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優選九篇

時間:2023-07-10 16:29:2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中西方茶文化差異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中西方茶文化差異

第1篇

一、文化與商業

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它是人類通過社會實踐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關于文化的定義,國內外學者提出過各種觀點,但都無法形成統一的看法。A.L.Kroeber和ClydeKlukhohn就曾在他們1952年發表的著作《文化:概念與定義之回顧》(Culture:ACriticalReviewofConceptsandDefinitions)中收集了近300個有關文化的定義。著名學者胡文仲認為:1)文化是人們通過長時間的努力所創造出來的,是社會的遺產。2)文化既包括信念、價值觀念、習俗、知識等、也包括實物和器具。3)文化是人們的行動指南,為人們提供解決問題的答案。4)文化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后天所學會的。5)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據不同的價值觀念區分不同的文化。而商業是人們從事的經濟貿易活動,隨著現代社會的迅速發展,商業也隨之逐漸成熟,從最初的只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演變成越來越注重商品給消費者帶來的精神方面的體驗。而要提高商品的體驗價值,就要給商品注入一定的文化因素。同時,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也在不斷地變化,他們不再只是簡單地追求實用,而是更看重商品的文化價值。所以,商業和文化的關系越來越緊密,文化對商業的影響日益突出,并已成為商業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商業文化也就這樣悄然地出現了。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商業活動也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它所創造的成果自然也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商業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歷史上,商業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進步。比如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就承載了商業的繁華和文化的共融。所以,文化的進步始終離不開商業。商業不僅能把商品和先進的生產方式傳播到其所到之處,還能把各種文化形式帶到各個地方,并與當地的文化進行交流,使得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能取長補短,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恩格斯曾說:“商入對以前一切都停滯不變,可以說由于世襲而停滯不變的社會來說,是一個革命的要素?!薄艾F在商人來到這個世界,他應當是這個世界發生變革的起點?!庇纱丝梢姡虡I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始終起著重要作用。商業文化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也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二、中西商業文化的差異

中西文化的差異必然導致了中西商業文化的差異。用文化差異來解釋國際商務中的所有問題是十分荒謬的,但如果否認真實和深奧的文化差異的存在,并否認它給全球商務活動帶來了很大影響,則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因此,我們要正視中西商業文化的差異。中西文化在各個方面存在差異,比如不同的思維方式、價值觀、行為方式等。同樣,中西商業文化也同樣存在各種差異。如果將人類的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那么商業文化也可一分為二,即商業物質文化和商業精神文化。商業物質文化即各種商品、商業建筑和設備等,比如茶文化和酒文化。商業精神文化即商業習慣、商業理念、商業思維、商業價值觀、商業道德等。這里,筆者將主要分析中西商業精神文化的差異。

(一)商業習慣的差異西方商人通常把人際關系和商業關系區分開來,他們跟生意伙伴往往只談如何合作,不管在正式場合還是休閑場合,所以他們就沒有只跟朋友做生意的顧慮,商業關系比較簡單。然而中國商人一般認為要跟人做生意就得先跟他交朋友,所以會通過飯桌,甚至人情來拉近關系,把對方變成朋友的同時也使他成為其商業伙伴。這種商業理念讓外國商人很不習慣,但如果他們想在中國打開市場,也不得不入鄉隨俗,適應中國的人情世故。

(二)商業思維的差異中西方人的思維差異在商業上也有所體現:中國商人傾向形象思維,而西方商人則傾向抽象思維。中國商人側重由面到點的敘述方式,而西方商人喜歡由點到面進行闡述。中國商人強調以聯系的角度看問題,注重事物的整體關系。西方商人則會將事物分割,進行邏輯分析。比如在商務函電往來中,中國商人往往采用歸納式的表達模式,即先闡述問題再表述自己的觀點。西方商人則通常采用演繹式的表達模式,即先提出觀點再對其進行闡述。在商務談判中,中國商人一般更注重對方的誠意和實力,強調在談判中要隨機應變,缺乏周密的安排。西方商人則更注重談判的布局,即會事先明確目標,確定計劃,收集數據等,對談判的過程和要求非常熟悉。在公司管理中,中國商人認為一切要以大局為重,看重人際關系,認為良好的人際關系會促使業務更好地往來,所以要先處理好各種關系,強調彼此理解,相互支持。西方商人強調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系相對簡單,工作中各人只要按章辦事就可以了,職責清晰,互不干涉。

(三)商業價值觀的差異西方商人以最求利潤為唯一目標,任何活動都要以股東的利益最大化為目的,按期公布公司的財務報表。一旦公司出現虧損,通常就要大幅裁員,甚至申請破產保護。中國商人注重企業效益的同時更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即使陷入虧損狀態,也盡可能維護職工的利益,盡量避免破產。在企業經營中,西方商人注重個人利益,平等競爭。中國商人注重整體利益,講究人情世故。在企業管理中,西方商人向往進取精神和創業精神,而中國商人則認為創業容易,守業難,因此向往領導才能和守業能力。

(四)商業道德的差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商業道德的基本內容是: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文明經商,禮貌待客;遵紀守法,貨真價實;買賣公平,誠實無欺等。中國商人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賺錢,他們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闭嬲纳倘藭ㄟ^賺錢來滿足自身甚至是他人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而西方商人從事商業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在資本主義初期,他們會通過慘無人性的手段榨取他人的勞動來賺錢;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里,他們則會千方百計地從消費者身上賺取更多的利潤。

三、中西商業文化沖突的應對策略

中西商業文化的差異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各種沖突,這些不同商業文化間的沖突也屬于跨文化沖突的一部分,因此要解決這些沖突就需要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尋求方法。

(一)跨文化交際理論中西商業文化的交際也是跨文化的交際,因此合理應用跨文化交際的理論對解決中西商業文化沖突有很重要的作用。1.跨文化交際研究的發展跨文化交際研究始于20世紀20年代。二戰后,美國迅速崛起,成為超級大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也面臨著由文化差異引起的各種交際問題,從而促使學者們進行文化差異的研究。20世紀50年代末,愛德華•霍爾(EdwardHall)在其《無聲的語言》(TheSilentLanguage)中率先提出了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的概念,為跨文化交際學理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0年,許國璋發表了Culturally-loadedWordsandEnglishLanguageTeaching,標志著跨文化交際學在中國的起步。2.跨文化交際理論戴曉東認為,跨文化交際是不同文化群體以及不同的文化成員互相交換信息、相互溝通、共同建構意義和身份的過程。一直以來,國內外的許多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跨文化交際理論進行拓展和深化,其中丁允珠和歐埃特塞爾的跨文化沖突管理理論比較有影響力。他們認為,跨文化沖突管理主要受到四個方面因素的影響:1)定位因素,包括文化價值模式、個人屬性、沖突規范和面子的關切;2)情景與交往范圍的特征,包括群體的內外界限、關系參數、沖突目標的評判和沖突程度;3)沖突過程因素,包括沖突方式、維護面子的策略、情感表達以及沖突的節奏;4)處理沖突能力的特征,包括得體性、有效性、滿意和成果。①它們的內在邏輯是交際沖突首先受到定位因素的制約,并影響到情境因素,且在過程因素中得到更直觀的體現,沖突管理能否成功取決于得體性、有效性、滿意和成果等因素;沖突管理的結果又影響到文化價值定位及其他各個方面。

