鎮、荷塘鄉、排頭鄉、云湖橋鎮、譚家山等10個鄉鎮報告的病例數最多,共報告235例,占49.47%。

2.4人群分布 475例病例中,發病年齡7歲~82歲,以青壯年勞動人群為主,30~64歲發病人數369例,占77.68%。男性占74.95%(356/475),發病率為2.20/10萬,女性占25.05%(119/475),發病率為0.71/10萬,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106.00,P

2.5血清學檢測情況 報告的475例中,其中經實驗室確診的有303例,即采用金標試劑快速檢測EHF病人血清中的特異性IgM抗體陽性,僅占63.79%。

2.6疫苗接種情況 對453例病例進行了個案調查,其中明確接種了EHF疫苗6例,僅占1.32%;免疫史不詳的為14例,占3.09%;明確未接種433例,占95.58%。

3討論

2005年~2015年湘潭市EHF年均發病率為1.51/10萬,在1/10萬以上,防控形勢不容樂觀。湘潭市EHF存在明顯的季節性發病,11月~次年1月為一個發病大高峰,4~6月份為一個小高峰,提示湘潭市屬于野鼠型和家鼠型并存的混合型,冬季峰高于春季峰,主要以野鼠型為主[1-2]。發病主要以青壯年農民為主,且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與湖南省其他地區監測情況一致[3-4],主要原因可能是該人群參加田間勞動和從事野外工作多有密切關系。地區分布來看,EHF發病具有較明顯的聚焦性分布現象,發病主要集中在石潭鎮、花石鎮、射埠鎮等10個鄉鎮,占49.47%。

EHF抗體檢出率是63.79%(303/475),EHF有一些非典型的臨床表現病例,而病毒IgM抗體發病1~3 d即可檢出[5]。因此積極開展實驗室血清學檢測,可及時確診病例,減少漏診、誤診,在治療中依據實驗室的結果實施“三早一就”治療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從發病人群的接種疫苗來看,95.54%明確無疫苗接種史,沒能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

針對目前的流行特征,建議采取以下預防控制措施:①滅鼠工作是預防EHF的綜合性措施之一[6],在發病高峰,尤其在秋末冬初季節黑線姬鼠和褐家鼠等優勢鼠種滅鼠工作。②在田間勞動或野外作業時做好個人防護,留意老鼠出沒的痕跡,盡量避免與鼠類排泄物或分泌物接觸。③由于流行性出血熱疫苗大規模接種的免疫效果較好,保護率可高達100.00%[7]。可以在歷年發病較高的鄉鎮,對30~64歲高危人群開展EHF疫苗接種工作,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減少病例的發生。④加強各級醫療單位醫務人員的診療水平,提高實驗室診斷水平,降低誤診率。⑤結合湘潭市正在建全國衛生城市和文明城市,采取以滅鼠和接種疫苗為主的綜合性防控措施。

參考文獻:

[1]李宏,洪榮濤.2004-2007年福建省EHF流行特征分析[J].中國共患病雜志,2009,25(1):59-62.

[2]趙衛東,聞金生.上高縣1979-2009年腎綜合征出血熱疫情分析趨勢預測[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1,15(12):1084-1086.

[3]孔令巖.湖南省腎綜合征出血熱的流行特征及Elman神經網絡預測[D].中南大學,2010.

[4]劉富強,陳立章,高立冬,等.2008年湖南省腎綜合征出血熱監測結果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09,04:1078-1081.

[5]葉素貞,黃家梅.南平市2006~2009年流行性出血熱流行病學分析[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10,16(6):44-45.

第8篇

[關鍵詞] 布魯菌病;發病率;監測;流行特征

[中圖分類號] R51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08(b)-006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human epidemic features of brucellosis during 2007-2014 in Chifeng City, and obtain Chifeng City brucellosis epidemic dynamics. Methods Brucellosis information reported to National Disease Monitoring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rom 2007 to 2014 in Chifeng were collected to analyze. Descriptive epidemiological methods were mainly employed to make statistical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Results 11 252 cases were reported of human brucellosis in last 8 years, the annual average incidence was 31.39/100 000, the highest rates in 2014 (50.46/100 000) and the lowest in 2007 (14.29/14.29/100 000). Morbidity from 2007 to 2009 increased year by year, and this upward trend continued until 2011. In 2012 it began to reduce, but by 2014 the cases were bumped up to historical peak (2184 cases). The highest onset seasons began from March to May, April were the most. The 12 banners, counties or districts were all the epidemic areas with pathogenesis of brucellosis, Linxi County and Bahrain Right Banner had the highest morbidity, Hexigten Banner and Bahrain Left Banner had the second morbidity, Punavuori District, Yuanbaoshan District and Ningcheng County had the lowest. Onset age was given priority to 40-

