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6 16:19:29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初中教學課件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第一種思路:首先通過實例讓學生認識杠桿,然后介紹杠桿的五要素,并通過作圖來強化。再通過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第二種思路:首先通過實例讓學生認識杠桿,只介紹杠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然后由蹺蹺板猜想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并通過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在實驗過程中,再加入用彈簧測力計斜拉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而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我采用第二種思路:學生學習物理已接近一年,學生通過有關力的知識的學習,對力的知識、物體運動與力的關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另外,學生已學會了天平的調節,同時也了解了最基本的物理學習方法,形成了較穩定的物理學習心理,這都是學習本節的有利因素。加上日常生活中剪刀、直尺、起子、木棍等工具學生較常見。這些都為學習本節做好了鋪墊。借助實物和課本中的信息快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自主學習,形成創新意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互助協作的精神;采用“邊探索、邊實驗、邊討論”的綜合啟發式教學方法,滲透科學方法,培養綜合能力、創新精神。
《杠桿》設計思路:
我在引入新課時采用學生體驗游戲的方法:
方案:一、蹺蹺板游戲。
1、用板凳面或厚木板放在磚塊上,作成簡易的蹺蹺板,請一位同學站在蹺蹺板的一端,分別讓體重差別很大的兩位同學先后站在另一端,比較實驗結果。
設計意圖:認識杠桿、支點、動力、阻力。同時讓學生形成初步感受---力的大小是影響杠桿平衡的條件之一
2、讓體重大的同學站在蹺蹺板一側靠近支點的中間位置,讓體重很小的同學站在蹺蹺板的另一側最遠端。發現體重大的同學被翹起來了。
設計意圖:進一步認識杠桿,意識到杠桿的平衡還與力的作用點有關,由此引出力臂的概念。同時為后面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作好鋪墊。
在實驗時學生參與熱情很高,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有了強烈的學好本課的動力。
實驗探究二:由蹺蹺板猜想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并通過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在實驗過程中,再加入用彈簧測力計斜拉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而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反思:
1.杠桿這節教學重點是要求學生根據杠桿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桿模型和理想的理論模型結合起來,比如剪刀、夾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1.通過本章的引言,使學生初步了解本章所研究的問題是集合與簡易邏輯的有關知識,并認識到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離不開集合與邏輯的知識。
2.在小學與初中的基礎上,結合實例,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并知道常用數集及其記法。
3.從集合及其元素的概念出發,初步了解屬于關系的意義。
二、內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學數學的一個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學數學中,就滲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進一步應用集合的語言表述一些問題。例如,在代數中用到的有數集、解集等;在幾何中用到的有點集。至于邏輯,可以說,從開始學習數學就離不開對邏輯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基本的邏輯知識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也是認識問題、研究問題不可缺少的工具。這些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學習本章的意義,也是本章學習的基礎。
把集合的初步知識與簡易邏輯知識安排在高中數學的最開始,是因為在高中數學中,這些知識與其他內容有著密切聯系,它們是學習、掌握和使用數學語言的基礎。例如,下一章講函數的概念與性質,就離不開集合與邏輯。
2.1.1節首先從初中代數與幾何涉及的集合實例入手,引出集合與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結合實例對集合的概念作了說明。然后,介紹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舉法、描述法,還給出了畫圖表示集合的例子。
3.這節課主要學習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學習引言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認識學習本章的意義。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4.在初中幾何中,點、直線、平面等概念都是原始的、不定義的概念,類似地,集合則是集合論中的原始的、不定義的概念。在開始接觸集合的概念時,主要還是通過實例,對概念有一個初步認識。教科書給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對象集在一起就成為一個集合,也簡稱集。”這句話,只是對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說明。
三、教學過程
提出問題:
教科書引言所給的問題。
組織討論:
為什么“回答有20名同學參賽”不一定對,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歸納總結:
1.可能有的同學兩次運動會都參加了,因此,不能簡單地用加法解決這個問題.