(二)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解決之道廣義而言,只要兩個對象之間的需求無法搭配或相容,我們就可以說,他們處于沖突的情境之中。由于中西方的商業文化存在差異,必然就會有各種商業交際的沖突。因此,要解決沖突,就必須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積極尋求有效的方法。1.提高對中西方商業文化的認同每個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積淀。東西方商業文化之間存在很多差異,甚至有人認為它們是背道而馳的。西方人在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本質驅動下,形成了一種完全靠剝削勞動力或吸引消費者來賺取利潤的商業模式。對他人缺乏關愛精神。而東方人深受儒家提倡的道德觀念影響,在利益驅動的現代商業社會往往仍會遵循有些道德準則,比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是不管哪種文化都有其利弊,西方人擅長用富有邏輯的理性思維來對待經濟,缺少感情因素。而東方人擅長用感性思維對待經濟,缺乏嚴密性。兩種不同的文化需要相互交融才能煥發新的活力,任何固步自封的排他行為都會給自身帶來不良后果,導致經濟停滯不前,落后挨打。要進行良好的商業溝通必須要平等對待不同文化,具有開放的精神。2.進行適當的商業文化調整在實際商務活動中,要主動提高文化意識,加強自身文化修養,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和對方文化,多站在對方文化的角度理解他們,探索有利于雙方的交際模式,會有助于贏得對方的尊重,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在商業文化的交流中,要包容不同的文化,互相吸取對方的文化精華,摒棄文化糟粕。比如中國人容易安于現狀,講究面子,缺乏競爭意識,應多吸取西方文化的長處。但西方人太強調自我,不利于家庭穩定和社會團結,也應摒棄,需要學習中國的集體意識。此外,還應該把西方的商業習慣及商業理念同東方的商業價值觀相結合,取長補短,孕育出新的商業文化。

四、結語

第2篇

關鍵詞:中西方禮儀,起源,交際,餐桌,服飾

在當今全球化時代,中國改革步伐加快。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禮儀之間的不同給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交往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因此,了解中西方禮儀文化之間的差異就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中西方禮儀文化起源的差異

中國禮儀起源于原始社會時期,最早為宗教祭祀活動。由于人們對大自然的一些現象不能科學地解釋(如:雷電,山蹦,地震等),便對自然產生敬畏。于是運用一些祭祀活動來表達自己的崇拜之情,也用來祈求風調雨順、降福消災。在原始社會中、晚期(約舊石器時期)出現了早期其他禮儀形式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約1.8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用穿孔的獸齒、石珠作為裝飾品,掛在脖子上。在他們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鐵礦粉,舉行原始宗教儀式,這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葬儀。

西方禮儀最早萌芽在中古世紀希臘。禮儀發展最初為宮廷規矩,后在美國得以迅速傳播,并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其在人們生活中日趨合理化、規范化,并迅速形成體系,被國際社會認可,成為西方國家共同遵循的禮儀規范。

二、中西方交際禮儀的差異

1.稱謂禮儀的差異

在中國,同輩之間可以直接以姓名稱呼對方,而對長輩,若直呼其名則會被認為是很不禮貌的行為。然而在西方,這方面則比較隨意,他們習慣對等的稱呼,習慣直接以名字稱呼對方,不過則一般限于兩者以前見過面。若是第一次見面并不知道姓名的人,一般會以Sir,Madam稱呼對方,這種稱呼方式要單獨使用,如果是Mr,Miss,Mrs.等則要與姓氏一起使用。

在中國,人們還喜歡使用直接以某人的職位來稱呼別人,如張處長,李院長等等,而在美國,人們很少直接用職務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只用于法官,高級政府官員,醫生,法官等。

2.交談禮儀的差異

在西方,人們崇尚個性,個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們日常交談不涉及個人私事。有些問題是他們忌談的,如詢問年齡、婚姻狀況、收入多少、、競選中投誰的票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禮的。看到別人買來的東西從不問價錢。見到別人外出或回來,也不問“你從哪里來?”或“去哪兒啊?”而中國人則比較熱情好客,喜歡噓寒問暖,飽含熱情。

另外,美國人還十分講究“個人空間”。兩人談話時,不可太近。一般以50公分以外為宜。不得以與別人同坐一桌或緊挨別人坐時,最好打個招呼,問一聲“我可以坐在這兒嗎?”得到別人允許后再坐下。

3.告別禮儀的差異

西方朋友告別時會說:“我會保持聯系”。其實,這句話僅僅是一種告別詞語,相當于“再見”,說話人并無他意,更沒有作任何許諾,沒有必要刻意等待他的聯系。此外,西方人在別人家做客如果想告別,要提前幾分鐘將告別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達,并征得同意才可以離開。如果突然說“我還有事情,得回去了”,隨即站起來和主人告別,這在西方國家是被認為是失禮的舉止。

中國和西方國家在見面打招呼,介紹別人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差異,只要平常多注意觀察這些差異,就能發現并注意,從而更好地進行交流。

三、餐桌禮儀的差異

1.座位安排的差異

中西雙方都講究宴請賓客時的座次安排。中國傳統上常用八仙桌,對門為上,兩邊為偏坐。請客時,年長者,主賓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順序坐偏坐,以左為尊。西方宴請賓客一般用長桌,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后按男女主賓和客人的一般次序安排座位,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坐,夫婦也分開坐。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稍高,男士要為右邊的女士拉開椅子方便就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

2.餐桌上取食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在餐桌上以勸酒勸菜為禮貌,以顯主人的熱情好客。而西方人則不同,他們絕不會勉強別人,客人一般隨女主人動作。主人若詢問想吃點喝點什么,客人應如實回答,客人如果謝絕,主人也不再勉強。中國人則會主動拿茶或飲料,并不斷添茶。西方客人面對這一情況往往會不知所措,因為他們不了解中國的習慣,中國人不得習慣是不能呢讓杯子空著,空著說明主人沒招呼好客人。

四、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喜歡穿保守式樣的服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帶耳環的習俗。而在平時,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褲。在穿戴上,英國人是最講究的,在交際應酬中,非常重視紳士,淑女之風,在參加宴會時,要穿燕尾服,頭戴高帽,手持文明棍或雨傘,這是他們的標準行頭。女士穿深色套裙或素雅的連衣裙,莊重肅穆的黑色是首選顏色。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臺,中國人的服裝分中式服裝和西式服裝兩大類,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貌和體系,在式樣、外形、結構、風貌特征、色彩、圖案、審美文化方面均不相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并無二異。