[Key words] Brucellosis; Incidence;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布魯菌病(Brucellosis,簡稱“布病”)是由布魯菌屬細菌侵入機體后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傳染性疾病,在全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均有發病,疫情主要集中在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等發展中國家,北歐國家發病率較低[1]。但自20世紀90年代布病疫情在全球均有回升趨勢,由于醫療條件、經濟水平和地理環境以及國際旅游等原因,很多國家的布病發病率都呈逐漸上升趨勢[2-3]。

布病在我國20世紀50~60年代廣泛流行。20世紀70~90年代初由于檢測手段的改進、布病預防知識的宣傳與普及以及自然和社會環境的改變等原因疫情開始穩定下降,但1993年后又開始逐年上升,發病率最高的省份包括、黑龍江、山西、遼寧、河北和吉林[4]。是布病的老疫區,且發病地區隨著時間由歷史高發區向低發區、非疫區蔓延[5-7]。因該病與牲畜繁殖有關,在畜牧業和農區多發,赤峰市包含牧區、半牧半農區和農區三種地區,因為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成為該病的高發地區。

現對赤峰市12個旗縣區2007~2014年布病監測疫情進行流行病學分析,以了解布病在該市的流行情況,探討該市布病的防治措施,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2014年人間布病疫情數據來自赤峰市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傳染病監測中心,按發病日期收集網絡報表中報告的赤峰市2007~2014年病病例個案;人口學資料來自于赤峰市統計局,各旗縣區人口數采用赤峰市統計局統計歷年年底報告的人口數據。

1.2 監測方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的《布魯氏菌病診斷標準》(WS269-2007),監測由人間布病實驗室和臨床確診的布病疫情,通過網絡審核、漏報調查、卡片質量管理等各項措施進行質量控制以保證上報數據的準確性。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發病率或構成比進行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分析,兩組間發病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流行強度)

8年間共報告人間布病11 252例,年平均發病率為31.39/10萬。其中,8年間每年的發病例數分別為655例(2007年)、1027例(2008年)、1804例(2009年)、1539例(2010年)、1571例(2011年)、1236例(2012年)、1236例(2013年)、2184例(2014年)。2014年發病例數和發病例數與上年相比增長率達到76.70%,為歷史最高。

2.2 時間分布

根據赤峰地區2007~2014年人間布病疫情資料顯示,8年間發病率呈總體上升趨勢。發病例數最高的年份為2014年(50.46/10萬),最低的年份為2007年(14.29/10萬)。2007~2009年布病發病呈逐年上升趨勢,發病率由14.29/10萬增長到39.00/10萬;自2010年起,發病例數開始進入下降階段,2011年和2012年發病率分別為36.19/10萬和28.62/10萬;2013年發病率降至28.47/10萬,但2014年發病例數驟增到2184例,發病例數和發病率(50.46/10萬)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見圖1。

2.3 季節性分布

報告病例多集中在3~6月之間,占平均全年發病例數的45.49%,呈現明顯的季節性周期分布(圖2)。其中,發病高峰的4月累積發病1337例(當月累積發病率為11.88/10萬),發病低峰為每年的11月(4.51/10萬)。由圖2還可以看出,2011~2014年的各月累積發病例數之和高于2007~2014年的各月累積發病例數。

2.4 地區分布

2007~2014年間赤峰的12個旗、縣、區中,每年均有疫情出現。其中,林西縣的累積發病例數最多,為1555例;除不詳地區病例數10例外,元寶山區累積發病例數最少,為298例。就總體而言,疫情主要集中在林西縣、巴林右旗、克什克騰旗、巴林左旗和翁牛特旗這5個赤峰市北部旗縣,構成比達到61.31%;這5個旗縣的人間布病發病率明顯高于赤峰市對應的年發病率。但從表1中可發現,北部5個旗縣的發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但南部旗縣區的發病率在逐漸增加,尤其是松山區、敖漢旗、喀喇沁旗和元寶山區。