2.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以前我們解一個問題,通常是先用代數式表示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再進一步求解,也就是先用數學語言描述它,把它數學化。這個問題與我們過去學過的問題不同,是屬于與集合有關的問題,因此需要先用集合的語言描述它,完全解決問題,還需要更多的集合與邏輯的知識,這就是本章將要學習的內容了。
新課講解:
1.集合的概念:(具體舉例后,進行描述性定義)
(1)某種指定的對象集在一起就成為一個集合,簡稱集。
(2)元素:集合中的每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與集合的關系:
a是集合A的元素,稱a屬于集合A,記作a∈A;
a不是集合A的元素,稱a不屬于集合A,記作。
例如,設B={1,2,3,4,5},那么5∈B,
注:集合、元素概念是數學中的原始概念,可以結合實例理解它們所描述的整體與個體的關系,同時,應著重從以下三個元素的屬性,來把握集合及其元素的確切含義。
①確定性:集合中的元素是確定的,即給定一個集合,任何一個對象是不是這個集合的元素也就確定了。
例如,像“我國的小河流”、“年輕人”、“接近零的數”等都不能組成一個集合。
②互異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互異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沒有重復的。
此外,集合還有無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無順序。
例如,集合{1,2},與集合{2,1}表示同一集合。
2.常用的數集及其記法:
全體非負整數的集合通常簡稱非負整數集(或自然數集),記作N,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表示成或;
全體整數的集合通常簡稱整數集,記作Z;
全體有理數的集合通常簡稱有理數集,記作Q;
全體實數的集合通常簡稱實數集,記作R。
注:①自然數集與非負整數集是相同的,就是說,自然數集包括數0,這與小學和初中學習的可能有所不同;
②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也就是正整數集,表示成或。其它數集內排除0的集,也是這樣表示,例如,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表示成或。負整數集、正有理數集、正實數集等,沒有專門的記法。
課堂練習:
教科書1.1節第一個練習第1題。
歸納總結:
1.集合及其元素是數學中的原始概念,只能作描述性定義。學習時應結合實例弄清其含義。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中,確定性可以用于判定某些對象是否是給定集合的元素,互異性可用于簡化集合的表示,無序性可以用于判定集合間的關系(如后面要學習的包含或相等關系等)。
初中實心球教學課件
一、教學內容分析
實心球是初中《體育與健康》中的重點教材。本課的雙手頭上擲實心球是近幾年體育中考的項目之一。它可以發展學生的肌肉力量,運動速度和全身協調用力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冷靜、果斷等心理品質的形成,從而促進學生健康的生長發育。
二、教學目標
運動參與目標:讓學生學會利用實心球進行體育鍛煉,通過實心球的練習發展學生力量、協調等素質,提高投擲能力。
運動技能目標:初步建立雙手頭上擲實心球的技術概念,了解動作結構和技術特點。
心理健康目標:培養學生勇敢、果斷、頑強的意志品質和創新、進取的精神,追求和體驗成功,共享快樂,構建和諧的同學關系。
社會適應目標: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組織性、紀律性,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學會合作,學會竟爭,互幫互學及社會適應能力。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八年級學生,年齡為十五、十六歲左右,該年齡段學生正處于生成加速期,朝氣蓬勃、富于想象,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在教學中應該采取啟發式教學,并給他們創造自己展示的機會。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說明本課題的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出手角度,
教學難點是自下而上的發力順序。
六、教學過程
1、集合整隊: 體育委員整隊、檢查人數、報告出勤。 2、 師生問好:
3、宣布本課內容及要求:
投擲:學習雙手頭上擲實心球,初步學會正確的投擲用力順序。 4、安排見習生。組織:四列橫隊。
明確目標,主動學習,安全第一,互幫互學。
一、準備活動:
1、四路縱隊趣味慢跑。
2、個人徒手操:
(1)、伸展運動;
(2)、擴胸運動;
(3)、全身運動;
(4)、跳躍運動。
3、雙人專項準備活動:
(1)、壓肩運動;
(2)、轉肩運動;
(3)、互背運動
組織:教師帶領同學蛇形慢跑,
要求:精神飽滿,跑動路線準確,合作積極有序有趣。
組織:四列橫隊。
要求:動作有力、到位、協調、舒展。利用充分的準備活動,把身體的各個部位的關節和韌帶活動開。
一、投擲:
雙手頭上擲實心球。 動作方法:雙手頭上擲實心球時,能做出雙手持球于頭上后方,身體后仰(盡力成滿弓),由雙腿用力蹬地到髖關節及軀干屈曲,肩部迅速向前,快速揮動手臂,最后屈腕,把球擲出。 動作要點:
用力蹬地,腰腹急震,揮臂,壓腕,撥球,用力將球擲出。
重點:
用力蹬地,送髖展胸,快速揮臂(鞭打)用力將球擲出。
難點:
用力順序及出手角度。
二、分組練習
1.分四組,每組面對面,循環投擲,由小組長負責小組的紀律。
組織:四列相向橫隊,相距6米左右
要求:有組織、有紀律、注意安全。 教法:
1、熟悉球性;
2、雙手頭上擲實心球: 1)、教師示范講解。2)、學生模仿徒手練習; 3)、學生持球練習; 要求:聽統一口令,服從指揮,用力順序正確,上下肢用力協調,動作快速連貫,蹬地、收腹、揮臂、壓腕、撥球。 易犯錯誤: 雙腿用力蹬地及髖關節、軀干屈曲動作不夠,只用手臂將球擲出,用力不協調。 糾正方法: 多做模仿練習,體會動作的本位感,做出背弓,然后再投擲。 4)、學生自訂達成目標練習; (男7.5米優,女5.7米優;男5.3米達成,女4.3米達成) 5)、學生展示、挑戰練習:
組織:
四組組長負責到各自場地練習。
① ② ③ ④
教法:
1、教師講解,糾錯;
2、學生自主練習,教師指導; 要求:有力、準確、到位。 教師示范,學生模仿。
教師指導,學生練習
一、整理放松。
二、小結:
評價學生完成本次課的情況,以鼓勵為主,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三、收還器材。 隨著教師的手勢進行深呼吸
要求:按動作節奏,師生同樂,充分放松,達到放松的目的。
小結本課:旨在鼓勵學生,建立學生的自信心。
緩解肌肉疲勞
教學預期效果
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積極參與練習,課堂氣氛活躍。通過課堂練習,學生基本掌握技術動作,平均心率100-120/分鐘,達到了教學目標的預期要求,掌握了本次課的技術重點,突破了難點,并能熟練地完成動作。在教學中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同時也教給學生鍛煉身體的科學方法,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內容是雙手頭上擲實心球,是中學《體育與健康》的重要教材。本課靈活的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師生共同營造了一個和諧、充滿樂趣的情景,讓學生能夠在自主的空間里,積極投入的進行自學、自練、自悟以及同學間的合作與探究。以下是本人課后的幾點反思:
首先,學生永遠是課堂上的主角。課堂上要確保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自主選擇學習方法。本課的主教材教學中就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開始就讓學生自己觀察,模仿,自己試投,然后再跟教師的正確動作做比較,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易錯動作的印象,更激發了他們自主研究的意識,提高了自學的能力。
1.由who引導的定語從句中 ,who用作主語,如 : This is the boy who often helps me.