五、中西方禮儀差異的原因

一般來說,人際交往本質上就是文化,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念體系,這是民族社會在長期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是各種地理氣候,政治生態,經濟等因素的無形凝聚,已成傳統,相對堅固。它是一種思維習慣,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在與作為異己文化的載體―外國人的交往中,又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價值取向上的比較碰撞或融合。價值觀念體系雖然看不見,摸不著,處于五形,但卻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對文化群體具有規定性和指導性作用,是這個文化群體無意識的民族性格的基礎。

另外,中西方文化環境和的不同,使得各國的人民有著基本上完全不同的道德標準體系和價值觀。禮儀是與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對應的,由于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

當今世界的禮儀內容更加廣泛和復雜,這就需要我們在保持原有禮儀的基礎上去適應和接受西方禮儀,在努力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禮儀傳統的同時,注意吸收西方優秀的文化成果,豐富更新自己的傳統文化。我們應在適當的場合使用適當的禮儀,既反對全盤西化,也反對抱殘守缺。只有認清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適合中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達成和諧社會的理想。

參考文獻:

[1] 于興興,郝愛娟.《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禮儀》[C]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

[2] (美)艾米麗勃朗特.《禮儀》[C]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 曹明義.《體驗西方禮儀》[C]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4] 魏南.《中西方禮儀差異》[J]科技信息,2011.

[6] 孫愛珍.《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N]山西:山西教育學院報,2002.

第3篇

關鍵字: 中西文化 ,文化差異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的高速發展,使得我們居住的地球日益變得狹小,東西方的綜合,不僅已經成為一種共同的口號,而且目前在處在穩步而順利的實現過程當中。為了求得人類文化的共識和相互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同樣也得到的廣泛的發展和長足的進步。

一、中西方文化在飲食結構上的差異

漢族傳統的飲食結構以植物性食物即五谷為主食,以蔬菜及少量魚、肉、蛋奶、果品副食 。漢族的傳統飲料主要是茶和酒。漢族一般采用一日三餐制,城市居民多將晚餐、農村居民多將午餐作為三餐中的重點,飯菜比其兩餐豐盛。漢族傳統的飲食方式是共餐制,它體現了漢族傳統倫理副道德中的群體精神。然而,對于西方的國家,膳食多數是一日四餐,即早飯、午飯、茶點和晚飯。在西方國家諸如英國,人們常吃的主菜是烤肉。此外,常見的菜肴是罐燜肉、炸魚薯片等。西方國家的人們還酷愛飲酒,如威士忌酒就馳名世界。

二、中西方文化在姓名與稱謂上的差異

漢族人的姓氏一般隨父系,從字數上看,漢族之姓氏以單字為多,漢族人大多有小名和大名。漢族人的名絕不能和父親等長輩相同,漢族人比較注重大名,不論是幾個字,在字形、字音、特別是字義上有許多講究。例如,字形搭配要勻稱、協調,字音要清晰、響亮而且悅耳,字義力求富有吸引力,能給人以深刻印象。從字義表達上,主要有情景名、教誨名、期望名、祝愿名、志愿名等幾大類型。對于西方的國家來說,姓名的排列既是姓在后名在前,姓名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本人名 中間名 姓。本人名也稱教名,受法律承認的正式姓名。中間名的選擇范圍主要限于父母長輩或父母的親朋好友的姓名,可以是母親的姓,也可以是父親或祖父的名,或者是父輩的好友或名人的名字。婦女在未婚時使用父親的姓,結婚后改用丈夫的姓。在西方國家,由于姓名太長,書寫起來麻煩,所以常常將姓前的名縮寫。例如JohnStuartSmith,可縮寫為J.S.SmithJohn S.Smith.

三、中西方文化在社交禮儀的差異

漢族人相見現有握手、問候等禮節。一般說來,男性相見時是彼此趨前握手,女性則多習慣于點頭或微笑。男性與女性相見若行握手禮,則應由女性先伸出手來。若是初次見面,或在比較莊重的場合,晚輩對長輩還要行鞠躬禮。在行相見的同時,雙方互致問候?,F在最流行、最簡單的問候語是“你好” 或“早上好”、“晚上好”等。此外,有些詞語在人們的觀念中認為說出來不吉利,因而也屬于禁忌話。例如:大年初一禁說“病”“窮”“霉”“敗”“死”等。坐在船上禁說“翻”“沉”等。在西方的國家,在介紹兩人相識時,應首先把年輕的介紹給年長的,把地位較低者介紹給地位較高者,將男子介紹給女子,不能將次序顛倒。介紹完畢,雙手往往以握手表示愿意相識,但握手亦有講究。一般是年長者、位高者和女子先握手,年輕者。位低者和男子即伸手相握,如果前者不先握手,后者不應冒昧強求。而應點頭微笑致意。握手應用右手且要摘去手套,握手時應注視對方,與女士握手時使勁不能太大。在社交過程中處處體現女士優先的原則。拜訪他人時,一定要事先預約,預約應當提前一定的時間,以便對方作出安排。一旦約定之后,必須準時赴約,遲到早到都是不禮貌的。

四、中西方文化在服飾上的差異

漢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服飾是傳統服飾。漢族傳統服飾有三個總的特點長期得到傳承。其一是等級區分。社會各階層之間,人們的服飾不同。其二是常服和禮服之分。各種禮儀活動多有專用的禮服與日常生活所穿的常服明顯不同。其三是服裝樣式寬大,裹衣博帶,袖長腿寬。漢族的首飾:女性有各種簪子、耳環、項鏈、戒指、手鐲、手鏈、足鏈等,而男性首飾多以 戒指為主。對于西方的國家的人來說,衣服要力求美觀,如男要平肩,女要束腰,衣服平整,褲線筆挺,既要突出優美的線條,又要掩蓋身體的缺陷。在某些特定的場合,西方國家還保留了不少傳統的服飾。例如,法院正式開庭時,法官仍然戴上假發,身穿法官黑袍;教堂做禮拜時,有的牧師要披上長袍等等。

五、中西方在傳統節日上的差異

漢族的傳統節日約有150個,但最為重要的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是中國最歷史、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是以辭舊迎新、慶祝祝福為主題的綜合性大節。元宵節在農歷正月十五,此夜為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上元節。清明節在公歷4月5日前后,因“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矣”得名。端午節是夏季最重要的漢族傳統節日,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中秋節是秋季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由于此夜月亮明倍于常時,成了團圓的象征,又稱團圓節。重陽節在農歷九月初九,故又名重九節。古以九為陽數,重九故稱重陽。而西方國家,圣誕節、復活節、情人節、愚人節、圣靈降臨節、感恩節、父親節、母親節等都是重要的節日。圣誕節即耶穌誕生的日子,是所有信奉基督教的國家最重大的節日。2月4日為情人節,4月1日為愚人節、母親節為5月的第二個星期、父親節為6月的第三個星期。