2.5 人群分布

2007~2014年赤峰地區上報病例共11 252例,其中10例為流動人口;男8021例(所占百分比為71.29%),女3231例(所占百分比為28.71%),男女發病的性別比例為2.28∶1。各年男女布病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56.12,P < 0.05),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

發病年齡集中在40~

按職業劃分,2008~2013年間發病例數最多的為農民,占發病總人數的79.54%,其次為牧民和學生,分別占全部發病人數的11.65%和1.56%,其他人員(工人、干部職員和餐飲服務業人員等)的發病數均較少,共計占7.25%,且各職業發病例數所占百分比較為穩定。

3 討論

通過以上對赤峰市2007~2014年布病的流行病學分析可知,8年間該市布病發病率總體呈上升的趨勢。2010年發病率有所下降可能是因為該是在2010年全市各級衛生主管部門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各部區開展人間布病聯合防治項目和布病防治培訓,加強了全市的病畜和易感人群的檢疫和檢測,赤峰市人間布病得到了有效的防治[8]。2014年發病例數與上年相比增長率達到了76.70%,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提示該市布病疫情的發展形勢較為嚴峻,需要及時采取有效的針對策略。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查證,可能原因有隨著肉類市場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從事牛羊肉養殖、生產加工和銷售的農牧民人數也相應地增加;未經檢疫合格即進入市場的牛羊肉類產品增加[9]。赤峰市布病全年均有發生,高發季節為春季和夏季,秋季和冬季發病數相對低發。4~7月為發病的高峰期可能為這段時間是北方農區的耕作時間和牧區的產羔時間,接觸病畜的機會增多導致,加上這段時間溫度開始回升,易于病原菌的產生及傳播。

總體來講,林西縣、巴林右旗、克什克騰旗、巴林左旗和翁牛特旗的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是由于這5個北部旗縣草原面積大、人數卻偏少,而且農牧民所占比例較高,與牲畜接觸的機會也更多。但是近年來由于城市化進程和教育經濟等的發展所導致的人口流動增加以及牛羊肉類市場的不斷擴大,其他旗縣區的患病人數也在逐年增加,導致南部旗縣區發病例數所占的構成比逐漸增加。

布病年齡分布主要在40~

職業分布中占構成比最高的為農民,其次為牧民,農民和牧民發病數多可能的原因是他們平時飼養家畜、在日常的生活和耕作中接觸到病畜或污染物的概率比較大,加上防病意識的薄弱和農村衛生條件相對較差,因此為布病發病的高危人群[12]。此外部分學生感染布病可能是由于假期或者農耕時期在家放牧或者務農時感染導致。

目前唯一控制和消除布病的方法就是對所有易感機體進行免疫接種、消除傳染源。但是目前針對人類還沒有高效合適的疫苗被廣泛應用,接種疫苗現多應用于動物防疫上[13]。因此,預防人間布病的發生,還是要從加強監測與布病的知識的宣傳教育出發[4]。

布病為高發的人畜共患病,故其是否能得到有效的診斷和治療對布病的預防和控制具有深遠的意義。雖然布病是一種死亡率較低的人畜共患病,但同樣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如動物生產的減產(乳汁減少、流產和死胎)以及公共衛生的損失(醫療治療成本和勞動力的損失)[14]。布病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極少,因此人一般通過牛、羊、豬等牲畜傳播而患病[15]。人感染布病后常見癥狀有盜汗、乏力、關節痛、頭痛、精神抑郁、炎等,嚴重者甚至發生殘疾或者死亡。若在布病的急性感染期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治,臨床癥狀和體征會在發病6~8周后逐漸消失,體力和勞動力緩慢恢復;否則,就容易轉變為慢性布病,從而對患病者的身體健康和勞動能力產生嚴重的影響[16]。赤峰地區為布病疫情嚴重高發的地區,形勢越來越嚴峻,因此控制和預防布病疫情的發展非常重要。