2.由whom引導的定語從句中,whom用作賓語,如:The man whom you are waiting for has gone home.
3.由whose引導的定語從句中 ,whose用作定語,如 : Do you know the girl whose skirt is white?
4.由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中,which用作主語或謂語動詞的賓語或介詞的賓語,如:
The room in which there is a machine is a work shop.
The river which is in front of my house is very clean.
This is the pen which you want.
注意 :
(1)whom, which用作介詞賓語時,介詞可放在 whom、which之前,也可放在從句原來的位置上;但在含有介詞的動詞固定詞組中,介詞只能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如: He is the very person whom we must take good care of.
(2)引導非限制性定語從句時,必須用關系代詞which,不用that,如:I have lost
my bag, which I like very much.
(3)關系代詞在句中作主語時,從句的謂語動詞的人稱和數必須和先行詞保持一致。
5.由that引導的定語從句中,that可以指人或物,在從句中作主語或謂語動詞的賓語,但不能放在介詞后面作介詞賓語,如:
The book that I bought yesterday was written by Lu Xun.
注意在下面幾種情況下必須用 that引導定語從句。
(1)先行詞是不定代詞all, few, little, much, something, nothing, anything等,如 :
All that we have to do is to practise English.
(2)先行詞被序數詞或形容詞最高級所修飾,如
The first letter that I got from him will be kept.
(3)先行詞被all, any, every, each, few, little, no, some等修飾,如
I've eaten up all the food that you gave me.
(4)先行詞被the only, the very, the same, the last修飾時如
He is the only person that I want to talk with.
(5)先行詞既有人又有物時,如:
They talked about persons and things that they met.
(6)當句中已有who時,為避免重復,如 : Who is the man that is giving us the
class?
6.由when, where, why引導的定語從句,如:
I don't know the reason why he was late.
This is the place where we have lived for 5 years.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when I met Mr Li for the first time.
注意:先行詞是表示地點時,如果從句的謂語動詞是及物的,就用 that(which),如果從句的謂語動詞是不及物的,就用where引導。This is the house Which /that he has lived in for 15 years.(Where he has lived for 15 year.)
7. 限制性定語從句和非限制性定語從句
(1)限制性定語從句是句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主句和從句之間不用逗號分開。引導非限制性定語從句的關系代詞有who, whom, whose, which, of which等,這些關系代詞都不能省略。
(2)非限制性定語從句是對主句先行詞的補充說明,沒有這種從句,不影響主句意思的完整,一般用逗號把主句和從句分開,關系代詞用 which,不用that;指人時可用who,如 : I have two brothers, who are both students.
8.如何簡化定語從句
(1).定語從句簡化為形容詞或形容詞短語作后置定語。如:
My grandfather lives in a village that is far away from here.
My grandfather lives in a village far away from here.我祖父住在離這兒很遠的一個村子。
This is a book that is worth reading.
This is a book worth reading. 這是一本值得看的書。
(2) 定語從句簡化為現在分詞或現在分詞短語作前置或后置定語。
The man who is standing under the tree is our English teacher.
The man standing under the tree is our English teacher.
站在樹下面的那個人是我們的英語老師。
I saw the house that was burning at that time.I saw the burning house at that time.