六、中西方文化在上的差異

漢族沒有全民族一致信仰的完全意義上的宗教。漢代以后,儒學曾經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為漢族社會各個階層所普遍接受和信奉。但儒學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宗教。當前,從的情況來看,是道教、佛教、天主教、新教諸教并立,各有一部分漢族信徒。漢族產生的完全意義上的宗教是道教,形成于東漢末年都魏晉南北朝時期。除道教外,漢族還有一部分人信仰佛教、基督教等外來的宗教。西方國家的公民均享有的自由,所以西方國家的復雜多樣,世界各大宗教,各種教派應有盡有。各種享有大致平等的地位,基本不存在宗教歧視。但總體上看,英語諸民族最主要的信仰仍是廣義上的基督教。圣公會不僅是英國的國教,而且也是基督教新教三大派別之一。其中兩派為路德教和加爾文教。

七、中西方文化在迷信與禁忌方面上的差異

在中國,“正月里不許剃頭”即為一例。寓意為“正月里剃頭,死舅舅。”“二月二剃龍頭”寓意為一年中健康,人們生龍活虎。在春節期間,不能說“死”字,如果不慎將碗杯打碎,要說“歲歲平安”等等。在西方國家,人們普遍認為是黑貓主兇。盡管養貓養狗之風盛行,但一般不養黑貓。而馬蹄鐵則被認為是吉祥之物,如果誰在路上撿到馬蹄鐵,就一定會有好運降臨。另外,碰撒了鹽被認為是惡兆,預示要發生口角或與朋友斷交。打破鏡子更是兇兆。即使家中不死人起碼也要七年不順。在禁忌方面,13被認為是不祥的數字,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開。星期五同樣也被視為不祥的數字,此外,一根火柴或打火機不能一次點燃三支煙,認為這樣會給第三人帶來不幸。不要打聽他人的隱私。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不能光注重語言的教授,更應該融入中西方文化的了解,這樣才能對中西方的語言文化有更全面的領悟。

參考文獻:

[1]中外民俗概要 張世滿 王守恩編著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5

[2]中西戲劇比較論稿 藍凡著學林出版社 1992

第4篇

思維方式則體現出許多的差異。從思維方式認識了解和研究中西方文化差異,能夠加深彼此之間對不同文化環境的認識和理解,增進信

任和實現跨文化交流與合作。

關鍵詞 思維方式 中西方 文化差異 跨文化傳播

思維方式因人而異,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決定著不同民族和群體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就世界文化的共同發展而論,各種文化群體既有人類所共有的思維規律,也有在各自文化氛圍中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思維習慣和方式、方法,如果凝聚到中西文化分析比較的層面,這也就包含有不同文化基礎上的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性。

一、思維方式與文化的聯系

思維方式與文化的聯系,既表現為文化的整體特征對思維方式的制約,也表現為思維方式對文化的影響。文化對思維方式的制約,決定了由特定歷史階段的特定文化孕育出的不同思維傳統,既有共同性的一面,又有特殊性的一面;思維方式對文化的影響,則決定了不同文化在文化心理乃至觀念系統等方面的深層的結構性差異。而基于這一理解,有的學者則把西方文化概括為:以邏輯思維為基本認識工具,以探求現象的因果關系和規律為目的的科學精神和文化。

二、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

(一)感性直覺思維與理性邏輯思維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感性的、直覺的,因而是模糊的;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則是理性的、邏輯的,因而是清晰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宇宙觀是氣的宇宙觀,氣的世界一開始就是模糊的。這種思維方式使得我們不能對事物進行嚴格的定義,不能進行邏輯的推理,更不能檢驗對錯。與中國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一開始就具有明晰的特征。古希臘第一位唯物主義哲學家泰勒斯就指出:“水”是萬物的始基。是如此的確定,以至于再前進一步就得否定它,這正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否定中前進,具有著一定的理性分析思維。

(二)整體優先與細節分析

在對思維的基本的智力操作上,中國人偏向于綜合思維和整體優先,而西方則偏向于細節分析的思維模式。對于西方人而言,要弄清楚一件事物,必須要首先把事物進行分割和拆開,才能弄清內部的結構。中國人在看待事物的時候,不是就事論事,把事物進行拆分、解析,而是把事物當成一個整體看待,充分注重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聯系,并把以往對待其他事物的經驗移植到這里,進行類比式的判斷和猜測。

(三)倫理思維與科學思維

中國是一個倫理的國度,倫理思維模式已經深入到了民族骨髓,而西方人則更注重科學思維。中國人注重人事、習慣人治并通過人治來實現政治一體化的思維方式。與古代中國人思維方式不同,西方人更注重科學的思維方式,西方人面對世界,通過理念或邏輯結構,使之變成一種可以交流的東西,以便所有人都能夠依據公認的統一尺度決定對它的取舍。

(四)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

中西文化都注意到了事物的矛盾對立,然而中國文化更加強調的卻是“統一”,注重求同的思維方式,強調天、地、人為萬物一體、和諧共生。而在西方文化中,更加強調的是“對立”,即求異,強調矛盾的斗爭性的思維方式則是普遍的,西方人追求個體生存的意義,在面對群體和整體時,認為那是一種異己的、壓抑自我的力量,個人應該隨時抗拒這種異己的力量對自我的吞噬。

三、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文化根源

思維不僅是自然界高度發展的產物,更是人類社會發展、認識水平不斷提高的結晶。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最主要的是根源于文化因素。

(一)文化發展特點不同

中國的文化屬于一種靜態文化、一種國家文化。其傳統文化的產生與發展的經濟基礎是農業經濟。在這種經濟基礎之上,形成一種封閉式和內向式的上層建筑的制度形式。中國傳統的居住形式以家族聚居為主,這種安居樂業的居住模式容易促使靜態文化模式的發展,尊老和祭祖現象必在這種模式下產生,家族觀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漸形成并根深蒂固。這種靜態文化模式促成中國仁、孝、禮、信為核心的貴和尚中的中庸思想??偟脕碚f,中國文化是突出整體效果的文化模式。

而西方文化則屬于一種動態文化、一種斗爭文化。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環境、氣候促成了流動性較強的文化。古代歐洲人利用海洋優勢,發展海洋貿易和海洋運輸等商品經濟。在這種經濟基礎上所產生的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觀念相對薄弱,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等價值觀念得以發展傳承,由此產生的競爭意識、斗爭文化更是西方文化發展的原動力。在這種經濟基礎上所產生的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和開放性的特征。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爭”為核心的文化思想觀、以自然科學和科研為核心的文化發展特點。

(二)宗教文化影響不同

中國人受儒家文化影響頗深。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人孔子所創立的儒學主張天人合一,即尋求人與周圍環境、自然界的協調。這種注重天人合一、追求和諧的文化精神不僅是中國文化中的寶貴資源,而且在解決當今世界生態環境惡化、戰場沖突等全球性問題上也發揮重要的影響作用。