布病如何得以有效地控制與衛生部門的宣傳管理力度有直接的關系,同時其他組織和個人也應該積極配合[17-18]。首先要加大布病網絡監測的敏感性,增強農村以及生活條件較差地區人們的衛生意識,做好布病防治宣傳工作,提高易感人群的防病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19]。同時,要定期對健康的牲畜檢驗檢疫及接種相關疫苗,降低動物布病的發病率,進一步達到從根本上預防和遏制布病流行的目標[20]。

[參考文獻]

[1] Pappas G,Papadimitriou P,Akritidis N,et al. The new global map of human brucellosis [J]. Lancet Infect Dis,2006,6(2):91-100.

[2] Sprague LD,Al-Dahouk S,Neubauer H. A review on camel brucellosis: a zoonosis sustained by ignorance and indifference [J]. Pathog Glob Health,2012,106(3):144-149.

[3] Rodriguez-Morales AJ. Climate change,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brucellosis[J]. Recent Pat Antiinfect Drug Discov,2013,8(1):4-12.

[4] 陳丹, 柳曉琳,劉孝剛,等.布病流行趨勢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進展[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1,26(1):26-28.

[5] 郭衛東,池海誼.2002~2006年人間布魯氏菌病流行特征[J].中國熱帶醫學,2008,8(4):604-606.

[6] Zhang WY,Guo WD,Sun SH,et al. Human Brucellosis,Inner Mongolia[J]. China Emerg Infect Dis,2010,16(12):2001-2003.

[7] Chen Y,Ke Y,Wang Y,et al. Changes of predominant species/biovars and sequence types of Brucella isolates,Inner Mongolia, China [J]. BMC Infect Dis,2013,13:514.

[8] 朱建新,李保榮,石杲.赤峰市人間布魯氏菌病疫情現狀及防治研究[J].疾病監測與控制雜志,2013,7(3):171-172.

[9] 米景川,張慶華,尉瑞平,等.內蒙古人間布魯氏菌病的流行特征[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0,25(1):34-36.

[10] 崔步云.中國布魯氏菌病疫情監測與控制[J].疾病監測,2007,22(10):649-651.

[11] 王大力,李鐵鋒,李曄.全國重點省(區)布魯桿菌病疫情調研報告[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1,26(3):182-184.

[12] 毛景東,王景龍,楊艷玲.布魯氏菌病的研究進展[J].中國畜牧獸醫,2011,38(1):222-227.

[13] 王傳清,李星.布魯氏菌病的流行和研究現狀及防控策略[J].中國動物檢疫,2009,26(6):63-64.

[14] 李悅,王宇樞,王銳,等.97例布魯桿菌病病例臨床分析[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5,30(2):147.

[15] 張俊輝,楊超,葉運莉.我國人間布魯菌病流行特征變化及防控策略[J].寄生蟲病與感染性疾病,2011,9(2):101-103.

[16] 楊志光,賀青華,王大力.中國布魯氏菌病防治工作[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09,24(5):346-347.

[17] 林素華,王曉清,劉鳴寒,等.赤峰市2010 年地方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醫學動物防制,2013,29(3):332.

[18] 李宏茹,石杲,李保榮.人間布魯氏菌病防治檔案的管理與分析[J].醫學動物防制,2013,29(3):349-350.

[19] 陳文婧,崔步云,張慶華,等.布氏菌病流行50年特征分析[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08,23(1):56-58.

第9篇

【關鍵詞】 傳染病;疾病暴發流行;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8.2 R 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2-0175-02

學校暴發傳染病疫情對學校正常教學秩序與學生身心健康及社會都有重大影響[1]。預防和控制校內傳染病暴發疫情的發生是疾病控制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為進一步加強學校暴發疫情的預防控制工作,筆者對上猶縣2002-2007年學校報告的26起傳染病暴發疫情資料進行了統計分析,并對制定預防暴發疫情的策略和措施進行了探討。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疫情資料來自上猶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02-2007年傳染病疫情報告資料中的學校暴發疫情,以及流行病學調查資料。