當時我看到那房子在燃燒。
(3)定語從句簡化為過去分詞短語作后置定語。
I like to see the films which are directed by Zhang Yimou.I like to see the films directed by Zhang Yimou. 我喜歡看張藝謀導演的電影。
She is the girl who was praised at the school meeting.She is the girl praised at the school meeting. 她就是在校會上受表彰的那個女孩。
(4)定語從句簡化為不定式作后置定語。
He is always the first person that comes to school.He is always the first person to come to school.他總是第一個到校。
The report which will be given tomorrow is important to us.The report to be given tomorrow is important to us. 明天要作的報告對我們很重要。
(5)定語從句簡化為what 從句。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課件 音樂課堂
初中音樂課教學現狀和多媒體課件教學的重要性如何巧妙地引導學生喜歡音樂課,進行初中音樂課教學內容改革很重要,首先要做的是讓音樂課吸引學生,新課改如火如荼進行的今天,音樂課堂應該說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音樂的本體沒有大的變化,我們的音樂教師必須要再學習,通過各式各樣的方式豐富教學設計、手段來吸引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
音樂,作為美育教學中的一門學科,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生通過音樂課。不但能掌握音樂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技巧,促使他們熱愛祖國的音樂藝術,熟悉民間音樂,了解國外音樂,增強對音樂的感受力和審美力,而且還能發展學生智力(包括觀察力、思考力、記憶力和想象力),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嗓音的保護和轉換他們大腦的興奮中心,使學生緊張的學習生活得到適當的調節,促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育,營造一種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更輕松、更快樂地學習,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是音樂新課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也是音樂課程的目標之一。比如傳統的唱歌課上,老師要求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識譜、背唱歌曲:學生學會歌曲后唱給老師聽,缺點是顯而易見的。再比如音樂鑒賞課,那么多流派以及音樂作品以及人物和創作環境等,光靠音樂教師枯燥的講授是很難吸引學生的眼球,那么如何把課堂時間有效地用于教學,又如何使學生盡快地找到感覺呢?多媒體技術發展可以為我們提供明確的答案,那就是在音樂課堂上使用多媒體課件的教學。多媒體課件教學掌握好了應該是新課程的教學中的利器,使我們教師注重了和學生的交流和互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只有經常進行信息的交流,才能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在音樂課教學中,信息、情感的交流,就是在課堂上,一方面,教師傳授新的知識,另一方面,學生也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情感感受及時地反饋給教師。多媒體教學在音樂課上的應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聽覺與視覺的結合,既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又豐富了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了,課堂氛圍很好。教師要注意做好充分的資料收休和整理工作,充分發揮好現代媒體教學的功用,以優質的音樂感染、感動每一個學生。音樂課中還可以加入才藝表演可以利用每節課的3―5分鐘,請一名同學,進行才藝表演,形式自主決定,可以伴隨著奏音樂唱一首歌,可以跳一段舞蹈,沒有藝術特長的同學也可以自主展示,宗旨是將你最好一面展示出來,借音樂課給同學們提供了一個小小舞臺。之后同學們進行點評,尋找他們各自身上的閃光點,并予以評價。同時鼓勵學生進行音樂創作。提高學生音樂表現力、創造力初中音樂課程中的音樂創作,目的在于通過音樂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因此,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天性,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努力創設生動有趣的創造性活動內容、形式和情景,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發揮想象力,培養創造意識,發展音樂興趣,提高在實踐中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能力,從而實現由“知識本位”向“人的發展為主”的飛躍,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多媒體課件制作的環節到目前為止,人民音樂教育版的配套課件只是一個大框架的課件,資料方面不夠豐富,要想每節課都有一個內容豐富的課件,教師要在課后下很大工夫搜集素材,所以說,適合每一節課的教學課件到目前還是沒有的,這種情況的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得。根據學生的情況和初中音樂課教學的特點來制定課件內容。
素材和資料的收集多媒體課件選材非常重要,好的選材在教學效果上將是事半功倍。在多媒體教學時,用流動的畫面來體現教學意圖。創設出絢麗多彩、聲情并茂的環境,給學生以美的熏陶及享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特別是作為非主課的音樂課,興趣更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比如講到民歌欣賞課的時候我制作的課件內容會介紹各種民族的服飾、地域分布、風俗以及民間故事等等。給學生感覺就像身臨其境一般,很快就引起了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注意力,這樣為后面的民歌部分的欣賞打下堅實基礎。初中學生正值青春年華,他們喜歡流行的,時尚前衛的音樂。因此,在課件選材上適當地加入流行音樂的元素是必要的。
利用多媒體平臺的技術音樂課件制作,是現代課堂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每個音樂教師必備的教學基本功。教師首先要能熟練地掌握、操作電腦;其次要會運用軟件、制作課件。多媒體教學不僅包括圖像、聲音等視聽技術,還有許多其他技術成份,如文字的輸入與排版用的Word、幻燈片的制作與放映、教師應當掌握的軟件等;互聯網的搜索功能強大,對我們課件制作資料的收集大有幫助。現在還有很多關于音樂制作的軟件,這些軟件大大方便了我們的教學。只要我們掌握了上述技能,我們就能夠在互聯網上搜索到我們所需要的精彩的音樂資料,就能夠巧妙地利用音樂資料和相關的音樂制作軟件,經過精心地選擇、編輯、合成,制作成符合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的一個個多媒體課件,進而,把它們巧妙地組織到音樂課的教學之中,這樣,音樂課就成了聲、像、情并茂的富有魅力的課堂。