而西方人則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浇炭隙松系鄣慕^對和永恒的存在?;浇套非笕巳俗杂善降鹊挠^念,“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義充分說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獨立的特點。個人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個人本位、自我中心,這種個人本位思想使即使親人間的界限也劃分得非常明確。由此看來,西方宗教精神是完全對立于世俗世界,它所關注的是人如何超越這個充滿罪惡的現實世界。

四、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對跨文化傳播的影響

(一)思維方式的差異形成不同的表達方式和言語方式

思維方式的差異首先造成的就是言語方式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在文風上,中英文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比如對于記敘文,英語讀者習慣于一種以直線式展開占主導地位的思維過程,而那種含蓄委婉、曲徑通幽式的文風則只有中國人才會欣賞;對于議論文來說,中國人往往用具體的物象來表達深奧、抽象的道理,這種“取象類比”的方法寓義于喻,使人在獲得豐富的聯想的同時深刻領悟到某種道理。而西方人對議論文所采取的是冷靜的邏輯論證,語言樸實、層層推進、結構清晰嚴謹,而且多用長句子。中國的表達和言語方式往往是詩意的,而西方的表達和言語方式則往往是冷靜的、邏輯性強的。

(二)思維方式的差異形成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西方在人生觀和價值觀上最明顯的不同就是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區別。在中國人的社會氛圍中,祥和、安寧、合作、順從始終占主導地位,每個人既依賴和順從于集體,同時又從集體中獲得安全與關照。西方人強調個體與集體的對立和不協調,他們更注重個人的存在,個人的價值和自我的實現,在邏輯上認為他人是自我實現的障礙。在西方人看來,個人的權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別人對自己的關心愛護有可能被認為是對自己自由的干涉。從這一點出發,西方人的自衛心理和危機意識比較強,他們的冷漠可能是出于對他人的尊重,而中國人的熱情卻有可能被看作是對其權利和自尊的侵犯。

(三)思維方式的差異形成不同的行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中西方由于思維方式的差異而導致行為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差異。英語中的“我”不論在任何語法結構中始終是大寫的“I”,而中國人對別人往往自稱“在下”、“不才”、“敝人”等,這樣的說法會令西方人認為你非常不自信,而西方那種直來直去的說話方式也同樣會讓中國人覺得不舒服。中國人人際交往時往往不分你我,工作一起干,吃飯付費誰付都是一樣的,而且往往是搶著付錢,而西方人則是明確地分清是非和你我,不論做什么事情都是“先小人,后君子”,彼此之間保密隱私并不認為是不信任,而且,像中國人那樣隨便打聽別人的收入、年齡和私生活,反而會被認為是極不禮貌的行為。

結語:

任何一個文化群體的思維方式都是發展變化的,了解文化群體的思維方式的差異,使思維方式相互融合,幫助不同文化的人們理性、客觀地剖析和校正民族傳統,實現對傳統思維方式的超越,促進人類社會文化的傳播發展與相互融合。

參考文獻:

[1]中村元.中國人之思維方式[M].徐復觀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2]謝亞平.中西方文化差異與思維表達方式[J].天津成人高等學校聯合學報,2003(2):84~85.

[3]周義,徐志紅.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5篇

關鍵詞:日常用語; 中西方文化; 差異

【分類號】:J523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 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 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當的文化差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直接反映著文化的差異。 拿日常生活來講, 如果認真地分析一下日常英語和漢語, 并試圖找出其中的差異, 我們就會對英語和漢語及其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社會交往的差異

1. 打電話

打電話的對話,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規則。教師在教學中要提醒學生用以下常用語:“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要說:“Is that ××× speaking?”而不說:“Are you ××× speaking?”。談話結束時,英美人大多會說“Thank you for calling.”因為在他們看來,給人打電話一是要花錢,二是要花時間。中國人沒有說“謝謝你打電話來”的習慣,所以有時候會給英美人留下“無禮”的印象哦。

2. 社交禮節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在社交禮節方面,英語國家和中國也有著許多的差異。如中國人見面經常說“你吃了沒有?”或者“到哪去???”等之類的問候語和客套話,而英語國家的人打招呼常用“Hello”, “Hi?!比绻磺宄h文化的差異,在見到外國朋友時用 “Have you eaten?”(你吃了么?),“Where are you going? (你要去哪里?)?!?打招呼就會帶來很多不便和尷尬。

3. 習俗

英國有句俚語,do as the Romans do.(入鄉隨俗)。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在習俗方面差異也很大。如,當外國人向你贈送禮物時,你不當面打開,他會認為你不喜歡他的禮物;到外國人家做客,如太注重中國的餐桌禮儀,別人會認為你不喜歡他的食物。飲食習俗方面,到英美人家做客,菜要太多,吃不完留在碟子里是不禮貌的,所以寧可第一次少要一些,吃不飽,可大大方方地跟主人說“Oh,it’s delicious!”并再要些剛才吃過的菜。另外,當主人給你添菜或問你要喝什么時,你若過于客氣,就可能吃不飽,因為在英美兩國,一再問人家要不要食物,或是強塞食物給客人也是不禮貌的,在英美國家里,主人請客人吃喝什么,客人從來都很干脆,想要就說要,不想要,就說:“No, thank you.”在這方面,中國人往往是“言不由衷”的,明明肚子餓,嘴上卻說不餓;直到主人一請再請,客人才慢條斯理地“恭敬不如從命”。這也是很大的差異。

二、言談的差異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后,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應該到醫院看看)?!辈涣?,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后,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夾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三、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過飯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兒?。??”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氣很好,不是么)?”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像“慚愧”、“哪里”、“寒舍”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謝謝)”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倍鞣饺苏彀选皌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請隨便用)!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再見)!”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見)!” “Good night(晚安)!”

四、餐飲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過了對營養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并沒有什么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出很難聽的聲音。

中西方的語言文化有著很多的差異,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要求我們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為人類的文化發展歷程,這些東西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部的叛離,都不利于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只要平常交往中, 注意觀察、對比、分析, 相信差異的存在并不會妨礙我們之間的正常交流與合作。

參考文獻

【1】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2】 方文惠主編,《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福州

第6篇

中華文化是孕育在神州大地上的文化,其地理環境從整體性來看,《尚書》中是這樣描述中國的地域范圍的,“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备鶕渡袝防斫猓袊牡乩砀窬质?,東臨茫茫大海,這是古人難以預約的天然屏障,西北則是荒涼沙漠,西南這是高原聳立。由此可見,創造中華文化的人民們生活在一個與外界基本隔絕的領域,概括起來說,中華文化的生成環境是一個半封閉的大陸性環境。但也正是這個半封閉的大陸性環境,使中華文化避免了許多西方游牧民族的侵襲,因這種天然屏障是當時生產力落后的游牧民族無法跨越的鴻溝,這正好使得中華文化在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下,不斷的繁榮與發展。從氣候與地形方面來看,中國的領土版圖跨寒帶、溫帶、亞熱帶與熱帶,地形則是西高東低(以平原為主),呈三級階梯狀分布,降水量也是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遞減,因此在中國大地上形成了許許多多不同的民族,。