1.2 傳染病診斷標準 按照《傳染病學》(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和國家制定的傳染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甲型肝炎(簡稱甲肝)[GB 17010-1997],麻疹[GB 15983-1995],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GB 16002-1995],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GB 15994-1995],流行性腮腺炎(簡稱腮腺炎)[GB 17016-1997],風疹[GB 17009-1997],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簡稱結膜炎)[WS 217-2001],感染性腹瀉(簡稱腹瀉)[GB 17012-1997]。水痘則按照《傳染病學》診斷。

1.3 暴發疫情確認標準 按照《傳染病防治法》和上猶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內定的“關于學校傳染病報告內容與范圍”,及《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與《學校和托幼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規范(試行)》要求,凡學校報告的“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級,1 d內有3例或者連續3 d內有多個學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癥狀(如發熱、皮疹、腹瀉、嘔吐、黃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飲水史的疑似傳染病例”均視為暴發疫情,并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與處理。

1.4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進行分析,使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

2 結果

2.1 暴發疫情概況

2002-2007年上猶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接到和調查學校報告發生的傳染病暴發疫情26起,患病人數399人,無死亡病例;無甲類傳染病疫情報告,法定乙類傳染病暴發7起(76人)占26.92%,法定丙類傳染病暴發18起(310人)占69.23%,其他傳染病(水痘)暴發1起(13人)占3.85%。腸道傳染病疫情7起,呼吸道傳染病疫情17起,接觸性傳染病疫情2起。見表1。

2.2 疫情分布

2.2.1 地區分布 農村學校共暴發疫情16起(腸道傳染病6起,呼吸道9起,其他1起),占總數的61.53%,病人數占總病人數的54.88%。各病種與病人數構成比分別為:腸道傳染病占85.7%(6/7),病人數占76.72%(89/116);呼吸道傳染病占52.9%(9/16),病人數占47.56%(117/246);水痘1起,病人數占35.16%(13/37)。城鎮學校暴發疫情10起(腸道傳染病1起,呼吸道傳染病8起,接觸性1起),占總數的38.47%,病人數占45.12%(180/399);呼吸道傳染病占80.0%(8/10),病人數占71.66%(129/180);腸道傳染病1起,占14.29%(1/7),病人數占23.28%(30/116);結膜炎1起,病人數占64.85%(24/37)。農村與城鎮學校傳染病暴發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3.502,P<0.01)。見表2,圖1。

2.2.2 人群分布 小學暴發疫情19起占總疫情的73.1%,病人數占總數的77.19%。各病種暴發起數和病人數構成比如下:腸道傳染病占71.4%(5/7),病人數占74.14%(86/116);呼吸道傳染病占76.47%(13/17),病人數占84.96%(209/246);接觸性傳染病(水痘)病人數占35.14%。中學暴發疫情7起,占總疫情的26.9%,病人數占總數的22.81%,分別是腸道傳染病占28.6%(2/7),病人數占25.86%(30/116);呼吸道傳染病占23.5%(4/17),病人數占15.04%(37/246);接觸性傳染病(結膜炎)1起,病人數占64.86%。小學和中學傳染病暴發存在顯著差異(χ2=46.218,P<0.001)。

男生發病占總病例數的49.38%,女生占總數的50.6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40,P>0.05);6~9歲小學生占總數的52.38%,10~13歲小學生占30.08%,≥14歲人群占17.5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41,P<0.001)。

2.2.3 季節分布 春秋季共暴發疫情24起占總暴發疫情的92.31%,春季發生17起(甲肝1起,風疹8起,麻疹和腮腺炎各4起)占總疫情的65.39%,以病毒性呼吸道傳染病為主;秋季發生7起(菌痢2起,腹瀉4起,水痘1起),占總疫情的26.92%,與飲用水和飲食衛生密切相關;冬季和夏季各1起(流感和結膜炎各1起),占總疫情的7.69%。