關鍵詞: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9—0156—01
一、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特點
現代教育研究者們對初中時期的教育價值給予了肯定,指出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最佳期限,為學生提供優越的學習平臺將促進個人潛能的發揮。與其他學科相比,初中數學教學活動具備了自身的特殊性。
(一)系統性。盡管初中在小、中、高等時期里占據重要地位,對三個階段的教學工作起到了“承前顧后”的作用。但初中數學教育并不是獨立進行的,而是要與其它兩個時期相互統一,這是數學教學的系統性特點。
(二)復雜性。無論是有理數運算或者幾何圖形方面的知識教學,均要經過詳細的計劃安排才能取得成效。學生很難掌握教材內容的本質,無法從根本上理解數學的運算技巧,這些復雜性特點對學生個人領悟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二、注重課堂前期的準備工作
全面提高初中數學的教學效率,需要貫穿于整個教學體系,而并非單獨集中于教學過程的控制。課堂前期是一個準備環節,注重數學課堂前期的教學準備工作是至關重要的。
(一)熟悉教材。掌握數學教材的組成結構,熟悉初中數學的知識框架,能夠使教師更加了解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可否認,數學教師們在長期教學過程中對書本教材已經十分熟悉,基本上都能靈活地運用教材內容展開教學[1]。但是,對于一些潛在性的數學知識,還需要進一步熟悉書本且深入研究。如:有理數這一章節里,教師不僅要掌握有理數的定義內容,還應熟悉教材中對有理數符號的應用,在課堂上靈活地指導學生學習。
(二)組織教學。對于學生而言,教師前期組織好教學方案且編制一套完整的教學流程是很關鍵的,其關系到后續課堂的教學秩序。教師在課前準備階段要結合此次課堂的授課內容,把握每一個知識點后進行適當地規劃編排,從而實施符合學生學習要求的教學方案。如:有理數運算相關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先準備有理數方面的素材,以此為課堂教學內容完成教學流程的編排,從加、減、乘、除等方面有序地指導學生學習。
(三)制作課件。教育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各種先進的教學技術也開始普遍運用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多媒體技術是現代教學工作中的常用技術,輔助教師用文字、數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書本教材。新課標體系下,許多初中學校已經建立了多媒體教師,為數學教學工作提供了優越的平臺。針對不同的書本教材,教師在備課環節里制作教學課件,可大大降低課堂教學的難度,也易于學生對數字知識的理解。
三、完善課堂過程的教學措施
(一)教學方法。初中數學課堂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根據不同的數學知識采取合適的方法進行教學。如:有理數教學里,可注重學生對數字形象的認知,讓學生掌握有理數的定義、劃分等知識,經過適當地引導便可取得教學成效[2]。但是,面對幾何知識學習不僅要引導學生,還要配合其它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新知識的記憶更加深刻。如:“圖形認識”這一知識點,我采用項目教學法,讓學生自己比較“直線、射線、線段”等三個基本線形的特點,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
(二)知識講解。“知識講解”在初中數學課堂里是不可缺少的環節,通過講解知識才能讓學生領悟書本教材的內涵,掌握數字、圖形等知識的規律。為了保證課堂教學質量,應深入性地向學生介紹教材內容。以“相交線與平行線”這一章節為例,除了在理論上對兩種線形進行闡述外,還必須畫出兩種線圖以作對比。可從“是否存在焦點?”這一問題進行詳細地教學,使學生直觀地把握相交線、平行線的特點,以及兩者的內在區別。
(三)能力訓練。數學能力主要是針對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總結問題等幾個方面來說,全面訓練初中生的思維能力、運算能力、做題能力。如:分式方程教學里,我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字轉換能力,通過適當地習題訓練,使初中生對分子、分母的換算更加熟悉,簡化分式結構再進行計算;勾股定理教學中,學生掌握兩個直角邊與一個斜邊關系后,選定不同尺寸的直角三角形數據,讓學生在課堂上接受運算訓練,既鍛煉了數字運算能力,也牢固地掌握了定理的本質內涵。
總之,數學學科在許多行業研究中均得到了推廣使用,自我國義務教育體制實施以來,數學就作為一項最基本的學科內容,一直延續著其日常教學活動方案的執行。制定教學方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綜合提高學生個人的文化知識水平。教師應詳細地了解初中數學的特殊性,以設計符合學生需要的教學方案。
參考文獻:
[1] 季廣成.淺談初中數學知識結構的特點及教學改革[J].現代數學,2009.14(10).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實踐教學;多媒體技術;校園網絡;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224-02
1.實踐教學的提出
近幾年來,在素質教育的大前提下,我國在信息技術教育方面制訂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初中信息技術教育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蓬勃發展起來了。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以提高未來建設者的科學文化素質、能力和科技意識,是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根本任務。
初中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項基礎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質教育,是一項知識性和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性學科教育。然而,縱觀我國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或者學生高分低能現象仍然存在,學生缺乏動手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這是由于在學校信息技術課時安排不可能太多的情況下,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而趕出來的結果。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切實培養學生的技能作了一些探索,發現在信息技術教育中,利用計算機優勢,進行實踐教學,對提高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果,對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了解計算機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信息意識和創新意識、有效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處理、應用和傳輸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在開發智力、受人以漁的教學過程中實現"兩個素質"教育。教學中要時刻注意信息技術教學不僅僅是傳授計算機的基礎知識,更不是片面追求"學而致用"的職業培訓,而是把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來提高中初中生的素質,培養他們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