西方文化的生成環境主要集中于地中海、兩河流域以及尼羅河流域,例如蘇美爾文明、愛情海文明、邁錫尼文明、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以及希臘羅馬文明都誕生于此。這片區域最主要的特征是寬闊的海洋性特征比較明顯,于是西方文化是由游牧文明(捕獵文明)進化演變而來的。總而言之,西方文化的生成環境是寬敞的海洋性環境,這種環境在古代社會,使得游牧民族流動性強,而政權也不斷的更迭(這種更迭不同于中華民族政權的內部更迭,而是外部政權的取而代之),經常使得某些地區的文化不能得到平穩發展,是西方文化導致斷層的重要原因。

二、中西方文化在類本質層面的差異性

中西方文化的類本質突出的是兩種文化的主要特征,并不是說中華文化有的特征西方文化就完全沒有,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兩種文化畢竟還是存在著文化的共性特征。中西方文化的類本質特征到底是什么呢?本文僅從中華文化的主“靜”特征與西方文化的主“動”特征作簡略論述。

從中華文化的生成環境來看,中華文化發展的經濟基礎是農業的發展,在中國的傳統農業社會,“民以食為天”是很正常的現象,農業不僅是立國之本也是人民的生存之基。農民也就不得不禁錮在土地上進行自己的農業生產活動,加上沉重的封建租稅,徭役負擔,人們只愿專心從事農事活動,而不愿意冒著風險去下海經商或者另謀生計。同時封建社會高度的中央集權制度和嚴密的戶籍制度等,減少了人口的流動性。于是中國的古代社會是寧靜的村莊和勤勤懇懇的農民組成的平靜畫面。因此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化也多少帶有“主靜”色彩。詩經中的《碩鼠》篇描寫的生活場景,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陸游的“把酒話桑麻”等許多的詩詞歌賦都凸顯了中華文化的“靜”的意境。尤其是15—17世紀的中國文化“靜”得像一灘死水。在八股取士的影響下,幾乎失去了生機,史學界的乾嘉學派沒有創新,思想界的萬馬齊喑,文學界除幾部《紅樓夢》、《西游記》可圈可點外,這種“靜”的特質差點斷送了中華文化的命脈。

然而西方文化截然不同,從古代時期,西方文化的基礎是城邦文明的興起,無論是希臘羅馬還巴比倫,其游牧民族是創造的主體,他們馳騁草原,繁衍生息,創造了不遜于農業民族的文化。就是他們這種流動性強的民族造就了西方文化“動”的特質。早期他們四處奔跑狩獵,后又進行海商貿易,這使得在他們眼里“商業的價值高于一切”,從某種程度上說,西方文化也是商業文化的代表。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動”的特質愈發明顯,他們開始侵略擴張,使其他民族臣服于他們的鐵蹄之下。

三、中西方文化在連續與斷層層面的差異性

所謂文化的連續性與斷層性就是指這種文化從產生到發展的過程中有沒有出現過中斷的現象,按照這個邏輯來看,我們分析中西方文化時,不難發現,中華文化是連綿不絕的,西方文化是斷斷續續的。

第7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中西方文化;差異

文化作為人類活動的方式及產物,本身就具有很多超地域和超時代的共通性。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以及交通、通訊、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當代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日趨頻繁,其規模之大、范圍之廣、速度之快及影響之深為任何時代所無法比擬,不同文化間的共性增多、差異減少將是必然的大趨勢。怎樣把它們有機結合起來,避免因思維方式、價值觀以及民族信仰的不同而造成理解的困難乃至失誤,是語言工作者應該高度重視的,要求語言工作者對源語言和目的語都有較廣的知識面和較深的文化底蘊。

文化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種歷史進程反映人類的文明程度;是一種社會現象反映社會的發展情況;是一種生活方式,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是一種民族現象,反映民族的獨特風格。在對文化的理解過程中,我們應該立足本國文化并穿梭于他國文化,爭取做到“雙面手”甚至“多面手”。

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1.語言差異

語言常常被認為是映射文化的一面鏡子,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存在著差異;同一種語言在意思上和表達上也存在巨大的差異;語言本身可被認為是一種社會制度。如果在國際上語言使用不恰當,就會造成歧義,引起誤解。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福娃”的英文名字由friendlies更名為FUWA,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一,在其發音上,friendlies與friendless(沒有朋友)發音雷同容易造成誤解;其二,在單詞讀音上會認為friendlies=friend(朋友)+Lies(撒謊)會產生歧義。

2.思考方式

英語注重運用各種具體的連接手段以達到語法形式的完整。這些句子組織嚴密,層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來了,春還會遠嗎?)一見到if,兩句間的邏輯關系便一目了然。而漢語則很少使用連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亂,概念、判斷、推理不嚴密,句子間的邏輯關系從外表不易看出。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這些差異反映了英漢民族思維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視邏輯思維,而漢民族重悟性,注重辯證思維。

3.價值觀差異

價值觀念的不同表現在人們對時間觀念的差異方面。中國文化認為冬去舂來,周而復始,晝夜更迭,季節交替,是一種環形的運動狀態,總體上有時間充裕感,做事慢慢來,因此常常向后看,立足于歷史。語言中許多都是慢字當頭:慢走,慢用,慢慢欣賞,慢慢來等等。中國人總是與過去的老朋友保持長久的聯系,認為老朋友是他過去的歷史人脈,中國文化中還有一種傾向,相信輪回,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認為這輩人可以為下輩人積德行善。

西方文化認為時間是一切事物的吞噬者,它是一種線性單項持續運動,根據猶太一基督教的傳說,事件不是圓形的周而復始的運動,它是有始有終的。線性使西方人總覺得時間一去不復返因而有著強烈的緊缺意識。這種緊缺意識使西方人凡事向前看,一切著眼于未來,他們的意識中多是展望未來,認為“如果我們做事就過去和現在進行爭論的話,那我們就沒有未來了?!?/p>

4.個人隱私差異

對西方人來說,他們從不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make?Are you married?等談及年齡、收入、婚姻狀況、、家庭情況等個人隱私問題,以示對對方的尊敬。西方人寒暄最頻繁的話題是天氣的狀況或預測。但漢語里的寒暄有時還表示對對方的關心。如“你今天氣色不好,生病了嗎?”“好久不見,你又長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比粑鞣饺寺牭侥阏f:“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等話語,即使彼此間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難以回答,因這是不禮貌的。而中國人見面三分熟,在半小時內,對方的家庭情況、個人狀況便了解得清清楚楚。這又是雙方所處的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西方人認為個人的事不必讓別人知道,更不愿讓別人干預。而中國人千百年來住在一個村莊里,離得近,接觸得多,個人生活或私事很難不被人知道或干預。再加上中國人團結友愛,互相幫助,認為個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體的事,故而他們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苫辣,別人也愿坦誠相告。