2.3 疫情暴發因素分析 調查發現,農村學校6所暴發腸道傳染病的學校不提供開水,學生只能飲用生水。5所學校使用山泉水或河水,1所學校有自備井水,但無消毒和防護措施,水質均易被周圍農田水污染。暴發的5起感染性腹瀉皆由于學生飲用了被糞便污染的水質所致。某初中暴發的1起甲肝是一位住校生發生甲肝后未及時隔離治療,傳染至同宿舍人員。在2所偏遠山區的小學和1所流動兒童較多的中心小學一~三年級學生中暴發麻疹,首發病例均為未接種麻疹疫苗的流動兒童,續發病例以未完成全程免疫接種的流動和留守兒童為主,麻疹疫苗接種率僅為64.71%(22/34);小學生易暴發水痘、風疹和腮腺炎,除相應疫苗幾乎未接種外,學校及家長對其傳染性和危害性認識差,對病人未及時報告和隔離治療也是導致流行的因素之一。

城鎮學校疫情暴發原因分別是:某中學菌痢暴發的傳染源為校內食堂的廚師(屬慢性菌痢帶菌者),通過飲食造成傳播;某中學住校生出現結膜炎流行為首發病例未隔離治療,由日常生活密切接觸引起傳播;某中學學生暴發流感的傳染源是患該病教師未隔離治療所致。某所小學暴發麻疹也由患病的老師導致傳染。近年來,小學生多暴發丙類呼吸道傳染病,病種以潛伏期短的風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為主,主要因為相應疫苗尚未納入國家計劃免疫,接種率低未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在人口密集的學校易暴發流行。

2.4 疫情暴發趨勢分析 2002-2004年學校暴發疫情14起,其中腸道傳染病7起,呼吸道傳染病5起;2005-2007年暴發疫情12起,均屬呼吸道傳染病,期間疫情暴發數量無明顯變化,但傳染病的病種發生了改變。自“非典”后,學校在加強傳染病暴發疫情報告的同時,農村學校逐步改善了學校飲用水供應,中學加強了飲食管理,腸道傳染病暴發得到了控制。但近年來風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和水痘等傳染病在校內暴發現象增多,與學校人口密集,加上易感人群相應疫苗的接種率低有關,在今后一段時期內仍可能成為學校傳染病暴發的主要原因,與深圳市南山區2006年傳染病暴發疫情分析結果相似[2]。

3 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由于農村衛生條件和預防接種工作較城市薄弱,農村學校基本無法供應合格的飲用水,學生飲用被污染的生水易暴發腸道傳染病;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大量的流動和留守兒童免疫接種不及時是引起麻疹等傳染病暴發的根本原因;風疹、水痘和腮腺炎等相應疫苗的接種率低,已成為近年來學校傳染病暴發的主要病種。

抓好學校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和控制,需要教育和衛生部門認真執行《傳染病防治法》和《食品衛生法》,加強溝通與協作(如校內食品和飲用水的管理,兒童入學查驗接種證等),及時通報疾病發生情況。學校方面:(1)應健全相關衛生管理制度并抓好督查落實,及時發現和報告傳染病疫情 ;(2)抓好學生飲用水和飲食的供應和管理;(3)開展好健康教育和季節性衛生防病知識的宣傳。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部門:(1)應加強對學校食堂和飲用水的督查;(2)加強疫情監測,及早發現學校內的傳染病,指導學校及時排除致病隱患;(3)提高易感人群風疹、流行性腮腺炎和流感疫苗等二類疫苗的接種率。通過采取上述各項措施,能有效防止相應傳染病在校內的暴發流行,確保學校的正常生活和教學秩序。

4 參考文獻

[1] 樓樂平 , 汪永良.學校傳染病疫情發生的特點及對策.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4,20(6):532-533.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蜜臀在线播放 | 国产视频网站在线 |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xxx | 高清欧美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 | 黄工厂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丁香花在线影院观看在线播放 | 国产免费爱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成人性生活视频 | 蜜臀网址 |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 | 久久免费播放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 | 免费瑟瑟网站查找 | 99re6在线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 国产淫语 |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精品免费 | 五月天色综合 | 试看120秒非会员体险区一二 | 色噜噜狠狠在爱丁香 | 99美国热| 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99热 | aⅴ一区二区三区 | 毛片久久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 男女羞羞网站 | 久久激情综合色丁香 | 99r精品| 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 | 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 亚洲欧美日韩不卡 | 四虎啪啪 | 999久久狠狠免费精品 | 中国国产一国产一级毛片视频 |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色性视频 | 男人天堂资源网 | 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经典网 | 就要爱综合| 五月婷婷六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