2.實踐教學效益的探索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說過:"堅持一個人無論怎樣也不過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而實踐教學就是充分發揮計算機的優勢和學生好動的特點,讓學生在課堂中操作計算機,通過不斷地實踐,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在這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了操作技能,于是他們也就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具體地,可從以下幾方面來看實踐教學的作用。
2.1 可以揭去學習計算機的神秘面紗。計算機是一門新興學科,屬于尖端技術,電腦設備相對較昂貴,大多中學生(來自農村)對于計算機的了解是通過廣告,或者是道聽途說,以至于一些同學對電腦產生了一種神秘感覺。采用實踐教學法,可以使他們明白,電腦不過是受人控制的機器而已,電腦的操作也是非常簡單,一般地操作鍵盤或鼠標即可,這樣他們就很自然地走近了電腦,一些諸如鍵盤、鼠標、顯示器、軟盤、光盤、硬盤等名詞對他們來說也不是什么新鮮事物了,也就消除了學習計算機的恐懼心理。
2.2 使教學過程具體化、直觀化。教學過程是非常實在的過程,忌的是教師空談。自然科學的教學非常重視實驗教學,就是這么個道理。你說氫氣能燃燒,學生可以接受,但并不一定認同,除非你給他看一下實驗的結果;你介紹電腦的各種種功能時,他會覺得你可能在吹牛,演示一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他們不得不相信。在計算機系統組成中,讓學生面對計算機,解剖整臺計算機也會非常自然的,硬件、軟件也不是什么遙不可及的東西了;在程序設計教學中,語句寫得對不對,程序能否實現所要求的功能,在機器上運行一下,馬上就能知道。實踐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學生的錯誤、疑點當堂就已經解決,也不會留到課后,或者是下一次課。
2.3 結合多媒體課件,使教學過程形象、生動。隨著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結合,計算機的多媒體技術已越來越受到各學科教師的歡迎。傳統的教學強調教師講的作用,在課堂上利用的媒體也多是粉筆、黑板和幻燈,教學過程顯得非常單調;而運用多媒體電子教室進行教學,可使學生手、腦、眼、耳并用,使學生有新穎感、驚奇感、獨特感、直觀感,能喚起學生的"情緒"和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2.4 可以進行個別化教學,因人制宜,因材制宜。目前,計算機在我國正處于普及階段,城區的學校已開設了信息技術課,而在偏僻的學校連一臺計算機都沒有,且電腦的檔次相差很遠,這樣就造成了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給中學(尤其是高中)的信息技術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曾出現過優等生"吃不飽",很容易失去上課的興趣;而后進生因"吃不了"失去信心的現象。采用實踐教學法進行個別化教學就比較容易讓學生接受。因為在個別化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學習進度,充分調動每個同學的學習積極性。當然,有能力的教師最好根據學生的情況自制一些教學課件進行個別化教學,使教學過程做到有的放矢。
3.實踐教學模式的嘗試與實驗
不同學校計算機資源的配置是不一樣的。筆者以為,教無定法,根據不同的計算機配置情況和不同的教學內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關鍵詞】初中數學 CAI輔助教學 合理安排 優化課堂
CAI輔助教學,是技術發展的結果,也是現代教育的最主要輔助手段,它以大信息量,簡單易行受到廣大老師的歡迎,現在,在我國大多數中小學已經基本實現了多媒體配備,教師在使用CAI輔助教學的過程中,如何恰當使用這一全新的技術,如何讓CAI以最佳效果服務于課堂教學,已成為老師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在CAI技術的現實使用中,存在著很多新的條件下所產生的問題,教師們在使用這一技術進行教學的時候,要注意合理安排,認真準備,爭取實現CAI輔助教學效果的最大化,爭取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傳統教學由于教學手段簡單,教學模式單一,教師的教學主要以教師講解為主,教師追求教學中教師講解最簡練,最清楚,然而,無論怎么講,總有一部分問題是一部分學生所不能解決的,聽懂的學生反復聽,聽不懂的學生也是一遍遍重復著聽不懂的現實狀態,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在上課時以學生的學習和掌握為中心,以學生的互動和自主質疑,自主解疑為主要形式,要求老師在教學中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然而,這一目標的實現是以教學活動中教學程序的拖沓為代價的,也就是說,要是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重要的課堂組織模式,勢必造成課程進度緩慢,因此一直以來教師們在學生主動探究,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中主意不定,左右搖擺。CAI技術的引入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無可替代的教學手段,教師不再因學生自由討論而落下教學進度,因為CAI技術方便快捷,教師可以在短時間內找到大量信息展示給學生,而且直觀的展示學生更容易了解,更容易通過CAI輔助手段理解復雜的講解和語言表述不清的問題。然而,CAI技術并不是萬能的,在實際使用中存在著很多問題,有過度使用CAI,由過去的教師滿堂灌變成了今天的機器滿堂灌,CAI過度使用導致學生跟不上節奏,掌握不熟練的問題,也有CAI技術使用不當,教學輔助手段制約老師課程安排的問題,還有為了使用而使用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何在教學中恰當安排,如何在課件制作方面設計良好的課件,如何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都成為新的教學手段使用過程中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CAI輔助教學首先需要好的課件材料,教師要在上課前精心準備,對手頭的材料認真篩選,爭取做到充分了解教學內容,充分掌握教學技術,充分了解教學材料,摒棄那些不能很好表達教學主題的內容,修改那些不能準確表達教學主題的內容,好的課件需要老師認真鉆研教學內容,深入了解學生實際,反復推敲,認真準備,制作最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課件,CAI的質量主要取決于教學設計的水平及開發工具的技術水平。