5.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差異

同一個概念在不同的民族里,它的文化意義是不同的。例如:“?!焙汀癱ow”。“牛”在西方的概念里,是必須在主人的吆喝聲中做苦力的,因此常常比喻人的笨拙。如“COW”有“肥胖者、難看”的意思,“calf”有“呆頭呆腦的年輕人”意思。而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從戰國起就發明了“牛犁”,大大推動了農業的發展。傳統的“農耕”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人,因此便有了“牛勁”、“牛氣”、“牛性”等等?!芭!痹谥袊搜壑邢笳髦趧凇!袄宵S牛”比喻勤勤懇懇,不計報酬,埋頭苦干的人?!袄宵S牛精神”指甘愿自我犧牲奉獻的人的思想品質。“?!币蚕笳髦虉叹箨瘛O裥笳Z“過了河的牛尾巴――拉也不回頭”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6.風俗習慣差異

各國不同的風俗習慣必然造成文化意義的不同。風俗習慣是某個地域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涉及范圍很廣,包括該民族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學藝術等方面。

以中西方顏色習俗為例。“紅”,它的理性義是“像鮮血一樣的顏色”。在漢語中,它是“成功\順利\喜慶”的顏色。而英語中的“紅”則恰好相反,一般多表示“危險,憤怒,極端和犯罪”,如“red alert”紅色警報,“red flag”危險的信號燈。四川牌的榨菜因為在包裝上印有“紅旗”,銷售受到了阻滯,而中國的著名喜劇“紅燈記”如直譯為“The Red Lantern”,那么西方讀者一定會大惑不解,因為國外的“red lantern”是妓院的意思。

第8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表現

我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加深,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社會大眾普遍關注的焦點性話題。在與中西方實際交往的過程中,文化差異的現象時有發生,甚至還存在著一定的沖突和障礙,急需予以治理和應對。因此,必須要基于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具體表現進行分析,站在科學合理的角度和立場,汲取中西方社會文化的優勢之處,改正不足之處;不斷取長補短,完善自我,從而更好地加強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一、跨文化交際的概念

跨文化交際就是特指基于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借助于一種通用語言進行的交往行為。其實質和內涵在于加強整合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差異,旨在不斷加強交際雙方之間深入的交流與協作。

二、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表現形式

跨文化交際與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存在著較多的不同之處,差異性比較明顯,因此,表現形式也各有不同。具體包括:中西方交際原則、交際時間以及語言和非語言交際形式等等方面的內容。

(一)交際原則和模式之間的差異分析

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中西方文化中的個體主義、集體主義以及群體主義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區別,具有較強的對比性。1.中國人交際行為主要來源于家庭和親源的關系,歸屬感較強,體現出一定的集體主義特征。在傳統中國文化中,過于強調家、國、天下的利益;關注群體關系的和諧性與利益性;個體利益包含在整體利益中,集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等等方面。交際行為側重于情感原則,屬于情感型關系模式。2.西方人交際中強調個體意識的重要性,包括個人潛力的發揮和個人目標的實現。側重于個人利益的追求,極力維護私有財產;人人平等、相互競爭、公私分明;在實際交往中,尊重個人隱私,對于像婚姻、年齡以及收入情況等等相關問題一概不在公共場所提及,甚至不能未經當事人允許就私自碰觸他人的東西。因此,西方在交際行為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邏輯性。

(二)交際時間取向方面的差異分析

交際時間也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重要內容,根據中西方在交際原則和模式等方面的差異來看,對于時間觀念來說,也有較大的區別性差異。1.中國在時間觀念上,屬于“圓模式”。由于受到農耕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注重過程的整體思維模式。西方則屬于“直線式模式”,注重時間的起始部分。2.從時間取向來分析,中國強調以過去為主,過于追朔事情的根源,而且強調汲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對人的積極影響,已經成為評價人物的重要參考標準。因此,也存在著較不完善的部分,主要表現在過于守舊、不思進取,缺乏時間緊迫感等等。西方文化的時間觀著重于未來,眼光比較前衛、發展,時間觀念非常強,并不強調一定要遵守傳統習慣。在詞匯的理解方面也有著較大的區別,例如:針對“老”一字,中國對其理解為智慧和高尚的象征,西方則代表著年齡的增大,體力消耗。

三、縮小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的具體措施、策略

通過上述中西方在社會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比較明顯,無論是思維方式、處事原則,還是宗教禮儀和文化習俗上,表現各有不同,已經成為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參照指標。因此,就必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具體實施策略,進而不斷縮小中西方之間的社會文化差異,提高雙方之間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水平。

(一)增強非語言交際能力

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要格外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加大重視程度。例如:在交流模式中,西方人通常會使用眼神來傳遞相應的信息,被定義為“眼神交流法”;中國則不然,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通常很少甚至不會長時間用目光來直視對方。因此,中西方非語言存在的差異比較明顯,要不斷探索和發現二者在交際方式中非語言的影響因素,確保跨文化交際的正常進行。

(二)加大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

要想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必須將理論基礎知識和口語能力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加強二者之間的融合。要加強對語言語法知識和語言發展歷史等等非語言交際能力了解和掌握,不斷加強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的語言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際上,中西方在其社會文化差異性表現非常明顯,在積極全球化大范圍的影響之下,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在經濟、文化、社會的交流中,難免會產生一定的文化沖突和文化障礙。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縮小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任重而道遠,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二者之間存在的差異,要不斷理解、寬容和接納。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積極部分,結合自身地實際情況,找到適合自己的交際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以及傳播,從而促進雙方在國際中穩定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濤.中西方時間取向差異對比研究[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4):381-384.