在日常教學中,并非所有的內容都需要借助于多媒體。教師應在分析學生實際和具體的教學內容、明確要達到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選擇適合用多媒體表現的內容,這是課件設計和使用的首要工作。對那些學生難以理解、抽象復雜、教師用語言和常規方法不易講清,需要借助多媒體課件才能表達清楚的內容。“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教學。先讓學生隨意畫一個三角形,度量出每一個角的大小,求三個角的和,猜想出三角形和為180度這一命題,再讓學生自行證明.在講圓錐時,老師如果能把三角形旋轉得到圓錐的過程用多媒體制作出來,學生的空間觀念很快就建立起來了。再如圓的認識中利用蕩秋千形成的軌跡引出的曲線、圓心、半徑、直徑,再用動畫展示畫圓的過程,使學生很容易地掌握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并理解了相互之間的聯系。這樣,首先學生情感上容易接受這一知識點,其次體現了數學前后知識的聯系,更重要的是使每個學生富有成就感,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多媒體計算機的顯著特點之一是能夠把文字、圖形、影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多種媒介信息集成和綜合,并可方便地進行操作、編輯調出、存儲、處理的呈現,因此在設計多媒體CAI課件時要充分以“多媒體組合”的形式生動、動態、直觀地表現教學內容,使學生身臨其境、進入角色,減少信息加工轉換過程,提高學習效率。在設計九年級下冊《二次函數圖像及其性質》課件時,我們通過小巨人姚明投籃及身披國旗一組畫面,同時顯示姚明訓練和比賽的成績引入課題,不僅使學生對“二次函數圖像是拋物線”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活躍了學習氣氛,同時使學生受到了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各種信息媒介的表達和組合要做到優化設計、精心選擇、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對于每一幀畫面的設計從構圖、組圖、大小、顏色、文字、解說呈現方法等都精心設計,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激發學習興趣,而有關音樂的選擇也應與教學內容相吻合,載入的音頻視圖等都必須是自然而貼切的。過度地提供形象素材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而合理提供形象素材能有效地促進數學思維全面發展。
課件設計中注意了教學內容表達的多樣化和優化組合,并合理地給學生提供形象素材,就能啟發學生思維,突破教學難點,逐步形成最優化的教學結構,以較少的時間和精力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同時學生通過媒體網絡的BBS、電子白板、Web論壇、聊天室、Email和qq號碼 音頻會議、視頻會議等功能與遠程的學生或陌生人甚至專家相互交流,實現學生與學生在時間與空間上的異步交互。
多媒體CAI的特點之一是實時動態交互,即計算機不僅能呈現多媒體教學信息,而且能接受學習者對指定問題的回答,并對回答作出判斷和評價,提供反饋信息。學生與計算機之間可以實時地相互交換信息,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強化認知,促使學生有效地學習。課件設計應在交互性上花功夫,設計出靈活多樣的對話來。
例如教學《圓》一課時,動態出示方輪胎的藍色小轎車,里面坐著司機小猴子,隨著汽車的上下顛簸,小猴子被嚇得手足無措。第二步是把輪胎換成橢圓形,汽車仍上下顛簸。一個多媒體課件,呈現給學生的畫面并不是越多、越復雜越好,重要的是如何在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基礎上,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思維特點、情感特征的呈現方式。有時一幅簡單的畫面就能觸發學生的聯想;有時一組簡單、明了的動畫就能排除學生的思維障礙。因此,在課件設計時,要注意內容、深度、分量的恰當,選材時要“精”;呈現方式要生動活潑,符合學生和教材內容的特點。如教學初中數學的“幾何體體積”這一內容時,若播放幾何體任意旋轉的動畫,學生就能較快地在頭腦里建立起幾何體的概念。
總之,CAI在教學實踐中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技術,更多地需要老師在新技術的幫助下發揮教學藝術,給學生創造性的帶來一堂有獨特教學優勢和富有時代氣息,含有豐富知識、充滿活躍氣氛的及嚴肅又有趣的課堂,通過多方面調動學生,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是學生能夠全面的掌握所學的知識,這既有利于引導學生思維的發展、數學模型的構建、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也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但CAI在教學中的使用要根據教學需要使用,不能為使用而使用,把教師變成新技術的奴隸,把學生變成新技術的犧牲品,要給學生創造一個享受快樂、主動探究學習的平臺,只有把CAI技術納入素質教育、優化課堂教學中,才能達到提高學生素質,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談祥柏,《數學廣角鏡》蘇教,92年2版
【關鍵字】初中物理 課堂 教學 興趣 經驗
一、要抓好基礎知識的引導
物理課是初二年級開始的一門新學科,對初學者來說往往有一種新鮮感。但是,若這種新鮮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新奇上,老師不及時深化,那么這也將是教學的失敗。所以,作為一個教學工作者,首先要抓好基礎知識的傳導。作為老師而言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案,認真備課。針對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認真分析,做到因材施教,盡可能地做好正確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和解決好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將這些引入到教學課件和教學實驗器材中。例如在新課程標準中,學生要求初步認識能量、能量的轉化和轉移、機械能、內能、電磁能以及能量守恒等內容。并且了解新能源的應用,能初步認識能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老師可以自己動手設計一些小實驗,比如以兩個小磁鐵之間的磁性推動了小木車的快速運動,兩個物體的撞擊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的現場試驗。還可以以現實案例或者以多媒體的形式做成動態的幻燈片來宣傳能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必要性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學生提前預習,鼓勵學生課前自己查資料,從而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