第9篇

【關鍵詞】商務禮儀; 國際貿易??;文化差異

1商務禮儀中文化差異的具體體現

1.1處事風格差異中國人具有含蓄委婉的特點,而西方人喜歡直截了當。在商務談判中,西方人喜歡直奔主題,直接談論問題。而中國人則傾向于請對方吃飯或給對方贈送禮物,以此來增加對方對自己的了解和信任,從而使得接下來的談判更加順利。中國人對西方人的這種直抒心意的方式表示難以理解和接受,而西方人也不明白中國人這種含蓄、委婉的處事風格。1.2行為語言差異行為語言差異是文化差異的一個具體表現方面,包括:手勢語言、肢體語言、目光語言、體間距離等。在國際商務場合中,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能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間的特點。例如,在商務活動中,最常見的肢體語言就是握手。在西方國家,雙方見面完成握手動作后會立即松開,兩人之間的距離也就隨之擴大;在這一方面,中國人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和敬意,常常會緊握對方的手上下晃動,還會跟對方閑談,握手時間略長。對于中國人的這種握手寒暄的方式,西方國家的人會覺得難以理解,他們認為雙方的距離太近會顯得過于親密,他們想要自己的空間不被人打擾;中國人會覺得西方人的這種時刻保持距離的行為是對自己的防衛和戒備,從而會有一種不被尊重的感覺。1.3中西方宴會禮儀的差異1.3.1使用餐具的差異中餐宴會所使用的餐具一般是:餐盤、筷子、羹匙、酒杯、調味碟等。西餐宴會一般使用的餐具為:刀、叉、紅酒杯、湯匙等。通常情況下,吃西餐時,不同的菜品要用不一樣的刀叉,飲不同的酒也要有不同的酒杯。1.3.2停餐方法的差異在我國宴席中,暫時停餐時,可以把筷子垂直放在碟子上。如果將筷子平行放在碟子上,那就是表示停止進餐了。在西方,如果吃到一半想停下來休息一下,應把刀叉交叉擺放在餐盤的正中央。用餐過程中,揮動刀叉是十分失禮的行為。1.3.3座位次序的差異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在中國,座次高低一般以進門方向為準,面門方為上座,背門方為下座。如果客人是成對的夫妻,應成對地安排座次。舉辦宴會的主人坐面門的上位,主人的右側為第一主賓,左側為第二主賓。如果主賓身份高于主人,為表示對主賓的尊重,主人應該讓出主位。西方的排席位習慣不考慮進門的方向,而是以主人的位置為準,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貴;一般情況下,男女主人分別坐在桌子的兩頭,男主賓坐在女主人的右側,女主賓則坐在男主人的右側。其余客人按照身份的高低,男女依次錯開坐在桌子兩側。在大型宴席中,桌次以主桌位置為準,基本原則是右高左底,近高遠底,即桌次高低以離主桌位置遠近和左右而定。

2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

文化是天地萬物信息產生、融合與相互滲透的結果。文化是人們以往共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人們通過比較和選擇認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東西。文化是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的產物,是一份社會遺產。導致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2.1受不同思想學派的影響在中國,儒家思想經過歷代王權貴族的推崇,以及孔子及其門下學生的繼承與發展,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性的作用。儒家學說提倡忠、孝、悌、禮、義、信、廉、恥,其核心思想是“仁”。儒家思想尤其注重倫理關系,要以理行事。中國文化的形成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封建社會時期《,四書》《五經》作為科舉考試的大綱,想要成為上層統治者,就要受到四書五經的熏陶與洗禮。由此可見,儒家思想對當時的整個社會,尤其是統治階層的影響是無微不至的。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解放運動——文藝復興運動,它起源于生產力的發展和新興資產階級對教會控制精神世界的不滿?!皬团d”是對知識和精神空間的空前解放與創造。人文主義精神之所以得到推崇與發展,是由于它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尊嚴,倡導解放天性,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這一運動所提倡的精神對西方人性格的形成產生很大的影響。2.2受不同價值觀念的影響中國社會講求和諧,人與自然之間要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要以和為貴,人與天之間要天人合一?!爸杏怪馈睆娬{個人不能太突出,做“中等”之人,不爭不搶,不能破壞和諧??鬃釉唬骸爸杏怪疄榈乱玻渲烈雍?民鮮久矣。”而西方人則注重個性的發展,推崇個性的解放,強調個人利益,突出個人英雄主義,崇尚自我價值的實現2.3受不同自熱條件的影響中國人都有一種“故土情節”,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有一種落葉歸根的思想,這種思想形成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國的文明屬于農耕文明。中國地域廣闊,多高山大海,丘陵盆地,只要一個地方有水有耕地,人們就可以在同一個地方生活一輩子,這也是中國人安土重遷的原因。這種生活方式可以確保人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不用依賴別人所生產的產品。這種自給自足的模式造就了東方人安分保守、沉穩內向的性格,不喜歡向外擴張,也不喜歡別人占領自己的土地。西方大多數國家海岸線綿長,國土面積不大,在古代,歐洲的農耕所占的比重遠低于中國的農耕,資源貧乏,需要向外擴張以滿足生活需求。所以歐洲人便以海洋為依托去征服別的領地,喜歡向外探索新的資源。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就是最好的例證。西方人多樂于冒險,具有開拓精神與英雄情結。

3在商務場合應注意的問題

在國際商務合作中,如果可以掌握并運用好商禮儀,往往會給對方留下美好的印象,并建立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在合作過程中,我們應注意以下細節:3.1尊重隱私在初次見面時,中國人會問及對方的年齡、工作、家庭情況等,以此作為談話的開端。而西方國家的人卻不喜歡這種尋找話題的方式,他們認為這些都是個人隱私,別人不應該詢問。在與西方人交談中,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能詢問對方的年齡,因為他們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是充滿活力的,女士更是如此。3.2尊重習俗是涉外禮儀的基本原則之一。在涉外場合中,要尊重交往對象,就要了解對方所忌諱的東西。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如對方信奉伊斯蘭教,在談話過程中,就不能對對方所信仰的宗教進行不恰當的評論或指點。在就餐時,不點豬肉或酒。3.3信守約定在所有正式的商務場合之中,都必須遵守自己的許諾,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提前五到十分鐘赴約。若未按約定的時間赴約,自己在對方心里的形象就會大打折扣,更有甚者會影響到自己所代表的公司的形象。所以在有確切時間的約定中,要注意按時赴約。3.4不宜先為“不宜先為”原則,它的基本要求是:在社交場合,面對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圍內的問題時,最理智的做法就是按兵不動,在充分考慮好的前提下再給對方答復,不要冒昧行事,由此可以避免一些麻煩的產生。3.5不必過謙在商務交往中,不能自我吹捧,自夸自大,抬高自己的地位,但是也沒有必要貶低自己,放低身價,過多地跟對方謙虛。

4結語

文化,是以精神文明為導向的融匯和滲透,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導向。禮儀是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我們對其吸收和傳承。中西方禮儀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現形式,在涉外商務交往中會出現由于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困擾呢。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行事方式、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都會有所不同。由于國際商務禮儀強調交往中的規范性,對象性,技巧性,所以在交往過程中,要采取措施來應對文化差異所帶來的障礙,以真誠守信為原則,增加彼此之間進行貿易合作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

[2]周朝霞.商務禮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李雅靜.文化差異對商務禮儀的影響[J].青育學院學報,2002(3).

[4]趙燕霞.透視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8,20(11).

[5]杜維明.儒家傳統與現代文明對話[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在线你懂的 | 97色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看 | 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 精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美日韩 | 四虎影音在线观看 | 2018男人的天堂 | 韩国迷人的保姆 | 伊人国产视频 | 欧美日日操| 国产一区2区 | 少女免费观看完整版 | 国产中文字幕视频 | 国产毛片在线视频 |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 91国自产精品中文字幕亚洲 | 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 九九久久九九久久 | 欧美一区二区视频 |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日日不卡 | 四虎免费观看 | 日韩精品第一页 | 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 www.五月.com|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精品视频 | 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 亲爱的妈妈3| 99视频在线免费看 | 激性欧美激情在线aa |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蜜桃三 | 九九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中文 | 久久手机视频 | 5151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 | 激情综合五月婷婷 | 男女羞羞视频免费观看 |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 久久精品香蕉 | 五月婷婷丁香在线 |