二、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和思考能力
在物理教學新標準中,課程基本理念有一點是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在初中物理學科教學中,每一個概念和規律、公式都是可以通過物理實驗得出的。在教學過程中能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驗中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并將其應用于生產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終生的探索興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因此,教學工作者在課堂上,開展實驗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物理現象過程,能學會簡單的描述所觀察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并在其中發現一些問題,還能及時提出問題。學生通過積極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實驗方案,學會利用不同渠道收集所需要的科學信息,形成自己學習信息處理方法,并能對信息做出有效的判斷意識,還能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極大地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與此同時,教學工作者也應該鼓勵學生自己在課下設計實驗,或者根據課外的資料,來模擬物理實驗過程,加強學生物理實驗動手能力。并且教師完全可以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實驗帶到課堂上,與同學們討論交流,還可以讓學生做好實驗記錄和討論記錄,教師則做好實驗分析總結。
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現代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生只有在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下學習積極性才能提高。因此,構建愉悅和諧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形成良好的和諧課堂,才能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才能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而在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中,教學目標中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并與他人交流的愿望,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也勇于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在和諧的課堂上是完全可以形成并達到這一目標的。在和諧的課堂上,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基礎。以學生對老師的喜愛,能把這種喜愛轉移到課堂上去,能高效地接受老師的教誨,容易接受知識和理解并掌握物理知識,還能使學生愿意和老師交流他的想法、學習中的困難和快樂,能更好地進行學習生活。
四、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趣味引導
1.教學方式手段實施中的趣味性 如我校的一位優秀物理教師,在他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學中,通過改變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實驗,包括和其他物理教師一起為八年級物理入門學生表演物理魔術,突出加強了實驗觀察與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開發利用初中學生好動心里特征的正面效應,用實驗趣味啟發學習興趣,進而轉化為學生的積極求知動力,以至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其中一個突出實例就是:有一個學生因物理實驗的妙趣而產生了濃厚的物理興趣,積極大量地參與小實驗和小制作,增長了基本技能,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中獲得了基本物理知識。物理考試時總能取得九十多分的優良成績,而其他學科成績卻在七十分以下。 2.教師教學語言表達中的趣味性 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表達形式上的藝術美是一種很重要的基本教學能力。其中教師講課時語言感染力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天真活潑、好奇敏感的初中學生而言,效果尤其明顯。語言風趣、講解生動,使學生愿意聽講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夠讓他們在較為輕松的環境中接受知識、增加技能。這是每位物理教師應具有的一項基本功。 記得我剛走上教育崗位時,學校里有一位化學教師上課的語言特別有趣,學生上課感到很“有勁”,教學效果也相當不錯。據了解,這位化學教師是一位藝術天才,他在吹拉彈唱方面有一套,善于表演,善于模仿各種聲音。因此這位教師語言表達上很有特點,有時上課講解中還不斷夾雜些地方話,盡管這不規范,可趣味性強,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其教學效果卻不錯。 3.現代教學設施應用中的趣味性 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計算機及其網絡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動了教育技術的發展,各種現代化教學技術走進了課堂。各類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和自制課件已經成為教師教學的得力工具。這種可延遲再現的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涵,也擴展了教學外延。那么,好的教學軟件是運用這一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必備條件。許多青少年非常喜歡電子游戲,為此他們可以廢寑忘食。為什么,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游戲軟件本身設計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年齡特點,具有青少年所喜愛的趣味性。這說明教育輔助軟件的趣味性是激發教學對象產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自制課件,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可以形象直觀地把一些現象展示出來,擴展學生的想象空間,激發求知欲望,維持學習興趣,也是很重要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